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食品市场论文

时间:2023-03-20 16:11:57

导语:在食品市场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食品市场论文

第1篇

日用化工产业是生产与人的日常生活相关的化工产品的产业大类。广义的日用化工产业分为家用化工产业与其他日用化工产业。狭义的日用化工产业仅指家用化工产业。家用化工产业是以生产清洁、美化人及人的家居生活为目的的化工产品的产业大类。基于产品大类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中国研究人员的长期习惯,家用化工各产品大类通常被视为统一、联系的市场。本文中所指为狭义的日用化工产业即家用化工产业。中国日化产业具有自己的特点及吸引力。第一,从国内外产业发展的趋势看,作为生活必需品,日化产业生命周期很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没有被替代或出现衰退的危险;第二,中国人口众多,是全球未来增长潜力与规模最大的日化市场。2005年至2008年间,中国将成为世界四大化妆品生产和销售国之一;第三,主要产品大类附加值高,与其他产业相比有良好的获利表现;第四,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发展迅速,在可预见的来市场将保持持续增长;第五,由于与国民生活密切相关,成功企业的品牌将获得极大的社会声誉。而中国日化产业主要产品根据传统的产业分类,习惯分为以下六大类:化妆品(含美容化妆品、清洁化妆品、护肤品、发用化妆品);洗涤用品(含皂类、洗衣粉、洗涤剂);口腔用品(含牙膏、漱口水等):香味剂、除臭剂;驱虫灭害产品;其他日化产品(如鞋油、地板蜡等)。

3.2我国日化用品行业分析

行业成长性分析:市场需求呈现高速增长势头,市场空间巨大,市场需求量稳步增长,每年都以不低于二位数的幅度增长,属于技术进入壁垒相对较低的行业,产品差异性相对较小,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配方日益增多,消费者的选择趋于多元化、个性化,有品牌影响力的产品更容易打动消费者的心,是顾客的首选产品。据专家预测:2010年中国化妆品市场销售空间将达到800亿元。行业市场分析:内竞争呈白炽化程度,竞争强度越来越大,品牌集中度西北__〔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我国日化用品市场现状与行业背景分析会越来越高,占据市场领先地位或优势的大都是合资或外资品牌,价格战、宣传战、服务战和品牌战已成为众多企业的首选竞争策略。销售渠道趋于多元化,销售方式多样化。行业组织分析:发展速度快,产业高度分散,企业规模有限。专业化、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规模经济将会在日后的竞争中发挥明显优势,组织变化状况以面向增强市场竞争力为主旋律。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国外知名品牌制造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行业核心竞争力愈来愈集中到国外或合资品牌上、平均利润率和边际利润率在逐渐下降,经营风险加大,盈利能力减弱。行业结构分析:资本结构分散,市场结构是高、中、低产品齐头并进,行业进入门槛障碍低,几百万元资金就能启动。在目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总的市场格局是国产品牌、合资品牌和国外品牌三分天下,各优势品牌己初步形成。从发展趋势来看,国产品牌的阵地是在逐渐缩小,而合资及国外品牌则在逐渐唱起主角。据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监测结果表明:合资及国外品牌在美容化妆品市场综合占有率前十名中己占据八席,其优势地位显而易见。

3.3国内市场现状分析

3.3.1日化品牌在华经营模式正在更新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日化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在不断适应中国市场的同时,他们看到了越来越多本土企业的快速崛起,而本土企业的成长方式往往不同于国际品牌循序渐进的模式,这让国际品牌看到了中国市场不同于其他成熟市场的特点。为此,他们开始反思和探索适合中国市场的经营战略与模式。与此同时,一些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逐渐沦落为地方二线品牌,只在少数几个大城市,而始终不能渗透全国市场。在这个背景下,近年来,国际日化品牌的经营战略尤其是媒介传播策略开始转型,从全国范围的角度考虑品牌传播,携手强势媒体共同赢取中国市场。中国的日化品牌并没有束手待毙,也有自己的奋力拼搏。例如,广东日化当年借鉴“舒蕾模式”冲出外资品牌的包围,“舒蕾模式”被看作中国本土日化企业阻击国际日化品牌的“经典模式”,丝宝集团也把这一模式确立为“从终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但现在看来这种模式已经没落。然而丝宝的终端策略并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这种模式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克隆。如今宝洁和联合利华在终端方面的力量都在加强,宝洁改变了以往过分依赖大众传播的策略,一方面进行通路转型,一方面推出“全程助销方案”,扩充营销队伍,对渠道和终端的控制力更强了。由此看来,以丝宝为代表的企业取得的暂时成功只不过是短时间突出了一块营销长板,而要想取得持续的成功,仅仅依靠一块长板是不够的。另外,广东日化企业一贯推崇的大流通的通路策略也面临着零售业变革的考验。以拉芳、飘影、好迪、亮妆为代表的洗涤日化企业走的是大批发、大流通的模式,他们通过一批、二批、三批,一级一级将自己的产分销到国内的二三级市场,甚至农村市场,借助这种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走量。然而,以家乐福、沃尔玛为代表的大卖场的崛起改变了中国零售业的竞争格局和结构,像家乐福这样的大卖场所到之处,周围数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超市几乎全部覆灭,这种影响在二三级市场更为明显,因此对大卖场这种新型业态的争夺成为日化企业决胜终端的关键。相比之下,以宝洁、联合利华为代表的国际日化企业采用的大日化和大流通的混合渠道模式所受影响比较小。一些品牌为具备在价格上的竞争和利润空间,不再设置省级总经销,而是直接下放到地市。产品的覆盖面积等大幅度增加。而广东日化企业的大流通模式将受到空前挑战,短期内的渠道转型比较困难,从体制、思路到执行都很难。大日化模式的进场费、促销费、管理费更贵,一般的企业很难支撑,而且对管理系统的要求更高了,需要一支更专业的团队。同时,大卖场的迅速扩张也要求供应商的各项管理和服务必须全部到位,才能保证正常运转。这些都是本土日化企业渠道转型的障碍。,也就是本土品牌经营障碍。总结起来,零售终端出现了以下一些新变化:大型终端(A、B类)洗涤产品的进场条件更加苛刻,费用项目繁多,厂家进场成本过高,许多终端商场要求直接同厂家合作,跳过供应商,以寻求利润最大化。中小型卖场、综合性卖场的日化专柜相对活跃,因为费用低、数量大,己经成为流通品牌的主要销售终端。终端卖场目前日化自选区的面积在缩小,专柜区增大,部分流通和低价位日化产品已经转向化妆品专门店、综合性卖场的日化专柜销售。中小店:随着中小店逐渐向社区便利店形势发展,中小店的规模将会扩大,销量来源相对会比较集中,作为厂家必然不能放弃这样的营销终端,关键是在完成对终端覆盖的前提下,降低费用成本,从而更有效的在竞争中赢得优势。终端的组合营销手段竞争激烈,花样繁多,各种成本支出居高不下。除此之外,直销这类销售方式也在中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思维震荡,商业在为中国销售模式带来新气息的同时也带来了大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非法传销。一段时间以来,以雅芳和安利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在进行力量大角逐,角逐的结果是雅芳模式暂时从表面上获得了中国政府的许可。而从安利传来的消息表明围绕这种销售模式的争论可能才刚刚开始,安利不会就此罢休,这成了行业内部不确定性的决定因素之一,无论谁胜出或者以何种面目胜出,这两个超级跨国品牌对中国市场的热切企图心都不会改变。那么,对于品牌的销售模式来说,国内传统力量和国际的现代力量之间的争斗结果现在还很难说。

3.3.2市场竞争加剧

在中国日化产品市场上,品牌众多,除了一些知名的外资品牌,近几年来国内也有一些品牌成功树立起来,还有一些不知名、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激化了市场竞争环境。市场由价格的缓慢趋降转为更直接的价格斗争。例如,宝洁、联合利华等大型外资公司2003年加大了市场投入,在国内一类场如江浙、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采取轰炸式媒体广告,并以有效的组合营销方法不断稳固日化产品的霸主地位。还有,宝洁、联合利华继续扩张多品牌战略,从更广的销售面制约其他日化企业。大部分国内品牌在2001、2002年,急于提升、创建品牌和增加市场份额,不注重品牌建设过程和品质建设过程,整体经营状况堪忧。2003年,国内流通品牌除了雨洁、田七、隆力奇、蒂花之秀等少数品牌运作良好外,其他品牌走势大都不看好,品牌寿命缩短,经营利润下降。另外,作为传统的渠道,其瓶颈作用也及其明显,尤其是对于新上市的产品来说,如果没有庞大的启动资金和中间利润,不能给那些中间渠道以足够的利润,几乎可以说是“死路一条,’o由此看来,2005年和2006年将是一个转折点,国际品牌和国内品牌的较量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国际客户,国际品牌正在把更多的力量放在中国这个市场上。

3.3.3国际力量的深度介入,外资日化企业大举收购中国本土品牌年销售额3亿的美加净1991年被卖给庄臣,一直被弃不用,眼看这一知名品

牌即将被国人所淡忘,于是4年后又重新被买了回来,然而已经元气大伤。在上海家化,美加净的品牌经理8年内换了6个,最终,美加净品牌定位越来越模糊。外资日化品牌大举收购中国本土品牌,带来的不仅是本土品牌的缺失,进一步随之而来的将是外资品牌对中国日化市场的垄断。现在,几大日化品牌巨头又以产业为切入点加快对中国全国战略布局的步伐,从产地销到销地产。2003年以后,中国化妆品行业进入多事之秋,宝洁、欧莱雅和雅芳同时卷进了一场品牌收购的争夺。继雅芳今年3月巧日宣布其中国公司与美晨达成“分手协议”后,5月n日,宝洁也终于从在华合作16年的老伙伴和黄手中收购宝洁中国剩余的20%股权,宣告一个月内实现在华独资。而欧莱雅分别于去年12月10日和今年1月27日斥巨资收购了本土品牌“小护士”和“羽西,’,并称这两项收购有利于其开拓二三级市场,以及推出更适应当地消费者的产品。联合利华在一个星期前告诉记者,原先在上海的四家工厂今年年底前全部搬入位于合肥开发区的新厂房,并将其变成亚洲供应基地。短短半年内,日化跨国巨头在华经营战略的调整步伐如此紧凑,值得关注。对于这些日化巨头来说,除了中国入世后整体经营环境改善和政策稳定外,更重要的应该是中国日用消费品及化妆品市场对跨国公司整体业务的贡献突出。根据3月底的《中国化妆品市场发展状况》显示,中国化妆品和个人护理用品的消费额增长率位居世界第二,己成为世界第消费市场。与此同时,各大日化巨头在今年年初反馈出的信息是,在前两年连续高位增长基础上,在华销售继续大幅上升,宝洁、欧莱雅、雅芳的增长甚至高达50%以上。从经济学上来讲,行业寡头长期目标是垄断市场以形成利润。独资、本土收购等等经营战略调整均有利于跨国公司垄断中国市场,实现利润,几家企业争先恐后转变在华经营战略符合寡头竞争特点。日化行业是国内开放较早、竞争较充分的行业,业内任何一位领先者战略有所变化都会引发其他巨头的跟进,以维持他们在中国原有竞争格局的平衡。而现在,至少有两个固有格局要被打破:一是原有的外资品牌只做中高价位产品而国内企业只做中低价位产品的局面要改变;二是原有的外资企业只注重大城市市场而忽略二三线市场的局面也要改变,一句话,外资企业开始了“占领中国”的全面战争。外资在中国“独食”的冲击对国内的某些行业而言有可能是毁灭性的,譬如美容化妆、洗涤剂和饮料等行业,很可能被外企所垄断。目前,日化行业有些领域已经进入微利时代,日用消费品的利润要来自其庞大的销售量,而销售量的决定性因素是品质和品牌。在产品研发和企业总体实力上,中国企业远不是外资企业的对手。随着外国企业”独资”时代的来临,中国企业所受到的影响将是立即而且久远的。

3.3.4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

要使中国的消费者树立起忠诚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中国营销人士的抱怨。消费者很容易知道一个牌子,也容易记住一个品牌,但是,他们不容易对于一个品牌满意,也难以建立对于品牌的忠诚。很多情况下,只要一打价格战,消费者立刻转移,有时只要有新的牌子新的概念出现,消费者就会尝试。营销的手段因此变得单一,降价,玩概念。营销的水平似乎很低,市场的次序由此很乱。而另一边,消费者抱怨企业短期行为,做表面文章,购买前后两副面孔。究其原因,其实是企业没有感动消费者,消费者没有被品牌感动。

(1)近年来我国日化消费市场模式的变化

以前中国大众消费者的行为远远还未达到品牌消费的层次,市场的竞争环境较为单一,多以广告为主,通路环境更是单纯,现代的通路模式才正萌芽,市场正开始分化,这些变化使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势能,产生了独特的机会。“循规不蹈矩,无知者无畏”正是在粗放型市场阶段最基本的经营原则,是最核心的营销思想。在这个阶段,企业需要有不按牌理出牌的勇气,掌握市场环境和消费者行为的特征,扬弃传统的营销理论,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把握市场机会,制定符合市场特征的营销策略。于是便有了中国新兴的民营日化品牌与宝洁、力士等国际品牌的竞争。当年,奥妮和鹤璧天元以经典的营销理论为武器,与宝洁、力士对抗,奥妮甚至找到世界知名的奥美广告公司作为广告,结果节节败退,而舒蕾却在奥妮的败退中奇迹般的崛起,同时以好迪、拉芳、立白等为代表的广东日化兵团也紧随其后冲击着宝洁们的市场。舒蕾们成功的关键就是准确把握了粗放型市场阶段的特征,循规而不蹈矩地制定了适用的营销策略,得以取得成功。

首先,经销商对宝洁产品利润的不满,使他们产生了“用宝洁建网络,小品牌赚利润”的思想,舒蕾、拉芳、好迪等品牌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求,由此获得了至为宝贵的销售推力。其次,由于新兴的超市型终端正在高速成长中,他们需要特别的方法汇聚人流,于是舒蕾的终端装和终端促销无需代价地顺利开展起来,而消费者对于这种他们从未见过的营销方式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消费热情,产品很快地实现了高额销售。再次,当时中央电视台的强势,使正在发展中的省级卫视被迫使用更优惠的广告价格去争夺客户,舒蕾和广东日化兵团获得了非常廉价的广告资源,迅速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这使消费者更加乐于接受这些国产品牌。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舒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单品牌市场占有率取得了第二的佳绩,广东日化兵团也迅速壮大,知名品牌达到了30多个,宝洁则遭遇了重大挫折,销售额下降近半。但是2002年之后,市场分化加剧,一、二级市场和三、四级市场各自呈现出鲜明的特点,终端促销模式因消费者的熟悉而失去了吸引力,而消费者品牌意识逐渐提高,消费开始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通路也开始获得市场话语权,通路营销的成本不断提高。市场的变化使舒蕾和广东日化兵团赖以成功的“通路聚焦”策略失去了威力,更适应市场的、以市场细分化为基础“品牌聚焦”策略成为主导,市场出现了新的策略与战术机会。这时候,为越来越理性的消费品创造感性消费氛围的服务营销开始崛起。品牌消费时代已经来临,中国的中高端市场甚至高端市场己经日渐成熟。中国消费者对品牌和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可惜的是,大多数的日化品牌却并没有结合市场的变化对策略进行调整,

(2)消费者心理变化

消费者的理性和感性之分,是一种很常规的消费分析,表面上,消费者的文化层次越高,其消费就越理性,消费者的年龄越大,社会经验和消费经验越丰富,其消费就越理性,这是基本的事实,但实际上,消费者理性与否,并不体现在具体的消费行为中,实质上,每个消费者都是理性的,而其每一个购买决策,则都是感性思维作出的,所以,“理性思考,感性消费”才是最根本的消费规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到消费需求与动机、偏好与兴趣、消费价值观、消费者知识度、个性与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认知消费、偏好消费、影响力消费、从众消费等四种不同的消费行为模式。这四种消费行为模式都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的,从中可以挖掘出让消费者感性的因由—新奇、感动、利益、氛围、信任。新奇驱动,就是开发新奇的、不具市场可比性的产品或服务概念,或者运用新颖的、在本行业内暂少使用的战术,利用消费者的好奇和喜好,实现产品的销售,这种方法最适合认知型和偏好型的消费者。全新的产品和服务概念,首先不具有市场可比性,消费者缺少参照系判断其价值,知识度不高,消费经验欠缺,这时候,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认识是感性的,自然更容易将之定位为好产品而接受。心灵驱动,意即“攻心为上”,重要的是建立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灵联系,使品牌成为消费者表达内心感性思想的载体,从而冲破理性的消费藩篱,实现产品的销售,心灵驱动的方法,就是赋予品牌独特的形象与个性,满足消费者的心灵需求,激发消费者的情趣爱好、文化情结、情感共鸣和个性认同,促成消费者的购买。没有哪个消费者不愿意用最少的金钱换取最多最好的商品,尤其是女性消费者,所以降价、打折、买赠等促销让利行为对消费者具有无穷的吸引力,也能使消费者更为感性,从而形成巨大的销售驱动力。利益驱动的运用,随着市场的发展,将导致促销常规化,面对“促销常规化”的趋势,企业的正确做法是积极策划组织促销,创新促销方式,而不是回避促销,这样才能避免“做促销是死,不做促销也是死”的困局。消费者身处不同的环境氛围中,其理性与感性的程度也各有不同,品牌如能营造出感性的消费氛围,使理性的消费者变得感性起来,则将对品牌销售起到巨大的影响,现在甚为流行的会议营销、体验营销等营销方式,就是通过营造独特的消费氛围,激发消费者的感性认识,形成销售。氛围驱动对各类消费者都有作用。会议营销,将消费者集中在特定的环境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其所见所闻都是丰富多彩但却内容单一的品牌信息,将简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创造得天独厚的销售机会。体验营销,让消费者参与其中,带给消费者独特的消费感受,激发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更有利于消费者接受产品,认可品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体验经济时期的到来,中国的消费者心理已经发生了变化,正在由理性消费向感性消费过渡,从前利益驱动在我国消费者购买行为中起主导作用,但现在,仅仅是价格的让步已经不是万能的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更倾向于被心灵驱动和氛围驱动所影响。于是目前,中国消费品市场形成了两大特点:一是外资品牌的忠诚度普遍高于国内品牌;二是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消费者更愿意多花些钱去购买优质产品,走高价位路线的国际品牌兰寇和露华浓去年的销售增长率高达90%以上,便是一个例证。消费者更愿意也有能力享受一些较具个人特色的消费以强调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外资品牌由于长期的发展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为高端的产品和服务,自然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第2篇

1.1市场风险测度指标研究

早期研究的市场风险测度指标有方差、标准差、半方差、绝对离差、β系数等。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Markowitz提出了均值—方差投资组合模型,并用投资组合收益率的方差作为投资风险的测度,是公认的最早运用数量分析模型进行市场风险测度的研究,之后,其又提出了投资组合收益率的下半方差作为投资风险度量的半方差模型。20世纪60年代中期,Sharp、Lintner和Mossin等基于资产组合管理理论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提出使用β系数来度量资产风险。CAPM理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质疑并在质疑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Konno和Yamazaki提出采用绝对离差作为投资风险度量的绝对离差模型。Achaya和Pedersen在传统CAPM基础上将流动风险分解为3部分,构造了一个四β模型。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市场风险测度指标是VaR(ValueatRisk),又称“风险价值”。VaR不是一种模型而是一套计算风险的方法或理念,其定义为:在一定持有期和一定的置信区间内,一个投资组合最大的潜在损失是多少。VaR于1996年被引入《巴萨尔协议》,并作为金融机构风险度量和管理的工具。VaR的优点在于既可以度量潜在损失的数额,也可以知道损失发生的概率,现已成为度量市场风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近年来,一些文献研究提出了新的市场风险测度指标方法,如CVaR(ConditionalValueatRisk)、ES(ExpectedShortfall)等,并有了一些初步应用。

1.2市场风险测度模型研究

由于市场的复杂程度和系统风险在提高,市场风险测度模型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国外相关研究中的新模型不断涌现。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RCH)的提出与发展,使得基于GARCH族模型的市场风险分析一度广为关注。该方法弥补了方差和β系数等传统风险测量方法存在的一些缺陷,能够反映市场风险的时变性。然而,由于受到非连续数据的限制,将GARCH族模型应用于期货市场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极值理论和分位数理论的发展成熟,采用基于极值理论(ExtremeValueTheory,EVT)和分位数理论的VaR估计法成为国际主流。已有大量学者运用EVT对市场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较多成果。这些研究均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认为EVT是提高市场风险测度准确性的有效方法。

1.3市场风险测度的实证研究

小概率大损失的极值风险测度研究在国外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且大多研究集中在金融市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不同市场之间的风险传导效应的研究成为热点,许多专家学者围绕市场风险传导效应进行了大量研究。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小概率大损失的农产品市场风险测度的关注度日益升温。Zhang等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法对美国棉花期货价格波动的极值风险测度进行了研究。Siaplay等运用极值理论建立了美国火鸡市场极值风险测度模型,并分析了其对食物安全的影响。Odening和Hinrichs运用GARCH族模型研究了德国生猪市场风险。Giot应用VaR对咖啡、可可豆、糖等产品期货市场价格风险进行测度。Manfredo和Leuthold运用GARCH族模型历史模拟法研究了美国牛肉市场的VaR。这些文献应用的风险测度指标均为VaR,指标的估计方法大多为参数法。

2国内研究动态计划

经济时期,我国农业风险主要体现为生产风险。改革开放后,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有关市场风险的研究日渐升温,市场风险成为与生产风险并列的两大农业风险。从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看,有关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小概率大损失的极值风险测度研究刚刚起步,近年来关注度不断提高,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文章发表;二是风险量化研究在风险测度指标方面,已有文献大多采用VaR,尚未发现有关CVaR、ES等风险测度指标的应用研究;三是在风险测度指标估计方法上,大多采用基于经验分布和GARCH族模型的参数法估计,运用极值理论和分位数回归等国际主流方法的研究仍是空白;四是有少量文献研究了国内外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的传导关系,迄今为止鲜有对国内外农产品期货市场间极值风险的传导效应进行研究。

2.1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波动研究

有关农产品期货价格波动的研究近年来也受到重视。主要集中在:(1)国内外期货价格波动的传导机制研究。这些文献研究表明,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存在一定的影响,不同农产品期货品种有差异。(2)有关农产品期货市场有效性的研究。这些文献研究认为,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设并不成立。(3)农产品期货价格的波动特征研究。这些文献研究表明,农产品期货市场收益率分布具有“厚尾”特征。(4)农产品期货价格的波动成因分析。这些文献研究认为,市场信息不对称、投机交易、法律制度不完善、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价格传导等引起了农产品期货价格的波动。

2.2农产品市场风险测度方法研究

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的模型化研究刚刚起步。早期文献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简单统计量对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进行量化研究。聂荣等通过建立农产品市场价格随机游走模型,采用求解均值与方差来度量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赵予新采用移动离差系数对粮食价格风险进行预警。程广燕通过建立大豆价格传导模型,构建了价格偏差、标准差、半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半变异系数等指标对我国大豆市场价格风险进行评估。在我国农产品市场风险测度中,VaR也只是近年来才开始应用,且大多研究采用参数估计法。张峭等和王川等采用基于经验分布的概率密度分布模型,对粮食、蔬菜市场价格风险的VaR进行估计,包括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韩德宗、李博和沈隽、刘兵、李干琼、赵玉等采用基于GARCH族模型的VaR估计法,对小麦、大豆、菜籽油、棉花、豆粕、白糖和橡胶等期货市场风险进行了研究,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反映VaR的动态变化。也有少量研究采用基于非参数核密度估计的概率密度分布模型,对蔬菜、水果市场价格风险进行了研究。

3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研究的趋势展望

从国内外研究动态看,农产品市场风险的量化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尤其近10年来发展非常快。新形势下,随着农业、金融、能源三者之间的联动性增强以及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了市场风险的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有关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研究的趋势分析如下。

3.1研究方法

趋于模型化,非参数和半参数法的应用将成为主流风险的量化管理是市场风险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缺乏有效测度极值风险的方法,是当前农产品市场风险量化管理的主要问题。在农产品市场风险测度指标方面,VaR是目前业界的主流,然而却不是一致性风险度量指标,目前鲜有关于CVaR和ES等新的市场风险测度指标方法的应用。农产品市场风险测度模型方面,传统的参数估计法难以准确测度日益复杂的市场风险。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农产品期货市场管理机构和投资者都难以适应未来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的要求。随着极值理论和分位数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采用非参数法和半参数法的模型估计具有明显优势,能够较为准确地估计市场风险的大小,并在金融市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研究尽管尚处于探索阶段,然而与金融市场有很大的相似性,基于非参数和半参数法的风险测度模型构建必将成为主流的定量分析方法。

3.2研究视角

趋于国际化,极值风险的传导效应研究将成为重点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将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进行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特征对比的研究较少。有关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传导研究,主要关注不同期货市场间的价格传导关系,鲜有研究国内外期货市场间极值风险的传导效应。加强国内外农产品期货市场极值风险的传导效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农产品期货价格风险中国际因素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价格波动幅度最大的正是那些市场化程度较高、国内外市场基本接轨的品种,如大豆、豆粕和食用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某一市场发生极值风险危机时会以极强的联动性向其他市场扩散蔓延,进而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地区性甚至全球性灾难。因此,基于国际化视角研究国内外农产品期货市场极值风险传导路径、传导速率和传导强度以及分析不同市场间的信息响应曲线差异是未来的一项研究重点。

3.3研究内容

第3篇

[关键词]高校旅游产品消费市场

一、前言

高校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种旅游产品,广义的高校旅游是指以高校为载体,在校园内进行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狭义的高校旅游仅指以观光游览大学校园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本文所指的高校旅游为前者。

随着高校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关注这项新兴的特色旅游产品,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旅游客体的理论研究,而对于高校旅游客源市场的案例研究在国内外都极少。

为了调查目前高校旅游产品的实际消费情况,本文采取街头随机拦截的方式,对沈阳城市常住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共计1155人,其中:听说过高校旅游的有812人,对其进行了有关高校旅游认知与态度的调查;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有201人,本文对这部分高校旅游者的结构特征与旅游行为特征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7份,问卷回收率为98%。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旅游产品开发应该如何满足市场需求的建议。

本文对于高校旅游市场开发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对高校旅游的认知

(1)感知度。在1155名调查对象中,听说过“高校旅游”的调查对象占样本总数的70.3%,这表明“高校旅游”在沈阳城市常住居民中的知名度较高。

(2)对“高校旅游”概念的认知。在感知到高校旅游的812名调查对象中,95%认为高校旅游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园观光;仅有5%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旅游可以包括修学旅游、体育旅游及事件旅游。这说明,目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虽然对于高校旅游的感知程度较高,但在认知上还有很大局限,仅把高校旅游理解为狭义的高校观光游。

2.消费市场规模

在所调查的1155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中,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对象为201人(指广义的高校旅游),占调查对象总数的17.4%,用沈阳城市常住居民总数*17.4%可以近似估算目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对高校旅游产品的消费规模。

3.消费者结构

本文按照人口统计学及旅游行为的主要特征指标,对有效回收的197份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性别。男、女比为1.3∶1,男性略高于女性,主要是因为很多高校旅游者是利用到高校出差开会的闲暇时间游览高校的,而男性在这方面的机会略多于女性。

(2)年龄。20岁~25岁年龄段的游客最多(41.9%),其中多为大学在校生,他们到访高校的主要原因是:①探访同学、朋友;②与其它高校同学联谊;③以访学和考研为主要目的,到其它高校进修,在上述过程中顺便游览高校。16~19岁年龄段的旅游者次之(30.2%),其中高中学生居多,他们高校游的主要动机是了解高校、为高考填报志愿做准备。上述两个年龄段构成了高校游客的主体,其它年龄段的游客所占比例较小、且较分散。

(3)职业。在各职业类型的高校旅游者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体的48.8%,这与年龄结构的统计较一致。列第二位的是企业管理者,占18.6%,其高校旅游的主要原因是:①与高校有业务往来顺便游览高校;②到高校招聘人才,参观高校;③知名企业家到高校讲学,游览高校;④到高校进修学习,游览高校。其它职业类型占总体的比例较为分散,没有体现出较多的规律性。

(4)学历。高中以下学历占旅游者总体的11.6%,高中及同等学历30.2%,大专及本科学历55.8%,本科以上学历2.3%。上述数据显示,大专及本科学历、高中及同等学历的游客占绝大部分,这与上面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所表现出的结果较一致。

(5)月收入。除去学生无固定收入的因素,月收入1500~2500元中等收入水平的高校旅游者所占比例接近半数,达44.4%;2500元以上的旅游者占6.2%。

(6)旅游经验。通常,近三年来旅游次数在4次以上的旅游者被认为是旅游经验较丰富的旅游者。根据调查,近三年来旅游次数在4次以上的高校旅游者占总体的79.1%,说明高校旅游者的旅游经验较丰富。

4.消费行为特征

(1)动机。绝大多数高校旅游者到访高校都有其他目的,高校旅游只是附属行为。在197名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对象中:直接以观光游览为目的造访高校的,仅占7%;另外93%的旅游者造访高校都有不同的原因,游览高校只是闲暇时的附属行为,造访高校的主要目的包括:①工作或学习需要(23.3%)、②探亲访友(34.9%)、③日常休闲(11.6%)、④其他目的(23.3%),包括:参加同学或孩子的毕业典礼、送新生入校,等等。

观光和体验大学生活是高校游的最主要旅游动机。高校旅游各种动机所占比例如下:①观光、感受大学氛围(36%);②了解和体验大学生活(25%);③欣赏科研资源,学习科学知识(11%);④日常休闲,锻炼身体(8%);⑤圆自己的大学梦、名校情结(10%);⑥其他(10%)。

(2)旅游方式。在197名高校旅游者中,没有人参加旅游团,全部以散客的形式进行高校旅游(散客组成:个人、家庭成员、朋友、其他)。

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①客观原因:目前沈阳市旅行社中开展高校旅游业务的较少;少数有此项业务的旅行社未把高校旅游作为重点推广产品,缺乏宣传推销,很多市民不知道旅行社的这个旅游项目;少数旅行社对高校旅游的线路设计不科学,游览内容少而空洞,造成人们不愿参团。②旅游者主观原因:大部分旅游者认为自己去高校旅游有以下优点:自己旅游在时间安排上比较灵活;有孩子或亲友在高校读书或工作,可以安排参观游览高校;自己旅游比较省钱。

(3)消费结构。197名高校旅游者都是以散客形式进入高校的,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对于个人出入高校管理比较松散,高校大多可以自由出入,所以这些旅游者在购买门票上的消费为零;53.5%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有饮食消费,但金额都不大;在住宿、乘坐校内交通工具两项上没有游客参与,消费为零;没有游客参与旅游购物,消费为零;23.3%的旅游者参加过校园的各种文体活动,例如校园歌曲大赛、校园文化节等,但没有金钱消费;没有人在游览过程中聘请过校园导游,在导游消费方面为零。

综上所述,游客在高校旅游过程中的金钱消费几乎为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①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未开展高校旅游,因此不能为游客主动提供交通、导游、旅游购物等服务;②少数开展高校旅游的高校,其旅游开发程度不高,例如几乎没有学校进行旅游购物及校园交通的开发,使游客不愿消费或消费无门。

(4)到访时间。在一年中,78.9%的高校旅游发生在5、7、8、10月。在一周中,高校旅游没有特别明显的高峰,但周末游客稍多(约占一周游客总数的35%)。上述现象的出现与学生旅游者所占比例较大有一定关联,因为学生的闲暇主要集中在寒暑假、五.一、十.一和周末。

(5)游览时间。有72.3%的高校旅游者在高校的停留时间在4小时以下;13.3%在4~8小时;8.7%在8~12小时;停留时间在12小时以上的只占5.7%。可以看出,大部分游客在高校的停留时间都较短,而且以观光游览为主要目的,对学校没有更深层次地了解。(6)重游率及重游目的。有65%的旅游者游览过多所高校,他们认为不同类型与档次的学校之间在校园景观及氛围等方面差异明显,会使其产生游览不同高校的欲望。

但是,同一所高校的重游率较低,只有5%的旅游者重复游览过同一所高校,重游原因主要有:探访同学或朋友顺便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高校附近居民在闲暇时间到高校健身、休闲。

(7)各种高校旅游产品的消费比例。观光型、体验型与求知型旅游产品较受欢迎,详见本文2.4.1部分对旅游动机的统计分析。特色突出的高校入游率较高。根据调查分析,特色突出的高校吸引了多数旅游者。特色高校主要包括:①国内的一流重点大学(例如北大、清华)。56%的高校旅游者游览过一流重点大学,34.5%游览过重点大学,9.5%游览过一般大学(指省、市级各类普通高校)。可见,一般情况下,高校的等级越高、知名度越大,旅游者对其的旅游需求也越强烈。②79%的高校旅游者游览过各种专业类院校,例如音乐、美术、农业、电影、体育及建筑类大学等。自然景观、园林小品、教学及科研设施类的高校旅游资源吸引力较大

在高校旅游过程中,消费各种高校旅游资源的旅游者比例如下:自然景观,26%;园林小品,26%;教学及科研设施,25%;校园生活,8%;科普讲座,6%人;体育设施,3%;旅游商品和纪念品,1.3%;校园文化,0.6%;其它,3%。

(8)满意度评价。11%的游客对高校旅游感到很满意,35%比较满意,54%不满意。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高校旅游者对自己的旅游经历感到不满意,主要原因如下:①感兴趣的许多地点不允许进入,例如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施一般不向校外人士开放;②高校未建设有效的旅游解说系统,使游客在游览中缺乏引导,旅游期望得不到满足;③高校内缺乏合适的住宿地点;④缺少旅游购物场所及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例如校徽、特种纪念品等。

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最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进行旅游开发,高校旅游者的旅游行为都是自发进行的,因此学校内没有供游客消费的各种旅游产品,也没有为外来游客设置相应的旅游服务,例如导游讲解、旅游纪念品销售、组织游客参与学生的某些文体活动等。因此游客只能自己在校园内凭着感觉游览,游览效率和效果都不会好。

三、关于高校旅游产品开发的若干建议

根据本文对高校旅游产品消费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高校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注重以下环节:

1.条件适合的高校要主动开发高校旅游产品。目前,普通市民对高校旅游的兴趣较大,而且已有17.4%的调查对象有过高校旅游行为。但由于管理难度大等多种原因,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正式向社会推出旅游产品。这种需求与供给间的矛盾既使旅游者在自发游览高校的过程中得不到旅游期望的满足,又使高校的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在被动接待旅游者的过程中受到了不良影响。因此,条件适合的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旅游开发与接待部门,化被动为主动,对到访学校的各类游客进行疏导与管理,以实现高校旅游产品的良性开发。

2.高校在销售旅游产品时应该重视与旅行社的合作。目前高校旅游者主要是以散客的形式游览高校,由于其在到访时间上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不利于高校对旅游者的规范管理。因此,高校在销售旅游产品时,要充分利用旅行社的分销渠道,把高校旅游推向市场,实现高校旅游的规模化与规范化。

3.根据不同类型客源市场的需求偏好,开发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例如,邀请学生的亲友参加与学生相关的节庆活动;召开高水平学术会议,以吸引更多的公务、会议型旅游者;举办校庆活动,邀请校友、政府人员、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吸引高校节庆旅游者;将体育馆、运动场等体育设施向外界出租,吸引健身、休闲型旅游者。

4.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特点,联合多所高校,设计出特色突出的高校旅游线路。

参考文献:

[1]石云霞:发展高校旅游优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2

[2]阎红霞:高校校园旅游经济的客源市场开发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2006.2

第4篇

2009年4月28日,各大报刊纷纷转发一条惊人的消息:芭比娃娃的创造者、85岁的露丝·汉德勒女士去世了。半个世纪以来,露丝创造的芭比娃娃几乎已经成为全世界小女孩的心爱之物。随着这个大眼睛、长头发的玩具娃娃的畅销,今天的"芭比"已经不仅是一个玩具,它是美国女性的一个象征,更是美国文化的一个象征,正如遍布全球的麦当劳、肯德基一样。作为创造这个品牌的露丝,她用自己一生的努力,给了全球的女性以梦想和希望。

1916年,露丝·汉德勒出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首府丹佛市。她的父母原是波兰人,为了逃兵役,像无数个到美国寻梦的移民一样,他们乘坐又热又脏的蒸汽船,来到了大洋彼岸。一天,她突然看见女儿芭芭拉正在和一个小男孩玩剪纸娃娃,这些剪纸娃娃不是当时常见的那种婴儿宝宝,而是一个个少年,有各自的职业和身份,让儿非常沉迷。“为什么不做个成熟一些的玩具娃娃呢?”露丝脑中迸发出了灵感。经过一番周折,她设计出了一个可以满足对完美女性的幻想的娃娃。

她是个大人,四肢修长、清新动人,虽然身材很好,但被漂亮的衣服紧紧地包裹着,她的脸上还流露出像玛丽莲·梦露般的神秘,虽然只有11.5英寸高。最后,露丝把自己的女儿芭芭拉的昵称“芭比”给了这个可爱的娃娃。

从第一个芭比诞生之日起,它就一直在被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芭比娃娃的外形历经约500次以上的修正与改良,成为今日的样子。为了让“芭比”有漂亮的时装,从1995年至今约有10亿件以上的衣服生产出来,每年约有一百款“芭比”新装推出。现在“芭比娃娃”畅销世界150个国家,总销售量超过10亿个。这个介于小女孩和成年女子之间的美国少女,是世界玩具市场上畅销最久的玩具,成为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心爱之物。

露丝·汉德勒女士创造出来的芭比娃娃,已经远远超越了玩具的定义,成为一个不朽的文化符号。露丝曾经在她的自传里说过:“我创造'芭比娃娃'的理想就是,通过这种玩具的诞生,让所有的女孩子都意识到她们能够成为自己梦想成为的任何一种人。'芭比娃娃'代表了女性拥有同男性一样的选择权……'芭比娃娃'已不仅仅只是一种玩具,她已经成为女性消费者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我为此而感到高兴。”

第5篇

1987年,中国广东省正式开通了蜂窝式移动通信业务,从此我国开始进入移动通信时代,也标志着一个庞大的移动电话市场的开放。随着手机市场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日趋增加,中国手机市场的品牌格局发展至今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从其发展情况来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87一1995),摩托罗拉一支独秀

1994、1995年之前,摩托罗拉借助在中国寻呼机市场的影响力,率先进入中国手机市场,在当时,中国引进的移动通讯设备几乎都是摩托罗拉的设备,这一时期,摩托罗拉在中国市场独领,市场份额高达S0%以上。摩托罗拉在当时主要以“专业、高科技”形象出现,其推广诉求点侧重于技术的先进性和高科技所带来的生活便利性,企图建立行业标准,并将自身品牌定义为行业代言人。

(2)第二阶段(1996一2000),摩托罗拉、爱立信和诺基亚三国演义1996年至2000年之间,手机市场一直是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三个品牌在竞争。爱立信和诺基亚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由于当时摩托罗拉占据市场主导,也基本上成为专业通讯技术的代名词,此时这两个品牌在品牌推广上采取了与摩托罗拉不同的方法,避开了技术方面的竞争。爱立信通过明星代言,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品牌知名度,甚至在96一97年间有一段时间内超过摩托罗拉成为第一品牌。而诺基亚在进入市场之初,品牌影响力不够,产品线不如摩托罗拉丰富,但在推广中一直都注重塑造时尚有个性的品牌形象,并且推出的每款机型都为精品,在市场上几乎都可以成为主流机型。如哈尔滨工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诺基亚5110,在当时就以高档的手机产品,中档的手机价格,创造了一个手机神话,市场份额急剧上升,最终在1998一2000年之间后来居上,成为中国手机市场的大哥大。这一阶段手机品牌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三大品牌之间激烈的市场争夺战,所占市场份额高达80%以上,至利浦、西门子、阿尔卡特、索尼等多个品牌虽然也进入手机市场,但是只能瓜分不到20%的市场份额。在这一阶段末期,进入新千年,爱立信开始出现危机,市场地位急速下滑,使得“三国演义”格局变为“两雄争霸”。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开始,国产品牌开始登上中国手机市场竞争舞台,进入市场短,品牌影响力微弱,产品本身也没有什么竞争力,在当时几乎没有什么市场地位。国产手机在当时还处于学习、积累的阶段。

(3)第三阶段(2001至今),国外、国产手机群雄并起

从2001年以后,国产手机经过两年的准备,开始发起冲击。面对洋手机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起来的种种壁垒,国产手机采取的策略,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为:以整体国产手机形象出发,通过明星代言在短时间内提升知名,然后再结合自身的特点加以突破。如厦新的精品手机策略,TCL的宝石手机策略,波导的自建通路策略,等等。据市场销售监测,截至到2003年5月底,国产手机的市场销量己经占据50%。而西门子、阿尔卡特、飞利浦、三星等国际知名品牌也看中中国手机市场的潜力,逐渐加强在中国市场的力度。众多手机品牌已经开始逐步打破摩托罗拉、诺基亚两大巨头控制市场的竞争格局,走向多元化的竞争局面。

3.2国产手机市场国内外手机品牌现状

从1987年开始,中国手机市场容量由小变大,手机品牌数量由少变多,国产手机力量由弱到强,经历了众多的市场变迁和品牌演变。品牌价值,一个看似模糊的概念却能关乎一个企业的生命。有观点认为,二十一世纪的经济是品牌的经济,品牌经营是手机企业在市场竞争取胜的一把利剑,企业拥有一个良好的品牌,就意味着它拥有一笔无价的资产。于是,在“叫嚣乎东西,挥突乎南北”的一场市场掠夺战之后,在吵够了规模,说腻了产量之后,开始变得冷静的商人们也开始关注起手机的品牌价值这个他们曾经看起来有点不现实的新话题。

3.2.1国产手机市场品牌格局

从2001年7月开始,我国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但我国的移动电话普及率只有近11%,与发达国家40%的普及率有很大差距,这说明中国手机市场潜力巨大。但同时,巨大的增长空间也令竞争变得空前激烈,每个品牌都有占据行业老大地位的机会。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30多个品牌在争夺手机市场,国外品牌以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三星、西门子为主,国内品牌以TCL、波导、科健、联想为主。从“赛迪手机调查”所获取的调研数据看,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三星等品牌在国外品牌中呈现较高的认知指数,分别达到了87.2、84.6、81.7和80.2,成为国内手机消费者最为青睐的国外品牌,而西门子、阿尔卡特等品牌因为整合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品牌认知度出现明显下降,与此同时,部分日系品牌认知度也有略微下降。在众多国内品牌中,海尔、波导、夏新、联想等品牌认知度稳中有升,认知指数分别为82.6、80.8、80.1和79.4,由于上述品牌在产品质量、服务保障和新品创新等方面的良好表现,让消费者对上述品牌情有独钟。根据市场数据可以将主要手机品牌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主导型:诺基亚、摩托罗拉;主力型:波导、TCL、西门子、三星和科健;游离型:厦新、康佳、阿尔卡特、飞利浦、索尼、NEC、爱立信、海尔、东信、联想;游击型:首信、京磁、CETC、海信、浪潮和拓普、创维等;可以看到经过几年来的混战,手机品牌结构出现分化,使得手机市出现多元化的品牌格局,新的市场格局和品牌格局已经形成了。

(1)表现为洋品牌阵营的分化如洋品牌中的三星和西门子的崛起,爱立信的衰弱。形成层次为:两大巨头(摩托罗拉、诺基亚)+二流品牌(西门子、三星)+其他品牌;

(2)表现为国产品牌阵营的分化如以TCL、波导、科健、厦新为代表的优势品牌脱颖而出。形成层次为:国产一流品牌(TCL、波导、科健)+国产二流品牌(厦新、康佳、东方通信、海尔)+其他品牌;多元化的品牌格局表明了各个手机品牌所面对的竞争都是全方位的,面对任何一个对手都不能忽视,也不能掉以轻心。品牌结构的分化同时也揭示了品牌分布的不稳定性,这也预示着对于任何国内手机厂商来说,只要战略对路,战术对头,在不断的市场洗牌过程中,完全可以从洋品牌中抢夺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样对于洋品牌而言也完全可能重夺江山,国内手机厂商的地位并不稳固。在最新的中国手机市场销量监测中,国产手机的销售额虽然占到了50%,但是这种实力更多的体现在销售方面的实力,它们所取得的市场份额更多的是靠营销手段和营销创新来完成的,从品牌忠诚和品牌预购情况来看,国产手机依然没有形成对抗洋手机的品牌影响力,因此,从总体上讲,国内品牌的手机生产厂商还没有完全形成对抗国外品牌的集团实力。虽然已经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极大多数的国产手机所面对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品牌劣势、技术不足等等),在不断的市场竞争过程中,仍然存在太多的变数。

3.2.2国产手机市场结构分析

(l)消费群体结构分析

据新生代调查,中国手机市场品牌消费群体结构分布的特点为:①第一阵营三大品牌基本覆盖所有群体②其他阵营诸品牌依靠细分致胜.可以看出:①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三大品牌由于产品线丰富,几乎覆盖了所有消费群体,并没有显现出明显的人口特征,这也是它们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主要原因。②TCL手机的消费群体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女性比例高达相关。61.3%,尤其集中在年轻女性,这与其产品设计及明星广告策略密切

③爱立信、飞利浦、波导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中年男性区域,机在外观设计上普遍具有男性化特点。其中波导“手机中的战斗机”语更是强化了男性消费者的购买倾向。这些手的广告

④阿尔卡特和松下等手机品牌中的新秀,其目标消费群相应地集中在低龄段,且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2)区域分布结构

新生代调查发现中国手机市场品牌区域分布的特点为:①国际品牌在一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占据较大优势;②国产品牌的竞争优势在二、三级城市表现得更为突出。以摩托罗拉和波导为例,两个品牌的交叉区域并不很多,波导明显采取了“退而求其次”的战略,主动向二级城市(诸如合肥、武汉、重庆等)发展。面对国际手机强大的品牌和在位优势,“农村包围城市”成为诸多国产品牌的突围策略。

(3)品牌忠诚度分析

手机是介于耐用消费品和快速消费品之间的中间产品,在中国市场上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由于手机的功能不断创新,造型不断变化,新品层出不穷,价格变化频繁,再加之电信网络的不断完善,消费者持有手机的更新速度要远远高于大多数耐用消费品,但又不像快速消费品那样频繁。表现在忠诚度上,手机的指数要低于其它耐用消费品,但又高于快速消费品。从总体来看,手机品牌忠诚度指数显现出以下现象:

①老牌劲旅风采依旧:同市场份额一样,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仍然排在前三,并远远高于其它品牌。

②专业品牌优势明显:与专注生产通信产品的专业化品牌相比,由其它行业涉足手机生产的松下、海尔等品牌的忠诚度则有待提升。

③昔日英雄英姿不再:爱立信的衰落导致其品牌忠诚度只位居中游,并

有被部分国产品牌赶超的迹象。

④国产品牌略显逊色:国产品牌的增长速度已全面赶超国际品牌,但总体忠诚度还较低。缺乏核心技术优势,位居产业价值链的下游和低端国产品牌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海尔的市场份额虽然较低,但忠诚度却高于其它国产品牌而处于第二梯队,这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其家电强势品牌的有效延伸。

3.2.3手机品牌消费理念已成形、消费行为趋于成熟

随着消费者对手机特性的日益熟悉,消费者的购物意识也在走向成熟,品牌作为一个企业的技术实力、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体现,为消费者在选择产品上提供了可信赖的依据和保障。消费者对产品的品牌、价格、质量、功能、外观、服务、广告宣传等不同反馈的情况可以看出,国内手机用户消费已经变得十分理性。他们对价格、外观、广告宣传等敏感指数已经降到很低的程度,分别为46.8、16.5和12.8,相对2004年而言,外观和价格敏感度有较大幅度下降。在品牌、质量、功能及服务方面,消费者依然最看重产品的质量,其敏感指数为76.6,产品的质量问题为大多数消费者所青睐。从相关的调研结果看,摩托罗拉、波导、海尔、和夏新等品牌产品质量深受消费者青睐,获取“用户满意质量奖”也并非意外。其次是功能和品牌,消费者敏感指数分别为62.3、60.4,消费者对功能和品牌的认可度已经基本相当

3.2.4手机行业发展已具备相当规模、相对成熟

中国手机市场的商机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手机的需求量来自于新增加的手机用户和汰旧换新的需要,新增用户和换机率保证了市场的增长空间,主要以推出新机型及降价来刺激市场。随着服务商竞争的加剧,CDMA网络的不断完善,入网费、通话费相应的调整以及手机价格的不断下降,将极大的刺激消费者的潜在购买力,市场需求会大增。欧洲等国家的发展经历都表明移动通信普及率最终会超过固定电话。这几年来虽然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增势强劲,移动用户数是世界第一,可是普及率依然很低,仅为14.95%,低于固定电话普及率30.22%,与世界其他通信发达国家的平均普及率50%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移动电话的普及还需要一段时间。需求特点的新变化,为手机生产厂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机会。这是中国移动通信继续增长的基础,未来市场潜力十分巨大。目前,我国移动通信网络的规模和用户总量均居世界第一,手机产量约占全球的1/3,己成为名副其实的手机生产大国。以2003年上半年的数字为例,我国累计生产手机(含GSM、GPRS和CDMA)219.67万部,销售手机8003.02万部,其中出口3686.69万部,国内市场销售4316.33万部。从生产情况看,上半年GSM、GPRS手机累计生产7183.72万部,增长50.1%,CDMA手机累计销售1035.95万部,增长344.9%;从销售情况看,GSM、GPRS手机累计销售7078.59万部,增长48.8%,CDMA手机累计销售924.43万部,增长341.2%;从出口情况看,GSM、GPRS手机累计出口3157.88万部,增长51.4%,CDMA手机累计出口528.81万部,增长503.7%。从总体发展态势看,手机市场供需两旺,

3.2.5手机品牌已具有一定的品牌资产价值

2002年一2003年度手机行业报告对目前手机市场现状进行了深度分析,结果表明:

(l)目前手机市场的整体竞争格局是手机市场品牌分布机构呈现出明显的三大层级:表现在品牌竞争力指标上,摩托罗拉(68.18)、诺基亚(57.59)和三星(41.13)共同占据第一阵营,遥遥领先于第四位的西门子(12.61);后者与TCL(10.72)、波导(7.16)组成了第二阵营;而更多的国产品牌,如海尔、康佳、夏新、科健等则跻身第三阵营。

(2)品牌成长指数清晰的反映出国产手机将成为未来中国手机市场的主力军,中国2003最具成长性的手机品牌前六位均为国产品牌,依次是:康佳(134.67)、TCL(127.53)、夏新(125.09)、波导(121.81)、海尔(121.47)、科健(113.72)。虽然国产手机在“核心技术”这个品牌发展的瓶颈上并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参考了韩国三星的经验(没有研发领域内的“核心技术”但手机品牌资产价值已经超过3万亿韩元),可以看到我们国产手机的已经具有一定品牌资产价值。

3.3手机企业在品牌运作上的努力与尝试

中央电视台“2003年黄金时段广告招标会”上,熊猫以1.0889亿元夺得2003年央视广告标王;2002年的央视广告冠军TCL,以6660万元排名第二;夏新以近6000万元的筹码名列第三。夏新手机充分利用电视台的多频道、多时段构件了一个立体传播平台,有媒体报道,其每月在央视的广告投放都基本上维持在1000多万元;而波导更是以广告构筑业内超强“产品矩形”方阵,一年推出20余款新机型。据TCL移动通信策略部副部长刘文权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指出,2003年TCL在央视A特段和世界杯广告的投放量达到了7000多万,加上在地方台投放的5000多万,排在手机类广告的第一位,另外在报纸上的投放量也有六七千万,也是排在第一。这些广告运作使得TCL手机在手机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据国内某著名顾问的《中国手机市场新格局》报告显示,TCL集团2002年一季度销售约160万部手机,数量几近为2001年全年销售量,销售额突破30亿元,在当时国内手机市场排名第三。与此同时,手机企业的品牌传播策略上也走向成熟,从诺基亚的“科技以人为本”,到TCL为了打造“国产手机第一品牌”的国际化形象,斥巨资1000万元聘请“韩国第一美女”金喜善,并力邀国际级导演张艺谋担任广告片的拍摄。广告片还没有拍摄,TCL就已经通过媒体大造声势,将这一新闻热点传播出去。广告片在央视的黄金时段进行了投放,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TCL手机“中国手机形象”的传播语传遍全国。波导在品牌传播的初期,波导提出“手机中的战斗机”的传播口号,力地推出一系列的市场推广活动,利用2000年奥运会的传播良机,推出让奥运记者带上S0部波导手机奔赴悉尼的活动,让波导手机“信号好、接收好”的特点得到新闻印证和传播。

第6篇

我国证券市场上投资类保险产品包括投资连接保险、分红保险和万能保险,具有保障和投资的双重功能,其中分红保险在国外属于传统产品而不属于投资类产品,我国之所以归于投资类保险产品是因为相对于传统的纯粹保障型产品来说,它具有投资的功能。从性质上说,分红保险给予投保人享受保险公司的盈利分配权,投资连接保险和万能保险根据保险资金投资运作情况来确定投资收益,但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不管购买了上述保险中的哪些产品,除了得到保险的保障之外都存在获取一定投资回报的可能。

中外投资类保险产品的差异

将我国投资类保险产品与国外的同类产品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存在以下区别:

1、推出背景上的差别。国外推出投资类保险产品是为了增强保险产品的竞争力,而我国推出投资类保险产品的直接原因是降低利差损。在20世纪70年代,受通货膨胀的压力,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业纷纷寻求创新,保险公司传统的固定预定利率的长期寿险保单由于缺乏竞争力,导致长期寿险保单持有人纷纷退保,造成保险资金外流,保险公司受到严重冲击,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各保险公司开始研究开发投资型保险产品。近20年来,投资型保险产品在各国得到迅速发展,在一些投资型保险发达的国家,其保费收入已经占到寿险保费收入的30-55%,目前投资型寿险产品已成为各国寿险业同其他金融业竞争的工具,并日益成为未来寿险业的发展方向。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险业迅速发展,保费收入以年均超过30%的速度飞速发展,而寿险保费收入在1997年超过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后,其增长速度一直超过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与此同时,央行连续8次降息,寿险公司因此蒙受巨大的利差损失。为扭转不利局面,保险公司纷纷从传统业务之外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投资型保险产品就应运而生了。由此可见,国外由于通货膨胀和高利率原因,为增强保险产品的竞争力而推出投资类保险产品,而我国各保险公司是在不断积聚大量利差损的金融背景下推出投资类保险产品的。

2、投资账户方面存在的差异。国外的投资保险产品提供多种投资账户,供投保人选择,保险金额也具有灵活性,而目前国内出现的投资型保险,如投资连接保险仅仅提供一个投资账户,投保人完全被动地接受保险公司的投资选择,而固定的保费和保险金额降低了产品的灵活性。

3、投资收益上存在的区别。在国外,保险新品种积聚的保险资金一般交由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投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而且国外保险公司的发展一直秉承投保和承保并重的理念,所以即使是部分保险公司自己管理保险资金,投资管理能力也比较强,普遍推行资产负债管理,所以一般都有较好的投资收益。在我国,投资类保险产品近年才逐步推出,各家保险公司均采取运营保险资金的投资方式,而资金运营主体的模糊容易产生责任的混淆不清,从而可能降低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投资效果。

4、产品在监管和营销上存在的差别。在国外,投资型保险产品被看成是一种证券。证券管理部门和保险监督部门同时对它进行监督,产品同时受制于证券法规和保险法规。在销售该产品时,要求营销员具有保险和证券双重从业资格。而在国内,投资类保险产品只受保险监督部门的监督,在选择保险营销人员时没有具体的身份鉴定。

投资类保险产品面临的制约因素

纵观世界范围内投资类保险产品的发展可以发现,投资类保险产品与证券市场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投资类保险产品的兴起对证券市场的扩张起一定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投资类保险产品的兴旺可以吸引更多的投保人购买与证券市场相连接的保险产品。

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有关实证研究表明,尽管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呈下降的趋势,但由于证券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再加上有关政策因素的影响,所以系统风险仍然偏高。另外,从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来看,由于受制于分业经营的限制和资本市场的总体水平较低,保险资金运用空间和渠道都处在较低层次。投资类保险产品的资金只能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股市,这样就限制了投资类保险的获利能力。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投机气氛太重,价格波动大,即使允许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市,其投资风险也很难为保险投资所接受。从目前的现状看,保险资金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还没有达到有关法规所规定的比例上限就是明显的例证。

[NextPage]

正是因为资本市场不成熟和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狭窄导致我国的投资类保险产品面临较大的风险,特别是投资连接保险。例如,产品收益波动性与消费者预期刚性的矛盾,投资连接保险产品的保险金额和现金价值的大小随投资帐户的表现而发生波动,即同一投资连接保险资金的投资单位价值在不同时点会高低起伏的。与此相冲突的是,消费者对投资连接保险产品收益的预期却呈现出明显的刚性。这种冲突在证券市场状况好、投资产品价值上升时不易表现出来。但是,一旦证券市场表现不好,投资产品价值下降,这一潜在冲突就会显现出来,而且,由于产品收益上浮的历史往往会强化消费者的刚性预期,所以在证券市场由好转坏时这种冲突变得非常强烈。

发展投资类保险产品的策略选择从我国投资类保险产品对保费收入增长的贡献来看,投资类保险产品已成为推动保费收入增长的决定要素,因而投资类保险产品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和矛盾必须解决,发展投资类保险产品须根据市场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策略。

1、从投资类保险产品自身的角度来看。

第一,加大投资类产品的创新。受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政策及保险公司自身管理水平的限制,目前国内的投资类产品与欧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相比差距较大,针对性不强,一家公司推出,其他公司纷纷效仿,市场细分不明显。因此中国的投资类产品创新必须结合国情进行,创新方式应该多样化,实现属地型创新,针对性创新和适应性创新。

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收入水平对于保险需求具有决定性意义,保险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必须适应不同地区收入水平的需要,实行属地型创新。例如在国内保险市场起步较早经济较好的上海、广州以及北京等城市,保险产品可以采用“保险+投资理财”的产品为主,在其他城市,由于经济不发达,保险市场的产品结构在近年应该以风险较小保障型产品为主;随着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和倒塔型的赡养老人义务,国家提供基本保障的数额的降低,人们转向商业保险,力图能够得到保险保障,又能实现投资的目的,因此保险产品的设计要针对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实现针对性创新;证券市场的发展决定了保险产品创新的程度和发展时机与规模。目前证券市场不规范,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少,但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渠道不断拓宽,应该根据保险资金运用政策的变化,开发新的投资类产品,实现适应性创新。

第二,加强对投资类保险产品的监管。我国保险业目前的监管侧重于市场行为的监管,监管方式滞后。针对投资类保险产品的特点,保险监管要提高保险监管的信息透明度,保证客户能够及时查阅保险单的保险成本、费用支出以及账户资产的价值,便于投资决策以及外部监管。另外,投资类保险产品虽然属于保险业,但是投资收益分配又类似于证券投资基金,因此证券监管也是投资类保险产品监管的重要部分,所以要加强对投资类保险产品必要的证券监管部门和保险监管部门的联合监管,以免出现监管真空。

第三,谨防投资类产品的风险。从目前各公司实际情况看,风险产生在于保险公司投资能力不足。因此,根据投资类产品的本质特征,经营投资型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必须建立一支具有较强投资能力的投资队伍,分设多个投资账户,让投保人有权利选择投资账户,在投资机制中引入激励机制。此外,要防止退保风险。退保将引起保险资金长期运用计划中断,导致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率,因此要增强投资类产品的保障功能和服务功能,增强保险产品的吸引力。

2、从投资类保险产品消费者的角度看应采取的措施。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城市居民处理闲置资金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如购买证券、投资房产等,但储蓄仍是居民主要的投资方式,所以对投资类产品的消费群体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定位。由于投资型保险产品除了保障外,增加了投资的功能,有些产品还需要投保人承担投资的风险,因此投资型保险产品并不适用于中低收入的消费者。从这几年销售情况的统计数字来看,投资型保险的客户群分布与传统保险产品相比有显著的区别,那些拥有较高知识水平,对投资和风险理念有一定认识,收人中等偏上的人员是这类产品的最佳客户。因此,投资类保险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应定位于这类消费者。

第7篇

(1)地方特色不鲜明:大多数城市旅游工艺品种类单一,缺乏当地民俗文化特色。具体表现在通常的一些旅游纪念品太过常见,走到哪都能见到,毫无特色可言,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勾不起他们消费的欲望,旅游工艺品要反映当地文化特色,这是其本身最基本的要求。游客来到某个景区,不仅可以通过这些工艺品来感受这里的一切,而且还可以购买留作来此地旅游的纪念品。例如,我们在苏州看到有卖景德镇瓷器的。景德镇的瓷器是世界闻名的,从古至今,经久不衰,郭沫若老先生曾经给予景德镇陶瓷很高的赞词。景德镇的瓷器制工精美,既可用作生活用品,也可以作为优品收藏,有极高的欣赏价值。而现在景德镇的陶瓷却出现在这里,这不得不让人们对真假产生了怀疑。同时我们也调查到在南京夫子庙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有很多商贩在这里卖西安的陶艺制品,这些现象让我们调查小组感到诧异,我不知道该尊重的说这是经济文化发展交流融合的必然结果,还是批判的说这些被人们称为有特色的地方已经开始丧失自己的本土特色了。

(2)品质低劣:在我们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旅游工艺品在制作生产上存在一定的品质问题,特别是一些民间艺人的手工制品,原先大家对手工制品还是特别热衷的,但是现在市场上很多经营者打着“手工制品是朴素的”这样的旗号,贬低了手工艺制品原本的精心制作,他们以此为借口,想要糊弄消费者,但事实表明,这样的经营方式只会让消费者失去购买的欲望。我们在网上查的资料,在国外市场上关于工艺品制作质量这一方面要比国内好很多,比如在法国,他们对工艺品的制作要求特别的高,无论价格是昂贵还是低廉的工艺品,精致的制作工艺是其共同的特点。即使对工艺品不是很了解的朋友,想必对进口物品有所知晓吧,平日里,很多人都喜欢买进口的东西,特别是德国的,日本的,瑞士的等等,追根其究,还是他们的旅游工艺品制作精湛、质量有保障。所以说制作优良,外观精美的工艺品无疑会促进游客的消费。

(3)价格混乱:说到工艺品的价格,想必很多人应该都深有体会吧,一个很普通的东西在旅游景区可以卖到外面普通市场价格的几倍,普通的工艺品价格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设计独特、制作精良的工艺品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这件事:我们在苏州周庄时,看到有卖葫芦丝的,首先它是不是本地特色工艺品我们先暂且不说,但它的价格却是外面商店的三倍,还有就是我们去沈万三祠堂的路途中看到有一位老翁在售卖手工编织的一些(花鸟走兽等),鸡蛋大的一个小编物要价居然是六十元,我们在惊呼老者精湛手艺时也不得不唏嘘这样的价格真是伤不起啊,最触动我们的还是老者这样的一句话:手工制品就是这个价!我不能否认这样精致的手工品并非随处可以买得到,但这样的价格恐怕也是会让游客望而却步吧。

2解决办法

在国内,好多景区存在以上说的问题,所以造成了国内旅游工艺品市场很不景气,试想,没有地方特色,制作粗劣,价格昂贵的景区工艺品或者纪念品又怎能引起游客的购买欲呢,要想增强游客的购买欲,我认为可以针对上面说到的几个问题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来改善目前的状况。首先,要引起游客的注意力。新奇而具有浓厚地方特色是作为工艺品首先要具备的,一个地方的旅游景点反映了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与历史传统文化,游客来到这里除了卸去一身的疲乏之外,更多的是走进这个他们以前或许从来没来过的地方,而这个地方的异域风情正好能够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使他们流连忘返,这个时候有特色的,能够反映这个区域文化的旅游纪念品就会显得很重要。例如,我们去了连云港的花果山和连岛,在花果山,我们随处可见跟猴子有关的旅游纪念品,像爬猴背包,刺有美猴王图案的帽子等等,或许这些东西并不是很有创意,但是它很符合这个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说。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里孙大圣的故乡就是在连云港花果山,花果山当地的经营者通过经营这些能够反映当地文化风情的纪念品,显然是合理的。还有在连岛,连岛是海边风景区,自然它的工艺品就跟海洋脱不开关系了,我们看到的有贝壳做的各种精致的工艺品,如花篮、动物造型等,还有水晶制品等等,这些都能反映出连云港本地的特色。所以说连云港的旅游工艺品在反映地区特色这一块做得还是比较完善的,但我刚刚在上面也提到了,可能有些工艺品并不是很有创意,这也是连云港本地旅游工艺品在以后的研发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其次,旅游工艺品的制作水准直接决定了游客们的购买欲望。试想,谁会花钱去买一个制作粗糙的东西呢?打个比方,我想很多人去买编制的扫把也会左看看,右比比,看哪个编的紧实一点,光溜一点的,这正是说的工艺品做工要精致这个理。前文中我有提到我们在去苏州周庄时,看到一位老者售卖手工编制的工艺品,摆在他面前的那些小编物都活灵活现的,谁见了都会喜欢的。所以说工艺品的做工很重要,它几乎能够让游客决定是否要购买。最后,就是让游客们自己参与到旅游工艺品的制作中来。引起顾客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可以带动消费量的同时,还能带动顾客的动手兴趣。

3小结

第8篇

关键词:农产品营销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是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必然产物

我国农产品市场处于超饱和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市场上农产品琳琅满目,品种繁多,显示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农产品全面供过于求的局面已形成,出于一种“超饱和”状态。据国家统计局2001年的调查,我国118种主要农产品已全部供过于求,粮食自给能力大幅增强,并出现粮价持续走低及大量库存的现象,棉花产出受替代品生产发展和纺织品出口受阻的影响,市场需求一直疲软,一些需求收入弹性小的农产品严重过剩,农产品出现“卖难”。这已严重挫伤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很多农户感到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越来越难满足,市场销售越来越困难,不少农户经营失败,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会危及到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饱和市场有空白

饱和是指在农产品市场的某一坐标点上,特定消费者的需求在一定时间内得到较好满足,空白则是指整个农产品市场的需求无时无刻不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不断产生新的显性或者隐性的需求点。农产品市场的“饱和”是相对的,而空白是绝对的,消费者的需求没有穷尽,农产品市场的开掘也没有穷尽。从表面上看,农产品市场似乎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饱和度”,实际上,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产生了多层次、多元化、多变量的新趋势,在农产品市场熙熙攘攘、密密麻麻的表层下,还存在着巨大的虚拟空间。只是显性的需求比较容易捕捉和发现,而那些处在隐藏状态的潜需求,往往容易被人忽视,然而与显性需求相比,隐性需求往往有更大的市场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消灭空白市场,不断接近市场饱和的过程。农产品优化市场定位的过程,就是按照一定的思路在对消费者群进行重新组合的基础上,逐渐适应特定消费者群的优势需求,与特定消费者群的优势需求逐渐磨合、培育消费者情结的过程。

通过市场细分发现市场空白点

空白点是存在的,但是空白点在哪里呢?如何去发现这些空白点呢?这就要进行市场细分。所谓市场细分是指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将市场细分为若干个具有类似需求的消费者群的过程。市场细分后每一个消费者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也称为“子市场”或“亚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由具有类似需求的消费者构成的群体。分属不同细分市场的消费者对同一产品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而属于同一细分市场的消费者,他们的需求极其相似。农产品消费者群是一个处在变化发展中的运动体。这个人数众多的庞大群体,广泛分布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个主体部分各自独立,边缘部分相互交叉的特定消费者群。或是按年龄划分,或是按收入划分。这些具有不同群体优势需求的农产品消费者,构成了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多变量的农产品市场,成了不同农产品销售的市场基础。广大农户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通过市场调研,根据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望、购买行为、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通过市场细分,发现市场机会。这样,生存与发展就有了目标,利润与效益就有了保障。

由此看来,市场细分是农户营销战略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决定农户营销成败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近年来不少农产品生产者从市场细分入手,挖掘农产品市场扩容的潜质,“分化瓦解”消费者群的,在新消费者群的“再造”和“新生”中,营造、开拓出新的农产品市场。按照市场细分原则进行专业分工以后,才能有效进入市场。这是入世后发展农业的大势所趋,进而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农产品市场细分是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有效措施

进行农产品市场细分,有利于发现市场营销机会市场机会是已经出现在市场但尚未加以满足的需求。运用市场细分手段,农户不仅可以找到对自己有利的目标市场,推出相应的产品,并根据目标市场的变化情况,不断改进老产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北方一些农民把鸡蛋的蛋黄和蛋清分开卖,拆零拆出了大市场。爱吃蛋黄的消费者买蛋黄,爱吃蛋清的消费者买蛋清,各有所爱,各得其便。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卖方也赚到了以前赚不到的钱。

进行农产品市场细分,能有效地制定最优营销策略市场细分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运用的前提。即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要想实施市场营销组合策略,首先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因为任何一个优化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制定,都是针对所要进入的目标市场。离开目标市场,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就会无的放矢,这样的市场营销方案是不可行的,更谈不上优化。如近几年我国苹果生产连年获得丰收,市场相对饱和,市场销售不畅,价格下跌,果农一筹莫展。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华盛顿州苹果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登陆,在强劲的宣传攻势下,占领了中国的苹果市场。分析其成功的原因,除了对营销环境的充分了解,优化的市场营销组合战略,成熟的营销战略操作机构之外,正确的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进行农产品市场细分,有利于农户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每一个农户的经营能力对整体市场来说,都是极为有限的。所以,农户必须将整体市场细分,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把自己的优势集中到目标市场上。否则,农户就会丧失优势,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遭到失败。

进行农产品市场细分,有利于开发新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当众多的生产者奉行市场细分战略,那些尚未满足的消费需要就会逐一成为不同生产者的一个又一个的市场机会,新产品层出不穷,市场上产品的种类、花色、品种增多,人们生活的质量也相应的提高。

细分市场中正确选择目标市场

选择目标市场是农户进入市场时应认真关注的问题。目标市场是经营者希望开拓和占领的一类消费者,这一类消费者具有大体相近的需求。通过对具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群做有针对性的挑选,可以发现那些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的或不甚满足的消费者,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管理能力、销售能力去开拓和占领。一个理想的目标市场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销售量,即一定要有尚未满足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这个问题对于一般小型农户来讲问题不大,而对于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生产者来讲就显得非常重要。二是经营者必须有能力满足这个市场需求。三是在这个市场中必须具有竞争的优势,即没有或很少有竞争,或者有竞争但不激烈,经营者有足够的实力击败竞争对手。这样一个市场就可以选作自己的目标市场。确定目标市场又称为市场定位,是农户选择某一细分市场作为营销对象的决策活动。选择目标市场一般包括三个步骤:估计目标市场的需求

目标市场的需求是指在既定的市场环境中,某一类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的总额。这种市场需求数量的变化取决于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喜好程度、购买能力和经营者的营销努力程度。如果某种产品确实为消费者所喜爱,并且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不断提高,经营者的营销策略正确,就有可能增加需求数量。估计目标市场需求时既要估计现实的购买数量,也要对潜在增长的购买数量进行估计,从而,测算出最大市场需求量。农户要根据所掌握的最大市场需求量来决定是否选择这个市场作为目标市场。

要认真分析自己的竞争优势

市场竞争可能有多种情况,如品牌、质量、价格、服务方式、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竞争。但从总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在同样条件下比竞争者定价低;一是提供满足消费者的特种需要的服务,从而抵销价格高的不利影响。农户在与市场同类竞争者的比较中,分析自己何处为长,何处为短,尽量扬长避短,或者以长补短,从而超越竞争者占领目标市场。

选择市场定位的战略

这是指农户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根据各目标市场的情况,结合自己的条件确定竞争原则。通常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针锋相对式”的定位,即把经营产品定在与竞争者相似的位置上,同竞争者争夺同一细分市场。例如,有些农户在市场上看别人经营什么,自己也选择经营什么,实行这种定位战略要求经营者具备资源、产品成本、质量等方面的优势,否则,在竞争上可能失败。第二种是“填空补缺式”的定位,即农户不去模仿别人的经营方向,而是寻找新的、尚未被别人占领,但又为消费者所重视的经营项目,采取填补市场空位的战略。例如有的农户发现在肉鸡销售中大企业占有优势,自己就选择经营饲养“农家鸡”,并采取活鸡现场屠宰销售的方式,填补大企业不能经营的这一“空白”。第三种是“另辟蹊径式”的定位,即经营者在意识到自己无力与同行业有实力的竞争者抗衡时,可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相对优势来竞争。例如,有的经营蔬菜的农户既缺乏进入超级市场的批量和资金,又缺乏运输能力,就利用区域集市,或者与企事业伙食单位联系,甚至走街串巷,避开大市场的竞争,将蔬菜销售给不能经常到市场购买的消费者。

选择农产品目标市场须走出“合成谬误”误区

多数谬误的含义

选择目标市场的目的是为了使产品有销路。问题是:并非凡有销路的市场都一定能成为企业理想的目标市场,如果出现多数谬误,农户就不可能实现预期的营销目标,还可能导致挫折和失败。多数谬误是指过多的农户都把同一个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从而造成某一种产品的供给远远超过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农户共同经营同一种产品,实际上就是共同争夺同一产品有限的消费者群。结果造成社会劳动和资源的浪费,也不能满足本来有条件满足的其他市场需求,大大提高了农户的机会成本,影响农户的经济效益,甚至造成农户的营销失败。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多数谬误屡屡发生。

多数谬误产生的原因分析

从农户市场营销实践来看,多数谬误的原因是:

第一,农户均将市场容量最大、利润潜量最大的市场作为目标市场。许多农户只盯着市场的需求潜量和诱人的利润。认为只要市场有需求,重视产品质量,价格合理,加上推销工作,就一定能够扩大销售量,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取得最大的利润。结果,竞争者太多,形成同步共振,造成损失。

第二,企业经营者在指导思想上急功近利,只考虑农户的目前利益,避难就易,而看不到长远利益,使经营陷入困境。这种情况是农户把最容易进入的市场作为目标市场。有些农户看到某些农产品畅销,而且投资小,见效快,市场容易进入,便增加了投资冲动。如果一户因育果树苗发了财,就户户育,村村育,乡乡育,最后只能是果树苗当柴烧。类似事例,不胜枚举。更为严重的是现在仍有许多农户还在重蹈复辙。

第三,抵挡不住市场一时走俏的诱惑。市场细分,确定目标消费群,只能在自己的有效市场范围内,决不能放弃自己的优势,去追求所谓的“热”。俗话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这是一种盲从思想,很多农民正是在这种习惯思维的引导下急功近利,盲目发展,看到人家赚了钱也挤同一条赚钱道,自觉不自觉地扩大同类农产品的种植面积,结果谁也赚不了钱,这样的“合成谬误”我们已屡见不鲜并深受其害。

第四,对已经确定的目标市场缺乏精细的了解。信息不同于独得之密的情报,它确是宝贵资源,但却是共有资源。当你从传媒得知某地某货奇缺价昂而进行生产时,你将和四面八方获知同一信息采取统一举措的各个众多农户在市场上发生碰撞,奇缺变为过剩,抢购的俏货转眼之间变成卖不出去滞销货。一哄而上很难称为市场失灵,到可以称为市场过敏了。

第9篇

摘要:本文笔者通过对新品种推广中常见问题的剖析,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以期为新品种推广者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品种;推广;问题;对策

一个新品种的问世至推广应用需要花费近10年时间。对于育种者和生产经营者来说,该新品种推广应用价值如何以及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并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大家最为关注的焦点。然而,一些新品种在推广过程中往往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存在问题

1.1 宣传华而不实主要是因为推广者没有依据品种自身科学结论进行宣传,而是肆意扩大其推广价值,例如理论产量明明只能达到7500kg/hm,宣传时说成9000kg/hm,农民种植后产量达不到理想宣传产量,就会对该品种失去了推广的信心,甚至对推广者产生不信任,从而减缓该品种的推广步伐。

1.2价格决策不科学推广者往往急于求成,以求尽快获得较大利润,没有充分做好市场推广前的准备工作,不能科学决策市场价格,致使定出价格偏高,农民接受不了,降低了农民购买力。

1.3 技术服务不到位服务是新品种推广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推广者没有对良种良法作系统的研究,缺乏栽培技术的指导力度,农民盲目种植,结果产量不尽人意,导致该品种不能被农民尽快认可。

1.4 种子质量有待提高多数生产者因为新品种刚刚出现,对繁(制)种技术没有彻底掌握,致使生产出种子质量不合格,在推广过程中影响了品种产量,给下一步推广留下了隐患。

1.5 利益共享体间不均衡有些推广者,特别是新品种拥有者过度看中利润,给中间商利润空间较狭小,挫伤了中间商积极性,影响了新品种的推广。

2 宣传策略

2.1加强广告媒体的宣传力度推广者不做虚假广告,要密切与育种家和种子经营部门的联合,除了在电台、报纸、网络以及发放宣传资料进行宣传外,还要搞好现场会的宣传,给种植者直观感性认识,提高其对该品种的认识程度和推广种植的积极性。

2.2合理的价格定位定价是新品种营销中重要一环,推广者要认真计算种子生产成本,本着既要符合市场规律和农民的接受程度,又要考虑自身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科学制定销售价格,小求过高,有利于新品种尽快转化成生产力。

2.3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应着手搞好技术指导,加强新品种栽培技术研究,积极传授理论知识,做到良种良法配套栽培,充分发挥新品种的产量潜力优势。在品种推广中还应加强售前、售中和售后各环节的服务,为新品种的科学推广打通绿色通道。

2.4 确保高质量的种源主要从基地的源头把关,提高繁(制)种技术水平,严格按照生产规程操作,安排责任心较强的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强化质量的监控,坚决杜绝不合格的种子流入市场。

2.5 建立合理的推广体系完整合理的推广体系可以减少新品种推广的弯路,推广者要根据品种的适应性及推广区域加强销售渠道的合作,在保证利润合理共享的基础上选择推广力度大的经销户,或当地农民比较信任的单位和个人,以期迅速打开新品种推广应用新局面。

2.6做好新品种的示范为加强应用者对新品种更多的了解和认识,要采取多种方式边示范边推广;一是在推广销售的过程中选择具有典型代表区域安排示范展示田,就近组织相关人员观摩洽谈和讨论,进一步了解品种优缺点,为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二是搞好品比试验,让新品种当地主推品种或农民已经认可的品种对照,进一步摸索新品种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为全面策划营销方案提供参考。

3 推广新品种要更新观念

新品种推广工作也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转变方法。

一是从根本上转变依靠行政手段推动市场拉动的观念。以前,依靠行政手段来推广新品种,虽然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大面积推广应用,而用种者却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容易出现新品种推广大起大落的敝端。因此,当前在新品种推广上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千方百计寻找种子市场的需求点来推广新品种,这样推广的新品种才具有较长的生命力。

二是变小范围、小市场推广为大范围、大市场推广。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颁布实施,种子市场已不再受行政区域限制,已不分你我,初步形成了大市场种子销售推广格局。因此,在新品种推广上也不要局限于当地的小范围、小市场,要走出去,最大程度地拓宽种子经营推广的空间,使新品种能在更多的地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是变分散推广为合力推广。科研部门、育种单位与种子企业要联合,种子企业之间要相互联合,种子企业还要与商联合,通过相互联合、相互沟通形成合力,共同推广。这样,新品种推广力度才能大,速度才能快。

4 新品种推广要转变误区

新品种推广是一项十分科学、严谨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在具体推广中要转变三个误区。

一是求新误区。有些种子推广者求新追新观点特别严重,强调不是最新品种不推,这样虽然满足部分求新追新用种者的需求,但因对新品种的特征特性了

解甚少,常造成推广的新品种生命力不强、推广价值不高等问题。

二是随风误区。一些种子推广者存在着观看意识,一看大家都在推广某个新品种,便急忙跟随推广某个新品种,但由于该品种在本地适应性差,常常事与愿违,不但没有获得较高的经济利润,而且还可能要赔偿经济损失并带来社会不良影响。

三是迷外误区。有些种子推广者总认为外地的品种、国外的品种要好于本地的,且经营利润相当高,把推广的力度、功夫、着力点放在了这些品种上,而对于当地育成的新品种不屑一顾。而恰恰相反的是,一般来讲在当地气候特点和生产管理条件下育成的新品种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等特征特性都要优于外来品种,推广这类品种虽然经营利润相对较低,但是适应性强,风险性小,安全性大,只要经营数量大,也完全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