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2:56
导语:在体育与健康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要]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与技能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新一轮课改,体育与健康课程就评什么,怎样评,成为一线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探究的重点,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话题。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内容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五或水平六)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数的框架。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体育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强调在评价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以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真正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和教育功能。具体评价内容如下:
1.体能的评价。体能主要包括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和健康有关的体能,《课程标准》更强调对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进行评价,可以从学习目标中选择几项体能进行评定。在对学生的体能成绩进行评定时,可参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结合学生的个体基础与进步幅度进行体能成绩评定。另外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考核项目。
2.知识与技能的评价。高中体育教学评价强调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以及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情况。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行的选项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运动爱好在学校确定的范围内选择运动项目作为学习的内容。
3.学习态度的评价。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树立学生有终身体育的意识,把这种学习的态度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定的重要内容。那么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上的出勤与表现、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的行为表现等。可从能否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能否积极投入健康教育活动、等几方面进行学习态度的评价。
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体育与健康课中,学生的情意表现主要为:能否战胜胆怯、自卑,充满自信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能否敢于和善于克服各种主、客观困难与障碍,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能否善于运用体育活动等手段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趣等。学生的合作精神则主要表现为:能否理解和尊重他人;能否遵守规则、尊重裁判;能否在学校和社会的体育与健康活动中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表现出负责任的社会行为等。
5.健康行为的评价。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健康行为也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内容之一。学生的健康行为评价内容主要有:是否有不良生活习惯,是否学会制订并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是否注意个人的卫生,是否为维护公共卫生而努力等。
(二)怎样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的评价
1.评价时运用好两个标准。
(1)由单一评价标准向多元评价标准转变。依据《课程标准》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内容,可以将学习成绩评定标准分为绝对性标准、相对性标准、个体差异标准。这三种评价标准各自都存在着优点和缺点,如果单一地使用任何一种评价标准,都难以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要使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效果,应将多种评价标准结合起来使用,即评价标准多元化。
(2)允许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课程标准》把制订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标准的权利下放给体育教师,由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各评价指标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这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师更客观、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还有利于发挥体育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其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发展。2.评价时选择好几种方法。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定量的评价方法比较适合于对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做出评价,但很难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锻炼习惯、意志品质、健康行为等。这样就要求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一是在对某些可量化的因素进行定量评价以后再对那些不能量化的因素进行定性评价,二是对某些因素进行量化后得到的结果进行定性分析,这样就使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实践中,学习目标主要是在“过程”中完成的,其中许多目标如果不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放到学期末再终结性评价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方法必须多元化,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位于一体。这样既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又调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三)学生学习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课程标准》提出,在确定体育学习评价内容时,除了要注意其评价内容
的全面性以外,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学生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参与评价,既体验成功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因有运动天赋而体育学习成绩好,在体育学习中的优点就多些,有的学生则恰恰相反,这是个体差异的反映,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随着体育的发展,学生可通过不同渠道和不同层面获得体育的知识与体育技能。如果单单以体育教师的评价来对待学生,是很片面的,是不合理的。因此既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也要强调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还可让家长参与评价。
4.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学习评价过程中,体育教师绝不能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而是要从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采取激励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其主动全面地发展。
综上所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与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相比,更为强调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教师应突出评价的反馈与激励作用,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为每个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因素培养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能够驱使个体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主动参与,并能克服困难,身体力行。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形成完善品格的重要条件,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根据体育知识技术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并且努力达到目标,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达到培养的目的。
2.创设成功教学情境,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动机
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利用学生进行的身体练习,通过正确的评价,创设成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产生成功的体验,形成成就动机,使学生的体育动机得到培养。
二、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形式,激发、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1.诱导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是学生兴趣的指南,而兴趣即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兴趣促成动机,动机支配需要的行为。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想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质量,必须从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态方面改进。针对学生好奇、好动,求知欲强,对新异动作很感兴趣,对单调、枯燥无味、多次重复的动作比较厌恶,在组织教学上,应抓住重点教法,灵活多样,做到严而不拘,活而不乱。如练习立定跳远项目,教师先按学生情况,课前划好相距1.2米到1.5米的平行线五条,练习时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挥下进行三级蛙跳5-8次,五级蛙跳3-5次,五级单足跳5-8次,游戏活动两人交替“搬动”过“五关”(五线)2-3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自始至终,在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进行练习,做到既有汗水又有笑声。此外,我还充分利用录音机、幻灯投影、电脑动画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把一些体育竞赛和一些教师无法做慢动作分解的项目在学生眼中展现,从而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使学生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智力的提高。
2.通过新颖教学内容、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如果总是按示范——讲解——练习——普遍模式进行,就显得呆板、单调、乏味。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技巧侧手翻的教学时,不同的教法效果不一样。传统的教法学生刚开始还有兴趣,但动作完成不规范、不雅观,练习效果与积极性急速递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后,效果则不一样,先进行三人一组在保护下的手倒立练习,让学生先体会人体在改变后的不同感受,教授学生如何保持身体平衡等技术要领,紧接着在保护下完成劈直分腿、依次推手、慢放腿等慢动作定格,体会完整的动作要领,学生在短时间基本上能规范完成侧手翻动作,教学效果显著。又如,上队形变换课时,教师先讲“一列变二列怎么走”,练习完成后便提问“二列变四列”、“二列变三列”具体如何走?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还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三、良好的情绪对体育教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的重要条件是教会他们如何自我调节情绪,使他们服从于理性和意志,教会他们调节情绪,控制心境的方法。为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适宜的情绪激活水平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练习中达到适度的情绪紧张状态,以激起学生积极、深刻的情绪体验,以此培养学生适宜的情绪。
2.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体育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增强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克服消极的情绪体验,激发积极的情绪。
3.注意教师自身仪表的影响
教师的仪表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积极性。它是无声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老师的仪表美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为体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反之,就会给学生产生不好的甚至厌恶的情绪,不利于教学。辟如,同是一位老师身穿体操服给学生上体操课和穿着普通制服上体操课,学生的情绪大不一样,前者学生会全神贯注,意气风发;后者,学生神思恍惚,注意力不易集中,会影响学生学习情绪。此外,教师的教学表情、教学语言,教学示范动作等,也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的,对学生非智力的开发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爱好体育运动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爱好。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精选那些受学生喜爱同时又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内容。这些学习内容能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保证学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成长。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注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培养和引导,促进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运动的技能水平,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为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和“健康第一”的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足球比赛中,带球进攻要了解队员的位置,学生需要注意的范围比较广,他们既要高速带球又要防止被对方拦截,为了更高效地完成任务,就需要球员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运动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一系列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积极、友爱、乐观等多种感情。如在有些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会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也有失利时学生之间相互埋怨的,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怯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体育运动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会伤了学生间的和气。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及时地进行疏导,耐心地教育那些比较偏激的学生,让他们正确地看待比赛的成败,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让他们以一种更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比赛的结果。这样能有效地调控这些学生的情绪,对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引入拓展训练
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心理拓展训练在我国体育教育教学中应运而生。这就要求高中体育教师要敢于突破教材,大胆进行实践,勇于创新,创造出新型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逐步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有效落实“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有力保证。体育拓展训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潜能,克服惰性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还能促使学生学会欣赏、关心、爱护和关注他人,全面促进学生的身体、精神、情感以及智力的和谐发展。
四、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不同的学生在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根据学生间的这些差异性来进行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方案,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完成课程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体验到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有时候很多学生不能够顺利完成学习目标,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失败的情况,这样的结果会直接导致他们变得不喜欢上体育课。为此,新课程改革为了满足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分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个性发展,能够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确保了每位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五、采取灵活的激励性评价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中小学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丞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心理健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与年龄教育相符等等。
近年来,心理健康普遍发展。在欧美等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才产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认为是人们对传统心理咨询感到不满之后,力求改革、提高的产物。西方学者认为心理咨询只是提高治疗,忽视了发展;只为少数产生了问题的学生服务,却忽视了大多数“正常”的学生。心理咨询只是被动地等待问题的发生之后去补救,却不主动地预防问题的发生。
在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欧美西方等国家有着不同的背景。我们的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发展的历史,因而在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时,我们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德、智、体、美、劳诸学科进行比较,学者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以上各学科有着部分重叠和相互交叉的关系,认为德、智、体、美、劳诸教育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各育都可被视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对学生传授心理知识,安排心理辅导活动等内容,又都是其他各育无法取代的。而在实践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容易混淆,在这一点上,也可看出我们与欧美等西方国家开展心理教育的不同之出。因此,对西方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还要根据我国国情与教育实践具体情况而定。目前,全国各地都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一方面,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向学校的传统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21世纪的社会更需要心理健全的人,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美好时期,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有用人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成熟。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护和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忽视心理卫生方面的教育,致使许多教师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或者在遇到学生心理问题是束手无策,更谈不上指导家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挠,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的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健康快乐地进行下一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心理健康并非截然的和绝对的。学生无法被截然划为心理健康的和心理不健康的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学生,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有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的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中小学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治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
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学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健康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清华大学铊中毒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只是个别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还有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行为问题,可以有效的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一个小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就是为了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只是他在用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进而调整自己和班上同学与这位学生的交往方式,更多地给这位学生积极的关注,并不失时机地向他指出引起老师和同学关注的合理方式是什么,很快这位学生课上捣乱的那些行为问题不见了,而变成一个守纪律,爱学习的好孩子。相反,如果以传统的眼光和方式去看待这位学生课上表现出来的捣乱行为,这位学生很容易被纳入坏孩子的行列,而且由于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没有被觉察和得到满足,他将免不了还会继续捣乱。久而久之,由于长期被当成坏孩子,这位学生也就会自认为是坏孩子,并真的捣乱起来。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的角度起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主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课题。近年来,我们在北京市七城区20余所小学校开展了“学校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程”的研究与探索,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层面,全方位地,主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一些经验,并得到了广大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可和好评。根据近几年来我们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下面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几点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好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这时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老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交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同学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白出关于偷钱的问题,其他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的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重视心灵沟通,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
时代越发展,人们就越疑惑,尤其是家长和老师,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盲目反抗,不诚实,容易冲动,有很强的攻击性,小皇帝脾气……他们在宣泄什么?他们有什么不满?他们需要什么?或许,在这种充满诱惑的世界里,孩子的眼被迷惑了,孩子的心被诱导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孩子的关怀太少了他们缺少正确的引导,以至于失去了正确的判断力。中外教育家一致认为:爱是驾御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从关怀爱护入手,消除孩子的戒备心理,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一般来说,当孩子处于以下状态时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①兴奋时机。当某事物或某活动引起孩子的特别关注时,他们会激发出极大的热情,在思想上产生兴奋点。如果我们加以把握,往往可以由孩子的兴奋点来激起他们很强的向上的驱动力,或能使某些比较消沉的孩子一时有不兴奋为转机,从此改变自己,发生很大的变化。
②激情时机。孩子的情感极为丰富,他们对所面临的事物与正在进行的活动或已形成的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的切身体验与反映是多方面的,他们的喜、怒、哀乐是最容易表现出来的,丰富健康的情感是孩子的精神生活得到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情感又是驱动孩子努力进去的必要条件,能够给他们前进的动力。当他们的各种情感表现出来时,正是他们对某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最积极的时候。他们的各种表情都是有情而发,抓住他们“有感”的时候,正是我们实施教育的时机。
③求异时机。孩子的思想活动与他们的心理特点是一致的,他们喜欢求新求异,也容易产生逆反倾向,这种求异与逆反倾向,无论处于什么原因,都是他们思考判断的结果。从思想的活跃性来说,这是一种积极的思想状态,因此也是一种有利我们教育的时机。
④殊遇时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遇到一些特别的矛盾,经历一些特殊的遭遇。学生生活并不那么复杂特殊的遭遇或境况并不多见,正因为如此,他们一旦遇到特殊的严峻情况,思想上的震动就会相当大。我们在这时机要对学生特别的关怀和理解,同时利用这种时机,教育孩子正视各种矛盾,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生活的能力。
⑤疑俱时机。孩子在生活中免不了遇到矛盾产生惧怕心理,特别是犯了错误,会使他们疑虑重重,思想上产生很大的压力。这种思想矛盾和压力在其他人看来或许是微不足道的或是无关紧要的,但孩子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足,却会感到相当的沉重,并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
⑥荣辱时机。荣辱也是一种情感的反映,而且是孩子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感反映。当孩子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受到批评、处分、羞辱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况,甚至会觉得难以抬头,形成较大思想压力。我们决不能认为这只是小事,而丢掉教育孩子的时机。
我曾经在一本教育杂志书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教师连续三年教的是毕业班,班中总有那么几个后进生。三年中,他的每一次生日都不请亲戚朋友,却邀请班中的教育对象共度,或联欢或野餐,使他们觉得老师的确视他们为好友,亲近感由然而生。在平时,这位教师与这些后进生很接近,还鼓励他们到家做客,无论什么时候,他都放下手中的工作热情招待,甚至与他们玩上一会。当他有事甚至有些个人的事时,也特意与他们商量,让他们帮助想办法、出主意,使他们觉得不仅是老师帮助自己,自己也能帮助老师,从而产生自尊、自信。在这种互帮互助的融洽气氛中,建立了特别的感情纽带。当一次学生传闻这位老师要调到县城工作,竟挂出了“老师,您别走”的标语。他们说“您若走,我们跪着求您!”过去曾经打架而名列全校最差的一位学生居然流着泪问:“老师,您不管我了?”这种特殊情感使这位老师的工作十分成功,好几位后进生有了很大的变化。
可见,我们无论多忙也应该与孩子多活动,与孩子多交朋友建立深厚的情感,互相信任。只有走进了孩子的心灵,才能够影响孩子,成功的教育才能启动。
3、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超级秘书网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让孩子在参与中成长。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孩子参与能力差,是因为心理因素在作祟,他们缺乏自信心,害怕加入,怕办不到让人笑话,于是不敢参与,能力就越来越弱。我们要多跟这些孩子谈其参与活动的有利条件,要帮助其发现固有的而又没有意识到的自身优势,同时期待并帮助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慢慢地,使其对自己产生自信,从而克服对参与活动的疑惧心态。还有的孩子一直沉湎于自己的小圈子里根本不知道参与的乐趣,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就要巧妙地通过种种手段创设环境,让他们投身其中,并期待他们上场试一试,一旦他们尝到了参与的甘甜,他们就会走出封闭的自我世界,个别孩子还会爆发出强烈的参与欲望。对于孩子来说,有事让他们做,他们是很乐意的。我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指示。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主动意识,提高参与质量,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到实处。
(一)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人无完人,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是可以转化的,如果学生心理消极的一面得不到及时发现和重视,任其发展,消极的一面就会占主导地位,从而发展成为“心理病人”。体育教学不注意到这一点的话,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毫无作用。(二)心理健康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健康心理是保持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热情的精神支柱。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就高,就能正确对待运动中结果,增强掌握技术,提高水平,增强身体健康的自信心。相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就不高,就不能正确对待运动结果,就没有信心掌握体育技术,就会缺乏提高身体素质的自信心。
二、农村学校如何加强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
(一)人员配备。要加强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学校首先要配备合格的体育教师。就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形势看,一所中小学校按规定配备合格的专职体育教师已经不是问题。(二)体育教师要认真做好学生心理信息的收集工作。学校对学生个体的教育是阶段性的,而对教育对象整体的教育来说则是长远的。我们对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进行研究时,要将个体信息与整体信息、阶段信息与长远信息进行对照分析、总结,做好教学研究的经验积累和工作改进工作,避免走弯路。(三)周密地计划,认真地落实。1.体育教师对每阶段的教育目标、任务要明确。在全面研究分析学生信息的前提下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计划使教学研究工作有的放矢。有步骤地实现短期和远期教育目标。体育课堂是学校开展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研究的主要载体,体育教师统筹研究制订好体育课时计划并认真实施是关键。学生心理整体得到发展是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所以,体育教师力争把课时计划与学生心理整体性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让学生心理受到全面持续的良好影响,在老师的教导、活动下主动、健康地发展。2.落实课时计划时,体育教师要注意活动的针对性。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分好相应的练习小组,分别配置合理的练习内容、易难度、练习方法等,而且机智地给予活动指导,调动学生活动情绪,增强练习的效果。对于个别特殊学生,应给予及时关注,多给予帮助和鼓励,使学生的心理向积极的方向转化,使其积极地融入活动中尝试成功且具有成就感。总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教学方法上的建议
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坚持把尝试成功的教学方法贯穿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效果显著。(一)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而设计相应易难度的练习或比赛,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学习成功,从而感到满足和增强自信心等。(二)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能够做到的事情,“鼓励并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有成败因果关系的知觉模式,使其树立只有努力才能成功,不努力注定要失败的信念”。但要让学生在学习成功的同时做到正确对待目前的成功和全面认识、审视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以及正确认识自己体育与心理健康的价值。体育教师要充分认清学生个体的能力(包括智力、体育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努力获取成功。(三)学生对体育一开始是感兴趣的,体育教学让学生长期在体育活动不断尝到成功喜悦的滋味,有助于学生体育兴趣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的提高,从而伴随体育活动自觉地受到积极影响和教育。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结构;绩效评价
一、前言
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条件稍好的学校都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在校行政的领导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事项主要由专职教师负责。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开展活动的形式也千差万别。然而,效果到底怎么样,很多人心中没有数。论文百事通为此,笔者觉得,如何构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一)组织结构
第一,专门化。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所以必须由专业水平较高的老师担任。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条件稍好的学校一般都配备了一个心理老师,但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
第二,部门化。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依托的部门。现在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基本上是设在政教处或学生处,部门成员有专职的,也有兼职的。多数学校由一个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和若干兼职的老师组成。
第三,指挥系统。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与学生的思想教育有关,问题孩子往往由政教处教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有些正式开课的学校由教务处负责安排课程,接受教务和政教的双重任务。
第四,正规化。通常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标准化。比如,咨询规范、保密制度、档案管理等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
1、完善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首先,学校必须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
从传统的观点看,学校主要是教给学生知识的地方,这一观点不能说有错误。但是,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走向了极端,以至于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健全的身体和心理,这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获得,同时应该结合学科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样道理,班主任工作、团委工作、学生会工作都要与之协调发展,学校评价系统也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构建。
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专业队伍的建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关注每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尽可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还要关注具有心理疾病的特殊对象,而更重要的,是要起到预防的作用,防患于未然。由于人的心理现象比较复杂,每个人的心理都是一个世界,丰富而又多变。而任何一种心理的形成不但与个人的人格特质有关,而且与个体所在环境关系密切。那么,学校教育环境怎么样,就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作用了。所以,有必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和队伍的建设,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必须配备有任职资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相应的组织结构,有设备和场地。
这样,才能从组织制度上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专业的队伍可以从相对专业的角度开展心理辅导。
2、建立学生社团组织
从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组织系统分析,必须建立一个开放的、学习型的团队组织,使学生在其中能自我发展,在互动中学习,在互动中形成健康心理。在接受老师教育的同时,学生必须有自己的内化系统,使其合理接受社会传承,但又能形成独立人格体系的组织框架,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老师或长辈的价值观。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的组织结构是不可或缺的。这样一个有较高自治性质的社团组织,不仅仅协助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完成好日常工作,更主要的是提供一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平台,使之能在其中形成健康的自我,完善人格结构。
三、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完善组织结构
尽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但是,由于各地区情况不尽相同,每一所学校也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必须按照学校自己的情况,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所示的组织结构就比较有效地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保障问题。尽管如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能建立和学生家庭及社区互动的体系。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与学校教育有关,家庭、社会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二)建立专业队伍
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所以,作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是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对于已经有一定规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学校,主要是通过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对于还没有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学校,应该根据情况适量引进具有资格的教师。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无论什么样的工作,都必须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软硬件达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对学生和老师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目标不清晰,目标不能引导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高等教育即将普及的背景下,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升学将不是学生前进路上的巨大障碍,也不是教师业绩考评的唯一标尺。那么,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建立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就具有了时代的可行性。基于此,建立不唯一以学科考试成绩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就有了现实的基础。
过去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看教师所教班级的成绩和升学率,而心理健康教育不像其他的文化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的过程。所以,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绩效评价体系必须科学而合理。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针对教师的,一个是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评价体系为基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可以操作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引进体验式教学模式,更是一个新的尝试、一个新的领域。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不但来自繁重的学业,更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工作与专业对不对口?工作中遇到问题如何处理?诸如这些问题接踵而来,会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无形的压力,从而导致其心理健康受到伤害。通过体验式教学,老师针对每个学生或者说每类学生遇到的问题设置有情境、有角色、有目的的场景进行实践和演习,从实践中进行体验、思考、总结,以及和同学之间进行分享和讨论,与老师进行沟通和请教,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情谊。这种方式把教学广泛地渗透到学习和生活中,在看似无意实则特意的教学安排中,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培养自我处理问题能力,提高了自信心,心理压力也逐渐缓解,用积极的正能量来面对将来要遇到的一切。
2当代高校学生心理状况分析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2.1当代高校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在如今的高校中,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和素质,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他们同时又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知识和压力并存,机遇与挑战齐飞,导致他们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如果这些压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解,就会形成心理问题,最终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甚至会影响到周围的其他人,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值得学校高度重视和关注。
2.2当代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随着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也在逐渐地改善和提高。但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课程在高校的教育中起步较晚,因此,尚且存在一些不足以及不尽人意的地方。第一,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比较倾向理论性,缺少实际操作。虽然在专业课程中,专业性较强,内容涉及面较广,但学生还是觉得枯燥,所学知识很难融入到生活实际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师资力量。第二,在教学的形式方面,老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听课,这种被动式的接收知识的方法,导致大部分知识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这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一边是老师应付差事般的完成教学任务,另一边学生也觉得自己没学到知识,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起不到正面的作用。第三,在教学内容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让学生多方面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但其也只是做到了广度,而没有一定的深度。很多知识只是粗浅的表层,而未追根溯源,了解更深层的知识。第四,在教学设施及用具方面也略显陈旧,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脚步,不能将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引进教学当中,达不到与时俱进的同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缺点,体验式教学模式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产生的,它的出现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将被动转主动,老师也由传统的单纯讲授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方式并用的授课方式,课程也逐渐向有针对性的素质训练方向转变。这将提高心理健康教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入的原因以及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影响
3.1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入的原因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落实教育方针,通过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为国家培养出才情卓越、心理素质过硬的新型的人才。在一些教育指导中曾指出,“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突出体系建设,以学生作为主导,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分析总结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创立具有特色并且相对完善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理,找出他们真正的需求,并且用科学的方法来纠正或者是规范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或是缺点,从而培养他们自主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更能提高学生自身的自信心”。就目前的高校学生来说,不仅要有一个智慧的头脑,一个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健康积极的心理。这样的学生才能给社会注入新鲜的生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教育活动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进行简单的叠加,而是需要把它们融合在一起,相互辅助,相互渗透,把理论、实践还有周围的环境进行融会贯通,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学习,所以这个自主学习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比较特殊,它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简单的通过记忆或是熟练应用就可以了,它是需要学生从自身出发,首先进行自我认识和评价,找出身上的不足,然后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尤为重要,他们教育方式不再是简单的灌输和说教,而是将主动权交予学生手中,老师从旁观察、指导、提问、协调,用多种身份进行多方位的启发和提示,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进而进行分析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表面上把疑难问题推给学生的做法,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发挥和探索的空间,让其好好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去尝试处理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不但锻炼了学生,其实也锻炼了老师,更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紧密合作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教育资源,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2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影响
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较,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势必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3.2.1改变了教育过程的主体,由原来的以老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全体学生在完成科学文化的基础上,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体验式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其主动参与到体验过程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自老师填鸭式的传授,在体验过程中,亲身感受一些事情的发生、发展,进而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自己解决问题的主体意识。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不会逃避问题,而是想办法去主动探究事情发生的原因,主动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
3.2.2改变教育的尴尬氛围,形成和谐、友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轻松、自在、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以往的教学当中,老师是站在讲台上“演独角戏”,坐在台下的学生很难被吸引。而体验式教学,不但学生参与其中,老师更是体验式教学的设计者和多种角色的扮演者,他们在这种体验式教学中关系会逐渐和谐起来,产生情感的共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更能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可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快速成熟起来。
4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类型及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4.1在当今的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五种比较常见的体验模式
4.1.1交流式。
通过对一个事物,老师让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对比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4.1.2讨论式。
老师根据教学内容,事先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模拟,最终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个讨论式可以采用讨论分析法和心理自述法进行自由的发挥。
4.1.3活动式。
这是学生最喜欢也是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们通过团体内部的交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能更高效地吸收知识,并且运用到活动中,他们进行简单的互动,相互的探讨,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4.1.4角色模拟式。
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出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制造一些问题,让他们以新的身份去解决问题,这样得到的心理体验和经验是非常珍贵的。这样的问题在解决之后也会给他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如有类似问题出现,他们一定会处理得游刃有余。
4.1.5心理剧式。
这种模式产生于国外,是在团队领导者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发挥,让每个成员进行自我的表达,使其完全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受。
4.2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学中,老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选择,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专业要求和专业特色进行素材的选择,创建出适合并且丰富体验式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交流、讨论,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并结合不同的心理专题进行实际的演练,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2.1体验式教学方案设计。
体验式教学方案设计阶段,需要把心理健康学的主要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联系在一起,以理论做基础,设计出整体教学内容和专题教学内容,分别从整体和局部着手,让学生了解到该课程的概况和重难点问题。在此教学方案中,应该让学生重点注意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是自己能够解决的,哪些是需要通过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的,最终的教学效果能达到怎样的程度,这些都是教学方案设计所要涉猎的内容。
4.2.2体验式教学氛围和情境设计。
有了基本理论作为基础,老师就可以根据不同难度的问题进行情境的设计,运用一些计算机技术以及教学道具来创建丰富的体验环境,让学生在不同的空间里面对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给学生创造在视觉和感官上具有不同层次感的体验。针对空间的设计,要遵循人人平等、自由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能坦诚地进行交流,老师也更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这种平等、相互尊重、真诚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交流,是一种享受。
4.2.3情境活动的设计。
针对境景活动的设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利用图片、动画、音乐、影视以及多种计算机软件进行活动设计,创造出不同的效果来进行活动设计。这样可以突出重点、突出主题,与教学内容协调统一起来。
4.2.4进行体验和分享。
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中的组员通力合作,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交流和总结,最终拿出自己的方案,然后再通过演示的方法把要解决的问题表演出来。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团结协作,更能进行观点共享,集思广益,使大家都受益匪浅。
4.2.5体验内化应用。
在学生进行总结和分享过后,老师进行整体的概括和总结,将本次进行的心理健康教学的目的再次进行强调,并引导学生们将理论延伸到实际生活中,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进行思考,在生活中如果遇到类似问题应该如何去解决。
5结束语
一、加强心理健康内容的教学
体育教学中有理论课的教学和活动课的教学,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学习。如笔者在一次理论课中提问:“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健康,大家知道怎样才算是健康的吗?”学生抢着回答“身体健康,不生病”“精神好“”有强壮的身体”……笔者随即出示多媒体画面:两个男生发生争吵,其中一个身体强壮的男生把刀子捅向了同伴。笔者问:“持刀的男生健康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不健康!”笔者接着提问:“为什么不健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再回答。”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学生从中深入地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从而正确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做个身心健康的人。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其个性特征,合群或孤僻、好动或好静、善斗或怕事、粗暴或文静等。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对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身体素质状况等,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比较,尽量做到对每个学生都心中有数。教学时,则要做到因人施教,特别是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冷漠、不合群的学生,教师更要关心、帮助他们,让其身心往健康的方向发展。例如,笔者所教班级中有个长得较胖的男生,他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害怕同学取笑自己的体型,所以在体育课上基本不参与训练活动。笔者了解情况后私下找他谈话,并在一节体育课上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动员他积极参加。结果该生与同组队员共同努力赢得了比赛,笔者趁机表扬了他。从此,他在体育课上再也不找理由请假,各项训练活动也都能积极参与。
三、树立正确而健康的成功观念
青春期学生的意志、情绪、态度等转变得特别快。在体育教学中,对课堂上不能很好完成训练任务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而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消除其恐惧心理,鼓励他们不要放弃练习。如在一次跨越式跳高教学中,笔者先示范与讲解,再让学生自主练习。结果,大部分学生刚跑到跳高杆前就停下来了,只有少数胆子大的学生能够越过去,但是动作都不够规范。为了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笔者进行自我反思并改正教学方法。笔者先向学生讲述跨越式跳高的历史、优秀跳高运动员的事迹等,让学生产生学习跳高的欲望,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在杆前停下来。有学生提出是因为“害怕”,笔者就此引出“恐惧”的定义:“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危机的逃避情绪。”跨越式跳高练习确有危险因素,不小心可能要摔跤。笔者问:“怎样才能既不摔跤又能越过去呢?”学生思考后答“用橡皮筋代替横竿”“降低高度”“两人一组直拉橡皮筋”“斜拉不会摔跤”……笔者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同学们的想法很棒,让我们分组尽情地跳吧。”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了跳高的练习。笔者指导学生边练边想,互相提示、互相纠正,一个个漂亮的越竿动作就展示在大家眼前。
四、因人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一)社会环境因素大学生在走进大学后,面对的是和以前截然不同的环境,需要自己结识许多陌生的人和事,处理好学习和生活的琐事。以前一切事务都由父母安排,现在都需要自己一人承担。在上大学之前对大学生活的期盼与上大学后所面对的现实差异,平时学习成绩的影响,生活的影响,交际的影响,就业的影响,家庭影响等,这些环境的影响时刻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
(二)学校教育因素目前,高校教育虽然一直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工作开展得还不够。如心理咨询老师不是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而是一些其他专业或者是离退休的教师返聘回来的,他们对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是很了解,而且在心理指导方面缺乏专业性,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许多学校没有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有些学校也只是在公共选修课中出现。学校也很少开展心理教育方面的活动,有时只是象征性的发放一些调查问卷,对问卷调查的结果无人问津,可见也是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
(三)学生自我意识因素现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差,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许多大学生在学校中认为他的能力很强,无所不能,处处抢风头,事事要强,但实际能力却达不到,自身又缺乏面对挫折的能力,导致最后出现心理障碍;也有些学生把自己的能力看得很低,认为自己什么也干不成,不敢面对失败。大学生必须具有正确的人身观,正确的认识自我,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是自己具备社会需要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作用体育教学的目的除了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锻炼方法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终身体育观,学习一些卫生保健知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一个健康的人不仅是有健康的体魄,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直接讲解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体育锻炼方法时,融入心理辅导知识,如有些同学由于缺乏自信而出现厌学情绪心理,教师在讲解示范的过程中邀请这类同学作为“模范”,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动作要领,给大家起到示范作用,这样通过教师的独特的辅导,使这些同学能感受到做好示范时的乐趣,通过教师的多次关心和指导,从中得到了自信,会把这些学生的厌学心理去除或者减轻。对学生的心理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或引导作用。
(二)体育教学可以预防大学生心理障碍大学生由于生活、学习、就业、家庭、等方面的压力以及环境的改变等原因,经受许多心理矛盾和精神挫折,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有些学生缺乏自信,使其性格缺陷,神经衰弱等现象常常出现。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各种运动技术、技能,在体育教学中获得乐趣,如体育舞蹈教学,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期间总是笑口常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非常默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舞蹈和音乐浑然一体,使学生能够享受体育,愉悦心情,放松身心,充满自信,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从而能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
(三)体育教学可以治疗大学生一些心理疾病有些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由于环境的改变,需要适应许多人或事,需要自身不断的自我调整;上学前的远大理想和上学后的差异;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学习知识的枯燥等原因,使一些大学生生活焦虑,墨守成规,主动性差,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思想闭塞,产生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体育教学可以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或者减轻其症状。实践证明行为疗法对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具有一定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散打、跆拳道等项目的练习,使自己的能量得到发泄,在各种体育比赛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调节了与伙伴之间的人际关系,使自身压抑许久的心情得到缓解,然而能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一种,疏导心情,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作用。
(四)体育教学能使学生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口号中可以看出,体育运动能使人身体健康,使人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人心情舒畅,使其快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和体育技能,通过一系列的身体活动,使自身的能量得到了一定的发泄,流了汗水,学习了技能,获得了成功的感受和喜悦;与同学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完成体育学习任务,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其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改善;在老师的帮助下或鼓舞下完成了体育学习和锻炼,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使课堂气氛活跃,心理压力减少,活得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体育课堂中的一些比赛,可以锻炼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