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就业论文

时间:2023-03-20 16:12:32

导语:在大学就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就业论文

第1篇

在课题组前期的调研和资料收集过程中,发现广东各地方本科院校基本上没有针对贫困大学就业的数据资料统计和分析,贫困生就业率被湮没在各高校整体就业率中。为了了解广东地方本科院校贫困生就业状况,课题组于2014年5-6月对包括肇庆学院、嘉应学院、韶关学院、茂名学院、惠州学院等五所广东地方本科院校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贫困生对国家和地方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择业心态、就业压力、就业期望值、求职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以及离校前的签约率等方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调查与研究,能客观真实的反映当前广东地方高校贫困生就业的现实情况及问题所在,为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对策提供基础和方向。课题组先在肇庆学院以开放调查的方式编制了大量有关地方本科院校贫困生就业的焦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后将问题编制成问卷进行调查。课题组以广东具有代表性的五所地方本科院校为调查对象,共向贫困生发放问卷500份,全部为广东生源,回收有效问卷448份,有效率为90%。本次调查所选取的高校所处地理位置皆不在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聚集了大量贫困大学生,调查涉及了不同专业、性别的学生,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调查数据经过科学的处理和分析,使得结果具有相当的科学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广东地方本科院校贫困生就业意识明确、就业压力较强;就业期望值较高、就业方向单一;就业率尚可但就业质量不高;实际就业方向较为单一、就业竞争力严重缺乏。

(一)就业意识明确、就业压力较强

在本次调查中,就贫困生的就业意识设置了“一定要找到满意的工作才签约”、“先就业后择业”、“只要有工作就签约”三个选项,其中有93.4%的贫困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有5.8%的贫困生选择“一定要找到满意的工作才签约”,选择“只要有工作就签约”的仅占0.8%。由此可见,近几年高校在对毕业生求职时“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培养方面成效显著,贫困生的就业意识明确。在问及贫困生“有无感受到就业压力”、“就业压力强度如何”时,选择“有较强的就业压力”的比例达到78.4%,选择“基本上没有就业压力”的仅为5.3%,由此可见,贫困生的就业压力较强。调查中还发现,贫困生的就业压力来源按照强度依次为:学校名气不大,与重点高校毕业生相比缺乏优势;家在农村,经济条件差,没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实力;所学专业与社会需要脱节;自身竞争力不够;社会大环境不理想。由此可见,地方院校贫困生把就业压力大主要归因为外在原因,而较少从自身内部寻找原因。在“如何应对就业压力”的问题上,参照罗锡莉2008年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设置了“正面认识”、“心态调节”、“积极搜集就业信息”、“自我增值”、“妥协”、“寻求支持”、“注意转移”、“寻求帮助”、“发泄与回避”9个选项。贫困生采取的压力应对方式由多到少依次为:积极搜集就业信息、寻求支持、寻求帮助、自我增值、妥协、发泄与回避、心态调节。由此可见,在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时,贫困生虽然大多能调节自身的心态,主动迎接挑战,寻求帮助。但对于那些多次求职碰壁的贫困生来说,压力应对方式则转为发泄与回避等消极方式,应成为重点关注对象。

(二)就业期望值较高、就业地域选择较单一

本次调查从“期望的薪资待遇”、“期望的工作地域”、“期望的工作性质”几个方面对贫困生的就业期望值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在问及“你比较满意的薪资水平”时,有2000—2500元、2500—3000元、3000--3500元、3500元以上四个选项,其中16.8%的学生选择2000—2500元,35.7%选择2500—3000元,选择后两项的人数为47.5%。上述调查数据,与安少华在《珠江三角洲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特点调查报告》中“32%的毕业生期望第一份工作薪酬是3001—4000元,47.6%的毕业生选择4001元以上”的调查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广东地方高校贫困生虽然背负着经济上的压力,承受着与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高校相比更为不利的就业环境,但是对薪酬的要求仍然较高。在问及“毕业后理想的就业地域”时,设置了“珠三角大城市”、“珠三角二线城市”、“珠三角之外的小城市”、“家乡”、“广东省外”几个选项。选择“珠三角大城市”的为8.3%,“珠三角二线城市”的为26.4%,选择“珠三角之外的小城市”和“家乡”的分别为31.3%和34%,选择“广东省外”的为0。从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贫困生并没有像媒体中报道的趋之若鹜向往大城市的高薪和繁华生活,愿意回家乡就业的比例较大,这是可喜和值得欣慰的地方,这不但有利于贫困生顺利就业,也有利于弥补基层人才资源匮乏的窘境。但也需要广大基层不断制定和完善吸引大学生回乡就业的各项政策和制度,保障大学生回乡就业后的正当权益,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使大学生人尽其才。另外,从上述数据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广东人的乡土观念和家族观念非常浓厚,就业方向较为单一,不愿去广东之外的其他地方就业,这显然不利于人才资源的相互流动,无形中也进一步加大了就业的压力和难度。在问及“你期望从事的工作性质”时,设置了“事业单位公务员”、“企业职员”、“医生、教师等技术性工作”、“自由职业者”几个方面,选择“事业单位公务员”的占21.7%,选择“企业职员”的占35.2%,选择“医生、教师等技术性工作”的占42.3%,选择“自由职业者”的仅为0.8%。可见,贫困生求职时在选择“事业单位公务员”的比例方面要比相关研究资料关于毕业生求职选择公务员的比例要略低,这其中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从调查中还可看出,贫困生选择“医生、教师等技术性工作”的比例非常高,主要原因是上述五所地方本科院校贫困生大多为师范专业,因为师范专业学费相对便宜,还能有相应的补贴政策,因而成为贫困生的首选。选择“自由职业者”的比例非常小,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广大的农村和贫困地区,传统观念非常浓厚,认为只有在单位工作才有保障,自由职业者还没有被传统观念接受。另一方面,贫困生不求高薪、但求稳定的心理使得他们仍然愿意选择有固定收入和稳定职位的工作,很少有自主创业或开辟新天地的打算。

(三)就业率尚可、就业质量不高

据《广东省2014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显示,2014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已达95.86%,与上年同期就业率(94.65%)相比略有上升。在本次调查的五所地方本科院校中,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基本都保持在95%以上,但是占全体毕业生总数约25%的贫困大学生就业率却缺乏科学详细的统计和分析,湮没在整体就业率中。为了调查了解贫困大学生就业率,本次调查专门选择在6月进行,在问及“是否已经签约”或“是否已经找到工作”时,有78.6%的贫困生表示已经签约或已经找到工作,这个数据虽然低于整体就业率,但对本身处于就业劣势的贫困生来说已经非常喜人。经过进一步的调查了解和分析,发现在这些高就业率背后,隐藏着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期望的薪资待遇和实际签约时的薪资待遇有一定的差距。调查“实际签约时的薪水”时,2000-2500元的薪水是78.9%的贫困生签约时用人单位开出的实际工资水平,与上文贫困生期望薪资待遇相比差距过大。第二,就业率存在一定的“水分”。在本次调查过程中就“具体找到的工作”在校园对贫困生进行了随机采访,在随机接受采访的约30名贫困生中,有至少5人表示毕业后的工作是做保险业务,替某个产品做销售、肯德基、麦当劳打工等没有劳动协议、没有固定薪水、缺乏劳动保护的工作。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同学表示签订的所谓就业协议实际是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给学生下达的硬性指标,存在一定的造假行为。第三,工作环境及发展前景堪忧。部分贫困生出于毕业后急于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考虑,一心想尽快就业,对就业地域、就业环境、工作发展前景等大多没有仔细考虑,只要用人单位开出差不多的薪资水平,贫困生基本上会立刻签约。在调查中,在问及“择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时,76%的贫困生选择“薪资待遇”,仅有23%的同学表示“会考虑工作环境和发展前途”。这虽然有利于提高所属高校的整体就业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但对于贫困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四)实际就业方向较为单一、就业竞争力严重缺乏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广东地方高校贫困生实际就业方向较为单一、大多去往生源所在地,去珠三角城市发展的比例较小。在问及“实际就业的地域范围”时,有“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大城市”、“佛山、珠海等较大城市”、“其他地级市”、“家乡所在县城”等几个选项。有84%的贫困大学生实际回家乡就业,只有12%的贫困生实际去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就业。这固然与珠三角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贫困生自身缺乏家庭经济支持较难在大城市站稳脚跟有关,客观上也有利的补充了广东偏远县市人才资源匮乏的窘境。但是,贫困生大多来自广东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乡村和县市,受制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贫困生返乡后虽有改善家乡面貌的强烈愿望,但却缺乏自身才能和抱负施展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支持,大多难以进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构和部门,为家乡建设出力的抱负大多难以实现。相比珠三角较为宽松的就业环境和较为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贫困生的长远发展也因此受到极大影响。即使少数贫困生毕业后去往珠三角地区发展,但因长期经济贫困带来的性格过于拘谨、不善人际交往技巧、社会生活阅历较浅、就业核心技能培养不足等问题而严重影响其在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竞争力。

三、建议和结论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发达省份,大量广东地方本科院校的贫困生就业压力尚且较大,薪资待遇也不尽如人意。不难推测,全国大量的地方院校贫困生就业问题会更加严峻。针对广东地方本科院校贫困生的就业现状,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正视广东地方本科院校贫困生就业面临的困境,把握优势,转化劣势

广东地方本科院校贫困生就业虽然面临着众多的压力和挑战,就业困难的情况也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的解决,但与全国更多的不发达地区相比,在就业环境、就业政策、就业支持力度等方面显然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贫困生的就业工作,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帮助贫困生就业的各项政策制度,不断加大对贫困生的支持和帮扶力度,要在支持贫困生就业方面给全国树立榜样,带个好头。另外,各地方本科院校也要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第一,把区域劣势转化为区域优势。广东地方本科院校大都在珠三角核心经济圈之外的二线城市,就经济发达程度来说,存在明显的区域劣势。但是与发达的珠三角城市相比,这些二线城市交通出行便利、人居环境适宜、生活成本较低、工作压力较小。各高校应当通过大力宣传和教育,帮助贫困生转变就业观念,积极投身广东二线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潮,在地方建功立业。第二,把经济劣势转化为素质优势。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虽然根据岗位需要会有所不同,但他们普遍最看重的素质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进取心、灵活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性、自信心、承受压力能力、待人接物能力等。据多个省、市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人介绍,当前招聘企业在选材用人上更加注重个人综合能力、发展潜力、吃苦精神等因素,惟学历、职称的选材办法已逐步被“人适其岗、人尽其才”的观念所替代。贫困生虽然经济上贫困,但他们吃苦耐劳,勤奋踏实,诚实善良,在求职时要尽量突出这些综合素质,把经济劣势转化为素质优势。

(二)建立贫困生专业调整、半工半读、提前毕业制度,提升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伴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毕业生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企业用人结构在改变,高端性岗位减少,基础性岗位增多。另一方面受经济转型升级影响,粤东西北地区岗位需求增多,珠三角地区岗位需求减少。传统制造业面临成本上涨、竞争加剧、出口萎缩等诸多困难,需要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除此之外,能源、水利、交通、电子商务、现代服务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针对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各高校要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优化培养方案,使得所培养的人才能够不断跟上社会对各类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打破贫困生扎堆挤师范专业的局面。贫困大学生既有经济上的“硬贫困”,也有能力上的“软贫困”。各高校应通过学费减免、辅修双学位、跨专业选课等方式鼓励贫困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掌握现代服务业、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技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掌握多种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各地方本科院校应针对贫困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情况实行灵活的学分制、提前毕业制度等。如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校实施的新生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重新调整专业的做法,西南交通大学(宽口径灵活专业方向)等改革都取得成功。针对家庭条件特别困难的贫困生允许他们求学期间边工作、边学习,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学分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的贫困生,允许他们只要修完相应的学分,通过专业实习和论文答辩即可提前毕业参加工作。除此之外,各高校还应对本校贫困生实行包括心理辅导、就业技能培训、口才训练、礼仪培训、人际沟通等方面的专门的辅导,帮助贫困生更好的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三)建立贫困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机制和贫困生就业状况跟踪、监测机制

在本次调查中,各地方本科院校都有《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但是却都没有专门针对贫困生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更加没有关于贫困生的就业状况跟踪、监测机制。由于缺乏科学的分析与统计,也难以形成有效的针对贫困生的就业援助、就业帮扶、就业技能培训等专项工作,使得贫困生在就业时竞争力严重缺乏,通过上大学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成为泡影,甚至因学致贫。因此,广东各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切实转变观念,除了做好整体就业率统计工作之外,还应专门进行调查分析和统计,撰写贫困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建立贫困生就业跟踪及监测机制,为贫困生在校期间提供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工作提供依据。同时还要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加强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调查,形成本校“行业—专业—就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职场,开展专业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利平台。

(四)建立贫困生的普惠性长效助学机制

针对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只能解决贫困生入学时的短期困难这一现实,各地方高校应建立针对困难生长期发展的长效性助学机制,包括为困难生提供就业指导、就业技能培训、实习补助,咨询服务等各种助学形式,切实解决贫困生的能力贫困。各高校还应建立贫困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档案,详细掌握贫困生的求职意愿、特长优势,有针对性的向毕业生生源所在地企业推荐优秀人才,不断搭建企业与贫困生互通交流的信息平台。如广东揭阳成立大学生发展基金会,除了按月给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金外,还不断创新扶持贫困大学生成才的方法,如与揭阳市青企协签订假期实习协议,100多家企业将提供社会实践平台,给贫困大学生授“鱼”又授“渔”。团揭阳市委还联合揭阳市大学生发展基金会与揭阳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签订大学生实习协议书,架起受资助大学生和数百家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多渠道为受资助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和岗位实践的平台,让大学生不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更好地回报家乡,回馈社会。除此之外,各高校还应通过“三支一扶”工作引导和鼓励贫困生踊跃到基层开展阶段,了解基层人才需求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弥补自己的知识薄弱点,更好的为广东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贫困生家庭也要不断加大对子女的情感投入和支持

第2篇

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环境,是引导大学生、激励大学生和鼓舞大学生的一种内在动力,校园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学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高校共青团组织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要服务好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就业创业教育与学习的氛围,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和环境里相互影响、潜移默化,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与活动,来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创业理论、创业实践教育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高校共青团应当牢牢占据第二课堂阵地,组织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将就业创业教育有意识、有目的的融入到第二课堂中去,让第二课堂在就业创业教育上充分发挥其优势及作用。首先,第二课堂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让大学生对于参与实践的过程有充分的自,积极促进了学生们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其次,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们在就业创业问题上的交流。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将提高学生们学习的效率,缩短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和时间。

三、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

在社会中,技能要求越高,待遇越高,职位数量越少;技能要求降低,工资待遇下降,职位数量增多。高校共青团要帮助大学生积极调整就业心态,充分认识到大众化的趋势,调整自身的就业理想和价值取向。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校园文化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启发式、互动式的就业指导,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其次,创业意识是创业思维和创业行为的必要准备,是创业的先导。高校共青团应当将创业教育的内容引入到系统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对社会经济的需求和动向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设置创新性、灵活性、生动性的创业教育课程。这样,共青团既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传授系统的就业创业知识,又培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在一定的必要条件下,发挥自身的潜能,将自己成功地推销出去;创业的能力是将自己的创业设想、创业计划转变为创业实践并且成功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在大学生成功就业及成功创业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在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建设就业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加强建设大学生社团、建立稳定的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基地等措施,循序渐进地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

五、搭建高效有力的平台。

高校共青团对青年学生的全覆盖使得共青团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教育、引导、动员、组织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能够到达每一个学生。从高校的外部环境看,共青团组织遍及各个领域、各个单位,团组织之间感情深厚,关系密切。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关系网络,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上搭建有效的平台,加强与当地政府、校外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间的联系,适当引入校外的社会有利资源,通过“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为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提供服务。

六、结语

第3篇

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责任意识、团队协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和工作执行能力。综合素质的严重匮乏是当下制约企业及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大学生服务企业和正常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企业谋求发展进步的核心助推力。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大学生就业就是空谈,企业的运营管理也就失去了人员保障。三是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强是工作经验丰富和适应性好的表现,企业通常都更加欢迎上手快、培养成本低、善于解决工作问题的员工。以往的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实践常常是大学生的薄弱环节。四是心理承受能力。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常常面临激烈的行业竞争,员工的整体心理素质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所有企业都迫切需要吃苦耐劳、竞争意识强、抗打击能力突出,遇到问题敢于直接面对、迎难而上的员工。

二、企业需求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内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宽松式教学,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着较为自由的选择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大学生一心发展专业技能,而对自身的综合素质关注较少。但现实情况是,综合素质已经成为企业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因为它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职业操作、协作能力和培养潜质,而员工的这些品质无疑会深刻地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所以,大学生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行,平衡自己在各方面能力培养中的精力投入,尽量做到全面发展。调查显示,大学生综合能力的缺乏源自对综合能力培养的轻视,而这种轻视又源自他们对就业能力内涵的误解以及对事业成功的错误认识。所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纠正大学生的错误认识是发展其就业能力的第一步。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大学生很难自发地意识到企业需求和就业能力对其未来职业生涯和现实生活的影响。

(二)优化课程设置,增强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传统的高等教育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重点,因此,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但随着教育向就业市场方向转变,各高校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市场需求,特别是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这种调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必须适应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及时与社会需求接轨。所以,高校的课程设置应当以各专业的最新动态为指向,以引导学生了解前沿科技及其未来趋势为重要目标,并结合这一目标综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而言,高校首先要创新教育理念,以教学质量为标准,以就业为依据,将科学的就业观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其次,必须敢于正视以往教学模式的不足。一要主动挖掘学生的才华与潜能,在提升专业课质量的同时,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职业需求来充实选修课体系;二要结合企业现实需要,通过制订教学计划、完善知识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等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始终将帮助学生顺利就业视为大学生课程设置的重要导向。

(三)加强对外联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大力发展第二课堂,帮助学生增强动手能力。首先,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实践平台,因此,高校要主动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多样的实践环境。其次,要同等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将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和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大学生向市场型、应用型人才转变。再次,要重视发展“产学合作”教育。一是要转变相关制度,邀请企业参与学生理论及实践课程的规划;二是要加强互动,多组织学生与用人单位负责人直接交流,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来自企业的职业规划指导意见。最后,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倡导创业思想。可以通过创业讲座、创业比赛等方式吸引学生了解创业知识,学习创业技能,体验创业流程,以创业的方式将就业的压力分流。

第4篇

如果将大学毕业生所能提供的专业技能服务看作是类似于商品使用价值可供消费的服务,那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高校则可以看作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是该服务的供应方,用人的企事业单位则是市场中对这种服务的需求方,三方在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一个供求不断变化的市场。但由于高校一般是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与其他市场中的商品供应者相比,很多时候它们并不具备完全市场主体的地位,这就决定它们在市场供求关系波动的情况下,因为不能随意变动其供应量而时常处于被动的境地。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关系波动的因素

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关系从以往的供小于求到现在直至今后一段时期的供大于求,其始终难以处于一个理想的均衡状态,究其原因,除经济大气候、就业市场机制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外,更多地是受种种微观因素的影响。

1.成本因素。学校培养成本。在供小于求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学校的成本收回能得到保障。但在扩招后,由于持续的供大于求的市场只给予大学毕业生们比较低廉的平均价格,与看涨的学费相比,家长们开始抱怨和质疑学校收费过高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密切影响着学校培养成本的收回,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刺激市场需求,扩充市场容量,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培养成本和学生接受教育成本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就业(主要为受教育的)成本。调查显示,2007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对月薪的平均预期在1200元左右,百分之二十在1000元左右。我们以一年为期限考察损益平衡下单个毕业生在校所费的全部成本,其中:单位固定成本用在校本科生一年学费的大致区间3500-6500元表示,目标利润期望值区间1000-1500元,单位变动成本用估计的生活费、书本费、其他杂费之和的区间5000-1000()元来表示,那么计算出来的单位“商品”价格区间在9800-18300元。在这个基础上乘以四,得到一个大学毕业生就读四年后就业的成本区间为39200-73200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平衡损益的最低成本也难以在毕业生找到工作之后的两至三年或更长的时间里通过他们的薪酬得以回偿。

用人单位的取才成本。用人单位的取才成本指的是用人单位从大学生就业市场中获得所需人才所支出的一系列费用,其中包括获取相关人才信息的成本、招聘筛选成本、培训成本、机会成本、人才短缺成本及对方违约风险成本。理想的市场状态下,各用人单位都能从市场中各取所需,不存在人才短缺成本和违约风险成本,其他成本的支付也相对较少。在供大于求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似乎处于完全主动的地位,其人才短缺成本和对方违约风险成本似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仔细估量,用人单位要在参差不齐的大学毕业生中寻找到对口的人才,其获取人才信息的成本和招聘筛选的成本其实也并不低廉。

2.价格因素。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整体平均价格是随着供求关系的波动而变动的,虽然其价格受到市场因素的作用,但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市场最终还是会给毕业生一个量身而估的价格的,这不仅是优胜劣汰的结果,更是市场选择的显著体现。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类似于商品价格的毕业生的身价(薪酬)并不能完全通过政府的干预和市场的供求关系确定,还受到专业(行业)、具体单位、个人不同预期的影响,毕业生的市场平均薪酬不能灵敏地波动以适应不同的市场状态,价格作为商品服务市场一个最明显的因素在该市场中受到约束。就目前而言,一方面,市场的供给大于需求状态决定了毕业生一跌再跌的身价。这是价格决定于供求关系的一个极端体现。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作为一种“活的”具有永久增值潜力的商品,也不肯完全被动地接受市场价格。

3.价值因素。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作为商品的大学生的价值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二是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三是再发展的潜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直接为用人单位所用,是其用人的首要标准,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大学生的成绩、证书、学历与相关测试等对此加以衡量,而单个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以及再发展的潜力一时无法用面试或其他简单形式度量。排除造假的可能性之外,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企业难以全面测定每一个应聘对象的真实价值,或者说做这种测定不具有经济性。然而大学毕业生群体的整体价值却可以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确定的平均价格得以反映。理想的市场状态中,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能找到一份工作体现其人生价值,用人单位也可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商品价值属性,市场给出的是一个与其整体价值相称的平均价格水平;在供小于求的态势下,市场会提供一个较高的平均价格,这个价格超过了大学毕业生的整体价值。就目前而言,大学就业市场的平均价格是远低于其整体价值的。

二、适应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主要策略

我们在解决大学生就业供需均衡问题时要从市场的国家和市场各相关主体两个层面来加以思考。

1.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市场进行必要的制度安排。鉴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当前态势,政府应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来促进市场按其规律有效运转,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管者和服务者,应制定相关制度,采取一系列措施,提供相应的保障与服务,确保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

创建平等的交易机会与就业平台。交易机会与就业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各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自由流通,使大学生这种商品能够按照自身的价值和价格顺利交易,形成一个良性的全国范围的市场竞争环境。这就要求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取;适度扩大国家公务员的录用比例;给予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更多的用人自,使企业敢于用人、公平用人;改革户籍、社会保障制度,为大学生毕业生解除跨区跨省就业的后顾之忧。

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法治建设,维护就业公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法律手段是政府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的基本手段。要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各个相关者的市场行为,确保市场的秩序与效率。对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要从立法的高度来保障他们公平就业的权利。

第5篇

1.1以就业为导向,变革教学新模式随着社会经济体系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提出的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也应跟随时代变化进行相应的改革。体育教师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跳出“教”的禁锢,从总体目标出发,进行学科教育向职业化教育的转型,以就业为导向,变革教学新模式。体育专业是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培养各类体育专门人才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教育,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大学体育专业教学应从专业特点出发,加强体育教学与学生的职业联系,让体育教学服务于就业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1.2重视体育田径运动教学,提高体育技能田径是体育运动中历史最悠久、基础性最强的学科项目,它的形成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被称之为“运动之母”。作为人体的基本运动形式之一,田径项目有着其特有的体育地位,几乎所有的体育项目的开展都是以田径运动为基础,其可以是个人的锻炼运动,如:单人跑步项目;也可以是团队合作项目,如:接力赛跑等。可以这样说,田径运动内容广泛,灵活方便,其运动规则简单,不受运动规则和人数限制,有着其他体育项目所无法替代的地位。由于田径运动能有效和全面的发展大学生的各种身体素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也能在一定能够程度上激发他们对其他各项体育项目的兴趣。因此,大学教师应在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时,应充分利用田径运动这一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学生的体育技能。对学生开展田径运动项目的同时,培养他们对其他体育项目的兴趣;在开展其他体育项目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田径项目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育爱好和需要选择体育内容,充分挖掘内在的体育潜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3教学手段多样化,丰富教学内容在大学体育专业理论课程内容授课过程中,教师习惯沿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内容,如此单调、枯燥乏味的体育理论知识课堂教学模式容易引发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并对此感到厌倦,长期下去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超限抑制,降低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成效。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丰富教学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体育与就业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在上体育理论课程时,可以有效利用多种现代教学设备,丰富教学资源,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以便相应的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1.4师生互动,优化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通过师生的互动才能达到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教学结合。因为课堂教学活动本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交往互动,教学就不能进行,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发挥。为进一步突出教学与学生就业的联系,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减少师生之间的不和谐。这样,教师就能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借助与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对学生进行情感的诱导,联系当今社会的现实,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业观,进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二、结语

第6篇

(一)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就业三课”作为高校就业主题教育的理论活动,主要通过教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完成。长期在学校工作的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很难为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实际指导,纸上谈兵、纯理论授课缺乏说服力。加之大班授课,且学时有限,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专业性的辅导需求,就业指导课一般在大四的第一学期开设,此时大部分大四学生忙于毕业实习、找工作、备考研究生及公务员考试等,请假不上课,个别在课堂的学生也因面临毕业难以全身心投入课堂,课堂教学效果甚微。优秀校友是在校生的一面镜子,他们的学习经验、优秀事迹贴近大学生、贴近现实,对大学生更有吸引力、感染力;他们的就业创业经验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作为职场人的校友,从职场需要出发,讲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组织沟通、专业理论等能力的要求,分析大学生所学专业就业时的优劣势,为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建议。通过就业主题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更易获得认同感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自己身出非名校、所学非热门专业而遭招聘的用人单位冷眼,缺乏就业自信心。而优秀校友与大学生有相同的专业、学习环境、学历背景,因此,大学生对优秀校友就业主题教育的认同感更强。优秀校友是学长中的佼佼者,但光环背后,他们也像当下的大学生一样,曾在学业上困惑徘徊、为找工作烦恼……针对大学生在求职前后遇到的问题,如如何做好职业决策和规划、如何准备求职资料、如何筛选就业信息、如何评估就业环境、如何调整受挫心态、如何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等,校友用亲身经历为毕业生答疑解惑。此举对鼓励和鞭策大学生提高就业自信心和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二、优秀校友就业主题教育的途径及影响

(一)成长报告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举办以优秀校友访谈、成长事迹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的主题教育,帮助在校学子了解校友的成长足迹和成长历程,如学生干部经历、在校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将对大学生就业与成长成才产生一定影响,可以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树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更好更早更科学地做好职业规划。

1.通过校友了解当今市场需求。校友可以从自身职场的角度出发,告诫毕业生具备哪些素质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青睐,具体到面试中的注意事项、求职技巧、如何制作简历、如何了解企业文化等,有效帮助毕业生克服“就业难难于上青天”的畏难心理,做到胸有成竹。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可以针对创业前的具体准备、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创业感悟等方面为毕业生传授经验,帮助他们把握、创造机会成功创业。

2.创新就业观念,热爱基层就业。很多优秀校友毕业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胸怀满腔热情,赴基层就业,接受基层工作的洗礼和锻炼,勇于在平凡的岗位奉献青春,成长成才,为基层增添了蓬勃生机和活力。但很多大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渴望体制内就业、大城市就业、远离基层就业,认为基层就业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待遇偏低、难以发展,对基层就业充满恐惧,甚至谈基层色变。高校可以邀请那些在基层就业的校友回校,用他们的亲身经历为大学生讲述精彩故事,使大家进一步加深对国家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认识。通过基层就业校友的主题教育,可帮助大学生树立基层就业的责任感,使他们甘于扎根基层,报效祖国。

(二)就业创业见习、实习基地就业创业见习、实习基地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平台,更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查漏补缺和评估反馈,是帮助大学生初步接轨社会的重要桥梁。优秀校友在工作与研究领域内的出色表现、突出贡献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已经为母校毕业生打出品牌。高校可通过走访校友活动,与校友所在单位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让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及大四实习时间,到实习基地完成职场体验、提高就业竞争力。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及时发现并修改自身存在的不足,缩短他们走向社会的磨合期,提高他们对相关工作岗位的认识,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自信心。另一方面,校友所在单位也可在有招聘需求时,对于见习、实习表现优秀的毕业生,择优录取,吸收优秀毕业生加入企业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节省了企业招聘人才的成本,大大降低了毕业生“闪辞”的用人风险。高校也可借此机会推荐优秀学生到校友企业工作,形成共赢的良性循环。以上措施既丰富了高校就业主题教育的形式,又进一步实现校企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达到双赢的效果。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现状调查;问题研究

从1998年起.我国开始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人了一个新阶段。连续几年的大扩招引起在这条独木桥上苦苦追求的学子一片喝彩。在欢呼的同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之一。从大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2002年的133.7万人到2007年的495万人….2008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否与当前的就业形势相协调。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由就业的动机、择向、途径及方式等构成的有机整体.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调查目的

通过对西南大学2008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其毕业去向和原因、就业倾向、就业途径、对学校就业指导的要求及评价等问题有所了解和把握,从中找出大学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

2.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重庆市西南大学全日制本科2008届毕业生。

样本:随机抽取西南大学3所文理院系的200名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为90.3%。参与调查的学生具体情况为:①专业:理工102人,文科84人;②生源地:重庆市内l16人,重庆市外70人;③性别:男97人,女89人。

3.调查结果与分析

(1)毕业后去向及原因

调查显示,面临毕业时,大多数学生(98人倾向于立即就业。其中有家庭经济的原因,现在供养一个大学生消耗了大多数普通家庭的绝大部分收入。毕业后,很多学生都想立即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另外,很多在校学生缺乏社会经验,认为早人社会可以积累更多在学校学不到的实践经验这样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由于就业的压力和提高自身学历、能力的需要,相当一部分学生(54人)选择考研。另外,有l0名学生打算自主创业,7名学生认为出国经历可以增加自己的含金量.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有出国留学的打算,还有17名学生选择边考研边找工作。

(2)就业倾向

调查显示,学生大部分(59人,31.9%)愿意去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就业,认为这些地方机会多,经济效益好,工作、生活条件好,更有利于个人发展。由于重庆市直辖后发展迅速,所以也有一部分学生(52人,28.1%)愿意在重庆工作。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大,因此,有23.8%(44人)的学生愿意回原籍,认为那里父母亲人都在身边,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网,更有利于个人发展。此外,有12.6%(24人)的学生没有特别要求,但只有3.6%(7人)的学生愿意去西部等贫困地区工作。调查的结果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现象:毕业生仍然对工作地点要求高,多数毕业生不愿意到“老、少、边、穷”地方就业。其实在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施展抱负的平台.但却由于条件的恶劣,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愿意去那里工作。

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政府机关占24.1%(45人),三资企业占15.8%(29人),高校、科研单位占15.5%(29人),国营企业占14.6%(27人).中小学教师占12.2%(23人),民营企业占10.6%(20人),自主创业占7.2%(13人)。政府机关、三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备受大学生青睐.这与其工作相对稳定,社会和经济地位高,学术水平较高等特点有很大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西南大学主要培养的是师范类和农学类人才,而调查中愿意去中、小学工作的学生却只有12.2%.这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和师范类人才的流失现象提出了一定的思考。

“影响你就业的重要因素”是多项选择问题。回答占前四位的是:个人发展前景、经济收人、兴趣爱好、自己是否适合。从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趋于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更加务实和注重实际价值。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88人,47.1%)对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值是1500—2000元,2000—3000元的占23.5%(44人),1000—15O0元的占11.8%(22人),800—1000元的和3000元以上的各占8.8%(16人)。由此看出,大多数学生的月薪期望值在1500—3000元之间,占到70.6%,而绝大部分学生的月薪期望值都在1500元左右。可见目前大学生正主动或被动接受大众化就业的现实,就业期望值明显降低。

(3)就业途径

调查中,大多数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就业途径是亲友和老师介绍(61人,32.8%),反映了社会关系在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从而也对我国的就业机制提出质疑。现场招聘会和上网也占到一定比例.分别达到27.8%(52人)和20.5%(38人)。为了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大学生们愿意花在找工作上的费用也越来越高,从服装费到车旅费、住宿费。有的学生可以说得上是“大投资”。调查中,有23.6%的学生认为只要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费用可以不计较。有29.4%的学生愿意支付的求职费用是100—499元,西南大学以师范和农学为主。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35.3%)只愿意花费100元以下来找工作。

(4)求职影响因素

在回答“用人单位关心的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的多项选择题中,认为社会实践经验和自身的能力与特长是最重要的因素。它表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重视内部归因。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和专业、学历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此外,毕业学校、个人品德以及性别在大学生就业中也起着一定作用。

(5)大学生对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态度调查显示。对于国家鼓励大学生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政策,有44.1%(83人)的学生表示知道一点,20.6%(38人)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但仍有26.5%(49人)和5.9%(11人)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很了解的学生只有2.9%(5人)。

可见,高校对于这方面的宣传工作仍有不足的地方,需进一步加强。

调查显示,影响大学生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因素中.个人发展是大学生最看重的因素,这表明当前大学生自我意识增长.希望通过这种经历来锻炼自己,提高能力。但环境待遇差、信息接受慢以及个人家庭婚姻等原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重要因素。这要求国家要给予政策倾斜.对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大学生给予优惠政策。

(6)对学校就业指导的要求和评价

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94.1%,175人)希望在大四以前进行就业指导,更有20.6%(38人)和38.2%(71人)的学生希望在大一和大二进行就业指导。说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要求是普遍的。调查中有47.1%(87人)和29-3%(55人)的学生表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持满意和一般态度.这与学校近几年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是密切相关的,也表明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仍有11.8%(22人)和5.9%(11人)的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很不满意和不太满意.只有5.9%(11人)的学生非常满意,这也说明就业指导工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进一步加强。有一半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的照顾一般,各有17.7%(33人)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工作不太或者没有照顾学生需要。只有14.5%(11人,16人)的学生认为非常照顾和比较照顾学生的需要。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以下问题。

1.就业期望值与个人评价度降低。导致就业信心不足.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国企改革、机构改革等一系列因素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大学生对自己的求职期望值明显降低,他们中很多人已在主动或被动接受大众化就业的现实。就业期望值下降的同时出现了大学生求职信心不足。调查中,3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求职过程很难和较难.只有20%的大学生认为求职过程较容易和很容易。如何降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一直是就业指导部门努力的目标,然而,降低期望值的同时必须注意克服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的问题。2.就业动机趋利性较强。“求稳”“求高”心理仍存在在就业倾向方面,选择去政府机关、三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大学毕业生超过了50%。而选择自主创业的却只有10.6%,这反映了大学生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方面,“求稳”“求高”的心理,这也是传统大学生“准干部”身份思想在当代大学毕业生身上的体现,而敢冒风险、艰苦创业的思想比较缺乏。

3.就业途径的“非市场化”现象,就业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调查显示,公认度最高的就业途径是“亲友和老师介绍”,我国传统的文化和国民性格造就了“讲人情”“讲面子”的风气。但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市场经济,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就必须实现用人上的市场化、公平化和透明化。

4.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不足。有待改进

调查中.各有17.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和不太照顾学生需要。可见,学校就业指导在个性化服务、专业性指导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应该更好的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5.不断高涨的求职消费。易产生奢华心理

大学生的求职消费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类型等因素,消费存在一定差异。在本研究中,调查对象为师范类和农学类学生,但仍有23.6%的学生认为,只要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可以不计较求职费用。在求职过程中。学生的消费水平大幅度增加,社会上有人戏称之为“求职经济”,这反映了就业竞争加剧,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但是,不断上升的求职消费是否带来相应的求职优势?大学生在求职消费上的奢华之风应该引起就业指导者的关注,而贫困大学生在求职上的经济压力更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因素的影响

(1)高校扩招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加重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发达国家出现的背景是经济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而且经济发展的水平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但在中国是另外的原因,即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拉动内需的消费。从社会、经济和发展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有利于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但从长远发展看,高等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同时跨越式的高校扩招将带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加重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用人单位的选材标准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由于用人单位对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了解不多,事实上也不可能对每一个招聘的对象进行深入的了解,于是名校、英语、计算机、党员、学生干部、实践经历这些约定俗成的“硬指标”就成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衡量标准。但这些标准能完全反映毕业生的能力吗?答案是值得深思的。片面强调专业对口以及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也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2.高校因素的影响

(1)教育目标的错位。在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从满足培养少数英才的国家需求转向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要和公民的个人要求。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不再是培养精英人才,而是着重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专门人才。但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缺乏必要的特点,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且在整体上,我们的高等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在人才培养层次与水平上往往并不能达到一致。以至出现某些层次比较高.但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现象。

(2)学科专业设置盲目、错位、死板,不能适应社会需要。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仍然存在问题。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的盲目性,一些名牌学校专业不适应市场,学生就业不理想。高校争相上“热专业”,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3)学校就业教育有弊端,就业指导没有跟上。高校的就业指导大多以开设一门课程的方式进行,对象往往是高年级的学生,就业教育以某种教材为本。过分形式化和理论化,与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差距较大.学生大多对此不感兴趣,不大理会。正因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狭窄,功能有限,在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上着力较少,所以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

3.自身因素的影响

第8篇

1.1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参差不齐目前,我国仍有少部分学校没有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必修课的行列;有的学校将就业指导课程的课时设置在30节每学期左右;有的学校只在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有的学校只通过讲座或者其他形式开设就业指导课,导致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参差不齐,缺乏系统性。

1.2忽视就业指导过程的重要性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还面临着教师只注重学生就业率控制,忽视了就业指导过程的实际作用等问题。从学生层面来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他们过分注重就业指导课程的结果,对就业指导过程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实际教学效益偏低。

1.3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还面临着师资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和就业指导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等问题,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实际作用。

2优化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作用的方法

2.1明确职业指导的教学目标优化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首先应该明确职业指导的教学目标,只有明确教学任务的实际目标才能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供动力保障。高校职业指导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保障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职业指导的教学目标细化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通过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在毕业后顺利就业;第二,通过职业指导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认识,为学生就业后的稳定发展提供动力;第三,为学生实现个人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高校职业指导教学工作者必须明确以上目标,通过教学目标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选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2.2加强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面对我国高校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偏低的问题,高校建设者必须结合就业指导队伍的实际状况不断强化队伍建设。首先,高校应该提高职业指导教学工作人员的准入门槛,在提高准入门槛的前提下,还应该定期对职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为建设一支高水平、高业务素质以及高专业素养的职业指导队伍提供资源保障。

2.3加强学科建设加强学科建设,重视理论研究是优化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中作用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实际教学效益偏低。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学科建设行业,在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实践的作用,为提高职业指导理论研究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笔者所在学校十分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选课列入教学计划,建立了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基础,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最后,职业指导教师还应该注重职业规划、加强就业指导、培养创业精神,从拓宽就业渠道、规范就业管理以及加强就业服务等方面着手,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2.4规范职业指导的内容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需要选择职业的大学生进行职业设计、培训和实践咨询等,要想优化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高校就业指导教学工作者必须从规范职业指导的内容上着手,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职业指导教学内容的规划应该满足以下要求:第一,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就业形势、观念、政策以及程序等纳入到实际教学内容中;第二,学生应该人手一本《大学生就业指南》,为了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我们针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组织编印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分发给毕业生并组织学习;第三,学校应该聘请专家、学者等举办就业指导座谈会;第四,学校应该组织毕业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学生座谈会;第五,学校还应该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内部举办人才招聘会,2012、2013年笔者工作院校举办了大型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分别有267家、261家企业参加,均提供了8000多个就业岗位。各系还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每年举办专场招聘会,提高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两年来共举办各种形式的专场招聘会60余场次,提供就业岗位4500多个。第六,学校还应该搜集最新的就业信息和用人单位发放的招聘信息及时满足毕业生的实际需求。最后,高校还应该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开展职业素质测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了解自我。

3结束语

第9篇

对于艰苦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其自身观念因素很重要。只有学生本人具有正确的就业观念,才会不断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就业的竞争力,来很好地把握就业机会。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艰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保证。笔者所在学院的资源勘查工程、采矿工程、选矿工程、安全工程、测量工程等专业都属于艰苦专业,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多为野外或矿山,很多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所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转变就业观念非常重要。大部分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误区”,表现为:一步到位和白领意识;希望到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工作;期望到条件好、待遇高的地方工作,即使待业也不愿意到国家需要的基层、艰苦地区就业等等狭隘的就业观念,学生的这些就业观念,本身就给就业带来了很大不利。学院针对这一现象,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消除学生的专业思想。例如,每学年学院都举行《滇之约讲坛》系列讲座,主要请学院知名的教授、矿山企业的专家及领导、事业有成的校友来学院为学生做讲座。讲述他们本身对这些专业的理解、在奋斗与成功过程中的快乐、以及对专业的热爱和国土资源工程学院这些专业的发展前景等。学生对讲座很感兴趣,主讲人起到了很好的榜样的作用。通过听讲座以及和主讲人的交流互动,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发展方向,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充满了信心。另外,艰苦专业就业渠道比较窄,单位对专业的对口要求比较严格,有些是在行业里很好的单位,但学生认识不清,在找工作过程中,左顾右盼、盲目攀比,错过了许多就业良机。在就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一个好的职位可能有许多人去竞争,狭隘的就业观很难适应现在的就业市场。因此,班级会经常召开主题班会,使学生充分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要脚踏实地,客观评价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改变过去“精英教育”的就业观念,树立“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从基层做起”的新型求职观念,更为重要的是,要树立劳动的意识。学生的就业观念转变了,才会去积极就业、主动就业,对就业机会把握的敏感程度加强,从而提高就业能力。

2抓好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艰苦专业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强化艰苦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是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手段。该院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验课、实习课、设计课、研讨课等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2.1重视实习教育基地的建设

学生的实习一般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种。虽然前两种类型的实习时间较短,要求也较低,同时系统性也不够强,多是对某门课程的实习,但是同学可以更进一步认识了自己的专业,明确了自己未来的从业方向,更加了解就业时需要哪些基本技能,为将来的就业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毕业实习,不仅是对学生本人整个大学阶段专业学习的一次全面检验,使自己在大学学到的知识系统化,也成为学生开始正式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因此,学院在大力建设院内的各种试验实训设施的同时,十分重视校外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云铜集团、云锡公司、云南省地质调查院等大型的企事业单位都有该院学生的实习基地。学院将这些实习安排在校外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内进行,这样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参与到现实工作中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丰富了实践经验,单位录用的毕业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即能进入工作角色。

2.2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学院大部分老师都有科研项目,因此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院建立了本科生实行科研导师的相关制度。学生在大一、大二学完基础课程后,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鼓励他们参与到科研中。学生较早参加科研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学生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开拓精神。参与教师承担的课题研究,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在使他们的课本学习会有一个较好实践机会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专业技术能力。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很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作经验。很多企业都对应届毕业生表现冷淡,因为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没有实践经验,不能尽快地进入岗位角色,很多企业在挑选人才时同等条件下会更加青睐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实践的毕业生,因此必须对大学生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些实践教学,因为具有时间长、实践性强、专业对口率高等诸多特点,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为学生增加了宝贵的工作经历,因而大大增强其今后的就业的竞争力。

3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对学生尤为重要,具体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3.1重视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据了解,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非常看重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因为任何单位都不会录用一个连基本素质都不具备的学生。但是,目前的教育教学中,有一些学生甚至有一些教师,都存在轻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倾向,认为那些知识太容易,根本不值得在大学的讲坛上教授。这也是在教学中常常容易忽略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因此,学校要求每个教师对这个问题要进行统筹的考虑的,要求每一个学生应该认真对待。这样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同学,才会得到用人单位的初步认可。

3.2加强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增强竞争力

对于学生来说,进入求职市场的必要条件是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影响该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是该学生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社会适应能力、踏实刻苦精神和持续的学习能力,同时这些因素也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条件。通过一定特色的能力才能把这些因素体现出来,而不是单纯地说自己具有某项能力就具有某项能力。比如,某个学生在校成绩一直非常好,在求职的过程中就可以说自己具有踏实刻苦的精神,同时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但是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需要其他的指标才能说明,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地发掘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只有自己具有更多的特长,才能在社会竞争中更具优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促进自身的顺利就业。

4进行有效的就业教育与指导

4.1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指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设计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由于大学生的心理还未完全成熟,也没有什么生活阅历,普遍存在对自己缺乏全面而客观的认识,自我定位不准,就业要求高等问题,通过职业规划教育,能够帮助艰苦专业学生认识自我。另外,艰苦专业的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学科没有一个科学的理解,对自己的专业没有一个合理的认识,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可以帮助艰苦专业学生转变观念,确立大学期间学习目标。大学生在确立职业发展方向时需考虑到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两方面,明确顺利就业需要具备的素质,只有对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进行一个合理的评估,找出自己的优劣势,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保证艰苦专业学生获取就业能力。

4.2加强高年级学生应聘技巧方面的指导

毕业的大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质之后,能否被某一家自己中意的企业顺利录用,还需要毕业生在应聘开始之前进行大量的有计划的准备工作,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因此,加强毕业生应聘技巧方面的指导,亦必不可少。比如,指导学生如何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哪些有效的面试技巧和方法,如何提高自我推销的能力等等。从而,使学生提高应聘能力。

5结论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