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康复训练论文

时间:2023-03-20 16:14:54

导语:在康复训练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康复训练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7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170-01一、引言 

聋儿受听力障碍的影响,语言的学习与使用变得比一般人要困难。因此,对聋儿进行有效的言语康复是十分艰辛的,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本文通过对现有的聋儿言语康复教材和语言训练方法进行研究。 

二、聋儿语言康复课程与训练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聋儿康复尚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没有科学系统的语言康复教材与教学训练方法,现有的教材或教学训练方法多是教员依据自己零散的感性经验而编制的。我国目前对聋儿进行语言康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全国各地各级聋儿语言康复机构的不平不均,聋儿语言康复效果也各有差异,但总体而言,比之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聋儿语言康复水平还十分低下。“八五”“九五”时期,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被纳入国家发展规划。耳鼻喉专家学者提出:听障儿童应及早得到发现或确诊,应及早得到补偿和训练;听障儿童的康复训练与康复课程应当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关于聋儿语言康复课程与训练内容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多是方法之类的泛泛而谈。这往往导致教学或训练内容的缺少系统性与连贯性,导致教学或训练的有效性不够高。然而,虽然聋儿语言康复教材尚未成系统,但有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如高成华、梁巍的《为了聋儿的明天——聋儿早期康复教育师资培训教材》、如梁巍的《咿呀学语教学指南》。此外,聋儿语言康复训练专职人士的专职水平总体水平不够高。在教员的语言康复训练中,聋儿常因诸多无关的训练行为而分散了注意力,影响到聋儿的学习;聋儿也常因相应的训练与自身特性不合而训练效果不佳。 

三、聋儿语言康复课程与训练方法设计分析 

(一)聋儿自身有其特殊性,导致聋儿语言康复阻力陪增。聋儿的听觉神经劣于普通儿童,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发育迟滞,听器官的发音与构音器官功能异化。因此要有针对性的设置出合理的聋儿语言康复课程与训练方法。而且,聋儿的语言康复课程又应当注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二)聋儿的语言康复课程与训练方法应当从“听觉、言语、语言”出发,即是从“听得明白、说得清楚、交流自如”三个方面以教学康复的目的。所以应当在聋儿语言康复课程中合理设计,让聋儿最大限度是运用其残余听力来感知的声音的存在,切身体验到各种声音地不同,激发聋儿“说”的欲望,最终达到交流自如的目的。 

四、聋儿语言康复课程与训练方法的内容选择与组织 

(一)聋儿具有其特殊性,聋儿语言康复课程与训练中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其中词汇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选择词汇时应当注意:1.选择聋儿喜欢的人和物;2.选择聋儿日常能接触的能理解的熟悉的词汇;3.选择聋儿容易看清楚口形的,容易学习发音的。 

(二)聋儿语言教学或训练中,应当依据聋儿的特殊性,采用适宜的灵活多种的教学训练方法。 

例如“山”:可以按照以下的方法来训练,1.先给聋儿看图片,让聋儿有一个直观的映像;2.让聋儿通过观看体态和拟声语来学习;3.让聋儿看教员的口形及发音,来选择“山”的图片;4.让聋儿试着说出“山”的声来。 

例如:设计出不同的主题,每个主题下又设计出不同的单元内容,而且彼此之间又是连贯在一起的。主题单元我我的家、我的同学、我的伙伴、我是学校、我的教室我的身体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头发(三)聋儿学习语言尤其困难,因此,更应当注重语言的边学边用。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才能扎实,不会边学边忘。因外,聋儿的语言康复学习应当是一个不断重复训练的过程,所以课程设置应当设置重复学习的知识。如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教授同一个词汇。 

(四)聋儿语言康复课程与训练安排应当张施有度。教员要合理运用教学游戏观念,让聋儿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游玩;让聋儿的语言康复教学变成一个有趣的过程,从“聋儿需要学习”变成“聋儿主动想学习”。 

五、聋儿语言康复及训练方法的建议 

(一)聋儿语言康复不仅仅需要教员具有专业职业素养。良好职业素养的教员才能让聋儿语言康复的课程与训练方法变得有效,才能让聋儿更快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去。 

(二)聋儿语言康复课程最早应该在2-6岁。 

(三)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应当由简单到复杂,学习的词汇应当由少到多。 

六、结论 

本文综合研究了分析了聋儿语言康复及训练方法的现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研究聋儿语言康复及训练方法。对听障儿童语言康复及训练方法进行的探析,试图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力.聋儿快乐课堂教学初探[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3) 

第2篇

关键词 心理干预 脑卒中患者 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743.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0-0060-03

脑卒中患者中约有40%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抑郁的发生率也有21%~47%[2]。我们研究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接受的影响,从而排除不良因素,提高康复效果,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11月-2012年7月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脑卒中患者为样本源,选择100名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平均年龄(65.88±3.25)岁,对照组平均年龄(63.26±4.68)岁。纳入标准:①首发脑卒中患者;②年龄在45~85岁;③仅有肢体障碍无认知障碍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有智力和认知障碍者;②有精神病家族史者;③失语失认及不能配合调查者。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实验组增加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和康复师对其进行心理指导和心理干预。第一步在患者首次入院时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评估,采用问卷方式掌握患者卒中后的主要心理问题,和有可能影响康复的潜在因素。第二步在每次康复的过程中纠正不良因素引起的不良情绪,将患者心理向积极方向引导。

1.3 评估工具

两组患者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康复训练疗程结束)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进行评估。

1.3.1 心理状况评估

抑郁自评量表能相当直观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观感受,主要适用于具有抑郁症状的成年人,SDS把20个项目得分相加即得到粗分(raw score),通过公式转换Y=int (1.25 X),即用粗分X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既得标准分(index score Y)。该量表的Pearson相关法相关系数为0.78,Spearman氏相关法相关系数为0.78,证明了SDS的临床有效性[3]。

1.3.2 生活能力评估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由躯体生活自理量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两部分组成,评分为1~4分4级,单项分1分为正常,2~4分为功能下降;14个项目得分范围是14~56分,14分为完全正常,>14分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5~10分钟完成测试,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7,重测信度为0.87,敏感性81.80%,特异性74.50%[4]。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DS评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SDS评分比较无差异,干预后两组患者评分均下降,但实验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ADL评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无差异,干预后两组患者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但实验组评分降低更明显(表2)。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从急性期就会有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有关研究表明康复的介入可以降低致残率,改善生活质量[5-6],其功能恢复是基于损伤后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的重组等可塑性原理,通过输入正常的运动模式,促进患者正常运动模式的形成,达到最大的功能恢复[7-8]。然而脑卒中带来的是身心方面的疾病,其发生和康复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心理因素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脑卒中患者,身体上受到巨大的创伤,精神上也有沉重的压力。脑部部分皮质紊乱,情绪释放不受高级神经系统控制表现出抑郁、焦虑、行为功能退化等。由于部分患者对康复的不了解会产生敷衍,反抗,抵制等情绪,使得康复收效甚微。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反应比其他疾病的心理反应更为严重,因为其它疾病造成肢体上的损害是有一定的过程的,但脑卒中的肢体障碍是突然发生的,缺乏一个适应的过程,突然地打击使患者很容易心理上的抑郁[9]。而心理状态和肢体功能的康复密切相关[10]。目前的心理护理已经把患者看成一个整体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与其交谈,降低患者的心理防御,从而积极配合,完成既定的康复方案。心理干预现已作为现代康复训练的重要的一部分,可使残疾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本研究面对面的进行心理护理,结对双向交流,个体化的进行心理干预,收到了效果。干预的重点是掌握患者心理问题,和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诱因。目前学界对心理因素在康复训练中的影响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如何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康复护理研究还不多,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戢秋明, 谢良平, 程五福. 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多因素研究[J].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 2006, 3(4): 333-335.

[2] 霍焱, 张莉琴, 张永文. 脑卒中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 2003, 18(12): 944-946.

[3] 王征宇, 迟玉芬. 焦虑自评量表(SAS)[J]. 上海精神医学, 1984, 2(1): 73.

[4] 陈冬青. 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ADL的影响[J]. 中国康复, 2003, 18(1): 45-46.

[5] 钟琴书, 陈兰, 蔡伟良, 等. 早期功能锻炼对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作用[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9, 15(10): 90-92.

[6] 蔡雁飞, 梁继娟. 早期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现代临床护理, 2009, 8(5): 24-26, 30.

[7] 高聪, 蒲蜀湘, 仪.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1, 16(1): 27-29.

[8] 南登, 缪鸿石. 康复医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208-212.

[9] 张庆元, 李辰佳, 林一均, 等. 脑卒中患者心理状况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5, 11(9):701-702.

第3篇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52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93-01

脑血管意外也可称为是脑卒中(Stroke,也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发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诱发患者引发脑血管意外的因素有多种,多为外部刺激或是心理刺激,从而引起患者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是破裂。脑血管意外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或是出血性脑卒中。在工作和社会压力如此大的现今,我国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可以说是呈直线上升,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每年在每10万人中,就有150人引发脑血管意外,且在紧急抢救后致残率也是高达75%。为了能够尽量的降低致残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学者对于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护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在康复护理时,早日介入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本文将选取本院在2008年7月――2009年8月收治的10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并对这100例患者采用早期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在2008年7月――2009年8月收治的10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年龄在55-80岁,平均年龄在60岁。男性68例,女性32例,100例患者经过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过颅脑CT再次进行确诊,100例患者均为处罚者,且都存在着肢体功能障碍。100例患者中有85例是在发病后的3天内入院,15例患者是在发病后的2天内入院。在入院的检查后发现,100例患者中出血性脑卒中患者5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5例。在发病后经过紧急治疗后度过了危险期,且全部出现了肢体偏瘫,有20例患者还伴有失语症。

1.2护理方法对这100例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护理方法,其进行护理的前提条件是不影响医生进行临床抢救。当患者度过危险期后,意识清晰,生命各项体征都处于平稳的状态,且病情并没有任何的进展。观察2d后就可以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

早起康复护理主要可分为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康复训练。

心理护理:脑血管意外的疾病给与患者带来的痛苦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还有心理上的。有些患者担心患上疾病后,引发的瘫痪长久都难以痊愈,使患者心生恐惧、悲伤以及绝望。所以护理人员应当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鼓励患者重新的树立起治疗的信心,因为心理也是促进身体早日康复的一大因素。

饮食护理:脑血管患者在护理期间,要尽量的食用低盐。低脂的失误,最好是新鲜的时蔬水果以及一些含有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护理人员还应当建议患者少食多餐,帮助消化。

康复训练:在100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伴有失语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不仅需要对患者的肢体,还要对肘部、膝盖部、手指、脚趾、脚踝、肩部、髋部等部位进行训练。还需要对患者语言功能进行训练,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语言功能。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a=0.05。

2结果

100例患者在病发后入院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并在入院后的5周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在5周内观察10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肌力提高Ⅰ级的患者有30例;肌力提高Ⅱ级的患者有65例,肌力无提高或是无改善的患者有5例。在脑血管疾病引发后引发失语症的20例患者,经过早期康复护理,已经有18例患者恢复了语言功能,有2例恢复较为缓慢。

3讨论

脑血管意外在病后所引起的并发症是属于脑性偏瘫,但是在本质上还是属于运动功能障碍,其原因是属于控制运动功能的运动神经元受到损伤,是患者的神经中枢无法控制运动功能,从而引起运动模式异常。

康复护理是建立在脑侧支循环的情况下,并不断的促进患者病灶周围组织的重组和康复,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患者的脑部的可塑性,并达到提高患者运动的能力。

早期康复护理可在最大程度上创造患者遭到损伤神经修复的条件,使得患者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弧在具有良好的条件下重新建立起来,并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患者肌肉萎缩以及关节脱位和关节挛缩畸形的状态。

在上述100例患者中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有效的使得患者恢复运动功能以及语言功能,在临床护理中,治愈率是95%,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继荣,吴霜,黄宇,等.规范三级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功能临床疗效研究[A].2007年贵州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08.

[2]李其富,何俐.次仁桑珠等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治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A].第三届中日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康复专业人才培养项目成果报告会论文集[C].2009(04.

第4篇

【论文关键词】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护理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的康复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关节镜下行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均在关节镜下采用月国绳肌肌腱和缝线钢板行韧带重建,均获治愈出院。随访1个月~最长3年,效果满意。结论综上所述,患者常因意外事故而致膝关节损伤,护理人员通过有效的围术期心理护理,使患者积极配合,以最佳状态接受治疗;术后护理对预防并发症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康复指导非常重要,是患者完全恢复的关键。

本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关节镜下行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35例,配合早期功能锻炼,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共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28~52岁,平均40岁。其中29例为交通伤,6例为运动损伤。前交叉韧带(ACL)损伤28例,后十字韧带(PCL)损伤4例,ACL合并PCL损伤3例。均在关节镜下采用月国绳肌肌腱和缝线钢板行韧带重建,均获治愈出院。随访1个月~最长3年,效果满意。

2护理

2.1心理护理患者常因意外事故而致膝关节损伤,生活不能自理,加上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担心预后,往往易产生急躁、焦虑、悲观、失望的心理;患者大多处于青壮年时期,下肢运功能能障碍影响工作及生活;因此护理人员应通过积极与患者交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知识、手术的目的,治疗方法,护理方案,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法和重要性以及围术期的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使他们解除顾虑,增强信心,以最佳状态接受治疗。

3术后护理

3.1一般护理术后去枕平卧6h,抬高患肢30°为宜,避免屈膝,以减轻肿胀。术后测血压、脉搏、呼吸,每1h1次,平稳后12h测1次。测体温每4h1次,连续3d,体温正常后改为每天1次。要求患者在解除加压包扎前,除功能锻炼,不负重活动外,应用数字卡盘调节式支具将膝关节固定在完全伸直位。护理上必须保持膝关节正确位置。

3.2患肢护理术后患肢用弹力绷带厚棉垫加压包扎,防止关节囊内出血和积液,观察肢端血运,检查足背动脉搏动,如出现皮肤颜色发紫,肢端麻木、肿胀,说明加压包扎过紧,静脉回流受限,造成血运障碍,应即予适当松解;抬高患肢,避免屈膝,防止因关节活动增加张力而影响愈合;保持引流管通畅及切口敷料整洁干燥。

3.3防止感染因感染可导致手术失败和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除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外,注意观察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体温及伤口情况,并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保持敷料整洁干燥,按时使用抗生素。护理人员要做好宣教工作,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积极防治局部和全身感染灶。一般术后患者无体温波动变化,若出现术后体温明显升高,伤口跳痛,应注意检查伤口周围有无红肿、有无脓性分泌物,判断是否有伤口感染的发生。

3.4疼痛护理术后12~24h内,患肢有沉重感和轻度疼痛,以后逐渐消失,一般不需镇痛剂。若手术后5~6h内即出现相应剧烈疼痛,超过术后反应性疼痛,关节明显肿胀,局部张力大、温度高,甚至全身发热,患肢不能直腿抬起,或能为关节积血导致,应立即通知医生在无菌条件下行关节穿刺抽血,患膝继续加压包扎。如疼痛不明显,无全身不良反应,但膝部张力大,肿胀明显,浮髌试验阳性,则应行关节穿刺抽液减压。

4康复指导

4.1交叉韧带重建后并不意味着膝关节功能就能恢复,因此应在术前向患者讲清术后康复进程,并教会必要锻炼动作;患者常因术后怕痛和担心重建的韧带松动和断裂,而不愿意接受功能锻炼。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解释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正确的康复训炼,可以有效地防止股四头肌萎缩,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积液和积血吸收,消除肿胀,防止粘连,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4.2术后第1天嘱患者开始踝泵训练、髌骨活动、直腿抬高训练,直腿抬高时先用力使足跖屈,即腓肠肌收缩,防止胫骨髁前移牵拉移植肌腱。术后2~4周,除进行肌力、活动度训练,还应进行滑板、被动活动训练,肌肉牵张训练。练习膝关节被动伸屈活动,应用CPM辅助活动,范围0~90度,每周增加10度屈曲,每天两次,每次30min,直到达到正常伸屈动度。

4.3术后第六周可行0~45度半蹲练习,伸膝抗阻力运动,可扶双拐步行,患肢负重25%,以后每周增加负重25%,术后8周被动活动达到正常范围,允许患者在俯卧位主动伸直膝关节,俯卧位可防止胫骨后掉,术后3个月内在支具伸膝位保护下可以行部分甚至完全负重。

4.4术后0~2个月保护性康复计划,3~6个月开始抗阻力训练,包括弹力带训练、踏板训练和康复器械训练三部分。术后第4个月开始各种灵活性训练。半年后增加肌力和耐力的训练,如蹬车、上楼梯、跑步等,要求循序渐进,1年后可从事体育运动。患者出院后应嘱其坚持训练,循序渐进,定期随访,防止外伤。如果出现关节胀肿、疼痛,及时来院复查。

5小结

综上所述,患者常因意外事故而致膝关节损伤,护理人员通过有效的围术期心理护理,使患者积极配合,以最佳状态接受治疗;术后护理对预防并发症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康复指导非常重要,是患者完全恢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金忠,等.采用四股半腱肌肌腱和缝线钢板重建前十字韧带后的康复训练.中华骨科杂志,2002,22(2):95.

[2]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4185.

第5篇

[关键词]平衡机器人 系统控制界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018-03

正文:

平衡康复机器人融合了机器人技术、康复医疗理论,人体平衡理论,压力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平衡康复机器人通过分析作用于压力板的足底压力数据准确地测量平衡能力,通过压力板的生物反馈训练来训练平衡能力以达到康复治疗的效果。平衡康复机器人是平衡能力患者的一大福音,是医疗人员的得力助手,有着广阔的前景和需求。

1.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康复机器人起步早,投入资金充足,目前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欧洲早在2000年就取得了康复训练器的进展。

现在国外市面上已经有着几款不俗的平衡康复机器人可供选购,下面就对他们进行介绍:

①意大利Tecnobody公司研发的Tecnobody PK254P:

Tecnobody PK254P是一款集平衡测试盒平衡训练于一体的康复机器人。Tecnobody PK254P提供了不同姿势下的平衡测量和平衡训练,主要分为动态测量和测试、静态平衡和测试、轴向平衡和测试、坐姿下测量和测试。其控制系统软件也围绕着其功能有评估、训练和反馈几大模块,软件还提供了病人资料管理以供数据的存储和读取。机器人主要是用于评定/训练受试者运动控制能力、平衡能力(含躯干平衡能力),提高本体感觉功能。当患者与斜板进行相互运动的时候,平板上获得的数据是根据每个单一运动转化为电脉冲而得到,并且把所得数据直接传输到电脑。软件将对这些电脉冲进行详细分析,之后便在电脑控制端将显示出一个描迹,这与斜板上的成角运动或在其上施加的力是一致的。

②德国的Zebris公司研制的平衡训练器POSTUROMED(如图1):

POSTUROMED是一种神经矫形治疗装置。是利用其不稳定性和可调节性,用以治疗和训练病理性身体姿势改变的设备,尤其是侧重对身体承重关节的功能性不稳定的训练。POSTUROMED可应用于神经康复,疼痛的治疗,平衡能力及感觉运动的训练,达到以下目的:(1)身体承重关节的功能稳定性。(2)部分的疼痛治疗,尤其是影响到运动系统的慢性背部和姿势性的疼痛。(3)预防性的协调功能训练。

系统通过交互式训练与姿势本体感觉的治疗紧密结合在一起,有严格的姿势训练原则。通过从简单到复杂的七个治疗与阶段,使治疗效果达到最大化。可以调节的不稳定表面治疗对于治疗病理性的姿势反应度和关节活动功能的不稳定性有着良好的效果。

1.2 国内研究现状

近几年国内的一些大学也开始相关研发然而国内研究还与国外有着较大差距,尚没有类似国外biodex balance_sd集平衡测试、平衡训练与一体的,人机交互较好的平衡康复机器人的出现,在平衡测试和训练的理论研究方面也略显不足,国内大多还停留在针对国外现有平衡测试仪信度和效度的研究上,在平衡测试方法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平衡测试标准。

①Sway 机器人

Sway 机器人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制作的双轮移动机器人的实物,如图2所示:Sway 机器人由上位机和机器人车体两个主要部分构成,两者是分开的,通过无线通讯交换数据。

机器人的车体系统构成如图2所示:该机器人采用Cygnal公司推出的C8051F005单片机作为人机交互上位机的控制核心。车体的倾斜角度检测仪采用AD公司推出的双轴加速度传感器ADXL202以及反射式的红外线距离传感器。利用PWM技术控制两台直流电机的转速。上位机与机器人之间的数据通信采用迅通生产的PTR2000超小型、超低功耗高速无线收发数传MODEM。人机交互界面则采用240×128图形液晶点阵、方向摇杆及按键。基于这些完备而又可靠的硬件设计,此机器人也使用了一套独特的软件算法,实现了Sway的平衡控制与数据交换功能,如图3所示。

1.3 目前的发展现状总结

平衡机器人的研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不断发展,不仅结构、形式与功能上有很大改善,训练方法也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步增多。作为帮助人训练平衡能力的机器,机械结构的合理性,智能控制的有效性,系统设计的复杂性,人机交互的辅等等决定了它的研究还有待提高。当前,国外人体平衡功能测试评估和训练系统已经经过多年的发展,但其操作复杂,价格高昂;国内对平衡机器人的研究水平还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虽然也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但还未生产出真正投入使用的产品,研究方面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康复训练较为被动,模式单调枯燥。

(2)测试、训练模式单一,过分依赖医师。

(3)缺乏康复理论的指导。

而我国的平衡康复机器人较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国产康复机器人投入市场且性价比较高,但是在功能和结构上还有如下缺陷:

(1)平衡训练模块薄弱

(2)动态平衡功能不足

2.平衡训练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1)安全性原则:因为患者进行平衡训练时要站在平衡训练系统测试平台上,所以必须优先考虑在使用时患者是否康复训练机器人产生干涉,平衡训练系统本身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并且保证患者在运动中不会因为站立不稳跌倒而受到伤害。

(2)有效性原则:这里所指的有效性是指平衡测试评估和训练系统能够完成规定的动作,如按照一定轨迹进行运动,从而带动患者进行有效的平衡训练,同时,在检测患者的平衡能力时,仪器受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影响较小,从而有效的测得所需的数据。这也是对平衡训练机器人的基本要求。

(3)经济性原则:所设计的平衡功能测试评估和训练系统能否广泛的推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平衡功能测试评估和训练系统是否有较为适合的经济成本。目前很多国外生产的平衡功能测试评估和训练系统由于造价成本过高导致其应用范围只局限于大型的医疗机构,而限制了平衡训练系统在国内的进一步推广。因而从降低成本的角度上来说,设计该平衡训练系统时,在保证有效性的基础上,应该尽可能的简化机构,并且使用合适的材料。

(4)创造性原则:创造是人类的本领。人类如果不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生产就不能发展,科技就不会进步,也就没有人类的今天。设计只有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循守旧,不敢创新,只能永远落在别人后面。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在机械设计中贯彻创造性原则尤为重要。

(5)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机械设计作为一种生产活动,与市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确定设计课题,使用要求,技术指标,设计与制造工期到拿出总体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综合效用分析(着眼于实际使用效果的综合分析),盈亏分析直至具体设计,试制,鉴定,产品投放市场后的信息反馈等都是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来运作的。设计人员要时时刻刻想着如何设计才能使产品具有竞争力,能够占领市场,受到用户青睐。

(6)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原则: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简称为“三化”。“三化”是我国现行的一项很重要的技术政策,在机械设计中要认真贯彻执行。标准化是指将产品(特别是零部件)的质量,规格,性能,结构等方面的技术指标加以统一规定并作为标准来执行。贯彻“三化”的好处主要是:减轻了设计开发的工作量,提高了设计质量,同时也缩短生产周期;减少了刀具和量具的规格,更有利于设计与制造,也降低了生产成本;便于组织标准件的规模化,专门化,易于保证产品质量,节约材料,降低成本;提高互换性,便于维修;便于国家的宏观管理与调控以及内,外贸易;便于评价产品质量,解决经济纠纷。

(7)整体优化原则:设计要贯彻“系统化”和优化的思想。性能最好的机器其内部零件不一定是最好的;性能最好的机器也不一定是效益最好的机器;只要是有利于整体优化,机械部件也可以考虑用电子或其他元器件替代。总之,设计人员要将设计方案放在大系统中去考虑,寻求最优,要从经济,技术,社会效益等各方面去分析,计算,权衡利弊,尽量使设计效果达到最佳。

(8)人机工程原则:机器是为人服务的,但也是需要人去操作使用的。如何使机器适应人的操作要求,人机合一后,投入产出比率高,整体效果最好,这是摆在设计人员面前的一个课题。好的设计一定要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

3.机器人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3.1 平衡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该传动系统主要是由电机,链传动系统,丝杆螺母副,弹簧及弹簧导向管组成的,如图4所示。根据传动系统图容易看出,该机构由电动机带动与电机轴相连的链轮转动,通过链条将电机的转动传递到三根不同直径的螺母丝杆运动副上,由于三根丝杆的直径不相同,造成了丝杆的轴向运动距离不同,进而实现了不同方向上的倾斜运动,通过弹簧导向管实现变阻尼的倾斜运动。丝杆盘上均匀分布有8根弹簧导管,弹簧将丝杆板与训练板连接在一起,从而将丝杆板两个方向上的倾斜运动转移到训练板,拉动训练板两个方向上的运动。

4.机器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基于labview的控制软件设计

Labview拥有强大的界面控制编程功能。平衡机器人需要进行的一系列训练与测试,都可以用Labview软件进行仿真设计,为使用者提供简约易懂的画面指导,使机器人在操作上和心理上都更易让人接受。

4.1 平衡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根据平衡机器人的功能要求以及平衡问题出现的不同原因,人机界面进行编程设计时,需实现多种模式要求,如图5所示。

(1)迷宫控制

迷宫控制训练模式能够让病患在静态环境和动态环境迷宫中随着一可重复生成的型态移动,如图6所示。基本调节模式与稳定度极限相似。使用者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随意调整迷宫等级以创造简单或复杂的环境来操纵。由静态模式改变至动态模式会加速其康复进程。打分是以百分比为基础且等于所有击中目标数/总的设定目标数。

(7)随机控制

为了加强病患的运动神经控制与内耳前庭的训练,平衡机器人需要设置随机控制训练,如图7所示。这种训练在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下都可以进行。在静态模式中,病患可在其倾斜盖运动,移动光标让其始终保持在移动目标中。在动态模式中,病患必须同时使用臀部、膝盖与脚踝以在随机移动目标内操纵平台光标。

(8)测试模式

为了可让医疗人员量化病患在一静态或者不稳定的表面维持动态单向或双向姿势稳定度,以此来评估病患之神经肌控制,所以平衡机器人需要让病患进行平衡系统测试,如图8所示。

静态测试是用来测病患的重力中心的角度偏离能力。身体重量会在静态量测中发挥作用。人之重力中心大约为其体重的55%。当选择静态模式时,软件会提示选择您的重量,根据使用者所选的重量可提供一个适当的静态量测刻度。此模式测试用于移动障碍之基线测试,用在内耳前庭失常和整形外科病患都是理想的情况。若静态测试分数良好,患者可进步至动态测试与训练。

在动态测试模式中,病患的能力检测可从控制该平台角度的课程量化为锁住位置的变化来反应,也可计算为随着时间偏斜的程度。较大之变化程度意味着比较迟缓的神经肌反应。进一步神经肌活力状态可以从前/后与中间/侧向平台倾斜量化而获得。预期数值与比较报告可用于绘制病患表现之图表,双向比较可快速地将每一下肢间的不同做出比较。

同样根据平衡问题出现的几个因素的不同,需要进行的平衡测试有姿势稳定度,稳定度极限,运动员单脚与跌倒风险四个模式。运动员单脚与跌倒风险的测试结果都可与基准数据做比较。姿势稳定度与稳定度极限测试可在不同困难程度下得到。双向报告(以一脚站立之姿势稳定度表现与另一只脚站立之比较)可在姿势稳定度测试下的更多选择中得到。

5.结论

本文旨在设计一款能够进行训练与测试的平衡机器人,并实现对它的系统控制研究。在对国内外平衡机器人发展现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平衡的一些原理及训练方法,提出了平衡机器人,并阐述了其控制系统设计的全过程。主要完成的内容如下:

(1)从力学角度和生理角度分析了平衡对于人体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影响平衡能力的因素。分析比较了观察法、量表评定法以及平衡仪评定法,最终选择了平衡仪评定法来支持平衡机器人的评定。接着从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创造性、整体性等方面强调了平衡训练系统设计时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比较了传统静态平衡训练法、Bobath平衡训练法以及平衡仪训练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最终选择平衡仪训练法作为平衡机器人的训练方案。

(2)平衡机器人控制方案的设计。从保持稳定性、实现不同的平衡训练模式、保持安全性、心理上易于接受四个方面提出了对平衡机器人的设计要求。明确了平衡机器人需要实现的一些功能,完成了机器人的建模,并介绍了平衡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方式。对MATLAB、C#以及LabVIEW这些可以进行界面控制的软件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最终选择LabVIEW作为的界面编程软件。

(3)根据平衡机器人需要进行的训练及测试任务,利用LabVIEW对它的人机互动界面进行了编程设计与仿真分析,实现了对机器人界面的控制。并对几种训练及测试模式作出了详细的分析说明,让患者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第6篇

本课题研究方法采用以调查法为主的经验方法、以分析归纳为主的逻辑方法和数学统计法等,重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二、结论分析

(一)主要优势

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特教特办”重点扶持政策,形成了“三个纳入”“两个同步”的工作思路,即把残疾人教育事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实施高水平、高质量基础教育发展规划,纳入残疾人事业系统工程;确保残疾人教育事业同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步发展,同全市基础教育事业同步发展。2.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一是高水平建设了市盲校和聋校,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一体化的办学格局。二是加强了区县特殊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各区县按照规范化学校标准建设,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三是各区县陆续建立了特殊教育中心,为有计划地开展对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服务搭建了实施平台。3.特教学校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稳步提高。一是教师学历水平逐年提高,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已达到80%。这为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教师专业技能比较扎实规范,教科研水平稳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在不断加强,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情在不断高涨,研究的水平也在稳步提高。4.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一是积极探索适合残疾学生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的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努力探索培养残疾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就业的教育形式,使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残疾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合适的教育。二是注重基本素质与职业技能教育的结合,全市特教学校广泛开展了以职业教育和生活适应教育为重点的课程研究与教学实践,取得积极的效果。

(二)主要问题

课题组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指标内容,梳理、归纳出当前制约我市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指标体系达成的几个主要问题。1.大部分特教学校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匮乏。2.为重度适龄残疾儿童送教服务亟待规范,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亟待完善。3.特殊教育学校师资专业化培训亟待加强。4.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还不能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特教学校场地建设,加快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配送

区县应加快推进特教学校场地建设工程,满足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公共教学及康复用房的需求,满足无障碍设施需求,保证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的配送到位。在仪器设备的配送过程中,要同时组织仪器设备应用培训,特别是以往没有要求、没有标准的运动康复、言语康复、心理治疗、音乐治疗等设备,要组织系统的培训,尽快发挥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的效益,尽早为教学和康复服务。

(二)积极开展全纳教育视域下的特殊教育实践探索

我市随班就读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起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进入新世纪,以红桥区培智学校在全国首创的“阳光课堂”教育模式为基础,逐步成熟发展起来的重度适龄残疾儿童送教服务,成为我市残疾儿童全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各区县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在全纳教育视域下的特殊教育探索与实践,要制定各区县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办法》,加强区县特殊教育中心建设,借鉴上海、江苏常熟等地经验,补充随班就读资源教师编制,建立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开展随班就读巡回指导工作。要想办法彻底解决随班就读学生底数不清的难题,借鉴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经验,开展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诊断评估,规避学生家长对进行单纯智力测量的抵触心理,建立随班就读学生档案管理制度,做到随班就读底数清楚、有的放矢开展工作。要进一步细化、规范为重度残疾儿童送教服务工作。做好送教服务实施计划,从对送教学生进行教育诊断评估入手,为每个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充分利用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配送工程的实施,筛选适合送教服务使用的教具和康复设备,将送教服务的重点落实在康复训练。同时,要开展对送教服务学生家长的培训,将家庭康复和教育康复有机结合,提高送教服务的实效性。

(三)切实加强特教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师资专业化水平

1.强调新招聘教师具有特殊教育及相关学历背景。要创造条件招聘特殊教育师范专科以上学历教师。目前国内开设特殊教育师范本科教育的大学数量不多,毕业生难以满足各地学校用人需要;一些办学质量优异的专科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却难以逾越用人制度门槛,不能进入我市特教学校,即便录用了也很难解决户籍,随时有可能发生“人才流失”。本着特教特办的原则,有关部门应了解特殊教育的现实,从实际出发,制定特殊政策,允许特教学校招收特殊教育专科毕业生,试点发放特殊教育人才“蓝印”户口。同时,可以辅以条文,要求这些教师要在规定时限内获得本科以上学历。2.盘活本市的特殊教育师范培养资源。我市高校目前开设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只有天津体育学院健康与运动科学系,该系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第二批次面向全国招生。这个专业规模较小,每年毕业生20多名,持有本市户口能进入本市特教学校的为数极少。由于宣传不够,我市很多特教学校尚不知道这个专业的存在。盘活本市的特殊教育师范培养资源,为特教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服务,可以有两条途径:一是加大对天津体院特教专业的宣传,提高其教育质量,采取在本市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定向委培生的做法,保证毕业后能充实到特教学校中去。二是在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开设特教专业或特殊教育公共课、选修课,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毕业后可到特教学校任教。3.适度招收医疗、康复专业毕业生到特教学校任教。随着特教学校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理念的深入贯彻,目前特教学校普遍迫切需要懂医疗、会康复的教师。言语治疗师、物理治疗师、音乐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将可能超过语文、数学等教师,成为特教学校里大受欢迎的师资。目前我市的医科大学和医学专科学校都建有非常出色的康复系科或专业,相当一批毕业生也愿意到学校工作。教育部门要掌握信息,提供机会,招聘部分优秀的医疗康复专业毕业生到特教学校任教。这将大大提高特教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同时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了潜在的培训师资。4.组建我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团队。调研中了解到,我市目前在高校和医疗单位中,拥有一批掌握特殊教育前沿技术和信息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都很有成就。比如南开大学医学院行为医学中心有从英国牛津大学引进的专门研究自闭症的博士,体育学院健康与运动科学系有从外省市引进的康复医学教育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有专门研究听力、语言康复的主任医师,医学专科学校有一批康复专业临床医生。要充分发挥市教研室的桥梁纽带作用,将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源集合起来,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形成我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团队,为提高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发挥作用。我市还拥有为残疾人服务的康复设备生产企业,目前在为一些学校提供康复训练设备、设施。课题组成员2010年9月曾专门到企业调研,考察其产品的适应性和质量,认为这家企业应当有能力成为特教学校教师培训的基地之一,为师资专业培训提供器材、设备保障,提高培训的可操作性,避免纸上谈兵。5.特教学校教师要加强同行间交流学习。特殊教育学校的小规模、独特性,决定了特殊教育学校之间需要加强交流和学习,避免封闭。多年来,我市的特教学校在市教研室协调组织下,建立了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良好机制。业务培训、考核,定期的相互观摩、研讨,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参加的全国各项教育教学赛事活动中,“有人组织”已成为天津特教教师的特色。为进一步开阔视野,瞄准先进,我市的特教教师还要在“走出去”上多做文章。要多参加国内的特殊教育活动,多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其中,与国内先进的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姐妹校”关系,是一条可行途径。课题组考察、分析了一些国内优秀特教学校成长的案例,发现多和同行学习、交流是其中一条重要经验。2009年以来,课题组成员在红桥区培智学校开展实验,介绍该校和北京市海淀培智中心学校建立姐妹校联系。近两年来,学校通过拜师结对、跟班见习、假期集中培训、邀请“师傅”来津听课指导等方式,学习海淀培智学校在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等方面的经验,收益很大。学人所长,克己所短,见贤思齐,奋起直追,“走出去”的效果往往是关起门来苦心孤诣多年也难以达到的。6.建立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首先,特教学校校长要重视教科研并带头开展教科研,校长要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或者挤出时间,亲自主持或参与一些教科研项目,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第二,特教学校要将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撰写论文、参加教学比赛等会同班主任工作、德育活动等表现和教师绩效工资考核挂钩,和评聘职称、推荐进修、表彰奖励等挂钩,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第三,要借鉴上海市的经验,将特教学校教师职称评聘单独设立系列,进行特教相关理论、技能考核,作为评聘职称依据,激励特教学校教师钻研业务,追求专业成长。

(四)加强特殊教育课程建设针对性,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

第7篇

自闭症 教育支持 现状调查

一、引言

自闭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以及基因的病变所引起的综合症,又称孤独症。其主要症状可以包括人际关系的隔离,语言的困难以及行为障碍。一般认为,1943由美国精神病学家Leo Kanner发表的论文《情感接触中的自闭》,是世界学术界首次做出的经典性描述。尽管自闭症诊断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但到时至今日,有关自闭症的概念还只是描述性的,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所有的定义都认为自闭症的社会互动和交流的识别能力受损应该是其最为重要的行为特质和缺陷。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社交困难;语言交往障碍;兴趣异常狭窄,对同一性执着,多表现出仪式性和强迫。

二、问题提出

我国在1982年由精神病专家陶国泰教授首先报导了4例自闭症后,国内确诊率日见增多,但目前并没有数量统计,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应用最广的是,全球平均发生率占人口总量的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中国大约有60万~180万名自闭症患儿。专家估计中国的孤独症者在260万~800万之间。

自闭症儿童的全面康复,需要各个领域的跨专业合作,以共同帮助他们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社会交往技巧,让他们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并改善他们及其家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据资料显示,自闭症儿童中20%的儿童智商在正常范围,约10%的儿童智力超常。自闭症作为医学上的一个盲点,依靠医疗药物使孩子康复尚未有显著性的突破,因此对孩子进行教育训练成为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早期康复教育干预及时状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超过半数以上的患儿情况会有一定程度改善;从个体的成长历程发展看,他们需要几乎是终生的帮助与关注。加强与教育界、社会学界、社会福利、慈善机构以及各界的联系与合作,整合资源,逐步建立社会支持体系,而其中教育支持是儿童社会支持体系中的核心要素。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自行设计问卷,具体见后述。调研表的设计经过预调查后根据调查分析,请有关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广泛论证基础上形成的,调查效度可以保障。家长访谈问题设计:你知道0~6岁特殊儿童抢救性救助工程实施吗?如何评价?孩子目前状况如何?影响孩子教育康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孩子教育康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教师访谈设计:班级里有这样的孩子给你的教学带来什么问题和挑战?你是如何应对这些的?你期望得到哪些帮助?作者在访谈之前通过预调查后遴选的问题,能够确保访谈设计的效度。

2.研究对象

全省自闭症康复机构28家,抽样随班就读普校教师36人,家长216人。此外,儿童主要是指学龄前到9年义务教育阶段。

3.数据处理

问卷数据采用百分比等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处理,访谈数据通过转录与归类完成分析。

4.结果分析

(1)自闭症康复机构发展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

调查结果分析,各市级定点机构(苏南有的是区定点机构)目前机构运作基本步入良性循环状态,以寻求更好的后续发展为目标。一般按照实际困难排序为:②③④①或者②④③①,显示对师资的培养要求最为迫切。目前的师资来源幼教专业、心理学专业和特教专业以及普教专业。总体而言,现有的师资力量不足,专业知识缺乏,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有待提升。其他非定点机构,一般按照实际困难排序为:①②④③或者①②③④,显示对经费与师资的强烈需求。其他(请填写)的⑤中只有约7家机构给予了反馈信息,主要为行业资格准入;教师资格认定;行业从业规范以及评估工具的建构等。

(2)自闭症康复机构基本状态以及患儿康复训练状况

目前省内机构从业人员的数量304人,机构负责人的访谈中了解到主要为学前教育、师范类其他专业、特殊教育、心理学以及社工构成,当时没有做师资专业来源具体统计,访谈中了解到其中以学前专业为主。这也给我们特教师资到底应该如何培养或者说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调整带来一定思考。

参加康复培训的患儿数量,合计已经出园和在培的患儿总量约为5100人。这是我省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各机构康复训练的患儿的全部,和江苏省目前估算的自闭症患者总量相比较而言,不到1/4,上表中的出园安置状况显示,即使经过机构的康复训练,能够真正融入社会只有不到10%,能够在普校完成9年制义务教育不超过3%,理论研究认为自闭症患者中能够基本适应学校生活的应该在30%以上。访谈中家长认为目前0~6岁康复工程现行政策有不足之处。儿童个体差异较大,目前指定机构比较少,家长选择权有限。

(3)机构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方法应用及应用效果评析

各机构各机构在训练方法的选择上主要如上表统计,表中方法后面的选项中是各机构的效果评析,从中可以看出对应用效果评价存在较大差异。当然一方面是由于自闭症患儿个体差异性特质,同一方法的应用效果差异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康复教师对于方法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效果评析,当然缺乏科学的评估工具应该也是目前调查结果存在很大差异的原因,提示应尽快建立各种应用方法的科学评估体系。

调查显示25家的训练机构都是独立设置的,这种设置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患儿康复教育计划的有效执行与实施,但给患儿真正融合又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建议各市区级残联在选择定点康复机构时,应注意考虑以上因素,不仅仅局限在场地、训练器材、师资力量等的评定上,还要注意其所在地的康复环境是否具有融合的条件与基础。

(4)教师对儿童主要问题行为的评析

调查结果。普校教师36份调查表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感受度高的患儿问题行为往往会成为融入社会的最大障碍,同时是普校教师在接纳孩子的过程中最难以接受的行为。如何减少患儿问题行为,提升患儿的社会适应性是目前普校教育机构最需要直接面对的,同时也是特教教师、家长在孩子康复训练中应注意采用针对性策略。

孩子行为问题对策。需要根据孩子特点,划分行为类别,哪些经过一定干预是可以减轻直至消失的――制定个别化干预策略;哪些是经过干预都难以改变的,但对他人不会造成太大影响的――不妨给予理解并接纳患儿的行为。哪些行为即使经过干预,效果是难以立即见效的――建立长效机制,不要急于一时。

(5)自闭症患儿家长需求

说明:括号内为选择此项的家长数,家长预调查问卷由四个问卷合一构成,分别为自闭症儿童的基本发育状况(8项);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苦恼(7项);家长的外部需求状况(8项);家长的内部需求状况(13项);在家长访谈基础上结合四个问卷的预调查后,根据家长的反应和调查分析经过与部分家长、康复机构教师面谈等多种形式经过反复论证浓缩成为以上问卷。

调查总结。因为是利用家长培训时间当场完成的,回收问卷216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98份。由于自闭症患者的特殊性,疾患在目前病因不明的情况下会伴随其一生,家长的辅助与引导是患儿康复能否的最后永久性保障,没有家长的全程参与,其康复就难以具有可持续性。就调查统计以及与家长访谈看,问题非常集中,困难重重,反映出政府可作为空间很大。调查中机构反馈认为目前没有真正发挥家长以及家长背后的资源在患儿康复中应有的作用。并认为其一,应该明确家长的责任,让其参与到儿童康复中来;其二,要建构家长培训中心,制定规章制度督促家长定期参与培训,并将其是否参与培训纳入训练补助的发放规定中。

5.讨论

(1)患病率上升,干预机构较少,教育干预体系不健全

江苏10岁以下的患儿不低于2万人,虽然良莠不齐的训练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却仍然满足不了儿童的需求。目前应用的各种干预基本源自国外,大多缺乏本土化的过程,难以实施科学评估;干预手段以全天训练及少数机构培训家长为主,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干预体系不健全,大多数患儿因其社交障碍及行为问题以及特殊教育资源缺乏而无法在主流学校随班就读。

(2)机构定位是服务企业还是公益事业存在困惑

省内28家机构,真正步入良性发展的约有5家,其他大多面临着类似困境,一方面,大量的自闭症患儿无法得到帮助,另一方面有的机构还在为生源发愁。原因之一是这些机构设施上简陋,师资水平有限;之二自闭症儿童康复需要“一对一”的训练。训练费用的高昂,也使得机构的公益性难以体现,在社会公众眼中机构与企业没有质的区别。机构感到困惑,我们是服务性的企业呢?还是公益机构?我们靠什么来体现公益性?民办自闭症机构公益究竟怎么做?的确值得深思。

(3)缺乏统一资格准入制度,从业人员职业自我认同度较低

目前没有统一行业准入标准和管理办法,自闭症康复训练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对家长接纳态度、对硬件环境的要求都很高。现有康复机构教师中超过3/4的从业人员是非专业教师,面临着职业角色的重新定位与职业自我的重新建构等问题,非常傍徨;一方面,师资非常紧缺,一方面是人才流失非常严重。如何建立一系列的从业资格准入制度,通过定期培训与考核,使从业教师通过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资格认定后能够有明确的角色认同与角色定位,以促进其专业技能进一步发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4)0~6岁康复抢救工程实施细则还需细化,保障机制有待完善,衔接体系有待建立

0~6救助工程各市级单位在执行中存在很大差异,期待管理工作再细化一些,使资金真正能够用于儿童抢救工程,以不折不扣地体现政府的关注与关怀。6岁后怎么办?这是目前家长最为困惑的问题,机构和其他特殊教育系统因为没有相应的机制保障基本无法参与其中。造成入学随班就读的儿童随着年级增长退学率也随之增长的现象。

(5)普校融合教育实施难度加大,教师不知如何实施教学

尽管国家规定普通学校应接纳能够在校学习的残疾儿童,但大多学校仍拒绝儿童入校,原因是教师由于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不知如何开展有效地学校教学。大多家长也很理性基本能够理解学校的行为,儿童即使有能力入校,有的也会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某些行为、多动,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家长也希望孩子有更好的就学选择,而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专门接收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机构,更没有针对性教材。还有其他后续教育问题正在凸显,如义务后教育、职业性教育等。

6.对策探讨与建议

(1)增大对自闭症群体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期待0~6岁康复资助能够持续实施,建议康复经费延长实施年龄,其一,年龄界定需要调整、延长。自闭症儿童的生理年龄与心智年龄与正常儿童的差异是巨大的,并且通常在3岁以后才能确诊,因此建议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补贴应为0~9岁或16岁。其二,补贴支付的方式,建议直接补贴到家庭和补贴到机构共同实施。一来保障孩子享受康复资源以督促家长,二来对机构也会有一定得督促作用。其三,如果能够建立社区康复系统,同样是1∶1的方式比较合理而有效。

(2)建立以家庭为核心的自闭症康复模式

建议以各级残联在定点康复中心管理机构为基础成立家长培训管理中心,依托各定点机构师资以及各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为师资定期免费培训家长,在调查中机构与家长建议选择典型案例将其康复训练过程编辑成册印发给各家长作为操作性手册;还可通过省中心定期召开各市级家长培训师资联络会(或者依托网络,建构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以共享培训资源。同时探索以家庭为核心依托社区的自闭症儿童康复模式。

(3)设立专业标准,规范教育机构,加速培养早期康复专业从业人员

专业标准是行业发展的标尺,行业资格是规范从业人员的准入标准,目前都没有缺乏专业性规范;此外,早期康复具有最大成效,应定期组织专家或专业人员,对目前全省自闭症患儿早期康复从业人员进行统一系统的专业培训。专家组成中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技能两个方面考虑;形式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和各市巡回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训费可以采用1∶1支付方式。组织从业多年有实践经验的康复治疗师,编写具体教学案例以及教学心得作为教学补充资料,发挥他们在师资培训中实践技能的传帮带作用。

(4)构筑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融合体系

建立省自闭症康复研究中心,对发病机理、教育、培养等进行系统研究;各市区确立几所专门招收自闭症儿童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作为试验基地,便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系统地开展教学;鼓励普通幼儿园和学校招收轻度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让他们接受融合教育,在财政经费投入等方面提供支持。每个学校配有特教老师,有条件的学校应督促建立资源教室,为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提供切实帮助;农村可以采用特教教师巡回制度,定期到学校给予患儿、教师、家庭以具体指导。同时组织专家在小学阶段宣传与普及自闭症知识,特别是有自闭症儿童就读的班级教师必须培训到位。

(5)采取措施逐步建构依托社区的康复体系

发达国家的自闭症儿童家庭选择社区康复的比例很高。实现社区康复,让患儿在家门口就可以得到正规、有效的康复训练,可减少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家庭养护负担。在社区中设立由社区管理和政府付费的康复机构,方便家长白天将孩子就近入托,晚上接回,从而有了一份可以相对独立生活空间;政府无须为自闭症群体专门建立大量的专业机构,只需要在现有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中加入专业人员和提供必要的资金;也可探索将民办康复机构纳入社区康复体系中实现双赢。此模式可以吸纳社工及专业队伍介入,成为未来社区康复的重要专业力量,据统计我国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各类高校已经达到200家,每年毕业的学生过万。

(6)建立义务教育后自闭症患者的职业培训及托养机构

目前已经入学或者即将毕业和历年毕业至今已长大成人的学龄后自闭症患者何去何从?据调查已经有个别地区正在着手建立依托社区为单位的就业体系,建立有利于自闭症成年群体的庇护工厂等。其一,依据个人特质,寻求社区就业安置岗位;其二,建立各种形式的托养机构;其三,探索多种托养方式如家庭托养,配以社区管理、专业指导和政策资助,可以方便亲人就近照顾,满足患者心理需求,也可节约社会资源。对于难以融入社会的大龄患者应该探索建立托养机构。

参考文献:

[1]李敬.关于自闭症儿童状况的调研报告[R].北京孤独症康复协会,2009-06-17.

[2]马洪路.孤独症儿童康复需要跨专业合作[J].中国社会工作,2009,(4).

[3]林节.儿童孤独症研究进展[J].江苏卫生保健,2002,(1).

第8篇

摘 要 近年来,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跆拳道课程,报名学习跆拳道的人数逐渐增多。同时在跆拳道运动实践中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较为常见。我校把跆拳道课程作为体育专业必修课和非体育专业的公共选修课同样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和积极的参加。综上所述,全国各学校都积极开展跆拳道运动,提高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加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树立“终身体育”观念。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开展跆拳道运动以来,各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学生对跆拳道运动的兴趣也大幅度增加,因此,本文调查了学生在练习跆拳道时发生运动损伤的程度和部位,并给予预防损伤发生的对策和手段。

关键词 普通高校 跆拳道 运动损伤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练习跆拳道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自己所研究的方向和论文要求,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学报、期刊作为参考依据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体育期刊,查看近几年跆拳道运动相关文献和现状,为论文完成打下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从体育专业和跆拳道社团随机抽取,问卷当场发放收回。共发放学生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98%。

3.数理统计法

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对问卷数值进行了精确的处理,并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仔细研究,做到结论公正性。

4.逻辑分析法

根据试验数据,进行总结,按照逻辑思维方式对问卷和谈话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结果与分析

(一)损伤时间

由表1统计表所得的数据显示,学生在课后练习时损伤发生的最多,男生20人次占27.8%,女生17人次占23.6%。教学对抗时运动损伤的发生次之,男生13人次占18.0%,女生10人次占13.9%。

当在教师示范和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在专项训练时可以按照教师的要求较好的完成专业技术动作的练习,并且,发生损伤的概率最小。因为课上自由练习和教学对抗时学生不能根据教师的分解动作练习,而是一整套动作的完成和有对抗动作的存在,所以会因动作和用力的不正确而造成的损伤最多。

(二)损伤部位

表2统计所得显示,跆拳道选修课中学生的损伤主要发生在下肢。其中,踝关节发生损伤的次数多,损伤28人次,主是以关节的扭伤和侧韧带的拉伤,损伤率占到了40%左右;其次,下肢肌群发生肌肉拉伤和挫伤的有23人次,损伤率超过30%;膝关节和腰背部的损伤有9例,头面部和上肢关节的损伤有2人次。我校跆拳道课程设的时间不长,学生跆拳道的认识不足,总体技术水平非常低。跆拳道是一项重足技进行搏击格斗的项目。主要的技术动作都是由下肢来完成,下肢损伤的发生也是最高的。

(三)损伤性质

从表3看到,软组织挫伤21人次(占总计29.2%)、韧带损伤10人次(占总计13.9%),肌肉拉伤9人次(占总计12.5%)。

学生在练习时急性损伤的人次最多。在身体对抗的时候,由于存在身体接触和爆发用力,在技术动作不正确的情况下极易发生肌肉和韧带的损伤。韧带损伤主要为膝和踝关节由于用过过度或动作不正确引起;而肌肉拉伤是在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不充分或运动过程中由于技术动作的不正确使肌肉的收缩或拉伸超过了肌肉本身的承受能力。

(四)损伤原因

从表4中看到,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局部负荷过大46人次,占19.2%,自我保护不当41人次,占17.2%和技术动作不正确35人次,占14.6%。

在跆拳道前期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单个动作的学习较多会造成学生局部负荷过大,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自我保护意识的不足和技术动作的不正确也是导致损伤发生的重要原因。学生在课后练习或比赛时,由于缺乏教师的指导容易造成“硬碰硬”的对击而相互损伤。

三、结论

(一)跆拳道学习者运动损伤的类型主要为挫伤和拉伤两种;受伤的部位主要在踝关节、膝关节、下肢肌群。

(二)跆拳道学生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主要为训练水平不够及专项技术掌握不够全面,学生准备活动不够充分及思想上不重视和缺乏防范意识。

(三)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水平可以最大程度的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同时,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也可有效的防止运动损伤。

四、减少跆拳道练习者发生运动损伤的对策

(一)预防下肢部分运动损伤及损伤后的对策

1.在课前或训练比赛前,准备活动要充分,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减低粘滞性,使肌肉达到运动所需的状态准备活动是做好训练或比赛的重要环节,肌肉或韧带就可以随着动作的要求被拉长,是防止肌肉造成损伤的有效办法。

2.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循序渐进的学习技术和训练计划。许多学生在训练中追求过早的掌握技术动作,没有遵循科学的规律,形成了基础不牢固,训练没有形成系统,以致于技术存在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

3.注重平时柔韧的练习,提高学生的柔韧性。柔韧是跆拳道技术特点固有的要求,跆拳道专项学生在练习技术的同时应注重柔韧性的练习,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非常重要。

4.在肌肉、韧带出现损伤后,及时进行治疗,并逐步进行康复训练后再投入训练。事实上很多学生在损伤发生后并没有认真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当他们带伤训练时,自身的状态不佳,容易再次或加深损伤的程度。只有进行康复治疗,慢慢地去适应训练,才能减小训练伤害。

(二)预防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对策

1.在学习跆拳道前,有目的的进行踝关节周围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及力量练习,跆拳道运动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其要求踝关节必须要有充分的力量和灵活性,因此,训练时一定要有针对性的练习。

2.学习正确的技术动作,重视学生基本的学习,强调学生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出发,重点强化技术的正确性,在技术逐步标准的情况下从单项技术进行组合练习,有目的的进行针对性的专项练习,着重练习柔韧性、踝关节的力量,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对容易损伤的部位进行放松调整,防止造成运动慢性损伤。

3.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疲劳程度,技术动作的训练要多样和变化,避免单个动作过久的练习导致局部的负担过重从而发生损伤。

4.踝关节受伤时一定要积极治疗,没有康复时不能进行强度大的训练或比赛,防止踝关节的周围的肌肉和韧带松弛造成以后行惯性的损伤。

5.加强对踝关节的保护,如配戴一些护具进行保护。

(三)预防膝关节运动损伤的对策

1.在进行下肢技术动作练习前,必须做好膝关节的展、收、旋的准备活动,并使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拉伸,以防止膝关节的损伤。

2.加强膝关节、韧带和肌肉力量的训练,使关节、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得到发展,使关节既有稳固性又有灵活性。

3.加强跆拳道基本技术练习,把各个动作做准确、规范。

4.平时训练结束后注意对下肢关节的放松。膝关节疲劳的积累很容易造成慢性损伤,训练时一定注意适当地进行膝关节的放松。在专项训练和实战训练中,进攻方要在正确的技术动作的情况下得分即可,不要过猛的进攻,以防止双方的损伤。在对抗强的准备活动一定要充分,必要时佩戴防护具,增强保护自我的能力和意识。

5.膝关节的硬伤和慢性损伤都很突出,在受伤时要区别对待,针对性的治疗。加强医务监督和防护手段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欧光强,章要在.普通高校跆拳道选项学生运动损伤特点的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4(3):78-79.

[2] 曹月勇,李春波.跆拳道运动员常见损伤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12(12):97-98.

[3] 袁桂茹.跆拳道项目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和恢复性建议[J].福建体育科技.2014.12(6):36.

[4] 董如豹,杨兴龙.跆拳道运动膝关节损伤的预防与中医药治疗康复浅析[J].科技文汇.2013.1:287.

[5] 汪学红.跆拳道运动员膝关节运动损伤的预防对策研究[J].生命科技与医药卫生.2011(10):57-58.

[6] 申旭,韩恩力.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状况调查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03(3):67.

[7] 徐勤儿.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07(30):130-135.

[8] 罗琪.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防治以及康复[J].考试.2011(86):142-143.

[9] 马睿.浅谈关于高水平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及预防[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07:144-150.

第9篇

本页是最新的《护士工作总结》的详细参考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

今天为大家收集资料整理回来了一些关于的作文,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吧!

护士

在全国上下纷纷争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大环境下,科室积极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基础护理服务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等件内容。

通过学习,科室要求每位责任护士了解掌握服务内涵、服务项目和工作标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为了锻炼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病情稳定的康复期患者要求护理人员耐心的给予指导、协助,对于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病(危)、卧床等患者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定期为其理发、修剪指甲,每天定时为其洗、擦、喂水、喂饭,协助其大小便等。通过对《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写作《基础护理服务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的学习,规范了基础护理的范围,强化了基础护理的落实,提高了护理服务的质量。

二、加强质量控制,提升护理工作质量。

科室认真落实护理部—科室两级网络的护理质量管理,在科室内抽选部分有责任心的护理人员参加科一级的护理质量管理,每周、每月坚持自查、抽查,对自查及抽查的结果及时反馈,特别是在简化护理文书之后,科室加大了对简化后护理文书书写的规范的自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当事人。

除此之外,还加强了对科室中、夜班、双休日、节假日的查房,以便于及时发现科室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及缺点,并及时给予纠正。

三、开展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针对科室患者的特殊性,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科室经过精心的准备、组织,先后开展“包粽子”大赛,象棋、麻将、****竞赛,洗脸、刷牙、洗衣、整理床单位等训练,通过这些活动及训练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四、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护理队伍素质。

科室根据收治患者的特点定期开展相应的业务学习,在每月的护理工作会上护理人员之间相互交流这一段时间护理工作感受、经验,包括对不同患者应该怎么样护理,某项操作怎么做更有利于患者的舒适等等,特别是外出学习、进修、参观的护士,回来就要向其他同事回报学习的感受极其经验,不同形式的学习使护理人员之间得到了很好的交流,与此同时也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加强科室考核,促进管理。

为了很好的落实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各项工作,针对科室人员分布的特点科室制定了《五病区护理人员考核细则》,《考核细则》包含了劳动纪律、护理质量、护理安全、服务态度等内容,《考核细则》中不光有明确的处罚金额,也涉及到了对规避了护理安全、风险及表现出色受到医院、护理部等各级表彰人员的奖励措施。总之,奖惩兼并制度的实施定不但促进了管理,同时也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

六、工作中的不足。

虽然201x年的工作很顺利,没有发生任何医疗纠纷及投诉事件,但是,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如下:

1、个别护士无菌观念不强,无菌操作时不带口罩,一次性无菌物品用后处理不及时。

2、学习风气不够浓厚,撰写学术论文较少。

3、健康不够深入,最全面的参考写作网站缺乏动态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