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2:34
导语:在硕士论文答辩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尊敬的西南政法大学的各位老师,很荣幸有这个机会接受各位老师的指导,首先我介绍一下本人这篇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背景。
一、我是一九九三年从华东政法学院本科毕业后一直从事法律实务工作,曾做过法官,现从事律师工作。在从事律师业务尤其是民事诉讼业务中,有一个很深切的感受,就是大量的民事纠纷,最终债权人能想到的最后救济手段,就是追究债务人股东出资不实的法律责任,债权人如能证明债务股东确实应承担相应责任,债权人原本无法实现的债权可能就会出现重大转机,本人于一九九九年就曾办理过一起追究债务人股东出资不实案件,案件历经深圳中院一审、广东高院二审,支持了原告方追究债务人股东承担补充清偿未出资额100万美元的民事责任,后来我又办理了多起类似案件,在办案过程中,我发现关于这个领域的理论论述并不太多,实践中各地法院做法也不一样,最高人民法院《公司法》司法解释讨论稿中某些内容又十分值得商榷,这一切促使我以这个为命题,撰写这篇毕业论文。
二、从结构来看,本篇论文就股东出资不实的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进行了分析,民事责任部分是重点。
(一)从股东出资不实民事责任来看,这一命题显然是属于公司法范畴,从立法领域来看,除了一九九四年施行的《公司法》外,(当时写论文时,《公司法》修改版尚未出台),最高院并未出台《公司法》司法解释,仅是自1993年以来,分别以会议纪要、批复等形式对这一问题有过不系统的一些规定,而某些省高级人民法院比如广东高院2003年出台了《关于企业解散后的诉讼主体资格及其民事责任承担问题的指导意见》,另外,陕西省高院也出台过类似的规定,我在对上述法律规定进行研读时,采取的是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态度,对最高院及广东省高院一些法律规定的合法性及合理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人这些观点对错暂且不论,但确属本人独立思维的产物。
(二)具体地看,民事责任部分,本人提出了以下几个自己的观点:
1.出资不实股东对公司应承担资本充实责任,《公司法》第28条规定存在三大缺漏。需要补充的是,今年10月27日修订的《公司法》第28条对此进行了修改,明确了股东不如实缴纳出资的,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
2.出资不实股东对公司债权人应承担赔偿责任,最高院曾经确定的根据出资是否达到《公司法》最低出资限额而承担连带或差额清偿责任的观点(二分法)存在偏差,应统一适用补充赔偿责任,即要求出资不足股东对公司债务在出资不足数额及利息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3.出资不实股东对债权人承担的是一种侵权责任,是赔偿责任而不是清偿责任。
4.出资不实股东向债权人承担赔偿责任时,不应考量债务形成时间,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做出的《关于金融机构为企业出具不实或虚假验资报告资金证明如何承担民事责任的通知》和2003年作出的《关于股东因公司设立后的增资瑕疵应否对公司债权人承担责任的问题的复函》两个文件中的观点并不正确,债权人是应以债务人应还款时的公司工商登记文件来确定其偿债能力,而不是以债务人债务形成之时确定其偿债能力。
5.执行阶段不应由法院直接变更或追加出资不实股东为被执行人,最高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80条的规定,剥夺了出资不实股东承担责任前应进行开庭审理的权利,也剥夺了股东的上诉权,民事程序设计不合理。
三、本文在论述出资不实股东的行政和刑事责任时,提出了以下观点:
1.刑法158条和159条,规定了虚报注册资本罪和抽逃出资罪,而200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制定的《关于经济犯罪追诉标准的规定》存在不合理之处,首先不应以给公司、股东、债权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标准,其次不应以致使公司资不抵债或无法正常经营为标准,第三不应以利用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所得从事违法行为为标准。
2.公司法不应对虚报注册资本和虚假出资行为进行区分,规定不同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中山大学学位论文答辩程序
1、由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委员会成员和秘书名单、学位申请人及指导教师姓名、学位论文题目等,并主持会议。
2、申请人宣读《论文原创性声明》。
3、申请人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硕士论文约30分钟,博士论文约40-60分钟)。
4、答辩委员会成员及到会者(已获得相应学位)提问,申请人答辩(30-60分钟)。采用即问即答方式,不得另行准备。
5、休会,答辩委员会内部讨论。
⑴导师介绍申请人情况,介绍完毕后离开会场。介绍内容可包括申请人的简历、思想品德表现、理论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课程学习成绩、科研能力等。
⑵主席宣读论文评阅人的学术评语。
⑶委员讨论,形成论文评语和答辩决议,填入《答辩委员会决议书》,对论文是否通过进行无记名投票。对于未获得通过的论文,是否允许修改后重新答辩作再次无记名投票。
6、复会,申请人起立,主席宣读《答辩委员会决议书》(表决票和成绩不公布)。
7、主席宣布答辩会结束。
特别提示:
1、答辩会要有详细记录,记录纸不够用时,第二页复印或网上下载都有效。
2、请到会的答辩委员在论文扉页上签名。
3、请主席在有关表格上签名。
4、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委员会秘书将《论文答辩申请书》、《论文评阅书》、《论文答辩表》、表决票、论文等有关材料,一并交所在学院、医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答辩会表决票由各单位主管研究生部门保存(三年后自行处理),其它材料统一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没有通过授学位的人员的上述材料由有学院、医院保存(三年后自行处理)。
外语学院学位论文答辩注意事项
1.申请人把事先准备好的有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名的学位论文扉页1份交给答辩秘书,答辩过后立即向秘书取回扉页。
2.申请人答辩后至少复印6份有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名的扉页,扉页复印件用于装订最后上交版本的6本论文,扉页原件上交学院211室存入个人档案袋。
3.申请人个人陈述时间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约10-15分钟,博士学位论文约20-40分钟。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需提供PPT演示。
4.采用即问即答方式,通常答辩委员会成员所提的问题与申请人的研究有关,尤其与申请人学位论文的缺点有关。硕士学位论文用外文答辩;博士学位论文如用外文撰写,则用外文答辩,如用中文撰写,则用中文答辩。
5.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同学,在1周内来学院把《硕士学位基本数据表》的信息输入学位系统。
6.答辩秘书通常在申请人入场答辩时就把申请人交给他的论文扉页交给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名,申请人答辩结束离场时当场把签了名的扉页还给申请人。
7.答辩秘书要在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前或离场前请他们在《学位论文答辩表》的有关栏目上签名,并请答辩委员会主席在“论文答辩决议”处签名。
许多的准毕业生一听说要写硕士论文,就感觉压力大,不知道如何是好。硕士论文对于准毕业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次性的通过论文答辩顺利毕业,是很多准毕业生奋斗的目标。那么论文真的是高不可攀的难题吗?很多人感觉论文不好写是因为接触的较少,不知道论文的结构、写作技巧。大家只要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技巧,写出满意的论文并非梦想。今天笔者和大家聊一下硕士学位论文的性质,帮助大家了解硕士论文。
对于硕士学位论文而言,追求自身独特的创造性,以此生产新知识,就成为论文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知识的新旧是通过与他人的工作对比来展开的,将自己工作的每一点进展都与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是体现学术价值的核心所在。知识之所以新,是通过严谨而扎实的论证来完成的。将自己的每一个立论都建立在扎实的证明之上,才有可能体现论文的学术价值。
本文简单介绍了硕士学位论文性质,相信准毕业生对于论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大家想要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多读多练多问是非常棒的方法。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及时的询问老师和同学,也可以上网寻求答案,及时将问题解决。论文水平的提升不是短时间就可以见效的,它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学习才能实现。大家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花费时间和精力完成论文写作。
不用参加博士生统考就能读博士?看上去很美,其实弊端很多。
大部分高校是研二上学期就开始硕博连读的申请工作,甚至有些学校硕士入学前就要确定是否硕博连读。然而仅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很难确定自己是否具备“学术潜质”,这时候贸然决定硕博连读是个很冒险的决定。尤其是部分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所需的知识积累、理论基础等素质,必须通过选拔测试才能检测,而硕博连读根本就已经省略了选拔测试环节。结果呢?很多根本没有达到要求、也不适合的硕士生硬着头皮读了博。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招聘以硕士学历为起点,所以一部分人读研在希望学习知识的同时更为了获得这个硕士学历,而并非希望在专业领域内做学术研究。而有些导师在招生时就提出希望或要求学生硕博连读,学生为了能顺利读研有时候不得不妥协。但是他们对学术没有兴趣,转博后压力会非常大,达不到博士的要求会延期毕业甚至不能毕业,如果不能顺利完成博士学业,硕博连读学生也拿不到硕士学位。或者他们在转博之前撕毁协议,不再读博。这样的结局,辜负了导师的期望,彼此都不愉快,对双方都是一种伤害。
从某种程度上说,硕博连读的培养方式存在局限,甚至是对人才发展的束缚。硕博连读期间一般不换导师,五年在同一个氛围中学习生活。同一个实验室,同一个导师,接触同一类的人,理念没有办法得到更新,这对思维是很大的损伤。因为每个人包括自己的导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硕士和博士在不同的导师手下会有更大的收获。如果考取外校的博士,或者出国深造,即使仍然在相同领域和方向,也能接触到不同的导师,不同的实验条件,不同人群的思维方式。
另外,硕博连读不存在硕士论文答辩环节,自然不用撰写、修改硕士毕业论文和答辩。貌似这节约了很多时间,其实相当危险。硕士论文是系统培养学术思维和论文写作能力的关键,大部分学生的研究能力、写作能力就是通过写论文培养起来的,缺了这一环节,学术研究能力从何谈起?往严重处说,学术人才培养要服从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硕博连读是违反这种规律的,一步到位的质量未必比硕博阶段分离的学生强。现在很多大型医院并不青睐八年制本硕博连读的学生,而更喜欢分阶段培养的学生,认为他们学习更系统,经过的训练更完善。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硕博连读的弊病。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作为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重要指标的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目标不明、内容空泛、层次不清、推理不严,以及答辩准备不充分的现象十分普遍。目前,如何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问题已引起了各高校学者与专家们的广泛关注。陶勇等[1]对农科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认为从实验内容到具体写作,都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而研究生与指导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是逐步提高学位论文水平和研究生素质的关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黄津孚则认为[2]要提高硕士论文的质量,必须从学风、导师和制度抓起。笔者拟就如何提高农业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问题,谈几点认识。
坚持“化整为零”的原则
坚持“化整为零”的原则,即打破毕业前半年才开始着手撰写毕业论文的传统观念,在入学初即告诉学生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的一般程序和规范,帮助学生合理规划三年的学习时间,将毕业论文化整为零的完成。督促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就要天天、月月、年年想到毕业论文的撰写,时时处处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准备。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紧迫感,培养学生统筹安排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与科研实际相结合。首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前期基础课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大量文献的查阅工作,在入学半年后提交所选研究方向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实验方法的综述,为写好硕士毕业论文的前言、材料与方法以及参考文献部分奠定坚实的基础。解决学生因毕业论文撰写时间仓促,导致质量偏低的现象。
坚持 “三早”的原则
坚持贯彻“三早”原则,也就是早选题,早定题,早开题的原则。在学生入学初,准备好一系列与导师研究相关的题目,比如:大豆油分研究;大豆蛋白质品质研究;大豆加工适应性品质研究;大豆种质开发研究;大豆基因组研究等等,供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课题,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动发展的愿望。督促学生尽快选定研究方向,尽早开始文献查阅。定期给予学生指导,培养学生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与阅读的方法和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对查阅过的文献的题目,来源等等按照参考文献的正规格式进行相应的详细记录,以备最后集中撰写论文时,有的放矢,从而避免学生随意堆砌参考文献,甚至从网上下载,直接粘贴的现象。要求学生在入学半年后必须提交合格的开题报告,彻底改变学生不读书,不了解学科动态的状况。
坚持“步步为营、不欠账”的原则
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具有季节性强,生育周期长的特点,因此,要想保证论文的各个环节都有充分的时间得以保质保量的完成,在尽早开始进入试验状态的前提下,还要督促学生坚持做到“步步为营,不欠账”,也就是要根据开题报告中工作进度计划的安排,认真做好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比如,播种期做好播种计划,适时播种,生育期做好各项生理指标的检测,在秋冬季进行分子遗传学室内分析等,对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数据要及时进行整理,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坚决杜绝将所有的原始数据堆积到最后分析。防止一旦发现问题,又没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补救,只好编造数据的现象。保证研究生如期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充分准备,做好毕业论文的答辩。
三个“坚持”原则的贯彻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对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督促学生查阅大量的文献,可以解决学生不读书,不了解学科动态的问题,同时帮助学生拓宽相关知识面;其次,通过对试验设计、试验实施的过程严把质量关,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科学研究的能力,加强对研究生研究方法的教育,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第三,通过把好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及论文答辩的质量关,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三个“坚持”原则的贯彻使得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工作落到实处,水到渠成的使学生具备了农业现代化生产所急需的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各项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纳粹集中营中,有些犹太艺术家,明明知道自己即将被推进煤气室,却伸出骨瘦如柴的臂膀,以仅有的一点食物向人换取炭条和铅笔,创作他们生命中最后的作品。他们是在创造作品,同时也是在为人类的精神宝库创造不朽的财富。
[创业者之歌一]“答辩完论文,我才可以安心离去”――一名女硕士生的生命绝唱
2005年6月10日,一场特殊的硕士论文答辩会在广西大学进行:会场是特别设置的,由三楼改为一楼,答辩桌高度也特意调低。会场外,一辆救护车正在默默守候。
上午10时,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女孩被人推进来,开始宣读自己的论文。
读了10来分钟,女孩猛咳起来,呼吸困难,现场医护人员紧急输氧,但她咳得实在太厉害,只好由师弟廖志超代读,她在一旁补充。伤感向每一个人袭来,有的人背过身去,偷偷抹泪。
1个多小时,对于这位面对死亡的女孩来说,是如此漫长。答辩结束,评委一致认为,论文设计合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总评分优秀。
掌声持久、热烈。女孩苍白的脸上露出笑容。1个月零4天后,她安静地离开了人世,微笑着以“优秀”完美谢幕。
她叫何国英,广西大学研究生。
忍受着癌症的折磨
她说“学业上不需要特殊对待”
何国英,一位28岁的女研究生,一位几年间经历几次大手术、数十次化疗的癌症病人,一位身高1.6米、体重不到70斤的女孩。
1997年,来自广西横县一个贫困山村的何国英考上了广西大学。读大二时,被诊断出直肠癌,但她从未放弃。2002年,她以优异成绩考上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研究生,主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然而,厄运之箭再次射向这位姑娘。当年11月底,她肺部出现癌广泛转移。短短两年多。四次化疗,一次大手术,每次化疗疗程2至3个月。疼痛、呕吐、头发脱落,身体极度虚弱――她承受着令人难以想象的疼痛的折磨。
然而,她对导师说:“我学业上不需要特殊对待。”身体稍有好转,她就捧起课本复习功课,戴上耳机听英语,住院期间还参加了英语六级考试,她不但正常完成学业,还和导师共同完成了两篇高质量论文。
今年5月底,病情恶化的何国英不得不再次住院,而6月10日对她是个重要的日子――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在这天举行。
考虑到实际情况,学校允许她可以不答辩,也可以把答辩会场搬到病房。然而,对她来说,在严肃的氛围中按照标准的程序答辩,有老师和同学在场,才是完整的。她含泪央求医生和导师满足她的愿望。
“她的论文无论从学术上、应用上都很有价值,在这个领域有突破,优秀当之无愧。”导师夏中生说,“自己从教20年,从没见过这么坚强的学生。”
她把氧气瓶搬进实验室,一边做实验,一边吸氧
何国英不长的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使命已经结束,我可以离开了,希望大家不要为我难过。”
何国英家在农村,村子人多地少,家里只有两亩水田,靠父亲外出打工、东挪西借,她和弟弟才读完大学。农村的贫困,从小就深深烙在她的心底。
研究生论文,她选择了一个很“土”的课题:“非常规饲料――构树叶的营养价值评定研究。”她对导师说:“我家在农村,我喜欢这个‘土’课题,构树叶在广西农村到处都是,如果能做成饲料,让农民用低的成本养猪养鸡,不就可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了吗?”看着眼前这个身患绝症的学生,导师无言,嘱咐了一句:“这个研究很艰苦,多注意身体。”
2004年7月,她开始了硕士论文研究。此时,她正承受着癌细胞的袭击,整夜睡不着,只能坐着。
“癌痛像刀割一样,不是一下,而是持续性的,在这种持续不断的疼痛中,一般人是熬不下去的。”她的主治医生、广西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化疗科主任胡晓桦说。
在这种刀割般的疼痛折磨中,她开始了异常艰辛的科学研究。
做动物消化实验需要从事大量体力活,首先要自己养鸡养猪,每天搬饲料、调和,然后喂猪、鸡,还要收集鸡、猪的粪便、尿液,打扫鸡舍、猪舍,又脏又臭;天气热,每天要给猪冲十几次水;消化实验要煮树叶,一煮就是几个小时,人不能离开。师妹刘丹说:“师姐带着我们从宿舍到鸡场,骑车20多分钟,两三个月风雨无阻。每天从早到晚,从鸡场回来再回到实验室做实验,正常人都累得不行。”
实验后期,刘丹几乎每天都陪在何国英身边,“实验室在五楼,她要爬大半个小时,走一步休息一会,本来喂小白鼠可以交给我们做,但她每天都自己喂。她常常在实验室泡到半夜,那是她疼得受不了,睡不着,就来做实验。”
今年三四月份,实验进入关键时期。她疼痛剧烈,呼吸困难,咳血。她把氧气瓶搬到实验室,一边做实验。一边吸氧。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恳求医生:“你一定帮我顶住,答辩完论文,我才可以安心离去。”
(《中国青年报》2005年7月28日)
[评述]
何国英忍受着病魔的折磨,出色地完成了论文答辩,既给农民脱困带来转机,也给我们留下一笔“挫折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财富。所以,创业的本身是一道带着光环的美丽。
[创业者之歌二]――靠梦滋养的地下歌者
钟立风背着吉他闯北京已是10年前的旧事了。但直到今天,这个酷爱自由的地下歌者,才刚刚看到梦想的大门对他开了一道缝儿。
虽说眼下小钟还没成为那种大红大紫的歌手,可他创作的歌曲《再见了,最爱的人》却始终占据着KTV点播排行榜的前10名。今年,他的首张个人专辑就要面世。小钟收录的这首歌,只用吉他和大提琴伴奏,朴素、简约,一如小钟。
去年,小钟与太合麦田唱片公司签约,算是告别了“地下”生活。这距小钟遇到老板宋柯已整整5年了。那天,小钟去清华大学演出,唱的是自己写的歌,一曲终了,台下掌声如潮。原定唱两首,结果唱了5首,听众还要求加唱。最终,一位老师到后台把电源关了,小钟才得以下台。
当时宋柯也在台下,便请小钟去公司试唱。试唱,对小钟来说再熟悉不过。初到北京时,他每天的生活就是背着吉他去一家一家唱片公司试唱。但结果总是,你的歌不错,但是不够商业,有机会我们会通知你。然后便杳无音信。
宋柯没有立刻签下小钟。他说,如果你相信我,我将来一定会和你签。小钟相信宋柯,“他曾经打造过朴树,是真正懂音乐的老板。”小钟一直等,等了5年但他不后悔。遇到一个好伯乐,并非易事。
“地下”10年,生活是他创作的源泉:坐错车、偶遇、窗外的风景、收留小猫,都被他编成歌曲,常引得听者落泪。小钟非科班出身,只读完中学,这反而使得他的创作没有束缚。朋友聚会经常喝酒、吃水果,听小钟创作的歌,一曲歌毕再来一
曲,不亦乐乎。
在酒吧唱歌是很多地下歌者谋生的手段。小钟到哪个酒吧,便会成为哪个酒吧的灵魂。客人们总是为听他唱歌而来。他们常替小钟不平:这么棒的创作型歌手,怎么就没公司愿意包装呢?
可小钟就是不够商业。他的歌淡淡的,能勾起人对青春和爱情的感情,仅是低声吟唱,没有那种满大街哼唱的热闹。圈里人给他的定位是,民谣歌手。民谣者,民间的歌谣,会流传得很广,却很难流行。
日子久了,小钟也有些丧气。2001年,他只身去青海,而心爱的吉他则被他留在北京。他没把这当做一次风光,而是一种告别。
在青海,小钟和牧民一起放羊,一起迁徙。“他们的脸上全是质朴,平和而乐观”,这种情绪感染了小钟。8个月后,他回到北京,没有再去试唱,也没有打道回府,而是静心整理多年来的创作,能编曲的编曲,能录音的录音。用他自己的话说,“更沉静了”。
绝对的安静和绝对的激情,是小钟的两面:台下,他用额前的长发遮住羞涩的眼神,话也不多:可一旦到了台上,他便充满激情,拥有瞬间调动千百人情绪的“魔法”。朋友的乐队演出,请他唱和声。他一上台,闭上眼睛打起拍子,身子前后摇摆,唱得比主唱还投入。
小钟的歌终于开始打榜了。第一支单曲是献给母亲的礼物:“妈妈我告诉你/我找到了真正的爱情/她的模样就像年轻时候的你/当我降临到这个世上/你在身旁疲倦又安详/听见爸爸对你说是个男孩/如今我已长成个青年/妈妈我在你的身上/看到所有女人的美丽和善良。”
1998年母亲节,小钟在电话里把这首歌唱给远方的母亲,母亲许久说不出话来。
这首并不商业的歌,打榜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地好。或许这就是民谣的力量――有时候,安静的力量反而更大。“摇滚给人的感觉是在路上,而民谣更像是在路旁,观察路上的行人、风景,视野更为开阔。”基于这样的想法,小钟的第二首打榜歌曲选定了《在路旁》。
“小钟有诗人的才情,却没有诗人的忧郁。”朋友们说。他对陌生人也可以报以最纯真的笑容,从容的神情掩盖了10年的漂泊和沧桑,是音乐让他如此的淡定。他有时也会自嘲:30岁的人了,长得也不帅,注定成不了偶像。
不过,小钟是那种可以让人记住的人。和盲人歌手同台演唱,他小心翼翼地扶人上台;别人抢话筒,他把自己面前的话筒送到盲人歌手的嘴边;公司的女助理要帮他拿琴,他说什么也不让女士拿。
小钟的第一张专辑即将问世。他的一个朋友,也在今年策划了民谣音乐节。有人说。在谈出国人视线10年后,民谣要卷土重来了。而他认为,无论音乐形式如何,关键是能否打动人心,如果说民谣在今年真的回归,那说明人们的心灵回来了。
而对人送给他的“最纯正的民谣歌手”称号,小钟低头浅笑,羞涩依然。
(《中国青年报》2005年7月23日)
关键词:专业硕士;岗位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5-0006-02
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始于1984年,国家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愈加重视。目前,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进入战略转变的攻坚阶段,学术型与专业型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此次改革的重点,现有的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因此,借鉴以往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创新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岗位能力与适应能力,是现阶段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重点。
一、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1.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经验短缺。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仍然处于探索和建立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分析和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2.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理论探索不足。相对欧美以及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地区而言,我国在研究生实践及创新方面,尚缺少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相关理论的建设不足,且存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现象。
3.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才的素质及其在服务社会中的岗位定位,因此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应随时代变化而发展,加强对专业硕士岗位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举例江南大学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阐述了一条提升专业硕士岗位能力的新思路。
二、构建新型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1.构建强化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1)突出理论素养课程的实践性。在基础理论素养课程设置上,改变过去只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的问题,突出“理论+实践”的课程体系。设置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既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及前沿知识,又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向,增强了基础理论课程的实践性,缩短了毕业生的适应期[1]。以江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为例,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用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建成了培养单位和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在课程建设方面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案例库建设,改革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实用性和综合性,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此外,还进行了与课程相应的考核方式改革,对课程的考核实行理论成绩+实践成绩综合评价机制,增强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意识。(2)打造密切结合本专业实践的学位论文研究导向。在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践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开始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论文研究写作与答辩。在这一环节,首先,学校统一要求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要立足工程实践,从工程中选题,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以保证选题的应用价值。其次,为使学位论文能够全方位地与我国实际更好地结合,学校在论文体例上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模式,采用多样化形式,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已纳入到学位论文体例中。最后,根据硕士论文一般性要求还要求学生在论文中要体现出专业硕士综合运用工程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对来自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设计,体现出应对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建立良好的实践平台。(1)建立互惠互利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长期以来,专业硕士找到的实习单位不尽理想,找到了又因为技术含量低,不能达到获得岗位训练的基本要求。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研究、实践资源充足,利用区域优势,联系污水处理厂、环保企业,建设了9个校外稳定实习基地,5个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为协作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其运行实践中很好地解决了研究生培养中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问题,在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上促进了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有效提升,在进入研究生工作站后,通过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特定岗位,增强其在实践过程中的责任意识,注重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平台建设,形成了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实践平台格局,从而保证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岗位能力达到培养要求。(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力度。为确保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活动保质保量完成,制定了详细的专业实践考核制度。专业实践环节是培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岗位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未参加或未通过专业实践考核,便不能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专业实践的考核采用学分制,通过专业实践考核者记3学分,不通过者不得学分。研究生所在学院组织由校内外专家参加的相关报告会,由学生汇报实践内容与心得、研究生实践结果及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评定考核成绩。
3.实行双导师制,充分发挥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的作用。(1)建立专业硕士双导师分工协作机制。在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过程中既需要在理论上给予充分指导的校内导师,又需要在岗位实践中给予切实指导的一线校外导师,建立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分工协作联合培养的机制。(2)充分发挥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专业硕士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了解该领域工程发展的动态,掌握该专业发展规律,能够参与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制定、工程教学实践指导、学位论文选题等方面工作,所以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加强岗位实践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构建实践能力考核体系。针对岗位实践过程考核,江南大学构建了基于网络的全日制专业硕士专业实践考核系统。该系统的功能包括实践岗位的、预约,创建实践电子档案与在线考核功能等多种信息互动功能[2]。信息交互功能为将学校、企业导师、学生、企业管理部门等结合起来,系统定时向学校及企业发送研究生的实践情况与下阶段的考核计划等信息。根据学生岗位实践计划完成程度、实践中学生工程应用的能力的体现等方面评定学生的成绩是否符合要求,并认定是否可获得实践环节学分。实践活动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等方面紧密结合。因为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通过实践过程了解自己所选课题方向所需的实践知识,并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通过实践进一步验证,在此过程中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岗位能力会得到有效提升[3]。
5.严格把控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与学位硕士的论文的考核标准和内容存在差异。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的要求是掌握该专业的科研理论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创新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紧密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由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方向写作方式一般是与硕士专业相关的技术应用或改造方案研究、工程应用与研究、工程软件开发等多方面,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在每年学校评审的基础上,还会在专业硕士论文中按一定比例抽取学位论文送交外校进行盲审。学位论文的盲审和评审的重点是审查学生是否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是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并学习其他知识。此外,还审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进展,审查其论文中相关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和可行性等方面。专业硕士在答辩过程中,聘请全日制专业硕士所学领域或相关领域的数名专家进行评阅。答辩委员会中应至少有一名来自企业或相关应用研究部门的同行专家,以保证专业硕士论文中占有确切的实践成分。
三、结论
我国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确定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属性,以职业素养与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的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是我国将来研究生培养事业的工作重心。现阶段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模式的工作仍然处于摸索阶段,仍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希望完善后的培养模式能促进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事业能得到令人瞩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显青,郭长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以哈尔滨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143-145.
[2]唐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實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9):33-33.
――怀特海
(一)
2000年春节,我调来南方工作还不到10年。有一天,突然接到中学闺蜜的电话,她用低沉的语调告诉我,初中教我们数学的黄老师患胃癌于上个月去世了。我愣了几秒,忙问:“是教我们代数的黄老师吗?”闺蜜说:“是的。你忘了吗?当初代数你学得最好,每次都考100分,黄老师经常表扬你。”听到这,我的鼻子不由自主地酸起来,一时间满脑子涌现出黄老师当初教我们代数的一幕幕情景,却也还是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不可能,不可能,黄老师那么好的人怎么会说走就走了呢?”
我清晰地记得,当时黄老师才40来岁,她身材娇小,但却非常有魅力。黄老师的课上得非常好,课堂的设计也非常巧妙: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总结本节课重点、最后10分钟测验,四个环节紧紧相扣。每天下午放学前,黄老师必定会抽出10分钟时间到班上公布并讲解当天课堂测验的结果。因为黄老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同学们的代数学习问题基本做到了堂堂清、堂堂会,学习的积极性也似乎比学其它科目要高很多,以至于后来大家在同学会上一起回忆黄老师时,不少男同学表示自己中学数学学得一般,但代数还不错。
其实在我心里,黄老师对我的影响远不止教我学好代数,更多地是让我懂得了即使是拿了满分,也仍有可以改进之处。黄老师经常在我的作业本上留下很多充满期待和鼓励的话语,那些用心写下的字句给我年少的心灵注入了滋润的雨露,让我在开阔解题思路的同时,也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崇高的敬意。
是黄老师让我明白:师德,有时其实就是一种螺丝钉精神,严谨、周密、一丝不苟,不断将真理的光芒照射到学生心灵深处。
(二)
2007年春节的大年初三,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似曾熟悉,但就是猜不出。等对方说出姓名后,一种强烈的内疚感油然而生,并久久不能平抑――打电话给我的竟是自己20多年前的高中班主任谢老师。我和谢老师聊了半个多小时,年逾古稀的她在嘘寒问暖间传达的全是对远游学生的挂念,以及盼望有生之年还能师生共聚的愿望。那一刻,我的眼睛潮湿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
说实在,高中那时,谢老师就是同学眼里的“女神”,她不仅形象气质好,教学能力也非常出众。谢老师身材曼妙,皮肤白皙,仪态端庄,也非常懂得装扮自己,总是一副洋气十足,自信满满的样子。但是,谢老师不是人们眼中的“花瓶”,相反,她的教学能力非常突出。
谢老师是责任心极强的语文老师。每次上课前,谢老师都会提前充分备课。她的案头除了课本,还堆放着不少厚厚的参考书;她的教案总是写得密密麻麻,重点句子还常用红笔勾勒。因此,谢老师对课文中心思想的归纳总结都非常准确、全面。在课堂上讲解课文时,谢老师都会引经据典,丰富教学内容,开阔我们的视野。因此,在谢老师的语文课上,我们丝毫不会感觉到沉闷,反而是非常享受。
除此之外,谢老师的过人之处,还在于她的班级管理能力。谢老师经常组织班级开展各类活动,并开展得有声有色。尤其是每周的主题班会上,谢老师总能通过各种别具新颖的主题思想和方法形式让同学们产生心灵成长的动力。同时,谢老师还特别善于利用每天的零碎时间进入班级给我们补点语文课,这种行为虽曾遭到少数贪玩男生的反感,但她总会想出办法让他们规规矩矩配合“补课”。
是谢老师让我明白:师德,有时其实就是一种奉献,是一种执着,是一种对教师职业的忠诚。
(三)
2003年春节前夕的某一天,我正在超市购买年货,突然我的硕士导师李老师来电询问我的硕士论文进展情况。当我还支支吾吾不能明确回复她时,她又问:“你现在干什么呢?”我说:“在超市购买年货呢。”她停顿了一会说:“你能否年后把论文初稿就写出来发我,争取6月底能够完成论文答辩?”我一听就急了:“可能不行,我原本就打算下半年才答辩的。”没想到导师为此在电话里用了10分钟和我讲了当年自己完成硕士和博士论文的做法,目的只有一个――建议我不要因为过年耽误自己的论文写作,赶快找个清静地方好好把论文初稿写出来。最后,李老师还嘱咐说:“需要老师帮助就来个信息,我会打电话和你交流。”放下电话,我也无心购物了,速速赶回家中,和家人交换了导师的想法和建议。家人听后一致赞同,愿意配合并创造安静的环境让我能够独立开展自己的论文写作。
就这样,我难得经历了一个“忘记过年”的寒假。更难得的是,整个寒假里,导师主动给我打了四次电话和我探讨我论文中的一些观点和细节问题,甚至其中有两次通话的时间都超过了一个小时。最后,因为导师的督促和指导,我的硕士论文如期顺利通过答辩。
李老师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为人特别亲和;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还非常能干。在我眼里,她就是一位极富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女强人。在她的身上,我感受最多的就是大爱,凡是和她有过交往的人都会对她交口称赞。她身上少有矫揉造作,少有贪婪和虚荣,更多的是真情流露,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在我心目中,她就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楷模。
是李老师让我明白:师德,有时其实就是一种对知识精益求精的追求,是一种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是一种对学生的真诚和关爱。
三个春节电话的故事讲到这里就差不多了,但对师德的思考和感悟还远无法结束。
1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与全日制在校硕士相比,工程硕士在培养对象、培养目标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1.1培养对象工程硕士专业的学生多数为一些在职人员或者是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他们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工作业绩,掌握了必须的工作技术知识,具有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全日制在校研究生相比,他们的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
1.2培养目标工程硕士主要为工程建设部门及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题设置和选题上要结合其自身特点,注重使学生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宽和加深工程技术知识,以更好地服务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1.3学习方式工程硕士的学员采取的是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多数是利用业余的时间边工作边学习,在教学形式上也比较灵活。
2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结合企业的生产发展及科研实际,选择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或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对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有指导作用。
2.1论文选题充分体现求实与创新的结合在论文选题上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应立足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要侧重于研究有前瞻性和开发价值的课题,选题最好是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规范选题要求,明确选题方向。
2.2论文类型充分体现工程多样性的要求工程的多样性决定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多样性。概括来讲,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分为工程设计类和技术研究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数企业越来越注重于工程管理和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致使这方面的选题也层出不穷。因此,对不同类型工程硕士论文,既应该考虑到对其共性的要求,即论文选题、研究方法、技术难度和成果评价、独立性、论文写作等方面,也应该有更具针对性的特殊要求。如:工程设计类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重点,体现研究开发技术的先进性;工程管理类则强调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强调研究可能带来的潜在社会效益。
2.3写作时考虑多方面因素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在撰写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和涉及的因素很多,与学术性学位论文相比,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既要有前沿性、创新性,还要有前瞻性和应用性,注重研究成果能够带来的潜在社会效益,要有技术性又要有条件利用性等因素[2](图1)。
3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3.1现行的套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体系不适应现行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总体上是根据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进行,主要有2种方法:①定性评价,指评审专家对各项标准做出优、良、中、差的判断,根据对论文的整体印象做出通过或者不通过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模糊,不能做到对文章水平的准确定位,也不利于将不同水平的学位论文拉开档次;②评审专家对各项标准打分,然后进行加权平均得出最终的评价,这种方法虽然是定量分析,但加权平均得出的分数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论文实际水平,尤其是遇到专家意见相差太大时,这种方法就更受局限。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来看,有不少好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工程硕士学生大多数来自企业或生产管理部门,背景参差不齐,且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涉及面广,学位论文质量层次明显不同。套用现行的研究型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因此,为了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亟待建立一个新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3.2是培养形式多样化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入,研究生的培养形式开始多样化,这就要求与之相对应的各种具体形式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以确保在发展的同时保证质量。于是,作为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建立论文评价体系,并与工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相区别,十分必要。由于我国工程硕士教育起步较晚,一些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从传统重点大学工科硕士教育制度演变而来,这就会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的问题,这也是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4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构建
结合工程硕士学位培养的特色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笔者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体系提出以下建议方案。
4.1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更强调具有独到的解决问题的见解(对策),或能够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方案等[4]。因此,需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在设计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全面性。评价指标体系要针对工程硕士学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能比较全面反映论文的整体水平。②可测性。所包含的指标需要有明确的定义和内涵,使评价者知道如何去评价并容易理解和区分不同的评价等级,且要尽量以量化的指标反应论文水平。③科学性。评价体系的指标分类和特征描述应该科学合理。④简捷性。指标的设计尽量简捷易用。⑤兼容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注重实际,涉及多学科、多方向,指标设计应能够涵盖不同学科的相同特点。⑥客观性。尽可能保证评价后的结果公正、公平,能客观反映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实际水平(表1)。
4.2确定评价表各项指标的权重一份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求有合理、科学的考核评价项目,还要要求有反映每项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权重以及反映权重大小的权重系数。指标的权重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十分灵敏,因而,也十分关键。指标权重制定得好,评价结果与客观实际相吻合,反之,评价结果不能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由此可见,指标权重的制定是一件十分严谨的工作,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制定。因此,在制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考核及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根据工程硕士学位培养的特色,注重其应用于实际的需要,使其指标的权重相对传统研究型学术论文更具灵活性和客观性[5]。上述评价表可以转化成如图2所示的指标体系。
4.3制定论文写作及答辩评分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写作及答辩评分表除了硬性评分指标外,还应包括专家评审意见一栏,即评阅论文专家根据所评的论文提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并根据学位论文的情况提出综合评价意见和整改建议,并就是否达到专业学位论文(设计)水平,及是否同意参加论文答辩提出意见。再由各培养单位管理部门汇总各评审专家的评分和评审意见对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进行把关,以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更好地反映论文的实际水平,并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表2)。
4.4评分结果评分结束后,90~100分的论文完全达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同意答辩;80~89分,说明论文基本达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适当修改后可以进行答辩;70~79分的论文需要作较大修改后,方可考虑答辩;70分以下的论文没有达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暂缓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