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有机化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3-03-20 16:14:23

导语:在有机化学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有机化学教学论文

第1篇

在初中学习化学时,知道它分为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两部分。学生在接触新的事物时总是会比较的感兴趣,这个阶段正是培养他们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的大好时机。良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会使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在学校的教学中,让学法与教法相结合,把教法融于学法,学法贯彻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学习有机化学需要掌握学习的规律:先是结构再是性质,然后是用途、制法,最后是代表物。在学习时不能用死办法,要灵活的学习,比如说“乙烯”这一章节的学习,可以打乱书本上的先后顺序,学习它的分子结构。这一章节在分析分子结构时讲到它是由化学键、分子极性、空间构型组成的。当碳原子结合的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多于氢原子数时引了一个概念———不饱和烃。观察它的物理结构、化学性质,先收集好一瓶乙烯的气体,从它的气味、颜色、溶解性等各方面来分析。根据它的物理与化学反应来使用它,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可以制成有机溶剂,塑料纤维等。如果对有机化学并不是很懂,可以认真听教师讲解它的性质与一些难懂的知识,慢慢地了解、认识有机化学的性质,从中可以找到学习的关键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学习中注重归纳总结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性质。

二、中职有机化学教学方法

(一)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效率现在多媒体已经在很多领域应用,运用也越来越广,制作媒体课件成为中职有机化学教师必须会的一个技术,有机化学中存在抽象的内容就不好展示出来,然而多媒体能够很轻易地展示出来,而且使内容更加的形象生动,很好理解。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有机化学的应用它的理论知识比较陈旧,内容的理论性比较强,学习起来比较的枯燥,学生很容易缺乏兴趣,作为中职教师,多试着将生活中的化学引入到课堂中去。例如,在饮食方面,菠菜不能与含有较多钙的豆腐一起煮,这是因为菠菜中含有草酸,与豆腐中的钙形成草酸钙,如果长期食用会得结石;还有就是重金属中毒,如汞盐中毒,可以给病人吃乳品或者鸡蛋清,蛋白质在消化道与汞盐结合就成为了不溶解物质,阻碍有毒物质吸入身体里。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将这些新的知识融入到有机化学枯燥的学习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学的兴趣。

(三)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中职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培养基础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设置疑问,鼓励学生大胆推理与探索,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能力的培养

(一)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最直观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在理解一些化学概念时会比较的容易。在阅读书本里的知识时,要有所侧重,不仅要注重文字描述,还要注意各种图表。阅读的方式也很多样,有先讲后读,边讲边读,先读后讲。在学习物理性质时,可以先阅读相关内容,根据它们的颜色、状态、沸点熔点等各个方面来总结。

(二)记忆力记忆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只有在记清楚知识点的基础上才可以举一反三。在学习中对学生的记忆都会进行有意识的训练,这样可以掌握规律,可以概括书本上的句子,提高记忆。像有机化学中存在着很多的反应类型,而且表现形式不一,在学的过程会感觉比较难,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的描述,难懂的知识就会更加的形象,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比较容易。

(三)观察能力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有机化实验要求做到仔细、全面,具有逻辑思维。在实验室提取乙烯的过程中,摆放温度计,烧瓶、集气瓶的变化都要注意。

(四)培养实际的动手能力有机化学实验会有些基本的操作训练,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试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在实验前熟悉实验器材的性能、使用方法等,然后教师也会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训练,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设备的特点,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思维能力在做习题时,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连接起来,要掌握知识的系统性才能有利于学生展开思路,解析问题。教师在训练学生时,不要采用以往的题海战术,多对课题进行甄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题型,提倡学生换角度思考,用多种方法解析题目,培养思维能力。

四、改善有机化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教师的感染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感染力对于学生学习化学有着很直接的影响,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教师应该作为表率。教师首先本身要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慢慢感化学生,这样学生能够对学习有机化学产生兴趣。有机化学中会有一些抽象的概念,会增加学习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运用有趣、新意的教学模式来教学生,让他们在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二)指导学习,降低教学难度1.指导学生经常归纳总结,对比分析。有机化学种类比较多,性质都不一样,及时归纳总结与对比,做到条理清楚,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理解起来更加的容易。2.学习有机化学时,遇到很多的题型是不知道怎么去解答的,教师在课堂上教授一些解题的技巧和方法,这样学生在解题时就不会那么棘手。

第2篇

课堂教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教学大纲范围内的课程理论体系,二是掌握与理论对应的实际操作技能。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式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案例式教学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教师通过案例,引领学生去思考、分析、判断,把分析、解决问题的空间留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克服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过分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不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弊端,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并为学生营造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二,案例式教学是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有效手段。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实践型人才,学生通过讨论案例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培养他们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第三,案例式教学可加强与其他各学科如:药物合成、药化、药理等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自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中药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案例列举

(1)用休克尔规则判断环丙烯、环丁二烯、苯、环辛四烯、轮烯、轮烯、轮烯哪些有芳香性?哪些没有?为什么?

(2)环上带有电荷而具有芳香性的物质很多,它们是一类重要的非苯芳烃。请同学们列举出带有电荷的芳环化合物,同时列举出一些已经合成出的非苯芳烃衍生物。

(3)内酯、内酰胺、环状酸酐、环醚为什么没有芳香性?吡啶、呋喃、噻吩等杂环化合物为什么有芳香性?问题提出后,把学生按每十人一组进行分组,要求他们以组为单位进行准备,统一时间集中讨论,老师最后把关。芳香性和休克尔规则是有机化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也一直是化学工作者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芳香性的定义虽然在国际化学会议上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个有机化学家们都同意的定义。因此休克尔规则也一直是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难点,是历届学生感到难以理解与掌握的一节内容。学生们经过准备、课堂分析讨论,归纳如下:

(1)用休克尔规则判断:环丙烯没有芳香性,理由是环丙烯分子中有一个碳原子是SP3杂化,不是一个具有平面的离域共轭体系环;环丁二烯、环辛四烯体系中π电子数分别为4与8,不符合4n+2,没有芳香性;苯为单环共轭体系,且π电子数为6,符合休克尔规则,有芳香性。轮烯、轮烯、轮烯π电子数分别为10、14、18应该有芳香性,但在轮烯分子中,双键如果是全顺式,由此构成平面环内角为144°,显然角张力太大。要构成平面且符合120°,必需有两个双键为反式,这样在环内就有两个氢原子,他们由于空间位阻相互排斥而破坏环平面,因此虽然具有4n+2个π电子,但非平面结构,故是非芳香性的。轮烯也是非平面结构而没有芳香性。轮烯虽然环内有6个氢原子,但环较大,可以是平面环,因此有芳香性。

(2)同学们列举出带有电荷的芳环化合物有:环丙烯正离子、环丁二烯双正离子、环丁二烯双负离子、环戊二烯负离子、环庚三烯正离子及环辛四烯双负离子,这些带电的单环状共轭体系均符合休克尔规则,它们的π电子数分别为2、2、6、6、6、10;同时列举出的已经合成出的非苯芳烃衍生物有:二茂铁、环丙烯酮及杯烯等。

(3)内酯、内酰胺、环状酸酐、环醚不符合休克尔规则,因而没有芳香性;吡啶、呋喃、噻吩等杂环化合物符合休克尔规则,组成环的每一个碳原子、杂原子均为SP2杂化,是平面共轭体系,且π电子数为4n+2,因而有芳香性。通过用休克尔规则对化合物芳香性案例的判断、分析、讨论,使多数同学对共轭效应、立体效应以及杂原子孤对电子的作用、中性分子和离子等概念有了较深入的理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为满意。

案例二:烯烃分子中的碳碳双键容易发生加成反应,加成反应是通过共价键的异裂而发生的。烯烃的加成反应属于亲电加成,为了证明该反应为亲电加成,首先我们做如下实验:在干燥的无水四氯化碳溴水溶液中通入干燥的乙烯气体。

问题

(1)溴水会不会褪色?

(2)如果在该体系中加入一点水会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3)如果在这个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发现产物中有CH2ClCH2Br生成,又说明什么问题?会不会有CH2ClCH2Cl生成?(4)写出这个反应的反应机理。

经过同学们的准备、分析、讨论,教师最终总结归纳:

(1)在干燥的无水四氯化碳溴水溶液中通入干燥的乙烯气体,溴水不会褪色,因为烯烃碳碳双键的加成为离子型反应,是通过共价键的异裂进行的,而乙烯与溴均为非极性共价键化合物,发生异裂需要有外电场(极性溶剂)极化。

(2)如果在该体系中加入一点水溴水会褪色。说明该反应是离子型反应。因为加入少量水后,乙烯和溴分子会在水的作用下发生相互极化,反应的结果证明了该反应是离子型反应。

(3)如果在这个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发现产物中有CH2ClCH2Br生成,说明烯烃碳碳双键的加成为亲电加成反应,即试剂中正的部分首先加到电子云密度大的双键碳原子上,形成碳正离子中间体,然后反应体系中的带负电部分再加到碳正离子上,最终的生成物主要是CH2BrCH2Br,还有CH2ClCH2Br,但不会有CH2ClCH2Cl。(4)该反应生成的中间体是CH2BrCH2+,分两步完成,碳正离子的生成是关键步骤,一旦碳正离子生成,马上体系中的负离子部分就加了上去。

通过上面问题的提出与分析讨论,同学们的思维得到了提高,对离子型反应、亲电反应、马氏规则及后面要介绍的亲核反应都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与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就明白了什么是亲电试剂,什么是亲核是试剂。

3结束语

第3篇

由于教学计划的改变,我校有机化学实验课存在着课时数缩减,而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却没有改变的情况,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是摆在实验教师面前现实和首要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是教师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一一讲述一遍,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述根据课本的操作“照方抓药”,将实验完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的这种“满堂灌输,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少了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兴趣下降。遵照这种模式教学的结果往往是学生被动的完成实验,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仅仅是为了完成实验而做实验,没有达到巩固所学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鉴于这种情况,做为教师,必须改变已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教学能够很好的解决以往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2问题式教学法的运用

问题式教学法一般是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通过查资料以及其它各种方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总结并给出结论,最终达到学生通过思考学习知识的目的。问题式教学法最大的优势在于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动”,通过教师为学生设定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思考,学生能够在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问题式教学法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深化”四个步骤,将问题式教学法运用在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中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1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预习

实验预习是每个学生进行实验之前必须完成的环节。预习实验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在动手实验之前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清楚实验中使用到的仪器、装置和药品以及实验过程的操作步骤;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提高了听课的效率。然而,现在的实验预习往往没有得到学生的重视,大部分学生只是将书上的内容进行了抄袭,根本没有达到实验预习应有的效果和目的,这些问题在实验过程中以各种方式被暴露出来,结果不仅会造成实验失败的后果还给实验室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有目的的对学生的预习环节进行强化干预,事先将实验项目告知学生,并将预设问题提出,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实验教材,查阅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料甚至借助互联网寻求解答。当然,预设问题的提出需要教师对教材有很强的把控力,预设的问题不仅应该具有针对性而且要切合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例如,在进行乙酰苯胺制备实验前,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本实验为什么要使用分馏装置?(2)反应时分馏柱柱顶温度为什么控制在105℃?过高过低有何不妥?(3)除了用水作溶剂重结晶提纯乙酸苯胺外,还可以选用其他什么溶剂?(4)本实验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提高乙酰苯胺收率?将问题提给学生后,学生将会带着这些问题运用各种方式去获知问题的答案,获知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了解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对实验装置和实验药品的物理性质有了清楚地认识,对实验的步骤也会进行深入地思考,使得学生对于实验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达到了实验预习的目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2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第4篇

由于人员配备和教学经费紧张等各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开放性实验工作量很难客观定量,难以充分调动指导着和管理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实验成绩大多只重结果轻过程,考核结果很难客观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操作技能水平,有悖于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4]的培养目标。(5)实验投资不足的问题。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实验硬件不足,落后的仪器设备和教学、教辅人员紧张等问题,导致开放性实验无法真正开放,也无法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改革实验教学,探索层次递进的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

有机化学实验包括基本操作技能、分离纯化、有机合成、结构检测训练几大块,结合课堂实验教学、课外项目实验、科技创新等形式,逐渐形成了基础认知、综合设计、研究创新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5]。基础性实验就是传统的课程实验,训练基本操作技术和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设计开发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创新性实验是在提出实验项目后,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实验条件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指导教师审查通过后,在教师的协助和指导下完成。根据我校的情况,基础实验采取全面预约开放形式;综合设计实验由课程小组共同确定实验项目,提出目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完成实验,教师及时检查实验记录,并适当进行学生实验心得交流;研究创新实验可以由指导教师结合自身科研课题、企业项目或结合课程建设等提出具体探究性实验,或有学生与实际生活结合提出的趣味性题目,采用项目教学法[6]完成该层次实验,该层次实验通过项目立项管理,学生作为实验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应对突发事件、实验总结、交流讨论等实践活动,训练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总结近期开放性实验教学已取得的经验,未来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改革发展趋势将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根据学生的专业培养要求、知识结构、学校办学特色和实验条件,以及实验的难易程度等分级分层次组织实验教学,及时修订并完善实验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从实验教学整体出发,明确实验课程的任务和目标,调整实验项目和内容,构建层次递进的实验课程体系。(2)实验项目和内容不断更新。为了开放性实验进行得有声有色,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即要求开放性实验项目及内容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这就要求实验项目及内容要充分体现实验室的特色和建设水平,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本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使用常规实验接触不到的仪器设备,让学生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和适应新时期的人才需求。(3)开放性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完善。随着科技的进步,开放实验教学及其管理体制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即管理理念、管理技术手段、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的创新,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与开放实验教学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涵盖开放实验预约、学生自主学习、仪器设备管理、实验耗材管理、实验是安全和成绩查询等。(4)质量考核和评价体系的完善。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进行实验结果的考核,更应加重对实验过程的考核,指导教师在每次实验操作结束时及时对学生的实验思路、操作能力等方面做出定量或定性的评定。另外,开放性实验教学的质量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又很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开放性实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建立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很必要的。

3层次递进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实施层次递进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学生预约确定实验项目,自主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实验室开放预约一年来,实验室几乎成了学生的家,实验室全天都有学生实验,每班一半以上的学生参加了校级或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项目。

4结语

第5篇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之前,我们首先在学生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工作,使学生明确即将进行的《有机化学》分层教学的目的意义、分层原则、各层的准入标准以及《有机化学》分层教学的大致安排,号召学生进入适当的层次学习。我们还针对学生的疑虑做相应的工作,消除他们的担心。我们同时也在教师中进行了宣传发动工作,统一全系教师的思想认识,鼓励教师开展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有机化学分层教学的实践

2.1分层建班

我们将既定的分层标准下发到2012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6个行政班级,让学生填报分层志愿。另外组织相关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了综合测评,预测每一个学生可以进入的层次。结果发现,学生自己的志愿与综合测评的结果比较接近,只有少数不一致,对这一部分学生我们进行了必要的交流沟通。最终我们将2012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分成A(最高层次)、B(一般层次)、C(最低层次)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学生人数基本相同,各为80人左右。分层名单于第一学期结束后马上在我系网页上公布,给学生4周时间进行确认,在2013年上学期开学之初进行了最终的确定。

2.2教学实施

我们将每个层次组成一个教学班进行教学,采取分层负责制,1名教师为主承担某层次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任务,另外配备若干名教师协助进行该层次的辅教学。不同层次的有机化学教学在同一时间进行。学生原则上在所属层次学习,允许少数学生在事先征得任课教师的同意后体验不同层次的教学。在完成分层后,化学教研室组织全体教师讨论,为每一个层次分别制定分层教学计划,并制定课程考核方案。系部要求化学教研室的教师按照分层教学计划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丰富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资源,特别要求每一层都自编校本教材、学习指导书、题库并将它们预先到职教新干线空间,供学生预览学习。教学任务完成后,按照事先制定的课程考核方案,用同一个标准对全部学生进行考核,给出每一个学生《有机化学》课程的考核成绩。

2.3分析整改

分层教学开始后,我们十分关注教学的实施情况,除了进行期初、期中常规性的教学检查以外,系部还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专门的问卷调查,召开了学生代表与任课教师共同参加的分层教学座谈会,广泛听取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教学检查、问卷调查和座谈会搜集到的意见与建议进行了梳理分析,对分层教学进行了必要的整改。整改主要包括让课程标准与学生见面、任课教师加强所负责层次的教学方法研究、充分利用职教新干线个人空间进行辅助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与有机化学相关的课外活动以及召开不同层次的学习经验交流会。通过这些措施,确保了《有机化学》分层教学的顺利实施,改善了教学效果。

2.4总结经验

目前,我系第一轮《有机化学》分层教学已经结束,对教学经验和教训正在进行系统总结。总结的内容主要有在专业基础课乃至专业核心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大规模开展专业课分层教学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与专业课分层教学相关的管理工作的优化、分层教学的考核工作、在分层教学中如何贯彻教育公平化等。这些总结将陆续以论文、专题报告等形式发表。

3分层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在我国已经广泛开展,关于分层教学的经验、观点、结论等不断被提出。为了让分层教学取得实效,有必要对分层教学中的一些看似简单、已经有了定论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3.1充分认识分层教学不同模式的特点

目前已经尝试过的分层教学模式有多种,每一种模式在特定的情况下都可以发挥其作用,所以究竟采用哪一种模式进行分层教学,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主要应考虑该专业(或专业方向)学生的人数、师资队伍的水平与规模、学院可用于教学的网络设施条件与教育信息化程度、每一种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和可掌控性。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而言,在师资力量雄厚、学生规模较大的情况下采用分流培养模式或分层建班模式进行分层教学,不但教学的计划、教学的组织与教学的管理难度不高,教学目标易于实现,而且教师的隐性负荷不重,教学效果和效能容易得到保障。如果采用分群走班、同质分组、异质分组或隐性分层,虽然它们也各有一些优点,但共同的致命缺点是教学组织与管理的难度大、教学目标不易于实现、教学效果和效能难以保障,所以它们可以在某一堂课或某几堂课采用,但不适宜于作为某一门课程固定的教学模式。

3.2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

许多实施分层教学的学校依据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即对新生进行分层时以高考成绩或入学考试成绩为标准,在第二学期或更后面对学生进行分层时以学生前一个学期的平均成绩或某一单科考试成绩作为为标准,这样的分层操作简单易行但是缺乏科学合理性,因为高中与大学的学习模式是很不相同的,而且已经学习过的课程与后续课程不一定有很高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依据以往的考试成绩对学生分层只参考了学生的过去而没有参考学生的现在和将来。有研究表明[10-11]学生的学习方法、对课程的兴趣爱好、学习动机(态度)、现阶段的智力水平与技能水平以及潜在能力(最近可以被激发出来的能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如果给出一个数学表达式:学生综合测评分=现有水平分值+潜在能力分值+主观因素分值,或S=W1X+W2Y+W3Z,其中X、Y、Z分别代表现有水平分、潜在能力分和主观因素分,W1、W2、W3分别代表现有水平分、潜在能力分和主观因素分在综合测评分中所占权重,则以综合测评分(S值)作为分层依据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3.3正确对待分层教学中的心理问题

不少教育工作者指出采用分层教学尤其是显性分层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心理上的负面影响,有研究声称[12-13]处于分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归属感得不到满足、由于同一层次内激烈的竞争导致学生心理焦虑、处于低层次的学生自我能力感低因而容易自卑等等,一些学校和个人也因为担忧上述问题而不愿意实施分层教学。对此,我们有不同的观点:第一,无论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还是在分层教学模式下,学生都不可能不存在心理问题,因此没有必要格外担心分层教学引起的各种负面心理影响。第二,分层教学在给学生带来负面心理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正面的心理影响,例如部分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减小、学习有成就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等等。第三,负面心理影响不但在学生阶段存在,在以后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存在,学生必须学会正确面对。所以,我们既要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分层教学可能引起哪些心理问题、带来哪些影响后果、如何解决负面心理影响,也要研究通过什么措施和手段增强正面心理影响,还要在学生中积极进行宣传工作,为学生提供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服务。还有一个问题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从事分层教学的教师是不是也存在心理问题?主要有哪些心理问题?它们对分层教学的实施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人进行过,应该成为分层教学中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3.4加强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

在人才培养目标相同下的分层教学,不同层次之间教学是有差别的。差别体现在哪里?不是简单体现在教学计划(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和教学进度)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教学方法的不同上,即针对每一层次学生的共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针对性全方位地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案、课堂教学组织、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甚至还要体现在与分层教学相关联的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上。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第一课堂学习内容可以分成认知类、动作技能类和态度类三大类,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同一类学习内容时最适宜的教学方法是有区别的。例如有研究者认为:在学生被分成A、B、C三个层次的情况下,对于认知类学习内容,如果A层学生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取得了某种教学效果与效能,那么B、C层次的学生要取得同样的效果就应该采用演示法、讲授法和练习法,并且要比A层学生用更多的课时。所以在分层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沿用传统教学方法,而应该开展更加普遍、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与实践。

3.5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考核评价

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它可以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能增进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在新的世纪里,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信心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我们要认真探索一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基本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尝试,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1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技术,要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关知识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能力。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1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大量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取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模式,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进入教学领域,使教学效率和效果大大提高。对能力不同的学生能够因材施教,实行个别化学习。而且通过CAI课件教学,可以通过仿真和模拟所创造的情境进行仿真学习,使学生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形成一种真实感,从而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改变了教育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个别化学习,可以对提供的问题,练习题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将从课堂上的主角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学生成为知识的获得者与建构者。

1.3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现代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显著。教科书将被视听教材及各种学习软件所代替,“教材”应改名为“学材”,要教东西更多,但很多以前必须课堂讲授的东西,已逐步转为由学生参与或自主学习中获得,课堂上以培养学

生的学习能力和感悟能力为主。

2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模式

2.1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与其他教学媒体有机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投影、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的演示来配合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多媒体课堂演示教学既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发扬,又弥补了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使用时,要认真研究如下问题:怎样设计教师的课堂活动,使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怎样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真正的“主体”;如何根据多媒体的特点,设计有助于学生思考、探索的助教型课件和电子教案。

2.2多媒体自主化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多媒体网络教室或者开放式CAI教室,利用系统的多媒体CAI课件个别地、通过人机交互方式进行系统学习的形式。这种方式的学习过程具有如下特点:学生接受多媒体信息的刺激;学生以人机交互方式参与学习;学生在超媒体结构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主要依赖教学系统本身的指导和导航系统进行学习。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为学生编制学习软件,或者通过教学软件的设计来间接控制教学过程。

3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3.1对于“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的应用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投影仪的作用。上课前,认真备好课,将每堂课要检查的注音释词或要讨论的问题等先打印出来,再修饰一番,有的还涂上一颜色。上课讲到这些内容时,就用投影仪投射出来,一是节省了上课很多板书时间,无形中扩大了一堂课的教学时间;二是因为是打印在电脑上而不是手写,投射出来后,效果极佳,规范端正、整齐清楚,学生就像在看印刷教材一样,很受欢迎。学生的注意力极易不集中,上课时一味地讲,难于将学生吸引住。我抓住学生对VCD光盘表现出极大兴趣这种情况,在教学时,讲解完一个内容后,就放与这个内容相关或相同的VCD光盘给学生看,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如上《荷塘月色》时学习完文中蕴藏的感情思想后放《荷塘月色》的VCD光盘,在声、形、色为一体的画面中更好地理解它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当然,播放VCD光盘时我特别注意时间的控制,因为如果时间太长,学生兴趣点转移,容易疲劳,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一般采用“讲、放”结合的方法,讲一段,放一段,有张有弛,充分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3.2对于“多媒体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我采用内容——目标——媒体三维选择模型,设计好[目录]、[读书笔记]、[录音]、[资料检索]、[学习导航]、[操作指南]、[媒体库]、[退出]、[学习指导]等项内容,又设计了[导语]、[朗读]、[作者]、[小结]、[扩展]、[训练]等子项内容,让学生自己操作,自主学习。

3.3对于“计算机情境虚拟教学模式”的应用如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我设计情境虚拟教学课件,将夏秋的景物为背景,旁白美女蛇的故事,让学生进入鲁迅笔下的“我”的乐园,接着显示冬天百草园的景致,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拍雪人和捕鸟的情景场面,这样在情景虚拟中进行了个别化学习,其乐无穷,学生越做越有意思。整个教学过程都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进行。

4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语文教学氛围的现状分析 

(一)师生、生生之间关系紧张化 

在今天,应试教育已“深入人心”,教师为了应付各种有形、无形的教学检查、教学质量竞赛,不得不加快教学进度,而忽视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上课只顾低头看小说、吃零食,注意力完全不在课堂学习上,课下忙于应付大大小小的各种考试,无暇处理生生、师生之间的关系,造成师生、生生关系一度冷淡,使得整个教学氛围令压抑沉重。再则,由于一线教师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不允许学生质疑或有不同意见,教师在学生面前无论什么时候都表现出一种绝对的权威,这种“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课堂,学生要绝对服从教师的“命令”,不容许有任何冒犯。若有学生言语间流露出不满或顶撞,教师要么针锋相对给予回击,要求学生当面道歉,要么当众羞辱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在这种情况下,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受到严重消极影响,“问题学生”在学生间传播开来,如此将学生划分出了不同等级,这不利于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以上现象在各门学科教学中均有出现,造成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有教师自身的、有学生的、有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因素。面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起来,做好日常反思工作,努力改善师生、生生间的关系。 

(二)语文教师教学表达苍白,教学组织能力不足 

由于来自教学工作和自身生活的巨大压力,语文教师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深思、批判,造成教学表达陈旧、老套;只顾跟着考试成绩“指挥棒”走,跟着生活的快节奏走而无暇顾及教学反思。另外,语文教师不善钻研,习惯借助教学参考用书和网上资料,对其唯命是从,不敢有所造次,导致语文教师遗忘了教育的宗旨——培养思想独立、人格自主的现代公民。语文教师仍固守着“授人以鱼”的传统观念不放,“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难以生根、发芽,如此,教师怎么通过“立言”达到“立人”的目标呢? 

有些语文教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信念不够坚定,导致教学表达水平逐渐萎缩,出现“言不作为”的现象,因此也就框住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境界,影响了教师教学表达的提高。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心智发展缓慢,思想情感被限制在狭窄的范围内,久而久之,交际水平滑坡,迷失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语文教师的乐感是教学表达力的核心。当教师乐感不足时,教学言语也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毫无灵性与生机。良好的教学氛围的营造离不开教师高水平的教学表达能力,而乐感正是体现语文教师高水平教学表达能力的标志。语文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去控制和驾驭自身声音的变化,最大限度地去提升自身语调、语速的美感,展现独特的乐感,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语文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明显不足,表现为: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突发事件处理不当,教学时间控制不力,教学反思不及时。而由于语文教师教学表达苍白而导致的言语冲击力、震撼力大大降低,学生无法全身心专注整个教学过程,这也无形中加大了教师教学组织的难度。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导入、中间、收束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力求上课达到三个境界:开头,引人入胜;中间,波澜起伏;收尾,余音不绝。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组织才能受学生欢迎。 

二、营造良好语文教学氛围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优化教学氛围的重要条件之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要求语文教师努力钻研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有关正确处理师生、生生关系的问题,以从根本上转变师生观。教师应逐渐淡化作为教育者的角色痕迹,尽快确立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身份,课下积极参与学生间的交流,课上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勇于表达,重视师生、生生间的无声言语交流,让学生领悟到教师的一笑一颦皆是真情的流露、思想的启迪。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挥积极情感的作用,通过饱含深情、充满哲理的教学言语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其创新力和想象力。总之,语文教师对待教学和学生时的情深义切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是搞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剂。只有得到教师的肯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氛围也才会活跃起来。因而,语文教师不能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学生积极的赞许,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也能提高学生表达的信心,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提高教学表达能力与组织能力 

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体现在教学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两个方面。语文教师的教学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将直接反应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上。这里的教学表达能力体现在有声言语表达和无声言语表达。教学有声言语表达指的是教师教学的有声言语在课堂上的表现,而无声言语表达指的则是教师教学的体态言语、表情言语和板书设计三部分在课堂中的表现。有时教师给予学生充满期待、信任的目光要比十句指令性的话语更有用。语文教师的教学表达能力,充分展示了一个语文教师真正的师德修养、职业境界。 

语文教育中的“育”是指语文教师言语人格、言语生命意识的表率、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教师的教学表达能力是起到关键作用的教学手段,在师生、生生间平等对话中起到桥梁作用。语文教师通过教学表达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师生、生生之间对自我价值的共同探索,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终极关怀和人文关怀。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自身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师教学组织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深度备课的基础上教学环节的有力衔接,每一环节过渡时语句要精心筛选、严密组织,教学活动要循序渐进,教学过程要井然有序,教学内容的生成与预设、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处理要恰当。一句话,教师要熟练巧妙地驾驭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做到张弛有度,从而带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自然会产生时而紧张、时而轻松,时而兴奋、时而严肃的心理行为,学习乐趣也会油然而生。可见,营造良好的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氛围,离不开语文教师高超的教学组织能力。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因此,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将从根本上为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氛围创造有利条件。语文教师通过营造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才能,以及在言语实践过程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第8篇

1.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学生客体性、受动性与依赖性的层面上,从而导致了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缺失,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变成了被动的知识灌输过程,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存储器和学习的奴隶,学生实验过程“照方抓药”,使得学生普遍缺乏实验的热情和主动性,更缺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2重理论,轻实验

重理论,轻实验,这是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明显的教学弊端,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实验教学比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和探究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错误的指导思想是只要学好理论课,就学好了该课程。

2PBL教学过程

2.1确定教学对象

在2013级制药工程专业班级中选择3班学生作为实验组,学生4人一组,选1人作为小组长,采用PBL教学。选择2013级制药工程4班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LBL教学。两个班级的理论课内容、实验内容、实验教师、考核量化评分标准均相同。

2.2编制问题库

在整个PBL的实施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是保证PBL教学能有效进行的前提。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设计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符合教学目标。对于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可把原来单一的有机化学实验内容与药物合成、天然药化等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更多的从制药方向去认识、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实验操作,更符合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2)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探索性,可有多个解决方案,但问题的难易程度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解决。(3)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现实意义,值得去探究。同时,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有效性。以“重结晶法提纯乙酰苯胺”为例。

2.3学生自组学习

提前一周将下个实验的问题下发给学生,由小组长组织本组学生运用教材、工具书、网络、文献资料等进行查阅,并进行组内讨论学习实验内容,解决问题。这个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2.4课堂讨论

在整个PBL的实施过程中,课堂讨论是PBL教学的关键。每次实验操作前,由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就刚才的回答进行补充,再一起讨论。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学生可获得多个答案,扩大了知识面,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过程教师控制学生发言时间,调节课堂气氛,最后教师总结。

2.5交流和总结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数据的分析、还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总结,最后写出实验报告。

3PBL教学考核方法设计

考核方式由三部分组成:平时实验综合成绩考核(40%)、实验操作考核(30%)和实验基本理论笔试考核(30%)。与以往的考核方式相比较,PBL教学考核方式中提高了平时实验综合成绩的权重,特别是提高了实验预习的分值,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实验预习动力,提高实验预习积极性;增加了实验操作考核,这样更能有效反映出PBL教学的优势。实验操作以综合性实验为考试内容。评分标准包括实验所涉及的基本操作、整体美观度、后处理、回答问题等。整体美观度主要考察学生组装仪器的效果、安全等方面;后处理主要考察学生对废液、废渣的处理及台面的整齐;问答问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的理解。实验基本理论考试考核主要涉及有关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及相关原理与注意 事项等。

4PBL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课程结束后,将两个班的实验成绩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可知,采用PBL教学方法的3班实验平均成绩优于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方法的4班,尤其是实验操作成绩明显高于LBL教学的4班。通过有机化学实验的PBL教学,使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以下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1)运用网络、文献资料、工具书、教材,查阅到关于有机化学实验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自学,完成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2)综合分析所得文献、借鉴文献,使自己具有可独立拟订课题的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环节训练,提高书面和口头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4)通过PBL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机实验中物质合成常见的反应装置搭建、产物的提纯分离、产品的基本物理参数测定等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5)通过小组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学习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在这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PBL教学班的学生都更胜一筹。

5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涉外导游人才 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周少蓉(1971- ),女,湖南永州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导游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英语教学和旅游英语翻译。(广西 桂林 541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117-02

涉外导游是指从事国际游客入境服务和中国游客出境服务的导游人员,主要包括接待国外游客的“全程陪同导游”“地方陪同导游”以及在景区从事外文讲解工作的“景区讲解员”,还包括带领中国团队出境旅游的“领队人员”。涉外导游从事的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所接触的客人来自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价值观念以及思维和行为模式等。如果涉外导游缺乏跨文化意识,就很可能引起“文化冲突”。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此类人才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我国高校是高素质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基地。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阶段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令人满意。

一、现代旅游市场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涉外导游人才

近年来,我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迅速。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国。为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正寻求与世界旅游市场全面接轨,实现旅游业的国际化。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目的国是否有一流的旅游环境,更取决于其是否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涉外导游。现代社会人们的旅游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到异地旅游,除了观光之外,更渴望了解当地的独特文化。涉外导游作为旅游文化的使者,在传播我国民族文化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名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的涉外导游人才除应具备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具有过硬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良好的中西方文化修养。

二、我国高校涉外导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分析

跨文化交际是指同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可以有效实现其交际目的的能力。要成功地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实现交际目的,人们需要理解和尊重异域文化,能从异域文化的角度去看待他方的行为,同时对自己的言行作相应调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在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都日趋国际化,个人与国际交往也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正成为社会、尤其是英语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般来说,高校阶段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例如通过有关西方文化知识的课程(主要是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和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以及外文报纸杂志、观看外国影视作品和有意识地接触外国人,等等。然而,我国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作为外语类复合型人才的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样也令人担忧。不少涉外导游专业的学生缺乏必要的跨文化意识,对自己民族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异同缺乏了解,以为只要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就可以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了。这种现状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缺失

现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缺乏应有的理解,对民族文化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人格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现状都不令人满意。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少高校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还不够重视。

(二)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没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

长期以来,导游学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大多数本科院校都没有开设导游专业,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英语专业或旅游管理专业来完成。然而,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没能有针对性地培养涉外导游人才所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虽然近年来有的旅游院校已开设有导游专业以培养专门的涉外导游人才,但由于涉外导游专业的课程覆盖英语和导游专业,所以不可能像英语专业那样开设有一系列的异域文化课程帮助学生提高的跨文化意识;同时,由于导游专业还较为年轻,对于如何通过相应课程设置和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不断完善。

(三)传统英语授课模式的影响

对涉外导游专业的学生而言,英语类课程在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较大变化。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具有时代性、趣味性和可思性,除了突出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还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授课时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而忽略了文化知识的输入。这样一来,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英语教学是提高涉外导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最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在大学阶段,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不仅应具备较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还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人们在价值观念、审美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特点;而且语言的表层结构和使用方式也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要想成功掌握一门语言,并能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得体地使用,除了掌握必要的语法知识,还要有意识地去理解和接受该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英语教学是提高涉外导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不仅要注重讲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以课文内容为媒介,加强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以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当然,要真正地改变“只注重语言知识传授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不是一件易事,学校有必要建立一定的考核机制,来督促老师进行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要激励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要为教师的再次深造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提高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1.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语言的一大功能是帮助人们实现交际目的,语言功能在语言表层结构中的实现是与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连的。特定文化思维模式在言语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可以通过篇章分析获得。在同一交际情境,不同文化的人为实现同一交际目的采用的篇章形式是不同的。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师较注重对文章中语法结构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语篇意识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的言语表达尽管符合语法规范,却不符合异域文化的篇章结构特点,不容易为对方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师在分析文章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不同专业篇章整体结构的了解,尤其是对旅游类篇章结构和行文风格的认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言语表达上更符合异域文化的审美习惯,容易为对方理解和接受。

2.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涉外导游的一个主要职责是向外国游客译介中国特有的文化,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中国现代社会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状况等各方面的情况。涉外导游译介的过程就是将现有的中文信息翻译成目的语言信息的过程,所以他们需要较强的口头翻译能力。口译是一种集语言信息、预警信息、文化信息、心理信息等于一体的综合交际活动,口译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不断的练习。英语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和相关口译教材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设置口译练习题,并通过介绍相关的口译技巧,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口译练习题应该与涉外导游以后要译介的内容息息相关,要广泛地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方面。

3.教师应注重文化知识导入。大学英语教材中丰富的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为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文化知识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许多学者把增强对他方文化和己方文化之间异同的敏感性作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既要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异国的文化;也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族文化,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的对比,加深对他们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并讨论中西方在饮食、社会礼仪、节日等方面的异同点,让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异国文化,并让他们在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加深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解。还可以通过主题讨论、课堂提问和作文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人生;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涉外导游人才应具备的品行和素质,即健康的人格、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

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异域文化。或是让学生观看一些英语原声影视作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异域文化,学到更多的社会文化知识。

4.指导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等。文学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报纸杂志则更多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文化模式。所以,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和报纸杂志是间接体验西方文化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和时尚报纸杂志,让他们更多地理解西方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为提高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应告别传统的授课模式,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对所有英语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他们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跨文化交际学的相关知识,这样一来,才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输入,从而有效地提高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乾康,袁静.论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5).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梅德明.英语口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