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2:08
导语:在传统政治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当代大学生个人本位思想较重,价值目标现实化,责任意识淡薄化。
某些具有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大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张扬个性,并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但他们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时,又对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从而割断了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纽带,使得社会责任感缺乏。
2.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当代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不断提高,具有挑战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他们又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耐挫力差,有较强的依赖性。大学校园内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更是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掌控、学业就业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与疾病。
3.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复杂化,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不一致。
大学生正是处于人生各个方面的形成、成熟时期,因而受多元化的道德观影响最大。在认知、情感上,他们认同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观念,但在行动上,他们的践行能力差,就使得自己的行为又偏离了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重新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使90后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可以对事物进行辨别批判,借助深湛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授课模式与处于信息化时代下大学生所渴望的教学方式不尽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尽人意,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并不认同,他们需要的是灵活、可以发挥自己所想的教育。而我们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蕴含了对人生和宇宙的关怀、对人和生命的理解,也就是说它在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我们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其他媒介有较强的渗透力、广泛的影响力,且其生动形象的诗词曲赋等文化资源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其感染影响之时,启发学生睿智,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时代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交互撞击,生活方式复杂多变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精神境界都在悄然变化,民族精神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实例。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意识,将感性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动,从而培育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关爱意识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比较自我,关爱他人意识不足。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国家。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就是教育人们要懂得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关爱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关爱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关爱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费观,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格道德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文,即人的品格的培养、精神的塑造。儒家的“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切关怀、理解尊重、忠人之事、宽恕为怀等;礼是行为规范,以“仁”为最高追求目标。“仁”与“礼”互补互用,人的行为应具有“仁爱之心”和“博爱情怀”,此在价值观上的反映就是“人格平等”“重义轻利”和“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在当代科技与人文严重对立的形势下,儒家的人文情怀将有助于消融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冲突与矛盾,培养现代社会健康的人格价值观。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接受教育的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能够使学生扩展视野,拓宽思路,使学生在犹豫迷惑之时得到更多的理性启迪、情感慰藉与正能量的教育,从而使青年学生人格更加健康。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确实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努力探索二者相互交融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建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单一,且由于学时数少和大课堂教学的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但是,课堂教学是广大学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健全教育机制,要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但更要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大学生。因此,一是要结合各学科专业的学习内容有选择性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选修课;二是要有更多的时间、更高的频率为在校大学生举办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素质报告会等。这样通过改善教学内容、方法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真切实地走进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来剖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让大学生确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学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熟背《论语》和《老子》。杨院士是希望大学生能从中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会如何做人做学问,以受益终生。
(二)社会实践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广泛性
社会实践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更作为一个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学生可生动感知的具体活动。因此,高校学生会、大学生社团等均可以引导大学生自主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其一,举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国学课堂、诗词背诵等可以让学生从活动内容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二,邀请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本校教师举办专题报告和讲座,可以让学生通过感受文化大师的风采,进而领悟传统文化的意蕴。其三,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遗迹、文化资源开展“探索发现”“文化挖掘”等活动,让学生从视觉上领略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最后,举办诸如“汉字大赛”“成语大赛”之类的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的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内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文化行为,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网络媒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这就要求高校要开发利用网络媒体新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其吸引力。其一,高校可以建立QQ群和飞信群,及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既可以保证信息的实效性,又可以让大家切实地参与到学习中。其二,微信客户端的普及则是另一个有效的途径,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平台,并用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大家对高校微信平台进行长期关注。其三,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90后大学生传承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首先得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高校可以在本校选拔合适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亲自来当主角,拍一些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宣传片或者微电影,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这样做不但会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因为有乐趣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会镌刻于心。
(四)校园文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打造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软硬环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德教
1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所谓传统文化,也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起来并且渗透于民族整体意识和行为之中,世世代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活力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指根植于中华大地肥沃土壤之中,经过千百年封建社会积淀起来的长期流传的观念形态的文化。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之外,还包括历史、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等等古籍文书。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
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文化发展、积累和传递的方式和工具。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收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2]”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形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传统文化一方面通过历史继续发展、积累和传递。同时,另一方面又用潜移默化的不同方式加以继承和发展。而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其有效的方式和有力的工具。并且,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以及人们所达到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该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前进和发展,他们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把该社会的文化含量推向新的水平。那么从长远的历史阶段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目标、内容和环境。任何文化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我们这里论述的中国传统文化特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是经过中华民族长期实践和思想家们概括提炼的,指导着中国人民的生活行为,并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它们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这些积极因素成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结果,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这些积极因素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例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中都有很多传统文化的成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也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凡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并对其发生影响的外部因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其中,文化环境是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的宏观环境之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环境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同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以及人们所达到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将把传统文化的发展推向新的水平;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离开了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一定的载体即特定的支撑。
2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及其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逻辑到方法论,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富有道德传统的中华民族在其数千年的历史实践中,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超越局限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超越局限的关于如何推进道德理论教化的理论思维成果。如果说对前者的继承,有益于我们增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民族特色、认同感、丰厚感与感染力的话,那么,对后者的继承,则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历史经验的自觉借鉴,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2.1从教育对象的特性中求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是制定教育目标的依据、是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是增强教育效果的前提条件。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注意从教育对象的特性中来探求德教的方法。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教化的施行应遵循相应的规则、运用相应方法,并且从不同的视角提出德教方法确立的基本的方法论,如效仿法、神启论、比附论等等,不一而足。然而,在这些方法论的掩盖下,更为实质的则是基于对教化对象的深刻分析和全面认识从而确立德教方法的方法论。如荀子强调教化“必由其道”,做到“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3];董仲舒强调教化对象“知其气”、 “知其声”、 “知其行”、 “知其物”,才能 “言虽约,说必布”、“事虽小,功必大”[4];张载强调“知其人”,才能“教人使人德[5]”等等,都明确地表露出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掌握教化对象的特性与德教方法的确立之间基本关系的深刻认识。
2.2从递替相关的多个层次分设德教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之一是教育要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中国古代德教目标的设置体现了这一规律。在中国传统德教理论中,作为最高的德教目标出现的理想人格是“圣人”,但中国思想家们在强调“圣人”这一最高理想人士对于德教过程的目标意义的同时,始终没有将其设置为整个德教过程中的唯一的目标,而是在“涂之人百姓”与“圣人”之间设置了种种相互关联而又前后继替的目标人格。如孟子将这一相互关联前后继替的目标人格设置为“善――信――美――大――圣――神”:“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泽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6]此外,中国传统德教理论中大量的“士”、“君子”、“贤人”、“成人”、“大人”、“大丈夫”之论,其实也是对个体德化过程中不同阶段所应实现的目标人格的不同表述。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理想人格的不同表述,实质上是从多个层次为教化对象确立了一个前后继替、紧密关联的德化的目的链,前者为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升和推进。因此,中国传统德教的目的理论,表现出理想性与现实性、终极性与阶段性的高度统一,从而使得德教目的给个体接受教化的行为、个体进德的行为以巨大的牵引力和感召力。
2.3从整体系统的视角观照德教的运作
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所谓整体,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主要指的是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受这种中国传统整体性思维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较少从局部的、静态的、孤立的层面看待德教的动态运作,而总是从整体的高度,从德教活动的实际推进方法、从德教内部各部分的相关互动、从德教与相关系统的互动之中来观照整个德教活动。
中国古代思想家从历时的过程性和共时的展开性两个视角出发,对德教活动进行观照,得到了很多成果。如从历时的过程性出发,朱熹得出了对教化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及各阶段的不同特性的认识:“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其道则一而已。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其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固已久矣。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 [7]等等;从共时的展开性出发,在教化与环境方面,古代思想家强调环境习染对个体德性发展的影响,并由此主张“择友”,“以友辅仁”,“择处”,“择不处仁,焉得知”。在观照德教运作的过程中运用整体的、系统的方法,使得中国古代思想家在许多方面都深刻地揭示了德教的社会性及其运行的社会条件,揭示了德教运作的内在机理。这种观照德教运作的方法,使得中国传统德教理论具有了浓厚的辩证色彩、系统色彩。
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它除了要受到社会存在的影响以外,更有赖于对自身发展经验和传统的扬弃。因此,我们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吸纳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以便拓展和丰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域问题;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影响,帮助青少年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道德标准,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传达有着决定性意义。针对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研究是针对高校新课程改革出现的不同思路,是基于民族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关系衍生出的内容,研究内容更加具体,拥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本文主要从论域、论域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与现代教学实践结合,确保学生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了解传统茶文化,使我国传统茶文化焕发全新活力。在思想政治课中不断加入新的文化元素,在优化课程结构的同时增加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掌握量,有助于学生形成符合核心四项要求的“三观”。
1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
我国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史、传统茶文化传承与两者内在联系三大论域。
1.1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史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品茶作为文人雅士娱乐、社交的重要内容被赋予了丰富文化内涵,其中茶道提倡的君子之道(例如:礼仪、谦让)等优秀品质,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着大量交叉的。传统茶文化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古代名人的哲理小故事可以被引申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生活化场景阐释理论内涵,使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血有肉。我国作为古老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对个体的道德修养有着很高要求,全面学习掌握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精华有着重要实践意义。
1.2传统茶文化的传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挑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过分教条和完全排斥都是片面的。在充分了解传统茶文化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是发展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传统茶文化中强调的和谐有礼,茶艺文化中对生活的热爱和美的追求是与时代精神相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针对地从中汲取养分。
1.3两者内在联系
我国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是以传统茶文化思想内涵为基础,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交叉。茶叶的冲泡、饮用过程有的礼仪环节和操作技艺,蕴含着我国传统君子对生活的态度和与人相处模式。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与教育,这和传统的中华文化中的君子之道是相通的,先贤故事的引导侧面激励学生自发严格要求自己,知行合一、谦谦君子等传统观念对当代道德观念的塑造有着重要导向作用。因此,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都是教人向上。
2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域存在的问题
2.1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没有明确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网络信息,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独立包装的快销饮品受到校园欢迎,品种多样的饮料选择使学生忽视茶叶,由于缺乏充分了解特色传统文化的环境,大学生对传统茶文化认识普遍不足。青少年是发扬传承传统茶文化的重要预备力量,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还停留在影视作品,即使少数喜欢茶饮品学生也更愿意选择简便快捷的茶包。对传统饮茶风俗不够了解,是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工作开展的最大障碍,一些人认为两者结合就是单纯地把茶文化学习列入思想政治教育课本。这种错误的理解使一线教师不相信茶文化理论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作用,面对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问题大多老师持怀疑态度。
2.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传统茶文化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提高群众思想道德水准的重要手段,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公共课程。长期以来采取相对刻板的理论教学和单一的应试考核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固化,学生大多通过背诵方式记忆知识点获得好成绩,对测试之外的知识缺乏学习动力。授课教师对常规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工作主要依靠课本“照本宣科”,没有了解过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接受能力,片面采取“老师划重点,学生背重点”学生对教学新元素的引入比较排斥。授课教师需要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茶文化的积极作用,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关注的焦点不再集中如何应付考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2.3研究方法存在误区
由于研究时间较短,我国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过程存在着一些方法误区。首先,传统茶文化涉及范围广阔,单纯以学科建设角度分析会存在偏差,一些学者将传统茶文化割裂对应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断章取义的理解无法触及传统茶文化的真正内涵。其次,文化的创新和融合应当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充分了解上,单纯强调理论的逻辑性忽视传统茶文化所处时代背景,无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传统茶文化传达出的时代精神。受错误研究方法的影响,我国传统茶文化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口径不一的研究结果无法很好融入常规教学中,为研究理论的实践造成很大难度。
3解决论域研究存在问题的对策
3.1明确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方法
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目的:是希望可以通过文化的碰撞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两者结合需要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通过对传统茶文化的不断内化,使两者达到有机统一。现阶段,针对高校对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关注度不够,应当在具有可操作性基础上,通过教研活动、主流媒体宣传等方式确保工作的顺利展开。考虑到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不能急于求成,要立足于高校教学实践稳步展开,使教师和学生有机会充分参与到学科改革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传统意义上比较“枯燥”的思想政治课发挥出最大效果,教学相长,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3.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传统茶文化
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增加传统茶文化元素,以课后课题活动、著名典故分享等形式使学生具备基本茶文化常识,逐渐对茶文化产生兴趣,避免生硬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添加传统茶文化理论知识。教师应当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再学习,定期组织茶艺工作者在校展开讲座及实践教学,帮助在校师生对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和蕴含的思想政治内容有所了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需要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确保实施开展教学实践必须的经费和活动场所,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传统茶文化的理解。
3.3针对研究方法误区不断修正
意识到研究方法存在问题,就要带着问题不断纠正调整方法,开拓学术事业全面看待传统茶文化。传统茶文化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对已有理论的支持和解释,其本身依然具有学习价值,需要我们不断通过研究发掘出有价值的部分。在研究中引入实证,避免单一逻辑推断可能带来的谬误,从实证入手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在传统茶文化中更广泛的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4结束语
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及对策,可以在帮助高校进行特色学科建设的同时对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丰富。这种结合利用传统茶文化涉及的多种知识,寓教于乐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加深大学生对传统茶文化了解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为弘扬传统茶文化和现代教育结合提供全面的帮助和可行性平台。
参考文献
[1]康韻,刘毅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4(1):80-82.
[2]白莹,李永勤,喜超等.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7-81.
[3]刘晓乾,任淑红.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09(1):683.
[4]董盈盈,都晓琴.价值认同视阈下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9-12.
[5]王红.现状、不足与未来展望———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1-4+8.
[6]王红.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3):88-91+97.
[7]胡万年,伍小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与融合[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1):46-51.
[8]赵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以苏州大学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坊为例[J].华夏教师,2016(5):80-81.
一、高职院校中孝文化的思修政治教育中功能
首先,传统孝文化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具有重要意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重要法宝。多少爱国志士在民族危亡时刻都表现出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古有精忠报国的范仲淹、文天祥、岳飞等,近有魏源、林则徐、杨度等,他们的民族气概无不体现了中华儿女的大孝。不少高职学生对民族历史、民族孝文化了解甚少,大力弘扬传统大孝文化,教育学生民族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主张,有利于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孕育力量。
其次,传统孝文化有利于加强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爱,是遵守孝道的根本。高职院校学生多为95后独生子女,心理上较为幼稚与脆弱,不少学生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漠视生命,自杀、自虐现象时有发生。加强高职学生的传统孝文化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从而珍惜生命,勇于奋进。
再次,传统孝文化对于高职学生伦理道德与人格修养的陶冶具有重要影响。学习传统孝文化,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意义重大。“鸭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德”,传统孝文化历来强调感恩与心理感化,“孝悌”是道德文化的主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加强高职学生的传统孝文化教育,有益于学生自我反省、自我领悟,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最后,传统孝文化对于高职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了有益借鉴。提倡和谐,宣扬仁爱,是传统孝文化的重要内容。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体,各民族、各个体要在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前提下团结相处。在当今高职院校生源下降,独生子女居多的背景下,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缺乏包容,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甚至脱节。在高职院校中的思修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孝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对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借鉴。
二、 传统孝文化在高职院校思修政治教育中的缺失
面对高职学生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根据专业需求进行社会务实培养,着重强调专业知识而削弱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传统孝文化缺乏有意识的引导是大多高职院校共同的人才培养现状。
(一) 对人文素养培育有所减弱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与独生子女的增多,全体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都有所下降,不少学生对传统孝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甚至不知道“孝悌”为何物。高职教育越来越倾向于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教学,学生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专业知识学习上,其他少量的课余时间用来学习应付考试需要的英语与计算机学习,几乎没有时间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需要生活费时才和父母联系的同学普遍存在;不懂谦让、缺乏包容,不知与同学和谐相处的现象随处可见;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荣誉感的同学比比皆是等等。掌握一门外语与相应的计算机知识固然重要,但对传统孝文化的学习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这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提高人格素养的基础。
(二) 高职学生对传统孝文化了解甚少
据一项“高职院校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情况”的调查发现,有74%的学生表示非常支持把清明、端午、中秋列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但仅仅是因为假期而非对这些传统节日本身的重视。[1]近年来,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在校园中掀起了一股热潮,学生常常游离于麦当劳、肯德基、西餐厅,认为这是一种浪漫、情调与时尚。而把过七夕、吃中餐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行为当成了一种俗气,23%的学生甚至表示“不知重阳节是做什么的”。[3]对于孔子、孟子、荀子的代表思想,不少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甚至完全不了解。
(三)高职学生对传统孝文化价值认识缺乏
近年来,日韩及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传统孝文化给予了高度认可,掀起了学习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热潮,而不少高职学生却盲目追求“时尚”,思想、行为都日趋“西化”的同时,对西方文化又了解不足,盲目学习西方文化的表层,而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对中国传统孝文化却没有必要的体会。高职学生把心思都花在“明星”的八卦新闻上,对传统精忠报国的英雄却了解甚少;对于“个性、叛逆、自我”等价值观盲目追求,对父母亲的付出与期待却全然不顾。殊不知,传统孝文化是全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是五千年大国的灵魂所在。
(四)高职学生传统孝道观念较为淡薄
当今高职校园中,很多现象都与传统孝文化背道而驰,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方面都做得相当欠缺。如长期不与父母联系,稍有不如意就顶撞父母;对老师缺少必要的尊重:见到老师缺少必要的问候,即使老师进到宿舍,依然也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视而不见;对老师顶撞、态度差劲、背后辱骂老师的学生大有人在。另外以自我为中心,跟同学公然吵架,与同学有矛盾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反而变本加厉的辱骂、报复同学等现象随处可见。三、 高职院校亟需实现思修政治教育与孝文化的有效对接
中国传统孝文化对高职学生思修政治教育有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辩证的取其精华,融入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元素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培养学生人格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也是弘扬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手段。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加强传统孝文化教育,充分实现孝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思修政治教育功能,最直接最有成效的方式就是把传统孝文化充分融入到教学中。现今有关孝文化知识在历史、文学等文科类专业中涉及相对较多,而理工科类学生只能在思政等公共课、传统文化教育等选修课中听到只言片语。因此,首先把传统孝文化带进课堂,在思修政治教育教学中充分融入传统孝文化的精髓,是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其次,加强传统孝文化教育,还需要把三观教育、感恩教育与责任教育同时融入到思修政治教育课堂中,采取让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寓教于乐,增加课堂感染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与成长。
(二)丰富践行传统孝文化的形式
在课堂教学之外,学校还应寻求更多丰富可行的具体方法,把弘扬传统孝文化落到实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接受、崇敬传统孝文化,从而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陶冶情操、提高人格素养。首先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鼓励全校学生经常践行尽孝活动。如举行“孝悌”主题演讲会、孝文化有奖知识竞赛、 “孝文化”主题微电影有奖征集赛等;在清明、重阳、父母亲节开展感恩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多参观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等,引导其关注孝文化遗产;利用海报、宣传栏、视频、组织集中观看主题电影等方式宣传孝文化;学校社团还可以参考“齐鲁卫士十大孝老爱亲模范评选”等活动,组织学校孝子评选活动,发挥榜样的号召力量。其次建立学校孝文化网站。 “中国孝子网”、“中华慈孝网”等典型的孝文化主题网站,在孝文化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机构,是传播传统孝文化,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社会价值的最主要平台。学校孝文化主题网站可以及时更新“孝悌”有关的实践动态,宣传孝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认可、内化、实践传统孝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价值观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影响
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性格、思维方式、社会习俗及人情世态的内化形式。传统文化一旦形成,会潜移默化地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制约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巨大力量。
大学,是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生则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具有怎样的价值观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和前景,还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大学教育,包括思政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完善人格。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责任担当和价值取向。在这种多元文化的驱动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在具体事情的行为取向上是非不够分明,价值判断标准模糊、诚信缺失、道德行为失范等现象。
二、当今大学生存在的消极价值观
1、以自我为中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引起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根本变化,金钱和物质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有些人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一切,无视国家和集体利益,责任意识淡化,攀比奢靡之风在全社会散布开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受到冲击,他们受商品经济竞争意识的影响,自我意识过分增强,甚至在追求自我价值时只注重个人发展,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择业、交友、恋爱等方面以自我为中心,将权利、享乐、金钱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标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2、价值取向功利化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色彩日益增强,很多大学生把找到好工作、挣钱、拥有优越的社会地位作为追求目标。认为上学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追名逐利,精神追求下降,缺乏奉献社会的信念。当年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而当代大学生呢?在学习上,奉行六十分万岁,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拿毕业证,这必将使他们缺乏学习动机,不思进取。在择业上,多数人想去国外、进外企、留在城市;很少有人想去基层、去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在人际交往上,都秉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理念,裸的金钱、利害关系代替了本应高洁的师生关系和无瑕的同窗之谊,甚至把亲情、爱情、友情当作交换的筹码或向上爬的阶梯。
3、缺少社会公德意识,诚信缺失
部分大学生还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在公共场合吸烟、吃东西、随地吐痰、扔垃圾等,在课堂上打电话、在网上不健康消息等。同时也存在着诚信缺失现象:考试作弊,竞选班干部请客送礼拉选票、游说老师等,甚至在高校假装贫困生骗取贫困补助,这些现象都说明大学生的诚信有待提高。
4、心理承受能力弱,人格不健全
大学是学校与社会的衔接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背负起来自社会、家庭、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而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一帆风顺,致使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温室里的花朵,他们外表光鲜而内心脆弱。他们对困难和挫折缺乏心理准备,心理调适能力差,遇到挫折,就会心理失衡,焦虑、自卑、悲观,甚至厌世、仇视社会等情绪。近年来,大学生自杀层出不穷,更有为琐事毒杀同学,无不让人心寒。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1、帮助培养大学生的博爱精神
当代大学生普遍冷漠,对社会对他人缺乏爱心、宽容。儒家思想中包含“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墨家思想中有“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思想,重视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宽容和互助,这些思想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改变当今社会风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大学之道,在明明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善良的道德,使人民不断更新思想,互亲互爱,达到至善的境界。我国儒、墨、道都认为,在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时,最重要的是修身养心,以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无论是儒家的尽心、知性、知天养浩然之气,重义轻利的义利之辩,还是道家的法天、法地、法自然,与道同体,做‘无己’、‘无待’的逍遥游,都是以物欲为耻,以高尚其志为乐。古代的自省、克己、慎独等修身之道,都是值得当代大学生的借鉴学习的,对于塑造大学生优良德性,陶冶高尚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树立完善人格,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价值。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诚信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基本美德之一,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是人与人、社会群体之间,进行沟通与合作的基础;是为人的基本原则和准则。儒家主张“信”,认为诚信乃人性之本、天道之源。子曰,“人而无信,不可知其可也。”《大学》云:“与国人交,止于信”,《中庸》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些经典的诚信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而且会继续传承下去。因此,我们要加强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让这种正确的意识引导他们的行为,助其健康成长、成才。
4、能帮助大学生调适心理提高适应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
对于大多大学新生来说,校园、人际关系、学习内容和生活方式都很难适应,而高年级的学生即将走向社会,面临学习、工作等多重压力,他们的自尊心、情感极易受到伤害。心理适应能力差,就很容易出现极端事件。
儒家强调“小不忍则乱大谋”和“君子不器”。言外之意是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因此,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识,历练品格,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结语
中国古代圣贤的优秀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意识观念,影响着我们的人际关系,影响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态度,同样也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而在当下,对于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学术理念已有很多,但涉及到如何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研究尚浅,怎样才能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亦是目前道德教育的一项长期重要课题。(作者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徐娟,苑立军,周艳娟,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2]王工一,浅谈偏释道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1卷第l期
[3]刘西华,传统文化对“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J]科技视界2013(1)
[关键词]高中政治;综合探究;文化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57-02
在新课改背景下,很多教材都进行了调整与改编,以适应新课改所提出的各种要求。比如高中思想政治这门课,人教版教材为倡导探究式教学,每个主题单元后都增加了一项单元探究活动。这项探究活动是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总结与提升,是转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固守传统思维方式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督促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智慧的有效途径。因此,该项探究活动的有效落实将关系重大。学生自主搜集材料和开放式学习能够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本文以该课程中的《文化生活》这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教学为例,全面分析综合探究这种教学方式的类型和具体实施方式,以期为高中政治教师提供参考。
一、单元综合探究专题的类型
(一)热点理论探究型
这类探究把课本的基础理论与社会特点问题联系起来,以引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再思考和重新构建,达到加深学生理解、整合知识的目的。这类探究在编写相关内容时主要围绕“是什么”展开,比如《文化生活》单元中的“聚焦文化竞争力”“建立学习型社会”等。
(二)价值观引导型
这类探究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方法与技能,以端正其学习态度,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文化生活》中的“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等。
二、两类综合探究课的实施方式
不同类型的综合探究专题,其实施方式也有所不同,但都包含主体设定、情境创设、设置探讨方案、实践取证、展示成果、反思等几个基本的教学流程。
(一)热点理论探究型实施方式
这类探究因为要联系当前的社会热点,因此首先需要确定一个探讨主题,然后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自主收集材料并整理归纳,提炼出主要观点,再让学生在指导下进行分组探讨与交流,最后教师总结评价。具体实施起来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课题写作式。这是让学生围绕事先确定好的探究主题进行论文写作,写作的素材要来自于学生自身实践或者学生亲自收集的材料。论文可以是调研报告,也可以是小论文。这种方式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拓展分析问题的习惯。如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专题探究中,针对本地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展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求学生以“保护我们的传统习俗”为课题分组撰写政治小论文。学生在学习课本第四、五课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调研了我市传统习俗的现状,走访了居住地附近的老人,分析了我市在传统习俗保护上存在的问题,最后以“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为主旨撰写论文,并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和方案。
以课题写作式进行综合探究教学,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社会热点,紧密结合单元内容和高中生的实际能力,找准合适的切入点,主题切忌过大、过空;其次要明确问题的结构和研究方法,让学生在课题研究中能够带着明确的目标进行学习,切忌盲目、盲从;最后要保持学生的兴奋度,合理控制课题写作时间,时间切忌过长。
2.Web交互式。这种探究教学方式主要来自网络,以网络环境为背景,根据事先选定的主题,学生和教师直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学习,学生之间可以展开激烈的辩论,教师对此进行点评。这种辩论交互式学习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思想,让学生从批判中学会自我反思,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感悟。如以“聚集文化竞争力”为例,教师需要首先确定一个具体问题,如“韩流”现象,然后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引导学生从文化视角对此进行研究与探讨,并在交流平台上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对学生的探讨和疑问进行评论和回复。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从而认识到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二)价值观引导型实施方式
1.批判性阅读。这是让学生运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对待读物,通过认真阅读理解读物的真正价值,提升学生的领悟与辩证思维能力。如“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探究教学,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明确探究主题,在阅读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背景知识;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根据第四单元的知识开展批判性阅读,让其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形成自己的合理判断,抛弃自己落后的观点。
2.辩论式。这是很多教师都喜欢采用的一种探究教学方式,辩论可以让学生明辨事实,拓展思维,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在“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探究中,教师首先确定一个辩论主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辩论,正方为“西方洋节可以在我国大范围推广”,反方为“西方洋节不能在我国大范围推广”。学生自主选择加入正方或者反方,正反两方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材料和事例,为辩论做好充分的论据准备。各组分别推选出2名主辩手和2名副辩手,可以由组员推荐,也可毛遂自荐,其他组员帮忙整理材料、筛选论点和论据。通过双方激烈的辩论,学生在冲突中会进一步加深对该课题的理解。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裁决,并进行总结。
通过教师的实践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探究专题教学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一种教学方式。综合探究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使其学会正确分析各种社会现象,锻炼其思维能力。同时,这也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能够增强教师感悟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要求
一、毕业论文的目的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落实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语言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有关专业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外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
1、通过毕业论文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扩展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帮助学生接受科学研究、分析方法的初步训练。
3、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4、使学生在外文资料查阅、阅读和翻译,语言表达、写作能力,计算机文字处理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二、毕业论文题目的确定
(一) 方式:
1、由教研室安排教师做“怎样写毕业论文的报告”,详细介绍撰写论文的每一个环节和具体要求。
2、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定的范围内选择和初步确定论文的方向。
3、由论文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供论文选题,在教研室汇总后向学生公布,供学生选题参考。
4、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按学院所提供各专业论文参考选题确定题目,也可自选题目,必须报指导教师,征得同意后方可开题。原则上学生不得跨专业选题。
(二) 范围
英美语言文学、文化、语言学(语法、词法、修辞、语义、文体等)、翻译、国际商贸、国际商务、旅游、外语教学法等。
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
1、论文长度不少于3,000英文单词。
2、论文结构包括:
1) 标题 (title)
2) 作者署名 (name of the author and tutor)
3) 摘要 (abstract)(150—200词,中英文均要)
4) 关键词 (key words)(中英文均要)
5) 正文 (body)
6) 参考文献 (bibliography)
3、摘要(Abstract)通常为一个段落,长度不超过300个单词。
Abstract通常要回答如下问题:
(1)What is the general knowledge of your topic in the academic field?
(2)What research topic is the paper to focus on?
(3)What method or material do you use to support your main point of view?
(4)What conclusion will you draw?
(5)What is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e paper?
4、关键词(Keywords)3至5个。除专有名词外,其他词不用大写,词与词之
间以分号隔开。
关键词应能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常出现在标题与摘要中,多为名词,如用investigation 而不用investigate。
5、引言(Introduction)
6、在引言(Introduction)与结语(Conclusion)之间的正文部分应分若干章节。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2.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各层标题均单独占行书写。第一级标题居中书写;第二级标题序数顶格书写,后空一格接写标题,末尾不加标点;第三级和第四级标题均空两格书写序数,后空一格书写标题。第四级以下单独占行的标题顺序采用A.B.C……和a.b.c.两层,标题均空两格书写序数,后空一格写标题。正文中对总项包括的分项采用⑴、⑵、⑶…单独序号,对分项中的小项采用①、②、③…的序号或数字加半括号,括号后不再加其他标点。
7、如有注释,应为尾注。注释应编号,并置于参考文献之前。
8、参考文献数目不得少于5篇。排列采用以下格式:
1)参考期刊排列顺序为:作者,题目,期刊名称,出版年,卷(期),页码
2)参考专著排列顺序为: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9、论文为Word形式打印稿,纸型为A4,单倍行距,英文用Times New Roman
字体,中文用宋体。
10、字号要求:大标题为3号字加黑,小标题为4号字加黑,正文、注释与
参考文献为5号字。
11、论文写作过程中,应自觉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虚心接受教师指导。
12、按要求打印装订并上交。装订顺序为:
1)毕业论文封面
2)扉页(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3)毕业论文指导书
4)目录
5)中文摘要(含关键词)
6)英文摘要(含关键词)
7)正文
8)致谢
9)参考文献
13、进度安排:
1、确定选题 第 1 周 ( 09年 2月 22日前)
2、论文提纲 第 2 周 ( 09年 3月 1日前)
3、完成初稿 第3-5周 ( 09年 3月 22日前)
4、完成定稿 第 6 周 ( 09年 3月 29日前)
5、上交论文 第7周 ( 09年 4月 5日前)
14、注意:
1、目录用Word文档自动生成,用1.5倍行距,4号宋体。
2、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各占一页,按一级标题标示。
四、上交要求
学生按任务书上规定的时间,以班级为单位交辅导员处,辅导员汇总后上交学院。
中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样文如下
目 录
中文摘要 1
ABSTRACT 2
1 引言 2
2 企业文化的内涵 3
2.1 文化和企业的定义 3
2.1.1 企业组织的法律形态 3
2.1.2 企业组织的管理形态 4
2.2 企业文化 4
2.3 认识企业文化 5
2.4 企业文化的功能 6
3 企业文化对组织创新的影响 7
3.1 组织创新的内容 7
3.2 企业文化对组织创新的影响 7
3.2.1 影响组织结构创新 7
3.2.2 影响组织流程创新 8
3.2.3 组织制度创新 8
4 结语 9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内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 众多企业对传统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同时,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一个成功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根本,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地位。本文主要讨论了企业文化对企业组织创新的影响。文中首先给出了企业和文化的定义及其内涵,其次提出了企业文化的内容和主要功能,最后揭示了组织创新的内容,论述了企业文化在组织结构、组织流程、组织制度等三方面对企业组织创新的影响。企业文化与创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关键词:文化;企业文化;组织创新
Abstract(用Time New Roman 字体)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arrival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ges, the thorough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business enterprise reform, numerous business enterprises carried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brave to the tradition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people know that the corporate culture is a gradually successfully a necessary part of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is a root that affects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management accomplishment, the corporate culture comes to a decision the competition position of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This text mainly discusses the corporate culture to organize the creative influence to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Give first in the text definition and its contents of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and culture, put forward contents and main functions of corporate culture the next in order, announced to public the creative contents of organization finally, discuss the corporate culture to organize the creative influence to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in the aspects of organizing the structure, organize process, organize system wait third. The corporate culture and innovation affects mutually, promoting mutually, common to the development creation influence of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Key Words: culture,corporate culture,System innovation
1 引言
不管您意识到与否,文化每时每刻都在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着潜在的影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企业文化的影响,试图让人们认知、认识企业文化。让人们明确,只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人类先进文化,才能建立起优秀的中国企业文化,重视企业文化的影响,据此才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兴企、富民、强国的目标。
2 企业文化的内涵
2.1 文化和企业的定义
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类精神生产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如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意识形态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继承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作为经济组织实体的企业,为了实现其以行政组织手段替代市场交易来协调生产的功能,就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形态。
一般地说,企业组织形态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其一是企业组织的法律形态,其二是企业组织的管理形态。
2.1.1 企业组织的法律形态
在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企业组织逐步形成三种主要的法律形态,这就是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这种界定的依据是法律认可的企业产权制度,感情。。。。。。
(以下略)
4 结语
二十一世纪,一个最响亮的词语就是创新。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动力,而企业文化又与创新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企业若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将企业文化与创新思想相融合,发展现今社会所需要的企业文化,并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同时不断地进行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使企业文化与创新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致谢
本论文得以完成,首先应该感谢。。。老师。正是她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的悉心指导、热情鼓励,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为我修改论文,我才能顺利完成我的双学位论文。
作为中州大学的一名毕业生,我更要感谢管理工程系给了我能够学习不同学科知识的机会。在两年的工商管理专业学习过程中,任课老师们的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人品高尚无时不在影响着我。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但老师们的影响却是我终生收益不尽的。在此对我的老师们深表感谢!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的一些同学、朋友也给了我巨大的帮助与鼓励。在此一并感谢!
在我的成长、学习过程中,能够在大学阶段同时学习到工科、管理两个学科的知识,是我一生的荣幸与财富。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师长。
参考文献
[1] 罗仲伟.托起辉煌.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年
[2] 埃德加•沙因.企业文化与领导.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年
[3] 威廉•道芬内斯,科林•L•普赖斯.21世纪CEO的经营历理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
[4] 杰克琳•谢瑞顿,詹姆斯•L•斯特恩.企业文化:排除企业成功的潜在障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5] 艾伦•迪尔,阿伦肯•尼迪.企业文化.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6] 埃尔文格•罗赫拉.企业组织.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年
[7] 窦立夫.论组织效率变革策略 (科学学研究),1995(2)
[8] 连燕华.企业组织创新的案例研究.科学学研究),1992(2)
[9] 梁镇,赵国杰.企业管理创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
[10] 林毅夫等.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经济研究,1997(3)
[11] P F•德鲁克.创新与组织.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5(12)
[12] 许庆瑞.技术创新管理.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
[13] 颜光桐,刘正周等.企业再造.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14] 周振华. 企业改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15] 张德,刘冀生.中国企业文化-现在与未来.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
一、什么是政治小论文写作
政治小论文写作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小论文写作涉及思想认识、生活态度、价值观、世界观及生活阅历与经验,又有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语言习惯,还有对阅读作品的积累、解析、品评、贯通、迁移、再造。小论文写作是一种全新的写作理念,不能用传统意义上的或科研含义上的对某类学科或某一专门问题所使用的钻研推究的涵义,它是依托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内容,以学生的心灵活动主主体,通过文字表达的一种有形的思维,它是生活化的、修改化的有主体观念的、有情感色彩的一种思维呈现。这种写作是对独立精神的召唤,是对创造品质的提升。实现了由注重章法到回归人性的转变。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独有的表达习惯和直率真诚无畏的心态坦方历史、人生、自我、家庭、社会、生存状态和人类命运。
二、如何让政治小论文写作走进教学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
小论文写作应把写作主体的潜在的情感力、想像力、创造力、表现力尽情地发散,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教师要树立新教学的观,使价值标准多元化、审美多元化;分析时展对人才的要求,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从而减轻学生写小论文思想负担,提倡独立思考,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能体味创造之乐、表达之乐。
(二)改进教法和学法。小论文写作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充分创造条件和机遇让学生建成现代个性支点和发挥创造力的天地。尝试小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模式,建构小论文型写作教学机制,采用富有个性化、人文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在平时还要有意识地渗透写作过程的各环节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在小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写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培养良好的思维个性,文道统一,知情互动,使见解更主客观理性。 转贴于
(三)引领学生进行小论文写作。
1.培养批判质疑品质,这是小论文写作的前提。2.训练发散思维能力,这是小论文写作的核心。3.拓展想象空间,这是小论文写作的动力。”想象是无限的空间,通过它可以找出表面上不相干的生活现象之间内在的联系,把它们集中熔铸主一体,创造更广阔地世界。想象就是深度,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静态的文字挥发动态的灵性。4.吸收学科的知识,这是小论文写作的保证,为小论文写作提供“源头活水”。教师还应将学生的阅读范围引向更广阔的领域,如文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优化知识积累,丰富思维背景。让学生从各种渠道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获得创造的源泉。
(四)在小论文写作中培养写作个性。
写作个性是指个人稳定的写作心理品质。包括写作任何的倾向性(即写作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等)和个性心理特征(即写作的能力、气质、性格等)。小论文能力是写作个性的关键因素,制约着写作效能的发挥,写作品质的展现,写作个体的发展。写作个性对小论文能力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提供必备的主观条件。没有的心胸,乐观的情绪,易于合作,勤于思考,善于吸纳改造知识经验等这些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健康的个性,写作就会缺乏小论文能力。因此要把写作个性与小论文能力紧密结合。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国传统文化灿烂辉煌、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魅力,这些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承和演变,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并渗透和影响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和人们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紧紧联系在一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导向和精神动力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在当今复杂快变的社会背景和高校环境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发挥优势,必须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从中汲取营养,丰富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内容和方式、方法。
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和现实、内部和外部的原因,使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教化作用和对青年学子的引导作用日渐式微,产生了很多问题。为了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重续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和教化功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资源、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它们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因此,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生动活泼,更加“有血有肉”,更有说服力,更易于被学生接受,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仁者爱人”博爱大众精神、“见利思义”的重义精神、“克勤克俭”的勤俭精神等都是现今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点教育的内容。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古圣先贤的教育思想内容精辟、富有哲理,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弘扬这些优秀思想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行为,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优秀传统文化所肯定的思想和行为,会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追求和提倡。加强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他们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正确的价值观,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目前情况看,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现象明显,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难和问题。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基础薄弱
受市场经济环境、应试教育、西方价值观和网络文化盛行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状态很不理想,具体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传统文化具体内涵的理解程度不高,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传统文化知识欠缺,传统美德观念薄弱;大学生追求个性,崇尚自由,常常重利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表现得较为明显,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等。
(二)高校辅导员传统文化底蕴不足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也起着极其重要的引导和教育的作用。然后现在高校辅导员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不足,无法实施有效的教育,不能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各种机会有效地影响和教育大学生,无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辅导员也是从大学毕业生中选的,大学生身上传统文化基础薄弱的特点也体现在辅导员身上,加之辅导员工作繁忙、琐碎,很多辅导员无法自觉、主动加强传统文化学习,没能切实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质,无法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水平。
(三)高校传统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很多高校缺少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目前,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之类的选修课,而在大多数的高校课堂里几乎找不到传统文化的影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失,重政治性轻文化性的现象普遍,多数高校没有找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平台和有效模式,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当前高等教育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多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相对较为迅速和及时。而传统文化的影响过程相对较为缓慢和长久,教育效果比较隐性、不易表现,这造成很多传统文化教育、伦理教育、道德教育、价值教育在大学课程中的比重降低,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受到严重冲击和挑战。
(四)从研究层面上看,一般只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没有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
虽然现在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研究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问题,但多数没有提出可行性方案,这导致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办法不多,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不升反降。部分学者的研究缺乏从受教育者的视角考虑问题,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研究成果缺乏有效性。
三、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探析
(一)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建设,从政策层面凸显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关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文件,对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具体落实作出规定并要求各高校严格实施,推动和促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并制定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师资培养、经费投入、政策配套等内容的具体实施规划,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加强课程改革力度,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1、开设传统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在目前“两课”的基础上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变“两课”为“三课”,同时开设多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也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并注意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性和主动性。
2、努力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专业教育。专业教师要理清“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的人文因素,把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有机结合。
3、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优秀的文化、历史、价值、美德融入其中,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告别苍白无力的灌输,实现生动、活跃的教学氛围,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氛围
高校可以开展相关的活动引导大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如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戏剧小说等,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底蕴。高校可以邀请名家开设传统文化人文讲座、举办文化论坛、传统文化艺术展览等浓厚校园传统文化氛围;高校可以通过演讲、辩论、征文、读书月、经典诵读等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高校可以结合现实发生的具体事件,有针对性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
(四)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高校应利用各种建筑、橱窗、灯箱、板报、横幅、标语、路牌、警世语等文化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使校园各处都充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氛。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传媒的育人功能,通过网络、电台、校报、学生社团刊物等传媒手段,强调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