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

时间:2023-03-20 16:14:02

导语:在小学德育工作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

第1篇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人们在同一年龄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所以在我们对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的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德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让我们的孩子迈好人生第一步,让未来的社会多一份安定和谐。

一、教师——从我做起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工作中,老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为在老师的眼睛监督同学行为的同事,还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自己,老师们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记得刚当班主任的时候,我们班级的晨读一直纪律不好,教室里总是不静,干什么都有,我便试着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把早晨的宝贵时间利用好,可是虽然纪律好,学习效率不高,仍然有同学桌面空空的发呆、哪怕一块橡皮也能默默地玩一个早晨,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长时间,一天我在办公桌前学习业务,突然眼前一亮,我可以把我的讲桌变成我的学习桌,从此开始,讲台上多了我的笔记,我的教育理论书籍,每天早晨,我不再站在讲台上监督同学,索性自己专心看书、学习,不出两天,同学们也知道拿出书来学习了,渐渐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不管我在不在教室,他们都会“自习”了。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身教生语言传。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认真的小脸,心里真的是——幸福。

教师还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自己犯错误也能勇敢的承认。记得由于新学期换教室,班级只有我一套钥匙,开学第一天,我便让学生吃了闭门羹,当我急匆匆的来到教室的时候,已经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在门口等着了,我有些歉疚,犹豫了好几分钟,我在晨会时间在全班同学面前道歉,同学们对我的行为都非常惊讶,尴尬了几秒钟之后,从同学的表情中,我读到了大家对我的谅解,我想收获不仅于此吧。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一定要溶入学生的生活,时而把自己当老师,时儿把自己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走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二、德育——时时处处

课堂中的德育。其实,所有的学科都应与思想品德课进行学科整合,每一个学习内容都有德育教育的体现。比如说,在学习“I‘msorry!”一句话的时候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在平时一定要使用礼貌用语,做个讲文明的好孩子;在学习《》一课,要向学生渗透我们要热爱祖国。珍惜生活。体育课,我们可以学习奥运健儿刻苦训练的拼搏精神,忍着伤痛为国争光的伟大;学习自然课,我们要提升环保意识;军训中让学生体味集体的力量和集体荣誉感……

生活中的德育。在小学生中,真正有效的德育应该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而且这种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为使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品质,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也不可忽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所以老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反馈信息,并利用《素质报告手册》和家长及时联系,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也是的与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惩罚——责任教育

知心姐姐卢琴教授在书中写到的对学生自信心和责任感的培养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对我的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对于我的学生,我不仅让意识到:作为学生,学习使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更应该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刚刚在我们班级发生里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课堂上,由于一名同学身在课堂心却不在,以至于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三遍之后他才回过神来,老师批评了他几句,他有顶撞了几句。听了这个消息我非常惊讶,这个孩子在四年级还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可是上了五年级用“痛改前非”一次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无论是道德品质还是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进步,班级的综合进步奖刚花落他家,他还被学生推荐为小组长,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决定第二天找他谈,先给他一天的时间去冷静。第二天一早,当我找到他时,他很快向我承认了错误,但我告诉他,事情并没有发生在我们两个人身上,你要向当事老师道歉,他拒绝了。虽然生气,我还是很平静的告诉他:你已经长大了,你要对你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你要有胆量承担自己的错误。这样才是个好孩子。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过错都没有勇气面对,还能干什么?老师知道你是一时冲动,你的本质很好,我相信你能处理得很好。老师只能帮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靠你自己。也许正是我对它的信任,和他自己意识到的责任,他主动找那位老师道歉了,事后,我们只有一个会心的微笑,让我打心里开心。

第2篇

只有我们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才能把握时代的需求,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促使行为的转变。树立新的教育思想与德育工作的创新是紧密联系的。没有新的教育思想指导的创新,是无源之水,脱离时代的要求,没有生命力;没有创新行为为依托的新的教育思想是空中楼阁,没有实效。只有在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德育工作的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在继承与发展中前进。

我认为开展创新式德育工作,树立以下的教育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欲望,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促进人的道德发展和道德人格的提升。因为对人类讲,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争取自身的发展和全面进步,是更高的目标。从实现人的价值看,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改善人的道德生活,实现道德对人生的肯定、引导和提升。因此,德育工作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关心、教育、引导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换句话讲,就是要引导学生充满信心地生活,充满智慧地学习,充满快乐地成长。

学校德育工作就应改变过去封闭式的教育为开放式的教育。创新式的德育是开放式、发展性、主体化的教育。我们要真正给学生自主的权利,根本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真正当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理解他们。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的实践,获得思想道德上的成熟,没有主体的参与不可能有思想道德的发展。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不是被灌输的客体。德育既是社会要求,也应当把它看作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要求。我们要善于把这种社会要求转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因为任何教育只有转化成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这种自我教育的潜力愈是得到发掘,就愈能使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发展和谐统一。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就应改变说教式的教育,变单向式为互动式的理性教育。以单向说教为主的德育,主体不是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并且得不到巩固。互动式的教育可以改变过去德育的被动局面,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家长、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将理性教育和行为训练相结合,把理想化的信念与自动化的习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学生自我内化过程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学生易于接受,增强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在体验中获得了教育。

树立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一个是人生应当怎样度过,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掌握知识、学习知识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看重的是智商;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更看重的是情商。素质教育的内涵,借用世界一位大哲学家的话,即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思想品质、道德人格要比知识的获取、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更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德育工作就要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变部分人的德育为全员的德育。全员德育,提了很多年,但在很多学校还停留在观念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创新式的德育,不仅仅是班主任、年级组长、团队和教导处的事,而是学校各个部门、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工作。应该是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德育。应该把学科教学作为落实全员德育的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明确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要让教师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唤起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和思想素质的发展。

树立人文教育思想。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包含了社会科学的教育、审美艺术的教育,而且通常被称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人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人文素质是提高道德责任感的基础。

人文教育是眼睛不容易看到的,它是将来时而不是现在时,它重在对人的培养和塑造,有助于开阔眼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人文教育具有两个作用:一个是道德素养的教育作用。美国的一项权威调查报告指出,人文教育告诉我们,如何设法对付生活中永恒不变的基本问题,那就是正义是什么,应该爱什么,应该保卫什么,什么是勇气,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的。科学承认世界,人文关怀世界,只有既承认世界又关怀世界,才能同世界和谐,也就是同他人、同集体、同社会、同自然界和谐。另一个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人文教育还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接受知识需要理性,创新的灵感依赖于悟性,科学创新不是前人知识的逻辑推理和理性演绎,而是感悟式的灵犀一点通,人文教育能够培养人的感情能力和形象思维。21世纪的人文教育,范畴越来越广泛,内涵越来越丰富,功能越来越突出,被称作高素质人才躯体的脊梁,生命的微量元素。

通过人文教育,可以形成高品位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基因,达到培根所说的那种境界:历史使人聪慧,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自然科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修辞学、逻辑学使人善辩。

现在的德育工作是说教式,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加强人文教育,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刺激,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与追求,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的德育工作在人文主义教育的尝试中,就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教育功效。如有的教师就要求学生读一读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作品,如《诗经》、《论语》等等,充分地吮吸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让学生感悟人生的哲理,提高道德素养。有的学校开设〈名曲欣赏〉专栏,让学生在对音乐美的追求中,净化心灵。

第3篇

关键词:生态学;德育;德育管理

20世纪教育思想的发展中,一个显著且重要的表征是生态意识的引入。伴随着文明的进步,生态觉悟已不仅仅意味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觉醒,追求自然生态的平衡,而且在更深层意义上带来了整个人文精神、世界观、价值观的觉醒,引起对人的精神的重新建构。…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思索将生态意识吸纳到教育领域中,将生态思维模式应用于教育研究。受生态学原则的启示,以生态的视角来考察德育问题,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当前德育中存在的新问题。笔者认为,德育管理概念的重新审视及改革,可能是德育改革另一路径。

一、学校德育管理及其种种困境

一直以来,学校德育的理论研究者把德育管理看作是对德育工作的管理。并把管理学理论视为德育管理的基本理论依据,如“学校德育管理是依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进行的”,“现代学校德育管理.即现代学校组织系统中的管理者根据现代社会需要,在现代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对德育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以达成德育和德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德育管理应把德育过程纳入并以之为核心;德育作为一项教育工作与其它生产领域的活动不同.其根本区别在于德育的一切工作与机制均指向受教育者,因而其管理也指向受教育者且以之为目标归宿。另外,现代管理理论产生于企业,而生产领域的管理虽也包括了劳动者,但其终极目标始终指向利润,所以借鉴现代管理理论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在传统观念中.管理的功能是独立的,管理被人们界定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最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效果,决定了管理只是被视为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而伦理、道德及价值观念在其中并不多加考虑。然而在学校范围内.管理服务于教育活动的特性,使得管理与教育不但无法分离.而且处处关涉价值与伦理。综上所述,本文目的在于批判在以往学校德育管理概念下的学校德育的弊端.并讨论改进的可能。

当前,在现代管理理念下,学校德育在管理上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刻板化。现行的德育管理中,体制上惯常是集权化、统一化的,有各种各样的条款,从多方面限制、控制住学生。恰如鲍曼所说的,手段本倒成了关键,学校环境及其严格的规章制度,倒是意想中的教育内容本身。学校讨论的最频繁、最详尽的话题就是如何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如何观察。规范、标准齐全且划一,但学生道德基础却有差异.刻板化管理使学生沦为标准模具的翻版.鲜活的生命个体变成了驯顺的躯体。

其二,规训化。在“科学”管理的理念下,制度更多地体现为对学生的规训和惩戒,而缺失了指引.自我教育与自我约束逐渐淡出.受教育者的行为被规约着但德性并没有培养起来。

其三,封闭化。当前学校德育在管理环境上往往过多地囿于校内.造成了一种封闭的管理体系。而学校德育要发挥管理的效能,需要一个系统工程,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动用各种德育资源,才能完成育人的目的。然而现实情况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有效机制无法真正建立,学校既缺乏校外德育途径的参与,又不能与外界进行合理的信息交流,对学生德性培育的合力便难以形成。

二、在生态学视角下探析学校德育问题的根源

“现实的教育问题和现象很难用主客两分的思维方式进行满意的解释,也很难用单一的因果关系或矛盾关系的原则来解决。生态学的方法论与和谐价值观对教育研究有很强的适切性。”在生态学的视角下分析德育问题,将有助于我们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一)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生态学一词源于希腊文.其本意是“研究住所”的学问,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将其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一门科学。但到20世纪初,生态学还只是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学科.此后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人类社会问题的研究上,才使得生态学迅速发展,成为了多学科背景下进行跨学科综合的一个典型代表。

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1935年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明确有机体与其生存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各有机体之间及各环境组成要素之间处于相互联系中。澳杜姆提出,生态学的视角不满足于对系统各部分及其功能的描述,而是着眼于各系统问的相互作用。如果只埋头于各子系统的内部构造和功能解释,无论向前探索多深、测量多精确,永远不可能理解系统的整体行为。由此可见,生态学强调的是“关系”、“适应”、“互动”,“生态系统”、“整体性”、“共同体”是生态观念的核心。

(二)学校德育管理困境的生态学诠释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当前学校德育出现的危机,主要原因如下:

1.生命个体的多样性受到漠视。生态体系的完整、稳定.是因为所有生物体共同作用,每一个物种都发挥了存在的价值。生态伦理学创始人莱奥波尔德认为,一切事物趋于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当的;而当它与此相反时,就是错误的。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耐斯也指出.具有一百个物种的生态系统显然要比仅有三个物种的生态系统具有更大的丰富性和稳定性,这种丰富性和多样性正是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础。但是,当前的德育管理往往强调了规则的严厉,却淡忘了对生命的关注。管理体制的集权化、刻板化,淡漠了管理对象鲜活的主体性,淡漠了生命个体的尊严。

2.德育共同体的关系遭遇破坏。自然界各种物种生生相息、互生互补,构成一种相互适应、相互需要的平衡共生状态。每一种物种都具有独立性,同时又需要别的物种的支持,彼此之间相互依赖,不可或缺。当学校德育以扼杀个性差异的模式实施时,就带来了教育生态的恶化,破坏了受教育者生存与发展的生态体系,导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制度之间的紧张与冲突。

3.德育生态系出现断裂。在生态学中,环境被看成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所有生物体彼此互动并与非生命物质相关联而构成的生命网络。学校德育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也离不开依存的环境。在德育生态系中,其构成因素包括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卫生等各个方面构成的社会因素,也包括家庭、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等等因素。学校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封闭的特点,就造成了德育系统的生态断裂,学校、家庭、社区及其子系统难以做到环境优化和教育协同,道德教育的系统放大效应无法实现。

三、生态视角下学校德育管理的变革

将学校德育管理视为目标、决策、计划、制度等没有学生在场的观念,其弊端昭然若揭。德育的本质是为人的而不是人为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始终围绕着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目的。单纯以管理为本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德育的要求,传统的德育管理思想应该进行革新,应该重新构筑起符合时代特点的理念。在把握德育的伦理特质的基础上,将德育过程作为德育管理的核心,纳入生态学观念,是今天的学校德育改革的可行之路。

第一,借鉴生态学中“适应”的观念,摒弃管理规训化的做法.注重对学生自我生长的引领。管理不是为了束缚、控制学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并赋予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虽然也应有必要的规章制度,但更应该是从积极的、肯定的角度出发,采取鼓励的、倡导的形式。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适应性.让学生融入德育活动,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得到发展,推动和引导他们自我成长。

第4篇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在教育过程中“以心为本”的教育。儿童心理学专家朱智贤说过:“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常与行为品德有关。不从根本上去抓品德教育,就不能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掌握好学生的心理活动,从实际出发,找到问题的缘由,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比如,教师可以多采取各种形式的班会,以及有针对性的主题会、制度化的班级周评小结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再如学生之间闹矛盾,作为班主任不能从主观意识上去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来判断谁对谁错,不能有偏袒心理,要让学生讲清楚前因后果,然后指出双方的不对之处,让他们互相向对方道歉,不要让其中一方感到委屈。

二、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的常规教育和训练,在课堂上要利用一切时间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严格要求,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学生在读书、写字时,要做到精神集中,不能左顾右盼,接头接耳,要保持正确的坐姿,不能离书本太近,这样不仅能形成好的习惯而且能避免近视、驼背等状况的发生。其次,学生在发言时要起立站直,双眼要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而且声音响亮,吐词清楚。这样不仅是对教师的尊重,也可以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三、耐心教育学生,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赞美

学生难免会做错事,犯了错应该受到批评或者惩罚,但批评和惩罚应该建立在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的基础上,让他们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另外,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很多教师会有这样的感觉,在班上总有一些学生不用功,所有课堂活动既不反对抗议,也没有积极参与,在通常情况下,他们既不会得到教师的表扬,也受不到教师的批评,很容易被“遗忘”。因此,班主任要关注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和尊重。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对于某一问题、某一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在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方面也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和学生交朋友,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因人而异地做思想政治工作。如学生的考试成绩没考好,不要严厉的批评,向家长抱怨孩子的不足,而要当着家长的面鼓励学生在某些知识的掌握比上次进步了,但还需要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考个好成绩,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间接指出了他们的不足。

四、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情绪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学校,班主任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长,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榜样。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班主任应带头去做: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首先要做到礼貌对待每个学生;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自己就要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劳动;教育学生搞好团结,自己要先和各位教师搞好团结,和学生交朋友。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在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以高尚道德来影响学生,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五、营造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5篇

关键词 文化资本 高校 传承性 积累性

文化资本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20世纪中叶提出的文化社会学关键理论。根据文化资本理论,一个人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是由其所占有的资本总和决定的。这个理论对于高校学生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一方面文化资本具有传承性。传承性使学生文化资本持有量出现差异,家庭和学校在文化资本传承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文化资本又具有积累性,学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学生培养文化资本。正因为学校对于学生文化资本持有量具有双重作用,所以高校在学生工作中应该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学生文化资本的积累,促进文化资本在学生中平衡发展。

1 文化资本的传承性:学生文化资本持有量不同的原因

文化资本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传承性,文化资本的传承深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家庭对于孩子持有的文化资本量具有很大影响;进入学校后,家庭社会经济不平等造成的文化资本不平衡得以自然化。

1.1家庭在文化资本传承方面的作用

文化资本生产的第一站是家庭。由于家庭教育的差距,人一出生就出现资本占有量的不同。家庭条件优越的子女通常比普通家庭的子女持有更多文化资本,进入学校和社会后更容易得到认可,从而有机会积累更多的文化资本;这种差异导致社会竞争先天存在不平等结构,这一结构反过来制约了社会竞争。比如大学生竞选干部时,干部出生的学生通常比学生出生的更占优势。因为干部家庭有更多时间进行家庭教育,可以通过社会关系增长孩子的见识,从而把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转化成孩子的文化资本。而农民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或者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孩子综合素质不能得到充分发展。文化资本不同还表现在世俗趣味方面。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可以接受艺术教育,从而“多才多艺”;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则没有这种机会。目前招生应聘面试都看重是否有艺术特长,那些家庭出生良好具有文艺特长的孩子通常能够得到升学和就业的好机会。出身不同的孩子继承的文化资本不平等造成他们入学以后表现的差异;而后者反过来进一步促成了文化资本积累的不平等。

1.2学校在再生产文化资本不平等方面的作用

学校是生产文化资本不平等的第二站。布迪厄认为,学校以“公平公正”的形象出现,但是学校对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一视同仁,本身就默认了家庭传承的不平等文化资本的合法性。首先,学生干部一般通过公开演说的形式选拔。这一形式外表公平,却容易造成更大的不公平。通过这种选拔形式,家庭条件好、所受教育完善的学生必然脱颖而出,得到职位从而接受更多锻炼。而那些家庭教育不完善的学生由于经历锻炼少,很难获得职位,从而失去锻炼机会。大学竞选干部的形式没有考虑学生所受教育的差异,所以必然是“强者的游戏”。其次,在学生活动中,更是体现了这种表面公正实为同谋的原则。目前大学生中举办的很多活动都具有竞赛性质。一入学就开始的各种演讲、歌舞比赛奠定了学生以后在学校发展的基础。但是,这些比赛中,那些从小受过各种培养教育、见多识广的学生如鱼得水,而没有经过锻炼的学生只能做观众。

由此可见,学校巩固了由家庭决定的文化资本占有的分化,将社会所赋予或附加的东西,以自然的性质来看待,所以学校是制造文化资本不平等的助手。

2 文化资本的积累性:学校在学生文化资本积累方面的积极作用

虽然布迪厄指出学校在文化资本不平等结构的再生产方面具有同谋作用,但由于文化资本具有积累性,高校可以改变工作思路,发挥在学生文化资本积累方面的积极作用。

2.1通过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培养具体形态文化资本

学生主要通过活动和实践积累具体形态文化资本。为了让大多数学生收益,活动的形式、范围、内容等方面要有所考虑。活动形式要多样,不能为了渲染场面而限于歌舞类活动,否则不擅长歌舞的同学得不到机会。另外,活动涉及的学生范围要广泛,要经过初赛筛选、复赛选拔等程序决定获胜选手,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不能搞一人表演众人观看的“精英活动”。除了校园文化活动,学生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以积累文化资本。

2.2通过共享客观形态文化资本促进学生文化资本积累

客观化形态的文化资本指书籍、电子资料、校园环境等文化商品,高校要充分利用客观形态的文化商品培养学生的文化资本。首先,校园环境设计文化氛围要浓,校园园景设计、校内建筑、校内装修等都要注意艺术性,校内条幅海报不能带有太多商业气息。其次,学校要利用图书馆资源培养学生文化资本。没有一所大学可以拥有学生需要的所有书籍,所以大学应通过与其他大学之间客观形态文化资本的共享,即通过大学之间书籍、光盘等的馆际互借,使得学生可以方便地接触到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源。另外,学校还要充分借用社会客观形态文化资源,使得城市艺术馆、博物馆、档案馆等资源可为学生利用;城市举办会议承办竞赛时,可以组织学生以参观,作志愿者等途径来开拓眼界,积累文化资本。

2.3通过鼓励学生考取证书积累体制形态文化资本

第6篇

我校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班集体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努力创设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增强德育工作实效。。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强化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探索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与方法,完善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榆次区教育局政教科工作意见和学校总体工作计划进行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继续落实“我成长、我负责、我与逸夫同发展”的责任教育;工作中坚持学生养成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重点,以多种形式为手段,以全员参与为保障,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使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为成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工作思路

(1)以巩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工作成果为中心,强化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做好各项德育“软硬件”建设,使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2)建设一支强而有力的德育队伍:促班主任业务水平提升,强化年轻班主任的训练与培养。

(3)继续落实德育工作“三化”:德育工作网络化;管理工作序列细化;活动开展系列化。

(4)继续以常规工作为根本,责任教育为主线开展德育工作,力求两者相互融合,有机结合。

(5)夯实两个基础:学生日常行为常规管理、班级管理。

(6)工作中做到“四字”:真、实、细、心(用心去做)。

三、工作目标:

(1)学生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道德、行为显著提高。

(2)做实责任教育,使之不走过场,不疲于应付。

(3)强化班主任工作管理、检查,“严”字当头,以“沟通、谈心”为手段,以“爱”使之感化;逐步形成我校德育工作管理特色。

(4)做好“三结合”工作及学校德育薄弱环节。

(5)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基本原则,推进道德讲堂的开展。

(6)继续加强音乐吧的活动灵活性以及实效性,为学生创造平台。

(7)继续突出德育和少先队的特色工作。

四、具体工作:

(一)常规工作:

(1)落实养成教育,夯实常规行为基础。巩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工作成果, (工作计划 ) 继续落实学生对《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沿用“星级评价”评比制度,以锦旗鼓励的形式对成绩较好的班级进行表彰,开学初继续开展《常规行为训练周活动》。

(2)在全体同学中开展“星级评价”活动。在各班中每周、每月评比“文明礼仪之星”、“劳动之星”、“艺术之星”,并利用升旗仪式时间对他们进行表彰,通过此项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德育的表彰、激励作用。

(3)继续加强和完善校园环境的“四化”(绿化、净化、美化、教育化)建设,重点突出教育化,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提升各班育人环境。继续加强卫生工作,要求各班卫生一日两扫,与此同时在保持上下工夫,摒弃不良习惯,把随手扔果皮纸屑的普遍问题解决好,定期检查各班每周一次。

(5)做好“艺术教育”工作。结合庆“元旦”,德育处在12月份组织开展好“校园歌颂节”活动。

(6)继续开展好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小学劳动基地实践活动(5年级),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劳动实践意识,提高动手制作能力,在活动中要严密组织,充分展现我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7)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利用广播教育等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定期查找学校安全隐患,每逢重大节假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11月份继续开展“安全教育月”活动,利用橱窗、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安全事项,利用手抄报、

绘画、安全排查及安全疏散演练等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加强安全自保能力。

(8)做好2012年下半年德育各项评优工作。

a、做好一年一度的三评一访工作。学校成立三评一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好学校的方案。学校德育处利用校会课时间组织学生学习评选方案。按照区德育科此项工作的要求,各班评选工作要严格评选程序。评选工作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b、做好德育论文、个案、班主任评优等市区级上报工作。要求每位班主任都要积极参加,认真撰写论文及个案,力保2-3名班主任教师论文、个案荣获区级奖项。

(9)进一步健全德育信息周报制度。学校成立德育信息周报小组,负责本校德育工作简讯的撰稿

第7篇

担任校长后,韦锦繁制定了校长任期目标,提出了“确保安全、提高质量、改善环境、办出特色”16字工作方针,开始了一系列学校改革。经过多年努力,该校的校园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1年,该校分别获得容县“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继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学前教育先进集体”和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先进学校”等多项荣誉,由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学,一跃成为容县的农村模范学校。

“建一所花园式的农村学校”

韦锦繁认为,校园环境犹如人的衣着打扮,衣服不一定要名牌,但应该干净,也不一定要光鲜,但应该得体,要体现整洁大方。为此,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致力于改善校园环境,提出了“建一所花园式的农村学校”的目标。

韦锦繁把校园的绿化、美化建设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他一方面向园林专家请教规划方案,另一方面组织学校领导班子和美术老师“走出去”,实地考察外地学校的校园建设。最后集思广益,对“校园里哪些地方栽花,哪些地方种树,哪些地方植草”做了统一的规划,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安排。

如今,走进慈堂中心小学,我们可以看见校园里绿树繁花,植物的栽种布局合理,富有层次感。教学楼前面的两个绿化带,下面种花草,中间种灌木,上面种乔木,从低到高,错落有致;生长于不同季节的花草的栽种分布合理,使校园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景观效果良好。目前,慈堂中心小学校园里种有木棉、玉兰、桂花、山茶、桃花、杜鹃等景观花木,还有肉桂、龙眼、荔枝、李子、沙田柚、柿子等果树,既有绿化功能,又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要改善校园环境,资金从何而来?除了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韦锦繁还有一项“本领”:争取社会捐助。近年来,韦锦繁“捧着一颗发展农村教育的诚心”,积极争取多方支援,获得了美国欣欣教育基金会等慈善团体的持续捐助,建成了新的两层教学楼,设置了藏书近5 000册的图书室,实现了教师办公室人手一台电脑。此外,他合理安排建设资金,硬化了校园路面,建设了30多米的文化长廊,重新装修了校门、升旗台、教师办公室等。

慈堂中心小学建在一个小山坡上,多年来用水问题一直困扰着全校师生。2011年,韦锦繁经过多方联系,争取到了“国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成了一座供水规模较大的水井,配备了1 650米的输水管和一套消毒设备,从根本上解决了全校师生用水困难的问题。

校园绿化美化了,各项基础设施逐渐完善,韦锦繁还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卫生建设。在他的带领下,如今的慈堂中心小学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让全校师生感慨:“生活在这样一个舒心宜人的校园里,我们有了家的感觉,学校就是我们的幸福乐园。”该校的美化校园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扬,2010年5月,自治区教育厅对慈堂中心小学进行“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工作验收时,专家组对该校作出了“建设完备,规划合理,颇具气势,环境舒适,潜力巨大”的高度评价。

“以德育铸学校之魂”

“学校教育,以德为先;先谈成人,再说成才。”这是韦锦繁常说的一句话,他十分注重学校德育工作,提出要“以德育铸学校之魂”。

慈堂中心小学由民国名将马晓军创办于20世纪30年代,历年来都很重视弘扬“将军精神”。韦锦繁担任校长后,更是把传扬“将军精神”上升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树立了“名将故里育新人”德育导向,充分挖掘马晓军将军“爱国、理想、正气、拼博、荣誉”的精神内涵。

每个学期开学,该校都要对学生进行“校史教育”,通过印发资料、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史,了解马晓军将军的光辉一生,学习马将军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高尚品质。目前,该校已组织师生开展了“将军精神在我心中”心得体会评比活动、“英雄中国”读书活动、“民族精神代代传,将军精神时时新”演讲比赛,以及“改革开放30年”演讲比赛、“唱红歌颂祖国”等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既学到知识,又牢记使命,整个校园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此外,该校还邀请本地籍成功人士回校作讲座,让学生体会人生奋斗的意义,激发爱校、爱家、爱国的情怀。

韦锦繁认为,要使德育工作取得实效,既应有高尚精神的感召,又应有榜样作为引领。为此,该校大力开展榜样教育,树立标兵,争创先进,让学生有榜样可学。从2010年起,该校每学期都要进行两次“学校之星”评选,把当选学生的事迹和照片张贴于宣传栏的“榜样专版”上,并予以表彰。“榜样和我们一起成长,我们和榜样一起成长。”这是宣传栏上的醒目标语。课余时间,宣传栏前总会吸引许多学生浏览,一名小男生指着“榜样专版”上的一个“学校之星”说:“马洁萍与我同班,她现在做得比我好,我要向她学习,以后我也一定能做得比她好!”

韦锦繁还深刻地认识到确立目标的重要性,把引导学生确立目标和制订计划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说:“目标其实就是工作、学习的方向与动力。”该校通过主题班会、师生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学期目标、星期目标、每日目标和每节课的目标。韦锦繁欣喜地告诉记者:“目前,我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计划和目标,且一步一步去实践着。”

以德育铸学校之魂。慈堂中心小学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近年来获得了不少荣誉:2009年,该校被评为容县德育先进单位;2010年春季期读书活动中,该校有10多名学生的征文分别荣获县、市、区级奖励,同年,该校少先队被县里授予“红旗中队”称号;在近两年的“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活动和全国少年儿童书信文化活动”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中,该校学生有5人(次)获得一等奖。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韦锦繁用“归宿”一词来形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他心中的重要位置。他说:“没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为此,韦锦繁在上任之初就提出了“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目标。

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韦锦繁着力抓好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他主持制定了《慈堂中心小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工作要求》,要求教师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控制学生课堂精力的流失,提高学习效率。在备课环节,他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以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为目标设计教案;在课堂教学环节,他要求教师摒弃“老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后,他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全收全改,适当面批,让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要求教师多关注“学困生”,对他们要“扶上路,送一程”,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韦锦繁指导制订了严格的教学考评制度,对教师的听课、评课、业务学习、家访、课外辅导、“学困生”帮扶、工作总结等进行量化管理,并与绩效挂钩,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韦锦繁还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对教师的教学及时作出点评。该校的马汉杰老师说:“韦校长经常来听我们的课。我有一节课上得不是很理想,韦校长指出了我的不足,还鼓励我下次要上好课。有了校长的鼓励和督促,我的进步很快!”

在抓好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韦锦繁十分重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他鼓励教师写“教学反思”和“教育叙事”,引导教师把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多写教学论文。在2011年“容县中小学班主任培养工程论文评奖”活动中,该校有4人共6篇论文获奖(该校有7名班主任)。近三年来,该校教师在各级报刊、学术会议上发表、宣读的论文以及在各种竞赛中获奖的论文、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共有60多篇(件),韦锦繁自己也有6篇论文分别获国家级和市级奖励。在韦锦繁的指导鼓励以及教师个人的努力下,该校的韦林青老师还获得了2011年度“容县教学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由于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慈堂中心小学逐步实现了“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目标。近年来,该校在期末测试中,各学科成绩稳步提升,2008年,该校荣获“容县小学生学科质量抽检”优胜奖,2009年以来,该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走在了松山镇同类学校的前列。由于校园环境建设、德育工作、教学常规管理等方面成绩突出,2009年和2011年,“容县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会”先后在该校召开;近两年,县内有不少小学校长、教师到该校参观交流。

作为这所农村模范学校的“领头羊”,韦锦繁时刻保持严谨细致、求实苦干的作风,他用实干与敬业的精神,在基层学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着绚丽的篇章。

第8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中职学校生源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所以我校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管理工作的突出位置,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外部环境影响和学生群体特殊性决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我校地处惠州市惠阳城区这个以个体商业为主的特殊地理环境,毗邻港澳等地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比较大,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厅、卡拉OK歌厅等场所及各种网络污染;再加上自私、拜金、不遵守规则、赌博、吸等不良社会风气严重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许多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由于家庭教育的不重视,缺乏爱的关怀,出现早恋、自卑等现象;又或是学校教育中因成绩不理想而被师生冷落,他们长期处于一种压抑、束缚状态中,导致道德情感的严重缺失。于是,各种不良的因素从不同方面、不同渠道在严重侵蚀现在的中职学生。

这些不利环境决定了我校开展德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学校如果还用过往的一大堆管理规定强制“灌输”给学生,德育管理部门仍沿用“警察式”的监管,必将引起学生群体的高度不满和心理抗拒,加大学校和学生的对立面,这对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开展好形式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来服务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更新德育观念,多渠道、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疏导

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建立以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学生科、教研科组、班主任、团委、学生会为主线;以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开展课题研究为引领;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探索德育课、德育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建立以“心灵家园――学生心灵的港湾”为主旨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成立“心灵志愿者协会”,将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巧妙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自省级课题《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研究》立项以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得到学校更大力度的支持,在软件上充实师资队伍同时,在硬件上也不断完善。建立起环境优美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的服务宗旨是“尊重、理解、同感、助人、保密”,给学生一个温馨、安全的倾诉空间。心理咨询室每天下午安排有心理教师值班,向全校师生开放,通过咨询,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如学习、就业、恋爱等问题,及时缓解学生因心理而出现的各种矛盾。心理咨询室的建立满足了学生心理预防、心理疏导、心理诊疗三种不同心理疏导的需要。这种全方位渗透式的德育管理模式,使整个学校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近年来,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除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课、心理辅导外,学校还聘请专家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不定时地对学生进行专门疏导,此举受到学生极大的欢迎。

每学期初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心理测试,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很好地掌握了学生心理状况,对学生中心理有偏差倾向的学生,及时进行干预,排解他们心中因家庭、就业、恋爱等原因产生的心理困惑。

“心理家园志愿者协会”是我校最活跃的社团组织。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心灵家园志愿者协会”创办了自己的专刊――《心灵家园》,它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又为学生的文学创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心灵家园志愿者协会”每年都开展“5・25心理健康周”,活动形式主要有:现场心理咨询、现场心理测试、团体游戏、学生手抄报或心理论文评比、心理剧表演、校园广播、心理电影赏析等。健康周不仅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同时还营造一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此外,“心灵家园志愿者协会”成员还积极走出校门,参加各级文艺表演和献爱心活动(如到敬老院献爱心、儿童节慰问、省运会志愿者服务等),培养他们关注弱势群体,奉献爱心的精神,并在活动中得到启示、成长。学校每学期对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表彰、鼓励。

四、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评价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全体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如学生对学校管理认可度提高了,学生和教师对立面减少了,后进生比率也在下降。学生呈现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针对个别学生对就业的彷徨心理,心理教师的及时进行疏导,帮助他们重新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

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况,心理教师李惠坚根据实际撰写的《中职学生心理咨询形式偏好的调查》获惠州市2010年中职学校教师论文一等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玲琳老师撰写的《一例考试焦虑案例报告》2011年获惠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案评选二等奖、《一例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案例报告》在第五届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由她主持的课题《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研究》,获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二五”规划第一批科研立项课题。

此外,2011年,“心灵家园志愿者协会”被评为“爱・大家”首届珠江公益节“双千一百”评议活动“千个公益项目”的荣誉称号。

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及同行的认可。惠州市教育局要求我校这一做法在市、区推广宣传,吸引了上级领导、专家到我校进行德育转型调研。

第9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 研究生 德育 核心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国家教育战略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总报告》(2005-2020)中明确指出“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发展和进步的人才库和智力库”,“优质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将为国家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和坚实的人才基础,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而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对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教育部在2000年4月《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0]3号)中强调指出:“研究生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高校传统的德育(或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教育内容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爱国主义教育;2、政治制度认同教育;3、世界观教育;4、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5、心理健康教育;6、法制教育;7、学习态度教育;8、科学素质的养成教育;9、公民道德教育等。这些内容是高校德育工作所共有的,其中一部分德育内容甚至与中小学的教育内容也基本相同,因此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并无区别。那么研究生德育工作与本科生有何不同呢?笔者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本科生与研究生作为国家教育战略中不同层次的人才,在培养目标上有何区别。

根据《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规定,国家对本科生的培养要求是“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对博士研究生的要求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因此,本文认为,如果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概括为“通过学习以掌握和应用知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通过研究以创造知识”,即使是应用型学科,研究生也应以进行应用性研究作为主要任务。换句话说,“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本科生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研究生之成为“研究生”的本质特征。由于研究生德育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研究生德育工作者应将研究生的研究、创新能力作为工作的核心目标。基于此,笔者将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核心定位为:创新教育。

以“创新教育”作为研究生思想教育的基点,需要研究生德育工作人员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认识,明确工作目标。目前各高校的研究生德育工作队伍基本由研究生辅导员、导师、任课老师以及党团组织组成,严格来说还包括教学工作安排人员等,体现了“全员育人”的趋势。但多数研究生辅导员在工作中很少思考研究生德育工作内容与本科生德育工作的区别,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特殊性缺乏认识,工作多停留在前述的几种传统思想教育内容上。而多数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时则往往限于具体学术问题、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指导,或者对研究生实习、就业进行指导,对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很少考虑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内容、方式,很少考虑“应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之类的方向性问题。因此,对研究生进行“创新教育”,首先需要教育者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提高对“创新教育”核心地位的认识。把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二者结合起来除了能真正、有效地促进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之外,还能产生一些其它的、积极的教育效果。其一,能在研究生中真正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相应地也能产生更为丰富的科研成果。这是一个类似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简单因果关系;其二,让研究生明确了课余时间的意义所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如本科生那么密集,其用意就在于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查资料、去做研究。并在思考问题、查阅资料、做研究的过程中,培养研究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课后部分的学习才是研究生与本科生学习的真正区别所在。研究生明确了上课与课余时间的关系,就会有目的地利用时间,从而也减少了因课余时间漫无目标、无所事事而产生的一些思想问题。在笔者所在的单位,很多研究生在听完专业课之后,就开始在老师观点的基础上提炼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动手搜集资料、写成论文投稿。这首先当然是任课老师启发的结果,但同时也是管理工作中引导的结果;其三,帮助研究生在毕业时能达到学校关于发表文章的要求。如果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就主动从事研究,在读研究生期间完成2-3篇论文的发表“任务”是不成问题的。换句话说,“创新教育”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不仅是因为“创新”是研究生的主要任务以及区别于本科生的本质特征,也是因为落实“创新教育”可以有效防止研究生出现其他方面的许多思想问题。

三、让研究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当德育工作者明确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创新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之后,最关键的工作就是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贯穿“培养目标”意识,用培养目标教育来引导研究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让每位研究生从入学起就明白: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提高专业研究和创新能力。把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具体的教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这是培养单位的责任,也是每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责任。同时还要让研究生(培养对象)明确的一个更为具体层次的问题就是“培养研究、创新能力”这一目标两方面含义。其一是“研究”,其二是“创新”。“研究”主要体现为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参与或承担的课题、学位论文等;“创新”则要求一定要写出自己的东西而且要争取写出别人没说过的东西。前者强调过程,后者强调结果。

四、“创新教育”工作要结合学术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在研究生学术研究方面,德育工作者需要鼓励“数量”、强调“质量”和“创新”。在“数量”方面要求的是勤于研究、“质量”方面要求的是有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创新”方面要求的首先是要写出自己的东西,其次是要争取说出别人没说过的东西,这样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才能把研究生自我能力的提高(即自我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创新”排斥低层次重复研究,更排斥剽窃和抄袭。在这一意义上,对研究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同时也是在进行学术道德教育或学术诚信教育。但仅从“创新”的角度来进行学术道德教育是不够的,研究生德育工作者还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以各种形式组织研究生学习学术道德规范,并将之贯彻到日常管理、学位论文不端行为检测等工作当中,同时应制订相应的制度来规制学术不端行为。事实上,“创新”与“学术道德”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两个“翅膀”,二者在方向上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创新意味着对学术道德的遵守,反过来,不遵守学术道德就谈不上创新。因此,德育工作者应该有意识地将二者结合起来。

五、遵循科学发展观,认识创新规律。对创新能力培养规律的认识既是德育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也是构建研究生思想教育平台的前提。研究生德育工作者应该对科研创新的规律有所认识,对论题的形成过程、创新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文献检索及文献综述方法等有所了解。在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布置等方面要处处体现以“研究”为中心。此外,德育工作者应明白“创新”引导只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外因,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来激发研究生进行科研研究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才是关键。

综上,“创新教育”是研究生德育区别于本科生德育工作的本质特征,也是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环节,更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国家高层次人才教育战略目标的核心内容。研究生德育工作者应该在自身认识到位的基础上,让研究生明确自己作为研究生的使命是提高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同时结合学术道德教育及相关的制度建设并依据“创新”的客观规律来实施“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