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气象灾害论文

时间:2023-03-20 16:12:04

导语:在气象灾害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气象灾害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分析

我国热带气旋的出现比率很高,灾害会带来很大的损失。世界平均每年发生约80个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8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然而每年大概有7个热带气旋在我国的沿海城市登陆。洪涝是国内出现比率最多且带来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因此,相关的专家学者针对气象系统的防灾减灾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经实践及分析总结出一系列针对于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相应问题,具体内容如下文所述:

1 国内气象事业进程为防灾减灾打好基础

要促进气象灾害测检预警系统的构建,气象灾害的应急测检强度有明显的提升。国内气象局强化气象测检预警等相关设施的构建,根据要求进行业务技术模式革新已经有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在,国内已构建了全新的天气雷达系统、地域性测检以及卫星系统,与国内的两千多个县、市相结合的气象通信网络,构建了十分整体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短期预报逐渐变为精准化,气候模式的分析也获得进展,暴雨、大风、高温、沙漠化等预警预报程度有了显著的提升;进一步的构建了生态和农业气象。而且还构建了移动气象的应急测检系统等一系列装备,这样就能够在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赶赴实践现场且对气象因素实施测检,为突发事件的解决给出气象数据。现在,国内的气象系统正在逐渐配置这种移动气象测检设备,因此应急服务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深化。

2 强化气象应急管理模式

2.1 深化防患于未然的理念

国家气象局一直将气象应急措施作为评定气象工作效果的核心指标,认真贯彻我国一些应急工作的部署,多层次提升对保障及应急措施的核心性。在深化气象应急工作上,主要促进气象应急管理模式的构建,持续提升气象应急相应服务的迅捷性。全面发挥双重管理以系统管理为核心的优势,应急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气象应急的指挥及调动等,国家气象局灾害测检中心,主要对气象灾害的监控、预警还有气象灾情的分析以及评估。对于强烈极短的天气气候情况,国家气象局每年提前进行汛前检验,持续深化对各级气象应急部门能力的测检,所有气象系统常规及应急处理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从而相互协调的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2.2 突出协调,强化应急联动和灾害联防

国家气象局把开放协作,以及部门联动当成是提升气象应急服务程度的核心渠道,主动的促进构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体系。和卫生部构建处理气象环境导致的公共卫生问题的合作模式;和新华社共同签署《新华通讯社、国家气象局与气象新闻信息共享及协议》;和交通部共同签定《交通部、国家气象局联合做好海上搜救协议》,和农业部森林防火办公室共同签定“森林火灾气象测检预报协议”,构建起气象应急信息交换以及协作体系。一些气象系统还和一些通讯系统进行合作,全面的提升气象服务的深度。

2.3 提高科普宣传教育力度

广大群众的了解,以及社会的参与,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救以及互救能力是降低灾害损失的先决条件。国家气象局利用一些手段和措施,深化宣传及培训力度,让所有受众了解必要的应急措施。国家气象系统强化对《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措施》的宣教,让各界都知道预案的启动模式、级别以及应对方案。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科普书籍与宣传手册,针对气象灾害的类别、特性、预警信号、应急的保护方式等知识实施全面系统的讲解,为广大的人民群众给出实用的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概念。国家气象局应急管理部门还构建了一系列气象应急宣传参考资料,在国家气象网、国家政府网、各区域的气象网与社会相应的网站上进行发表。在世界气象日等相关活动时,相关的气象系统对外进行活动,请一些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进入气象工作领域,让他们深入的了解气象,知道一些必要的的气象灾害应急知识。

3 针对于气象应急工作的感受

3.1 快速构建系统间的联动

在世界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下,目前国内的极端天气事件明显的提高。所以,注意全面发挥气象灾害预防的前导,充分的重视气象要素及天气气候对突发事件的作用,结合实际的强化事前及事后的气象保障与评估,能够为科学的应对、合理的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有力的保障。

3.2 构建一系列预案体系

为提升重大气象问题与一系列突发事件的全面应对与快速反应能力,要最大限度的防止气象灾害导致的恶劣影响与灾难性的结果。要全面深化气象灾害预警体系的构建,构建完善的灾害类型预案,制定各类突发气象灾害的预警级别与一些部门、系统以及社会民众的应急执行措施,构建测检预警、信息的传播、系统与社会民众的防范规则等一系列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要建立有利于各系统各尽其职,全力合作、全面有效的公共事件处理机制。

4 总结

总的来说,想要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要有系统单项防灾减灾向系统之间协同的全面防灾减灾转型。要统筹统一各层次的可利用资源、进行资源共享,作为全面防灾减灾的核心;在此过程中还要有跨领域的合作、进行各学科穿插融合的综合防灾减灾技术,作为防灾减灾的科技辅助;还要构建全面协调的管理体系,统筹协调系统之间的联动性、资源的统一使用与测检预警、应急措施等一系列防灾减灾的全面措施,从而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的全面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永芹,张学贤,党修伍.气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对策[C]//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软科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2011,12(06):143-149.

[2]高雪相,吴林荣.一次成功的灾害性天气应急气象服务案例分析[C]//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重大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2010,11(26):405-407.

[3]郭树军,范俊红.范例推理(CBR)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C]//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城市气象与科技奥运”分会论文集.2011,42(07):218-220.

[4]熊传辉,何卫平,何明琼.清江水电气象服务的系统研究与运行[C]//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2011,30(11):174-177.

第2篇

关键词:牧区;气象灾害;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6)02—0067—02

内蒙古有33个牧区,而干旱、风冷、雪灾是牧区高发的气象灾害,严重的、影响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牧区所有的气象灾害中最为严重的、影响最广的就是旱灾。旱灾不仅在夏秋,在冬季也颇为常见(黑灾)。干旱的持续对于畜牧业的影响是长久的,饲草短缺,牲畜无法抓膘、越冬困难、仔畜存活率低,下一年牧草返青晚,牲畜草料继续短缺,长此以往,恶性循环致使牧民养殖成本增加,出栏率大大下降。气候的逐渐变暖,降雪量的减少,雪灾较以往的发生频率已经有所下降,并且造成的影响已经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当然是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畜牧业成本上升的问题。风冷灾害的出现大多是突发的,并且是在季节交换之际,饲养管理的不善极易将天气骤冷转变为风冷灾害,并造成牲畜的死亡。过去的成灾机制会对畜牧业造成直接生产资料的损失,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气象灾害损失已从简单的牲畜死亡转变为养殖成本支出的增加。因此讨论畜牧业气象灾害新的成灾机制对牧区经济社会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1气象灾害对牧区经济的影响

1.1旱灾

干旱灾害是牧区气象灾害中最为主要的灾害,并且对于其他气象灾害以及衍生灾害具有直接的主导性。在所有牧区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直接和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最多的。旱灾带来的降雨降雪量少直接影响牧场返青晚,牧草生长密度下降,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远不及雨水丰润的年景。常年连续的干旱极易导致地表水系的下降和枯竭,引发牲畜饮水困难,采食牧草短缺。因夏季干旱少雨,牲畜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抓膘,若在入冬后无降雪便会形成“黑灾”(冬季旱灾)。虽然牧民都配套有机井能够解决人畜饮水的问题,但是在连续干旱的牧区,地下水水位在不断下降,已经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冬季的旱灾隐患是非常的严重,由于冬季牲畜所需的能量都是由夏季所提供的,因此经过饮水、饲草匮乏的冬季之后,如果春季再次面临干旱,将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据资料统计,内蒙古1987年遇特大旱灾,全区受灾草场46万km2,牲畜损失数量高达1806万头(只)。2000年~2003年,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遭受了连续四年的干旱牲畜减产,大面积的草场退化、地表水系枯竭、地下水位下降,都给畜牧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2007年又逢大旱年,1~5月份大部分地区降水(雪)偏少,7~8月份降水比往年少30%~60%,畜牧业直接经济损失达63.27亿元之多。2015年进入6月,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降雨偏少,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偏少35.3%,7月上旬降雨依然偏少,温度持续升高,多地日最高气温突破35℃全旗受干旱影响草原面积达1217.9千hm2,严重干旱草原面积738千hm2,4100户牧民、92万头(只)牲畜受干旱影响。

1.2风冷灾害

风冷灾害对畜牧造成的损失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在漫长的冬季,牲畜为了维持体温,消耗体内储存的脂肪,并且长期处于能量高输出、热量供求失衡,最后导致牲畜的死亡。另一种是,出现在春夏交换的季节,绵羊经过冬春季需要将过多的羊毛减掉,无预防情况下寒冷天气的到来会造成绵羊的大量死亡。“据有关统计和研究表明,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生产每年由于风冷和饲草料及营养不足原因造成的家畜死亡损失为2%~3%,存栏家畜掉膘损失约为体重的20%左右,相当于当年畜牧业产值的50%左右。”

1.3雪灾

内蒙古牧区雪灾在过去的畜牧生产中具有直接的影响,冬季积雪过厚使牲畜采食困难,加剧了牲畜在冬季的体能消耗,牲畜大量掉膘,母畜流产的频率加大,老弱牲畜死亡率增加,雪灾严重时会导致牲畜大面积死亡。据统计,1957年11月和1958年1月、4月,乌盟以东牧区降雪量比常年多185%~529%,大部分牧区积雪深度30cm左右,积雪持续时间长,形成严重雪灾损失的牲畜达26.7万头(只),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牲畜死亡20多万头只。1977年冬,内蒙古北部牧区遇特大雪灾,乌盟北部、锡盟大部、赤峰市北部、哲盟北部、兴安盟及呼盟牧区降雪量在25mm~47mm之间,上述地区积雪普遍达16cm~33cm,造成了上述地区牲畜大量死亡。锡盟死亡牲畜高达215.4万头(只)。随着经济的发展,牧区的条件已经有很大的改观,如基础棚圈建设以及饲草的稳定供给,使雪灾导致的损失也和以往有了很大的区别。雪灾来临,积雪过厚让放牧变得困难,只能转移到棚圈中进行舍饲,大量的饲草增加了牧民的养殖成本,遇到饲草高价的年份,牧民的损失直线上升。

2牧区防灾减灾建议

2.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渐进开展畜牧业政策

保险圈舍是保障。整合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和资金,采取财政补贴一部分,牧民自筹一部分的方法,重点解决小规模基础母畜养殖的棚圈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的,至少要确保为无棚圈户解决一座简易移动棚圈,坚决杜绝露天接羔现象。鼓励规模较大的养殖户加大棚圈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配套建设相关的饮水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工业企业对水源的抢占以及浪费,严格限制其每年的用水量。加强苏木嘎查应急饲草料棚、牧草青贮等畜牧业生产相关的设施,配置必要的打草设备。牧区畜牧业的经营,对于天气的依赖并不如以往那么高,基础设施的完善已经大大降低了因气象灾害导致的牲畜大面积的死亡,因此构建牧业政策性保险已经进入实施的阶段。在建立和完善牧业政策保险的基础上,鼓励和扶持牧民以及牧民生产经营自组织的互助型服务保险,引进商业性保险机构加入到牧业政策保险中。通过政府的主导政策保险,疏导投保群体和承保机构利益上的矛盾,加强对利益双方的政策补贴。创新牧业保险细分,使投保者有更多自主的选择,并为下一步全商业化牧业保险奠定基础。

2.2运营专项抗灾应急资金,引导牧民转变经营模式

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购买、储备和管理应急饲草,提高灾害发生时饲草调剂能力,为牧民提供平价牧草,减少牧民在灾害中的经济损失。依托牧区畜牧抗灾应急中心的组织和破雪设备,在大型雪灾年,为边远牧区苏木嘎查,加强破雪作业,开通因雪灾导致的交通困难,保障牧区牧民人身以及财产安全。改变过去“草库伦”的经营方式,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打破草场界限,实现草地资源的加速集中,在严重的灾年通过轮转牧场以降低经济损失。以亲属为纽带积极发展生态家庭牧场,在牧民中成立联合抗灾组织,政府在短时间内无法及时救灾时,临近牧民之间通过抗灾组织民间行为帮助受灾牧户。

2.3加强气候监测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灾害服务体系

气象的变化并不是无规律可循,精确的测量各项天气指标,结合数据合理的推算和预测未来天气的变化趋势,可以尽早公布气象灾害信息,使牧民能够为即将到来的灾害天气调整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应对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因此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加强对气象监测部门的资金投入,更新现有设备,将新的技术应用到牧区灾害检测的实践中。另一方面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的合作,委派人员进行培训和进修,将设备和人力资源有效的结合,充分发挥气象监测预警机制的作用。牧区幅员辽阔,即使是相近的牧户也有很远的距离,路途的遥远以及信息覆盖的有限使得灾害预警信息不能够第一时间传递给牧民。牧民日常信息接收来源于电视、收音机以及手机。所用的电视并不是有线电视,而是自己出钱安装的卫星电视,因此本地电视台的消息一般是无法收到的,现在的手机信号覆盖虽然达到了全面,然而在部分牧区仍有信号覆盖盲点,加之如今的牧民大部分为“5060”人群,汉语的普及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所以完善灾害的服务体系是极为重要的。因地制宜的发展牧区的服务体系,不断扩大信息网络的覆盖率,扩充服务的领域及提高技术水平,以保证牧区防灾减灾信息传导的通畅,最大减少牧区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邓子风.畜牧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2]乌兰巴特尔,刘寿东.内蒙古主要畜牧气象灾害减灾对策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6):36~40.

[3]胡红霞.内蒙古草原畜牧业自然灾害保险体系构建[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田海峰,牛铮.内蒙古1953~2013年四季平均气温演化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1):78~83.

[5]郝璐.魏玉蓉.内蒙古畜牧业气象灾害危险性评价及灾害预防[J].内蒙古气象,1999,(4):35.

[6]吴鸿宾,等.主要气象灾害分析[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

第3篇

关键词:台风;内陆城;市台风预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P458.1+2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台风又称为热带气旋,它的破坏性很强,主要在热带和副热带海洋产生的气旋性涡旋,时常伴有狂风、暴雨以及风暴潮等恶劣天气[1]。由资料统计可以看出,台风产生于(副)热带海洋,所以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比较严重。总体来说,台风所带来的危害性由沿海向内陆具有降低的趋势。虽然台风对内陆城市带来的影响、危害并不像沿海地区那么重大,但如果完全忽略不予重视,也将酿成惨剧。

1 台风对内路城市的危害

台风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的特点是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台风气象灾害的防御最为复杂,台风是在海上生成的,但会在沿海、内陆地区登陆,之后带来附加灾害。所以,并不是内陆地区就不会受到台风影响。

台风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巨大的能量,但在登陆之后会进行释放。台风所蕴含的能量从它风能和降雨量可以看得出来。台风对内陆城市的破坏性主要是在强风、暴雨上体现。而风暴潮主要是强风与低气压作用在沿海地区,使得海水向海岸方向堆积,潮位增长,淹没城市,腐蚀海岸等。

台风在沿海地区登陆后,它仍然带着极多的湿暖空气,尤其在深入陆地后,与陆地上自有的冷空气相互结合,会造成更大的暴雨,甚至雷暴和龙卷风等天气,对于丘陵和山区地貌则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而平原地区的城镇地区会产生洪涝、积涝等,中小型水库、堤坝会产生溢坝、溃坝等气象灾害和衍生灾害。

2 影响内陆台风的特征分析

首先,通过数据统计得出的图像,我们了解到对内陆城市产生影响的台风活动会产生周期性,并且与气候的周期变化相吻合,但随着其他外界的影响会产生小幅波动。台风影响的时间发生在春末至秋初(最早发生在五月中旬,最晚发生在十月中下旬),主要集中在七月至九月;而台风发生的季节也恰恰影响了内陆城市的风雨分布比例,盛夏高温时节风占主导地位,其他时间雨占主导地位。

其次,台风的对内陆城市产生影响时,其大小与风暴中心的远近有关,也与内陆城市的环境场配制相关[2]。

最后,台风对内陆城市降水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地形差异,高处降水的增长幅度与系统降水成正比;另一方面与冷空气相关,冷空气不但使得降水量增加,还会激发对流系统的发生与增强。

3 对内陆城市的台风预警

台风预警对内陆城市的安全有着重要作用,而且随着数值预报的模式和技术以及综合探测体系在近来年来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台风预警方面在近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的进步,尤其是在台风路径预报方面。与沿海地区的预警相比,内陆地区并没有那么专业,整体上也是通过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地面的观测站为基础,对即将到来的台风进行实时监测,通过预测分别对台风登陆时间和级别进行预警通知。

台风的预警信号主要分为四个级别,以四种不同颜色进行区分,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风力从6级到12级以上逐级递增,相应的防御保护指南要求也逐渐增多。对于内陆地区的群众在收听到高级别的台风预警时,应尽量取消当下相应行程,避免外出活动,在安全的区域躲避。台风在内陆城市产生的强降雨会加剧路面车辆拥堵的情况,如果司机发现车内有积水出现免,则不应该再在车内滞留,果断弃车离开。当台风强度逐渐减弱直至停止,台风的预警信号便会解除,此时最重要的就是转移内陆区域内地势较低、堤坝下游和干枯河床边缘的居民与滞留人员。

4 内陆城市台风预警的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产生的趋势有所增加,而且未来气象灾害的风险也逐渐变大。近几年,人们对台风预警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在不同方面不断完善,如天气的预报,信息的传播等。在我国国内,我们已经建成了国家级,区域气象中心和省级气象台站,以对台风进行预测。但在风雨预报方面,如台风带来的大风天气和暴雨等,还没有客观预报方法。与世界上台风预报较为发的国家相比,我们主要的进步空间在于异常台风的预报,其中包含路径异常进入内陆城市,在内陆城市中强度突变等问题,而且由于内陆城市并不经常受到台风带来的影响,所以会有风雨预报精细化程度和准确率低的问题,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这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4]。

在台风强度预报方面,由于对台风复杂性了解较少,对台风变强度变化的物理机制也不足,所以没有办法预测台风的强度。当台风强度预测的不准确时,我们就没有办法其所携带的能量大小是否会对除沿海城市以外的内陆城市产生影响。如果预测的强度远远超越实际,我们将在预防上面产生较大人力、物力的资源浪费;反之,由于准备的不够充足,将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财物损失。综上,台风预警对内陆城市来说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更是长期艰巨的任务。

5 结论

通过台风对内陆城市的预警,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台风对城市建筑物造成的灾害,人群安全疏散,防止土地盐渍化等灾害,避免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惨痛结果。因此,台风预警对内陆城市来说也极为重要。人们需要对以往数据的统计得出内陆城市所受台风影响的可能性,借助卫星和雷达的探测以完成科学可靠地台风预警,并且不断努力发展科技,以对台风信息进行及时、准确、有效的预测,使台风预警机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内陆城市台风紧急处置的重要依据[3]。

当然,对于事物我们应该多方面看待。从某个角度来说,台风对内陆城市,所带来的也不完全是灾害,它同时还可以缓解旱情的同时带来充沛的降水,以缓解酷暑;另一方面,充足的雨量,有助于水利发电,将其蕴含巨大能量为人类所用。我们只有通过对台风的准确预警以在准确的时机行事,最终让台风从灾害转为为我们所用的理想情形。

参考文献

[1] 马宗晋.中国减灾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13-14;

[2] 黄玲琳,周之栩,朱红,李法然,陈世春.影响浙江内陆台风的特征分析[J].科技通报.Vol.23 No.6 Nov. 2007;

第4篇

(郑州市气象局,郑州450048)

摘要:利用2012—2013年及2013—2014年2 个冬季的大棚内外气象观测资料,对雾霾寡照天气条件下大棚内小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寡照天气大棚内最低气温预报方程,用该方程对2014年3 月雾霾寡照天气棚内最低气温进行预报,绝对误差值均小于2℃,预报效果较好。同时提出了雾霾寡照天气条件下大棚生产管理措施,有效预防和抵御灾害。

关键词 :大棚;雾霾;寡照;低温;预报

中图分类号:S626.5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655

0 引言

近年来,郑州雾霾天气多发频发,成为民众和政府高度重视的环境问题。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霾是指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雾霾天气空气质量差,能见度低,影响身体健康、交通安全等;持续雾霾天气时光照不足,给农业也带来影响,特别对设施农业生产会造成严重影响,成为近年来影响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雾霾寡照天气条件下棚内温度低、湿度大,作物生长缓慢、抗性降低,极易发生病害,导致蔬菜生长受阻或生Q 长发育不良[1],严重时导致死亡,造成严重损失,制约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近10年来国内学者在棚内小气候环境及其外界气象条件的关系、低温寡照对棚内作物的影响、日光温室气象灾害风险分析、以及从热力学角度对大棚保温性能改善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崔建云等[2-7]研究了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及其与外界的关系,徐凤霞等[8-10]研究了低温寡照天气对设施农业生产的影响,魏瑞江等[11-14]对日光温室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李小芳等[15-18]从热力学角度构建了日光温室数学模型并对温室结构进行优化。这些研究成果为设施农业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然而随着近年来雾霾日数呈不断增加的趋势,雾霾寡照天气对设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方面的研究显的尤为迫切,迄今为止,对郑州大棚蔬菜生产期间雾霾天气状况下小气候特征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文结合郑州市设施农业生产特点,对雾霾寡照天气条件下大棚内小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大棚内最低气温的预报方程,并提出预防和防御对策,为郑州市现代设施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为进一步提高郑州市设施农业抵御灾害能力,提高生产效益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研究于2012 年11 月—2013 年3 月、2013 年11 月—2014 年2 月2 个冬季在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黄河农牧场进行。蔬菜大棚东西走向,长75.0 m,宽8.05 m,脊高3.81 m,后墙高2.75 m,后坡面宽1.9 m,后墙和东西山墙为砖夹墙,墙体厚0.75 m,棚膜材料为PVC 薄膜,薄膜外层为草帘加膜,电动马达控制草苫覆盖,山墙上设有通风口,棚膜可以移动位置通风,棚内种植草莓。

室内外各安装1 套华云升达(北京)气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CAWS型自动气象站,可以自动连续采集棚内、外多点空气温度、湿度、CO2浓度、太阳辐射、光合有效辐射、日照时数、土壤温度、湿度等,数据资料通过GPRS网络传输至郑州市气象局服务器进行存贮处理。

对2 个冬季大棚内外的气象数据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选取2013 年1 月28 日—2 月1 日及2013 年12 月15 日—26 日两次雾霾寡照天气过程对大棚内小气候特征进行分析;从2 个冬季共272 天中挑取91 个寡照天气数据资料建立低温预报方程。

2 结果与分析

2.1 雾霾寡照天气大棚内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1 月28 日—2 月1 日是一次较为严重的雾霾寡照天气过程,其中1月28日和2月1日分别有0.8 h和2.1 h的日照,棚内最高气温在午后分别升到了20.9℃和19.4℃,1 月29—31日连续3 天日照时数均为0,棚内气温呈连续下降趋势,日最高气温降到了10℃以下,到1月31日日最低气温降到了5.1℃(图1)。

12 月15—26 日是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雾霾寡照天气过程,棚室内最低气温呈持续下降趋势,12 月24日降到了4.9℃,其中12 月19—23 日雾霾程度稍轻,有1.9~5.3 h 光照,棚内最高气温在午后有较大幅度升温(图1)。

草莓植株正常生长、花芽分化以及开花结果的下限温度为5℃,温度达到5℃时草莓植株地上部才开始生长,低于5℃花芽分化停止,授粉受精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种子发育,产生畸形果[19]。据实验点连续观测结果:2 个冬季的持续低温雾霾寡照天气使得草莓植株生长缓慢,长势较弱,果实个头小,品质和产量下降。据郑州市农业部门统计,由于2013 年冬季低温寡照的影响,全市蔬菜生产遭受严重损失,大棚蔬菜产量下降30%~60%,个别小青菜绝收;由于光照不足,还造成蔬菜生长速度慢,植株生长势弱、抵抗力低下,病害多发,蔬菜质量下降。

2.2 雾霾寡照天气大棚内20 cm地温变化特征分析

2013 年1 月28 日—2 月1 日棚内20 cm 地温持续下降,直到2 月1 日下午开始回升。2013 年12 月15—26 日20 cm地温总体上呈明显下降趋势,由于19—22日有光照,20 cm地温在午后有小幅回升(图2)。

2.3 雾霾寡照天气大棚内湿度变化特征分析

连阴期间,棚内相对湿度大。2013 年1 月28 日—2 月1 日,除了1 月28 日和2 月1 日的午后有短暂时间相对湿度在90%以上,其余时间段相对湿度都大于100%,棚内水汽长时间处于过饱和状态;2013 年12 月15—26 日,除了有光照期间相对湿度有短暂时间下降外,其余大部分时间段相对湿度都在80%以上(图3)。棚内较高的湿度是诱发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低温连阴期间一定要采取适当通风、调整施药方式等多种措施降低棚内湿度,抑制病害发生流行。

2.4 大棚内最低气温预报

最低温度是限制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不同品种、不同发育期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低于一定的温度,作物会停止生长甚至形成灾害。低温是影响郑州地区冬季大棚作物生长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因此提前预报棚内最低气温,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棚内温度调节,可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本研究对2012 年11 月—2013 年3 月和2013 年11月—2014 年2 月2 个冬季共272 天的气象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按照日照百分率0≤S≤20%为寡照天气的划分标准,挑取91 个寡照天气数据资料建立最低气温预报方程。初步选取棚内最低气温、棚外最低气温、棚外最高气温、棚外总辐射累计、棚外有效辐射累计、棚内总辐射累计、棚内有效辐射累计、棚内相对湿度、棚内20 cm 最高地温、棚内20 cm 平均地温、棚内20 cm最低地温等因子,利用DPS 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进行因子筛选,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以下方程:

T内min=-3.958+0.292T外min+0.782T内20min-1

公式中:T 内min为棚内最低气温预报值,T外min为棚外最低气温预报值,T内20min-1为前1天棚内20 cm最低地温。

方程通过了0.00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F=382.364,R2=0.948。该方程最低气温观测值与拟合值绝对误差98%小于2℃,同时用该方程对2014 年3 月雾霾寡照天气棚内最低气温进行预报,绝对误差值均小于2℃(图4),因此,用该方程来做寡照天气大棚内最低气温预报效果良好,已应用于实际业务服务,预报和郑州市蔬菜大棚温度预报。

3 雾霾寡照天气生产管理措施

低温雾霾寡照天气对设施农业生产十分不利,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大棚蔬菜水果的正常生长,避免造成损失。

(1)增温。在预报棚内气温较低时,可在大棚周围燃烧秸秆树叶熏烟,以减少大棚的热量向高空辐射,减少热量散失。(2)及时通风。只要棚内温度允许,就要尽量放风,降低棚内湿度,可有效防止病害的发生和流行。(3)喷施药剂。有针对性地利用专用杀菌剂进行预防和防治,抑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施药方式采用烟剂或粉剂,避免棚内湿度升高。(4)连阴天时,在不影响棚内蔬菜对温度要求前提下,白天尽量揭开草苫,使蔬菜接受散射光照射,不可以连续几天不揭草苫。(5)补光。利用专用日光灯、水银灯、碘钨灯、返光幕等具有增强光照的设施,将棚内光照强度提高到光补偿点以上(草莓的光补偿点较低,为0.5 万~1.0 万lx),使作物有充足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避免寡照天气的不良影响。(6)喷施叶面肥。叶面喷施尿素、喷施宝及各种新产专用叶面肥,提高光合作用能力。(7)及时清理植株的老叶、病叶、死叶,改善棚内蔬菜光照条件,避免病害传播。(8)选择温度高时,清扫或水洗棚膜,保持棚膜清洁,提高透光率。

4 结论与讨论

(1)低温寡照天气条件下棚内气温及20 cm 地温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最低气温甚至降到了5℃以下,相对湿度又持续较高,对棚内蔬菜水果的生长十分不利。

(2)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寡照天气棚内最低气温预报方程,且预报效果好,已在实际服务中应用,并针对低温寡照天气提出了预防和防御措施,可有效提高大棚抵御灾害的能力。

(3)本研究中使用了2 个冬季的观测资料,时间序列较短,随着资料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预报结果在精度上会进一步提高。

(4)半地下式日光温室保温性明显优于普通日光温室[20],笔者在试验研究中也发现,同样的天气条件下,半地下式温室内最低气温较普通温室平均可提高3.4℃,增温效果明显。目前郑州地区半地下式日光温室还没有普遍推广,因此可大力发展半地下式日光温室,为室内作物生长提供较好的温度环境,减少低温灾害造成损失。

参考文献

[1] 黄伟,王英,张福墁,等.低温弱光对温室番茄苗期光合特性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S2):264-267.

[2] 崔建云.外部气象条件对温室气象条件影响试验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6.

[3] 刘可群,黎明锋,杨文刚.大棚小气候特征及其与大气候的关系[J].气象,2008,34(7):101-107.

[4] 魏瑞江,王春乙,范增禄.石家庄地区日光温室冬季小气候特征及其与大气候的关系气象,2010,36(1):97-103.

[5] 符国槐,张波,杨再强,等.塑料大棚小气候特征及预报模型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3):242-248.

[6] 袁静,李树军,崔建云,等.山东寿光冬季日光温室内温度变化特征及低温预报[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300-304.

[7] 吴敏,孙军波,徐文文,等.慈溪地区日光温室气温变化规律[J].农学学报,2013,3(07):30-32.

[8] 徐凤霞,王琪珍.低温寡照对温室大棚蔬菜的影响及其防御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15-16.

[9] 山义昌,徐凤霞,王善芳.低温寡照对日光温室蔬菜的影响及防御[J].山东气象,2008,28(1):35-37.

[10] 于红,黎贞发,罗新兰,等.低温寡照对日光温室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1(24):56-60.

[11] 魏瑞江.日光温室低温寡照灾害指标[J].气象科技,2003,31(1):50-53.

[12] 杜子璇,刘忠阳,曹淑超.低温冷害对河南省设施农业的影响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37(1):5-12.

[13] 魏瑞江,李春强,康西言.河北省日光温室低温寡照灾害风险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8,17(3):56-62.

[14] 杨再强,张婷华,黄海静,等.北方地区日光温室气象灾害风险评价[J].中国农业气象,2013,34(3):342-349.

[15] 李小芳.日光温室的热环境数学模拟及其结构优化[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35-89.

[16] 孟力力.日光温室热环境模型构建与结构优化[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7-18.

[17] 毕玉革.北方干寒地区日光温室小气候环境预测模型与数字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38-73.

[18] 张勇.西北日光温室传热学简化模型构建及温光高效新结构初探[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117-118..

第5篇

关键词:农情遥感;“三农”金融;农产品价格

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是农产品单产、种植面积和价格。对涉农金融机构而言,构建气候信息的收集和应用体系,能够有效预测产量及价格走势,对深化三农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和传统农情信息收集渠道相比,日益成熟的农情遥感技术具有成本低、覆盖面高等优点,在农业生产、涉农金融服务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拟分析农情遥感技术在“三农”金融服务中的应用,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 气候信息是搞好农业相关金融服务的重点

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温度、降雨、光合作用等)、种植面积等决定了农产品的产量,进而影响农产品价格走势。前瞻性地监测粮食主产区的气候信息,能够有效把握市场动向。在这方面,全球主要涉农企业(包括粮商、大型农场等)以及金融机构(农产品期货交易商、涉农金融机构等)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建立了系统的农业气象及种植情报收集、农产品产量和价格分析预测体系。

美欧主要粮商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农业信息网络。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世界各地气候、农作物生长情况、消费和经济形势等信息,先于市场掌握主要农产品生产、收成和消费全貌,并通过全产业链经营、粮食衍生品交易等策略,将自身经营风险控制到最低。例如美国嘉吉公司(Cargill)通过实时收集各地温度、降雨量、极端天气、降雪量、日照等检测指标,借助评估模型来预估天气因素对产量、收入和利润的综合影响,并开展相关风险管理(陈佳,2015)。

除粮商外,主要涉农金融机构也重视气候信息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国际金融机构先于市场掌握农产品市场信息,推动农产品相关的投资、交易和避险等业务运作,并以此获取超额收益。2012年,高盛在粮食投资中赚取了4亿多美元。为数众多的农产品对冲基金通过聘请气象专家,或通过商业气象咨询机构获取气象信息,作为预判市场走势的重要依据。据统计,美国已有数百家商业气象资讯提供商;AccuWeather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已成为多家涉农金融机构的气象信息提供商。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等机构积极培育气候衍生产品市场,推出标的涵盖降雨量、降雪量、温度、湿度等气候相关期货、期权和互换等产品,为气候风险敏感企业和居民提供避险选择。

二、 农情遥感监测技术在农情信息收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利用遥感技术具有监测面积大、探测周期短、获取信息丰富、费用低廉以及可以实现宏观、动态、快速、实时、准确的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特点,积极推进农情遥感技术,目前已形成了科学完备的体系。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Crop Watch),该系统以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遥感农情指标监测为技术核心,仅结合有限的地面观测数据,构建了全新的不同时空尺度农情遥感监测多层次技术体系,具备全球典型作物产量监测和农业生产趋势分析功能,并定期公布《全球农情遥感速报》、《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为众多依赖粮食进口、没有能力开发与运行先进的农情监测系统的贫困国家提供了农情监测服务,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另一个独立的信息获取途径,对提高透明度,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加强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粮食安全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看,农情遥感监测有以下突出优势:

1. 科学性较高。决定农产品产量关键数据如作物种植面积、单产、长势等,吴炳方等(2010)通过气象及遥感数据,结合多组方法集得到,形成了独立的农情遥感信息源。一是作物种植面积。一种方法是通过计算作物种植成数(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和作物种植结构(某种作物播种面积/总播种面积),利用耕地面积乘以作物种植成数和作物种植结构就可以得到不同作物的播种面积。另一种方法采用高、低分辨率数据结合的作物面积提取方法,基于时间序列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提取不同作物的特征曲线进行面积估算。二是单产。有的基于遥感信息同化生长模型的作物单产模型估算;有的采用农业环境指标、农情遥感指标和地面农业气象因子观测数据,通过农业气象模型、遥感模型和作物生长模型,采用多种单产预测结果融合计算。三是长势。Crop Watch主要使用了两种指标对不同空间单元的作物长势进行分析,一个是农业环境指标,通过潜在生物量(温度、光照、湿度等天气因素对作物生长的潜在影响)来反映;另一个是农情遥感指标,通过植被健康指数,耕地种植比率和最佳植被状态指数等评估作物长势。作物长势监测技术日益成熟,使农情遥感具备了短期预测功能,提前预测粮食生产形势,这也是农情遥感的最大优势。此外,利用农情遥感监测长势的另一个优势是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监测结果,可以与往年的作物播种情况和生长形势进行对比,人为干扰因素较小,可实现全球全覆盖、多时相的观测,具有全局性,有效克服地面调查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等问题,相比统计抽查更全面。

2. 能够实现不同的广度和精度要求。以Crop Watch为例,郭华东等(2014)利用不同的环境因子及农业监测指标能够实现四个范围尺度的作物长势、产量和农业变化趋势,兼顾了预测广度与预测精度。一是在全球尺度上,利用三个农业环境指标(降水、光合有效辐射和气温)以及潜在生物量对全球农业环境进行评估,重点评估全球农业生产形势和预警风险区域。二是在区域尺度上,综合利用农业气象条件指标和农情遥感指标(主要是植被健康指数、复种指数、最佳植被状况指数和耕地种植比例等),主要实现全球七个洲际主产区的农作物长势及农田利用强度监测分析。三是在国家尺度上,对总产量占全球80%以上的30个主产国,通过NDV1、作物种植面积、时间序列聚类指标等信息,对玉米、小麦、水稻和大豆四种大宗粮油作物进行生产分析和供应形势预测。四是在省/州尺度上,加入种植结构和耕地比例指标。我国的作物种植结构主要通过GVG系统由田间采样获取,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作物种植结构由主产区线采样抽样统计获取。由此可精确到省级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等作物相关信息,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3. 预测结果较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预测指标实行全球验证。Crop Watch利用全球28个研究区的地面观测点及中国2000多个样方的作物单产调查数据,对各农情遥感指标及产量预测进行验证,及时纠偏。二是产量预测结论清晰、准确性较高。从近几年的监测报告提供的预测与事后的真实产量验证看,Crop Watch的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根据Crop Watch2015年5月的预测,全球玉米、大豆全年产量同比分别下降1.3%与1.1%,水稻与小麦产量同比增加1.0%与0.9%(吴炳方等,2015)。

4. 边际成本较低。传统农情信息获取是以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为对象,采用统计抽样方法,依赖庞大的调查队伍、选取观测点以及购置监测设备等支出,信息获取成本高、时效性差、覆盖范围小。普通企业很难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构建农情信息网络。借助现有的气象观测网、遥感监测体系,只要长期监测和统计预测,农情遥感监测系统可以与往年的作物播种情况和生长形势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准确反映粮食生产形势,能够以较低的边际成本为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企业提供农情信息服务。

5. 灾情监测方面优势明显。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极端气象灾害仍可能延续多发、频发、重发等趋势,农业生产可能出现大幅波动。20世纪90年代全球极端气象灾害比20世纪50年代高出5倍以上。遥感技术是目前多尺度旱涝监测最有效的手段,能够及时获取旱涝灾害的强度、影响区域等信息,并结合作物生长不同阶段评估灾情对产量的影响。比如厄尔尼诺(El Ni?ko)和拉尼娜(La Ni?ka)现象,目前主要通过监测相关观测区域海温和南方涛动指数(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SOI)进行预警,但无法实时跟踪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作用强度等。相对来讲,农情遥感能够密切跟踪监测其发展态势,并及时修正对农业产出的预期。

三、 加强农情遥感技术应用,提高"三农"金融服务质量

气候不仅是气象领域的研究内容,也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1998年美国前商务部长William Michael Daley在美国国会作证时指出,美国经济中至少有1万亿美元与天气密切相关。农业受气候的影响最为直接,包括涉农金融机构在内的相关部门都应该重视气候问题。借助最新农情遥感技术,能够不断提高对全球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价格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1. 高度重视农情信息工作。金融机构普遍认为气象方面的研究预测是气象部门的事,与金融的关系不大。2014年以来的厄尔尼诺事件,正在对全球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影响,但涉农金融机构并未充分考量这一事件冲击。从某种程度上说,金融领域仍将气候因素视为外生变量,缺乏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和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和动态评估的意识和能力。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种养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培育,农业逐步成为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行业。调查发现,种粮大户因不掌握气候信息而导致巨亏的例子比比皆是。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已不仅局限于信贷、结算等传统领域,对气候信息支持、农产品价格预测、农业风险整体解决方案等智力密集型服务的要求日益增长。金融机构应及时挖掘客户需求,持续加强气象相关研究并提供相应服务。培养一批既精通农业气象又懂农村金融的复合型人才,能够深入研究气候与收成、产量与价格等变量的关系,以及农业灾害的影响程度与涉农贷款不良率的关系,并开发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

2. 推动金融机构与气象、遥感等相关部门合作。目前国内提供农业气象服务的机构主要有中国气象局等。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农业气象产品涵盖大气监测与预报、气候监测与评估、生态与农业气象等领域。其农情信息来源既有气象和遥感卫星,也有完备的本土地面观测网络,农情数据可靠,但缺乏对全球范围的作物长势监测产品和基于遥感的作物产量预测。Crop Watch系统自1998年建立以来,经过不断改进和提高,并大量融合了大气科学、农业气象学等相关成果,监测精度和范围大幅改善,建成了系统的农情分析体系。目前,我国是国际上少数几个开展全球农情遥感监测的国家。Crop Watch已与欧盟的MARS、美国的Crop Explorer系统并列为全球三大农情遥感监测系统,成为地球观测组织/全球农业监测计划(GeoGLAM)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市场信息系统(AMIS)提供粮油生产信息。建议涉农金融机构加强与中国气象局和国家遥感中心合作,争取人员和技术支持,在Crop Watch的技术框架和分析方法基础上构建适合自身的农业产量分析和预测架构。

3. 加强农情信息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长期以来,“三农”金融风险管理主要侧重客户和行业等纬度分析客户的财务能力和风险状况,并作为信贷投放和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对气候信息的分析应用较为薄弱。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分析体系,难免影响风险管理效果。有必要加强大气候、大环境的研究和运用,在客户分析、信贷决策中适当提高气候信息的权重。可以考虑根据农情预测有选择地投放信贷资源,将更多涉农资金投向气候条件好、收成理想的区域和经营主体。尽快建立基于厄尔您诺和拉尼娜等全球气候周期及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和干旱、洪涝等重大天气灾害的预警体系,实时跟踪监测受灾程度和范围,并采取应对措施,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保障银行涉农贷款安全。

此外,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和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组成部分,面临严重的道德风险,灾害损失难以评估,保险责任难以确定,理赔工作难度大、成本高等技术性难题,金融机构在涉农保险创新、气候金融产品开发等方面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畏难情绪。利用农情遥感监测技术“快速、独立、直观、客观”的特点,可以迅速、准确的估算灾情面积,确保保险业务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提升农业风险管理能力,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核。

4. 提高全球农产品市场的话语权。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曾深刻指出,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世界上所有的人。近年来,农产品金融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产品价格已不简单受供求规律的影响,相关金融机构已成为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定价者。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大肆投机粮食市场,开发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如温度指数期货、霜冻指数期货等)并影响价格走势;四大粮商等控制全球粮食产业链的传统力量在现货和期货交易市场两边下注,有的粮商直接成立对冲基金,专门从事粮食炒作。影响粮食供求的气候信息,大到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全球性气候现象,小到粮食主产区的局部气候灾害,都可能成为粮价涨跌的推手,小事件引发粮价大波动的蝴蝶效应屡见不鲜。我国涉农金融机构,应在及时获取全球农情信息的基础上,加强国内主要粮食企业合作,提高在全球粮食市场的影响力。一是积极争取全球粮食定价权。作为全球重要的农产品净进口国,中国需求已成为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根据农业部的数据,2014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约1亿吨,其中大豆进口达到了7 140万吨。国际粮价波动已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考虑推动有关方面密切合作,通过适当的策略、产品和渠道,降低农产品进口的价格风险。在能力和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国内金融机构可与国内粮食巨头(中粮集团、中储粮等)及气象服务机构合作成立农产品交易机构,适当参与粮食衍生品交易。二是吃透全球粮食金融化问题。有必要深入研究西方涉粮金融机构的操作手法和运作模式,评估农产品产量预期、能源价格、天气变化、气候灾害、运输风险等对价格走势的影响路径,并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三是及时农产品相关报告。农行等主要涉农金融机构应借鉴全球先进同业的做法,加强气候和农产品市场研究,定期或不定期面向全球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分析报告,提高市场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陈佳.四大粮商之嘉吉:打造“农业一体化+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的纵横全产业模式.长江证券, 2015-03-18.

[2] 吴炳方,蒙继华,李强子,等.“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Crop Watch)”新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0,(10):1014-1022.

[3] 郭华东,吴炳方,曾红伟.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2014K2

年度报告[R].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2014.

[4] 吴炳方,常胜,陈波,等.全球农情遥感速报[R].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5,(2).

[5] 齐江涛.玉米果穗产量实时监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1.

[6] 刘云.基于NOAA卫星的冬小麦冠层表面温度估算及初步应用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03.

[7] 蒋桂英.新疆棉花主要栽培生理指标的高光谱定量提取与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04.

[8] 陈水森.基于波谱库的作物纯像元识别与种植面积遥感估算[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学位论文,2005.

[9] 蒙继华.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指标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学位论文,2006.

[10] 张明伟.基于MODIS数据的作物物候期监测及作物类型识别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06.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号:2015T80160;2014M550912)。

第6篇

1 遥感技术发展概况

所谓的遥感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相关设备对遥远的事物进行监测,从而获取信息及感知的有效方式。其中,传感器这项装备可以说是遥感技术最为关键的设备。利用传感器自身的传播性能,遥感技术感知附近及地面事物,在经过确定及筛选之后,获得有用的数据,同时再将这些信息与数据利用传感器传递到地面,采用分析法与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系统的比较,最终得出较为全面、客观的信息。此外,遥感技术渗透了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测绘科学及地球科学等学科知识,结合了各个学科的优点,整合而成的一项高端、先进而又精确测绘技术。

2 测绘工作中遥感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2.1 测绘遥感应用不够广泛

在我国,在所有的测绘工程项目中,遥感技术是完成任务目标的必备手段,可见,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技术的水平与领域也随之不断延伸。然而,由于人们习惯和观念,对遥感技术存在一定陌生感,导致其推广受限。

2.2 遥感工作资金造价高

在实际工作当中,有些测绘项目因为遥感技术价格高等问题望而怯步,随着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促成遥感技术由最开始的理论层面正式步入实质阶段,其具体的环境资源、灾害监测、地质勘探以及地理测绘方面的检测功能逐渐明显。但是,仍然遥感技术造价高、花费大等特点仍然制约了其发展。此外,在我国,遥感技术主要应用在一些重点研发的科研项目上,譬如说资源勘探、环境污染以及地址灾害等方面,而用于煤矿开采或工程地址检测方面的则少之又少。

2.3 遥感信息源空间分辨率较低,应用水平较低

遥感技术在环境污染检测以及地质灾害勘测方面的优势将会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失业用户地质灾害研究事业的长远发展,所以,从某种方面来看,提高遥感技术信息员的空间分比率,在测量水平、覆盖范围、以及信息数据准确性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 完善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应用的策略及其具体做法

随着时展,遥感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测绘工程项目中,遥感信息技术的漏洞与不足也愈加明显,而完善遥感技术手段、加强其宣传力度以及提高技术水平可以说是普及遥感技术的主要方式。

3.1 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

现阶段,遥感技术在我国测绘工程项目中应用较为广泛,因为遥感技术相比传统的测绘工具,其优势更为明显,避免了很多容易出现的测绘漏洞。

(1)跟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遥感技术发生人为干预的情况较少,可以客观、全面的将监测区域的情况反映出来。而若是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测量,极容易出现误差偏大或误差累积等现象。而不得不说,遥感技术的测量数据比较真实、准确。譬如说:在矿区资源的定位和监测上,可以通过遥感技术来确定煤矿资源的具置,避免以为内不科学开采威胁生命或资源浪费等问题。

(2)与传统的测绘方式不同,遥感技术能够动态实时、全方位、全天候的进行工作,这可以说是遥感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它以全球定位系统作为后盾与支撑,在完成空间定位与导航工作之后,能够实时监测区域的实际情况。

(3)遥感技术发展至如今,应用范围已经极为广阔,它可以迅速了解所在区域的地质特点、资源所在地以及地理情况,从而获取全面、精确的数据。

3.2 加强对遥感技术深度研究,拓展应用领域

可以说,在地质调查这项工作中,应用遥感技术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急迫需要与客观要求,从事物本身出发来看,也是十分必要的。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态势来讲,遥感技术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应进一步以研究遥感技术为出发,提高其精度、准确度以及宣传力度。首先,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可以说也为遥感技术的深入研究工作做出了贡献。我国必须以进一步开发遥感技术为核心,以强国为目标从而不懈努力。除此之外,我国还需提高思想认识与观念意识,增加遥感技术的覆盖范围,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解决当前各大测绘工程项目应用遥感技术而遭遇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拓展其技术领域。其次,相关部门也应重视起来,加强对遥感技术的推动、深入研发与鼓励,可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来促进遥感技术的应用及普及。

3.3 大力推广遥感技术,加大遥感技术普及力度

只有在大力推广工作中,才能充分的显示遥感技术对测绘工作的适应力与优势。现阶段,不少应用遥感技术的测绘工程项目已经发现遥感技术高超的环境适应力以及技术优势,譬如谁:能够勘测不同地形,实现对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以及火灾等的全程监测,获取真实的数据,为建立灾害防御制度以及我国灾害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适合监测不同地形,可实现对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以及火灾的全程监测,从而获取有效的数据信息,为建立灾害防御制度以及我国灾害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增加遥感技术的覆盖面积以及普及程度势在必行。

(1)利用遥感技术来降低项目工程的测绘造价,实现遥感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实用度。只有降低资金成本,让更多和项目去接受,而不是目前集中在几个重点项目上。

(2)提高遥感技术的空间分辨率也将有利于遥感技术的普及。早期遥感技术受分辨率限制,较多应用于宏观的检测,而当前由于新工作思路的拓展,遥感技术与地质的符合程度越来越高,受距离的限制也越来越小。但是相关人员在改善工作思路,加大遥感技术地质检测水平上还需进一步努力。

4 结语

总之,在当今的测绘工作中,应用遥感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科技的进步,遥感技术的覆盖范围将会大大增加,实现遥感工程司、灾害、气象、地质遗迹环境资源监测等项目,拓展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让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灾害预防、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上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大数据平台;智慧教育;电力系统灾变教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泛在互联网、区块链技术的迅速普及,极大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创新改革,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上升到国家策略的高度。目前高校存在多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例如慕课、翻转课堂等[1~3]。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借助信息化教育环境,探索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教学更加智慧。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互联网中的一分子,互联网时代正在迈向泛互联网时代。云计算技术让各种数据和社交信息的存储变得简单,大数据系统在物联网和因特网的贯通中诞生,为现实课题实现智慧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撑,因此智慧教育在信息化技术在校园课堂中高度利用的必然产物,它赋予了比传统教育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教学手段[4]。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不仅给我们老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形式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方式,这无疑促进教育改革。与传统教育知识灌输教育理论不同,智慧教育以数字资源为核心载体,更加注重学习者参与教育过程的师生互动。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也是问题的主动发现者和解决方法的探索者。由于智慧教学模式尤其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所以智慧教学模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基于大数据平台云教育的优势

云教育将现代云计算技术有机的融入教育教学当中,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大规模、扩展性、可靠性、虚拟性等特征。大数据平台通过整合高校数据资源库,通过云计算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智能分类,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云教育大数据平台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大数据平台可以利用计算能力根据学习者学习习惯智能匹配教学资源,帮助学习者制订学习计划等。二是云教育大数据平台通过与互联网的连接给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课堂学习环境;与其他现实学习环境相比,该平台具有软件多、资源丰富、互动频繁等优势。三是学习成果可以互相充分利用、平等共享,现在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学习者可以利用平台及时上传自己的Word、PPT、音频等学习资源,达到和学习伙伴深度互动的目的。

2大数据平台对电力系统灾害智慧教育的推动作用

大数据平台对电力系统灾害智慧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电力系统灾害认知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何种极端气象灾害环境会对电力系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以及电力系统是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去解决各种复杂极端气象条件对电网造成的影响。学生对电力系统灾害情况的理解都来自老师的简单口头描述,因此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的印象不会很深刻。采用大数据分析平台直观为学生演示各种气象灾害条件对电力系统造成的各种影响,例如风机大面积脱网、电网潮流影响等。之后加上老师介绍在极端气象条件下电力系统灾害机理,学生不仅能直观的了解到不同气象条件会对电力系统产生什么样的故障,同时也能深刻理解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的本质原因。老师和学生也可以上传各种关于电力系统灾害的学习资料至大数据平台,学生可以从大数据平台上获取学习资料,同时通过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电力系统灾害的理解。

3电力系统灾害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构建

端云协同大数据平台是采用大数据平台架构搭建的智慧教学平台,它由数据集成系统、数据治理系统、平台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数据集成系统通过与监测区域内风机、储能电池、光伏逆变器等各种设备信息建立通讯,采集监测区域内各种设备的运行数据并上传至云端。数据治理系统基于分布式存储系统,根据不同数据处理阶段的数据特点分别存储于Hadoop平台、MPP分布式数据库、关系数据库集群,通过配置数据流入和流出规则,控制数据进出大数据平台过程,平台管理子系统通过可视化建模提供多层级结构可视化呈现能力和3D动画实时展示极端灾害下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变化情况。

3.1数据集成子系统

数据集成子系统作为端云协同大数据平台的基础层,它为大数据平台提供可靠的海量电力数据,该层包括等可控负荷、风力发电机、储能储热设备、光伏发电等一些具有边缘计算能力的终端设备。在万物互联和数据爆炸的环境下,通过分布式边缘终端设备协作完成边缘计算任务,对边缘环境中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的高效分配,以实现任务及数据的动态部署,这种分布式数据处理架构相比传统的集中式数据处理架构能显著提高平台数据处理能力和效率。

3.2数据处理子系统

数据处理子系统以关系型数据库MySQL承担对结构化的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建立数据仓库来实现对用于结构化数据和元数据的集中存储与管理,利用大数据应用框架Hadoop平台的数据仓库作为传统数据仓库的补充,实现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并对来自搜索引擎的海量数据查询提供支撑。通过定义数据质量清晰规则,系统执行数据质量规则保障大数据平台数据质量,数据获取过程需将原始数据进行抽取、清洗、合并和装载等操作后生成新数据集提供数据分析使用。同时系统考虑未来的扩展性,为了便于与第三方系统快速对接,构建了数据共享平台体系。平台还兼容基于matlab、python、R语言开发的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模型,系统能直接对接学生开发的各种算法模型,便于学生进行仿真试验。

3.3平台管理子系统

平台管理子系统采用最新的窗口显示技术,提供的显示应具有诸如多窗口显示、滚动画面显示、图像缩放显示。提供区域板块可视化呈现能力,构建了从湖南省(湖南500kV网架结构)-湖南省六大区域-特定地点(邵阳地区电网结构),从大到小、从上到下的多空间尺度,以及包括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多时间尺度展示的集成地图电力GIS极端气象下(覆冰、暴风、暴雨等)分析展示系统,提供多层级结构可视化呈现能力,包括电力设备(源-网-荷)设施信息、电网运行状态信息、电力市场信息与交通、电网相关公路街道,以及气象等自然环境信息集中于平台展示。通过3D动画形象的向学生展示在一种或几种极端气象条件下电力系统运行的变换情况,提升学生对电力系统应对极端灾害的措施和方案的理解。

4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电力系统灾害实践教学模式

4.1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移动学习模式

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目前已和校内多个数据分析平台实现数据交互以及资源共享。课程组老师通过该平台为同学实际演示电力系统在各种极端气象灾害下的不同情况以及多种极端条件同时作用下电力系统的变化情况。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登陆平台进行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提升自己对电力系统灾害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平台还可以接入学生基于matlab、python、R语言等编写的优化算法模型,利用大数据平台分布式计算的特点快速验证模型的正确与否。学生只要在连接互联网的情况下都能够访问平台进行算法程序开发学习,因此在这种独特的优势下,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程序开发时间不再局限于老师的上课时间,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连接平台进行开发完成项目。同时学生们的实践地点也不再局限于实验教学室,同学们可以在图书馆、教室等任何地方完成实践项目进行算法程序开发设计学习。这样学生们的学习进程不会像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同学们可以更加自由的选择时间和地点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实践项目。这种教学模式想对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规划能力更有提升的效果,传统模式下学生都是跟着老师的时间规划下完成课题,老师会在指定时间节点完成哪部分内容,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依赖于老师的指导。

4.2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利用大数据平台与市面上现有的免费开放在线教育平台对接,实现资源共享、数据互通。学生可以在此平台上自由注册和选课、免费学习,通过平台上课程相关考试还能获得考试合格证书。依托大数据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现包括以下过程,首先是课程制作,在每个课程中教师需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深入分析,提炼每个问题的知识要点,拍摄录制成教学视频,连同其它教学资料一并上传到平台;然后,注册学生可以在平台上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观看视频、完成考核、获得证书;然后,教师利用大数据平台了解学生学习进度,针对学生普遍困惑的难题,集中重点讲解;最后:分析学生提出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完成课堂练习,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测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翻转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侧重于解决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各自的见解,探索最佳解决方案,教师是学习内容的设计者、帮助者和合作伙伴,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让学生全心投入教学过程,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只用少量时间集中解答问题,这种模式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3基于任务驱动的团队教学模式

在此课程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己擅长的模块个性化选择自己的实践题目,同时该课程还设置小组团队课题,学生分组共同完成一个较大的课题,学生之间分工合作,每个人都负责该项课题的一部分,因此学生都能够选择到自己感兴趣和自己擅长的模块,这就能有效激学生学习和参与项目开发的积极性。学生选择的题目不再仅仅局限于老师所出的题库,也不会出现全班同学完成同一个项目的情况,这就有效避免了学生之间出现互相抄袭的情况,确保了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到这门课程中来,使同学们能够从这门课中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程序设计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第8篇

林木受雨雪冰冻灾害,其受灾程度除与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海拔,地形地貌有关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灾环境条件下,森林经营水平,林分质量,林分健康状况、营林技术措施、造林树种选择等因子同灾害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天然林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较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人工纯林受灾最为严重,经济损失也大。过去营造的速生丰产林绝大多数为杉木纯林,初植密度过大,抚育间伐不及时,树木为争夺阳光其高生长较快,冠幅较小,形成高、径、冠比例失调,稍部木质化程度低,当树冠积雪达到一定重量时,林木之间由于互相挤压,易形成大面积倒伏和折梢。毛竹纯林未实施钩稍,枝叉过多滞雪量过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桩。

调查发现阔叶树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落叶阔叶树,针叶树和一些常绿阔叶树易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受灾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地选择造林树种。选择树种时,只重视树种的经济性能,忽视了树种是否与造林地环境条件相适应,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气象条件是否适合,忽视了树种的抗气象灾害能力,没有足够重视树种的形态特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在抗雨雪冰冻方面的特点,偏面追求营造经济价值高的速生树种,例如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阴坡或迎风面营造大面积的杉木纯林,极易造成冰雪灾害。

从调查情况来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冻灾害能力强,而人工纯林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针叶纯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竹阔混交林则抗灾能力很强。

森林经营状况好,经营水平高,林分质量高的健康林分抗冰雪灾害;而经营不好,林分质量差的林分,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由于林分密度过大,林木长势较弱,冠幅较小,木质化程度低,高径比严重失调,极易造成折

梢、折断和倒伏。

2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2.1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2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2.3物理机械防治法。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2.4天敌防治法。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5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3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人类能够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一是加强科学预测提前预警做好防范措施,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学营造林,这是防灾减灾重要措施之一。

受灾林地清理包括受灾林木清理和造林与更新方案。要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清除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被和目的树种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林分,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以及每亩有50-60株正常树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以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林早日发挥生态功能。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选择造林树种,本次灾害程度严重的林分多数未能遵循这一原则,如海拔800米以上迎风面营造杉木和毛竹纯林,同时应重视选用乡土树种,并充分掌握乡土树种的适地性。

调查发现,片林受灾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可见合理的林分密度,既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需要,也是防灾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过大,虽可提前郁闭,但树势弱,木质化程度低,冠、径、根系生长比例失调,抗灾能力差。

进行合理的树种混交搭配,尽量避免营造纯林。混交林不仅能够提高防雨雪冰冻灾害能力,还能有效提高防病虫害、防火功能。营造混交林要做到针阔、乔灌、落叶常绿的有机搭配。其次要强调栽植点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较均匀树冠。本次灾害中,林缘、沟边等边际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树木偏冠,雪压承载力不匀所至。并大力提倡营造异龄复层林,提高林分稳定性。

积极推行“近自然”森林经营方法,对现有林分,尤其是残次、低产低效天然林,要引入现代林业生态学理念,遵循森林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减少人为干预,发挥森林自身生态功能,采取补植、封育、定向培育、天然或人工促进天然萌芽更新等森林经营技术措施,引导和促进林地向异龄林,复层林、混交林方向发展,形成稳定的,复杂的,更高级的森林生物群落,降低森林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实现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林业可持续森林经营方向的转变。

调整人工林抚育间伐政策,提高林农抚育间伐积极性。抚育间伐原本是营林性质,而非经营性质,抚育间伐材质量差,收益低,投入大,大多数林农不愿抚育间伐,重造轻管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应调整抚育间伐政策,对抚育间伐材应取消限额管理,取消各种税费,给予政策扶持,以此鼓励林农加大投入适时进行中幼林抚育间伐,营造健康森林,提高林分抵抗自然灾害能力。

第9篇

论文关键词:雷电;行政处罚;违法所得

在防雷行政执法中,《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一)无资质或者超越资质许可范围从事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的;(二)在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中弄虚作假的。该法条将“没收违法所得”这一行政处罚授权给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改变了气象主管机构行政处罚权只有“警告”、“罚款”两个种类的现状,气象主管机构行政执法手段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完善。但是,“违法所得”对于气象行政执法人员来说是全新的概念,如何理解“违法所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何操作“没收违法所得”,有必要予以厘清。

一、违法所得概念

由于《行政处罚法》没有对违法所得的内涵与外延作出直接界定,而目前我国其它法规、规章、执法解释等也没有解释,当前把它作为先见概念;虽然有的对这一概念有所界定,但是概念不够清晰,标准还不统一;有的虽予界定,但由于该法律规范本身的层级较低,不具有普适性。下面有几种解释:

一是从词义上看。违法所得由“违法”与“所得”构成,是“违法”与“所得”的合成概念,即为违反法律而取得。因此,违法所得不应当包括成本和投入。

二是从目的性上看。没收违法所得在于否定以违法的手段或方式取得财产,实现其剥夺违法行为人违法所得之利,以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体现公平和正义。一般要求违法所得具有可没收、追缴和退赔特征,对于非财产性的违法所得目前立法上没有涉及,因其不具有可没收、追缴或退赔等特征而不符合立法的目的性。

三是从统一性上看。违法所得属于法律概念,不单是行政法的概念。在民法、刑法中关于违法所得一般称“违法所得数额”,也就是获利数额。基于法律的统一性,行政法应与民法、刑法等领域的违法所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保持一致。

基于上述特性,认为防雷行政处罚中违法所得一般是指违法行为人(无资质或者超越资质许可范围从事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的单位和个人,在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中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通过非法手段(无资质或者超越资质许可范围从事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在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中弄虚作假)取得的扣除物化成本后的获利数额,以及其他应以违法所得论处的财物,是一种比罚款相对程度重的行政处罚,在数额上应当高于应处罚款。

二、没收违法所得认定存在的问题及认定标准

没收违法所得认定是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对防雷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一个重要环节,采用什么原则认定违法所得、如何认定违法所得关系到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能否受到应有的处罚,关系到法律能否实现惩处违法行为,关系到行政处罚能否顺利进行并有效保护合法的作用。而现行行政处罚立法中,没有对违法所得作出直接的界定,客观上也给防雷行政执法留下太多的想象和理解空间,具体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界定不够准确

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假冒注册商标犯罪立案标准的规定》中将“违法所得数额”解释为“销售收入”,而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形式案件如何认定“违法所得数额”的批复中》解释为“获利的数额”。由于违法主体、违法行为种类太多,同时违法的动机也不尽相同,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所得难以界定,使防雷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界定也不够准确。

(二)界定标准不够统一

由于对违法所得的内涵与外延认识模糊化,在防雷行政处罚中,有些理解:无资质或者超越资质许可范围从事防雷装置设计、施工、检测的行为人开展违法行为的非法经收入为违法所得界定标准;有些理解:在防雷装置设计、施工、检测中弄虚作假后的获利数额为违法所得界定标准,因读者的不同而对违法所得界定的标准存在多种可能性。

(三)处置程序不够规范

由于对防雷行政处罚违法所得所作的不同界定以及界定标准的模糊,导致在防雷行政执法实践中依据同样的法律对同样的违法行为,出现不同的结果,容易产生执法困惑并导致执法不公,影响了防雷行政执法成效。

根据防雷行政处罚认定防雷违法所得实践,笔者认为应坚持以违法行为人违法开展防雷工程设计、施工、检测或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全部经营收入扣除行为人直接用于经营活动的物化成本,为违法所得这一原则。在具体执法过程中认定违法所得应按以下标准进行了认定:如果是超越资质许可范围提供防雷装置设计、施工、检测服务的,违法所得应按提供服务的全部经营收入扣除该项服务所使用材料的进价进行核算;如果是无资质提供防雷装置设计、施工、检测服务,违法所得应按提供服务的全部经营收入进行核算;如果是涂改、伪造、倒卖、出租、出借、挂靠防雷装置设计、施工、检测资质的,违法所得应按违法行为所产生经营收入进行核算;对于违法行为发生后,已上交的该项服务相关税费应予扣除;违法所得涉及物品的,如果违法行为人已处分该物品,则应没收相当于其转让该物品价值相等的货款,如果违法行为人已使用该物品,造成该物品价值减损,则除应没收该物品外还应追加没收该物品减损之差额。

三、完善没收违法所得法律制度建议

由于当前行政法规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查处防雷违法行为时如何认定当事人的违法所得作出的规定具有原则性和模糊性,导致在防雷行政处罚过程中处理违法所得时自由裁量权较大,侵犯单位和公民的合法财产权的情况时有发生,违法所得的处理对于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和公正执法具有重要意义,为在防雷行政处罚中更好地落实没收违法所得行政处罚措施,使违法行为人的违法行为受到应有的惩处,有必要完善防雷行政处罚中的没收违法所得法律制度,具体建议如下:

(一)明确界定没收违法所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无资质或者超越资质许可范围从事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的,在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中弄虚作假的,可以处以没收违法所得的行政处罚。对于第一类违法行为认定比较容易,第二类关于“弄虚作假”比较难以界定,因此应对“弄虚作假”的行政处罚裁量权予以细化,明确界定没收违法所得行政处罚违法行为。

(二)规范没收违法所得的行政处罚程序

没收违法所得的调查取证程序、认定程序、执行程序要清楚、明了、规范,要对没收违法所得的钱财、物品如何执行以及执行到位后如何上缴、处理、结案等予以明确,规范没收违法所得行政处罚程序,对于涉及三万元以上较大数额的没收违法所得等关系到相对人重大经济利益的行政处罚,可以按《行政处罚法》要求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必要时对该没收违法所得处罚进行听证。

热门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