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2:06
导语:在农业推广硕士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 硕士论文 质量 思考
我国《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指出: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是与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及安全监管等方面相联系的专业学位,是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为宗旨,为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从事生产、开发、质量控制、分析检验等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本文试图分析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完成的学位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探讨提高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1.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论文中存在问题
1.1选题缺乏应用特色
从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是为了培养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生产、开发、质量控制、分析检验等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但从目前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来看,大部分仍是是以学术型研究为主。其原因是大部分导师具有较多的研究课题,但具体实施人员不足,因此需要专业型研究生参与并通过学位论文来完成,使得对其论文的指导仍偏重于学术指导,不少论文仍沿用了学术学位论文的选题标准,直接造成了应用型研究生论文的过于学术化。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大多由校内第一导师直接决定,研究生负责论文的实施过程,而校外第二导师多数仅作为一种形式,很难对研究生论文的完成提供足够的建议,因此造成论文缺乏与食品生产、新设备研制与开发、技术推广和管理实践问题的有效结合,无法体现出专业型硕士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此外,部分(在职)研究生所从事专业与目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对口性不强,也造成了其对整个论文深度把握不够,内容缺乏生产应用特色。
1.2研究手段相对缺乏
从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论文内容来看,其研究手段多数相对简单。论文中对技术指标的主观评价方法(如感官评价法)应用较多,而化学分析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应用较少;应用常规手段进行理化指标分析的内容较多,利用先进仪器或方法揭示内在科学规律的研究较少。由于研究手段相对缺乏,造成论文研究内容水平较低,即使部分研究内容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但不少成果的认知度却大大逊于学术型论文。
1.3工学矛盾影响论文质量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非全日制研究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原单位边工作、边学习,其既是工作人员又是学生,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这个特点使得研究生有机会直接接触实际,进行论文研究及撰写工作,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工学矛盾。目前,食品专业学位在职研究生主要来自质量及卫生检测机构、食品加工企业、科研与教学单位,他们大多是原单位的技术研发、工艺控制或教学科研骨干,在读期间其经济利益、职称晋升等与原单位紧密挂钩,因此在完成论文同时,还得承担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当工作需要时,学习便成为次要,因此较大的工作压力严重影响了学位论文的质量。
1.4论文整体质量较差
文献综述能力不高。(1)整段摘录,明显缺少对文献内容的整理与再吸收;由于每个人的表达方式风格迥异,整段摘录造成语言可读性较差、表达突兀,且存在剽窃之嫌。(2)文献表述不当,歪曲原文报道内容,片面追求、夸大本研究的新颖性及原创性,缺乏严谨的学术性。(3)文献现状把握不清,无法全面表现该方向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主要技术等。论文规范性较差。学位论文和科技论文都有规定的形式,便于交流和保证论文可读质量。但部分专业学位论文存在繁简不当、重点不突出;大篇幅文献综述充数、研究内容过少;图表、文字编排不当,引文不规范等。论文内容提炼不够。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论文注重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即使很多论文结果具有较高实践意义,但对试验结果的规律性发现和提炼不够,除单纯地描述实验现象、罗列数据之外,较少从理论上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探讨,较难做到以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践。
2.提高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硕士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
2.1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双导师制”作用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着重考察导师生产实践能力,遴选应打破单位和地域限制,注重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从企业选聘生产一线人才、从社会上选拔优秀实践兼职导师。导师素质和责任心是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导师在学生选题及论文指导上,可坚持指导方式上的“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导师根据食品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在深入了解加工技术和工程管理方面实际需求的同时,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选择既紧密联系生产、又适合于研究生独立完成难度和范围适中的课题,并尽量与导师学术专长和研究方向一致。校内、外导师与研究生定期沟通,商讨选题、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案等;建立校外导师对食品专业学位论文的实际指导机制,发挥校外导师实际生产研究的优势。
2.2加强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监管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论文研究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方面对论文质量的监督和促进作用。(1)课程设置管理。着重体现学科间的渗透性、融合性及跨学科性,加大方法论课程和选修课比重。(2)教学方式多样化管理。改善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实施多样化教学模式改革。(3)督导管理:成立督导组对导师教学进行检查,同时发挥研究生的评教作用。(4)加强实践管理。积极联系研究生培养基地,增强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实现学位论文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5)由导师团队参加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实践指导及答辩环节等,严格对照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检查落实,防止培养环节形式化。(6)研究生管理实行“弹性学制”,以学分制为基础,依据学习情况实行弹性学制,鼓励潜心做应用型、高质量学位论文。(7)研究和实践定期汇报。要求学生每月(或每周)写出工作总结及下一步计划,定期与导师交流工作进展和存在问题。(8)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摒弃学术不端行为。(9)研究生日常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减少管理环节,不断提高管理效率。(10)研究生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所有环节,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3严格把关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研究生多数在单位独立完成论文,其开题报告在此后的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绝不可走过场,必须严格把握选题、开题报告关。研究生在开题前,必须查阅大量文献,并进行必要的预备试验,并针对性的进行生产实地调查,明确研究重点。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明确研究方向、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基础上,由导师协助制定出课题研究方案及路线,编制出较为完善的开题报告。开题检查应邀请校内外(5名以上)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智慧和经验,集思广益,对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实现措施及计划作出分析、评判,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使选题在原有基础上更趋于科学和完善。开题检查组重点审核论文选题内容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生产实际需求,是否具有实践普遍性等,避免因选题不当导致论文难以如期完成、工作盲目和简单重复现象的发生。
开题报告后,研究生正式进入论文研究阶段,这一阶段任务重、难度大、问题多,因此,学位论文中期考核是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首先,要求研究生论文中期检查时间,应在完成论文开题后的半年左右进行,研究生必须按时提交论文中期研究报告。中期考核的实施由所在院系具体负责,组成评价考核小组,对研究生论文进展、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等进行评价,考核成绩计入研究生档案。建立严格的中期检查制度,有利于学科组及导师及时发现论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控制实验进度,把握课题研究方向,又有助于研究生及时总结和分析前段时间的研究情况,明确以后的研究方向,对于论文的顺利完成和质量保证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2.4严格审核学位论文质量
对于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论文规范。论文的外在质量即论文格式的规范性,规范的学位论文格式要求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论文封面、扉页、论文使用授权说明、中英文摘要、目录、主要符号表、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独立完成研究工作的声明及附录等部分;此外,要求论文表述条理清晰、文笔流畅、书写格式及引用规范等。(2)论文选题。要求应来源于生产实际,重点针对食品加工、贮藏及运输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一定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3)文献综述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文献阅读量,能够反映本方向或相关领域最新理论和应用情况,且具备较强综合分析能力。(4)研究方法和手段。要求论文体现作者较为全面掌握论文选题所涉及的科学技术的现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的问题。(5)研究结果效益。要求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创新性,产生一定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或是有潜在应用价值。(6)论文必须是基于一定工作量的实验研究或调查研究,综述性论文不得作为学位论文。
2.5改进论文盲审方式及评价标准
专业学位论文盲审专家遴选应在相应领域内领先的教授、副教授中选择。盲审专家初步确定后,可由研究生管理部门与相应院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联系,征得专家同意后,最终建立盲审专家库,严格杜绝论文评阅过程中的人情现象。论文评阅意见书中应附带一个量化详细的评分表,确定若干个评分指标及相应的评分标准,并提供文字表述的评审意见。这种方式既能对论文的优缺点给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又方便对多篇学位论文进行横向比较。
3.结束语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加入我国学位培养体系以来,极大推动了我国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对于该领域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改善,需研究生培养部门、导师、任课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为研究生提供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和现代管理模式,加强对农业推广硕士的规范化管理,进而推动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不断向前发展。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研究生教学项目“双导师制与校外基地对研究生能力提高的研究”(11131064111)。
[关键词]台湾;自行车旅游;发展因素;产品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0-0073-03
1自行车旅游概况
1874年,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发明出来,由于安全健康又节能,这种交通方式一出现就深受世人青睐。随着自行车的普及,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和闲暇时间的增多,自行车旅游应运而生。这种旅游形式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以获得骑行体验和乐趣为重要目的。从19世纪末的个人自行车旅游,逐步发展到自行车团体旅游,20纪80年代,英国出现了专业的自行车旅游机构。作为一种无污染的环保的旅游形式,近年自行车旅游已经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起来。除了旅游企业和专门公司热衷这一旅游形式,很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大力支持自行车旅游的发展[1]。
台湾每年有数百人到数千人,选择以自行车骑行方式环岛旅行,其中一些勇士甚至骑自行车环游世界,堪称冒险家。现在,学校自行车社和民间自行车俱乐部普及,成为台湾自行车旅游活动的主力。随着旅游方式的转变,台湾当局顺应游客希望自由掌握时间和景点、骑车环游台湾的愿望,顺势推出了“自行车环岛游”项目,作为向海外推介的重点。
2台湾自行车旅游研究进展
台湾的自行车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十年时间,研究内容侧重于自行车旅游发展推动、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和自行车观光客特征三个方面。
自行车旅游发展:“非典”疫情过后,张馨文首先提出发展自行车观光的主张;壮惠宜等借鉴国外经验,讨论推动自行车旅游的发展措施;宋明律则从户外休闲活动的新趋势出发,提出了自行车旅游的推动计划[2-4]。
自行车专用道:欧庭对游憩型自行车道进行了环境评价。林建尧进一步强调了自行车专用道环境属性的重要性。廖明丰则以东丰自行车绿廊为例,研究了游憩吸引力、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度及忠诚度的关系[5-7]。陈冠臻以高雄旗津踩风大道为例,探讨游客特性、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度的关系[8]。
自行车观光客:张光华以北海岸风景区为例,探讨自行车游客的行为特性;林仁彬等研究了日月潭观光客自行车活动参与行为的特点[9-10]。黄额芳、龙训民分别以新竹县峨眉湖、屏东县小琉球为例,揭示自行车观光客的环境偏好[11-12]。刘皓宁以明德站、六张犁站与七张站为例,研究自行车旅游中车辆转运的交通问题,陈心怡以台中大度山区骑乘者为例,提出了自行车骑乘者专业化程度与场所依恋的关系[13-14]。
3台湾自行车旅游的发展因素
自行车旅游将已经开发成功的旅游产品或未经开发的天然旅游资源串联起来,通过骑行方式,给游客一种新的旅游体验和乐趣。自行车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依托于台湾优势的观光休闲资源,良好的交通设施和食宿条件,以及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3.1台湾旅游资源状况
3.1.1全年温暖,气候宜人
位于亚热带气候区的台湾全年温暖,气候宜人,四季中春冬的气温变化稍大,夏秋变化较小,冬季短暂而温暖。年平均温度约为22℃,平均最低温度12~17℃,适合骑自行车出行。由于四面环海,深受海洋气流的影响,空气湿润。山地多,植被覆盖率高,不但空气优良,即使在酷暑,仍拥有一份清凉。
3.1.2海角乐园,景观优美
台湾是个南北狭长形的海岛,面积约有3.6万平方公里。面积不大,景点之间距离不远,骑行容易到达。台湾的自然资源类型多样,高山、丘陵、平原、盆地、岛屿、纵谷与海岸等景观丰富;同时拥有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各种自然生态,原生特有种的比例较高,是世界生态保育的重地之一。台湾境内设置有8个国家公园和13个国家风景区,集合了全台最精华的自然美景和观光资源。骑行台湾,不仅可探访太鲁阁气势磅的高山峡谷,穿梭林间观看阿里山的云海日出,到南台湾的垦丁欣赏浓厚的海洋风情,还可一览日月潭湖山共融的骄人景致,感受花东海岸和纵谷最纯净的自然气息。
3.1.3多元文化,民风淳朴
台湾兼容闽南、客家、外省及原住民等不同的族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人文色彩,无论在、建筑、语言、生活习惯及饮食风味上,处处展现和谐共荣的缤纷景象。台湾人民热情好客,亲切友好,讲究“温良恭俭让”,举止文明,注重环保。
3.2台湾交通设施状况
3.2.1 公共交通
台湾目前有三座国际机场,和全球主要国家都有班机直航,国际航空交通便捷。岛内航线相当发达,各主要城市间往返班机频繁,搭乘飞机与搭乘长途客运巴士一般普及。台湾环岛铁路网的各线火车,紧密地联系着岛内各大小城市。客运火车依其等级,分区间车、复兴号、莒光号及自强号数种,游客可依游览时间、经济能力或搭乘目的加以选择。台湾高速铁路进一步拉近了城际间的距离,台北至高雄成为一日生活圈。公路方面,密集的班车搭配接驳公交车系统,形成了都会便捷交通路网。现代化的客运系统,除了使游客可以轻松、舒适地欣赏沿路风光,更有机会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
3.2.2自行车专用道
台湾修建有115条专业自行车道,分布于全台各市县,主要连接各旅游风景区,路况好,环境优美,自行车设施齐全[15]。
3.2.3环岛路线
台湾自行车环岛主要有两种路线。一是通过横贯公路,如北横台7线,中横台14线、台8线,南横台20线;二是行经省道,例如,台北宜兰苏花公路花莲花东纵谷(或花东海岸公路)台东屏东高雄台南台中等,再一路北上。不同季节可以考虑不同的环岛方式。一般冬季时因有东北季风,往往顺时针骑行,夏季则逆时针骑行。
3.3台湾食宿设施状况
3.3.1融汇中西的美食
台湾饭店林立,三步一店,五步一厅。举凡台菜、客家菜、湘菜、川菜,应有尽有。世界各国的饮食也十分常见,日本的生鱼片、韩国的泡菜、美国的汉堡、意大利的比萨、德国的猪脚、瑞士的奶酪等等,包罗万象。不论是西洋大餐,或是传统小吃、地方特产美食,呈现出多元丰富的美食飨宴。
3.3.2层次多样的住宿
根据台湾“交通部观光局”网站资料,台湾拥有国际观光旅馆70家,一般观光旅馆37家,一般旅馆2653家,民宿3331家,分布于各个市县。这些类型多样,层次丰富的旅游住宿设施,可供旅游者根据个人需要进行选择。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民宿发展成熟,运营规范,价格低廉,安全可靠,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住宿方式。
3.4政府支持
台湾地区政府对推广自行车旅游支持力度很大。台湾“交通部”规定,火车要有自行车仓位。一种列车有专门的自行车车厢,游客只需再买一张半票即可携带自行车上车;一种是把车辆折叠装入装车袋,算作一件大行李,不用买票。通往主要景区道路要求修建自行车专用道,各景点及自行车道沿线修建自行车租赁店。警察局和火车站为骑行游客提供打气、指路等服务项目。
为了向海外推介“骑行游台湾”,“观光局”印制了旅游攻略。每年的11月举办“自行车环岛旅游节”,邀请世界知名自行车选手来台湾,组织各界人士参加骑行活动,提高“骑行台湾之旅”品牌知名度[16]。
4台湾自行车旅游特色线路
台湾的铁路、公路分为山线和海线,山地风光和海洋风光是台湾最具代表性的风景。而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乡村生态景观亦吸引大量游客。此外,台北、高雄等国际化都市的风光也是台湾旅游的一大特色。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旅游方式,骑行台湾可以跟着感觉走,随意停留,或在沿海自行车道吹海风看海景,或在崎岖山路满足征服欲望,或停下来与当地居民深入交流,能够深度体验台湾之美。
4.1自行车友好之旅――日月潭自行车道
日月潭自行车道是环绕着日月潭的单车步道,环潭一周约33公里,沿途经过许多知名景点。日月潭景区设有号称六星级的自行车休闲服务站,在德化社、日月潭青年活动中心、涵碧楼可租借自行车,有价值2万人到16万人的高级自行车供游客选择,还设有“自行车卫星导航”及“自行车紧急呼叫系统”,推出环湖彩绘公交车,除了提供中、英、日语车上语音导览,自行车还可以上公交车,为体力不支的游客解决后顾之忧,堪称自行车友好的完美之旅[17]。
4.2都市逍遥之旅――爱河自行车道
爱河流贯高雄市区,高雄市政府在爱河沿岸规划了完整的自行车道系统,北接莲池潭,南至爱河出海口,以人文、生态、小区邻里为主轴,将爱河沿线的秀丽风光、两岸亲水设施、公园绿地、博物馆群及小区风情完整纳入,形成一个河岸风光与都市风情完美交融的系统。
4.3海景峭壁惊险之旅――苏花公路
苏花公路是台湾东海岸一条往来南北的交通要道,北起宜兰县苏澳镇,南至花莲市,全长118公里,大致依海岸线修筑。公路一边是蔚蓝、浩瀚的太平洋,另一边是峭壁悬崖,沿途风光秀丽,景点众多,包括最著名“清水断崖”,号称台湾境内最美的“景观公路”,也是危险程度最高的一段路。
4.4自然生态之旅――大鹏湾自行车道
大鹏湾环湾自行车道位于台湾最南端的屏东县。大鹏湾自古是天然内海,有近百种鸟类及各种招潮蟹在此栖息,红树林生态沿水道带状分布。自行车道全长16.4公里,利用原有的乡道、海堤或渔路堤,兼具泻湖景致、渔村风情、红树林生态、碧海蓝天,以及湿地景观,体现出自然生态自行车专用道的特色。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时尚、生态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自行车旅游正在成为大陆部分旅游者踊跃尝试的新的旅游项目。台湾地区自行车旅游的发展和研究,为大陆开发自行车旅游市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有关自行车旅游的主体、客体与媒体的研究有着广阔的空间,需要不断钻研,发现规律,努力探索,揭示机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旅游业态,提升现代服务业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健,周海云.国外自行车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J].现代商业,2008(6):194-195.
[2]张馨文.台湾发展自行车观光之研究[J].观光研究学报,2003,9(1):107-121.
[3]壮惠宜,邱文彬,黄耀辉等.国外自行车推动计划[J].代步与休闲产业双月刊,2004(18):17-20.
[4]宋明律.户外休闲活动新趋势――自行车推动计划之探讨[J].学校体育,2008,18(3):28-34.
[5]欧庭.游憩型自行车道环境评价之研究[D].台湾:中华大学建筑与都市计划学系硕士班硕士论文,1996.
[6]林建尧.自行车专用道环境属性重要度研究[D].台湾:国立中兴大学园艺学系硕士论文,1999.
[7]廖明丰.东丰自行车绿廊之游憩吸引力、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度及忠诚度之研究[D].台湾:南华大学旅游事业管理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
[8]陈冠臻.自行车道游客特性、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度之研究――以高雄旗津踩风大道为例[C]. 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观光管理系观光专题报告,2008.
[9]张光华.自行车游客行为特性之研究――以北海岸风景区为例[D].台湾:中华大学建筑与都市计划系硕士班硕士论文,2004.
[10]林仁彬,贾凡,简彩完,等.日月潭观光客自行车活动参与行为之研究[J].明道学术论坛.2007,3(2):113-124.
[11]黄额芳.自行车观光客环境偏好之研究――以新竹县峨眉湖为例[D].台湾:私立中华大学硕士论文,2003.
[12]龙训民.自行车观光客环境偏好之研究――以屏东县小琉球为例[D].台湾: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4.
[13]刘皓宁.脚踏车转乘捷运之使用者偏好研究――以明德站、六张犁站与七张站为例[D].台湾: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
[14]陈心怡.自行车骑乘者专业化程度与场所依恋关系之研究――以台中大度山区骑乘者为例[D].台湾:逢甲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
[15] “交通部观光局”国民旅游组.台湾旅游简介“铁马追风逍遥游”(2012年1月修编)[EB/OL].http://.tw.
关键词:阳光工程;农民培训;现状及对策;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5-07-02
“阳光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1]。近年来,福建省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培训需求,结合农业产业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大力开展以农业职业技能、农业创业、农业专项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培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阳光工程”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阳光工程”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根据工作实践,笔者对福建省“阳光工程”培训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对策,以期为福建省“阳光工程”培训提供理论参考。
1 福建省“阳光工程”培训现状
近年来,福建省根据国家政策,大力开展“阳光工程”培训,例如,2013年福建省阳光工程计划培训4.27万人,其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0.7万人(其中:农村经营型人才400人)、农业创业培训0.11万人、农业专项技术培训3.46万人。
2 福建省阳光工程培训存在问题
2.1 基层政府重视不够 近年来,中央政府和福建省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民科技教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投入也逐年加大。但个别乡镇、培训院校和合作企业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认为农民教育培训不是自己的重点工作,工作存在形式主义,没有把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安排农业农村工作时,把农民科技培训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当作软指标来抓[2-3]。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在制定农业农村工作计划时,重视经济工作,忽视农民文化素质提高,重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轻视精神文明提升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访谈了几位闽侯县的乡镇公务员,他们认为进行农民科技教育不容易看出成效,就是做得再好,上级领导也未必能看到,也许会出力不讨好,不如抓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见效快。虽然这些认识并不能代表福建省全部乡镇的心声,但是也反应了部分乡镇的心态。
2.2 农民参训积极性不高 调研表明,农民培训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阳光工程”农民培训的主体,有着结构、层次、类型、需求上的差异。因此,“阳光工程”农民培训的内容安排也就很难满足不同结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主体对培训的需求。也就是说,培训内容对不同的培训主体的“口味”不够对味,或“重”或“轻”,这就造成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对培训的积极性;二是由于经过连续几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大批年轻力壮、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男性、女性出外打工。留下来的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呈“三化”人员。这些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接受兴趣较差,对知识的需求标准也很低,且他们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和年龄等因素的制约,对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高,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接受吸纳力差,需求欲、兴趣欲消退,在一定的程度上给组织农民培训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2.3 培训项目验收难度大 近年来,福建省围绕促农增收问题出台了多项举措,并积极探索和大力开展各项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政策保障不断完善。然而受培训机构、培训组织单位和培训对象的穿插重叠,农民流动性大和自主性不强等因素影响,给培训工作的的验收程序带来极大不便。
2.4 教育培训内容苦涩难懂 目前,福建省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福建省文盲占5.5%,小学文化程度占36.6%,初中文化程度占44.9%、高中文化程度占11.3%,大专及以上占1.7%。从数据可以看出,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占主体,大专及以上文(下转37页)(上接7页)化程度的偏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最高的是厦门市,占3.1%,最低的是漳州市,仅占1.1%。根据笔者的了解,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部分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苦涩难懂,专业术语和深奥的理论知识过多,而现场演示和实践过少,导致农民对培训内容难以消化,直接影响了培训效果。
3 福建省“阳光工程”培训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办要加强对“阳光工程”的组织领导,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培训工作中的作用,特别是对福建省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示范方内的从业农民开展专项技术培训,各地要加强与农业局的沟通,确保培训任务的完成。各项目县(市、区)农办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制定“阳光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细化政策措施,把任务落到实处。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各级农办要会同财政部门,通过电话和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强化监管,确保培训项目规范实施。对培训进展缓慢、管理不力的培训机构,县(市、区)农办要及时调整其培训任务,并报省农办备案。省农办将根据当年培训任务完成情况、工作监管、资金使用、信息报送、制度建设、培训方式创新等情况,对各项目县(市、区)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培训工作进行验收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下年度任务安排的重要依据,引导培训资金和任务向监管有力、实施效果良好的地区倾斜。
3.2 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 针对福建省农村留守农民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农业新技术的现实问题,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实现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一方面通过教育宣传,可以使农民克服小农思想的狭隘性、保守性、封闭性,学习掌握现代市场科学意识,增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则,提高农民心理承受能力和规避风险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理论宣传、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等途径,激发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的热情,增强农民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观念和意识,提高农民学习运用科技文化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改变传统的督促学习变为农民自主学习。福建省农民科技培训应建立起约束机制,制定激励农村成人积极参加学习的导向政策,通过立法推行实施,切实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教育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是促进广东省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重视、关心、支持,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持之以恒,农业科技培训才会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3.3 创新培训模式 一要创新技术培训办法。要以田间地块现场技术培训为主,采取县、乡镇、村联合,直接到重点村和产业基地,有针对性地根据农民需要开展订单培训、专业培训,使农户能够当场听得懂,回去做得来。二要创新样板示范模式。要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依托业主开发,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实现科研、示范、推广三者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示范效应的同步提高。三要创新技术资料印制。要将印发到户的资料进行“技术翻译”,把一些专业术语、计量单位等翻印成广大群众易懂、易记的“傻瓜”技术便于农民在实际中操作。四要创新服务体制机制。要通过农业科技电视节目,农情信息网、农业科技110,信息栏等手段为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技术服务,实行“科技人员+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使协会能够做到信息共享、技术共用、市场共占、利益共沾。
参考文献
[1]张俊霞.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J].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3.
[2]张娜 县域农民科技培训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3]崔海浪.昆明市五华区农民科技教育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4]林丽翩,梁茂东.莆田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模式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614-5615.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274-02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能否建成小康社会,现时攻坚的难点在破解农民、农村、农业为主题的“三农”难题,而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解决农村贫穷落后和化解现时农业生产的问题的关键在人才的培养、科技的提升和农村教育的改善。农业院校图书馆作为贮存农业及其他相关科学知识的文献信息中心,具有重要的、先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信息服务技术专业人才。
一、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可以为解决“三农”提供全方位的技术、知识服务
1.可为“三农”服务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农业领域发展较快,近年来在农业科学知识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作物品种资源、栽培管理、农作物生态环境、农产品的深加工以及农业高新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实践理论和成果,而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为了更好地服务科技人员,对这些成果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和保存,从而成为农业文献资源和科技成果的聚居地。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近年来,各高等农业院校加强了与国内外图书馆及农村文化的交流,进一步提高了现代化服务手段和功能,从而可为农村提供优质的科技信息和服务项目,促进了农村科技信息的利用,提高了农村的文化生活。
以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具有非常丰富的农业特色文献资源,馆藏文献总量已达近250万册,其中纸质文献152.05万册,电子图书近100万册;中、外文期刊(含电子版)3.5万余种,农业及生物类优秀博、硕士论文6.0万余篇,各类中外文数据库30多个,形成了以农业、生物科学为主,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现代化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同时,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建成了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和信息检索网络系统,并建设完成了“小麦专题特色数据库”、“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和“鸡研究特色数据库”等自建数据库资源等。
2.人力资源优势的特点,提高了服务“三农”的品味。为了加强图书馆的建设,近年来,各高等农业院校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信息检索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别是信息化检索方面的人才,从而为检索针对“三农”需要的信息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优势,并结合农业院校的知名专家教授所获得的科研成果,根据“三农”的需要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将会为“三农”更好地服务。
二、服务“三农”是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的职责所在
1.通过“三农”服务,促进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发展。早期的高等院校图书馆主要着眼于收集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并仅服务于本校教职工和学生,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但是在信息化社会的潮流下,农业院校图书馆在服务本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加大了服务理念、方式、功能方面的创新,特别是在逐步建成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馆藏资源、符合本馆的特色服务、开展自动化和网络化服务的服务创新工作。但是,农业院校特别是地方性农业院校最主要的职责是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需要把馆内收集的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和农业科学技术转化农业生产力,服务“三农”,才能扩大图书馆的知名度,促进图书馆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因此,农业院校图书馆需改变传统服务思想,打破传统的服务领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以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服务的创新点,把服务范围最大限度地延伸到广大的农村,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1]。
2.农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解决“三农”问题之首,也是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的职责所在。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综合素质不高,从而限制了“三农”的发展,而推动农业、农村事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因此,全社会需要下大力气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使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技术技能、管理能力等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才能保证“三农”问题的根本性解决,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在资源利用方面,我国很多地区始终未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思想观念,对农业采取掠夺性开发与利用,“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农业发展模式仍在延续着。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引发的资源消耗也在逐年增加,有毒、有害物质大量排放,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全面发展的负面因素。农业畜牧业是一个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依赖性很强的产业。面对土地和水等农业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出,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本文以为,对畜牧业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治理,可将“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这个单向流动的线性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完善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加工处理――废弃物再利用――资源”这样一条新型循环流动的环形农业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养殖业废弃物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己经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也严重威胁周围的生态环境。而沼气工程将畜牧业发展与种植业发展链接起来,促进了能量高效转化和物质高效循环,形成了“养殖业一沼气一有机肥料一高效种植业――粮食――养殖业”循环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基本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通过利用粪便、秸秆生产沼气和有机肥,推进农业生产从主要依靠化肥向增施有机肥转变,推进农民生活用能从主要依靠秸秆、薪柴向高品位的沼气能源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粪便利用方式和过量施用农药及化肥的农业增长方式,有效地节约水、肥、药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是发展循环经济、显著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目前全国大部分畜牧业养殖户,对生物排泄物的处理,经厂内集污池沉淀后就直接用于农田灌溉,粪便直接外售,甚至也有个别少数采取直接排出场区外,或入河等不合理方式,这些均不符合畜禽养殖相关的规范要求。此种处理方式显然又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形成污染”这样一条老路子,如此吃老本的做法,显然会导致我市、我省、乃至我国整体环境的恶化。
随着《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的颁布实施,要求养殖厂污水作为灌溉用水排入农田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净化处理(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并须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 84-92 )的要求。对没有充足土地消纳污水的畜禽养殖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或经过生物发酵后浓缩制成商品液体有机肥料;或进行沼气发酵,对沼渣、沼液应尽可能实现综合利用,同时要避免产生新的污染,沼渣及时清运至粪便贮存场所;沼液尽可能进行还田利用,不能还田利用并需外排的要进行进一步净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
保定市在畜牧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已走在了全省前列,坐落于保定市的省级龙头企业保定市远方农牧有限公司,已成功通过沼气工程,走出了一条治理、循环利用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经实地调查,该沼气工程于2011年7月开始建设,于2012年7月投入使用。该公司在厂内育肥舍北侧空地上建设沼气工程,利用猪场粪便和养殖废水进行厌氧发酵生产沼气,产生的沼液再经过有氧反应。工程可帮助解决环境污染的元凶――生物排泄物及衍生品,可消耗猪粪24t/d(TS 含量20%),养殖废水39.3t/d,可产沼气1728m3/d(630720m3/a)。具体来说,该工程的实现了农业发展的循环模式,循环模式中实现了物料平衡:干物质量:24t/dxTS2O%=4.8t/d,物料全天输入总量为4.8t(鲜粪直接投入厌氧池,预处理阶段基本不考虑)。厌氧阶段消耗量为2.64t,该部分TS消耗是生物质能转化、沼气产生的主体。厌氧阶段TS的输出量为2.16t,经过固液分离后,有40%(0.864t/d)进入固态有机肥料,其余部分进入沼液池中。物料(TS)平衡计算见表1。
沼渣含水率为70%,每天沼渣干物质产量为0.864t/d,沼渣产量为2.88t/d。
沼液的含水率约97%,每天沼液干物质产量为1.296,沼液产量为43.2t/d。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农田生态平衡失调,土壤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下降。不仅如此,由于农业环境的污染和农业生态系统的退化,农产品质量以及食品安全问题凸显。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不仅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而且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和国际竞争力。而沼气工程的衍生品不仅能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还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经过试验发现:沼液第一年免费为附近村民提供,用于种植水果、蔬菜、粮食等农作物,发现使用了沼液灌溉后,比之前使用普通化肥,所产农作物不仅产量提高而且口感极好,经过几个月的试验后,已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与好评。
调研发现,通过对畜牧业废弃物的再处理,可解决循环模式的关键问题,即“废弃物利用――高效种殖业――粮食――畜牧业”。目前不可再生资源稀缺程度日益加剧,生活环境不断恶化,我们需要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沼气处理工程,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农业经济在不同环节和不同侧面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潜力明显,前景可观,对于缓解国家能源压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近期看,要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加强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重点发展“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加快养殖业废弃物综合治理,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技术,推动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提高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韩晔.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农业改造问题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4.
[2]白.大力发展生物低碳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2,4.
关键词:壮族神话; 主题公园; 内容创意
一、广西主题公园发展现状
广西主题公园产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近年来随着广西经济的不断发展,主题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也得到了相应开发。目前发展较好的主题公园主要集中在南宁和桂林两座城市。南宁作为广西的首府,经济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再加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为主题公园的发展奠定了市场和经济基础。桂林是广西著名的旅游城市,优秀的旅游资源是其发展主题公园的天然优势。主题公园主题内容不断丰富,有体现民俗风情、科普知识、花卉产业、雕像艺术、高科技产业等不同内容的主题公园。内容丰富的同时,表现形式也不断创新,从单一陈列展示类主题公园逐渐转为游客参与类主题公园。
广西主题公园发展虽已初显规模,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主题公园的分布较集中,主要集中在南宁和桂林及其各县城区域,而广西其它城市目前很少建设主题公园,正是由于较强的集聚效应导致广西主题公园建设整体较落后。其次,广西主题公园内容虽然不断丰富,但始终处于模仿和复制其他主题公园的阶段,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主题不够新颖、内涵不够丰富是发展的瓶颈所在。
广西主题公园产业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就要在主题内容、园林景观设计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创新的途径就是要增加广西本土文化,融入更多民族特色元素,广西的特色在于它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在壮族的文化体系中,壮族神话又是其另一大特色。壮族神话是一种民俗文化,它包含有丰富的神话传说、神话人物、神话背景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各种神话故事载体,例如:歌谣、地名、图腾、教经、大型祭祀活动等。这些神话元素为发展主题公园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无限的创作空间。
二、壮族神话中主题公园的创意元素
(一)壮族神话概述
壮族神话通过口耳相传和编写成经诗,世代传承至今,已形成结构完整的神话体系,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先民的生活和思想,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下面分别从不同的主题及其特定文化内涵对壮族神话进行整理分类。
1、天地形成及宇宙文化
这类神话讲述的是天地、日月星辰以及山川河流的由来。在壮族的神话里这类神话数量众多,流传甚广,它们有些是和其它类型的神话交融连串在一起,有些是独立成章的。这部分神话主要有系列的开天辟地故事,在广西境内分布广泛,如广西靖西的《歌》、钦州的《造山》等等。在这一神话主题中包含了壮族先民多种思想观念,尤其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从壮族神话中,我们可寻找到壮族古代哲学思想的印迹。①
2、人类起源及人类繁衍文化
壮族神话体系中,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人类最初来源的追问;一种是洪水遗民再生人类的说法。壮族关于人类最初来源的神话多集中在姆洛甲的神话中,这部分神话主要涉及到神话谱系中的布伯、雷王,以及伏羲兄妹。在广西及云南地区广为流传,如马山的《人类始祖歌》、武宣的《伏羲和芝妹》等等。纵观壮族人类起源的神话,它主要反映了壮族先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追问和对婚姻、族源等起源的解释,同时还反应了壮族先民对父系社会的反抗心态和对女性的尊崇。
3、人类生产发展及稻作文化
这类神话主要反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具有控制自然的强烈要求,与自然进行斗争;另一方面反映了人类生存的智慧,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斗争的神话在壮族地区广为流传,如南宁的《侯野射太阳》、都安的《特火射太阳》等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体现在他们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发明了原始稻作农业,改进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开始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以稻作为主要特征的文明类型,绝大多数都是记述布罗陀造农作物、耕牛和其他禽畜。②
4、人类信仰及宗教神灵文化
壮族先民的神灵信仰或图腾崇拜概貌,是壮族民间的起源。这部分神话可分为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五种类型。目前信仰布罗陀及其神话流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左右江流域,红水河中上游及云南的文山地区。布罗陀的神话传说及其崇拜信仰中,保留了许多壮族原生态的神灵信仰。壮族神灵系列的产生及信仰的特性与规律是壮族古代社会历史的缩影。
(二)壮族神话中主题公园创意元素
壮族神话中的神话故事、动物,以及神话传说的载体,都将是主题公园设计中的创意元素。
1、壮族神话故事是主题公园主题创新的创意元素。
将壮族神话体系中所代表的宇宙文化、人类繁衍文化、农业生产文化、文化及其所蕴含的人类精神融入到主题创新的过程中,这样既可以突出主题公园主题的与众不同,同时可以将壮族神话通过主题公园的形式得到更好的传承。
2、壮族神话动物是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创意元素。
在壮族神话中,有着形形的神话动物,例如屎壳郎、青蛙、鸟、狗等等,这些动物由于出现在壮族神话这一特殊的背景下,由此被赋予了各种传奇色彩,也就具有了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主题公园的设计者可以通过模仿、比拟、联想等多种造园手法将这些具有壮族神话特色的动物布置在主题公园中,这样就可以丰富主题的表现形式,而游客在游园的过程中,通过视觉的体验更容易体会到壮族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3、壮族神话传承载体是主题公园互动节目创意元素。
壮族神话的各种传承载体,例如唱本、诗经、教义、祭祀活动,甚至是流传于民间的特色壮族小吃同样是主题公园设计的重要创意元素,如果说神话动物是无声的神话表现形式,那么这些传承载体则是有声的,可以让游客切身体会的神话表现形式。将这些传承载体引入到主题公园的节目制作当中,促使游客从被动参观转变为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各种主题神话的内涵,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壮族神话中,能够运用到主题公园设计中的元素很多,将这些神话元素植入到主题公园产业链中,既可以充实主题公园的创作素材,还拓展了广西特色文化的传播途径。
三、主题公园神话创意元素的植入及发展策略
主题公园产业属于创意产业的一种,其价值链结构和其他创意产业有相似之处。创意产业的价值链由内容创意、生产制造、营销推广、传播渠道、终端消费者五大环节组成。③由于创意产业以创新思想、先进知识、独特文化为核心要素,所以内容创意是整个创意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主题公园设计中神话元素的植入主要体现在主题创新和主题景观设计两个环节(见图1)。
(一)主题创新中神话元素植入
主题是主题公园的灵魂,创新是主题公园的生命。主题公园建设的首要因素是主题的选择,只有主题标新立异、个性突出的主题公园,才能引起消费者极大的游览兴趣。主题公园主题的选择并非无据可依,要根据主题公园园址所在地的经济状况、文化特点、基础设施以及游客的心里需求来确定。目前,主题公园依据主题内容可划分为历史文化类、民俗风情类、科技娱乐类、影视产业类、异国风情类、动植物观赏类六大类别。④类别不同的主题公园带给游客不同的主题体验,在主题公园的主题创新中植入壮族神话元素的关键是提炼壮族神话主题。壮族神话是一类结构较完整的神话体系,它本身已包涵了不同的神话类型,例如,天地形成神话、万物起源及造物神话、人类起源进化神话、人类与自然斗争神话、图腾崇拜神话、英雄人物崇拜神话等。主题公园的内容创意者将这些原生态的神话主题进行创意和再提炼,以壮族神话文化为卖点,打造出一个有壮族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
(二)主题景观设计神话元素植入
主题景观环境是主题公园的硬件设施,其安排与布置围绕主题公园主题展开,是主题公园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主题景观环境对游客有直接的吸引力,游客正是通过主题景观环境来体验主题公园的文化内涵。园区内主题景观的塑造主要由静态塑造和动态设计两部分组成,静态塑造主要有园区整体布局、人物塑造、动植物塑造、建筑物塑造等。动态设计主要有歌剧设计、小品设计、表演活动等。动静态相结合塑造而成的主题景观环境将游客带入各种虚幻的故事场景中,游客通过参与各种特色活动,亲身体验到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的文化与知识,从而满足游客娱乐放松和猎奇心理的需求。
壮族神话元素植入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途径有四种,其一,在主题公园中以壮族神话故事来命名景点;其二,充分利用各种神话元素制作各类雕塑建筑;其三,将壮族神话故事中的歌谣、诗经、唱本、故事情节编写成各种小品、歌剧等节目;其四,把与壮族神话有关的民间特色活动引入主题公园,例如,龙舟赛、铜鼓舞、大型歌圩活动。这四种途径分别从静态塑造和动态设计的角度将不同的壮族神话元素引入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当中,在满足游客视觉体验的同时,更加注重游客听觉体验、嗅觉体验、互动体验四维一体的综合性体验。
(三)广西神话主题公园产业发展策略
广西要打造属于具有本土特色的神话主题公园不仅要在微观层面上将神话元素植入主题公园产业价值链核心环节,而且要根据主题公园发展的需要,在整体宏观运作方面支撑整个神话主题公园产业链的发展。⑤
1、壮族神话产业协同发展。壮族神话除了可以与主题公园产业相结合,还可以应用到影视产业、网络游戏产业等其他创意产业。壮族神话制作成不同主题的动画片,把动画环节和动画人物移植于主题公园,利用高科技手段模拟动画片场景,游客置身其中体验奇幻世界。主题公园中成功塑造的各种神话元素还可以应用到网络游戏产业中,将其塑造成各种网络游戏角色和网络游戏场景。
2、主题公园的分布发展。壮族神话在广西区内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来宾市以神话为主,百色地区以布罗陀神话为主,崇左一带则以花山神话为主。不同地域壮族神话都各具特色,以特色神话为主题,将主题公园建设分布在不同区域,既避免了同地区同产品的激烈竞争,又可以有效利用壮族神话的优秀资源。
3、神话主题公园产业人力支撑。在神话主题公园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人力的支撑。在内容创意环节需要专业的策划团队,在主题公园运营环节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在主题公园的营销推广过程中还需要相应的营销人员。因此,神话主题公园各环节人才的匹配是主题公园健康发展的保障。(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注解:
① 农冠品.壮族神话谱系及其内涵述论[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1,14(3):17-20.
② 覃彩銮.布洛陀神话的历史文化内涵[J].广西民族研究,2004,(1):54-56.
③ 张艳辉.价值链视角下创意产业功能演化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49-50.
④ 徐春燕.我国主题公园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⑤ 郝美田、李静.国内外主题公园发展研究动态[J]. 西部林业科学,2012,41(3).
参考文献
[1] 农冠品.壮族神话谱系及其内涵述论[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1,14(3):17-20.
[2] 覃彩銮.布洛陀神话的历史文化内涵[J].广西民族研究,2004,(1):54-56.
[3] 张艳辉.价值链视角下创意产业功能演化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49-50.
关键词:武术搏击;赛事;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35-02
从“散打王”开始,到现在数不清的赛事品牌,看似雨后春笋灿烂无比,但我国商业格斗运动也仅仅是经历了起步阶段。这几年,中国国内各种规则的商业搏击比赛此起彼伏,但真正找到盈利模式不多。利润是指具有自身的造血功能,不时的输血是走不长远的,这是行业一直未能解决并最头痛的问题。在中国,因为商业搏击市场还很羸弱,所以单靠搏击项目的影响也是很小的,比赛的票房微妙到不可捉摸,电视转播权完全行不通,最终盈利只能依靠赞助商,但大赞助商也很难找到。这是一个两难的困境,最终会形成一个“死循环”。因此,国外赛事的盈利模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一、从《武林大会》看国内搏击赛事的发展前景
还原真实武林,传承功夫精髓。曾几何时,当中国的街头巷尾塞满了韩式跆拳道馆。当日本成为武术典籍存量最高的国家,当世界各国都在美国的综合格斗术学习,当武术只能在电影里面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时候。是谁,还能听到千年传承的武术悲叹,是谁,还在注视着薪火相传的武者人文。是谁,还在塑造传统武术的铮铮铁骨。
1.人口环境。人口是市场环境宏观商业战略的第一个元素,因为搏击市场是由那些想看、同时又有时间和经济条件的人口构成。因此,人口直接决定了搏击市场的市场潜力,对于人口来说,人口越多,市场规模越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尽管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每年的人口增长速度依然很快,这就决定了我国商业搏击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同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社会结构的客观条件决定了我国农村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国内赛事组织者包括“武林大会”的组织者,更应重视播出时间,运动员的安排,娱乐的程度等,以满足农民的需要,接地气的发展才是最有市场的。
2.政治和经济环境。2014年9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下达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促进大众健身的部署。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量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人民体质,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和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有重要的意义。分权,放管结合,取消企业和群众体育赛事审批,放松体育权利的限制,最大限度的为企业“松绑”。推动职业体育改革,鼓励职业联盟的发展,使各种体育资源的“活”起来,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和个性化的健身。
3.文化环境。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一般是指各种行为标准值,在宗教对社会的形成,道德和习俗代代相传的社会认可。总的包括价值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族特色,,伦理,教育,文学和艺术。文化对事件营销的影响是多层次,全方位,渗透率。搞商业赛事活动,包括国内自主品牌等活动,对国人的价值观和消费习惯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国外的竞争品牌相比,这是我国搏击赛事的优势。
二、《武林大会》赛事环境分析
《武林大会》是由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主办,中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独家组织,运营和推广。于2007年3月6日在CCTV5首播,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一档原创武术品牌赛事。
1.自身赛事环境。5年后整理出的国内一流拳种在全国观众面前以全新面貌展现了出来,使得近一百年没有反应的传统武术格斗竞技看到复兴的希望。通过对武术的魅力,武术的美德的加工宣传,以及中央电视台特有的影响力,“武林大会”得以走出国门,在2009到文莱,在2011登陆美国电视中文频道,2012年登陆俄罗斯,将真正的中国武术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国内城市品牌形象的同时也伴随着武林大会有更多的外部大使的朋友,这不仅是中央电视台举办大型的传统武术比赛的辉煌历史,还是国家电视台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和责任。无论是赛事宣传还是赛事运作,《武林大会》都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自身环境是其他赛事品牌很难具备的。但长期播出的《武林大会》总是采用单一规则,这样难免观众会产生视觉疲劳,所以引进新规则是迫在眉睫的。
2.竞争对手。《武林大会》的竞争对手主要是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武林风》是中国武术文化与现代电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缤纷云集的武术套路,与国际接轨的搏击规则,大牌明星的现场助阵,长期包装出来的本品牌明星,使得《武林风》在短期内风生水起。但长期以往,《武林风》出现了同《武林大会》相同的问题,长期的劲爆赛事使得国内观众审美疲劳。自2004年1月起,“武林风”推出首期节目,现已成为河南电视台标志性节目,新的节目形式,前卫时尚的包装,使“武林风”收视稳步上升。强大的市场份额,固定播出时间,独特的程序结构,模式的新形式让“武林风”很快成为耀眼的重点项目,成为众多武术爱好者追逐热捧的对象,在“武林风”充分展示民间英雄式的比赛的同时,也是在对商业搏击赛事的新模式进行了一次尝试,娱乐和其他部门调节气氛,增强和观众的互动,让民间武术大师捉对厮杀,残酷的竞争,让人勇敢、顽强、努力工作,“武林风”创建一个新的民用领域,为各界武术爱好者的自我创造平台,运作经验,储备积累,发展武术资源潜力更大的智慧,这一切,都源于我们是一个有武功基础的国家。
所以,以目前的国内搏击水平来说,一味的追求高端是不可行的,只有“接地气”的搏击赛事才是百姓观众需要的,才是观众愿意花时间去关注的。
三、我国体制对商业搏击的限制与扶持
我国竞技体育实施“举国体制”,是一种为实现国家目标,动员和集中体育活动,为落实国家机构的高度统一的管理系统简称。武术市场发展滞后,根源是体制上的落后,但它只是一个缩影,按综合体育实力以及体育发展来说,中国体育已经全面落后。学者们前期的研究为我国商业搏击市场提供了大量理论依。我们需要怎样一种模式,如何开发和经营赛事活动,没有详细的分析。举国体制,武术商业化,它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生存方式,并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运作方法。
1.政策扶持。2014年9月2日,国务院在常务会议上部署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会议认为,发展体育产业,增加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既能增强人民体质、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和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有重要意义。要坚持改革创新,更多依靠市场力量,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一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推进职业体育改革,鼓励发展职业联盟,让各种体育资源“活”起来,适应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健身需求。二要盘活、用好现有体育设施,积极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在更好服务群众的同时提高自我运营能力。完善财税、价格、规划、土地等政策,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健身场所设施。三要优化市场环境,支持体育企业成长壮大。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推动体育健身与医疗、文化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体育旅游、运动康复、健身培训等体育服务业。
2.体制限制。举国体制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部署国家的力量,包括精神和物质资源,抓住世界尖端或国家重大专项项目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体育运动中,是世界大赛冠军(特别是奥运会)为最高目标,团结和分配有关国家动员力量,包括精神和物质资源。赢得比赛的好成绩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政府计划的体育资源配置的手段,行政手段,体育管理,是政府办体育的主体,体育也是要管主体。与体育社会高度商业化的要求背道而驰这个“管办不分”的体育体制与搏击市场经济条件不符。在“举国体制”下,体育主要依靠行政部门出具的指示,政策文件,和一些其他的手段来维持其运转,这显然与市场经济需要一个“小政府,大社会”是不一致的。
四、结论
除了赛事本身之外,其衍生出的产品和服务也是一种赚钱的方法。例如,前日本的站立式格斗K-1,把赛事做成一个娱乐产品就是日本的优势。由于国内的竞争和缺乏连续性,很难做出品牌开发衍生产品。因为现有的体育系统和中国行业市场状况还达不到西方那样的成熟。从知识产权方面,中国格斗运动是赚不到钱。基本上,国内赛事的商业模式跟国际的有很多不一样。总之,现在中国大多数格斗运动赛事都是靠赞助商支付账单。也许将日本站立式格斗K-1的模式加以改良,走搏击与娱乐相结合的路线,是目前最可行的发展模式了。
参考文献:
[1]叶庆晖.体育赛会运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7.
[2]丁朝泉.K-1帝国[J].体育文化导刊,2005.
[3]徐志毅.K-1历届冠军及历史[J].体育文化导刊,2005.
[4]李士英.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6.
[5]梁敏滔.东方格斗文化[J].搏击.武术科学,2007,(11).
[6]石松.武林大会被指如老年Cosplay:武术花拳绣腿[J/OL].(2013-08-06).
http://.cn/pub/2013/0806/277540.shtml.
[8]杨道宁.再议武术散打发展战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11).
【关键词】哈尔滨市水生花卉;园林绿化;应用
水景一直是造园中不可欠缺的景观要素,而水景的表现,也无一例外地常常和植物联系在一起。充分利用水生植物,既可以创造舒适宜人的景观,又可增加景观的多样性,丰富园林空间。
1.水生花卉植物概述
水生花卉植物是指生长在水中或潮湿土壤中的花卉植物,包括草本花卉植物和木本花卉植物。我国水系众多,水生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仅高等水生植物就有300多种。在园林花卉中,按其生态习性可分为:①浮叶植物:睡莲、满江红、萍蓬莲、菱等;②挺水植物:荷花、千屈菜、水葱、泽泻、雨久花、香蒲、菖蒲等;③沉水植物:金鱼草、伊乐藻、轮叶黑藻等;④滨水植物:水杉、落羽衫、竹类、水松、木芙蓉等。目前,水生植物已被广泛应用于专类水景园、野趣园的营造。随着哈尔滨市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应用研究的深入,人工湿地景观也应运而生,成为哈尔滨市极富自然情趣的景观,而容器栽培的迷你水景花园的出现则使都市居民的阳台和平台平添生趣。
2.水生花卉植物应用的意义
2.1景观价值
对于水生植物,人们不但能观叶、赏花,还能欣赏映照在水中的倒影。西方园林中提倡的野趣园,野趣最宜以水生植物配置来体现,如种植芦苇、香蒲、慈姑等。由水生植物等要素组成的湿地丰富了水体景观,增加了景观的丰富度。在水环境的建设中人工湿地专家与景观设计师的合作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相信随着人工湿地技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完善,湿地在塑造住宅区自然生态环境、维护景观水体等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2.2生态价值
研究证明,水生植物可以吸附水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元素,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抑制有害藻类大量繁殖,遏制底泥营养盐向水中再释放,以利于水体的生态平衡。近年来兴起的人工湿地系统,在净化城市水体方面表现突出,正是水生植物生态价值的最好体现。
3.水生花卉植物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3.1不同的水位深度要选择不同的植物类型及植物品种
不同生长类型的植物有不同适宜生长的水深范围,在确定植物选择时,应把握以下两个准则,即“栽种后的平均水深不能淹没植株的第1分枝或心叶”和“1片新叶或1个新稍的出水时间不能超过4d”。这里说的出水时间是新叶或新稍从显芽到叶片完全长出水面的时间,尤其是在透明度低、水质较肥的环境里更应该注意。
3.2不同土壤环境条件下选择不同的植物品种栽种
土壤养分含量高、保肥能力强的土壤栽种喜肥的植物类型,而土壤贫瘠、沙化严重的土壤环境则选择那些耐贫瘠的植物类型。静水环境选择浮叶、浮水植物,流水环境选择挺水类型植物。
3.3不同栽植季节选择不同的植物类型栽种
在设计时,设计者应该预料到各种配置植物的生长旺季以及越冬时的苗情,防止在栽种后出现因植株生长未恢复或植物太弱而不能正常越冬的情况。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选择时,应该先确定设计栽种的时间范围,再根据此时间范围及植物的生长特性,进行植物的设计与选择。
3.4不同的地域环境选择不同的植物进行配置
在进行植物配置,尤其在人工湿地建设时,要坚持“以乡土植物品种进行配置为主”的原则。乡土的水生植物不仅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易于成活和管理,而且在成本方面也比较低廉。对于一些新奇的外来植物品种,在配置前,要参考其在本地区或附近地区的生长表现后再行确定,防止盲目配置而造成的施工困难。
3.5熟悉水生花卉植物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方法
不管是设计人员还是施工人员,都必须熟悉所栽培的水生植物特性,以合理配置所用的水生植物,避免可能出现的施工问题。
3.6发挥湿地的作用
充分利用湿地的作用,注意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植被条件,建立一个由乔灌林、草滤带、挺水植物带、沉水植物带和漂浮植物带组成的与水体—湿地—滨水景观—陆地景观—人工环境的模式相适应的完整植物景观生态系统。
3.7重视对野生水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一直以来,园艺学家都比较重视植物的栽培引种和驯化,但因水生植物受生活环境的限制,其生命力较陆生植物脆弱,易于受到破坏,因而加强野生水生植物的保护刻不容缓。另外,对野生植物资源,特别是野生水生植物的开发力度还不够。如果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从中筛选出抗性较好、观赏价值高的种类,就会为水体景观的设计和营造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余地,也利于景观多样性的实现。
3.8水生花卉植物在园林水景中的应用
水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有魅力的一种园林要素。古人称水为园林中的“血液”、“灵魂”。古今中外的园林,对于水体的运用都非常重视。在各种风格的园林中,水体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水生植物在营造园林水景中不可或缺,它们不仅营造了返璞归真的自然景观,还为鸟类、浮游生物和鱼虾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城市中的水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城市生态水景设计的必需元素。哈尔滨市作为我国北方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地位不言而喻。松花江在哈尔滨穿流而过,这就造就了哈尔滨市的园林水景在园林景观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园林水景已经成为城市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水生植物的配置是整个园林水景成功的关键。哈尔滨市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独特的园林景观,其中园林水景由于应用植物材料的限制而缺少早春的观赏植物,造成了一定的缺憾。薄叶驴蹄草的花期较早,而且它的叶片也具有观赏价值,如果能把它广泛的应用到哈尔滨市的园林水景设计中,将弥补这一空白,使哈尔滨市的园林水体景观增强观赏性。水生植物必将成为日后哈尔滨市园林水景植物配置中的又一主力军。
4.小结
水生植物在园林水景中的应用方法较多,既可以作为临水植物使用,也可以种植在水深不超过30cm的浅水区域中,而且由于它的生境的特殊性,它还具备了一般水生植物所没有的耐阴性,可以在曲径幽深的密林深处的水边种植一两株或成片种植,增加自然野趣。总之,水生植物是最具观赏价值的水缘植物之一,并且也是水景园中在春季较为集中开花的种类,可以为早春单调的园景增添无穷的活力。水生植物的应用方法是多变的,这需要我们的园林工作者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继续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李伟.长沙市城市水体园林植物配置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论文,2007,10.
[2]孙蕾.浅议我国目前园林植物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8:118.
[3]张声平,刘纯青.浅谈我国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趋势.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131~133.
[4]张海燕,李小洁等.河北都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河北林业,2002,1:26~27.
关键词:创新型新农村 因地制宜 能源的循环利用 多民族共同发展
从大量文献可以清晰看出,以往对新农村建设的研究问题主要解决的方案大多是: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扶持为基础,以扩大农牧民为骨干,走“外推,内驱”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大部分人都从这些角度看制约及解决新农村建设问题和方法[1]。很少有从绿色,节能,促进多民族共同发展的角度分析。基于此,本文想通过对甘肃张掖市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及潜在优势进行分析试图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改善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因地制宜,能源的循环利用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我们主要以上述三方面为基础提出我们的意见及建议。
一、新农村建设的三大基础
1.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的措施是我们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西北绝大部分地区的年日照时数大于3000小时,年均辐射量约为5900兆焦耳/平方米,具有利用太阳能的良好条件。新疆、甘肃、青海等是我国大陆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可利用开发的风能储量分别为3433万千瓦、2421万千瓦和1143万千瓦。 以甘肃省为例,其年平均风速大于3.0米/秒的地区包括安西、玉门、金塔、肃北、民乐、永昌、古浪和天祝等县,多处都具有建设大型风电厂的条件。除了这些意外土地资源也相当丰富。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应合理运用这些可再生资源。
2.能源的循环利用
以“绿色节能”为宗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污水、废物处理的再利用,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如沼气发酵,秸秆重复利用等。
3.促进多民族共同发展
对多民族地区,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相当重要。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考虑到、族际日常交往,民族居住格局等对少数民族间交流及发展的影响。
二、对于农业、畜牧业、旅游业发展所提出的改进措施
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的优势:西北地区光照充足;土地广阔,灌溉方便,湿地多;湿地类型齐全多样;积雪融水丰富。以此为基础建立高效节能、绿色的生态农业。降低化石能源的投入,开发利用再生能源将是以后发展的方向。同时,还要注意水电、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做到绿色节能。例如:就统一供电这一方面将重点充分开发太阳能;沼气池发酵;对于积雪融水丰富的地区则充分利用地下水丰富的优点,充分利用地下水源热泵技术。
1.农业方面改进措施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市场信息来调节农产品的种植量和种类保障农民的利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提高对生物能的转化率来提高生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这也是生产条件现代化的表现;引进农业科技人员以提高农产品含量低、品质差等缺点。
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种植区进行节水改造。在水资源较缺乏的西北地区,可大力推广喷灌、滴灌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设施沃土工程,加强对西北农用地土壤肥力的改进,提高耕地质量。这主要是进行有机肥积造,增施有效的农家肥;充分的运用当地的能源。
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施行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污染;运用秸秆、树叶、杂草作为饲料,植菇,最后作肥料还田。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菜”等模式、使其更加绿色环保。
2.对于畜牧业的发展规划
加强牧区科技基础建设,提供科学的育种技术和防疫技术。探究科学的饲养方法,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持续增强畜牧业竞争力;建立健全的市场营销体系,协调畜牧产品的收购、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合理衔接生产、流通以及信息化的交流。把牧民分散的小规模饲养与市场有机的连接,扩大规模,将产业链延长,这样就能使牧民在整个饲养、加工和流通环节都能够得到适当的收益,促进畜牧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积极培养新型的农牧民,提高农牧民素质,加强对他们的养殖技术的培训,从多方面灌输畜牧业技术,拓宽技术的推广面,深度挖掘科技的潜力使其为畜牧业服务,运用科技来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大力建设观光型、生态型与市场型相结合的牧业生产基地,努力推进传统畜牧业向规模化、社会化的具有现代特色的畜牧业进行转变[2]。
三、对于旅游业发展规划
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丰富多彩,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特点。利用宗教文化优势,甘肃省的甘南佛教传统文化,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等,吸引国内外旅游投资;大力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如东乡手抓羊肉、藏族唐卡、锅庄舞、油香、保安腰刀、裕固族帐篷餐饮、各种民族服饰、首饰和木制品以及省局民族特色的建筑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可带动经济发展。
随着世界范围内旅游热的兴起,西部民族地区将以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旅游业将带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应注意的是:西部民族地区自然景观的生态脆弱,故无论是能源矿产还是旅游的开发,甚至基本项目的建设,都不能绕开环保问题。
四、对于居民区改进设计方案
通过改进居民住房:居民集中化,便于各方面的交流与融合;在集中区域建设基础设施,有效地利用土地;同意规划居住局域与农耕农作区域;村政设施集中一体化有利于农村居民文化交流;改善村内交通以及各各村交通问题[3]。
五、对于促进多民族共同发展设计方案
改善民族间共同发展要从、族际日常交往等发面着手。民族关系体现于族际交往的各个方面,族际日常交往是衡量民族关系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体现在一个族群的成员在日常生活和私人领域中被另一个族群的成员们普遍接受的程度。可通过在繁华的民族街道开展集市,促进个民族间相互交流;创办非盈利的公益性资助机构,资助本地的大学生和高中生,大力培养人才强市,努力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通过举办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节,使民族地区树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文化的交流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体现民族地区特色发展,可引来商客,既增加了经济的发展又打造了特色民族品牌。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融合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作为农业大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国民经济、农民生活水平都有深远的影响。如何更好地贯彻实施新农村建设仍在不断的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以达到更加完善的水平,在此我们只是通过我们发现的一些问题结合西北地区的地域特点、人文特点提出一些意见及建议希望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探索有所帮助。真正的实现绿色、节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创新型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萍. 从节能减排看新农村建设[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 33(10):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