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4:01
导语:在儿童心理毕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创客妈妈:
70后妈妈,家有两娃,小少12岁,小妞3岁有余。
创客妈妈创了啥?
为自己,也为新手父母创办了一个低调而有内涵的读书会,读的第一本书是《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创业之路
曾经的职场经理人,现在的全职妈妈
现在,我是一名有两个孩子的全职妈妈。五年前,我有一份还算过得去的工作,每天上足了发条地运转着,儿子的生活起居主要靠保姆照顾着,而他的学习玩耍我也参与得不多,隐隐觉得不妥,但也没想到能做什么改变。
直到三年前,女儿七八个月时(那时儿子九岁),有一天我心里忽然通透了:现在,家庭和孩子才是最需要我的,而不是工作。于是,和老公一商量,马上写辞职信。说起来有些内疚,在养第一个孩子时,我想不到这些,这可能和自己的阅历、心态、经济能力以及自信心都有关。当然,家有一个孩子和两个孩子,需要父母卷入的时间量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一下子从高速运转的工作状态切换到伺候小妞吃喝拉撒睡急不来催不得的慢节奏,我竟然没有一点不适应。我享受这样的日子。在带娃的同时,我还学会了做面包、包子、馒头等以前认为高不可攀的厨艺,让孩子们心中的妈妈味道又多了妈妈做的面包味、菜味。
陪孩子玩出一个微信公众号
随着妞一天天长大,白天的睡眠时间越来越短,光把她喂饱已经不够,还得琢磨怎么跟她玩!曾经的理工科小硕开始犯愁,工作上的有板有眼雷厉风行,在带娃玩时却成了反作用力,因为这小人儿根本就不按我的“常理”来出牌!
怎么办?学呗!在心理学教材里翻,在有关儿童游戏的书里找。刚开始是痛苦的,一堆的陌生概念,一段段认得字却看不懂的描述,但时间总能解决这一切:坚持!
我一边读,一边尝试着和小妞玩,观察她,再找来其他和儿童游戏有关的书一起看,渐渐有了感觉。于是,从小妞1岁多开始,我的微博就从闲聊变成了有意识记录小妞的玩的专区,渐渐有了些“粉丝”。后来在闺蜜的提议下做起了微信公众号,把怎么跟孩子玩写给更多人看,也督促自己多动笔、多思考。
就这样,我这个高中一写作文就头疼的理工科女森,2014年2月开始了自己的码字生涯。公众号的名字直抒胸臆:“和孩子一起玩吧”!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承载着孩子的成长、亲子关系的成长,以及为人父母的成长。
与此同时,我开始准备参加心理学在职研究生的全国统考,下了狠功夫,收获也颇丰,不仅通过了考试,而且更清晰地认识到,心理学尤其是发展心理学,是理解孩子随年龄发展的一把钥匙,值得为人父母者学习。
从手机里走出来的面对面读书会
有一天,我萌生了办线下读书会的念头。我想象着一群妈妈爸爸们,一起来读、讨论,书中的观点、自己心中的问题,在读书会上畅所欲言,岂不美哉!
办读书会首先是选书,我在网上的朋友儿童心理学博士推荐了《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其次是招募,因为我微信公众号和微博里的粉丝大多知道我在读儿童心理学,所以带着大家读这本大部头教材,还是有点靠谱的。于是一吆喝,上限20人很快就超了,我又按大家孩子年龄性别做了一些组合,最终确定了名单。最麻烦的是找场地,因为能容纳20个人又相对独立安静的地方不好找,最后还是选定了做餐饮的朋友家的包间,有大圆桌,空间大,房间内木质屏风散发着书香气,窗外就是绿荫荫的樟树。
我在读书会招募时写下了3个要求:
? 能排除干扰静下来读书 ;
? 每一位参与者都需要认领某个章节,然后在现场讨论时积极分享;
? 开放合作的心态。
这是我对读书会的期待,因为我不想把我的读书会变成一个“妈妈吐槽会”,也不想把我的读书会办成一对多的课堂,而是大家都要担负责任主动参与的讨论会。只有主动输出了,而非被动输入,看过的书才可能内化成自己的,进而无声无息地影响自己的行为,这是我的基本出发点。
2014年的9月13日9:30,读书会第一次活动,除了少数几个生活中的朋友,其他书友都是第一次谋面,有全职妈妈,也有职场女性,还有一位爸爸,大家的专业背景更是百花齐放。
简单自我介绍后,进入正题。我介绍说,我们的读书会是以讨论为主,每次讨论书上的三个问题,请大家在来之前须先读完要讨论的章节。第一次和第二次由我来带领,之后就由大家分章节认领带读。
第一次时间掌控不是很好,两个半小时一下就过去了,到第三个问题已经没时间了。于是大家讨论决定,以后每个问题限30分钟,由一个人来做当天的时控(上闹钟),于是,我们的读书会从第二次开始分成了三大块:30分钟本章节简要回顾、90分钟讨论、10分钟休息、20分钟自由讨论,一共150分钟。
接下来,大家按章节认领(主要依据孩子年龄),在同一个章节的书友自己形成小组讨论,确定要讨论的三个问题,谁来带读,谁来时控,谁来记录,在每次讨论前,在微信群里发给大家。四个月八次讨论就这样运转下来,可谓有条不紊。回头看,这里面多少带着点我曾经的职场风格。
办读书会,我有付出,收获也不小。首先,我作为读书会的主持人,我必须通读这本书,且要尽量读得深入。而且我们的讨论直切主题,坦诚而深入,如此酣畅淋漓的交谈是饭桌寒暄难以比拟媲美的。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这本书我们一起讨论了8次,隔周一次,每次150分钟,每次都意犹未尽,吃午饭时接着聊。2015年我要准备毕业论文,所以在犹豫是不是把读书会暂停了,但大家脸上的表情让我不忍出口。那么,把时间挤一挤,坚持做吧!
说到付出,真正付出的是我老公,因为每次读书会,都得他一人带俩娃。当然,他会说,这正好可以和孩子拉近关系哈哈!如此看来,来参加读书会的妈妈们,都给了一个让爸爸和孩子亲近的机会,而读书会的唯一一位爸爸,也因此更理解了孩子的妈妈,都是好事!
给妈妈们的话:
很感恩孩子们,让我有了生命中如此重大的转变,去细致入微地感受生活和感知自己,去扩大自己的交往半径和思考半径,去尽一份微薄之力实践心中所想。
谈到孩子的身体感觉,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孩子身体是不是舒服?是不是正常?摔倒了会痛,虽然不舒服,但很正常。但很多孩子的身体感觉,不仅是不舒服的,还是不正常的。
儿童的身体感觉异常往往与一些心理问题同时出现。从事儿童心理工作的经验告诉我,这与儿童早期的经历有关。有时是因为没有跟家长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有时则是与孩子身体感觉刺激的不足有关。关于早期亲子关系多么重要,我在这里不再赘述。我想谈一谈,早期身体感觉刺激的不足对孩子带来的严重影响。我的很多“小病人”,都有早期身体感觉不足的问题,而这个不足往往来自大人的剥夺。大人总是会很无心地犯这类错误,而孩子也可能在很久之后,才会表现出问题。
先跟大家介绍一个实验,就是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1954年,加拿大某所大学要求大学生独处,并隔断任何感官上的刺激。在一开始,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情,他们想象着,终于可以好好睡一觉或者静下心来考虑毕业论文的事情啦。每个大学生被带进一个独立的小房子: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看不到具体的东西;耳朵虽然没有遮挡,但也只能听到空调里发出的单调声音;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他们只能在吃饭和去厕所的时间走动一下。是的,这个世界一下子安静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没有超过48个小时,大学生们纷纷退出了。他们说感到非常难受,根本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在很短的时间内都无法集中注意力,思维活动似乎总是“跳来跳去”。更为可怕的是,他们的身体感觉也出现问题,这些比不能集中注意力更加糟糕。除此之外,他们的神经还承受着强烈的紧张和恐惧。而这些糟糕的体验,过了很多天才渐渐退去。
由此可见,感觉刺激的剥夺,会带来一系列身心问题。必要的感觉刺激能够维持一个人的正常状态。而对于孩子们来说,感觉刺激更加重要。婴幼儿通过感觉刺激的摄入,最终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2
大人会因为各种安全的顾虑或者某些社会的规则,拿走了孩子必须的感觉刺激,带给了孩子们感觉剥夺的体验。所以,请你思考,为什么在学校里,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注意力缺陷障碍;也请你思考,为什么孩子们会承受很多莫名的烦躁情绪;还请你思考,为什么有些孩子宁愿面对父母发火的压力,也要沉溺游戏寻找感觉刺激;再请你思考,为什么有的孩子存在身体上的感觉异常,而没有任何先天的疾病。感觉剥夺并不是上面问题唯一的制造者,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这是怎么发生的呢?我试着从一些感觉出现异常的孩子身上寻找线索。
图图是一个8岁的孩子,他经常用手猛烈地击打自己的头。当图图安静下来时,他会说:“我很难受,我没有感觉,我要打自己的头,让自己有感觉。”为什么感觉对图图那么重要,让他不得不做出打头这样危险的动作?有些人可能会说孩子在吸引父母老师的注意力。有可能,但孩子为什么在没有任何人的时候也会这样做?法国的精神分析家们认为,这是孩子在试图找到身体的存在感。孩子需要通过各种感觉刺激,来确定自己的存在。在追溯图图的抚养情况时,我发现,图图在0-1岁之间,大部分时间都在婴儿车或床上,身体感觉运动方面的刺激是受限的。
对某些特殊的孩子,这种因身体感觉运动方面的刺激不足所带来的问题更加明显。例如,孤儿大部分在儿童福利机构养育,这是一个集体的养育环境,工作人员更多的精力是给予孩子们基本的生活照料,环境中缺乏足够的感觉运动方面的刺激。结果,孩子们呈现出在体格、运动、语言、智力和社会适应等各方面的发育落后现象。很巧合的是,孤儿敲打自己头的现象也很多。
用力打自己头的现象,在一些正常家庭中也会有孩子这样做。家长们会说,这孩子有脾气了。为什么孩子有脾气呢?这一定跟他的不舒服有关。他的不舒服可能来自一次受挫的体验,比如,当孩子去拿盛水果的盘子时,家长要么拿走了盘子,要么直接抓住了孩子的小手。他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或者说他对感官刺激的需要落了空。而很多类似的受挫体验,则会带来具有伤害性的结果。建议家长接纳孩子不停地寻找刺激的需要,看到这些刺激本身具有的价值,孩子通过这些刺激,不仅获得了对外在世界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健康的身体感觉和身体形象。
3
如果孩子不能形成健康的身体感觉,则会造成手、脚运用困难,手和眼不能协调,更不用说面对学校里复杂的听说读写任务了。这让我想起香港李陆小学的一个辅导项目,30名有学习障碍问题的儿童参与其中,同时对家长也进行了培训,关于如何在家庭里对儿童进行训练。众多训练项目说到底,都是给予孩子大量的感觉运动的刺激,比如爬行、旋转和翻跟头。而这些,都是婴幼儿曾经乐此不疲的事情。
经过一段训练后,这些儿童的注意力都获得了改善。他们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都让孩子画自己,用于评估通过训练孩子是否对自己的身体有了不一样的感觉。结果是这样的,开始之前,孩子们所画出来的自己的身体,都会有一些部位出现问题,比如,部位的缺失或者部位间错位。让人看着觉得不舒服,可想而知,孩子自己的身体体验也是不舒服的。而在结束时,孩子们画出来的身体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身体部位更加健全,手脚等也更加精细。而且,图画里的形象也有了一些笑脸,看画的人也普遍反馈轻松。
一、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应职岗位
从目前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看,差异不大,都是培养幼儿教师。从现实的调查结果看,当前我国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职能范围大抵相同,这就意味着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初始岗位相同,都是幼儿园保育岗位、幼儿园教师岗位和幼儿早教机构教师岗位,中高职就业起点相同。而差别在于学生在岗位上的职业发展空间不同,高职生比中职生更容易在后续发展中走向幼儿园管理、幼儿园行政部门行政秘书岗位、幼儿园科研者等岗位。因此,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中职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幼师”能力,高职应在胜任“幼师”角色的基础上培养其作为“管理者”、“科研者”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职岗位重点是保育员及艺术型(技能型)幼儿教师,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应职岗位主要是幼儿园管理者、专家型幼儿教师。
二、学前教育专业应职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保育员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在托幼机构(幼儿园)负责清洁卫生消毒工作;组织幼儿日常生活;婴幼儿卫生保健护理;幼儿常见病的预防和护理;预防及初步处理意外伤害;托幼机构设备、物品的保管等工作。其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有亲和力,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良好的观察能力;幼儿的生活料理能力,与幼儿、家长沟通的能力,以及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固然重要,保育员的配合协助与教学过程中的辅导强化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保育员要系统学习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对幼儿教育有理性的认识,自我强化教育意识,丰富教育方法和手段。
幼儿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组织幼儿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创造良好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制作教具、学具;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园共育活动;做好班级各项卫生消毒安全防范工作等。其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设计与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如绘画、手工制作、弹、唱、跳等技能);组织与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与幼儿、家长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疏导能力、生活指导能力、具备对学前教育现实问题进行调查、诊断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专家型”幼儿教师还应具备研究能力。
幼儿园管理者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制定科学的幼儿园发展规划,创造良好的办园条件;合理安排幼儿园各项工作,并及时检查、指导和评估;选聘幼儿园各岗位工作人员,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制订全园教育教学计划,指导、检查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等。其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选拔及用人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三、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一定的课程实现。为了做好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培养中高职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职业能力,可以将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四大模块,另外高职阶段增加了一个专业拓展模块,如下图所示。这些模块组成学生的职业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而每个模块相对应培养某种能力,如公共基础模块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专业理论模块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思维;专业技能模块培养学生掌握岗位职业技术和方法;综合素质模块培养学生知识岗位要求的其他素质。专业拓展模块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
四、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具体内容
以模块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在设置中以模块为课程衔接的主轴,确保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在能力和素质上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每个模块包含的具体课程见下表。
基础模块旨在提高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素养和基本的道德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并为今后进一步深造打基础。中职阶段主要开设有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普通话、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体育、计算机基础等。高职阶段主要开设有道德与法律、毛概论、形成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语文、普通话、体育、计算机应用等。在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上,中职与高职的课程在科目上大致相同,只是在课程难度上有差别。为了做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可将中职阶段的公共基础模块分为公共基础模块1和公共基础模块2,其中公共基础模块1为必修课,是所有中职学前毕业的基本要求,公共基础模块2为选修课,是为部分想升入高职的学生开设的,其难度稍高于前者。
专业理论模块旨在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来说,主要是一些基本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理论模块并非全是理论课,它既有理论,又有理论的应用,尤其是中职阶段更是如此。中职阶段主要开设有幼儿卫生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及幼儿各科教学法(语言、数学、科学、音乐、美术、英语)。高职阶段专业理论模块主要开设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游戏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心理卫生与辅导、幼儿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等。从专业理论模块看,高职学前教育更注重理论性和研究性,其目的是为培养“管理者”、“科研者”和“专家型”幼儿教师打基础。
专业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弹、唱、画、跳等方面的技能,中职阶段主要开设有美术、舞蹈、声乐、钢琴、乐理与视唱等。高职阶段主要开设有幼儿舞蹈创编、教具制作与设计、儿童歌曲伴奏等。由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幼儿教师,因此专业技能课无论是在课的种类和学时方面,都比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要多一些。
综合实践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前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中职阶段主要开设入学教育及军训、幼儿园见习、校内实训、保育实习、教育实习等课程。高职阶段主要开设专业见习、毕业论文、顶岗实习等。
关键词: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137-03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承担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主动学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通过“做中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求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达到新课程培养目标。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素质、技能型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变革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使其能够迅速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需求,成为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诸多问题,这严重制约着教师教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有鉴于此,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从2009年起在所有教师教育类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力求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班级管理能力和适应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岗位的其他能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学校一方面组织各教学系和相关部门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毕业生适应情况调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剖析地方高师院校现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研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明确教师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探索和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施改革。
校内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合理设置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外则在当地教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高的中小学、幼儿园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需要,打破常规,打破教学时间限制,灵活安排见习、实训和实习,让学生在中小学、幼儿园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得到专业技能的全面训练,努力实现学校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有效衔接。走“校校结合”和“校校交替”的人才培养之路,使学生在“校校交替”中逐步形成从事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与服务的实际技能和能力。通过改革与实践,学校构建了“以学科基础课程为基础,以教师教育类课程和全程实训为两翼”的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保证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教师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二、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门类,加强学生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程设置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它事关教育的质量和生命,因此,教师教育专业改革首先必须从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人手。针对长期以来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门类少、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我们从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着眼,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育类课程。
1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学校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在公共基础课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增设了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课程模块。这样,课程设置就既充分考虑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学术性,又充分体现教师职业的技能性,做到既重视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又充分考虑基础教育的职业能力要求,加重实践教学比例,努力实现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衔接。
2 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门类。既开好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教学法》等课程,又开好课堂教学《教学技能训练》、《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教师口语》、《班级管理和班队活动组织》、《课件制作》、《现代教育技术》、《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研与论文写作训练》等职业技能训练与培养课程。
3 增设与基础教育密切改革相关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师职业理念与技能训练》、《音乐基础》、《美术基础》等课程,以此全面提高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以及应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能力。
4 基于学生就业竞争需要,开出跨专业的多学科教学法和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供学生选修,如《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艺术教学法》、《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法》、《小学英语教学法及技能训练》等,以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多学科或跨学科教学的需要。
三、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多元化系列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
以培养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为主要目标的地方高师院校,要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为中小学和幼儿园乐于接受的合格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就必须把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教学投入、规范实践教学管理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一是适应职业要求,提高实践教学比例,使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不少于总学时的30%,理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不少于总学时的40%。二是推行“双导师”制,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教学各安排一名导师指导,实习、实训导师以校外兼职和兼课教师为主,保证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都有教师指导。三是抓好学生实习前的试讲。利用假期集中时间安排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试讲。通过教师指导下的集中训练,提升学生的分析教材能力、组织处理教学内容能力、编写教案能力和提高课堂教学导人技能、讲解技能、板书设计技能、提问技能、小结技能等技能。四是坚持全程实训实践。凭借“七步实训法”(第一步:教育观察,安排在第一学期。第二步:课前试讲,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安排在第二至第四学期。第三步:课堂观察,安排在第三学期。第四步:三讲训练,即“小组互讲、个人试讲、师生评讲”,安排在第四学期,与各专业课程教学法和课程教学论课程同步进行。第五步,实习前利用假期集中试讲,安排在第四学期假期。第六步: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时间为两个月至一个学期。第七步,实结、反思、交流和撰写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六学期)构建“三六式”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使体验性实践、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分散渗透在六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予以体现,着力强化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五是实现教师教育类学生的助岗和顶岗实习。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学生到中小学、幼儿园助岗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教学工作环境中得到实践锻炼。
四、进行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对高素质高技能型教师的要求,高校不仅要开好学科理论课程,进行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还要加强教学类实践技能训练课程,甚至要将技能训练融入到每一门课程学习之中,因而,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我校借鉴、移植和渗透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探索和研究成果,推行“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以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以掌握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训练专业技能为核心,打破了学科教学体系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将需要教师讲授的、需要学生自学的、需要学生练习的和需要给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设计为一个整体流程,以教带学,以练助学,以做固学。为配合“教学练做”一体化的“边教边学,边学边练,边练边做”的教学模式改革,将普通课堂变为“教学练做”课堂,学校推行课桌设计变革,将长方形的课桌改为六边形,推行师生互动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为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学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和微格教室,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倡导教室功能转变和教学环境延伸,推行“三个课堂”相结合,即普通教室、微格教室、各实验实训室和中小学幼儿园相结合,将教师授课、师生合作探究、实践训练融为一体,以此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强调“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教学理念变革,因此,构建与“教学练做”一体化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不可忽视的部分。这个评价体系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动态和静态、现实和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所以,根据课程特点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终结性考试、过程形成性考核、过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等不同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就成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必然选择。在操作层面,对于实践性强、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就强调采用实践考核为主、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实习学校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和评价,加大过程形成性考核成绩的比例,以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主导教学改革。
五、抓好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载体,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学实践基地,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校十分重视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几年来,先后投资兴建了两幢2.66万平方米的实训楼,建成了微格教室、口语训练室、书法训练室、课件制作室、幼儿园活动室、舞蹈室、钢琴室、美术室等教师教育实训室。校内实验实训室基本满足了各专业实验实训的需要和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在校外建立了126家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满足了遍布全省各地学生实习所需。为加强学生见习、实习实训所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仅在数量上满足学生实习需要,还在质量上也加强建设,即实践基地为当地全日制中小学或幼儿园,能够为学生见习、实习实训提供平台和指导教师,范围上以学校所在州市的城区中小学、幼儿园为主,以当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依托,逐步辐射到城乡和周边学校。基地建设以“校校共建,教学系主管”的方式进行。基地共建使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得到了巩固和加强,有力保障了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实习质量的稳步提高。凭借“理实一体化”、“校校合作”、“校校交替”平台,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基础教育教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高素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对于刚入大学校门的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第一门有关计算机知识的基础课,它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主要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的[1]。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已经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基本应用,是每个大学生掌握的最基本技能,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重视,全面掌握这门学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以求共勉。
一、做最充分的课程准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尽管不难,但实际上,要求授课者应具备较全面的计算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如果老师不熟悉内容,也不熟练操作,授课起来很勉强,缺乏吸引力,这样会影响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
所以老师要认真备课,认真编写讲稿和教案,查找各种资料,熟悉各种操作技能。另外组织教研室组的老师采取集体备课方式,对课程教学环节设计、课堂提问、板书设计、时间分配、节奏控制等方面提出统一规划,对教学环节进行科学设计,合理规范。邀请讲课效果好的教师参与部门内部的试讲,请他们针对个人提出批评与建议,取长补短。
二、采取分层次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内容都是一成不变的,主要包括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数制与windows操作系统概述,word2003的使用,excel2003的使用,power-point2003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基础。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地区发展不平衡,造成各地教学水平存在各种差异,导致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很大,如果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授课,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就会出现有基础的学生学习劲头不足,没有学习欲望,基础不好的学生学业跟不上,出现厌学的思想情绪[2]。如果我们都按照同一教学模式标准,基础好的同学就会出现“吃不饱”,在课堂中不积极,学习劲头不足,没有学习欲望,打击这些同学的学习热情,甚至能破坏课堂纪律;而一些同学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就会出现“吃不消”现象,对学习没有自信,产生厌学的思想情绪。因此,在具体教学时,针对不同的同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分层次教学[3],对于有能力有基础的同学,制定更高的教学目标,学完计算机文化基础之后,就能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对于“吃不消”的这部分同学,教学要求熟练掌握windows、word、excel操作,而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只需作初步了解。这种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课堂上,讲授学生有实际操作意义感兴趣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耐心疏导,引导学生达到“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例如,在讲解第一章计算机基础中,从远古时代的计数工具到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穿插各个时期主要代表人物的经典故事,着重讲解计算机发展史上两个重要人物冯·诺伊曼和图灵的生平小传,将枯燥的计算机发展史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硬件组成,学生对显示器、键盘、鼠标等都很熟悉,但是对于主机里的硬件不够了解,老师可以在课堂中拿出主板、硬盘、内存、等硬件,这样学生就能完全认识到计算机内部的各个部件,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讲解windows xp操作系统时,除了讲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外,还介绍了同学很少用到的linux、unix操作系统,也穿插了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传奇故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学习word2003的表格使用时,丰富教学内容,利用word表格学会做课程表、个人简历、工作报表等,以学生的就业需要为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结合毕业论文,让同学掌握目录的自动生成等;在学习excel表格的使用时,同学对函数的理解和应用比较难,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加入了实体公司财务计算,理论联系实际,使得计算不是那么的空洞,变得好学易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杜威极力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主张释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题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在“做中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强的课程,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变老师对知识的讲授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研究。例如,在教学中有必要将师生换位,将学生请到讲台上,锻炼学生在公众场合的表达能力,以此吸引全部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管理课堂纪律;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语言运用的魅力,体现指导性、启发性和激励性;在布置教学内容时,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确定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四、合理安排课时,精讲多练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采用集中上课和上机指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总学时为44学时,其中8学时为理论,课件和板书相结合在多媒体教室集中上课,而剩余36学时主要在机房上课,主要采用教学软件方式授课,由于本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课程,不能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光讲不练”,达不到教学效果,所以二学时90分钟的课程,要依据老师当众演示20分钟,学生练习消化、老师全面指导50分钟,老师总结10分钟,学生再练习10分钟的安排,这就对老师提高了要求,老师的语言组织即生动又要言简意赅,做到老师“精讲”学生“多练”。
五、改进考核方法,建立“以考促学”机制
计算机文化基础考核应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各占50%,这种“以考促学”的做法,能让学生真正的重视这门基础课,平时表现和期末成绩双管齐下,促使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自觉认真地去学、去练,增强了学习动力。
期末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得失的一种手段,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考核方法采用上机操作考试。由于每个机房的计算机数量有限,考试时无法实现两名学生之间空一台机器,为避免相邻同学做同样题目,考试时一个考场要同时下发至少五套不同的考题,指定不同机器号的同学答不同的题目,影响到了考试的公平性。同时老师出题任务偏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题目的质量。
因此,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已经改革,是采用考试系统进行,考试时由系统随机组卷,学生答卷后系统即时给出成绩。这种考试方案能有效地避免原考试方案的弊端,比如考试系统配备的题库中大量的题目及系统随机组卷完全可以避免漏题现象的发生,再比如系统给的即时成绩既能保证试卷批改的实效性,又能保证试卷批改的准确性。
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计算机操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我们要与时俱进,认真思考如何更有效地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提高计算机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为以后的各科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夏涛.大学计算机基础[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