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2:18
导语:在思政元素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移动教学平台;大学数学;课程思政
高等教育要立德树人,不能仅仅依靠高校思想政治课,要从高校的各科课程入手,全方位、全过程进行课程思政,让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方方面面,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一个新的发展局面。近年来,三全育人的理念已经被社会所认知和重视,且各大高校将课程思政的理念提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要求全体教师结合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内容给大学生进行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避免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学生偏离正确的思想轨道,从而有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各大高校及时构建了课程思政的模式,建设了课程思政的体系,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课程思政上任重道远。大学数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包含《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课程,大学数学与各工科的专业课程之间联系密切而广泛。新生思想萌芽阶段是新生入校的第一学年,这时挖掘大学数学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实时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奠定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近年来,95后、00后学生进入大学,信息化、智能化、社交化是他们生活的常态,同时,由于网络化和信息化,他们的思想相对多元和复杂。要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要从他们成长的背景和成长的规律入手,把握他们的思想特征,宜疏忌堵。以前的思政课缺乏双向互动,一味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将课程思政与移动教学相结合,展示新思路、新方法,通过学习通、泛雅等移动教学平台的辅助功能,使课程思政具有时代感和同步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学生的身心得到很好的锻炼,思想得到很好的熏陶。现在以大学数学课为例,展示基于移动教学的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1准备阶段
1.1充分挖掘大学数学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务实态度等思政元素。在讲授大学数学每一章开头时,可展示世界上著名数学家的事迹,如牛顿、莱布尼茨、柯西等科学家甘于平淡,忍受孤独,不断探索数学定理、公式的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当代大学生奋力开拓,锐意进取的优良品质,不断追求创新卓越的良好精神,坚定唯物客观,启迪学生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升华他们的精神,从而大大提高学学数学的兴趣。讲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协方差内容时,引入课程思政内容,做人做事,除了个人的努力外,还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团队的努力所创造的成就远远大于个人努力取得的成就,从而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微积分》的课程教授中,实时的提出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祖冲之、张遂等在数学、天文上的卓越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意识,坚定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大学数学课程中还有许多的知识体现了哲学中的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等思辨观点,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人生,思考未来,反省自己,树立理想,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1.2丰富数学课程资源,移动平台推送信息。大学教师既可以精心制作微课视频讲解重难点知识,也可以利用中国大学MOOC,给学生优秀教学视频。在超星学习通或文华在线等移动平台上实时结合学生群体推送大学数学课程PPT,教案及相关前沿知识等资料,让学生随时随地了解大学数学的方方面面。
2教学实施(以微分中值定理为例)
2.1课前。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体现师德师魂,将课程思政贯穿授课的全过程。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榜样,要有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情操。以自己的思想、内涵和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教师要准备合适的课程思政内容,结合所讲授知识点,巧妙地进行思想教育,深入思考如何将思政元素巧妙适当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避免把大学数学课上成思政课,将大学数学知识与思政元素恰当的结合,且利用移动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使整个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个性十足。最后,在班级群上实时预习要求。一是认真钻研书中的内容:微分学中值定理;二是在中国大学慕课上看视频,思考三大微分中值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区别;三是预习后带着问题进课堂:如何应用微分中值定理解决问题,如证明等式或不等式。2.2课中。对于基本的定义、性质、定理,以教师讲授为主,对于计算、证明、解答等内容,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在讲授基本内容时,可以结合移动平台,如学习通进行在线选人,在线回答等环节,这样整个课堂变得丰富有趣,教师也体现了亲和力。多元多维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讲授三大中值定理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三大微分中值定理是以三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三位科学家耗费毕生心血创立了定理,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行为值得后辈学习膜拜,为世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科学财富,另外,三大中值定理之一的罗尔定理,虽然命名为罗尔定理,但并不是科学家罗尔个人创立的,罗尔只是该定理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事实上,罗尔定理是由科学家德罗比什在罗尔的基础上根据微积分理论重新论证,总结和归纳,从而形成定理,并把它推广到一般的函数,最终也就形成了现在大家所学到的罗尔定理,这原本是属于德罗比什的成果,但德罗比什却非常谦虚大度地将此定理命名为罗尔定理,以纪念此定理的开拓者,尽管此定理是由自己创立的。这一典故告诉人们,谦让大度是非常优秀的品格,生活中遇到荣誉,利益时保持谦让的作风,会大大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2.3课后。通过在移动平台上课后作业,开展专题讨论,微信群,QQ群,超星学习通班级群等沟通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实时反馈问题。教师也可以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完成线上作业或线下作业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查阅相关资源,尽量自我解决,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反馈给老师,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线上或线下的讲解,不留死角。这样,自主与辅导相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性,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当然,教师也可以在线上布置小论文,学生进行有目标、有步骤地展开自主探究,查找资料,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然后在线上提交,老师在线上打分,也可以轮流在下次课堂上汇报论文成果。课后在移动平台上论文修改稿和反思总结,让所有同学在线共享,这样,学生既有学习过程,也有学习成绩,在平台上体现得清楚明白,师生一目了然。这是组成过程性评价的重要部分,为后续的学习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3学习评价阶段
传统教学模式对应的学习评价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缺少客观量化的依据,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结合移动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移动平台上教师首先设置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比例,然后设置过程性评价的细分比例,让学生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有方向有目的。教师设置各项比例后,系统会自动生成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总评成绩,大大减轻了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评价的工作量,有利于推动教学工作的良性循环。
4教学评价阶段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应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和体系,评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数学知识与思政内容衔接起来不突兀,学生自然接受,不能为思政而思政,将数学课上成思政课;二是课程思政的内容要能传递主流价值观,使学生能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树立远大理想,不能纯粹的讲故事;三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和深化。我们为此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所授课的四个数学大课堂,近300名学生。通过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得出,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数学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授课形式、学习动力的激发、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满意度明显增强,教学效果较好。“互联网+”时代将移动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让智能手机融入课堂,这给课程教学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现代教育具有时代特征,教和学变得多元多维。
移动教学使大学数学课程思得丰富有趣,也使学生对于学习变得兴趣盎然,有效避免了“填鸭式”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传统教学与移动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使教育变得丰富多元,高效有趣。基于移动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能将知识点模块化、评价反馈客观化、交流互动实时化、资源推送智能化、便捷化,将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全面变革,构建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大学教师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潮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共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高翔,李春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隐忧与应对策略[J].高教论坛,2018,(11):7-9.
[2]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9,(5):13-15.
[3]安凤平,王宪莲,陈贵宾.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和应用———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实践[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7,(3):67-69.
[4]王若飞.浅谈借助移动教学实现高效课堂的策略[J].职业教育,2018,(5):48-50.
[5]苗青.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移动教学模式分析[J].互联科技,2017,(20):88-89.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管理;教学模式
目标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目前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之中,而我国高校的思政理论教育方面,一直存在着相关的丞待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对于思政理论课程的不重视,高校自身存在的教育误区等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因而在思政理论教育课程中,糅合进目标管理的先进方式,有着必然性和需求性,因为目标管理与高校教育理论模式的结合,可以在根本上优化和解决此类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分析
(一)高校思政教学目标分析
高校思政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预想得到的结果,在教学进程中尤为最重要。它决定了教学的整体都在依靠着教学目标的指导而服务,因而构建科学、恰当、客观、合理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实现与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思政理论课目标的性质,体现了当下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属性所在和发展的方向及教育的发展规律特点,从高校对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来看,其在要求学生把握好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重要是对学生的科学态度及理想的培养[1]。从高校的目标分类学来讲,其教育目标包括了情感和认知与技能三个方面。是利用不同的领域分区进行方向的研究与层次的分析,并利用相关方法进行问题的科学解决,使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分层领域的目标体系,因而对思政教育的目标管理,也要从这些体系进行着手。
(二)目标管理体系的研究分析
目标管理,是一个过程的程序,它使体系内人员共同进行目标的商定,并进行责任与目标的整体划分,并把目标共同作为衡量集体和个人活动的指导准则。所有的活动都要以目标为核心进行,将职责履行演变为目标实现,个人和集体的考量,也根据目标实现的程度作来考量。其实施中尤为注重人性化因素,推崇以民主参与自我管理的方式,将个人所需与集体的目标相互结合,完善管理体制。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目标参与者的兴趣与自身价值的提升,使其在工作中获得相应的成就满足感。高校所实行的目标管理模式,便是运用目标管理的理论,对思政教育做到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将国家规定的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地区高校的实施具体化,由各地区高校做好形象化划分,与大学生的课程目标、专业建设、个人生活学习进行良性结合,使目标管理与社会现实发展趋向一致,与学生的个人所需吻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之中,发挥教育的主体性能,令管理更具操作性和探究意义。
二、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自身具体目标概念
当下,高校的思政理论课存在着一重要的弊端,即缺乏学校自身的要求标准,只按照国家的体制标准进行教育,行为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不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从而导致了学习的积极性未能调动。这种情况在目标管理上解释,便是缺乏目标体系与教育链。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思想有关,只根据当下的教育共性进行教学,不能按照学生的具体所需和其存在的个性层次差异化分别实施教育,从而使民主平等的教育原则丢失,也就更谈不上“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另外从学校的层次而言,各学校间存在着水平差异,这对学生的要求自然也就不同,大学生处于心智个性发展的阶段,其个体差异化也便决定了其对教育形式的适应性和观念理论层次存在着不同之处。因而同种教材的施教,想要收获相同的教育目的,基本上是不现实的。所以,根据高校所在地和学校自身的实际与学生的发展水平,对教材进行选定,才能达到实际的教学活动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发挥出目标管理的教育效果。
(二)目标分类的抽象概念化因素分析
在现有的高校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有着国家出台的教育基本目标,但由于这个目标存在着概念化和单一性,导致了学校在实施中的困难。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一个包含了情感元素、知识元素、技能与态度等诸方面因素构成的体系工程,它们共同存在,相互影响和促进。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单一的教育模式无法推动课堂活动的进步,也就决定了学生主体的受教育度及教育能效性都未能得到发展。纵观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课堂,普遍以传统的知识授教为中心,将学生整体集中在一个大的阶梯教室内,开始由教师按本授课,课堂上学生不听讲课的现象比比皆是,加之思政课讲解的无趣性,整个课堂呈现出的是一片压抑沉闷的氛围,毫无积极的答问气氛,只有在临近学期末,学生在教师所划出的重点范围内开始“积极”备考,准备课件资料等,这种现象直接暴露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机械化,没有具体的人性化情感投入,也没有价值取向的形成,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因而这种教育模式的存在和目标设立的错误,自源头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进度、方向及质量水平,也忽视了情感和能力的目标培养,使思政教育理论课原有的价值导向荡然无存。
(三)目标情感的评估措施缺乏
在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的考察评估方面也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高校的思政教学评估陷入一种教育的误区。首先是在教育评估的重点上,其评估检验的重点仅仅是从学生学习的知识方面进行考量,而就情感方面和基础技能的考查则很少。其次在考评的方法上也存在单一性,多数学校都以笔试的形式完成书面答卷。这种考察形式,可以极大地促动学生在知识点的背诵方面的掌握能力,但就学生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方面却无从考量。这就凸显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思政考试缺乏对于学生情感方面的有效监测,其实在传统的教学评估中不仅仅忽视了情感监测,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控也没有做得十分到位,故此教学成效很难体现出来。良好的教学评估标准是以知识教育的过程来引导思想价值体系的不断完善,只有让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得到提升,思政教育的目的才能够尽情展现,可目前诸多的高校都未能做好这一标准。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和完善教学目标
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目标管理相关理论思想的借鉴,可以在国家规定的高校思政教学基础上,对总的目标做到层次化分解,化做地区与学校和学生的个人目标,以科学的指导分析进行上下结合,完善思政教学目标。要通过目标管理,使各高校明白教育的总目标概念,其实也是围绕学生服务,然后使高校从制度教学转换到人性化教学改革上来,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人目标,缩小学生间的水平差异化[2]。另外以教学的手段,使学生全面满足国家规定的标准,是无法实现的。这就决定了学校在实施教育的同时,必须深入学生,了解其发展中存在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不同学生发展阶段所需的教育标准,进行教学目标的综合制订,制订中要根据实际的发展,规划出离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域,在此区域内完善目标,最大化地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育的主体性。另外还可采取学生参与目标制订的形式,在任课教师辅助下完成思政理论课程目标的制订,使个人的目标与总体的目标相结合,依据此目标去衡量学习的成效。
(二)将教学目标分类和细化
在认知方面,划分为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论知识学习;在情感方面,划分为对思政教育的态度,对理论、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认识及学习的兴趣等;在技能区域可以划分为利用思政教育理论来进行现实问题的科学分析、判断、处理及解决等。故此,在进行思政工作目标的分析确定时,要严格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因为认知和情感及技能作为内在统一的整体,不能分开进行实施,高校思政教育机构应牢固把握这一基准。
(三)目标过程管理加强。在思政教育理论教学中,一旦确定教学目标,那么便要牢牢执行,因为教学目标不单单是作为讲师授课的目标,也是学生进行学习规划的目标。在教学中加强目标实施的过程管理,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方式进行,教师负责进行教学资源的整理来为学生的目标实现服务[3]。另外在教学方式上也要做相应改变,尽量不采取传统课堂模式的灌输讲授,加深对新型学习模式的研究、比如以小组的交流、学生间的互助交流、精彩案例的分析及适当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等方式途径,来丰富学生的自主学习氛围。其次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方法的完善。先提出学习目标,由目标出发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设定,对设定的问题开始过程的管理实施,以资料收集、师生间共同研讨、社会实践调查、论文撰写等方式实现目标。
(四)考评标准方式的完善
在考评标准的规范上,应当做多样化考核。根据学生发展层次及水平的不同,将考评的标准也进行多层次规定处理[4],例如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种标准。在考评的方式上,可分为知识性考评和情感行为考评两种方式。对于一些知识性比较强的内容,以问卷形式诸如开卷论文、案例分析等进行,在情感行为的方面考评,可通过对学生口试及日常的课堂行为、兴趣态度的积极与否及实践能力等做综合监测,以告别单一化考核带来的弊端。
参考文献:
[1]袁馨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管理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2):47-49.
[2]刘慧频.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3):143-145.
[3]朱志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及其有效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5):41-42.
关键词:Excel;密码;三阶幻方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3017102
1Excel在密码破解中的应用
密码信息传输包括编码和译码。编码是将明文(矩阵A)加上密钥(矩阵B)加密成密文(矩阵C)发送出去,而译码是将密文(矩阵C)通过密钥(一般为矩阵B的逆矩阵B-1)解密成明文(矩阵A)。
在信息传递中我们把英文字母和1-26个整数相对应,即表格1:
表1对应表
AlN14B2015C3P16D4Q17E5R18F6S19G7T20H8U21I9V22J10W23续表KllX24L12Y25M13Z26空格对应0注:一般要求密钥矩阵是可逆的;所有元素均是整数;其行列式值为±l。
例1(解密算法):
若加密密钥2,5,3,8;对应矩阵:B=23
58,传出信息18,45,69,180,59,150,75,200,93,243;即密文矩阵为:C=1869597593
45180150200243。
那么,它传输了什么信息(明文)?
设明文矩阵为A,则有BA=CA=B-1C。
(1)下面我们用Excel求B-1。
第一步:写出原矩阵B。
第二步:选中空白的N行N列(本例是2行2列)。
第三步:调出minverse(array)函数,选中原矩阵B(注:此时一定不要按确定)。
第四步:按住Ctrl+Shift+Enter这3个键(最后按Enter)。
即B-1=8-3
-52。
(2)下面我们用Exel求B-1C。
第一步:写出矩阵B-1和C。
第二步:选中空白的N行M列(本例是2行5列)。
第三步:调出mmult(array1,array2) 函数,分别选中矩阵B-1,C(注:此时一定不要按确定)。
第四步:按住Ctrl+Shift+Enter这3个键(最后按Enter)。
即A=8-3
-521869597593
45180150200243=91222015
01552521。
明文:9,0,12,15,22,5,0,25,15,21;对应表格1得到的明文为:I LOVE YOU (我爱你)。
2Excel在解幻方中的应用
三阶幻方是最简单的幻方,又叫九宫格,是由1,2,3,4,5,6,7,8,9九个数字组成的一个三行三列的矩阵,其对角线、横行、纵向的数字的和都为15,称这个最简单的幻方的幻和为15。三阶幻方的解法很多,下面仅用Excel来求解。
我们可以把九个数字分别设成x1,x2……x9,然后根据条件列出9个方程,构成一个方程组。对应的增广矩阵为
B=11100000015
00011100015
00000011115
10010010015
01001100115
10001000115
00101010015
11111111115
一般解方程组用克莱姆法则或用逆矩阵和矩阵乘法就可以算得,而在Excel中求行列式或逆矩阵或矩阵乘积都很方便,方法和上个应用相似,但这些方法只适用于系数行列式不为零的情形。而我们容易证明上述方程组的系数行列式为零。显然一般方法失效了。
下面用Excel中的另一个功能“规划求解”来解这个三阶幻方。
A1-A9分别代表要填入的9个数如下:
A1A2A3A4A5A6A7A8A9第一步:在B1中输入=A1+A2+A3。
第二步:在B2-B8中分别输入,过程与第一步类似。即分别等于各横行、纵行、对角线之和。
第三步:打开工具中的“规划求解”对话框。
(1)在设置目标单元格中输入B1,在等于中选中“最大值”,后面的空中填入15,在可变单元格中输入A1:A9。
(2)在约束中添加B2=15,以此类推分别添加B3=15,B4=15,B5=15,B6=15,B7=15。
B8=15;A1:A9=整数;A1:A9=9; A3>=7;A2
(3)选中“求解”,在选中“确定”。
第四步:写出答案。
618753294注:三阶魔方有8个答案,但用规划求解只能得出一个。
参考文献
[1]马青华.基于EXCEL的线性方程组与非线性方程的数值计算[J].电脑与信息技术,2008,(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宋效峰,安徽财经大学政治学院讲师;石彩霞,安徽财经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安徽蚌埠233030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5-0154-04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担负着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使命,经过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长期探索,目前已经建立起较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思政教育专业既有自成体系的学理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学科。但目前我国在思政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培养模式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轻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这种重视学术、轻视应用的培养模式显然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因而有必要调整思政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笔者认为,首先要针对该专业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实践和训练的质量,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培养模式,从而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其次,不放松对学生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总之,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进行探索。
一、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应激励研究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完成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变。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真正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来实现。
(一)在实践层面上,注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深化对理论、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
1 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把课堂当作展示自我的舞台,并在展示的过程中增强对知识内容的领悟力,拓宽知识面,形成对实践教学经验的积累。步骤如下(参见图1):
(1)教师示范。开学伊始,专业课教师要明确本学期此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新步骤,让学生做好思想与行动的准备,之后授课教师主讲本课程的前几章,作为示范课。教师通过自己的实际授课过程,将其中蕴含的教学所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甚至较高的要求直观地表达出来,使研究生在教师的身教中领会课堂教学注意事项。在已明确的步骤引导下,教师的教与研究生的研究过程是合二为一的。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研究,对授课教师方式的研究,对教师应具品质的研究等多方面是同步进行的。
(2)学生自主学习。任何自主学习的开始,首要的是确定学习的目标。在教师示范之后,研究生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章节,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内容,这就完成了对此课程内容的分工。目标确定后,进入备课环节。备课是课堂授课的前期准备阶段,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由于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相结合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指导教师作为研究生授课方法的引路人,必须提供相应的帮助。每位研究生在正式授课之前,都要把备课的电子稿与PPT演示稿发给指导教师,然后依据老师反馈的意见,对讲稿与演示稿进行多次修改,直到符合标准时,研究生才可以最终定稿。在备课过程中,研究生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对课本内容的理解、阐述能力,需要大量的资料信息来支撑。这种时候,研究生必须掌握另一种实践能力,即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即文献检索能力。文献检索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信息社会时代,信息获取途径日趋多样化,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不断提高文献检索能力。通过利用专业数据库获取资料并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可以提高研究生对文献资料的利用能力,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适时、有效的引导,在研究生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全程参加,纠正授课学生暴露的不足,并从教学准备、语言表达、板书设计、教学手段等方面,予以及时明确的指导。这样,在发现问题、改进方法的实践中,研究生获得了实用的课堂授课方法,并锻炼了其实践的能力。
(3)师生评课。所谓评课,实际是开展研究生课堂教学评价,目的是发挥评课特有的反馈功能,促进研究生实际教学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研究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和使命感。与此同时,将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结果与评优活动相结合,鼓励研究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在此环节,在教师点评的基础上,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参加听课的本专业研究生,每人一份教师课堂教学评分标准表,以此作为评课的标准,对授课研究生在教学中的表现,当场打分。并以该生获得的平均分作为评优的依据,来角逐院级或校级研究生课堂教学的奖项,可取得相应的获奖证书,从而建立起研究生课堂教学实践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2 对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开放式教学模式就是让研究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对他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课堂教学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尤其是与课堂专业教学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研究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可提高他们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在研究生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大多源自现实社会,他们对问题研究的深度,又受到对社会上各教育资源的利用程度和他们学习途径以及方法的多样性的影响。上述种种因素决定了对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必然还需要一种开放的环境。因此,对研究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原则性要求是: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形成“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一专业学习”的良性循环。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其教学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专业化程度较高,学生的职业定向性较强。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各级各类机构培养专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任务,他们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和对研究生潜能的挖掘。以下介绍开放式教学模式的两个主要实现途径:
(1)走进社区生活。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
区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社区对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如何利用社区的这个特点,努力发挥社区的阵地作用,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课题。可以在专业教师及地方政府的配合下,将学校周围的几个社区联系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践基地。研究生定时、定批次地走进社区,根据各社区的社区活动主题,积极参与其中。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采取侧重于专业所学,开展专项的社区活动,培养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不仅如此,在各种社区活动中,研究生可能会接触形形的人,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经常处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强化研究生与各行各业、不同阶层的群体和个体的联系、交流与合作显得尤为迫切。强化过程的显著作用体现在:使研究生缩短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为尽快适应社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作前期的准备。另一方面,研究生走进社区生活,利于社区政治生活的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贡献。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担负着普及知识、将大众化的任务。在社区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必然参与到社区的政治生活中,在各社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地为群众解读路线、方针、政策的背景、内涵,让广大人民及时、深刻地认识到政府的政策、决策的出台,始终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社区群众思想大致趋同,从而达到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的。可见,走进社区的实践活动对社区、学生、学校是互赢、共赢的正确选择。
(2)参与企业工作。侧重于专业实习和实践,提高专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技能,是研究生教育后期的关键环节。因此,可以在专业教师的协调下,学生进入当地的企业,根据企业的需要,负责企业的某项活动或协助企业管理,以半工半读的形式,使教育与训练相结合,在实际的岗位锻炼中,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顺利完成由学校教育到社会岗位的过渡。同时,问题源于实践。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中,研究生更能近距离地发现问题,找到研究问题的切入点,甚至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可以结合企业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会有效促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开放式教学模式,加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区域合作、资源共享,提供给研究生更多的渠道去获取知识,并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逐步形成一种开放性的视野。从中审视周围的生活时,会多一些对现实的理性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在理论层面上,关注研究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培养
关注理论创新,是对研究生质量和综合水平在理论层面上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另一个目的是,培养出能够胜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研工作的学术型人才。通过学术论文写作,可使研究生熟悉论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初步了解科研创作的一些技巧,了解本专业一些研究方向及其研究深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在注重学位论文创作的大前提下,积极引导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理论创新能力。
1 培养课程论文写作能力。在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以课程内容为依托,从各自的视角发现问题,就此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遵循学术工作的规则,条理清晰地用文字表述出来,形成自己的理论创新。课程论文的写作是一个复杂的劳动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课程论文要符合原创性和规范性的原则,以诚信为学术道德规范,以写作的基本方法和程式为学术研究的行为准则。
2 培养课题申报能力。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另一渠道是支持和鼓励研究生申报各级各类课题,让研究生尽早进入学术领域。然而现实状况是,在校硕士研究生在学术领域内申报课题要受很多条件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部分高校设立了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努力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在有条件的学校,专业教师可鼓励支持研究生申报校级课题。随着将问题论证、发展为可行性研究课题到立项、结题等步骤的结束,研究生在实践中不仅学到了科研的方法与技能,还提高了对专题进行研究的理论水平。
3 培养学位论文的阶段性研究能力。学位论文的创新,体现的是研究生个体学业学习的过程,是其理论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在逐步深化的过程中,会有研究生关于学位论文部分理论的形成,为了更明晰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程度,有必要将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学位论文创作的阶段性成果,作为学位论文的基础,指导学位论文的深入创作。
二、以教师为主导,确定其导演者的身份定位
在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始终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采取导师个人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硕士研究生。无论是在课堂教学实践,还是在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导师个人针对每一位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在评优纠错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将不足教给学生。导师始终处在导演的位置,引导学生前行,在引导的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对研究生进行个别指导,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组集体针对研究生学业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可以借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要求的“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导演的主导作用,创建多样性的评价模式。
评价模式的多样性,有助于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评价的标准应从单纯的注重结果变为结果与过程并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可以把对硕士研究生多样性的评价模式分为三部分:课程学习考核――在各高校普遍应用的传统考核形式上(如作业、课程考试等),加入新的评价元素,即加入研究生课堂教学评优结果;理论创新探索与成果考核――在只限于学位论文达标的单项考核的基础上,将课程论文写作、课题申报、学位论文的阶段性创作成果,以量化形式纳入考核之中;社会实践学分考核――把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进行量化管理,推行社会实践学分制,并予以成绩认定。如某高校研究生院规定:研究生的调研、实习为2学分,教学实践为1学分。通过指标性的限定,吸引、鼓励研究生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
三、以兼顾个人与社会为导向。追求两者的和谐发展
[论文摘要]以电脑、手机、MP3为代表的“三大件”构建了大学生重要的生活方式,并进而造就了与之相应的文化现象。回归大学生活的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认识和把握“三大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资源性意义,加强“三大件”文化载体的建设,是高校从思想上把守大众传媒阵地的必然选择,也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三大件” 文化载体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以电脑、手机、MP3为代表的“三大件”成为高校大学生的最爱。它们不仅是停留在物质意义上的消费品,随之而来的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和MP3流行音乐也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无法回避的精神现象。近年来的实践和研究表明,以电脑、手机、MP3为载体的“三大件”文化正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回归大学生活的实际,正确认识“三大件”的资源性意义,加强“三大件”文化载体的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大学生“三大件”的必然性
1.“三大件”构建了大学生重要的生活方式。2005年8月,据《三秦都市报》调查显示:提起大学生入学“三大件”,有90%的学生均能准确地回答出“电脑、手机、MP3”,有近70%的学生已经配齐了“三大件”。2009年,虽然“三大件”里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如MP4、数码照相机乃至于汽车,但由于数码照相机,特别是汽车价格支出的相对昂贵和文化意义的相对匮乏,所以如今的“三大件”基本上还只是止步于电脑、手机、MP3,只不过这时它们已经变成了普遍存在的现实而不是之前物质消费的目标,它们几乎成为高校大学生探求知识、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的必备工具,并且在流行与时尚的魅惑下,莘莘学子已经进而使之成为自己最好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伙伴。
2.“三大件”造就了高校流行文化载体的强势。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高水平的物质享受,随之也带来了新型的文化现象。以电脑为依据,大学生中形成了特有的网络文化;以手机为依据,大学生中生成了短信文化;以MP3为依据,大学生中酣享着流行音乐。网络文化以互联网为平台,具有虚拟、隐匿、超时空、多元、自由、平等等特点;手机短信文化又称拇指文化,它以手机短信为载体,具有便捷、低廉、含蓄、隐秘、时效与娱乐等优势;流行音乐以MP3为媒介,它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具有多元、休闲、审美、大众与商业性的特点。这里,我们把它们统称为“三大件”文化,它们几乎全方位地迎合了作为亚文化特征群的大学生文化消费的需求和方式,在大学校园坚实地造就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校园流行文化载体的强势。
3.“三大件”文化的强势影响了大学的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就是校园文化,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是它的核心。“三大件”文化的丰富和时尚带给了大学生无尽的诱惑,它的强势存在无疑将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它本质上是一种非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内容非常庞杂,积极与消极共存,尤其是流行音乐,“它更多地强调感官刺激功能、娱乐功能与游戏功能,相应的淡化和抑制了政治功能、教育功能甚至审美功能,具有显著的亚文化特征”,所以,但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才,不利于构建积极健康、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
4.“三大件”文化成为思政教育载体建设的盲区。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都集中于传统的教学载体、管理载体、活动载体的层面上,对于以互联网、手机、MP3等为媒介的新兴文化载体的利用成为明显的盲区。并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表现出的灌输式教育方法使大学生存在很大的被动性,已经不同程度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功能弱化的现象,与主体式学习理念相悖,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得许多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是处于对传统、现实与未来的困惑和迷茫之中,因此亟待改革和创新。
二、“三大件”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性意义
1.可以更好地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需求。研究表明,较之于传统载体,网络、手机文化载体更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性优势,它能够调剂学习生活,促进个性人格发展完善;陶冶情感,实现德育的审美渗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规范学生个体行为;缓解精神压力,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获取信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而流行音乐相对独特,它虽然不属思政教育的新兴载体,但通过MP3传媒的强势,充斥着大学的每一个角落,它以节奏、旋律、情感、价值观的完美结合来影响受众群,能够从美学角度给大学生带来了灵魂的洗礼,这无论如何也是思政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
2.可以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和途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相对单一,更多地强调单向灌输,大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去生活化是造成当前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德育观念上过度理性化,德育对象缺失主体地位,德育过程脱离学习主体的生活以及德育情境脱离社会实际等,回归生活是德育走出困境的现实路径。”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加上学习与交往、就业与生存、理想与现实等问题的压力和困惑,决定了“三大件”文化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最通常的诉求。依据这一生活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融入网络文化、手机短信文化、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之中,大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以至于在特定的文化主题和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而这也正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应有的突破。
3.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并非生硬的说教,它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即应该认真研究教育对象的特点,如情感特征、消费需求、兴趣所在、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三大件”文化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习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三大件”文化载体的建设中,就坚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主体性原则。利用时尚、流行的新兴文化载体进行社会主流意识的渗透和引导,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更具人性化,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从而达到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目的。此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尽管也强调因材施教,但更多的还是表现为大众式的灌输。“三大件”文化则具有灵活、贴心的特点,再加上网络和手机文化的隐秘性,大学生们也更容易敞开自己的心扉。而且,通过短信、博客、网络心理咨询等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够做到一对一、细致入微,这样也就可以极大地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转贴于 4.可以更好地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国际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三大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它对培养具有时代精神风貌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意义,首要的表现就在于它们涵盖文化内容的多元性和广博性,特别是网络文化,其内容之丰富,其信息传播和更新之迅速,是任何文化都无法比拟的,它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知识海洋。其次,从一定意义上讲,网络益智游戏、流行音乐艺术也可以开发智力和培养健康情感,所以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开发。当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更重要的是应该体现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与道德规范,这也是人类意识教育和精神修养教育的要求。通过加强“三大件”文化载体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个体意识,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三大件”文化载体建设的思考
1.互联网文化载体建设。互联网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只要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科学技术革命的潮流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就能不断地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首先,运用技术手段对大学生的上网加强控制和引导,预防不良网址进入校园网,还大学生一片“纯净的天空”。其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校园网络阵地建设,抢占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例如,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博客载体的运用,将学生的关注热点加以引导提炼并上升到教育的层面。再次,打造一支高效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学会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与学生们打交道,使网络成为师生之间袒露心怀、倾诉苦乐、宣泄情感的一个重要场所。最后,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特殊规律,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时效性,实现由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引导式教育的转变。
关键词:用户体验;辅导员;微信公众号;网络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1-0016-02
“用户体验”是一个产品设计概念,近年被广泛用于互联网产业。ISO标准将其定义为“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ISO 9241-210)。相关研究将用户体验分为感官体验、行为体验和情感体验等三个层次,以及有用性、易用性、友好性和视觉体验等四个维度[1,2]。
辅导员微信公众号的用户体验,则是指大学生受众在接受辅导员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内容或服务时的主观感受。参照相关研究,并结合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大学生受众的特点,按大学生受众需求层次把辅导员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分为感觉体验、行为体验、价值体验三个层面:感觉体验是指用户的基本感官体验,一般以为视觉印象为主;行为体验是用户与平台交流互动时的体验,主要源于用户的交互需求;价值体验是指受众在内容有用性、表达形式友好性等方面的体验,以及由此对相关产品或服务产生认同感的体验。
一、基于用户体验建设辅导员微信公众号的现实意义
(一)微信公众号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当前,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要求辅导员要切实提高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好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的能力和水平。党的十以来,多次强调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提出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握在手中。
据腾讯公司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其中学生用户占19.7%。公众号是微信的主要服务之一,近80%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近年来,各高校辅导员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如辅导员博客、微博、微信公共号、网络文化工作室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互联网海量信息、开放内容、低传播成本、高交互性等特点决定了网络思政工作的复杂性。
(二)运用微信公众号开展德育实践是提升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素质的客观要求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大大加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的形势下,辅导员必须具有敏锐的政治意识和政治鉴别力,要有能及时发现新情况,正确处理新问题的能力。目前,辅导员队伍迫切需要提高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以切实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素质。
(三)大学生受众的用户体验是检验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德育效果的基本标准之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重视用户体验,以有用的内容贴合大学生的需求,以简易的形式增强大学生的互动,以友善的表达方式迎接大学生的参与,以良好的感官体验提高大学生受众的黏性。就辅导员微信公众号而言,推送内容或服务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本,使大学生受众无论从感官、行为抑或是情感上都获得良好的体验,才能使其真正认识、认同、践行所传播的价值、理念及精神;一旦教育对象的用户体验不佳,则会出现“逃离”“排斥”等行为,影响教育效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负面作用。
二、辅导员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的特征分析
以“明堂小报”“辅导员说”等2个微信公众号订阅用户作为调查对象,在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后台筛选出相应主持人(辅导员)所带班级的学生受众,从中随机抽取15%作为访谈对象,分别从感觉、行为、价值等三个层次考察,每个层次均从学生受众的需求和实际体验展开调查分析。
(一)感觉需求及感觉体验
微信公众号的感觉体验以视角体验为主,故用户的感觉需求亦从视觉印象为主进行考察。经访谈调查,学生受众对辅导员微信公众号的视觉印象评分为4.3/5,总体评价较好。学生受众希望,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在做好对齐、字号统一等基础排版之余,尽可能使版面更加丰富,用字体、颜色、分割线、动图、视频等元素实现多元化,以改进视觉效果。
(二)交互需求及行为体验
调查显示,学生受众普遍表示有与辅导员交流互动的需求,认为互动可以解答学生困惑,实现共同进步,并产生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建设的灵感。50%学生明确有通过微信公众号与辅导员进行交流的需求,另有一些学生认为,与辅导员交流互动的渠道有多种,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微信公众号。往往有学生阅读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内容后,即通过微信对话窗口与辅导员互动,而不是在公众号留言,可见学生受众与辅导员的部分交互需求可以通过微信对话或其它方式实现。
(三)价值需求及价值体验
辅导员微信公众号的学生受众价值需求是指受众对内容有用性、表达形式友好性等方面的需求,以及由此对相关产品或服务产生认同感的需求。访谈发现,学生受众希望辅导员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贴近学生,如、反馈班级活动情况,分享读书感想,提供所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等;希望辅导员微信公众号的表达方式友善、平和、生动,不偏激、不枯燥、不说教。调查显示,学生受众在不同程度上认为辅导员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有趣且有用,表达形式友好,情感上均对辅导员微信公众号产生认同,愿意长期关注。
三、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建设思路探讨
辅导员建设微信公众号应明确其主要受众是学生,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在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建设中充分调研学生需求,打造精品内容,改善用户体验,以期提升教育效果。
(一)感觉体验设计
考虑到新媒体用户阅读碎片化的习惯,辅导员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应做到主题鲜明、内容精练、层次分明,在基础排版工作、版面设计、内容篇幅等方面着手。首先,基础排版工作关乎用户的第一印象,必须慎重对待,尤其应注重细节,如推送内容的字体要适中,不同段落的文本做到对齐、统一,选取的图片要正常显示等;其次,丰富的版面设计可以满足用户的视觉需求,最大程度上优化用户的视角体验,可采用不同字体、色块强化重点,利用大号字体、特殊符号使标题鲜明,合理运用分割线使内容层次分明,还可以适当插入图片、视频以缓解读者的阅读疲劳;再次,把握推送内容的篇幅。研究指出,微信内容篇幅不同,其用户转发量差异有显著性,影响程度前三依次为1500 字以上、101~200字、201~800字[3]。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一般不宜超过800字。
(二)行为体验设计
辅导员微信公众号的行为体验源于交流互动需求,目前微信公众号已有留言功能,辅导员可以后台开通这一功能,方便受众阅读后立即留言,还可以挑选有建设性意义的留言以供后续受众阅读。此外,辅导员还可以利用其他渠道进一步开展交流互动。首先,设立微信互动专栏,广泛征集学生提问,辅导员定期回答并制作互动专栏,以便与学生交流共性问题;其次,把握推送时间,不在上课时间、集体活动时间推送,以免限制交互需求,影响行为体验;再次,利用即时通讯软件,实现实时互动。微信有强大的即时通讯功能,可以实现与学生受众的实时互动;最后,线下沟通,采用个别谈心、座谈会、午餐会、班会、班级活动等线下沟通方式,就学生关注的话题展开讨论,解答学生疑惑,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满足学生的交流互动需求,以弥补线上沟通的不足。
(三)价值体验设计
辅导员微信公众号的价值体验设计应着重考虑内容设计、表达方式两个方面。
内容设计上,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内容应坚持原创为主,主动关注学生身边事件,关心班级重大活动,发现校园最新动态,推送重大活动通知及学习生活提示信息,发表相关评论文章,正面引导舆论。应主动关注学生关心的社会话题,如近期“A4腰”走红网络后,“辅导员说”微信公众号即相应推出《你不需要A4的腰,但你要有4A的生活》一文,引导学生自信、自爱,学会独立思考。应主动关注时事,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社会事件,弘扬爱国情怀。当前国际形势风云诡谲,我国东海、南海区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内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话题亦是民众关心的热点,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可适当选取其中若干细小切口,深挖内涵,引发学生受众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强化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
表达形式上,辅导员微信公众号主持人应清楚认识到互联网对话的平等性,不能做枯燥无味的说教,也不能做故弄玄虚的深沉,更不能做高高在上的训示,否则学生受众“用拇指投票”,认同感更是无从谈起。“明堂小报”微信公众号曾推出《辅导员使用手册(学生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生动独特的视角介绍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鼓励学生用适当的途径与辅导员交流,赢得学生用户的一致好评和大量转发。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多用“群众语言”和学生说知心话、贴心话,让学生受众体会到尊重、关怀和平等,以改善其价值体验,更加坚定地认同辅导员微信公众号,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娟.基于用户体验的互联网产品界面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
论文关键词 微时代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而一系列以“微”为标志的文化传递媒体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更为现代生活开启了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微时代”。“微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内容短小简练、分散度高,文化内涵简明浅显、通俗化,媒体语言丰富、更新速度快,接收群体庞大、参与度高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特征,才使得“微时代”的空间范围迅速扩张,成为开启全新思想文化潮流的新时代。
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社会大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理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并进一步对其心理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及时把握新形势下的新变化,应对可能产生的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无法深入持续的在大学生中开展。因此,在“微时代”中,积极探索和发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占领思想政治新高地,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由于大学生群体的智力禀赋和环境优势,使大学生更容易成为新型信息技术手段的敏感群体,对掌握新型信息文化传播方式有便捷的渠道和巨大的扩散效应。因此,大学生更容易成为“微时代”的推动者和引领者。而这种短小简便的信息文化传递,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状态和思想政治现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和挑战。
(一)“微时代”下的大学生“微行为”
在“微时代”特定背景下产生的行为可以被称为“微行为”。短小是“微时代”下媒体语言的重要时代特色之一,如微博、微小说要求一次表述不超过140字,微电影放映时常不超过300秒等等。这些都极大的适应了当今社会人们的快节奏生活,使人们可以便捷高效地接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信息。但这种要求却不可避免地使信息呈现出琐碎、不完整等特点,因而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也缺乏深度、系统性。媒介是文化的载体,但由于“微媒介”对内容简短的要求,使得媒体工具的选择性很强,文化内涵的完整性被破坏,因而形成了一种浅尝辄止的文化舆论氛围。这种倾向对大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知识学习不求甚解,缺乏深入探索精神;对社会问题的了解肤浅,缺乏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和人生态度,呈现出一种集体浮躁心理。
“微时代”下的另一重要时代特色是追求高速传播。无论是哪种“微媒介”,其主要作用就是延伸人际关系链条,扩大舆论影响力,将自己的生活状态,价值取向,社会观察,基本观点以最快方式传递给最多的人。这就容易产生为了追求快速吸引眼球而夸大甚至扭曲事实,采用极端态度和言语表达价值取向,漠视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流价值,逆反大众文化追求小众文化心理等问题。由于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面对复杂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海量信息读取,其虽然吸收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较差,因而这些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二)“微时代”下的大学生“微心理”
在“微时代”特定背景下产生的心理可以被称为“微心理”。“微时代”下人们的网络人际空间空前膨胀,在网络环境下,可以随意认识任何人,说任何话,由关注度引发的自我价值肯定满足了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抵消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挫折感,因而会更加依赖这种虚拟时空带来的需求满足感,而放弃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一些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对大学人际关系产生疏离感和惧怕感,转而投入到网络人际关系的构建中,在那里寻找满足感。虽然这一定程度能够缓解现实挫折所带来的心理情绪,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际关系供求矛盾,从而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的恶化。这一恶性循环会加剧这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自卑情绪,从而产生自闭行为。网络环境中的“得意”与现实生活中的“失意”这一矛盾又为大学生的心理增加了一层沉重的负担,进而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要与时俱进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微时代”全面影响思想、文化、生活的当今社会,要全面了解“微时代”的特征,深入掌握“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充分论证“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当今社会舆论环境复杂,思想引领难度加大,坚持不懈的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目标最终实现的有力保障。
(一)搭建“微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利用“微时代”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将前沿技术手段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并结合时代特色,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现实困惑,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答疑解惑,有效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大学学习中收获成长。
“微媒介”的利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全面了解并掌握“微媒介”的技术特点、媒体优势和缺陷不足,并在实际应用中扬长避短,将“微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用发挥到最大。学校可以有意识地组织政工干部和思政教师进行新型媒体手段的培训,通过系统科学全面的学习和探讨,将新兴媒体手段的应用方法落实到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身上。其次,建立起“微媒介”工作长效机制,切实将“微媒介”工作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学校牵头搭建起“微媒介”技术平台,对长效工作机制提供技术支持。组织专门人员对技术平台进行运行维护和监督管理。如学校可以建立起从上而下的微博教育平台,组织一只专业队伍负责微博信息的和监督,力求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持续创新的方法,贴切学生实际的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再次,制定出“微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大纲甚至教材,系统深入地利用“微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然要将“微媒介”工作常态化,就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更不能无目的无系统性的开展工作。“微媒介”只是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广泛生动开展的技术平台,落脚点还是如何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以,要有目的性的,系统规范的通过“微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大纲或教材为指导可以有效避免其盲目性。但是,介于“微媒体”的特殊性,教育大纲不能像传统教学方式一样因循守旧地制定,而要考虑时代元素,大胆创新,探索变革。
(二)做好“微行为”素质修养引导教育,提高“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自我教育的有效性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四个建设;四个转变
2010年以来,富士康“13跳”及许多高校的零星“跳”,既可怕又令人麻木,为什么这么多的年轻生命会消失在这蓝天白云之下?不得不引发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一个个风华正茂大学生的自杀,除了独生子女比重的不断增大、工厂机械性的工作方式、枯燥而劳累的生活体验、贫困的家庭环境等客观原因之外,自然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暴露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完善、不系统。近几年对10所高职院校近2万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有28.5%的高职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女生高于男生。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职院校对多少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学生中存在的理想落成问题、适应性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情感问题等心理健康问题缺乏研究;一些高职院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另有一些高职院校将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种途径,只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即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低,教育效果有待提高。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宣传、教育引导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没有完全开展起来,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缺乏对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主动咨询的学生很少。虽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但只是流于形式,“一块牌子,一间房子,一个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低,教育效果不好,学生中学习冷漠,情绪不能控制,交往中沟通不足、社交恐怖、关系失调、人际冲突等时有发生。
(三)专职队伍还比较薄弱,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学校存在专职队伍人手少,兼职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少数院校存在只派个把人守场子的现象。同时专兼职队伍理论修养、业务水平不高,大多没有心理学专业教育背景,并未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知识、技能的培训,或者是半路出家,只零星参加过一些辅导培训。他们对一些心理危机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造成一些自杀事件不能及时有效阻止。
(四)经费投入力度不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不少高职院校存在经费投入力度不够、管理工作不够规范、教育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配备、技能拓展、硬件投入、教师待遇保障等等明显不足。一些高职院校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它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专业课教师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工作,与他们无关,以至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靠心理教师势单力薄地开展着。
(五)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保障机制有待完善。一些高职院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教育,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弱,教育形式单调,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心理测试、轻科学分析,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重心理问题诊治解决、轻预防引导工作,重心理问题的调查、轻心理教育方式的调研,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加强“四个建设”
(一)育人与育心并重,加强专兼结合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要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建设一支由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专业化、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辅导员组成的专业人才队伍。高职院校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根据高职院校生源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笔者建议现阶段可按师生比l:3000~5000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形成学生班团干部和专业教师、学院专业辅导员、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等人员构建的“金字塔”式队伍结构。
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努力提升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一是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并确定用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经费比例;二是要按照专业化、专家化以及提高专业队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培训,不断提高专业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三是加强学生骨干和普通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是离同学最近、覆盖面最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四是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支撑作用。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的专家队伍,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后盾;五是鼓励科研与教学,提升专业队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理论水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专业辅导员,在认真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科研和教学工作,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科研+心理咨询”,健全和完善心理咨询中心建设。高职院校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心理咨询中心,并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龙头,在学校相关部门的配合下,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端正对心理健康咨询的认识,认清心理咨询中心是一个以教育功能为主的场所,只是帮助求询者认清他们问题的实质,分析问题的成因,并由他们自己选择解决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咨询者只起到一种建议、指导的作用,因此,并不是有“病”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健康咨询,这样,使更多的学生光顾心理咨询门诊。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除了在日常的咨询、辅导、干预外,还必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研究,根据不同籍贯、不同家庭、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使不同心理病原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健康教育。还要开展不同区域间、不同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开展心理问题的比较研究,互相取长补短,更加深入地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三)全员、全程、全方位育心,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尽管存在着培养个体良好的个性、培养个体的良好应用能力、开发智力等等[2]。但其终极目标是在良好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促进个体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工部门、班主任的事情,而是学校全体教职工及学生的共同事情。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合学生工作处、教务处、教学院部、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党团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者协会、班主任、学生、家长等多方力量,形成育心合力。同时,要充分运用学校宣传媒体,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宣传力度,崇尚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营造人人关心心理教育、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高职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专业教学之中。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校、系、班、宿舍四级网络体系,从新生入校直至毕业离校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心理跟踪指导,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兴趣拓展、情操陶冶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建设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潜移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如活动主题要鲜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追求;活动内容要紧扣学生的思想实际,唤起他们的生活和奋斗激情;校园文化布局要和谐温馨,绿化美化;人文景观要意境深厚,催人奋进。有的学校通过组织学生表演心理情景剧活动,寓教于乐,针对性强,既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又能增长心理健康知识,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结合。
(四)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健全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实现持续而有成效地发展,既需要确立前瞻的观念意识和提供切实的基本条件保障,又依赖于优化的工作模式与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高职院校党委、行政部门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切实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文化力等方面给予支持。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是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由于招生批次、独生子女和农村生源多等因素,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针对这些情况,高职院校可构建四级课堂、五级工作、五级预警和四级转介的“455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四级课堂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主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辅课堂、专业课程教学渗入课堂和课外实践体验课堂。五级工作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小组、由专门人员组成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院系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者协会等社团组织、由寝室长组成的心理健康状况信息员。四级预警是指宿舍、班级、院系、学校、社区五级预警机制。四级转介是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学校卫生室)、学校附属医院和所在地精神病医院四级转介诊断治疗机制。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一)在教育观念上,从局部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向整体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转变。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把学生局部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和整体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二)在队伍结构上,从专职教师为主转向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职结合的队伍结构。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形成以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咨询)教师为主体,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师为辅助,以学生骨干和心理健康社团为依托的,运作有序、功能互补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