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4:18
导语:在乡村振兴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业经济论文2500字(一):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探究论文
摘要: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想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必须要结合时展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基于此,本文就针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究,找出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关键词: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策略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逐渐进入到了电子商务时代,这一时代为很多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缩短了买家与卖家之间的距离,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多个行业中,提升了各行各业管理的有效性。农业是我国发展的基础产业,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己经不符合时展,迫切需要对农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己经开始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看,在实际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管理效果不理想,迫切需要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模式进行创新。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指的是采用经济学、管理学以及信息化等手段对农业生产发展进行科学分配与管理的过程,目的在于推动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增强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在传统模式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手段较为落后,基本上都是采用面对面、手动等形式来开展管理的,对信息的获取也较为困难,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手动对比、统计等,以了解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并且在销售农产品的过程中,也需要采用面对面销售等形式,整体管理效率低下。而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则可以借助于信息设备来开展农业经济管理,比如借助于相关的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对农业发展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和对比,深入了解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过程等。还可以借助于相关的平台农业信息,对农产品进行销售等,这有助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推动农业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二、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意识低下
电商时代虽然能够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带来诸多有利条件,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地区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都不足,在实际发展中不注重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效果不理想。因为很多农村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都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模式,整体管理制度较为单一,而且大部分都是农户自家管理,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不注重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所以整体信息化管理效果十分不理想,亟待对这一问题进行改善。
(二)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开展离不开专业化的技术人员,由于农业生产的主体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的信息化技术通常较低,如果不注重对其进行培训,无法提升其技术水平,那么就难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效果。当前我国很多地区都缺乏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且不注重对农民开展信息化培训,整体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建设滞后,无法满足时展需求,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效果。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資源开发力度较低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包含很多细节性的内容,只有做好每一个方面的工作,才能够真正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但是当前由于农业经济管理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人们对其认识缺失,导致其信息化资源开发的力度较低,各个方面的信息难以共享,影响了整体工作的开展。
三、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一)提升相关人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意识
要想提升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必须要提升相关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强化这方面的意识,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农业生产和管理中,才能够推动整体管理效果的提升。这就要求个地区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宜传,为农民普及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并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对应的设备或者系统等,为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确保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顺利开展,政府还可以成立专门的资金管理小组,对所拨的资金进行系统管理,确保每一笔资金都可以运用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面。
(二)加强人才培养
第一,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在电商时代,各地政府应当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可以从外部引进专业化技能水平高的人员,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将本地区信息化水平高的人员送往专业机构参加培训,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有效服务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中。只有培养出来一批既懂得农村经营管理、有农业生产知识又有高科技信息技术的综合性人才,才能够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开展提供充足的保障。第二,要对农民进行培训,建立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要重视农民培训,积极为农民灌输信息化知识,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使其有更高的信息认知能力,在农业发展中更好地引入信息化技术。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农业推广学校学生以及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的作用,多鼓励其开展公益农业技术讲座或者开展相关的培训等,采用各种形式为农民传递技术知识,促进农民技术水平的提升。
(三)科学整合资源,提升合作力度,促进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
第一,要构建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机制,颁布相关政策,逐步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并对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合,推动农业相关资源的共享和兼容。并且还要结合农民、农村、农亚的不同需求收集对应的数据和资料,确保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并提升农业信息源以及信息渠道的发觉、开拓等工作,对信息源进行全面把控,做好信息加工,去伪存真,确保所搜集的信息准确和完整。第二,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比如与相关媒体以及通信企业等进行合作,将农民在这方面的压力降低,确保农民能够在各方面得到帮助,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农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乡村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新时代的要求,但是在我们国家进行乡村振兴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境,这些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我们国家新时期乡村发展的脚步。本文结合了现如今乡村状况的分析,对如何更好地运用乡村振兴策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进行了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乡村;振兴策略;优化措施
一、我国现如今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我们国家现实性农亚经济也随着时展在不断的改善与完善,但是我们国家农业经济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国家农业经济境界的转变[1]。
第一个问题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大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较为落后。农业是我们国家基础性产业,同时在我们国家经济中农业占的比额也是较大的,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对农业进行改革的工作是十分巨大且没有办法在短期内完成的。虽然我们国家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是现如今我们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是较为落后的。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国家部分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较快,这些地区逐渐了适应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同时他们的生产劳作方式也在不断的按现代化的要求在逐渐转变。但是在其余地区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虽然所带来的生产产值能够给农业劳作家庭带来温饱,但是这种模式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在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中,他们缺乏支柱性产业,大多数的农户都是按着他们过去传统的经验对产物进行种植,他们种植的方向也只是根据现如今他们的需求进行种植,同时,在部分地区人口流失十分严重,大多数人选择进城务工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这就导致了在农村地区进行农业工作的工作者严重不足或者是劳动力老年化现象十分严重[2]。
其次,在部分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当地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就会导致大多数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人力去进行大量的劳作,这种劳作方式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没有办法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而且仅仅依赖人力去进行工作,很大程度上对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带来了一定的组织。在人力的条件下,是没有办法给农作物带来更好的生长条件,没有办法调控室外气温,没有办法对播种的时间以及浇水量进行精准控制。但是在完善基础设施后能够采用温室种植等科技手段去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后也能够对农作物的质量进行一定的提高与保障。在我们国家部分地区,虽然己经率先接触了高兴去农业,同时也对农业技术进行了一定的实践与发展,但是在我们国家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办法采用高科技农业产业,不仅如此有些地区连农业工作的基础设施也较为老套落后,连正常的农业工作都没有办法保障。
最后是在我们国家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部分管理者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同时在他们所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信息化运用水平也较低。在我们国家部分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仍然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在农业生产中没有设立合适的竞争机制,也没有对从事农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素质上的筛选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大多数都是靠天吃饭,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生产产值也没有办法得到提高。在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没有办法对信息化进行很好的应用。对一些农业生产的方式与方法没有通过网络等途径进行及时的推广与宜传,造成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时节滞后,造成后期农产品滞销的情况[3]。
二、乡村振兴策略对农业发展的展望
为了推动我们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乡村振兴策略。这一策略对我们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目标以及新任务。因为农业是我们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所以推动农业的发展,对推动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提升我们国家综合实力有着莫大的帮助。在乡村振兴策略中,首先坚持的一点就是要对农业的发展进行优先的推动,这种推动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科技对农村中的农业生产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提高。其次,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要大量引进高素质农业生产人员回村,提高当地乡村农业的生产质量与水平。鼓励和推动农业工作者创新创业,着力对农民的收入进行提高,吸引城里务工的人员返乡创业,同时,坚持把创新创业放在农业发展的第一位置,对农业的经营机制逐步的完善,并且打破过去传统农业的局限性推动农业朝多方面发展。最后是在我们国家进行农业经济转变与发展的过程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同时促进我们国家农业健康长久的发展。推动我们国家农业发展,并不是要求我们国家农业在短时间内所产生的经济产值快速提高,而是要们国家的农业以一种绿色的,可持续的方式去逐步发展。同时,在我们国家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与转变过程中,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而不是为了经济产值而透支土壤的生产能力。
三、乡村振兴策略应用概述
如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更好的优化,首先,我们要做到的一点就是对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上的法律法规进行健全与规范。法律从来都是一个国家的立根之本,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系中的法律法规,从一个侧面来说是为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帮助。同时,在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之下,对农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建立与完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农业工作者的根本利益,同时也能够在农业工作中出现问题时候,能够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在这些法律法规完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立足于乡村振兴的理念,并且根据当地所属的环境与条件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与推广。在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传统方式不同,所以在进行法律法规制定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一套法规应用在所有地区上面。在完善法律法规之后,要对国家提出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进行有效的推进与落实,优化乡村中的生产管理模式,推动农业工作者创新创亚,并且对农业工作者给予一定的规范,以及对非法劳作的农业主作者进行一定的惩处。
其次,需要对我们国家现如今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进行推广与创新。我们可以看到,在其他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是进行科技化种植的,合理的科学农业耕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工作的质量以及节约了在农业工作過程中的人力投入。同时,国家在进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的过程中,对部分地区也要完善他们的农业基础设施。确保他们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能够正常运行。
最后是要加强团队建设以及开展信息化的管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不是仅仅依靠个人就能够完成整个农业系统的操作,农业系统的操作是要依靠一个团队去完善和推进的。可以吸收各种方面的人才去进行团队的构筑,在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中,部分人员擅长信息技术管理,部分人员擅长机械方面的应用,在团队中,应该根据每个人擅长方向的不同而进行工作任务的分配,同时在团队中也要设立合适的强惩机制,避免部分人员在团队中消极怠工,从而导致整个团队工作的进程落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关键就在于提升管理团队的素质,在管理团队中要注重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同时在这个团队中,要强化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自我提升意识,让他们主动吸收新实现技术同时将信息新技术教授给现如今的基层农业工作者。在从事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善于运用信息化管理是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这也是农业发农业发展符合现代化的要求之一。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将新的生产技术及生产资料在同一平台上面进行发放,同时农业工作者也能够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不仅如此运用信息化的管理能够对我们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进行提升,同时也能够将我们国家农业经济的信息进行一定的整合,加强我们国家对农业的管理。并且信息化的平台也能够使各地农业工作者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同时也能够使他们之间产生一定的竞争意识,推动各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摘要:遵义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类型和民族风情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为遵义农村开展旅游提供了资源条件。我市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存在着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以及活动项目形式单一、环境卫生面貌亟待改善、旅游人才匮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引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质量管理、服务指导、监督保障;规范经营、保持特色、提高质量;产品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
“乡村旅游”最早亦称农业旅游(Agritourism) ,在习惯将旅游称为“观光”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乡村旅游又被称为“农业观光旅游”,在这些地区,乡村旅游被定义为: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旅游项目的统称。上述定义从乡村旅游发展历史的角度阐释了乡村旅游发源于农业旅游的事实,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该定义已经不适应现代乡村旅游的形式与内容,笔者认为,即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特有的景观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前去旅游的一种具有生态性质的旅游形式。
一、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1、由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景观的奇特性。遵义市位于贵州北部,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地带过渡的东斜坡北段,全市土地面积30780km2。全市喀斯特地貌发育三维空间的不断扩展,导致地形演进过程的变化十分复杂,发育于地表的漏斗落水洞、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等纵横迭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
丹霞地貌是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在遵义赤水市境内以侏罗、白垩纪出露地层中,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著称于世。 赤水的丹霞地貌,以其艳丽鲜红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峰窄脊,仪态万千的奇山异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优美的丹霞峡谷与绿色森林、飞瀑流泉相映成趣,形成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令游人倾倒。
2、多民族构建的文化原生性。全市有仡佬、苗、土家、布依、彝、侗、回等36个少数民族。据遵义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有少数民族人口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2.2%。多种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经反复对撞和相互涵化,逐渐积淀在贵州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
3、天然避暑型气候的独特性。遵义的避暑型气候资源已属于越来越稀缺和珍贵的生态环境资源。遵义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遵义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有三种:
1、环城休闲度假山庄,这种模式以遵义市汇川区董公寺镇最为典型,即以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吸引物,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环城休闲农家乐村寨,这种模式以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最为典型,主要的经营特色是休闲度假,接待的游客主要来自于遵义市两城区。全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的民居全部为黔北民居风格,村寨内民居风格统一。
3、外向型度假避暑村寨,这种模式以桐梓县最为典型,桐梓县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桐梓县以其良好的气候和区位优势,在每年夏季吸引力大量的重庆游客来此避暑。
二、遵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仍呈现出一种自发状态,普遍存在着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和组织形式零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除董公寺镇、新蒲镇、桐梓县等个别村镇已初具规模外,其余多呈“小打小闹”的零星状态。
(二)内容单一,缺乏层次性
遵义的乡村旅游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而上,乡村度假、采风、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民俗文化研讨、夏令营等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尚未展开,乡村旅游还停留在“春大赏花、秋大采果”和“品尝农家饭”等传统单一的层次上,缺乏地域性和多样性,乡村旅游商品粗制滥造,富含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稀缺。
(三)乡村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较差
乡村卫生设施缺乏,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如部分地区存在“人畜同饮”、“人畜共居一楼为畜圈、一楼居幻”等,使游客望而却步。此外乡村的通达性较差,乡村生态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也急待建设。
(四)宣传力度小,缺乏整体策划,尚未形成品牌
由于遵义目前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农户或村镇自发进行,缺乏整体策划,难以在主流媒体或重要窗口进行捆绑宣传;加上缺乏对乡村旅游具体项目的具体策划,尚未形成知名品牌,外界对遵义乡村旅游的优势和特色知之甚少。
(五)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匮乏、现有人员素质较低
乡村旅游从业旅游的开发和管理都需要高级别的人才,需要懂旅游、懂管理的双重人才。当前开发乡村旅游的人才奇缺,加上资金的短缺和部分政府主管人员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乡村旅游地的管理人员主要是政府官员和村干部,且分工不到位,职责不清,管理混乱;从业人员主要是当地农户,真正懂得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的人才极其缺乏。
三、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优化以乡村旅游为龙头的产业政策,发挥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
三次产业的恰当的发展比例,将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建议做法如下:
1、调整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区第一产业要坚持走特色化、产业化之路,并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围绕旅游业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农民由传统的计划农业向旅游农业发展。
2、以乡村旅游市场为导向,调整工业产品结构。乡村旅游区第二产业要发挥聚集效应,尽量将其布置在城郊的工业园区,以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依托,构建资源加工型工业体系。其中可以主要包括: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即食品饮料工业、保健医药工业、旅游购物品加工工业。
(二)实施政府主导的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确立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及权力边界,达到社会各部分各负其责,共同承担乡村旅游区社会发展的任务至关重要。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给本国或本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旅游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营造旅游环境,有意识的发展旅游业,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
积极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农村地区应在充分尊重当地农民合法权益和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兴办乡村旅游,逐步整合分散的乡村旅游点,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旅游区软硬件环境
交通、通讯设施的完善,水利、电力设施的建设,教育、民生设施的提高等都决定着乡村旅游区开发的程度和发展前景。基础设施也会影响到农村总体经济水平,从这种角度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增强。因此,乡村旅游区要在已有基础上,加大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快公路、通讯、能源、水利建设的速度,尽快改善乡村旅游区生存条件和投资环境,为其经济的全面振兴奠定基础。在加快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提高其软件环境,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
积极培养旅游人才。目前,旅游企业发展的较好的地区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具体的做法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在岗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通过与高校合作,以定向招生的方式培养发展旅游业急需的各种人才。目前,乡村旅游区旅游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文凭层次较低,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对农村地区的乡村旅游基础研究尤为不利。
(五)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乡村旅游进发展
制约农村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兴办任何事业都要解决资金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实力还不很雄厚,不可能对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多大的投入。如何筹集资金办旅游是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一个难题。借用一些贫困地区办旅游的做法,是:不等、不靠、主动“找米下锅”,广聚社会闲散资金为我所用,坚持景区开发筹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车家骧,苏维词,刘瑞.贵州山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J].乡村旅游,2007,(11):39-40.
[2](英)伦纳德·J·利克里什,卡森·L·詹金斯,程尽能等译.旅游学通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论文摘要对杜仲研究的概况和景德镇市杜仲产业发展概况进行了介绍,对景德镇市杜仲产业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对当地如何进一步发展杜仲产业提出了建议。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全市有林业用地面积35.47万公顷。属亚热带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地基石为千枚岩、石灰岩,土壤为黄红壤。野生和散生杜仲遍布全市乡村,是种植杜仲得天独厚的好地方。由于我市气候有利于杜仲生长,具有优良品种,又有一定规模的杜仲基地,加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杜仲栽培必将成倍增长,产量、质量和综合开发的经济效益也一定会取得突破性发展。
1杜仲的用途与开发现状
杜仲(EucommiaulmoidesOliv)属杜仲科(Eucommiaceae),仅1属1种,是我国特有的名贵经济树种,全树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杜仲作为中药材,在中国、东南亚及世界华人当中长期盛行。近代研究发现杜仲在降低血压、增强人体免疫机能、抗疲劳、抗衰老、抗癌、预防骨质疏松等方面具有良好疗效,被美国哈佛大学胡秀英教授誉为世界最高质量的天然降压药,美国、俄罗斯宇航家也把杜仲作为宇航保健品。据资料介绍,日本某公司1994年杜仲茶产值近100亿日元,杜仲叶2200t,日本杜仲茶也已销售到香港市场,贵州遵义的杜仲茶已出口到日本、欧洲等国家。杜仲的保健作用正在被世界所认识和接受。
杜仲胶用途广泛,1993年我国化学家严端芳研究员和橡胶专家吕伯龄在美国召开的第二十届国际橡胶会议上,分别宣读了2篇论文,向国际橡胶界宣布我国开发出1种新的天然橡胶,并获得了国际领先成就。
杜仲胶具有三叶橡胶和塑料的特性,又具有两者皆不具备的特性。杜仲胶在医用、工业、电子、国防、通讯、人民生活等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利用前景,可用作摩托运动员护滕、飞行员护颈、护腰材料,抗冲击性能极其优异。杜仲胶大力发展,将从胶种到种植地域改变国际天然橡胶的格局。杜仲胶已进入系统材料工程学的新领域中,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新材料。
贵阳某公司已建立了杜仲胶厂和杜仲保健品综合加工厂,并建立世界上第1个精胶厂,这标志着我国杜仲胶的开发开始走向工厂化、规模化生产的道路,这对促进我国杜仲胶产业化进程具有示范性意义。
2调研目的与意义
目前国内在杜仲中药、保健品、杜仲胶、杜仲叶饲料、果实、花粉和木材综合开发等研究等方面均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林业局把杜仲综合开发列为下个世纪重点开发项目,故杜仲综合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美好的前景。我市处于杜仲最佳种植地区,具有最佳品种,又有成套科学栽培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并有一定规模的杜仲基地。杜仲综合开发利用对我市以林扶贫,繁荣乡村经济,加快山区群众脱贫致富,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3调研内容
通过对全市杜仲资源的调查,指导群众充分利用山场,调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根据杜仲生长习性,依靠科学,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扩大全市杜仲基地,更好地为营建杜仲胶厂和杜仲保健品开发等综合开发利用服务。由初加工逐渐向深加工、精加工发展。
全市杜仲基地成倍增长的同时,必须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以龙头企业带领杜仲产业的发展。即在我市建立杜仲胶厂和杜仲产品综合加工厂。针对杜仲在医疗、保健等方面需求量的与日俱增以及杜仲胶疏化高弹性体开发利用需要,近阶段杜仲综合工发利用在开发规模上要进一步扩大,各乡(镇)加快对杜仲发展,同时要注意选用良种,还要加强集约经营,提高现有杜仲的质量和产量。要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市场,争取以优质产品多创汇,促进我市杜仲事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4调研结果与分析
我市气候、土壤等立地条件因子适合杜仲生长、发育,且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有利于发展杜仲生产和杜仲综合加工,这说明我市已具有综合开发利用杜仲的基础条件。
我市对发展杜仲生产及综合开发非常重视,又有较强的科技力量,这将为我市发展杜仲生产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领导基础和技术储备力量。
我国杜仲资源丰富,而且在杜仲应用的某些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如何搞好杜仲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并继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把杜仲综合开发与环境生态效益,以及贫困地区脱贫结合起来,是摆在我国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5对我市发展杜仲生产和综合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全市杜仲资源调查,我们认为景德镇市发展杜仲生产是基本成功的,当前浮梁县黄坛药场已有小部分杜仲林开始投产,并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我市利用低丘陵残次林地发展杜仲栽培,比凭借自然更新、人工封山育林等造价低,且成林快、经济效益高、群众容易接受。
发展杜仲基地,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合理的,在经济上是合算的,在实践中是可行的。杜仲基地的大力发展对于促进山区资源优势经济转化,加快山区脱贫致富步伐,对于振兴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瓷都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促进作用。为了真正做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全方位开发杜仲,走杜仲产业化建设之路,现对我市发展杜仲和综合发展利用提出几点建议。
5.1加强对杜仲基地建设的宏观指导
杜仲林本身就属经济林,经济林是林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振兴也就是整个林业振兴的一个标志。林业部门应根据市场体系建设和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经济特征,有组织、有选择地搞好杜仲基地发展规划,并与区域的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杜仲基地的宏观调控,对市场需求情况进行预测预报,主动搞好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
5.2搞好基地建设,促进主导产业的形成
杜仲林建设要成为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的突破口,成为山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它不仅在于发展的数量,还在于实现建设规模化经营和资源利用的有效配置,提高山区林业的综合效益。杜仲林分散经营,不利管理,更不利于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形成一定的商品优势,影响效益的提高,因此要做好以下几点(1)在基地布局上,应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要选择适宜杜仲生长的山地发展栽培,认真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选择优良品种。
(2)在营造模式上,必须将立体结构与层次经营相结合,企业+农户发展,股份制合作经营。
(3)在培育方式上,实行新造(包括更新造林)与培育有丰产潜力的幼林相结合,以加快建设速度,及早发挥投资效益。
(4)在基地建设上,按照规模经营的要求,每片基地要相对集中连片,并有一定的面积,使基地建成后都能形成“规模”,为国家提供较多的商品药材和天然橡胶主要原材料。基地建设要严格按工程项目管理,强化集约经营,并建立一套从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规划设计、作业方案、施工管理、检查验收到建立技术档案等主要内容的科学管理体系,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重点投入,做到造一片、管一片、成林一片、丰产一片。
(5)在进度安排上,按统筹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根据资金的多少、需材缓急、先易后难、先急后缓、择优安排、滚动前进。
5.3以科技为依托,坚持新发展和低产低效林改造相结合
发展栽培中药材,实现山区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乃至经济优势的转化,首先要依靠科技,提高杜仲林的建设和综合开发产品质量,做到提高和发展相结合,质量和速度相协调,规模和效益相统一。当前我市栽培的杜仲林普遍存在产量低、管理粗放、效益差。瑶里乡有一片20世纪70年代造的杜仲,由于管理不当,如今已变成残次林。为此,在新发展的同时,对经济效益差的“劣、杂、散、残”的杜仲林,应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进行补植,使之形成针阔混交林或得到更新改造,积极引进和吸收既符合当地自然立地条件,又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名、特、优新品种,使基地能与增产、增收、增效同步进行。
5.4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杜仲的综合利用效益
杜仲的发展,必须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系列经营之路。从目前看,由于受资金、技术以及传统观念的制约和影响,我市杜仲的发展仍停留在栽培方面,虽然群众对杜仲发展积极性较高,但市场意识不够强,且缺乏信息观念,忽视了因产品销售、加工渠道不畅而产生的风险。
杜仲的发展和综合开发要成为山区林业资源的主导产业。在发展资源的同时,一要更新观念,将产品的销售、贮藏和加工统筹安排;二要充分利用本市林业行业自身的资源、人才、科技优势,通过建成综合开发加工厂和批发市场,形成既有资源规模又有系列加工,既有全方位销售又有配套服务的社会化格局,努力提高杜仲开发的经济效益。
5.5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杜仲开发利用效率
在我市发展杜仲及综合开发利用,就是要建立起以科学技术为支柱的商品经济体系,一个主要的支撑条件是加大科学技术投入的强度和质量。运用现代的先进技术使过去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得到解决,使产品质量和效益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和增加。目前,林业生产中使用的科学技术水平还很低,无论是集体经营还是农户经营都只求产生,不予投入;只讲经济需要,不顾社会、生态效益。技术管理毫无约束力,科学生产难于实现,造成现实资源和潜力在资源上的巨大浪费。因此,我市发展杜仲时必须做到:
(1)精造良种,应用先进配套技术,促进企业科技进步。
(2)要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切实解决生产过程中缺技术、少资金、物资不足和信息不灵的实际困难。
(3)抓好生产,计划财经管理“三位一体”经费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促进杜仲发展机制的运行,把基地建成产品化、产业化。
(4)要高度加强对我市杜仲栽培及开发有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使科技兴林落到实处。
6参考文献
[1]金先宝.杜仲播种育苗技术[J].安徽林业,1999(6):17.
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科教兴国”、“科教兴县”这一战略目标,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强化农技校建设,全县共有农技校304所,其中县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一所,乡农技校14所,村农技校289所,达国家示范性化技术学校标准2所。90以上的农校配有电教设施、图书、仪器等其它教学设施。全县共发表科技论文国家级2篇,省级5篇,市级16篇,通二村的果业管理受到省政府的表彰,被确定为市苹果七日游景点之一。今年我们又投入30万元改建和修建了农技校,充实了农技校的教学设施。各农技校利用“校校通”的网终优势,对全县农民进行了信息技术教育大培训,共培训农民3000余人。协同劳动保障部门实施农民工拟转移培训20__人,劳动力输出1700人,配合县科技局开展了万名高素质农民大培训活动。帮助农民下载农产品信息9000余条,网上发表农产品信息4000余条,给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达5000余万元。
二、疏通渠道,构建成教网络
为了完善成教管理机制,我们成人办多次召开专题会,召集有关人员疏通各个环节,协同县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第一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配合县教教局确立了农村果业、大棚种植、养殖等培训基地,同时要求做到成人办和联区,联区与农校,农校与个人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不放松。定期检查落实:培训有计划,上课有教案,作业有批改,实习辅导适时有效,学员培训档案健全,联合相关部门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推荐农民工转移就业,同时做好跟踪服务。逐步构建了一个“培训、检测、执证上岗、跟踪服务”的成人教育网络。
三、合理布局,设施继续完善
我县农技校点面结合,县农业技术培训中心设在县第一职业中学,14所乡农技校分别设在各乡镇或乡镇初中,各村农技校分别设在各村小学,大部分农校都和小学或初中的微机连接,有利于农民学电脑及上网查询农业信息。根据国家教委提出的“独立建校,初中建制”这个标准,现已完成独立建制的有设施基本齐全,人员齐备的通化、西村等示范乡镇农技校。
镇示范农技校,地处本镇黄金地段,王通中学对面,占地3000平米,有建筑面积400平米的一栋高标准二层小楼。另有配套瓦房三间,共投资40余万元。西村农技校投资20余万元,对内部设施进行了更新,通化西村两所农技校顺利通过省级示范农技校的验收,达国家级标准。
四、措施得力,确保成教效益
(一)服务农村经济,培养科技当家人
本着服务当地经济的目的,注重选拔农村专业人才,尤其是乡村干部,充分发掘人才资源,通过集中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以点带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科学技术素质,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
(二)围绕主导产业,推广实用技术
为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我们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校的作用,抓实用技术培训,配合科委、果业部门,指导乡村农技校把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作为农村成教工作的突破口,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小康建设这条主线,结合各村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短班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坚持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组织开展了科技含量高,学习周期短的多种实用技术培训。两年来,全县共进行了地膜覆盖、苹果套袋、大棚蔬菜、药材种植、养殖等50多个项目的实用技术培训两千余次,培训人数达10万人。
苹果是我县的主导产业,随着技术培训的加强和提高,涌现出程兆会等67名亩收入超万元的苹果状元,西村乡大量种植药材,药农经农技校培训后,对药村的种植管理、性能、特色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种植及粗加工技术有了显著提高,现在西村乡家家种药材,成了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药材种植基地。
(三)适应时代需求,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了解国际国内信息,引导农民适时调产,振兴农村经济,为此我们依托各村小学校校装电脑,校校网络化这一优势,重点对全县农民进行了信息技术教育大培训。
1、安排细致周密,确保培训圆满
针对实际情况,出台了详细的五年培训规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每村确定一名信息员,制做1—2块信息栏,逐村核实培训人数,确定每期学员名单。审阅了各村的培训计划,各村信息员具体负责各村的培训工作,及时果市行情、药材种植、作物引种等各种信息,培训教师由各村小学电脑教师担任,地点在各村小学,时间主要是晚上和节假日白天,每月培训一期,每期一机一人,确保每位学员都能学会学懂,熟练掌握,培训内容为理论讲授和实际操作,每期培训结束后由信息技术教育办公室统一命题,组织考试,合 格者发给培训合格证,不合格者参加下期培训。
2、鼠标忙忙击点,硕果映红笑脸
通过一年多的培训,现已培训5000人全部能上网查询资料,下载信息,水平较高的学员还会制作网页,处理文字,编辑广告,刻录光盘。
杨郭村农民根据网络信息,往全国各地发油桃,共销售150多万斤,获利40万元。巩村农民通过三门峡网站在网上销售笤帚信息,出售15万把,净赚7万余元。大谢村谢新业在网上苹果信息销果20多万斤,获利3万8千余元。
(四)协同相关部门,实施两大工程
1、千名农民劳务输出培训工程
20__年元月,我们与劳动部门一起启动了劳务输出培训工程。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外出调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二是建立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县劳动局设劳务市场,乡设劳务站,村确定劳务信息/!/员,对剩余劳动力的年龄文化技术进行了认真的统计。三是实行订单培训,我们主要开设炊事、缝纫、电子、制药、机械维修等专业。四是组织劳务输出。五是做好跟踪服务,保证劳工合法权益。
2、万名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
论文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与当代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的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在对象和宗旨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开展为“三农”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需要从这场教育运动中获得借鉴,应该坚持全面、终身教育的理念,强调农民与知识分子的人格平等,注重调查、试验以及教育模式的改革。
远程教育服务“三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新,而从历史上类似实践中获得借鉴也是非常有益的。目前,已有学者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与历史上著名的晏阳初的乡村平民教育实验、黄炎培的乡村职业教育实验、陶行知的乡村教育运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等几次声势浩大的农村教育运动一样,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将是新世纪的又一次教育实验,更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远的一次中国农村教育的世纪性工程。”’一但这项研究还没有充分展开,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点尝试。
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掀起的声势浩大的乡村教育运动,是一次农村综合改革的可贵探索,是把中国农村融人现代化轨道的伟大尝试:这场历时十余年的教育运动,最终因的爆发和国内政局的动荡不安以及自身的缺陷而走向沉寂。乡村教育运动与当前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的为“三农”服务的远程教育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这种比较是进行历史借鉴的基本前提。
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对象和宗旨上的高度一致,那就是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围绕农民、农业等问题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引导农民走上现代化之路。但毕竟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办学性质以及具体方式方法均有不同。乡村教育运动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时政局动荡、战争频仍、外族人侵;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则是发生在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性质上,前者是“教育救国”思想的具体体现,那就是“改造乡村、再造民族”;而后者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方针的具体实施。在与政府的关系上,前者总体上倾向于一种“在野”的个人作为,而后者则是当今“科教兴国”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上,前者是一种面对面的教育,怀着救国救民宏愿的教育家们带着大批知识分子奔赴乡间、田头,建立学校,组织民众,开展活动;后者目前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远距离地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教育欠发达的广大农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黄炎培、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现代教育先行者的热忱和智慧在令我们钦佩的同时,也给我们良多启迪,其经验和教训足资借鉴。以下从总体的教育理念、从教者与受教者各自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实施教育的具体方法等方面作一展开。
二
乡村改造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家都从教育着手,但是他们并不是把目光仅仅局限在教育上,而是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综合起来进行整体考虑,在教育理念上,他们都坚持“大乡村教育观”。
黄炎培把孔子的“富、庶、教”思想演变为“富教兼施”,且进一步走向“富、政、教合一”的“大职业教育主义”。他认为乡村是一个整体,应该进行整体改进。“方今教育上最大问题,无过于学校与社会隔绝。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从此更进行扩大教育的范围,沟通生活界线种种方法,而理想的教育,或者因之而实现。”纽’〕陶行知推行“以学校为中心,以乡村教师为灵魂”的整体乡村改造模式,坚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原则。他把整个教育的外延扩大化,认为乡村教育的生路“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疮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晏阳初关于“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相结合的乡村教育思想,更具现代社会“综合治理”的色彩。实施文艺、卫生、公民和生计等“四大教育”,使农民成为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的“新民”,从而实现政治、经济、教育、卫生、自卫、礼俗建设的整体进步,达到复兴国家、振兴民族的目的。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是乡村被破坏而激起的乡村自救运动,是重建我们民族和社会的新组织构造的运动。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建立“乡村组织”(乡长、乡农学校、乡公所、乡民会议)实现“新乡政”,解决农村教育及政治、经济建设三大问题。具体途径是用乡农学校实现对农民的精神陶冶、自卫训练、生产劳动及知识教育等,以推进社会,组织农村,达到“政教合一”的目的。
虽然上述几位教育家关于乡村整体改造的阶级性质及具体设想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大乡村教育观”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现代教育所应具有的先进理念和特色:一是教育地域的扩大,课堂、田间、车间、炕头等都可作教育的场所;二是受教、从教人员的增加,男女老少、农民、教师、官员等既是受教对象,亦都可作施教人员;三是教育内容的拓宽,读书、识字、乡政、自卫、农、工、商、贸等都是教育的内容;四是教育方式的灵活,课堂教学、课后活动、乡规、民约、劳动、陶冶、示范等多重方式灵活运用。可以说,中国20世纪初的乡村教育思想已初具现代终身教育的理念。
虽然目前已有人认识到:“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教育资本、文化资本,先使农民的脑袋富起来,再使农民的口袋鼓起来,腰杆子挺起来,人格的尊严立起来,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三农’问题”,但是,就目前状况而言,“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宏观决策却相对滞后。一方面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政出多门、行政垄断以及行业壁垒等情况的严重存在,构成了远程教育向‘三农’延伸的体制性障碍。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之所以还没有完全达到这样的高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现在的社会体制和教育体制已经相当精细、复杂,电大教育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分担其中一部分职能,但无论就社会需要还是自身发展,电大都应当具有这种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电大除了把自己做大做强,提高自身在农村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外,还要协调与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及其他高校的关系,协助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高校合作,这样才能拓展自身的教育业务,发展自身,在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显身手。由此可见,在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工作中,政府应当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而电大系统则应该凭借自身的优势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
在从教者与受教者关系的处理上,乡村教育运动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
晏阳初早年在为法国战场上当“苦力”的华工当翻译的过程中,发现中国有一个巨大的“脑矿”。“我发现了一个新人物,这个新人物就是‘苦力”’。“是‘苦力’教训了我。我不但发现了‘苦力’的苦,还发现了‘苦力’的力,‘苦力’的潜伏力。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救济,而是发扬—发扬他们的潜伏力。……生意人知道开金矿银矿的重要,忘记了脑矿。世界上最大的脑矿在中国。我们中国一般知识分子没有这个知觉……平民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发扬民力,发扬平民的潜伏力,发扬人格平等的精神。
在具体实践中,梁漱溟、晏阳初都强调“农民自觉”,注重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二梁漱溟提出:“农民自觉,乡村自救,乡村的事情才有办法;所以我们说乡村建设顶要紧的第一点便是农民自觉。”晏阳初认为:“社会改造事业,没有千百万觉悟了的劳苦大众积极参加,是一定不会奏效的,是注定要失败的。”又说:“知识分子回到民间去,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启发教育农民,激发调动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自发自动的精神。”要对农民进行教育,就需要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他们都提倡知识分子下乡,与乡村居民结合,指导与帮助乡村居民进行乡村建设。1929年,晏阳初及其同仁举家迁往定县,形成一时传为美谈的“博士下乡”壮举。梁漱溟号召知识分子下乡与农民打成一片,并最终“使乡间人磨砺变化革命知识分子,使革命知识分子转移变化乡间人”。
梁漱溟抛弃优越的都市生活来到乡村,以满腔热血和激情“解救众生”,结果却遭到农民的冷遇,甚至反对,心中不免产生一种莫名的悲哀。他意识到自己未能代表时代的要求、乡村的要求,甚至与农民处于对立地位。晏阳初认为从事“人的改造”是解决中国整个社会的根本问题,希望从根本上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几十年乡村工作的实践使他感触颇深:一个强加于人民的计划,即使其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也会因为满足不了其真正的需要而宣告失败。“知识分子总是在考虑如何引导人类按自己预设的道路前进,总是在想自己与大众有什么不同,以及如何做才能显出不同,却没有人去思考启蒙者与被启蒙者有什么共同之处:伙’。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家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已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但他们并没有彻底摆脱“救世主”的心态,而这对当代从事远程教育的人尤其有着警戒意义。
对农民人格的尊重,保持一种平等的态度,这是开展工作的基本条件。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知识分子要真正付诸行动,走出书斋,走出机房,深入民间。有专家建议,将普通高校的力量结合起来,让大学生、研究生在暑期进行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维护、技术培训和对农民作宣传等;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高校教师、学生与电大配合起来,在课程开发、农村需求调查、新经验总结推广等方面共同设计一些项目,分步骤实施。只要政府支持,这些措施应该是切实可行的。
四
乡村教育运动不仅有着先进的理念,平等的态度,也在实践中形成许多科学有效的方法,这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计划的制定、教育模式的改革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第一,深入民间,调查研究。晏阳初主张从实际出发,建立符合时代、符合国情、为全民而有的新教育体系。为此,他号召知识分子深入民间,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并协助平民解决问题。他始终把调查工作列在第一位,强调一切教育工作与社会建设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必须对农民生活、农村社会的事实与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规划方案。在他的号召下,一批高级知识分子深入定县农村,进行了中国现代史上首次以县为单位的系统的社会调查,时间之长、内容之广,前所未有,最后由李景汉汇编成70多万字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为了使调查能够顺利进行,并得到精确、有用的数据,他还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现代社会调查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并要照顾到农民心理和农村风俗等民间生活状况。”·晏阳初这一主张对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工作尤为重要。目前,农民讲求实惠,自主性差,有的还相当保守,看不到效益就不会主动介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呈现空洞化态势,这些都是要充分考虑的。’因为纵然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先进的网络技术,有高水平的师资,若不通过调查获知农民的真实需要,那只能是摆设,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二,崇尚科学,注重实验。乡村教育运动创力、大量试验区,晏阳初的河北定县乡村改进试验(1929年)和梁漱溟的山东邹平试验区(1931年)等。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到1935年,全国各地建立的各种乡村教育、乡村建设的实验区已达193处之多。为了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教育救国方案,晏阳初特别重视从农村、农民的实际生活中找材料,进行研究实验。他说:“自然科学的研究需要实验室,社会科学的实验也需要实验室,但这实验室不是在屋子里,不是在图书馆,而要在社会实践中,在农村里。”7’“,定县就是这样一个改造农村社会生活的大的“社会实验室”。
在这个“实验室”里,晏阳初进行了农民教育、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卫生保健、县政改革等方面的一系列实验研究,最后形成了四大教育并行,三大方式连锁实施,研究实验、人才培训、表证推广分步进行的完整的制度化的平民教育体系:目前,以电大为主体的远程教育已经将系统功能向“三农”延伸,技术支持重心向“三农”下移,教学资源向“三农”扩展,服务功能向“三农”覆盖,但在全面推进、遍地开花时,切忌盲目,不能缺少试验这一中间环节。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两岸合作;产业链整合
一、对休闲农业定义的再认识
基于近年来休闲农业的迅速发展,加之对休闲农业的大量研究,使人们对休闲农业的看法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1、休闲农业的本质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休闲农业在本质上是结合农业产销与休闲观光的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农民利益为依据,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条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新型经营形态。具代表性的主流观点如郭焕成(2004),蒙睿、周鸿(2007)等均认为休闲观农业是旅游业与农业之间的交叉型新兴产业,体现着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态,是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渗透。概括起来我国学术界对休闲农业概念的界定普遍上强调其农业生产的本质特性,同时具有与旅游业交融的独特特性,把旅游业的经营模式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从而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联系与区别
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关的术语非常多,从最初的农村旅游,到后来的农业旅游或旅游农业,以至演进到当下欧美国家惯用的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和日本、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流行的观光农业(agro—tourism),休闲农业等等,概念问题仍未统一,探索还在继续。大多数概念可以替代使用,但在大陆和台湾,普遍认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概念是存在差异的,前者是一种农业经营形态,后者是一种旅游方式,所以对两者一直保持平行研究,虽有交叉性,但也保持有各自的独立性。
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旅游活动。(世界旅游组织,1997)。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者及其市场细分、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营销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其中乡村旅游供给和可持续发展与休闲农业研究具有重叠性。有学者指出,今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重点将主要是跨学科、多角度进行的实证和理论研究,以及国际合作层面的跨地区、跨文化的乡村旅游发展。
因此,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产业类型并不完全相同,产业价值链的构成也不完全一样。由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本身的交叉性和复杂性,两者几乎成了整个社会科学所共有的研究对象。到目前为止,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侧重于将之视为一种新兴农业经营方式,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则侧重于从旅游规划角度,将之视为一项旅游服务产品来开发。
二、休闲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Sharpley(2004)、Walmsley(2003)等普遍认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廖军华(2009)提出休闲农业的新价值,不应再仅限于生产农产品、粮食与原料的传统功能,特别在永续发展的理念下,休闲农业被视为兼具保护自然环境、维护乡村景观、承传文化产业与奠基乡村发展等多面向的角色与功能。
1990年后,台湾已将休闲农业的发展作为地方发展的“成长极”(growthpole),休闲农业区作为农村发展的“成长中心”(growth center)(王春熙,2004),休闲农业成为振兴地区农业的新产业。台湾农委会从1990年度起在农建计划中成立“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主动积极推动休闲农业的规划建设工作,同时加强辅导业者经营休闲农场,并于1996年公布了“休闲农业辅导办法”,2004年后,休闲农业发展细分成“休闲农场”“休闲农业区”与“乡村旅游”三个层次。(萧崑杉2008)
近年海峡两岸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表明,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是集多类休闲农业园区连接在一起,并结合休闲农场、民宿、乡村餐饮、古迹、文化产品及自然景观等多项休闲资源而形成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具有资本密集产业的战略联盟的特性。
三、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新视角
1、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迫切性
目前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处于较高的发展阶段,在全台遍地开花,处于饱和状态。随着台湾工业化进程中土地与劳动力资源要素稀缺性的提高,台湾休闲农业增长面临高成本的挑战。台湾的农业资金、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开始向岛外移动,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大陆的休闲农业发展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和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缺乏是限制大陆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相对于台湾而言,大陆土地资源丰富,土地综合利用与集约利用还有很大的提高潜力,同时劳动力资源丰富并价廉。这种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而形成的资源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与这种差异的互补性,增强了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迫切性。
2、从产业集聚角度看两岸休闲农业合作
从产业集聚角度研究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文献还不够多,但显然该领域已成为两岸休闲农业合作创新的突破口。陈茜(2009)认为,基于比较优势的视角,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空间广阔,即不仅仅只是单方面的利用台湾休闲农业项目经营的优势,还可利用台湾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上的优势,以及生态维护、环境保护、文化创意、生物技术、食品医药美容方面的优势,结合大陆丰富的自然农业资源、人文资源;实现两岸资源全面的优化配置。
随着休闲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相关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顾客、竞争和变革一同构成了影响休闲农业生存和发展的三个最主要因素。因此,休闲农业的产业链条应该进一步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形成网络化关联,使两岸多产业的共同参与,同时在这个开放的网络状产业链上,继续耦合关联行业如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环保产业、养生美容产业,甚至会展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赋予休闲农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
3、两岸必经的休闲农业产业链整合之路
休闲产品与服务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决定了休闲农业产业链需要进行纵向分解和横向延伸,以各环节的专业化发展替代单一企业一条龙式的经营模式,才能让目前众多面临相似困境的两岸休闲农业企业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努力延伸可拓展产业链条,增加每一个产业链环节的企业种类,提升各个环节的服务能力与质量保障,才能形成休闲农业新的核心竞争优势。
要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意味着原先一体化的产业链应该被更精细化的产业链替代,形成更加专业化的生产单元。当专注某个生产环节的企业越来越多时,本身的集合就可能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目前休闲农业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量环节的分解,如对乡土美食餐饮产业的开发,单以健康养生为主线的餐饮就能发展出花卉餐饮、水果餐饮、药膳餐饮,田园餐厅,采摘烧烤DIY等多种具附加价值的环节。当共同参与同一环节的企业达到一定数量,便能形成稳定的产业联盟,产生集聚效应。
四、基于产业链整合的两岸休闲农业合作新途径
基于两岸合作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两大产业链为核心进行横向与纵向整合,形成新型的产业合作模式,产生新的分工环节,可以不断创造新的价值。
1、实现餐饮与民宿产业的模块化分工。
在大陆的休闲农业普遍表现出餐饮与民宿产业链环节较为落后,缺乏特色。由于地处农村,餐饮服务的提供往往过于粗糙,缺乏层次性、精细化服务,缺乏对餐饮环境、餐厅风格、服务水平的提升,而城市来的顾客将餐饮作为一项重要的整体消费,其要求相当高,因而目前的餐饮环节远远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民宿的提供就更缺乏档次,导致大多数的顾客并不留宿在休闲农场。
休闲农业的餐饮企业和民宿企业应该根据定位和服务种类实现模块化分解,实现深度分工与合作,如同一农场的多家餐饮和住宿实现功能互补,做好特色定位,增加灵活性、创新性。使合作企业能够找到共同使用彼此资源的方式,从而创造出新的核心竞争力,并产业集聚效应。通过不同价值模块之间的协作、创新和竞争,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下转第108页)(上接第106页)
台湾休闲农场的餐饮与民宿是一大品牌,特色鲜明,服务水平高,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之一,有巨大的价值增值效应,许多的顾客因喜爱休闲农场的美食和独特舒适的住宿而多次前往,因而该产业链环节也赋予了休闲农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台湾,不少会展与体育赛事等均加盟休闲农场,使产业链得到新的延伸。因此,大陆在这一环节需要尽快吸引台湾相关企业的引入,带动该产业的发展提升,形成有效竞争力。
2、建立食品养生、医药保健与美容产业的战略联盟
当前这三者的社会需求极大,大多数的休闲农业观光顾客都有获取更加天然健康的乡村食品的渴望,加之养生热潮的出现提出了对天然绿色保健品、有养生保健疗效的当地特产、有美容功能的当地中草药利用等产业的需求,将这些产业与传统休闲农业产业的结合将会创造出更多的产业附加价值,提升产业竞争力,如果能将台湾资金、技术与管理优势结合进来,发展前景广阔。
3、延伸生态保护产业环节
台湾有许多以赏萤火虫或观青蛙、蜻蜓、蜜蜂为主题的休闲农场,将休闲与娱乐、教育融为一体,让顾客参与各种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即提升了农村自然资源的价值,又有效横向延伸了休闲体验的环节,增加了产业价值链。由于台湾长期注重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已成为各休闲农业产业的基础性环节,并通过各种休闲活动来强化提升其无形价值。而这正是大陆休闲农场项目的空白,即大陆尚缺乏通过挖掘以动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休闲农场,寓教于乐,来丰富休闲项目和提高产业价值,两岸在这一领域可进行较多的合作。
4、提高对民俗文化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
文化资源如果能进行合理的利用与转化,通过“创意”的推动,可以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大陆逐渐认识到文化创意对传统产业的巨大增值效应。在休闲农业的产业链中,民俗文化属薄弱环节,缺乏深层次的挖掘,而文化创意产业刚刚兴起,尚未完全与民俗文化资源相整合,导致休闲农业项目与乡村民俗与文化产业结合度不高。
而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发展较为成功的产业,在农业休闲消费环节中成功通过文化创意产生消费者与农村互动参与的民俗歌舞体验,民俗生活体验,当地民间手工作坊、民间美术参与体验,特色民俗纪念品开发等大大增加了一系列消费增值的环节,扩展休闲农业产业链。因此,该领域合作空间巨大。
两岸休闲农业合作在经过新型产业链整合之后,将吸引众多关联性、服务性企业或组织,如房地产业、金融业、餐饮零售业、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等等,从而实现全面的产业升级。由此可见,今后发展重点应是着眼于基于多元产业的新型休闲农业合作的理念,提出进一步提升附加值与竞争力的战略构想。地方政府应从产业政策导向的角度,对休闲农业各产业链模块进行引导和规划,采取一系列的促进措施。
参考文献:
[1]芮明杰.论产业链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
[2]芮明杰,张琰.产业创新战略[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0.
[3]郭焕成,郑健雄.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1.
[4]廖军华.对我国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09,8
[5]黄跃东,邓启明.闽台农业合作的现状、趋势与推进策略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1):4-9.
[6]陈茜.两岸产业合作之下的休闲农业合作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Sharpley R,Roberts L.Rural Tourism:10 Years 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4,6:119-124.
[8]Walmsley D J.Rural Tourism:a Case of Lifestyle 2led Opportunities [J]. Australian Geographer,2003,34(1):61-72.
论文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在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13亿人口.其中农业人口9亿多人,农业劳动力超过4.5亿人。“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三农”问题既是困扰我们多年、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世纪性问题,其影响的严重性和全局性已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三农”问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来想办法、出点子、拿措施。农村职业教育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目标,以反映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科学、新技术、新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服务“三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将为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创新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探讨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使其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更为有效地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成为当前一个极为紧迫的课题。
1 “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加快解决“三农”难题,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又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也应相应的得到提高,而我国的农村还很落后,农民重视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加之广大农村地区科教事业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迫在眉睫,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和基层教育工作者勇挑重担。
1.1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人才培养的贡献
受长期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影响,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民在某种意义上讲还是弱势群体。农民整体素质低于城市市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文盲率较高。因此,需要“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新型劳动者,即新型农民。农村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合农村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基础职业技术素质和掌握适当的专业实用技术为着眼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对初中级人才的要求与成长规律,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实践表明,职业教育不仅能塑造现代的新型劳动者,培养出大批技术型、工艺型、管理型人才,而且职业学校还是科技传播的重要阵地,是推广科技成果的重要纽带。它能通过教学和多种宣传途径,把新科技传播、普及、推广到全社会,利用自己的优势搞“实验田、示范田”,建立科技辐射联系点,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形成多层次、多功能,遍及整个社会的科技推广网络,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
1.2农村职业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举办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一个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成度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改变劳动力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占有很大优势.贫富的差距不仅仅因为勤劳和懒惰,而缘于知识的差距。古语说“天道酬勤”。现在还应加上“天道酬智”,因为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1.3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围绕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面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需要开设课程,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探索出一些较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通过推广科技项目和实用技术,服务“三农”。农村职业学校一方面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实施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推广农业新技术;另一方面开展对口支援活动。进行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送科技下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实行产教研结合,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村实用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基地。我国的农业科研。仅靠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所远不能够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它们多半远离乡村,有着诸多的不便。而农村职业学校扎根于农村,能及时了解“三农”的需要。并依靠农村职业学校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实施产、教、研结合,针对“三农”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并通过基地示范迅速推广,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1.4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继续教育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多、文化素质低,满足广大农民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求.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民对学习和培训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对知识和技术的渴求将是农民群众的重要需求.因此.在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1.2农村职业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举办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一个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成度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改变劳动力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占有很大优势.贫富的差距不仅仅因为勤劳和懒惰,而缘于知识的差距。古语说“天道酬勤”。现在还应加上“天道酬智”,因为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1.3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围绕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面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需要开设课程,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探索出一些较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通过推广科技项目和实用技术,服务“三农”。农村职业学校一方面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实施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推广农业新技术;另一方面开展对口支援活动。进行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送科技下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实行产教研结合,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村实用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基地。我国的农业科研。仅靠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所远不能够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它们多半远离乡村,有着诸多的不便。而农村职业学校扎根于农村,能及时了解“三农”的需要。并依靠农村职业学校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实施产、教、研结合,针对“三农”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并通过基地示范迅速推广,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论文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制约因素;对策措施
1.农民工市民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高度城市化、农民工市民化是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特征,所有发达国家都不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例如农民在英国只占人口的3%,在美国占6%,在日本占16%,在韩国占20%;而中国现在70%的人口是农民。从城乡分布来看,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达到75705万人,占58.24%。乡村人口54283万人,占总人口的41.76%。而按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来测算,到2020年前还将从农村转移出3亿左右的人口。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象将在较长时期存在,农民工市民化将是今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农民工市民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农民工市民化是工业化、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工业化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无形拉力,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使得大量农民逐渐从农业中摆脱出来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去。城市化是工业扩张的必然产物。农民市民化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农民工市民化是振兴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需要,而存在于城镇中近2.3亿农民工,他们的市民化,将是启动内需的重要支撑。(3)农民市民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农民市民化可以极大地促进公平地利益分配、合理的资源配置以及融洽的社会关系。(4)农民工市民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应然需要,只有农民市民化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农民,不仅缓解人地矛盾,还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从而为农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大农业创造有利条件。
2.受户籍制度影响,农民工在退出与进入环节上存在的困难与障碍
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背景下,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获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从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仍然遭遇到不少来自各个环节和层面的障碍和难题。而这些障碍和难题主要是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限制所引起。把农民工市民化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分解成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是这样划分的,第一个环节是农村人口退出环节,即农民退出农业和农村;第二个环节即进入城市环节,即农民退出农村农业后进入城市就业、生存和发展;第三个环节即融入城市环节。而本文主要是从前两个环节来讨论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
2.1 农民工在退出环节存在的困难与障碍,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讲
从主观上讲,农民工在退出环节存在的障碍有:退出信息缺乏、自身综合素质低的制约。退出信息缺乏影响能否提供有效的劳动力需求信息,是农民能否离开农业的重要前提。自身综合素质较低,影响了农民工走出农村、离开土地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低素质、低生存能力、低发展能力势必极大地阻碍他们的市民化。
从客观方面来讲,农民工在退出环节上存在的障碍主要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的制约,其中包括:(1)土地产权模糊不清,土地产权模糊,很容易造成农民土地所有权益受损,使农民丧失离开农村的第一笔初始资本,降低了农民进城后的生存能力,不利于市民化转变。(2)土地流转不畅,非农就业机会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以及城市对农民的社会性接纳不足,一部分流动出去的农民把土地作为“进可攻,退可守”的职业保障,一方面出去打工,获得工业化利益,另一方面占有土地使用权,获得权利收益。(3)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土地资源的低效率配置、以家庭为单位承包的小块土地成为农民的“口粮田”的同时,也成为阻碍农民退出农村的“绊脚石”。(4)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征地补偿问题没有处理好,同时又被城市社会保障排斥在外的结果。这部分农民即使到了城市中也很可能沦为城市贫民,这样的市民化不是让农民获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福祉,而是利益保障被忽视的“被迫工业化”的不良后果。 转贴于 2.2 农民工在进入城市环节上存在的困难与障碍
农民工在进入环节上存在的障碍有:(1)制度障碍的强大约束,进城务工农民普遍缺乏城镇居民可以享受到的一系列制度上的国民待遇,集中表现为缺乏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社会公共福利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性保障。而进城农民的各项制度缺失和不当造成了他们在各项权利上的“软缺失”,从而严重阻碍着他们的市民化。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来具体:一是二元户籍制度及其改革滞后阻碍农民市民化;二是劳动就业市场体制不规范;三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且不完善。(2)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支持缺失的制约,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由于农民进城就业派生的“二代移民”即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因城市教育体制受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影响而往往被排斥在外,成为阻碍进城务工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支持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进城农民的子女教育费用高;二是公办学校接收能力较弱;三是教育投资不够,教育资源分配不公。(3)进城务工农民社会资本短缺的制约,从我国进城务工农民的现实情况看,无论是个体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资源还是从社会联系和社会制度中获取资源都是微弱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城务工农民个人所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位次低;二是进城务工农民的制度型社会资本和组织型社会资本缺乏;三是进城农民的法律保护相对短缺。
3.完善户籍制度,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与建议
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必须由二元化向一元化改革转变,具体包括:
3.1 采取先城市后农村的办法有序地推进改革
户籍制度的改革不应急于求成,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先后顺序上应采取先城市后农村的办法。从以往的管理经验来看,人口流动进入成本越高的地方,必然导致其退出的比较成本也就越大,此举往往会导致人们采取牺牲“适合”而选择“适应”的做法,必将造成一些在城市人口流动上只进不出。因此,最好的作用途径就是通过市场竞争的博弈,给城市合理定位,是人们依照自身的特点,如能力、财力等等来确定定居城市的选择,逐步走出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有特色的多样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3.2 为进城务工人员建立在城市定居的过渡“平台”
统一城乡户籍制度,主要是逐步弱化城市户口和乡村户口的区别,并不一定是要加快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这种进入城市不是一种政府单方面对农民的剥夺而是农民主动离开农业领域进入城市的工业化领域,这中间关键问题是让他们有充分条件在城市展开其工业化生存。政府可以在大中型城市的郊区,设立农民工居住的“缓冲区”,建立单独的生活居住社区,为农民转变市民身份,以及申领当地户口等提供过渡性“平台”,即可以使农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使农民工更有尊严地享有城市居民身份,同时也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解决潜在的社会治安不安定因素,也可以让当地政府有一个统筹解决城市中流动人口问题的缓冲余地。
3.3 改革配套制度剥离户籍制度附加值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要彻底打破户籍束缚,彻底剥离捆绑于户籍之上的相关户籍特权,实现我国城乡间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维系最大限度上的社会公平。户口被高度重视的主要原因是户籍管理制度的背后经常承载着许多附加的社会功能,例如人事、社会保障、劳动关系、计划生育等。假如让户籍与社会福利脱钩,户籍的重要性就会随之逐渐淡化,与此同时,横亘在人口流动中的身份藩篱,也将不复存在。所以,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就必须消除附加在户口上的各种社会的、行政的功能,加快推进与户籍制度改革相匹配的政策和措施改革,实现社会人群的权利、待遇与保障的再分配,避免进而消除那些不利于户籍制度改革的体制性的和政策性的制约。
3.4 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差别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事实上存在的经济文化差别,这是在相当长时间内会存在的。另外一个是制度上的城乡差别,城里人可以干的事不让乡下人干,城里人可以得到的好处不让乡下人得,现在要弱化的是后一个,即制度上的城乡差别。而不是所谓的“取消”,因为这种制度也不是靠“取消”两个字可以解决。可行的方式是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如果能在城市找到正常的就业的途径,就可以逐步转让他们的农村土地给其他的农民。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业化生存其经济文化地位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也就是逐步缩小了城乡的事实差别。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尤其是乡镇企业聚集地以及那些农村商品的集散地建立的小城镇,可以将这些小城镇中作为试行取消户口限制的试点,创建一种能够与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的新型的户籍制度。通过实践积累经验然后到广大的大中城市推广。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熵值法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内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发展迅速[1]。我国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的发展,在科技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2]。然而,仍有多种因素制约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农技推广工作受这些因素影响很大,故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
2文献综述
2.1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研究
向仕容、罗华伟分析研究了农业技术推广的运行机制,提出了在其运行机制中构建博弈矩阵[4]。李博等研究发现,推广主体不同,所运行的推广机制也会有所不同[5]。周娟指出,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更适合以最接近农村和农民的基层政府为主导,以农村社区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整合、引导和支持作用,发挥农村社区的组织作用,发挥农民拥有地方性知识和实践的优势、作为主体的参与监督的作用,以及自我吸收和改进的积极性,实现其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权利自主性[6]。2.2国外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经过梳理各国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研究,发现美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独具特色,历时200a多,主要采取的是“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7,8]。整体来说,西方的农业技术推广早已走向产业化模式和合作化模式的道路,其中大多是中、小农户自愿联合集体加工或销售,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当作是一项系统的农村教育工程[9]。
3指标体系构建
3.1指标构建原则
3.1.1针对性原则各区域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市场环境、政策条件各不相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专业化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构建指标体系时应符合针对性原则。3.1.2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在构建时应采用数据获取方便、来源可靠的项作为指标,充分考虑指标数据的可操作性,同时要检验指标是否存在交叉重复,不能量化的因素也要尽可能的兼顾到[10]。3.1.3可比性原则农业技术推广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空间环境的差异性。为了区别不同地区环境的差异性,需要建立定量化评价指标[11]。
3.2指标设计
根据以上原则,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对众多的农业推广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和优化后,构建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4实证分析
4.1评价方法与步骤
为使论文所设计的指标体系更具专业性和合理性,采用以下方法把原始数据转换为可比较的数据序列。正项型指标:在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因子对农业技术推广影响程度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熵值法来确定权重系数,见表1。设有m个评价项目,n个评价指标,xij是第i个评价项的第j个指标值(1≤i≤m1≤j≤n)。建立原始矩阵[15]:将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矩阵:为了使问卷可信有效,笔者在收集问卷数据后,对所获得数据进行了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用科伦巴赫(Cronbach'sα)一致性系数来进行效度检验,根据α系数的检验标准可知,α值越高,表明问卷设计可靠性越大。问卷信度系数为0.777,大于0.7,各个维度的α系数也均大于0.7,说明研究数据总体与维度信度较好,基于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将得到具有可靠性的结果。效度分析中KMO值为0.738,表明数据亦具有较高效度[13]。使用熵值法对推广能力等总共4项进行权重计算,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推广能力、推广效果、推广满意度、推广创新度4项,其权重值分别是0.252、0.216、0.294、0.238。各项指标的权重都在0.250附近,分布比较均匀。综合得出,在重要性程度方面,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推广满意度、推广能力、推广创新度、推广效果。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各维度二级指标的权重值,综合得出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考核指标权重表,见表4[15]。
4.2绩效评价结果与分析
根据绩效评价标准和评分规则结合平度市农技推广实际情况,得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评价得分汇总表,如表5所示。笔者认为平度市农业技术推广在推广能力、推广方式方面应重点关注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管理机制和制度的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保障情况、乡镇农机推广机构设施条件、技术推广信息化水平。
5改进建议
从国家层面来看,“三农”工作越来越受重视,平度市应抓住国家高度重视农业人才的契机,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平度基层工作;近年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已经逐渐代替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平度市应建立完善相应的推广机制。
6结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