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

时间:2023-03-20 16:13:11

导语:在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

第1篇

一.中外合作办学学生

对于网络平台选择的态度本项目跨文化交际教学主要依托wiki平台进行网络互动和学习。Wiki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文本多人在线协作写作系统,可以让学习社群成员在网页上创作、编辑、添加、修改、删除内容,可以体现知识构建的关联性。潘文晗认为,wiki是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最佳选择。为了解学生对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倾向,本研究调查了学生对于wikis平台学习和QQ或微信辅助学习的态度。统计显示,26%的学生倾向于在wikis平台学习;72%的学生倾向于借助QQ或微信辅助学习;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学习关键靠自己。也就是,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有丰富社交功能的QQ或微信平台辅助学习,四分之一的学生支持wiki专业学习平台。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支持QQ和微信辅助学习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QQ常用、熟悉,操作简单,用户更多,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信息可以更及时的了解,也不易忘记。而Wiki不是常用网站,登录较少,无法保持师生间及时沟通,学生有时会遗忘上面的任务。第二,QQ上网速度快,手机也能用,节省时间。而wiki网页网速较慢,而且用户登录程序较复杂。第三,运用QQ平台学习可以提高关注度。赞成Wiki平台学习的原因有:第一,wiki是专业的网络学习平台,针对性强,预习和学习内容比较有条理,比QQ正式。QQ平台偏娱乐性,不便于引导和培养习惯,wiki可以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第二,每个人可以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答案公开,大家都可以看到,可以从别人处学到知识,发现自己答案的不足,在比较中进步;督促能力较强,可以看到更多同学的评论和观点,使大家主动预习。第三,wiki平台内容丰富,全英界面,有利于词汇积累,阅读能力的提高。调查还发现,有极少部分学生对于网络平台的选择持无所谓态度,其原因归结为两类:其一,对于一些学生,任何方式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完成学习任务;其二,不喜欢上网,对网络学习没有兴趣,或者认为传统的纸质学习材料更适用。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开展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傅钢善和王改花(2014)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网络学习交互越强,学习效果越好;学习者外部调控能力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二.跨文化交际教学效果

总体上,对于英语课的跨文化知识和交际教学和相关活动,后测项目第12题统计表明:18%的学生非常满意,73%的学生基本满意,8%的学生不太满意。即五分之一的学生非常满意,大部分学生基本满意,还有近十分之一学生不太满意。究其不满意的原因,其一,如后测问卷第8个项目结果显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对于网络平台的选择,大部分学生倾向于采用常用的社交网络来辅助学习。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英语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想法,本研究进一步设计主观问题,让学生对本学期英语阅读课提出建议,经归纳分析,学生对于英语阅读跨文化交际教学建议可分为三类:第一,加强词汇语法学习,短语、句型和语法知识需补充加强;第二,传授更系统的学习技巧,做题方法,如关于CET考试方面的知识;第三,提高学生兴趣,增加课外知识,补充国外的短语,适当增加书籍、电影等文化学习方式。这说明,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学,要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国内外语语言测试结合起来,同时要探索多种灵活丰富的学习策略和途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王玉敏单位: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第2篇

论文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给学生适时适量介绍英美国家文化、英语众多变体文化及合理处置本土与异域文化的关系,引起非英语专业工科学生对跨文化意识的注意,帮助学生在以英语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使用语言,从容应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更随网络的诞生,人类生活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中国的崛起吸引了全球的眼光,这一切使得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跨文化交际也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广义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一个载体,承载着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传承文化和传播文化最重要工具,语言也是一个社会群体标记,体现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是语言创造了文化,而文化也影响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

文化具有鲜明的的民族特征,不同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这些差异有宗教、哲学、道德方面的表现,更有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的表现。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这就是语言的文化特性。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内敛,追求中庸,受到称赞和表彰,必有一番自谦之词或归功于集体,而西方文化中,人们推崇个人至上,追求自由主义,受到赞美和称赞,总是用“Thank you”坦然承受。在中文词汇中,凡涉及“猪”和“狗”的,多数用于贬义,因而有“狗仗人势”、“猪狗不如”的贬义词,而西方文化中,猪是聪明、文雅的象征,狗有忠诚、勇敢的特性,“dog”极少用于贬义,也不会有“stupid pig”的词汇。在英语中,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习语“a 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重要的人)、“my old dog”(我的老朋友)、“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时候)等等。这里举的例证并不证明不同文化的孰优孰劣,只是说明语言的文化特性。在当今时代,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不同文化会相互渗透与融合,形成了大量的外来语词汇和局部族群的语言变体,如黑人英语(Black English)、墨西哥英语(Chicago English)和亚洲美国英语(Asian-American dialects)等,这些也都说明语言的文化特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使用一定要遵循文化的特性,否则对方可能不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甚至会因误解而产生误会。

二、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英语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可以将英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虽然现在跨文化教育得到重视,跨文化意识加强,但十几年应试教育下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英语学习的全部。实际上,语法和词汇只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不是语言的全部。二是学习方法陈旧。学习中只注意词、句的理解,不注重章节。三是语用能力强,文化素养低。只注重口语的训练,忽略语言的文化内涵。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制约了英语学习的效率,也会影响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从前述我们知道,语言承载着文化的丰富内涵,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因而学习一种语言,必须掌握这种语言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也同样需要掌握英美文化的内涵,在英语教学中,单纯的语言学习是枯燥的,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诱人的。

1·在教学中注重英美文化的导入

桂林工学院已经将《当代英国概况》、《当代美国概况》和《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作为选修课提供给非英语专业的工科学生,这虽然对学生理解英美文化有积极促进作用,也能帮助学生更有效的使用语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英美民族的发展历史、宗教道德、风俗习俗、人文地理等方面知识,慢慢去了解熟悉英美的文化,用所学语言传承文化和表达文化,让文化融解于语言之中,但教师在英语课教学中积极的导入英美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课文内容涉及到Different Ideas aboutFood and Drinks时,可引导学生自己来对比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差异。学生了解有关中国人和西方人饮食习惯的信息是:中国人喜食鸡肉、鱼和海鲜,美国人爱吃牛排;茶在中国和英国都是the na-tional drink (举国饮用的饮料),但英国人喜欢在茶里加糖、牛奶或柠檬。如果提问学生:“‘红茶’英语怎么说?”学生都不假思索地答道:“red tea”。其实“black tea”才是正确的,学生会感到不可思议。那是因为中国人和英国人着眼点不同,同是茶,我们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故称“红茶”;而英国人注意到茶叶本身的颜色是黑的,故称“black tea”。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能完全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

当课文出现music话题时,可以给学生介绍音乐的大致发展历程,介绍音乐的派别和风格。可以着重介绍美国音乐的发展:如何从blues经历country music, jazz, rock music,rap, hip hop发展到现代音乐,特别介绍美国乡村音乐发源地——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并播放几首经典的乡村歌曲,如:约翰·丹佛的《CountryRoad》《TakingMeHome》,卡彭特的《YesterdayOnceMore》和“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的《LoveMe Tender》等,在课文背景中出现的有关美国内战知识,可以给学生讲解有关美国内战的起因、背景以及林肯的一些生平轶事,让学生知道美国的历史以及林肯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再如,在学习Romance这一主题时,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故事情节,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的修辞艺术和表现手法,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学水平。

教材里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如:西方节日习俗、中西方对待老人的不同态度、西方人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等等,在学习有关课文时,除了运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以外,还可以采取让学生讨论或上网查找资料等方法,逐一让学生了解。同时,通过这些方法也培养了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就越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也就越足。 转贴于

2·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现象,除了词汇的本义,还在词汇中蕴涵了丰富的内涵。如你知道“Friday”,而如果你不了解英美民族的宗教背景,不清楚耶稣蒙难的日子,你不会了解“Black Friday”的内涵,更无从理解“Friday face”的意指(意指“愁眉苦脸”),与此相似的还有“Sunday”,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也会理解为什么“Sunday”是每周的第一天?为什么“Sunday”要做礼拜?因为没有这样文化背景的汉语词汇“星期五”“星期天”是没有这样内涵的。还有如“Chairman”为什么是“主席”?“Chairman”和“主席”又有何不同?这能从中英两民族的演化进程中得到答案,使学生领悟不同民族在演化进程中所衍生的语言构造的不同。类似的词汇比比皆是,信手拈来都可引出一些典故,教师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

3·语法中的文化内涵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且差异颇大。我们不但要探究其逻辑形式与结构的不同,而且要探究其形成的内在因素,才会发现其中所包涵丰富的文化因子。如汉语说“一块面包”,而英语说“a piece ofbread”,尽管汉语中没有名词单复数的变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个可数名词。在西方,人们把面包当成主食之一,吃的时候把一块面包切成数片,有时还会在面包片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鸡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语中“bread”是一个不可数名词。再如这样一句:“My knife and fork ismade of silver.”这里的谓语动词怎么用单数形式呢?原来西方人用餐时的礼仪是左手拿刀,右手拿叉,双手齐下。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不可分的用餐工具,是一个整体。因而,句中的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不是空泛的,实施跨文化教育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社会发展也必将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人类交流愈加频繁,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有着较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在教学阶段,注重跨文化教育,能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 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 8(6)·

[2] 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外国语, 2007, 22(4)·

[3] 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6)·

第3篇

关键词:外语文化教学;交际能力;文化角度

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位

(1)从文化角度来谈跨文化交际能力。从文化角度来看,文化交际这一领域是以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就好比海洋中的一滴水,而这一滴水往往蕴含的是思想价值中的潜意识。[1]从这一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文化的内涵要远比我们所观察到的和所感觉到的更加宽广。如果从人类学角度来看文化交际,我们不难发现,所谓文化,主要是人民和群体的一种生活方式,它的范围非常广泛,甚至涵盖整个群体的社会实践。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是指在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进行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它能够实现不同民族以及不同语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从文化角度来说,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实现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2] 。

(2)从目标语言文化来看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语言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应当充分意识到语言的产生为人们的思维交流和沟通提供了工具。语言来自不同的文化,其不可以脱离文化而存在,但可以反作用于文化。如果我们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脱离了文化教学,则不利于语言教学目标的达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思想的一个外在表现,也是思想的内在框架,如果抛弃语言,单纯地谈论思想,谈论文化,则其就会变成为一纸空文。随着社会的发展,方言以及特定群体用语逐步发展起来,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文化。不同的语言,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个体、群体观点的差异。正因如此,在进行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外语学习者深入理解隐藏在目标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并逐步建立起相应的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充分运用语言这一工具将自己的观点、态度以及情感表达出来,实现自身文化交际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1)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提升自身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还要不断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明确,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在分析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外语学习者观察语言文化的能力。其次,外语教学者应当积极鼓励外语学习者通过对比等方式,树立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意识。最后,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使外语学习者意识到,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文化并不是停滞不前的,它是不断变化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带领外语学习者学习外来文化,增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2)选取典型文化为内容的教材。教材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良好的教材有利于提高外语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兴趣,帮助外语教师组织教学。因此,想要进一步提高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必须选取相应的文化素材。例如,教师可以以国外一些国家的饮食习惯、交流方式作为教材资料,并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教材资料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外语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过程当中去。值得注意的是,在选取典型文化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时候应当遵循适量的原则,过多的典型文化素材选择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可能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应用灵活的授课模式。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这种做法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外语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运用图片、纪念品等方式帮助外语学习者明确目标语言文化,并积极鼓励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文化探究,实现语言文化意识的构建。

参考文献:

第4篇

国际商务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体或者交易者之间的交往都带着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色,因此,跨文化交际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十分显著,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首先是交际语言因素,包括词义、语序和句法结构三方面。词义方面,英语词语对上下文语境依赖性较大,含义相对广泛,词义受上下文限制,而汉语词语对上下文语境限制较小,含义较窄,相对具体、固定、严谨。如“10cans to acarton”和“Can we ship the goods in tin?”中can既可以是名词“罐子”,也可用作情态动词表示“能够”。语序方面,由于英汉语表达语序大不相同,翻译时要注意调整。如aver-age annual economic growth rate的翻译应为“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句法方面,英语句法结构较严谨,汉语则相对松散,主要表现在主语和谓语的使用。英语句中主语一般不可缺,谓语动词有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中文则相对灵活,主语可省。如“Evidently some mistakes were made andthe goods have been wrongly delivered.”可省略主语译为主动句“很明显,出了差错,发错了货。”

其次是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地域和宗教习俗差异方面。英国西临大西洋,西风从大西洋吹来,温暖和煦,因此英国有Zephyr(西风)汽车,而中国西面接壤陆地,东面临海,西风只能带来寒冷,东风才温暖,故而“东风汽车”成就中国一汽;英国是个岛国而中国是大陆国家,因此spend money like water就成了“挥金如土”。此外宗教对中西方影响都很深远,如上帝用6天创世,第7天休息,“7-up”七喜成了众所周知的饮料品牌;但由于宗教形象差异性较大,龙在东方人眼中是膜顶朝拜之物,《圣经》却将撒旦描述为agreat dragon,因此亚洲的“四小龙”译成了“fourtigers”。

最后是思维方式因素。中国人习惯螺旋形地展开叙述,喜欢用宽泛和模糊语来陈述传达信息,如“可能,基本上,有关部门,适当的”等模糊词语用来表达“可以感觉到,但不能解释的话”,让听众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便于说话者有更多机会纠正错误;西方人则是习惯线性思维,喜欢清晰简明的表达方式。因此在商务翻译活动中明确双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把握尺度,翻译才会有效。如用“The jobis difficult,and we have made great certain efforts”谈论某个项目成果时,“certain efforts”为一模糊词,若要表明“工作已经产生一些影响”则应译为“we have made positive ef-forts”,国外合作伙伴就明白“哦,工作有效”。

二、商务英语翻译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语言文化能力培养

语言能力培养应从词法和语法两方面进行。词法能力的提高首先从中英商务词汇积累开始,尤其是一词多义的词汇和相关专业术语,即普通商务词汇和专业商务词汇的积累。译者应广泛阅读各类型的中英文商务材料,如商务报刊、商务杂志、商务简报、商务合同等,积极参加商务活动,获得一手资料,实践中积累丰富词汇;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汉语文化功底,以提高运用准确词汇进行翻译的能力。汉语文化功底的培养应从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入手,提升自身文化内涵修养,还要学习商务礼仪,掌握各类中文商务文体写作以及商务谈判和商务报告等商务活动中的典型词汇、句型和文本,提高商务素养;最后要学习掌握商务翻译常用技巧,如直译、意译、音译和增译等,结合商务英语语言特色灵活掌握常用被动句、无主句和虚拟语气等句式的翻译技巧,提高翻译效率。

语法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二者关系,译者对语法的准确掌握有助于提高翻译准确性。语法能力的培养应充分融入各门英语课程学习中,学习者要有意识地对学习资料进行语法句法研究,以提高翻译准确性。翻译实践中要重视培养句法能力,准确分析语序和句法结构,充分理解语句内涵。如“Unless the terms or context ofthis contract otherwise provide,this contract shall be inter-preted in accordance with Schedule A,and each of theterms used herein shall have the meaning ascribed to it inSchedule A(Defi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or Schedule B(Special Terms)as the case may be.”首先分析句法结构,找出句子主干“contract shall be interpreted...and eachshall have the meaning...”其核心意思便一目了然,“合同应根据...解释,每一条款定义见...”,接着根据核心意思自问“合同根据什么解释?什么条款?定义在哪?”再次进行分析,就会找到“in accordance with Schedule A”,“usedherein”,“in Schedule A(Defi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orSchedule B(Special Terms)”,可具体为“合同应根据(条款A)的解释,(此处所用)每一条款定义见(条款A)或(条款B)”,最后结合上下文,将as the case may be译为“以适使用者为准”,整段翻译为“合同应根据条款A的解释,此处所用每一条款定义见条款A(定义和解释)或条款B(特别条款),以适使用者为准”。

(二)社会文化能力培养

中国人学习第二语言往往更注重学习语言知识,忽略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译者要平衡文化和语言二者的重要性,避免重语言轻文化的倾向,培养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双方都会从各自文化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忽视对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为促进交流的圆满成功,译者在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和掌握相关文化背景基础上,要利用增减灵活转化来提高处理文化信息的能力。如“饭菜不好,请多包涵”可译为“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we are able to prepare,please make yourself at home”。再如翻译时添加文字补充说明外国人不熟悉的名称和中国历史事件,例如-cultural revolution((1966~1976)),秦始皇Qin Shi Huang(First Emperor of Qin dy-nasty)(秦朝的第一个皇帝),帮助对方理解相关背景,更好地沟通交流。肢体语言是生活口语交际的补充,是使用最广泛和最丰富的表达方式,同一肢体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中含义不同,呈现的意义大不相同。如英语国家中说话时人们彼此凝视和目光交流意味着诚实;而在中国谈话时盯着对方眼睛带来傲慢,咄咄逼人的感觉,让人觉得粗鲁和不礼貌。因此,译者需观察学习肢体语言,掌握肢体语言相关知识,促进沟通交流。跨文化交际不是盲目追崇对方,而是尊重不同文化价值和习惯,促进文化融合,促进相互理解。在商业活动中,若不妥善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会造成摩擦和冲突,甚至影响企业合作。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要遵循这一国际通用规则,尊重文化差异,在不损害双方利益的基础上。

(三)思维能力培养

译者由于易受母语思维影响,翻译时习惯性套用本族语思维方式,否定翻译能比较典型地反映中西方思维差异。如将中文“我认为他不同意这项条款”译为“I think hedoesn’t agree with this clause”,译者没能正确把握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用中式思维对译“我认为”为“I think”,应将否定放在句首,进行全部否定而非部分否定,“I don’t thinkhe agrees with this clause.”才是正确翻译。再如英译中“You can’t be too careful to handle in transit due to thegoods is fragile”应为“鉴于商品易碎,在搬运过程中,越小心越好。”而不是“鉴于商品易碎,在搬运过程中,不能太小心”。

译者要克服固定思维模式缺点,应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首先比较英汉语思维方式,认识其共性和差异性,并在翻译、写作和口语中注意差异特征。其次阅读英文原版材料,如政治报告、科技论文的文献等,培养英语的思维习惯。还要多听、多模仿简洁、地道、典型的英语国家著名演讲材料。多听和多读有助于自我训练,培养英语思维方式,在翻译时可以模仿此类句子和表达相关,逐步意识并分辨中英表达与思维习惯的差异,潜移默化接受并使用英语思维方式,最后通过实践进行举一反三,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如“我们的价格是按照成本加运费报的,所以保险请你们自己办理。”译文可有以下几种:“Since our price is based on CFR,you have to takecare of the insurance”;“Our price is quoted on CFR basis,and consequently,the insurance is to be covered by yourselves”;“Since our price is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CFR,the insurance premium shall be on your account”.这几个译文都传达相同的意义,翻译时要逻辑思维清晰,灵活改变句子结构但不改变句子原意,勇于实践才能在商务翻译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

第5篇

[关键词] 日语教学 语用差异 跨文化交际能力 寒暄语

传统日语教学模式分析

传统的日语教学主要以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培养为主,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目标一般都定位于能力级别考试或者毕业之后导游翻译工作等方面。然而这样模式下日语教学只是一味地强调学生对于日语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单词、句型、语法等等的掌握。例如我国传统的日语课堂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就是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将单词的基本意义和基本用法传授给学生,在句型的讲解部分,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造句练习、替换练习等等,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句型的用法。然而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之后,在真正应用到实际的会话交流中时,却发现在很多场景中由于自身对于日本文化的理解欠缺或是对跨文化交际的掌握不足,频频出现语用失误,或是表达得不够得体。那么,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基本语法句型时没有深入的导入文化内涵,没有将跨文化交际的实质内容和语言符号结合起来。

学生的语用失误分析

我们通过一些实例来分类归纳一下学生因为文化背景的匮乏而产生的语用差异。

1.寒暄语表达方式的语用失误

寒暄语用语是作为人们生活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语言,其在交接中起剂的作用。由于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不同,所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

例如日本人一般见面时喜欢以天气作为寒暄的内容。说话人一般会对听话人说“今日は寒いですね(今天可真冷啊!)”。那么,听话人应该回应“ええ、そうですね(是啊,真的挺冷的)”。其实,这就是一种简单的寒暄方式,是为了将会话顺利地进行下去而找到一个话题开头。可是,如果听话人不了解这一点文化背景,只是单纯地把说话人的话语当成语言符号来理解的话,可能就会回答“えっ、寒いですか。私は暖かいと思います(啊?冷吗,不会吧。我怎么觉得还满暖和的)” 。这样一来,必然会因为文化冲突导致会话无法顺利进行下去。其实,只要我们了解了日本人仅仅是通过天气来开启话题,天气是否真的寒冷或暖和实际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大家共同感知的事物能够顺利发话就不会导致这样的语用失误。

2.习惯用语语用失误

日本人在就餐前和就餐后的寒暄用语也反映了这一点。日本一般在吃饭前都会双手合十说“いただきます(我要开动了)”。中国学生有时看到日本人单独用餐时也会这样说就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他明明一个人用餐还要和人寒暄,难道是自言自语吗?那是因为学生对于这句寒暄表达方式的文化背景有所欠缺。在日本的书中当谈及日语文化特征时,其中之一就会提到日本人尊重人与自然的调和。日本人由于长期生活在四周环海的岛国,一望无际的大海赋予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和坚毅的个性。但同时也造就了日本人性格中的细腻与狭隘。日本人一直十分地尊重大自然,认为自己所有的衣食都是大自然给予的,所以他们在用餐前的那句寒暄语其实是在感谢大自然的恩惠。

3.礼貌语表达方式的语用失误

“すみません”在语法书中和词典中的解释都是“对不起”,即中文中的道歉表达方式,但是在实际日语会话中,“すみません”却还表示“谢谢”的意思。例如,收到朋友礼物的语境下,表示自己内心的感谢时,常常都会使用“どうもありがとう”的表达方式。但是换一种语境,当在教室里,A不小心把自己的书弄到地上了,这时同桌B帮A捡起,在中文语境中,A为了表达自己的谢意,自然会说“谢谢!”,但是在日语语境中,这时A应该说“すみません”。此处的“すみません”虽然也是谢谢之意,但却是因为自己的失误造成对别人的困扰,所以尽管要表达感谢,却要选择“すみません”来表达。

日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它的滋生土壤――文化。尤其是日语这一门语言,它因其特殊性和自身的文化贴合得十分紧密。日语中的寒暄语表达方式、敬语表达方式、人称称呼语表达方式以及礼貌用语表达方式无不渗透着日本的本土文化特征。如果我们的日语教学中仅仅只是单纯的语法句型讲解,那么学生就会因为对相对应的背景知识的不了解,对于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匮乏,导致在实际运用中无法完全正确地使用课堂中学到的语言知识。学生只能靠老师在课堂中的讲解,在特定的场合中使用这一语言符号,但是对于语境的判断以及人物之间的亲疏关系理解却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如果不在日语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如果不能够真正地让学生掌握日语的文化内涵,那么我们的日语教学永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日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转换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求,同时,还需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8.

[2]顾曰国.英语教学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和实践[J].外语教学,1997,2.

第6篇

>> 英文原声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优越性 英美电影在培养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应用 论英语语言的艺术特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论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 论英语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有效运用 论肢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论握手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英语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教学在英语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电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英语电影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探究 电影与英语视听说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中西电影对比及其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运用 电影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渗透作用 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电影《刮痧》中的跨文化交际差异解读 论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交际的特殊手段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拉里•A•萨默瓦(Larry A.Samovar),查理德•E•波特(Richard E.Porter).跨文化传播(第4版)[M].闵惠泉,王纬,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陈晓云.电影理论基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4] [美]罗伯特•C•艾伦(Robert C.Allen),[美]道格拉斯•戈梅里(Douglas Gomery).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第7篇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交际体验;结构学习

在语言学界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语言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外语教学中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文化内涵是语言交际的具体内容,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国外英语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强调了语言的交际属性和文化属性。语言的结构规律是在语言交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语言的交际行为则是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完成的。不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就无法进行正确的交际;没有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因此,外语教学应该包含以下内容:交际体验、结构学习和跨文化意识。这个教学方法可以归纳成“交际一结构一跨文化”教学模式。

一、交际体验

交际体验应以掌握交际功能为目标,日常生活为重点,语言媒体为英语;交际化外语教学模式集中体现在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一些从事英语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育者认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形式,还应该包括社会规则。

交际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知识和技能,它们是交际活动中自我调节机制的组成部分。交际能力的形成要有知识,知识具有完成活动的定向功能;还要有技能,技能是完成活动的方式。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师与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交际。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教与学是互为影响的一种双向交际关系。教师的教不断影响学生的学和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学也在不断影响教师的教,并在促进、检验着教;师生之间的交际影响具有相互反馈的双向交际作用。实质上,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的交际活动。

交际化外语理论指出:在交际化外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正确掌握语言形式,还要考虑语言形式的功能,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对象、按照不同的需要,用合适的语言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交际化外语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跨文化传播和获取知识的必要前提和手段。交际化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语言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交际化的外语教学中,中国学生在外语交际过程中存在着两方面明显的不足之处1、不会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采用不同的交际方式;2、缺少有关外语交际的交际规则和交际模式的知识。对此,英语教师应对交际能力所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做更加深人的调查研究,对不同文化的交际规则和交际方式进行对比性研究,培养学生在交际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认知能力,从而使学生实现得体的外语交际。

二、结构学习

结构学习要以语言技巧训练为目标,语言结构为重点,语言媒体以英语为主。人类学习任何知识,都企图在所接触的事物发展中发现秩序,寻找规律。学习外语也是一个发现规律、寻求规律,并对原有规律进行重组的过程。词义、句法规则和语用知识的重组,无一不在影响着学习者整个外语知识系统的发展和完善。重组过程中,某种知识发展成为一种技巧,又逐渐成为一种常规。通过实践,技巧和常规形成了一种自动过程,成为一种能力。英语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包括听、说、读、写的操练和语言信息的输入输出。因此。必须把学生置于运用语言的活动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练,从模拟交际到真实交际,以期达到真正掌握英语。

目前,人们重新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但不赞成机械的句型操练方式。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者们的任务是寻求和设计一些有效的培养学习者语法意识的途径和方法。他们主要想通过一些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使学习者在实践中感受到语法规则的作用并逐步掌握这些规则。事实上是,正因为英语教学在中国是属于外语的范畴,大多数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并没有多少听说英语的机会,他们十分缺少环境英语的反复刺激。

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结构的能力,其具体教学内容应包括: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结构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选择词汇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运用词汇组句成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所处的语言环境运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语言实践活动,以交际思想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三、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要以了解文化知识为目标,各种文化习俗为重点,语言媒体以英语为主。由于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探求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外语教育而言,对文化概念和范畴的界定需紧紧围绕目的语的特点,以及影响目的语学习、理解、交际的种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要素来进行。外语教育语言学所研究的文化,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但总的来说是一种狭义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跨文化意识是基础英语教育的目标,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教育中跨文化意识指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的语(如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它与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密切相关。文化知识指学生了解的有关中外文化的知识(knowledgeaboutculture),比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知识。文化理解指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或理解能力(understandingofculture)。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学生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及交际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是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基础,而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获得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理解力。

对外族文化抱有好感、渴望了解其历史、文化及社会知识,这是一种十分有利于学习该文化语言的因素。对某一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法感到新奇,那么对该学习者来说学习该门外语是一个不断发现新鲜事物的过程,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探索;相反,把外语想象得过难,觉得外语表达别扭,这样的学习者必然会对外语学习畏之如虎,学习的效果毫无疑问受其影响。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是否有兴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否有兴趣,这些都会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和学习效果。教师的个性也是学生改变对外语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8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跨文化;英语教学

计算机网络文化是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随着社会文明的向前发展,它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渐渐成为大众的“宠儿”。随之而来的影响力也大大的增强,并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网络文化

所谓网络文化是指通过因特网把人类的各种文化信息传输给世界各地人们,以便其互动交流、学习浏览、娱乐游戏、教学竞赛等等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可见,网络文化让人们更加方便、快捷、丰富多彩地接受文化信息,提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质量和效率。

网络文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和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任何一种文化在走向社会的同时,都会对人特别是大中小学生带来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我认为对高校大学生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垃圾信息和不健康的网络文化产品充诉文化市场死角,污染了广大青年人的心灵。

2、青年学生把很多的宝贵时间花在了网上聊天、网上约会、网上购物上,致使轻者学习成绩下降,重者荒废了学业,甚者崇拜黑客而制作病毒最终身不由己地滑向犯罪的深渊。

面对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首先要及时构筑一道有效的网络文化“防火墙”,积极传播“无公害”、“无污染”的网络文化信息产品。其次,开发校园道德网站,研发、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等一切有益于人类健康、科技、智力、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网络文化软件产品,使未成年人免遭有害网络文化的影响,让青年人在健康的网络文化“防火墙”中茁壮成长。最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遵纪守法及网络自护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避免学生登录不良网站,以免受到网络侵害或引发违法犯罪。

但是,网络文化毕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物,他不仅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也在积极深刻地影响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情感、思维与心理。

首先,网络是包罗万象的信息宝库。因为它信息量大,可实现全球信息共享,是一个浓缩了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大学生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其次是快捷方便,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亦可足不出户办事情。大学生在网上可以方便、迅速地获得自己的需求,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是不可回避的东西,我们不必因噎废食,要科学引导青年人合理合法上网,并用现代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网络文化建设。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如今,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各种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形式。网络媒体技术既给大学英语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也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来以教材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以应试为目的的。那是一种教学模式单一、手段有限、内容单调的教学方式。英语网络多媒体的出现,推动和优化了外语教学环境,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图文并茂的多感官综合刺激,使学生真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互动关系。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在现代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的信息源,从而可以改变以往教师为中心和单向灌输的封闭式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育人新理念。但我认为,教师永远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必须让学生开动脑筋,提出意见,主动学习。而多媒体技术的采用,虽然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是否能达到这个目的,取决于教师,多媒体永远处在被支配的地位,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工具。所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的网络媒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2、交际能力是人的素质之一。网络多媒体英语教学是一种由网络环境支持的多媒体教学,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师生在虚拟的空间里进行广泛而丰富的交流,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3、网路是由若干台电脑和使用者在不同地方无数的LAN和WAN共同组成。在Internet上面是没有国界种族之分的,只要连上去在地球另一边的电脑和您室友的电脑其实没有什么两样的。所以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的灵活性可以使学生选择他们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利用网络课件或光盘达到学习的目的。这种运用多媒体网络模式的英语教学在教师合适模式的教学管理范围内,形成了师生、人机互动的多样化,使师生间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同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现代素质教育观。

4、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对英语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在新的形势下,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旧方法,熟练掌握网络程序和语言,合理利用每一种媒体,使媒体之间相互配合,达到优化的目的。

三、通过网络,增强外语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 针对Chomsky 的“语言能力”提出来的。从一般意义上说,交际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是人运用各种可能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

我们说要培养学生英语的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就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来看不容乐观。我国以前的英语教学以应付考试为主,在具体教学中重视语法和阅读,忽略了听、说能力的培养,一旦要与人交流时就发现无法交流,听不懂说不出,“哑巴英语”、“费时多,收效低”的现象十分普遍。究其原因,笔者觉得原因有很多,如文化差异、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其中文化差异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因此,加强文化修养,努力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及时更新知识,树立信心,才能更好地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转贴于 1、在网络外语教学中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外语学习不但要学习外族语言,更要学习外族文化,因此,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显得尤其重要。

语言是人类的祖先世代积累起来的极宝贵的财富。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可以说是共生的。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细密。语言的学习与交际能力培养实际上是获得进一步的文化知识的必要前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想提高外语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在外语教学中,作为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外语交际能力,就首先必须在外语教学中注重文化的导入。

著名专家McMeniman和 Evans都曾指出“外语教学是一种文化最明显的表现”。因此,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十分讲究,并不是简单的介绍背景文化知识就可以了。在文化导入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选择的学习内容必须与学生的兴趣密切相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要循序渐进。由于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基础能力不同,选择外国语言文化内容一定要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程序进行,逐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我认为在注重这两点的基础上,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课后利用网络等现代学习工具自主查找相关知识,自主阅读和实践,以积累文化知识,逐步形成跨文化意识。

大学英语教学既不能抛开文化进行纯语言技巧训练,也不可固守传统,将文化只看做是语言学习的背景知识。而应从英语语言环境入手,引领学生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比如:教师在讲到与圣诞节有关的内容时,可结合词汇详细把圣诞节的文化色彩传授给学生,并自始至终地将文化的理解和语言的传授贯穿在课堂当中,那样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里感悟到英语学习的过程正是感受其文化的过程。

此外,教师要做好跨文化交际的表率。教师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无不影响着学生,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尽量体现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起表率作用。

2、着重培养听说意识,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但英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也许以后我国公民亦可通过英语获取信息和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为此必须提高人们的外语交际能力。而我国学生外语交际能力是最薄弱的环节,加强这个环节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内容。而听说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看录像,电影,欣赏外文歌曲等等都是很好提高外语交际能力的方式。课外,教学有关部门可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经典影片,让学生在欣赏影片后复述影片内容,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锻炼口才。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积累相当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青年人的外语交际能力。

总之,教师若能从平时的教学各个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则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对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的作用不可忽视,网络多媒体可以充分发挥声、电、光、影、色等多元素的功能,把抽象枯燥的单词、短语、语法知识转化成活泼的文字、图像、视频,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同时得到刺激,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在遵循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优化网络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扬长避短,使之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频华,网络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特质,宁德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第9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推广 跨文化 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探索”(2014JSDXLXSJY04);江苏大学“高校国际汉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课堂评估研究”(2015JGYB014)项目研究成果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在汉语国际教学中,汉语教师除了具备牢固的语言知识外,更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就是一次次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取决于汉语教师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而人际交往功效的优劣是受诸多因素制约的。不同的文化背景、接受教育的程度、社会经历与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等,势必影响着汉语国际推广中的跨文化交际与汉语言教学,势必制约着每一位汉语教师的交际能力。而语言和文化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从事汉语国际推广的工作者,需要把相关的交际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等理论体系的学习放在首要位置上,不仅仅是熟知汉民族的文化习俗,还需要对来华留学生的母语文化有一种包容姿态,从细微之处遵守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发挥交际言语的信息沟通、自我认识和人际协调的诸多功能。

二、跨文化沟通中的误区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语言和非语言及文化影响方面各不相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外界的认知必然存在着很多差异。跨文化沟通,最重要的是要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能够在沟通中对对方的编码和解码求同求异,这样才能够保障沟通的畅通性。从对外汉语教学师资选拔与培训方面看,我们更多的是强调教师如何掌握中华才艺,如何把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等烂熟于心,而在了解他国习俗或文化方面一直是一种忽视甚至是无视的态度。这种状态明显会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因此分析归纳跨文化沟通中的障碍与误区很有必要。

(一)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就是特别重视直觉感受到的东西,并且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以自己的感受“以己度人”,那就是思维的整体性与统一性。有人认为汉字不仅表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这种音、形、意相联系的文字,为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提供了便利的参照工具。

按照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决定论”,即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因为一个人只能根据其母语中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定义来认识周围世界。而中国人的直觉感受与形象思维又恰恰是依赖于客观世界的,所以我们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表象定势。这种表象定势带来的先入为主,忽视了个体差别,从交际活动开始就带着明显的固化模式,这样的思维定势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与汉语言教学的效果,造成跨文化交际的种种失误。主要表现在:

1.文化差异导致误解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现在社会用语方面,就是语言的表达方式是本民族早已习以为常的交际模式。而这种模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在交际时出现误解或失误,达不到预期的交际目的。比如中国人的好面子吃完饭抢着付钱、在车上抢着买票等等行为举止,在外国人眼里是非常不文明的行为。外国人擅长契约制,在外出就餐或旅行中奉行AA制,所以通常不会发生各自抢着付钱、买单之类的肢体碰撞的行为。再有因为认知范围的局限性,导致一些个体无视跨文化者之间的差异,盲目类推,或自高自大,总是设想自己的文化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这些都是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

2.交际界定导致语用失误

在跨文化交际时,交际者对对方的文化掌握得不够全面,就会造成语用失误。比如,中国人习惯询问他人的年龄、工资、婚恋状况、所购物品的价格等,自认为是关心或喜欢与对方交往才会如此表达。而许多异民族认为是自己的隐私问题,不宜在社交场合公开谈论。这方面在对外汉语教材语料使用中,也是一种普遍现象,西方人则对此很敏感,甚至反感。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汉语教师往往会热心提醒学生衣食住行方面的注意事项,而作为成人的学生并一定领情,甚至觉得教师过于干涉他们的个人行为,或小瞧了他们的判断能力与自理能力,从而引起不快。

3.角色意识导致语用失误

中国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使得教师的角色一直是处于被尊敬的地位。师生之间的交流基本是导师引导、W生回答这样的模式,课堂一切进度与环节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而在汉语国际教学中,这样的格局并不能适用于任何课堂。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来华留学生,或是国外中学大学的汉语课堂,学生们对待汉语教师都是尊敬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积极学习的态度,往往会不停地打断教师的讲课程序,影响教师的讲课进度,学生会因为刚刚听课过程中自己没有理解的问题随时发问。针对这种情况,一部分教师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以应对这种自由开放的互动式教学,与学生迅速建立起合作友好的沟通关系,创设愉悦轻松的教学课堂。而另外一些教师则始终坚守自己的教师身份,从表情到身体语都流露出一种“为何要打断我的讲课秩序”的情绪来,甚至有教师说出:“这个问题我上节课已经讲过了,你不认真听讲或者你就没来听课,跟我没关系”等诸如此类的怨言来,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就失去了建立合作关系的良好契机。

(二)语用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同一种语用表达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中往往有不同的含义。人们能够容忍对方语音的缺陷或语法的误用,但对语用的失误,人们常常把他归结于不礼貌或不友好,甚至认为是粗鲁和恶意的自然流露,因为各自民族或文化群体固定的文化模式制约相互之间的沟通与领会,甚至会带来一定的冲突,产生尴尬的局面,直接影响到交际的效果。

以一种包容的姿态对待所有的异族文化,语用失误就会大大减弱。我们应当承认,本民族文化中视为阳光的、正义的,也许不能被另一种文化所理解。因为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绝不可认为自己所处的价值标准是先进的,而另一种价值标准是落后的。每当交际双方编码与解码出现偏差,交际活动中语用失误的发生就不可避免。

1.称呼语的误用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说话方式或语言使用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些差异,意识不到文化因素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就会不自觉地受到本民族语言使用习惯的影响和干扰,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犯“文化错误”,让对方感到迷茫或困惑,甚至引起相互之间的误解。不同国家、不同种族,面对的关系图式基本一致,称谓方式大同小异。但不能小瞧这“小异”,这可作为一个镜像,折射出不同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比如汉语中由词头“老”构成的称呼语,老王、老李、老刘等等是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后来由此衍生出“老外”这个词语,统称外国人,在实际使用中并不能外国人愉快地接受。早在2000年毕继万先生就这个词语的使用专门发表文章,明确提出:“老外”一词还是慎用为好[1](毕继万,2000:35)。但是十多年过去了,这个并不受外国人欢迎的称呼语竟然进入部分教材,让留学生很无奈,在教学中往往需要花时间去解释。2007年东南大学还出版了一本《老外在中国》的汉语教材,网络媒体方面也出现英语脱口秀“老外看东西”,“老外在中”等等栏目,而中央电视台首个以外国人为主体的纪实性专题节目的名称却是《外国人在中国》,语体很正规,很得体。笔者认为“老外”一词还是得慎用,它仍旧是一个值得商榷的称呼语。

2.问候语的范围

问候语是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问候语表面看是一种礼貌语的使用,似乎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它传递的信息是潜在的,表示双方的友好关系的建立或延续。汉语的一些询问式的问候语常常因与对方文化因素的差异,造成一些本不该发生的误会。比如,你到哪里去?你吃了没有?今年多大啦?你家里有些什么人?你的爸爸收入高不高?你的妈妈为什么不工作?你怎么还不结婚?等等诸如此类的询问语,让大部分留学生觉得中国人喜欢探听隐私,甚至觉得很不舒服。再有,在教学中当请学生介绍“我的家”之类的话题时,有的教师非得纠正学生表达中的“我家有爸爸、妈妈、哥哥、我,还有小狗皮特”这样的句子。在西方人眼里,小狗就是他们家庭的一分子,自然是“我家”的一个成员。再有,汉语教学中,我们也常常面对这样的句型练习:你好,好久不见,你的身体好吗?我很好,你呢?……其实这样的句型是英文翻版,并不是汉语的常用问候语。达到较高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很快发现,在与中国人沟通中,中国人并不喜欢这样的问候语,大多数中国人与普通人交流时并不是很乐意把自己的身体状况做为一个话题来谈论。诸如此类的问候语,在汉语教学中,我们主张,尽量使用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语句,以确保交流的质量。

3.态势语的界定

在人际交往中,交际者的风度美、气质美、形象美等等,都必然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因此态势语的运用不是一般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沟通,一种情绪和情感、态度和兴趣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感应,是语言交流的最好补充,而且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沟通手段。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间隙大小取决于沟通情景及交际对象的关系。交际距离远近又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习惯、性别、政治地位的影响,因而人际交往距离的远近就有不同的观念。比如,中国人为了表示彼此的亲近,长辈在夸赞对方孩子的时候,伴随的体态语常常是抚摸对方孩子的脑袋或搂抱孩子等动作,这在欧洲人眼中是不尊重孩子的举动,因为他们的传统教育是,只有父母才可以抚摸或搂抱自己。未经许可,外人不得随意抚摸或搂抱对方的孩子。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清楚地了解什么行为是对方比较忌讳的,哪些行为是对方接受和认可的。只有正确掌握并辨析彼此文化上的种种差异,规范个人的行为举止,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需要。他认为人类对自己独有的空间表现为四个区域:(1)亲密距离(2)个人距离(3)社交距离(4)公众距离。对外汉语教学中,通常使用的是公众距离,有的教师忽略了这个界定,引起学生的不快,就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当然,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依赖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等。只有当交际双方了解了彼此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空间需求,才能有意识地选择最佳的社交距离,更好地开展跨文化的人际交往活动。

三、跨文化交际与汉语言教学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是学者同仁需要探索的共同话题。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念是确认文化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这就要求跨文化交际者不仅仅是依据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语言编码程序,而是同时需要了解对方与自己有关联的所有的关系。这里面包括所有的自我特征、文化的独特性与认同感,再进行双方都认可的语言编码程序。因此,研究跨文化交流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交际学、文化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并且在汉语国际推广中加以运用。

(一)熟知各国的礼仪文化

跨文化交际的双方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了解并熟知不同的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背景更为复杂多样,对外汉语教学不再是简单面对西方人,或是亚洲人,而是同时面对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各国人。因此了解各国的风俗习惯、信仰与禁忌、尊重各国的交往礼仪、区别言语之间的差异,就显得更为重要。比如,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数字6,西方人认为是不吉利的野兽数字;俄国人偏爱的7,加纳人视为不祥之兆,在中国人的礼仪交往中也是一个忌讳数字;俄国人喜爱的3,在汉语中同样是极为活跃的数字,3在汉族文化中往往表示很多、极多,甚至是表示尊贵之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生有幸、三思而行、三朝元老、三绝韦编、三句不离本行等等。不同国家与民族对数字有着不同的喜好,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中慎重运用数字就显得十分重要,掌握不同民族的数字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克服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心理障碍,促进相互沟通,使交际更为顺利,人际关系更为和谐” [2](刘光准、黄苏华,1999:137)。

(二)包容并理解异族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许多事实证明,当交际双方对彼此文化上的差异了解得越多,认识得越深,跨文化交际就能顺畅进行并获得成功。所以,交际双方在文化方面的相互包容与理解就显得至关重要。

为了M足自身的需求而创造出来的本民族物质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就是本民族的文化。当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进行持续不断的直接接触时,文化适应性便产生了。文化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一种文化对于另一种文化环境的适应,有时也指文化的各个部分的相互适应。确认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文化的过程,即通过反思自身的文化价值,由民族中心主义向文化价值平等的方向转变。

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从理解尊重异族文化差异的角度进行说教,而是必须从文化交流实践过程中去感知、理解并解开双方的心结,以达到包容、适应、理解的目的。洪堡特曾在探讨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时指出,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都是人类精神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自我显示的结果,语言是精神的创造活动,或者说是“精神不由自主地流射” [3](威廉・冯・洪堡特,1999:48)。人类的跨文化交际活动都是人类精神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自我显示的结果,探求各种文化之间的微妙的心理差异,寻求不同文化之间对话的可能性,是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另一个有效路径。

(三)知己知彼,提高认同感

21世纪是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时代。重视并开展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的教育已成为世界公民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交际者提高文化差异的认知度,还可以帮助交际者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力求避免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和行为习惯的不得体。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常常以本族文化的行为习惯来解释和评价另一种文化现象或他人的行为,用本族文化的语用规则去套用另一种文化中的语用规则,这种因语用迁移造成的交际障碍屡见不鲜。比如,汉族文化别注重面子,双方在交往过程中,无论是小到时间的商定,大到请客送礼都是要考虑面子问题的。维护自身形象和寻求他者认同是在汉族文化人际关系中显得尤为突出的一大特点。离开他者的理解和认知,自我认同就变成了自言自语,失去了意义。根据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4](丁允珠,1998:336),中国人所讲究的积极面子包括“要面子”和“给面子”。“要面子”表示人们生活在群体当中,有被接纳被保护被包容的要求;“给面子”是鼓励、支持并满足人们对被包容被接纳被承认的需求。这种群体价值导向的文化处理冲突的策略一般是谋求“群体包容”,也就是通过不断地“给面子”,来满足人们的“要面子”,从而化解冲突。这种面子协商策略在中国文化群体内是有效的,一旦转移到与他者的跨文化交际中,“面子协商”由于文化的差异,不能分享面子的意义,就无法在面子问题上沟通了,这种谋求他者包容的“要面子”心理很难得到西方人的理解。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他者并不能理解主人在喝酒、请客时劝酒劝吃的那份热情都是源自于“要面子”的心理活动,往往弄得双方尴尬不已。许多民族文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文化礼仪是崇尚平等与自由的。只有了解了彼此之间的差异,才能避免让“面子”尴尬。

(四)强化文化认同意识,提升交际能力

汉语国际教师和来华留学生管理者都应增强文化差异的认知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断提高语用的应变能力,在教学中得体得当地进行交流,逐步提高汉语教学的效率。

何兆熊认为“跨文化言语交际指交际一方或双方使用非母语进行的言语交际。由于在这样的环境中所使用的第二语言总是伴随着母语的一些特征,因此称为跨文化言语交际”[5](何兆熊,1999:243)。汉语国际教师在语言教学中需要不断提高学生对目的语文化传统的认知与认同,在课堂与课外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克服文化的制约和语言的制约,从而减少语用失误。同样的课堂有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学生,他们的信仰不同,饮食习惯不同,对待一些问题的看法也不同。有一些善于谈论的学生,常常喜欢提一些话题,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社会现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比如,“大龄青年”“ 闪婚”“ 白富美”“ 高富帅”等等,在与中国年轻人交往中获得的新词新语,留学生往往会向教师询问。教师在教学中应客观而中性地讲解,并借此机会引出“中国人喜欢询问年轻人婚恋问题是一种民族习惯,不是打探对方隐私,而是一种关怀……”等话题,诸如此类的教学环节就是对汉文化习俗讲解的最佳契机。再比如同性恋问题,在欧洲一些国家是可以受到法律保护的,人们也是可以谈论或者持包容的态度。而对于南亚与非洲的穆斯林来说,同性恋问题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不易就这个问题多加讨论,而是借机对有关词语的理解与发音开展分类训练,从而发挥课堂教学话语策略,减少语用失误,力争国际学生彼此都能接受。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只有熟知双文化、多文化的差异,才能在教学中不断提高文化认同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才能超越文化交流的重重障碍,以确保汉语教学的顺畅进行。

注释

① 语文建设[J].2000.11:35

② 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137.

③ 论人类语言机构向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商务印书馆,1999.11.48

④ 初识传播理论・面子协商理论(第7版・影印)[M].1988:31

⑤ 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43.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J]外语学刊,1992(3).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外语研究[J].1994 .

[3] 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4] 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