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3:18
导语:在公司管理制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行工资制度的不合理性和不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了改革现行工资制度的模式,即改革现行的公司管理体制,调整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改革现行的收入分配机制,调整总、分公司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改革现行的企业内部分配机制,调整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一、现行工资制度的不合理性
根据马克思的有关理论全部生产要素可以分解为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因此,劳动力通过市场进入企业是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
市场配置劳动力要素,首先要求劳动力作为商品流通。劳动力商品买卖的双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参照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情况,通过谈判、协商、妥协,最后达成共同协议,完成劳动力的买卖。劳动力商品流通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第一,劳动力商品流通的法权基础。企业必须自主用工,有权选择劳动素质高而工资要求低的劳动者;劳动者必须自主择业,有权选择劳动条件好、工资水平高的企业。买卖双方自由竞争,对等谈判,双向选择,其结果就是特定劳动力市场供求格局的形成。第二,劳动力商品流通的经济基础。通过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调节的长期内的工资,必须同个别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相一致,即按劳动力的价值分配劳动报酬,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按劳分配机制的真正含义,它构成劳动力商品流通的经济基础。由于劳动者在天赋、教育和学习努力方面的差别,必定会形成较大的个别劳动力商品价值之间的差别。现阶段,在我国高素质劳动者短缺的条件下,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的作用,在同一个企业内部,个别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别将会拉开。劳动力商品流通的经济基础必然形成多样化的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别。
当前,国有保险公司分配制度改革的不合理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现行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工资总额决定办法不适应现阶段保险市场发展的要求
几家国有保险公司都没有完全实现自主用工,一些富余人员不能推向社会,统配人员必须安排,不能根据经济规律的要求选派管理人员;目前实行的工资总额与保费、利润直接挂钩的办法,仍然是相关主管部门行政干预的扭曲产物,很大程度上还是行政决定机制,不能适应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更不能适应加入WTO后保险市场开放的要求。因此,必须以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继续深化改革,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工用人权与自主决定职工工资水平结合起来,从而推进分配制度改革,为国有保险公司经营机制的转变创造条件。
2.现行的职工工资制度不适应国有保险公司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几家国有保险公司现行的工资制度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典型特征。根据《国务院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1993]79号)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银行、保险单位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人薪发[1994]34号)的精神,自1999年10月1日以来,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及三家国有保险公司的职工一直实行行员等级工资制。行员等级工资制已经严重不适应国有保险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严重不适应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严重不适应当前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状况的要求。在我国加入WTO和开放保险市场的条件下,它将不可避免的成为国有保险公司迎接挑战、增强竞争能力的沉重负担。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工资制度,建立新型的、与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市场化的职工工资制度,建立企业内部劳动评价机制,把那些高强度、高质量的劳动者的劳动辨别出来,并给予相应的劳动报酬,从而适度拉开职工收入分配差距,这对于激发全体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国有保险公司的振兴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行工资制度的不可行性
1.较低的总体工资水平不利于国有保险公司提高竞争能力。据测算,在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几家国有保险公司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是股份制保险公司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1/3-1/5;中高级管理人员年工资水平差距更大,仅为股份制保险公司的1/8-1/6。国有保险公司较低的工资水平,一方面损害了国有保险公司广大职工的劳动效率;另一方面造成了国有保险公司高素质人才向股份制保险公司的转移,降低了国有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
2.较低的总体工资水平不利于国有保险公司更好地迎接加入WTO的挑战。我国即将加入WTO,根据有关协议,银行、保险和证券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其中受冲击最大的是保险业。保险市场对外开放后,由于保险业经营的本地化特点,外资保险公司必定要从中资保险公司吸收人才,特别是那些业务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国有保险公司较低的工资水平事实上促进了人才向外资保险公司的转移,加剧了国有保险公司迎接外资公司挑战的严峻局面。
3.现行的行员等级工资制度,不仅不符合我国保险市场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不能准确反应保险公司职工劳动过程的职业特点。保险行业的劳动具有其特殊性,它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劳动过程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承担的风险要高于其它金融行业;它也是人才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保险专业知识的生产和流通是其劳动过程的主要特点;它还是复杂劳动、熟练劳动比较集中的典型行业。因此,它的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必定会表现为多倍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而现行的行员工资制度完全没有反映保险行业劳动过程的职业特点。
4.行员等级工资制度的平均主义分配关系不利于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行员等级工资制不能够较好地评价职工劳动的质和量,造成了平均主义和“搭便车”的分配局面;它不承认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之间质的差别,也不承认勤劳努力的职工和不求上进的职工在劳动投入量的差别;它没有正确地引导和激发劳动者最大化地投入自己的积极劳动,成为了国有保险公司一些职工“熬资历”的重要制度基础;它也是国有保险公司在低效率状态长期徘徊的主要原因之一。
5.现行的行员工资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弊病。它是现阶段国有保险公司,特别是一些基层公司“暗箱操作”收入分配的直接原因之一,也是一些基层公司发生违规案件的重要原因;它还是基层公司有意隐瞒经营信息、隐藏市场行为的重要动因;它直接地促成了国有保险公司的信息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在低效率状态下长期运行。
三、改革现行工资制度的模式
国有保险公司新型工资制度可供选择的模式,可以集中概括为三个主要分配关系的调整和解决。
1.改革现行的公司管理体制,调整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分配关系
对几家国有保险公司要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国有保险公司必须建立规范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现阶段分布在国务院各主管部门的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利要集中到公司董事会,董事会维护出资人的利益。党委书记和董事长可由一人担任。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由董事长聘任,经理层的工资收入由董事会通过公司章程确定。通过领导体制的改革,比较彻底地实现政企分开,消除政府部门干预国有保险公司日常经营行为的制度基础,使国有保险公司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和法人实体,为国有保险公司自主制定收入分配制度创造条件。
2.改革现行的收入分配制,调整总、分公司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废除现行的行员等级工资制,采用与商业性保险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相一致的收入分配制度,根据分公司对总公司的贡献度,对分公司实行等级考核,处于不同考核等级的分公司,其年度工资总额也不相同,而且拉开差距。分公司总经理实行年薪制,年薪的数量和构成与其所在分公司的重要财务指标的考核结果相一致。因此,要制定新型的能比较准确地考核分公司经营状况的指标体系。新型的考核指标体系应该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利润激励机制的特征。主要考核利润、利润增长率、成本利润率、人均利润等指标。(2)业务增长机制的特征。主要考核保费增长率、分险种保费增长率等指标。(3)风险控制机制的特征。主要考核正常年景下的赔付率、费用率等指标。(4)监督约束机制的特征。主要考核业务质量、服务水平以及财务纪律的执行情况等指标。
3.改革现行的企业内部分配机制,调整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途径
创新是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壮大的生命线,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中进行管理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在建筑施工中加强管理创新,是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建筑施工企业进行科学、规范管理重要途径,对建筑施工企业合理配置管理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现阶段,我国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制约着建筑施工企业的科学发展。本论文主要从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安全管理三大方面对如何创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新途径做了详细的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一、对建筑施工管理进行创新的重要性分析
建筑施工管理是保证施工按照计划按部就班进行的基础。当前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大多数工地都有大量来自其他省市的务工人员组成的施工小组,属于外聘的包工队,公司的管理制度管理不到位。第二,大部分建筑施工的工程量都很大,耗时较长,其中难免会出现材料漏报或者重复上报等现象。第三,施工安全是各个工地都在强调的重点问题,但是安全事故还是存在。这些问题都是在原有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上产生的,这意味着,对建筑施工管理进行创新性改善,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水平所必须的。
二、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的途径分析
(一)使用现代管理理念对施工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管理制度是实施管理的基础,因此从管理制度入手进行改革也就是从施工管理的基础进行创新。大部分员工与建筑公司并没有长期的合约关系,因此大多数工地使用传统的分层式责任管理制度,即将管理责任按照工地组织层级划分。但是传统的分层式责任管理制度很难使来源不同的施工人员真正领会到施工管理的意义,因此,我们对工地施工管理的制度进行了创新。基于现代管理制度的“人本性”特征,我们将施工责任进行了全员划分,并将每个施工员工的责任与其绩效和工资挂钩。例如,泥瓦力工的施工责任是每日完成20m2墙面抹灰,然后由施工管理责任人进行施工质量检查,如果没有达到施工责任标准,则直接追究该工人的责任,而不追究施工小组的责任;同样,如果是由于施工小组组长管理不力造成的工期延误或者质量问题,则直接追究施工小组长责任,而不追究个别工人的责任。
(二)提高成本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为了使建筑施工管理能够更加精确,我们对成本管理进行创新,以确保施工管理的管理行为与管理责任匹配。大部分建筑施工的成本管理方法还是清单计价方式,这种方法虽然能够保证施工资金不被滥用,但是,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报销过程十分繁琐,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上一个施工步骤已经完成,下一步的施工材料费用尚在审批环节,这中间导致了施工空档,不仅自自浪费时间,还使得施工管理缺乏衔接性。针对这个问题,采用了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方式进行了创新。首先,在施工之初,公司就根据施工报价以及图纸,将每个施工阶段的成本花销进行了详细的划分。
(三)从入职培训入手进行安全管理创新。安全管理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关键内容,安全管理体现了建筑施工管理对施工员工的重视,体现出现代管理的人本性。另外,安全管理还是减少施工纠纷,保证施工进度的关键。目前大多数工地进行的施工安全教育仅能为工人敲响安全问题的警钟,在应对突发的施工安全问题方面,工人仍缺少实际的行为能力。因此,在每个工人进入工地之前,我们都针对工人的工作内容进行施工安全教育,对工人进行施工安全培训,列举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和工人探讨有效的解决方法,采用现场模拟的方式使工人学会如何处理安全问题;为了使安全管理制度在执行力方面有所保障,还将安全检查责任与劳动报酬挂钩,将安全检查工作的效果作为工作绩效考评的内容。这样的施工安全管理措施的实施,使工人和施工队的工长对施工安全格外重视,零事故工地也因此形成。
三、在进行建筑施工管理创新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保证管理方法体现出公平性的管理原则。在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管理方法能够体现出对参与施工员工的尊重、体现出施工管理的公平。有很多工地在进行管理创新时,对机械驾驶员采用“弹性工作制度”,但是却不允许力工在超额完成任务之后提前下班,这种管理创新违背了公平原则,使工地工人之间彼此攀比、对工作的积极性减弱,实际上是不利于施工管理效力提高的。
(二)符合工地施工实际。不同目的的建筑工地有着不同的施工管理特征,因此,在进行管理创新时,应考虑到是否与工地实际相符合。如果工地上施工的工程队都是成熟的,结构和人员是固定的,则过分重复地强调施工安全、过分苛刻地要求施工队按照管理制度进行施工,反而容易打消施工队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按照工地和施工人员的特点创新施工管理,是使施工管理问题解决、效力提高的关键。
一、继电保护定值整定工作(10kV及以下)
*年9月至97年担负分公司10kV配电线路(含电容器)、10kV用户站继电保护定值整定工作,由于分公司原来没有整定人员,但自从开展工作以来建立了继电保护整定档案资料,如系统阻抗表、分线路阻抗图、系统站定值单汇总(分线路)用户站定值单汇总(分线路),并将定值单用微机打印以规范管理,还包括各重新整定定值的计算依据和计算过程,形成较为完善的定值整定计算的管理资料。近两年时间内完成新建贯庄35kV变电站出线定值整定工作和审核工作。未出现误整定现象,且通过对系统短路容量的计算为配电线路开关等设备的选择提供了依据。97年底由于机构设置变化,指导初级技术人员开展定值整定工作并顺利完成工作交接。
二、线损专业管理工作
*年至*年9月,作为分公司线损专责人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完成了线损统计计算的微机化工作,应用线损计算统计程序输入表码,自动生成线损报表,并对母线平衡加以分析,主持完成理论线损计算工作,利用理论线损计算程序,准备线损参数图,编制线损拓补网络节点,输入微机,完成35kV、10kV线路理论线损计算工作,为线损分析、降损技术措施的采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编制“*”降损规划,*-*各年度降损实施计划,月度、季度、年度的线损分析,积极采取技术措施降低线损,完成贯庄、大毕庄等35kV站10kV电容器投入工作,完成迂回线路、过负荷、供电半径大、小导线等线路的切改、改造工作,*年关于无功降损节电的论文获市电力企协论文三等奖,荣获市电力公司线损管理工作第二名。参与华北电力集团在天津市电力公司试点,733#线路降损示范工程的改造工作并撰写论文。
三、电网规划的编制工作
*年3月至*年11月,作为专业负责人,参与编制《东丽区1*8-*年电网发展规划及2010年远景设想》工作,该规划涉及如下内容:电网规划编制原则、东丽区概况、东丽区经济发展论述、电网现状、电网存在问题、依据经济发展状况负荷预测、35kV及以上电网发展规划、10kV配网规划、投资估算、预期社会经济效益、2010年远景设想等几大部分。为电网的建设与改造提供了依据,较好地指导了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工作,并将规划利用微机制成演示片加以演示,获得了市电力公司专业部室的好评。
四、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
*年3月至现在参加了军粮城、驯海路35kV变电站主变增容工作,军粮城、驯海路、小马场更换10kV真空开关工作,参加了贯庄35kV变电站(*年底送电)、东丽湖35kV变电站(*年12月送电)、小马场35kV变电站(*年11月送电),易地新建工作,新建大毕庄35kV变电站(*年12月送电、*年4月带负荷)、先锋路35kV变电站(*年8月送电)。目前作为专业负责开展么六桥110kV变电站全过程建设工作,参加了厂化线等5条35kV线路大修改造工作,主持了农网10kV线路改造工程,在工作中逐步熟悉设备和工作程序,完成工程项目的立项、编制变电站建设及输电线路改造的可行性报告,参与变电站委托设计,参加设计审核工作,参加工程质量验收及资料整理工作,制定工程网络计划图,工程流程图,所有建设改造工程均质量合格,提高了供电能力,满足经济运行的需要,降低线损,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满足了经济发展对电力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专业运行管理
参加制定专业管理制度,包括内容是:供电设备检修管理制度;技改、大修工程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供电设备缺陷管理制度;运行分析制度;外委工程管理规定;生产例会制度;线路和变电站检修检查制度;技术进步管理及奖励办法;科技进步及合理化建议管理制度;计算机管理办法、计算机系统操作规程。技术监督管理与考核实施细则;主持制定供电营业所配电管理基本制度汇编。参加制定生产管理标准,内容是:电压和无功管理标准;线损管理标准;经济活动分析管理标准;设备全过程管理标准;主持制定专业管理责任制:线路运行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变压器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防污闪工作管理责任制;防雷工作管理责任制;电缆运行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变压器反措实施细则。主持制定工程建设项目法人(经理)负责制实施细则及管理办法;城乡电网改造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试行);城乡电网改造工程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等。
积极开展季节性工作,安排布置年度的重要节日保电工作、重大政治活动保电安排、防汛渡夏工作,各季节反污工作安排。
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六、科技管理工作
*年至今,在工作中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应用于管理工作之中,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一是应用固定资产统计应用程序,完成全局固定资产输机工作,完成固定资产的新增、变更、报废、计提折旧等项工作。二是应用天津市技改统计程序完成技术改造(含重措、一般技措项目)的统计分析工作。三是作为专业负责完成分公司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工作,组织完成配电线路参数、运行数据的录入工作,形成线路数据库,并用AUTOCAD绘制分公司地理图,在地理图上标注线路的实际走向,所有线路参数信息都能够在地理图上的线路上查询的出,该项成果获天津市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五是完成配电线路加装自动重合器(112#线路)试点工作,形成故障的自动判断障离,提高了供电可靠性,为配电线路自动化进行了有益尝试。四是*年9月主持完成分公司WEB网页浏览工作,制定分公司“十五”科技规划及年度科技计划,制定科技管理办法,发挥了青年科技人员应发挥的作用。
一、继电保护定值整定工作(10kv及以下)版权所有
96年9月至97年担负分公司10kv配电线路(含电容器)、10kv用户站继电保护定值整定工作,由于分公司原来没有整定人员,但自从开展工作以来建立了继电保护整定档案资料,如系统阻抗表、分线路阻抗图、系统站定值单汇总(分线路)用户站定值单汇总(分线路),并将定值单用微机打印以规范管理,还包括各重新整定定值的计算依据和计算过程,形成较为完善的定值整定计算的管理资料。近两年时间内完成新建贯庄35kv变电站出线定值整定工作和审核工作。未出现误整定现象,且通过对系统短路容量的计算为配电线路开关等设备的选择提供了依据。97年底由于机构设置变化,指导初级技术人员开展定值整定工作并顺利完成工作交接。
二、线损专业管理工作
96年至98年9月,作为分公司线损专责人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完成了线损统计计算的微机化工作,应用线损计算统计程序输入表码,自动生成线损报表,并对母线平衡加以分析,主持完成理论线损计算工作,利用理论线损计算程序,准备线损参数图,编制线损拓补网络节点,输入微机,完成35kv、10kv线路理论线损计算工作,为线损分析、降损技术措施的采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编制“九五”降损规划,96-98各年度降损实施计划,月度、季度、年度的线损分析,积极采取技术措施降低线损,完成贯庄、大毕庄等35kv站10kv电容器投入工作,完成迂回线路、过负荷、供电半径大、小导线等线路的切改、改造工作,98年关于无功降损节电的论文获市电力企协论文三等奖,荣获市电力公司线损管理工作第二名。参与华北电力集团在天津市电力公司试点,733#线路降损示范工程的改造工作并撰写论文。
三、电网规划的编制工作
98年3月至98年11月,作为专业负责人,参与编制《东丽区1998-2000年电网发展规划及2010年远景设想》工作,该规划涉及如下内容:电网规划编制原则、东丽区概况、东丽区经济发展论述、电网现状、电网存在问题、依据经济发展状况负荷预测、35kv及以上电网发展规划、10kv配网规划、投资估算、预期社会经济效益、2010年远景设想等几大部分。为电网的建设与改造提供了依据,较好地指导了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工作,并将规划利用微机制成演示片加以演示,获得了市电力公司专业部室的好评。
四、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
96年3月至现在参加了军粮城、驯海路35kv变电站主变增容工作,军粮城、驯海路、小马场更换10kv真空开关工作,参加了贯庄35kv变电站(96年底送电)、东丽湖35kv变电站(98年12月送电)、小马场35kv变电站(99年11月送电),易地新建工作,新建大毕庄35kv变电站(99年12月送电、2000年4月带负荷)、先锋路35kv变电站(2000年8月送电)。目前作为专业负责开展么六桥110kv变电站全过程建设工作,参加了厂化线等5条35kv线路大修改造工作,主持了农网10kv线路改造工程,在工作中逐步熟悉设备和工作程序,完成工程项目的立项、编制变电站建设及输电线路改造的可行性报告,参与变电站委托设计,参加设计审核工作,参加工程质量验收及资料整理工作,制定工程网络计划图,工程流程图,所有建设改造工程均质量合格,提高了供电能力,满足经济运行的需要,降低线损,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满足了经济发展对电力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专业运行管理
参加制定专业管理制度,包括内容是:供电设备检修管理制度;技改、大修工程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供电设备缺陷管理制度;运行分析制度;外委工程管理规定;生产例会制度;线路和变电站检修检查制度;技术进步管理及奖励办法;科技进步及合理化建议管理制度;计算机管理办法、计算机系统操作规程。技术监督管理与考核实施细则;主持制定供电营业所配电管理基本制度汇编。参加制定生产管理标准,内容是:电压和无功管理标准;线损管理标准;经济活动分析管理标准;设备全过程管理标准;主持制定专业管理责任制:线路运行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变压器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防污闪工作管理责任制;防雷工作管理责任制;电缆运行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变压器反措实施细则。主持制定工程建设项目法人(经理)负责制实施细则及管理办法;城乡电网改造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试行);城乡电网改造工程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等。积极开展季节性工作,安排布置年度的重要节日保电工作、重大政治活动保电安排、防汛渡夏工作,各季节反污工作安排。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六、科技管理工作版权所有
孙宝珩,男,1956年生,高级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和中国注册税务师非执业会员,会计学副教授,北京会计专修学院董事、兼职教授,北京总会计师协会常务理事,现任北京城乡建设集团总会计师。
获奖理由
夯实会计基础工作,改善财务状况,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加强人员培训……孙宝珩实行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为北京城乡建设集团财务管理注入了活力,推动了集团系统整体理财水平的全面提高。
孙宝珩同志于2001年经北京市委组织部公开招聘来到北京城乡建设集团任总会计师。近五年来,他兢兢业业,锐意进取,为提高集团的财务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会计基础工作,集团的财务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孙宝珩来集团后,反复强调诚信意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细心梳理集团内部的债权债务,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有关不良担保、历史旧欠等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同时,他利用一切机会向集团领导及二级公司领导讲授《会计法》、《税法》和阅读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的重要性,给集团带来了重视财务管理的氛围和重视诚信的理念,使财务管理工作得到了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为促进集团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努力改善财务状况、提高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2003年度集团的财务决算指标在北京市国资委进行的经营绩效综合评价中获得了第28名(属中上水平);2003年度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在市国资委系统获得了第3名(属优秀水平)。集团领导把2004年确定为集团的财务管理年,这在集团20多年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其次,努力改善理财环境,集团公司的信用等级和筹资规模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01年集团公司的信用等级是BBB级,筹资困难成为制约集团发展的瓶颈。孙宝珩来集团后,在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努力改善财务状况的同时,大大推进了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他以互利双赢为前提,勤沟通,讲诚信,使集团公司的信用等级连年上升,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集团公司在2005年5月取得了AAA级信用等级证书,理财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为满足集团建安工程保函业务的需要奠定了基础,为集团生产经营业务的进一步扩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孙宝珩还成立了集团资金结算中心并运转良好,有效地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二级公司及众多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第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为加强对国有资本运作的有效监控,堵塞漏洞,防范和控制风险,孙宝珩主持制定和了一套完整的集团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包括:会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委派财务总监管理办法、贷款及担保管理办法、费用支出审批办法、财务审计暂行规定和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等。这套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加强集团系统的规范化管理发挥了并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集团两个内部审计暂行规定的实施,集团的内审工作得到了明显加强。孙宝珩大力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为集团主要领导了解下属单位实情和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促进了各二级公司加强管理、规范经营。
第四,精心组织年度财务决算,充分展示企业形象。在每年初进行的上年度财务决算工作中,孙宝珩都带领财务管理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高标准、严要求、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集团2003年度和2004年度的财务决算工作分别被市财政局和市国资委评选为北京市企业财务决算报表编制工作先进单位。集团2005年度的财务快报被北京市国资委评选为财务快报工作先进单位。
一、企业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位置
国内外专家对企业文化所涵盖的内容与范围,有着不同的研究成果与表述,而较有共识的是:企业文化应包括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这就清晰地确认企业文化并不是作为精神、意识的虚无形态而独立存在,而是可以渗透在企业的运行过程、经营过程、管理过程以至产生物质成果过程当中。其中制度文化与企业的主体经营理念关系非常密切,在企业文化中占据非常大的分量,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抓住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这个重点。只有实现文化与管理的紧密结合,企业文化建设才能走出只做表面文章、空提概念口号、满足表层“效果”的误区,而扎根于企业管理的沃土之中,突显其生命力。
经营一个企业,一是靠人才,一是靠管理,管理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有一套的完善的管理体制、科学的管理制度、先进的管理理念。如果说,企业的体制、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体手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那么,提炼先进的管理理念,培育良好的管理行为,就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必须“结缘”,才能使企业在管理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中实现持续发展。
二、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关系
企业管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法治手段”,企业管理的运行是以企业的一系列制度、规则、章程的有效执行来维持的,具有显性、刚性的形态特点,员工一旦进入企业,就必须认真执行维护企业正常运行的管理制度,没有可执行,可不执行的选择。而企业文化是企业倡导的“道德规范”,企业文化的确立是以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的培养和有效践行来实现的,具有隐性、柔性的形态特点,员工在企业中有认同或不认同,或逐步认同、或认同另一种理念的选择。企业的经营决策者要善于提炼、倡导、培育有本企业特色、对企业经营、管理、发展有激励、导向、促进作用的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管理中,与管理制度深度融合,并让员工感受到这种融合,对形成严谨而和谐的管理氛围、严密而高效的管理效果,推动企业发展、使员工受惠所带来的好处,从而在严格中感觉宽松,在压力中感觉自如,再鞭策中感觉激励,使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产生剂、粘合剂、催化剂的作用,使员工既有制度化的规范,又有价值观的导向,显性与隐性相融,刚性约束与柔性导向优势互补,实现“刚柔并举”。这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追求的一种目标,企业文化建设也因此发挥了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载体的作用。
公司在两年的企业文化建设中,紧紧抓住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结合,为企业管理提炼出管理理念,让员工所认知、认同、接受,员工对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从“要我执行”变为“我要执行”,从“刻板执行”变为“创新执行”,实现了公司管理的高效、优质运行,公司管理水平也由此提高。
三、企业管理导入企业文化的运行方式
企业管理由整体管理和分项管理组成,分项管理是整体管理的基础,整体管理是分项管理的统领。企业管理导入企业文化分为整体导入和分项导入。
关于整体导入。*年初,在公司的年度行政工作报告中,把“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公司的首要任务,提出了“诚信、和谐、关注业主、关心员工”的经营管理理念,强调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让全体员工达成理念的共识和价值观的认同,最终融合为全体员工的默契、习惯和氛围,从而使企业内部环境更加和谐,管理更加顺畅,内耗大大减少,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企业文化理念的培养和形成,为公司同时进行的业务流程再造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理念支撑。公司把主体理念导入公司整体管理模式的调整和优化(即业务流程再造)当中,企业文化成了业务流程再造获得成功的基本保证。流程再造以前瞻性的眼光对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行一定程度的超前设计,这本身就是提出了一种文化,新理念的要求;也就是说,没有新文化、新理念的支持,流程再造就会遇到不可克服的障碍,而公司的每一流程又反映了企业文化的特征,深受企业文化的影响,理顺了公司的管理流程,就是完善了公司的制度文化。
关于分项导入。更好地诠释“诚信、和谐、关注业主、关心员工”:对市场,诚实守信是我们的第一承诺;对企业,和谐协调是我们追求的环境氛围;在市场,顾客是我们第一关注的焦点;在企业,员工是我们第一关心的对象。把这个主体理念贯穿于公司经营管理过程当中,在这一经营管理理念的引导下,按市场营销、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技管理、品牌管理以及对业主的回访服务等分解出具体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为公司各项业务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导向作用。
工作理念作为管理思想境界,具有引领作用和目标性的特点;工作模式作为管理行为习惯,是优化了的流程和手段。前者引导后者,后者实现前者。对每项管理提出工作理念与工作模式,有利于引导员工培育、形成并规范有本业务管理系统特点的精神动力指引与工作行为准则,激发员工提高本业务系统的管理层次,打造管理工作品牌。
在项目管理上,导入了“用精品回报业主,靠诚信链接市场;用管理提高效益,靠团队实现目标”的项目管理理念。引导员工认识项目管理是公司一切工作的核心,是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离不开建设优秀的项目文化,以优秀的项目文化激励员工为实现项目和公司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在局提出推进“三大文化”(项目文化、安全文化、廉洁文化)建设后,公司对“三项文化”建设的目标、措施、任务作了系统的分解,使项目部及员工知道“三项文化”是什么、有什么、做什么,切实将局提出的项目文化、安全文化、廉洁文化融入到项目管理、安全管理和廉政建设中。
四、企业管理导入企业文化的具体成果
在业务流程再造中,公司按业务分类和参照国际工程公司部门设置模式调整组织机构,为公司按照现代施工企业的特性和适应市场运作的需要建立管理体系,提供了保证。同时,公司编制出版一系列的业务管理程序,把公司的各项业务纳入程序管理,使公司的经济活动按规则运行,并以此推动资源高效整合,显性、刚性形态的企业管理体制、管理规范初步形成。公司按照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企业管理的工作思路,将隐性、柔性的形态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培育起来,促进了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文化的形成,营造出和谐、顺畅、高效的管理行为、管理习惯和管理氛围,使业务流程再造“如虎添翼”,使管理流程的执行“事半功倍”。企业管理导入企业文化催生了公司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的生成又推进了公司的现代管理。
在确定了各项业务管理的工作理念与工作模式后,各业务管理系统提高了自身的工作标准,明确了自身的工作目标,并按局“争港工第一,创建筑一流”和公司“建设水工工程施工一流企业”的发展目标的要求,提出本业务管理系统争创同行一流管理水平。如: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使人才优势充分发挥;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实现项目成本过程可控,提高了盈利水平;材料、分包集中采购,确保了预期效益;资金集中管理,极大改善了经济运行质量;规范合同管理,规避了法律风险;资源、信息共享,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优化船机结构,增强了竞争实力;实施经营策略和诚信履约,培育了主业地域市场和扩大主业市场占有分额;实施科技战略,打造了优质品牌等。业务流程的有序运行使公司逐步实现按现代施工企业管理模式运作。通过管理创新,使公司达到低消耗、高效益的目标,加快了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步伐。
公司对业务流程再造工作进行总结,形成了“高效整合资源优化流程管理”的公司管理工作品牌,获得“广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一等奖”,正申报国家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公司在施工企业管理杂志上发表的《资源整合推动持续快速发展》、《以文化力打造企业品牌》等文章,引起国内多家管理科学研究机构及论坛广泛关注,被确定为征集、交流论文。公司《强化施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整合管理》、《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经验材料,在局*年度企业管理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交流。公司选定采购管理、QS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作为*年创管理工作品牌具体项目。公司召开了第三届青年管理论文、技术论文交流会,相关部门、项目部撰写了《采购业务中流程管理的瓶颈与展望》、《项目QS成本核算报表编制及成本管理工作》、《QS制度及其在“四航二”的应用》、《项目的合同管理》、《创新安全理念全面提升项目部安全管理水平》、《7S架构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等一批管理论文交流,获得一批管理工作品牌成果。这些成果是各业务部门在管理工作导入文化理念,又以文化理念引领管理水平提升的总结。
关键词:实践教学管理;认识误区;精细化管理
实践教学一直是大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大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1~3]。尽管实践教学一直是各级部门、各种规划或方案中都要呼吁加强的环节或者方面。但这本身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实践教学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究其原因,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在认识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可能是实践教学管理存在问题的首要原因。认识不一致,就会导致行动力的分散,进而影响最终管理效果。我们提出了实践教学管理中可能存在的认识误区,并对其产生原因和导致的后果进行了分析,分别提出了解决的方案或思路。
1只要理论教学正常了,就完成了教学管理的任务
这种想法不仅体现在教学管理的主要负责人身上,也是社会上对高校教学管理的普遍认识。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有:①部分家长仅有高中以下学历,他们在求学过程决定了对于诸如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可能闻所未闻。②部分家长虽有大学求学经历,但是在求学期间,由于学校或者自身的原因,对实践教学也重视不够。③我们的“学而优则仕”的民族特性也造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一些重要考试比如考研、考公务员、资格考试等,基本上没有牵涉实践部分。教学管理的主要负责人一旦形成“不出事,过得去”的看法,那么其本上该单位的实践教学管理就会很难有所进步,而且相应的下级管理人员、普通教师和学生也会被动地认同这种看法。最终会形成上下应付实践教学的恶性循环。这种结果进而会强化社会对实践教学的负面认识,认为其真的不是很重要。这种看法的谬误之处在于:①和国家的要求相违背。教育部在“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中明确要求“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少于半年”[2],实践教学的缺乏,只会造成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距离越来越远。②和学校的投入相违背。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普通二本高校。其(实践教学课时费+实习经费)/理论教学课时费的比值约为1.2。也就是说实践教学的运行经费实际是高于理论教学的。这里还未包括实验耗材经费、实验设备维护费、实验室建设经费等固定投入。而一般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比重都呈越来越大的趋势。所以,实践教学的管理不到位将导致教学投入的很大浪费。如要改变这种认识误区,各高校要对自教学管理主要负责人而下的所有管理人员明确提出实践教学管理方面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这样,才能将重视实践教学从文件推向实践,也才能真正提高办学效益。
2重视实践教学就是加大实践教学设备设施的经费投入
这种看法一般体现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主要领导上面。实践教学设备、设施的投入是必要的。但是这并不是实践教学管理的全部。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之一是以不计效益地增加设备设施的投入来掩盖在管理上的偷懒,就像简单地认为满足其金钱上的需要就是对小孩的全部的爱一样。产生这种想法的第二个原因是各二级单位负责人乐见其成:既重视了实践教学,好做文章;又弄来了设施与设备;甚至极少数的还可以在其中谋点私利。在这种思路下,部分高校的实验室建设方面出现了轻论证、重购买、轻管理的两头轻,中间重的做法。造成了重复投入、设备设施闲置的情况。降低了学校的办学效益。要纠正这种想法,一方面要重视设备设施投入的论证和管理工作。要以未来教学需求和已有满足情况做依据做好论证工作。设备购入后,对其所产生的实验人时数数据等一定要有相应的考核。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实践教学管理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方法的构建。
3有没有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差别不大
这种看法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管理人员上面。产生这种看法的主要原因如下:①相关人员对实践教学管理系统不太了解,不知道有哪些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可以提供哪些功能。②管理人员自己并没有一套明确的、可行的对实践教学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思路。又由于实践教学管理的复杂性,所以认为目前自己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是正常的,认为大家都差不多。③由于对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的不了解,怕增加更多的复杂性,所以不愿意使用实践教学管理系统。这种看法的谬误之处在于:①如前所述,实践教学的投入很大,原有管理手段粗放,而一个合适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实际上是一套合适的实践教学管理的规则和流程,它可以使实践教学的管理变得精细化和规范化,这无疑会既节省资源,提高效益,而且还可以提高管理的公平性。②实践教学的管理最难的地方在于,由于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复杂性、突变性,所以实践教学的监管是最难的。因此可以网络化管理较好地解决实践教学的监管难的问题。我校委托湖南青华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所开发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包括了供一般老师使用的WEB版和供教务管理人员使用的桌面版。系统包括了实习教学管理(培养方案管理、实习任务管理和经费预算、实习计划管理、实习借款报账、实习检查),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教学任务管理、实验排课调课、实验检查、实验工作量人时数计算),实验室管理(实验项目管理、实验耗材管理、教育部实验室统计数据上报等),毕业设计管理(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成绩上报等)等功能。该系统一方面实现了实践教学管理各主要方面的管理流程,另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了实践教学监管困难的问题。通过实践教学督导和评价政策的配合,目前,我校实践教学管理借助于软件管理系统已逐步走上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之路。
4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等不是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这种看法主要体现在一般教学管理人员和普通老师的身上。产生这种看法的主要原因有: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相对于外出实习一般没有经费或者经费较少,而相对于实验而言,又没有相对具体的实验原理和步骤。所以教学人员都可能不是很清楚该如何做。②这些内容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如何督查,相应管理人员心里不太清楚。③由于场地或者设备有限,而专业人数较多,且安排时间比较集中,所以实际的教学安排有困难。以上原因造成忽视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后果。而这种忽视则造成了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在很多高校成了实践教学管理的薄弱环节。比如,有的高校这类工作了最低只给到4课时/班/周(我校是24课时/班/周)。有的指导老师一周可以带4~5个班的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有的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的教学安排地点基本在图书馆、学生寝室等。部分学校的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的教学基本形式就是布置任务,批改学生课程设计报告,给出成绩,彻底的将全日制教学变成了“函授”教学,其中就有意或者无意的省略了对学生的指导这一主要任务。这种认知的谬误在于:①一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是校内实践的主要内容,其学分一般都超过外出实习和校内实验。②对于专业教学,要达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目的,就目前而言,领进门的工具只能是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等整周实践环节。原因是当前大多数的生产实习很难做到顶岗实习,因而难以承担“领进门”的任务。而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其缺乏应有的系统性,也难以承担此任务。唯有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和毕业设计(论文)是综合性的,专业性的训练,学生可藉由这些环节来领悟本专业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从而迈入专业之门。③没有较好的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的训练,会造成最后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环节难以展开,教学效果很差。实际上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是大多数普通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薄弱环节,各高校要在解决其所需设施设备、具体如何规划和展开教学、如何评价学生和老师在期间所作的工作等各方面进行思考以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5现有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是公平合理的
持这种看法的往往是教学管理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①根据以往经验类比理论教学,认为其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也是基本合理的。②以“很难有绝对的合理”为借口,不愿意费神思考该类问题。③公平合理牵涉到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阻力很大。④管理手段粗放,精细化程度不够,难以提供公平合理管理的依据。这种看法的谬误之处在于:①理论教学的管理是成熟的,长期下来形成了一套基本公平合理的管理制度。但是实践教学则由于管理过程中变化因素较多,因此有很多管理制度是粗放的,缺乏公平性考量。②实践教学管理中的不公平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最终造成管理越来越困难越来越混乱。例如,课程设计安排在学生宿舍分散做和安排在教室或者实验室集中做,课时是一样的,那么有些老师就会尽量的安排学生在宿舍做课程设计。假设课程设计一次带一个班工作量是20,一次带五个班是100,那么有些老师就会以老师缺乏等各种理由能多带就多带,即所谓的“一只羊是看,五只羊也是看”。学生做毕业设计,在校内做和在校外做,老师指导不指导,课时都相同,结果就会造成有的指导老师对学生是否返校做毕业设计根本不关心,认为不回来更省事。实习过程中,实习任务安排的多和少,课时和经费是一样的,会造成部分指导教师尽量的少安排实习内容,既能顺利地挣课时,又可能节省经费,方便自己从中牟利。诸如此类的问题,造成的结果是实践教学效果好不好全凭指导教师的良心,最后就是“傻人”越来越少,学校和学生越来越吃亏。③实践教学管理中出现经费管理问题,基本都是由这些不公平或者不合理的制度引起的。有些学院领导认为某些实习,照某种做法,不需要这么多经费,于是就截留下来了。有些学院领导,认为某些学年论文或者课程设计老师没有付出那么多努力,不应该给那么多课时,所以大量课时费就截留下来了,这样就形成了小金库,相关人员越来越“滋润”,进而让那些坚持原则的学院领导既没有所谓的好处,又要背负很大的舆论压力。解决实践教学管理中的公平合理性问题应结合政策、手段等各种措施。我校首先采用了实践教学管理系统,获得了各个实验、实习具体如何开展的精细的数据,为经费和课时做到“按劳分配”提供了依据。其次采取了督导加评价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监管办法,再加上合理的资金和课时分配政策,使得我校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正逐步向公平合理性方向迈进。
6结语
实践教学在高校教学中会越来越重要,其投入也会越来越大,如何提高办学效益?首先就要统一认识。我们给出了实践教学管理中可能存在的主要的认识误区,还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在文中并未提及,而且认识误区也会根据所在学校不同,学校所在的不同层次而又有所不同。但是所有学校在统一认识,集中力量对实践教学进行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管理制度上注重合理性、公平性,以提高学校办学效益的目标是一致的。
作者:向华政 曹格瑞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教高[2012]4号,2012.
关键词:整体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受金融危机以及高校扩招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以我校05软件工程为例,那些基础知识扎实、有项目经验的学生可以较顺利地找到工作,但是,仍有一半学生找工作较困难,这部分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因没有项目经验,被用人单位直接筛掉;或因基础知识不牢固,在笔试阶段被用人单位剔除;那些没有社会知识,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一般在面试过程中被剔除;他们缺乏明确就业方向和职业规划;另外,我校是二本院校,不是“211”院校,学生在就业方面无法和“211”院校的学生相比,也没有足够信心去和“211”院校的学生竞争。
鉴于此,笔者依据多年一线工作经验,提出从大二开始,学生在学习主要课程的同时,利用空余时间并行采用公司级管理体制下的项目[1]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项目经验,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新知识。利用项目驱动像“滚雪球”一样,将4年的知识学习形成一个整体。利用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
国内外各大高等院校都十分重视项目驱动教学,但是项目驱动教学[2]主要应用在课程教学方面,从学生从进校起就对其进行整体项目驱动培养应用十分少见,原因是该种培养模式难度大,并需要丰富项目经验和公司体制管理经验的教师,一般的高等院校缺少这种人才,所以,普通高校不敢采用这种培养模式,另外,这种教学采用公司运作模式,任课教师的工作十分繁重,因此,这种培养模式应用不广泛,但它却是一个发展趋势。
1整体项目驱动模式
目前各大高校计算机的课程都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一种是基于课程内容进行的课程设计[3],一种是作为项目模拟教学[4]的方式,最后一种就是毕业论文设计[5],这三种模式和真正的公司级项目管理运作模式有很大区别,它们都是理论上的一种学习模式,而不是真正的实践项目教学模式。本文所提出的整体项目驱动模式是采用公司级管理模式下的项目实践教学,采用的是真正的项目管理模式,而且贯穿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它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真实性。项目来源于社会、科研课题,因此项目具有真实性。
(2) 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例如培训制度、考勤制度、数据管理制度、软件开发流程制度、测试制度等。
(3) 团队性管理。将学生按软件团队模式进行管理,按软件项目管理模式设立不同的角色,并由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团队将按项目的特征以及学生的个人爱好或者特长进行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动性。
(4) 有固定的场地。类似于软件公司,有固定的场地作为学生“上班”的地方。当学生没有课的时候,可以来“公司”上班。
(5) 发放“工资”。因为项目都来源于社会、科研课题,学生是承接方,根据课题的大小和作出的贡献,给予学生团队一定的费用。
(6) “出租员工”。整体项目驱动模式中,学生都是“员工”,如果其他公司需要,可以将部分学生介绍给社会上的公司,这些学生由学校和公司共同管理。
这是整体项目教学的典型特征,也可以叫做项目实训模式。
2整体项目驱动模式的意义
(1) 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就能成为企业的实用或骨干人才;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弥补人才培养制度的不足,让计算机软件开发人才培养制度更加完善。
(2) 利用新老学生进行良性的相互培养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管理,弥补学生做人的缺陷。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并不能学到如何做人,教师的课堂说教不能让学生有亲身体会,但是在项目管理制度中,如何做人成为重要环节。
(3) 利于学生学习目的性、主动性的建立,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项目过程中,会感觉知识不够用,对以前知识的理解较为肤浅,项目制度,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明确学习目的。
(4) 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发现薄弱环节,加强师生间的沟通;整合院校资源,让学生充分消化吸收已有知识并培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项目实施过程
(1) 作为08软工的班主任,笔者已经从08软工开始,加强项目驱动引导,并在2009年暑期布置了具体的软件开发项目。同时,通过与湖北世纪天成公司合作,为其开发财务软件,该项目由08软件工程部分学生开发。
(2) 成立工作组具体部署。笔者创建了“民大土豆花园软件工作室”,引导学生开发项目,并利用社会资源免费提供软件开发服务。
(3) 在项目驱动过程中,形成典型项目并将其融入各个课程,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项目驱动课程教学计划,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继续进行项目驱动培养模式。
(4) 有计划地在计算机科学学院形成整体的规划,让项目带动专业课程,让专业课程融入项目;形成完整的项目驱动教学计划。
(5) 用项目驱动代替传统的毕业设计。目前,很多毕业设计是走过场,抄袭现象严重,很多学生很难学到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三年的项目驱动可以让学生充分学习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这也为今后用实训制度代替本科毕业论文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 计算机科学学院为软件工程专业批出专门的场地,并让学生进行项目实践,目前,我们考虑以“511”机房作为项目实践场地,并根据需要增加相关场地。
4存在的问题
(1)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部分学生有抵触情绪,主要原因是项目占用了他们的课余时间及暑期打工时间,对此,我们要引导并采用激励措施,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提出“成功是逼出来的”、“年轻无极限”的口号,并多次召开动员会议。
(2) 调动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师资力量。靠项目研究者一人之力,难以胜任全部任务。笔者目前是以08软工为对象,在小范围内进行项目驱动试验,尽管如此,目前学生也还不能在一个场地同时进行项目实践。
(3) 项目实践场地问题。项目驱动必须得到有效公司级的管理,与社会对接,这就需要解决专用的场地的问题。
(4) 项目来源问题。目前,08软工采用的是自选项目方式,这不能有效发挥学生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为此,项目研究者提出免费为社会开发软件,在提供源代码时适当收取一些费用,经过初步的接触,我们与一些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
总之,整体项目驱动模式是促进学生加强“滚雪球”式学习的动力,它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作出具体的职业规划,为其今后成长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Bob Hughes, Mike Cotterell.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Fourth Edition)[M]. Columbus:The McGraw-Hill Co.,Inc, 2006.
[2] 张莹. 浅谈高职院校的项目教学模式[J]. 江苏高教,2008(1):137-139.
[3] 迪•芬克,李康. 大学课程设计自学指南:如何设计课程以促进意义深远的学习(续)[J]. 复旦教育论坛,2008(2):85-88.
[4] 董琼华. 情景模拟教学中的若干问题研究[J].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2):36-38.
[5] 许平. 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建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J]. 中国科技信息,2008(2): 202-204.
Study of the Computer Software Training Based on the Integral Project Mode
WANG Xin-nian
(Central-South University for the Nationality, Computer Science College, Wuhan 430074, China)
关键词:营运资本 关键因素 方案选择
一、营运资本管理的研究背景
1.营运资本管理的必要性
营运资本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在营运过程中所需的资本,它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一部分,对企业经济活动能否顺利开展,起到了直接的决定作用。从会计角度来说,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差额就是指营运资本,它反映了企业对短期债务的偿还能力。从财务管理角度来说,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总和就是营运资本,它是整个财务要素的组成部分,它与许多财务指标紧密联系,是企业所有短期性资本运转的统称。然而企业往往只关注长期财务战略,忽视对营运资本的管理,最终导致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降低,经济效益的下降。因此,需要企业采取科学合理的营运资本管理措施,加大短期财务筹划力度,提高营运资本管理水平。
2.国际国内营运资本管理现状分析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必须具有良好的营运资本管理。科学合理的营运资本管理政策的实施,是资本营运管理目标实现的保证。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策略中,很多企业都有适合自身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根据史密斯和赛尔对美国一千家公司抽样调查,实施了营运资本策略的企业约占百分之三十,其中六成的企业存在一种所有人员都了解的营运资本策略。调查表明企业规模越大,实施正确的营运资本策略的可能性就越大。随着商业信用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企业通过对应收账款和存货等流动资产的管理和控制,达到了流动资产上的“零”投资,流动资产占用达到最低水平。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缺少切实可行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尤其是老牌的国有企业,都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流动资产“越大”,企业实力“越强”,盈利能力“越高”。向着流动资产“零”投资的反方向发展。长此以往,企业财务风险越来越大。根据有关部门对我国3911家企业调查显示,只有56%的企业感到流动资本管理很有必要,其中:26.8%的企业感到资金“有所紧张”,资金缺口在10%以内;16.7%的企业感到资金紧张“明显加剧”,缺口在10%到20%;12.5%的企业感到资金“严重紧张”,缺口在20%以上。因此出现两种表现状况,一种是流动资金紧缺,一种是流动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加大。以上研究调查情况表明,我国企业对营运资本缺乏科学严密的管理策略,许多企业仅仅凭经验对营运资本进行管理,营运资本的使用效率比较低,不能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营运资本管理可行性方案分析
1.某科技产业公司基本情况
该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由自然人筹资兴办的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矿用设备及配件。公司依托周围高校科技研发环境,利用高校科技成果优势,扩大科技成果转换力度,培植科技产业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该公司经过几年的运营,已经将其科研成果,实际运用到了主要产品上。取得国家专利5项,2007年公司产值已经过亿,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还打入了国际市场,也成为了当地同类型公司中的纳税大户。并且培养了大批生产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综合管理和科技创新人才。随着公司的日益壮大,营运资本的管理也随之提到了工作日程。企业负责人已经意识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中心是市场,而财务管理是开发与稳定市场的手段。科学合理的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又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合理运营策略,是企业持续经营的重要保证。
2.营运资本管理方案
该公司目前市场前景很好,企业的收益也很大。但由于企业扩张较快,资金明显短缺。因为主要投资者是自然人,也就意味着面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较为困难;其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并不等于寿命长,因此应该考虑企业长期经营风险;其三,人员更换频繁,人才流动性强。鉴于以上三个原因,该公司要想抓住市场机遇,壮大企业规模和实力,就应该对营运资本进行有效管理,提高营运资本管理效益。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三套营运资本管理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A方案:只考虑对流动资产投资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
营运资本管理策略,也称之为流动资产的结构管理。首先确定一个能够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流动资金量,其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流动资产水平。根据管理者的风险喜好程度,分为激进的、中庸的、稳健的财务政策。
激进的财务政策,具体是指企业不采用短期资产由短期资金来融资,长期资产由长期资金来融通,而是将部分长期资产由短期资金来融通的办法。此策略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
中庸的财务政策,是遵循短期资产由短期资金来融通,长期资产由长期资金来融通的原则。所谓的短期资产是流动资产,而长期资产主要是固定资产,当然也包括无形资产和长期资产。另外,在流动资产中有一部分最低的产品和原材料储备是经常占用的,也属于长期占用资产,称为长期流动资产。它的风险和报酬处于中等水平。
稳健的财务政策,是企业将部分短期资产用长期资金来融通的筹资组合策略。具有低风险、低报酬的特性。
B方案:仅仅考虑流动负债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
所谓流动负债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者一年以上的一个经营周期内变现或者使用的资产。流动负债的融资政策基本内容包括:使用短期投资、商业信用,短期融资的融资政策。按照我国的金融信贷政策,短期融资程序简便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比如:商业信用融资具有方便,没有现金折扣和限制较少的优点;短期融资券是由大型工商企业或者金融企业所发行的短期无担保本票。它具有筹资成本低,筹资数额大,能提高企业信誉的优点。
C方案: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不仅制定和使用对流动资产的投资政策,而且制定和使用流动负债的融资政策。
流动负债能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它的特点是占用时间短,周转快,易变现。营运资本管理策略必然包括流动资产的投资政策,因为企业拥有较多的流动资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财务风险。用流动负债进行短期融资,具有很多特点,比如成本低,偿还期限短,客观上国际国内宏观政策变化的影响也较小,所以营运资本管理策略还必须包括流动负债的融资政策。因此适时适度地对流动资产投资的同时,考虑对流动负债的融资效果,两条腿走路,这是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稳健策略。
三、营运资本管理方案选择的关键因素
该科技产业公司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产品的研发成本较高,产品的利润附加值也较大,生产周期不算太长,拥有高校科研技术支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企业管理特别是营运资本管理方面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例多少合适,融资方案如何选择等等,都没有具体的可行性方案。因此要求财务部门制定好营运资本管理基本策略,确保公司健康发展。公司根据具体情况,聘请有关专家,对近几年的财务数据加以分析,并结合国家有关科技产业类企业的有关政策,采用调查研究、现场模拟、数学模型测算等方式总结出选择营运资本管理策略的四个关键因素:
1.营运资本管理制度成本
建立及实行营运资本管理制度,对企业长远发展来说有益无害。但是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并且不断完善制度也需要一定的成本。如果营运资本管理制度成本高于管理效益的话,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营运资本制度建设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2.营运资本管理制度效果
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经济效益,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所有的决策都围绕着企业的利润目标。实施管理制度,达不到预期目标的话,再多的营运资本管理制度决策方案都是无效的。
3.营运资本管理风险度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风险偏好。虽然营运资本管理方案制定的非常完善,但是风险程度非常高。此时企业应本着谨慎性的原则,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如果其他评价因素基本相同,应该选用一种风险比较低的营运资本管理方案。最大限度降低营运资本管理中的风险。
4.营运资本管理的可行性
营运资本管理方案确定后,要进行可行性论证。一个方案的好坏,除了要看自身的各种因素搭配外,还要看其实行的内外部条件是否成熟。一个再好的方案如果不具有可行性,或者说受企业内部实际情况的制约,实施条件不具备等,都会使得营运资本管理方案无法实施。这是评价和制定营运资本管理制度的关键因素。
四个关键因素从成本效益,风险偏好等角度加以考虑。它可以全面反映营运资本管理方案是否可行,是否能给企业带来效益,是否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四个关键因素的评分及加权分数,可以让企业管理层更清晰的比较与选择营运资本管理方案。
根据专家调查研究数据,从四个关键因素角度对以上A、B、C方案进行评价,如下表: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C方案无论从营运资本管理制度还是效果,还是从风险度到可行性方面,同A、B两方案相比,加权得分最高。因此,该科技产业公司应当选择C方案加强对营运资本的管理。也就是说公司负责人既要关注企业流动资产投资,也要重视企业对流动负债的融资政策。另外,目前在市场经济和国家金融管控政策的改革与创新环境下,对于以高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企业,在营运资本管理方面,还应采取如下灵活措施:投资融资的多样化;研发、生产、销售的综合化;人才成本管理的集优化;财务成本管理的规范化。只有结合公司具体情况,采取多样化投资、融资方式,才能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汪平,辜玉璞,闫甜.营运资本、营运资本政策与企业价值—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报告数据的分析.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2006-07-01
[2]辜玉璞.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政策的实证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6-03-01
[3]刘怀义.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4]胡爱萍,秦国华.营运资金管理评价方法研究.会计之友,2010年第10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