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社保基金投资论文

时间:2023-03-20 16:13:02

导语:在社保基金投资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社保基金投资论文

第1篇

(一)中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内容中国社会保障基金首次提到投资运营思想,主要体现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中。该文件要求:积累基金的一部分可以购买国家债券。从2010~2013年的《社会保险情况》统计来看,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主要包括债券投资、委托运营、协议存款等内容。以2013年为例,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总资产47727亿,用于债券投资116亿、委托运营595亿、协议存款1285亿,投资资产占当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总资产的4.2%。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掌控下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范围相对宽泛很多,境内投资包括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境外投资包括银行存款、符合规定的债券、货币市场产品、股票、基金、金融衍生品等。

(二)美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内容美国OASDI投资基金由专门的投资委员会负责,投资基金只能购买政府专门为其量身打造的特别债券(specialissues,SI)。这种特别债券分为长期和短期二种类型,短期债券(SIcertificates)以天来计算投资收益,投资期限为下一年的6月30日;长期债券(SIbonds)一般是在每年6月30日作出投资决定,投资期限通常是1~15年。

(三)新加坡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内容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由中央公积金管理局负责,中央公积金投资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由新加坡政府投资管理公司(GSIC)负责投资运营的中央公积金,它掌控中央公积金绝大部分,该基金主要由CPF账户最低法定额度汇集而成,绝大部分用于购买非交易类政府债券;另一类则是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公司负责的中央公积金自主投资计划及保险计划等,此类基金主要由超过CPF账户最低法定额度基金所构成。中央公积金自主投资计划主要针对超过OA、SA账户规定的积累额度,账户所有者可选择一定比例的公积金账户资产自主投资,如股票、共同基金等;保险计划保险,可投资于定期存款、可转让存款凭证、股票和债券等。具体投资内容如表2所示。由此可见,中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内容较为广泛,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相对保守;美国OASDI基金范围狭窄,投资风险最低;新加坡将CPF分为三个投资计划,GSIC掌控的中央公积金投资渠道保守,CPFIS-OA投资计划较为灵活,CPFIS-SA投资内容广泛。

二、投资规模及收益率比较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投资基金绝大部份存于银行,收益率为同期银行存款利率。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当年收入31207亿元,支出27916亿元,结余3291亿元,当年用于投资的基金仅为1996亿元,占当年基金总资产的4.2%,2012年底全国社会保险基金资产39835亿元存于财政专户,利息通常是以中国人民银行的同期商业银行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为基数,以日计息。如果以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的同期商业银行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2.85%来估算,扣除当年通货膨胀率2.6%,则收益极低。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产品多元化,2013年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总资产12415.64亿元,收益685.87亿,收益率6.2%。截至2013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平均收益率8.13%。美国OASDI基金仅用于购买政府特别债券,收益相对较为稳定。如2014年OASDI投资交易记录显示:在2014年5月购买次年5月份到期的一款价值604.6亿美元短期债券,年收益率为2.375%;2008年6月购买2018年5月到期的一款价值3.2亿美元的长期债券,年收益率为4.000%。2011年底,美国OASDI基金总资产26779亿美元,截至2012年底,基金总资产27323亿美元,一年间基金投资政府特别债券和银行存款利息收入1091亿美元,收益率4.07%,扣除当年通货膨胀1.5%,基金略有盈余。根据2013年OASDI投资管理人年报测算,2013年OASDI投资收益的水平保持在1026亿美元,收益率约为3.8%。新加坡CPF投资收益主要来源于特别分红、投资收益、可交易金融资产的溢价估值、投资资产的溢价估值、银行存款利息收益、其他运营收入等。如投资收益主要包括政府债券、法定委员会债券、公司债券等;投资资产诸如房产、停车场等固定资产类;其他运营收入主要来自商业广场、物业、餐饮业等收入。如新加坡规定CPF利息率水平在2014年4~7月中,CPF法定额度内记账利率为2.5%~4.0%,其中OA账户为2.5%,SA账户、MA账户及RA账户为4.0%;实际利率中,OA账户为0.21%,SA账户、MA账户为3.19%,RA账户为2.93%。2012年,新加坡CPF投资收益来自特别债券分红约1.5亿新元、投资收益84.6亿新元、金融资产估值溢价0.34亿新元、投资资产估值溢价0.56亿新元、银行存款利息0.07亿新元、其他运营收入0.9亿新元。

三、美国、新加坡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新加坡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体制、投资内容、投资收益等对比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想要在确保基金“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必须在基金投资的管理体制、投资规则、信息披露等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实现基金的可持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结余基金统一管理我国社会保险结余基金分散在各社会保险统筹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因存在基金分散、投资专业队伍缺乏、各统筹区投资积极性不高等因素,使得基金保值增值难度增大。因而,我们应借鉴新加坡、美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经验,基金全国统一管理,并由专门成立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部门或管理机构(如新加坡专门成立管理CPF基金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美国也有专门的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委员会)负责投资运营,增加基金规模经济效应,提高社会保险基金收益。

(二)做好基金投资预算,提高基金收益社会保险基金因采用险种“分别建账,分账核算”的会计原则,投资管理人可根据不同险种的收支情况,可将基金投资不同时限的固定类无风险资产。如2013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2680亿元,其中征缴收入18634亿元,基金支出18470亿元,基金总收入均大于基金总支出。因此,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构做好基金收支预算,可以将历年累计结余控制在一定比例做常态化投资,投资中长期国债、协议存款等或委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进行投资。如新加坡对中央公积金的投资,就规定公积金账户最低积累额度,并委托GISC投资,超过部分适用其他投资计划;也可以借鉴美国OASDI投资方式,做1~15年期的长期政府债券投资,以保证较高收益。

(三)规范基金投资内容,确保基金安全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基本原则是“在确保基金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盈利性,满足流动性”的要求。我国社会保险基金规模大、覆盖人群多,投资基金绝大部分应投资无风险类投资资产、适度投资部分风险资产,在资产投资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投资资产风险评估、投资基金数量限制评估等。如美国OASDI考虑到投资市场的风险,将所有基金投资于政府债券,在考虑基金流动性时,基金绝大部分选择短期债券。2013年,OASDI掌控27652亿美元,其中短期债券投资27005亿美元,长期债券投资647亿美元。

(四)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基金监督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报告仅通过每年的《全国社会保险情况》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年度报告》来简要地说明基金的收支情况,在投资计划、投资决策、投资产品组合等方面说明过少。如《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情况》显示:协议存款1285亿元,却未注明存款利率、到期日期、收益情况等内容,而美国OASDI和新加坡CPF都能在官网上查阅详细的投资计划说明、投资产品组合、基金分配、收益预期等内容,便于全体国民监督,减少隐性投资损失。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应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从投资计划到投资组合,再到资金分配,最后到收益率分配,要做到全程可查、可控,完善监督体系,减少基金损失。

第2篇

关键词: 社保基金; 金融工具; 投资运营

中图分类号: F83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128-0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老龄化现象日益严峻。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总人口的8.87%。为了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我国不断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并于2000年正式成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来筹集养老保障战略资金。但由于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2010年以来节节攀升的CPI指数以及物价的飞速上涨,实际上人们将来用来养老的钱正在缩水。如何选择适当的理财工具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合理投资使其得以保值、增值,成为当下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社保基金规模及投资运营现状

(一)社保基金的构成及规模

社会保障基金是根据国家立法通过各种方式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建立起来的专款专用资金。社保基金主要有四个部分构成:一是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社会统筹账户上的基金;二是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个人账户上的基金;三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四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社会保险基金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基金,一般由用人单位(或雇主)和劳动者(或雇员)或公民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组成,国家财政给予适当的补贴,用于支付劳动者或公民在患病、年老伤残、生育、死亡、失业等情况下所需要的各项保险待遇。自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设立以来,我国五个险种基金发展规模惊人,具体参见图1。2010年全年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8823亿元,基金支出合计14819亿元。其中,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3420亿元,基金总支出10555亿元,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5365亿元;全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4309亿元,支出3538亿元,年末城镇基本医疗统筹基金累计结存3313亿元(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存306亿元),个人账户积累1734亿元;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650亿元,支出423亿元,年末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750亿元;全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285亿元,支出192亿元,年末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存479亿元,储备金结存82亿元;全年生育保险基金收入160亿元,支出110亿元,年末生育保险基金累计结存261亿元。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的由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及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资金。2010年底全国社保基金总额8567亿元,基金权益总额为8376亿元,其中全国社保基金权益7809亿元,个人账户基金权益566亿元,基金负债余额191亿元。基金权益投资收益额321亿元,投资收益率4.23%。基金自成立以来的累计投资收益额2773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9.17%。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2010年底全国有3.71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为1335万人;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2809亿元。此外,还有商业保险机构经办的商业补充养老和健康保险。

但与此相对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养老金缺口将会越来越大。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以目前的人口与养老模式推测,2001年到2075年,我国的养老金缺口将达到9.5万亿元,这还未考虑货币购买力贬值的因素。由此可见,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投资运营刻不容缓。

(二)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现状

为逐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人们“老有所养”,同时也减轻一部分企业、个人和政府的负担,安全高效的社保基金投资运营不可或缺。从理论层面来说,对社保基金进行投资会出现三种可能的结果,即贬值、保值、增值。(1)贬值。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若只将基金存入银行即只进行最保守的投资,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意味着社保基金实质上发生了贬值。(2)保值。即投资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保持一致,维持社保基金的购买力不变。(3)增值。也是最优的结果,是对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目的所在。只有将社保基金不断进行增值,才能应对日益增长的庞大的支付压力。

我国已步入“未富先老”的国家行列,人口老龄化使社保基金面对更为严峻的支付挑战,也促使我国开始对社保基金进行一系列投资。但由于金融投资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以及有关部门通过法规或部门规章的形式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如《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全国社保基金的货币资产投资、银行存款和国债比例不得低于50%,企业债、金融债投资比例不得高于10%,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不得高于40%等。从表1可以看出,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不稳定,在成立后的大多数年份其投资收益率偏低,若再考虑通货膨胀率的因素,其结果会更糟,如2008年投资收益率为-6.79%。而分散于各地的社保基金只能将其存银行或购买国债,收益率只有2%,若考虑通胀率,情况会更糟,存在严重的贬值风险。因此,如何根据金融工具的风险收益权衡,选择社保基金的投资工具组合成为迫切的问题。

二、金融投资产品的种类及其风险性分析

(一)金融工具以及衍生工具的种类

金融工具指在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金融资产,是用来证明贷者与借者之间融通货币余缺的书面证明,其最基本的要素为支付金额与支付条件。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工具的品种越来越多,风险也越来越大。根据新准则的规定,金融工具可分为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包括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基本金融工具包括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等。金融衍生工具是从传统金融工具中衍生而来的新型金融工具。从理论上讲,金融衍生工具是根据某种相关资产的预期价格变化而进行定值的金融工具。这种相关资产可以是货币、外汇、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也可以是金融资产的价格(如利率、汇率、股票价格指数等)。FASB在SFAS119中进一步定义了衍生金融工具,是期货合约、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合约以及类似的金融工具,如利率上限与下限和固定利率借款义务(承诺)等。

金融衍生工具林林总总,品种繁多,有的在金融现货的基础上产生,结构和形式相对简单;有的则是通过组合再组合、衍生再衍生的方式而形成,集多种特点和功能于一身,十分复杂。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最为活跃、交易量最大的三类衍生产品分别是:

1. 外汇类衍生产品。外汇衍生产品是一种金融合约,外汇衍生产品通常是指从原生资产发展出来的外汇交易工具。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和指数,合约的种类包括远期、期货、掉期(互换)和期权。外汇衍生产品还有远期、期货、掉期(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多种特征的结构化金融工具。

2.利率类衍生产品。利率衍生工具指以利率或利率的载体为基础工具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包括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以及上述合约的混合交易合约。

3.股指类衍生产品。股指衍生工具指以股票或股票指数为基础工具的金融衍生品,主要包括股票期货、股票期权、股票指数期货、股票指数期权以及上述合约的混合交易合约。

在我国,随着金融交易市场的不断完善,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行已经逐步开展了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外汇买卖业务、外汇期权、利率期权等业务,同时在外资商业银行竞争的推动下,中资银行大力发展以金融衍生工具为基础的各种理财产品、外汇结构性理财、信托理财、QDII理财以及券商基金合作的理财产品等各类产品。

(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存在的主要风险

与传统的金融工具不同,衍生工具交易除了三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之外,还面临着流动性风险和法律风险。根据衍生工具的不同,其面临的主要风险也不尽相同。

1.信用风险。是由于对方违约或无力履约而带来的风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方违约的可能性;二是违约造成的损失。

2.市场风险。指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变动的不确定性对其使用者产生影响的风险。但将资产负债业务与衍生产品业务结合起来看,总体风险会由于使用的衍生工具而减小。

3.流动性风险。指由于市场深度不够或因震荡而发生故障,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者不能在合理的时间内获得市场价格,面临无法平仓的风险。

4.操作风险。指由于缺乏内部控制,交易程序的不健全,价格变动反映不及时或错误预测行情,操作系统发生故障等原因造成的风险。

5.法律风险。指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合约的条款在法律上有缺陷、不具备法律效力等原因无法履约而带来的风险。由于衍生产品交易中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否受到法律的认可,同时交易对手来自不同的国家,各国法律环境不同,操作方式和惯例也会有所不同。为此,国际上专门成立了国际掉期及衍生产品协会(ISDA)。ISDA对国际衍生产品交易有一个大的制度性框架,各会员都要遵守ISDA的标准化法律条文和游戏规则。

三、根据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特性选择合适的投资金融工具

(一)社保基金面临的投资难题

由于我国社保基金所面临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投资使其保值增值。社保基金投资原则主要是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而合理的投资模式是寻求一组收益率高且稳定性好的投资组合,所以,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投资难题。社保基金投资若要保持安全性、流动性,就要放弃收益性,即只能投资在银行存款、政府债券等高安全性、低收益性领域;若要实现收益性、流动性,就要放弃安全性,即倾向投资于股票、公司债券等高收益率、高风险性领域;若要坚持安全性、收益性,就要放弃流动性,即只能投资于国债等高信用领域。所以达到一个完美的投资组合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在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同时,防控社保基金的投资风险,使基金以较强的流动性、较高的收益性来追赶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社保基金的投资风险分析

我国社保基金自2003年进入二级市场以来,在成为金融市场重要资金来源的同时,也面临很高的投资风险。根据风险的可分散程度,社保基金的投资风险主要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1.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主要是指资本市场固有的投资风险,是所有投资者所面临的共同性风险,是无法通过投资组合进行规避的,它通过社会政治、经济等宏观环境的变动引发整个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进而影响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绩效。

系统性风险主要包括:

(1)经济周期风险。经济周期是无规律且难以预测的,其变动过程主要分为衰退、萧条、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经济增长的联动效果。资本市场会跟随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而出现不同幅度的波动,社保基金不管是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其投资回报率都与经济环境紧密相关。

(2)利率波动风险。利率主要受货币供需状况、物价水平、宏观调控等因素影响,当证券收益率一定时,证券价格与市场利率成反比例的关系。市场利率的变化必然会造成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的不稳定性。

(3)通货膨胀风险。资本市场中投入的资本和收益都是以货币进行衡量的,单位货币的贬值必然会使入市的本金和收益变相缩水。社保基金的积累与投资都具有长期性,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其实际购买力便会产生下降的可能性。

(4)汇率风险。汇率受各国外汇管制及财政、货币等因素影响。投资于海外市场的社保基金,在承担资本市场固有风险的同时,也要额外承担货币汇兑过程中的损失风险。

2.非系统性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是指引起单只股票价格变动,且可以通过分散或组合投资进行规避的风险。当社保基金所投资的上市公司发生经营财务风险时就会产生投资收益下降的可能性。上市公司由于管理不善或决策失误或财务诈骗等事件的披露,便会直观地反映在其公允价格的变动上,引发股价大幅下跌的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主要体现在社保基金管理公司的运营风险。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南方基金、博时基金等10家基金管理公司成为全国社保基金的境内投资管理人。其运营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水平风险。即由于投资管理者的业务水平或心理素质、经验等因素而引起的投资风险。一旦管理者在市场时机、仓位控制、行业分布和个股(券)选择方面出现失误,其投资决策无法跟随大盘走势进行量力操作,就会使基金存在潜在的资产风险。

(2)委托风险。我国社保基金的投资方式是直接投资相接合的管理方式。其中,间接投资采取委托――的运营模式。作为委托人的社保基金理事会与受托人的社保基金管理公司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难以形成的一个共同的信用约束链条,进而无法避免各委托方或方发生违约风险。

(3)信用环境风险。市场经济是以信用为基础,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能为社保基金投资提供信用保障,进而减少其信托成本,提高收益。我国资本市场的信用环境风险主要体现在政府失信风险、上市公司的失信风险、中介机构失信风险等方面。

(三)社保基金投资渠道选择

我国社保基金采取在社保基金理事会直接投资和社保基金会委托投资管理人运作相结合的投资方式,其主要投资方式按风险程度不同可分为安全型投资和风险型投资两种。安全型投资包括投资于国债、银行存款,风险型投资主要投资购买股票、企业债券、实业投资等方式。图2是不同投资渠道收益率与风险性的相互关系,从图上可以看出:社保基金所投资的产品中,其风险性与收益率呈正相关的关系,风险性越大,收益率越高。

1.银行存款

在物价稳定的前提下,投资于银行存款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利息收入,是实现保值增值的最安全途径。但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当实际利率相对稳定时,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呈同步上升或同步下降趋势。而且在2007、2008年,我国通货膨胀率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此时,投资于银行存款的社保基金无法实现保值增值。为了冲抵物价上涨的影响,确保基金的实际购买力赶上或超过同期物价的增长速度,需要通过合理的投资运营,以获取高于通货膨胀的收益率,增强社保基金的支付能力。

2.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

政府债券主要由国库券及地方政府债券构成,是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的债券,但它的收益性低于以企业信用为担保的公司债券。企业债券与政府债券的风险程度不同,社保基金购买企业债券需要考虑到违约风险的问题。此外,企业债券属约定投资回报型基金,其利率一般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虽然企业债券的安全性与流动性与国债相比较差,但就长期而言,可以选择一些高收益和高信用的企业进行投资。

3.抵押贷款与信托基金

抵押贷款由于有抵押财产作为保障,其投资风险性相对较小,收益率相对较高。信托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由专门的投资机构进行分化散投资,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分享收益并承担相应风险,其风险性也相对较小。

4.实业投资

实业投资的风险程度主要是取决于流动变现能力及到期能否及时偿付。投资于基础设施、能源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社保基金都具有金额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流动变现能力。另外,一旦实业投资项目不能顺利运营,无法达到预期收益水平,甚至出现到期无力偿付的风险。由此可见实业投资的风险程度较高且收益期长,但一旦可获得收益,收益率也相当可观。

5.股票

股票是收益率最高、风险性最大的投资途径,股票投资收益权的不确定性主要受到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否以及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2009年,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的22.7%来自股票收入,年末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余额为4,131.74亿元,占资产总额的53%。

因此,社保基金需要根据保值增值特性,合理权衡收益风险,在银行存款、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抵押贷款与信托基金、实业投资、股票等金融工具中进行投资组合选择。

注释:

①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4.28.

①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5.23.

③ 数据来源: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2010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度报告,2011.5.19.

④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5.23.

⑤ 数据来源: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社保基金历年收益情况表,2011.5.18.

参考文献:

[1] 杜建耀.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模式研究[A].汪泓主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理论与实务(2007年社会保障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204-209.

[2] 吴新建,蒋桂松.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现状与拓展投资渠道的必要性[J].企业家天地,2010,(12):101-102.

[3] 朱玲.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83-84.

[4] 李春根,朱国庆.论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的问题及重构[J]. 当代经济管理,2010,(2):46-49.

[5] 赛娜.浅谈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的风险防范[J].经济论坛[J].2010,(11):175-177.

[6] 王继红.浅谈衍生金融工具[J].现代会计,2006,(4):56-57.

第3篇

论文摘要:社保基金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社保资金缺口的压力,其本身的商业化运作乃是大势所趋;社保基金作为我国股市中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的治理有着现实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当然,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和现代化公司制度的理念,社保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程度需要合理把握。其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途径目前应限定在信息披露项下为宜。

1社保基金商业化运作的必然性

社保基金的日常业务除了收缴、发放社会保险金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社保基金的保值与增值,其执行效果直接关系到社会保障事业的完善程度。“社会保障基金经过长期的积累,会形成庞大的资产,成为投资融资的一大财源。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项目和投资比例,指导投资的方向,促使社会保障基金向国家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投资,从而成为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草案)》第六十七条规定,社会保险基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通过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这就说明,我国在立法态度上也倾向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社保基金的增值。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沉重压力与负担。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我国已经进人老龄化社会,我国进人老龄化社会的速度是相当快的,而且我国是在社会财富增长速度落后于老龄化速度的情况下(即所谓的“未富先老”)实现这一转变的。我国人口的加速老龄化所带来的直接冲击就是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因为社保基金的增长速度要与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同步才能顺利完成社会保障事业的目标,要想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社保基金的增速则要快于老龄化的速度。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社保基金充裕才能保证社会保障事业的顺利开展,而我国的国情决定着仅仅靠社会保险金的缴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极有必要实现社保基金的商业化运营,我国法律对此基本上也是持肯定态度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实现社保基金在安全前提下的商业化运营,换句话说,就是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途径在哪里?

2社保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可行性

“在国际上,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方式通常有五种。一是购买政府公债或视为政府岁人盈余,充国库之用;二是存储于国家银行或民营银行,由银行选择借款人;三是直接以银行家身份出现,向需要资金的公司贷款或购买有价证券;四是投资于不动产,直接取得经营权,以获得收益;五是对于享受社会保险金待遇的劳动者或其家属提供消费性借贷服务。”客观地讲,这几种方式都有不同的积极作用和不足,而且各国在具体的选择搭配上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其中,购买有价证券,尤其是股票,是比较快速和大规模增值的途径之一,但是它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这也使得对于社保基金人市的争论在我国成为热门话题。争论归争论,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我国的社保基金近年来确实已经投人到股市之中,并且曾经取得过不俗的业绩,这就说明社保基金投人资本市场、参与证券交易是现实可行的,但是股市的风险和波动也使得社保基金的商业化运作需要极其谨慎t斗〕。正因为资本市场的高风险,有人对社保基金人市持比较消极的态度,认为社保基金还是应该秉持稳健投资的策略,将具体的投资范围限定在风险较小(当然收益也较少)的债券(以国债为主的)领域。对此需要明确以下几点认识:第一,只要是投资就一定会存在风险,即便是风险相对较小的国债也不例外,请不要忽略,这一两年来不断见诸报端的国家破产事件;第二,在我国,相对于投资丰厚的股市,其他投资渠道的收益率很难赶得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如果仅仅通过避免涉入股市来避险的话,很难保证社保基金的资金充足率;第三,绝不能因噎废食,近两年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海啸”确实使得社保基金在股市的投资收益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受到影响的绝不仅仅是社保基金,所有的投资者或投资机构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况且社保基金的投资亏损率远低于股指下挫幅度。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在中国语境下防范和控制社保基金的投资风险。作者在这里主张社保基金参与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以达到有效遏制上市公司运营风险,进而达到最大程度避免社保基金投资风险的目的和效果。众所周知,作为机构投资者,社保基金拥有数目惊人的资产总量,无论这些资金流动到哪一个领域,都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从法律的角度来讲,一旦社保基金拥有了某上市公司的股权,就成为了该公司的股东,就应该享有股东的权利、承担作为股东的义务,而首当其冲的义务就是参与上市公司的治理。“公司治理,其意义乃指透过制度之设计与执行,期能提升公司策略管理效能与监督管理者之行为,借以确保外在投资者(小股东与债权人)应得之报酬,并兼顾其他利害关系人之利益。er [7]8,现代公司治理的重心早已由“股东会中心主义”演进到“董事会中心主义”,即董事会为上市公司运作的核心,但股东享有选择、任免董事的权利当无疑义。所以社保基金作为一种官方的、公益性质的投资机构,在投资安全的前提下,还应该尽可能的关注其行为的社会效应。理论上讲,它一旦成为某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后,就应该尽一种忠实义务,即在商业目的之外还要对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负责,负责地选择合格的董事或经理人,有效地参与公司的治理结构,以维持公司的良性运转与可持续性发展。这就是说,从法律上讲,作为股东的社保基金当然有权利参与上市公司的治理;在我国,无论是从经营规模还是资产规模上来看,大型的上市公司多为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其经营目标除了盈利之外,还有对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兼顾。因此,在商业化运营的目的上,众多大型上市公司和社保基金都具有兼顾盈利和追求社会利益的取向,社保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应该不会影响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另外,从经营绩效上来讲,社保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社保基金和公司其他经营主体的友好关系和良性合作必将实现二者的双赢—社保基金会获得更好的投资收益,而公司的其他经营管理者也多了一个战略伙伴与理性监督者,这也将确保其经营策略更具合理性。

总之,社保基金参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拥有法律上的合法性、经营理念上的同向性、经营绩效上的共赢性,抑或曰,社保基金拥有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可行性。

3社保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功能定位与实现途径

3. 1社保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目的是监督而不是控制

“从公司角度而言,公司治理之终极目标,应是在合于法律规范下,建立最适合机制以促成公司价值之最大化。因此,公司治理理应包括‘管理’与‘监控’两个面向,前者系指企业透过自治方式来‘统管’或‘经营’公司,例如设置股东会作为最高意思机构,后者乃系采取适当监控机制来‘监督’或‘控制’,例如设置董事会来监督公司业务经营,并课以各种义务或责任以防止违法滥权。如前所述,社保基金的存在目的以及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原因是确保社保资金的充足率,以应付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背景下我国的社保资金缺口问题;作为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事业单位,其追求目标既不在于盈利,也不在于干预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基于以上两点也决定了社保基金不可能完全、彻底掌握不同类型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规则与发展规律,有鉴于治理信息和治理能力的不充分,社保基金直接控制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似乎也不太合适。因此社保基金应该找准自己的功能定位,即其主要的目的与功能在于发挥高效、有力的监督,而不是争夺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与决策权。虽然社保基金很容易成为某一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者至少有一定的发言权),但是社保基金应该找准定位,对于“管理”范畴之内的事项应该尽量减少于预,否则容易引发“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发生,而且与放宽管制、搞活经济的改革开放理念不符。很自然地,社保基金的职能就归人到“监控”范畴之内,当然,这里还涉及到社保基金与监事会或者独立董事监督职能的交叉重合与分工合作问题,限于篇幅,这里不作进一步讨论。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正是因为监事会职能不彰、独立董事不独立(甚至不“懂事”)现象的存在,作为独立且有一定权威的社保基金加人到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来一定会增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监控”的职能与力度。

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日趋完善,这就需要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有效可行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模式,使社会保险基金能够健康稳定的运行,促进社会稳定,带来更大的收益。

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其社会作用越来越大。社会保险属于社会公共产品,具有强制性、保障性、福利性和社会性,是社会的“安全网”,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因此,社保基金的监管就成为了重要的环节,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997年,为了改变基金管理的混乱状况,国务院决定将社会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1998年,国务院在组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时,建立了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计划经过各级政府机构改革,自上而下建立起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管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以劳动保障部门行政监管为主,专门监督、内部控制、法律监督以及社会监督有机配合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各部门配合共同实施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

据国家审计署的对29个省区市、5个计划单列市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的审计结果。审计的3项保险基金2006年收入3128.46亿元、支出2203.14亿元,分别占全国当年基金收支总额的50.7%、46.5%。截至2006年底,3项保险基金累计结余2918亿元。审计结果表明,3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情况良好,但部分资金的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一些地方未能严格执行国务院有关规定,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审计共发现违规资金71亿元,包括扩大3项保险基金开支范围用于弥补“补充医保基金”及借给企业等;用于委托金融机构贷款、对外投资;用于购建办公房及弥补行政经费等。近些年来,国家加大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力度,逐步完善管理制度。但是,牵动大量人力、付出高昂行政成本组织了这些检查和审计,可一些严重违规和犯罪问题仍然屡禁不止。

二、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国际比较研究

(一)典型国家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简介

1、美国。美国实施的是审慎性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模式。在美国,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比较广泛,参保是强制的。最主要的社会保险项目是老年、遗属和伤残保险,同时有雇员补偿、失业保险、暂时伤残保险、铁路雇员退休计划等。美国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向被保险人及其家庭成员提供适当的经济保障。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美国政府强调“事前监管”以杜绝资金被挪用的危险。美国联邦社保基金的各个账户开设在财政部内并由财政部专项管理,征缴的款项相应存入各个基金。

2、德国。德国堪称高度发达的福利型国家,它的社会保障系统基本以保险形式体现,几乎涵盖了所有德国公民。德国社会保险共有5大分支:养老保险、疾病保险、工伤事故保险、失业保险、护理保险,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被称为社会保障体系的3大支柱。德国包括医疗、意外伤害和养老在内的各类社会保险机构实行法律上的独立自我管理,并且由保险金的缴纳者,即投保人和雇主共同参与决策。养老保险是德国最大的社会保障系统。德国养老金不用于投资,而是由专门德国养老金保险机构来管理,全民参与监督。

3、智利。智利模式是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制,将个人工资的10%存入个人账户并进行积累,交由私营机构进行投资管理,最终个人账户中积累的储蓄及增值收益作为个人养老金的资金来源,保险费完全由个人承担,雇主不承担缴费义务。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结构主要是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即完全由个人缴费,实行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由私人机构进行管理,参保职工根据自己的原则可以选择任何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建立法定的资本积累账户。智利模式中政府实行间接式的监管,通过法律法规对公司进入和退出市场、投资项目和所占比例等方面进行监控,以确保其具有足够的偿付能力。

4、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几乎没有社会福利的国家,他没有任何社会福利意义上的收入再分配制度,其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账户为基础,强制储蓄,集中管理,养老保险费用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中央公积金制度。中央公积金由政府的中央公积金局直接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管制。雇员和雇主每月按雇员工资一定的比例缴费。国家通过中央公积金局依法对基金实施管理,中央公积金局既负责养老保险基金的日常支付,又负责实施基金管理和投资运营。

(二)四国社会保险管理模式的分析比较

1、从法制体系上看,各国社会保险模式都有严密的法律体系。例如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社会保险立法的国家,现今已在社会保险的5个方面分别制定了完整的法律和条例。美国于1935年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案,有关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由联邦政府制定,州政府在不违背联邦法律的情况下,可以制定本州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和条例。

2、从资金筹集方面看,都是多渠道筹资,筹资形式主要有税收和缴费两种。目前世界上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社保基金的来源都是多渠道,有劳动者个人、企业雇主、基金营运增值、社会捐赠、政府预算补贴等等。其中约有60%的国家采取社会保障税的筹资形式。开征社会保障税使资金筹集从形式上更具法律强制性,同时社会保障收支成为政府预算的直接组成部分。

3、在社会保险基金的运作方面,有由政府行政机关运作、事业单位运作和面向市场运作3种不同的方式。美国的社会保障税和失业保险税全部记入财政信托基金账户。除失业保险由联邦劳工局管理外,德国的社会保险都是划分不同的职业和行业以及险种分别独立管理的。智利的经济改革创造了单一资金来源的、私人管理的退休金制度。政府对私人养老金市场的各项活动,通过各种法律、法令和退休养老基金管理局,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新加坡的公积金运作,全部由中央公积金局负责。内部设有会员服务部、雇主服务部、人事部、内部审计部等。公积金局由劳工部管辖,内设董事会,为最高管理机构,负责重要的政策制定。比较重大的计划制定,要经劳工部。

三、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模式的选择

(一)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中政府的作用

政府参与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主要是基金筹集的监管,基金营运的监管和基金给付的监管。由于社会保险金市场上存在着市场失灵,政府就必须要发挥重要作用,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缴、安全营运、基金保值增值等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正常稳定的运行。因此,政府积极作用的发挥,就对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政府应当承担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险和监管模式,避免决策上的失误。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人口众多,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还很窄,经济发达程度还不够高,国民的参保意识不强,这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模式,使得政府能够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而又不会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

其次,政府应当要制定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具体计划和措施,计划和措施应当体现政府的社会责任,运用各种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为基金社会的正常发展提供稳定机制。

再次,政府应当制定各种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架构,严格规范社会保险的建立、运行和监管。

最后,政府应当尽可能的为社会保险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和制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以便于社会保险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构架

社会保险基金整个监督体系可分为基金日常管理监督子系统、基金营运监督子系统和基金监督法制体系3个部分。基金管理监督系统社会保险基金日常管理是经常的、大量的,是社会保险制度整体运作的基本链条,是社保基金监督体系中最基本、最宽广的组成部分。基金营运监督系统基金营运的目的是要保障基金的效益性,通过实现效益性而达到保值、增值之目的。对基金营运进行监督就是为确保这一目的实现而采取的手段。基金监督的法制体系基金监督的法制体系是基金管理监督与营运监督得以顺利实行的法律保证,是基金监督体系的法律基础。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系统、基金营运监督系统、基金监督法制体系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这3个系统侧重点不同,基金管理监督系统侧重于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其目的是确保社会保险基金依法及时足额缴纳和按时足额支付。基金营运监督系统侧重于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营运的各环节进行监督,依照低风险原则、适度高回报原则、流动性原则、最优投资组合原则,审慎投资营运,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通过实现效益回报而达到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基金监督法制体系为前2者得以落实的依据,是其操作的法律准绳。

(三)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模式的选择

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社会保险的目标模式应该逐步走向全民保障,其服务形式应走社会化服务的道路,在管理上追求体制的高效、合理、长期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因此就要做到不能政出多门;保障类别和水准合理,费用支出在国家、单位、个人的承受能力以内;尽可能降低行政机构、经济波动和少数人的个人行为对社会保险体系正常运行的影响;社会保险体制不仅不能拉经济发展的后腿,不能影响国家政治的正常运转,而且还要通过积累和资金的有效管理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目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个明显的问题是行政管理与基金运营一直分不开,不仅使有限的基金积累无法获得很好的收益和投资回报,而且由于缺乏制约和监督,管理不善的问题经常发生。因此,应该将监督和经营分开,在此基础上,通过更有效的手段,全面提高投资效益。

但是,仅仅将行政管理与基金经营机构分开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确保社会保险基金能够真正地被有效使用,必须建立更有效的基金运营和监督制度。

首先,必须有严格的法律体系依据。管理机构不但要依法行政,其自身也要依法接受监督。还要建立高效的管理机构,将分散的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统一到一个专门的机构作为政府机构依法行使各种管理只能、监督及指导职能,并对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保障及保险进行协调。

其次,管理机构不参与各种形式基金的经营活动,为了使得监管体系本身具有更强的制约机制,还应该考虑建立和发展其他的监督机构。

最后,对社会保险基金运营的监管重点应该集中于金融和财务方面。为了防止营私舞弊的行为,应该将财务公开化,并且进行绩效评估和严格的处罚制度。

总之,要坚强社保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就要加强基础管理和监督检查,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挤占和挥霍浪费。使社会保险基金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广大人民收益,更好地保证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2、李连友.社会保险基金运行论[M].西南财经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第5篇

关键词:《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69-02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是高等院校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主要研究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保管、投资运营、保值增值、监管等的运行机制、制度规范及其规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亿万民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有效运营和保值增值是社会保障制度成败的关键。目前,高等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保障相关行业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原有的教学体系难以满足社会保障行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应用能力和技能水平,为社会保障领域培养具有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求。

一、社会保障基金发展概况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工业社会,1601年英国女王颁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一词由此产生,它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快车道阶段,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在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基金总量也随之增多。2011年9月财政部2010年度社保基金决算状况:2010年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等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17 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完成预算的111%;总支出13 310亿元,比上年增长21%,完成预算的98%;收支相抵,当年结余3 761亿元,年终滚存结余21 438亿元,比上年增长21%。 ①

随着中国社会保障的日趋发展与完善,为了培养相应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部分高校相继设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这意味着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日趋成熟。

二、高校《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方法单一。目前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课程教学中,教学形式基本局限于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视课堂教育,轻视社会实践教育。虽然这种依赖现代科技手段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得到视觉上的享受,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不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及创造性受到制约。使学生只了解和掌握有关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理论知识,却不熟知社会保障基金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筹集、投资运营管理;创新意识差,导致用人单位抱怨,造成高校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中看不中用的局面。

2.教材种类匮乏。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过程中,各高等院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也不断成熟和完善。有关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教材种类少,可选择性小。教材内容或过于简单,训练习题空洞,可操作性不强;或过于冗长,理论性太强,内容陈旧。总之,缺乏适合高等院校学生使用的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际操作的教材。

3.考核制度不健全。考核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当前高校对学生考核的内容、形式比较单一;考核的标准也不明确。考核内容主要是基础理论知识,形式上以闭卷考试为主,轻视了实际应用和操作的环节,不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为了确保学生实践能力达标,学校应健全、完善相关的考核制度。

三、《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是一个思想、学识、情感和感受的互动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授知识和接受教育。教学中应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突出教学主体;注重联系实际,突出时效性;讲究教学艺术,加强情趣性;关注学生心理,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因此,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建议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加强课堂的案例分析、安排课堂讨论、情景模拟。

1.启发式教学。由于当前《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内容较单调乏味,为了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应贯穿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先提问后讲解,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思考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研读、分析、判断和研究,阐明对某一问题的具体认识,从而使学生了解、掌握并应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能够熟悉的掌握具体的社会保障基金征缴、保管、投资运营等方面的内容,也为了使学生及时掌握实际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及趋向。首先,教师课内外收集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在课堂上可就相关的理论知识,选取社会上较为突出的现象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的现实问题,请学生讨论;其次,对其讨论意见作出相关的评述与总结。这样的互动沟通不仅可以迅速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重要的是案例教学可以令学生身临其境地处理问题、提出方案,有效地训练学生灵活应用基本理论,分析问题、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情景模拟。根据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较强的操作性的特点,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模拟一些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可以收集一些经典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方面的录像资料供学生观摩、研究和讨论。其次,教师可以假设某种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操作。比如,可以组织一场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操作流程,从政府、管理者、投资者等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角度模拟整个操作的运作过程。在模拟教学中,讲解的内容会变得很直观、具体,易于掌握和吸收。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现实社会保障基金的关注和敏感度,使学生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及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体现,也是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选择好教材是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工作。在已有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教材中,更多结合国外发达国家有关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经验。目前,使用较多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教材有林义编写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吕学静编著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我们选择林义编写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为指定的教材,是认为教材内容体现了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和理论性的有机统一,贯穿全书的一个核心理念是: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也逐渐凸显其重要作用。书本内容主要是结合这一主线展开,前后贯通,既易于教师把握重点和要点,又容易让学生理解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

此外,教学活动不仅要选好适合学生的教材,也应选好适当的参考书。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了《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用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等,补充了教材中缺少的内容。这对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素质是一种有益的举措。

(三)优化考核方法

以“分”为本、僵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往往是不科学的,其既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而且,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方法根本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把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作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落脚点,大力进行考核方法的改革。

1.闭卷考试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笔者认为,要改变以单纯闭卷笔试为主的传统理论课考核方式,尽量减少机械记忆的考题,加大案例分析、材料分析和论述题的比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力。同时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主要通过课堂提问、小组陈述、课堂讨论和辩论等形式进行测定,比重为总成绩的10%~20%左右。这样,通过闭卷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理论,通过平时考察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完善其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注重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2.重视课外实践与课程论文。除了课内的考核,教师还应注重课外的考察。鉴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一方面,教师可以积极联系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相关部门,如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组织学生到现场了解国家以及地方的社会保障基金相关运行制度使同学们有了更深层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课堂授课情况组合同学就相关热点话题进行辩论和专题研究,甚至可要求学生在本课程结束之后就自己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兴趣问题进行研究,提交课程论文。

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多角度和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考试变成刺激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度报告(2004/2005/2006)[EB/OL].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网.

第6篇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在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发放和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着提前退休、冒领保险金、养老保险覆盖面窄、少缴漏缴、欠缴以及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和险基金的升值等问题。可通过加大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管理力度;尽快出台《养老保险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养老金发放体系;加大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扩面工作;加大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退休审批和退休金调整制度;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保值和升值。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尤其是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养老保险面临严峻挑战,而养老保险基金是养老保险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管理,特别是严防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失,确保养老保险基金更加保险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一、影响养老保险基金安全运行的有关问题

养老保险事业虽取得重大进展,但影响养老保险基金安全、正常运行的因素不少,笔者通过实践和调查认为,可以从养老保险基金的发放、管理和征收三个方面去分析:

(一)、在养老保险基金的发放过程中,主要存在下几个的问题:

1、想方设法“提前退休”。根据现有的养老金计算办法,无论缴费年限长短,其基础养老金都是一样的,因此有些参保人员在自身条件不符合相关政策的情况下,还是千方百计地提前退休。这样做,一方面缩短了这些职工的缴费年限,降低了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另一方面,提前了这批职工领取养老金的年限,增大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

2、起“死”回“生”冒领保险金。在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过程中,由于有不少退休人频繁更换居住场所,管理部门对他们的生存状况难以掌握,因此在养老金的发放过程中,有些实际已经死亡的退休人员,其亲属仍在冒名顶替死者领取养老金,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的无谓流失。

3、确定和调整养老保险待遇的标准不统一,制度不规范。在为参保人员办理退休手续或调整养老金时,存在着标准不统一、制度不规范的问题,造成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待遇水平有较大差距等问题。退休人员的年龄、工龄等基础信息的确认标准也存在着差异,导致退休金核算的不准确。

4、重复享受养老待遇。由于养老保险是由各统筹地区分别征收、支付和管理的,而个人账户基金转移手续繁琐,这就造成部分跨地区调动的人员可在两个统筹地区同时参加养老保险,当在两个统筹地区参保均15年以上时,就可在两地同时办理退休手续,领取养老金,造成了养老基金的流失。

(二)、在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的问题:

1、养老保险覆盖面窄。既然是社会保险,就必须充分体现其“社会性”,而“社会性”又以广泛性为基础,但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是,国有企业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集体企业覆盖率为75.39%,但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仅为17%。这显然谈不上广泛。

2、少缴漏缴养老保险基金。一些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便以种种理由来降低员工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或剥夺部分员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权利,少缴漏缴养老保险基金。这样不仅严重侵害员工的切身利益,而且也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失。

3、养老保险基金缴纳的比例和时间问题。企业缴纳养老保险基金的起始时间和比例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养老保险基金缴纳的多少。而企业整体参保时间有早有晚,缴纳比例又有高有低,这将影响部分企业缴纳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也不能充分体现养老保险的和谐与公平。

4、养老保险基金的欠缴问题。产生欠缴的原因:一是部分单位领导只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对缴纳养老保险基金不积极、不主动;二是部分事业单位经费紧张或企业效益不佳,无力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三是社会保险机构执行力度不到位。欠缴养老保险基金直接影响退休金的正常发放和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升值。

(三)、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下几个的问题:

1、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问题。养老保险基金既是参保人员的“血汗钱”,更是退休人员的“活命钱”,国务院明确规定,专款专用,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而最近一段时间,社保基金大案迭起。先是上海社保基金弊案,紧接着浙江又爆社保大案,涉资数亿。所有这些,都说明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管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2、养老保险基金的升值问题。要想在不增加或少增加参保人负担的情况下,持久地维持养老金的支付承诺,就必须提高养老保险资金的投资效率,实现其持续的保值增值。 而保险基金靠什么去保值增值,又迫切需要研究。

二、养老保险基金安全运行的对策和建议

从以上分析的问题来看,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内部审计、外部监管和考核机制,将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管理放在首位。

笔者认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和社保经办机构,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形成行政监管、专业监管、内部监管和社会监管四位一体的监管机制,对基金的运行实现全过程的监管。 二是建立相应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构,专司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工作。只有如此,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针对养老保险基金被挤占、挪用情况进行相关的处理。

2、尽快出台《养老保险法》,为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发放和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现行的社会保险法规不能对缴费单位采取查封银行帐户、拍卖资产等强制措施,社会保险费征缴也缺乏法律手段。国家应尽早出台《养老保险法》,为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发放和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3、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养老金发放体系。

健全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实行退休人员登记卡制度,将每名退休人员都纳入到街道保障机构的社会化管理中去。通过这些机构社会化、精细化的管理工作,确保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同时也能杜绝养老保险金的冒领、重发和漏发。

4、加大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扩面工作。

一是做到养老保险基金的足额、及时征收。对于故意拖延缴纳养老保险基金的企业,决不姑息,坚决加收滞纳金。二是核准缴费信息,从基础工作入手,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应收尽收。当前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向非公有经济延伸,有效满足非公有经济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

5、加大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

一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险信息化系统,尽快完善省级养老保险的信息化系统。二是不断提升社会保险信息化职能。三是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化的优势,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发放和管理水平。

6、逐步完善退休审批和退休金调整制度。

制定标准统一、信息准确、制度严密的退休审批程序,在办理过程中,增加透明度,加大公示力度,疏通信息交流渠道,确保退休审批的公平、公共。退休金调整的水平,要根据工资增长、物价、养老保险基金和财政承受能力等情况,以当地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和上年度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一定比例来确定。

7、社会保险靠社会,争取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第7篇

公司治理问题的出现,源于现代公司中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由于拥有资金的股东,将资金交给拥有专业管理知识的职业经理人,实现决策权和专业知识的结合(Jensen和Meckling,1991),目的是通过专业化分工获取比较优势带来的收益。于是出现了股东和管理者、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股东和债权人、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问题。机构投资者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发挥其专业的优势,为公司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1.机构投资者在国内外的发展及比较

机构投资者是指这样一种组织,把单个投资者、单个机构或者团体组织的资金聚集起来,并代表这些分散投资者进行投资的经济主体。从世界范围看,机构投资者一般分为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和银行四类;我国的机构投资者主要有基金、券商、QFII、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及其他机构投资者。他们拥有专业的投资人员以及丰富的投资经验,同时具有强大的资金实力。

在过去的30年当中,美国上市公司的机构投资者发展迅速。90年代之前由于《格拉斯-金帝尔斯法案》以及《投资法案》的限制,金融、保险、基金等机构一直难以成为企业的实质控制者,机构股东对公司治理的参与是有限的,他们只是一个消极的股票持有者。这主要有两条原因:一是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分散化;二是机构投资者对于其持有的股票收益比较短期化。但是到了90年代,情况改观了很多,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引导和约束机制使机构投资者想更积极的方向发展。如一些司法解释中要求机构投资者必须保证资金的安全,同时机构投资者在考虑成本的基础上独立的和其他股东一道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如波士顿公司董事长孟克斯辞职后创办的LENS基金投资标准有一条就是市场表现差但有增长潜质,通过股东的积极参与能够显著改善的;加州公务员退休系统(CalPERS)于1992年3月公布了12家未能与之达成协议的公司名单,并批评了这些公司支付了过高的经理薪酬,并且董事会缺乏独立性;教师保险与年金协会-大学退休证券基金(TIAA-CREF)于1993年10月宣布了一项公司治理政策,要求并鼓励他所投资的企业能够拥有独立的分散的董事,并且独立董事占大多数,同时希望董事能够对股东付起责任。

我国的机构投资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1990-1997年的萌芽阶段,虽然此段有不少机构投资者,但是主要以证券公司为主,而且其资金规模有限,投资比较趋于保守;1998-2005年的市场调整阶段,这一阶段是机构投资者快速发展的阶段。1998年首批证券投资资金在深沪两市上市,2002年12月境外投资者(QFII)被引入中国资本市场,2004年初国家明确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年末保险基金宣布进入证券市场;2006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各种基金、券商、QFII、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且规模较大,专业正规,结构化日益明显。机构投资者在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在国有企业改革上起了重要作用。首先国有企业改造为上市公司必须要经过改制申请、选聘中介机构、制定方案、提出上市申请、发行股票、上市交易等各种步骤,而中介机构中的主承销商证券公司在制定方案和发行股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在证券市场资金的扩容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跟上股市扩容的速度,很明显,在当时是很难满足资金需求的。正是机构投资者的积极参与吸引了大量的潜在资金进入了证券市场,同时自己增持国有企业改制股份,还在当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资金需求;同时机构投资者的进入盘活了二级市场,使得发行股票的一级市场得以顺利发行,从而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大规模的改制。

(2)机构投资者在国有股减持上的作用。国有股减持的目的是国家为了优化股权结构,加大股权改革力度,调整国有企业布局。通过国有股减持实现了股份的全流通,盘活了资本市场,使资源得到了最优化配置,同时规范了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机构投资者在其中的直接作用就是其是减持方案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使得股改方案得到了良好的市场反应;机构投资者的间接作用就是自己申购了许多国有股。

但是我们仍然看到我国的机构投资者与证券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本文选取了282个上市公司的样本(表1),我们发现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大部分位于0~20%区间,一共有191个样本,占比为68%;而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一般为40%左右(表2),这一点是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主要区别。

表1 样本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

表2 主要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

2.机构投资者持股在公司治理的作用

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都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Pound(1998)研究了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公司绩效方面的关系。他认为机构投资者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有效监督,即机构投资者有更多的专业知识,更大的动力去监督经理人,这对提升公司价值是有利的;利益冲突,即机构投资者与公司之间有着其他的关联性关系,因此在利益上和经理人有一致性,因此在投票上更倾向于经理人;战略同盟,即竞购投资者和经理人的合作对提升二者利益是有帮助的。

肖星和王琨(2005)利用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两个指标检验上市公司业绩,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在选股和持有上市公司股票两个阶段机构持股比例和上市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是证券投资基金起到了促进公司经营业绩改善的作用。邵颖红和朱哲晗等(2006)分别验证了基金持股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关系,结果基金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业绩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李维安和李滨(2008)验证了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上市公司业绩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关系。穆林娟和张红(2008)以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为因变量分析了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业绩的关系,发现机构投资者对于提升公司业绩、改善公司治理有积极的作用,机构投资者既是“价值发现者”,也是“价值创造者”。

本文认为,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具有以下优势:

(1)机构投资者自身的特点。和个人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资者有着巨大的优势:a.投资管理的专业化。一般而言,机构投资者资金实力雄厚,在信息的搜集,投资的决策,资金的运营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能显著减少信息的不对称,相比散户而言,机构投资者比较理性,比较关注投资的长期收益。b.投资的组合化。证券市场有着很大的风险,往往投入的资金越大其风险也越大。而机构投资者利用专业化团队化的特点,进行各种投资组合,尽量降低投资风险,这是散户投资者所不能比拟的。c.运营的规范化。机构投资者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因此其运营受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管制,同时自己也会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保证其经营,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2)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参与。国家在政策上是支持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就指出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使之成为参与公司治理、稳定资本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上市公司也没有采取诸如“分类董事会”等手段来阻止机构投资者进入公司治理层。这在制度层面上支持了机构投资者进入公司治理。在参与公司治理中,一方面可以关注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等行为的监督上,对相关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等进行关注,监察内部控制和执行;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可以探寻适用于行业的最有公司治理行为,为行业内树立一个治理标杆;同时机构投资者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规范优势对投资及企业进行培训,举行知识讲座,提升公司员工素质。

(3)机构投资者可以稳定金融市场和增加产品种类。机构投资者利用自身的研究优势和信息优势可以辨别出优质劣质股票,好公司差公司,从而对好公司好股票进行长期持有,有利于建立理性的投资理念;同时由于信号传递的作用可以对散户起到一个好的信号作用,引导中小投资者投资真正有投资价值的公司。这样公司迫于信号传递的压力,不得不用心经营企业,以期对外树立一个优质公司的形象。

3.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建议

在证券市场中,应放开机构投资者相关政策,鼓励其积极参与到公司治理当中去。

机构投资者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展现无遗,其活力、专业性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在我国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国有企业改革,同时也促进了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我们对投资者应给予支持和鼓励,而不是限制。

证监会日前声明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使之成为参与公司治理、稳定资本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这对外来说是一个良好的信号。在法律层面上,应积极营造一个多种投资主体共存的局面,降低基金公司、证券公司还是保险公司等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制度层面上,应积极对这些机构投资者进行正确引导,完善其管理水平,引进高素质人才,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国家和企业应鼓励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到公司治理当中去,献言纳策。作为机构投资者应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在金融创新、稳定市场、专业操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要认识到作为股东一员,有义务参与到公司治理之中去。

参考文献:

[1] 白重恩,刘俏,陆州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5, 2: 81~91

[2] 杜莹,刘立国.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2, 11:124~133

[3] 李维安,唐跃军.公司治理评价、治理指数与公司业绩.中国工业经济.2006, 4:5~19

[4] 宁向东.公司治理理论.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3~5

[5] 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 李维安.公司治理教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 王森.美国证券市场制度、运作与监管.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8] 姚丹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的关联性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03

[9] 徐二明,王智慧.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战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0,4:4~14

第8篇

论文摘要:由于世界各国国情不同,形成不同的风险投资公司组织模式,不同的风险投资公司组织模式,会在风险投资提供者与风险投资家之间形成不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激发风险投资家经营管理的能动性,培育造就职业的风险投资家。

一、世界范围内风险投资公司的组织模式及其激励与约束机制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风险投资的生存环境就有差异,因此各国的风险投资的组织模式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归纳世界各国风险投资的组织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是以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公司为主体的美国模式,二是以大公司、大银行为主体的日本模式,三是以国家风险投资公司为主体的西欧模式。

在上述三种风险投资公司的组织模式中,各有其产生、发展的原因.从风险投资的内部架构上来说,不管它采取何种组织模式,都必须首先解决风险资金提供者与风险投资运作者(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产权委托一关系。在这种委托一关系中,应该解决好积极性(激励机制)、成本(约束机制)两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这种组织制度安排还应该保障运行费用较低,并且使者与被者双方在运行成本方面的信息尽量对称。

以下对这三种模式的特点及由此产生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进行简要分析:

(一)以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公司为主体的美国模式.

有限合伙制是风险资本市场的重大技术创新,尤其在激励一与约束机制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具体表现在:第一,从激励机制看:有限合伙制由普通合伙人(general partnership)和有限合伙人(limited partnership)组成,一般来说,有限合伙人主要包括养老基金、大公司和富有的个人、捐赠基金、投资银行、银行持股公司以及其他非金融公司,他们的投资占总投资的99%但只提供资金,不参与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普通合伙人为风险投资家,他们只提供极少量的资金份额,约1%,但负责资本的经营。风险投资的成败取决于普通合伙人,他们大多是大公司的资深管理人员,有些是技术方面的专家,有些还创办过风险企业.他们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和企业一道成长。风险投资家给企业带来比其投资的货币价值大得多的价值,也就是所谓的增值投资(value added investment.风险投资家为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专业的特长和管理经验由于普通合伙人在风险企业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责任,在利益分配上并没有按照入股比例来分成,而是采取了向其倾斜的方式,每年不仅可获得相当于基金总额2-3%的管理费,还可参与投资收益分配,普通合伙人可取得超过其投资比例的收益(一般可达20%以上):而有限合伙人一般取得风险投资基金收益的80%。这种制度安排的作用在于,比较充分地考虑了对风险投资家的利益激励,获利的大小完全依救于资本的收益水平,这就使他们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精心管理好资金。

第二,从约束机制看:在有限合伙中,有限合伙人对普通合伙人的约束是多方面的.一是风险投资家作为普通合伙人出资1%,但对债务负有无限连带责任;二是在有限合伙制中,可以对有限合伙人的违约作出许多规定.比如,一个风险投资持续年限通常不超过10年,到期即告解散,使得管理者不能永久控制基金,到期必须交回控制权;三是有限合伙制实行报告制度,即管理人须定期向有限合伙人报告基金运作情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风险投资家起到控制作用;四是有限合伙制能有效地约束风险投资家,降低其损害投资者利益的风险。

第三,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企业不作为纳税主体,有限合伙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由各个合伙人分别缴纳,使投资者避免了因为通过中介管理投资而产生的重复征税的问题.这种体制对投资人也是一种比较好的保护和激励。

在美国,国会和劳工部在法律上确认了有限合伙制企业的合法性,并于1976年修订了《有限合伙法》,1994年修订了《统一合伙法》,使得合伙制组织在法律设计上更为周密、精细和协调,更能恰当地平衡各方的收益与风险、权利与责任。I61正是由于有限合伙制在激励与约束方面所独有的特点以及其所具有的法律上的保障,因而美国有限合伙制投资基金参与风险投资总额在1980年达到42.50l0,到1995年达到81.5%,显而易见,有限合伙制构成了美国风险投资的最主要组织形式,是人才资本与货币资本的有机统一体,反映了美国的风险投资业日趋组织化、机构化和专业化,也是美国风险投资业高度发达的标志。

(二)以大公司、大银行为主体的日本模式

在日本,风险资本投资人有52%是各类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有25%是证券公司,即风险资本投资人为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的风险投资公司占整个行业的77% .金融机构附属风险投资公司是日本风险投资的主要组织形式.这是日本人的投融资习惯和政府的政策导向的必然结果。日本的投资行为过于求稳,冒险精神和合作意识不强,使得有限合作制和私人投资方式在日本缺乏生存环境,加之政府的扶持政策主要是在贷款贴息与担保上,这是形成日本以金融机构附属风险投资公司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根本原因。为这一模式直接服务的是日本的准政府风险投资公司,如政府通过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商工会中央公库等专门为中小风险投资企业提供优惠贷款,通产省下设的风险投资公司,为风险企业向银行贷款担保,科技厅下设的新技术开发事业集团,对高新技术项目提供5年期无息贷款.由于日本风险投资组织模式主要是金融机构附属公司和准政府投资公司结合模式,因此其从业人员中,具有科技背景和产业背景的很少,不利于科技项目创业早期的识别与开发,这也是日本风险资本集中于企业后期投资的原因之一。181正因为如此,在日本的风险投资公司中,风险资本管理人不能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家,风险资本投资人(主要是金融机构)与风险资本管理人之间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三)以国家风险投资公司为主体的西欧模式

国家风险投资公司为政府开办,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投放风险基金,一是贷款担保,二是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三是直接向风险企业提供补助金。国家风险投资公司一般不以盈利为目的。例如,英国的“技术集团”、法国的“技术创新投资公司”,都属于国有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风险投资公司。

有的国家除设立国有资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外,还设立另一种鼓励银行给风险企业贷款而由政府以某种形式担保的“担保公司”或“担保基金”。例如,法国的“风险投资担保公司”,由政府提供10亿法郎的保险基金。 最后,简单地介绍一下台湾的风险投资公司,台湾推动创业投资业己有16年,其中历经1988" 1989年过度的创业投资热及1990" 1991年市场萧条期,自1993年起,创业投资业又再度活跃,许多创业投资公司所扶植的公司的股票纷纷上市。台湾风险投资公司采用的组织模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创业投资主体基本上属于私营性质,政府为了刺激创业投资的发展,于1994年起允许保险公司、民间银行参与创业投资。创业投资初期,政府规定创业基金必须投资于国内的高科技领域;在创业投资经过一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之后,政府于1993年将投资领域放宽,允许将实收资本的30%投入于一般制造业。这一方面支持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创司有了一定的投资自由度。

上述无论是以大公司、大银行为主体的日本模式、以国家风险投资公司为主休的西欧模式,还是台湾的股份有限公司模式,他们都是以公司制形态来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在组织模式及内部架构上不同于美国的有限合伙制形态,表现在激励与约束机制方面:在公司制中,在信息不对称也难以完全对称的情况下,公司股东是无法有效地控制人的道德风险的。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办法只能是加大股东对风险投资家的权力约束,股东亲自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但这又会产生抑制风险投资家积极性的负面作用,同时还会因决策程序复杂而难以满足风险投资活动的效率要求;同时,在公司制中,对投资人是按出资比例分红,没有对具有表决权的可转换优先股、管理股等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公司中常用的对风险投资家倾斜的激励机制;在公司制中,即使可以通过利润分成来激励风险投资家努力工作,但这种分成很难达到20%的比例。并且,公司制运行成本高,不能降低税赋,这对资本投资人缺乏一定的激励作用。

二、适合我国国情的风脸投资公司组织模式及其激励和约束机制

我国在投资者结构上,应逐步由政府主导向“民营官助”为主的模式转变。要大力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及高科技企业参与风险投资,放宽对保险基金、信托投资机构、养老基金、捐赠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介入风险资本运营的限制,多方面动员民间闲置资金,在扩大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同时,促进风险投资机构出资者结构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将原有的政府主导型风险投资机构为主的模式向“民营官助”风险投资机构为主的模式转变.所谓“民营官助”,指的是民间经济主体负责风险投资机构的经营管理,而政府主要通过参与出资、参与发起设立、提供政策优惠等方式对风险投资机构予以支持。这将有助于确立我国风险投资运作的市场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行政干预和“软预算约束”问题。

在风险资本组织形式上,目前应以公司制风险投资机构为主,逐步引入有限合伙制基金形式,在风险投资机构内部,注重设计有效的法人治理机构.从美国风险投资运作的经验可知,有限合伙制基金是风险投资机构中将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组织形式.但目前,由于有限合伙制得不到我国法律的承认和保护,1997年实施的《合伙企业法》也仅限于普通合伙企业,116咽而尚难成为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主导形式,而应以公司制风险投资机构为主,在今后,随着相关法律条件的具备,可逐步发展有限合伙制基金形式.但在公司制风险投资机构中,也需构造出资人对于风险资本运作者的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这体现在:

(1)出资人除派员参加风险投资机构的董事会、监事会外,作为风险资本运作责任人的高层经理人员,均采用专家聘任制,将资本运作权交给风险投资专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治理结构.

(2)在风险投资机构高层经理人员的报酬体系中,包括按投资额提取一定比例管理费所转化的工资,投资净收入的比例提成及被投资企业中的股份期权等部分。

(3)将高层经理人员的自身利益与基金投资控制权的运用挂钩,为此规定:高层经理人员的收入必须向监管机构如实申报,并将其中的一定比例以股权资本方式投入被投资企业,且这些资本的退出有期限限制.

(4)风险投资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不得从事任何与本行业竞争性或有关联交易嫌疑的活动,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第9篇

摘要: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金融工程建设是价格风险管理的现代手段。随着农产品期货投融资功能的日益增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将成为今后几年我国农村金融工程建设的战略重点。为此,应该科学规划与设计农产品期货。

关键词:价格风险管理;农产品期货;农村金融工程

一、引言

我国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都较大,而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又决定了其抵御和规避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农业风险管理在我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农产品价格是我国农业面临的重要风险

农产品价格风险是指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超过了农民的预期,而对农民造成收入损失的一种不确定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经历了物价总体水平较长时期低迷以后,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2007年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11月份为6.9%,创下11年来新高。据专家分析,食品价格仍是推动CPI指数上扬的关键因素,而食品价格上涨的根源又在于粮食、食用植物油、猪肉等价格的攀升(参见图1和图2)。

农产品价格上升对于农业和农民来说是好事,但因其未来走势存在不确定性而导致了农产品的价格风险。一方面,农产品现货市场在价格形成机制方面存天生不足,使农业生产为“蛛网困境”所困扰[1](卢建锋,2003)。在单一的现货市场条件下,农业生产者只能根据当前的现货市场价格安排生产。农作物生长周期一般较长,如果本期价格较高,则下一期的产出可能增加,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必然下降,价格下降又会引起新一轮的产出减少和价格上涨,如此反复构成了经济学上“蛛网模型”所描述的情形。结果会导致农民预期收入降低,特别是受现货价格信号的误导,造成农业生产资源配置失当。另一方面,由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较长,价格波动幅度大,使得小农生产方式被强化,农作物种植的规模效益难以实现。美国期货专家海尔奈莫斯教授[2](1955)认为,农作物种植是最具风险的业务。

目前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被严重分割,农民户均可耕地面积只有5~8亩。农户为分散市场风险而作出的理性选择使本来就条块分割的土地进一步划整为零,土地的规模经营受到压制,规模效益难以实现。再加上农产品价格上升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较大或更大幅度的上涨(实际上,农产品价格上涨往往是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农产品供给减少再加上需求拉动所致),缩小了其可能的获利空间,甚至可能出现更大幅度的亏损。

(二)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是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的现代手段

可以把农村信贷、农业保险、农村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和开发、农产品期货甚至包括订单农业在内的风险管理手段统称为农村金融工程,它是金融工程学在农村金融中的应用。金融工程的创始人之一芬那蒂认为,金融工程是金融学家借助于工程学的方法对金融变量进行数学描述,对各种金融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市场风险进行计算和控制,从而对金融系统进行优化处理。农产品期货交易是指买卖双方在期货交易所内通过签订标准化合约,约定按照一定的价格、约定的交割日期和交割方式,买卖一定数量农产品的交易方式。期货交易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严格地说它本身不是金融行为,但它作为一种价格风险规避手段,建立在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上,将有力地推进农业资源的空间配置和优化,促进农业资本证券化和农村金融深化。因此,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是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的现代手段,同时成为了农村金融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目前,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对上述两方面问题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机理研究不够;二是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金融功能的研究不足,没有把它放在农村金融工程建设战略重心来规划和设计。因此,笔者主要侧重于这些方面的分析。

二、农产品期货市场:我国农村金融工程建设的战略重点

可以预见,随着农产品期货的投融资功能日益增强,并凭借其品种设计与风险规避技术在农村金融中的领先地位,农产品期货市场将成为今后几年我国农村金融工程建设的战略重点。

(一)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定位

期货市场是期货交易而形成的各种供求关系的总和。对应于现货市场的两大固有缺陷,农产品期货市场有着两大基本功能,即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

1.期货市场能利用其价格发现功能,帮助农业生产走出“蛛网困境”。

对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理解和界定在理论界有多种表述。萨谬尔森认为,“期货价格在理论上等于对期货合约到期日的现货价格的条件期望”[3],用公式表示为:Ft=E(St+1/It),式中,Ft表示到期日为t+1的期货合约在t时期的价格,E表示期望,St+1表示到期日的现货价格,It表示t时期的信息。该公式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即在市场有效的情况下,期货价格反映了t时期所有的信息,期货价格应该是对到期日的现货价格的条件期望,期货价格出现随机波动的特征。当Ft≠E(St+1/It),表明t时期的信息没有充分反映到期货价格上,市场参与者可以利用额外信息来预测St+1,可以通过买入或卖出期货合约来获得额外的利润,直到重新恢复相等。

与之相近的还有另外一种表述形式,即期货价格是对期货合约到期日的现货价格的无偏估计。用公式表示为:ST=a+bFt,T+Ut,式中ST表示交割日的现货价格,Ft,T表示交割日为T的期货合约在t时期的期货价格,Ut表示误差项,当随机干扰项Ut为白噪声序列,各序列相互独立且都服从正态分布Ut~N(0,δ2),且a=0,b=1,则满足无偏估计。这个定义表示在市场有效的情况下,期货价格应该融入了所有相关的信息,包括过去和未来的价格信息。Hoffman[4](1932)则认为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是指期货价格能够提前反映出现货价格未来的变动趋势。此外,还有人认为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特指期货市场所具有的通过公开竞价而形成的,能够表明现货市场未来价格变动趋势的功能与机制。通过公开竞价而形成具有预见未来现货市场及其变动趋势的价格,是期货市场价格发现机制的核心内容[5](刘迎秋,1996)。

总之,在期货市场上,人们买卖的是未来的货物,所以那些能够引起未来价格变化的因素特别为市场参与者所关注。参与期货交易的人数越多,市场所能了解到的影响未来价格变化的信息就越多,由此形成的期货价格也就越接近未来货物的真实价格,这就是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因此,与现货价格相比,期货价格更具有生产指导意义。

2.期货市场通过套期保值交易能为买卖双方避免价格波动风险,有利于农业生产向规模化、计划化方向发展

据卢建锋(2003)的调查显示,在国内16,948个实行农产品订单采购的公司中,有高达38%的公司因风险问题而取消了订购合同。引入期货交易机制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约束条件。为避免价格波动风险,公司可以在期货市场上做套期保值交易,这样,价格风险从现货市场转移到期货市场,由那些愿意而且有能力承担风险的期货投机者来承担。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只有借助这种机制,我国农业生产才有可能走出盲目性和分散化的困境,向计划化、规模化的方向稳步发展。此外,农产品期货市场在引导物流、调节供求、降低仓储费用等方面,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农产品期货市场投融资功能日益显现

托马斯.A.海尔奈莫斯(1959)在其文集中详细描述了农产品期货市场投资者是如何通过拥有套期保值存货,对基差变化进行投机而盈利的。除此以外,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投融资功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产品期货交易是农业企业融资的重要前提,尤其是目前农户获得银行信贷存在抵押品制肘的情况下,其意义非同小可;农产品期货也可以作为资产证券化的基础,通过资产证券化增强其流动性;成熟的农业概念企业还可借此上市融资;农产品期货市场因其以小搏大的投机性可成为投资的理想选择场所之一;金融机构可以农产品期货市场为基础设计相应的理财产品②;如此等等。应该说农产品期货的融资功能随着期货市场深度和厚度的不断增强正在逐步深化。

近年来,市场人士在分析期货商品的时候,除了充分发掘其商品属性外,已越来越关注其金融属性。除金属和能源等品种外,投资者对农产品期货品种金融属性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如从2002年开始,国外很多大型的基金,包括索罗斯,开始大规模投资商品期货,以回避美国通胀美元贬值带来的风险,就是利用了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之间互相连动的关系。

目前,全球的商品基金也已经开始撤出黄金、原油市场,部分基金增加了农产品的基金持仓,像罗杰斯的农产品基金持仓由4%增加到10%,而其原油的持仓曾一度大幅度下降。目前全球范围内对通货膨胀的忧虑不断加剧,当大豆等农产品出现紧缺时,基金大举购买的欲望就持续膨胀,选择大豆等期货品种作为保值投资对象,就成为回避货币贬值的重要手段,进而使农产品期货的商品属性趋于淡化,更多地表现为金融属性和博弈属性。在国际基金眼中,农产品期货的投资价值仅次于金属品种。据了解,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稳固投资期货市场共有15个指数基金,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高盛公司的商品指数(其次为道琼斯IIG商品指数),其11.6%的资金是投资于粮食期货市场的③。

(三)我国农村金融工程建设的战略重点选择

农村金融工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农产品期货的价格发现和市场风险规避方面的特有优势,农产品期货市场投融资功能的不断强化,期货交易所对期货产品的科学定价与品种设计正是走在我国目前金融工程最前沿的,可成为领跑金融工程的标杆。而其技术手段包括定价技术、产品设计技术及其它风险规避技术正是我国目前整个农村金融所欠缺的,故从农村金融的长远规划出发,以农产品期货的发展为契机,以农村金融产品开发为核心,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为目标正是我国农村金融工程应有的战略。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在包括农业保险、农业信贷、农产品期货等在内的农村金融工程建设中,农产品期货市场将日益成为其战略重点。

三、我国农产品期货的规划与设计

(一)建立与完善农产品期货的价格调节机制

现实中,期货市场价格发现的效率会有差异。要有效利用期货市场真实、客观且具有超前性的价格发现功能,以指导粮食生产、销售和进行市场调控,增强经营、调控的主动性,健全期货市场的定价机制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影响价格发现的主要因素有:交易成本的高低;交易者在现货交易中的定价原则与对期货市场的认同度;商品本身属性的差异(如可否存储,是否具有季节性等);参与期货交易的主体结构(如是否有相应交易品种的现货生产商和加工商,以及参与者的多少);期货市场的交易规模和流动性等。许多学者利用协整检验和套利检验等方法对我国大连、郑州期货交易所的大豆、小麦等期货品种进行了实证研究,计量结果显示,我国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已基本发挥,但存在着相关经济主体对此功能的认识和利用问题,以及由于大户操纵等原因导致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关系的扭曲和价格的过度波动问题(高铁生、朱玉辰[6],2005;王赛德[7],2004)。

为确保农产品期货定价的前瞻性,必须关注资金规模及其流向。高铁生等(2005)曾借鉴证券市场资金流入比例测算的方法,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资金流入种类和规模作过预测,预计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居民储蓄存款、国际游资等都将有较多资金流入我国期货市场,规模将达到460.89亿元,并根据当时农产品期货占我国期货市场的比例推算,认为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资金增加将推动其交易额和交易量大幅上升。目前,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都非常充裕且流动性强,这是农产品期货发展的有利条件。因此,对资金市场的流动性做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科学测算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资金规模和投资偏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联系密切,特别是近年来国外的指数基金给国内市场价格带来了较大影响,使市场波幅大幅提高。在国际基金眼中,农产品期货的投资价值仅次于金属品种。因为农产品交易量大,同时,除供求基本面外,美元走势、全球物价走向都是影响其价格走势的重要因素,因此,“很容易炒作”。为此,国内期货市场需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进一步平抑农产品价格波动。自2007年年初以来,国内商品期货价格高攀,价格波动也愈加明显,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需对基金投资带来的价格波动保持警惕。

(二)合理确定上市品种,科学规划农产品期货的发展规模

上市品种的多少决定了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所影响的领域和范围,以及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规模,从而也影响着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应尽快推出那些条件成熟、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大宗农产品期货交易,继续探索适合小品种期货运作的交易模式,认真研究畜、禽产品的期货交易模式,适时推出生猪、黄牛等品种的上市交易。Hieronymus,Scott,Wills(1952)曾经研究过活牛饲养业务的套期保值问题,托马斯.A.海尔奈莫斯于1964年则进一步研究了活牛期货市场的必然性,而生猪期货交易在美国则更是有了近80年的交易历史。我国曾出现了猪肉价格的较大波动,而我国的饮食有偏重猪肉的习惯,所以有必要对这一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对生猪的市场供求关系及其未来价格变动趋势科学预测,并以这一品种的产业链条整体为对象,对其风险规避与价格发现的技术手段做出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而生猪期货的推出可能是较为有效的措施。据2008年01月08日《国际金融报》报道,我国目前郑州期货交易所的生猪期货合约设计基本完成,将采取养殖场、屠宰厂、批发市场多点交割方式。这也意味着我国期货市场的交易品种选择、交割方式等的市场化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

在上市品种选择上,既要考虑品种的商品属性,也要考虑其金融属性;要加强市场调查,既要关注国内市场,也要关注国际市场;既要关注以往经验更要对未来市场发展合理预测。在确定上市品种时可运用如下指标进行综合性的量化分析:现货价格波动率,进出口量/现货消费量比率、现货规模、比较优势指标等。

(三)完善交易规则,健全农产品期货的风险防范机制

我国农业基础本来就非常薄弱,经不起过度投机的风险,因此,必须健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法律法规,并加强监管。

第一,西方国家发展期货市场,大多是先立法,后建交易所[8](王曙光等,2007),而我国至今未出台专门的期货法,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健全期货市场法律体系非常重要。第二,农产品期货上市目前采取的是多部门参与的品种上市审批制度,这不利于我国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必要过渡到核准制,以确保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第三,完善交易规则,以提高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运行效率。

(四)培植参与主体,规范参与者行为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专业性要求高度组织化的中介组织和多层次的流通网络的配合。我国农业生产以小农经济为主,更加需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植真正的农产品期货交易参与主体。据对京郊农村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调查显示,合作化程度提高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谈判能力,加强农民的话语权,降低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提高规模效应。这种组织起来的农户如果参与农产品期货市场,将极大提高其运行效率和价格发现效率,对农业风险规避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9]。同时,农产品期货市场效率的提高,也有助于增强农民自组织的意愿。

有“意识”的市场主体的参与还可以促进农产品期货市场规范化程度的提高,减少投机行为,有助于避免我国证券市场曾一定程度存在的、部分上市国有企业的过度“包装”问题,控制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投机风险。这实际上也是农产品期货市场规范化的重要基础。应该说,农村金融工程的建设有赖于专业化组织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参与,以及其它农户金融意识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