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9 10:15:13
导语:在化学科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化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27-02
学困生大部分智力水平正常,但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同学的平均水平。在实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关注和转化学困生,寻找转化学困生的策略,是每个教师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化学教师同样如此。由于化学学科集实验演示、概念识记与方程有关计算于一体,学困生的转化更要采取多种策略。
一.以实验演示和学习习惯为重点,活化学习过程
高中注重系统的学习与复习,化学学科更注重图象与实验的学习与应用。基本概念是学习的根本,也是学困生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教师应该通过例题、练习、课堂设问及作业分析,帮助学困生掌握基本概念,夯实学科基础,强化知识联系,取得点点滴滴的进步。
(1)充分利用实验演示。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演示,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重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后利用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提高学困生的兴趣,激发学困生的求知欲望。如在学习金属钠的性质,为更好地掌握该知识,补充一个实验:在一支试管里滴入3 mL的水,再滴入3 mL的煤油,然后将绿豆大小的钠(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该试管中,让学困生亲自动手,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通过有趣的演示实验,引导学困生回答"钠"的知识要点,分析出钠的密度是比水小、比煤油大,可以保存在煤油中,但能与水剧烈反应等等。并将此实验引申到钠与硫酸铜溶液的教学,帮助学困生实现知识迁移。
(2)注重学习习惯养成,巩固转化效果。学困生的自觉性比较差,"一改、二松、三无踪"是学困生转化最刺手的问题。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化学教学中转化效果的巩固。学困生取得成绩后,教师要让他们感受到这是努力的结果。如学困生做对了某一道题,教师评卷时让学生自己来评这一道题目,与同学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即使做错的题目,也要尽量找出一些诸如答题规范、书写工整、思路正确等值得肯定的地方,给予充分肯定。表扬与赞赏是转化学困生的强大动力。哪怕是学困生仅仅记住了一个化学方程式、学会书写一个电子式等微小的进步,教师也应该加以表扬,使他们感到老师的关注和期望。
二.坚持分层教学,帮助学困生体验成功,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实施分层教学,是成功转化学困生的重要环节。大部分学困生在学习上有严重的惰性,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针对学困生的情况,提出合适的教学目标,设计适合的提问,布置基础性的作业。这样,才能激发学困生的兴趣,以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弥补学习的不足。
(1)适度降低目标要求。普高课堂的教学目标,一般根据高考要求设定,这对学困生来说,要求过高,难度过大,造成学困生索性放弃了学习。因此,化学课堂应该根据学困生实际,设计可行的学习目标。如关于《硫和硫的化合物》,本来设定的教学目标是:①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②理解浓、稀硫酸氧化作用不同的原因;③理解浓硫酸吸水性及脱水性的内在原因;④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情况下)反应时,常生成黑色沉淀的原因。
考虑到对学困生来说,这个教学目标太高,难度较大,就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①认识硫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②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以及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防治二氧化硫所导致的空气污染的方法,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③知道工业上生产硫酸的基本原理,了解浓硫酸的特性和硫酸的应用。
④通过对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
(2)通过合适的作业布置,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困生找到适合的学习对象。学困生的学习能动性比较差,依赖性强。譬如做作业时,往往未能根据自身实际来确定哪些题目必须重点做,必须做正确;哪些题目是自己无法完成的,应该请教同学老师,甚至果断放弃。他们做题目,往往被题目牵着鼻子走,为做题目而做题目,而不是为了掌握和运用知识。布置作业时,教师应注重控制作业的难度,选择一些直观题和客观题。如书本上的一些操作过程或步骤,元素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等等,以此尽量提高学生的得分率。教师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最低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慢慢激活学困生的思维。
三.正确定位学习期待值,增加情感投入,优化师生关系
1.理性认识学困生,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安慰。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化学教学要转化学困生,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困生容易产生自卑感,失去上进的信心。教师要多增加感情投入,帮助他们寻找闪光点,建立起飞基地,帮助他们分析学习情况,找出自己的优势所在。他们有进步时,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是他们的动力。要随时注意学困生的情绪变化,主动交流感情,多点体谅,多点尊重,促进学困生良好情感的形成,从而使他们增强转化的信心,打好转化的基础。其中,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信任教师,是转化学困生的首要环节。
有一位学生性格内向,学习认真,课前预习,但连续几次考试成绩均在30~50分之间。我在课后多次找她聊天,通过沟通发现了问题所在:考试前化学方程式都能写正确,化学性质也知道,但到考试时脑子一片空白。下一次考试就更加紧张,成绩就越不尽人意。这表明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遇到考试乱了手脚。我安慰她说:这种情况,很多老师读书时都曾出现过,因为机械识记知识,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考试时不能灵活应用。这样一说,她慢慢坦然地面对这种情况,并注意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上课、批改作业,我经常提问、辅导,一段时间之后该学生很少"脑子一片空白"的情况,成绩逐渐上升。因此,对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教师要以"跳一跳,能摘到"为原则来正确定位。在成绩不佳的时候,切忌一味指责、训斥,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与沮丧。教师应该耐心与学生分析原因,逐步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2.重视学习细节,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化学学科知识点多且分散,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电子排布式、结构式等,还有化学概念、原理、物质的各种性质等,这些多是需要记忆的基础内容,进行一系列的化学思维活动的前提。忽视了这些基础知识的记忆,导致学生基础不牢,进一步学习会遇到困难。因此,布置作业时让学困生多做这些基础题,并且经常给予解题指导,提高作业的正确率,掌握基本的答题规范。
教师还要创设情境让学困生多参与学习,尽可能给予肯定、表扬。学困生的作业差错率往往很高,教师批改作业时,不要一看到答案不对就打×,应分析思考过程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指出对的部分,划出错的地方,待其订正后,再给予评分。如果学生订正对了,教师可以打"优"给予鼓励。这些措施,能让学困生感到自身的努力在不断见效,就会增加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对于"学困生"这样与众不同的群体,只要我们抓住教学的最佳契机,创设条件,播下爱和真诚,采用科学的方法,一定能够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取得可喜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刘智洁.浅谈学困生转化工作[J]. 现代教育科研论坛, 2011,12
【关键词】化学教学;科学素养培养;策略
中职化学传统教学只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知识及技能传授,不重视培养学生独特的科学思维品质,不重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能力,这样即使学生学习了相关化学知识,掌握了相关技能,学生也很难利用所学解决各种问题,导致学生的科学素养较低。因此,新形势下中职化学教学要能够积极进行改革创新,能够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才能促进高素养化学人才的有效培养。
一、中职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现实意义
教育的发展,才能培养优秀的人才,从而推动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教育对科技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著的。而教育功能的实现必须要借助较高科学素养人才。在中职化学教育中,也必须要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中职学生而言,除了需要具备职业发展所必须要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外,还需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多变的环境,才能获得后续学习的能力和素养。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在课程设置中只重视职业知识的传播与职业技能的训练,而不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重视技能型训练,而忽视文化素养培养,这就导致学生个性发展受到限制,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较差,在今后的发展中遇到问题容易退缩,导致学生职业发展后劲不足,创新不够。因此,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要能够改变这种情况,要能够在学科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升,这样,中职化学教学,中职院校教育才能获得创造性的发展。
二、中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1.通过美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美育教育融入到中职化学教学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水平,培养学生良好审美情感,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化学教育渗透美育教育,需要教师积极挖掘化学学科中的审美因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化学学科中的色彩美感及结构美感。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走近化学科学家,使学生能够发现他们身上所蕴含的思想美和创造美,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物质结合产生新物质的创造美,以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2.通过引导学生领悟化学知识及化学特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学科知识内容丰富,同时知识之间又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化学学科知识具有内在的规律性,教师要能够积极引导学生领悟化学知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体味掌握化学特质,以此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教育中,教师要能够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把握化学思想和化学学科特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举措。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知识的积累,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其内在联系,进而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认识和对化学学科的独特认识,通过这种途径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探索领悟能力及总结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3.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整合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化学教育内容,以此这种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化学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并对其进行分类,比如,分为化学历史,化学科学技术,化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等。然后,在备课过程中,依据不同的类型,进行多种资源的搜集整理,立足学生的实际经验,能够联系生活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利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4.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在中职化学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要能够积极为学生营造探究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问题探究中去。教师要重视探究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能够应用知识,构建起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的联系,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践中,教师设置的探究任务要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当,要多鼓励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应用联想方法,开展探究活动,要引导学生制定探究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验证方案的正确性。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出科学有效的探究结论,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吴育强.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J].无线互联科技,2014,(05).
关键词:化学教学 有效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089-01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势必存在一定的现实障碍,教学理念的不充实,教学方法陈旧、不适用等,这些问题不但对教师充分的施展教学才能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同时也对学生吸收先进的化学理念、掌握化学知识带来一定的弊端,本文从新课改的背景下对我国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理念和方式进行重新审视,最终提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这种教学理念并运用这种方法,势必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1 我国高中传统教学有效性存在的弊端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高中教学有效性的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教学关系。为了改善这种关系,有必要对这种弊端进行一一解读。
首先,化学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我们知道,高中化学是一种理工类课程,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但是高中化学在现实中所发挥的作用却是极大的。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主要是围绕学科的专业知识来定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极大的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以往将其分为情感、知识和技能三方面,而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传统的教学往往只是重视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其他两方面,也就是对情感和技能的培训少之又少,缺乏操作性。这样就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枯燥乏味、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效率是低下的,学生的接受效率也是低下的,所以说,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阻碍。
其次,教学活动缺乏学生的主动性和互动性。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中对课程的安排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学生能够施展才华的机会很少,最好的施展才华的机会也许就是考试或者考察中的成绩和分数,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被泯灭,而是被动的接受一些化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动性,这就导致学生接受知识和化学思维的能力有所减退,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互动也是传统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弊端,我们知道,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去和老师以及其他同学进行必要的互动,才能够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一定的兴趣,也才能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一定的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后,学习方法缺乏灵活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但是我们相信,只有将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转变,才能促进学生由学习的被动地位转为主动地位,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教学方法上的弊端还表现为合作学习的机制流于形式,并没有得到具体的贯彻和实施。在现实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堂教学热热闹闹。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教学关系,也阻止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 高中化学有效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上文中我们分析了现阶段高中化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列问题,也就是说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无法实现有效的教学,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落实。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和老师认为化学课程是一门非主课课程,在学年或者升学考试中的比例较小,这样就导致教学一方对化学的重要性进行了忽视,导致学生自身无法进入深层次的学习状态,先进的教学理念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贯彻,最终导致化学教学课堂无法实现应有的有效性。
其次,高中化学教学方法受传统的影响巨大。可以说在我们现阶段的各学校的化学教学过程中,都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传承,但是我们清楚的看出,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没有为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益处,而是带来的一系列障碍,所以说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在理念的指导下对教学的有效性有较大影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得不重视。
3 新课改环境下高中化学有效性教学模式构建
分析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有对其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总结出构建我国高中化学有效性教学模式的基本路径:
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高中化学教学目标。我们知道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所在,在化学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一定要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彼此交流教与学的经验和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求得了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其次,确立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模式。我们知道,在高中化学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接受知识的学生,而现状是学生并非是学习的主人,而是一定的附属品,我们所谓的教学互动的真正意义无法得到体现,因此,在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强调学生是学生的主人这一思路,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并在其中进行科学的教学方法的融合。
此外,还要注意科学的教学方法的融入,如网络教学方法、远程教学方法以及计算机教学等,这些科学方法的融入势必为高中化学的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一定的便利。
4 结语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有效性进行充分的分析,发现其中的不足,再进行一定意义上的方式上的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终的素质化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怀伟.浅议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7):59-60.
关键词:化学科学素养,STS教育,探究式课堂
科学素养一词源于英文(Literacy),主要指的是自然科学素质,即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实践发展起来的人们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的内在品质。化学是自然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因此,化学科学素养是一种学科科学素养,指对化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记忆、了解、理解和掌握,及应用化学科学知识的能力和发现化学新规律的能力。化学教学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高职师范专业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使学生不仅掌握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使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一、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是时展的需要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与科技的竞争中,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对国家整体发展作用越来越突出[1]。2010年11月,中国科学协会公布了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尽管有所增长,但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年前的水平,所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促进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战略举措。随着化学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化学知识和化学产品几乎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化学教育将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提高全民化学素养的历史重任。
2.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是高职师范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职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以使自己走出大学校门以后能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要。作为培养高职师范生的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要着眼于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培养的人要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品质。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意味着知识更新异常迅速,学生不能以结束学校的学习作为学习的终结,而是要让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化学源于生产实践,又要为生产实践服务”,化学教学要结合学科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相应的态度、习惯和个性品质,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3.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是化学教学本身的需要
高职师范专业的化学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需要将化学知识和技能与过程方法、科学精神、情感态度等进行结合、渗透,努力反应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从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索的热情,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2],形成健康的心理素养,进而能够勇敢地面对学习的艰辛,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获得适应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基本素质。
二、培养高职师范生化学素养的策略
1.制订合理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对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策略、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首要问题就是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
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制订的《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要求,构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的提出,既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又关注学生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从而实现提升学生化学素养的最终目标。因此,要培养和提升高职师范生的化学素养,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优化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达到教学目的而运用某些策略的技巧或艺术,主要表现在教学策划、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处理课堂教学问题等活动中,也指根据一定的理论制订的教学活动和总体计划或方案,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实施行为的基本程序等[3]。
化学教学中,没有任何一种教学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情况,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任务需要制订不同的教学策略,即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渗透STS教育,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STS即科学、社会与技术,它强调要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科学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其目的是使科学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STS教育已成为当代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渗透STS内容,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化学素养。
在高职师范专业化学教学中加强STS教育,基本的方法就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拉近化学与生活、生产及社会间的联系,了解化学科技发展的新动态及化学工业的发展,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并逐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科学探究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独立探究,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不但能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进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品质和价值观。
3.课外延伸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补充
除了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来实现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作为有效补充。
比如,组织专题讲座,教师可分专题以化学讲座的形式给学生讲授有关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及其应用问题;举行专题小论文报告会,让学生分组承担某一专题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并分析综合整理成小论文,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开展化学科普知识竞赛,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和训练的机会,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
今天,人们日益重视素质教育,更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积极探索对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高职师范专业化学教学应把培养和提高化学科学素养作为教学改革的灵魂,在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为中心,从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等方面做到精心设计,要开阔视野,要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充分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践,真正实现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并最终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大光.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目的和意义,2000.
[2]魏冰.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一项富有挑战性的科学教育改革方案.外国教育研究,2000(6).
关键词:教育;化学;素质培养;引导教学;实验探究
在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下,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个人能力培养及个性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初中阶段以启蒙学科的形式进入了学生的视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化学,提高科学素质,是每一位从事化学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值得探索和深入的课题。根据笔者几年来的化学教育教学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重视启蒙学科的基础教育
初中阶段,化学在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单从学科名称上讲,大多数学生是比较陌生的;然而,化学这门学科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引导学生认知化学这一学科领域时,应采取结合生活实际、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照本宣科、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只会增加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丧失对一门新学科的兴趣,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相关现象来举例,如“酒香不怕巷子深”来证明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通过钢铁生锈现象来阐述缓慢氧化等,拉近学生与化学学科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描述自己印象中的化学概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其次,对于基础概念的讲解,一定要详实而准确,切不可泛泛而谈。一方面,基础概念是后续知识深入的依据,如高中乃至大学阶段的再造都是一脉相承的,一旦在初学时对某个概念产生误解,之后的学习势必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基础概念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规范化学用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内容,应当从原理和本质两方面入手,对于学生理解方面的质疑,要善于解答。尽管初中阶段涉及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比较少,但粗枝大叶和死板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在今后的深造中对相关复杂知识的理解。
二、采用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模式
传统应试教育往往采取生搬硬套、死记硬背,乃至题海战术,以达到使学生巩固知识的目的。这种教育模式严重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沦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因此,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多提问题,多倾听学生的自我见解,以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接纳结论。对与结论相左的答案,不要急于否定,应认真听取学生的分析,以发现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偏薄,进而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探究轨道上,真正做到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注重课堂实践,深入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较之传统的教室授课,实验室教学更具有学科针对性。故在保证学生实验安全的前提下,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动手实验,丰富科学研究经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实地讲解不同试剂的存放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等,使学生切身感知真实的化学世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探究能力等。实验环节中的学生分工协作,更利于学生间的互助共进,建立友谊,促进协作意识。同时,可建立化学兴趣小组,分享学习经验,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趣味实验,以带动整个教学班级的化学学习热情。此外,要加强危险药品试剂、实验的警示标识、展示与解说,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安全意识,规避并减少试剂误食事件的发生。
四、结论
在素质教育的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前提下,传统的应试教育已不适应新时代下的学生培养。在课程教学中,要始终本着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方式,通过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化学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科学素质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修信.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B),2011(001):59-60.
〔关键词〕教材 科学探究活动 设计
1 教材编写时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渗透
1.1 以专门的主题介绍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第一章第7页“思考与交流”栏目中,以“除去粗盐中可溶性杂质”为载体,通过安排“提示”、“资料卡片”栏目,介绍了在物质的提纯实验方案设计时,要考虑到试剂的选择、试剂的用量、加入试剂的顺序等。在第二章,深入介绍了有关物质的分类、分散系的分类和化学反应的分类等内容和分类的科学方法。
1.2 选取合适的素材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如:第一章,教材结合“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内容,向学生传递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在第三章第二节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的“科学探究”栏目中,通过没置包含“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全过程的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不仅为学生展示化学学习中的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并且结合探究的不同阶段,渗透不同的科学方法的教育。
1.3 结合实验等活动训练科学方法。教材安排了“实验”、“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等活动性栏目,通过设置实验、实验探究、调查等具体的实践活动,为训练学生科学方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2 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特点
2.1 教材中设计了各种类型的探究活动。教材中的探究活动都是以不同栏目呈现的,在各个栏目中插入了大量的彩色图片与表格,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来填写现象、结论、体会等,与单纯的文字叙述与说明相比,更加强化了教科书的指导功能与对话功能。
2.2 教材中探究活动重视提出问题的这一环节。教材中设置了9个“学与问”栏目,通过这个栏目,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2.3 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活动,创设了大量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提取已有的知识经验。如:第二章第一节,展示了图书馆里物品陈列的图片(经验情景),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导出分类的相关内容并迁移到化学中,然后设置“思考与交流”栏目(问题情景),通过2个问题的思考、讨论和交流,认识分类的普遍存在与意义。接着展示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方法的图片(事实情景),然后再进行“实践活动”(问题情景)。
3 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的分类
3.1 从活动的内容来划分。(1)对化学知识的探究活动。这类探究活动主要指向具体的化学科学知识的学习,主要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物质的性质、存在、制取等知识的探究。(2)应用化学知识的探究活动。这类探究活动主要指向一些具体的化学科学知识的应用。(3)STS方面的探究活动。这种探究活动多数以调查为主要方式。
3.2 从完成活动的方式来分类。(1)实验类的科学探究活动。教材中设置了8个实验类的科学探究,35个实验,这些实验改变了过去教材中叙述过于完整的风格,在实验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现象、解释与结论,而是设计一些以问题,要求学生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去填空、交流、作答,并得出结论,例如: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实验1-1:要求写出粗盐提纯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现象。(2)调查类的科学探究活动。教材在“实践活动”栏目和课后习题中设置了一定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互联网查询和实地考查等途径来收集信息,利用图表、文字等形式来整理和分析所收集的数据,用图画、短文、海报、网页、论文、方案设计等形式呈现调查的过程和结果。(3)交流类的科学探究活动。教材中设置了16个“思考与交流”栏目与6个“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了交流类的探究活动。
3.3 从探究主体的参与程度来分。①以指导为特征的探究活动。②以合作为特征的探究活动。③以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探究活动。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探究活动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进行选择。
4 对开展探究活动教学的建议
4.1 教师应转变观念,提升素养,具备指导探究活动的能力。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要努力研究新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超标”,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探究活动教学。
4.2 教师要抓住课堂这一探究活动的主阵地。探究活动贯穿于教材的各个章节和设置的各个栏目之中,课堂永远是主阵地,我们应该立足教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
4.3 教师要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任务的性质和活动进程安排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支持和控制。
4.4 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实施探究教学。在教材中,科学探究不只是某种具体活动形式,而是渗透在整个教材所设计的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之中。
>> 浅谈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间的教学衔接 浅谈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教学的衔接 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小学科学教学与初中物理教学衔接 浅谈初中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衔接 初中化学中的“优先”原则与中考化学解题例析 中职化学教学与初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刍议职高化学与初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 浅议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 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 从小学科学的生物教学看小学与初中课程的衔接 初中化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刍议初中化学科学素质培养 初中化学科学素养培养问题研究 浅谈初中化学科学探究教学 浅议初中化学科学素质的培养 浅谈初中化学科学素质的培养 浅谈初中化学科学性教学 初中化学科学探究归类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3-4-9.
[2]郝京华,路培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书.科学(三年级~六年级)[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刘晟,刘恩山.学习进阶: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J].教育学报,2012,(2):81~87.
[5]李佳涛,王静,崔鸿.以“学习进阶”方式统整的美国科学教育课程――基于《K-12科学教育框架的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3,(5):20~26.
物理化学与物理学或其他化学(如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重叠的知识部分尽量让学生在课前学习或者采用课堂提问等方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在有限的学时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将一些公式的推导(例如统计热力学中的公式)和概念的引出(例如热力学部分利用卡诺循环引出熵函数)做适当的精简,课堂上只讲具体的结论,推导过程留给学生课外自学[4]。再比如,界面化学和胶体化学可合并讲解,对这两章的内容可做一定程度的删减和调整。课堂内学时及内容虽然减少了,但要注意加强课外学时,教师可提供一些课外的参考资料或者自学讲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设计课堂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介绍物理化学原理的同时,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或有趣的实际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原本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易于理解。例如,在讲化学热力学的知识时,先问为什么人穿上冰刀溜冰鞋滑冰会非常顺畅?在讲到表面化学的知识时,先问为什么衣物上的油污只用水是洗不干净的,必须用肥皂、洗衣粉等表面活性剂?为什么雨后荷叶、小草上水珠都呈球形?为什么毛细玻璃管中的水呈现凹液面,汞则呈现凸液面?还有让学生用化学动力学的理论来说明为什么天气热的时候,牛奶、食物更容易变质?能否应用渗透压的知识来解决海水的淡化问题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利用所学的知识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物理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3改革教学模式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诉”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的过程。改革以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研究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先进与否,将直接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成果。因此,在课堂上一方面教师讲课要坚持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另一方面也要适当的开展讨论启发式教学,提出一些拓宽思路的研究型问题,增加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增强双向交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实施创新教育
同志曾将讲过:“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永远不会前进的民族”。换而言之,没有创新精神的教育也将是永远不会成功的教育。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教学中应介绍些和教学相关的科学前沿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电化学部分讲授化学电源时,除了介绍早期使用的锌锰电池、可充电的铅酸电池和镍氢电池外,可以结合现代社会面临的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向学生讲解一些绿色环保新电池的知识。如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被用作空间站及宇宙飞船空间电源的燃料电池,利用太阳光中的能量进行光电转化的太阳能电池等。在化学动力学部分,光化学反应虽然内容较少,但是光化学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及信息科学等紧密相关。因此,可结合科学前沿介绍一些光催化技术在环境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结束语
一、化学科学知识水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四大知识板块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以确保学生在毕业时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
1.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这两大知识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性,教学要求分为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掌握四个不同层次; 2.对化学基本计算教学要求的层次是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液等方面的基本计算; 3.对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分为练习、初步学会两个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应按要求认真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对于学生实验,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的机会。
新教材在编排上遵循大纲规定“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的原则,适当降低了理论要求和精减了一些次要概念。为了配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力,增加了一些金属、有机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温室效应”、硬水、氢能源、水和人类的关系、金属和人体的关系、化肥、农药等内容,体现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产、科技的紧密联系,为学生达到规定的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创造了条件。应该明确,在构成化学科学素质的诸多要素中,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二、化学科学能力
化学科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与个性特征。它包括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想象;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概括、抽象、推理和论证;应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客观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处在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应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化学科学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持久的知觉过程,是和思维紧密结合的主动知觉活动。观察能力是智力三要素(观察、思维、创造)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基矗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能动的、客观的、定性、定量的综合观察,从实验的宏观现象入手,揭示和认识微观变化的本质。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感知,而是诸多因素综合性的智力过程。新教材增加了多幅彩图、插图、章头图和多项演示实验,并在学生实验前增设了思考题,启发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师除应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外,还应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会他们如何观察。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观察和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避免只看“热闹”,不看“门道”的不良习惯。
2.实验能力。实验能力是有目的地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认识和发现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计算、对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的能力。
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①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②明确实验目的;③了解实验原理;④掌握实验方法;⑤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⑤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导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
教师应积极创设实验条件,努力完成全部必做实验。有条件的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鼓励和指导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克服“教师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考试背实验”,只注重理论学习,不重视实验教学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他们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3.思维能力。思维是人类在事物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最基本的过程。新教材正确处理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在叙述方法和行文方面,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以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介绍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时,通过实验和类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结构的本质,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然后再概括出结论或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就是在已有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是使学生“会学”。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如果不“会学”,就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培养学生不断摄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化学科学思想水平
学生的化学科学思想水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应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有机渗透,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量变到质变等观点学习和认识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应结合教学内容、化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坚忍不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的作风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研究方法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道理。
3.爱国主义的思想水平。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教材中介绍了祖国在化学科技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密切结合能源、材料、资源等教学内容,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远大目标。
加里宁说,“我没有看到一门不能教育青年热爱祖国,并培养他们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化学也不应例外。
4,环境保护意识水平。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变化,并按一定程序循环着,组成了环境物质的平衡体系。而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却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新教材的有关章节 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师应通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四、化学科学品质
化学科学品质指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化学科学品质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化学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达到预定目的的意念。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有效的方法。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学。现代社会,不管是高科技或日常生活,都与化学科学息息相关。学好化学是我国四化建设的需要,是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