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3:09
导语:在商务英文翻译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商标翻译是一个企业的代表,好的商标可以达到文化移情,展现民族文化的作用。商标的合理翻译不仅可以取吉求利,而且可以迎合消费心理。但是商标不等同与企业简介,易读易懂,简洁明快的商标才能让消费者记住。因此商标的英译对企业的国际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动物商标也是商标中的一种,中国人似乎对动物有种特殊的情感。但是,现在商标翻译现状在我国却不容乐观,由于中西方在、经济发展、文化制度等方面的不同,在商标英译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误解,比如:中国人很喜欢用“龙”或者“凤”加入到商标中,当译成英语中“dragon”和“phoenix”时,在信息上出现了不对等。
二、动物商标翻译文化意义对比
1.联想共鸣。动物词汇在各民族的文化中被赋予不同的联想意义,能更加生动的反映某种特殊的品质,使得动物词汇更加的生动形象。虽然大千世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动物物种但是多带有相同的特点,因此我们在赋予他们联想意义时,也大多大同小异。比如,在英汉文化中对于“狐狸”和“fox”的联想意义基本没有差别,多来形容一个“狡猾、疑心重或者精明”的人。同时,在英汉文化也赋予“狐狸”以“诡计多端”的形象。再如,公牛和“bull”也被赋予相同的联想意义,因此,如公牛电器,在商标英译时直接翻译成“BULL”是可取的,也能在西方文化中产生共鸣。
2.联想碰撞。动物商标翻译的联想碰撞指的是同一个喻体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中所产生的联想意义却不同。所有词汇的意义在于人们所赋予它们的联想意义,因此由于宗教、地理、信仰、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词所含有的联想意义就会不同。动物词汇也自然是一样,因此在动物商标英译过程中要格外的注意。比如:白象牌(WhiteElephant)在中国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牌子,在中国文化中大象就被赋予稳重可靠的品质,因此“大象牌”的电池在中国自然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在国外却没有收到同样的商业效益,原因就在于“WhiteElephant”在剑桥字典中的意思却是“some-thingthathascostalotofmoneybuthasnousefulpurpose”即:昂贵却无用的东西。那么自然英语国家的消费者自然不去购买这个牌子,因此这个动物商标翻译是失败的。再如,“五羊”牌自行车翻译成“FiveRams”,Ram,在英语中的意思是有羊羔的意思,但是同时它也被赋予其他的联想意义即“碰撞”,那么这个牌子的自行车自然就会给西方的消费者带来一种不安全的感觉。
3.联想空缺。动物词汇的联想空缺指的是一种动物词汇在某个名族文化中拥有丰富的联想意义,但是在另一个民族文化中却没有任何的意义。比如:“凤凰”在中国文化中代表“高贵、皇族、吉祥如意”之意。如攀龙附凤,阮凤和鸣等。但是“phoenix”仅仅是希腊传说中的一种长生鸟,能活百年,而后涅槃重生。再如大鹏牌文具译成“ROC”,大鹏鸟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它是汉民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最大的鸟,寓意是大鹏展翅、鹏程万里,比喻一个人拥有无量的前途。但是翻译成“ROC”却丢失的原有的寓意投,它只是“中华民国”的缩写,因此不能够传达其真正的联想意义。
三、基于目的论的动物商标翻译策略
用动物词汇来当作一个产品的商标目的在于动物拥有丰富的联想意义,而且可以生动形象的向人们展示商品的特点。因此动物商标的作用就在于文化移情,展示民族文化,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把握联想意义,取吉求利,迎合消费者心理,那么动物商标翻译过程中更加要注重他的恰当翻译。
1.直译。直译法在动物商标翻译中比较常见,这种方法使用与动物之间拥有共同的联想意义的动物词汇。比如:公牛牌电器直接翻译成“BULL”;熊猫牌直译成“Panda”,双狗牌直译成“TwoDogs”等。直译方法的特点大家都知道,他可以原汁原味的保留喻体和寓意,能够准确的展示商品特点,迎合消费者的心理,有利于商品的推广。
2.音译。许多动物商标在翻译过程中会采用音译,即直接用拼音代替翻译,例如:老凤祥(LaoFengXiang)、银鹭(YinLu)、大红鹰(DahongYing)等。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这种翻译方法并不能达到迎合西方消费者的作用。因为西方的消费者对中国的文化的了解需要一个时间的跨越,因此从竞争的角度而言,不利于产品的竞争。
3.对应译法。对应译法适用于联想碰撞的动物词汇,即英汉动物词不对等情况下,可以找寻对等意义的其他动物词替代。这样不仅尊重不同文化的用词习惯,同时更加可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概念,用一个熟悉的相同意义的动物联想词替代陌生的动物词。例如:玉兔牌(JadeRabbit),玉兔对于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它出自于中国古代神话婵娥奔月。但是JadeRabbit却没有这场意思,Jade在西方文化中指的就是正真的玉石,和原来的意思南辕北辙,因此在翻译中我们可以试图译成“MoonRabbit”。再如,在汉语中用“虎”来形容一个人很“勇敢、威武”,如“如虎添翼”等,但是在西方的文化中却用“lion(狮子)”来表达这层涵义,因此在动物商标翻译时,应该注意替换翻译。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对应翻译法不仅可以让动物商标起到文化移情的作用,同时也可给英语消费者提供熟悉的喻体,迎合消费者的心理,有利于商品的宣传和竞争。
四、结语
互文性的概念可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是指一个文本与它引用、吸收、扩展或改写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互文性理论偏重于研究文学形式,它所着重强调的是某一文本与其它文本存在相互的论证关系,根据与其它文本的论证关系达到对这一文本更加深刻的理解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指文本之间存在互文性,也就是说一个文本的构成是建立在对其它问题的吸收和转化的基础之上的。互文性理论偏重与文本间的比较,对文学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加以认识和理解。对于文本之间的管理以互文性来进行表达,可以呈现出文化和语言多元化的发展,相互交错,从而更加深入的学习文化的内涵,提高文章理解力。
2.语类互文性与商务英语翻译之间的关系
语类是语篇的核心特征,是通过发挥语言的功能达到一种有目的性的活动类型。语篇具有相似性和互文性,包括了语义上的相似和形式特征的相似。以普通英语和商务英语为例,二者之间交际目的不同,但是语类的类型可以是一致的。普通英语主要是生活用语的应用,存在着大量口语化的英语词语,它可以不那么专业,也可以存在一些歧义,这并不会对普通英语的日常应用造成重大的问题,只要能够对人们日常的生活加以满足就可以了,因此显得更加轻松随意一些。而商务英语不同,它的应用主要是在职场当中,其所涉及的内容多为一些商务活动中所应用的法律规定、条例规则、新闻、商业活动等,其特殊的应用需求使得商务英语从语言文体和语言目的等方面到处要求其具有严格的严谨性和专业性。语类的不同,与之相应的体验样式也不相同,文体差异对语言的风格也具有直接的影响。商务英语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这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尤为突出。商务英语的翻译以交流和沟通为主要目的,其重点在于能够应用本土的语言对外来语言进行表达陈述,并且要达到与人沟通的清晰、准确。这就需要商务英语的翻译者必须具有大量的专业方面的知识,以能够在进行翻译活动中,对行业内的一些词语、统称准确规范的表达出来。在商务英语这个特殊的应用环境下,互文性被限定在商务交际活动的范围之内,这也促使了商务英语中新的语类样式的形成。
3.互文性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
互文性理论以文本间的相互影响为核心,在关注的范围内将大量的关联因素纳入其中,形成了一种多重对话的层面。
3.1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本对话
文本作为互文性的重要载体,是表现互文性理论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文本之间的相互对话主要采用引用、模拟、用典等方式。互文性理论认为文本之间是存在相互论证的关系的,每个文本的建立都是在对其它文本的转化和吸收的基础之上的,文本之间相互关联,具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连续,没有任何一个文本是孤立的存在的,因为文化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文本都是文化整体的一部分,都与其它文本具有或多或少的相关性,也就是互文性。高校的英语教学,主要的教学文本包括英语教材、教学参考书、多媒体课件、英文视频以及英文讨论、英文社区等多种形式,形成一个庞大的英语教学整体。各个教学本文之间存在着必要的关联,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相互间发生作用和影响。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与不同的教学文本产生对话,每个学生个体都有自己的一种认知模式和学习方法,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学习同一个文本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和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有直接的关系。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一种双向的互动,从而才有文本意义的产生。
3.2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主体对话
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主体对话主要表现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和电脑信息之间的对话。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最普遍存在的是师生间的对话,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指导作用,对教学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对学生自主的学习加以指导,把握方向,师生之间可随时对问题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之间可成立学习小组,就英语学习中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可以通过团队间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可自行创设商务活动的情景,练习商务英语的运用。在信息和网络时代,学生和电脑等信息设备之间的对话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可以对校园网络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进行在线练习、人机对话,提升英语能力。另外还可通过校园网络获取教学课件等。
3.3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对话
在每个教学文本中都包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互文性理论重点强调的文本内容和文本形式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对文本进行理解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文本存在的文化背景。互文性理论要求不仅要了解文本所表达的信息,更要求译者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更注重文本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译者对外文文化背景的积累。学生在学习商务英语的翻译中,要注意用相关的文化认知去分析和解释新的文本,将先前文本知识和当前文本的互文性加以利用。
4.互文性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在翻译的过程中,包含着语言和文本意义之间的转换在原文和译文中还进行着互相补充,使译文能够更深刻准确的表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将互文性理论加以应用,要使其充分的发挥作用,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
商务英语翻译具有很强的专门性特点,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主要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开放性着手。开放式教学观念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即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注重商务英语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同时还要保证教学目标的良好实现。开放教学内容就是要摆脱教材的束缚,教师可以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基本原则,根据商务文本的不同类型、不同的体裁以及不同的语域特征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重组、编排。同时,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英文原版材料,选择出有代表性和可利用性的商务文本添加到教学内容中,以充实教学内容,更好的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采用开放性的教学形式是实现开放式教学、将互文性理论充分加以应用的重要途径。商务英语翻译的专业性很强,仅依靠教师的课堂传授是不够的,需要依靠学生在商务情境中,利用文本知识通过实践完成意义的建构,从而达到知识经验和要学习的知识的相互作用。学生除了要掌握商务英语翻译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商务职业能力,培养商务英语翻译的职业素质。
4.2实现译者身份的动态转换
从互文性的视角来看,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专业领域和跨文化的认知活动。学生既是本文的读者,也是文本意义的阐释者,同时又是文本进行另一种语言的改写作者。要使学生能够实现译者身份的动态转换,是翻译教学中一个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商务知识的拓展,促进学生对不同商务体裁的语篇进行深入的理解。教师可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相关的阅读资料主动去查找,并结合具体的商务情境和翻译材料指导学生进行互文性的阅读。学生需要对原文表达的意义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实现互文本与原文的相互参照和相互影响从而深入的解读原文。然后将前后的翻译文本进行对照,可充分的理解互文阅读对英语翻译的作用,从而实现译者身份的动态转换。
4.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论文摘要】商务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英文商务合同在句式上体现出表意缜密、逻辑严谨、结构复杂的文体特征。本文基于实例分析,探讨了商务英文合同中含有情态动词的句式以及复杂句式的特点及其翻译方法。
根据《民法通则》第85条规定,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作为法律文书,商务合同规定各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商务合同一经依法订立,就成为一种法律文件而对缔约各方具有法律约束力,成为商务活动中解决争议的法律依据。
合同的这一性质影响着其文字载体的风格。合同文字表达必须完整、明确、肯定,英文商务合同在句式上因而也体现出表意缜密、逻辑严谨、结构复杂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商务英文合同中大量使用含有情态动词的句式,以及大量使用复杂句式。本文以实例分析为基础,从英汉语言差异的比较出发,从以上两个角度阐述英文商务合同的句式特征及其翻译技巧。
一、含有情态动词的句式
权利义务的约定部分构成了商务合同的主体,情态动词的准确使用旨在明确约定当事人的权利(可以做什么),当事人的一般义务(应当做什么),强制性义务(必须做什么)和禁止性义务(不得做什么)。may旨在约定当事人的权利(可以做什么),shall约定当事人的义务(应当做什么),must用于强制性义务(必须做什么),maynot(或shallnot)用于禁止性义务(不得做什么)。与商务合同英语特别相关的情态动词主要是shall和may。
shall在商务合同英语中表述各项具体的规定和要求,表示强制性地要求承担责任或履行义务,含有“本条款具有法律规定的指令性和强制性”之意。根据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shall解释为(formalorold-fashioned)usedinofficialdocumentstoshowalaw,command,obligationorcompulsion。这一用法的shall的主语一般以第三人称居多,且此时shall必须重读。shall这一用法的否定形式shallnot表示“禁止”或“不得”。
例如(1):Ifanychangeisrequiredregardingthetermsandconditionsofthisagreement,thenbothpartiesshallnegotiateinordertofindasuitablesolution,provided,however,thatanychangeofthisagreementshallbesubjecttotheapprovalbythegovernmentofbothparties.(译文:若须对本协议的条款进行任何修改,双方须经协商妥善解决,但本协议的任何修改须经协议双方政府的批准。)
在商务合同文体中,通过may提出的要求通常不带强制性,有时为实现要求还准许附加条件;也可在一定条件下表示允许或许可。maynot可表示根据特定规定或要求而“不得”或“不可以”,语气不及shallnot强烈,使用也不及shallnot普遍。
例如(2):TheBuyersmay,within15daysafterarrivalofthegoodsatthedestination,lodgeaclaimagainstthesellersforshortweightbeingsupportedbyInspectionCertificateissuedbyareputablepublicsurveyor.(译文:货物抵达目的港15天内,买方可以凭有信誉的公共检验员出示的检验证明向卖方提出短重索赔。)
二、复杂句式
与普通英语相比较,商务合同英语中的句子结构就其长度和使用从句的连续性而言要复杂得多。商务合同文体中的完整长句的使用可以准确界定合同当事人的有关权利与义务,排除被曲解、误解或出现歧义的可能性。句子的状语(从句)和定语(从句)等附加成分不仅多,而且常居于明显的位置,对主句意义进行解释、限制或补充,一则可以体现这种文体庄严的风格、严谨的结构和清晰的逻辑条理;二则可以对履行权利与义务的条件、方式、地点以及时间等进行限制,从而避免漏洞,防止今后可能发生的争端,维护双方的合法利益。
1.定语从句
在商务合同中,为了使条款明确清晰,排除被误解的可能性,经常使用大量的结构复杂的定语从句,来精确地说明一些名词。定语从句与中心词分离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个名词带有多个并列的定语从句,或者一个定语从句修饰多个中心词(公共定语)的情况也很常见。
例如(3):Areplytoanyoffer,whichpurportstobeanacceptancebutcontainsadditions,limitationsorothermodifications,isarejectionoftheofferandconstitutesacounteroffer.
which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修饰reply,可译为:对发价表示接受,但载有添加、限制、或其它更改的答复,即为拒绝该项发价并构成还价。
又如(4):Thesellermustdelivergoodswhichareofthequantity,qualityanddescriptionsrequiredbythecontractandwhicharecontainedorpackedinthemannerrequiredbythecontract.
句中两个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是对名词goods的规定,而不是描绘与形容,句子的深层结构是“Goodsmustbe”,如译成:“卖方必须交付……的货物”,则显得翻译腔很浓,语义也含混不清。因此可以按照句子的深层结构译成汉语的主谓结构:卖方交付的货物必须与合同所规定的数、质量和规格一致,并按照合同所规定的方式装箱或包装。
再如(5):Areplytoanofferwhichpurportstobeanacceptancebutcontainsadditionalordifferenttermswhichdonotmateriallyalterthetermsoftheofferconstitutesanacceptance.
句中有两个连环定语,第一个修饰offer,第二个修饰terms,前者译成前置定语,后者译成条件分句:对发价表示接受但载有添加或不同条件的答复,如所载之添加或不同的条件在实质上并不更改该项发价之条件,乃构成接受。
2.状语从句
多个状语同时修饰一个动词,或者一个状语中包含另一个状语的现象十分常见。
例如(6):Within30daysafterthesigningandcomingintoeffectofthiscontract,theBuyershallproceedtopaythepriceforthegoodstotheSellerbyopeninganirrevocableL/CforthefullamountofUSD30,000infavoroftheSellerthroughabankatexportport.
此句的主干为……theBuyershallproceedtopaytheprice……totheSeller,其中含有一个时间状语within30daysafterthesigningandcomingintoeffectofthiscontract。从语用的角度来看,商务合同中许多时间状语表示的是某一缔约方必须在何时何地承担某一义务和享有某一种权利,即时效性。因此整个句子的重心不是句子的动词,而是发生动作的时间。在译成中文时,为了突出行为的时效性,时间状语应尽量靠近表示义务责任的关键词“须”。此句中还含有一个较为复杂的方式状语byopeninganirrevocableL/C…,其中含有三个介词短语作定语修饰anirrevocableL/C。按照汉语的行文规范,方式状语一般应位于动词之前。因此本句可译成:买方须于本合同签字并生效后30天内通过出口地银行开立以卖方为收益人的不可撤销信用证支付全部货款计30000美元。
3.条件从句
商务合同主要约定合同各方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但由于这种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均附有各种条件,所以条件句的大量使用成为商务合同的一个特点。条件句多由下列连接词引导:if,intheeventof,incase(of),should,provided(that),subjectto,unlessotherwise等。
例如:(7)Eithersidemayreplacetherepresentativeithasappointedprovidedthatitsubmitsawrittennoticetotheotherside.(任何一方都可更换自己指派的代表,但需书面通知对方。)
(8)EitherPartymayterminatethecontractincaseoffailureonthepartoftheotherPartytofulfillorperformanyofitsobligationshereunderandintheeventthatsuchfailureremainsunremediedsixty(60)daysaftertheserviceofawrittennoticeasdescribedinArticleXbelowbythenon-defaultingPartytotheotherPartyspecifyingthefailureinquestionandrequiringittoberemedied.(译文:如果一方未完成或未履行其在本合同项下的任何义务,而且未按照下述第X条规定在另一方向其送达书面通知,指出其违约行为并要求其予以改正后六十(60)天内,其仍未予以改正,另一方则可以终止本合同。)
(9)ShouldtheSellersfailtoeffectdeliveryontimeasstipulatedinthisContractowingtocausesotherthanForceMajeureasprovidedforinClauseXoftheContract,theBuyersshallhavetherighttocanceltherelativequantityofthecontract.(译文:除本合同第X款规定的不可抗力的因素之外,如卖方没能及时按合同要求交货,买方有权取消相应的部分合同数额。)
(10)Incasenoamicablesettlementcanbereachedbetweenthetwoparties,thecaseindisputeshallbesubmittedtoarbitrationwhichshallbeheldinthecountrywherethedefendantresides.(译文:如双方达不成友好的协议,争议可提交仲裁。仲裁在被诉方所在国进行。)
(11)Unlessotherwiseagreed,deliveryofthegoodsandpaymentofthepriceareconcurrentconditions,thatistosay,thesellermustbereadyandwillingtogivepossessionofthegoodstothebuyerinexchangeforthepriceandthebuyermustbereadyandwillingtopaythepriceinexchangeforpossessionofthegoods.(译文:除非另有协议,货物的交付和价款的支付应是同时履行的条件,换言之,卖方必须乐意让出占有将货物交至买方以交付价款;同时,买方须乐意支付价款以交换对货物的占有。)
综上所述,商务合同英语正是为了准确严密地规约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而采用的一种文体形式,其措辞准确严密,条理清楚、结构严谨。准确理解商务合同英语的句式特征并灵活运用其翻译技巧,可以帮助广大经贸工作者准确有效的翻译和起草合同,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与争端,从而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车丽娟.商务英语翻译教程[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论文摘要]广西梧州市被誉为“世界人工宝石之都”。该行业的商户名片既是商务联络的手段,也是产品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在进行名片翻译时应当考虑该行业的特点和名片英文翻译的目的和用途。文章通过实地考察和抽样调查,总结梧州市宝石行业商户名片翻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且在文本类型、语言功能理论,及“目的论”的指导下,提出改善名片翻译现状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宝石行业 名片翻译 现状及对策
引言
广西梧州市被誉为“世界人工宝石之都”,宝石加工生产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从事人工宝石生产、销售的企业达500多家。近年来,经历了从手工生产到机器打磨的变革,每年生产的人工宝石超过136亿粒,约占全国人工宝石总产量的80%,世界人工宝石总产量的70%。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梧州宝石行业的发展成熟,梧州的人工宝石在国外逐步建立了知名度。梧州市建成了宝石城和宝石大厦;2004年起,每年举办国际宝石节;2008年,开通了“宝石通”网络交易平台;梧州已经成为了东南亚最大的宝石交易中心,吸引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泰国、美国、意大利、墨西哥等国的宝石客商定期前来采购。
行业英语是英语作为一种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在某个特定行业的具体运用。特定行业中的翻译实践,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也应当体现该行业的特点。随着宝石行业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梧州市宝石商户的名片成为其与外商进行联系的重要纽带。因此,为了使名片的翻译更好地服务于商业目的,实现预期的广告宣传效果,名片翻译应当体现宝石行业的特点,翻译策略应当符合宝石行业的要求。
一、梧州市宝石行业的主要特点
梧州市宝石行业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宝石加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宝石出口也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市场。该行业的主要特点有:
(一)产品品种繁多
梧州市宝石行业加工的人工宝石有多种形状、颜色、原料、尺寸,以及加工工艺,有上千个品种规格。还可以按照客户的要求,开发新产品。
(二)加工技术推陈出新
从20世纪的人工手工打磨,到近年蓬勃发展的宝石自动加工机器的研发,生产技术的革新使人工宝石的产量有了成倍的提高。不断改进打磨工艺使得宝石在形状、完整度、亮度等方面的技术参数不断提高。
(三)经营范围相对集中
梧州市作为世界人工宝石之都,产品虽然品种繁多、应有尽有,但是每个商户只是经营其中一个或几个相关的品种(或系列),经营范围相对集中。
二、梧州市宝石商户名片翻译的抽样调查
本文研究主要涉及发生在实体店的外贸交易。外商来华采购,交易场所主要集中在梧州市宝石城和宝石大厦。为了研究梧州市宝石行业的外贸状况,笔者走访了宝石城以及宝石大厦约80%的铺面,发现外商主要通过到店铺看货来确定是否购买。他们进入店铺,通过考察工人们正在整理的货物来判断该店铺的经营范围。因为宝石加工没有一个严格的质量标准,而且每个宝石商户的生产过程和执行的标准有所差异,外商需要通过进一步查看货物的质量,进行询价,以确定其性价比。然后列出需要购买的几个品种,进行询价,再通过商户的名片信息进行进一步联系。
在梧州市宝石行业中,名片成为了外商和商户进行贸易联系的重要纽带。为了研究该行业的名片翻译现状,笔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抽取了105家商铺的名片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有90%的名片进行了英文翻译。总结出如下信息:
(一) 部分名片存在翻译错误
名片英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有:
1.不符合商务惯例
超过95%的名片没有标明联系人的职务,只有少数商户名片标有Manager的职务名称;店名的翻译大部分采用英文字母全部大写或首字母大写,但仍然有少数公司名称采用英文小写字母拼写。大部分人名的翻译采用拼音翻译,如:“李明海”翻译为“Li Ming Hai”*。大部分三个字的人名翻译,三个拼音均首字母大写,只有少数几个商户名片的人名翻译遵循英文拼写规则。
2.选词有误
在所有抽样中,店名均翻译为普通话拼音,如:“雅芳宝石”翻译为YA FANG GEMS,“伽億珠宝”翻译为Jia Yi Jewelry,“明亮宝石”翻译为MINGLIANG。其中有少数商户的公司名称翻译有误,如:“××宝石经营部”翻译为“×× Gems Operation Dep”*。“an operations department”一般指“一个组织机构的行政、后勤,以及负责其他日常运作有关事务的部门”,意为“营运部门”、“营运处”,不能表达“经营部”的含义,是误译。又如:“××宝石”翻译为“×× bao shi”*。采用“宝石”的拼音“bao shi”来翻译店名,没有起到翻译的作用。
3.广告语存在误译现象
部分商户名片上的广告语存在误译现象,如:“欢迎来人来电洽谈业务”翻译成“Welcome talk to us business”*;“可以承接各类杂形订单。物美价廉!欢迎你的惠顾”翻译成“We can accept orders for all kinds of miscellaneous shape. Inexpensive! Welcome your patronage!”*。Miscellaneous表示“杂项”,有“无法明确归类”的含义,或用于指代“配件、零部件”。Inexpensive意思笼统,表示“不贵”,常用于两种或多种价格的比较,而不是“价廉”的含义。此句可以改译为“We can accept orders for items of various shapes at a competitive price. And we appreciate your patronage!”。又如:“质量一流,价格合理”翻译成“Good Quality, Competitive Price.”*,意思表达不明确,可以改译为“You will find good quality at a good price here!”。
(二)名片信息辨识度低
据统计,名片上设计了公司标识的占40%,其中仅有半数的公司标识由英文字母组成,其余的均为中文内容,外商读不懂,自然也记不住。所有样本中,超过90%的商户名片采用宝石切面或宝石顶部透视面图案,作为商铺标识。外商可以通过标识,即刻辨别名片主人从事的行业。但是标识图案重复率极高,掩盖了不同商户的特点。名片正面涵盖的信息大同小异。名片既是双方联系的纽带,也是重要的广告宣传手段。广告遵循AIDA原则,即吸引注意(Attention),引起兴趣(Interest),激发欲望(Desire),促成购买行动(Action)。千人一面的名片设计难以实现上述四个效果。
(三)货物信息应当是名片上的重要信息
梧州市宝石行业的商户大多既是宝石的生产者,也是经营者。由于各种先决条件,经营货物往往有所专攻,不能涵盖太多的宝石种类。梧州市宝石城和宝石大厦是宝石外贸交易中心,商铺既是交易的场所,也是商户整理宝石成品,和展示货物的平台。让外商及时了解经营货物的类别,以便选购,是梧州宝石行业的一大特点。因此,货物描述应当是名片上的关键信息。所有样本中,仅有5%的名片在正面提及了货物信息,90%以上的名片在背面印刷货物描述,如:“长方、梯方”、“彩锆1.0-3.0mm,十五种颜色全尺寸现货供应”等。
(四)翻译人员大多缺乏系统培训
目前在梧州市宝石城和宝石大厦从事翻译的人员主要有两类:1.在生产商的店铺中从事外贸翻译的人员多是店铺老板或其亲友,他们熟悉自己的产品,但是英语技能不足;2. 外商陪同翻译人员逐步转变成中间商兼翻译,他们大多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但本身不从事宝石生产活动,行业的专业知识不足。
三、改善名片翻译现状的对策
皮特·纽马克(Newmark)认为,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取决与三个因素:文本类型(type of text),读者身份(nature of the readership)和翻译目的(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梧州市宝石商户的名片翻译,除了应当遵循一般名片翻译的要求外,还需要考虑该行业的特点和名片英文翻译的目的和用途。名片英文翻译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外商务联络,因此应当包含店名、店铺标识(如果有)、联系人、职务、地址、电话、邮箱、网址(如果有)等基本信息,并且须确保英文翻译符合规范。目前梧州市宝石行业名片英文翻译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让外商及时掌握产品信息,以便进一步洽谈,及决定是否购买。因此,这两方面的信息都非常重要,应当置于名片的正面。名片正面的空间不足,建议针对国内和国外的客户群,分别制作中、英文名片,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商务目的。进行宝石商户名片翻译时应当采用以下翻译策略:
(一)宝石行业的名片翻译应当反映行业特点
任何文本的翻译,都应当考虑文本的特点及语言功能。科特琳娜·莱斯(Reiss)提出的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的理论,把语言功能分为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呼唤功能。商业广告主要体现文本的呼唤功能。梧州市宝石商户的名片是促成产品销售的重要手段,具有很强的广告文本的特点。除了有扎实的中英文功底,翻译人员还须充分认识名片上产品信息的重要性,以及须具有人工宝石行业的相关知识,了解如何正确表达宝石行业的术语,如:宝石原料的种类、形状及规格、加工工艺的描述、宝石等级鉴定标准及参数等。
(二)该行业名片的翻译应当综合体现翻译委托人的目的
费米尔(Vermeer)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指出,翻译是受目的支配的行为。着手翻译时,翻译人员必须搞清楚翻译的目的,以及委托人的意图,否则不能保障翻译的有效性。翻译人员应当与商户沟通,了解英文名片的目的和用途,如:建立业务关系、对外广告宣传、推销特殊规格产品、存货打折促销等。在进行翻译时,须以翻译目的为导向,同时考虑目标客户的需求,名片信息的翻译及呈现应当综合体现委托人的目的,提高名片信息的辨识度。比如:广告语“质量一流,价格合理”翻译成“You will find good quality at a good price here!”。“good quality”和“good price”一语双关,而且简单易记。
(三)该行业名片的翻译应当注重文化传递
与其他文体的翻译一样,名片的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活动,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且要创作出对于来自另一种文化的受众来说,功能相似、效果相当的文本。皮特·纽马克(Newmark)指出,语义翻译根据作者的语言水平进行翻译,交际翻译根据读者身份进行翻译;语义翻译适用于表情类文本,交际翻译适用于信息类和呼唤类文本。翻译人员应当采用交际翻译模式,考虑名片接受方的文化背景,注意文化的传递,避免误译,或造成文化冲突。如:“欢迎名位新老客户来电洽谈业务”翻译成“Welcome all new and old customers to phone or fax for negotiating business!”*。这里的“old”表示“年老的”,是典型的中式英文翻译。此句可以改译为“Welcome all new and existing/regular customers to phone or fax for negotiating business!”。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涉外经济与贸易活动的迅速发展,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十分必要。面对商务英语专业对英语与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双重需要,开展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学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愈发活跃,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对于正确贯彻我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经营意图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外贸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学好(《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当务之急。
自教育部提出鼓励双语教学的教育改革之后,各高校大力推广双语教学工作。双语教学符合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讲授要求,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目标
1.结合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双语教学要求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上用英语进行教学,从而达到学生既学习专业知识又能加强英语技能的双重目的。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是基础,外贸专业知识应在打好基本功之上进行学习。与其它专业学生相比,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功底扎实,运用能力强,这为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国际贸易实务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课程所涵盖的贸易规则的规定、贸易术语的运用、合约磋商以及合同条款的确立等专业知识对学生英语的要求都很高。通过双语教学,学生能够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强化英语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WWw.lw881.com
2.确保专业知识的准确性。(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较强的国际共通性,多数贸易规则、贸易术语都是直接从英文翻译而来,外贸业务的各环节,如报盘、还盘等多用英文表述;确认书、合同、提单等文件也多以英文书写,因此,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对专业知识的准确把握是学生以后顺利进行实际工作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准备。
二.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实施
1.循序渐进进行双语教学。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尽管英语功底扎实,但是,国际贸易中专业术语很多,有些专业术语表达的意思不同于普通英语单词的解释。比如“draft”,其基本意思为“草稿,草图”,而在国际贸易中是“汇票”的意思。因此,在学生不知晓贸易术语解释的情况下用大量英语直接进行传授势必影响课堂效果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笔者认为,在学习本课程初期,可适当减小英语运用力度,讲课前可把学生不理解的术语、单词和句子列举出来,以便学生加深对术语的理解与记忆。有些教师建议学生在课下结合中文教材预习下节课要讲内容,重点记忆英文专业术语,增加专业英语的词汇量,上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遇到重点难点用中文解释。随着对国际贸易的进一步接触和贸易专业词汇的积累,学生对英语教学的理解能力增强,此时,教师可以逐步加大使用英语的频度,让学生能够用英文思考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进行双语教学,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2.双语教学应强调师生互动。为了取得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注重沟通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所要传授的内容及传授方法;也应该注意学生的求知需求及学习方法,兼顾教与学两方面,做好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教学过程的调控。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教师充分备课、学生充分预习。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很高,教师应充分备课,保证用流畅、简单易懂并且语速适中的英文进行知识的传授。在专业知识方面,教师把课上要讲的重点和学生不易理解的部分勾画出来,上课时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以便学生理解。
学生上课前做充分的准备,结合中文教材记忆下次上课将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词汇,把难点标记出来,等待老师讲解。有些教师通过通讯方式与学生保持课下的联系,确保学生在有疑问的情况下答疑解惑。
(2)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地讲解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譬如:笔者讲到“价格谈判”这一节时,先是在ppt上列举出英文谈判用语,如“whatabouttheprice?”,“whileweappreciateyourcooperation,weregrettosaythatwecan’treduceourpriceanyfurther.”接着,给学生放一段价格谈判视频,其中包含着所给例句,这样,学生可以理解例句在情景中的使用,加深记忆,并在课下反复练习,提高口语能力。多媒体课件可复制,给学生提供了方便,利于课后的复习和练习。
(3)组织学生课上小组活动。在专业知识讲解之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结合所讲知识点进行案例分析,进行小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也可以有选择地在课上运用角色扮演法。譬如:在“信用证付款”这一章节,笔者先是让学生预习信用证的当事人,运用图解的方式讲解信用证的收付程序。通过讲解,学生对此程序有基本印象,但并不容易形成完整记忆。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让小组各成员扮演信用证当事人进行整个程序的演练,使学生注意到每个细节,使繁琐的过程简单化。
利用模拟操作系统。国际贸易实务))是需要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在学生完成专业理论学习之后,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的运用平台。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利用外贸模拟操作系统进行实训教学,训练学生填制进出口贸易要求的各种单据、表格;训练学生看懂各种英文条款;组织学生模拟谈判和签约。通过模拟操作,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更好地熟悉进出口业务流程。
双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1.教学材料不充分。为了使双语教学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都很慎重。全英文原版教材具有语言纯正、逻辑性强、内容比较先进并且具有时代气息的特点,但不易被刚刚接触外贸专业知识的学生接受。翻译教材是指把母语教材原原本本翻译成外语的教材,或把外语教材翻译成母语的教材。这类教材能够满足教学、升学要求,但翻译的质量是关键,不符合原文的翻译教材势必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材料不充分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为了双语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教师自编教材的任务迫在眉睫。
2.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有待提高。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把英语及专业知识相结合,但目前我国各高校双语教学的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很难满足双语教学的需求。因此,各高校应给予商务英语教师进修机会,为教师搭建观摩、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平台;教师自身也应多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取经,补自己不足之处,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笪振静(1986-),男,汉族,硕士,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董习乐(1985-),女,汉族,硕士,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研究方向:国际商务英语。
摘 要: 英译标识语是城市文明化的标志之一。随着唐山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市内标识语的英译成为必然的需求。根据目前唐山市内标识语英译的现象,通过调查发现,唐山市内标识语的英语翻译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旨在发现问题并给予合理化的建议,目的在于提高唐山文明化、国际化水准。
关键词: 标识语 英译 唐山 国际化
引言
标识语是一种以几个词或简单明了的图示来表示与公众的生产、生活等方面息息相关的文字或图形信息,具有说明、警告、通知等作用。中国要真正实现国际化,城市标识语的设置和翻译方面,必须力求精准、简洁、统一,做到准确传达信息,有效对外交流。
唐山市属于河北省重点发展城市对象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唐山市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唐山市外企不断增多,赴唐进行交流、旅游的人日益增涨。因此,标识语的作用日渐突出,双语标识语的构建势在必行。
一、唐山市市内标识语配置情况
1.1 标识语体系不完整 。与城市发展速度相比,城市标识语体系的构建滞后。很多已经形成规模的区域内,标识语的建设却迟迟未曾完善。包括道路标识语、重点建筑标识语、商业标识语、公共交通标识语、医院内标识语、公共警示性标识语等。标识语的构建还有待完善。
1.2 标识语混乱 。标识语的作用在于简洁明了的进行信息传达。就目前唐山市市内标识的情况来看,很多标识语标识内容不统一,标识语措辞含糊不清,道路交通指示性标识语尤为突出,甚至有错误标识语,包括错别字、数字错误等。其中部分标识语为英文翻译,部分标识语全汉语拼音,这种不统一情况给外国友人造成了极大不便。
1.3 双语标识语构建不完善 。唐山目前双语标识语还不够完善,只有主干道的道路标识语有英语译文,非主干道双语标识语还未覆盖,主干道公交车站站牌基本有译文,而个别的也存在没有的情况。道路交通警示牌,重点商业区、医院内双语标识语还有待完善。
二、唐山市内标识语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2.1 单词拼写及语法错误 。通过调查发现,唐山市市内标识语的翻译中有很多拼写及语法错误。常见的错误出现在名词单复数、冠词等方面,以及词性的误用。例如某校电梯内置脚垫“星期六”被写成了“Satursday”;唐山百货大楼男装售货员身上佩戴的标牌为“Man’s”;某医院“清洗消毒室”被译成“Room Cleaning and disinifecting”等。这些错误可以说是滑稽之至,不但没有传递相关信息,相反却会使国外友人感到一头雾水,影响了城市形象。
2.2 语义不对等 。标识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警告、施为功能。唐山市市内一些主要干道提示牌上写着“禁止酒后驾车”被翻译成了“Don’t Drink and Drive”,这样的译文表示“不要喝酒,也不要开车”,如果外国友人看到这样的标识语,就会认为这条道路是不能开车的。厕所的翻译也不能再使用“W.C.”、“Toilet”、“Male Toilet,Female Toilet”等。唐山“八方购物广场”被译成了“Ba Fang Shopping Square”。“square”的意思与中国许多商场或超市所采用的“广场”一词语义不对等。还有,比如公交车站站牌中有一站为“学院路口”,被翻译成了“College Crossroads”,翻译内容不准确。“学院路口”不是“学院的路口”,而是“学院路的路口”,显然这样的翻译是不合理的。这样的翻译会误导国外友人。
2.3 拼音滥用 。在唐山市市内的很多标识语中都出现了汉语拼音。有的是全部汉语拼音,有的是汉语拼音和英文掺杂在一起的翻译。虽然现在很多来华外国友人懂得一些汉语拼音,但是他们并一定能理解拼音所代表的真正含义。例如,唐山市内一所幼儿园名字为“大拇指幼教”就翻译成了“Da Mu Zhi You Jiao”,那么这个汉语拼音究竟起什么作用呢?还有一家饭店名字为“为民饭店”,翻译成了“Wei Ming Restaurant”。“为民”这两个字的含义却没有传达,拼音加英文的这种翻译就是“四不像”的翻译。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也不理解。
2.4 翻译不统一 。标识语的翻译也要遵循翻译统一性的要求。比如同一条道路,不同的地段用了不同的翻译,外国友人就可能将同一条道路理解为两条不同的道路。这样标识语就发挥不了其作用。目前唐山主干道“建设南路”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翻译,“JIANSHE NANLU”和“South Jianshe Road”,一种是全拼音,一种是英汉交杂翻译。唐山市内“瑞德数码城”中的“瑞德”的翻译也存在不统一的问题。“瑞德数码城”被翻译成了“RED DIGTAL SHOP”,但是旁边的“中国移动建设路瑞德营业厅”却翻译成了“RUIDE SERVICE HALL”。这样翻译就不统一了,违反了“物从其主”的原则。
三、标识语翻译问题的原因
3.1 政府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 标识语翻译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曾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有关解决标识语翻译的学术论文日益增多。2005和2007年国家分别召开了两届标识语翻译研讨会议,但是各有关部门重视程度依然不高,监管力度不够。
3.2 标识语单位责任心不强 。在标识语翻译的过程中,制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对译文不进行仔细的检查及核对,译文中出现“低级”错误,由于马虎大意造成标识语翻译错误都说明了单位的责任心欠缺。
3.3 译者业务素质低,翻译规范性差 。译者对译文要负有重要责任,并对译文读者负责。这就要求他们有很强的规范意识与过硬的业务素质。标识语的翻译关系着城市乃至国家的形象,如果在翻译过程中缺乏责任心,不认真翻译核对,或是死译,都是业务水平低的表现。
4.4 标识语翻译缺乏相应的翻译标准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标识语翻译执行标准,没有标准,翻译就很难做到整齐划一,这还需要广大翻译者继续努力。
四、标识语翻译规范化办法
4.1 加强监管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建立相应的监管部门,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标识语的翻译、审核、监管工作。机构有权利审核译者的业务水平,并有能力提供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些指导。要做到严格审核并监管标识语的制作与流程。
4.2 建立行业标准 。好的翻译必须有规范的要求,没有相应的标准是绝对不行的。译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标识语的翻译尽量要做到与时俱进,与国外相应内容的翻译对接。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尽早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标识语翻译标准”,让译者确实做到标识语翻译“有法可依”。
结论
标识语的翻译不仅关系到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形象,还代表着国家语言政策及城市国际化的水平。标识语翻译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的标志之一。针对唐山市市内标识语翻译的情况,各有关部门应当尽早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快建立相应的标准,完善双语标识语的建设,为唐山国际化发展树立良好的国际化形象。 (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高翼. 城市标识用语英译失误及其案例分析[J]. 科技视界, 2013(24).
[2] 王治琴. 中英标识语的语用翻译[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12).
[关键词]技术情报 情报服务平台 系统架构 Web 2.0
[分类号]G350
1.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面对的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企业情报人员不仅面临着如何从繁杂的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关键信息,同时还面临着如何高效管理企业信息,特别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核心技术信息。在动态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竞争情报、技术情报作为辅助企业的战略管理工具,对于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企业的发展和重要决策都需要及时了解各方面的情报,例如最新技术、最新专利、竞争对手动态、行业动态等。打造技术情报服务平台,开展企业情报服务,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的智力支持,是企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所谓技术情报服务平台,就是以人为主导,利用情报学理论及方法,以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信息化手段为辅助,以技术情报的收集、分析、交流和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提高企业效益、效率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一个工作系统。目前,国内只有少数的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企业技术情报服务平台,如上海宝钢集团、青岛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相关研究成果也不多,基本都是情报服务模式、模型的探讨,对于企业构建技术情报服务平台的指导性不强。
宋新平提出了基于B2B平台的中小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白冰提出了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信息平台实现模式;李嘉提出的中小型企业技术情报服务平台更多注重的是内容管理;李艳提出的企业技术竞争情报系统概念模型和李会提出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型更多注重的是理论研究。目前有不少企业认识到技术情报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但对于如何构建存在较大的困惑。本文通过分析企业技术情报服务平台的宏观需求和功能需求,引入Web2.0的理念和技术,阐述了技术情报服务平台的功能设计、系统架构设计、技术实现和实施效果,希望为企业技术情报服务平台的构建和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2.Web 2.0理念和技术
Web 2.0是O’Reilly Media公司的Dale Dougherty和Medialive子公司的Craig Cline在2004年的一次因特网发展趋势头脑风暴会议上首次提出的,目前关于Web 2.0的具体定义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互联网协会对其定义为:Web 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由于Web 2.0具有参与、互动和分享等基本特征,理念集中表现为以用户为中心,强调用户参与、个性化服务、互动性、分享等,互联网呈现出用户为中心、面向服务、用户参与、集体智慧、内容聚合、信息多样化等特点。近年来Web2.0技术(RSS、Tag、Ajax、SNS、Wiki等)的采用,涌现了一批以Facebook、Flickr等为代表的优秀Web2.0网站。融合Web2.0的理念,运用RSS、Tag、SNS、Wiki等Web2.0技术,对于中小企业构建个性化的、强调用户参与、用户互动、提倡共享的技术情报服务平台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3.企业技术情报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3.1宏观需求分析
企业技术情报服务平台的建设可以满足企业三项宏观需求:①企业开展技术竞争情报的需求。技术竞争情报的研究不仅能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完善竞争情报的内涵,更能发挥出强有力的预测作用,为企业行业的决策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②企业培育核心技术、开展技术创新的需求。如何在技术变化速度加剧的竞争中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是企业制胜的关键。技术情报服务平台能协助企业分析竞争对手、最新技术,开展技术创新,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同时用于科研人员的技术交流和企业的知识积累。③企业高层提供决策的需求。情报服务平台作为科技资源和专题资讯的集中展示平台,可以为高层决策及时提供最新技术成果、产业动态、产业链上下游等全方位信息。
3.2功能需求分析
传统的情报服务平台主要强调资源采集、资源搜索与分析,忽视了用户的参与和互动,用户的粘度和忠诚度较差,大大限制了情报服务平台的推广和使用。全面融合Web2.0的理念,可以大幅度提升平台用户参与度和用户体验。以用户为中心是Web 2.0的核心理念,技术情报服务平台将围绕用户而构建,将平台关注的要素浓缩为资源、管理、服务三要素,将Web2.0的理念融合到各要素需求功能的设计中,技术情报服务平台的功能需求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3.2.1用户 以用户为中心是技术情报服务平台建设的关键理念,系统设计和功能设计同样围绕用户进行,注重用户服务的个性化、用户参与和用户协作。技术情报服务平台的用户主要有三类:研究人员、情报服务人员、企业管理层。研究人员主要享受平台提供的信息服务,情报服务人员利用平台开展情报服务,企业管理层根据用户权限设置查询相关研究报告。平台将打造用户个性化服务平台一个人信息中心,“一站式”享受平台提供的信息服务。在Web2.0理念下的情报服务平台中,用户不单纯是服务的享受者,同时也是资源建设与情报服务的参与者。为提升用户的粘度,引入SNS(Social Network Sofware)理念,允许用户根据研究领域创建研究群,并以群组为基础开展好友资源共享、协同写作(WIKI)等服务,及时了解群组动态。为加强用户交互和互动,平台还提供资讯评论功能,用户可以针对资讯内容进行讨论和评价。
3.2.2资源 文献资源是技术情报服务平台的重要基础,Web2.0强调开放共享理念,对于资源的理解从“为我所有”到“为我所用”,情报服务平台将以开放理念进行资源建设和资源整合,不仅整合本企业的科技文献资源,还有各类专题文献数据库的资源。平台整合的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标准、专利等。传统情报服务平台对于资讯内容不够重视,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企业对于资讯信息尤其关注,包括行业资讯、技术资讯、会议信息、展会信息等。平台将构建技术资讯及展示平台,并最终形成关于专题研究的、类型多样化的、海量的、权威的专题文献资源体系,并根据企业的研究方向进行分类标引,采用元数据采集、加工、著录的标准规范(Dublin、XML),建立元数据仓储知识库。平台还将收集企业的科技成
果,包括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企业标准、产品信息等,形成机构仓储库。机构仓储的来源还有平台的用户,平台提倡共享,鼓励用户上传、共享收藏的资料。
3.2.3服务 个性化服务、一站式服务、特色服务将是平台的重要特点。通过构建个性化服务平台――个人信息中心,集成系统提供的所有情报服务,包括文献检索、文献传递、定题服务、专利申报、科技查新等以及收藏夹、我的文档等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一站式服务的需求。平台含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库,为了方便用户检索和利用科技文献资源,提供一键枪索、高级检索、资源导航等服务。平台提供的个性化情报服务还有情报订阅和资讯月报。情报订阅是指用户可以根据自身文献需求进行情报订阅,平台对于最新的相关文献将进行主动推送;资讯月报是面向企业领导推出的情报服务。根据宝钢的实践经验,能否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支持是平台可持续运行的关键所在,为方便领导及时掌握最新资讯,平台提供资讯月报服务,定期报道行业最新资讯,直接发送到领导信箱。平台还提供部分特色服务,根据企业科研人员在外文文献阅读方面能力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为方便企业科研人员阅读和查找外文文献,平台提供专业词典查询、中英文关联智能检索功能。
3.2.4管理 为提升技术情报服务平台的管理水平,对平台的用户、资源、服务进行全而有效的管理,管理模块将集成平台的全部资源和服务管理,管理的对象主要为用户、资源、服务、元数据。通过资源配置和有效管理,最大限度优化情报服务的管理,通过提供的统计报表和决策分析功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元数据是专题资源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日后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换的保障,元数据管理用于对平台采用的元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平台具有权限管理模块,为了平台的安全性,对于用户的访问权限、下载权限进行管理。情报服务平台不能成为孤立的系统,应该积极和企业的信息化平台、OA系统等进行衔接,平台提供开放接口,方便和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4.企业技术情报服务平台架构设计
系统架构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问题,不仅要涉及到现有的需求,还要考虑未来对其他服务和功能拓展的需求。技术情报服务平台根据平台关注的服务、管理、资源三要素,以SOA(service oriented arehitecture)架构为基础,构建了5层系统架构,保证系统的通用性和扩展性,系统架构设计如图2所示:
服务、管理、资源分别对应服务层、管理层和资源层,另外还有硬件基础层和系统层。每层相对独立,又是整体架构中的一部分,以保障每层有变化或者进行单独升级,不至于影响其他层。
・硬件基础层。硬件基础层是情报服务平台运行的基础保障,包括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器、存储等保证系统运行条件的硬件设备。
・系统层。系统层是整个系统的软件基础平台,包括服务器或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开发语言、关键Web2.0技术(RSS、Tag、Wiki等)、系统架构。
・资源层。资源和数据是系统的核心,也是平台运行和情报服务的必要条件。资源层还可以划分为元数据层和数据层,元数据层包括Dublin、XML等元数据标准,数据层则为平台的各类业务数据(用户数据、服务数据等)以及平台的文献资源数据、资讯数据等。
・管理层。管理层包含情报服务的业务流程以及业务数据和文献资源数据的管理。平台具有决策管理模块,根据用户使用平台的情况进行分析,辅助平台发展决策,同时拥有权限管理、元数据管理和接口管理模块。
・服务层。服务层是最终面向用户的,是SOA架构建设的目标,将平台提供的各项情报服务、文献资源、技术资讯,通过个人信息中心、资源检索平台和情报服务平台,一站式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5.企业技术情报服务平台的实践研究
5.1平台开发与运行环境
技术情报服务平台开发采用三层体系结构,其中表示层的Web访问以浏览器的形式向用户展示业务的操作界面(即B/S模式),负责与用户的交互,将用户的业务处理请求和数据发送至逻辑层,并将逻辑层的处理结果样式化、个性化后显示给科技人员。逻辑层为系统的核心部分,其封装实现了系统的业务逻辑。业务管理系统构建大量采用Flex、Ajax、RSS、Tag、Wiki等Web2.0技术,Flex技术具有如Flash的表现能力、丰富的媒体和离线能力、界面表现能力一流、跨平台性好等优秀性能。平台开发与运行环境如表1所示:
5.2平台实践研究
5.2.1资源检索平台
・文献资源检索平台。文献资源检索平台检索的范围包括图书数据库、期刊数据库、会议论文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标准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等,提供一键检索、高级检索、资源导航等功能。一键检索是指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词,采用模糊检索,检索所有文献数据库,根据文献类型返回检索结果。实现一键检索的技术难点在于不同结构文献数据的混合展示,解决方法为:在数据库设计阶段将一键检索的字段(题名、关键词和摘要)数据类型和字符长度保持一致,建立统一的全文索引。根据建立的全文索引和输入内容,实时检索全文索引并展示未输入的相关内容,提供智能提示的特色功能。系统提供多种类型的资源导航功能,方便用户查看各类专题文献,资源导航包括资源类型导航、技术领域导航、中英文导航。中英文智能关联检索是平台的特色检索功能,实现原理为将企业提供的专业词典根据标准格式导入到平台的中英文词库,平台根据输入的关键词自动检索中英文词库,找出对应的中英文翻译,根据输人的关键词和中英文翻译一同构建检索式,自动实现中英文词库关联检索功能,提升检索查全率。一键检索按照文献类型显示检索结果。并提示检索结果数量,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文献类型缩小检索范围,实现中英文关联检索(输入关键词“玻璃”,系统同时检索中英文词库中“玻璃”对应的glass关键词),并对输入的关键词红色加粗显示。一键检索结果页面如图3所示:
・技术资讯检索平台。资讯检索平台集中展现行业的重要资讯,包括行业新闻、行业动态、下游产业、原料动态等。并提供资讯检索(检索途径有标题、关键词、内容)、热门资讯(点击量较高的资讯)、资讯导航、资讯Tag、相关资讯等功能。提供资讯多级分类导航功能,一级分类为行业新闻、行业动态、下游产业、原料动态;二级分类为专题技术领域分类,方便用户逐级查看浏览。资讯检索平台采用了Tag等Web2.0技术,系统自动提取部分关键词作为Tag,用户登录后还可以自行对资讯进行Tag标注,也可以根据Tag选择感兴趣的技术资讯。平台展现资讯内容时,同时根据关键词显示相关资讯,引导用户阅读其他相关资讯内容,并允许用户对资讯进行评论。Tag和评论功能的采用,可有效提升用户的参与性和资讯的关联度,方便用户查
询相关资讯。技术资讯展示页面如图4所示:
・机构仓储平台。将企业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申请的专利、企业标准等文献资源,纳入机构仓储,建设机构仓储库,一则作为成果的积累和集中展示,二则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丰富的资料参考。机构仓储平台包含产品库、专利库、标准库、论文库、著作库、专家库,均提供浏览和检索功能。其中论文库收录企业的内部资料、技术文档等灰色文献。中小企业信息中心或者图书馆,文献收藏较为不足,为完善机构仓储平台,提倡参与和共享的Web2.0精神,鼓励用户上传收藏的灰色资源(资料和论文)。
5.2.2个人信息中心
个人信息中心提供一站式平台,集中展示用户在整个系统中的所有信息,并集成所有信息服务(包括情报服务、资源检索、资源导航、专业词典等),个人信息中心页面如图5所示:
图5中左侧为功能导航区,中间为信息展示,右侧为群友列表。“服务状态”让用户清楚、及时地了解各项服务状态的变更,如文献传递受理、文献已经上传等;如果系统有最新的月报、培训资料上传,及时提醒用户查看和关注。“情报订阅”是平台的特色功能,实现原理为根据用户订阅的关键词自动检索最新添加的文献库,如果自用户上次登录后添加了最新的相关文献,用户下次登录自动提示阅读。为增加平台的粘度,提供研究群组功能,用户可以根据研究方向建立群组,其他用户可以加入群组,同一群组用户自动成为好友,属于同一研究群组的用户具有共享文档库、协同写作(Wiki)等功能。个人信息中心将及时显示群组动态,包括用户加入群组、资料共享、协同写作动态等。个人信息中心还提供如收藏夹、我的文档等个性化服务功能,用户可以申请将文档库的技术资料充实到资源库,经审核后正式加入到资源库,以此提升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度。专题月报具有邮件推送功能,对于经常没有时间光顾平台的领导,平台及时将最新的月报进行推送,满足领导管理和决策的需求。
用户通过情报服务平台可申请各类情报服务,包括文献传递、专利申报、科技查新、定题服务、情报推送、企业月报等,并可以随时查询情报服务的状态,查询服务是否已经被受理、服务最新进展、下载服务结果等。
5.2.3系统管理平台
・全面管理(用户管理、资源管理、服务管理)。用户管理主要有用户审核、用户信息管理、部门管理、用户数据批量导入等功能。文献资源管理对于平台拥有的各类文献资源的管理模块,包括文献的添加、删除、修改等功能。情报服务管理完成平台提供的所有情报服务(文献传递、定题服务、科技查新、专利申请、专题月报等)管理职能,每项服务均具有服务列表查看、服务受理、资料上传、服务归档等功能。
资讯是情报服务人员经常收集的信息,为提升工作效率,平台利用RSS技术和网页分析技术聚合各专题网站的资讯信息,构建专题资讯聚合平台,并根据服务人员的需要纳入平台的资讯数据库。资讯聚合平台根据网站资讯内容提示是否有更新,管理员选择资讯进行数据审核后纳入资讯数据库。专题资讯聚合平台主要采用的技术有网页分析技术和RSS技术,对于没有RSS服务的网站采用网页分析技术提取资讯。网页分析技术的缺陷在于如果对方网站进行了结构调整,需重新制作获取接口。RSS聚合采用的是微软提供的RssToolkit工具,该工具包包括RssDataSoume和RssHyperlink两个控件。资讯聚合平台如图6所示:
・统计决策管理。平台具有完备的统计报表功能,包括用户统计、服务统计、资源统计等内容。其中,“用户统计”是按照注册时间、部门等进行注册,及时了解平台用户的总体情况;“服务统计”用于统计各项服务的开展情况,包括资源检索、文献请求、专利申请、定题服务、科技查新、专题月报等,统计服务量、受理量、完成量等指标;“资源统计”用于统计平台拥有的各类文献资源的数量,可以根据文献类型、添加时间等情况进行统计。平台具有决策管理模块,根据用户使用平台的情况进行分析,辅助平台发展决策。例如:根据平台检索词和检索结果的统计,分析平台满足用户检索需求的比率。
・权限管理与接口管理。平台全部采用角色管理,事先定义管理角色,管理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给不同用户赋予不同权限,实现灵活的权限管理。为了鼓励用户参与情报服务,系统可以给部分用户赋予管理角色,如参与文献传递等服务,最大限度地提升平台建设的参与度和活跃度。元数据管理对于平台的元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接口设计采用Web Service技术。
6.企业技术情报服务平台的实施与应用
企业技术情报服务平台的实施大致分为需求调研、人员培训、平台搭建、资源建设、平台试运行、情报服务开展等阶段。需求调研过程设计专门的问卷调查,针对企业的各部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文献需求和服务需求,了解对哪种类型的文献信息感兴趣,最希望获取哪些行业资讯等。考虑到企业情报部门建立时间较短,为了尽快熟悉业务,应对情报服务人员进行一定的业务培训,提升其信息素养和情报分析能力,为日后的深层次情报分析奠定良好的人员基础。同时,采用培训、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和企业科研人员进行交流,宣传和推广平台的资源和服务,普及和渗透用户为中心、用户参与、共建共享等Web2.0理念。资源建设是平台的重要工作,也是日后平台运行的基础,为了使平台的数据量达到规模,企业通过商务方式与元数据提供商进行合作,建设了9万余条的专题二次文献。平台试运行后,根据用户的意见进行了功能的修改和完善,经过半年多的运行,平台积累各类文献资源10万余条、资讯1万余条,丰富了企业的科技资源。情报部门通过情报服务平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情报服务,受到了科研人员和管理层领导的普遍好评。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外语教师;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050-02
我国高职教育在近年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与其紧密的社会接轨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企业合作、与社会接轨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热门课题。由于受传统学科性知识授课的影响,外语类学科与企业合作和社会接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一些高职公共外语教师在校内政策的引导和社会的影响下转入与国际贸易或经济类学科有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以便与社会走得更近。然而在形成机制化方面,一些高职院并没有对新时期高职外语教师的定位作出明确界定,以至于让这些转行的外语教师不能充分发挥其外语的语言优势,同时也无法促使高职外语教师在新的涉外经济领域取得明显的交叉学科的研究成绩。因此本文就高职外语师资在语言实践能力、“实践科研型”外语教师的培养、校内外语言实践教学和校外社会化服务功能等建设方面展开逐一讨论。
一、当前高职外语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高职教育已进入不断发展的快车道,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高职的师资尤其是外语师资的现状却令人堪忧。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外语师资以本科学历的英语教育专业为主,即使是示范高职虽然可招收到研究生学历的外语教师,但是这些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的外语教师都普遍缺乏基本的商务知识和日常工业产品知识。当前高职外语教师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的语法加词汇教学法仍占课堂的主导地位
一直主导语言类教学研究的Thornbury(2003)指出“没有语法,我们只能表达很少的内容,而没有词汇,我们就什么内容都表达不了。”所以语法加词汇教学一直长盛不衰。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理论则认为人们只要接触到外语就可以慢慢习得(acquisition)该语言,而不需要依靠外界强制的力量来实现。之后为了连接英语语言理论知识和英语技能的实用化知识,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应运而生。把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作为人们交流的工具功能连成一片,ESP理论的出现使得高职外语教师教学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全国性的外语统考,如高考英语试题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考试大纲都应依照所要考查考生一定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制定。虽然目前这些英语考试大纲已编入语言交际功能的项目,但由于受到考试条件的限制,这些设计项目只是停留在大纲的文字表述层面。在课堂上,教师仍以应试英语为指挥棒,因而也就无法体现以交际功能为主线的新考纲设想。以单项语言知识传授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随着理念的改变而做相应的调整,学生强记单词、死背语法,大量练习四选一的阅读理解题仍然是目前高职外语课堂的主流。这与以应用型为主的高职教育的宗旨格格不入,而且更不利于学生今后就业和工作所需要的语言运用能力、专业英语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2.高职外语教师的语言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作为施教一方,外语教师本身除了应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外,还应拥有社会语言实践能力。但我国高职院校外语教师无一例外来自专业类外语院校,或综合性大学毕业的应届本科生,或短暂留学国外回国后担任外语教师的研究生。他们当中大部分人缺乏基本的语言实践能力,甚至对于高职教育的理念都很模糊。诚然学科类的语言知识培养对于打好语言基本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一旦进入职场就会遇到尴尬的问题,比如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特定产品以及它们的生产性能和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而这些实用英语知识的缺失将导致高职毕业生不能具备日常工作语言技能。虽然一些实践类的语言知识可以从有关纸质书籍和电子书籍上获取,但是鉴于真实的语言生产活动具有相当的变化性和灵活性以及特殊性,如果没有充分的实用语言知识储备将会导致交流的失败甚至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据某报刊载,在某地一位来自外贸企业持大学英语六级证书的员工去机场迎接美国客人,中方接待人员见到外宾就脱口而出“Let’s go to the restroom(让我们一起去卫生间)”。而他的本意是想带领客人去“休息室(Lobby)”,但此处的“restroom”在美国却是“厕所”的公示语。这一交流的失败不仅是中国外语学习者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所致,更说明了闭门造车式的外语学习必定会“水土不服”。而遇到更为专业的英语语汇让即使拥有英语专业八级的教师也会不知所措。这些实践性外语知识的输入仅靠课堂输入显然是杯水车薪。
3.高职外语教师的现场外语指导工作能力不高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生经常到合作企业进行工作认识实习、生产岗位实习和毕业综合实践。这就要求任课的外语教师也要具备相应的工作岗位知识和胜任高职毕业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能力。但部分高职外语教师由于受到学科性知识的束缚,如为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时,探讨的话题仍然为学科性的语言知识研究,诸如“英语中的西方文化现象”“中式英语翻译之纠错”等语言性知识研究为主的课题,这与毕业生所在的生产企业要解决的语言问题毫无关联。这种闭门造车的教学结果只能使得毕业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还得接受上岗培训,从而使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外语素养产生了极大的疑虑。要真正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让教学考核优良的高职外语教师下企业兼职锻炼,了解企业所需要的真实语言需求,用企业所需的外语知识开展对外交流和生产实践,等下企业任务结束回校后,可把企业所需的外语知识和所接触的外商往来的信件整理成册、分门别类,将来可考虑编写语言类实践校本教材,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培养企业需要的高职外语人才。
二、提高高职外语教师工作语言业务水平的渠道
要提高高职院校外语教师的工作语言业务水平,就必须让外语教师走出校门,踏上社会。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外语教师在申报高一级职称前必须到对口企业锻炼一到二个学期,同时要接受学院教学督导的定期检查以便提高下企业锻炼的质量和成效。高职教师的“双师型”评定与教师下企业锻炼相挂钩,教师的评优也要与是否拥有企业经历相联系,教师的科研课题的申报必须有与其紧密联系的企业专业人员的参与等一系列校内推出的高职教师社会化功能,迫使传统的外语教师从课堂授课向培养企业外语人才需求的方向转变。
1.高职外语教师成为校内语言实践和语言实训的指导师
高职外语教师在任职期内必须平均每学年应承担不少于规定学时的语言实践课程,如参与英语语言课程设计、英语语言实训(生产)实习指导等。通过在校内制定机制化的政策,鼓励教师在语言实践和语言应用以及语言的生产性环节得以锻炼,才能脱胎于传统的词汇加语法的语言教学束缚。在这样的语言学习氛围中,每一个语言学习项目都将被分割为数个生产或接近生产实况的语言应用情节,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展开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比如现场口语对话、现场书面表达、现场口译、现场翻译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与学生融为一体,成为实践语言学习的共同体。
2.高职外语教师要积极开发语言类的实践性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所使用的外语类教材普遍缺乏实用性的语言知识,即使一些教材已经涉及到语言的实用性,但是缺乏系统、全面的论述,无法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学习概念。因此编写一套符合高职学生外语学习特点同时又能符合语言学习认知规律还能结合企业需要的外语知识的教材,就成了高职院校外语教师编写教材的努力方向。事实上,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外语教研室正在使用针对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学生、由公共外语教师共同编写、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建筑行业英语》。该教材的编写体例与传统的外语教材最大的区别在于以项目化教学引领教材各单元,以任务型阅读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通过大量的来自生产企业的活生生的英语素材始终贯彻全文,所以该教材在目前高职外语类教材中具有引领作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其他各非英语专业准备仿效编写这种与专业企业对接的校本教材,以便更好地服务于高职学生的就业需要。
3.提高高职外语教师的生产性科研能力
外语教师的科研历来是个“瓶颈”。纯语言类的理论研究没有普通高校的实力;要针对生产性的实用语言开展科学研究又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理论的支撑还不充分,成功案例不多;外语教师本身也没有这方面的积极性。一些示范高职院校为了鼓励教师开展与企业对接的科研活动,出台了申报各项课题必须有企业专业人员参与的政策,最大限度解决了生产企业所面临的语言难题。然而,外语教师与工科教师不同,工科教师的技术和专利发明是他们的长项,而外语教师望尘莫及。因此要与企业合作做科研,外语教师必须做好自身的定位,从企业针对外语需求出发,如企业产品的英文翻译、企业与外商的商业信函的规范和语言使用专业化的评定等都需要一线外语教师的指导。另外,国外专家的来访和签订合作项目等涉外商业活动也需要外语教师的参与与配合。因此,高职外语教师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语言的工具性来提升语言实践性指导作用的意义和理论的研究高度,在企业需求和自身的语言理论提高需求达到充分一致的情况下,高职外语教师的成功转型指日可待,高职外语教育的发展方向越发明确。
三、基于“生产性语言”高职外语教师培训的条件支撑和路径选择
1.积极鼓励高职外语教师跨学科发展
作为一门典型的交流工具,语言是依托其他专业而存在的。因此公共外语高职英语教师必须转型到国际贸易、经济管理、机械制造、计算机、电器等专业领域。通过与这些非语言类的文科学科和工科学科的结合,让英语作为这些专业的语言载体,形成口头和书面的行业英语,让高职生尽快适应今后的职场。目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所有的公共外语教师都实现了与已要求的其他非英语专业系部挂钩,讲授工程英语和计算机英语以及会计英语等,所有这些高职外语教师都有半年到一年不等下对口企业锻炼的经历。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部分公共外语教师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如《经济特区》《中国经贸导刊》和《中国皮革》等非语言类专业期刊上公开,这就是这一教学方向转化的成果。
2.高职外语教师通过项目化课程的设计来提升语言实践能力
目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毕业生开展的校内毕业综合实践的“做、展、评、聘”的毕业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两个学期,毕业生的作品不仅受到了校方领导的肯定,被邀来校设摊招聘单位的企业代表也都对毕业生的毕业作品大加赞赏,一些企业当场就与毕业生签订了就业合同。这是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化教学的成功案例。所谓的项目化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原则上项目教学活动结束后应有一件完整的作品出台。因此,学生和教师通过“行动教学法”可以深入了解某种教学活动的具体发生过程、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可能产生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案。对于外语教学而言,项目化教学在英语口译课、英语翻译课和英语写作课上都可以设计实施,通过精心准备让学生体会项目化教学带来的好处和语言学习的变化,与教师共同完成语言教学的项目设计和最终的项目化教学成果,体会实践语言学习的全过程。通过项目化教学可以提高课堂语言教学的效率和语言教学的实用性。
3.为高职外语教师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了实现新形势下高职外语教师的顺利转型,高职院必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如语言实训室、模拟公司和教学工厂等,让外语教师在语言使用的场地方面没有后顾之忧。同时要充分利用这些场所开展模拟真实生产环境的语言活动,让新教师在走上高职外语课堂前进行必要的课前模拟培训,学校还应出台专门的政策来落实该模拟现场生产的教学功能的发挥,以免流于形式。另外,企业和当地政府也应该与学校三方共同打造新型高职外语教师培养的新途径。有了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对口企业的合作,高职外语教师的语言实践能力就有了“用武之地”。教师通过优惠政策到企业锻炼,在为企业培养专业的语言人员的同时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商业的语言服务。目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都有机会申请温州市政府提供的专项基金到合作企业为他们提供语言生产性商业服务并且与企业共同申报更高级别的实用性语言类别课题,以解决企业和学校在语言需求方面的差异并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学生五方面的联动很好地解决了困扰我国多年的“学不能致用”的老问题。在政策推动下,相信会有更多的高职外语教师自觉地参与到企业生产活动中来。
总之,高职外语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职业能力将直接影响到高职毕业生的语言能力与就业质量。要想切实提高高职外语教学质量和高职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必须在提高高职外语教师的语言实践能力方面下功夫。此外,还要让高职外语教师有一定的自由度到企业锻炼,为合作企业提供生产性的语言知识服务;学校在外语课程开设、教学大纲设计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应该明文规定须有企业专业人员的实际参与,只有学校、企业和政府联动、有效合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外语教学的瓶颈,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高职外语教学特色的道路,而引领这一教学特色的主角自然是成功转型后的高职外语教师。
参考文献:
[1]Strevens P.1988.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A].In M.Tickoo (ed.).ESP:State of the Art[C].1998.
[2]王朝晖大学英语教学引入ESP课程的探讨[J].知识经济,2009,
(11).
[3]董富娟.高职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合作学习[J].电子制作,2014,(2).
关键词:他者;言语;外边;他异性;复数的言语
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4-0041-009
一、自我与他者
一如列维纳斯的“他者”是不可被主题化与概念化、具备绝对超越性的“他人”一样,在布朗肖那里,“他人”也是关键。不过在早期,这一问题并未明确出现在其思想聚光灯下,以至列维纳斯认为他对“中性的存在”关心过度。在《整体与无限》中,列维纳斯说:“布朗肖的批评花了很大的力气想要描述一种海德格尔式的作为一种无名的中性的存在者的存在。”[1]298海德格尔唤醒了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本源差异,而列维纳斯则避开这种差异。为了一种比存在论更古老的伦理学,他更倾向于“强调存在者而淡化存在”。对列维纳斯而言,人这种存在者才是他关注的重心:“只有人才能够与我绝对的陌生,只有人才能不被一切拓扑学,一切种属,一切性格学,一切分类所涵括和驾驭。”[1]73
列维纳斯对他人的关注,极大地影响了布朗肖。从《无尽的对话》开始,布朗肖开始直接谈论他者话题。他指出:“唯有人是绝对陌异的。他就是未知者,他就是他者,在这其中他在场:这就是人。每次我们将陌生性投向某种非人的存在者,或者让不可知的运动回到宇宙本身,我们就卸下了人的重担。”[2]60言下之意,要把卸下的“人”之重担重新担负起来。
关于他者与自我,布朗肖描述了三种常见关系模式:一,将“他”看成一种客观的可能性,遵循客观化的方式;二,将“他”看成另外一个自我;三,试图获得一种直接关系,同一者与他者都丧失自身,从而达到一种浑融一体的状态。这三种关系都以“整体”为目标,或将他人当成客体、当成一个他我,或者要达到两个灵魂的瞬间合一。第一种关系是以对物的方式对待人;第二种关系认为存在者可以作为平等的“自我”而存在,但这只是“得体的观念主义的天堂”,只是观念主义的一种理想和虚设;(1)第三种关系则因其具有宗教与神秘色彩而为布朗肖所不取。三种关系都预设了“整体”为其终极视域,这是布朗肖反对它们的根本原因。
在列维纳斯影响下,布朗肖提出超越“整体”的另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起作用的是我们之间的陌生性。这并不是超出我们的相互理解之外的不为人知的部分,也不是自身立场的模糊性――单个自我的独异性……而是,我与他无限地分离――一种断裂、裂隙,或者间隔让他无限地外在于我,但是又要求我与它正是在这种断裂中建立关系,这就是存在的断裂”[2]77。在这种关系中,我经验到绝对外在的东西,与绝对的外边的关系――他者就是不能成为客体的真正的外在性。他者属于外边领域,不能被还原为客观“对象”:“无限、超越、他者不是概念,不能被把握,不是一个思考的对象。”[1]49与他者的关系,就自然不是整体之内的不同的两个项之间的关系,而是由分离和断裂而成的一种非关系的关系。布朗肖认为,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意味着自我主义的反面。通过分离,与他者的关系无限地超越我。不过,这种关系的无限性与超越性在列维纳斯和布朗肖那里却有不同的含义。
对列维纳斯而言,他者的存在意味着一种无限的超越性,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他人”要高于我,先于我,因为他人“来自一个高的维度,一个超越的维度”[1]215,而这个更高的维度指向上帝。上帝在列维纳斯的语境中,指的是他者作为绝对的独异性和超越性,也即是“在思想中,上帝不能被主题化”[3]。因此,上帝并不是一个神学词汇,而是一种哲学的必然预设,基于这种预设,他者比我离上帝更近,也就是他者比我更高。因而,他人与我之间的关系具备一种“不均衡性”。
布朗肖重新思考了他者所体现的超越性,不是按照人与上帝的关系模式,而是将他者与我放入一个两者“之间”的空间之内来考察。这个空间在胡塞尔和萨特那里就是主体间性,但是对布朗肖而言,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却并非一种主体间性。因为,由这一“间”所开拓出来的“之间”并不是两个主体(2)之间的均衡同质的关系,而是维系着两个存在者之间的双重的不均衡的一种空间的折曲 (3),这种关系不能还原为任何辨证的对等性与平等化,也不存在任何连续性与等级制。
在《整体与无限》中列维纳斯描述了同一者与他者之间的“不均衡性”,到布朗肖这里,则是自我与他者之间双重的不均衡。Leslie Hill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他指出:“前缀‘a’所意谓的是一种缺失,而前缀‘dis’则意味着:两个,始终至少是成双的。”[4]否定前缀“a”所意味着的“缺失”或者“丧失”依然是相对于某种源初状态来说的,“不均衡性”仍然只是“均衡”与“对称”的反面。但是“dis”则撑开了两者“之间”的无限距离,这种距离或者说分离,被布朗肖描述成裂隙或者深渊,以言其“无限”,是自我与他者“之间”一种迂曲的、不可逆的、不平等的、不能被纳入一个整体之中的一种关系。从自我到他者,与从他者到自我,这不是一种相等的、可逆的距离,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我与他者被一种深渊所分离,因此既不能构成二重性,也不能形成整体。这种裂隙――这就是与他者的关系――我们冒险将它定义为存在的断裂。”[2]69我无法还原这种由“之间”所打开的断裂,不能调和它,不能理解它,也不能将它看成是一种整体性关系。
布朗肖强调自我与他者的“断裂”基于一种双重性:“这种双重的不可逆性不能够被辩证法所取代,因为它无意于重建任何形式的平等性,而相反,它意味着一种双重的不均衡性,双重的非连续性,就好像我与他者之间的这一空的空间并非是同质的,而是分化的:就好像通过这个空间,建立了一个包含着双重折曲的非-同构的领域,它是无限消极而同时又无限积极的。因此,可以称之为中性的,如果中性不被理解为消除或者使这种双重标志的无限无效化,而是以谜的方式包含着无限的话。”[2]70-71在《思维与非连续的紧迫性》中,布朗肖以古代东方的师生关系来描绘这种双重不均衡性。他认为教师所体现的是一个绝对他异性的空间和时间领域,因为教师的在场,在交流关系中就存在着一种不均衡。不均衡的意思就是,他所在的关系领域不再是统一一致的,而是一种曲折的,这种曲折排除了任何直接的关系,甚至排除了关系的可逆性。教师的在场反映的是交互空间中的一个独特结构,这使得从学生到老师的距离和从老师到学生的距离是不相同的,如果教师所占据的点为点A,弟子所占据的为点B的话,那么在这两点之间,则存在着一种断裂,一种深渊。这并不是由老师的神秘、威望或者博学而体现的“不可知”所决定的,而是由点A与点B的无限距离决定的。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自我与他者之间最典型的关系模式,“这种关系包涵着共同的衡量尺度的缺失,公分母的缺失。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项与项之间的关系的缺失:一种过度的关系”[2]7。
然而,他者与自我的无限分离怎样才能得到尊重和保留,怎样才能在他者无可还原的距离、在其无限的陌生性中寻求他者?因为现实是,在世界之中,这种关系往往被忽视、被否定。布朗肖认为,“世界”意味着“权力”、“可能性”、“劳作”、“完成”;在世界中建立的人与人的关系无法逃离权力,世界中的自我与他者乃是“斗争与暴力的关系”。“辨证的完成在起作用,这是必然的。本质上,这种关系就是斗争与暴力的关系。在与否定相联的这个世界,我们知道怎样让否定成为可能性,就如同我们知道怎样让死亡成为权力。”[2]60这是黑格尔式的总体世界,在这里,“否定”成为前进的动力,否定自在的同一性,否定外在性,而他者则具备最根本的外在性与超越性。布朗肖用该隐和亚伯的故事来描述自我对他者的否定:该隐杀害亚伯,就是自我反对他者的超越性。该隐对亚伯说,你的维度是无限的、绝对外在的,你因此而宣称超越我,那让你超出我所及。但是我将让你看到,我才是它的主人,作为一个拥有权力的人,我也是绝对的主人,并且我将死亡变成我的可能性。因为惧怕他者绝对的外在性和超越性,惧怕自我与他者间的深渊,从而以否定的方式试图将这种超越性纳入自己的权力范围之内――而极端的否定方式乃是杀害。
对布朗肖而言,甚至“看”也是一种暴力,这在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刻的神话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当俄耳甫斯在冥府中歌唱时,他与身后的欧律狄刻保持绝对距离,正是它庇护了欧律狄刻的不可见性与陌生性;当俄耳甫斯违背冥王哈德斯的禁令而回头去看时,当他为了看而停止歌唱时,“他的目光则成为带来死亡的暴力,成为可怕的一击”。(4)布朗肖由此得出结论:人与人相遇,除了言说,就是杀害,此外别无选择。杀害是对人与人分离和相异的否定与消除,而言语则肯定自我与他者间的这种无限分离,维系这种“非关系的关系”。所以,布朗肖说:“他者的显现并不产生于任何形式的光之空间中,而是完全地属于言语的领域。他者表达自身,并且,在这种言语中将自己保持为他者。如果存在着一种关系,他者与同一者能够在关系中维系自身,然而又消散于其中,这种关系就是言语。”[2]55因为“言语肯定了在‘我自身’与‘他者’之间存在的深渊,言语越过了那不可越过的,但是并不取消或者还原它。甚至,没有这种无限的距离,没有这种深渊似的分离,就没有言说,因此,准确来说,一切真正的言语都通过它所说的而唤醒分离”[2]63。正因为有分离,才有言语的必要,才有言语的存在,言语架设在深渊的两岸。然而,言语一方面是通道,通道打通与联结分离,但是另一方面,通道本身就包含了否定词缀(pas-),pas-既意味着步伐,也意味着否定(5),也就是passage不可能在分离的两端实现任何形式的合一与整体,因为否定始终在其中起作用。这就是言语――基于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无限距离,沟通这种分离,而又守护分离。
言语之所以能够肯定而且庇护人与人之间的分离,这或许要从海德格尔的“人之说”与“语言之说”的区分谈起。因为布朗肖无疑是受到了海德格尔的“倾听”与“应合”的言语方式的影响,列维纳斯提出的“说”与“所说”的区分也对布朗肖思考他者与言语的关系有所启发。此外,布朗肖将“看”与“说”界定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方式,认为“看”暗含着连续性与整体性,以及相应地潜藏着“主体”的认知暴力,而“说”则肯定断裂与分离,肯定他者的陌生性与它异性。
二、言语:从海德格尔到列维纳斯
传统语言观认为,“说”是人的表达活动,语言是处于上手状态的工具。布朗肖说:“我们占有或者操纵语言为我们所用……通过语言,我们能够将表象结构化,将世界理论化,并且将世界减约为我们的命题。”[5]102这就是“人之说”,是语言的常见维度。不过对海德格尔来说,这并非语言的唯一或根本维度,语言并不在“意指活动中耗尽它自身”。相反,作为“人言”的意指活动必须在语言的原始维度中寻求本源。“对语言的深思便要求我们深入到语言之说中去,以便在语言那里,也即在语言之说而不是在我们人之说中,取得居留之所。”[6]2语言说 (6),即海氏后期之“道说”,这是一种比“人之说”更加本源与广大的语言。“人之说”是人作为言说主体的表达活动,而“语言说”(或“道说”)的本义则是“命名”与召唤,亦即在命名中将万物聚集入天地人神四方的统一整体之中。海德格尔认为,诗本质上是一种“语言说”。“语言说”为万物命名,但这种命名并非分贴标签、运用词语,而是一种召唤――它将所召唤之物带至近处。“命名着的召唤令物进入到这种到达。这种令乃是邀请,它邀请物,使物之为物与人相关涉。”[6]10在“语言说”中,我们与物不再是认知或工具性关系,而是一种切近或近邻的关系。“切近”包含两重意思:一是“面对面”,二是“之间”。
海德格尔认为诗这种“语言之说”包含了处于近邻状态的一切,它并不仅仅指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而且包括天地人神的互相敞开和彼此通达。“我们往往把‘相互面对’单单设想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相互面对’有着深远的渊源,它源起于那种辽远之境,在那里,天、地、神、人彼此通达。……在运作着的‘相互面对’中,一切东西都是彼此敞开的,都是在其自行遮蔽中敞开的;于是一方向另一方展开自身,一方把自身托与另一方,从而一切都保持其本身;一方胜过另一方而为后者的照管者、守护者,作为掩蔽者守护另一方。”[6]178这种语言经验意味着主体性的断裂,在其中我们发现自己与一切都相互面对,不仅仅是与他人。相互面对意味着亲密与喜悦,意味着对相遇者作出回应并负有责任(7),也就是不以主体的权能和手段去把握和侵犯他者,而与他者保持亲密而有距离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维持就是“之间”在起作用。在“语言之说”中,“世界与物相互贯通,于是两者横贯一个‘中间’。在这个‘中间’中两者才是一体的。因为一体,两者才是亲密的。两者之‘中间’就是亲密性。……世界与物的亲密性绝不是融合。唯当亲密的东西,即世界与物,完全分离并且保持分离之际,才有亲密性起作用。在两者之‘中间’,在世界与物之间,在两者的inter中,在这个‘之间’中,有分离起作用。”[6]13-14 “之间”意味着分离,唯当分离被保持,唯当距离不被消灭时,才可能有真正的“亲密”与“切近”。“语言之说”展开了天地人神既相互面对而亲近,又有“之间”的分离维系彼此间差异与张力的一幅全景图。
按照海德格尔,“人之说”源于“语言之说”。他认为,人之说作为终有一死者之说并不以自身为根本,它植根于与语言之说的关系中。连结这两种“说”的关键在于“倾听”。“听”是一种生存论的可能性,“此在作为共在对他人是敞开的,向某某东西听就是这种敞开之在”[7]。“听”不仅对话语具有构成作用,而且是此在与他人“共在”的基本方式,亦即此在的根本敞开状态。不过在后期海德格尔那里,“听”不只是听“人言”,更为根本的,是听“语言之说”。这是因为,“听”“归属”于语言,归属于道言,归属于寂静之音,即无声的大音。“终有一死的人……他们的说的方式乃是应合。人之说必须首先听到了指令。……人之说的任何词语都是从这种听而来并且作为这种听而说。”[6]21 “倾听”模式所指向的就是:言说并非主体性的,我们也不再能以言说主体自居。由此可见,这种对语言的经验是一种颠倒,语言不再是我们掌控的工具,而是我们必须倾听继而归属的“道言”。
与海德格尔不同,列维纳斯看到了“说”与“所说”的区别。他认为,传统哲学是建立在“所说”之上的。“所说”是陈述和命题的内容,它将“说”的内容主题化与固定化。“所说”涵括一切有关世界、真理、存在、在场和本质等陈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其论证与体系。因此,一切哲学表述都是“所说”之建构与扩张,列维纳斯说“进入存在和真理就是进入所说”。在“所说”平静表层下,人们遗忘了“说”的力量。作为活生生的情境与事件,“说”并不能被“所说”覆盖。在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中,“说”以一种新异姿态从“所说”中喷薄而出,并以此激活与“他者”的相遇。对列维纳斯而言,比“所说”更重要、更原始的维度是“说”,它拥有绝对优先性,是“前源始的”。这并不是指“说”在时间上先于“所说”,而在于它是构成“所说”的可能条件。“说”首先是一种动作,是面向“他者”的敞开。列维纳斯说:“说就是去接近邻人,‘给出表意’……‘说’是交流,它是一切交流的先决条件,因为它首先是坦露。”[8]48坦露,就是与他人的相遇和亲近,是对他人的回应。如果将“说”还原成“所说”,就遗漏了与他人相遇的具体情境,遗忘了对他人的直接回应,继而忘却对他人的责任。
“说”与“所说”的差异,唤醒了被哲学逻辑与命题等“所说”遮盖的他者之“说”,也打破哲学同一化趋势。传统哲学将“说”简化成“所说”,就是将“动词”还原成“名词”,无异于一种“主题化与同一性的统治”。名词杀死了动词,也就消除了动词的差异化势能,而将其还原成稳固的符号与概念系统。但事实是,“说”不能还原为“所说”,“名词”的稳固化趋向也涵盖不了“动词”的变异与因情境化而生的张力。重视“说”,就是激活“所说”中“不说”和“未说”的潜能。“所说”不能安然地排除“说”的别异力量,“说”时刻威胁着“所说”的同一与稳固,以至列维纳斯将二者描述成一种“载之,亦能覆之”的关系。列维纳斯甚至提出一种“适合于‘说’的表意”[8]46,不同于侧重“所说”之意指的“signification”。他以“signifiance”来强调一种更本源,也更变动不居的意义发生过程。Signifiance是处在signification之前的,是使signification成为可能的东西。重要的是,signifiance是暗中动摇与破坏signification的自我同一性和自我一致性的因素。“说”的“在场”使“所说”在不足与过度、悬置与变化、消除与增生之间摇摆不定,从而使“所说”之意指与意义始终处于未定状态。不过,列维纳斯依然试图以哲学话语去把握被其排斥的“他者”形象,伦理学也还是说着哲学的语言。简言之,他还是在驱迫“说”进入“所说”的领域,从而背叛了“说”。在认识到“说”的未定潜能会对哲学话语造成毁灭时,列维纳斯指出怀疑主义是令哲学苦恼不已的“私生子”。然而,列维纳斯反而又对这种“怀疑主义”持否定态度――怀疑主义有天然的“野蛮性”,它始终在对哲学话语的明晰性与稳定性起侵扰与破坏作用。对他来说,“哲学依赖语言是哲学的最大弱点”[5]115。
列维纳斯在由“说”所引发的“怀疑主义”面前却步,退而重寻“所说”的保护。不过,布朗肖却认为这种怀疑主义是面向他者的一种别样真理:“如果不是通过使用一种特定的语言,不是通过与自身相悖,不是通过抵押自己的可能性,哲学又怎样才能够被谈论,被敞开,被表象呢?难道哲学家不首先必须也是一个写作者?”[9]由“说”唤起的“怀疑主义”是同一哲学的敌人,却是一种“他者”话语的机遇。哲学的交流模式(即“所说”)必然不能忠实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它是一种将明晰性与稳固性放在首位的语言。对布朗肖来说,与他者的关系是一种无限的距离,是一种“不可能性与陌生性”的关系。这种关系只由“说”来唤起,“说”始终处于差异与未定的风险之下。因此,对列维纳斯来说令人头痛的怀疑主义,在布朗肖看来却是一种救赎,是自我与他者之“非关系的关系”的最可靠看护者。在《我们的秘密同伴》一文中,布朗肖说:“他人或他者不能被主题化……我不能言说他者,或者说及他者,我只能对他者说,不是告知他或向他传递知识……而是呼唤他,通过一种说的方式向他证明,言说不会消除这种无限的距离,而正是这种距离才让言语可能,无限的言语。”[10]147-148对他而言,“说”是向他人敞开,是对他人的回应;“说”本身具有破坏一切同一性与稳定性话语的潜能,肯定“说”也就是肯定言说中的分离和断裂。“我们怎样才能维持主体间的不均衡以及空间的折曲?怎样才能保留无限言说中的无限?……通过所说,我们属于秩序,属于世界(宇宙);我们出现在他者面前,我们将他者看成平等的人,同时代的人。通过说,我们与秩序分离,但并不是秩序无声地消失于无序中:(而是)与他者的不一致,无法与他者处于单纯的同时性中。必须假定一种没有现在的时间,列维纳斯也许会将其称为‘不可还原的异时性’。”[10]148 “所说”是对“平等”的肯定,而“说”则肯定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差异与分离,这种分离,甚至使得自我与他者不在同一时间之内。
三、光、复数的言语与他者
对视觉在哲学中地位的认识及批判是战后法国思想界的一个中心议题,布朗肖、列维纳斯、利奥塔及德里达都涉及对“视觉中心主义”的批判。视觉中心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源远流长,柏拉图在《理想国》里就曾提出“日喻”――他将太阳比作善的儿子。太阳是视觉得以可能的原因,而理智则是一种“精神视觉”。这种视觉通向理念,它是柏拉图所谓“善”(亦即“理智之光”)。“精神视觉”以感官视觉为前提,即是说,理念本身已是一种光的预设。万物均处于晦暗不明的状态中,唯太阳之“光”才使其被照亮,唯理智之光才使其被认识。不过布朗肖认为,这正是“光”的暴力根源所在。光的暴力意味着事物必须改变本己形态,而接受理性的澄明(即接受理性所提供的认知模式)。布朗肖指责说:“思考从此以后就是清楚地看,就是处于光的明证中……太阳就是光之整体的统治――它是好的,是至善,是大写的一。”[2]60让事物向光投降、接受太阳的审判,就是对事物本身的晦暗性之剥夺。列维纳斯说:“形式是事物显露自身并给我们把握它的机会的途径,是事物身上被照亮的,可被领会的部分,是支持事物的载体”。[11]46意义意味着光亮,而事物本身并没有光,光是外在的。光通过驱逐黑暗使事物呈现出与主体相关的形式和意义:“光就是可理解性本身”。[1]68言下之意,光是主体把握事物的前提条件,而理解与把握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事物本身的一种褫夺。
另一方面,“光的暴力”意味一切事物都是为我之物:“由于光的存在,所有的客体才是一个世界,也就是说是属于我们的。所有权是世界得以构成的要素:由于光的存在,世界才被给予我们,才能够被领会。”[11]47对布朗肖和列维纳斯来说,动词“看”、“能够”、“拥有”及“认知”,在构词上都隐含着“看”――这些词在哲学语境中都暗含主体的权力。这种理性认知结构导致的唯我论是光之暴力的又一体现,就像德里达所说的那样,这意味着理性和光的孤独,亦即丧失了面对和尊重他者的能力,而处处只能遇到自己,传统哲学也因此是暴力哲学。布朗肖说:“现象学维持着主体的优先性:存在着一个起源,这个起源就是光。……现象学因此完成了思想的独特命运,根据这种思想,存在、知识,以及逻各斯只能以光的形式才能得到思考。可见者、证据、阐释、理想性、逻辑的优越之光――或者,通过简单的倒转,不可见者,非逻辑的或者沉默的沉淀物:这些都是外观,或者现象的优先性的不同变种。”[2]251他认为,现象学的问题在于胡塞尔依然给主体以首要地位,给可见性以优先性。如同柏拉图的理念之光作为意义与真理的起源一样,胡塞尔并没有摆之暴力的影响。(8)对列维纳斯和布朗肖来说,对光的批判是对西方哲学作为一种压制他者、实现“自我”主宰的话语之批判。布朗肖认同列维纳斯的观点:自柏拉图以后,哲学就将自身建立在同一者的优先性上。二人从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对话主要集中在怎样接近他者,以及怎样言说与他者相遇这个问题。列维纳斯自问:“他者怎样才能出现,也就是在不丧失它异性与外在性的情况下,将自身呈现于视觉之中?”[12]他认为在诗人的目光下,他者能够呈现出一种非权力的外观,而这种情况为他者作为他者的出场提供了契机。
布朗肖认为,无论哪一种“看”都是以光为背景,并在我与物的间隔中制造连续性:“间隔并不阻碍,相反,它提供了一种直接的关系……直接地,隔着距离,通过距离,看也是利用分离,不是作为一种中介,而是一种直接、立即的方式。在这种意义上,看也就是经验连续性,歌颂太阳,也就是,超越太阳:歌颂大写的一。”[2]28看不具备维持间隔与分离的能力,它借助并利用分离,从而达到一种连续性。不仅如此,“看”还必以“整体”为背景。那么在视觉整体性中,必定丧失他者的他性之维,从而将其拉低到与自我平齐的整体中。光的连续性注定“看”无法忠实于自我与他者的分离关系,而它也使他者的超越性与外在性被压制。如此说来,布朗肖对光之暴力的批判也就是对传统哲学中的同一性、主体性、连续性与整体性的批判。
布朗肖提出一种异于光,并在其外的“说”之经验。他认为,“言说离开一切可见与不可见之物。说与看不同,说让思想从视觉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而这种视觉优先性几千年来,在西方传统中征服了我们接近存在者的方式,并且诱使我们仅仅只在光的保障之下或在光不在场的威胁之下思考”[2]57 。“说”与“看”的不同在于,“说”失去了连续性与整体性的保障,“说”是肯定分离和断裂的。布朗肖认为,“对视觉来说,言语就是战争与疯狂,可怕的词语越过了一切界限,甚至越过无界的整体……它侵越规则,偏离方向,它就是迷失”[2]28。言语意味着界限、规则、整体的打破,意味着一种对复数性与多重性的肯定,对分离和断裂的尊重。所以,对布朗肖来说,“说”就是一种与视见决裂,与同一性和整体性决裂,而面向他者的存在方式。
布朗肖说,唯有言说才能创造维系自我与他者分离关系的折曲空间。只有在言语中,我才能“将他者当成他者来接受,将陌生者当成陌生者来接受;在他者无可还原的距离,在其无限的陌生性、空的陌生性中寻求他者”[2]82。正是因为一种原初的陌生性,且为了表达这种陌生性,才可能有对话。即是说,在任何对话发生之前,分裂已经被预设――它不是被克服,而是被承认。如果话语中没有任何陌生东西,没有任何能给我教诲的东西,那么也就没有言说。陌生与分裂是言语的前提:这种陌生与分离,包括对话者之间不可衡量的不对称性、不相应性及不平等性,对话者携带各自的时间和空间、各自的“语言”等。总之,差异创造了对话的必要,差异使得在交流的名义下(或在交流活动中),始终存在一种非-交往的关系。自我与他者以言说彼此敞开,言说创造了一种“切近”的关系,“切近”意味着“亲近”,同时也是绝对的分离。对布朗肖来说,“(言语)就是超越性的关系本身,它反映了交流空间本质上是不均衡的,在这种空间里显然存在某种折曲,因此阻止了对等性,并且在交流项之间创造了绝对差异的层面”[2]56。在这一点上,列维纳斯和布朗肖的观点是一致的。列维纳斯说,语言的关系暗含一种超越性、一种极端的分裂,以及对话者的陌异性,还有他者向我的显现。只有在这种言语中,我才能进入与他者的关系。布朗肖认为:“他者不会被还原为我对他的言说,不会被减约为话语的主体或对话的主体……(他者)作为未知者朝向我、倾听我,在言语中,是外边在言说并使言语发生,是外边允许我言说。”[2]55即是说,言语必然在其无可还原的差异中维持一种陌生的真理,维持他者的超越性存在;陌生者在他的言语中,也就是陌生性本身的在场。
显然,这种言说侧重海德格尔“语言之说”、列维纳斯的“说”,以及布朗肖所谓的“非看”之“说”,而不是指由主体性所主宰的“人言”、致力于同一化的“所说”,或倾向于整体性的“看”之说。布朗肖将后一言说经验称作“辨证语言”。他者与我处于不平等关系中,唯有通过这种不平等的间隔,他者才会向我显现。然而,辨证语言却致力于平等化,它试图将不平等性拉平,将差异同一化,将他人当作另一“自我”来认识。这言语是一种权力的言语,是竞争、对抗与否定的言语。在这种对话中,“某种关键的东西丧失了,这就是差异本身,一种无法简化,也无法使之平等化的差异。这种差异神秘地让两种不同的言语发生,将他们保持在分离中,然而又因分离而维持在一种关系中”[2]81。
相反,“非辨证言语”则是一种复数的言语,它“不再基于平等或不平等、主宰与从属,也不再基于对等的二重性之上,而是建立在非均衡以及不可逆之上的言语,这样,在言语的两项之间,关系的无限性作为意指活动自身被涵括在内”[2]8。这种复数的言语正是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断裂、不平等、不均衡的关系的最好表达,因为这种语言的断裂本身正是对自我与他者之间的间隙,以及陌生性与无限距离的回应,这是语言的一次转变。在布朗肖看来,这种改变是一种语言的形式与结构的根本改变,“这种改变堪比欧几里得几何向黎曼数学的转变。这种改变让言语不再以总体性为其视域,而是让词语之间的关系成为不连续所控制的非均衡的领域”[2]77。
所以,言语守护着自我与他者的绝对距离。布朗肖指出,对某人言说,就是将他者当作未知者去认识,当作陌生者去接待,而不是强迫其放弃差异,不是将其引入已知之物或存在者的系统之中言语。“言语,在这个意义上,就是应允之地。在这里,流亡就是安居,因为它始终是在外边,始终在运动中,陌异者先出自身,但是却无须弃绝自身。言说,就是去寻找以ex-为前缀的单词的本源意义:放逐(exile)、流亡(exodus)、外在性(exteriority)、间离(estrangement),这些词在不同的经验模式中展开:ex-这个前缀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作为一切‘正面价值’之起源的距离与分离。”[2]128
当然,这是布朗肖从犹太哲学中发现的一种崭新的言语经验,它肯定他者的无限距离。在犹太哲学中,言语与放逐意味着与外在性的一种积极关系,它让我们放弃自我中心主义:“以我的力量去同化一切,将一切同一化,将一切都带回到我们的‘我’。”[2]127换言之,就是消除差异,让一切回到“我”之同一性,这也就是布朗肖所谓的辨证语言的根本,即自我维度。而复数的语言始终是向他者的敞开,始终朝向外边。按照布朗肖,言语是庇护他者之他性不被自我暴力入侵的唯一方式:“他者的显现并不产生于任何形式的光之空间中,而是完全地属于言语的领域。他者表达自身,并且,在这种言语中将自己保持为他者。如果存在着一种关系,他者与同一者能够在关系中维系自身,然而又消散于其中,这种关系就是言语。”[2]55言语肯定了“自我”与“他者”间的深渊,越过了那不可越过的,却又并不取消或还原它,甚至没有这种无限的距离、这种深渊似的分离,也就没有言说。
注释:
(1)关于“平等”,布朗肖认为这是利用观念主义粉饰权力现实的一种手段,是一种伪善的神话:“首先,在我们的社会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平等。当对话建立在文化、境遇、权力以及命运的不平等上时,对话的平等性究竟意味着什么?……一切言语都是命令、恐吓、引诱、仇恨、阿谀、挑衅,一切语言都是暴力――假装忽略这个而对话,则是在辨证的乐观主义之上再加上自由主义的虚伪,因为根据它,战争就是对话的另外一种形式。”(见Maurice Blanchot:The Infinite Conversation,trans. Susan Hanson,Minneapolis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p81)离开平等的虚构神话而忠实于“不平等”的现实,离开“同一”的神话而释放“差异”本身的力量――这应该是布朗肖讨论他者的思想旨趣所在。
(2)布朗肖否认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是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他说:“不确定的是,在一个如此严格的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概念中,是否可以用‘主体性’这个共同的术语来表达自我与他者。不,不可以。如果他者与自我永远不会进入任何名称或者概念的同一性中的话,那么就不能说他们是相等的存在者,或者平等的人。”见Maurice Blanchot:The Infinite Conversation [M].trans. Susan Hanson,Minneapolis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3:57。
(3)这种空间的折曲是布朗肖自19世纪数学家黎曼获得的启发,与欧几里得几何或者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把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不同,黎曼数学的研究表明,把某一种几何或某一种空间看作是我们感知的唯一的空间模式,这是错误的,事实上存在着数目无限的空间。布朗肖在黎曼数学中获得的启示是,自我与他者并不处于一个相同的空间之内,二者之间的距离并非是同质的,可逆的,而是存在着一种无法还原的断裂。详见”Interruption―as on a Riemann surface” Maurice Blanchot:The Infinite Conversation [M].trans. Susan Hanson,Minneapolis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3:75-79。
(4)即使是“目光”,也隐含布朗肖所批判的“光之暴力”。布朗肖认为,“他者在面容的经验中呈现自身,这种外边(外在性)本身的呈现,并非是以在光之中的形式出现的在场,或者在光的不在场的简单退隐。”(见Maurice Blanchot:The Infinite Conversation [M].trans. Susan Hanson,Minneapolis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3:55)布朗肖也因此对列维纳斯的“脸”的概念有所批判,他认为“脸”的经验还是以“光”为背景。也就是说,列维纳斯的思想有重新落入他试图以“脸”来超越的表象逻辑之危险。关于这一点,Leslie Hill在Blanchot――Extreme contemporary一书中有详细的对比,见 Leslie Hill:Blanchot――Extreme contemporary [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77:17。
(5)Maurice Blanchot:The Writing of the Disaster [M].trans. Ann Smok,Lincoln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95:16.布朗肖在这里分析了好几个以pas-为词根的单词,消极性(passivity),激情(passion)以及过去(past),认为pas-同时包含有否定和步伐的意思,是前进的踪迹或运动。Ann Smok在《灾难的书写》译者前言里这样解释:“重复出现的‘不’(not,pas)本身就是步伐”,也就是“通道”,它是跨越边界的步伐,超越没有回归的点。见Maurice Blanchot:The Writing of the Disaster [M]. trans. Ann Smok,Lincoln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95:pxiii。
(6)关于“语言说”,Gerald L. Bruns认为,“语言说”并不意味着语言作为一种超主体(Supersubject)或一种上帝般的声音而言说,不是作为言说者而言说。他认为这是英文翻译“language speaks”容易导致的误解,因之,他建议把Die Sprache sprichit翻译成language language(见Gerald L. Bruns,Blanchot:The Refusal of Philosophy[M]. Baltimore,London: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104.)。当然,在中文里也有类似的误解:即,认为“语言说”意味着“语言”本身成为言说主体。
(7)有关“责任”,Gerald L. Bruns将其解释为“守护(guarding)和掩蔽(veiling)他者,护卫它不受哲学的侵害,不受概念性把握的知识的侵害”。(见Gerald L. Bruns,Blanchot:The Refusal of Philosophy[M]. Baltimore,London: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104)而在布朗肖那里,回应(response)和责任(responsibility)是同根词,责任是对他者的无限要求的回应;并且,(在回应中)我与我自身相分离,与作为主宰者与权力、与作为自由的、言说主体的“我”分离。见Maurice Blanchot:The Writing of the Disaster [M].trans. Ann Smok,Lincoln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95:25-26。
(8)事实上,布朗肖对现象学的阐释受到了列维纳斯20世纪30年代所作的博士论文《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直觉理论》的影响。布朗肖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因为列维纳斯,我才首次与胡塞尔相遇。”见Maurice Blanchot:The Blanchot Reader[M]. ed. Michael Holland,Oxford UK& Cambridge USA:Blacwell,1995:244。
参考文献:
[1]Emmanuel Levinas. Totality and Infinity[M].Trans. Alphonso Lingis,Hague,Boston,Londo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79.
[2]Maurice Blanchot. The Infinite Conversation[M]. Trans. Susan Hanson,Minneapolis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3.
[3]Emmanuel Levinas. Ethics and Infinity:Conversation with Philippe Nemo[M]. Trans. Richard A. Cohen,Pittsburgh: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1985:106.
[4]Leslie Hill. Blanchot―Extreme contemporary [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77:176.
[5]Gerald L. Bruns,Blanchot. The Refusal of Philosophy[M].Baltimore,London,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
[6]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191.
[8]Emmanuel Levinas. Otherwise than Being or Beyond Essence[M]. Trans. Alphonso Lingis.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1981.
[9]“Our Clandestine Companion”,Face to Face with Levinas [M].ed. Richard Cohen. Albany:SUNY Press,1986:45.又见Maurice Blanchot:Political Writings,1953-1993[M],trans. Zakir Paul,New York:Fordham University Press,2010:148.
[10]Maurice Blanchot:Political Writings,1953-1993[M]. Trans. Zakir Paul,New York:Fordham University Press,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