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4:45
导语:在化学与能源开发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酶工程技术 实验教学 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21世纪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生物工程科技产品在市场上不断出现,不断增多,不断更新。酶工程是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酶工程理论知识也随着不断更新,实验技术更在不断改进。生物体内的一切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根据酶所特有的催化性能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应用领域涉及农业、食品、医药、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和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等各个方面。
酶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在本专业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酶工程实验课的开设既增强了学生学习酶工程理论课程的效果,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科学地合理地安排酶工程实验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我们就如何造就一批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实际动手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针对工科专业实验课的特点和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了采用自主设计型实验教学方法在本科生酶工程技术实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 酶工程技术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1.1 原有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实验课程项目之间无联系,且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只需听从安排,然后按部就班地完成规定的实验步骤,因而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出现应付实验课的现象,对于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更谈不上,大多数同学互相抄袭实验报告。由此可见,学生对工程实践环节的宏观认识和整体把握,就更不用说了,因此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部分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已陈旧、过时,严重落后于当代科学的发展并阻碍了实验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在生物工程专业新开设了工程技术实验课程——酶工程技术实验课,并作出以下实践与探索。
1.2 优化实验课教学内容
系统性地整合过去酶工程实验课中相对独立的实验内容,并把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融入教学过程,同时编入到酶工程技术实验课教材。针对目前市场上酶在农业、食品、医药、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和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等各个方面的广泛作用及其经济发展的前景前,我们开发了酶工程技术的系列实验:酶的提取、酶的分离与纯化、酶学性质研究、酶的固定化等。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让学生从实验项目的选择到实验方案的制定,从样品的筛选、酶的提取、酶的性质学研究到酶的分离纯化、固定化,最后把制备的产品应用于实践中等,整个过程综合利用多种原理与技术方法,实验技术路线环环相扣,涉及到了多种技术环节。由此,学生从中不仅掌握了基本技能,同时激发了科研兴趣,从中学到了新知识和新技术。
1.3 改革实验教学方式
在酶工程技术实验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启发式、注重创新思维,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方式,课前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综合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帮助下选定研究题目,自己查阅文献,自行制定出实验方案和安排完成实验的时间,例如,“乙醇脱氢酶的提取及应用”曾为老师的科研课题,我们将其与酶工程技术实验课结合,并将其编写到实验教材中。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从文献的查阅检索到设计实验方案,从确定实验材料、配制实验试剂到所研究的酶的提取、分离纯化、检测、鉴定等操作环节全部由学生自己进行。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时在教师的帮助下,查找原因、分析问题、独立解决,最后总结实验中的问题,并写出实验论文,从而使学生得到了全面的训练,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方式为大四时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实验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实验的兴趣和潜在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与传统型实验比较,设计性实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实践实验训练。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社会,学生能更好地武装自己,提升自身踏入社会的竞争力。
2 酶工程技术实验的安排与实施
与实际生产密切结合的专业课程——酶工程技术实验,应用性非常强,而实验课是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理解最好的方式,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我们开设的酶工程技术实验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我们将酶工程技术实验课相对集中安排,实验室实行全天候开放,对学生采用分组的方式,每个课题组选择1种酶作为研究对象,如果学生选定某种酶的研究后,从酶的提取分离,到酶的检测、鉴定、性质学研究、再到酶的固定化及其应用,就是一个内容完整的大实验,需要连续一段时间才能完成此内容,因此需要根据学生完成其它课程的时间合理安排该实验。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则以课题组的形式自由组合共同完成1个人不可能完成的全部实验内容。完成此实验内容除了按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按时集中实验外,课外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安排与实验中心预约完成全部实验。
实验完毕,要求学生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然后按照科技论文的写作方式写出完整的实验论文。这种方法使学生学会了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总结和归纳的方法,养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科研工作习惯,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自主设计型实验的考核方式
考核标准的公平与否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实验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检验,我们修订了以往仅根据实验报告的质量给予实验成绩评定的方式,制定了新的考核标准。考核内容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实验论文的撰写。主要看论文是否有完善的文献综述,方案设计是否合理,有无创新性、是否可行,实验结果计算是否正确等。(2)实验及具体操作。主要看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完成全部实验所用的时间等。(3)实验态度是否端正、出勤情况及数据记录是否完全、结果是否真实,团队协作是否良好等。新的考核标准的实行,对以往考核方式的缺点进行了弥补,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和创新培养的目的。
4 酶工程技术实验效果与讨论
4.1 效果
在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工学院和学校实验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从2009年开始在酶工程技术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中探索以自主、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其实验教学效果令人较为满意。学生反馈的信息表明,实行自主、综合、设计型的实验教学模式以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普遍高涨,动手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学会了文献的查阅方法,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培养了独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了想当然,急于求成的毛病,激发了创新思维的能力,提高了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实验的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
4.2 讨论
(1)酶工程技术实验课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紧密地将综合设计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进行了糅合,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考核方面,打破了以往的教师单一评价的机制,通过学生小组互评、自评与教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在具体实施上,以学生独立操作,教师观察指导,最终以论文的形式对文献的查阅、实验的方法设计及结果进行总结、讨论等,使学生受到了现代化工程技术实验技能的较为完整的训练,从而达到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的。(2)经过酶工程技术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在整个教与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动手”之前充分“动脑”,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酶工程技术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施,使学生解除了不愿动手的依赖心理,并积极争取实际动手的锻炼机会,而且增强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热情,大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经过该课程的教与学,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和获得探索科学知识的乐趣,其团队协作的精神得到了培养,对于实验的考核机制,学生普遍反映新的考核机制比以前更公平、更合理。
由上述可见,酶工程技术实验教学综合设计型模式的改革是培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且还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对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金项目: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教学建设项目,项目编号:04104Y001
参考文献
[1] 石陆娥,章志量,沈波等.酶工程实验教学模式创新初探[J].健康研究,2011.31(3):234-235.
[2] 黄时海,韦春葵,杨洋等.酶工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5:122.
[3] 王琼波,魏永义.模块教学法在酶工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医药教育,2011.18(8):130-131.
论文关键词: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三废回收;资源综合利用
论文摘要:文章介绍了久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节能实施方法,即明确节能目标,责任落实到人,以科技进步、技术革新为手段,寻求节能工作的重大突破。此外还介绍了久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节能改造的技改项目和成果。久泰能源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多元化领域的开拓者和领跑者,节能降耗,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必将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一、企业基本情况
久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以新型绿色能源二甲醚为主导产品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主要以煤炭为原料生产甲醇和二甲醚,节能工作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公司成立以来,将科技进步和技术革新作为节能降耗的突破点,坚持能源开发与资源节约并举,积极探索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公司通过采用汽轮机直接拖动压缩机技术,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造气工艺和装置,集中回收了废气、废热,降低了煤、电、水的消耗,使各项消耗指标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
二甲醚是国际上公认的新型清洁能源,是理想的石油替代燃料,将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转化为二甲醚洁净燃料,对解决我国石油战略稀缺资源短缺、保护环境、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公司自主研发的“液相法复合酸脱水催化生产二甲醚”工艺从工业生产的角度解决了二甲醚生产过程中的世界性难题,特别是液相复合酸脱水催化剂的研制和冷凝分离技术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生产工艺产品提纯成本高、投资昂贵的缺点,投资降低1/2,生产成本降低1/3以上,可实现大规模生产环保型车用和民用燃料的需求,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经山东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进行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节能降耗的主要做法
(一)明确节能目标,责任落实到人
节约能源不仅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公司与临沂市政府、罗庄区政府分别签订了《年度节能目标责任书》,确定了年度节能0.66万吨标煤的目标,并根据节能目标制定了科学详细的节能方案,将节能工作落实到了实处。同时公司将节能工作列入了绩效管理的范畴,与各级部门负责人分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节约奖励、超标处罚的激励机制,不但将节能责任落实到了每一个人,而且充分调动了各级人员节能的工作积极性。
(二)以科技进步、技术革新为手段,寻求节能工作的重大突破
科技进步和技术革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巨大作用。作为能源化工企业,节能工作的关键在于能否运用科技进步和技术革新手段改造传统落后的工艺、设备,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作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久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一大批行业中高端技术人才,并一直致力于对现有生产工艺流程的优化和改造,公司通过实施系列技术改造,单位产品能耗降稳居行业领先水平。
1.汽轮机直接拖动压缩机技术的应用。公司现有4M32型气体压缩机6台,单机功率为2500KW。我公司在行业内创新性地采用了汽轮机直接拖动压缩机技术,将其中4台压缩机改电机拖动为汽轮机直接拖动,减少了汽轮机在发电过程中能量损耗。发电厂厂用电按15%计,4台压缩机改电机拖动为汽轮机直接拖动后,仅此一项年可减少能量损耗折电量1200万千瓦时,折合标准煤4800吨。
2.“三废”回收再利用改造的实施。公司是以无烟煤为原料生产甲醇,然后再用甲醇合成二甲醚的化工生产企业,现已建成投产的二甲醚装置,装置均采用了固定层间歇煤制气工艺技术。该技术在原料工段中,有部分煤矸石产生;在制气过程中,产生部分废渣和吹风气;在甲醇合成过程中有部分驰放气产生。煤矸石、造气废渣虽然不符合生产工艺需求,但本身仍含有一定的热量。吹风气、驰放气中含有较多的可燃成分,主要为氢气、甲烷和一氧化碳等,这些可燃气体成分含有很高的热值,如果直接放空排入大气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造成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浪费。
为了实现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也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公司投资1200万元,启动了“三废”回收利用技术改造项目,在原有两套生产装置的基础上新增了“三废”回收锅炉一套,将造气工序产生的炉渣、原料工段筛选出来的煤矸石、造气炉产生的吹风气、合成工段产生的弛放气等通过三废锅炉进行回收再利用。技术改造实施后,“三废炉”每小时可生产压力为3.82Mpa、温度为450℃的过热蒸汽20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加强节水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公司现有6套循环水装置,分别对造气、合成、精馏、压缩等不同工段工艺冷却用水实现闭路循环,正常生产中仅向系统补加部分因挥发等造成的损失水量,大大降低了一次水用量。最近,公司投资近400万元新上生化和化学处理法废水处理站一座,处理能力设计80m3/h,已投入运行。废水处理站运行后将生产废水全部处理达标排放。废水经处理后,部分作为造气污水冷水补水,部分作为煤场喷洒用水等,实现废水综合利用。现废水排放量降到50m3/h左右,比投运前减少20m3/h,降低了一次水用量,年增效益20.9万元。
4.对锅炉引风机、给水泵等设备新上变频调速装置,提高了设备运行稳定性,降低了电耗。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综合能耗比去年降低2.05%,实现节能量0.90万吨标煤。
三、新的节能计划
为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企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今年公司确定了节能总体目标:精甲醇综合能耗比2008年下降3%,力争4%,完成节约量1.32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继续建立健全节能降耗的管理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的落实,并将其纳入经营监督、财务核算和监察审计的范畴,与年度考核挂钩。对节能降耗工作目标和项目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对责任单位及其领导实行问责制督促落实。
2.计划对耗能重点设备锅炉进行工艺自动调优控制,提高燃烧效率,实现节能降耗。
3.计划对35T混燃锅炉进行系统改造。改造后将增加锅炉产蒸汽量,进一步提高余热回收利用率。
4.进一步加强生产管理,优化系统工艺,保证系统长周期运转;及时供应适应造气炉工艺条件的煤种,稳定煤种;原料加工部门提高加工质量,确保造气炉炉稳定,提高单炉产气量,降低煤耗。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人,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表现自己,乐于回答问题,喜欢评价是非,善于解决问题。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设计问题,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就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优化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做初步的探讨,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尤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一点参考。
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从事系统的独立探索活动是与其掌握已有的科学结论配合进行的,其方法体系是建立在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决基础上的。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个新内容时,如果原有的知识经验不足以同化新情景,那么他们就面临一个新问题。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仅能应用和获取知识与技能,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且还能了解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逐渐形成正确的态度和树立正确的观点。化学问题也就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学习经验与学习内容之间所形成的落差,即学生已有的化学经验与化学学科知识间产生的矛盾和不协调。这种落差或矛盾,在教学过程的运作中使学生表现出质疑、探索、发现、求解、愉悦和进取等状态,并随着教学目的的实现而得以解决和完成。一个好的问题设计不仅仅是创设一个好的情景,更主要是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找到一个好的载体,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解决问题的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1.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首先要创造严谨而又和谐、紧张而又轻松的课堂气氛。过分严肃和过分放松的课堂气氛都不利于问题的组织和解决;恰当的问题情境的关键是教师所设计问题是否能使学生察觉到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化学学科有着天生的魅力,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如果教师能巧妙运用跟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就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问题的设计要尽可能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为课堂上的学习与未来走向社会搭建“桥梁”。
例如:1982年6月18日晚,重庆市下了一场酸雨,市郊2万亩水稻叶片突然枯萎,好像火烤过一样,几天后局部枯死。为此重庆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治酸雨。根据这个事件提出以下问题:①试述酸雨的形成过程,并写出反应式。②酸雨导致水稻死亡的原因是什么?③熟石灰的浊液、澄清石灰水、浓NaOH溶液都能吸收废气中的SO,从净化效果、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你认为选用哪几种试剂比较合理?④请提出两条阻止酸雨的措施。此题取材于现实生活,但问题的解决要从化学、生物、经济学的角度去综合考虑,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还渗透有物理、生物、数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多分析各学科在哪些内容上容易出现结合点,从而加以交叉综合,设计出能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跨学科问题,改变原有传统封闭式单学科教学为现代开放式的多学科渗透教学,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创新能力。 转贴于 2、问题设计要遵循“足够思维量原则”。创设了恰当的问题情境,要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需要和欲望,还要依据创设的问题情境组织起高质量的问题。问题的设计需要遵循“足够思维量”的原则,要使得学生能够“跳一跳,摸得着”。问题设计既要遵循足够量思维强度原则,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另外当问题所包含的知识点过多或思维量较大时,在设计问题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知识门槛”。如:向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通人SO气体,溶液的红色消失,原因是什么?假说一:由于SO,具有漂白性。假说二:由于SO: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假说三:由于SO具有一定的还原性。三个假说能提高问题的思维广度,又提示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对假说进行论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用旧知识的能力。像这种从一个源问题出发,设计发散式的问题组,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训练思维的全面性。
关键词: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思路;模式探索
1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构成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而当今在全球经济及科学技术水平飞速增长下,人类活动伴随着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使得资源枯竭和世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为缓解一次资源的耗竭,满足人类需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再生利用将成为目前最为有效的途径。因此,废物再生利用技术必将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福州大学为响应国家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培养社会需要的全方位人才,在环境与资源学院筹建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新专业。基于该学科的特性,论述了循环经济发展需求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并围绕培养目标提出专业建设新思路及模式探索,为高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积累有益的探索经验,为社会输送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2基于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建设思路与探索模式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下简称专业)要求学生建立“资源循环”基本知识框架,能够认知到资源循环在循环经济发展中享有重要地位,并积极主动对专业课程展开深入的学习。因此,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扎实资源循环理论基础和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知识,能从事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及新能源开发利用,能源环境保护以及固体废物资源化开发、研究、设计与管理等复合型工作的高级人才。以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专业的建设思路应创新性地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辅以课堂理论教学,积极拓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将其培养成符合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基于这一思路,文中在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生创新教育及构建教师团队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2.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办学特色。课程设置应当基于专业培养目标,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宗旨,致力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以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等课程设置为鉴,辅以参考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的异同点,提出了专业的课程设置。根据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全校性选修课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主干课程为:资源循环导论、新能源技术、生物质能技术、环境材料学、生物质的开发与利用、再生资源分选利用、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与工艺、再生资源工艺和设备、材料制备与加工原理、环境流体力学、普通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化工原理和有机化学。在课程规划与设置中应体现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并最大化实现教学内容的科学规划、课程体系优化,同时突出实用性教学。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辅以多媒体教学,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以互动式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认识到课程内容的重要性[2]。
2.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与课堂、社团和合作基地息息相关,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开展形式,其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类。认识实习环节主要在于通过课程教师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面授课,以及工人师傅的现场解说,对企业运作方式及相关工艺过程有初步的认知。在实习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学会从专业技术人员的详细讲解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取有价值的实践生产经验,对未来的就业领域形成初步的认知。通过各类实习的有序开展,使得枯燥的理论知识可视化,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并最大程度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为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积累有用的实践经验。2.2.1存在的问题作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实践环节,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力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反映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化程度、教师与学生水平的重要标志[3]。近年来,诸多原因导致高校中毕业设计环节仍存在许多问题,如: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重复老套过于简单化,缺乏创新性和实际性,论文格式不统一;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实验态度不认真,导致数据胡编乱造不具合理性,缺乏使用原理解释实验数据的能力,使得毕业设计环节流于形式;选题方式和指导方式缺乏互动性,学生在选题过程中没有及时主动同指导老师交流沟通,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缺乏有效性指导与建议,导致其质量难以保证。2.2.2解决策略(1)与科研相结合,实现教学与科研共赢。将学生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与其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是实现教学与科研共赢的最佳方式。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具体情况,指导老师将具体研究方向合理地分成若干个难易程度适中、工作量饱满又不失新颖性的毕业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提前进入实验室锻炼基础的操作技能,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背景和任务,同时指导老师也有更多的机会与学生接触,引导其明确课题的研究方向,并及时与学生讨论毕业设计期间存在的问题,提出实质性的修改意见。(2)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来制定学生毕业设计任务和目标,能使学生接触现有的实用工程技术,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的题目若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给出,则毕业设计的要求、目的、任务和设计(实验)成果应由学校负责审查与评定。设计(实验)过程可以选择在企业内完成,但毕业答辩需在学校进行,以保证对所有毕业成果有统一的评判标准。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解决目前出现毕业设计题目缺乏创新性、与实际不符等具体问题,又可缓解“一师多生”指导力度不足,同时学生和企业也可相互了解,为就业的双向选择奠定了基础。(3)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国家培养人才究其根本就是为社会、为人民服务,促进社会的发展。在当前的循环经济条件下提出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创新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各大高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毕业设计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使毕业设计具有针对性地服务于社会,也使学校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发展动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善课程结构。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该模式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是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学生服务于社会的体现形式。(4)与学生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相结合,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大学4年理论知识的储备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毕业设计题目,也可依据今后就业意向,选择与本专业并非密切相关却也符合学校要求的题目完成本科毕业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也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挖掘潜能突破自我,给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5)加强指导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提高毕业设计成果的质量。毕业设计有序开展前期,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文献检索,收集资料归纳总结,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该过程离不开指导老师的精心引导。教师应跟进学生毕业设计的各个阶段,通过不定期检查或例行组会的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结合具体情况及时给出合理的修正建议,提高毕业设计的高效性与质量保证。(6)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监管力度。各学院院长、院教学督导组、指导老师应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理论剖析与文献检索能力、数据处理到得出设计成果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与定期的检查。毕业答辩是检验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否达到学校要求的关键,也是衡量教师指导水平的重要手段。送审过程中对于未达标的学生坚决不允许其申请答辩,答辩过程中,每一位委员会的教师都应客观认真、严格合理地依据学生的口头报告与论文撰写表现给予答辩成绩,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科学严谨态度与学习风气。
2.3学生创新教育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专业,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下,必须紧紧围绕创新精神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1)实验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的科学素养。将科研性实验与课堂授课相结合,以科学前沿为导向,及时更新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结合课堂知识撰写科学文献综述,或做相应的调查分析、例行小组学术报告会等,逐步形成科研创新思维。(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的校内校外科研课题。针对有浓厚科研兴趣、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其加入教师的科研队伍,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或让其到当地的企业中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对现阶段的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有初步的了解。该模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使得他们能够实地接触到国内外最先进的科研成果,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把握能力、归纳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科研信心。(3)引导学生撰写专利,鼓励其参与申报过程,强化知识产权意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本校与大学生相关联的科研训练项目(SRTP),指导其撰写相关的科技论文,培养科研意识。学生自主选择有兴趣的科研项目,学校大力支持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学生可自由选择专业指导老师。该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对科研的热情,这有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学术风气,对日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4)学校应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提供轻松的外在环境。高校的综合实力评估不仅体现在强大的师资队伍上,也包括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周期性的组织学生参加各界专家学者开设的学术研讨会,了解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建立科研竞争机制,拟定相关的科研条例,从各方面调动学生参加科学理论与科研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4创建优质教师团队,保证人才质量实力强大的专业建设与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是息息相关的,着重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科专业教师团队是当前新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5]。(1)加大力度引进本专业领域人才,制定各项优惠条件招募高层次的人才,特别要向新专业建设时急需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主干课程的骨干教师抛出高枝,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新专业的开设创造良好的内在条件。(2)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老教师的指导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支持教师进修访学,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3)优化教师聘用结构,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方式,实现社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可聘请相关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如:企业单位、科研院所职员或其他高校等高水平的人员)担任新专业的兼职教师,逐步建成结构合理、极具发展潜力的优质教师团队,为新专业的建立打好基础。(4)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结合“十三五规划”要求,建议行政部门督促地方普通本科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规划、配套政策,落实培养引进专项的经费是否到位,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3结束语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而资源循环产业是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循环人才的培养则是循环经济、资源循环产业发展的保证。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至关重要。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新兴专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该专业的发展将以社会需求为宗旨,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导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结构,加强专业性实验室建设,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常立忠,施晓芳,王海川.基于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14(1):46-47.
[2]潘育松,王静,潘成岭.对我校复合材料专业建设的思考[J].广州化工,2013,40(6):161-162.
[3]张庆乐,董建,王虹,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U].中国电力教育,2012(05):66-67.
[4]张亚平.狠抓科研促教学,质量同步上台阶[J].内江科技,2008(4):67.循环经济视阈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与探索循环经济
一、转变教学理念 实施教育创新
目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有两种方法:一是以小组合作学习和研究为主要形式,并做到个体研究与班级集体探讨相结合;二是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现场观摩、体验学习、问题讨论、资料查寻等。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学习方法更为丰富多样,社会性、实践性更加突出,在教学中主张学生全体参与。因此,教师必须确定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念。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广大教师施教的目光大多集中在少数尖子生身上。而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许多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依靠全体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每个学生有各自的长处,有的擅长实验操作,有的擅长社会调查,有的善于组织管理,有的善于材料整理等,教师要把目光放在全体学生身上,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志趣和才能,塑造他们的创造个性。因此教师必须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行为培养等进行全面的关注。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考虑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其价值趋向、情感态度、行为调节等变化;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学生在现实情况下应达到的水准,而且还要关注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素质和能力,如学习兴趣、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合作态度、感受和欣赏能力、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等:这就要求教师不是把目光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是要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审美价值,把教学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坚持教学民主 鼓励学习自主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 “指导” 和 “帮助”,而不是“传授”和“教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上必须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观,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姿态对教师做出科学性的批评,形成师生相互交流、教学民主的现代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能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同时,自主学习能力是个体走出学校后采取的主要学习方式,而如果没有自主学习能力,个体的终生发展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确保学生心理的适应度,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尝试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有序、合理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按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轨迹螺旋式上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允许学生出现错误,错了可以重新回答,不完整可以补充,不同意见可以争辩;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姿态进行教学,做到教学相长。
三、优化教堂方法 激发学生潜能
1.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过去教学中,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提问,却很少顾及引导学生如何提问,从而使学生养成了被动、消极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课堂提问更切合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习实际,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首先,教师要认真思考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遇到那些问题,然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示他们可以就教材提问,也可以就教学过程提问,并可将问题延伸到课后或后续课程。
2.经常开展专题讲座
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可以打破教材原有的章节次序,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做好研究性学习的示范作用。例如,可以结合有关章节,开展“走进太空”“光的利用与开放”“新科技发展”等知识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3.不断加强学法指导
研究性学习归根到底是学会学习方法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法指导,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做好学习方法的示范,使学生及时把学习方法内化。具体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提出明确的目标,帮助学生恰当地确定各科的学习目标和各科学习的一般方法;二是指导学生自我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行为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学习日记,建错题档案,做章节知识整理等,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回顾和反思,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4.培养合作精神
研究性学习任务,往往是通过合作和协作完成的。合作学习时,群体性的互补式竞争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效率。在“导学设计”的引领下,学生先个人学习理解,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师生辩论中得以明晰,挑战性的问题在师生交流中得到解决,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起指导、辅导和引路的作用,教师在创设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从学生主体观的角度,设计选择利于学生全程参与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5.探索新的评价方法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书面作业和考试,而研究性学习则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和方法,如小论文、设计方案展示、制作成果展示、口头答辩等。对学生的评价,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步了没有,重在考察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探索评价方案和方案的具体操作就显得非常必要。
四、加强业务学习 促进专业成长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1.提高把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教学思想,教师的教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而研究性学习要求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并应用到实践中去。例如,“物质的状态”这节内容,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运用冰块、酒精灯、温度计等,让学生按照教材去探究,教师对学生的结论做出评价。这样,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状态的变化与吸热和放热好的关系,还能提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学习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将教材做出新的构思和处理。
2.提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所选取的课题或专题可能触及深层次的学科专业知识,甚至是本学科研究的前沿和其他学科知识。例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一课题,除了物理学科能量、能量转化、能量计算以外,化学学科原子能、化学反应;生物学科光合作用、微生物发酵;政治学科石油资源与国家、石油与经济关系:历史学科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过程;地理学科能源、能源的分类、核电站建设等,涉及面广大,还要了解当代能源开发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回答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教师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是时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摒弃“隔行如隔山”的陈旧观念,争取一专多能。
论文摘要:介绍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基本原则和主要模式,阐述了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经验,提出了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的思路。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自身发展引来了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恶化、水体环境的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灭绝等一系列的事件,使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面对挑战。人们开始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和批判,探寻新的经济发展道路。在这一背景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开始考虑形成并逐步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甘j“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理论的早期代表。鲍尔丁的这一比喻凸显了地球的狭小、拥挤和资源有限性;必须避免毁灭性的冲突以及要像由不同的人组成的机组人员那样和谐共处.形成一种世界共同体的概念。可见在“宇宙飞船理论”看来。人类要想在地球上生存更长的时间.就必须要努力提高地球资源的循环利用能力。但是即便如此。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仍然更主要采取的是末端治理的环境保护方式.8o年代人们开始全面重视资源的回收利用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90年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盛行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使得人们更加重视从源头进行污染治理,并且注重通过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经济增长效率。降低环境和生态成本。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该发展观形成的重要标志,循环经济的概念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
l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基本原则
1.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的概念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清沽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基本要点是:以生态思维傲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总体设计,使经济活动像生态系统那样,自我调节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傲到综合、反复利用资源.变以往末端治理污染为源头消除或最大限度减少污染,保护自然环境,从而产生最大社会效益。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如“伦敦烟雾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就是突出代表事件。与此不同.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l,2循环经济运行遵循的原则
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不但要求人们建立“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经济新思维,还要在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领域倡导新的行为准则,也就是著名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环(Recycle)”。“3R”原则是循环经济理论的灵魂和核心。“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3R原则)。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俗称“吃干榨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和综合利用。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R原则,3R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一再利用一再循环。
2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从世界范围看,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发达国家为主要代表的不同模式:
2.1杜邦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
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
2.2工业园区模式
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问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T_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典型代表是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
2.3德国DSD——回收再利用体系
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营利社会中介组织,1995年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网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有1.6万家企业加入。它将这些企业组织成为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绿点”计划的基本原则是:谁生产垃圾谁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企业交纳的“绿点”费由DSD用来收集包装垃圾.然后进行清理、分拣和循环再生利用。
2.4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
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主要体现3个层次上: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首先在设汁产品的时候就要考虑资源再利用问题.如家电、汽车和大楼在拆毁时各部分怎样直接变为再生资源等;三是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鄙视垃圾.要把它视为有用资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类存放就是资源。
3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和对策
目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已经比较成熟,也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其巾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1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经验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主要经验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有效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关系的经济发展模式,首先被经济发达国家所采用。
(1)通过立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有关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是污染预防性.如美国、加拿大等国,此模式虽然比末端治理进了一步,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与冲突:二是经济循环性.如德国和13本,它将整个社会活动纳入循环经济轨道.建立循环型社会,杜绝了污染问题。
(2)政府制定各种激励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第一.政府奖励政策。发达国家政府奖励政策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一是美国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该奖1995年设立,为了重视和支持那些具有基础性和创新性、并对工业界有实用价值的化学工艺新方法,以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来实现对污染的防治。二是英国的Jerwood—Salters环境奖。该奖于2000年开始设立.用于资助在绿色化学方面卓有成就的年轻学者。三是日本的资源回收奖。这种奖项旨在鼓励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
第二,税收优惠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成就的企业,发达国家政府要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予以鼓励.如美国亚利桑纳州1999年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对分期付款购买回用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的企业可减税(销售税)10%。日本对废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度内.除了普通退税外,还按取得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
第三,政府优先采购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有利的项目或产品.发达国家政府还要通过自己优先采购行为来予以鼓励,如有再生成分的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就占据优先地位。
第四,价格优惠政策。价格优惠是发达国家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又一重要政策。如日本有关法规中规定废旧物资要实行商品化收费,即废弃者应该支付与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的费用。目前,日本规定的4种废旧家电的再商品化费用,每台电冰箱平均4600日元,每台室内空调器3500日元.每台洗衣机2400日元。
另外,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循环经济的切入点、明确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申的主体作用、加强政府监管、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循环意识等方面均是不错的经验。
3、2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我国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推动经济发展的“3+1”模式,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加上资源再生产业(也可称为第四产业或静脉产业)。
(1)小循环—企业层面。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2003年我国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标志着我国依法推进和实施清洁生产新阶段的开始。目前,陕西、辽宁、江苏等省以及太原、沈阳等城市均制定了地方清洁生产工艺政策和法规。我国已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40O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2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l万多人次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清洁生产培训班。有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I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
(2)中循环——区域层面。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在区域层面.国家环保总局于1999年开始.在山东鲁北(化工)、内蒙古包头(铝业)、广西贵港(糖业)、新疆石河子(造纸)等地进行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目前,通过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建立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已发展到l7个。其中行业类园区8个,占总数的47.1%.综合类园区9个,占总数的52.9%;西部地区(内蒙古、新疆、陕两、贵州和广西)6个.东部和中部地区l1个.另外还有十几家生态工业园Ⅸ正在规划中。
(3)大循环——社会层面.重点进行循环型城市和省区的建立,最终建成循环经济型社会。在社会层面,从2002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率先在辽宁省、贵阳市进行了循环经济省市的试点工作,2002年5月贵阳市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生态城市首家试点单位,同时也成为联合国环境规戈Ⅱ署全球唯一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目前已在东、中、西部地区开展了建设循环经济省市试点,由国家环保总局主持论证的循环经济试点省市达到8个,其中包括2个循环经济试点省和6个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分别为辽宁省、江苏省、辽宁盘锦市、山东目照市、河南义马市、河南鹤壁市、甘肃武威市和贵州贵阳市,其中东部省市4个,中部2个,西部2个。
(4)资源再生产业——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目前我国在资源再生利用方面的主要障碍是缺少有效的组织,未形成产业规模,缺少技术研发。我国在废物的再回收、再利用、再循环方面存在较大的潜力,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形成产业规模,会较大地缓解我国资源紧缺、浪费巨大、污染严重的矛盾。
1 设置应用化学专业的基本构想
农业科学随着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各种现代实验技术的突飞猛进,将在21世纪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高等农业院校如何培养出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高科技人才,这是对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提出的十分严峻的任务。毋容质疑,在现代高等农业教育体系中,实施化学教育对学生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设置应用化学专业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外,现代化学的发展与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密切相关,加强化学基础理论教育,已被广大农业科学和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正如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医学教授A·Kornberg曾大声疾呼:“将生命理解为化学”。
1.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应用化学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有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和微量元素肥料等
农药,这是一个大的门类,它可以包括各种各样的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生物农药。
农药的使用可以得到很大的效益,全世界每年因病虫草鼠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可能收获量的三分之一,使用农药所获效益可以是农药费用的5倍以上。危害农作物有大量的各种菌类、线虫、螨、昆虫、鼠以及病毒等,使用杀虫剂时,可以采用触杀、熏蒸、内吸、引诱、忌避和不育等手段大量杀灭各类害虫,但过量的农药又会造成农药残留严重超标,不仅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而且严重影响出口创汇,且会对国家形象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也要靠应用化学知识来解决。
除草剂是农药中的一个大门类,其效率可以10倍与物理除草,使“免耕法”得以在农业中实现,大大节约劳动力。例如,日本新研制的水稻除草剂萘丙胺是一种植物激素型除草剂,对植物细胞具有很强的生理活性而不影响动物细胞,因而对人畜和水生动物安全,可消除多种一年生和多年生杂草,而对水稻无药害,并能在水中逐步降解,对土壤和水源无污染作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虽然用量不大,但对调节植物生长有特殊的效果。它能起抑制或促进种子发芽,促进果蔬和花卉生根,调节开花;促进成熟,防治果树落果;防止水稻倒伏,调节老化等。
极微量的性外激素,使雄性昆虫迷向而无法找到雌虫,同时设置诱虫器而大量捕杀雄虫。
微量元素肥料是新型的化肥品种,它能有效地促进植物生长,显著地提高农作物产量。
兽药和饲料添加剂能防止牲畜发病,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产奶产蛋率,可以说,饲料添加剂工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饲养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水平。饲料添加剂包括各种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抗生素和抗菌剂、驱虫剂、抗氧化剂、防霉剂、非蛋白氮以及其他的辅助添加剂,随着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可以做出很大的贡献,例如美国的肉鸡上市日龄已从1934年的95d缩短到现在的47d,料肉比从1934年的4·3降低到1984年的1·96;联邦德国罗曼公司的来航LSL鸡,其年产蛋量高达335~354个,平均蛋重63g,料蛋比为2·36,中国的养猪饲料报酬现在为4-5∶1,如能降低到3·5~4∶1,则每年可节约饲料粮75亿kg,相当于9000万人1年的口粮。
1.2应用化学专业知识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
应用化学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例如表面活性剂的生产;洗涤剂的生产与洗涤用品,包括家用清洗剂、各类香波、肥皂和合成洗涤剂等;在纺织印染行业,柔软剂可使织物手感柔软,抗静电剂可消除织物静电而不易吸尘,它们都需要表面活性剂;食品工业和化妆品中所用的乳化剂,发酵酿造和食品工业用的消泡剂都需要使用表面活性剂。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香料与香精、各类化妆品;用于美化环境的各种盆栽花草肥料和杀虫剂;家庭用涂料和装饰品;家用清洁剂和各种专用除臭剂;此外还有感光材料,食品添加剂和保鲜剂等均用到应用化学专业知识。近几年国内外报道,一种用有机酸和壳聚糖为主要成分的新型食品保鲜剂,对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添加0.1%~1%后,可对肉制品、海产品加工,淹渍物、鱼子等进行保鲜。
国外积极开发各种洗浴用化妆品,其中包括:各种浴盐,主要作用是软化硬水,也使浴水带有爽身的香味和迷人的色彩;浴油,可起润肤和增香味作用;浮水浴油,有疏水性、比重小于水,飘浮在浴水表面在洗浴者身上形成一层薄膜,其中可含5%~10%香料,使整个浴室充满香气,使洗浴者心情愉快;泡沫浴油,既有香味,又产生泡沫;对人体皮肤起保护和防止在温度低时引起皮肤散失水分的作用等。
1.3应用化学与军工、高技术领域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军事工程,高空水下,特殊环境等条件下需要各种不同性质和功能的材料,这些都往往和应用化学知识有关,例如宇宙火箭、航空与航天飞机、原子反应堆、高温与高压下的作业、能源开发等高温高压下需要的高温高压材料。以粘合剂为例,在航空工业中,巨型火箭所用的液态氧、液态氢贮箱是用多层保温材料制造,难于用机械方法连接,而采用了聚氨酯型和环氧-尼龙型超低温胶粘剂进行粘接、大型波音型客机所用的蜂窝状结构以及玻璃钢和金属蒙面结构也都离不开胶粘剂。
在陶瓷制造业应用化学知识应用的更多,陶瓷具有绝缘性、压电性、半导体性、磁性等电磁特性;耐热、绝热、高硬度、耐磨性等功能。因此应用化学在能源和空间技术、信息和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1.4应用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也极其广泛
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化学等方面在实际工作中都离不开有关应用化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应用化学是应用学科专业面比较宽,属于化学与农药、化工、环保等专业的交叉学科,符合教育部专业调整要求。
在北京农学院新设应用化学专业,可与已有植保、生物技术、食品、林学、动物科学等传统专业互为依托,加快专业改造步伐,还可为新上药学专业打下基础。上应用化学专业对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科研水平,更好地为履行都市型农业院校的职能,为北京市民生活水平率先向全面小康迈进做出自己的贡献。鉴于此,整合现有专业师资队伍,整合有关实验仪器设备,优化教学资源,加强实验实践环节,力争在较短时间内申办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2设置应用化学专业的必要性
2.1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所需
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目前中国关贸总协定的顺利缔结和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给北京这一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绿色奥运、科技奥运是2008年奥运会的主体。创汇农业、精品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将是北京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创建应用化学专业,既可依托传统专业,促进其持续发展,又可利用现代化学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为传统专业注入新内容、新活力,并使各专业紧密联系,有机整合,促进学科建设,促进学院整体发展。也是通向21世纪增强中国工、农业生产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全面提升工业、农业以及环保等技术水平的必然选择。
2.2传统专业改造所需
20世纪中国工、农业发展模式以数量型为主,21世纪将向质量型转变,应用化学在此巨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学院现有农学、园艺、植保、林学、动物医学等传统农业专业急需全面改造,以适应新世纪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用化学专业的建立将在生物农药,基因工程疫苗、无公害食品、改良品质、提高产量、环境保护等现代科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从而全方位提升传统专业,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尽快适应新世纪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用应用化学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已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列入学院“专业调整”规划之中,在有关部门支持下整合全院有关人力和物力资源,开办出具有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应用化学专业,并以应用化学专业的设立带动学院传统专业的改造和发展,为首都工、农业的腾飞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
2.3人才市场短缺所需
中国农业大学是中国农业院校中最早设立应用化学专业的学校,近年来又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等11所农业院校陆续设置应用化学专业,着力培养新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更快更好地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这几个高等农业院校的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就业面比较宽,可到化工厂、相关公司、医药、化验、高检、防疫、学校、外企以及环保等行业就业,中国农业大学应化专业是该校三大热门专业(生物技术、计算机、应化)之一。这几个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30%考取硕士(或出国留学)、博士研究生,仅70%左右参与本科分配,且多从事农药、化工、环保、商检、海关、化验、基因工程疫苗等工作。一般流向外企、合资企业等,近几年应化专业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本科生和硕士生都出国深造、生产第一线很缺乏这种应用型人才。目前中国高等农业院校每年培养的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约700人左右。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科研院所,企业,环保、商检、防疫、农业园区等部门每年需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至少逾万人。近年来,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归国留学人员领办、创办企业大力发展生物农药、基因工程疫苗、酶制剂以及国有和民营现代化工企业等急需应用化学专业人才。首都工、农业经济发展亟待培养和造就一支创新型、应用型的应用化学专业队伍。因此,作为北京市属唯一的农业高等院校,责无旁贷,尽快设置应用化学专业势在必行。
3设置应用化学专业的可行性
经过多年的筹建和准备,北京农学院已具备了设置应用化学专业的基本条件:
3.1有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北京农学院按照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原则,在植保、食品、农学、园艺、动物科学等专业间构建平台,应用化学专业一些相关课程已作为学院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开设。学院从事与应用化学专业相关的教师有40余人,而且不少人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综合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和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重点农业院校博士、硕士毕业生,分配至学院后,结合农业院校教学实际和科研实践,围绕应用化学在农业中的应用开展了卓有成就的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全院专业整合后,现有教师能够担负大部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如条件许可学院还可在短时期内引进应用化学专业博士和国内较有影响的教授数名。同时也可聘请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知名专家学者讲学。可以这么说北京农学院已基本具备了开设应用化学专业的师资。
3.2调整和改造了实验室,实验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围绕应用化学及其应用这一中心环节,北京农学院对实验室进行了有机整合、合理配置资源、突出重点,提高教学实验开出率,使实验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学院化学实验室已于2001年12月通过了北京市教委的合格评价。化学实验室使用面积合计762m2(有机162m2、分析174m2、普化75m2、仪器室和天平室228m2、准备室63m2、库房38m2、去离子水房22m2)。实验室800元以上的固定资产142件,价值57·10万元,低值耐用品2780件,价值8·97万元,固定资产合计66·07万元。具备药物合成和进行农药残留测定的实验条件。化学实验室的教师已招收应用化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3人(和新疆农业大学合招)。
北京农学院化学保护实验室现有面积560m2,具有可进行生测和药效的实验条件,并已通过北京市教委的实验室评估。
北京农学院现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业应用新技术实验室。实验室具有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质谱仪等大型仪器,能完成农产品品质改良、合成、药残、基因工程疫苗、生物防治等应用化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农业应用新技术实验室的建立为应用化学专业的创建提供了坚定的实验实践支撑。北京市果树重点学科实验室、园林植物重点学科实验室及相关专业实验室近年来已积极开展了相关领域的应用化学教学与科研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化学实验室为中心各专业室相互结合,为应用化学在各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据北京市实验室评估专家说,现有实验条件可满足年招收60名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所用,已经达到化学系的水平。
3.3产学研基地日趋完善
近年来,北京农学院化学实验室教师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00130)1项、主持完成北京市市级课题2项(00Kj078、200126)、主持院级课题1项、参加省部级课题多项。化学实验室近3年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教材3本、副主编4本,参编6本,该室的教学研究:“农科有机化学教材及配套多媒体课件”曾获北京农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在2001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主编北京市精品教材重点项目(2001-1-9-003)《有机化学》、《有机化学习题集》、《有机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围绕应用化学在北京市工、农业上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在药物合成、农残速测、食品安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方面等重大研究项目上,利用应用化学知识均取得了显著效果。本着边研究、边开发和边建设的目的,学校相继在校内外建立了与应用化学有关的产学研基地,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教学,科研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自觉性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应用化学专业的设置起到了教学基地保证作用。此外,我院地理环境优越,毗邻中关村,与多个重点大学尤其是中国农大相距较近,有利于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
有关农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一: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科技一直在以较为骄人的势头发展,各方面取得的成绩较为显著。相对来说,农业的发展却不太理想。伴随三农问题的进一步提出和近几年一系列助农政策的实行,我国的农业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契机。现阶段,如何将农业的发展与我国先进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恰当地结合,成功地实现农业信息化,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作用机理
1农业信息技术在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
1.1农业信息技术有利于密集化农业就业结构知识的出现
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农业的信息化促使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重要的生产要素由之前的要素逐步地变为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要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比较,脑力劳动所占的比重在逐步地增大。知识密集型产业,如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对脑力劳动者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在的农业相关就业人员如果想要高效率完成自己的工作,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利用一切时间加强自身学习,用先进的知识与技术武装自己。
1.2农业信息技术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向更高级的方向
发展具体的表现为:传统农业得到改造,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推动农业产业化过程向自动化、信息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农业生产效率较之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另外,农业生产模式不再是以前的粗放式大批量生产、高消耗生产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两高一优高度集中式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由之前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方向转变,前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这为部分劳动力向获利更多的产业部门流动创造了机会,农业产业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得到根本性的调整,促使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信息技术还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形成,如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业、农业应用软件制造业、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作为农业领域先导产业的农业信息产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业产业逐步地向农业产业技术高技术化方向转变。
2农业信息积累在加快农业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
农业信息作为知识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传统农业不同的是,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农业生产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准确有效的信息支持,为了最终达到增加生产经营中的确定性,减少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我们需要将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信息化操作,促进其紧密协作能力的发挥。信息化的这种效用在农产品创新、市场开拓、农业技术更新换代等重要环节上应用较为明显并且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都有所体现。换句话说,农业信息、知识和智力资源现在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农业信息是农业知识和智慧的基础,农业知识是农业信息的积累,农业智慧是农业知识的激活。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农业信息的指导。如果我们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农业信息对产前的指导具体表现为消费变化、市场供求状况预测等信息可以帮助农民确立生产门路,发展产销对路的农产品。产中主要是用种量、出苗率、基本苗数、有效穗数等要素信息的指导,为了尽可能地确保各产量要素信息和总目标产量的最终实现,在各阶段各环节实行生产控制。同时要确保各种新技术信息能够及时地传递给生产者,促进技术物化,增加产量,提高品质。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支出,提高经济效益,相关人员一定要参照劳动消耗量信息、物质消耗量信息、管理费用信息等成本信息来展开成本支出的控制工作。而在产后,农产品的包装、价格、销售渠道等营销策略都要在市场消费信息的基础之上来进行确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我们需要按照市场供求趋势、价格升降趋势、对手的实力和应用策略对自身最终的竞争方式和方法进行确定。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决定劳动者素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物质与能源开发和利用程度的关键性因素逐步地转变为农业信息、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科技知识,科技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生产力。经过物化的科学技术具备更加强的能力创造使用价值,经济效益最大化更能有所保障。农业信息化在加快农业信息,尤其是农业科技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程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农业生产经营面貌可以得到有效的改观,最终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3农业信息化在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的作用
3.1农业信息化可以有效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管理效率
对于政府来说,信息技术是一个非常好的帮手,政府不仅可以在它的帮助下成功地实现农业产业化管理方式的转变而且它还能为政府提供便捷高效的宏观管理模式与手段。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处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企业,农业信息技术是他们改善原有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等管理模式的得力助手,通过它的帮助企业可以有根据地对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行升级改造,有效地降低了自身的管理成本和风险。
3.2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活动空间的拓展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将逐步地发展成为农业产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摆脱传统资源的束缚,按照市场的实际需要,将信息、技术和知识作为传播的纽带,有效地建立各种灵活多样的农业经营实体。除此之外,农业信息活动,如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物流配送、网上结算等都离不开农业信息服务的配合与支持。在农业信息服务的推动下农业信息活动才能更加顺畅。
3.3农业信息化能够增强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能力
农业信息化赋予农业信息和知识新的意义,两者开始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被应用到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对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农业要素的集约程度与配置关系进行引导、控制与改变,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且进一步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科技和知识含量的显著增长,这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增强。
3.4农业产业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产业化农业主要指的是紧跟市场发展步伐,知识密集程度高,系列化生产经营配套,企业化集团优势突出的市场农业。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更有利于我们将农业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氛围中,增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实力;农业信息化更有利于我们将强优农业企业进行联合,为我国农业经济在跨国竞争中占据更大的优势奠定基础;同时,农业信息化还有利于我国农业开发网上贸易和电子商务,这可以为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快速交易通道的直接建立提供良好的条件。信息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命线,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打造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徐崇志,李青.国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与我国农业信息中心技术发展途径探讨[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2007(3).
[2]唐启国.浅谈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信息化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
[3]张向先.基于网络经济环境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07(12).
[4]张德修.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趋势、前景及对策[EB/OL].
[5]刘楠楠.关于农业信息化的若干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3(4).
[6]缪小燕.试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J].图书情报知识,2003(1).
[7]崔岩,郑少峰.农村信息化及其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2(5)
有关农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
我国辽源广阔,农业资源较丰富,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关系我国国民生计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农业经济的发展备受国家的重视,三农问题逐渐成为我国中央及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我国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行集约化农业生产方式改革,逐渐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倡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主要介绍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分析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我国农业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及实现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为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稳定社会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农业经济是一种资本高度密集,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相结合的生产模式,主要体现的是集约化思想,但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人们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种种因素影响,导致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尖锐。力求从技术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集约化生产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发展是解决这些矛盾、冲突的突破口,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经过体制改革,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在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的条件下,能够永续利用农业资源,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最终满足现代人类以及我们的千秋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生态环境、农业、农民、农村等多个领域,强调实现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使社会人类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农业生产都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确保农产品的稳定供给,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丰富社会产品,重新调整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与投入。③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合理开放、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作物面积比例较大,主要用于蔬菜以及果树的种植,但由于农村信息闭塞,农民无法及时、准确的把握市场经济需求的瞬息万变,常常会存在跟风现象,导致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趋同,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滞后、脱节,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较为严重。
2.2农业经济增长缓慢
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大力发展工业以及城市建设为主,采用剥夺农民以及剪刀差的农业补偿方式及支持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大量的农业资金流入城市以及工业产生,农民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积累并投资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2.3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
我国农业发展规模较大,但缺乏科学、系统的规模化管理制度,种植较零散,导致农产品品种以及质量水平较低,同时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农产品的各项指标都没有达到国际相应标准要求,缺乏市场竞争力。这些问题都是导致农民不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因此进行集中式进行规模化种植高质量农作物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2.4生态环境恶化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以机械以及农业化学品位主,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破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较低,严重浪费水资源,一方面导致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也对空气和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②农膜、农药、化肥等会破坏土壤、大气以及水体的自然生态循环,其使用残留物也会造成严重污染。③过度使用化肥、地下水以及农业机械导致土地板结以及土地盐碱化问题较严重,可适用土地面积大大减少。④一些规模化经营的农产品加工厂的废弃物,家畜养殖场的粪便,农业生产消耗产生的废弃物,对农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都有较大的破坏力。⑤人类无节制的向大自然索取农业资源,水土流失以及土壤沙漠化问题凸显;使用的农药等农业化学品会在农产品中残留一些有害物质,人们的安全饮食问题得不到保障。以上问题都成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3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
3.1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与经济效益高度统一
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有效利用,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及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应不断改善、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
3.2综合利用资源,提高初级生产力
所谓初级生产也就是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有利于综合利用资源,达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农业经济发展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合理开发并利用,对可利用资源进行有计划的开发,增加可利用土地的面积。
3.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形成技术密集型农业
科学技术是任何一个产业创新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成果,突破传统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模式,形成技术密集型农业,使资源、技术、农业以及社会都能够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4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4.1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未来农业经济发展应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发展,同时应不断学习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比较先进的一些技术,并适当引进农业种植技术和生产技术,积极引进经济价值比较高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以及产品质量,进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使农业科技不再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的主要原因。
4.2建立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管理机制是确保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首先可以建立农业合作社,引进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以及生产机械进行统一经营和管理,提高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率,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应实现农业产业化种植,引进高价值的经济作物进行统一种植,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有利于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4.3加强农业资源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保护
①可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及农业生产方式,避免农业灌溉水资源的严重浪费,环节水资源紧缺问题,也选择可以使水资源不受污染的农业技术,避免造成水体污染。②应尽量减少农药、化肥以及农膜等污染,选择低污染或污染,同时有助于生态良性循环的清洁农业技术。③国家应加强对农业资源的控制以及宏观调控,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盲目追求农业经济收入的行为。同时加强草原退化以及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治理力度,积极实施退耕还林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④应在农村建立农产品的深层次加工,以及农副产品的回收再加工系统循环产业链,提倡循环再利用、多次重复利用的节约思想,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不断探索与实践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应坚定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创新并发展农业科技,坚持生态保护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李佳穗.农村法治问题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2011(6).
[2]王亚辉.农业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析[J].现代农业,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