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2:28
导语:在管理会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传统会计理论的建立是需要有特殊条件的,它发现的很多模型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并不大,对其他工作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举一个例子,在对货币价值的计算方法上,大多是套用西方国家计算方法,而我国在计算利息上所用的是单利制的计算方法。这样就会造成理论和实际相背离的情况,还会影响管理会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另外,只考虑运用高深理论与数学模型,会使问题复杂化,因为应用大量的数学模型会使其变得更加复杂,控制活动“量”的方面是管理会计比较重视的。所以在管理会计工作中,其所有活动都无法应用数学方法和概念。如果管理会计发展的越好,所应用的数学模型和概念就会更加深入,这是理论上的说法。但在实际工作中,大量运用数学概念和模型既会给理解上带来一定的难度,还会加大管理会计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2解决我国管理会计问题的措施
2.1加快建立管理会计协会现阶段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建立管理会计协会,主要是为了组建一个科学和专业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组织,这样除了对会计学术界间的交流沟通有一定的促进外,对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也是一件好事。这样看来,为了有效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会计理论与实践无法适应的情况,建立管理会计协会是一个有效措施。研究者能够有针对性的对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比较细致的研究,使西方会计管理理论能够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总结出比较适合我国发展的会计管理理论。在研究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和学术界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最终有助于解决问题。还应积极借鉴比较先进的研究成果,以便更好的指导实际工作。管理会计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多学科、综合化,学术界可以在管理会计协会的作用下达到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良好交流和沟通。
2.2加强管理会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改革开发三十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会计教育也不例外,有利于管理会计转化为企业的实际工作。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会计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非专业会计人员。另外,在没有职称考试之前,很多人已经是会计师或者是高级会计师了,但是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会计管理教育。改革开放之前的会计工作的内容相对简单,这种简单的工作自然无法与现阶段的企业发展相适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管理会计工作自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着。综上所述,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管理会计教育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会计工作。
2.3管理会计需要变革我国的学术界已经对管理会计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于出现的各种问题应该找寻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具体的操作中,需要充分结合实际与理论,注意实际与理论所存在的差异。管理会计能否得到有效推广运用,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将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进行分析、归纳、处理、整合、总结、推广,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对我国管理会计工作中所产生的经典案例进行实时整合,最终形成一套符合实际工作的研究成果,这对企业的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积极开发和寻求管理会计相关软件,以提升工作效率。而管理会计工作中往往会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精密的算法,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可以保证计算的精度,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为企业提供更加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于决策者的需要;同时,扩大管理会计应用范围。
3结束语
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其关键还是人才的使用,需要一批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现在,很多的企业领导并不具备系统地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甚至根本不懂什么是管理会计。同时,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中高级职称的会计人员年龄一般偏大、知识不断老化,很难把新的财会管理理念应用于实践。高素质综合性管理会计人才的缺乏,是企业不能有效应用管理会计的重要因素。
二、解决对策和方法
1.全面构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管理会计要发展成一门成熟的学科,一定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构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首先,构建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管理会计是立足于我国社会生活实际和企业自身的特点,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和现代企业特点,通过对企业财会管理中遇到的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一套既能指导实践,又能为管理会计提供指导和应用的理论知识。其次,完善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管理会计人员一定要理顺与其他会计的关系和区别,在理论上解决管理会计体系的界定,确立管理会计的管理体系。同时管理会计现在呈现出与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进而不断拓宽管理领域,逐步完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随着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管理会计必将以新的理念和方法来适应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改革和完善原有技术和方法,摒弃目前陈旧落后的管理理念。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实地研究”和“案例探究”,进而有效地总结实践中的管理经验,并有效的归纳,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反过来又有效指导于我们企业管理,进而形成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2.积极创建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企业应用和推广管理会计制度的前提。通过不断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使我国企业有效建立了现代管理制度,改变了原先企业只追求盲目扩张的粗效性管理模式,建立了管理效益性管理模式,使企业明白了只有依靠先进的管理模式才能保证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使企业运用管理会计成为其良好自律行为,进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有效推动管理会计的应用和推广。
3.不断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我们要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和设置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这是实行和应用管理会计的重要保证。管理会计机构要独立于财务会计,充分发挥它的综合管理职能。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是培养现代管理会计的有效保证。
管理会计就是对企业成本进行管理,我们要突出管理会计的“管理”职责,弱化管理会计的“会计”身份。因此我们要加大整合力度,对管理会计内容进行彻底剖析,使它回归到成本管理应有范畴之内。
我们通过问卷方式调查中国上市公司应用24种管理会计方法的程度。我们的调查与以往的研究有三个主要区别:第一,我们不是简单的让答卷人回答某项实务是否在应用中,而是请他们选择1一5中的一个数(1代表“根本不用”,5代表“广泛采用”)。第二,我们所列示的管理会计实务更为全面。最后,我们把这些方法拆分成详细的步骤。例如,作业成本法被分为三步:(l)分析经营过程,将其分解成多项作业活动;(2)将经营成本明确的追索到各项作业;(3)用作业成本法来确定产品成本。全部采用了这三个环节的公司才能被称为作业成本法采用者。我们通过地方证监会将问卷发送到中国七个行政区域内的337家上市公司的总会计师或财务主管。问卷调查在2004年六月至十月底,共收回230份答卷。除去5份无效问卷之外,剩下有效问卷为225张,回复率为66.77%。答卷人中仅有四人不是高级会计或财务经理,而这四人也是高级经理。答卷者在目前的职位上平均工作了3.9年,在其所在公司平均工作了近9年。这些数字表明他们有充分的资格来提供可靠的答案。
二、调查结果
1.横截面差异
我们检验了管理会计实务是否因区域、行业、以及公司规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对比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仅发现一个重要的(p=0.05)区别: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的公司更倾向于采用以业绩为基础的薪酬计划。不同行业在采用以下实务中存在显著的区别:成本分摊、目标成本、生产预算的编制、业绩评价中使用平衡记分卡、内部流程评价指标、学习和创新评价指标、在企业层层落实业绩指标。与非制造业企业相比,制造业企业更多地应用了13种方法,如目标成本、质量成本报告、销售预算、平衡记分卡。同时与我们的期望相符,公司规模的不同导致了更多的差异,管理会计方法在大公司中应用得更加广泛。
三、总结及讨论
现状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管理会计的引入,我国企业逐渐开始了对管理会计的应用。但是就目前来看,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如下:(1)应用不普遍。只有少数发达地区和某些大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管理会计,而大多数地区的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接受管理会计的理念。(2)应用不深入。在运用管理会计的企业中,有很多都只是浅层次的接受了管理会计的理念,还没有完全应用有效的管理会计方法帮助企业进行运营管理。(3)应用过程不完善。虽然某些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初步应用了管理会计,但在各个环节和组织中缺乏密切的联系,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大大削弱了管理会计本应发挥的作用。
二、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体制以及法律环境的影响
高度灵敏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是管理会计有效的基本保障条件。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出发,国家的宏观调控仍然举足轻重,而有些企业的经营决策会因此受到影响,甚至,有些企业不能独立进行经营决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会计的在企业中的应用。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许多地方政策法规还有不透明和歧视性等缺陷的存在,这些因素都将导致企业所获取的外部信息不够完整和真实,进而影响企业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运用程度。
2.学术理论与实际运用联系不紧密
管理会计的理论是建立在确定经济环境基础上的,通用性比较差,因此,企业在运用时必须考虑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问题,不能对理论生搬硬套。近两年,管理会计的研究在我国理论界掀起一阵热潮,但多数理论研究是建立在完美的假设条件下的,难以将错综复杂的现实因素考虑进来。还有部分理论研究是针对我国少数的已经成功运用管理会计的企业进行案例分析并总结其经验,但这些理论往往不存在普遍适用性,研究者很少真正关注管理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应用问题。
3.企业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认知不全面
内部环境以及企业文化对管理会计能否得到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企业文化。领导对管理会计的应用不重视,对管理会计的认知比较片面,不能深刻的认识到管理会计的价值,加之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一般也不能胜任管理会计的工作,导致企业决策者认为财务会计才是会计人员的重要任务,而管理、经营和决策等都是领导者的工作。所以,企业的决策者在进行企业的重大问题决策时,往往会忽略会计人员的作用,这也不利于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的发展。
4.我国缺乏管理会计人才
目前,我国有大量持有会计证的人员,但是高级管理会计却寥寥无几。与财务会计相比,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需要具有更强和更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从表面数据挖掘出隐藏于企业内部的问题。由于管理会计要参与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问题,因此管理会计不仅要灵活且深入的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而且要熟悉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现其发展规律,能够对其以后的发展进行准确的预测和控制。
三、针对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问题需采取的对策
1.创建良好的管理会计环境
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运用过程中,不仅受到自身理论的限制,更要受到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想发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价值,我们除了要不断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也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管理会计外部环境。我们要积极改善和适应管理会计赖以生存的市场经济环境,积极促进管理会计在决策中的应用。在宏观上,打破行业垄断,建立完全竞争市场机制,健全企业内部决策环境,为管理会计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不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定管理会计相关法律制度,使管理会计的运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规范管理会计的行为。只有这样,管理会计才能发挥其创造价值的作用,帮助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
2.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意识,设立科学的企业组织机构
应该大力向企业管理者宣传和倡导管理会计的作用,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意识,纠正其对管理会计的片面认知,使其加强对管理会计的重视。企业可以通过设立科学的组织机构,确保合理的会计信息流向,清晰明确的划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职能。公司对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职责的要求也要更趋向于管理者。在公司战略制定等重大问题上,决策者要充分听取管理会计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内部控制,运用有效的管理会计方法,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带来帮助。
3.加强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大学是输出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基地,所以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最好从大学开始。目前我国的大学本科阶段尚没有设立管理会计专业,管理会计只是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一门课程,并且大多是采用理论教学方法,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接受程度也不太高。但实际上,从事管理会计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不仅仅是财务会计知识,更多的是对数据的分析与挖掘,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反应和对系统的编制等等。通过设立管理会计专业,采用案例教学法,增加管理会计模拟实习等课程,有助于学生对管理会计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培养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
4.丰富和完善管理会计理论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传统的银行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等,重在记录和反映银行的财务成果、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并对财务报表进行标准化的制作、报告和披露,是衡量银行价值的“天秤”,突出的是反映职能;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银行内部管理者和各业务人员,重在面向未来,除了对银行整体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等进行披露、分析外,更加侧重于对银行各个维度,如分支机构、业务线、客户、产品等盈利和风险状况进行报告,其分析结果主要应用于预测、规划、控制及考核等管理领域,突出的是管理职能。换言之,财务会计反映的是“做了什么”,而管理会计则重在评价“做得如何”以及“以后怎么做”。
(二)管理会计的职能
银行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体现在参与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它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事前是指全面预算管理,通过事前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控制、预算分析、滚动预测和调整等活动,与银行的战略规划、业务计划和业绩评估紧密结合,履行预测和规划职能;事中是指多维盈利核算分析体系,通过对银行各维度的盈利单元进行涵盖全收入、全成本的盈利核算、分析和评估,履行控制和监督职能,为事前预测和事后考核提供参考和依据;事后是指科学的绩效管理,通过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科学评价银行各经营单位、人员的业绩贡献并进行奖惩,履行评价和考核职能。上述三者以多维盈利核算分析体系为银行管理会计体系的中枢与核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并形成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完整管理闭环,从而实现共同支持经营管理决策以及银行长期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二、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管理会计起源于20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学说,最开始广泛运用于制造业,其作为成本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财务会计中引入“标准成本”、“差异分析”、“预算控制”等管理方法,实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管理会计的重心开始从预算控制、差异分析逐步扩展至事前的预测和决策上来,同时相应的业绩考核也变得非常重要,随之而来的是“责任会计”与“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等管理方法在财务会计中进一步得到运用,直至1952年的世界会计师大会上正式通过了“管理会计”的术语,标志着“管理会计”体系正式形成。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各企业包括商业银行对管理会计的战略决策、价值分析、绩效考核职能的需求愈加强烈,西方商业银行也开始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经济资本管理、风险计量等管理工具,通过对银行所有价值创造节点的识别、计量与分析,实现分机构、分条线、客户、产品等多维度的成本核算、盈利分析、价值评估、预算控制和考核评价。经过近30多年的经营管理实践,西方的商业银行已经逐步构建成以定量管理技术和多维价值衡量为核心的现代化银行管理会计体系。
三、管理会计在国内商业银行的实践
(一)国内商业银行建立管理会计体系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内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商业银行的内外部经营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其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1.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
长期以来,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在市场、业务、区域定位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近年来随着银行业的整体飞速发展,各类银行都在努力朝着“全功能化、全方位、全面发展”的方向进行开疆拓土,随之也带来了各商业银行在市场、业务、区域等方面的定位日渐趋同,产品同质化、客户叉的现象非常严重,对大客户的争夺更是达到白热化,而要突破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并抢得先机,就必须利用先进的定量分析的管理工具对客户、产品等进行分群、分层分析,以实现对市场和客户地科学细分,从而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符合自身定位的重点市场和重点客户上,走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2.利率管制逐渐放松。
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贴现利率、外币贷款利率及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等都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定价。近年来央行对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浮动空间的进一步放大以及“十二五”规划中对于“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的表述,都无一不表明银行坐享政策性存贷利差的好日子将一去不复返,银行利率定价管理的难度将大大增加,而缺乏自主定价能力就意味着在同业竞争和客户议价中容易处于被动,并陷入盲目定价、恶性竞争的局面。因此为应对激烈的同业竞争,各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以往粗放的经营管理方式,同时要充分运用精细化的管理技术,提高利率定价的管理水平,而更强的定价能力也意味着更好的客户选择以及更高的价值创造。
3.金融脱媒愈演愈烈。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直接融资规模逐渐扩大,对于银行的贷款显现出明显的挤出效应,商业银行单一产品结构的格局随之被打破。客观的现实要求银行必须从传统的资金中介迅速向服务中介转型,同时还要努力发掘和形成多样化的客户价值渠道,以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的业务需求。随着银行提供服务的多元化,原有的靠传统经验判断和简单估算就可以获知客户和产品的盈利模式就越发难以为继了,因此银行也迫切需要建立以科学定量分析为基础的精细化管理工具,准确、及时、全面地评价客户和产品价值贡献。
4.以资本为核心的监管要求不断提高。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的监管机构均要求商业银行建立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风险约束长效机制。2012年,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新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比率、拨备率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监管要求,使得资本已成为银行最核心、最稀缺的资源,对资本的要求也成为制约银行盲目扩张的硬约束。因此如何运用先进的管理工具,实现最优的资本配置,提升资本回报水平,确保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银行亟需考虑的首要问题。
(二)国内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路径
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的大工程,它的实施需要银行建立有效的管理组织来统筹协调、推动行里进行业务及管理流程再造,通过搭建强大的管理会计平台,实现管理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
1、良好的组织架构是建设管理会计体系的必要条件。
管理会计的组织架构包括决策机构、日常管理机构和应用机构。其中,决策机构是银行管理会计工作的最高决策层,一般由行里的高管层或授权的专门委员会担任,它负责站在全行高度运用管理会计进行战略决策和资源配置;日常管理机构专职行使管理会计职能,一般由行里的计划财务或资产负债部门担任,它负责搭建多维盈利核算模型,对管理会计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出具多维盈利分析报告,并向绩效考核部门提供相关数据;应用机构包括银行的前、中、后台各类部门和员工,它们会充分运用管理会计数据进行战略决策,更好地挖掘客户价值,实现精准营销。
2、规范化的流程是管理会计运行效率的重要保证。
管理会计的流程包括运行流程和应用流程,其中运行流程中成本分摊规则的确立、分摊因子的提供、营业费用的填制和传递、业务、产品和客户规则的确认等都需要涉及到各级机构的众多部门;应用流程更是贯穿于各级机构的前、中、后台众多业务和管理环节,比如在授信审批和利率审批环节,可以将客户的历史和预测的风险资本回报率等指标作为审批的重要依据,上述规范化、明确的运转流程、清晰的职责界定和应用流程在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全流程植入”也是管理会计体现应用价值、发挥职能作用、提升管理会计运行效率的重要保证。
3、高效的管理会计信息平台是管理会计建设的关键。
由于商业银行具有大量的客户、账户以及海量的交易数据,要履行管理会计职能就必须利用先进高效的管理会计信息平台,对大规模的业务和财务信息进行科学高效的处理,进而转变成规则的基于机构、业务条线、客户、产品、行业等多维度的盈利分析信息。在此过程中管理会计信息平台对海量数据的处理性能以及提供的数据质量也是管理会计建设的关键。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实践来讲,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涉及到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资本管理、风险管理、利率定价、资源配置、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等所有精细化管理内容,还与科技开发、系统运行、会计核算、数据治理、业务流程再造等后台运行管理密切相关,其实施过程对于全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可避免地会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在推进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力,因此管理会计信息平台的建设要遵循着理念先行、急行先用、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并要持续做好数据的治理工作,循序渐进地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平台的建设。
四、管理会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具体建议
首先要做好管理会计理念的宣导,要充分运用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逐步将管理会计的精益要求纳入到考核体系之中,从理念上让全行接受新的管理会计理念,转变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以监管要求、营销需求等实用性需求为先导,并结合实际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满足中后台的定价、风险控制、绩效考核、资源配置等管理需求。在管理会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上,可以从实行经济利润考核开始,引入资本约束理念,促使各机构主动进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系统建设中,通过建设风险资产计量系统,计算客户的非预期违约损失,以及需要为此配置的经济资本和资本成本;通过建设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实现逐笔核算资金来源的机会收益和资金运用的机会成本;通过建设信用评级系统,计量客户和债项的预期违约损失,获得风险成本的准确信息;通过建设多维盈利分析系统,实现对运营成本的多维度分摊,最终完成管理会计信息化平台的搭建。由于管理会计系统涵盖了银行全部的资产、负债和表外数据,涉及到银行的所有业务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其数据颗粒度要求非常高,运行的过程也比较复杂,所以上述系统建设过程中基础数据的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也决定了管理会计职能发挥的有效性。
五、建设银行管理会计体系的价值
(一)支持战略决策,实现科学细分市场,变粗放营销为精准营销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商业银行通过提供特色化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已成为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差异化发展战略的核心在于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客户群选择,通过管理会计系统对于客户信息的有效整合,可以及时地衡量不同客户的综合贡献度,采取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实现客户价值的有效挖掘,变粗放营销为精准营销。
(二)支持风险定价与成本控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变被动定价为主动定价
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下,业务人员很难获得产品全口径收入与支出,难以通过主动定价来获得竞争优势。而借助管理会计系统,银行可以通过对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及税务成本的整合,形成产品的全成本信息,根据产品的不同风险水平实施差异化定价,并对任意组合的盈利情况进行精准衡量,从而打破以往保守的定价模式,真正践行风险定价理念,变被动定价为主动定价,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支持价值导向,实现科学的绩效管理,变定性决策为定量决策
价值增长是银行绩效管理的核心,各项绩效目标的制定、评价以及提升都是围绕着价值增长而展开。借助管理会计,银行可以通过多维度的盈利分析,精准地衡量各机构、条线、部门、客户经理的价值创造,从而确保营销目标与银行的效益目标保持一致,将各类优质的资源针对性地配置到更有效益的机构、条线以及客户和产品上,从而将银行的经营管理从以往的规模导向引导到价值导向上来。对于管理层来讲,还可以运用管理会计的“本量利分析”、“风险定价”等定量分析工具,对产品、客户的收入、成本和价值进行科学的测算,变定性决策为定量决策。
六、结语
1.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进行比较,符合美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实际需要。
完全成本又称为商品成本,是工厂成本加上产品在销售过程中的耗费的总和。完全成本法(FullAbsorptionCosting缩写为FAC)也称“吸收成本法”或“全部成本法”,是把企业某一会计期间发生的全部生产经营费用均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完全成本法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沿用至今的传统成本计算模式。《美国公认会计准则》(USGAAP)规定,企业的成本核算采用完全成本法。美国企业在提供给股东和税务机构的财务报告中都使用这种方法。美国的管理会计教材中,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进行比较,符合企业实际需要。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成本计算在产品成本项目构成方面的比较如右表所示。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对固定制造费用的会计处理上的不同是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根本区别所在。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而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则计入产品成本。美国管理会计专著在介绍变动成本法时,都会自然而然地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进行比较,这样做符合美国企业内部管理与会计核算的需要,因为大多数的美国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在编制内部报告时使用变动成本法。虽然依据用途按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产品成本在数据处理时比较麻烦,但是现在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以及设计优良的会计软件系统使成本信息在会计核算上十分快捷,可以为企业同时提供编制财务报告和内部报告的所有数据。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在中国境内应用完全成本法的企业包括:美资企业(包括独资、合资等)、在美国上市的中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等。由于中美会计准则的不同,这些企业首先应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和报送财务会计报告并报送有关职能部门,然后根据完全成本法调整营业成本、期末存货成本和利润等相关项目后,编制出符合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财务报告或合并财务报告。
2.将变动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进行比较,符合我国国情。
(1)我国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改革和发展历程回顾。
完全成本法在我国也有很长的应用历史。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大部分工业企业的成本计算都采用完全成本法。我国在进行会计改革之前,生产车间(或分厂)发生的间接费用都在“车间经费”科目核算,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包括采购、技术、质检、产品设计、会计、人事等)发生的费用,都归集在“企业管理费”科目。月末“,车间经费”和“企业管理费”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都分配计入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另外,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以及相关手续费等作为企业管理费的明细科目进行归集,然后再分配计入产品成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部分企业不单独设立销售机构或部门,而是将销售职能隶属于采购部门(称之为“供应科”或“供销科”),相关费用也一并计入企业管理费。相对于美国的完全成本法来讲,我国所采用的完全成本法的“完全”程度更高,更符合“完全成本”的理念。1992年我国进行会计改革,开始修改会计制度以便于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为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对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进行重大改革,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由“完全成本法”变为“制造成本法”(为了区别旧的成本核算模式,财政部将新的成本核算模式称为“制造成本法”)。制造成本法(ManufacturingCosting)是将企业直接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计入产品生产成本,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即制造费用),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制造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不再包括行政管理费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管理费用以及为销售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销售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此外,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以及相关手续费等也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1993年7月以来,制造成本法成为了我国企业广泛应用的成本计算方法,而制造成本法与从西方引进的变动成本法在产品成本项目的构成上又有所不同。鉴于此,在管理会计教材中应结合我国会计实践,将变动成本法与现行的制造成本法进行比较才符合我国国情。
(2)制造成本法与美国的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从表面上看,制造成本法与美国的完全成本法在成本项目构成内容上似乎没有差异,但是,这两种方法在制造费用(间接费用)核算的内容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美国企业完全成本法下的“制造费用”核算内容更加宽泛。我国企业作为期间费用核算的“管理费用”中,有很大一部分在美国企业是计入制造费用的,然后分摊计入产品成本,这其中包括土地使用权的摊销、劳动保险、存货差异、保险费用、工厂管理层人员的工资等。完全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在成本核算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性,建议国内学者在编著管理会计教材时,应充分考虑这一问题,在介绍变动成本法时,将变动成本法与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制造成本法对比分析,这样才能符合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与成本核算的实际需要,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误解。
二、标准成本法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应纳入成本会计体系范畴,不应包括在管理会计范畴内
标准成本法(StandardCosting),也称标准成本会计,是企业以预先制定出的直接材料标准成本(标准价格和标准用量)、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和制造费用标准成本为基础,计算出产品的标准成本,然后用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现在西方国家普遍使用标准成本法来记录和反映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和结果,以实现企业对产品成本的控制。目前我国一些企业仍然沿用的计划成本法(PlanningCosting)实际上就是一种标准成本法。计划成本法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材料成本的核算。
企业原材料的日常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计划成本计价,同时设置“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用来核算原材料的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月末,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将耗用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以此来计算完工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相对于实际成本法,采用计划成本法对于原材料品种繁多、收发频繁的企业来讲可以大大减轻成本核算的工作量。
2.燃料和动力的核算。
企业根据实际耗用数量或者合理的分配标准对燃料和动力费用进行归集分配。生产部门直接用于生产的燃料和动力,直接计入生产成本;生产部门间接用于生产(如照明、取暖)的燃料和动力,计入制造费用。
3.直接人工成本的核算。
企业通过制定定额工时计划进行直接人工的分配。
4.制造费用的分配。
通常采用直接人工工资或直接人工工时作为分配制造费用的标准。标准成本法与计划成本法在成本核算方面有许多类似的地方,相对于计划成本法而言,标准成本法不仅含括了制定标准成本、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以及处理成本差异等环节,而且与ERP系统更加匹配,对于简化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进行成本分析更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结合我国会计实际情况,将计划成本法逐步升级为标准成本法并在我国企业进行推广,从理论和实际运用来讲,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有调查数据表明,参与调查的大中型企业中有77%的受访企业认为标准成本法很重要,有近18%的企业正在使用标准成本法。目前我国的会计学科理论将标准成本法放在管理会计中介绍,但从其实际应用方面看应将标准成本法纳入成本会计教程。
三、针对不同的授众,编著和使用不同层次的管理会计教材
近年来,对管理会计应包括哪些内容,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提出了一些新观点。2014年他们共同了《全球管理会计原则》(简称“原则”)。在该原则中,他们提出了管理会计实务涉及到的13个重要应用领域。该原则提出的管理会计内容非常多,应用范围非常广,不仅把公司项目管理内容纳入了管理会计,而且要求公司对外提供综合性的管理会计报告。如此多的管理会计应用内容,在我国企业实际中是否可行?是否具有操作性?是否具有应用价值?这些问题都有待我国学者深入研究。近年来,部分管理会计工具比如:全面预算管理、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也陆续在我国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充分借鉴近年西方管理会计研究成果和总结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经验的基础上,来合理界定我国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和应用范围(具体如图1所示)。
二、中国特色管理会计应用面临的挑战
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企业内部的精细化管理,管理会计的作用日益被发掘,越来越多的会计人员也开始意识到只有做好管理会计,才能更大地发挥会计的作用,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但是,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依然面临着应用方面的各种挑战。比如,管理会计应用工具应用不太成熟、高级管理人才不足、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尚未全面普及、对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认识尚未到位等不利于管理会计体系的全面实施。
(一)管理会计工具全面推广还不太成熟国外企业应用比较成熟和流行的管理会计工具主要有:经济增加值(EVA)、市场增加值(MVA)、平衡计分卡(BSC)、战略成本管理(SCM)、作业成本法(ABC)、供应链管理(SCM)、折现现金流量(DCF)、自由现金流量(FCF)等。这就需要对每一种管理会计工具在中国应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针对性研究,建立适用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的特色管理会计核心工具体系。我国企业在管理会计应用方面也进行了较多实践。比如,国务院国资委2010年在中央企业全面推行的经济增加值(EVA)考核与价值管理体系建设。但是,当前我国企业在实际应用EVA管理工具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1.价值理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经济增加值(EVA)是在对利润进行调整并扣除全部资本(债务和股东资本)成本基础上计算得出的,计算过程较为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因此,与目前企业普遍熟悉的利润指标相比,EVA指标比较抽象、不够具体,很难在企业被全员理解和掌握。企业“重投资、重利润、重规模”的经营导向依然很难改变。2.资本成本率很难根据所处行业进行差异化设置目前国务院国资委的EVA计算细则对绝大部分央企采取统一的资本成本率(5.5%),部分军工、电力等政策性任务重、资产通用性差的央企资本成本率为4.6%。资产负债率高于75%的央企资本成本率再上升0.5个百分点。这样的资本成本率设置没有考虑到企业所处行业的盈利状况、资本规模、发展阶段、业务结构等差异性,导致EVA指标在中央企业之间的可比性较差,部分央企的EVA值和价值创造能力可能因此长期被高估。资本成本率的高低直接影响EVA的高低,因此,资本成本率设置是否合理就严重影响EVA的准确性。由于我国绝大部分企业未上市,并且资本市场的报酬率数据失真较为严重,完全根据国外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来估算企业的资本成本率,可能会与企业的实际盈利水平严重背离。因此,如何差异化地合理设置不同行业的企业资本成本率给EVA和价值管理在企业的应用带来了较大挑战。
(二)高端管理会计人才较为缺乏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缺乏是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侧重于财务报表和税务处理,不能较好地为单位管理高层提供价值管理和项目投资决策的各种财务与管理信息,财务人员对企业经营业务关注较少,对业务部门的信息掌握不充分,不利于企业财务人员成长为决策型管理会计人才。当前,我国高端会计人才尤其是高端管理会计人才较为缺乏,其中能够较好地为企业管理层在战略制定、投资并购等决策中提供支持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严重匮乏。因此,要推动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提升管理创新能力,就必须大力培养高端管理会计人才。
(三)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尚未全面普及财政部的指导意见要求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由此可见,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也是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面临的关键任务之一。虽然我国大部分企业已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RP),部分系统模块具备初步的管理会计决策功能,但标准、智能且成熟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目前尚不多见。
管理会计也称内部报告会计,是企业会计的重要分支,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通过专门的方法和措施,结合财务会计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相应的报告,为企业管理人员经营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指导。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管理会计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实现战略、业务、财务一体化的最为有效的工具。管理会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象: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以使用价值为基础的价值管理,即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2)目标: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具体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二是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相应的信息参考;(3)职能: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对财务会计工作的预测、规划、控制和评价等;(4)工作程序:一是将企业的经济活动作为管理会计的业务对象,予以确认;二是以货币或者其他度量单位,对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经营活动的数量进行明确;三是结合实际情况,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整理和归集,进行统一的记录和分类;四是对经济活动发生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和评估;五是结合评估结果,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编报;六是将整理好的信息提供给相应的信息需求者。
二、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现状
在我国,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从目前来看,已经逐步从数量、定额管理过渡到了成本、价值管理,由原本的项目和部门管理演变为全面管理和战略管理,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效。但是,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在管理会计的应用方面同样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影响其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管理会计意识有待加强。
对于企业而言,管理会计应该是一种管理行为而非核算行为。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受传统财务管理观念的影响,管理会计意识相对薄弱。一方面,管理会计人员缺乏独立的地位,受其他管理人员的制约,影响了管理会计的有效进行;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人员对于管理会计不够重视,认为会计工作的关键在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知识附加成分,可有可无,同样影响了管理会计的有效应用。
2.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保证管理会计合理应用的重要前提,而在实际应用中,影响管理会计作用发挥的外部环境,一是缺乏健全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当前,我国并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系统性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使得管理会计的应用缺乏相应的方向性指导;二是缺乏相应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管理会计要想真正发挥作用,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就必须处于相对平等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中。
三、强化管理会计应用的有效对策
针对当前管理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充分重视起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管理会计的应用进行强化,确保其功能的有效发挥。
1.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很容易受到应用环境的限制。因此,要想保证其功能真正发挥,就必须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解除环境因素对于管理会计的制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该充分重视,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化,同时对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健全和完善,为管理会计的有效应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另一方面,应该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结合市场发展需求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改革,为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2.强化管理队伍建设。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管理会计的实施效果,因此,强化管理队伍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充分重视管理会计,确保管理会计的有效应用;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于管理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引导其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3.强化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管理会计的有效应用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撑,通过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简化管理会计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企业而言,应该积极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提升管理会计的电算化水平,结合企业自身特色,开发适应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的管理会计软件,同时加强对于管理会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的培训,促进管理会计向着电算化的方向发展,确保其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
四、结语
1.1战略管理会计的涵义
第一,是将管理会计定义为运用合适的技术和概念来处理某个主题的过去、未来的相关数据来帮助管理当局制定的适当经济目标,同时以实现这些目标作出合适的决策为目的;第二,则将其定义为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计划、评价及控制的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分析和报告的过程。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为用于构建与企业间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有关信息提供与分析。也有人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了强调比较重大的战略问题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层所关注的那种管理会计方法,通过运用财务的信息来发展具有远见的战略,以图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1.2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能够通过对环境的审视、对竞争者的分析以及能以战略的眼光看待其内部的信息,它的战略方法和手段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还可以为企业的财务战略提供一些会计信息和技术支持。
2战略管理会计应用于我国证券公司的必要性
资本市场的动荡给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曙光,证券公司的收益来源主要是证券经纪业务,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却又陷入低迷的阶段,有很大一部分的投资者均损失惨重,这严重打击了一些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当投资者的热情开始较低,那么开户者也将大大减少,直接导致证券公司的经济业务的收入大幅度的降低,给证券公司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会损失惨重。所以,目前我国的证券公司需要引进全新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客观分析,结合自身的劣势情况来制定明确战略。但由于我国证券公司的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大量问题,第一,业务的内部结构不够完善,对于行情的依赖程度很大,忽视了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使证券公司的业务发展变得极其缓慢;第二,有些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松散,管理人员经不住市场诱惑,导致其自身理念产生很大变化,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方式;第三,对于员工工作的评估体系不够完善,业绩不突出,公司无法及时了解到下面的经营状况,导致公司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所以,必须要对证券公司进行改革,最好是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来管理公司的发展,最好是制定一个整体的战略规划,这有利于保持公司的稳定收益,同时能够加强公司对于内部的有利控制,因此,将战略管理会计应用于我国证券公司是必然的选择。
3证券公司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措施
3.1整顿内部结构,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打好基础
公司内部理论框架的构建是战略管理会计实施的基础,所以对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应对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认识公司本身优劣势,然后将战略管理会计慢慢应用到证券公司的管理以及金融业的发展上,深刻的把握战略管理会计的涵义和内容,将其所包含的理念与证券公司的实际发展理念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完善和健全的理论管理体系,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真正的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战略管理会计方法。
3.2营造管理环境,树立战略管理意识
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战略管理会计非常适合我国证券公司的引用和发展,其发展前景日益广阔。不过,在公司的运用和推广过程中,应对为战略管理会计的运行构建出一个适宜的管理环境,打造出一个良好的管理氛围,这样有利于战略管理会计理念的运行和传播。另外,还应当使公司内部的员工树立起战略管理意识,引导员工改善传统的工作理念,积极促进各个部门间配合,将大胆创新的意识植入到员工的心中,使战略管理会计及其管理的理念转变为公司专门的管理体制。
3.3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完善的战略管理体系
优秀的战略会计人才能够在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还能引进先进的发展管理理念,所以证券公司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同时,企业还应以战略的眼光纵观全局,转变其自身的传统观念,积极探索出一套适合证券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管理体系,结合公司的实际,将其完善,并认真加以实施,这样就能充分的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从而促进证券公司的良性发展。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