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4:35
导语:在建筑研究生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考研热”没有降温,但眼下,一股“冷空气”已经袭来。教育部日前公布《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办法》),和过去的论文盲审不同,此次的“抽检”被认为是教育部狠抓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记重拳。(据1月8日《文汇报》报道)
值得注意的是,自1998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亦高歌猛进。日渐膨胀的研究生大军,使得招生与就业、选拔与培养、学术与应用的三重矛盾凸显。加之短期内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难以跟上学生规模的扩张,造成师生比严重失衡,“导师不导”现象愈演愈烈。很多导师既要带过多的课程,指导过多的研究生,又要忙着搞兼职、拉项目,很难有精力指导学生的学业,没有时间指导学生做论文,更没时间考证学生的论文是否注水,往往只是“催租逼债式”地让学生交差了事。不少学生只想着拿文凭,学术态度不端正,学术研究不严谨,论文创作敷衍了事。相关部门和高校“守夜人”的角色缺位,对学位论文质量把关不严,过于注重论文的数量,忽视了论文质量,对作假者查处和惩戒不力,使得论文造假成本过低、收益过大,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劣币驱逐良币”,纵容了钻空子的人。此番教育部公布《办法》,可谓是切中肯綮的务实之举。对高校而言,卡住论文质量这一关,就相当于抓住了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牛鼻子”。
以往,高校虽然对研究生论文组织盲审,但对于个别在盲审中评价不佳的论文往往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一些质量下乘的论文也就马马虎虎地“通过”了。来自国家层面的抽检,是在倒逼高校严控研究生教育质量,迫使一些大学不敢再在论文上“放水”。根据眼下正在征求意见的《办法》,“抽检”不同于过去的盲审,如果把盲审比作“事先监控”,抽检则是“事后监管”。在接受来自国家层面的论文抽检前,博士生或硕士生基本上已经通过学校层面的答辩并获得相应学位。一旦抽检不过关,那么大学的学位授权点便要担当较大责任,这无异于给大学头上套了“紧箍咒”。
浮躁是创新的大敌,虚假是进步的路障,论文注水侵害的不仅仅是学术本身,危害的将是整个社会。它不但践踏了学术规则,败坏了学术风气,污染了学术空气,也直接损害了教育体制,对人才的培养教育乃至国家的教育战略带来了致命损害,严重制约了创新思想的产生和创新成果的出现。可以说,是浮躁让当前的研究生走到这样一个既热闹又迷惘、既现代又落后的虚华时代。
破除学术研究不端之风,杜绝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不仅难在根除顽固的陋习,更难在“去论文崇拜化”,以及如何建立起多样化的人才测评体系。笔者以为,要破除学术不端,克服学术领域的不正之风,不能局限于运动式的“围追堵截”,关键是如何构建全面、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的市场评价机制,实行社会化学术评审制度,完善科研管理方式和学术评价标准,“形成文明的学术风气,使凛然正气成为学术界的主流”。
作者简介:
张俊峰(1981-),男,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空间钢结构非线性研究,(E-mail)。
摘要:文章对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09年招收的第一届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涉及报考与招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实践地点、实践类别、实践基地、学位论文等内容,考核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效果和研究论文情况。通过调查和考核,分析了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041-04
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要从科学定位、教学要求、实践要求和学位论文四方面创新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教育部决定在已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5万名,而且以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1] 。2009年9月,教育部决定2010年在保证研究生总招生规模不变的前提下,从以往安排的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划出5%~10%的比例安排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之中,并计划用5年时间,将学术型硕士与专业硕士的比例调整为1∶1[2] 。
教育部的这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将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但是,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这一新型研究生培养形式,如何在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的同时保证培养质量、突出工程特色,成为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3-5] 。从2009年开始,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对2009级学生进行了全过程跟踪培养。2011年招收的第一届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已顺利毕业,文章阐述了近两年来关于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毕业等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思路,内容涉及报考与招生、指导教师、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等。
一、 报考与招生
据统计,首届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均报考的是科学学位,后来在科学学位招满的情况下,调剂到专业学位。而研究生导师在填写招生计划时约有34%的导师不愿意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际招生时约有80%以上的导师首先考虑
招三年制的科学学位研究生,个别教授和副教授在招不到科学学位研究生的情况下,甚至放弃当年招收研究生的指标。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和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都还不了解,从观念上还没有接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生不愿意上,导师不愿意招[6] 。从2011年的报考情况看,也只有5名学生报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约占研究生总招生人数6%,情况稍有好转,但仍然不容乐观。
二、 指导教师
郑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有教授22名,副教授18名,高级工程师15名;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59名;校外合作导师29名,均为高级工程师。
(一) 校内导师情况
2009年招收的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指导教师15人,其中有教授7人(1人为博士生导师,其余均为硕士生导师),有4位教授每人分别指导了2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余每人指导1名;另外还有5名副教授,1名高级工程师,2名讲师(博士)。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导师职称比例分布如图1所示,2009年指导专业学位的导师情况见表1。
第一,教授指导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为11人,约占当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58%,教授中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占教授总人数的55%,比其他职称都高,这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原因:(1)学生更愿意选择教授作为其研究生导师;(2)教授的科研项目较多,需要一定数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来完成这些课题;(3)相对而言,教授和研究院、设计院、企业交流更多,可以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更多、更合适的实践场所。
第二,讲师(博士)中担任研究生导师的占讲师总数的50%,也比较高。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有5位副教授,其中两位是年轻博士,从中也可以看出,年轻博士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很高,这归结为两个原因:其一,由于科学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名额在减少,相对于教授,年轻博士招到科学学位研究生的机会要少,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愿意招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其二,年轻博士观念转换快,能很快理解教育部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政策,并积极进行实践。
第三,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作为校内导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占其总人数的比例低,虽然在随后的调查中有一部分高级工程师作为合作导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但总体来看导师积极性不高。
(二)校外导师情况
对2009年招收的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外导师进行了调查,在研究生实践基地中,约有60%的校外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在校外导师的管理上存在缺失,学校对校外导师无法进行约束,缺乏研究生培养方面必要的管理措施。
第二,由于工作原因,校外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仍需加强与校外研究生实践基地的沟通和协调。
第三,通过与研究生管理人员、校内导师和研究生的沟通,校外导师虽然已逐渐熟悉了研究生培养方法,但他们对研究生培养特点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
三、 实践环节
(一)实践地点
对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地点的调查显示,有3名在郑州市以外,约占总人数的16%;16名位于郑州市,约占总人数的84%。学生的实践地点比较单一,学校签订的实践基地也反映出这个问题,这样导致学生参与复杂工程的机会少,实践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二)实践类别
直接参与施工现场实践的有14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约占总数的74%。其中施工技术与管理工程2人,复合地基与基坑支护工程3人,工程结构鉴定加固1人,道路桥梁工程1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1人,桩基检测1人,工程项目管理5人。
没有直接参与施工现场实践活动的有5人,约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26%,其中,施工技术与管理1人,道路与桥梁工程3人,建筑材料检测1人。
从实践类别可以看出,直接参与施工现场实践活动的约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74%,没有直接参与工程现场但参与工程设计管理等实践活动的约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26%,实践技术类别比较广泛。
(三)实践单位
学校签订的实践基地共11个,包括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化工部郑州地质工程勘察院、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河南省第五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第二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建达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河南省地基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学校与实践基地签订相关实践基地协议并挂牌。
通过对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调查显示,在签订的实践基地实习的共10人,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53%;在其他单位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47%。这9人分别在7个单位实习,其中有交通规划、勘察专业的设计院和公司、铁路通道类的咨询公司、加固公司,也有基础工程检测公司和建筑工程公司。
在签订的实践基地实习的10名研究生中,分布在4个实践单位,其中有6人集中在一个单位,签订的11个实践单位实际参与培养的占实践基地总数的36%。
以上调查说明如下问题。
第一,实践基地虽然签订并挂牌,但还没有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可靠、便利的平台,有一半以上的实践基地还没有参与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第二,
实践基地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还需要细化,与实践基地单位的合作还很松散,虽然签订的实践基地涉及地基基础和建筑工程,但仍有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去这些实践单位。通过了解发现,与实践基地的签订是基于学校合作的层面,而研究生的培养是基于导师开展的,一些导师与这些单位并没有合作和来往,导致不能与这些单位联合培养,只好自己再联系其它单位。
第三,实习基地单位覆盖面不够。校内导师的横向项目以及研究方向很多,而签订的实践基地涉及的专业面还不够全面,有待进一步的建设,如加固类、道路桥梁类等。增大实习基地覆盖面既可以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又能保证签订的实践单位有足够的能力来参与培养。
(四)实践效果
笔者对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内容进行了调查,对实践情况进行了考核。调查结果显示:专业学位研究生所从事的实习与校内导师研究方向相符的共14人,约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74%,有差异的有5人,约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26%。而从考核的结果也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所从事的实习与校内导师研究方向相符的研究生,考核结果比较好。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1)校内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仍然起着主导作用,直接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校外导师从时间和精力上还不能很好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能从专业深度上系统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培养;(3)实践基地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导师还不能为自己的研究生找到合适的实践基地,因此培养效果不理想。
四、 学位论文
(一)论文审核
为了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情况,学院组织了5名各个专业方向的校内专家集中对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进行了第一轮盲审,基本情况如下。
论文选题均来源于工程实际,但约有26%的论文存在研究内容缺乏创新,研究深度不够,论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53%左右的论文写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各级标题使用不当,参考文献及索引不规范,图表表达不规范,论文出现比较明显的错别字等。这些现象反映出学生写作不认真、态度不端正、导师要求不严格等问题。
论文形式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约占论文总数的79%,其余约21%的论文涉及调研报告、项目管理和结构设计。这说明学位论文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学位论文思路还没有完全从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中转变过来。
论文研究深度不一。约有30%的论文与实践结合得很好,论文比较系统、研究深入,但10%左右的论文深度不够,反映出学位论文考核标准不具体,执行不严格,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少数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因此,研究生管理部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考核和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的考核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论文评阅
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都被返回并要求对盲审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修改后参加论文评阅。答辩前共送出了40份评阅书(2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由3位评阅专家盲审,其余论文均为2位评阅专家),评阅成绩为优的共6份,占评阅总数的15%;评阅成绩为良的数量最多,共33份,占评阅总数的82.5%;评阅成绩为一般的为1份,占评阅总数的2.5%。
(三)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来自校内外的5名专家组成,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均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95份答辩成绩如下:优共30份,约占31.6%;良共55份,约占57.9%;一般共10份,约占10.5%。从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评阅结果与答辩成绩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第一,评阅结果与毕业答辩结果大体相符。成绩为良的居多,占一半以上,其次是优,有少部分研究生的论文和答辩成绩一般,与学院组织的第一轮盲审结果也基本一致。
第二,论文完成后,部分学生对答辩很重视,进行了认真准备,答辩结果比较理想,而有少部分学生论文没有完成得很好,也没有认真准备,答辩成绩一般。毕业答辩环节虽然是研究生对毕业论文的汇报,但却是研究生考核的重要环节之一,应严格考核、加强管理。
五、 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已成为中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进行了该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对2009年招收的首批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培养全过程调查,分析了在报考与招生、校内外指导教师、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观念上还没有被学生和导师所理解与接受,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宣传和引导。校内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起着主导作用,还需要积极鼓励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来,不断加强与专业实践的结合,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实践基地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的广度与深度,设法让优秀的校外导师积极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一环。学位论文应结合实际工程,但同时也应注意选题的深度,加强学位论文的考核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关键,对加强毕业答辩管理和监督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EB/OL]. (2009-03-21)[ 2009-03-26].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编制 2010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的通知[EB/OL]. (2009-09-03)[2009-03-14].edu.省略/kaoyan/2009-09-14/1745218890.shtml.
[3] 李忠, 熊玲, 陈小平. 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助体系、实践教学基地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2):8-12.
[4] 马永红, 赵世奎, 李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跟踪研究思考[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1(1):74-77.
[5] 张东海, 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11,32(2):83-90.
[6] 赵军, 张猛, 王建强,等.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研究与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2):140-144.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ZHANG Jun-feng, ZHAO Jun, WANG Jian-qiang, CHEN Huai, GE Su-jua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P. R. China)
Abstract:
【关键词】 本科生; 研究生; 教育成本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本科生与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递增,一些高校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高于本科生,形成了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状态,研究生教育成本概念凸显,成为本科生教育成本讨论之后的另一个焦点问题。界定高校教育成本,将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其共同点和差异性,可以改变目前高等教育中的“大锅饭”现象,对于科学核算教育成本,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改革高校财务核算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成本的特征
(一)关于培养目标
尽管各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有区别的。一般而言,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宽口径、厚基础,培养“通才”,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专业专项性,主要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硕士学位则是一个过渡性学位,是从“通才”通向创新型、专业型人才培养的中间阶段,在培养目标上主要突出表现在:学科知识的深入系统性;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学术型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与本科生培养目标相比,研究生教育在横向上具有明确的学术型和应用型指向,在纵向上是介于本科和博士之间。两者培养目标不同、层次不同而导致成本信息不同,因此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是不同的。
(二)关于教育成本概念
早期对教育成本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把经济学中一整套成本概念和成本分析方法移植到教育领域中来,得出经济学意义上的国家教育成本、家庭教育成本和学校教育成本概念。近期的研究以务实的态度从会计学的角度出发对教育成本进行考量,因而本文所指的高校教育成本是以高等院校为会计主体的教育成本概念,不包括经济学意义上的机会成本,也不包括社会教育成本及家庭教育成本等。
由于普通高校担当着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任务,本文将基于两者共同耗用高校教育资源上进行比较,即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等学校这个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为培养高校教育产品所消耗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是狭义的教育成本,也就是说教育成本概念是相同的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述。
(三)关于教育成本核算基础
基于相同成本概念的基础,对于成本核算基础有以下特征:
1.两者作为成本核算对象是相同的
由于教育成本的支付目的是为了培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才,因此,教育成本的计算、归集应该以学生为对象。
根据教学活动的特点,在计算教育成本时应该按不同专业、类别、层次的学生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并全面反映各部门的成本,各类学生的教育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所以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作为成本核算对象,这样不仅可以比较实际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培养成本,还可以使教育计划与会计核算保持一致。
2.两者的成本计算期是一致的
高等学校培养一名本科生需四至六年时间,培养一名研究生需二至三年时间。每年新生入校开始,作为一届学生的教育周期,以学年为成本计算期,归集一学年发生的各种教育费用,确定该学年的教育成本。因此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成本计算期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计算时间的长短。
3.都应该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
在学生培养期间,教育投入与受益对象的培养进度往往是不同步的。如教学仪器、设备、房屋、图书等,在一定时期内,均为一次性投入,这些投入可以培养很多期学生。一般情况下,投入在先,实施培养在后。因此,先开支的费用应按比例计入当期和以后各期教育成本中去,而不能将当期开支的所有费用全部计入当期的教育成本中去,无论是本科生教育成本还是研究生教育成本,都应该本着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应计入本期教育成本的耗费。
(四)关于教育成本内涵
尽管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成本的概念是相同的,教育成本的内涵也有相似之处,如本科生教育以课堂学习为主,因此所有为本科生教育教学而发生的耗费即为本科生教育成本的构成内容。研究生教育按在校教育进程分两个阶段来归集教育成本即课程学习阶段和论文写作研究阶段,课程学习阶段的教育成本与本科生教育成本内涵大致相同。而正是因为研究生教育方式的不同,也带来了教育成本内涵的特殊性,即研究生论文写作阶段教育成本的确定。
在进行分阶段费用归集时应关注几个问题:其一,区分好课程学习阶段和论文研究阶段。一般而言,研究生的教学环节是先完成课程学习再进入论文研究,但也不排除二者交叉进行。因而二者的区分不应该以学习和研究的时间来划分,而应该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来划分。其二,在归集研究生教育费用时应剔除非教育耗费的内容,如校办企业、附属医院、已社会化的后勤集团等的开支与费用。其三,对于不容易划分清楚的费用,如导师、任课教师的工资应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按一定比例进行估算分摊,以使归集的费用更加合理。因此,研究生教育成本不同于本科生教育成本的是研究阶段的成本归集,此阶段的成本具有确认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和列支项目的不确定性。
综上分析,高校本科生教育成本与研究生教育成本具有以下特征:两者关于教育成本的概念及核算基础是一致的,但由于担当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的教育方式,其具体的核算内容及成本核算项目是存在差异的,因而两者教育成本计量的结果应该是不同的。
二、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差别成本分析
2005年出台的《高等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培养成本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家人和个人的补助支出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四部(下转第81页)(上接第79页)分组成。但具体到实际业务上,由于在教育过程中本科生与研究生耗费资源的侧重点不同,即支出范围不完全一样。当本科生教育成本由上述四个部分构成时,研究生教育成本与本科生教育成本存在以下差异:
(一)人员经费
首先,在课程学习阶段由学校集中授课,这个阶段的教师工资应该在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进行分配;在论文写作阶段,研究生一般都作为导师的科研助手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此时的研究生已经不是单纯消耗学校的教育资源,而是利用资源创造价值的过程,因此在这一阶段的研究生教育成本一般不再分担教师的工资。另外,普通高校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协助研究生完成学业,都设有研究生部,那么该部门人员经费应该全部计入研究生教育成本,而不再分到本科生教育成本中。
(二)科研经费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创造研究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不是进行机械的教学训练,而要重点引导学生开发智力潜能。研究生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索上的能力,科学研究是教学的先导,科研能力往往体现了研究生的实际水平,论文写作体现了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因而研究生教育的研究阶段时间占了一半甚至三分之二(课程学习阶段一年至一年半,论文阶段一年至两年)。因此,以科研为主的论文写作阶段的研究生教育成本主要项目应该是学校投入的科研经费。
相对来说,本科生一般较少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所以本科生不直接分担科研经费。
在实际操作时,对于科研经费还要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与培养学生相关的科研支出计入教育成本,与培养学生无关的科研支出如横向科研、有经费来源的政府科研任务等不纳入教育成本的范围。
(三)奖学金
在高校对研究生逐步实行收费以来,作为对学费的一种补偿,一些高校加大了对研究生奖学金的奖励力度。根据我国现行的奖学金制度,国家设立的研究生奖学金分为两种: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和普通奖学金。普通奖学金奖励面广,主要目的是保障研究生基本生活而设立的资助项目,是国家计划内研究生每人享受一定的生活补助费,只能起到“助学”而不能起到“奖学”的作用,作为对缴费上学的一种补偿,所以这部分奖学金不宜计入研究生教育成本。
(四)固定资产折旧
高等院校固定资产可分为房屋建筑物、教学设备、一般设备、图书和其他固定资产。从形成来看,有国家投入、社会捐赠、学校自筹及科研项目构建等,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首先应分部门设置“固定资产登记簿”和“固定资产卡”,正确评估其损耗程度和实际价值,然后按照国家统一制订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采用一定方法计算提取。
将固定资产折旧计入教育成本时,应区分固定资产的不同来源:对于专为研究生建立的实验室、机房、图书等提取的折旧就直接计入研究生教育成本;对于有经费来源构建的固定资产及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计入教育成本;对于共用的房屋建筑物、教学设备、一般设备、图书和其他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在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成本之间选择一定方法进行分配。
三、结束语
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成本之间存在差异,是由于两者不同的培养模式造成的。对于两者的教育差别成本,首先考虑研究生的教育特点,对于能直接区分用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就直接计入研究生教育成本,对于不能划分清楚的,则在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进行分配,分别计入研究生教育成本和本科生教育成本。
当然,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成本核算尚属理论探索阶段,如何在实践中实施和完善还有待于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荣. 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财会研究,2005(7).
[2] 于敏.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5(2).
关键词:低温地板辐射供暖 设计 施工
1 绪 论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室内环境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即空气的清新卫生,温度舒适宜人等,加之能源结构的调整,建筑节能以及按户计量供暖收费制度的实施,一种新的采暖方式——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孕育而生。此技术诞生于国外三、四十年代,兴起于七十年代。而我国是在八十年代才引进此技术[1],特别是随着“以塑代钢”技术的发展,使得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技术日益完善,成为一种具有发展前途的新型采暖方式。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是将热水管道埋设在房间内部地面内的供暖系统。该系统以整个地面作为散热面,地板在通过对流换热加热周围空气的同时,还与四周的围护结构和人体进行辐射换热,从而达到供暖效果,其辐射换热量约占总换热量的50%。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以其舒适、卫生、不占房间使用面积、节能、低噪音、便于分户计量等优点被广大消费者认可,随着塑料工业的飞速发展,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的主要材料,加热管价格一直下降,使低温热水地板供暖系统造价已接近甚至低于常规散热器采暖系统。由于它与传统的供暖方式不同,造成了在设计和施工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对地板辐射供暖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说明。
2 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热负荷计算的问题
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是以地板内盘管经地面向室内散热,由于受到地板装饰层厚度、材料以及地面上布置的一些家具的影响,提高了传热热阻,大大降低了盘管的散热量,有文献表明[2],当地板装饰层导热系数为1W/m·℃时,地板表面平均温度为25.98℃,而当导热系数为0.1W/m·℃时,地板表面平均温度为23.87℃,也就是说,导热系数相差10倍,地板表面平均温度相差超过2℃。地板表面温度的均匀性也受到影响,导热系数为1W/m·℃时,地面最大温差为2.79℃,导热系数为0.2和0.3W/m·℃时,地面最大温差达到4.1℃。文献同时还指出地板装饰层的厚度越小,地板表面的平均温度就越高,但均匀性很差;厚度越大,地板表面的平均温度将会降低,同时均匀性得到了加强。地面散热量则随着厚度的增加而有所下降,但下降的数额较少。因此,在确定热负荷时要适当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有文献[3]表明,由于地板辐射供暖是在辐射强度和温度的双重作用下对房间进行供暖,形成较合理的室内温度场分布和热辐射作用,可有2~3℃的等效热舒适度效应,因此供暖热负荷计算宜将室内计算温度降低2℃,或取常规对流式供暖方式计算供暖热负荷的90%~95%,也就是说,可以适当降低建筑物热负荷。另外,对于采用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或采用分户独立热源的住宅,应考虑间歇供暖、户间建筑热工条件和户间传热等因素,房间的热负荷计算应增加一定的附加量。因此,在设计计算热负荷时应对以上问题综合加以考虑,确定符合工程实际的建筑热负荷。
2.2 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工程做法的选择
目前,在地面板体结构铺设方面,工程中普遍采用的形式为填埋式,也称传统型湿式做法,即在钢筋混凝土楼板基层上先以水泥砂浆找平,然后铺设厚度不小于20mm的高密度发泡或挤出型泡沫塑料板(板上部复合一层铝箔),在铝箔层上铺装通以热水的盘管,并以塑料卡钉将盘管与保温层固定在一起,最后浇筑40-60mm厚的豆石混凝土作为填充层,地面装饰层则根据用户的要求在填充层上铺设地砖、花岗岩板或木地板等。这种做法有其自身许多优点,但工程实践中也看到它存在的不足和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它的推广应用。例如:维修困难;初投资偏高;对高层建筑加大楼板结构负荷;在许多家庭装修中采用木地板,铺设龙骨时受限等。
另外一种做法不同于以上传统意义上的湿式做法,被称为干式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此干式做法是将加热盘管置于基层上的保温层与带龙骨的架空木(竹)地面装饰层之间无任何填埋物的空腔中,它可以用来克服湿式做法中存在的不足,因为它不必破坏地面结构,尤其适用于将现有住宅改造成地板采暖形式,为地板辐射采暖在我国的推广提供新动力,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地板采暖技术的应用,是适应我国建筑条件和住宅产品多元化需求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2.3 加热管的选择
加热管是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的核心,交联铝塑复合(XPAP)管、聚丁烯(PB)管、交联聚乙烯(PE-X)管、无规共聚聚丙烯(PP-R)管均可作为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管材。必须明确的是,有些塑料管有冷水、热水管之分,而塑料管对温度很敏感,其所承受的压力随着相应温度的升高而剧烈下降,如果选用不当,将为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留下一大隐患。
另外,选用PP-R管作为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的管材值得商榷。PP-R管由于管材壁厚较大且不宜弯曲,其出厂多为6-10m短管而不是盘管,因此需要进行热熔连接形成盘管。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热熔连接容易产生漏水现象,其原因在于一是由于操作不当使得热熔时间不够或超过允许加热时间,在第一连接时间发生转动或插入深度发生变化,直接影响了连接强度。二是由于热熔连接是对塑料管的二次加工,使得优质塑料变成回用塑料,连接的可靠性降低。基于以上原因,“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4]规定:地面下敷设的盘管埋地部分不应有接头。因此,采用PP-R管热熔连接将违反上述规定。
2.4 绝热层的选择
目前实际工程中发现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初投资较高,大致相当于常规散热器对流采暖系统的2倍多,从而制约了地板采暖的发展,这其中除了管材的因素外,地面结构层材料、安装及施工等费用也占了不少的比例。因此有人提出经济型地板采暖模式[5],采取取消铝箔层、楼层之间不设绝热层、减薄埋管层的厚度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从而达到降低部分初投资的目的。但是,在我国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提倡分户热计量的形势下,减少户间传热,铺设绝热层是必须的。另外,做为防止加热盘管向下散热的主要措施,如果取消绝热层,对于房间热负荷的计算增加了难度。“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应用技术规程”对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做为绝热层时提出了厚度要求,并注明当采用其他绝热材料时,宜按等效热阻确定其厚度。
2.5 壁挂炉的选择
目前住宅用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热源主要包括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及采用分户独立壁挂炉设备两种方式。壁挂炉(特别是一些进口壁挂炉)多是按供回水温差20~25℃计算流量和配置循环水泵的。而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多采用供回水温差10℃左右。因此仅从流量上就相差2~2.5倍。因此,按热量选择的壁挂炉因流量不符合设计要求,造成室内温度达不到设计标准。例如:某小区别墅有二~三层,建筑面积170~200㎡,计算耗热量10000W左右,按此热量配置的壁挂炉,各供应商均不能满足室内设计温度,究其原因,是配置壁挂炉内循环水泵流量、扬程均不满足系统要求所造成的。
燃气炉存在空气污染问题。天然气虽然是清洁燃料,但把热源分散到各家,特别是高层住宅同时使用时,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因排放不畅,对环境的影响不可低估。据北京环境保护研究院对已投入使用的某高层住宅小区的实验,碳氧化合物浓度有偏高的趋势,最高可超过国家标准近2倍。
因此,在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的热源设计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壁挂炉的型号选择,充分保证用户的用暖需要,同时对于高层住宅的热源选取要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
3 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地板辐射供暖系统设计是很重要的环节,但是施工过程也不容忽视,在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施工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3.1 塑料盘管的试压及排水
塑料盘管敷设完进行填充层施工时,施工现场不宜其他专业进行交叉施工,不得对敷设管道进行碰撞及踩踏,在混凝土填充层施工及养护过程中管道必须保持不小于0.4MPa的水压并检查压力表指示情况,防止管道被施工损坏。需要注意的是,养护完成后应再次进行系统水压试验,根据填充层及管道充压及系统试压情况应办理二次隐蔽验收手续。隐检内容应写明保护层材质、厚度和管道充压情况。目前有些施工项目仅在塑料管固定完毕后进行水压试验,完成一次隐蔽工程的中间验收,而忽视了二次隐蔽验收程序,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
另外,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试压后并不像其他供暖系统,打开泄水阀就可将水完全泄掉,而是有相当一部分水,即盘管中存的水不能泄掉,尤其在冬季施工,如果加热盘管中的水不能彻底及时排走,则很可能因水结冰而破坏整个加热盘管(事实上,此类现象在实际工程中时有发生),因此在试压或冲洗后,应采用压缩空气将加热盘管中的水全部吹出,以防冻坏管路。
3.2 在加热盘管的上部和下部宜布置钢丝网
为了减少无效热损失,在加热盘管下面及外墙周边均敷有绝热层,绝热层一般选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为了增强绝热材料的整体强度,并便于安装和固定加热管,在施工过程中,在绝热层表面要铺设一层钢丝网。另外,从工程实践来看,布管处散热相对较强,而管与管之间散热较弱,为了减小这种强弱明显的散热效果,宜在加热盘管的上部敷设一层钢丝网,以均衡地板表面的散热。同时,加设钢丝网还可增强地板的抗裂性。
3.3 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避免地板不热或冷热不均
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调试过程中,经常出现地板不热或冷热不均的现象,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不仅包括设计原因,比如设计热负荷小于实际热负荷、加热盘管间距过大、环路管路过长以及未在供暖环路上设置排气装置,造成憋气等原因外,在施工工程中管理不严、工人素质差、野蛮施工以及成品保护措施不力也是造成不热或冷热不均的主要原因。
为此,施工技术人员一定要严格加强施工全过程的管理,在加热盘管安装前,应对材料的外观和接头仔细检查,同时清除管道和管件内外的污垢和杂物。在安装过程中,加热管严禁攀踏、用作支撑、重物压迫及放置高温物体,并且地板辐射供暖工程不应与其它施工作业交叉进行,以避免对加热盘管的破坏。要与土建专业密切配合,找平地面,防止管路不平,排气不畅。敷设加热盘管的地面,应设置明显的标志,严禁私自在楼板或顶板(下层住户)上打洞,确保不破坏加热盘管。
4 结束语
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是一种极具发展前途的供暖方式,与传统的供暖方式不同,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以其舒适、卫生、不占房间使用面积、节能、低噪音、便于分户计量等优点被广大消费者认可,在工程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对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设计和施工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希望与各专业同行共同努力,在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等方面能够更加完善,促进此种新型供暖系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纯安.地板辐射采暖的模拟及优化设计:[硕士研究生论文].天津:天津大学.1988.
[2] 游昱.干式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理论计算及实验研究
[硕士研究生论文].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4.
[3]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应用技术规程.DBJ/T 01-49-2000.北京.2000.
关键词:物流园区 PPP 高速公路
中图分类号:F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164-02
物流作为企业第三方利润源,随着现代物流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物流园区也成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高速公路建设不仅能带动沿线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能带动一些新的产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处设置物流园,可以进一步延长高速公路公司产业链,为高速公路公司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一、物流园建设是延伸产业链的一个重要路径
物流园区是多种运输方式衔接地,是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也是一个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的集结点。现代物流园区兼具有物流组织管理功能和依托物流服务的经济开发功能,物流园区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运输枢纽设施、运输组织及管理中心和物流信息中心,以及适应城市物流管理与运作需要的物流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功能区,其主要作用是开展满足城市居民消费、就近生产、区域生产组织所需要的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物流园区的内部功能可概括为8个方面,即综合功能、集约功能、信息交易功能、集中仓储功能、配送加工功能、多式联运功能、辅助服务功能、停车场功能。其中,综合功能的内容为:具有综合各种物流方式和物流形态的作用,可以全面处理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等作业方式以及不同作业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高速路口物流园可以有效实现零散运输与干线运输的有效衔接,物流园区功能与性质使得高速公路出入口成为其地理位置首选。
(一)建设物流园符合全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物流园区建设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带动产业链发展,它的重要功能是集聚效应。通过集聚扩大了企业的商圈,增加了交易的机会。能够整合当地或区域优质资源,创造良好投资环境,改善城市功能。高速公路公司延长产业链具有更好的优势,尤其是随着运输业的扩张,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物流园的建设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须,也是提高高速公路建设运营效益的一个有利条件。
依托高速公路项目建设,通过建设物流园延伸产业链,使未来高速公路运营的利润链条延伸,并借物流管理进一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以利于企业的平稳持续发展,为企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利润增长点。
(二)物流园区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相呼应
高速公路的便捷交通,更契合物流业的发展。已经建成运营的高速公路,每个收费站出入口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作为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管理者,充分利用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区位优势,通过物流园的建设,以进一步夯实公司发展的基础。
(三)高速公路建设势必促使周边土地高水平溢价
每条高速公路在建设,尤其是在建成后,收费站出入口周围的土地成为稀缺资源,成为众多商家争抢的香饽饽。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土地大幅升值溢价成为必然。在这个独特资源的市场竞争中,谁抢到了手,说就占有了开发经营的主动权,以及长久性的收益权。高速公路建设前期能够如能抢先拥有土地的使用开发权,就为未来公司的发展提供珍贵的土地资源。
(四)物流园区的发展能有效拉动高速公路的车流量
各种产业的发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促进高速公路车流量的增长。无论是物流园区的建设和运营,还是旅游餐饮业的发展,以及房地产业的发展,人口的积聚和经济的发展,都会对高速公路的运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围绕PPP高速公路建设物流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一)地方政府有意向支持开发沿线土地
在PPP高速公路项目筹建阶段,地方政府就积极着手研究开发高速公路沿线土地资源。政府一般会积极邀请高速公路投资方参与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土地资源开发,以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发展。这就为高速公路公司获取土地资源以及相应的其他方面的资源,创造了非常好的有利条件。
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加上高速公路建设用地土地征用的有利时机,无论是在土地手续的办理、土地出让价格以及有关事宜的协商,都会比较容易地解决通常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各种难题。
(二)物流园开发正当其时
目前,“互联网+”方兴未艾,阿里巴巴集团已经开始介入物流园区的建设和运营,物流园的发展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都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理念,乃至延续百年的生活方式。作为交通建设,如果跟上时展的潮流,加之精心经营和科学管理,就能为企业的发展开辟新的发展领域。
随着PPP高速公路建设,高速公路公司获取相应的土地资源后,企业发展可供选择的余地就会扩大。物流园区的开发可以采用自主开发自主经营的模式,也可以采用自主开发租赁经营,或者采用引进优质资本实施开发的模式。物流园区就在高速出入口,只要有地,就会获得开发经营的主动权。
(三)物流园区的开发经营内涵丰富
物流园区的开发和运营,会逐步吸纳公路运输、物流储运、交换交易、加工配送,以及创新型的服务项目。加之一经获得土地资源,就会产生后续的建设、管理、运营等经济活动,这也将为企业员工的安置和规避建筑市场的波动,提供一个较为可靠的平稳环境和平台。
由于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区位优势,可吸引到优质资本。物流园区相对容易获得投资,以加快物流园区的建设和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物流园区发展是集团全产业链发展的有效补充
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发展,为公司的科学发展夯实基础。物流园区的发展带来的收益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与高速公路建设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房地产业的发展,进而逐步带动沿线厂矿企业、商业贸易的发展,进一步带动土地价格飞涨,这无形中就会增加公司的资产和经济效益。
物流园区的发展首先是房产的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本身也增加了建设企业的业务量,契合公司发展的共同愿景,对实现公司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建设物流园的步骤和措施
(一)发展物流园产业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
高速公路经营项目担负着为集团探索发展路径的重任。依托公司在人才、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和实力,对物流园的发展制定整体的规划和工作计划,就物流园发展以及逐步深入参与物流业发展,对高速公路建设运营管理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进行积极的探索,制定切实可行的远期规划,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持基础。
(二)积极争取获得相应的土地资源
依托BOT项目的建设,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以建设物流园为目的,以较低的成本在高速出入口处获取土地资源,为进一步的经济开发创造基础性条件。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完善高速公路建设综合配套附属设施,拉动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与地方政府协商谈判,力求以优惠的价格和条件,获得相应土地资源。
(三)科学规划促进下游产业发展
通过竞标招商引资,引进各种优质资本进行园区开发。或者在资金问题能够自行解决的前提下,自己开发并经营,在下游产业发展中,为公司谋取更多发展机会。
(四)组织和配备相应人力资源积极实施
从确定实施到具体组织实施,首先要确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启动该项经济活动。做好进一步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充分考虑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权衡利弊,努力消除各种不利因素,积极争取效益的最大化。一旦确定可行,立即组织与地方政府协商谈判,确定土地转让的有关事宜。
(五)土地转让之后的整体规划
做好物流园产业开发的整体规划,对各个细节进行详细安排和部署。在众多投资模式中,选择最佳的投资模式和发展方式,将高速公路建设和物流园区建设相结合,以期拉动高速公路通行量,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地方与企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谭杰.中等城市出口加工区规划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9
[2] 王雅蕾.公路网货运枢纽物流运作模式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
[3] 费勇.宁波港物流园区的发展建议[J].科学时代,2012(11)
[4] 孙俐伟.潍坊北海物流园区规划研究[D].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2
关键词:清单项目 综合单价 敏感性分析 工程量变动 风险型清单
2011年2月11日,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第1部分:变电工程》”,规定全部使用公司系统资金投资或公司系统资金投资为主的输变电工程建设招标项目,必须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志着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招投标全面进入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时代。
1、综合单价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工程造价是由企业自主报价、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符合国际惯例。同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相比,工程量清单计价实现了量价分离,竞争性取费等市场化特点。
在工程量清单计价中,综合单价,是开展工程量清单的基础。综合单价,是由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管理费、利润和及一定范围内的风险费用等诸多因素决定。但是,综合单价,以工程量清单规范的规则为依据,采取一定的计价标准和工程量组合测算的。工程量,是进行综合单价编制的基础,在不同的设计和实施阶段会有变化,但是工程量变化对综合单价有何影响情况,需要展开深入研究,以深入了解综合单价的特性,为工程建设服务。
2、工程量变化对综合单价影响
本次工程量变化测算,以《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为依据,以《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2007年版)及配套定额为组价基础。设定某架空线路工程,除本文设定因素外,其余一切因素视为恒量,仅对测算变化因子进行分析。选取土石方、混凝土和铁塔组立清单,研究在工程量变化10%的情况下,综合单价变化情况,(见图1-3)
通过以上测算,土石方工程清单项目的工程量变化,对综合单价的影响较大,而对混凝土和杆塔组立工程量清单的工程量变化,对综合单价影响很小。
3、基于敏感性分析的清单项目分类
敏感性分析,主要用于风险分析和经济评价中,计算分析在经济评价或财务评价中由于价格、工期或其他因素估计偏大或偏小某一数量,而对评价指标所产生影响的工作。
将敏感性分析原理引入工程量清单项目综合单价的研究,依据前文工程量变化对综合单价影响情况的分析,作者提出将清单项目,按照清单综合单价对工程量变化敏感程度进行分类,划分为:敏感型清单项目、保守型清单项目、固定型清单项目。作者根据对输变电工程清单项目综合单价变化情况,将架空线路工程和变电工程清单项目,按敏感性程度进行分类,(见表1、2)
据上表,安装工程清单项目属于保守型清单项目或者固定型清单项目居多,而建筑工程中敏感型清单项目较多,需要在工程量清单编制中,需要重点关注。
4、结语
通过上文,对工程量变化对清单项目综合单价变化情况的影响研究,对架空线路工程若干关键清单项目做了分析。依据敏感性分析的原理,提出将清单项目划分为敏感型清单项目、保守型清单项目和固定型清单项目三类,并将输变电工程常用的清单项目进行了分类,为编制工程量清单提供了支持。应该加大对保守型和固定型清单项目的标准化建设,同时加大对敏感型因素的关注,以规避风险,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蒋 苹.工程量清单招标评标研究.天津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2]国家电网科[2011]187号文:“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第1部分:变电工程》.
[3]GB 50500 — 2008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
本刊记者:您从事建筑近二十年间,其间的思想历程也颇令人关注,从强调建筑个性、注重造型到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注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再到关注地域建筑与旧城保护,请问这种变化的脉络是什么?是推倒重来,还是渐进的上扬?
帅湘:这肯定不是推倒重来,开始关注的可能仅限于自身,然后到小环境,随着视野的进一步开阔,慢慢关注起社会这个大环境。关注范围的变化也是自身不停进步的过程,从关注自身到关注社会、关注周边环境,关注的范围也越来越宽泛。
本刊记者: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引起你这种变化的?
帅湘:因为刚从学校里出来时,只是蒙着头做事,只想把自己的那一块做好,无暇去关注自我以外的他人、他事,无暇去关注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想到的只是如何令自己更突出。当面临越来越多的项目、越来越多的设计,碰到越来越多的问题时,单靠设计,单靠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时,于是就开始思考与设计相关的问题,比如交通、人文、环境的问题。某些很好的建筑(有些还是大师的作品),建成几年后就被推倒、被炸掉,并不是建筑本身做得不好,而是它当初设计时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没有看得更远,建在了一个很错误的地方,所以它的生命势必会过早地被终止。这些都引起我对这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思考。其实建筑设计并不仅仅是考虑建筑本身,还需考虑外部的公共空间,需考虑建筑之外的东西,如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当思考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也慢慢地从“小我”向“大我”跨越。
本刊记者: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让你去做这种思考呢?
帅湘:特别的某件事倒是没有,不过我喜欢去旅游。
本刊记者:旅游中的感悟?
帅湘:对,每去一个地方,会觉得这个地方不错,感觉有一种很新鲜的东西刺激你,最初出去纯属好玩。后来出去的次数多了,不是某件事,而是一种现象在触动我。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可能你也会有同感,即“世界大同”,包括农村也变得越来越像。所以就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同”。建筑与城市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建筑与环境存在何种关系。包括现在提到的旧城保护,为什么要保护这些古城区,就是因为大家觉得在世界大同的情况下,能寻到自己的标签,能够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脉络能够延续。所以说并不是某件具体的事引发我的思考,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体会,逐渐地产生这些想法。
“‘和而不同’中的’和’,就是‘和谐’,即建筑与建筑的和谐,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建筑与城市的和谐。”
本刊记者: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而在您的设计理念中也提出了“多元共生,和而不同”,请问建筑设计中的“和”与“同”与为人处世的“和”与“同”有何相通与不同之处?
帅湘:其实这个昵。我觉得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为前者是为人处事之道,后者是具体的设计,两者之间有相通之处,当然更多的是不同,这种不同也与我的个性有关。我虽然生性随和,但还是讲究原则,在与人相处时也秉承“和而不同”。我会去听从别人好的东西,也就是“和而不同”中的“和”,同时,我也会保留自己的见解,不盲从与附和别人,即求大同存小异。为什么说建筑“和而不同”呢,这个“和而不同”中,我特别强调的是“和”,也就是开篇提到的“和谐”,建筑与建筑的和谐,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建筑与城市的和谐,(就是因为现在出现了太多的不和谐)即与环境、与自然的融合,所以这个“和”与我们为人处世的“和”还是有区别的。 不同”呢,既要与环境取得和谐、与周边取得和谐,又要体现自身的一些个性特色。也就是说既是多元的,也是“和而不同”的,即你的建筑在这个区域与周边环境是相对融合的,但是你又保留了自身的特色。放在某个特定环境里,如保护古城一样,实际上就是强调“多元共生”。只有多元,城市才会变得立体、丰富、精彩。
本刊记者:您设计的星城映像外立面时尚、大气、国际化,在颜色上凸显建筑的品质感与活力,并于2009年荣获“2009年度长沙楼市普通商品房类综合竞争力楼盘”。请问设计之初是如何做到与周边的体育新城与武广新区融合的?
帅湘:其实星城映像这个项目,放在武广新区这个地方,并不难做,因为是在一个新区里做新项目。然后这块地也算是用地比较平整的,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与新区取得和谐与统一。新区本来就是一个比较现代的风貌,所以我们的定位取向就是比较现代的,但是这个地区的楼盘还是比较多元化的,新古典主义的、新中式的、现代的等等多种风格杂糅。我们既要与周边和谐又要突出自己的特点,于是我们选取了一个外观比较时尚的造型。由于针对的群体是年轻人,所以户型以中小户型为主,跟它的消费群体紧密结合。同时,外观利用一些穿插的线条,外挂的铝板,并对阳台作了相应的处理。然后在色彩上用得也比较大胆,这样就把它的个性凸显了出来。这个楼盘虽然不是很大,但个性独具。
本刊记者:如果放在旧区,恐怕就不那么好做了吧。
帅湘:对啊。在旧区做,交通、与周边城市关系的协调要相对麻烦一些。还有建筑形象的协调。如果不是放在太平街的话呢,也是比较容易处理,因为现在都变成新城区啦。单从住宅的风格来看,长沙的住宅还是蛮多元化的。
“做建筑设计时,设计师对地块、对地块的文化倾注了自己的情愫,把建筑的灵魂体现出来,所以说设计并不仅仅是手法,更多的是思想的表达。”
本刊记者:在您的项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就是“因地制宜”,您曾说过,“设计不是手法,而是思想”,请问在具体设计时,您是如何将“固地制宜”的理念贯彻到底的?
帅湘:因地制宜与“和而不同”中的“和”是一脉相承的,即要根据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做相应的布局,这与场地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应该让人感觉这个建筑本身就属于这个地方,而不是生搬生套一个东西放上去,所以说因地制宜,最后还是要回到“和”上面。为什么说设计不是手法而是思想,因为真正做建筑设计,设计师对这个地块,对这个地块的文化倾注了一种感情。城市建筑是一种类型,地域特征比较明显的建筑又是一种类型,做后一种类型时,需要更多地了解它周边的文化、历史,而不是做了一个房子只是去考虑它的细部,更重要的是要把建筑的灵魂体现出来,所以说设计并不仅仅是手法,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体现。
本刊记者:有没有具体的例子?
帅湘:比如说湘乡的镇湘楼。它地处湘乡,历史文化底蕴比较厚重,那个地方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名楼,但是当时规模很小。现在之所以提上日程,是为了打造湘乡的城市名片,所以才规划一个风景建筑群,然后放在城市的涟水河畔,在新城区。不过,它们的地形比较特殊,不像我们平时建房子,一般是在堤上建,但是镇湘楼的地势却比防洪堤要低很多,它是沿着河的地势来建的,所以设计之初我们去现场反复地考察了很多次。
如何在那样的特殊地块里建一个相对体量较大的建筑,既要弱化
庞大的建筑体量对河道及沿江风光带的压迫感,又能满足它的功能需求。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因地制宜,就是要如何把建筑体量与地势结合起来。沿着河边,它的景观是依势而上,层层叠叠具有很丰富的层次感,亲水性也很好;从城市面来看呢,它也要显得有气势,但又不能体量太大,对城市造成压迫。所以当时做项目时,在这方面还是做了比较多的推敲。最后方案做出来,首先是跟用地结合得比较好,主体也比较有气势,然后两边由亭台楼阁形成的建筑群、多级观景平台,与河岸及防洪堤地形相结合,形成错落丰富的层次感。现在虽然还没有完工,但是从效果图来看,大家都认为与地形结合比较好,建筑也比较丰富。
本刊记者:外立面是什么颜色?
帅湘:暗红色。
本刊记者:会不会因此而显得厚重?
帅湘:湘乡是一个历史文化比较丰富的地方,也出过很多人才,也有一些老的建筑,如东山书院、东山寺等,里面都有很多当地元素的东西,有很多东西可以提炼,做这个项目时就要考虑当地的地方元素。既有地域特色同时又显得古朴。设计时我们也提取了一些元素放到建筑中去,作为政府投资的项目,建设者非常喜欢,因为他们觉得这座建筑就是为他们而建,并非搬了外地的一个建筑摆在那,就是属于他们当地的。从建筑的色彩、建筑的屋项都沿袭了老楼的一些形式,这样既有传承,在扩大规模的情况下,同时又赋予了它特别的韵昧。当地人特喜欢,因为他们认为这个建筑是他们特有的,是别的地方没有的,也达到了最初的预想。
”作为历史街区,街巷的格局保存很重要,也就是说你的脉络必须在那里,然后空间尺度、街道的尺度必须要有,再就是界面看上去,能让人寻找到回忆……”
本刊记者:美国的哲学家诗人爱默生(R・W・Emerson)曾经讲过“城市靠记忆而存在”。而历史街区中和谐的归属感,源于其稳定、独特的城市记忆,贵院规划设计的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曾很受市民称赞,请问在保留街区的历史记忆时,城市肌理、街道、建筑等物质性要素是如何与记忆相联的?
帅湘:太平街,我当时在写研究生论文时,就是关于太平街的地域性表达。本身我也比较关注这个问题,当时写毕业论文时,对于长沙的太平街、坡子街、潮宗街(这是长沙改造的比较有名的三个区域),我都做了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太平街在这里应属于做得最好的。这里面还是有一些遗憾,这不是设计所能解决的。太平街为什么会保留得比较好,是因为它的城市格局还在,它的脉络、街巷的格局都在那里,“文夕大火”之后,这一块尚未被烧掉,所以还有些老房子仍在,那就是城市的空间尺度感还在,还有就是建筑的界面,是砖房子的还可以看得见,另外一些木房子也隐隐约约可以看出历史的痕迹,作为历史街区,它的街巷格局保存是很重要的。就是说你的脉络必须在那里,然后你的空间尺度,街道的尺度必须要有,还有就是界面看上去,能让你找到回忆,主要是这些方面。其实在太平街改造时,应该还是花了很多功夫的,因为当时毕竟是一个棚户区的感觉,新老居民都混杂里面,搭棚子啊、消防隐患等等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新建的,什么东西都有,混杂不堪。虽经整治,有了明显改观,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房子实在拔不掉的,还是留在那里,只不过给他贴了一层皮。坡子街就不一样,因为它的尺度完全被破坏了,潮宗街完全是一种消极的表现方式。它没办拆除边上新建的一些房子,因为它们尺度太大了,而这条街,政府投入的力度也不如太平街,所以你感觉不过是现代的女子穿了一件古装而己。你感受不到太多的历史空间、肌理脉络,你只会觉得这里曾经有过一段历史,有过一段历史的空间。也许从麻石街可以感受到一些东西,除此之外,没有了,有些建筑可能只能寻找到某一个点。而太平街相对这两个街而言,保存得比较完整,有自己的空间节点,如古戏台、放大的贾谊故居等其他重要的建筑。它的空间很有层次,而不是某一个单调的胡同穿进去,没有一个再往深里去的感觉,它还是比较有层次感吧。所以让人走到那里有比较新鲜的感觉。现在长沙已经变得很现代了,只有去那里才可以找到一些曾经的历史痕迹。
“虽然我的思想、我的阅历在不停地变化,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对建筑的热爱与执着。”
本刊记者:读了您的文章,看了您的独白,我觉得您思维发散、对建筑追求不止,您的经历也很好地佐证了这一切,请问:身为女性建筑师,相比男性建筑师而言需要承受更多,请问在困惑、纠结之时,您是如何释压的?
帅湘:作为我个人而言,从来没有给自己定一个框子或者模式,也没有按照一个既定的道路去走。虽然我的思想、我的阅历在不停地变化,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对建筑的热爱与执着。不说释压也好,或者是坚持也好,究其原因是因为喜欢,所以坚持。中间曾经有过放弃的念头闪过,也曾经想着在这个行当,只关注建筑而不再去做建筑,但是蓦然回首,发现最爱还是建筑。其实出去旅游、观光或者是走在街上,都会去关注建筑的形态,关注建筑的材料、关注建筑的空间,实际上它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实建筑本来就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就是我们生活的舞台。所以我觉得还是继续做建筑、做设计。这是我比较真实的一个想法。
本刊记者:其实很多人选择了放弃。
帅湘:我当时写那个独自的时候也想过放弃,好像是对自己某段时间或经历的一个总结,但是调整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最喜欢的还是做设计。因为,到目前为止,我还找不到自己愿意付出这么多的东西。所以说当你的爱好与你的设计合二为一时,有时候觉得可能是一种幸运,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庆幸。
本刊记者:你是怎么调整自己的?
帅湘:每个人都可能有疲倦期,只不过时长不一样:每个人都会调整自己,只不过选择的方式不同。像我们从事设计的,除了设计本身同时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去应对,有时就会有心力憔悴的感觉,让你觉得做设计很累,这时就需要去调整。就如像皮筋,如果长期紧绷不止,势必会拉断,那么适度的放松,也许会获得更大的弹性,拉得更长。当我觉得累时,我会选择走出去,去看看别人的东西,也是一种放松,去旅游,看看异地的风土人情,看看他们的建筑民居,虽然不是一味地盯在这个上面,但是换了一种环境和心态。这也是我为什么很喜欢出去旅游的原因,建筑已经成为我旅游途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本刊记者:出去旅游也是一种休整。
关键词:煤矿棚户区;景观改造
煤矿是一种主要的社会能源, 带给社会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严重污染的土壤,恶臭有毒的河川以及数目庞大的废弃厂房。矿工们日复一日,进入地下采矿,常常不见天日,地面上的矿区只关注高效率的生产,废气排放、环境污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矿工们的生活设施规划品质低落。工业区内的劳工住宅大多兴建在矿区和厂房的周遭。这些住宅主要是围绕煤矿开采而形成特定人口的居住区域,是煤矿城市在建设中形成的特定历史产物。
1 相关概念和特点
1.1 煤矿棚户区的概念和特点
棚户区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特定产物,是城市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最早意义上的棚户区大多是滞留于城市的流动人口在城乡结合部,乘管理松散之际,自己搭建起茅屋窝棚,定居下来而逐渐形成的连片的“棚户区”[1]。
为了更规范地对棚户区进行管理,全国各省市对棚户区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城市居民棚户区改造的指导意见(试行)[2]对棚户区做出了这样的界定: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和独立工矿区内,使用年限久、房屋质量差、基础设施不配套、交通不畅、消防隐患大、环境脏乱差的集中连片平房和简易楼房。本文中的煤矿棚户区是指在煤矿区周围的工业区内形成的房屋质量差、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区域。
1.1.1 环境问题严重。煤矿棚户区围绕矿区兴建或者是建设在废弃的矿区上,煤矿的生产以及使用煤矿提炼钢铁的过程使土壤、空气、河流等被严重污染,居住区的生活污水只能排放在被污染的河流以及街巷和阴沟中,滋生了细菌、阻碍通行;居住区周围大多有因采矿活动造成的大面积采空区及塌陷地和废弃尾矿堆积的山体,生活环境极其恶劣。
1.1.2 基础设施缺乏。煤矿棚户区大多是简易矿工住宅,设计标准低,而且大部分家庭都是中低收入户,给排水、道路、小孩子的游戏场所、老人们的活动空间以及周边的医院、学校等公用配套设施均没有进行考虑。生活条件极差。
1.1.3 人口结构复杂。煤矿棚户区的居民主要是常年从事煤矿开采活动的工人及家属。煤矿开采活动是高危行业,单亲母亲是煤矿棚户区主要的人群之一,上了年纪却无法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的老年矿工也比比皆是,加之城市管理对煤矿棚户区的约束力相对不足,使得棚户区往往成为犯罪嫌疑人的藏匿之处,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1.1.4 房屋质量差。煤矿棚户区住宅新建时就只是急就章,品质低落,经过数十年的历史,导致这些住宅属于维修,无法施工进行修补,在阴雨天气,只能用一些油毡及塑料布应急。
1.2 煤矿棚户区景观规划的概念
煤矿棚户区的景观规划与其它居住区的景观规划相比,煤矿棚户区景观从其出现、发展到最后演变成一种特定的社会格局都与其所在的环境和区域,和采矿活动密切相关,其所服务的特定人群、所处的环境都与矿区的繁荣与衰落、与国家和地方政策息息相关。它所属的环境被各种人工矿业的以及所充斥。由此可见,与采矿活动高度相关性、矿区景观结构、功能及景观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的关联性、以及服务人口的既定性是煤矿棚户区景观重要特征和主要考虑因素。
2 对现有煤矿棚户区景观规划的建议
2.1 满足社区功能,体现邻里互动
一个住宅区应该不只是排列整齐的公寓或房子,它必须要像一座小城市、一个社区,也就是说,一栋住宅需要有社会群体的组织,人人守望的功能。在做煤矿棚户区景观改造的同时,我们应该要让房子的居住者,不管男的、女的居民间彼此能够交谈。煤矿棚户区的居住者大部分是矿工,矿工长期工作于不见天日的矿坑中,因此棚户区的景观改造应该要非常强调明亮的户外空间与邻里生活,并且在同一个煤矿中相互扶持地工作,使得大部分矿工之间都已熟识,在煤矿棚户区设计规划时,应该使使煤矿住宅区内的邻里感情,得以更自然地交流,相互之间的感情更为融洽。
2.2 因地制宜,尽量保护未开发的土地
现在城乡建设的居住用地越来越紧张,新的棚户区规划,应尽可能地在原有地基上进行改造,尽量保护未开发的土地。可以将原有的煤渣山和矸石山,经过生态手法的改造,变成景观公园或者是居民可以游玩的风景景点。结合植物造景,形成居住区内的休闲绿带空间。污染的土地的厚度,可以完全铲除并焚烧掉,再回填土壤并压平,做住宅的建筑基地和绿化基地。原有的煤矿土地要进行合理利用,重点要阻止雨水经由还有残毒的土壤渗入基地,做防止周边雨水渗入的设计,或者进行雨水循环系统,节约用水。在道路铺装上,尽量使用让雨水下渗的自然铺面,降低人工铺面对都市环境所产生的热效应。
原有的煤矿塌陷地可以用做景观环境中的造景点,运用生态手法制作成水池,满足棚户区亲水空间的同时,使建筑景观大为生动,降低环境污染,并且改善环境。总之,在进行棚户区规划时尽量做到因地制宜,保护未开发土地的同时,尽量改善原有的环境。
2.3 以人为本, 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煤矿棚户区的居民结构复杂,矿工收入保持中下水平,虽然全国各地对煤矿棚户区的改造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在整个棚户区的景观改造中,只是简单地修建一些基础的生活配套设施,并不能立足在各阶层矿工家庭角度上来考虑问题,在煤矿棚户区中,需要特殊考虑的最主要三大社会人群结构为有小孩的家庭、单亲母亲和年老退休的矿工。
在煤矿棚户区的改造中,笔者认为在居住区的设计和规划时,可以根据不同的社会人群来进行建筑群体和空间的划分,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有小孩子的家庭,我们的终极关怀应该是小孩子的幸福快乐。在景观改造中,我们要以孩子的安全为前提,在社区的每个空间,可以让小孩子在一起自由自在的游戏,楼层与建筑之间可以让小孩子们相互分享。在这个区域之中,在建筑外墙的使用和铺装及小品的使用上,我们可以根据小孩子的行为和心理来进行设计,为孩子提供友善的环境。
2.4 运用自然材料,强调生态复育
大部分的煤矿棚户区建在矿厂周边,方便矿工们的生活,矿厂周边的自然环境在采矿炼钢等一系列活动的影响下,环境自然恶劣,在进行煤矿棚户区的修建时,应该尽量避免新的材料形成新的污染,并且尽可能地通过建立新的环境,来改善现在的生态环境。所以在棚户区的景观设计中,应该尽量采用自然材料,这样一来,旧的环境和新的环境都容易恢复成自然状态。在植物的选择上,也尽量不要使用高大的外来树种,尽量采用本地树种,尽可能多的种植抗污染和可以化解污染的植物,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自然生长,给周边的环境一段生息修养的时间,在人类的保护下,让我们的环境找回其本来的面貌。
2.5 多采用高密度低层居住模式
虽然煤矿棚户区其所处地理位置大多处于郊区或者是煤矿资源丰富的乡下,但是在我国现代城乡住宅的建设中,土地紧张尤为显著。对于棚户区中居住人群结构分布考虑老人和小孩子的需求来说,低层住宅模式更适合小孩子和老人。综合两方面因素,高密度低层住宅建筑以组团方式排列,可节约更多的土地,还可以给人们带来亲切舒适的私人住宅。
3 结语
近年来,各省市在国家政策的宏观指导下,对煤矿棚户区的改造制订了一系列的改造,但是要使煤矿棚户区的景观改造达到真正宜居,真正的以人为本,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因此,我们在进行煤矿棚户区的景观改造时应该更多地立足于现实基础,更多地关注各阶层人的真实需求,加强景观的生态恢复性,从改善棚户区景观的基础上入手来改善矿厂周边的环境,从整体的景观规划上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创造景观。为棚户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孙霞.济南市棚户区改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2007
山东工业大学是一所具有四十年历史的综合性工科大学.担负着教学与科研两大中心任务.在当前深化改革的形势下还面临着科技转化、生产开发的重大任务。图书资料系统作为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生产三大任务的重要支柱,其建设、运行历来备受学校各级领导重视。作为该系统的基层机构系级资料室.集图书资料于一体.直接面间本系各相近专业师生.其建设与运行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我校水建系自84年恢复以来,在9年时间内由一个专业、80名学生和四个教研室.发展为四个专业近800名学生、一个硕士点与重点学科、六个教研室、两个研究室,对系图书资料工作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以下结合我系、资料室建设及运行谈一点对系资料室工作的浅见。
二、系级资料室工作特点
校级图书资料系统一般由图书馆、情报资料室与科技档案馆组成,面间全校师生。系级资料室作为其补充,在工作性质及服务对象等方面有其相应的特点。
(1)面同本系各相近专业。由于系属各专业口径比较接近.资料人员比较容易熟悉各专业内容并了解相应的对口单位,这为系资料室的建设运行创造了良好条件。8在年水建系恢复时只有一个水工专业.其后陆续增设了建筑工程、道路工程及农田水利工程三个专业。今年还设立了《水工结构工程》重点学科一及硕士点。但因其同属土木水利类.资料人员比较了解各专业内容,因而能合理使用有限的经费,分清轻重缓急,迅速准确地采购了急需的图书资料.初步满足了各专业教学、科研与生产急需。
(2)直接接触本系师生.便于按其要求及时调整服务方式。水工专业第一届毕业设计前.教师提出参考资料不足.影[lfoJ准备工作。我们按教师选择的课题与学生人数和有关单位联系.及时采购了一批手册、规范等.保证了首届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以后每上一个新专业,从招生之日起,我们就开始其毕业设计资料准备工作。又如钢筋混凝土等课程设计需用重复套数为20本的专用工具手册,我们即设置了若干课程设计专柜。师生平时可零星借阅,课程设计前收回集中供教学使用。我们还按教师出席全国教学会议提供的信息,购进《结构力学》题库一套.为客观评定该课程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我校《水利土建设计所》上马前后,我们专门去省有关设计院采购了相应规范、标准及定型,初步满足了生产及学生暑期实践要求。
(3)充分发挥专业期刊作用。期刊反映各专业信息迅速而价格又较低廉,由于系资料室距教研室近且借阅方法灵活.故各种期刊借阅率很高。校图书馆对该项工作十分支持,拨给经费。每年订阅前资料室将期刊目录分发至各室.由他们提出要求。个别自办发行及内部发行的期刊资料则通过各种渠道单独办理订阅。目前我系汀阅各种期刊50余种。
(4)上承下达沟通师生与校图书馆的联系。对图书资料的要求,师生往往首先对资料室提出.限于系资料费的数量.不能解决的.我们则间校图书馆反映。如我系水工专业学生人数多.对某些专用手册需要量大.以及一些发行渠道不通畅书藉的采购问题.我们均及时同图书馆反映并得到了解决。
(5)开展对口信息报导。资料室先后在省内对口期刊上报导我校《水工结构工程》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以及有关会议及科研成果情况.增加了本系各专业社会知名度。日前国内各种资料情报网较多.限于经费而不能全部参加,我们经系研究筛选后报校.同时鼓励教师使用科研费再参加一些情报网。
三、经费筹措与图书资料采集
目前高校经费紧张是一个普遍情况,完全依靠学校正常拨款很难满足系资料室建设的要求,必须多渠道筹措。水工、道路工程专业上马时,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从水利厅、交通厅对口支援的经费中分别申请了五千与1万元资料专用费,缓解了资料经费不足与专业迅速上马的矛盾。我们还鼓励教师使用部分毕业设计经费购买图书资料,并制定了谁出资谁优先使用的原则。我系两个科研室需用专门资料图书较多,经系主任同意采用横间课题经费购买的图书资料由资料室验证后交科研室编目保存的管理方法。此外我们还从系工会会费、系主任基金申请少量经费购买一些文艺、健康类杂志以活跃教师文化生活。
资料图书采集是系资料室重要工作之一。通过当地邮局、书店按时订购是图书及期刊的主要来源。但目前很多专业书藉、期刊、资料自办发行.与我校订购渠道不通畅,为此我们通过校友等关系和水电、建工出版社等多个单位建立了信用关系.使用了相互能接收的结算方式.保证了所需图书资料的采购。资料交流是一种费省效宏的资料来源渠道.我们定期将本系教师的科研成果与论文间有关单位交流.取得了对方回送的不少资料。我们还在资料室接待了英国考文垂理工学院来访留学生.要求与池们挂钩.他们回国后按诺言定期给我们寄来资料与信息。
四、全面为本系师生服务,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系资料室的服务对象是本系师生,服务目的是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与科研、生产工作的开展。为此我们在服务方式上既灵活又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各类图书资料均按图书馆规定编目上架。为便于师生查阅,教师一律开架借阅。对学生则须经任课教师介绍后,由资料室指导查询借阅。教师借书一般不限时间,但为防止积压,定期清理并限制每位教师借阅数量为20本。同一资料当另有要求借阅者时,采取追踪、协商、调剂的方式。学生借阅毕业设计、课程设计资料,要求在设计结束后一周内归还。因专业资料十分宝贵且实用性强.又很难买到,对丢失者一律按章罚款。采取以上措施后,我系资料图书借阅率达80%,且很少丢失。五、展望
随着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与我校20世纪初进入全国一百所重点高等院校的规划要求,系级资料室工作也应进一步完善提高。
(1)系资料室应主动间校情报室、校图书馆等对口业务领导单位定期汇报工作,取得他们在业务上的指导,经费上的支持,并解决工作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建议学校明确各部门分工,制定系资料室工作范围及职责,避免工作上出现空白或重复。
(2)进一步加强与本系各科研室、设计所、教研室的联系,并主动取得系主任的关心与指导,了解系内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及设计项目等,以便主动为他们采集提供信息资料。同时也要求教师为资料室提供科研论文、成果,以及参加会议后带回的信息资料.以便加以汇总、编目、报导,并与兄弟单位交流,进一步丰富系统资料室信息来源,推动本系教学、科研与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