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

时间:2023-03-20 16:12:02

导语:在生物医学工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

第1篇

英文名称: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Clinical Medicine

主管单位:天津市卫生局

主办单位: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天津医科大学第三中心医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7090

国内刊号:12-1329/R

邮发代号:6-147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97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2篇

一、选择直接就业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方向的几点考虑

根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有医院与企业两条道路供选择。但更多的同学肯定是希望进入医院,因为医院属于事业单位编制,相对于企业存在风险的运营方式,同学们普遍喜欢相对安稳的工作环境。其实同学们应该更多地了解社会对我们所提出的要求,以便于选择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而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断。1.进入医院的大门进入医院可能是许多同学想要的,在这里也要明确,生物医学工程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分支,一是进入医院设备科,进行对于医院设备的维修与采购,管理医院的医疗设备。另一种是投入到医院的放射科,对医院的医疗设备进行技术性的操作与使用。分流的选择是在大二结束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老师的推荐所进行的。相对于企业所存在的员工竞争压力,医院的工作可能相对安稳,对于技术的创新要求并不高,但对于同学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对于仪器的了解程度有较为苛刻的要求。2.应聘于医疗器械企业或电子计算机企业首先选择进入企业要明确自己的方向,从自身特点出,比如①认为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较好,则可以从事营销,做好对外推销自己公司产品的工作并学会维系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及时反馈客户的意见,更新并拓宽自己的销售渠道。②认为自己动手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较为不错的,则可以做一名技术工程师,主要职责为安装、调试、维修设备,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工作。③再者,如果觉得自己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专业创新方面有异禀的天赋,则可以留在企业的科研创新部门,从事设备更新及研发工作。比起在医院工作,企业的薪水及待遇可能会更可观,但相对的,其工作压力及员工竞争也会较大,存在失业的可能性也就较高。3.从事高校教育工作或从事科研创新工作比起之前两种,这条路可能算是最轻松也是最艰难的。轻松是因为它们并不需要太多的担心失业与资薪问题,但是确实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要求是最严格的。①从事教育工作还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与手段、良好的专业背景及优秀的师德师风。所以对同学们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选择科研工作则要有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谨小慎微的钻研态度、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孜孜不倦吸收新知识的心态。但这正是每一个专业从事者最希望的归宿,也是每一个同学最大的荣耀。

二、对自我的继续深造:读研

我国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只存在于一些较为重点的理工科学校中,所以对于医科大学,可以说继续深造像泥潭一样举步维艰。不过感到荣幸的是温州医科大学于2008年获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是全国同类高校第一个招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单位。2010年获准招收双证生物医学工程全日制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仪器与医院信息管理、基因工程与基因药物。1.考研趋势的必要与优势相对于匆匆就业,选择考研是一条较为稳妥的道路。本科就业的学生虽然对于器械的制造、修理及工作运力相当精通,但缺乏对于一些生物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很难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和医院复杂多变的局势做出很快的应对。简而言之,读研才是将生物医学与工程学真正结合的时期。在医科大学进修该专业的研究生往往能根据医科大学自身医学氛围浓厚的特点,让同学们更好地利用自己所学的工科知识,融会生物学与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并通过附属医院的实践来强化理论知识,结合一定的临床医疗器械使用经验,使研究生们更好地将生物医学和工程学结合。2.在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读研的方向及目标作为医科大学的一分子,应将自己打造为一位具有以生物学与医学为基础,擅于应用工程学方面的技术及方法的具有医科大学特色的复合型人才。根据我校提出的某些明确要求,我校塑造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应具备能够灵活应用并及时更新工程学的理论基础,独立解决有关医疗工程的“疑难杂症”的能力。3.我校对目前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的教学及考核(1)高校对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应侧重在医学上的应用。与本科教育一样,我校研究生教育也分两条路,一是从事生物医学基因工程和基因药物的研究,二是对于医疗器械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学习。在教学内容上,我校除了对于原有知识的巩固及加强外,更多的是对现存临床医学中的实际问题及教学案例进行剖析、解决,突出医学理论及工程应用两大特色。在课程设置上也会较多的注重实践应用,并采用隔周周末上课的教学方法,将平时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到教室与导师分享并探讨解决方案。这样,更能让自己将工作与学习、实践与理论牢牢结合在一起。(2)对于研究生的考核。学校采用以课程项目以及学术论文的形式,配合医科大学的特色,对其的要求也显而易见,应该是涉及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与拓展、更新与调试、开发与制造,特别是对于新兴事物的捕捉、猜想、实践、验证以及应用。项目不论形式,但对于其内涵价值、科研难度及工作量有一定的要求,并应与导师相呼应,导师既是学习上的模范,又是工作上的同事,相互协作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来完成项目。毕业是对于大学学习做出的一个最明确、最不会让自己后悔的选择的时候。在面对毕业设计时更灵活,在选择毕业出路时更明确。在平时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积累专业知识,多对自己的定位及目标进行反思、不断总结,在毕业时积极与同学、老师、家人沟通及探讨。笔者坚信,随着同学们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了解的加深,毕业于生物医学工程的我们会走得更好、更远。

作者:缪林哲 李亚庭 郭亦韬 纪欣农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

第3篇

1.1教学与科研第三军医大学开展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时间不长,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覆盖知识面宽,目前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应用,不能完全满足医院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教学方法传统,偏重于灌输式的教学,研讨课的开设比例较低,难以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已从国内外知名大学特聘了几名专家和教授,招聘了多名博士毕业生,使得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但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较多,同时精通工程技术和生物医学知识的教师较少,部分教师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对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和热情。相对于理工院校,第三军医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科研方面与医学结合较紧密,医学大背景深厚,能从临床中发现一些有实际意义的课题,但工程力量相对薄弱,科研投入不足。科研目前还处于引进、消化、跟踪较多而创新性研究较少,同时理论方法等应用基础研究较多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研究较少。虽然近年来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总体而言,科研整体能力和水平有限,科研项目申请的命中率较低,科研经费不足,投入产出效能低,部分教师的科研能力有限,对科学研究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缺乏耐性。有些教师对科研急功近利,认为对本科生精力投入多但科研产出少,不具备科研培养的价值。

1.2学生方面第三军医大学学生的整体素质良好、基础扎实。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沉浸于考上大学的喜悦之中,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兴趣。由于习惯了中国式的传统教育方式并且缺乏针对新生的研究型课程设置,很多新生还在沿用高中的学习方式,机械呆板地学习,一切学习以考试为导向,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此时如果再加上教学方法不当,很多新生会产生厌学的情绪。由于是军队院校,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录取名额受限,很多学生即使非常优秀也不能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本科生毕业后将会统一参加学校的分配。随着目前我国就业难度的加大和军队分配形式的日益严峻,很多毕业生可能被分配至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工作,于是部分成绩较差的高年级本科生在学习方面的信心动摇,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了极强的厌学情绪,认为学习无用,从而破罐子破摔,在学生中间产生不良影响,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部分成绩较好的高年级学生为了实现保送研究生的目的,更加注重考试成绩,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参加科研实践活动,从而忽视了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高,阻碍了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1.3体制方面第三军医大学近年来也开始重视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开始试行导师制,具体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针对低年级本科生,侧重于任命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员为导师;第二阶段针对高年级本科生,侧重于任命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员为导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导师则应履行自己的职责,即鼓励学员自主开展科研试验研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研室科研工作等。试行导师制规定了导师每月指导学生的最低次数,对的学生和导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未达标的导师和学生实施相应惩罚。目前,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试行导师制已经初具规模,但还不够完善,在第一阶段培养方案中没有针对教学的具体措施,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这一阶段的导师制形同虚设,导致学生的科研能力并未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第二阶段培养方案中,导师将引导学生参与教研室科研工作,由于没有具体规范措施,可能有些导师会倾向于让学生做重复性的简单工作,从而导致学生对科研的整体流程不熟悉。另外,目前没有建立起专门面向本科生的科研专项资金,可能会导致科研进展缓慢。为了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012年7月,第三军医大学与重庆大学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自联合学院成立以来,两校共同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瞄准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前沿和热点研究领域,实质性推进生物材料与创伤修复等5个研究中心建设进程[4]。

2加强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2.1构建校园文化现在的本科生大都是90后,他们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当今社会环境浮躁,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多元化,过分强化名利,而大学的人文环境应该培养出有思想、有学问、有高尚道德情操、有科研创新能力、有责任感的公民。第三军医大学更是肩负着培养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的使命,因此要特别加强对本科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探究科学的兴趣。教育和引导全体学员铸牢军魂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争做“对党忠诚、爱兵为民、品德高尚、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红色军医,着力用好驻地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必要在本科生中强调并非考上研究生就能确保获得较好的工作,而应注重自身人文素养、交流能力和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因为现代社会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用人单位更多考虑的是应聘者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多,研究生们找工作同样面临较大的压力,只有具备更好的综合素质,才能在以后的工作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另外,浓厚的学术氛围对学生们科研兴趣和科研素养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适当开展专题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科研文化活动。学生通过听取不同研究领域学者讲述各自的研究思路与成果,体会他们探求未知的执着和收获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对专业的热爱,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研究作风,提升科学素养;学生通过参加科研文化活动,如研究生学术报告会、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创新论坛等,可以活跃其思维,激发创新火花,开动脑筋、发挥才智、挖掘创新潜能。

2.2从教学入手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师通过讲课、传授知识的途径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将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等方法融会贯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在课堂上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尽量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并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建立年级研讨班,由个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按课题类型分小组;学生可选择相关课程听课,可采取各种方式独立学习、进行社会调研等,学期末交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教师指导和组织学生课外查找资料以及定期进行小组讨论,并给出成绩,对研讨课和选修课程记学分。研讨课的教师应尽量选定为教授,这样可为本科生提供多与教授接触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学术魅力,初步了解科研的含义以及对某一专题进行重点研究和探索的基本方法,促进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方法是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而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关键途径。本科生通过完成毕业设计的工作可以初步了解科研活动的实施过程,学生一般能够做到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查阅资料、分步实施研究内容,但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总结分析能力,教师应该在研究设计工作和论文撰写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独立完成的机会,传授更多的科研方法。

2.3完善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的核心是由导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适应时展的需求,积极主动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为了能够准确衡量研究型高校科研能力的培养水平,对于本科生导师制,应建立完善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给出量化指标,定期定量检测。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融入评价体系,提高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设立相应的科研学分,学生只有获得规定的科研学分才能毕业,并对科研能力突出的学生给予相应物质和精神奖励。在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除了教师个人科研成果的评定外,应将对学生科研的贡献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学校和学院应努力创造条件争取促使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和个人在大学设立资助机会,形成多途径、多形式支持学生科研发展的格局,加大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资金支持,建立起专门面向本科生的科研专项资金,以使更多学生获得独立科研课题的机会。

第4篇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Hemorheolog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苏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881X

国内刊号:32-1625/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5篇

【关键词】交叉学科 ; 高等教育 ; 人才培养 ; 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344-02

随着传统学科的不断融合和渗透,新兴交叉学科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科学新理论、新发明的产生和新型工程技术的出现,往往都是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因此交叉学科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200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协会经过全面系统调研, 发表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报告,明确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定义、特征和推动力,提出了研究人员、学术机构、资助机构、专业学会等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建议。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也积极倡导文、理、工学科间相互渗透结合,纷纷建立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各类跨学科计划、项目和研究平台。随着学科发展的深入,如何建立有利于一流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尤其是作为科研主干力量的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现状

1.国外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培养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创新型交叉学科人才,德意志研究联合会推出了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和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如今取得了巨大成功。德国博士生院是高校用来培养科研后继人才的临时性机构,由各州高校向德意志研究联合会申请,经评议、复审等甄别程序后建立。每所高校可以申请多个博士生院,但每个博士生院都必须由相关交叉学科共同组建。博士生院不仅可以是由德国高校内部、高校之间、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申请组建,也可以是由德国某一高校或者科研单位牵头,由德国境外伙伴单位参与组建。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对批准建立的博士生院资助,并定期进行项目评估和考核。博士生院不是一个长期机构,德意志研究联合会规定最长可资助年限为9年,资助期满以后,无论效益和成果如何,该研究生院必须撤出,重新寻找新的交叉领域和合作伙伴。[1]

美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在2002年最新一次的修订文稿中,单独设置了“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2个学科群,占所有学科群的比例为7%。如美国密歇根大学早在1999年就成立了交叉学科专家委员会, 向学校提交了《对交叉学科发展远景的建议报告》。南加州大学在2006年公布了《美国南加州大学交叉学科研究发展规划建议》, 它们在设立交叉学科专家委员会、通过学院内或跨学院的联合聘任教授、完善交叉学科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交叉学科激励机制、建立经费保障措施、促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等方面均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实践。[2]

2.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重要文件中,对交叉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均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国内众多高校等近年来纷纷成立了横贯生物医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如北京大学成立的跨学科类组织机构:元培学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分子医学研究所等,清华大学成立的交叉信息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成立的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这些交叉学科研究所或研究中心集中了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等不同学科专家的智慧以促进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并进行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教育。[3] [4]

二、上海交通大学在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道路上的探索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一直将发展医工交叉、医理交叉科学作为主要战略之一,于2007年11月成立了主要从事转化型医工(理)交叉科学研究的Med-X研究院,该研究院依托上海交通大学丰富的临床医学资源和强大的理工科优势,以解决临床医学问题为目标导向,进行前沿性医学科学研究,开发高尖端领先性医疗技术产品,同时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1.完善课程体系

Med-X研究院依托“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着力培养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领域中具有开展交叉研究能力的有创新精神的交叉学科人才。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领域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医学影像信息学、生物医学仪器、生物材料、生物力学、组织和基因工程、康复工程、系统生物医学、神经科学与工程等,这种鲜明的交叉与复合特性需要学生能综合应用物理、材料、化学、信息、工程等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解决生命科学问题,因此原先单一学科的课程体系和研究方式已无法使交叉学科人才满足“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广博专一协调统一”的专业要求。

Med-X研究院在结合学科领域建设设置专业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夏季小学期、学术讲座等阶段邀请众多兼职教授参与授课,其中既有附属医院的临床医生,又有国际知名学者,建立起一支医、理、工高水平师资队伍。同时利用附属医院的临床资源,建立与基础课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训练,培养动手操作与创新研发能力。学院也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选课,逐步实现本硕博课程贯通模式,以满足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探索研究生课程质量考核和控制体系,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尝试建立适合于本校的研究生课程质量保障办法和系统,并聘请国内外专家评教,对授课教师给出指导建议和意见,定期召开研讨会。

2.建立制度保障

由于受僵化学科模式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传统的单学科观和学科分类体制占据着主导地位,为突破现有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制不完善的缺陷,上海交通大学做了一系列改革。如针对中国现有的研究生招生名额问题,上海交通大学自2012年起在博士生招生计划中依托“生物医学工程”和“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单独设立了支持交叉学科博士生招生培养的专项招生指标,为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导师提供生源保证。另外,为了避免交叉学科课程的临时性和拼盘性,真正实现学科的融合,Med-X研究院成立了多个临床交叉平台,如国家教育部数字医学工程中心、Med-X-瑞金医院小动物PET/CT研究中心、Med-X-仁济医院临床干细胞研究中心;Med-X-第九人民医院生物材料转化医学中心等,实现以问题为中心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项目模式。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让研究生作为项目参与人或研究助手自然地进入到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一个学科跨度大的科研项目,项目实施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科交叉和培养人、训练人的过程。[5]

3.加强学术交流

当今科技迅猛发展,新思想、新方法层出不穷,光靠一个教师指导学生是不可能使学生全面了解学科发展并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3],因此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中除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外,活跃的学术氛围和紧密的国际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70%以上的指导老师具备在国外一流大学从教和指导研究生的经历,与国外高校和研究院所长期保持着合作关系,因此学院每周邀请本学科国内外知名教授做学术讲座,并建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徐汇-闵行跨校区讲座视频体系,介绍最新科研动态,鼓励师生交流,使研究生深入了解当前科研动态和研究热点,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热情。同时定期举办医-理(工)交叉学科系列学术活动,如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学术日等,已形成了一定品牌效应,为研究生创新思维、科研前瞻性、表达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平台。Med-X研究院已与多所国外院校签订了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如与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西北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美国Drexel大学等国际著名高校建立了双硕士、双博士学位项目。此外,为了解本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在国际本领域的位置及存在差距,2012起开始试点进行博士生学位论文国际评审和答辩,每份博士生论文邀请2-3名国际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评审,每位国际评审专家的海外评审报告将反馈给相关导师和学生参考。

4.重视师资建设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很多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参与程度,导师的学术水平、综合素质、对学科前沿的洞察力以及与同行和其他学科学者交流沟通的能力对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3]由于交叉学科会同时涉及到两个或多个学科领域,所以单一学科的教师很难同时满足不同学科的需求,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学习的过程。[6]因此,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中要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营造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与氛围,确保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7] Med-X研究院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引进国外知名教授和附属医院临床医生参与教学,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支持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到海外具有合作关系的学校进行培训,学习国际知名高校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起一支医、理、工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中的壁垒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交叉学科教育和科研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单一学科为基础的传统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问题。

1.现有高校管理机制的制约

我国高校中院系管理体制坚固,教学与科研人员的管理也在定岗定编制度的约束下严格地保持着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人事管理体制,师资聘用、职称评定、成果认定、业绩评价和资源分配等都严格地执行着所属单位责任制,人员在校内不同院系间的流动都难以实现,跨学校、跨部门、跨地区的流动更是难以实现,这种管理机制极大地打消了学者们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热情和勇气。

2.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理念有待加强

大多数导师涉叉学科研究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个特定的交叉学科研究课题,且多来自不同学院的专业教师,因此他们对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投入时间和精力都比较有限,很少能有意识地去思考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也没有站在改善学生思维方式和能力结构的立足点上试图去改善传统教学方式。此外,鉴于国家和各高校纷纷推出各项鼓励措施以推交叉学科的发展,部分导师借以交叉学科的名义去争取更多的项目基金和学生生源,而并非真正从事交叉学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3.国内交叉学科领域划分尚未明确

美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充分考虑学科的发展性, 在名称和代码设置上为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在学科大类中单独设有“交叉学科”,[2]其中包括生物与自然科学、和平与对抗研究、系统科学与理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老年医学、文理综合等22个学科小类。此外,在其他36个学科群中均设置了末尾带有“综合”或“其他”的学科名称。相比之下,我国交叉学科领域划分和学科专业设置尚未明确,在2011年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13个学科门类中,以及各高校的学科建设和教育部的学科评估中均未涉及交叉学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交叉学科的发展。

在高度交叉融合已成为当代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下,在此新的教育发展时代下,迅速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竞争力已成为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针对我国开展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合理借鉴国外高校促进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经验,建立交叉学科的教师聘任和评价体系,引导和鼓励新兴学科研究与建设,完善交叉学科资助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文化氛围,从而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余同普 银燕 邵福球,从德国博士生院培养模式看创新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64-68

[2]赵文华 程莹 陈丽 刘念才,美国促进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借鉴,中国高等教育,2007(1),61-63

[3]徐琴 叶明,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认识与思考,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6),72-73

[4]郭圣文 吴效明,理工类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3,第30卷第2期,4084-4088

[5]李雪飞 程永波,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三种模式及其评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8),10-15

[6]吴俊 邓宏钟 罗强,论高等院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教师定位,科技创新导报,2011(38),255-256

第6篇

1 新形势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要求

自20世纪医学成像理论获得突破以来,各种医学成像系统不断涌现,并逐步成为广大临床医生诊断的主要依据,一些知名企业像西门子、飞利浦、GE、日立等都成立了专门的医学成像设备研发机构,加之医疗机构专业化的需要,使得医学影像专业人才仍供不应求。但是,这些单位需要的大都是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尤其是硬件开发、实际编程能力。这就要求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不仅具备从事本学科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且具备从事跨学科研究的基本能力和潜质,为今后更好地改进和发展新的医学成像设备奠定基础[6]。

2 当前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医学成像技术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一门能直接应用于工程实践的技术课程。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知识的理论讲解与学生的实际动手有机结合,使学生不仅牢固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具备扎实的动手能力。然而,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1 该课程的教学偏重理论讲解,忽略实验教学 如针对各类成像技术大都是理论的讲解,现有的课程体系缺少实践教学部分,学生很难进行相关成像技术基本的实验操作,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大都是纸上谈兵。此外对于学生硬件构造分析、编程能力的培养不够,针对某一成像设备的操作以及具体问题的编程训练较少,学生缺乏实际动手的训练。

2.2 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内容较多,课时量相对较少 因而对于某些成像技术和一些基本算法实现的过程讲解不深入,甚至一略而过,致使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对于医学成像技术这门课的认识和理解仍然停留在比较肤浅的阶段,很难有效地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2.3 教学方法不够丰富 目前课堂多采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但是又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而单纯的多媒体教学又会使学生产生偷懒情绪,一晃而过的幻灯片并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的效果。

2.4 现有的考核体系不够完善 医学成像技术具有医理工三结合的特点,融合了当今诸多高新技术,不仅注重基本成像原理的基础理论知识,更注重对仪器设备的实际动手操作。同时,新技术的发展不断为成像技术注入新的活力,单纯的卷面考试成绩已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该门课程认识和掌握情况。因此,现有的考核体系有待改进。

3 具体教学改革的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和职业竞争力,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笔者的教研团队在借鉴兄弟院系先进经验,同时在其他高校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医学成像技术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3.1 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调整适合该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现行的医学成像技术教材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针对医学院影像专业的学生,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而工程实践性内容很少,因而找到侧重于工科实践类的教材是本项目研究的首要任务。通过大量调研,再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笔者选择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医学成像系统》作为主要教材,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和重庆大学出版的《医学成像技术》为辅助教材。同时,辅以参考资料和自编讲义,尽可能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学科视野。

其次,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多媒体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程中涉及的复杂公式和数学模型。同时采用动画、图片、视频等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重新制作了医学成像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新课件不仅保证对医学成像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述,还对一些医学成像设备的构造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及成像技术中的基本算法以及算法实现步骤有着详实、细致地讲解。

此外,笔者还通过介绍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果,实行教学、科研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相关科研项目中,通过项目实践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也实现了教学相长。

3.2 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为了使实验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相互呼应,体现教学的“实践性”特点。首先,增加学生上机编程类课程设计,并设计了一些新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在个别新的实验项目中,给出一些示范性程序,并且对这些程序作深入、细致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在比较的过程中真正领悟到自己的不足,不再眼高手低,达到迅速提高学生编程能力的目的。

其次,创设“真实情境”,在生产车间现场让学生亲身体验B型超声的实际操作和生产装配,为学生日后踏上工作岗位或者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7-8]。此外,笔者还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一些临床操作实验,使学生能够对医疗设备进行一些基本的实践操作。限于经济及其他制约因素,笔者从小型的医学成像设备入手,精心设计和安排临床操作实验。目前先后购买两台B超诊断仪,以该设备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设计、改进了一些和超声成像、超声检测及治疗相关的实践课程,并给出了设备示范操作步骤,制定了实验环节和安排计划等等,同时,在实习基地-徐州创新医学仪器公司让学生亲历B超诊断仪的研发、生产全过程。这样能够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设备、实地观察设备所成图像、亲身经历生产装配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此外,针对大型医学成像设备价格昂贵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开发了“CT扫描工作站仿真教学系统”[9-10]。不但解决了难以开展大型成像设备实验课程的问题,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热情,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教学体系模式。据笔者所知国内各大理工类学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都还未有这样的先例。这种具有浓厚的工科背景和特色的实践课程环节,契合了当前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3.3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进 采用多媒体和板书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使过去枯燥的纯粹手写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形象,而一味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这种一晃而过的幻灯片并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种“吃快餐”的感觉,很难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黑板书写以加深记忆,并鼓励学生适当做笔记。

其次,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教学[11-12]。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气氛,又能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发现的能力。

同时,笔者充分利用和整合网络资源,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目标,开发了一个针对医学成像技术的网络学习平台。在该平台上开设了包括教学大纲、课程讲义、参考资料下载、答疑讨论、试题试卷库、在线测试等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通过此平台开展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学会质疑、共同探讨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考核体系的改变 当前对学生的考核仍普遍是“一纸定乾坤”的考试模式,为了全面客观评价学生成绩,笔者在总评成绩中加重平时实践环节的比重;如让学生参与学习、了解医学成像技术各领域发展的综述报告、各种观摩、实验设计等,并体现在期末的考试总评成绩中。考试的形式也“不拘一格”,当前该课程的考试方式上采取的是半开卷的形式[13-14]。这种新的方式既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又使学生真正通过考试及时发现和补救学习上的漏缺,达到了客观、合理、有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3.5 注重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秉承“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教育理念,积极与省内外知名医疗器械公司、医院、生产厂家建立联系,加强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强化产学研结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及就业机会[15]。目前已初步与华南医电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建立科大-华南医电虚拟仪器联合教学实验室,并先后与徐州创新医学仪器公司、驼人集团、曙光医疗集团、莲花医疗等建立生产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的积极性。同时,积极组织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当中,同时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结果表明,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得到了极大提升。

第7篇

1.1定量生理学课程简介

定量生理学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以物理学原理和数学方法学为基础,从工程技术讨论人体的生理过程,学习并掌握生物膜与生物膜电位原理和方法,进一步学习并掌握基于电生理测量技术的原理以及相关技术,使学生建立起从基础理论学习到实际生物医学工程中有关生物电信号测量以及应用之间的桥梁;并且能够运用物理学和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论进行多个层次和水平上探索生命现象及其规律性,培养学生对生理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跨越生命科学、计算科学、数理科学等不同领域的“大科学”素质和意识,为今后选择新兴交叉学科领域进行深造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不仅重要而且要求极高。

1.2实验教学方式改革

长期以来,许多高等院校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重理论轻实验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由于不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资金投入相对不足,有些陈旧或损坏的仪器设备没有及时更新,这无形中就影响了学生的实验兴趣;而且传统的实验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受到一定限制。许多实验项目与当今飞速发展的前沿科学新理论、新技术严重脱节,使得实验教学存在很多问题。而且传统实验教学的最大弊病就是开设的实验往往只是一个“装配”实验,培养的也只是一个装配工,不能锻炼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更无从谈起。实际上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是实验教学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实验技术人员的日常工作繁杂、琐事多、重复性强,每天除了要为即将进行的实验教学完成大量的准备工作外,还要做好实验所用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修理、保管等工作。这些工作看似简单,但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然而目前实验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进修以及工作量待遇等方面明显处于弱势,不利于发挥实验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这两方面因素严重影响了目前高等实验教学的质量及效果,因此现有实验教学急需改革。为了解决上述传统实验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我们提出将科研创新引入到实验教学中,结合科研进展不断更新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与科研创新相结合,使其更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一方面,我校的科研创新生物医学实验室注重开放和创新实验的建设,彻底改变“照方取药”的被动实验方式,采取“引、点、拨”的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充分施展个性的余地,从而达到弥补现有实验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以教学科研型教师为实验教学主要人员,构建教学科研互动基地,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实验平台,让学生在本科基础学习阶段能较早地开展带有课题研究性质的实验活动,更多地接触科研实践,提高工作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1.3将科研创新引入实验教学

随着知识经济和技术经济的飞速发展,创新已成为时展的要求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而科研创新是创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高校尤其是大量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在本科生教学中将科研创新引入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有利于培养本科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加快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有利于为地方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借助于生物医学高水平实验室,我们通过开展综合性实验、科研训练计划、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创新过程,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1.4开放实验教学

在增加理论课综合性实验的同时,由于课程实验学时的限制,学生能够亲自动手的实验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我们开设了“开放性实验”,这样就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例如,“数字脑电图仪的使用与EEG采集”“蛋白质-核酸复合物氢键与范德华力作用位点分析”“脑电信号的Hurst指数研究”等多项开放实验。此外,我们一般从大二学生中选取有科研潜力的学生,开展“本科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教学,如国家级“基于GIS的移动生理信号监测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基于JSD的注意力脑电研究”“基于超临界新技术的石墨烯功能化及生物传感器应用研究”。本科生在确定课题,进入实验室后,将由指导教师对其直接负责。在指导教师指导下,会学习很多课堂上不教的东西,提高学生学习、科研的兴趣、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激发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坚定从事相关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一些本科生发表或录用了第一作者或并列第一作者SCI/EI刊源杂志论文多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因为有了开放实验及本科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教学的推动,我们学院的科研氛围浓厚了许多。因此很多本科生有了要进实验室的要求,这样本科生的日常学习变得充实,许多学生一有时间就去实验室看文献做实验,并在实验中体会了科学研究的乐趣和魅力,培养学生动手、创新、协作能力,对学习能力的提高、团队精神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都说明依托科研创新生物医学实验室的开放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有较大的贡献,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培养意义重大。

2结束语

第8篇

基础医学专业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的思考

访问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见闻与启示

全科医师实践技能培训短期效果评价

医学研究生导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关于论文题名的规定

协同创新,构建校校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

关于论文中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

EPOS在耳鼻咽喉科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园区化管理在某高校的实践与探索

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考

留学生妇产科学全英语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实践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关于汉字数字用法的规定

医学生沟通能力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开设领导力课程的必要性

医学微生物学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中医教育中的应用

医学研究生科研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

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医学院校实习权利的研究与对策分析

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

药物分析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

重庆市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现状调查分析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构建研究

医学研究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状况实证研究

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缘由、实践与比较

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生物化学教学质量

医科独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参加农村卫生适宜技术项目培训有感

英语专业(医学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将科研创新引入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

博洛尼亚进程中的俄罗斯高等医学教育

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奖励制度影响的初步探讨

中美医学教育差异对八年制教学的启示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探索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循证素质培养

KPI考核在附属医院教学管理部门的实践

基于GMER理念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

临床技能培训课程与医学生培养的关系研究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中医本科教育的几点思考

我国民办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前景研究

独立设置医科大学学科融合的重要意义

对免疫学理论模块教学目标的思考

PBL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9篇

生物医学光子学是作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辅助手段而发展起来的,它以生物或医学样品为研究对象,以医学、生物学和光学工程等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充分融合为基础,通过工程技术手段为生物医学研究或临床应用提供检测或监控仪器和方法,所以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发展和成功应用除了对生物或医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外,对工程学、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等学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客观上推动和促进了这些学科的交叉和技术的融合[4]。生物医学光子学可分为生物光子学和医学光子学两个部分,分属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但二者的研究内容并无严格界限。也可以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将生物医学光子学划分为光子诊断医学技术和光子治疗医学技术两个领域[5]。由于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学科跨度大,不能明确界定在某一单一学科领域内,所以并无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而是根据导师隶属单位情况和科研项目需要,在光学工程、电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临床医学等一级学科下设置该研究方向,招收并培养研究生。

2当前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研究需要生物医学和工程技术两方面多学科知识的交融,需要生物学、医学、药理学、病理学、脑科学、光学、电子学、图形图像学、信号处理等多学科专家学者的参与,因而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色。这种特点促使我们在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时需要特殊的学术环境,需要观念上的转变和政策上的支持,更需要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和先进的培养模式来保证。目前,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的研究生培养还面临以下问题。

2.1缺乏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授,知识培养体系亟需完善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更新都很快,不断有新的应用领域和市场需求出现,国家和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具有更强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能力的研究生,可以在某一行业领域担当领头人。但当前的研究生培养,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授不足,教材内容严重滞后,缺乏让学生开拓视野、跟随学科领域发展前沿的综合交叉性课程。

2.2研究生培养环节缺乏规范性

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其本身的专业背景多属于传统的单一学科范围,攻读的研究生学位也多属于此范围等。由于生物医学光子学这门交叉学科涉及的知识内容非常广博,而导师的科研课题又非常具体,使这种以导师科研课题作为研究生培养载体的方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无法兼顾研究生的专业背景、科研兴趣和科研课题几方面的因素,常常是为了完成课题而进行相应的学习,未能在研究生对知识的综合—消化—应用方面下足功夫,在研究生的科研培训和能力培养环节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2.3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受限于导师的研究课题

当前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研究生培养大多依托于导师现有科研项目,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以完成特定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课题为目标的研究生培养,对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过程等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无法让学生既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又具备综合多学科知识的素质和能力;有的导师的研究课题仅是借用了其它学科的名词和概念,而未真正开展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结果是研究生的理解、认识混乱,甚至出现概念错误等现象;还有研究课题仅仅是生物医学和光学内容的简单叠加,缺乏真正的融合和借鉴,研究生在课题研究中无法深入下去。以上种种,不但不能产生创新成果,反而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阻碍了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提高。

2.4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难以满足学科交叉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需要世界各国对交叉学科研究极为重视。英、美等发达国家都相继成立了生物医学相关的交叉研究中心,便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相互交流和沟通,为前沿学科建设开辟道路。反观国内,只有少数几所重点大学或中科院的研究所设立了专门从事生物医学相关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院或研究中心,如,北京大学的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建立的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而大部分学校院、系划分都是长时间不变的。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方向的教师要有确定的学科“归属”才具有所在学科的资源(包括经费和科研设施等)使用权,而研究生也是通过某一特定学科的入学考试内容,遵循其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进行学习和科研培训[6]。严格的学科界限使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方向的导师无法合理整合校内资源为交叉学科研究服务,是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直接障碍。

3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建议

完善培养和管理工作是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研究生培养顺利进行的保证,我们需要在人才输入(招生)—人才培养—人才输出(学位授予)这三个方面都留有足够的空间,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并完善配套的管理运行机制。

3.1采取灵活的招生政策,鼓励跨学科招生

招生机制是人才培养机制三步曲中的第一步,高质量的生源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第一关。我们的目标是选择合适的人,创造适合的环境,让通过适当的机制选拔进来的人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为优秀的交叉学科人才[7]。因此,为发展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学科研究,调动导师在交叉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热情和兴趣,学校对交叉学科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应采取特殊的政策:首先,对交叉学科的招生名额分配有倾斜政策,以支持交叉学科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第二,鼓励跨学科招生和报考,例如,光学工程专业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招生,即可以招生简章中列出欢迎生物、医学相关学科研究生报考,并增加相应的入学考试可选科目;第三,学校保留部分名额优先录取优秀的跨学科学生或接收跨学科推免生等。

3.2规范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环节

(1)设立跨学科联合指导教师小组。目前的研究生培养主要采取导师责任制,是一对一的责任关系。但对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生而言,应结合科研需要、本单位研究特色以及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合理配置跨学科联合指导老师小组,整合本校内的优势力量,实行多对一或多对多的师生关系,如,以生物显微成像为特色的单位,应配备细胞生物学、光学工程和图像处理技术方面的导师队伍,以光学医疗仪器为特色的单位,应配备光学、测控技术和临床医学方面的导师组。来自相关学科的高水平教师共同培养交叉学科的人才,对研究生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建构和高水平研究课题的选定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研究生也可以在导师组的指导下以补修和自学等方式学习欠缺的跨学科知识。

(2)严把培养环节质量关。导师指导小组要对研究生从入学、选课、选题、科研实践、、毕业答辩各个培养环节全面负责,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首先,入学之初,指导小组即对每个研究生的学科背景和能力进行评估,针对学生的背景和兴趣初步确定科研方向,并制订课程学习计划,为学生完成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学科研究课题储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同时鼓励学生选修具有“新兴、前沿和交叉”特点的课程;其次,安排跨学科的学生补修部分相关学科的本科生课程,以补充知识上的欠缺;第三,指导小组要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实践的平台,在未正式进入课题之前,指导学生参与短期(2~3个月)科研轮训,使学生对本学科方向正在进行的科研内容有所了解,进而因势利导明确研究课题;第四,导师指导组应随时跟进研究生的科研进度,在研究生论文选题和中期检查时对所开展科研工作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调整,保证培养过程的顺利进行。

(3)构建科研大平台,引导研究生学术成长。良好的科研环境是个人学术成长的关键因素。构建生物医学光子学科研大平台,吸引更多相关学科优秀的科研人员加入到导师队伍中来,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不同学科学术思想的熏陶,不同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多学科导师在科学研究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团队精神也会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其学术成长;此外,导师要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保护研究生跨学科研究的科研热情,重视研究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兴趣,只要使用正确、合理的引导方式,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可以碰撞出很多新的思想火花,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4)多途径培养创新人才,完善知识体系。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了适应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学校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和鼓励研究生从事学术交流,如吸引学生参加国际会议、科技竞赛、制作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适应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此外,针对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在专业培养目标指导下,从师资队伍、课程内容、实验教学资源全方位的整合。鼓励老师多开设前沿性课程,邀请本领域国外专家为研究生开设讲座类课程;通过汲取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先进经验,结合科研和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学科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重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前沿性及与本单位研究特色的相关性,重视学生集成—融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3.3正确把握学位内涵,严格学位授予工作

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是表明个人学术水平的资格证书,是在某一学科、专业上达到一定标准的凭证。具体到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完成研究生教学环节,达到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研究生学位授予要求的研究生,是表明该研究生在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标志,应具备以下特点: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前沿问题,能够在相应的学术背景之中提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能够论证该课题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明确自己研究问题的难度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能够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可行的研究方案和周密的实施计划;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完成实验,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将结果整理成规范的学术论文。因此,研究生培养单位、尤其是研究生导师组,除在入学之初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外,更应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环节的检查与监督,严格课程教学、论文选题、答辩等方面的工作,严审研究生毕业资格,扭转学生重结果轻过程的心态,真正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具有革新和创造力的生物医学光子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