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4:28
导语:在沟通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育力结构、教材的召唤结构、学生的接受力结构相对应或相耦合时,教学效果会倍增。这是语文教学的最佳状态,如果达到这种状态,语文教学对于教师、对于学生都将不再是单调的、重复的、高耗低效的劳作,而是一种充满灵性的、愉快的、主动的输出与接受。 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不断地向教学法理论提出这样的命题,即“自觉地选择耗费力量最少而能够获得最大最持久的成果的斗争手段、方式和方法”。[1]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成为中学教育界的共识,中学语文教学“减负增效”越来越迫切,教学法领域里一些学者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原则和教改方案,推动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获得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领域,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教师、教材、学生。“辩证的系统方法,是研究选择最优教育方案理论的方法论基础,这种方法需要分析教育过程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有规律的相互联系。”[2]在优秀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教材、学生这三部分不是孤立地、单独地存在着,而是以其他两个部分作为自己存在的参照物。许多教育家在论著中都论述了语文教师、语文教材、学生构成一个教学过程完整的链,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相关因素是普遍联系着的这一规律。在此理论的起点上,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学过程呈现出教师的教育力结构、教材的召唤结构、学生的接受力结构之间的“共振”现象。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一旦教师的教育力结构、教材的召唤结构、学生的接受力结构相对应或相耦合时,教学效果会倍增。我们把这种教学现象称之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异质同构”[3]现象。许多语文教师都曾有这样的教学体验。教学中教师的教育力结构、教材的召唤结构、学生接受力结构同构共振应该是中学教师追求的教学境界。“异质同构”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最佳状态,如果达到这种状态,语文教学对教师、对学生都将不再是单调的、重复的、高耗低效的劳作,而是一种充满灵性的、愉快的、主动的输出与接受。因此,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异质同构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语文教师的教育力结构课堂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教学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它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训练语文基本能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我们提出中学语文教师教育力结构这个概念,是想与教师素质结构相区别。关于中学教师的素质及素质结构,教育理论界有许多研究成果,认为教师应具备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科研素质、教师风度仪表、教师体魄等,并对每项素质作了细化。教师的教育力结构是指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一种知识与能力因素的最优组合。这种组合是建立在素质基础上相关素质因素的积极整合,是一种有明确指向的能力结构。教师的教育力结构由显性教育力和隐性教育力两部分构成。显性教育力指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技能及对教材的理解程度。隐性教育力包括行为动机、教学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隐性教育力是显性教育力的倍增器。语文教师的教育行为由课堂教学、语文实践活动、自身语言文字示范等一系列活动组成。这些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即相关又相对独立的教育环节。在每一个特定的教育活动中,都要求教师整合自身的相关素质因素,形成教育力。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应具有以下能力组合:教材理解力、教育预见能力、教学传导能力、教学过程控制能力,这四种力组合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课堂教学。当然,合力并不是四种力平均算术相加,而是在不同的教学情况下各自权重不同的组合。教材理解力是指对教材中各个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及他们之间关系的认识、分析、抽象、演绎的能力。对教材的理解力,是以尽可能多地拥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教学预见能力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对教材中教育因素的认识,对教学对象心理认知结构的把握,对教学过程中各种可能因素的作用的估计。教师只有对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对教学对象,对教学效果有一个客观的估计,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计划和教育目的。教学传导能力指教师将经过思维整合过的教育信息传达出去,高效地作用学生的感受和认知。信息传导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体态语言。教学过程的控制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因素的发挥,对教学实践过程、教学目的的控制,涉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设置最佳教学情境。我们认为,教育力相关因素的组合及应用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已经具有的从教的各项素质,并不等于能把各种教育因素最优地作用于教育对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作文教学、阅读教学、听说教学、语文知识教学,教师都应从最优化的原则出发整合自己的素质因素,形成不同的教育力结构,以对应教材的召唤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材的召唤结构中学语文教材,是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实现对中学生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而编写的。教材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协同起来。有学者认为,教材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处于核心的地位。[4]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调整后的中学语文教材淡化了技术操作的训练,改变了某些纯工具性的作法,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在选编课文时注重思想性、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这是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的具体体现,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培养和提高中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审美情趣和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材料。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基本体现了“文道统一”的原则,体现了语文知识学习与语文能力训练的统一,形成了一个有鲜明学科特色,循序渐进的系统的教学结构。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依据大纲的要求,将语文知识结构和语文能力结构进行了科学的分解,将其化为蕴含在课文中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序列,编排在各册、各单元、各篇课文之中,由点及线,由线及面构成一个多层次对外开放的系统。[5]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也给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特别是给语文教师提出这样一个任务,是否能够从教材中抽象、提炼出实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的,中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结构体系和语文能力训练结构体系,并把这种结构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这是全部问题的关键。笔者在《论初中语文教材基本结构的教学》一文中,论述了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的基本结构及其基本结构的各个层面,即每篇课文、每个教学单元、每册课本、全套教材都存在着教学内容结构和形式结构。并进而认为结构化、整体化、简化、格式化是教师掌握教材的钥匙和通道。[6]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训练结构是一个有待学生实现的召唤结构。在这个召唤结构中,语文知识结构和能力训练结构是显性的,思想教育结构、审美教育结构、创造力教育结构是隐性的。教材中显性的召唤结构是有限的,易于把握的,与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应知应会的共性联系在一起。比如中学语文知识的教学,是独立于听、说、读、写能力教学之外自成体系的部分,是语文能力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基础,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从初一到高三语文教材中循序地安排了语文知识内容,从读写知识、语法知识、逻辑知识、文学知识到文言文知识。这些知识在教材中呈现出显性的结构,既有系统性,各类知识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语文教材中这些知识系统不是集中编在一起的,而是分散在各册之中,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教材要有结构的概念,要整体把握,对语文知识教学的进程、 目的有全面的考虑。语文教材中隐性召唤结构具有无限的、开放的、与学生个性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特征。对教材中隐性的审美召唤结构、创造力培养召唤结构、思想教育召唤结构的把握最能体现教师的功力。教育部制订的试用修订版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试验修订版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都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一个鲜明的任务,然而教材中并没有专门列出哪篇是培养审美情趣的教材,审美因素是什么,在第几章第几段。从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教材,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教材中的选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每篇文章都蕴含着美的鲜艳与深刻,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如自然山水、自然现象的壮丽秀美,人的社会实践的本质力量,人内心的品格等,这些美都是以语言文字为信息载体的。教材中审美的因素和语文能力教育的因素互为依存。不是教材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和挖掘。教材中审美召唤结构有自己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对视觉艺术品的欣赏。这种特殊性质在于教材中审美召唤结构更多地依靠学生接受力结构中的审美想像去实现。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审美认知心理结构是由审美期待、审美感知、审美想像、审美理解等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成的体验系统。实现教材中的审美召唤结构,要靠教师体验、想像去感悟、发现。教师发掘教材的审美召唤结构,必须以学生能体验的以及可能体验的为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感记忆和想像性思维,去感知语文教材中隐含的情感、形象、审美趣味及审美理想,进入审美境界。“当教师更多地懂得了美的素质怎样进入人的生活,当他们能够有意识地来完善、扩展这种美的体验的方法时,他们也就踏上了教学艺术之路。”[7]
中学生的接受力结构在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只能是某特定学校定年级的特定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8]没有对
1.1资金来源
公司建立初期,准备200万元启动资金,其中90万元由创业团队的高级管理人员共同筹集,另外再寻求70万元的风险投资,剩余40万元申请创业贷款。
1.2资金运用
①固定资产(成本)投资:租赁办公场所和培训教室的租赁费,另外购买主要办公设备和活动器械,随着未来企业规模的扩大,该方面的投资会相应地继续加大。
②支付职工薪酬。
③前期的广告费用。
④公司开办费。
⑤管理费用。
⑥外包服务费:在公司运营初期考虑将公司网站委托给第三方管理,并且将亲子游服务的相关安排委托旅行社。
⑦其他不可预见的费用:公司服务需要视顾客需求做相应调整,会花费一定人力物力和资金,具体数目要视不同情况而定。
2项目的财务预测定价标准
①主要业务。
②附加业务。
3项目的投资收益
3.1获利能力分析
第三年的两项指标比前两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是因为在刚开办时,为了提高市场认可度,推广公司的服务内容,在销售宣传方面支出相对较多(前两年的平均销售费用占总期间费用的65.5%),以至于前两年的利润有所亏,纵观后三年的财务状况,可以看出公司具有平稳持续的获利能力。
3.2净现值分析
经济性评价经常使用的基准报酬率为10%(下同),以后每年根据通货膨胀增长率进行调整,此时,NPV=5,385,267.60(万元),远大于零。
3.3内含报酬率分析
计算本公司的内含报酬率结果为55%,远大于资金成本率10%,表明本公司具有较强的赢利能力。
3.4动态投资回收期分析
按动态指标计算为:2+670,278.00/1,648,291.00=2.41年投资回收期为二年零四个月。
3.5财务报表指标分析
公司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指标较高,表明公司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较强,流动负债得到偿还的保障较大。公司的资产周转率呈增长趋势,总资产利用程度在不断提高。综合分析,公司能够在保证自身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之上满足公司内部发展的需要和投资者的投资需要,具有远大的发展潜力。
4项目的投资回报
由目前的访谈和观察来看,本文可以大致将“海贼王迷”定义为一群专注于海贼王作品,并对其相关的信息十分了解、对其周边感兴趣,甚至在日常现实的行为举止中表现出对于海贼王热爱之情的人。虽然每个人都可以浏览海贼王吧,但是想要在海吧中与其他吧友进行互动,就需要注册贴吧旧,得到身份认证的海贼王迷,在参与贴吧互动的过程中,与其他游客有着明显不同的身份体验。因此本文将拥有百度贴吧海贼王吧旧的用户都视为海贼王迷。
在访谈中,海贼王迷群对于“海贼王迷”这一概念的答案虽各有见解,但从中仍能了解到一些共性,以下为几位被访者的回答:
我觉得海贼王迷有早期和后期的。早期的就相当于从刚开始发展一两年就开始追了,像我就是都发展了十来年才开始追的它。那些资深的,就是早期的能从每一集当中联系到前面的所有剧情,以及展望到后期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就是基础知识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了。你给他一个点,他就能联系起来。这种才是资深的,而我就相当于是自身非常热爱,就自己有兴趣去了解周边的一些东西。
我认为自己算是个海贼王迷,首先这是第一点。但是如果说是个细分类型的话,我就是属于不是那么宅的类型吧……我就算是看过一些动漫的腐女吧,这是我对自己的标签算是,比较热爱动漫、并且有志成为事业的腐女,大概是这样。
自己应该算是一个海贼王迷,但是不算是那种特别疯狂、特别资深的那种。嗯……应该是看了海贼王之后,就成了海贼王迷。嗯……高二的时候吧。因为那个时候很疯狂,觉得自己就是会成为海贼王的人。 好像那时候很火,我就去看了。有人跟我说好看……我算是比较晚的那批。
摘 要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当前高校体育改革的趋势,依据心理学、管理学、体育学、教育学等有关的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联机检索法、数理统计法等对目前乌鲁木齐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建议:足球课程积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系统化与综合化、教师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等。
关键词 高校 足球 选项课 教学
一、引言
随着我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的开展和现代传媒技术的提高,足球已经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足球选项课正是其了解足球知识、掌握足球技能、感受足球文化的主渠道和中心环节,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促进了校园足球运动的普及。然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不断探索与改革的今天,足球选项课应如何进一步完善与改进,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理念,引导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合理解决教学目标与学生价值取向、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使大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都有所发展,是本课程面临的新课题。目前国内高校足球选项课的建设越来越完善,而在乌鲁木齐普通高校的研究尚见匾乏,本论文将为乌鲁木齐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新疆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等八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足球选项课作为本研究的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了从1990年以来国内外有关足球运动的文献资料和统计数字,并查阅了1998-2004年全国体育期刊有关足球教学方面的文章。在本论文的研究过程中,根据课题需要先后到自治区图书馆、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单位查阅了有关社会学、教育学、创造心理学、创新教育、教育心理学等文献资料。并阅读了有关《学校体育学》、《常用体育统计学》、《现代课程论》、《创新教育论》、《体育多元分析》等相关书籍和报刊杂志资料,为本论文研究提供了广泛深厚的理论支撑。
2.专家访谈法
与疆内外一些足球以及群众体育方面的专家进行沟通和请教,向新疆各高校体育领域相关专家、博士交流。
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依据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采用单项选择与多项选择的方法,制定了本文研究所需的问卷。并向乌鲁木齐八所高校担任足球课程教学的教师发放问卷36份,回收有效问卷32份,有效率88.9%。
4.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统计软件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并将有关数据进行了常规处理。
三、乌鲁木齐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足球选项课程的现状
(一)乌鲁木齐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足球选项课程设置状况
基于本研究的内容,对乌鲁木齐八所高校的足球课时数进行调查(图3-1)。各高校在足球教学时数方面大致相同。60%的高校都在26―30学时,有30%的学校课时在32―36学时,仅有10%的学校开课时间较少,课时仅为20―24学时,这主要是综合类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的变化,导致足球课时数减少。
对足球课教学时数是否满足教学需要进行调查(图3-2),认为每学期的教学时数满足教学需要的占15.3%,基本满足的占71.2%,不太满足的占8.1%,不满足的占5.4%。由图3-2可以看出,多数教师认为现阶段,学校的足球教学安排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但同时,也有许多教师认为,每学期的教学时数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课堂教学中,教师想尽可能地多教一些内容,但进度显得比较紧,基本上没有时间去进行较系统的基本功的教学。
从各项调查可以看出,乌鲁木齐普通高校在足球课的教学学时设置方面比较合理,但在调查中也发现,足球理论课教学时数明显偏少。为了教师有较充分的时间去传授足球的相关知识,从基础知识、基本动作入手,使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实现足球课的教学目标,高校足球课的教学时数一学年应不少于64学时。高校的足球教学目标应使学生有步骤地、较全面系统的掌握足球的基本规律、基本要求,获得更多的基本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不断发展自身能力,力争达到最佳的锻炼和学习效果,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乌鲁木齐普通高校足球课程教材使用情况分析
足球教材是足球大纲的系统化和具体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媒介物,教师和学生如果没有特定的教材为中介,就不可能发生联系和作用。乌鲁木齐普通高校足球课程均有自己的教学大纲和课时计划,也都有各自的教材。表3-3显示:在本次调查的8所高校中,在足球教材的选择中,有62.5%的学校选择全国统编教材;有37.5%的高校选择高师统编教材。
(三)乌鲁木齐普通高校足球课程辅助教学手段使用情况分析
体育教学手段是指体育教学传递信息和情感的媒介物,以及发展体能和运动技能的操作物。即指为了提高体育教学方法效果而采取的实物或设备。例如场地、器材及电化教学设备等。合理的教学手段能沟通教学双边的活动信息,进而调控教学的过程,提高信息的传递与接收效果。体育教学手段是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的而创造的,其作用是同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因素。在足球教学中,教师通过创造体育教学手段和运用体育教学手段来实现足球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表3--2可以看出:目前乌鲁木齐普通高校在足球教学中采用录像教学的学校占到了75%;只有1所高校使用多媒体课件;而将传统、录像和电化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手段也只有1所学校使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各高校在足球的教学中还应该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大开发多媒体课件的力度。足球教学的直观性很强,如果在教学中只是凭借教师的讲解示范,让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以及不够直观的缺陷,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足球课程的教学中尽可能的开发与利用录像、多媒体课件、科学的将传统、录像和电化结合在一起的教学辅助手段以促进教学活动的实施。
(四)乌鲁木齐普通高校足球课程考核评价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乌鲁木齐普通高校足球课程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技术成绩、理论成绩和平时成绩;选择技术成绩占80%、理论成绩占10%、平时成绩占10%的学校有5所;技术占70%、理论成绩占20%、平时占10%的学校有2所;选择技术成绩占60%、理论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20%的学校有1所。通过上述调查可以看出目前乌鲁木齐高校足球课程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主要还是以掌握基本技能为主,考核评价的内容不够全面,过于强调对学生技术、技能的评价,对定性评价重视不够。这种与当前提倡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四、乌鲁木齐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足球选项课程发展建议
(一)应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提高选项课教师整体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地充实师资力量,为足球选项课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二)在配套完整足球选项课教学文件的同时,必须保证教学大纲能够严格执行,确保足球选项课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落实。
(三)足球课教学应转向学生体育能力、习惯和终身意识的培养,课程设置应以学生需要为依据,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证学生的主体。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要人性化,以满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主体性体现为原则。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注重终结性评价、又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注重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又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五)各高校应逐步加大足球教学经费的投入,落实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规定,逐步完善足球场地的配套规划和建设,尽可能创造较优的外部环境条件,促进高校足球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一民.国际足球发展现状简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04.
[2]朱琪林.我国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3]刘黎明.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看中国足球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
[4]武军,张信.浅析中国足球现状及教学与训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18.
2009年春天,山东大学的一群在校研究生成立了一支聋童义教队,希望能为聋童教育做点事情。为了让活动更有效、更有针对性,义教队成员在通过朗读学习、体育活动、书信交流等义教活动帮助聋童的同时,对聋童学校教育及助残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构思也许不十分精密,结论建议也许还难免局限,但一群热情的、有心的青年希望理性助人的努力,却不仅仅让人感动,对于提升助残质量也十分有意义。本期在刊发一组由一线特教老师撰写的聋教育论文的同时,推出这篇调研报告,以向这种努力和探索表示敬意。
调研的背景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我国有6~14岁学龄残疾儿童246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2.96%。其中听力言语残疾儿童28万人,多重残疾儿童75万人。正在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占63.19%,这大大低于全国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97%的平均水平。残疾儿童教育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有一些志愿者加入助残义教的行列,也有一些机构对志愿活动给予指导和配合。但是,志愿活动的效果如何?是否真正能满足聋童的需求?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志愿活动的初衷是否实现,意义程度是否显著。而关于助残活动是否真正有效,受助方需求与志愿者供给的对接的调查研究一直是一个空白。
调研的内容
从2009年1月10日开始至2010年2月28日,山东大学聋童义教队利用寒假时间,就聋童教育现状和助残活动效果,分赴济南、烟台、青岛、东营4地共10所特教学校进行走访调研。
根据调研的目的,调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①学习课程方面:包括目前课程开设情况,课程设计有哪些特色思路,哪些课程的开设存在困难,课外活动丰富程度,对于国际聋童教育的双语教育的看法等。
②教育环境方面:学校对于聋童教育环境的看法和问题,与国际教育的差距和改善方面,师资是否充足等。
③社会环境方面:社会对于聋哑人帮助的情况,应该怎样帮助,助残活动开展情况,效果如何,聋童家庭情况,聋童最需要的是什么,希望的助残活动形式等。
调研的结果
结合之前制定的调研目的与调研内容,将调研结果总结如下:
学校情况(师资情况)
从走访的学校看,都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只有烟台市聋哑学校建于1887年,是中国最早的聋哑学校。规模参差不齐,像建校较早的烟台聋哑学校规模相对较大,教学班18个,在校生251人。而多数如青岛崂山聋校、济南历城区聋童学校都是50人左右的小规模。但教师的学历都普遍较高,本科学历的教师占全部教师的60%以上,有的学校甚至都是本科以上学历。总体来讲:
①山东的聋校规模普遍比较小,而且多位于偏远的郊区,这样对于聋童的上学造成一定的不便。
②山东聋校师资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紧俏,有供不应求的现象。与此同时,师资的水平比较高,大部分在专科以上。
可见,社会对于聋人教育的关注度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政府部门将对于聋人教育的关心怎样落实到最基础的设施以及安置方面显得更为重要,一个简单的路牌可能对于聋童就有很大的帮助;社会观念的正确与客观,是根本上解决聋人教育师资问题的关键所在。
课程开设及效果
聋校开设的课程比较丰富,而且与普通同等学校的课程大部分相同,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地理、历史、生物、计算机、美术等,只是根据国家《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等有关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针对聋童的课程,如口语交际、思维训练以及职业规划和职业教育的课程。
在最为关注的计算机课程中,笔者比较欣慰地看到,几乎每个学校都有相关的计算机课程,硬件配备和信息化程度都比较高。
在课程开设的困难方面,青岛学校反映音乐课、自然科学类课程因为聋童的生理特点,开设的困难较大;而烟台学校则反映职业教育方面的实用性探索欠缺为课程调整带来了困难;济南学校着重强调了生活教育课的重要性。
在经过了九年的教育和培养之后,大多数学生在语言交流、写作、自理能力等多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并多在美术、舞蹈、手工方面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他们有的正在高中或大学(如:北京联合大学、长春美术大学等大学)美术相关专业深造,更多的则是进入社会,与健全人公平参与竞争。
关于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作为国际上聋童教育比较推崇的方法,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却并不明了。我们调查的学校几乎都没有采用这种方法,其中包括中国最早的聋哑学校――烟台市聋哑学校。
烟台学校认为,以聋孩子的个人基础为本,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比方说这个孩子听力补偿较早,补偿效果较好的话,那就坚持口语教学。而现在大量的现代化设备帮助我们在口语教学的路上走得越来越好。每班一套集体助听设备,再加上适合聋孩子的大量读写训练等,使他们坚信以口语教学为主、手语为辅的教学方法是适合聋孩子的。
而济南学校点明,目前的社会文明程度还没能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和条件进行双语教育,尽管可能双语教育有一定的优势和作用,但对于中国目前的现状,口语教育为主、手语辅助教学的方式还有很强的生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中国聋童教育方式的研究要与国际接轨,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理论研究者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沟通也不可忽视。
家庭情况
聋童的家庭一部分是健全父母的家庭,一部分是父母均为聋哑人的家庭,还有一些特殊的,如福利院的孩子等。前一种情况稍好些,但对于后两种因为聋人在社会上多是从事一些收入不高的工作,家庭经济状况自然不好,总体说家庭困难的居多,是急切需要社会予以关注和帮助的。
志愿者活动存在问题
社会对于聋童的关注度在不断增加,尤其是高校的爱心活动比较频繁,在帮助提高聋童语言能力的同时,使聋童能够真切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以及更好更大范围了解社会、开阔视野。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烟台学校希望大学生在志愿活动时注意两点:一是不要把聋童当作弱势群体去怜悯,二是不要表面化的联欢,要心理上的认同和平等的交流。
济南学校反映:活动本身没什么问题,关键是有的学生是抱着很大的好奇心来的,他们关心的往往是“这些聋哑人怎么说话,怎么学习”,而不是“我怎么去帮助这些聋哑人”。志愿者频繁更换也是这类活动的一个弊病,每一批第一次来,几乎都会问一些同样的问题,这样对孩子们的语言发展帮助是不大的。
建议的志愿者活动
对于在校学生志愿者,本身无经济基础,建议用聊天交流的方式。
青岛学校认为,相互写信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既不会影响学生的正常上课,又能起到练习写作的作用;不过多一些和老师以外的正常人接触,也确实能够培养学生多说话,增强对生活的自信心。与这些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希望说话慢一点、口型要很夸张。如果愿意和这些孩子保持长期的交往,多一些通信联系是很不错的方式。
济南学校反映,采用聊天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聋孩子的语言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上更多的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另外,可以在来之前定好活动主题,围绕一个主题来谈比较好些。
烟台学校希望,处于一个和聋童平等的状态与他们交流沟通,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能力,为他们打开更广阔的知识世界的视野等等。
结论与建议
关于社会关注
目前社会上对聋人的关注和帮助逐渐增多,但还不能给聋人群体提供更多的聋听之间的无障碍,例如:对盲人有盲道、对肢残人有轮椅坡道,而向聋人提供的无障碍却很少。
而且对他们的帮助首先是物质的,但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自身能够创造物质条件的能力,再者精神层面的引领也非常重要。帮助不应是一时一事的金钱或物质的帮助,应该着力于怎样帮助他们真正地高质量地自食其力,不仅有份工作,还要有份高质量的,或者说能为他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保证的生活,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帮助。
这些需要全社会予以关注,是只有通过观念的更新、有实效的投入、持之以恒的政策支持才能实现的。
志愿者的心态
有人称:面对残疾人,平常人是健全而懒惰的人。尽管很多人有关爱残疾人的心态但行动的人是少数,行动的人中能真正从心底摆正姿态,深入了解后再正确合适地帮助的人更加少数。在某种程度上讲,对于志愿者,克服与聋人沟通不便才是他们的挑战,换位思考的持之以恒的精神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论文摘要]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优秀传统、顺应国际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的客观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从转变观念、确立核心价值、设计课程体系、加强师德建设、注重知行统一等方面构建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创新体系。
在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诸多论题中,如何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成为众多有识之士讨论的焦点问题。但是,绝大多数论者依然强调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差异与对立,没有看到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与普通本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区别,认为只要借鉴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文教育模式就可以实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本文提出,应当把职业人文主义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在职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以人文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构建基于职业特性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体系。
一、职业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职业是人们所从事的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相对稳定的工作。职业本身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性质,具体体现在:第一,职业具有社会性。职业本身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分类也越来越细化。只有在社会之中提供社会发展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职业才能存在,才有它自身的意义。第二,职业具有历史性。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社会生活中的每一种职业都经历着一个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第三,职业具有道德性。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是社会生产实践的表现形式,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和纽带。因此,职业必然与社会伦理相关,强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服务于社会,从而获得合理报酬。第四,职业具有“生活”性。任何职业都必须由具体的人来承担,每一个人也都必须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从事一份职业。因此,职业不仅关乎社会,而且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来说,职业本身就是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之所在。总之,职业的内涵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人文主义性质。
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以职业人文主义为基本价值诉求,就是要突破“专业学习训练+人文(通识)课程=融合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框架,以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属性为基点,全面构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科学体系和创新模式。具体来说,职业人文主义教育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职业社会使命。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化生产网络上不可或缺的纽结。每一种职业都以其专业化的劳动和贡献服务于社会的良性运行,推动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是每一种职业的社会使命和责任。选择一个职业,就是选择一个直接服务社会的舞台,也是选择一种社会使命和责任。崇高的职业社会使命,体现着具体职业和社会整体的有机联系,也为每一个劳动者提供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和意义源泉。
2.理解职业历史文化。在职业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那些影响行业兴衰的典章制度文献、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职业技术革新事件、成就卓越的行业先驱人物等构成了每一种职业或行业发展变迁的轨迹,积淀为每一种职业或行业的独特历史文化。只有理解职业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当下职业选择的社会意义。
3.培养职业价值意识。特定职业既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也包含着特殊的职业价值意识。职业价值意识具体体现在: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精神、职业信仰、职业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凝结为每一个从业者的职业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荣辱观。职业价值意识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从业者的内在价值理性和道德自觉,这是职业人文主义诉求的核心内容。
4.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活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亦是一种人生教育。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职业理想实现的过程。人生需要引导,职业生涯需要设计规划。设计职业生涯的目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特点,确定人生的目标,设计合理可行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设计,真正体现着职业教育的人文关怀。
二、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依据
1.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核心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好、实现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二,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人文主义为价值诉求,正是以人为本的切实体现。职业人文主义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彰显职业的人文主义性质,真正把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使社会需求、职业特性和人的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职业人”。一方面,通过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实现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提高,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各行各业现实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为进一步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提升职业水平和职业形象提供人才支持。
从文化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全社会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第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个体。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人文主义为价值诉求,就是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渗透在职业教育之中。职业人文主义具有强大的整合作用。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自己所即将从事的职业的社会意义,为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乃至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方向感与和谐稳定的心理状态,才能够很好地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开拓和谐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这样,高等职业教育就能够通过培养和谐发展的“职业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对技术学校来说,这也是正确的,尽管技术学校的学生将要从事的是一种完全确定的专门职业。”
2.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优秀传统的要求。在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倡导和关心职业教育的教育家都特别强调职业教育目标的人文主义取向。
著名教育家、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办人黄炎培对于职业教育可能存在的弊病有着清醒的认识,指出“办职业教育,最易犯两种病。其一,学生误解了‘自尊’的一个名词,于是不知不觉看轻一切作业。随你学什么工艺,都成为贵族的工艺。除掉规定工作课程以外,不愿动手。其二,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一些儿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这种教育,顶好的结果,不过造成一种改良的艺徒,绝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为了防止这两种弊病,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所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时一律要写誓约书。誓约书的内容是:“一、尊重劳动(学生除半日工作外,凡校内一切洒扫、清洁、招待等事,均由全体学生轮值担任);二、遵守规律(校中有全校学生组织自制团,自订一切规律而自守之);三、服务社会(学生除校内服务外,兼于校外从事一切相当之服务)。”此外,黄炎培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宗旨是:“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与社会生产事业,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他认为,大学教育的真正使命在培养崇高的人格及深博的学术,而以职业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专科学校的使命在造就实用人才,同时亦须重视人格训练,以免由实用而流于功利化。”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时。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故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得谓之职业界中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他还强调“生利主义”对师生之精神的指导作用:“生利主义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所呈现象正与衣食主义相反。生产一事一物之时,必自审曰:‘吾能生产乎?吾所生产之事物于群有利乎?’教师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自具一种利群之精神。”这种“利群之精神”就是一种超越一己私利、以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和族群共同福祉为价值理想的人文精神。总之,黄炎培、陶行知等教育家都强调必须把正确价值意识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把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统一起来,实现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有机融合,才是真正健康的职业教育。
3.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是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英国出现了新职业主义思潮,主张把职业教育纳入主流教育,构建一个以培养高技能的、弹性的、富有合作精神的劳动者为目标的全新职业教育体系。其指导思想是:职业教育定位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职业训练,而是要从“培养工人从事单一的、刚性的和细琐任务的泰勒主义和福特主义”中摆脱出来,以培养“核心技能”为目标。所谓核心技能,是指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度专门化的、狭义的技能。它具有通用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通常包括“共同的知识与理解”“与民主社会相关的共同的价值观”“可迁移的学习内容”“共同的学习经验”等。显然,这里强调的“共同的价值观”就是职业素质中所包含的人文素质。英国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潮对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的职业教育都产生了影响。美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兴起过一项以提升青年的学术成就和就业能力为主旨的“学校向工作过渡”(简称STW)改革运动,进入21世纪之初,这项改革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持续。在其基础上,当前美国职业教育正在进行“学校向生涯过渡”(简称STC)改革。从STW到STC的转变,绝不是单纯的名称的改变,而是反映出美国乃至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倡导学生本位,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着眼于个体职业生涯的持续终身发展。很显然,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努力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职业训练和人文教育,使职业教育服务于劳动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大势所趋。
三、实践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策略
1.确立职业人文教育理念。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随着经济生活的市场化和社会阶层逐步分化,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趋向于多样化、世俗化和功利化。我国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呈现出式微之势,教育目标也越来越功利化和工具化。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重实用轻人文、重技能训练轻道德养成、重专业成长轻全面发展成为普遍现象。“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被误读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技能训练、学生上学的目的就是找个工作,而作为人的发展必需的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谐人格的塑造、全面素质的培养被置于次要的地位。这些都极大地制约着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持续发展。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较,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科相对比较单一、人才培养周期较短,不可能完全照搬普通本科院校大量开设人文通识类课程的人文教育模式。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应当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从职业教育的特性出发,消除“职业/人文”二元对立的思想,充分挖掘“职业”本身的人文内涵,确立职业人文主义理念,探索基于职业特点、面向职业生活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创新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这应当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价值诉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理念。
2.构建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高等职业院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不同的行业在劳动对象、工作任务、工艺流程和生产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其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办学所面对的主体行业的职业岗位要求,确立自己的职业人文素养核心价值目标理念。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是一所面向首都第三产业特别是商业服务业、以财经贸易类专业为主体的高等职业院校。财经贸易类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为人们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对从业人员的职业人文素质有更高的要求。根据财经贸易类职业的特点,我们把“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确立为职业人文素养的核心价值目标。“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这五个要素组成的财贸职业人文素养核心价值目标体系,是根据时展对职业人文素养的要求提出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简明性和整体性,构成了一个从情感层面到认知层面再到行为规范层面,紧密衔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完整系统。
3.科学设计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课程体系。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支持。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注意其职业性和全面性,主要包括: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社会和职业生活实际,发挥对学生职业学习的理论指导作用。第二,职业历史文化课程,主要介绍职业发展的历史和独特文化。例如,根据行业和职业特点,我们筹建了中国商业文化教学中心,就中国古代商业、中国十大商帮、京商、中华老字号、中国商业街、中国货币史、中国广告文化史、立信会计文化等专题编写教材,开设通选课程,使学生理解财贸职业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第三,职业道德和法规课程,使学生全面理解并牢牢掌握所选择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职业道德规范和基本法律法规。第四,职业心理学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普通心理学常识的基础上,了解并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第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活与人生价值、人生幸福的关系,了解职业发展的规律,使学生把职业理想与生活理想紧密联系起来,积极主动地把个人职业选择与社会发展趋势统一起来,按照“社会所需、个人兴趣所好和力之所能”的原则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长远思考。
另外,我们也十分注重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我们在校园里设立以“丝绸之路”“运河通商”“郑和下西洋”“茶马古道”为主题的雕塑,举办中国货币史的展览,张贴古代著名商人、现代财贸行业先辈和模范人物的画像和格言,邀请知名商贸企业家开设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加深对职业的理解。在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渗透职业精神、职业伦理的教育内容,使学生确立“做人先于做事、正确的价值观重于娴熟的职业技能”的意识。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我们精心设计了“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五个教育板块,开展经常性的学习和教育活动,构成了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二课堂体系。
4.注重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想实现职业人文主义的教育目标,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必然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加强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的教师人文素养教育,把“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作为学院师德建设的主题。我们要求所有教职员工都要真诚地爱学生,以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做诚信的表率、严谨的模范和创新工作的标兵。我们相信,只有师德优秀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才能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
5.注重知行并重。职业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只有体现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才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因此,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利用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努力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体验职业生活,逐步培养清晰、自觉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认同职业价值、体验职业精神,切实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人文品格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千朴.职业素养基础[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5]余祖光.学会做事:全球化中职业教育的价值观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6]石伟平,等.新职业主义:英国职业教育新趋向[J].外国教育资料,2000(3).
[7]刘春生,等.美国基于新职业主义的职教理念及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7).
[8]付雪凌.从STW到STC: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走向[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0).
[9]丁继安.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10]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11]陈新文.从人文学科到人文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5(8).
[12]武任恒.人文主义的职业教育价值观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6).
[关键词]双语教学;双语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55;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779(2011)05—0055—04双语教学正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逐步的推进和深入的开展,在评价双语教学取得的成效时,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双语教学成效的影响。总体上来看,近些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的概念和内涵,双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含义,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学的影响,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提升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等。
一
、双语教师的内涵研究关于双语教师的概念界定有学者认为“所谓双语教师,通常是指那些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师,特指能用一门外语教授一门非语言课程的教师。”_1]另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最直接的实施者,双语教学的任务要通过双语教师来实现。双语教师承担着双重任务:第一,向学生传授物理、化学、音乐、体育等学科内容;第二,提高学生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水平。但是教学重点首先是学科内容,其次是第二语言或外语。双语教师不仅必须精通学科内容,而且必须是一个双语者。
双语教师的学科水平和双语能力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成败。”【2]笔者认为双语教师通常是指那些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师,特指能用第二语言教授学科课程的教师。
二、双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研究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一项有独特学科性质的工作,双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普通教师应具各的素质,而且还应具备双语教师所特有的专业素质。有人认为双语教师应具备思想道德素质、汉语技能、基本理论素养(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和掌握学生母语等基本素质。l3另有学者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特点和客观需要的角度认为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应该具备如下素质:(1)应该具备吃苦耐劳的敬业奉献精神;(2)应该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3)应该具有一定水平的双文化的知识;(4)应具备一定的语言学和语言教学法的知识。[]综上所述,双语教师是双语教育的实施者、执行者和实践者,双语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双语教师的质量,而双语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双语教师的质量。因此,双语教育对双语教师的素质和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双语教师至少应具备汉语技能、专业知识理论和教学技能三项素质。
三、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的研究(一)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含义对于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含义,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学技能指的是教师通过运用双语语言、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促进所教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它包括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等,也是双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认知活动结合而成、相互影响的序列,最终能达成双语教学目标的能力。或者说是教师运用已有的双语知识和经验,完成双语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L5另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双教学工作所需具备的各种能力,是直接影响双语课堂教学活动效率,促使双语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l6本文的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在借鉴以上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特指中小学民汉双语教学中(各年级各科)教师应具有的共通的、基本的核心的能力。
(二)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学的影响格莱斯(GressJR)指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学能力结构的核心,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艾摩尔(E.T.Emmer)等人的研究则表明,教学能力发展水平高和能力发展水平低的教师在课堂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上有明显的差异。
(C.M.Everlson)的研究表明,教学能力发展水平高的教师和教学水平低的教师在反馈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反应方面有明显的差异。[7(三)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对于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有学者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能力。(1)双语表达能力。双语表达能力在双语教师教学能力中居于基础地位,不具备良好的双语表达能力就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双语教师。(2)用双语统驭学科内容的能力。统驭学科内容的能力是教师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所授学科的内容并能够根据情况灵活地使用教材,使教学为学科教学目标服务的能力。(3)用双语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为了有效地进行双语教学,双语教师还应当具备用双语处理、组织和传授专业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地进行双语切换。(4)用双语组织教学的能力。第一,双语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力。
第二,精湛的双语授课能力。(5)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为了保证双语教学达到预期的目56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L8]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熊建辉博士认为双语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学科教学的能力,课程实施的能力,班级管理的能力,人际沟通的能力,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能力,学习网络建立的能力,教学与学习评价的能力,行动研究的能力。lg]也有学者认为是由四个方面的能力构成。(1)双语表达能力,即双语表达能力是双语教师借助民、汉两种语言文字表达教学内容和自身思想感情的能力。双语表达能力在双语教师教学能力构成中居于基础地位。(2)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双语教学的设计能力包括:双语教学目标设计能力,双语教学内容选择能力,双语教学措施设计能力(方法、手段、策略和教学结构)等。(3)双语教学实施能力,在双语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具备创造良好课堂氛围的能力,双语教学环境创设的能力,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能力,掌握双语切换时机的能力,合理分配两种语言的能力,将教育信息技术与双语教学有机整合的能力以及双语课堂教学管理能力等。(4)双语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评价是指教师对教学的价值判断。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其主要任务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教师教的表现。l1叩另有学者认为应当是由以下五方面的能力构成:(1)研究教学的能力。双语教师在授课前应该收集各方面资料,挑选整合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主以便于他们理解,又要融语言知识与学科知识于一体,科学性与趣味性一体。(2)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由于教学内容的千变万化,加之双语对象的千差万别,双语教学更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丰富多彩、富有变化的学习活动中发挥思维,获得知识。(3)捕捉学生动态信息。真实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有效的互动,在这种动态发生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捕捉和整合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运用信息,以保证课堂教学始终充满活力。(4)驾驭课堂的能力。双语教师应该具备特殊的教学策略能力,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使双语课堂教学有效地进行。(5)评价能力。评价能力是在双语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双语教师们除了要评价学生们的学习和教师们自身的授课之外,还应该随时对双语教学的进展状况进行评价,并做出及时的改变。双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理应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为每个学生创建一个档案评价袋。l_1(四)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何菲在她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借鉴以往学者们对影啊教师专业发展因素的研究成果,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参与者和执行者角度提出了影响蒙古族幼儿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1)政府:宏观性因素。首先,双语教师政策制度为幼儿双语教师物质方面提供保障,影响着幼儿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其次,双语教师政策制度对幼儿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予以规范和引导。(2)教师教育机构:奠基性因素。主要是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因素。(3)幼儿园:关键性因素。主要涉及到幼儿园园长因素、幼儿园的生源因素和幼儿园的时间因素。(4)教师:根本性因素。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受多因素的影响,但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在教师本人身上,教师个人的背景,个人发展的需要和意愿,个人的知识结构等都对教学能力发展产生深远影响。l1纠另外吐尔地·买买提通过谈话和口述史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相关教学能力形成的特点,将他们双语教学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概括出了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1)新人职阶段(参加工作不到1年)本阶段影响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主要是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2)适应阶段(经过1~5年的教学实践)这一时期影响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除了教师的知识背景、教学实践经验之外,非常重要的是他的工作环境,即来自工作群体对一位发展中的同事的双语教学能力发展所产生的影响。(3)成熟阶段(从事5年以上的双语教学工作)在这一时期,进修学习、模范事迹、主题报告、经验交流虽然都会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最有影响力的是教师本身的“自我反思”过程。
转贴于 四、提升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研究有学者在对高校双语教师的调查与分析后提出了以下几点培养和提升高校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1)自主发展。通过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行动研究,通过借鉴学习,提高教学能力。(2)高校提升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第一,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为提升双语教师教学能力提供保障。
第二,构建双语教师培训体系,力提力双语教师教学能力奠定基础。第三,开展双语教学效果检查和评比活动,为提升双语教师教学能力增加动力;第四,建立双语教学科研实施方案,为提升双语教师教学能力搭建平台。(3)政府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第一,·构建终身性双语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第二,建立一套完善的“双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何菲在她的硕士学位论文中给出了几点关于提升蒙古族幼儿园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1)完善政府保障政策与激励机制。第一,加大财政投入;第二,制定适宜的双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第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2)双语师资培养途径多元化及培训渠道的多样化。第一,拓宽双语师资的培养途径;第二,在高师增设“蒙汉”双语班;第三,进行多样化的双语师资培训。(3)搭建与优化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平台。第一,加强园长对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支持及引领;第二,科学安排双语教师的时间;第三,建立基本的双语招生和编班制度。第四,建立基本的双语招生和编班制度。第五,加强系统化的园本培tJiI。(4)自主自觉,坚定双语教学信念和进行系统反思。第一,提升民族情感,坚定为双语教学奉献的理想和信念;第二,加强与双语专家、同行、幼儿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第三,成为行动研究者,以科研促发展;第四,勤于双语教学能力系统的反思。_1另外吐尔地·买买提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1)建立一套完善的“双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改变忽视实践教学能力的倾向。(2)开发出一套完整的双语教材。(3)能够做到面对全体学生调整双语教师培训的内容,鼓励双语教师进行教学反思。(4)提供政策保障,给双语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13j综观近年来对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涉及多方面,主要从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含义、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学的影响、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和提升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为我国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既丰富了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理论,又指导找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实践。不仅提升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梳理发现,虽然国外、国内学者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做了深入广泛的研究,但有关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直接研究却屈指可数,相关研究散见于双语教师的论述当中,探讨的比较笼统,而且主要针对“英汉”双语教师、“民汉”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极少有人涉及,无论是在研究范围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很不成熟。另外,对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只是在一些学位论文上有所涉及,并没用相应的著作。目前,很少有对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直接研究,虽在一些文献中有所论述,但是研究深度还是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双语教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和细化。在评价双语教学取得的成效时,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双语教学成效的影响。双语教师教学能力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现如今,双语教师教学能力问题已逐渐成为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以相关的理论作为支撑,结合具体实际,加之合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寻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升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好的完成双语教学的工作。
[参考文献]
针对宗教改革运动中国王干涉问题,路德发表《论世俗的权力》,规定了国王权力的限度。路德说,只有上帝与人的灵魂得救有关,因为人内心是人难以看见、知晓、审判、惩罚和改变的。因为灵魂只受上帝所辖,所以假如世俗权力擅自为灵魂制定法则,就必然侵犯上帝的统治,只会将灵魂引入歧途而毁灭。他认为国家应避免使用暴力干涉信仰,异端邪说从来都不能以武力征服,只能以上帝的话来进行争论。1545 年, 路德还进一步阐述了世俗政权无权干涉上帝领域的原则。再者,在国家和人民的关系上,路德主张人民必须服从世俗政治权力。路德认为国家的存在来自于神的旨意,君主的权力是上帝意志的体现,是绝对的。君主的权力是神授的,而教皇的权力则是人为的。包括神圣罗马帝国在内的世俗政权都是上帝创立的。它的成立是上帝慈爱的工具,同时也是上帝愤怒的工具。路德认为,既然世俗权力是上帝的佣人与人,是合法的,那么人人必须服从世俗政治权力,这也是对上帝的服从。任何对世俗政权的反抗都是有违上帝,即使君主不公,也不得反抗。服从是良好的品德,反抗是最大的罪恶。基督徒生活在上帝统治的宗教国度里,同时也生活在依法治理的世俗国度里,顺从一个不公正的君主实际上是人在尘世中必须背负的一个十字架和必须承受的苦难。同时,路德也认为:由于世俗权力是上帝意志的体现,故此世俗政治权威也应受到限制。路德强调诸侯必须负责地行使上帝授予的权柄,虔敬地服务臣民,保护和促进臣民的和平与富足。路德提倡因信得救和“君权神授”,根本否定了教会的教权至上论,并对世俗政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充分论证,是当时西欧正在萌发的民族意识的反映,为民族国家和民族教会独立于罗马教会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后,罗马教会在德意志的神权统治江河日下,德意志新教诸侯势力大大加强,以诸侯国为中心的地方性民族统一倾向日趋增强,为 19 世纪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民族教会思想
建立一个独立于罗马教廷的德意志民族教会是路德宗教改革的目标,也是路德民族思想的核心和宗教改革的关键环节。路德民族教会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路德主张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信徒只有信仰基督才能获救。路德进一步提出了“平信徒皆为祭司”的主张。他说:“每一个基督徒都是祭司,但并非都是牧师,要想成为一个牧师,必须有一个职位,承担相应的工作,才能使他成为牧师及教师。”在《公开书》中,路德抨击教会依靠的三道墙:属灵权高于属世权;教皇有解释《圣经》特权;教皇有召开教会会议特权。路德否认特权属灵阶级的存在,否认神职人员与平信徒有本质区别。他认为每个基督徒都是属灵的阶级,除了职务不同,没有其他差别,每个基督徒的祭司身份都直接来自基督,有形教会中的神甫是由大家选举执行公务的职员,是受大家之托来完成施洗、行弥撒、宣赦和传教等活动的。路德认为只有教皇才能解释圣经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并指出人对上帝的信仰不需要任何中介。路德还说唯独教皇才可召集教会会议这种说法也毫无根据。路德论证道,《圣经》中和历史上的几次重要教会会议,大都是由使徒、长老或皇帝召集,并非由教皇。甚至最著名的尼西亚会议,也不是由罗马主教而是由君士坦丁皇帝召集批准的。他呼吁德意志贵族致力于宗教改革,德意志教会从罗马教廷的控制下独立出来,并号召全体德意志人团结起来反对罗马,建立以德意志总主教为首的国家教会。
路德强烈主张建立民族教会。路德特别反对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干涉和掠夺,号召教皇在德意志的教皇权。在宗教改革初期,他甚至号召市民、贵族、诸侯大张旗鼓地惩处罗马教皇和主教。从维护民族利益的立场出发,路德提出了建立民族教会的一系列原则。路德宣称,国王有权管理和处置教会财产。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不受罗马教廷统治的民族教会和异于传统天主教的新教制度。路德极力否定教皇在教俗两界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尤其是在信仰中的决定权。他强调教皇不得干涉皇帝的权力;教皇应当放弃那不勒斯、西西里、波伦亚、拉温那等领地,不得享有任何特权;德意志的宗教不能是罗马的臣属,德意志的牧师、僧侣应享有自己的宗教权利。路德拟定的改革计划包括:完全废除高踞于国家权力之上的教皇权力;民族教会的宗教会议是德意志的最高上诉法院,并像帝国议会代表德意志那样代表德意志教会。路德还提出改革教会内部管理制度及活动方式,建立德意志的廉俭的民族教会。#p#分页标题#e#
在《公开书》中,路德提出 27 条改革计划,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司法等方面,主要有:废除教皇权力;建立民族教会;宗教当局只能掌管属灵事务,凡属世俗事务均归世俗当局处理等;每一教会推选一个主教,并有神甫或执事做助手,以传道和圣礼来治理教会;减少托钵僧和流浪汉数量;允许修士还俗和教士结婚;改革大学教育。路德认为改革教会应属于世俗君主而非教皇的职权范围;废除教会神职人员的特权和教阶制度;废除教士独身制;教会应是教徒自愿结成的组织;减少朝圣和节日;只保留洗礼、圣餐和忏悔;取消兄弟会、赎罪券、放任状、许吃奶油状、享受弥撒惠益状、特许状等。路德还努力革新崇拜仪式。路德将拉丁文《圣经》译成德文,鼓励信徒读《圣经》。路德认为讲道才是圣餐聚会的重心。路德提倡一种新的崇拜仪式,并于 1523 年制订出第一套崇拜仪式《弥撒和圣餐的仪式》,将讲道(德语)列于中心地位,并鼓励以德语唱圣诗,而非拉丁文;删除弥撒中由神甫代替信徒献祭仪式,由信众直接领圣餐;以德文进行整个弥撒程序。1526 年,路德修订德文弥撒,编写德文《教义手册》,1529 年,编订了两种教义问答书。这些都大大推动了新教会的民族化。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平信徒皆为祭司”的主张,了罗马教皇统治的合法性及教会的救赎理论和教阶制,为德意志及各国建立民族教会提供了理论论证。1525 年撒克逊约翰公爵领地建立路德教会,教会首领为约翰公爵所控制,并用德语进行圣事活动。这是德国及欧洲历史上的第一个民族教会。此后黑森、梅克伦堡、波美拉尼亚、普鲁士等相继建立邦国教会,虽然此时德意志还没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但在诸侯支持下成立的新教会本质上属于民族教会。随后丹麦、挪威、瑞士民族教会也建立起来,最后扩展到英国和其他国家。
经济自主思想
德意志政治分裂,国力削弱,罗马教廷不惜任何手段对德意志进行剥削,征收贡赋和什一税,出卖圣职、圣徒遗物,兜售赎罪券。16 世纪初,教廷年收入的 1/2 来自德意志,德意志成了“教皇的奶牛”。路德认为改革教会应首先从经济上割断德意志与罗马教廷的一切联系。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路德发出质问:“为什么今天教皇的财富比首富克拉苏的财富还多,为什么教皇不用自己而用贫穷信徒的钱建造圣彼得大教堂呢?”訛譼路德认为罗马教会的奢侈靡费源于对于意大利、德意志的掠夺。教廷对各主教区、修道院进行搜刮,以征收首年捐、出售赎罪券、颁发特许状等手段劫掠德意志。路德主张世俗政府应当废除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一切政治、经济司法特权,剥夺他们的一切骗钱权利,如圣职任命权、免税权、什一税等。
在《公开书》里,路德主张禁止向罗马缴纳上任年贡和一切其他收入。在1520 年 6 月发表的《论罗马教廷对莱比锡最著名的罗马法学家的攻击》一文中,路德抨击了罗马对德意志的经济掠夺,指出德国的王公贵族若不尽快行动起来,德国将变为不毛之地,人民就会被迫彼此吞噬,而这将使罗马教廷引以为快。这些罗马人视德意志人为禽兽,并嘲讽道:要千方百计榨取那些德国蠢货的钱财。路德说,每年罗马从德意志搜刮的现金达三十万钱币以上,而德意志人得到的只有侮辱和轻视。路德痛斥说:“德意志人为什么要容忍教皇对自己的财产这样掠夺榨取呢?法兰西王国已防止了这等事,为什么德意志人还要忍受呢?”路德还抨击教会:“每当他们假装要打土耳其人时,就派出人敛钱,并常常打着同样的旗号发行赎罪券,他们认为我们德意志人将永远是大傻瓜,会继续供给他们金钱以满足其无穷贪欲。其实我们很清楚,无论是上任年贡或赎罪券款以及其他钱,都没有一文用于打土耳其人,全落入了他们无底的私囊。”路德要求各地教会经济活动自主,由政府官员进行管理,实行教会税收国有化。君主应当防止其土地和人民被无故劫掠。路德抨击罗马教皇高价出卖主教职位,越权管理各种基金,向各国兜售赎罪券,搜刮全世界的钱财。德意志每个诸侯、贵族和城市应坚决停止向教皇缴纳首年捐。所有教士职位都应由德意志人自己担任,由世俗君主任命,脱离贪暴的教皇,使圣职俸不再流归罗马,并取消赎罪券。
由本国主教管理修道院。修道院的基金和钱财不能再送教皇。教皇无权颁发特许状,其家属和红衣主教都应用自己的费用维持。路德建议政府组织管理经济,制定规章制度,发展民族经济。在市场管理方面,他认为主要是规定物价原则,由政府指派贤明公正人士先将所有的货物评价,然后再公平定价。路德建议政府必须制定法律反对德意志民族的奢侈和奇装艳服,有许多贵族和富人因此贫穷。“上帝赐给了我们充足的羊毛、纤毛、亚麻和其它各物,我们无需花费更多的金钱去购买丝绸、鹅绒、金饰和其他外国货。”为防止国家资财外流,路德主张限制香料贸易及其他外贸。他说,若德意志不用英国的布匹,英国不会有那么多黄金;若不用葡萄牙的香料,葡王也不会有那么多黄金。同时还要约束富格尔等资本家及类似公司。
司法自主思想
在司法权方面,教皇牢牢控制着最高裁判权。格里高利七世的《教皇赦令》规定唯有教皇一人具有任免主教的权力以及制定法律、划分教区、设立新教区的权力。因此,德意志不仅应当在经济上和组织管理上,而且在司法上摆脱罗马教廷的一切控制。路德提出改革建议,要求摆脱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经济、政治、宗教、司法等方面的控制,建立一个独立的德意志国家,司法自主。凡属世俗问题的案件都应当归世俗当局审理。把世俗的案件送到罗马会损害一切国家的管辖权,是坚决不能忍受的。路德强调说,每一个国家都可用它自己简单的法律来治理,因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殊性质。这些国家在帝国法律没有制定之前,就是这般治理的,如今许多国家也是这般治理的。在《公开书》中,路德痛斥教权至上论,主张取消教廷的最高司法权,取消罗马任命德意志神职人员的权力,驱逐教皇使节,废除其特权。并应颁布一种帝国法律,规定今后凡主教的礼衣和一切圣职的按立都不得从罗马领受。罗马只管信仰之事,有关金钱、财产、生命等事由世俗当局负责,不再送交罗马。在教士任用上,他提出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自己的教会,不受罗马教廷的统治。叙任权属于国王,教皇不得干预。教会不应享有独立的司法权,教士不能妄作胡为而不受惩罚;神职人员和教徒在本质上并无区别,教土只是教徒的公仆。#p#分页标题#e#
同时废除教会神职人员的特权和教阶制度。路德认为,在民族国家的新教教会中,君主应牢牢掌握对高级教士的续任权。路德说:“续任权在古时候本来是属于德意志皇帝的,在法兰西和其他王国,还是属于国王的。”訛譾续任权的丧失,意味着德意志教会经济权益的丧失和独立地位的丧失。为了维护德意志民族教会的独立,凡神职都不得受任于罗马,在职人亡故或其他原因均不应成为罗马剥夺其神职的理由。应当废除主教对教皇宣誓效忠仪式,这种宣誓使德意志主教沦为教廷的奴隶。凡涉及教士职位和俸禄的案宗,无需送交罗马处理。德意志的大主教有权设立教会法庭,内设审计官和大法官,成为德意志人上诉的最高法庭,这个教会法庭负责处置德意志人的上诉,并接管由罗马控制的施恩所、裁判所。路德还主张凡涉及教士职位、俸禄的案件应由主教、大主教和国家大主教审判。还应该废除教会法,罗马的司法权应受限制,不能及于其他各国。1520 年 6 月 26 日路德发表《论罗马教宗制度》,敦促王公贵族将罗马派来的歹徒们逐出他们的城市,使其主教的披肩和职俸不再横行于他们的邦国。
国民教育思想
新教改革的关键就是信徒通过直接研读《圣经》与上帝交感,以取代教会作为人神间交流的唯一中介,这就决定了新教教育改革和新教改革必须同步进行。然而,“仁慈的上帝,我看到了什么苦难,”路德写道:“老百姓知道对所有的基督教教义一无所知……令人遗憾的是,许多牧师几乎不熟练教学能力。”訛譿路德深知教育是摧毁罗马教会的强大武器。同时,路德还强调教育也是适应当时民族国家兴起的时代需要。路德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和《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这两篇专门阐述教育问题的论文中。第一,国家办学与强迫义务教育思想。1524 年,路德发表教育论文《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阐述了宗教与世俗二重教育目的论、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等观点。路德既重视教育必须服务于新教,培养真正的基督徒,使人们虔诚信仰基督而使灵魂得救,又注重教育对世俗政权、社会和个人的意义。路德强调教育对国家的繁荣昌达、城市的安全幸福和个人利益及尊荣有重大影响。教育培养男人们善于治理国家,妇女善于养育子女,照理家务。他呼吁必须给儿童一定的教育和抚养,必须不遗余力地教育青少年,把对青少年的教育视为市长们和市政官员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家长应尽的义务。教育必须由国家负责举办,任命教师,保障经费,提供良好的学校和图书馆,培养学生成为能干、博识、聪明、正直的公民,把最聪慧的学生教育成为最具才华的教师。
1530 年,路德发表《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进一步阐述了强迫义务教育的思想。他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主张:全国儿童,不分贫富、男女,一律入校受教。他认为平等受教是儿童应享有的权利,只有人人掌握知识,才能阅读《圣经》,直接与上帝交感。路德强烈呼吁各邦诸侯和城市统治者关心教育,兴办学校,负起教育组织者的职责。他声称,发展教育不只是为了教会的利益,也符合国家的利益。他指出:“市民的幸福,不仅取决于大量的财富、坚固的城垣、华美的房屋、战争的武器……城市最大的幸福、安全和权利,乃在于有才能、有学问、聪明、正直和有文化的公民。他们能维护、保全并利用各种财富和优势。”訛讀有必要通过教育把最聪明的儿童培养成为教会和政府机构所需各类人才,包括布道者、法学家、牧师、医生、教师等。国家、教会及家庭都要负起对儿童强迫义务教育的责任。国家要像战时迫使臣民履行军事义务那样强迫父母送子女入学受教,让所有儿童都可能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成为精神和世俗世界的统治者。1526 年 11 月,路德上书萨克森选侯,要求选侯应负起教育青少年的责任,培养他们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政府应该像筑桥梁、修道路那样承担起学校的费用訛讁。第二,重建国民教育体系思想。在《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和其他有关论述中,路德就新的基督教学校教育体系的教育体制、学习科目和教师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路德认为,教育体制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初等教育、拉丁学校和大学教育四个阶段。路德极其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教会和国家建立在家庭基础上,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父母对儿童的良好宗教和道德培养是建立良好政府和社会福利的重要条件。家庭教育最主要的是宗教教育。路德认为每周都要询问孩子《教义问答集》中的内容是做父亲的职责。
路德还强调家庭道德教育应和世俗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培养优秀的家庭成员和启迪开明的政府联系起来。路德关于初等教育的论述也很精辟。他认为儿童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没有精力进行教育时,就必须送他们到国家开设的初等学校去进一步接受教育。主要学习宗教、各种语言、历史、数学、体育和手工艺课程。路德非常重视学校对儿童的德语教育,主张运用国语来学习拉丁语、希腊文和希伯来文。拉丁学校相当于中等教育机构。主要从初等学校中选拔优秀学生继续深造,将之培养成为教师和教士。路德主要精力是在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以把统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牧师、教师和官吏。他认为只有中、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方能在与天主教的斗争中起到领导组织作用,向广大人民宣传新教思想。大学主要培养教会和国家未来的领导者,学生主要来源于拉丁学校的优秀者,以更深入地学习在拉丁学校中已涉猎的各种课程。此外,路德还深刻认识到培养优秀的教师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强调选拔最聪慧、最贤良、最能干的青年培养为博识、懂音乐、态度和蔼、教法独具的优秀教师。路德教育思想最深刻的意义是把文化教育当做国家的职责。1525 年,路德在艾斯勒本创立新教学校,德意志各地也都先后建立了各类新教学校,实行新式教育。这样在德国出现了最早的国家教育,促进了德意志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民族语言思想
直到宗教改革时,德语仍然未被教会公开承认为正式语言,拉丁语在教会、高等学府和世俗政权中仍为通用语言。起初,路德也是如此,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就是用拉丁语写的。后来路德逐渐意识到拉丁文是一种外国语和死的语言,而且在宗教改革中路德发现使用一般民众人人都懂的普通民间语言———德语的重要性,便毅然改用德语。他说:“我愿意说德语,而不是拉丁语,也不是希腊语。”輮訛輥同时,路德认为每个普通教徒直接与上帝交往的途径就是都能亲自阅读《圣经》。过去,神职人员可以随意解释《圣经》,现在应该把《圣经》原原本本地交还教徒。路德极力赞成把《圣经》翻译成各种民族语言,使民族语信徒各自去理解。路德开始将《圣经》译成德文,他说:“翻译中必须使用地道的德语,而不用拉丁化的德语。”主旨是为了给所有德国基督徒提供一部各地各阶层人人看得懂的《圣经》,以实践他的“平信徒皆为祭司”、“因信称义”的信条。他还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翻译原则:避免使用时尚和宫廷的表达方式,选择通俗易懂、可吟唱和有民风的表达方式,内容清楚明了,忠实再现原意,但诗人不必奴役般地拘泥原字原句。#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