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3:56
导语:在自主探究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这一阶段是学生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的基本阶段.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的过程,这一过程要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个体独自阅读教材,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巡回指导要得力,注意收集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的信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不要急于指出和帮助,让学生自己反思排查原因,实在有困难的在学生的求助下教师再给予帮助.在个人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协作、讨论和交流.这个时候,学生对探究的问题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观点和理解,可以通过辨析和辩论的方式加以补充和修正,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能认识问题的不同方面,理解问题的本质.
1.2汇报实验结果和评估
交流阶段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信息的环境和交流环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的结果,其他学生予以评估,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意见.经过争辩之后,学生基本上能得到较为完善的答案.但也会出现学生对物理概念、定律、规则等内在联系和区别理解不透彻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启发精讲.必需时可补充演示实验.教学中应着重指导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学生经过认真的自主探究和交流评估,总结出自己的看法.可学生的语言必竟是粗糙的、不严谨的口头语,这时需要教师对讨论中出现的各种意见去粗取精、整理归纳,形成全体学生的共同认识,然后将其提炼升华成精炼准确的教材上的结论.
1.3应用创新阶段
实施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不只在于得出正确的结论,及时运用探究的成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则更为必要.因此教师应精心编制随堂练习或小制作等借助信息技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判断、选择、反思、操作、汇报等,采取多形式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多角度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开拓创新,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2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优势
2.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探究的兴趣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造直观、生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造成认知冲突,感到自己知识锁链上的脱节,唤起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例如,在学习《重力》等知识时,可展示女宇航员王亚平在“神舟10号”上进行我国首次太空授课的部分影像资料,太空中的奇特的失重现象令学生十分好奇,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在太空中会有这么神奇的现象?为什么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总会落回地面?信息技术为学生探究重力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也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科学的进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许多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是要依靠直观的实验来做基础的.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一部分实验时较难实现的.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把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模型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核能》这节教学中,学生对重核裂变的链式反应和核能发电的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教师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动画模拟,形象展示重核裂变的过程和原理及核能发电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的知识,将学习物理当成一种乐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2有利于信息采集、处理实验数据,化解难点和疑点,探究物理规律
所谓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作为主体,采取合适的教学对策来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并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最终促进课程教学效率与效果的不断提升。应该来说,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教学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教师对于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归纳,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课堂教学需要,是一种能够切实提升教与学效率的方法。那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它的基本特征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教师只是他们的指导者与辅助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调查与研究,并通过教学实践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1.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们投入到积极主动的思考与讨论当中去。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氛围,同时还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探究热情,并通过问题探究来锻炼相关的思维与意识,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地理知识,还可以让学生用地理知识来指导地理实践。
2.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初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可以不断拓展学生的地理思维意识与能力,让他们的地理知识变得更为开阔,还可以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地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它可以有效改善初中地理教学效果。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基本上都是那种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可以从根本上转变这种局限性的教学方法,转而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辅导和帮助。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动力所在,积极主动的探究地理知识,从而切实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
三、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从生活中选择教学素材。这就是说,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应该选取一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为教学素材,这样,学生才可以真正感受到亲切,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探究热情,也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只有地理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才可以真正有效参与到学习实践当中去,才可以直接解决与地理学科相关的问题。
2.选择难易适中的教学材料。初中地理教学中采取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就必须满足这样一个条件,即教学材料具有一定的深度与难度。那么,地理教师就要综合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充分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为学生在地理课堂上设置一些合适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习的快乐,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在经过一定程度的努力之后取得成果,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与探究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获得学习成功的。
3.引入时事热点作为探究素材。初中地理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关注时事热点问题,从而激发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地理思维。比如说,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把一些自然地质灾害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深入其中进行自主探究,找到问题的症结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初中地理教学就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向来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是通过怎样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的呢?语言的运用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研究朱先生的散文创作,我们不难发现,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突出表现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
一、精选口语入文,体现朴素美
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_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绿》里,不说梅雨潭的绿美丽纯洁,令人心醉,而以与“绿”谈心的方式说“我舍不得你_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送你一个名字,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朱自清先生为使口语入文,把北京话作为挑选和提炼口语的标准。在他的散文创作过程中,始终恪守这个标准,因而他的散文语言与今天的普通话几乎一样,活跃在中国人的交际生活中。
(一)善于使用富有个性化的北京话口语
《春》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草“偷偷地”“钻出来”,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在意的时候破土而出,就像孩子捉迷藏时从暗处钻出来,充满了孩童情趣。“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一连串动词无不童趣盎然。“两个”、“几脚”、“几趟”、“几回”这些不定量的数量词,表明孩子们在天然的运动场上随意玩耍,直到尽情尽兴为止。“轻悄悄”写出了春草的柔和,“软绵绵”写出了春草的柔嫩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的舒服劲儿表现出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孩子们为春光增添无限生趣,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画面跃然纸上。
(二)善于使用北京话独具特色的简短句式、反问句式
《松堂游记》里。“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面八方来得好。”
论《吃饭》里,“可是法律管不着他们吗?官儿管不着他们吗?干吗要怕任呢?”、“谁怕谁?”,句式简短,充满感情,朴素自然。
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巧用叠词、双声叠韵词语、儿化词、整散句,构成音韵美
(一)叠字叠词的巧妙运用,形成独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叠字叠词,在我国古典诗词歌赋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它造成一种走月流云的音韵美或反复回环的抒情气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叠字叠词随处可见。
《威尼斯》里用了“微微”、“茫茫”、“走走”、“来来去去”、“老老实实”、“疏疏落落”等,使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荷塘月色》里,一开头就点明题意:“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日”原是时间名词,这里是表示时间的量词,重叠后有浓厚的形容词意味,更显得荷塘是作者非常熟识的,衬托出“心里颇不宁静”;“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渐渐”,表明夜已深了,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迷迷糊糊”写作者的感受;“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悄悄”表面上是修饰披大衫这个动作的,实际也是写“我”当时的心境。“悄悄”不能只是寂静无声,而多少还带有“忧心忡忡”那种思绪,语意双关,意味深长。
《绿》里,“仿佛一只苍蝇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等,句中“仿佛”是双声,“晶莹”、“温润”是叠韵,这些词的运用,也使作品构成一种音韵美。
(二)富于变化的长短句、整散句的交错运用、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层次,使文章摇曳多姿,鲜活生动。
朱自清写作散文,非常注意句式安排。‘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的安排最难。于是想方法省略那三个讨厌的字,例如:‘楼上正中一间大会议厅’,‘楼上正中是——’,‘楼上有——’‘——在楼的正中’,但用第一句,盼望给读者整个印象,或者说更具体的印象。再有,不从景物自身而从游人说,例如“天尽头处偶尔看见一架半架风车”。正因朱自清如此精心安排句式,推敲文字,他的散文语言才呈现出一种“语言的音乐旋律”。《匆匆》里,“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吧:哪又是谁呢?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哪里呢?”这篇散文巾,大部分句子只五六个字,常常形成排比问而不答,飘忽即过。词语的色调也极婉转,轻盈的燕子,婀娜的杨柳,娇艳的桃花。组成一幅多美的画图。“去——来”、“枯——青”、“谢——开”既有词义上的对比,又有音韵平仄上的变化,再加上以“了”“呢”等的语气词缀在句尾,从语言的音乐性上,赋予他的艺术语言以“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看花》里“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子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候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
作者围绕“花盆——架子——架子——院子——花盆”的顺序清楚地将一般家庭“爱花”的方式列举出来,层次清楚。又使文章回还往复,音韵之美,自然天成,美不胜收。
三、运用缤纷修辞,铺展装饰美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咏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还是装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缤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萦于耳际,久久绕梁。
(一)善于运用多种常见修辞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里。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反问、对比、夸张、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段,把语言装饰起来,以增强语言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则写出雾在深夜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摇曳之态。
《绿》里写梅雨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写出亭子凌空欲飞的气贯长虹之美感。
《匆匆》里“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太阳有“脚”,能“挪移”。这是拟人;“于是一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一组排比句,用具体的事件,细腻独到的笔触,形象地勾勒出时间的逃去如飞;这些修辞手段,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轻灵美。
(二)善于运用常人难以使用的修辞手段
通感常出现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荷塘月色》里,“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前一句用渺茫的歌声描绘出“清香”飘渺,似有似无的荷之清香,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后一句则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使人如浴荷塘月色之中,进入诗境一般。
《绿》里,“这里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着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冷人想着所曾触到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作者综合运用博喻、通感、移用的修辞手段,多角度、多侧面地从视觉、触觉等方面形象地表现出梅雨潭水绿的波状、情致、柔润、清亮,令人叹为观止!
四、慧聚等闲言语,洋溢绮丽美
朱自清亲情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以感情表达的真挚动人取胜,他的每篇亲情散文都是他表露自己感情的艺术品,也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身边琐事”,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抒情、叙事、描写、议论熔于一炉,委婉缠绵,绮丽动人。
《背影》叙写的是平常生活中一桩桩平凡无奇的事,但一旦将注入“真情”的一件件小事汇总起来,凝聚到“我”身心为之一震的年迈父亲的“背影”上,那种子对父的一往深情便找到了“喷火口”,从而产生了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如话家常般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味浓,蕴藏着一段深厚的感念之情。作者面对的不是一场单纯的父子别离,而是父与子,子与父的灵魂交流、人格碰撞、伦理顺逆、代沟差异的重新审视与评估,多角度、多层面地洋溢出人性的绮丽光辉。
《给亡妇》采用书信体样式,悼念亡妻,感恩亡妻,在对亡妻生前给予家人无微不至的爱的描写和丈夫疏于照顾妻子溢于言表的自责中,重现母爱和妻情。发自内心深处的“你”字一个比一个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他含着的眼泪,夫妻恩爱、琴瑟相和,全从真切如实中来。当摈弃了华丽词藻,应用了一色的白语白话,将心中深刻的至情表现出来,我们看到了如此醇美感人的至情境界。
一、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教师的作用在哪里?笔者认为,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要做到主导和谐。“主”是指“学生自主学”;“导”是强调“教师点拨教”。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和教师点拨教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点拨教”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学”,而“学生自主学”的必要条件是“教师点拨教”。可是,一些教师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学生自由过多而教师引导、指导不足的现象。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学的新理念,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有的教师悄悄地退出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说到哪,教师就跟到哪;学生汇报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说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给“我”去买橘子需要过铁道爬月台,这是违反交通规则,老师就说大家各抒己见,争论得非常激烈,却疏忽了文本的核心:父爱。为了让学生自主,有的教师没了主见,教学失了主次,不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有的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有的跟在学生后面,对学生百依百顺,有的甚至退出了教学的舞台,成了一名旁观者,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这种打着新课程尊重学生主体的旗号的做法,实属新版的“放羊式”。
二、探究与接受的关系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一提到学习方式的转变,许多老师马上就会想到“自主、合作、探究”,并常常把“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接受式”学习方式对立起来,致使语文教学中许多无法或无须探究的问题也交给学生自己解决,不仅教学速度慢,而且效果差。
“探究式”和“接受式”两种学习方式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其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有其局限性。“探究式”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式”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等以书本为载体的知识。事实上,简单的模仿、重复训练、机械的记忆并非“接受式”学习的本质特征,探究式学习也并非都是有意义的学习。学习方式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选择。作为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具体的教学条件,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现代教育要把“探究式”和“接受式”,以及其他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只有将各种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适合学生的个体特征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三、有笑与有效、有动与有静的关系
这里谈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能力课堂教学气氛问题。教师为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往往忽视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要做到有笑、有动,也要有效、有静。
时下,在新课程理念这股清新之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多的欢声笑语打破了沉闷凝固的空气,越来越多的活动取代了以往的“一言堂”,但同时也出现了片面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而忽视课堂教学效果的现象。
表现之一,教师不恰当地鼓励学生或鼓励的语言过频。教师的鼓励缺少指导意义,常常是“对”、“很好”、“非常不错”,须知这样的语言只是一般性的鼓励,虽然学生听了会感到高兴,但却不知道自己的回答具体哪些地方值得肯定,更不知道如何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回答。
表现之二,追求表面热闹,忽视对课文的学习。一些课上得很热闹,学生自始至终兴高采烈,有时在课堂上笑得前仰后合,可是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看,课的效果却很差,究其原因,在于课堂教学为了学生学得高兴,而忽视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可谓活动有余,静思不足。
表现之三,营造的课堂教学气氛与课文的情感基调不和谐。每一节语文课都有它内在的气氛,这种气氛是由课文本身的思想情感决定的,如《沁园春・长沙》的激越,《亡人轶事》的甜蜜的辛酸,《十八岁和其他》的亲切深挚等。课堂教学营造了与课文情调相一致的气氛,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愉悦感,同时促进自己走近文本;反之则让人产生别扭甚至荒诞的心理。
总之,不要为了有笑而有笑,而要为了有效而有笑;不要为了有动而有动,而要为了静思而有动。
四、活动与体验的关系
将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无可厚非,但课堂教学毕竟要讲究实效,不能为了追求形式而忽视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绝不是老师任意摆布的木偶,在短短的40分钟里,让你唱、让你画、让你跳、让你表演、让你海阔天空地说,学生真正感悟到了什么?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嘴动起来,关键还是大脑要动起来。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关注的应当是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强调的应当是学生情感的体验,而不是活动的形式。
下面仍以《西地平线上》的教学为例,谈一谈活动和体验的关系。《西地平线上》的教学应以“让学生充分感悟语言与景物的优美”这一目标展开,而不是借助学生的各种活动形式(如有的教师采用多媒体展示、唱歌、画画、作解说等形式)来赞美西地平线上的美。如果教师能够确实引领学生赏读、品味课文,让思维在文字中徜徉,让情感在景物中神游,那么学生就能够充分而真切地感受到西地平线上的日落的美,对它的赞美之情也就相应而生了。在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感悟到课文遣词用句之妙、谋篇布局之美,并为西地平线上的日落之美陶醉,有太多感情需要表达的时候,可相机安排五六分钟的时间(不宜太长),让学生用自己认可的方式来抒发对西地平线上的日落赞美之情就贴切自然了。
五、讨论与引导的关系
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课堂上,教师尝试着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讲的内容越来越少,学生动得却越来越多。当然,讨论成为教师们看好的绝招,一堂课下来,看似热闹非凡,收获却甚微。本人认为,这样的教学只是“课堂闹轰轰,学生一场空”,应该杜绝。教学中,教师应适时捕捉契机,该讨论则讨论,不该讨论则不讨论。既然让学生讨论,就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充分讨论,以发挥讨论的实效,同时教师还应加强指导,以避免借讨论之机闲聊。
学生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帮助引导解决。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时,注意引导学生读文,让学生去自读自悟,确实需要讲解的,简明扼要,只是点拨,而不是面面俱到,滔滔不绝。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总结一些有规律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六、展示与评价的关系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后,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小组代表交流展示,形成争鸣的氛围,教师要及时评价,当然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评价,学生个人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
1.教师要找准学生发言的点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哪些地方学生是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的。千万别想当然地随便设计一个问题,或随便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有的学生往往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回答却不知从何说起,有的就干脆不屑一顾,让你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
2.教师的评价语要有导向性
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或跟老师进行交流展示的时候,有些观点是正确的,这教师要肯定,但有些观点是有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时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评价语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回答是否合理,否则如果是一味地赞同或表扬,那么学生最后形成的观点就不可能是正确的。因此,在赏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点评,让学生明确对错或明了改正的方向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
3.提供给学生能力展示的形式要多样
由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擅长说,有的擅长写,有的擅长演,有的擅长读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各种学生以机会,这样学生就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就乐于参与教师课堂中的能力展示。
4.突出学生的自我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人
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让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培养自我评价意识,发展自我反省与自我监控的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以肯定和鼓励为主,及时发现和放大学生身上的亮点,以自身的亮点去克服自身的缺点。
七、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是动态的课堂,应当随时审时度势,根据课堂的变化、学情的变化,改变和修订预设目标,加紧生成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目标上,要妥善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方面课前必须预设定好相对稳定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又要灵活机动、相机行事,不能死死的固守原来的预设目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自主学习,实验探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育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参与、实践等方面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博士论文,自主学习。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应有别于传统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是反映新的教学理念的关键。以下就本人的一些实际教学经验,谈几点对新一轮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博士论文,自主学习。
一、课前研究教材,抓住学生兴趣,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充分与否对于一节课能否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具有重要意义,课前的反思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博士论文,自主学习。教师在备课中,要始终围绕新课标理念这条主线,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将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有所收获。例如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切好的土豆丝为什么会变色、公共铁围栏为什么要上漆、虾与维生素C为什么不能一起实用、火柴、蜡烛的燃烧、司机饮酒检测仪如何检验司机是否饮酒等等问题,可以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存在。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学好化学的重要性,懂得化学知识对于人体健康、营养、环保都有重要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重在将知识讲解的准确、完整,而学生也对老师讲解的关键词句进行“复制”。这种的教学方式,不仅使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备课、授课上,而且使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认知、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的被动的学习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人片面的认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抹杀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种观点是十分狭隘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正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形成的,教师的主导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条件。若是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学生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空谈,就是一盘散沙。只有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实现,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与规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具体来讲就是,教师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学习资源,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等等。因此,教师应正确处理好老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关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三、加强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倡导以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意识。博士论文,自主学习。通过探究性学习这种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的科学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使其初步的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在实施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应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应以学生为本,在传授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利用一定的推理探究,并在探究中总结出规律。博士论文,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魅力,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个探究过程,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规律。此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从而进一步的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之余,可以设置一些新颖且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还可适当的开展一些化学课外活动或专题研讨活动。这样既可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实验技能,又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四、注重实验教学,启发化学思想
化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化学教育要结合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们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从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博士论文,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实验教学,通过做实验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事先准备几组实验:1)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2)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3)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4)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让学生们观摩每个演示实验的现象,并且思考哪种实验最合适,说明原因。通过生活的、真实的演示实验,经过学生们思考讨论,就能得到正确结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采用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们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个知识点,同时也让同学们参与其中,从视觉感官中体会到实验的要点,并学会了优化实验的方法。因此,实验教学是化学教育的一个重点,他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中学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总结
总之,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去认真反思教学,精心设计教案,不断提升自己的任教能力与水平,与时俱进,化学课的教学就会取得成效,学生也会学的轻松,学有所成。
一、抓好校本研究工作,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本学期,教科室组织全镇教师广泛深入地开展校本研究,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校本教研:
具体做法: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读书自悟、集中学习与教学沙龙相结合、请进来走出去、随堂听课、专题研讨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教学反思、经验交流、教师优质课评比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各种活动都收到很好的教研效果。中心校每月定期举行教学研讨开课日活动,供全镇教师学习研讨,并于11月份请青口中心小学的六位优秀教师为全镇教师开课。
(二)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利用双周日下午的时间,把课标解读、教材疏通和专业技能培训作为重点,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培训活动,进一步完善了以会代训、以课代训、以研代训、以评代训、以考代训的“五训”机制,积极探索培训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培训,基本使45岁以下的教师初步达到“五能”要求(即能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上出有益的课、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能进行课件制作、能搞好课题研究)。使老年教师初步达到“四能”要求(即能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上出有益的课、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能搞好课题研究)。
二、坚持课改科研结合,探索教学改革新路
学期初,学校对教育科研工作做了具体布置,要求各课题组要坚持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教育科研的理论方法,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努力提高科研与教学的互推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学校通过开展课题研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引导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改进教法,使课堂结构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从教学问题入手,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结束。各课题组都能围绕课题研究的目标,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讨活动,围绕问题各抒己见,积极探求问题的答案。认真地探讨和研究活动,有效地促进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校教科室注重对课题研究的指导、检查,切实抓好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及时了解各课题组的研究进展情况,督促他们按时完成每一阶段的研究任务。对已经完成研究任务的课题组,督促他们整理相关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指导课题主持人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认真做好结题工作。
抓好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是深化课题研究的关键,我校学期初有10个县级课尚未结题,XX年是“十五”课题研究的最后一年,这10个课题能否在“十五”期间顺利结题,管理过程则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在本学期初,学校进一步要求:课题研究管理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做好课题结题最后阶段的工作。为及时总结交流课题研究经验,于9月10日,召开了“十五”课题研究汇报总结会和尚未结题10位课题主持人的专题会议,会上,每位课题主持人分别汇报了本课题组做了哪些研究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果,还存在什么问题,并提出下一步的打算。最后,教科室对本学期课题研究情况作了总结,肯定了成绩,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对下一步如何做好课题结题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三、积极推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新课改的实施,激活了沉闷的课堂,一改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新局面,达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的目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达到这种理想境界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反观我镇小学的现状: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式的接受教学为主,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提高成绩,至于用新的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就更谈不了。针对这种现状及有效的推进新的课程改革的步伐,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本学期,我镇小学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广大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确立以人为本,立足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观,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学生观,确立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观,确立加强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论。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教与学。 四、指导教师撰写论文,做好评选推荐工作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改;教学
一、加强课前预习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新课改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搞好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开展自主探究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的对象,设计探究的程序,收集所许信息,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简言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各种探究活动独立地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时,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料及提示相关信息,起着活动的活动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地发挥创造性的机会,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更直接,印象也更深刻。
二、发掘学生潜能
1.激趣指导。兴趣是学生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使一堂课上的生动有趣更有价值,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a、科学搭配,合理分组。这既使他们认识到相互协调、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合作、社交等各种能力。b、教师参与,适时调控。在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研讨,是实施“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重心下移,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在具体分析问题时,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交流。c、在传统教学形式中教师是“主角”,而少数学习被动的学生只能当“观众”,致使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小,感觉不到老师的重视,产生消极思想,破罐子破摔,成绩越来越差,甚至与老师产生敌对情绪,不断地滋事生非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这些现象是学校和社会都不愿看到的,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的组织他们在课堂上举行演讲、讨论等,为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兴趣得到极大提高并积极地投入到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中去。
2.讲究听课技巧,注意听课方法。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举疑解难的过程。在听课的方法与习惯养成上,由于每个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特色各异,历史教师在刚开始接受新班级授课时,都有一个了解、融通、适应到默契的过程。
了解与融通。关键是感情上要沟通。学生了解老师讲课的个性,老师更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古人有言:“亲其师,信其道”,其实,这句话再也没有比历史教学中表现得更充分更直接了。适应与默契。首先老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当然,良好默契的历史学习氛围的养成,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特别表现在学生质疑问难题上教师要坚信:态度上只有沉下来,学生的问题才能提上去。同时,师生都应明白这样几句话:举疑不在大小,不会则难;解疑重在点拨,喻则善教;求知不应待知,自得才乐;知识重在探究,积累乃博。
三、举办第二课堂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语文 具体方法
语文是一门注重人文性的学科,重在知识与情感的结合。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厌倦听语文课,排斥语文教学的任何活动,无法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不失为一项不错之举。以下便是笔者的一些陋见。
一、激发兴趣,巧妙导引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有r学习的激情,那么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一种累赘,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相反,“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学习,学习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孑L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生活情趣、情感体验。因此,我们应该用心施教,悉心浇灌;以情动人,以理育人。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趣味去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好奇、渴望的境界,在头脑中形成多种疑问,从而进行进一步地探究。
二、探究质疑,合作讨论
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情境中进行探究质疑的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讨论,这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另一表现形式,也是新课程、新教法所提倡的一种参与式教学方法,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所以探究性学习,更应该把个体的独立思考和集体的讨论学习结合起来。探究性学习初期,让学生独立思考,可以不受旁人的影响,不受现成结论的束缚,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克服思维的依赖性,展现他们的个性,因而得出的结论也较为客观正确。但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是不够的,一则思考单一:二则有时难免会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因此独立思考必须和集体讨论结合起来。在学生充分自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十个小组,让各个小组共同讨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既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义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反馈矫正,强化顿悟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后,将问题交给学生自行去探究,但不能同时教给他们固定的方法与做法,要不加以约束和限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一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要点,设计学习的方法,把握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眼中不应是胸有成竹的依赖者或有所顾忌的约束者,而是有结构材料的提供者,探究活动的促进者,需要和学生一样通过探究才能找到答案的“大同学”。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不能一直作壁上观,要耐心地对学生探究的结果进行指导与矫正,强化学生划问题的顿悟,以便更好更成功地问题探究。因此,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思维强化为训练程序,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都成为研究者。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从时间上确保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因为只有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才能引起其他情境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只有课堂上强化了探究的习惯、兴趣、能力和氛围,学生课下的探究才有了示范、基础和条件。
四、展示成果,总结评价
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分析整合形成小论文。写小论文是汇报研究成果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训练,是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所以应分层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首先,选出较好的论文让学生在课堂上按序宣讲论文,演讲完毕由同学对他们论文中的观点进行质疑或对相关问题提问,宣讲人需作解答,他们解答不了的,可请同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如有不同观点还可以进行辩论;最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作自评、互评,教师再加点评。这种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无论对课文的理解、知识面的拓宽,还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锻炼都是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无可比拟的。同时,学生的阅读品位也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动物学教学 研究性学习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FB030284),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2004C30),新世纪广西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一批立项项目(2009B012)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29-02
动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我国教育界现在极力倡导的。根据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和以实验为根基的动物学的学科特点,表明了进行动物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动物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成为必然。
1.研究性学习
1.1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一定的情境出发,以研究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并相应地使研究意识、能力和精神得到提高[1]。研究性学习通常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探究专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与传统的学科本位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探究为本位的学习活动,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于培养具有完整人格、善于实践、自主学习、勇于创造的适应新型学习社会的人[2]。综合来看,其特点可以归纳为实践性、自主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3]。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参与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整个学习过程都由学生自主决定,教师只起指导作用。在开放的过程中,学生主要进行知识的探究,其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探求出结论。
2.在动物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2.1整合内容,专题教学
根据动物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编排和整合,然后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整合为各种不同研究方向的精华内容,这些内容囊括了动物学的爬行类、昆虫类、灵长类、鸟类等领域。一门课程,如果自始至终都由同一位教师完成,即使教师的授课内容很精彩,学生的兴趣也会下降、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根据动物学教研室教师的研究方向,我们安排了多位教师进行动物学教学工作,教师针对自己的研究特长进行教学,以专题形式进行,一位教师一个专题,这样有利于学生领略不同名师的风采和研究领域,同时有助于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学习。
2.2媒体多样,激趣诱学
运用讲授、设问、课堂讨论、基本技能演习等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述的内容主要包括动物学各分类的基础知识、实验和野外实习的基本技能,教师对这些基本内容进行讲述时,学生主要以倾听和训练为主。为了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动物学的课程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辅以挂图、标本、幻灯、投影、录像、生物绘图等形象、活泼的手段。这多种多样的教学媒体主要来自教师们长期积累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生动形象。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了与专题相关的一系列视频,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被激发,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为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2.3改革考核,增强效果
2.3.1评价方式多样,全面检查效果
为了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了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进行评定,我们采取了多样化、全过程的综合评价的考核方式,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课程论文两大块。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考核、课堂提问讨论、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课程论文则由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过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自愿组成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确定课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完成小论文。课程论文的成绩以完成论文的质量为参考进行评定。这种集平时成绩和课程论文为一体的多样化、全过程的综合评价的考核方式全面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进行。
2.3.2开放实验教室,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