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人才培训论文

时间:2023-03-20 16:12:19

导语:在人才培训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人才培训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创新教育;高职院校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很多学校都在积极推行通识教育和创新教育。但这二者到底是什么关系?应如何去开展和推进?很多教师在实践中都仍存在认识不明、行动盲目的现象。笔者旨在帮助大家理顺关系,明确认识,从而更有效地推进教育改革,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两种教育的内涵及关系

创新教育是一种教育的理念,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其根本点在于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即通过教育的手段,使个体的创新素质得到更充分、全面的发挥。而通识教育又译为普遍教育,一般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又是一种人才的培养模式,它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全人,而不是工具人。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又注重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了解不难看出,创新教育与通识教育并不互相排斥,前者包容在后者之中,是后者的组成部分,因此具体实践中,不应将二者分裂开来,而是应以通识教育来做宏观统领的规划设计同时凸显创新教育部分。

二、两种教育的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后,创新教育得到了全国上下的高度重视。教育部[2015]12号文件明确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目前,按照教育部的精神,各地学校依据自身实际都在纷纷编制教材、讲义,配置双创师资力量,开设双创课程,场面如火如荼。但相较而言,通识教育就显得冷清一些。虽然推行通识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主流方向,但在高职教育领域,通识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仍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究其原因,受办学理念影响,多数高职院校都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并且在高职院校各类绩效评估的指挥棒下,大家更关注眼前、当下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很多高职院校淡化甚至忽视了通识教育的开展。

三、要真正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通识教育

各地开展创新教育,普遍的做法就是开发一本教材,找一些兼职的教师,设置一门双创的专门必修课或选修课,保证一学期的学时。实际上,真正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根本离不开其他课程的支撑与配合,离不开通识教育的宏观规划与设计,否则,单谈创新教育,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鱼。1.通识教育利于创新人格的培养。通识教育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利于创新人格的培养。通识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以学生为主体,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它重“育”而非“教”,学校不是“工厂”,学生也不是“产品”,改变了先前“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恰恰这种尊重个性,非标准统一的模式正是创新人格培养最有益的土壤。2.通识教育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通识教育的知识结构,更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我国著名教育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鲁杰,在《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一文中曾指出,通识教育的首义是“通”,即贯通,即学能通达不同领域之识。所以,通识教育强调人文、社会与自然科技领域的融合,强调跨学科、科际的整合,而这样的知识结构,恰恰益于突破长期潜心于某一专业领域而形成的思维定势。另外,通识教育着眼于拓宽知识面,扩展学生的视野,恰恰也是创新思维形成的核心与本质,即多角度的发散思维。因而,创新思维如果想得到实质的训练并产生实效,必须要依托通识教育所提供的宽厚的知识构架,否则就会成为虚妄的空谈。3.通识教育利于创新教育的良性发展。通识教育中的情感道德教育,更利于创新教育的良性发展。香港中文大学何秀煌教授曾在文章中有这样的阐述“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平衡的心智、健全的识野和开朗的理性,继而涵养人心感情,发扬人间道义。”“我们关心的是人的发展或人性的开启,我们希望人类是通博及均衡的,而非认知怪物或科技动物之类。”毋庸置疑,创新能力的提升会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但创造力本身既可以用于善的目的,亦可用于恶的目的,而只有创造者本人首先是一个富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在创新的轨道上才不会失衡,以致成为一个科技的怪物或恶魔。

四、结语

各类高职院校只有加强了通识教育,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哈佛大学哈瑞•刘易斯教授在其《失去灵魂的卓越》一文中曾写道“如果中国大学课程强调了通识教育,大学生将变得更有创造性、更富想象力吗?”答案是肯定的。高等职业院校理应肩负起教育使命,依托通识教育,为社会培养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吕玉鹏 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庞海芍.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7(1).

[2]敖福军.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1).

[3]尹萌芽.通识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实施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5).

第2篇

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必须依托创意产业实践

文化底蕴、越界思维、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创意人才的立身之本,也是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必备素养。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导致了对创意产品与服务的消费需求的逐步旺盛,这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因此文化成为创意产业生存必不可少的土壤;“越界”是指突破原有事物质的范围,发展生成新的事物,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创意是经济主体通过创造性思维而获得的,对某种潜在获利机会的原创性识别和认知,创意的产生必须充分调动蕴藏在其成员内心深处的个人知识,使其能动地创造新知识来应对变化的世界,创意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只有经过多次的实验和遴选,才能最终产生适合市场化经营的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创意产品。

文化底蕴、越界思维、创新能力这三条看似简单,却显然无法在单一的学科背景知识框架内习得,也难以通过传统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来获得。创意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召唤规定或指引着创意人才培养的跨学科性研究方向,反过来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创意产业的实践指导。

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的策略

第一,要坚定不移地开展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艺术学科建设。把以艺术学为核心的包括传播学、文艺学、戏剧学、电影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建筑学、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形成文理工乃至其他学科内容有机渗透结合的艺术学科建设特色体系。重点研究传统艺术学学科内容之于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艺术学科的基础支撑性,思考传统艺术学学科内容与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艺术学科内容的关联节点。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无论在知识架构方面还是在实践技能方面必须注重学科层面上的交融渗透。如动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学科建设上可把重点放在如何将文学、影视、美术、运动学、数字艺术设计、计算机应用、营销等学科内容有机渗入动画学科的核心区,使学生在动画学科的核心区域积极主动接受到以上学科内容的科学辐射。

第二,要不断深化艺术类专业的内涵建设。把跨学科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作为专业建设的切入点及主要内容。专业负责人对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应当做到认识清晰、目标明确、措施科学。

第三,要建立以艺术学为核心,多学科交叉的创意产业研发中心,依托创意项目锻造学科队伍,使每个教师练就扎实的服务社会的专业技能,用产学研成果反哺学科建设。也可以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在产学研结合实践中,根据市场需求塑造人才。政府对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不成熟、产业链不完备的风险性可以说认识是比较清楚的,一般地级市都会在相应的经济开发园区建立创意产业“孵化器”,辅佐新技术、新发现和原创思想实现生产力转化。高校应充利用政府创意产业孵化机制,为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所用,用“政企校联动,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型运营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实践,以项目带动培训,以培训推进项目,以复合型特色人才承揽优质项目;应当充分借助政府已经建立的平台资源,积极主动介入创意产业实践,活跃于日益成长壮大的创意产业舞台,惟其如此,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第3篇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培训体系 三坐标测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234-01

2009年11月,苏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若干政策意见》(苏发[2009]55号),文件提出“全方位转变发展方式,高起点推进转型升级,大力度发展创新型经济,努力增创新的竞争优势,全力推动苏州科学发展跃上新水平”。为了顺应市政府提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苏州地区装备制造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成为企业产品升级的新抓手。从“苏州思瑞测量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信息看,该公司2010年至2012年三年间,与精密加工机床配套的精密测量设备三坐标测量机持续热销,销售数量每年递增30%。随之带来的结果是有着扎实测量技术理论基础,能熟练使用三坐标测量机完成精密测量项目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严重短缺,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制约,形成了瓶颈作用。

苏州市人才市场招聘信息显示,苏州地区机械加工和制造装备企业对三坐标测量机专门人才需求量很大,单单苏州思瑞测量技术有限公司每年为客户企业培训三坐标测量机操作员的数量就达到一百多人,虽然培训规模不断扩大,但企业单独开展的三坐标测量培训仅仅停留在应用层面,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培训体系,受培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能满足用人企业的高要求。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基于校企合作的基础,根据苏州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三坐标人才培训体系,并开发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和教学资料,填补苏州地区无三坐标测量高技能专门人才社会培训的空白。

1 三坐标测量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设计

1.1 建设“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组织管理体系

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高技能人才的产生不同于学术人才、管理人才, 它要求被培养对象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很强的操作技能,以及更强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素质。因此,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学习和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实际工作锻炼都必不可少。只有充分利用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上的各自优势,采取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学院与驻校企业“苏州思瑞测量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三坐标测量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培训师由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担任,基地制定了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学院和企业责、权、利清晰。企业方的职责是:(1)提供设备和场地,满足培训的硬件要求(各种型号三坐标测量机10台(套),PC-dmis软件培训教室一间)。(2)企业工程师承担综合培训阶段的授课工作。

学院方职责是:(1)专业教师承担三坐标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训练的教学工作。(2)在完成培训任务的同时,专任教师有义务承担企业部分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服务。为了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学院在场地租金等方面给企业提供优惠。同时,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参加培训工作同时,需兼任部分专业课程的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组织管理机构的建立,理顺了学院和企业的关系,双方资源优势互补,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三坐标测量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管理和硬件上的保证。

1.2 建设理实兼顾、创新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技能人才培训应以夯实理论基础,提高操作能力特别是关键能力为重点,理论知识的和精湛技艺的综合应用是高技能人才有别于一般操作员的关键,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无论是心智能力还是动手能力,都必须依赖于个人的体验。因此,在培养模式上根据三坐标测量的自身专业特点,坚持学员为主体,坚持讨论式、案例式的教学模式为主,指导学员掌握学习方法、进行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让学员成为学习主题。培养其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

高技能人才培训以能力培养为主导,培训目标在对学员“干什么”和“缺什么”的深刻了解之后进行设计,将学校传统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教学程式改变为“培训课程标准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实施计划―培训与训练―反馈”的现代高技能人才培训新程序。在工作程序上增加了培训效果反馈环节,以便于根据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做及时的修正。

教学内容上坚持“以三坐标测量中经常出现的实际问题”为教学项目的选择核心,到生产实践中捕捉教学目标,以目标作为确定理论内容的依据。培训教材作为确定内容的载体,以三坐标测量典型案例为单元展开,教材内容编排贯彻由简单到复查、有典型到特殊的原则,并将美标等世界上认可的标准体系编制到培训教材中去。

教学组织上充分利用现场条件组织实施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交替进行。由于培训的对象来自不同单位,受培训者的专业背景、操作技能、参加培训的述求不同,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训课程在教学组织上必须有别于传统学校教育,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是技能人才培训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在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学员间建立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学员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分享各自学习体会和各自在企业的工作经验及资源,形成了知识共享、资源共享的培训学习氛围。在正常教学的同时,通过安排案例讨论、现场测试与教师点评、行业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锻炼和提升学员的实战能力、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开拓学员眼界,培养学员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由于参加技能培训的学员大多是企业员工的特点,培训方式上采取了集中培训和学习任务布置定期达疑、定期检查相结合方式。

培训考核上除严格的理论考核之外,更加注重的是学员解决三坐标测量中关键问题的实践能力考核,考核形式灵活多样,通过培训总结、理论考核、实操考核、专题小论文等方式全面评价学员的学习效果。

2 结语

通过与思瑞公司的共同努力和探索,2012年下半年至今,面向社会上有一定三坐标测量基础的人员已开设了三期“三坐标测量高级工”培训班,从培训的反馈信息看,企业对培训学员培训后的专业能力持肯定态度。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我们会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更深入研究,第一,如何提高三坐标高技能人才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反事故能力,二、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如何做好人才培训的心理教育,使学员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和心态。

参考文献

第4篇

大家好!

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次述职,不足之处请大家给与理解和纠正。

本人任现职以来,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求是的作风,创新的精神履行职责,工作中不计得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团结协作,勇于担当,当好团队的配合者和执行者。

本人能够认真参加中心组织的各类学习,认真阅读管理类书籍,深刻领会其的精神实质,并在工作中用文件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用读书知识充实自己,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工作中服从大局,服从领导,乐于奉献,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简单的事、平凡的事,敢于坚持原则,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努力做到用心把握,用心落实,讲求实效。

二、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常规教学管理,当好教学的调度员和服务员。

学历教育实行阶段化与模块化教学模式后,我们的教学管理的方式有了创新。在教学管理中把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实施等作为一个系统来整体控制,即按照专业和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计划,按照计划优化课程体系,按课程体系和学生状况优化教学大纲,要求教师严格按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做到学历教育每个专业都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每门课程上课前有经过审批的授课进度计划,上课有教案,课后有辅导,有考核,有评价。管理部门按照标准流程来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标准流程来监督和约束教学过程,保证教学了实施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为高效课堂提供了保证。

重点培训项目管理中,教务部坚持“天天落实教学”、“周周教研说课”、“月月听课评价”、“定期会议分享”“定期检查反辣等一系列管理举措,形成一定的管理程序和习惯,及时科学的做好临时课程的安排,确保教学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天天落实教学”指的是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不是坐在办公室,而是去教学楼,落实每个班的教师到位情况,设备状态,做到谁在上课,上什么课清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周周教研说课”,指的是教务部每周利用教研活动组织一位教师说课,进行定期的教学研究活动,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不断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月月听课评价”指的是每个月都深入课堂听课,实时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定期会议分享”指的是教务部定期召开全体人员会议,实时传达中心的精神,分享安全、教学方面的经验。

“定期检查反辣指的是一月一次的常规教学检查和每学年1到两次的集中检查,对教师的备、教、批、辅、考评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掌握教师的教学进程和教学状况。

三、自觉学习,充实自我,当好专业学科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在实训基地已经投入使用的新形势下,如何把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我们一直思索的问题,经过反复酝酿,我撰写的《xx-x》论文在《xx教育》上发表,以此为思路,我负责成立了一体化教学模式课题组,对采油、采气、地质、井下作业等主体专业课程进行了模块化、一体化设计,该课题已经完成,有望在以后教学中实践和推广。

在专业领域,我不断跟进采油采气现场新工艺新技术,承担主编的集团公司《xx》经过今年的反复修改、反复整合,从去年的40万字精简到20万字,成为一本能全面反映各油田新工艺新技术,又通俗易懂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教材,该教材已经通过集团公司人事部和石油出版社的审定。参与编写的集团公司《xx-x》也已通过人事部和出版社的审定。

有了编写高技能人才培训教程和前几年负责高技能人才培训的经验,最近我又写了论文《xx-x》希望能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提供借鉴。

四、主动承担,乐于奉献,当好课堂教学的预备队员。

积极承担了转岗班的采油、学历班的采气工程等教学任务完成学时150多个,缓解了培训任务集中时期、教师不够的局面。

五、不断反思,改进工作,努力做一个优秀的教学管理者。

第5篇

【文章摘要】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在近几年来的飞速发展,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部分高等院校也相继开设了相关的物流管理专业。然而,现阶段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针对性的物流人才培养方式不强。本文将通过分析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现状,来探讨如何有针对性地对物流人才确定培养方针。

【关键词】

物流人才;社会需求;现状;培养方针

最近几年来,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陆续开设物流专业,向物流行业输送大量的专业化物流人才。然而在物流行业中,人才紧缺的现象却仍然非常严重。造成这种特殊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物流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和社会需求结构之间存在不对称性,具体表现形式为,不少从物流专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只在物流企业当中从事较为简单的低端工作,而高级岗位的应聘者难以符合条件,人才结构出现了空缺现象。

1 物流人才的被需求现状分析

社会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大体上分为三种层次,即物流操作人员、物流管理人员、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1.1 物流操作人员

物流操作人员的职责是专门从事物流货物流通环节的操作人员,它包括货物的上架、堆垛、配送等多个环节,对从事者的个人素质要求相对来说不高,只要是具备良好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都能够胜任这项工作。但是,随着现代机械化设备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物流企业也需要专业化的机械操作人员,如高架叉车驾驶员必须拥有良好的叉车驾驶技术才会获得企业的青睐。

1.2 物流管理人员

物流管理人员对人才的要求相对较高,要求他们不仅具备物流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物流管理理念,而且也必须熟悉物流行业部门的整体运作,使物流运作配合其它部门协调发展,提高物流工作的运行效率。

1.3 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是社会物流企业最稀缺的高等人才,该岗位不再局限于每一个物流环节的具体管理实施,而是上升到物流企业战略思想的高度,以全局的角度洞察出物流行业内部的变化,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从以上三类物流人才的特点来看,物流操作人员是物流各个环节的直接活动者,社会企业对物流操作人员的需求量也最大,但是由于工作相对简单,培训时间较短,在高等院校物流专业中没有必要专门对这类人才实施体系教育,自然也不将此种类型的人员纳入研究范围内。而物流管理人员的市场供求也基本达到了平衡。因此,目前社会需求量最大的只有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2 高级物流人才的培养方针

2.1 高级物流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全国物流人才统计需求的资料表明,高级物流人才是全国行业内部最紧缺的人才之一,大部分物流企业招聘高级物流人才时都是将硕士研究生作为起点学历,并且应聘者还必须拥有3年以上的物流管理经验,以前在大型外企的物流部门有过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优先考虑。然而,高校培育出来的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不符合用人单位岗位的要求,这主要是因为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物流人才的培训缺乏统一的规划

我国物流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在教学体系中缺乏统一的规划体系,这就导致物流专业的设置和教学计划分散于高等院校和各种培训机构中,缺乏专门的物流教学机构来指导学生的发展,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自然就会参差不齐。特别是培训机构中所开设的物流专业仅仅局限于物流工作的某一个具体环节,专业的设置没有做到全局整体的规划,不利于学生朝着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方向发展。

2)物流培训教育机构的针对性不强

物流专业教育既具备学术研究性质,也具备职业技能性质,而在教育机构中对于物流专业教育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再加上企业内部对于物流人才培训没有完整的系统规划性,往往只片面地追求物流实务技能的操作,使得复合型物流人才的数量越来越少。在课程内容的编排方面,教育机构也存在难以适应企业需要的问题,培养出的人才在物流企业供职时适应能力偏弱,发展后劲不足,通常需要企业给予再一次培训,浪费了企业的资源和精力。

2.2 建立高级物流人才培养方针的对策

针对以上在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等院校物流专业应该带头进行反思,找到改善解决问题的对策,做到有针对性地建立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对策,以下就提出几点有参考性的建议供高校教育工作者思考。

2.2.1建立专业化的物流人才培训机构

一些物流行业协会通过组织专业型的培训机构实施人才培训,定期开展面向本地区范围内的物流人才分析调查,有利于他们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方向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规划和建议。同时,在高等院校物流专业当中,教师们可以设计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有关的物流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将物流理论基础课程同企业的信息技术操作平台相结合起来研究,以适应社会企业中的实际需求。

2.2.2结合物流产业特征,做好不同层次物流人才的培训

物流产业作为复合型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并不仅仅局限在对普通或者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领域。就实际情况来讲,高级物流人才的社会需求是最大的,高等院校除了将物流职业教育做到精细化管理程度,满足社会企业对基本人才的需求之外,还应该重点培养一批物流行业的领军人物,将他们发展成为国际大型物流企业集团的中坚力量。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物流人才的培养必须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需要,在高等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提升改进的情况下,对物流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将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肖军.湖南物流人才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04)

[2]董彩凤,刘永明.我国未来物流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与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6)

[3]张新华,董彩凤.针对市场需求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J].中国市场,2008(23)

[4]王来军,马建,胡大伟,等.综合型物流人才的需求分析与培养策略研究[J].物流技术,2008(11)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教育训练;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训练模式是教学理论的载体体现,是教学方法的直接运用,是教学实践的具体操作。教导机构作为部队军事训练的继续教育中心,随着信息知识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提速,官兵的教育观、人才观、实践观、学习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注重人才培训的能力素质、思维方法、创新发展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种继续教育人才培训标准的转变迫切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训练模式,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对新型军事人才的需求。

一、信息化条件下教育训练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教育训练模式,是教员填鸭讲解、学员被动学习、教学训练方式单一、忽视能力培训的模式,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科技时代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模式对于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提高任职培训的质量效益越来越受到影响。

(一)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员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训练模式注重教员知识的传授,追求知识量的填充式增长和鼓励学员模仿复制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学员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了学员知识量自生式的增长和自主创新素质的生成发展。这种传统的教育实践活动多为教员知识的灌输,学员和教员在教学过程中深层次的教学互动较少,极大地约束了学员思维水平的提高和教员专业技能的发展。

(二)强调教员的主导,忽视了对学员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的教育训练模式强调并注重研究教员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强调教员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体现教员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宰地位,对于如何引导学员发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所忽视,没有体现出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特征和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教员主宰教与学的现象目前在一定程度上还非常普遍,没有对学员主体学习的兴趣加以培养和发挥,从而导致了学员在继续教育期间处于被动地位,教与学不能做到相辅相成,教学相长,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显得缺乏生机。

(三)关注方法的讲解,忽视了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

在继续教育中都关注多讲解方法,而且要讲管用的方法,却忽视了理论知识对工作方法的指导作用,这种忽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联系,而没有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高度层次,缺乏对知识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的讲解和指导,从而导致了教员就方法而讲方法、学员就方法而学方法的现象出现:教员对课堂的方法讲授仅仅停留在方法复制、体会认识、经验感授、现象解释,没有给学员以理论传授、实践借鉴、思维启迪,学员虽然已经学过相关具体方法,但是遇到具体问题还是感到一片茫然,解决不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甚至不知如何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对其加以解决。

(四)发挥课堂的作用,忽视了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

随着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现代信息传媒的不断出现,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训练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使教育训练呈现出了教学个性化、知识信息化、学习合作化、训练摸拟化的新特点,同时又为网络教学、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从目前部队训练机构办班培训教育技术手段运用来看还比较单一,在广泛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等进行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和运用力度不够,多媒体精品课件不多,模拟仿真训练较少,利用局域网和可视系统组织网上教学、远程教学与院校相比差距较大。

二、信息化条件下教育训练模式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传统教育训练模式改革创新日益成为部队训练机构关注的热点、探索的重点、突破的难点,尽管呼声强烈,积极探索,但模式单一、信息闭塞、技术含量不高似乎已成为制约教育训练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

(一)人才观滞后是影响教育训练模式的根本原因

滞后的人才观没有将知识、能力、创造力加以有机融合,而进行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正是这种集知识、能力和创造力于一身的新型军事人才,从而导致在人才培训目标、人才培训理念、人才培训内容、人才培训方法、人才培训机制、人才培训要求等方面与科研试验任务、部队建设实际、官兵成长成才之间存在一定差距。2010年国家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才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同志明确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同志也强调:“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突出表现为科技、教育和人才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这充分说明新的人才观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能力,着眼人的创新发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观偏离是影响教育训练模式的关键原因

关于教学过程中的教员和学员关系,传统教育理论强调“教员中心”论,学员则应当处于被动地位,这种认知直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员主宰着教学活动的一切,使得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也不能走另外一个极端——“学员中心”论。过于强调学员在教育学习上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员的主导作用,也会影响教学质量效果。所以,在新的教育训练环境下,教员与学员发挥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其相互间的关系应当是并行促进关系,教员的教学主导作用要促进学员主体作用发挥,学员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发挥不能偏离于教员主导作用之外。

(三)实践观弱化是影响教育训练模式的主要原因

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突出实践的主课作用,是教导机构教育训练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对于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促进知识向实践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近年来训练机构在教育实践环节上加大了调控力度,也加强了教员到基层进行代职锻炼、到部站进行调查研究等一系列实际举措,但由于教员的教学工作实践经验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倒挂”现象比较突出,教员任职经历单一、基层实践经验少、具体问题接触少、专业实践操作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践教学的组织、指导和开展。突出实践特色,直面部队需求和基层的实际问题,并将教学内容与部队情况、现实问题以及教员工作经验紧密结合起来,这才是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根本途径。

(四)学习观不强是影响教育训练模式的直接原因

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新经验,是完成教育训练任务的保证。从训练机构教育学习情况来看,虽然对理论知识学习、业务知识学习、专业知识学习、高科技知识学习等学习抓的紧,但按照“教学、教研、教改”三结合和“项目、成果、人才”一体化学习不够;结合教育训练培训任务、学科专业体系建设、现实问题课题研究、教育技术方法运用等方面做的还不够深入具体;一手抓学习、一手抓教学,学习教学化、教学学习化还缺乏具体抓手。有的专业教员知识结构还不够合理,对于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学员学习融合结合不好,所学专业与目前承担继续教育授课任务不相符。

三、信息化条件下教育训练模式改革创新的主要对策

信息时代下知识获取和现代教育理念发展,不仅能够提高传授知识和学习技能的效率质量,而且也能促进传统教育训练模式向更科学、更开放、更高效的方向转变,从而进一步实现继续教育人才培训能力素质的提升。

(一)建立“专题授课、研究讨论、互动交流”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信息量迅速增长、知识量迅猛增加和网络信息广泛应用的今天,知识和信息随处可见,让学员花费大量精力去“复制”记忆海量知识的做法,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在信息海量传播的今天,学员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都要远比单纯地接受知识、复制知识更为重要,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应是目前部队训练机构教育训练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大力倡导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安排课题、设置专题的形式,进行专家讲课、专题讲授、专题辅导,让学员掌握任职岗位工作重点,明确培训学习内容重点,加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通过研究讨论、互动交流的形式,在教员的组织和引导下,为学员提供问题研究平台和学习交流环境,进一步消化吸收课堂学习内容,真正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二)建立“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模拟演练”一体的训练模式

传统的教育训练模式单一呆板,缺乏活力,无法激起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应当在教育训练方式方法上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优势,采取多种多样、开放灵活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坚持专职教员、兼职教员和相关学员授课;另一方面还要坚持“请进来”的办法,邀请部队机关领导、基层优秀主官、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讲课,开阔学员的视野,增强学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教学、课堂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融入实践训练因素,拓展实践训练方式,强化学员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提升创新能力,达到训练效果。加强模拟演练环节,进行情境设置演练,将发现的问题反馈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环节,提升教学效果。

(三)建立“任职培训、部队实习、参观见学”联合的组织模式

训练机构是部队人才培训的继续教育中心,重在对学员进行任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规范工作流程,掌握工作方法,提高胜任本职工作岗位的能力。随着教育训练职能的不断拓展、专业技能的不断加强,仅靠训练机构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继续教育的任务完成。所以,要开展联合培训的组织模式,与部队相关单位建立教学合作关系。要重视实际教学和参观见学,注重培训的实用性、实践性、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强调专业理论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环节,加强学员到部队进行实习、到有关单位进行参观见习,进一步实现课堂教学与部队建设对接、融合,使学员将理论与实际、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实现继续教育的综合化、育人效益的最大化。

(四)建立“知识考核、能力测评、素质展示”多维的评价模式

对于培训学员的成长成才进步来说,获取知识结果的过程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方法和体验?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为此,应建立多维的评价模式,采取多种手段评价学员掌握知识程度,多层次评价学员能力结构,多渠道评价学员素质结构,从而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评价设计上由注重“结论获得”转向侧重“过程参与”,引导学员积极参与教学的进行过程,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想定、案例编写、论文撰写、第二课堂活动等手段使教育训练过程真正成为学员主动创造性学习的过程,让他们参与并体验相关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员掌握有关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使其学会思考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信息工程大学主编.教学与研究[M].郑州:信息工程大学,2009.

第7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 培训 开发

煤炭企业生产环境特殊,在自然资源及其他条件一定的前提下,重视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是国有煤炭企业面对国际、国内激烈竞争环境,实现生产现代化和建立安全长效机制的关键,也是顺应当今社会发展要求,推动企业发展的先进之举。人是煤炭企业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煤炭企业发展进步,离不开员工积极性的充分施展和发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将员工当作最可宝贵的资源,激发每个人的潜力,释放每个人的能量,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国有煤炭企业目前急需思考的问题。//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1.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存在的问题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1.1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作文 /zuowen/

(1)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从业人员的绝大部分为产业工人,科技开发人员、营销人员数量不足,比例太小,人员结构不合理;管理人员主要来源于与煤矿生产有关的科技人员,普遍缺少系统的管理知识,管理层知识结构不合理。/

(2)人力资源素质偏低。煤炭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少,学历水平和知识水平偏低。/

(3)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规划和工作分析。企业经营者对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臃肿、存在职能交叉等现象。//zuowen/

1.2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 作文 /zuowen/

主要原因为:管理者的错误观念,很多人认为培训是为他人做嫁衣;员工的流动性高,企业管理者不愿意对随时都有可能流失的员工实施培训;国有煤炭企业管理者受原先计划经济的影响,通常会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简单的培训以应付当前需要,导致企业培训失效甚至中途流产。//html/zongjie/

(2)企业对员工培训重视度不够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一是人才作为一种资本,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注重物力资源的投入和管理,而忽视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培训和利用;二是主观上把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劳动力管理,没有形成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相适应的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三是只重视对干部、大中专生的开发与利用,而忽视对普通员工的技能管理与开发,特别是对工人技师的开发培养少之又少。//zuowen/

(3)培训机制不完善

首先,对培训效果的检验仅局限于培训过程,当员工回到实际工作岗位时,培训效果并不能从中体现,造成了培训与实际生产服务脱节。其次,考评方法较为单一,大多数企业都惯以考试成绩来说明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后也没有在做跟踪调查,培训效果很难延续在实际工作中。第三,评估记录缺乏专业管理,大多数国有煤炭企业都没有完整的员工培训记录,使培训效果分析缺乏数据依据,在下一次的培训中也不利于查漏补缺。//zuowen/

(4)培训师资不符合要求

部分国有煤炭企业的职工培训学校普遍存在布局分散,各自为政的问题。相当多的培训学校条件不完善,设施不配套,培训层次低,整体效益差。//zuowen/

2.国有煤炭企业人才培训问题解决的对策与思考 毕业论文

2.1更新观念,转变思想

煤炭企业在管理上,仍停留在“管物主义”阶段,缺乏“人本管理”思想。井下工人认为“胆大就是师傅,力气就是技术”,管理方法简单粗暴,能否出煤作为衡量工作能力的唯一标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未扎根在管理者头脑中,口头上强调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实际工作中忽视科学技术、不重视培养技术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要真正认清和区分“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力管理”的实质区别;其次要真正认识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html/zongjie/

2.2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 毕业论文

要把培训费用的投入提升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高度,除了投入在员工自身的软件建设上,还要加强培训实体的建设,加强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html/jianli/

2.3采取科学有效的培训技术和方法

员工培训,要有效地实现学习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转化,做到培、用结合,将培训结果同员工的提拔使用结合起来,同岗位报酬结合起来。//sixianghuibao/

(1)要实现有效的培训。必须要有专业讲师和兼职讲师队伍,教学方法必须从传统教育转向注重能力提升的现代培训。//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2)改善培训手段。既要开展书面讲授,也应开展音像教学,同时开展网上培训。/

(3)加快培训频率。要随时保证企业10%左右员工处在培训状态。//zuowen/

(4)根据不同对象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培训主体、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分层施教,分批学习,有层次、有侧重地进行培训。//html/jianli/

(5)改进培训方式。既要开展企业内部培训,也要采取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的方式,也可开展业务骨干外派的学历培训,但必须坚持以企业内部培训为主,采用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师徒签订合同的培训等有效方式。//sixianghuibao/

2.4创建学习型组织

从培训学习型职工开始进而培养学习型区队、学习型企业,形成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氛围,引导职工在学习中充实自已,在实践中完善自已,在竞争中提高自已,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根本性转变。//html/zongjie/

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

[1]余凯成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2]张德.《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毕业论文

[3]魏杰.《国有资产管理》.2001年第8期

[4]萧鸣政.《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5]孙淑辉.《以人为本抓好国企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冶金经济与管理,2005

[6]吴志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6

第8篇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整合持续加速的背景下,随着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当下长期低油价的大环境下,能否培育一批可以同时开展国内和海外业务,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与一流公司同台竞技的国际化人才,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旨在分析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如何依据国际工程特点,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组织架构、创新培养方法,培养出一批适合国有企业特征的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石油;工程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

随着国内油气产量的逐年递减,各大油公司都在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也都将目光瞄向国际市场,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新形势下生存的选择。然而,这部分企业往往存在有项目,没人才的问题。所以,挖掘、选拔、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开拓型的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为企业发展带来活力和经济效益。

一、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的特点

(一)国际工程的特点

国际工程是指一个工程项目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阶段或全过程的参与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并且按照国际通用的项目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管理的工程。国际工程项目比国内项目制约因素更多,工艺流程复杂,撬装化程度强,工程建设周期长,受不可预见的因素增多,尤其是材料的运输清关和资源国法律,受当地政府的管理和干预。主要特点体现在:1.国际工程是一个跨越多学科的系统工程。2.国际工程是跨文化的国际经济活动。3.国际工程要求非常严格的合同管理。4.国际工程市场风险与利润并行。5.国际工程市场基本由发达国家垄断。6.国际工程市场总体上是一个持续稳定不断发展的市场。7.东道国对用工制度的限制越来越严格。

(二)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国际工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元化环境,除了项目本身具有的一次性、独特性和唯一性之外,国际工程管理又是一门跨多个专业和多个学科的新学科,这些特性的综合要求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1.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综合能力要求国际工程项目远离本土,施工可变因素多,往往具有语言障碍、文化风俗差异、技术标准差异、安全环保限制、资金紧张、材料短缺、劳务限制等国内难以想象的困难。工程中涉及到组织管理、技术管理、合同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等众多业务,这些都对项目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强烈的市场意识,敢于开拓市场应对市场风险并善于转化风险为收益;熟悉国际工程成本构成,善于策略编标报价中标获取项目;熟悉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能够运用FIDIC合同条件进行合同管理获取经营效益;有坚实的工程技术,会应用国际技术规范处理工程实施中难题;对市场及费用敏感,实施条件变化对经营收支影响能做到心中有数;善于沟通与谈判,能促使合同各方合作并维护本公司利益等能力素质。总之,对于企业来说,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应是基于爱岗敬业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创新型,能按国际标准创精品工程的高级管理人才。2.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知识结构要求国际化人才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工程基本知识和国际工程专业知识结构两个类别。(1)工程基本知识主要包括三部分:①工程技术理论基础。一般指在一个专业领域具有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和基础,这个领域可以是土建,也可以是机械、石油(油气储运)、化工、水利、电力、通讯等。②管理学基础。包括管理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市场学、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工程估价以及有关法律知识等。③经济学基础。包括经济学、会计学、工程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保险以及公司理财等。(2)国际工程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三部分:①基础理论部分,即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工程法律、国际工程管理模式等基本理论知识。②项目管理理论部分,即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HSSE(健康、安保、安全、环境)管理、项目合同管理、设计管理、施工管理、开试车管理等。③专业技能部分,即国际工程专业英语听力、国际工程实用英语口语、国际工程专业英语阅读、国际工程信函写作等。

二、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途径

经过对所在企业实际情况分析,认为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途径一般有:1.招聘知名高校“(国际)工程管理”专业优秀毕业生;2.利用内外部师资资源进行国际工程管理方面的系统和专题培训;3.借助国外或中外“联合体”承包项目培养国际工程管理人才;4.利用现有国际工程项目,内部师资采取“技术服务+现场培训”的方式解决海外项目管理人员不易集中培训的问题;5.积极引进第三国和当地优秀的人才。

(一)引进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

该方向的毕业生在学校已经完成了技术和管理相关基础知识以及专业课程学习,并且具备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是企业补充国际化人才的有效来源。该专业毕业生经过短期培训便可上项目实习锻炼,辅以现场实践指导,会很快适应各专业管理岗位的需求,特别是对合同管理、索赔管理等商务方面有很大的补充效益。

(二)针对大项目组织国际工程管理培训班

国际大项目需求的人力资源往往很庞大,企业通常的做法都是集中优势力量组建项目经理部执行项目任务。此时,对拟派往项目经理部的人员进行6个月左右的专项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能够收到良好效果。培训内容通常包括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相关课程,还应注意外语强化训练和有关应用软件学习。这类学员需要有良好的外语基础和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所以要经过选拔,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方式的“产出/投入”比是非常高的。

(三)举办短期专项培训班

此类培训班主要是针对部分人员的特需需求进行的专项培训,这部分人员可以按照专业进行划分,比如合同管理、投标报价、风险管理、索赔管理、FIDIC合同条件等。培训班的特点就是时间短针对性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通过实践证明,聘请业内专家以咨询研讨的方式进行座谈式培训效果最佳,能够提升学员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

(四)在中外“联营体”项目中培养人才

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和资源国公司或是国外公司组成联营体承揽项目是经常性做法,能够达到取长补短,获得双赢的效果。在以“联营体”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也是向国外公司学习提升的良好机会。企业可以在自身能力偏弱的方面选拔优秀人才参加联营体的工作,进入核心部门担当一定的职务,这样可以参与问题的讨论与决策,达到在工作中培养人的目的,切忌只是在联营体中充当劳务分包的角色。实践证明,在联营体中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学习先进,赶超国际领先的有效途径。

(五)在工程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

在实战中学习提升本身就是人才培养最好的方法和途径。每个人在现场都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因而不应该只要求他们只做好本职工作,更应要求他们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写成论文或报告,他们在撰写论文或报告的过程中必然要去学习有关理论、整理有关数据,才能总结出带有指导性的经验。一个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应该陆续出版一批论文或报告,供大家交流学习,在竣工后则应编印论文集或工程总结(包括技术、管理等方面)。

(六)利用国外资源开展“工作式”人才培养

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赴国际知名工程公司开展为期1-2年的工作式培训是国际化人才成长较为快速的通道。工作式培训可以在石油工程建设企业“走出去”初期大力推动企业国际化运营和管理体系的快速成熟。在工作式培训过程中,不仅学习技术知识和管理技巧,更为重要的学习处理各类问题的新理念和工作作风,并且可以快速提升外语水平。随着企业的发展,工作式培训的内容会更加丰富,可以从初期的专业技术培训逐步扩展到项目管理、HSE专项管理、费用控制等;培训方式从跟着干,逐步延伸到现场学习和老师上门送教的“走出去、请进来”有机结合的新模式。通过有效实施工作式培训,可以为企业培养一批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的国际化人才,实现国际先进经验为我所用。此外,应重视属地化管理和当地管理人才引进。一般国家都对本国承包商提供各种方便与支持,而对国外承包商设置一些障碍,这就要求承包商要属地化,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和政策法律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规避风险。这就警示企业要努力采用管理人才属地化策略,尽量利用当地管理人才,同时可以相互学习。既可以解决国际化工程管理人才不足的矛盾,也可以利用国外资源培养人才。

三、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1.战略层面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旨在推进国际化发展的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应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本”的理念,将国际化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工程常抓不懈。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企业要建立、完善人才培训制度,形成整套体系,为国际化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人才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作为企业的领导,要充分解放思想,深入到人才市场中,挖掘、发现有能力的人才,为企业所用,为企业带来良好的新活力,注入新生命、新血液。企业的领导者还应更加注重对职工和新人才的培训和使用,做到按能力分配岗位,这样才能为企业形成良好的工作结构,发挥每一个员工的优势。只有不断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投入,通过不断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组织架构、创新培养方法、强化业务实践、打造特色文化,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才能取得了明显成效。

2.战术层面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

在使用人才之后,还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规划。人才的成长要经过“培训——使用——再培训——再使用”的良性循环机制。培训时做到因才施教、实事求是,分层次、分批次的培养。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特点,并能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训要做到制度化和多样化。制度化是指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在培训工作中,要有一套相应的培训制度来组织人才培训,这样才能做到有序、有效率的进行。对综合型人才的培训课按照这样的方案,一是岗位培训,针对不同的岗位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二是送出去培训。可让培训对象到对口的高校、大专院校或者是其他企业去参加培训,学习先进的管理、组织等优秀经验、好方法、好技术,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三是轮换培训。把要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划分,分层次、分批次的进行培训。

3.制度层面建立完善的成长机制。

一是要有评价机制。培训有无效果,人才培养是否见效,关键要有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对企业员工的考核分成等级递进模式,由初级上升到中级再上升到高级。结合职工的自身情况和职业生涯,制定培训计划、考核目标,给予员工鼓励,激励员工的工作绩效再上新台阶。二是要有激励机制。要建立员工绩效与政治待遇、工资分配、职业生涯发展等挂钩的激励制度。在对员工考核时,根据员工不同的工作绩效给予不同的政治待遇。还可以根据员工在工作中努力与否,绩效好与否,在工资、酬劳分配时,可以相应地提高奖金,这样能够激励员工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三是要有共享平台。项目的管理水平是靠参建的每个人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来体现的,优秀的项目管理思维、理念和经验是随着人才流动而传播的,企业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和共享平台,在企业内部、各个子公司之间、不同项目之间促进人才交流,并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经验座谈会,组织海外项目回派人员向国内人员传授海外工作经验。

四、结束语

总之,对于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只有在战略层面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才能在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执行好。同时,在具体培养过程中要理论和实践并重,有实战经验的需要补充系统理论知识,有理论知识的必须参与实战锻炼,这样才能打造出既懂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综合性优秀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大量的实践和案例反复表明,知识型、创新型的国际化人才往往是新理念的创建者、新技术的创造者、新市场的开拓者和新途径的引领者,也是企业抓住市场竞争主动权,占领新业务发展制高点的必备利器。企业只有抢先取得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和制胜权。

作者:王振 单位:大庆油田工程建设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焦莹莹.企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基于胜任力的学习与培训[J].大众科技,2008,(01).

[2]孙玉芝.浅谈企业人才培养制度的完善[J].山东劳动保障,2007,(08).

第9篇

一、校企合作为引擎,增强技师培养平台建设

一是围绕核心,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适应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转变、应对当前和未来技能需求的最有效的方式。企业落实“助力员工成长、助推企业发展”的培训理念,制定《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意见》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关注技师的培养,积极动员所有符合条件的技能人员参加技能提升培训,从制度上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二是校企合作,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针对性。以职业技校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提高技术工人技能水平和解决生产难题为培训切入点,通过教师下厂辅导、技能交流等方式,提高技师培训的针对性,使技能人员认识到技能提升的重要作用。校企联合进行定期集中培训,培训内容涵盖了焊接、钳工、车工、电工等各种理论知识、技能实操训练及课题论文辅导,培训既具理论性又具系统性。

三是树立标杆,创作良好的学习氛围。企业通过抓“重点、亮点”,树立标杆,鼓励广大员工向优秀高技能人员学习,带动技能人员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同时,企业建立 “技薪”挂钩的薪酬激励制度、技能补贴制度,为技能人员技能提升培训、技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形成了员工向高技能人才队伍的聚集效应,每年都会有员工通过技师鉴定,成为高技能人才。

二、导师带徒传技艺,加速青年职工技能提升

一是创新活动模式,做好高技能人才渠道建设。青工队伍是企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企业通过建立“导师带徒”活动的评定、培养、提升系列的工作机制,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走出了一条独特之路,成为了培育青年岗位能手的有效渠道。企业可将量化考核评价的模式运用到活动开展中,在工时产量方面,实现当日工作当日毕,做到无拖工现象;在工作质量方面,达到产品质量一次校验合格率符合企业质量要求;在成本方面,工作效率较大幅度提升;在技能等级提升方面,同在现场的实际操作、技能比武、创新创效、争当岗位能手等,使业务熟练程度不断提升,并参与企业组织职业资格培训,实现技能等级的提高;在安全指标方面,安全事故为零;在思想状况和工作态度方面,通过每星期定期向师傅汇报思想工作,每季度向团委做思想汇报,并在业余时间阅读管理类、青春励志类的书籍,达到思想素质的提升。通过“导师带徒”活动的开展,注重师傅技能的固化和传承,同时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实现师徒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是精神物质激励,提升师带徒的积极性。导师都是企业的精英,在思想作风,忠诚信用方面对徒弟进行言传身教的引导,在思想品质提升方面,师傅和徒弟分别在班前会上进行发言,汇报活动近期开展的情况;师傅和徒弟互相推荐励志类等有意义的书籍在业余时间阅读,同时,与徒弟每星期进行一次思想交流,以此了解徒弟的思想状况,及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激发了他们的潜力。企业每季度对师傅发放带徒补贴,进一步提升“导师带徒”活动的效果。

三是丰富活动载体,师徒互助共同提升。企业不定期召开师、徒座谈会,互相交流活动心得,并通过“导师带徒”现场签约、成果汇报展示、组织岗位培训、技能竞赛周等活动载体,将活动开展做深、做实,极大满足了广大青工对技能提升的愿望和对技能等级资格认定的要求,使广大员工在付出的同时,技能、思想、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三、争创巾帼示范岗,激励女职工岗位成才

一是以创建“巾帼示范岗”活动带动女性技能人才培养。“巾帼示范岗”创建活动,是促进广大女职工凝聚智慧、激发热情、增强活力的重要载体,是女职工建新功、创新业、展新姿的特色平台。“巾帼示范岗”已经成为培养选拔女性人才的摇篮,通过开展“一日一学习”、“一周一自省”、“一月一考核”活动,“搭建岗位练平台”,部门内部结“对子”,“互学互助’等灵活多样的岗位培训活动,营造出一个爱好学习、崇尚进步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了女性岗位人员的技能水平。

二是以“素质提升工程、建功立业工程”为载体引导女职工树立个人目标。在“巾帼示范岗”创建过程中,企业帮助女职工做好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以“学历上台阶、文化上层次、技能上水平、工作出成效”为目标,开展女职工技能竞赛,围绕企业年度目标,开展各具特色的技能竞赛,帮助女职工适应角色,提升技能素质,建功立业。

三是以多样化的方式打造女职工素质提升阵地。企业可根据女职工的实际情况,以“周末课堂”“流动课堂”的形式,在各部门建立“女职工素质教育基地”,建立富有影响的女职工素质提升平台;以女职工素质提升团队、精益六西格玛兴趣小组等为载体,使女职工互帮互学互赛共同提升。

四、技师带队建小组,技能攻关创新增效

一是积极引导技师成为助力企业发展的“金蓝领”。企业要重视高技能技师人才在降本增效合理化建议、创新创效、QC质量管理等工作中的作用,以生产岗位的“金蓝领”为项目负责人,带动攻关小组在选题申报、动态管理、成果、激励机制等方面强化控制落实,过程中与技术、质量、安全、生产等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及时帮助解决、协调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即推动了创新创效项目的有效开展,同时又加强了对技能人才复合型培养锻炼,让能工巧匠才成为生产岗位的顶梁柱,助力企业发展。

二是将高技能人才优秀成果转化为“金豆子”。如何使员工的优秀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效益是创新创效的关键,企业可出台相关的制度文件,每季度将成果会开到基层、开到现场,并在活动现场,由项目组主要完成人详细介绍各自所开展的项目,现场进行评定,现场奖励,提升激励效果。

五、劳动竞赛勤练兵,深化学技术、比技能、创一流氛围

一是针对不同的工作侧重点开展全员劳动竞赛。比如,上半年开展了“全力实现双过半”劳动竞赛,全体员工从赛安全、赛质量、赛效率、赛现场、赛协作等五个方面全面展开竞赛,并评选劳动竞赛先进单位和销售、服务、采购、质量、安全、技术支持标兵等;下半年开展了“决战市场比贡献”营销系统外比销售业绩、制造系统内比资源保障劳动竞赛。通过全员劳动竞赛,全面激发创新创效热情,促进学技术、提水平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