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对外贸易发展论文

时间:2023-03-20 16:14:23

导语:在对外贸易发展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外贸易发展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同时也屡次遭受国外反倾销制裁,对我国国际贸易,国家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反倾销已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一大障碍。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分析了我国遭受反倾销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顾名思义,反倾销就是国际贸易中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相同产业的利益,有效遏制出口商向进口国倾销其商品的行为,进口国针对出口商的倾销产品而采取的措施,多以征收反倾销税为主要手段。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以贸易保护为目的的贸易摩擦频频发生,反倾销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合法贸易保护工具,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作为贸易保护措施予以使用。

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间,在对外贸易,连续遭遇国外进行大规模反倾销,加之人民币持续升值带来的压力,因此,如何建立和谐的外贸局面,促进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具有时代意义。

一、中国遭遇反倾销的现状

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到2007年底,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在世贸组织成员2007年上半年发起的共87项反倾销调查中,有32项是针对中国的,而位列第二的美国,只有6项。中国出口产品受实际反倾销措施的冲击也是最为严重的。2007年上半年,世贸组织成员共实施了71项反倾销措施,其中15项是针对中国产品的。

从收到反倾销调查的产品范围来看,逐步呈多元化趋势发展,截至2007年底,国外对我国4000多种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涉及五矿化工、机电、轻工、纺织、食品土畜等多个行业。

从反倾销涉案金额看,也日趋增大,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例中,没有一件金额超过1亿美元。而到了2007年,超过1亿美元的案例已达数十起。

二、中国遭遇反倾销的呈现的趋势

1、涉及的中国产品类别和数量不断扩大,反倾销税率趋高。20世纪80年代我国遭受的反倾销调查的产品只有46类,且基本上是出口量少、工艺简单的初级产品及劳动密集型传统产品。到2007年底,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在世贸组织成员2007年上半年发起的共87项反倾销调查中,有32项是针对中国的。

2、发达国家是主要发起国,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加人了对华反倾销的行列。80年代对华提起反倾销指控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9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加入到对华反倾销的行列中来,从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案件所占全部对华反倾销案件比例看,1997年达到76%,而1998年高达87%,发展中国家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已经多于西方发达国家。

三、原因分析

1、国外因素

(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目前世界整体政治经济形势不明朗,一些国家受制于政治、经济、社会的压力,频频运用贸易保护措施;一些发达国家的夕阳产业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重点产业容易出现全球性的竞争加剧,必然导致各个国家和地区极力保护国内市场。在WTO成立以后,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利益,积极致力于寻求WTO框架内的保护措施,便冠冕堂皇地打起反倾销大旗,动辄借反倾销之名,行保护之实,使反倾销在很大程度上由WTO所允许的贸易救济措施演变为变相的贸易保护手段。

(2)视中国外“非市场经济国家”

尽管中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但根据与一些国家谈判达成的协议,在未来一段较长时期,中国仍将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这使我国的反倾销问题更加严重,我国企业更容易被认定为倾销。在反倾销法中,非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是指那些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和产品价格由政府决定,货币不能自由兑换的国家。因此,在进行反倾销调查时,一些国家并不是以中国商品的国内价格为准,而是以“替代国”的价格因素为参照,这也使我国应诉反倾销调查的国际法律和政策环境更为复杂。

2、国内因素

(1)中国出口贸易秩序混乱。我国出口虽增长迅速,但较多企业管理不善,产品缺乏竞争力,只能相互低价竞销,出口贸易秩序混乱,给国外反倾销带来可乘之机。企业的营销理念仍较落后,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调研和总体把握,单纯依赖低价战略打入国际市场,给对方国家造成“价廉质劣”的印象。一些企业未能把握进口国行情及时调整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致使商品大量涌入进口国,增大了进口国对华反倾销概率。

(2)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自主知识产权匮乏、产品附加值低长期以来,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以粗浅加工贸易为主,出口产品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据统计,2003年中国企业出口产品的自主品牌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比重低于10%。中国出口商品中相当数量仍然是低附加值的,首先表现在劳动密集型的商品占有较高比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商品出口比重偏低。

四、完善应对反倾销措施,促进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

1、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摆脱“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争取市场经济待遇,一方面我国政府应利用国内外媒体加强宣传攻势,大力宣传我国市场化进程,改变他国对我国“非市场经济”的看法,同时通过政府之间的谈判,早日取得他国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另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是在避免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理顺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实现生产要素及其价格市场化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还有,在目前一些国家国内立法未作改变的情况下,要避免适用“替代国”的做法,我们企业和相关行业必须用具体事实证明自己是按市场化运作的,包括企业股权制度、生产投资决策、产品定价、财务会计制度等。尽管目前还有很大难度,但也有不少成功的先例,我们不应放弃这一努力。

2、规范外贸经营秩序

在出口产品中,我国产品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很多企业产品雷同。随着国家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了自主外贸经营权,如果没有健康的外贸秩序,价格战在所难免。为此,企业首先要规范自身的市场行为,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制度,努力使有关资料和账簿符合国际标准要求,力争让反倾销调查当局认定某些具体企业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作同时要实行行业自律协会和统一的出口措施,尽可能实行国外总经销和总制度。外经贸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所有外贸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指导和协调,合理地统盘调节外贸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布局,及时有效地指导出口产品价格水平。超级秘书网

3、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

增强国际营销观念,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出口企业应尽快转换现有的竞争战略及策略,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学会运用商标、包装、公关、广告等多种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在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创汇率上下工夫,扩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在制度安排上制定“优质高价出口原则”,外销价格的比较在经过技术处理后可统一在离岸价上进行,由海关设置“价格门槛”,出口产品的外销价格要高出这一“价格门槛”,则“优质高价出口原则”亦可称为“最低出口价格准则”。同时,注重全方位地开拓国际市场,在巩固现有欧美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的海外市场,尤其要加强对东欧、拉美、非洲等市场的开拓,以降低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并达到避免反倾销调查之效。

4、建立反倾销调查的预警机制

如果能有效地预防反倾销调查,不仅能够节省调查过程中的大量应诉成本,而且也可以减少甚至消除因为反倾销调查而给我国带来的大量间接损失,因此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成为必要措施。预警机制的建设包括对我国国内产业遭受外国产品冲击可能受到的损害的监测以及我国产品出口可能招致进口国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或保障措施等限制措施的监测。通过对重点产业、重点产品、重点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状况以及我国进出口情况等重要参数变化的监测、整理与分析,建立损害预警数学模型,定期和不定期地预警信息,实现产业保护工作的前置化,以求达到有效保护国内产业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卜海,国际经济中的倾销与反倾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陈家勤,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对外经贸发展[J].财贸经济,2005,(5)

[3]庞晓东,中国外贸大而不强存在巨大隐患[J].中国经济周刊,2005,(3)

第2篇

[关键词]我国对外贸易优势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经济全球化一体的世界。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全球化,我国的贸易发展越来越融进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队伍中,对外贸易也越来越具有国际性特征。本文正是要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所具有的优势的问题,为更好地发挥对外贸易的优势,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一、我国对外贸易优势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和我国加入WTO,我国对外贸易得到迅猛发展,对外贸易范围更加广泛,规模更加宏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如此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对外贸易具有极大的优势,归结如下:

1.贸易市场广,商品需求量大

我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十多亿人口,不论在贸易市场上,还是人口数量上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领土广阔说明我国贸易市场广而且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人口多意味着商品的需求量大,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不断的消费,所以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国际贸易中没有我国的参与,就意味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失去了我国广阔的贸易市场和消费源,所以外国投资者普遍看好我国广阔的贸易市场,积极与我国建立各层次各类型的贸易关系。

2.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低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是任何国家所无法相比的。英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曾报告《把握全球优势》,认为:“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低成本国家(LCCs)未来仍将保持优势。”而这里的“低成本”指的就是“低劳动力成本”。相对低的劳动力成本带来了低价优势,凭借这种优势我国的产品可以以极强的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可以想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当前也是以后一定时期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优势。

3.外贸依存度增大

“外贸依存度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队外贸易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是衡量一国贸易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反映一国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标尺。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更深刻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正处于一个迅速上升的时期。”外贸依存度增大,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开放程度之深,对外贸易发展之快,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轨迹日益相融合,这有利于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4.经济体制优势

市场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主导,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社会的发展,我国已改变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政企分开、分工明确。政府对经济的指导由行政管理为主转向了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宏观调控为主。企业由此直接面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地得到锻炼和发展。为促进企业的发展,我国还制定了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对外贸易政策。

二、保持优势,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商场犹如战场”。不可否认,我国对外贸易具有很多优势,但是我们绝对不能由此而自满,而沾沾自喜,而是应该充分地保持、发挥优势,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主要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方面

(1)继续实施对外贸易优惠政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给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使对外贸易规模逐步地扩大。在此基础上,针对对外贸易,我国主要实行了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发展。鉴于税收优惠政策的极大推动性,应继续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给广大的我国贸易市场和商品需求增添吸引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使用优惠政策上要规范。

(2)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和助推器,我们应根据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等贸易原则,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充分利用WTO赋予各成员国的权利与义务,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使我国对外贸易法律体系更加成熟,做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过程中有成熟的法律法规可依。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垄断是市场非正当竞争的产物,同时也是市场非正当竞争的中介,它对贸易的正常进行,对经济的整体发展均无益处。反对垄断的呼声由来已久,可喜的是,我国已于2007年8月30日,十届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经历了13年反复修改的《反垄断法》草案,草案中明确,需对外资并购进行安全审查,明确规定国务院设立反垄断委员会,[3]这是我们在健全贸易法律法规上取得的重大进步,对维护正常的对外贸易活动秩序,消除国内产业及市场发展的阻碍,进而进一步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增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加强环境保护

如前所言,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贸易市场大,贸易需求量大,这是我们发展对外贸易的优势,然而要保持这个优势,就必须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否则,环境污染、疾病流行,优势就会变成劣势,反而阻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首先必须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与外贸相互促进”的思想,实现绿色贸易。其次,在进口贸易方面,要积极引进高科技而又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加强对进口商品的检验和检疫,防止危害人及动物安全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最后,要严格审批和监督外国投资项目,对有害于环保投资的项目,应及时限制或停止运行,以防垃圾项目的产生。

2.企业方面

(1)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一大优势,但我国的劳动力综合整体素质偏低,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优势的发挥,因而必须提高我国劳动力综合素质。

就企业来讲,主要是在重视并利用有能力的员工的基础上,对所有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同时,企业还要提倡员工的个人学习和进步,为其学习和进修提供条件,从而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进而增强我国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竞争力。

(2)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打品牌战

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同时也是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升降的关键因素。要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优势,促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依靠的主要因素就是质量和品牌,因此,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产品质量提高了,企业和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才能增强企业和产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竞争力。

而品牌是企业的“门脸”,打品牌战是企业图谋更大发展,占据更大国际市场,提升企业和产品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正在处于迅速上升期,需要企业多拿出国际性的叫得响的品牌,这不仅仅是保持我国对外贸易优势的需要,也是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贸易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为企业本身发展考虑,为保持我国对外贸易优势考虑,同时也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考虑,需要我们的企业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打好品牌战。

第3篇

论文关键词:检验,因果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项目来源: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立项项目: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绩效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08GXS5D107);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高校服务社会的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FIB070305)

一、引言

高校是培养人才并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本的重要基地,人力资本的提高能够促进企业技术的创新与提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经济学家卢卡斯曾与1988年提出了以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为核心的内生增长模型,说明了人力资本不但具有内部效应,而且具有外部效应外部效用,外部效应使生产具有递增收益。其理论模型为:。模型中Y(t)表示经济中的产出,则体现了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在有关对外贸易的理论中,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O定理)解释了人力资本与对外贸易的关系,H—O定理表明:一个地区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高校为社会培养和提供的人才,不论是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企业,还是对于以资本与技术为主导的企业,都能增加企业自身相对于国外的要素比较优势,并使其优势得到巩固,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此外,人力资本的提高有利于企业从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逐渐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模式转轨,能促进企业生产效率与经营水平的迅速发展,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

高校对于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其中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协整分析,以河北省为例,研究河北省高校对于外贸发展的服务。协整理论从分析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入手,探究非平稳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为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建模提供了解决方法。

二、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

本文对高校人才培养与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以河北省为例,考虑到指标的可行性和代表性,高校人才培养的指标可选取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除此之外,高校的数量以及高校专任教师人数也对人才培养的数量及质量产生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可选取进出口差额来反反应。

所用数据取自《河北省统计年鉴2007》。用Y表示河北省对外贸易顺差。用X表示高校的发展情况,X包括的指标包括: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X、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数X、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人数X,各指标如表1:

表12007年河北省对外贸易顺差与河北省高校相关数据

年份

进出口差额(+.-)

(单位:万美元)Y

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人)X

河北省高校数(所)X

河北省高校专任教师人数

(人)X

1990

153353

22762

50

13585

1991

163554

23406

50

13226

1992

143375

23387

48

13372

1993

92255

22130

54

14250

1994

144541

27491

52

14740

1995

180466

36388

47

14808

1996

197566

41837

45

15514

1997

239032

42234

46

16656

1998

200346

40562

46

16622

1999

165876

39606

48

17263

2000

217910

41255

47

19414

2001

217450

15871

63

23707

2002

252239

62910

75

28091

2003

287834

107562

83

34542

2004

515438

143148

87

39235

2005

578238

183213

86

46538

2006

714322

207566

第4篇

【关键词】新常态;对外贸易;问题;对策 

新常态背景下,为应对当今国际上新型的经济局势,我国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迎难而上,就必须要正确认识到自身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借助新常态背景促进对外贸易的转型,从而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水平,在多变的国际经济局势上站稳脚跟。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问题 

1.高额的贸易顺差 

自从我国在2001年正式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速度逐年递增,这使得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出现了高额的外贸顺差,根据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出口增长了6.1%,进口却只增长了0.4%,这一年,中国总的贸易顺差为3825亿美元。造成这样的外贸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我国有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使得一些加工贸易逐渐向我国迁移,并且我国为促进人口的就业,对部分加工贸易也实行的是保税政策,从而加剧了对外贸易顺差。 

其次,中国市场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来华投资,这就导致外资企业的投资顶替了部分贸易进口,而且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都是朝着贸易出口发展,国内需求不强烈,久而久之,就使得贸易顺差越来越高。 

最后,由于我国长久以来的国情,我国的大多数民众对于投资的喜爱远远低于储蓄,从某种程度上,这样的经济行为极大的限制住了国内消费的增长,从而使得国内企业逐渐转变经营模式,改善技术热衷于国际市场的开拓,造成大量贸易出口现象发生,这也使得我国的外贸顺差逐渐增长。 

2.外贸反倾销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对外扩张,对外贸易反倾销现象逐渐成为外贸中的焦点问题,一些国际组织或者部分国家逐渐加大了对我国商品的反倾销起诉,反倾销的金额也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例如,2012年9月6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板、光伏电池以及其他光伏组件进行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高达265亿美元。同时,反倾销税率加高成品范围也渐渐扩大,我国主要的外贸出口项目几乎都遭到了反倾销的诉讼,使得我国对外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此外,我国受到的反倾销次数也是在逐年的增加,使得我国成为世界外贸国家中遭到反倾销现象最多的国家,几乎每发生3起反倾销案事件,针对中国产品的必然会有1起。 

造成这种现象除了来自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外,我国自身也是有一部分原因的。由于国内市场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规范,市场行为的发展比较盲目,这就导致了大量过剩产品的出现,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在国内以及对外贸易的策略上只能采用低价倾销的策略,从而保证企业生存的空间。同时,由于国内部分企业出口的规模并不是很大,遇到反倾销现象的时候,考虑到应诉的成本以及自身的利益,大多采取的是不应诉策略,这是企业反倾销意识淡薄的表现,主要还是由于对WTO贸易框架的不熟悉、对相关知识掌握不足。 

3.贸易壁垒问题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在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的方面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方面的不统一,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规定以及技术的标准方面肯定也存在着不同。欧美等发达国家所制定的贸易标准肯定会高于国际上的一般水平,从而造成对外贸易之间的障碍,而我国出口的大多数产品由于其附加值低的原因,致使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度较弱。同时,国内的大多数企业标准化的意识不强,基础性工作环节比较薄弱,生产技术并未与国际接轨,与国际通行的标准不一致,这对我国外贸产品打入当地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我国的外贸企业并没有树立起与国际认证体系相关的认证意识,而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质量认证体系早已成为了在对外贸易层面上的技术性的贸易壁垒。 

4.外汇储备过高 

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过高的外汇储备,尤其是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外汇增长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2012年4月,中国外汇储备累计高达3.3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稳居世界外汇储备的第一位。然而,随着外汇储备的逐年增长,使得我国持有的机会成本也在逐年增加,这就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逐渐加大,加重了我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从而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5.贸易地区分布不均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于外贸经济也逐渐的重视起来,但从国际经济局势上来看,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对于发达国家的贸易依赖程度高达60%左右,相对而言,虽然我国与亚非等发展中国家有较大的合作潜力,但见效的成果却很小,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均衡,一旦这些发达国家发动贸易壁垒,会严重的影响到国内的经济发展,从国内经济局势上看,我国国内各地区的外贸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差异性,尤其是西北地区虽然面积在我国占有30%,但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只有2%左右,致使西北地区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好格局下,发展依然落后。 

二、我国外贸转型挑战 

1.全球经济依旧存在危机 

随着经济逐渐全球化,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一旦一个国家的经济发生危机,就会出现连锁性的全球经济危机,正如2008年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起因就是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过度超前消费所造成的,从而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然而,在21世纪初期,发达国家过度超前消费以及发展中国家过度储蓄投资的发展模式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拥有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土地,这种发展模式使得发达国家逐渐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的转移,但这种经济发展的模式使得经济在发展的时候过分依赖于市场的力量,政府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使得市场投机的经济发展行为遍布全球,从而引发经济危机,最终影响到了实体性经济,使得出现全球性经济衰退的现象。当前来说,世界经济在逐步的恢复之中,虽然有些起色,但是风险依旧还存在,这主要变现为:发达国家经济依旧萎靡、全球创新动力不足、部分地区政治经济存在冲突等,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严重影响着全球性的经济发展,一旦失控,经济有可能再发危机。 2.贸易保护及摩擦增多 

由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依旧乏力,各国为了自己的发展,必不可少的会采取部分政策来保护国民经济,为实现自身经济的复苏增长奠定道路,这就会造成对外贸易摩擦的增多。同时,由于国际市场正处于萎缩状态,这直接增加了国际对外贸易市场的竞争压力,使得贸易保护逐渐增加,这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3.新兴经济体崛起 

就目前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对外贸易排在首位的大国,这也标志着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将会被限制。随着世界上新兴经济体的不断崛起,导致我国的对外贸易优势也逐渐地被削弱,众所周知,大多数的新兴发展中国家也想要仿照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开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空间逐步被缩小。新兴经济体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已经由1970年的20%跃升至2009年的43%,其能源消耗量已经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其石油消耗量占到2006-2009年间全球新增石油需求的4/5,并持有世界外汇储备的70%(廖岷,2009)。以美元资产数额,新兴经济体货币当局所掌握的资金近5万亿美元,其储蓄率在33.5%,而发达国家只有不到20%。2008年,“金砖四国”经济总量已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5%,贸易额约占全球贸易的13%。并且,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我国人口红利的优势逐渐消失,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也不再明显,与之相对的是新型经济体才刚刚被开发,优势比我国明显很多,这就致使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有利因素逐步消失,对外贸易的发展空间在将来会逐步缩小。 

三、我国外贸关系中的机遇 

1.外贸发展中的优势依旧存在 

首先,人力资源优势依旧存在。“人口红利”一直被认为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近些年以来我国廉价劳动力资源的价格有所上升,“人口红利”的优势逐步减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彻底消失,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的基数是其他国家所不能相比的。 

其次,基础设施优势依旧存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也在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发展经验,建设了铁路、高速公路、港口以及机场等众多的交通基础设施,以适应城市化发展,这为优化了我国的投资环境,提高了企业资本的运作效率,增加了营运速度。 

最后,产业配套齐全优势依旧存在。无论是什么样性质的企业,产业的配套条件必定是决定其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好的产业配套条件能够较大幅度的降低企业生产所用的成本,从而达到节约资金的目的。 

虽然我国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优势越来越小,但是由于我国有健全的经济发展体系,基础设施也十分的健全,可以有效的节约外资企业的运营成本,这些方面是新兴经济体所不具备的。因此,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优势依旧存在且发展的潜力依然很大。 

2.有良好的外贸转型条件 

首先,有宏观环境良好。总书记提出了“新常态”这一概念,加上我国一直践行的科学发展观,把对外贸经济的转型已经放在了更高的位置上,并且针对外贸的转型颁布实施了各种有利的政策,为外贸经济的转型创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其次,具备提高外贸质量的条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得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使得对外贸易发展有“量”的基础条件,这也就具备了追求“质”的前提。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国内外贸企业的技术实力得到了增强,极大提升了我国对外贸易产品的质量,并且具备了某些技术型产品生产的条件,为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型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微观环境。 

最后,改进了外贸发展政策。在以往的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奖励性的外贸政策,这种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产品的出口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奖励性外贸政策的实施可有可无。此外,奖励性的外贸政策靠的是政府的财政支出或者是税收的优惠,这无疑增加了我国财政的负担。 

3.依旧处于战略机遇期 

首先,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逐渐进入到了经济调整的时期,这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改变,虽然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也为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由于世界经济的衰退,使得我国有机会对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逐步培育一些拥有自主发展能力的企业,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强这部分企业的优势,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实力,增加对外贸易的增长点,使得高端产品逐步成为我国出口经济的增长点。 

其次,随着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我国应当抓住这一机会,逐步巩固贸易大国的地位,加快向贸易强国前进的步伐,利用新兴经济体崛起的机会,加快新兴市场的开拓,培育新的产品出口市场。同时,借助我国健全的基础设施,配备齐全的生产链条,加快贸易出口,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最后,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借助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重建的机会,把“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相结合,推动外贸以及投资互动性的发展,不断开展与多方的多渠道合作,在国际经济的舞台上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从而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四、结语 

在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作为世界上的贸易大国更应该积极主动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国必须抓住“新常态”下对外贸易中的机遇,积极进行外贸的转型,把贸易大国逐渐转变成贸易强国。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相对利益,绝对利益适应能力,供求关系

 

一、什么是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通常是指国家之间的商品、劳务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市场的交易活动,实现商品以及劳动、科技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达到互通有无,取得绝对和相对利益的行为方式和过程。一方面,国际贸易的规模和结构是由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一国对外贸易的状况又对本国经济发展速度和供求总量平衡的实现产生重要作用。

二、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总政策国际贸易相对利益,特别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在于发挥本国优势: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并利用国家力量扩大出口;另一方面,利用经济和其他手段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国内市场,达到平衡国际收支,扩大社会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要求。具体政策主要有:一、贸易保护政策,二、自由贸易政策论文格式模板。

三、国际贸易的绝对利益和相对利益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利益及其如何在贸易参与国之间进行分配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应当出口什么,进口什么,它与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相关;二是如何确定进出口商品要达到的目标,它是指在国际贸易条件下进行什么样的商品交换更有利。那些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国家国际贸易相对利益,经济结构以国内分工为基础,开放程度较低,对外贸易通常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满足需要为主要目标。而经济开放型国家则以国际分工为背景组织国内生产,国际交换突破了转换使用价值的局限,而注重贸易中的比较利益。依据比较利益原则确定其以何种方式参与国际分工,确定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和流向,通过对外贸易求得利益的增长。

1、国际贸易的绝对利益

从对分工极大地有利于老公生产力率的提高这一规律的认识出发,出现了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贸易,以致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贸易中得益。不同国家在具体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成本的差异。所谓绝对成本差异是指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 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

2、国际贸易的相对利益

通过对两个国家生产成本的比较,如果某一个国家并不拥有任何绝对优势,而是居于绝对劣势,那么,国际贸易的结果,仍然可以使贸易双方取得贸易利益。只要各国商品之间的价格比率有所不同国际贸易相对利益,在进行贸易时,每个国家都会有一种比较或相对优势。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生产任何商品的成本均比其他国家都高,然而,这个国家生产的某种商品的成本相对于生产其他商品的成本相对较低,那么,这个国家在生产这种商品上便具有比较优势,就应该生产并出口它,通过国际贸易来交换本国生产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从而取得相对利益论文格式模板。

四、国际贸易的供求关系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一样,是在一定的供求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国际贸易的供求关系对国际贸易的价格有着重大影响,也决定着一国对外贸易的战略、策略和进出口格局及结构。

1、影响国际贸易供求关系的因素

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贸易保护的影响、国际垄断的影响、国际或地区性经济事件或政治、军事局势的变化的影响。

2、增强对国际贸易供求关系变化的适应能力

国际贸易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于一个国家进出口业务、国际收支及国内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国际贸易相对利益,通常根据本国国情和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适时调整对外贸易的战略和策略,调整国内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本国在生产上占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产品的生产,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绝对和相对利益。

五、结束语

发展中国家要从根本上改变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最终途径还是要加快本国技术进步,提高整体经济实力,逐步增加高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经济学基础(第三版)李明泉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8

2、西方经济学王瑞芬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6篇

[论文摘要]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大幅顺差,这既有其直接原因,又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因此,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不平衡问题是个综合治理工程。

一、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的直接原因

1.我国出口加工贸易持续大幅顺差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 统计 公报》各年整理

2.我国的进口替代能力加强

表2 2002年~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公报》各年整理

表2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在2002年~2004年间出口增幅快于进口增幅,而且自2005年开始,加工贸易进口增长远落后于出口增长。这说明了随着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加工贸易进口原料、零部件的国内供应比重在迅速增长,进口替代能力加强。这也是我国加工贸易急剧增长中贸易顺差迅速扩大的关键原因。

3.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的变化

二、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的深层次原因

1.我国对贸易顺差的观念滞后

我国曾长期外汇短缺,因此,政府一直把鼓励出口作为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使人们形成了“贸易顺差有利于中国”的观念。但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情况已完全不同于当初,截至2006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0663亿美元。然而,许多地方或部门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当初,体现在政策上,各级政府鼓励出口换汇、创汇的措施不少;鼓励进出口平衡安排和鼓励进口的措施则相对不足。

2.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走的是“以量取胜”的路子。我们利用劳动力优势,通过发展加工贸易,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量,推动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随着大量的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国际 市场 上这类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由于我国这类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差,许多出口只有通过低价竞销才能实现。因此,伴随我国出口规模及贸易顺差大幅增长的是对外贸易收益的不断减少,出现了“贸易的贫困化增长”。

3.贸易伙伴国对其向我国进口的管制和限制

根据 国际贸易 理论,我国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应该从贸易伙伴国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这样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实现进出平衡。但美国等发达的贸易伙伴国,为维持其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严格限制其国内相关先进技术产品向我国出口,导致我国想要和需要进口的产品进不来,人为地扩大了我国的贸易顺差。

4.我国的 经济 结构失衡和内需增长不足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多年的过度 投资 导致许多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而近年来,由于相关改革不到位,我国居民住房、医疗等支出激增,引发消费信心不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一直居高不下,加之曾占国内需求总量一半的 农村 消费因农民收入增长放缓而剧减,使得国内消费品市场的长期低迷。国内供求的这种矛盾使得国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迫使企业把目光转向国际市场,尽量扩大出口,致使我国出口迅速扩张。另一方面,国内消费增长不足又直接抑制了进口消费品的增长。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外贸的顺差。

三、解决我国外贸持续顺差的对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国的贸易持续顺差既有国际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因此,解决我国贸易顺差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治理工程。

1.切实转变观念

要解决我国对外贸易长期持续顺差问题,首先应树立“贸易平衡”的观念。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辨证地认识贸易顺差的利弊。事实上,长期的贸易顺差,会引发人民币升值,导致贸易摩擦加剧从而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剧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矛盾。因此,我们要从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水平较低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善于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对外贸易,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今后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制定和修订发展规划、政策和 法律 法规时,都应以实现贸易平衡为出发点,既鼓励出口,也要鼓励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的进口。

2.切实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应转向“以质取胜”,从根本上扭转贸易的贫困化增长局面。为此,在继续加强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政府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品牌意识,实现由目前的贴牌加工为主向自有品牌生产、 营销 为主的转变;要积极推动一般贸易和其他形式贸易的发展,改变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占主要比重的局面;还应鼓励我国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变商品出口为技术出口,缓解贸易顺差。

3.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首先,进一步推进我国市场化改革和 金融 体制改革,完善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机制,加大政策调控的力度和效果,实现我国结构调整的目标;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加强经济发展规划,严格防止重复建设,有效地缓解或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其次,进一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完善 社会 保障体系,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有效调控,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降低国内高储蓄率。再次,完善支农政策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有效扩大内需。

4.加强同贸易伙伴的对话

政府应在深入分析我国产生贸易顺差各种原因的基础上,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同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对话,消除误解,推动贸易伙伴国在技术领域对我国出口的进一步开放,力争在解决我国贸易顺差的问题上获得贸易伙伴国的合作和相应的政策支持。

第7篇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都是以粗放式发展道路为主: 出口产品高耗能且附加值低,且某些进口资源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粗放式发展道路与循环经济产生了诸多矛盾, 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 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的国际大背景下, 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紧迫而有效的路径。本文在深刻剖析我国传统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的种种矛盾以及所面临的外贸环境的基础上, 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 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 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 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 促进科技进步, 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 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 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 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 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 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 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 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 对进口方面来讲, 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 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 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 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 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 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6) 

[3]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年 

[4]麦文伟.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新趋势及策略选择[j].中国检验检疫,2006,(7) 

第8篇

【论文关键词】 FDI对外贸易结构调整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

发展对外贸易,是苏州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FDI流入与外贸总额持续增长。例如,1992年,苏州实际利用FDI为8.36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113.43亿美元;同期,外贸总额分别为10.35亿美元和21405.89亿美元,增幅很大。FDI与外贸发展是否存在相关性?现有研究表明,两者之间相关性存在不确定性。本文以苏州为例,分析1992年~2005年FDI与外贸的关系,探究苏州地区FDI对外贸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文献综述

FDI对外贸发展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替代论和互补论。替代论的代表是罗伯特·蒙代尔,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理论基础上, 提出贸易障碍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资本的国际流动或者直接投资。蒙代尔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两国的生产要素的绝对和相对量完全一致。资源实现了最合理的利用和最大限度的福利,并不存在引起要素流动的原因。如果满足要素均等化及两国有相同生产函数的条件,贸易与资本的流动有完全替代的关系。而且资本流动越自由,替代国际贸易的作用就越大。

以蒙代尔等为代表的关于FDI对国际贸易的替论有效地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个国家之间发生的直接投资。 对蒙代尔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提出挑战的是小岛清的互补论。小岛清认为,生产要素流动虽然减少了商品的稀缺性,从而减少了国际贸易的机会;但另外一方面,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进行,相应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技术就越容易为东道国所吸收和普及,进而就可以把东道国潜在的比较优势挖掘出来。

由此可见,国际直接投资并不是对国际贸易的简单替代,而是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促进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国际直接投资也可以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 由于统计数据不全或统计方法的缺陷,蒙代尔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及小岛清的互补模型,都是从传统理论的分析框架上衍生出来的,并没有经过实证的检验。20世纪80年代以来,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实证研究来看,支持互补性关系、替代性关系及关系存在多样性的研究都已出现,并各有自己的论据,国内学者也对中国引进外资和推动出口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理论和实证方面的分析。

例如,杨全发(1999)通过对广东利用外资与出口增长的实证研究,认为广东总的出口贸易和一般出口贸易与外资的关系并不显著;施敏颖(2001)则认为,FDI与我国进出口总额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对进口的贡献大于对出口的贡献;谢冰(2000)依据1980年~1997年问的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FDI对我国出口的增长作用显著。 二、实证分析 1.苏州地区FDI与对外贸易总量变化关系的实证分析。本文数据采用了苏州市1992年~2005年间进出口与FDI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在这14年间,苏州进出口总额与FDI呈快速增长。例如,进出口总额由从1992年的10.35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405.8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45.9%。FDI由从1992年的8.36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13.4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22.2%。

1992年~2005年苏州进出口总额及FDI情况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1992年~2005年苏州市统计年鉴。 为了进一步讨论FDI对苏州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本文拟采用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建立FDI对进出口贸易的乘数效应模型。分别以进出口总额、进口额与出口额为因变量,以当年FDI与累计FDI(累计FDI是指滞后一年的FDI余额)为自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由于考虑到FDI存量也会对当年的进出口总额产生一定影响,所以也将其设为自变量。模型如下: Yt=b0+b1CFDIt-1+b2FDIt+ut (1) Mt=d0+d1CFDIt-1+d2FDIt+vt (2) Xt=f0+f1CFDIt-1+ f2FDIt+wt (3) 其中,Yt、Mt、Xt、分别代表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出口额,CFDIt-1代表第t-1年末的FDI存量,FDIt代表第t年的FDI数额,b0,b1,b2,d0,d1,d2,f0,f1,f2为待定参数,ut,vt,wt为随机误差项。对该模型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得出回归方程为: Yt=-229.105+0.03 CFDIt-1+13.51 FDIt (1) Mt=-116.203+0.008 CFDIt-1+6.728 FDIt(2) Xt=-112.035+0.027 CFDIt-1+6.757 FDIt(3) 方程(1)中,R2=0.98,F=284>F(2,11),变量FDIt的t值为t0=7.56>t0.025(11); 方程(2)中,R2=0.98,F=352>F(2,11),变量FDIt的t值为t0=8.46 > t0.025(11); 方程(3)中,R2=0.98,F=222>F(2,11),变量FDIt的t值为t0=6.63>t0.025(11)。

上述三个方程的拟合度和显著性都非常高,回归方程能够很好的解释FDI与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和出口额之间的关系。所以Yt,Mt,Xt与FDIt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根据上述回归方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当年FDI每增加1亿美元,苏州的对外贸易总量可增加13.51亿美元,其中,进口额可增加6.728亿美元,出口额可增加6.757亿美元。FDI对苏州的对外贸易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乘数效应非常大。 2.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对苏州出口的贡献。衡量外商投资企业对出口贸易贡献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考察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情况。因此笔者引入两个衡量指标。一个是外资企业出口额在苏州出口额中占的比重;另一个是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对苏州出口的贡献度。贡献度(用P表示)是指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量(用FXM表示)占苏州出口增量(用XM表示)的比重,即:P=FXM/XM。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2 1992年~2005年苏州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统计(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1992年~2005年苏州市统计年鉴。

苏州每年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在总出口额中的比重始终很高,平均达到77.6%。显然,苏州的出口依赖于外资企业的出口。此外,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对苏州总出口保持着正的贡献度,特别是在1995年,P值高达457.3%,表明当年苏州对外出口完全是由外资企业出口拉动的。所以,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口增长是苏州对外贸易增长的重要源泉。

三、FDI在促进苏州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FDI对苏州对外贸易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苏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但随着FDI的不断投入,一些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

1.外商投资在产业间的分布不均。第二产业仍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热点。2005年,在苏州吸收外资中三次产业分别占0.14%、93.47%、6.39%。2006年1-3月份,苏州市利用外资中,三次产业分别占0.35%、88.77%、10.87%。虽然今年第一季度情况有所缓和,但总体来看,第一、第三产业吸收外资在总量中所占比重很不乐观。三次产业的不协调发展,势必导致苏州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发展,最终将延缓苏州的工业化进程。

2.苏州对外贸易对FDI依赖过大。从模型中可以发现,FDI对苏州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这个结论还能这样理解:苏州的对外贸易对FDI的依赖性也很强。苏州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是过分地依赖对外贸易量的增长,这种情况已持续了好几年,FDI对外贸的这种促进作用进而可以传递到对苏州经济的影响。一旦苏州吸引外资的比较优势消失,FDI的减少将会以乘数效应对苏州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 3.对外贸易中出口过度依赖进口。从模型中还发现,FDI每增加1亿美元,进口额增加6.728亿美元,出口额增加6.757亿美元,两者几乎相等。这是由于苏州的对外贸易形式以加工贸易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过度依赖于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进口,因此出口的增长实际上主要取决于进口的规模。进口主要不是为了满足产业结构优化、技术的进步,而是为了维持出口数量的扩张。外商投资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获取当地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在出口商品的价格构 成中,主要是进口原材料零部件的高昂成本,苏州仅仅处于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这样的格局使得苏州虽然在对外贸易的规模上不断扩大,但对苏州当地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社会福利并非有利。 四、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FDI对苏州对外贸易具有强大促进作用的现状,苏州目前仍应该不断吸引FDI,从而带动对外贸易及经济的发展。

但在吸引FDI时应该改变原有的格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投资结构,改善贸易结构。当前苏州加工贸易的主要问题在于本身还处于低级阶段,企业只是发挥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而要创收更多的外汇,就只有大量进口和大量出口。要改变这种情况,苏州在吸引外商投资时就必须同时注意“量”和“质”,对进入苏州的外商投资企业要逐步提高进入标准(主要是技术含量门槛),鼓励高技术产业进入苏州。并逐步优化外资在三产业中的比重,尤其是增加在第三产业上的投资。

第9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需求结构角度分析了我国自1978年以来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特征,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探索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人民生活水平也取得了显著提高。然而,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结构方面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仍然呈现出一种粗放型、数量型的特征,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处在较低阶段。本文从需求结构视角深入分析我国自1978年以来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特征,最后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需求结构分析的统计描述 

(一)消费结构指标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51.9%,比1978年(62.1%)下降了10.2个百分点。政府消费自1978年以来相对稳定,2006年政府消费为27.4%,比1978年(21.4%)上升了6个百分点;而同期居民消费率下降,2006年居民消费率为72.6%,比1978年(78.6%)下降了6个百分点。同期城乡消费率呈反方向变动: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了35.7个百分点;而同期城镇居民消费率上升了35.7个百分点。从该年鉴中还可以看出居民消费需求的贡献超过政府消费需求的贡献,在最终消费需求贡献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处于主导地位,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在30%-60%之间。 

(二)投资结构指标 

1978-2001年中,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超过投资需求的贡献,也超过净出口需求的贡献。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波动的,最低是在1994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2%,拉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在当年经济增长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拉动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消费需求最高是在1981年,贡献率达到93.4%,拉动经济增长4.9个百分点,而同年资本形成呈现负增长。并且,很多年份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超过50%,说明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大。 

但是,2002-2006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下降,这五年平均贡献率只有38.6%,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平均为3.9个百分点。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上升,这五年平均贡献率则高达49.4%,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平均为5个百分点。 

进一步分析投资结构,通过计算可以看出:1981-199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尽管个别年份增长率很低甚至负增长,但是总体上看这段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较高。 

(三)进出口结构指标 

1.从纵向比较来看。1978-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依存度(包括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和对外贸易进口依存度)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1978-1985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仍比较低,保持在9%以内;第二阶段为发展阶段(1986-1990年),对外贸易出口实现持续增长,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上升到了10%以上,不过还没有超过20%;第三阶段为增长阶段(1994-2001年),1994年当年我国实现对外贸易出口1210.1美元,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到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已经达到2661亿美元,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达到20.1%;第四阶段为快速增长阶段(2002年以后),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每年对外贸易出口增加额都在1000多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率高达30%以上;到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已经高达77594.6亿美元,外贸出口依存度上升到36.8%。 

   2.从横向比较来看。根据世界银行年度数据统计,在我国对外贸易起步阶段,那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内需求拉动,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是比较低的。在进入对外贸易发展阶段,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已经明显高于同期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甚至还高于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因而在这一阶段中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显现出来。尽管1997年下半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出口依存度下降,但是仍高于同期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3.考察我国对外贸易出口集中度。可以看到,1984-1991年我国对美国出口额虽然每年都在增加,但是我国对美国出口的集中度比较低(不到9%),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对美国对外贸易出口的依赖程度并不高。同期,我国对日本的对外贸易出口集中度较高,平均达到17%。而1984-1991年中国对美国、日本两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出口集中度年均已达到25.3%,占同期我国出口总额的1/4。可见,这一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对美国和日本的依赖性较高。1994年随着我国进行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及2001年12月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对美国和日本的对外贸易出口额增加的更快。2006年我国对美国的外贸出口集中度高达21%,占到出口总额的1/5,而我国对日本的对外贸易出口集中度降到9.5%,说明对美国的对外贸易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而2006年我国对美国和日本两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集中度达到30.5%,占我国对外贸易出口额的1/3。通过以上数字说明我国对美国和日本,尤其是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集中度过高,这一方面增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出口风险,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我国经济对美国和日本两国的过度依赖性。 

4.分析我国对外贸易进口集中度。1984-2001年我国对美国和日本的进口额每年都在增加,对美国进口的集中度大多在10%以上,而同期对日本的对外贸易进口集中度更高,达到了26.4%。因此导致这一段时期我国对美国和日本的对外贸易进口集中度较高,占同期中国进口总额的2/5。可见这一时期我国对美国和日本的对外贸易进口的依赖程度很高,尤其是对日本经济的依赖性更大。2005年我国对美国的外贸进口集中度高达21.4%,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1/5,而我国对日本的对外贸易进口集中度降到11%,说明我国对美国的对外贸易依赖程度更加加深。通过数字说明从2002年开始我国对美国和日本的对外贸易进口集中度开始下降,但是这一指标还是维持较高水平。 

5.考察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1981年一般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94.5%,到2006年这一比重下降到43%。1981-1985年间,一般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平均高达91.7%,之后这一比重一直下降,到2001-2005年平均只有41.5%;而在1981-1985年间,加工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平均比重只有7.8%,之后这一比重一直上升,到2001-2005年平均达到55.1%。说明目前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主导方式。再从出口增长率来看,一般贸易在2001-2005年这一段时期中增长率最高,平均达到147.6%,而加工贸易在1986-1990年这一段时期中增长率最高,平均达到688.2%。 

6.考察进口额。1981年一般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高达92.5%,到2006年这一比重下降到42.1%。而1981年加工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只有8.7%,到2006年这一比重上升到40.6%。1981-1985年间,一般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进口总额的平均比重高达90%,之后这一比重一直下降,到2001-2005年平均只有44.1%;而在1981-1985年间,加工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进口总额的平均比重只有8.7%,之后这一比重一直上升,到2001-2005年平均达到40.3%。说明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如今成为我国进口贸易的主导方式,并且近些年来进口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从进口增长率来看,一般贸易在2001-2005年这一段时期中增长率最高,平均达到231.3%,而加工贸易在1986-1990年这一段时期中增长率最高,平均达到492%。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特征分析 

1978-2001年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超过投资需求的贡献,也超过净出口需求的贡献,说明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大。但是2002-2006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下降,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上升,从近几年来看,主要依靠投资需求带动经济增长。此外,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呈上升趋势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呈逐渐下降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依存度(包括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和对外贸易进口依存度)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过高的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会加重我国经济对外的依赖性,使我国的经济增长面临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因素。

我国对美国和日本尤其是美国的对外贸易进口和出口集中度过高,这一方面增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出口风险,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我国经济对美国和日本两国的过度依赖性。同时,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的主导方式。并且,自1978年以来出口的加工贸易的比重不断增加,一般贸易的比重不断下降。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相关政策建议 

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扩大消费需求。在市场经济中,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过多地依靠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不会带来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反而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利用,这种粗放型、数量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会引起经济运行出现较大的波动性。只有调整好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扩大消费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需求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要扩大消费需求,政府应尽快实现公共财政的转型。把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保障低收入居民和家庭的基本福利作为财政支出的首要目标。加大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领域的作用,同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加大劳动收入在要素分配中的比重等。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的局面,提高国有企业投资的效率,扩大向非公企业的投资力度,积极发展民间资本。提高投资的科技含量,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建设速度。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增加技术开发投入来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原材料的依赖和对环境的压力;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大型装备制造业和运输装备制造业的健全和完善;要尽快发展可持续使用的新能源产业。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引进大量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来达到技术进步的目的,并且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创新,来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 

不能过度依赖出口需求的增加,而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世界经济结构变化的特征显示,伴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和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换代步伐的加快,国际贸易中商品的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精加工、深加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世界经济结构变动的内在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必须加快外贸商品结构的升级,提高外贸的国际竞争力。要努力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加快资金密集型机电产业的发展,为出口提供更多的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要尽快提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层次,使出口商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提高其附加值,特别是要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增强其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此外,还要不断拓展中国的对外贸易市场,降低过高的对美日外贸进出口集中度,实现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