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3:15
导语:在数学课堂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有效提问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提问是惊奇与怀疑的开始,是教与学的纽带,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手段之一,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因而课堂提问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1坚持有效提问的原则
为保证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教师的提问还应该坚持一些提问的基本原则。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某一特定教学目的展开的,教学的中心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激疑、集疑、释疑的过程,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问时应注重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即实效原则,适时原则,梯度原则,角度原则。
实效原则,课堂提问设计的实效性取决于问题的真实和确切,即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从感知直观人手,但不宜一问一答展示现成知识的结论,以免学生猜测教师的意向作答,掩盖了学生的不知之处,使教师获得不真实的反馈信息同时提问要确切,要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不能超越学生知识、思维的实际水平,也不能使问题语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否则课堂提问会造成停滞局面,达不到预期目的。
适时原则,课堂提问的适时性应该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抓住时机,其二是提问次数要适度,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提问时机有关,什么样的设问应在某节课的什么时机提出,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即要因时设问,恰到好处,同时提问次数不是越多越好,过多过频的课堂提问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常会导致学生随大流,不去深入思考,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各学科各种课型、内容各不相同,提问设计中把握适时适度尤为重要。
梯度原则,现代信息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按一定梯度展开设问,提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难易级差从低到高逐层进行,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进行回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
2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几种方式
课堂提问的方式很多,只有对提问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是激趣性的提问。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则学生听来索然寡味。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愉悦的情境,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倒如:在几何里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射击运动员瞄准时,用手托住枪杆(此时枪杆、手臂、胸部恰好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看似闲言碎语三两句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
二是发散性的提问。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授课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教学知识和方法,这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是大有好处的。例如在讲授完全平方公式时,可先提问:“有一块正方形稻田边长为an,现每边长扩大b米,求后来的面积是多少?”教师可让学生先试着求出结果。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探索思考,利用以前学过的求面积的知识得出各种不同解法,在化解的过程中即可归纳m公式
3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实施策略
要考虑问什么,什么时候问。如果教师准备不足,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就会使课堂显得松散甚至起不到提问的作用。课堂提问的题目一定要斟酌,要提在点上,对重点、难点问题提问时,更应慎重,要紧紧围绕着重点,及如何攻破难点提问题。
此外,要给学生答问以等待: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等待足够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说明、补亢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超级秘书网
教师提问要有针对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把问题提得太难。学生的思维与认识对象之间,有一个“最近发展区”,教师设计问题要寻找这个“发展区”。提出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特别是要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问。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的点拨,像疏通河道一样,把学生的思路理顺。总之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问在疑处,点在惑时,以达到引发认知兴趣,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课堂提到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加强课堂提问艺术的修养十分重要,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能及时地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科学课堂中的提问。218.75.83.251/Article/UploadFiles200622714251667.doc.
以往数学测试一般安排在一个章节完成后进行笔试,这种测试在笔者所任教的专业班级实施起来意义不大。数学测试的目的是对学生知识点落实情况的检测。正是基于这个目的笔者将笔试改成“板书试”,将单元测试改成“小节测试”即讲完一个小节的知识点,根据具体内容需要安排一次“板书试”,笔者命名为“过关测试”。
以人教版中职数学(拓展模块)第一章三角公式为例,本章有和角公式、余弦和正弦定理、正弦型函数三大节,笔者根据重难点和实际情况安排二次“过关测试”。第一次,是检阅利用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三角两个基本关系的知识点的落实情况,设立已知正弦值,求余弦值或反之的过关测试。第二次,是落实求画正弦型函数图象,设立不同的振幅、初相和周期。一批上黑板的可以有4到5个学生,每生得到的已知值均不同,是随机给的,要求他们独立完成。经过教师批改后,当场给予判断是否过关,顺利过关者等同于作业完成一次,未在规定时间内者视为作业缺交一次并给予一定处罚。
过关测试,不仅可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还可以督促学生自觉学习。《学习金字塔》中说到:单纯的“听说”两周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通过“阅读”方式学习,保留10%;用“声音、图片”方式学习,保留20%;“示范”保留30%;“小组讨论”,保留50%;“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教别人或马上应用”,记住90%的内容。过关测试,就是实现“做中学或实际演练”“教别人或马上应用”这两种效果最好的载体。在过关测试的现场,经常看到学习好的学生,或者是刚刚过完关的同学,立刻被班级其他同学邀请要求辅导。这些“小老师”在教授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水平,而经过这些“小老师”辅导后,学生马上应用起来,独立完成过关。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下,同学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学习气氛非常激烈。此外过关时面对场下虎视眈眈的同学,独自在黑板上解题,当运用所学知识解对题目,顺利过关,会使学生有很大的成就感,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建立。过关测试的上课形式与以往的课堂完全不同,学生学习的方式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当然,让学生能主动过关,愿意过关,教师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过关的内容在课内是作为重点要求的,解题步骤很明确,知识概况性强。如落实正弦型函数图象求作的过关测试:第一步列表;第二步描点;第三步连线。又如落实椭圆几何性质的过关测试,椭圆性质概况为1、2、3及4点。具体就是1个离心率,2个焦点,3个长度,4个顶点。
2.合理预判每次过关测试内容的难易,对班级优秀的学生还可以做些难度上的提高,对班级较差的学生可以降低一些要求,如题目数值自给,或过关内容减少等,尽量使班中的每个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顺利通过。但对班级中不努力、不屑于过关的学生,要给予有力的处罚。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引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出示了学生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对比。熟悉的生活现象,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学生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而大小不同,并且它们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我从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而偏要做成圆形的来导入,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找寻答案,他们动手进行了实验,自学了课本,很快找到了理论依据,掌握了圆的特征。此时,我没有就此罢休,继续让他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做成了圆形,联系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再次联系起来。又如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把100公顷土地平均分给东风村1至5组村民耕种公不公平?把土地等分成5份,分别种上葱、姜、蒜、青菜、稻谷等合不合理?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熟知土地要根据人数多少来分,农作物要根据需求来播种,从而懂得了等分有时是不合理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新的分配方法,这样,自然就引出了“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的内涵也不言而喻了。
实践表明:脱离实际的教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相反,结合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学生会感到亲切、生动、真实、易于接受。同时,能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这样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的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加强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内化知识
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禁锢实在太多。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经历”、“体验”、“探索”认识数学,解决数学,形成经验,从而使各种能力得到发展。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旨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节课,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还得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完成。
在学习《相遇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站成两排,要求他们按照教师指令实际走一走,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再回到课堂上讲解“相遇问题”时,就迎刃而解了。“体积”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在杯里倒入相等体积的水,一只杯子里放入一把铁锁,另一杯里放入一个螺丝帽,让他们观察水平面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领悟到水平面升高是因为物体挤占了一部分空间,铁锁占据空间大,水平面就上升得高,螺丝帽占据空间小,水面就上升得少,从而懂得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物体体积。这种实验的方法比教师简单叙述和学生机械背诵效果要好得多。又如在《圆锥体积》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容易忽视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这一条件,为排除障碍,我有意准备了几组不完全等底,不完全等高的空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实验,学生因为忽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结果得不到V=1/3sh。书上的结论错了吗?学生陷入深深的思索。通过分析、讨论、查找原因,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忽视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教学难点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不攻自破。
此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计算家里的水电费、存款利息、装修所需地板砖的块数等等。总之,凡有适宜的内容,都应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学起来轻松、实在、有趣。如此的教学,可建立起学生的大众数学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益于学生内化知识。
三、坚持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智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和思维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语言掌握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
在体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研究的定义、性质、法则、概念等有层次地用简练的数学语言确切地表达出来。这样,通过语言的锤炼可达到思维的严密。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观察等式0.1=0.10=0.100,让学生讨论:“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小数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什么规律”,“怎样概括这一规律”等等。这样,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也只有让其去表达,才能暴露思维过程中的缺陷。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因势利导,给予点拨,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几组算式,概括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这一规律,这时可出示6÷2=(6×0)÷(2×0)=3这一式子让学生判断对错。学生很快发现2×0=0,而除数不能为零,原来总结的规律不严密,应补充条件“零除外”才完善。当语言描述准确时,思维也就严密了。
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诱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实践表明:坚持要求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利于应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有利于正确理解科学的概念与原理,使学生智力得到锻炼。
四、进行多元评价,树立学生自信,激感
传统教学崇尚终结性评价,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常用的评价语是“答得好”,“真不错”,“有进步”,“学得不错”等等。这种千人一面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不重个性的评价,把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状况的丰富性泯灭于其中。新课标强调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其终极目的在于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正如颜元所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圆柱的特征。生1说:“圆柱是由三个面组成的图形。”我当即赞扬他观察能力强。生2通过与同桌比较圆柱的高矮,发现了圆柱的高,我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发现真伟大。”生3想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验证上下底面相等的方法,我称赞他思维灵活,想象独特。当生4用手比划着提出“上下是两个相等的圆,四周一样粗的倾斜图形(指的是斜圆柱)是不是圆柱”的疑问时,我激动得握住他的手说:“你提的这个问题我都没有想到呢!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生5概括圆柱的高的定义时,出现了错误,脸休得通红,我当即说:“虽然你答错了,但你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创新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设置问题教学,促使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有效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创新的潜能,以此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把学习数学知识当作一种乐趣,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要学的过程,使得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利用以旧带新的导入法。学习要温故知新,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从而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的洗礼,进而有效地引发其对数学思维的合理扩展。例如,我们在学习“圆的标准方程”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以旧带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导入,提出前面学过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新知识,这样也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参与到新知识学习的活动中来,从整体上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这样既实现了数学知识的连贯整合,又构建了高效的教学课堂。
其次,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新知识前,可以在课堂上留出10分钟的时间来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预览,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例如我们在探究“空间几何体”一节内容中的“表面积与体积”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先留点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预习,并且根据自己的预习来计算它们的面积和表面积,然后再根据课本公式,加深对公式的掌握。学生预习完,教师再导入新课。由于之前的预热,此时再讲解新知识时课堂的氛围也会轻松愉快,学生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也更有利于对新知识进行创新学习,该节课也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引发学生逆向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逆向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有效训练逆向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逆向思维可以让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由果索因,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从对立面进行有效的分析思考,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学生解题顺利了,学习效率也会逐步得到提高。首先,让学生学会逆向思考的习惯,促进学生深入掌握定义的内涵。公式逆用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通过公式的逆用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我们在探究“奇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这一相关知识点的定义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下面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如果一个函数的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那么这个函数会是什么函数呢?这样学生能够很快地得出答案——奇函数。如此一番思考,可以加深学生对奇函数特征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其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还可以用“创设情境”“叙述故事”“利用矛盾”等多变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新方式。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了,自然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审视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着不少误区:(1)问题总是教师课前预设好的。课堂生成的问题常被置之不理,或者轻描淡写,不了了之,白白浪费了可贵的课堂生成资源。(2)提问的主体仍然是教师。提问还是教师的特权,“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时有发生,学生只能忙不迭地应对教师的一个个问题,挖空心思揣摩教师的“标准答案”,学生的创造性常被扼杀。(3)学生很少有提问的机会。学生的问题没有机会提出来,不懂只能装懂。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内涵,让课堂提问发挥积极的作用,使课堂因提问而变得更有魅力更加精彩。
二、重新理解课堂提问的内涵
提问指“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现代汉语词典》P1239),可见,课堂上提问并不是只限于教师对学生,也可以学生来提问。提问是让人回答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人的思维,引起思维的碰撞。因而,提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时候提问,谁来提问等等,这些值得我们重新思考。课堂提问有以下四层内涵:(1)提问具有预设性。主要是指,课堂提问可以是教师课前预设的。课堂提问设计得如何,直接影响教学的进程和质量。(2)提问具有生成性。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提问也必须体现生成性。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资源,并充分利用,合理挖掘即时问题,提高提问的针对性。(3)学生参与提问。主要是指课堂提问不是教师的特权,学生同样是提问的主体,要让学生质疑问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智慧的成长。(4)提问是交流的载体。新课程提倡师生交流、互动,而提问正是一个有效的载体。教师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而学生的提问正是学生思维的展示与暴露。
三、改进课堂提问的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三方面改进课堂提问的策略:预设具有价值的问题,把握重要的生成问题,引导学生提问解疑。
(一)预设具有价值的问题
1.问题富有思考性。思维是数学的心脏,而思维是从问题引发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突出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引起学生进行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问题富有思考性,首先要体现教学重点难点,切入口要适当,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其次,要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难度太大,学生望而却步;难度太小,引不起学生兴趣。例如,学习“角的认识”,教师要求学生过同一点画几条射线,接着设问:除了射线,你还能发现什么数学图形吗?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观察思考之中,不仅找出了不同的角,还指出了角的边、顶点,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等相关知识。
2.问题具有启发性。问题具有启发性是指能引起学生联想而有所领悟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问题无法解答是难免的,教师的启发十分必要,方法很有讲究。“要使启发指向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进而获得思维的结果,教师要提炼相应的元认知提示语。”[1]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由表及里,由远到近,由具体到抽象,由元认知提示语过渡到认知提示语。例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启发学生:你想梯形面积公式可能是怎么样的呢?以前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的?等等。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提升思维水平。
(二)把握重要的生成问题
1.创设生成问题。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如何落实在教学行为上,还有待努力。课堂教学创设生成问题,就是一个有效的切入口。所谓创设生成问题,就是课前预设的问题一旦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受阻,要及时调整问题,创生出新的问题,推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创设生成问题,首先要注意因势利导,即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进行引导,创设此时此地有利的问题;其次,要随机应变,即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或全部改变,或局部修整,使得问题更有利用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环节的递进。例如,探索“三角形内角和”,教师的问题是:“你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有什么办法说明?”预设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1)用量角器量;(2)把角剪下来拼;(3)把角折一折等。但是,在实施中发现,学生用量角器量都有误差,另外的方法又别无选择。教师因势利导,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除了量,你还有什么好方法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180°?学生逐步想到并应用其它的探索方法,三角形内角和进行多种解读。
届次
23
24
25
26
27
28
金牌数(枚)
15
5
16
16
28
32
2.放大有效问题。放大有效问题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中的闪光点,智慧碰撞的火花,教师有意识地以问题的形式进行放大,以引起深入讨论,有利于解决鲜活的问题。首先,要及时追问,即追根究底地问。对于学生中有价值的发现,教师要明察秋毫,把握机遇。例如,在解决“中国代表团在第23届----28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数统计如下表,相邻的两届奥运会金牌数最大增幅是百分之几?”的问题时,一般学生都这样解答:26届到27届是(28-16)÷16=75%。而一个学生认为,应该是24届到25届(16-5)÷5=220%。此时,教师及时追问:“他说得有道理吗?请大家开动脑筋发表意见。”经过摆事实、讲道理,统一了认识:虽然26届到27届相差12枚,确实是最大的,但是比较增幅是百分之几,不能只看相差数,而要与原来的基数去进行比较,使同学们明确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其次,要舍得放弃,就是有的问题虽然有价值,但不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不适合于当堂解决问题,就可以“暂缓处理”。这样处理的目的,还是为了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解决主要问题。
(三)引导学生提问解疑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是研究课堂提问的一个重要话题。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2]还有的学者指出:“如果学生能够自己提出疑惑,学习就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力量,而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敢问。师生是教学活动中的有机整体,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营造师生“一体化”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间平等的对话。要善于观颜察色,当学生不知所措时,当学生眉头紧销时,当学生互相张望时,可能就是有疑惑时,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心中的疑团。其次,要引导学生会问。要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并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经常表扬学生提出的好问题,进行“看谁的问题好”的比赛等,有利用学生提高问题的质量。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在找出生活中许多三角形的应用的例子后,正要进入下一阶段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时,一学生提出问题:“生活中怎么会有那么多三角形呢?”这样的问题承上启下,不仅引起学生的思考,又为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教师及时加以表扬,并就他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对同伴的问题充满好奇,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的效果好。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指,面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合理处理,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能够解答的让学生解答,教师不能越厨代庖;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启发,让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只能充当“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例如,学习“平均数”,设置问题:“学生去离学校5千米的公园春游,行走了20分钟,休息20分钟,继续行走了20分钟到达目的地。同学们行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一个成绩不错的学生问:“老师,‘休息20分钟’要不要计算呢?”教师不置可否,把绣球抛给了大家:“你们说呢?”同学们争论不休,许久没有结论。就在学生愤悱状态,教师引导:“请对照我们讨论的数量关系‘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思考一下”。经过互动交流,终于解决了问题,学生露出满意的微笑。
[参考文献]
[1]韩龙淑,涂荣豹.数学启发式教学中的偏差现象及应对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66
一、围绕教学重点设计课堂练习
数学教学是分单元进行的,每一单元可划分为几个“知识块”,同一“知识块”的几个教学课时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或叫“知识点”。课堂练习就是要围绕每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设计。
例如,教学“两位数的除法笔算”前两课时,重点、难点是试商。新课前的练习应为学习试商方法作知识铺垫,可这样设计: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30×()〈206;2.在里填上〉或〈:32×5150;3.估算:78×8=、206×3=。讲授中的练习要为理解试商方法服务,可这样设计:1.说出试商过程:
附图{图}
2.如果把
附图{图}
中的27看作20来试商,要试几次?如果看作30来试商,要试几次?比较一下,怎样试商简便些。新课后的练习要起到强化试商方法的作用,可这样设计:1.说一说
附图{图}
等题该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算出来;2.不用竖式计算,很快说出下面各题商几:
附图{图}
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8……15,300÷=7……20;4.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附图{图}
二、遵循认知规律设计课堂练习
每堂课的练习设计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做到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
例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可设计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1)口算:1/3+1/3、5/7-2/7、5/11+4/11、3/4-1/4、5/9+2/9、3/8+7/8、b+a/+c/a、a/b-c/b(a、b〉0,a〉c)。(2)笔算:7/18+13/18、13/20-7/20。
2.综合练习:(1)填空:5+7/()/()=1、()/()-2/5=2/5、3/11+()/()=7/11、()/()-1/6=5/6。(2)解方程:1/5+x=4/5、x-7/13=5/13。
3.发展练习:仿照7/11=()+()、7/11=()-(),分别编出5道加法和减法计算题。
通过上述几个层次的练习,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也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有收益。
三、根据智能目标设计课堂练习
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需要,是课堂练习设计的重要依据。
1.设计联想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可从引导学生进行横向、纵向和逆向联想等方面设计练习题。如看到“a是b的5/6”,要求学生联想到:(1)a与b的比是5∶6(横向);(2)b与a的比是6∶5(逆向);(3)b是a的11/5倍(横向、逆向);(4)a比b少它的1/6(纵向);(5)b比a多它的1/5(纵向、逆向);(6)a增加它的1/5与b相等(纵向);(7)b减少它的1/6与a相等(纵向)。
2.设计多解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例如,学习分数应用题后,教师可出示应用题:“一根长64米的铁丝,剪去总长的5/8做了20个周长相等的方框架,余下的还可以做同样的方框架多少个?”并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求解:
(1)用分数应用题解法求解:①20÷5/8-20=12;②64×(1-5/8)÷(64×5/8÷20)=12;③64÷(64×5/8÷20)-20=12;④20÷〔5/8÷(1-5/8)〕=12;⑤20÷(5/8÷1)-20=12;⑥20×〔(1-5/8)÷5/8〕=12;⑦20×(1÷5/8)-20=12。
(2)用比例方法求解:设还可以做x个方框架,得5/8∶20=(1-5/8)∶x。
(3)用工程问题解法求解:①(1-5/8)÷(5/8÷20)=12;②1÷(5/8÷20)-20=12。
一、对板演的认识
教与学的优化在于调节,没有调节就没有优化,而学生的板演和教师的评改就能达到优化的中介。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数学的概念与法则、公式与定理、各种技能技巧、数学的思想方法等,学生理解掌握如何,这些信息不易从学生的表情、动态、语言中反映出来。而板演在教学中创设了多渠道的反馈调节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矫正、学生相互间的反馈矫正、学生自己的反馈矫正,而且反馈速度比较快,矫正比较及时。教师通过学生的板演,获取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在教学效率与教学目的对比中做出评估,对刚刚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从而清除障碍、弥补不足。学生则把教师对自己或他人板演的评估分析,获得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后作业也就会避免或减少许多错误,从而提高课后作业的效率和质量。
学生具有好奇心、好胜心,以及自我表现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板演为学生创造表现成功的机会,体验这种成功所带来的教师和他人对自己的认可肯定,感受到克服困难的满足和乐趣,从而强化积极的自我评价。因此,学生很乐意将自己的解答表现出来,以期待教师的讲评,这样一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板演,充分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与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意识,给学生独立思考与独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由于是学生的思维,对其他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有说服力,因而可起到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学生板演暴露出的问题,使学生从反面吸取教训,而分析板演同学解答中的错误,这对发展学生的随意注意有很重要的意义。许多学生通过板演,感到获得的知识比较牢靠,能力发展也较快。
二、板演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题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选配板演题。要在精心研究教材例题的基础上,选择同教材例题相仿和不超过教材、大纲的板演题,并注意其目的性、针对性和典型性。
一般情况下,板演题所涉及的知识面不宜过宽,运算量不能太大,综合性不要很强,并注意因“材”设置,不要搞“一刀切”,要尽可能的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对差生可提供较浅显的题,以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信心;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可提供难度稍大的题,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但是选题还是要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
2.人选学生的层次通常比较复杂,数学素质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板演人选上不能盲目,固定不变或随意点都是不可取的,应考虑合理安排以对全班产生最佳效应。对解题思路比较新颖独特或易犯代表性错误的学生应注意安排板演,以便学生获取新的解题思路和克服普遍性问题。指名板演的学生应与题目的难易相适。
3.组织有些教师滥用让学生板演的方法,同时又不善于组织全班积极地工作,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并且纪律松驰,这样就消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板演,怎样避免浪费时间?怎样使全体学生保持积极的注意力?为此,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1)让全班学生都来对板演同学的解答进行检查。每个学生都必须积极检查板演同学所做出的答案,找出其中的错误并加以纠正,进行补充。
(2)要求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同样的板演题,并把自己的结论与板演同学所提出的结论进行比较,以检验自己的结论。
(3)督促、指导全班学生自学、讨论。如阅读、思考、练习、核对答案、自我检查。可以相互议论,向教师提问。
学生板演时,教师要在学生课桌行列间巡视其他的学生,检查、督促、辅导,查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看他们是否完成了练习,同时发现练习中的错误和缺点,以获得更多的反馈信息。
4.评改板演题的评改形式应多样化,可采用教师讲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方式,但必须评有目的、评在要害上、评出是非曲直。既要分清对错,又要分析错因,还应评价解答的繁简优劣。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对答案的修正、说明和补充工作,要允许学生插话、提问题。学生中有独特见解,有优于教师或课上的新颖解法,应鼓励他们大胆提出来,让学生思维中的每一个闪光点,都能及时辐射到群体的每一个体上,产生积极的群体效应,激发更多的个体积极向上,同时也有利于教学相长。对学生板演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应多从自身教学找原因,切忌归咎于学生,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生应当充分肯定其成绩、进步,指出不足。既要评错的,也要评好的,使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错有借鉴。所有板演的题目都应讲评,可详可略,但不可草草收场,板演的结果如何,每个学生都拭目以待,若不利用这一绝好机会,是教学中一大损失。
此外,还可抽调中上成绩的学生上台,对板演同学的解答进行分析、评改,使学生争当“小先生”,当好“小教师”。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发现问题、修正错误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知错,在改错中学习,提高辨析能力,全面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板演在作业批改中的作用
教学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检查知识是促进学生学习责任感的最有效的方法,而在学生自己进行系统检查的时候,更加能促使他们系统地完成自己应当做的作业。教师抽几名有代表性的学生,板演各不相同的作业题,当教师在全班学生前集体批改、讲评板演学生的作业时,学生就是批改作业的主体,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生作业在课堂上检查得越准确,学生在这些作业中可能犯的错误也就越少,每天在课外对学生作业批改的必要性也就越小。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演练法教学(详见《数学教师》,1996,7期),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板演、检查、讲评,实行学生作业自改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作业的质量,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心。现在,不少学生能指出教师批改作业的弊玻有的说:“老师改后,同学很少看,也不去更正。”“老师改,由于怕自己做错,被老师批评,就抄别人的作业。有的题目答案虽对,而并未弄懂,老师打了勾,我也不再去思考了。”对现在的自改,他们说:“自改可以尽可能详细、准确,在对知识的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思路上有很大收获。”“自改作业是老师对我们的信任,错了也不要紧,再去弄懂就行了。”说明自改作业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较为有效的。
板演练习能够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去完成作业,使学生学得更深、更透。改正错误的目的在于消灭错误,学生自改作业的工作越积极,也就会更快地消灭错误。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这是改作业省时高效的好方法。
通过讨论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五种教学语言特点,分析
这五种教学语言各自的优点及正确运用能带来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实验语言板书语言媒体语言
在新课标的推行及进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作为教学的最重要手段无疑是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达内容的形式。对老师来讲,语言是从事课堂教学的起码条件,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使得课堂教学显得轻松愉快又引人入胜,这样才能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
课堂教学的语言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一、口头语言
口头语言是人类之间交流、传递信息的最主要的工具。口头语言也是老师在课堂中最常用的授课方式。口头语言相对其它语言来说最大的特点的是它的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强,通过口头语言的,老师可以将知识和情感完整和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同时还可以利用语言引导和开发学生思维并培养学生的能力;缺点是时间的延续性差。所以,老师要充分掌握口头语言的特点,趋利避害,老师的口头语言应注意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做到准确、精练、生动、清晰,力求层次清楚,逻辑严密,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能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任务化,枯燥的问题有趣化。这在于
⑴准确精练的语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性。初中学生思维活跃,但注意的持久性差,抽象思维发展不够。口头语言和文字不同,时间延续性差,因此老师在讲课时最忌语言拖沓、冗长、繁琐复杂,否则学生就很难完整地记忆和理解。老师口头语言应该简短精练、富有层次,不拖泥带水、重复啰嗦。同时,口头语言的灵活性强,所以有些老师不免有些随便,但学生很难将整节课的老师所以有话都听完记住,如果学生刚好听到和记住“随便”的话而漏过正确的内容,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影响,老师的口头语言应该强调严密准确和逻辑性。例如,对于同类项的概念如老师说字母与次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学生就会造成“a2b与ab2是同类项”的现象。对于学生回答中的语言不严密的地方,老师也应该及时的予以纠正和指出,默移潜化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
⑵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和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首先要使学生对你说的话产生兴趣,而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最容易激起学生兴趣的工具之一。学生每天要上七八节课,对不断“重复”的40分钟总觉得枯燥无味,而且连续的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也使学生的的大脑很难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口头语言灵活性强的特点,在恰当的时机和内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打破课堂的沉闷、活跃气氛,起到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收获。如在上“口头语言有理数的分类”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请把下面的小朋友(数1,2,3,,0,-1,-2,1/2,22/7,-1/3,-5/8,4.5,-1.5)分别带回各自的家(正整数,负整数,零,正分数,负分数)”;接着,又提出问题"它们的家都在路边,现在由于公路改造,只能留两间房子,请你把长得像的小朋友安排在同一间房子里";最后,当“零”自己孤零零地站在屋外时,我有提出:怎么办,它站在外面会被大灰狼吃掉的”此时,学生们马上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后,学生纷纷表示这是他们读书以来最爱的一节课.由此可见,枯燥的书面语言,如果能用简明幽默的语言描述出来,还可收到强化记忆和理解的功效。
⑶亲切和蔼的语言能增进师生感情。教学是双边活动,师生在课堂中不单是简单的知识授受关系,也是一个情感的传递过程。尤其在新课改中,这一点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课改的课程要求教师走下千百年以来”师道尊严”的神坛,与一个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做一做,练一练,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那么,要想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不少的学生就是因为喜欢某位教师然后才喜欢上该门学科的。课堂上老师亲切、和蔼的语言能增进师生感情,沟通师生心灵,使学生热爱你和你所教的学科,产生良好的效果。亲切和蔼的语言还可以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参与到教学中来,很难想象一位从来不苟言笑、语言生硬的老师能让学生大胆的进行质疑和回答。
二、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是指通过人的面部表情和手脚等活动来表现个人情感的身体动作。教学如果能正确运用体态语言可以为老师控制和调节课堂气氛节奏,增强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科学间的情感交流。
⑴表情语言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面对面进行交谈时,所获得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对方交谈时的表情获得的。所以老师在课堂中应恰当利用表情来帮助教学,会起到出神入化的作用。如课堂上有学生开小差,一个严肃的眼神使他迅速改正;学生回答对问题,一个赞许的目光或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使他得到莫大的鼓励。学生在认真听课时,一般都会盯住老师的脸,如果一位教师总是一种表情,就会使学生的注意中心由于缺乏变化而容易分神。老师的在讲课中随着知识讲述而起伏变化的表情,还可以还是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的人性本质,避免知识的机械性。如讲述一位科学家的成就时,一个崇仰、神往的表情胜过任何的语言陈述。
⑵手势语言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凡是做老师这一行的人,说话时特别喜欢打手势,其实这是一个职业习惯。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都喜欢使用手势语言,因为手势动作和表情一样,都是老师个人情感的外在表现,能使满堂生辉,增强教学效果。手势有时还可起到口头语言无法取代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实验语言
实验在验证数学知识的权威性、有效性方面是其它的语言无法比拟的。很多数学知识如果只是单纯从课本和老师的口中说出来,学生经常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信服,通过实验语言却可以无声胜有声。
⑴实验语言是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工具。按照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我们将不单要求学生机械的记住课本上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形成比较全面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思维,使用实验语言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手段。初中生的一个心理特点是特别喜欢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实验就是吸引学生的一个好方法,如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等知识,若能运用好实验语言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艰辛和快乐,使学生由感知兴趣提高到探究兴趣和创新兴趣。通过实验语言,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完知识发现、形成、拓展(质疑、假设、验证、结论、运用)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形成正确完整的科学方法。而且数学的实验和科学典故、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通过实验语言我们可以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平常生活经验的提炼,避免科学的给人哪种冷冰冰的感觉,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本身的人文性、以人为本特点,从而产生科学情感和科学思想。
⑵实验语言是对学生各种感官的充分训练。要真正观察好一个实验,就要求学生充分集中精力,发挥动手、动脑等各方面的能力,在观察中分清主次,把握住观察的重点,训练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对注意中心调整和运用能力。
⑶实验语言是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运用、创造知识能力的最好训练。新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让学生在学习中训练他们的实践能力又是以前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如果我们运用好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和设计实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最好方式;再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和寻找规律,更可使学生完成了从实践中提炼理论的更高层次。同时这种让学生自己在动手中所形成的知识要比课本和老师讲述要真实和牢固得多。
四、板书语言
板书不是讲授内容课本知识的重复,而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是画龙点睛的启示。板书语言受空间限制较大,但时间延续性、对重点内容突出性强,老师的板书应做到计划性、启发性、规范性。
⑴板书的计划性要求老师事先要吃透教材,将学生最容易忘记、混淆的内容找出来,然后有针对性进行板书设计,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的要点。板书的先后顺序还能使学生看到知识形成、发生、发展的过程,从中看到思路和方法。而通过板书的位置设计还可以让学生看到知识点间的联系和不同,把握到知识的脉络框架。
⑵板书的启发性板书的空间限制性强,老师不可能也不应该将所有的内容都进行板书,所以对板书一定要强调其的启发性,利用几个简短句子甚至一个大的问号或文字所加几个点,将学生的心中的疑问和好奇心吊起来、引出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的探究,帮助学生去探究发现知识,促使学生形成积极思维的习惯。
⑶板书的规范性板书的时间的延续性强,不象口头语言过了就过了,它会留在黑板上,所以板书语言的规范性、严密性的要求都更高。统一风格的规范性板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把握知识的重点和记忆的规律,形成良好记忆和思维习惯。一个规范、完整的板书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美,还体现出老师个人对艺术和美的理解和表现,坚持下来可以薰陶、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使学生自觉地鉴别美、追求美和创造美。
五、媒体语言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优化组合多种电教媒体,不但可展示内容中的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而且可以节省活动的时间和拓宽活动的宽间,利用多媒体教学,更能把具体和抽象结合。例如,在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可以用多媒体电脑演示直线和圆的相对运动,从而揭示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又如,在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研究中,利用电脑显示ABC和A’B’C’及直线L,再通过动画演示其折叠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轴对称的定义,并指出对称点、对称轴、对称线段等概念,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多媒体的动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媒体的直观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因此,能促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相结合,减少学生掌握抽象问题的困难,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容易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制力和自主能力都不强,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学习活动。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是在课堂中实施引导,对课前学习较为忽视。同时,在课堂中教师也多从“我”的角度来思考教学,而很少从学生角度来思考学生应该怎样才能学得更好。因此,在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首先,在课前可以以任务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提前学习,初步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获得感知。以《千克和克的认识》的教学为例,课前虽然学生对千克和克还不能从抽象概念上进行描述,但很多学生都能从生活中分别物体的轻重,为此,教师可布置如下任务:调查生活中食盐、土豆片、白糖等物品的重量,在父母的帮助下选择两种物品比一比它们的重量。通过这样的课前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千克和克,形成初步感知,为课堂探究活动奠定基础。其次,在课堂中要注重加强培养学生提问、纠错等习惯。如纠错,学生在课堂练习或课后练习中出现错误后,教师引导学生以纠错本形式将错的题改正并重新抄写,且要自己尝试去发现错误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
二、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改革,让课堂更加有活力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在对课堂模式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合作探究模式是主流。应该说,提倡合作探究模式让课堂摆脱了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在合作中获得知识的构建。但在应用合作探究模式时,如何引导学生合作是关键。要让学生能获得对知识的构建,合作中教师就必须以问题、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交流。以《小数的性质》的教学为例,教学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0.40和0.4的不同,教师先以图(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涂色的是其中的40份)来引导学生观察,然后引导学生用分数和数字表示,此时学生得出0.40和0.4两个答案,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图展开讨论,然后教师再精讲,以此来让学生明白是因为平均分成100份,0.4是4个0.1,0.40是40个0.01,但两个数的大小一样。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交流,在教师总结下归纳,让课堂更加有活力。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