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全日制专业论文

时间:2023-03-20 16:12:01

导语:在全日制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全日制专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专业硕士;岗位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5-0006-02

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始于1984年,国家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愈加重视。目前,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进入战略转变的攻坚阶段,学术型与专业型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此次改革的重点,现有的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因此,借鉴以往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创新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岗位能力与适应能力,是现阶段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重点。

一、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1.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经验短缺。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仍然处于探索和建立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分析和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2.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理论探索不足。相对欧美以及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地区而言,我国在研究生实践及创新方面,尚缺少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相关理论的建设不足,且存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现象。

3.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才的素质及其在服务社会中的岗位定位,因此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应随时代变化而发展,加强对专业硕士岗位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举例江南大学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阐述了一条提升专业硕士岗位能力的新思路。

二、构建新型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1.构建强化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1)突出理论素养课程的实践性。在基础理论素养课程设置上,改变过去只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的问题,突出“理论+实践”的课程体系。设置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既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及前沿知识,又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向,增强了基础理论课程的实践性,缩短了毕业生的适应期[1]。以江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为例,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用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建成了培养单位和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在课程建设方面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案例库建设,改革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实用性和综合性,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此外,还进行了与课程相应的考核方式改革,对课程的考核实行理论成绩+实践成绩综合评价机制,增强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意识。(2)打造密切结合本专业实践的学位论文研究导向。在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践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开始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论文研究写作与答辩。在这一环节,首先,学校统一要求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要立足工程实践,从工程中选题,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以保证选题的应用价值。其次,为使学位论文能够全方位地与我国实际更好地结合,学校在论文体例上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模式,采用多样化形式,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已纳入到学位论文体例中。最后,根据硕士论文一般性要求还要求学生在论文中要体现出专业硕士综合运用工程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对来自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设计,体现出应对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建立良好的实践平台。(1)建立互惠互利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长期以来,专业硕士找到的实习单位不尽理想,找到了又因为技术含量低,不能达到获得岗位训练的基本要求。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研究、实践资源充足,利用区域优势,联系污水处理厂、环保企业,建设了9个校外稳定实习基地,5个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为协作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其运行实践中很好地解决了研究生培养中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问题,在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上促进了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有效提升,在进入研究生工作站后,通过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特定岗位,增强其在实践过程中的责任意识,注重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平台建设,形成了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实践平台格局,从而保证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岗位能力达到培养要求。(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力度。为确保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活动保质保量完成,制定了详细的专业实践考核制度。专业实践环节是培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岗位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未参加或未通过专业实践考核,便不能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专业实践的考核采用学分制,通过专业实践考核者记3学分,不通过者不得学分。研究生所在学院组织由校内外专家参加的相关报告会,由学生汇报实践内容与心得、研究生实践结果及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评定考核成绩。

3.实行双导师制,充分发挥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的作用。(1)建立专业硕士双导师分工协作机制。在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过程中既需要在理论上给予充分指导的校内导师,又需要在岗位实践中给予切实指导的一线校外导师,建立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分工协作联合培养的机制。(2)充分发挥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专业硕士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了解该领域工程发展的动态,掌握该专业发展规律,能够参与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制定、工程教学实践指导、学位论文选题等方面工作,所以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加强岗位实践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构建实践能力考核体系。针对岗位实践过程考核,江南大学构建了基于网络的全日制专业硕士专业实践考核系统。该系统的功能包括实践岗位的、预约,创建实践电子档案与在线考核功能等多种信息互动功能[2]。信息交互功能为将学校、企业导师、学生、企业管理部门等结合起来,系统定时向学校及企业发送研究生的实践情况与下阶段的考核计划等信息。根据学生岗位实践计划完成程度、实践中学生工程应用的能力的体现等方面评定学生的成绩是否符合要求,并认定是否可获得实践环节学分。实践活动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等方面紧密结合。因为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通过实践过程了解自己所选课题方向所需的实践知识,并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通过实践进一步验证,在此过程中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岗位能力会得到有效提升[3]。

5.严格把控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与学位硕士的论文的考核标准和内容存在差异。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的要求是掌握该专业的科研理论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创新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紧密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由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方向写作方式一般是与硕士专业相关的技术应用或改造方案研究、工程应用与研究、工程软件开发等多方面,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在每年学校评审的基础上,还会在专业硕士论文中按一定比例抽取学位论文送交外校进行盲审。学位论文的盲审和评审的重点是审查学生是否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是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并学习其他知识。此外,还审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进展,审查其论文中相关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和可行性等方面。专业硕士在答辩过程中,聘请全日制专业硕士所学领域或相关领域的数名专家进行评阅。答辩委员会中应至少有一名来自企业或相关应用研究部门的同行专家,以保证专业硕士论文中占有确切的实践成分。

三、结论

我国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确定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属性,以职业素养与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的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是我国将来研究生培养事业的工作重心。现阶段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模式的工作仍然处于摸索阶段,仍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希望完善后的培养模式能促进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事业能得到令人瞩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显青,郭长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以哈尔滨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143-145. 

[2]唐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實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9):33-33. 

第2篇

【关键词】金融;学术硕士;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设置

一、专业型硕士及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发展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硕士教育主要是培养从事教学科研的学术型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对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正在大幅增加。为积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2009年起,教育部开始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下发《通知》中明确规定:“已下达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名,主要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2010年至今持续缩减学术型硕士招生规模,相应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规模,以达到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同时实现研究生教育培养型结构重大调整的目的。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相对于传统学术型硕士而言的学位类型,旨在培养专业性更强、更能适应社会需求或工作岗位需要的实践型人才。与此前的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首先,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招生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则主要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其次,报考难度不同,非全日制专硕考试难度较全日制专硕要低一些;最后,毕业后所获证书不同,非全日制专硕一般只能获得学位证书而不能获得学历证书,也就是所谓的“单证硕士”,而全日制专硕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齐全。由此可见,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国家教育部面对日益细化的职业分工和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迫切需求而对传统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做出的改进和调整,是如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会议审议通过了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等19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设置方案。方案中明确了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过程、学位论文等各方面要求,为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指明了方向。目前清华、北大、人大、复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都设立了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点,各校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逐步扩大专业硕士在硕士招生中所占比例,并在实践培养中不断探索,促进金融硕士培养模式逐渐成熟,金融硕士成为考生报考时炙手可热的新焦点。

二、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比较

下文从培养目标、招考条件、考试内容、学制、学习费用、课程设置、导师配备、学位论文要求、读博要求等方面对金融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比较:

1.培养目标

顾名思义,金融学术型硕士侧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即对金融理论有深入了解并追求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创新、适合从事教学和基础性、理论性科研工作的研究生,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则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充分了解金融理论与实务,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在培养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招考条件

传统的学术型硕士招生对象为本科应届毕业生,考生需参加每年一月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招生对象与学术型硕士相同,为本科应届毕业生,招生考试于每年一月与学术型硕士入学考试一同举行。

3.考试内容

金融学术型硕士考生参加每年一月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考试科目包括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综合,分值分别为150、100、100、150,其中数学、英语、政治为全国统考科目,采用全国统一试卷,专业课综合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

金融专业型硕士入学考试与学术型硕士入学考试一同举行,在2011年之前,考试科目与学术型硕士相同,包括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综合,分值相同,其中数学、英语、政治采用与学术型硕士相同试卷,专业课综合也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但试卷内容与学术型硕士不同。2011年之后考试科目中数学改为经济类联考,分值仍为150分,经济类联考全国统一,其中70分数学,40分逻辑,40分写作,专业课考纲由中国人民大学统一制定,具体试卷则仍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总体来说,金融专业型硕士入学考试降低了对考生数学方面的要求而更加强调逻辑能力与综合写作能力,专业课命题也会侧重于考察金融实务知识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制

金融学术型硕士一般学制为三年,前两年安排在校学习课程,第三年进行实习或科研项目以及毕业论文答辩,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准许毕业,获准毕业后颁发学位证书与学历证书。

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制一般为两年,第一年安排在校学习课程,第二年进行实习及毕业论文答辩,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准许毕业,获准毕业后同样颁发学位证书与学历证书。

5.学习费用

学术型硕士录取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定向)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录取为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的硕士生须缴纳学费,一般为8000元/年,不同专业有所不同。对于自筹经费生、特困生等考生可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者商业贷款缓解学费的压力。

全日制专业硕士从2010年开始少部分录取为国家计划内(保送)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大部分专业型硕士须缴纳学费,一般比学术型硕士高,根据学校不同学费有所差异,平均为30000元/年。

6.课程设置

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学硕与专硕的课程设置也有较大差异。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偏向理论性,目的在于拓宽和加深学生对于金融各分支领域的理解和认识,以及授予学生经济金融研究方法、学术规范等,例如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统计回归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等,教学方式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居多。专硕课程设置则偏向实践与应用,所学课程大多与金融领域各职业具体相关,例如金融理论与政策、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金融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等,教学中多采取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目的在于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面对金融实务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硕士毕业后对于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的适应能力。

7.导师配备

学术型硕士一般配备一名校内老师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学习实践及学位论文的完成。而对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除了从校内老师中选择导师外,也会吸收来自金融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或担任导师,大部分院校采用“双导师制”,即为每个专业硕士配备两名导师,一名由校内老师担任,一名由来自各金融机构的在职人士担任。

8.学位论文要求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一般要求为理论研究、调研报告等,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范围较广,可以是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学位论文答辩形式也可多种多样。

9.读博要求

学术型硕士一般有部分报送读博名额,学生根据自身意愿和条件可以申请直博,金融专业型硕士则没有直博机会,有读博意愿只能参加统一考试经录取后入学。

三、总结

作为开设仅三年的专业,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曾经面临多方质疑,社会对于专硕的就业前景持消极态度,而在上文对金融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对比之后不难发现,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国家教育部门为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硕士就业而对传统研究生教育进行的改进和创新,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花开并蒂”的局面一方面能够保证继续为科研及教学工作输送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又利于改善长期存在与研究生教育的社会需求与硕士毕业生不能有效匹配的问题,双管齐下,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李莹.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2]刘红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及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6).

[3]薛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J].北京教育,2007(11).

[4]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

[5]教育部.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10.

[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

本文系中央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第3篇

全日制工程硕士是涵盖工程最多、研究生规模最大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的总结性成果,是体现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拟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入手,谈谈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过程管理,以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

一、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

全日制工程硕士作为一种新兴的培养模式,还未形成完整和成熟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当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选题把关不严,没有真正体现出工程特色

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必须强化应用导向,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采用应用研究、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形式。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需求或工程实践,通常还要体现一定的职业应用背景。

全日制工程硕士学生的导师既带学术型研究生,也带专业型研究生,由于精力有限和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等原因,对论文的指导容易偏向于理论性研究,让工程硕士的选题缺乏技术的应用性和工程实践的可行性,偏离了工程硕士的培养初衷。

(二)缺少对中间环节的监管

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行“双导师”联合培养机制,学生需要到企业去进行工程实践或论文创作,在企业实践期间,学校导师对学生的管理会变得相对困难,无法有效地跟踪学生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的详细情况和指导学位论文的进行,企业导师的管理和指导学生的方式往往又不够成熟规范。

(三)对学术成果的要求单一

目前,绝大多数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这能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写作能力,但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学术论文的质量不高、合格率低下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到发表文章上,而没有踏踏实实地进行课题研究,忽略了学位论文本身的创作。

(四)对学位论文的评审要求不够严格

没有建立公正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论文评审容易被一些非学术的因素干扰;没有建立具体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审应重在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审标准应突出学生的工程能力、技术难度和经济社会效益,弱化理论研究。

二、保障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措施

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借鉴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经验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可采取如下八点措施来保障其论文质量。

(一)严格规范选题和开题,明确开题时间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既要考虑到选题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也要考虑选题的技术应用性和工程实践的可行性,充分体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技术价值、工程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论文开题报告会上,学生要提交文献综述报告和开题报告,明确选题依据、技术路线、研究方案、预期效果、进度安排和参考文献。参加开题报告会的除了本学科的专家以外,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也必须参加,以论证选题的应用价值、技术难度、工作量和可行性。

(二)定期向导师汇报学位论文进展情况

根据开题报告中的研究计划,要求学生定期向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汇报学位论文完成情况,如取得了怎样的阶段性的科研成果、遇到了什么困难、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有条件的企业或课题组还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答辩,督促学生按计划进行学位论文,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

(三)加强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学生提交中期检查报告,学校组织导师和专家组进行检查,通过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一方面使学校对学生的论文工作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及时发现学生在论文工作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科的专家们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修改意见,指出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确保学位论文工作的可持续性。

(四)多样化要求学术成果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要求多样化,而非局限于学术论文的发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术成果可包括学术论文、工作总结、技术报告、结题报告、专利、科技作品或学术竞赛等。学术成果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向实用成果进行转化,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学术成果与学位论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五)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

为了防止学生抄袭他人研究成果,遏制学术腐败,学生在提交学位论文评审前,必须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学位论文的总体复制比在要求的范围内才能送审。

(六)建立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机制

双盲评审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评审专家不知道评审的是哪个学生和导师的论文,学生和导师也不知道是哪位专家评审了学位论文。只有三位专家的评审成绩都合格,学生才可以参加学位论文答辩,若有一位专家给出不合格成绩,学生就必须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修改学位论文,并重新进行学位论文的送审。双盲评审制度的建立,能有效地排除评审中非学术因素的干扰,杜绝暗箱操作,是建立公正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基础。

(七)建立企业评审专家库,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都要求有企业专家参与

聘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人员作为评审专家,分学科和研究方向建立专业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库,学位论文评阅时,自动随机抽取专家进行论文评阅。同样,学位论文答辩时,也应该聘请一定比例的企业专家作为答辩委员,以企业专家的评判标准进行评判。

(八)打造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完善学位论文过程监控体系

利用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构建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系统,对学位论文的整个流程实行全方位的管理,从论文开题到毕业答辩,每一个关键节点,学生都要在管理系统中提出申请,按要求填写相关的信息,并在信息化平台进行审核。通过信息化系统平台的管理,方便学生和导师进行异地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方便管理部门对学位论文过程实施监控,确保各个节点的工作能按时按量地完成。

三、结束语

通过构建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制定统一的流程和规范,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过程监控和管理,有效地保障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提高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整体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莹,杨雪.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价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2).

[2]邱立春,李成华,李永奎,等.提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3]宋如华.从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看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J].中国林业教育,2009(3).

[4]谭德荣,高松.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论文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

[5]张林林,罗尧成,孙跃东.论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保障策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

第4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 教育改革 全日制工程硕士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73-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传统的侧重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社会对从事工程项目或工程技术开发工作的技术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教育部在2009年研究生招生文件中推行了一项重要改革举措,部署增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作,这是研究生教育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

西安理工大学是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1997年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现有水利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等13个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从2009年起,学校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09年招生30人,2010年招收66人,覆盖了7个专业领域。按照学校发展规划,今后将会逐年扩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和比例,大力加强专业学位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被列为“十二五”期间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为了适应国家中长期人才需求,迫切需要对原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式进行改革,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新模式。

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

我校水利、电气工程领域从1997年开始招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10多年的培养实践过程中,注重实践基地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全过程管理,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和制度保证体系。根据学校与行业联系紧密的特点,发挥校友纽带作用,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已与中国东方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中国水电第三工程局等单位合作建立实践基地45个,依托青海、新疆、甘肃、宁夏、陕西、黑龙江、深圳等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地开办教学点19个。

13年来累计招生781人,授予学位600余人,培养的工程硕士在西部装备制造业及水利水电行业生产和管理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行业科技进步、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校毕业的工程硕士有的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有的被评为全国首届“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有的担任国家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总指挥,主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多个专题和项目;由我校毕业工程硕士负责承建的汉江城市桥闸工程获2008年国家优质工程最高奖“鲁班奖”;还有的获得“2008陕西建设行业十大新闻人物。用人单位对我们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顶得上。

虽然我们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一定的成绩,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奠定了基础,但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在职工程硕士有所不同,[2]其一是学制不同,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一般为两年,在职工程硕士学制为3~5年;其二学生来源不同,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主要来自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对企业的了解,在职工程硕士全部来源于企业;其三培养与管理方式不同,全日制工程硕士作为全日制学生纳入学校统一管理,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方式是进校不离岗。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现有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来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需要在课程体系、管理机制、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改革,以适应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需要。

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学习是工程硕士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加强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紧密衔接。[3]

2010年初我校基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和目标,组织全校工程硕士授权学科制定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例如,我校水利工程学科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学科课程体系由学位课、模块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实践课组成,将学科的主要培养方向划分为几个培养模块,每个模块根据就业方向设置模块必修课,学生入校后根据培养方向进入相应的模块课程,按模块培养,以方便毕业后在相应的领域就业。

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设置为:总学分为30学分,其中学位课11学分,选修课8学分,模块必修课6学分,实践教学5学分。

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体制改革

1.进一步完善校院二级管理体系,不断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组织管理机构是改革的基本保障,我校目前工程硕士管理体系分为学校和院系两个层级。学校层面主要由研究生学院负责全校工程硕士的管理工作与相关的协调工作,学生的日常培养与管理主要依托基层二级学院。具体运行时学校层面由研究生学院统管,学院层面由设立的工程硕士管理机构分管,主管院长全权负责工程硕士研究生工作,日常工作中的一般问题由主管院长负责,重要问题由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重大问题报研究生学院及主管校长批准的管理体系,各院根据各自特点建立相应的管理运作体系。

为了适应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改革的需要,在已有机构基础上将成立以下机构:①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领导小组;②培养质量专家监督小组;③校企联合导师指导小组。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为了规范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管理,保证培养质量,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按照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我校修订了《西安理工大学关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我们还将陆续制定或修订以下管理制度与规定,如校企联合培养管理办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工作细则、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规定、企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校企联合技术难题攻关科研管理办法等,以满足新形势下的要求。

3.加强信息化建设,研发并使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提高管理质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主研制开发一套适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多个数据库,涵盖招生、学籍、培养与学位授予的所有环节,保证工程硕士教育管理的电子化、规范化与即时化。

四、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1.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有效机制。

以人才需求和科技合作为基础,以订单式培养为着力点,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成立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指导委员会,企业负责提出人才规划及能力要求,解决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提供技术难题供学生选题并进行相关企业文化教育。学校负责调整招生规模,建立课程体系,组织课堂教学,指导技术攻关,进行论文考核,培养综合素质,实现校企双赢。

2.以实际应用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培养方案。

根据行业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优化培养方案,制定面向企业的课程体系;根据工程技术难题,确定论文选题;采取校企联合指导小组模式,指导学生开展论文研究工作;论文采取企业和高校双盲审制度,保证培养质量。

3.以能力素质提高为核心,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订单式培养为主线,在招生中,加大与企业的联系,获取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实行双向选择,校企联合考核能力,企业参与复试录取工作,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实行订单式招生;在理论实践与教学过程中,实行模块式培养,半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夯实基础;半年在企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完成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能力。在论文研究阶段,结合企业技术难题进行论文选题,在企业开展论文研究工作,校企导师小组对论文进行指导,培养质量专家指导小组进行过程考核,一年时间在企业完成论文工作,毕业后订单企业审核并就业。

经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式的探索与改革,我们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坚定了做好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信念。但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包括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的落实与建设,实践课程的组织与考核,企业导师的聘任与管理,学位论文的评审与把关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

第5篇

关键词 工程硕士 全日制 培养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8.087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Full-time Master of Engineering

――Take A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NI Jiani

(Graduate Schoo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Zhejiang 310027)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for the full-time 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cultivation of full-time master of engineering, such as enrollment motivation, curriculum design, guidance of outside school tutor, practice teaching, thesis writing, etc. Meanwhile, it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master of engineering; full-time edu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on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2009年,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同年,国务院学位办了“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其中明确了制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①2013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教育、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为高校如何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提供了参考。②随后,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旨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③全日制工程硕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中人数较多的一个类别,其培养现状如何?学生是否认可这种培养方式?为全面深入地把握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本课题组开展了问卷调查工作,并在问卷基础上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

1 调查与样本

课题组针对A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作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希望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全面了解该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充分掌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对现有培养模式的意见和建议,为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依据和参考。课题组发放问卷368份,回收有效问卷356份,回收率为96.7%。问卷的回收率符合调查的有效范围,可以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被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课题组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入学动机、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导师指导、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信息收集,在对调查数据整理和统计的基础上,结果与分析如下:

2.1 入学动机

当问及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原因时,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因为被迫调剂,18.64%的学生是因为容易录取,主动报考率仅为38.42%(见表1)。同时,仍有23.60%的学生不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因而,在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同等条件录取的情况下,受调查者中,64.20%的研究生表示会选择攻读学术学位。A大学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现已涉及工程领域26个。近年的年招生量已达1300人,在校人数已达7000人。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普及,加之国家政策的有力导向,学校的高度重视,全日制工程硕士已逐渐被了解,但要真正转变学生、导师、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认识,得到他们的认同,仍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宗旨仍需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工作。

2.2 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阶段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在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整体满意度方面,有23.58%的研究生认为不满意,非常满意仅有10.23%(见表2)。对于课程的教学,学生迫切希望改进的,按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考核方式及任课教师的安排上。针对教学内容的改进,学生呼声最高。近半数学生认为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什么区别,同一专业两类研究生的很多课程都是同堂上课,很少有区分,无法体现专业学位课程特色,也得不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只有33.43%的研究生反映,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就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而言,调查结果显示,任课教师仍多用个人讲授满堂灌的形式来进行授课,时而穿插以小组作业与汇报、课堂讨论的形式。虽然案例分析和主题讲座也是一种授课形式,但应用较少。实践观摩和模拟实践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

表2 全日制工程硕士入学动机调查结果分布

表3 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整体满意度

由此可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并未很好地体现出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的特色和侧重点,课程教学方面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存在趋同化现象,教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授课、备课不是非常重视。

学生最希望从专业课中学到的知识,从渴求度由高到低分别是:行业发展动态、前沿科技和知识、深入的专业知识、经典案例分析、一般的研究方法、基础知识、项目报告的撰写及常用专业英语。现实情况则无法满足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学习。

2.3 校外导师指导和实践教学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不仅需要校内导师的切身指导,也需要从校外导师处学习更多的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校外导师也更能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给予研究生很好的建议。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2.06%的研究生接受过校外导师的指导。但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的频率还是比较乐观的,41.33%的导师会1个月指导学生1次,只有12%的导师是1年指导1次。在校外导师指导过程中,较多的是对“实践过程”和“项目研究”进行指导,其次是职业规划,对论文撰写指导较少。如何选聘来自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专业人员作为校外导师,怎样处理好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指导关系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表4 校外导师指导情况调查结果分布

“关于制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事实上,工程硕士研究生对实践教学也非常重视,92.07%的学生认为专业实践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但对在学期间专业实践环节累计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1.90%的学生实践教学时间在1年以上,6个月至1年的只有13.03%,6个月以下达到75.07%。在对实践教学的管理方面,如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要求、实践教学的内容、对研究生的具体考核指标、学校与联合培养企业在研究生实践教学过程中各自承担的职责、校内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各自应发挥的作用等方面都还在摸索阶段,还未形成一整套成熟、完整、具体化的规章制度。

2.4 论文撰写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但事实上国家基金项目却是学生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来源之一,而横向课题也仅占三分之一左右。在学位论文选题学生自主性方面,23.67%的学生选题是由导师决定,70.41%的学生由师生协商确定,由学生自行确定的仅占5.92%(见表5)。而当被问及在完成学位论文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时,“时间不够”占37.92%,“自身能力不足”占38.20%,“课题偏理论”占26.69%,其他还有导师指导不力,科研条件太差等原因。通过这些调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在论文选题方面仍没有明显的差别,仅靠学校和导师的力量,无法做到“课题应来源于社会实践或工作实际中的现实问题”。④

表5 学位论文选题方式调查结果分布

3 对策与建议

3.1 着力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改变社会固有观念

将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避免纸上谈兵而不做具体工作。要通过规章制度细化工程硕士培养的每个环节,同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引导学生、导师积极参与到工程硕士的培养中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使其被社会接受和认可。跳出工学硕士培养的框架,创新工程硕士培养模式,通过建立工程硕士质量保障体系,切实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3.2 全面修订培养方案,改进课程教学

加强对培养方案的修订,出具更为细化的指导性意见,如应明确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及学分、实践教学形式及时间、校内外导师指导形式、论文选题、学位授予标准等。借培养方案修订之契机,全面改革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除基本的英语、政治课外,突出专业课程的工程特色及实用性,采用案例分析、互动研讨、主题讲座等授课形式,尤其鼓励观摩实践、模拟训练等教学方式。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一要紧跟科技前沿,展现最新科学技术;二要与现实工程紧密联系,注重分析经典或热点工程,进行案例剖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要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四要继续注重基础知识和一般研究方法的教授,巩固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

任课教师的授课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效果。由于学校考评压力,一般教师都较注重科学研究和,没有更多时间去联系企业或关注行业发展,更没有时间去企业学习和调研。为了弥补校内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不足,各学院(系)可聘请校外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进行授课,与校内教师优势互补。当然,若学校可以改变考核标准,使教师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去企业学习、调研,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素养,这对学生也是非常有益的。

3.3 切实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真正落实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大特色,必须将其纳入工程硕士的培养环节。工程硕士实践时间可以先规定至少累计需达半年,待各方面条件成熟、规章制度明确后,再延长至一年。实践时间可以累计,也可以集中进行。工程硕士培养单位需提供多个实践基地供学生选择,学生参加实践一般在完成课程后进行。保证实践教学正常、有序进行的前提,则是专业学位实践基地的建设。但随着工程硕士培养数量的增大,需要学校积极创造和提供多种实践条件。实践基地可以采用自建、联建或完全依托企业等方式。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实践工程问题,达到双盈的目的。但怎样提高企业的积极性是高校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学生去企业进行实践,人身安全、住宿、实践期间产生的费用等都是问题。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可以为每位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购买保险,在学生实践期间至少配备一名负责老师以配合企业管理学生,同时给予合作企业每生每天一定的补贴,企业需要对实践学生进行严格的生产安全培训,并提供食宿和实践场地。若有条件,政府也可以给为高校研究生提供实践平台的企业发放补贴,或减免税收,政府、企业、高校形成合力,加强工程硕士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

3.4 加强校外导师指导,强化学位论文应用导向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需体现工程特色,而校内导师往往缺乏该类经验,此时,便需要校外导师参与指导,包括课程、实践过程、项目研究及论文选题和撰写等环节。培养单位需制定校外导师的聘用标准,明确校外导师权责及其与校内导师的分工,并向校外导师颁发聘书。校外导师可以是在相关行业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也可以是企业工程师。校外导师队伍建设中需要注意发挥校外导师的积极性。这一方面离不开企业的重视和政策导向,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学校与合作单位间的深入合作,建立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的实质性对接关系,保证校外导师个人兴趣和利益的满足。校外导师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仅可以为工程硕士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而且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帮助高校教师了解技术需求,积累实践经验,可谓一举多得。⑤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可由校内外导师共同确定,应来自于行业或企业的现实问题及应用课题。培养单位应通过实践基地建设或项目课题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企业则应将现实工程或生产问题抛向高校,通过校企的有效合作出产品、出成果。当然,在合作前,应对知识产权或产品专利的归属进行约定,签订承诺书,以防止不必要的纠纷。在评价论文质量时,还应注重考虑论文的应用性。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挑战的任务。我们应抓住机遇,利用地域优势和现有资源,积极寻求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有效途径,调动政府、企业、校内外导师、培养院系及工程硕士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为国家输送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注释

① 国务院学位办.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2009.

②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2013-03-29.

③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2013-11-4.

第6篇

【关键词】 高校;工程硕士;“双导师”制;实施现状;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家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和高层次工程管理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为适应这一变化,国家在不断的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全日制工程硕士应运而生,根据这一特性,目前在全国各大高校对工程硕士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本文就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的培养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不足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国家对硕士学位类型的调整,各招生单位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人数在不断增加,同时也在不断扩大企业导师人数。但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双导师”制流于形式,培养环节基本由校内导师完成。

1、高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不够重视,培养目标不明确

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根据教育部2009年制定的《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件)精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制,即:以校内的指导教师为主,聘请具备一定资格的企业导师参与多环节的培养。然而“双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机制,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件仅仅在宏观上做出建议式的规定和梗概式的指导。各高校在具体实施中没有全日制工程硕士实际的培养经验可借鉴,加之认识不到位,培养计划只是简单地增加实践环节,聘请企业导师。导致实际中全日制工程硕士比学术型硕士的课程更多,学习任务更重。

2、管理制度建设滞后

因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件没有详细规定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企业导师应参与培养环节的细则及相关制度规范,各高校在实行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的培养过程中也是边培养边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边联系企业,聘请企业导师。因此,导致“双导师”制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没能按照理想状态实施。由于没有一套完整而切实际的对企业导师的激励和考核办法,所以,在整个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企业导师没有深入参与课程设计、开题、课题实验、项目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3、“双导师”制流于形式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遇到学生已经开始申请学位了,还不知道自己的企业导师是谁,整个培养环节都没有企业导师的参与和指导,申请学位时才知道还需要企业导师,于是补办一套完整的手续,这也不是个别现象,大多数高校在形式上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实行“双导师”制,但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很难按照理想的培养方式完成整个培养过程。一般学校都是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自行或者校内导师找一个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工程师,论文的封面印上企业导师的姓名,填写一份企业导师表,做到形式上的完善,以备专业评估之需。

二、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的对策

针对“双导师”制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实际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学习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不断的总结和探索,针对如何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培养质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借鉴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的成功经验,在企业设立研究生工作站。由企业申请设立研究生工作站,申请研究生工作站的大型企业,应有高水平的科技人员队伍和解决高水平实际问题的科研项目,具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重视人才培养工作,能为研究生提供较好的工作和必要的生活条件。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申请设立研究生工作站的企业进行综合评估,对合格的企业,批准建立研究生工作站。由各高校选派专业对口、完成开题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进站,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产品研发,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

2、完善企业导师遴选机制,加强企业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素质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企业导师的遴选机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企业导师队伍很有必要。通过实践工作中的不断总结和完善,我们制定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兼职)的聘任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企业导师评聘管理办法)。在遴选企业导师时,根据我们制定的《企业导师评聘管理办法》,企业导师本人向学位办提出书面申请,学位办对申请担任企业导师的材料进行审核,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双方签订聘任合同,并颁发聘书。

3、完善企业导师管理、考核机制

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企业导师业绩考核制度,避免企业导师制度流于形式。在考核原则上,应坚持管理部门与全日制工程硕士评价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从企业导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设计、开题、实践过程、课题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进行考核,并合理的制定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与被指导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对企业导师的评价比例。使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双导师”制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

[2] 蔡丽.工程硕士教育中双导师制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3(1).

[3] 齐继阳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4(1).

[4] 卫志民.企业导师制在工商管理硕士MBA培养中的创新与完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

【作者简介】

吕蕊芹(1962-)女,陕西渭南人,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研究生学位教育与管理工作.

第7篇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 课程体系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99-02

Problems of Full Time M Eng Cultivation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 Case Study 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t Donghua University

Zhu Lihua Li Dengxi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201620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situation of full time professional master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of Donghua University,analyzes issues of their cultivation on curriculum sett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and then gives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Full Time M Eng;Curriculum Setting;Practical Ability

2009年,教育部下达文件,为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以培养方向从学术型人才转变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变革,[1]各研究生招生单位开始面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收。2012年,东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已经超过1∶1,对其培养现状进行调研,以提高将来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成为我们亟需关注的议题。2012年6月份,我校环境工程专业针对在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组织了调研,本文将调研情况做总结,并依此提出一些建议,为相关的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此项研究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2010级和2011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学实践为个案,研究目标以全日制工程硕士生为主,通过现实的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对策以及措施。

1.2 研究方法

此项研究采用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对象为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及导师,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生入学动机、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选择、实践基地选择和教学效果、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生就业等。发放学生问卷48份,教师问卷30份,全部回收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问卷的回收率符合调查的有效范围,可以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2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本文主要就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中课程体系及社会实践两方面进行分析。

2.1 课程体系与教学情况

(1)课程体系。

调查结果显示,89.8%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生认为其主体课程应与相近专业工学硕士生课程相同,只需增加部分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4.6%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认为其课程应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完全不同。这说明,学校确定的“在工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基础上通过强化实践环节来突出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特色”的发展思路契合了当前在读研究生的需求,也符合了任课教师和研究生导师的培养思路与指导思想,是当前较为可行的发展方向。

但是,60%的研究生认为当前课程学习对培养实践能力“有较大作用”,20%的研究生认为“作用不大”,甚至有20%的研究生认为当前的学习对培养实践能力“没有任何作用”。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工作来说,还是没有将实践能力落实到根本,大多数课程仍然没有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工作的中心任务来讲授,对于目前的教育模式仍然停留在传动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因此,在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中,需要重点开发实践性强的课程。

(2)课程设置。

公共必修课中,59.3%研究生认为英语重要,33.3%认为信息检索重要,29.6%认为工程数学重要,22.3%认为知识产权重要。对工程数学重要性认可度较低的原因,有可能是由于学生对工程课程的理解还是传统的思维,对工程数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认识不足,也可能是由于工程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科结合紧密程度不好,仍需改进。

从表1选修课选修情况表中可以看出大家对水处理工程及其相关课程感兴趣,而这些课程内容在实践中应用的也比较多。学生对特色课程印染废水处理、环境综合试验、和环境评价方法与案例分析等课程选择比较少,可能与课程介绍有关,也可能与这些课程教改不到位有关,仍需要教师及相关人员不断改进。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通过表2全日制工程硕士对当前教学内容的评价可以看出,高达7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教学内容与工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方式“完全相同”或“无实质性差异”,因此,教学内容方面任课教师仍需逐渐调整。

同时,为了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教师逐渐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采用诸如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任务驱动等新型的教学方式。而从调查结果来看,超过80%的同学认可目前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教学方式。

2.2 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能力培养

(1)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依托。就目前的实践基地所发挥的人才培养作用而言,只有28.6%已进入实践基地的研究生认为“实践基地可以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而高达44.9%的研究生对实践基地在培养自己实践能力中的作用“持怀疑态度”,另有26.5%的研究生认为实践基地对培养实践能力而言“效果不理想”。当前实践基地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思想上不重视对实习生的培养;为实习生提供的锻炼机会少;不为实习生安排接触企业核心技术的机会;没有为实习生安排高水平的企业导师;企业导师责任心不强;不能提供有效指导;把实习生只是当作劳动力对待等。

在建设实践基地使,一方面要考虑到增加基地的数量问题,而且还要继续开拓基地的建设,扩大总量,让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够在实践基地得到培养;另一方面,不仅要提高基地的质量,还要体现出教育的意义所在。而且,从调查结果上看,在实践基地的建设中,“人情关系”目前仍是基地建立的关键因素,这一比例超过了一半。这说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两者尚未形成一定的规范化,这也容易造成相关人员的离职或者调动导致基地难以存续的局面。因而,如何建设更加稳定的实践基地,探索基地建设的规范化模式,是强化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2)实践能力培养。

对于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来说,主要核心在于实践能力,这也是国家推动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着重点。然而,就调查数据来看,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仍然没有引起的足够重视,仍采用“与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混在一起”的做法。调查数据显示,35.3%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认为当前的学习“对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没有帮助”,52.4%的研究生认为“不能很好地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接近70%的研究生参与的是“理论性的研究项目”,或者“根本没有参与过任何研究课题”。

3 对策与建议

透过调查数据,发现东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基本符合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同时研究生和导师也对课程教学、培养过程的管理制度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与运营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基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对影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强化适宜工程化教育的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分为基础理论、专业技术、方法工具、交叉前沿模块[2]。校企合作,教学内容知识体系以工程为主线,从大而全改为系统工程,以工程案例或工程经验为主线组织教学。同时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教材建设,或到学校上课。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运行和管理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任课教师要强化与企业生产一线人员的联系与合作,把生产中应用的最新知识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把教室搬到企业的生产车间,把企业的生产线搬到教室,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同时将实践能力培养融入课堂讲学[3],多采取一些研究型、自学型、总结型、考察型、演讲和辩论型教学方法。

3.2 管理制度建设和优化

建立和健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制度,成立教学质量指导与监督委员会、工程实践质量监督委员会、学位论文质量督导委员会。加强校企合作,聘请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管理专家参与管理,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学位论文研究,对学位论文全过程进行监控。建立论文质量调查制,论文结束后,由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过程进行评价,作为导师考评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学生的过程跟踪,建立开题制度、实习日志制度、教学互动痕迹检查制度、实习中期阶段汇报制度、实习结束论文答辩和实习报告制度[4]。

3.3 多渠道推进实践基地建设,强化校内外导师间的联系与合作

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不拘一格,充分利用高校的各种社会资源拓宽基地建设的渠道。实践基地在构成上可以有校级层面的大型公共基地,也可以有院系级层面的中小型公共基地,还可以有导师通过个人关系建立的小型基地,同时可以利用国际教学资源,建立国际型实习基地,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学生。同时,在保证实践基地数量的前提下,要逐步提高实践基地建设的质量,让实践基地在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中真正发挥重要作用。

3.4 积极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培养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

众所周知,评价是导向,有了明确的导向,大家做事才有依据和目标。工程硕士学位与工学硕士学位是两种不同的学位类型,其差异是在于类型而非学术水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两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根本就不具有可比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评价标准肯定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再用工学硕士生的评价标准来看待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肯定是不合时宜的。因而,尽快建立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评价标准,积极推进标准的实施与完善,建立相配套的全过程监督机制,是我国当前有效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评价标准除对论文的工程特质评价外,还要针对学生的工程素质、企业适应能力的提高制定评价标准。

4 结语

随着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总结现有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问题及经验,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管理体制、课程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实践能力培养等各方面进行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仍需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本文通过对东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希望能够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2009.

[2] 林军,邓艳,王昆.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5):56-57.

第8篇

从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至今,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逐年扩大,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9年,为进一步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步伐,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范围,大力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政策,拟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将专业硕士和学术性硕士的数量控制在1:1的比例[1]。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作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迎合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迫切需要,缓解了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与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加强了人才培养院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对于完善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刚实施了两年,全国各高校均无成熟的培养模式和经验可借鉴,如何积极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使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成为满足培养质量标准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并探索出一套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已成为相关培养院校的一个亟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培养具有石油特色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性

1.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要求石油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能源供应形势的日趋紧张,我国石油石化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在全球范围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石油企业近年来迅速扩张,大量引进人才,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不仅反映了石油石化行业和石油科技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对人才复合型的要求,也体现了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适应性和服务能力的期望。因此,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要求石油高等教育必须迅速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复合式、创新型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主动适应并积极引导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新的能源经济形式下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石油人才培养机制,为国家“十二五”和中长期石油规划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机械工程专业的特点要求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对机械工程学科来说,它既是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传统学科,又是与高新技术同步发展的新兴学科,具有学科交叉性强、行业覆盖面广、人才需求量大、专业适应能力强的特点[2]。为了满足国家制造业和装备制造行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各类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都应以全面素质良好、专业基础扎实的技能型、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注重工程实践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能较快地适应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不同岗位的需求,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地、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解决现场实际工程问题。

三、当前石油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科学。为拓宽知识结构,石油院校大批增设课程门数,但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无形中缩减了课程本身的学时和内容,使教学知识面过窄,课程内容浅显。同时,大多数选修课较为传统,不能及时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学术信息匮乏。机械学科是同高新技术同步发展的新兴学科,受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影响显著。目前,机械工程研究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较低,多数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战略目标和科研动态,难以掌握学科的最前沿信息,严重阻碍了研究生科研成果的创新与突破[3]。

3.师资力量薄弱。近年来,虽然各石油院校都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但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队伍建设远远赶不上研究生的发展速度。另外,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情况来看,新增的导师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但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不能满足机械类硕士研究生教育面向社会、面向经济主战场的要求[4]。

四、石油石化背景下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多年来,中国石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作为国家制造业和石油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培养了大批掌握机械专业理论和技术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工程研究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足的问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给我校研究生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为了适应国家中长期人才需求,立足于学校“强特色、求卓越,加快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科学发展主题,在现有条件下,应积极地依托校内基地,联合行业共建,寻求企业支撑,从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学位论文、实践环节等培养过程上,对原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式进行了改革,构建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设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培养从事非学术研究的、知识和技术应用部门的从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特定社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基于石油高校的行业背景和石油机械装备产业对复合式、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我国石油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必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分析石油工业面临挑战、发展趋势和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方式。培养过程应注重基础、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使学生掌握专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成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从而适应现代石油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和石油机械装备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设计要求。

转贴于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对一种专业学位的界定,体现其性质和特点,一般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论文标准等内容[5]。石油机械类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在组织形式上应着眼于“实用、创新、复合”的培养目标,积极摆脱学术型学位硕士突出理论学习的影响,深化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论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夯实专业基础,实习、实践主要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提高实践能力,在学位论文内容要求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实施改革创新,以提升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整体质量。

3.以实际应用为主线,构建科学的课程培养体系。课程设置是研究生掌握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的主要环节,只有拥有一个新颖的适用面宽广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新时代知识结构特征的研究生。机械工程专业具有学科交叉性强、行业覆盖面广、专业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因此,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既要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基础性,又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前沿性。其课程体系应以实际应用为主线,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从增强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出发,加强基础课的宽广性、综合性和专业课的先进性、实用性,突出研究方向。同时,增加选修课门数,尤其是设置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相关课程和反映石油机械专业领域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成果的前沿性课程,以此体现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4.以协作培养为突破,构建高素质复合型师资队伍。研究生受教育的过程最主要依靠导师知识的传授,科研活动的指导、学术问题的探讨等。因此,导师的自身素质、导师的言传身教不仅影响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而且影响研究生的世界观和科学学风[6]。目前,针对高校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理念,“双导师制”为多方协作培养、构建高素质复合型师资队伍提供了一种思路。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充分利用校内导师学术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大力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配备两个导师,共同承担课程实践过程、项目技术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7]。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内导师侧重在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上的指导,校外导师则侧重于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双导师制”充分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解决“双师型”教师力量不足的同时,体现出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构建了学校与社会协作培养人才的一系列载体,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第9篇

(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摘要: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问题,探讨了校企结合的“1+2”培养模式,即1年学校学习、2年企业学习,提出了企业学习“三段式”培养模式,并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兼有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职业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企业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55-03

一直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较小,且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实行全日制培养。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将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必然趋势。

然而,目前高校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缺乏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在教学方式、课程设置、论文选题等方面照搬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模式,不能真正适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鉴于此,笔者提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理念,强调企业学习的重要作用。以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采用“1+2”培养模式,即1年学校学习,2年企业学习。企业学习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采用实习+实践+研发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对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研发能力进行系统训练,以期探索出一套符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定义

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实行全日制培养,其目的是通过调整目前研究生教育方式,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早在1996年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就明确指出:“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人才而设置。”这表明:专业学位教育形式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职业需要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即培养过程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

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等特点,体现着明显的职业教育特征。然而,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来源于应届毕业生,他们在入学的时候并没有职业背景,而毕业后要在专业领域从事工作,他们的学术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都需要在学校内完成。并且学生毕业后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会计师等。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以及学术型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必然是不同的。

(二)职业能力描述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1)为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具备的能力。(2)在步入职场后表现的职业素质。(3)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具体来说,职业能力不仅包括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还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多种能力。

对于工程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人员来说,其职业能力可细化为五方面:一是人格特质,包括责任心、毅力、正直诚实、道德伦理等;二是专业知识,包括工程推理、系统思考等专业基础能力,以及现场管理、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市场调研等能力;三是工具运用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信息处理等运用基本沟通工具的能力;四是社交与沟通,包括人际沟通、和谐相处、团队合作、适应能力等;五是学习能力,包括制定学习规划能力、快速学习能力、终身学习意愿等。

(三)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比较成功的是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已获得世界各国教育界的肯定和认可。所谓“双元”,是指理论与实践,“双元制”则指受教育者在学校接受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在企业接受专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任务由两者紧密结合来完成。“双元制”教育模式以塑造受教育者的能力和职业技能为出发点,将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

笔者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出“1+2”培养模式,即1年学校学习、2年企业学习。1年学校学习主要以课程学习为主,获得专业理论基础。2年企业学习强调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采用“三段式”培养方法。第一段是企业实习阶段(0.5年),主要培养职业能力;第二段是项目实践阶段(0.5年),主要通过参与企业项目训练实践能力;第三段是论文完成阶段(1年),以企业课题作为硕士论文题目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这种 “实习+实践+研发”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具体内容见表1。

“三段式”培养模式,企业学习时间占整个研究生在校时间的2/3,企业成为职业能力训练和实践非常重要的场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增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交互和衔接,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的统一。虽然校企合作已有很多成功模式可借鉴,但对研究生培养来说,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管理机制、企业选择、企业环境等。这些问题将在下面实例中分析说明。

应用实例

以三峡大学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三峡大学是一所地方性普通院校, 1996年正式招收研究生。2010年开始在机械工程领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该学位点依托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已有硕士点的办学条件,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鼓励学生以校企合作方式开展专业学位论文研究。为此,我们采用“1+2”培养模式,探索出了“三段式”的企业学习模式,强调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践+研发”的研究生培养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三段式”企业学习模式的目标、任务和方法见表2。

实例一:校企合作企业为省内某建筑工程机械公司,该企业主要从事建筑工程机械的设计、开发和制造。学生进企业实习前已具备结构力学、起重机械设计、金属钢结构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第一阶段的实习主要了解企业产品设计、制造、销售等过程,熟悉该专业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第二阶段的实践是参与某型号塔机的设计和制造工作,全面了解一个产品的研制过程,同时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此阶段,学生可以对设计过程、前沿研究成果的应用提出一些小建议;第三阶段的任务是研发,通过前两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发现和理解了产品改进方向,通过与导师组讨论,确定了以“起重机运行参数检测与监控仪器开发”作为论文题目开展研究,帮助企业解决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难题。

实例二:校企合作企业为省内某风机设计制造厂,该企业主要从事各种通用鼓风机和通风机的设计和制造。学生进企业实习前已具备机械设计、机械优化设计、测试与信号处理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第一、二阶段与实例一基本相同;第三阶段是通过实习和参与项目工作,学生对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与导师组讨论,确定了以“风机整机结构优化设计与制造工艺改进”作为论文题目开展研究,帮助企业解决产品振动噪声较大的难题。

通过上述实例可见,“三段式”企业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了高校人才和企业场所的优势,实现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兼有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目标。在校企合作中,对管理机制、企业选择、企业环境等关键问题,我们采取的做法是:在企业选择方面,主要选择宜昌周边和湖北区域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私有企业,因为这些企业科研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对研究生实习比较欢迎,接收方式快速灵活,可以安排学生在企业担任一定的技术岗位助理,参与企业研发与技术管理工作,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比较全面。在企业环境方面,主要考虑企业属于机械工程领域,必须有机械产品以及设计和制造工作,有较好的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所销售的产品至少在区域内有一定市场和享有较好信誉。在管理机制上,通过成立导师组,实行“双导师制”,由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共同确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校内导师关注职业能力的通用性培养,负责培养过程的质量和规范;企业导师关注职业能力的专业性培养。在校企合作中,各种保障措施也是必要的,如学校监管制度、企业研发条件、双方经费支持等。

结语

通过“实习+实践+研发”的过程,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研发能力得到了系统培养和训练。与此同时,企业通过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将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交给学生研究解决,弥补了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的不足,一些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实践表明,这种培养模式是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创新型模式。

参考文献:

[1]高文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59-61.

[2]李姚矿,娄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1):128-133.

[3]朱永梅,任家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初探——以机械类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为例[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27(5):118-123.

[4]孟繁,谢联瑞,何向彤,钱辉.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能力构成与标准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3):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