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1 15:16:23
导语:在融合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二者既密切相关,又有明显区别。相关,则表明可以互通、互补,区别,则表明应该互动、互补,以求共同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内在动因,功能上的互补性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本前提,而和谐的协调则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实现路径。
一、现实的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内在动因
现实的需要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内在动因,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首先需要物质生活作基础,而物质需求的满足则要靠人运用自身的能力去创造和索取,即人是靠一定的物质创造能力与物质享受来维持其自身自然生命力的存在与发展的。人的物质创造能力与享受能力,是指人认识物质世界与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获取物质财富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以及占有这些物质成果发展自身的能力。它包括人对自然物质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能力的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人类的自然科学与技术发展水平上,或者说,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与技术发展水平是人类物质创造与享受能力的文化表现形态。人生存与发展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另一个基本需要,即精神需要。满足人自身的精神需求同样需要人具备精神创造与享受能力。人的存在与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以维系自然生命力的发展,而且必须有一定精神需求的满足,使人的精神处于一种舒适、和谐的环境中,使人在情感上获得幸福体验和幸福享受。人的精神创造与享受能力是指人们在对一定社会关系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发展和巩固一定关系的基础上,去形成、发展和巩固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并把这些观念渗透在文学、艺术、哲学、政治学以及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中,用这些已有的文化成果指导自己改造社会、改造人的精神世界,使社会发展和人的追求向着合乎道德与人类理想的方向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既能创造美好生活又能正确享受生活的人。一个人若只知科技而不知人文将是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在当今,不懂科技而侈谈人文将是游离于时代的“边缘人”。“空心人”、“边缘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有科学技术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对生活的理解,有善于调节人生酸甜苦辣的人文修养。不管科技如何发展,不论知识经济如何受到人们的关注,人永远不能将物质化为自己的思维与情感。总之,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和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呼唤人文精神,高技术、高情感的平衡才是现代社会的特征。科技与物质文明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社会需要人文文化重建对社会生活的指导、对社会生活的正确理解、对人生酸甜苦辣的调节。科学与人文、技术与情感的相互融合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推动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二、功能的互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本前提
从教育规律来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所以能融合,是因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存在着功能上的互补性。首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对象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生能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要求,主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能被学生理解内化,以学生的外显行为综合表现出来,并含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其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内容虽不相同,但却有交叉,且交叉渗透的成分愈来愈多。科学教育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方法,又受到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制约;人文教育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形成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又不能脱离现实的物质世界。科学知识有人文精神,将会更加自觉,人文知识有了科学内容,将会更加完善。再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目的相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目的都是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科学教育侧重人的理性和人改造自然能力的培养,人文教育侧重人精神的提升和灵魂的陶冶,两者最终目的都是高扬人的主体性,实现人的价值,促进社会发展,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两者的完美结合能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当今世界,人与社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需求,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必须坚持一个完整的教育目的观,塑造一个完整的教育。只有完整的教育,才能促进人与社会朝着符合人性的方向和谐、全面地发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构成完整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不能用人文教育去代替科学教育,也不能用科学教育去排斥人文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种“完整的教育”。“完整的教育”一方面要重视科学知识教育,尤其是科学理论方法教育,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理性、科学精神及科学品质的熏陶与培养。所谓科学精神,是指我们在长期的科学活动、社会实践中所陶冶和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其中求实、理性和创造性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知识教育,尤其是人文精神教育。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人文精神主要包括道德的人文精神、美感的人文精神、日新的人文精神和与自然协调的人文精神等。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他们获得道德的完善、价值的实现、精神的昂扬、情感的丰富和人格的臻美。杨叔子就曾指出,“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何况是高级人才;器是物,物是死呆呆的,再高级的器材,即使是高档的智能机器人,也不过只能具有人所赋予的复杂而精巧的功能或程序,其一切都不可能越过人所赋予的可能界限性这一雷池半步。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时代精神对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的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生产与生活方式改变等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它是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与功能观、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全方位的根本改变。具体地说,它是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整体,它力图使科学人文化,使人文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又以科学的发展作为基础和实现目标的手段。
三、和谐的协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实现路径
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对整个人类生活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它使物质财富得到巨大的增长,它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使人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简单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得以较为充分享用闲暇时间,扩大受教育的时间与机会,为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辉煌成果,也是衡量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尺度。然而,在现时代,人们在充分享用着科技所赐予的丰硕成果时,却也感受到了种种科技异化的恶果。如它曾被滥用于军事与战争,使人与人之间的自相残杀达到毁灭性的程度;当它被当做一种资本为少数人所掌握时就成了一种牟取私利、剥削他人的工具,成了剥夺他人自由发展的手段,使人为科学技术所奴役,导致人的异化;当它被滥用于征服自然时,它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从而危害人自身的生存以及子孙后代的发展;当人们把科学技术作为把握世界的唯一准则,它也就成了一种“宗教”,从而排除了反映人类精神需要的文明成果——人文文化,导致人的发展的缺失,社会精神层面的失落,人在精神上变得“无家可归”。如果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考察这个问题,其中最主要一点就是要对学生施加全面的科学文化教育,不仅要使他们获得科学的知识,获得科学技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具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念,得到精神的熏陶。美国哈佛大学实行的核心课程,我国台湾省各大学实行的通识教育,我国大陆大学尝试的人文素质教育等,这些教育方式的实行既满足了人们对职业追求的需要,又满足了人们对人文精神的需求。当然,这种协调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客观上的对立。比如,为了迎合社会分工,增强学生的职业造就性,不得不开设一定的专业性课程,要求学生达到专、深、精;为完善学生人格,又不得不开设一定的人文社会综合课程,要求学生达到广、博、厚。而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人的精力也是非常有限的,既要专、深、精,又要广、博、厚,这对于生活在社会分工盛行的当今时代的任何个人来讲,都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当代大学生应该而且能做的就是尽一切可能协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而收“鱼和熊掌兼得”的双赢效果。作为专门培养人才的场所,高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半人教育”性质的专才教育,实现科学技术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协调发展,走进教育的“全人时代”。从上世纪末发展至今,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整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要让科学文化纳入人文因素,也让人文文化接纳科学精神,创建一种科学人文主义或新的人文主义。杨叔子指出,“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有科学的基础与珍璞;同样,没有人文的科学,也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有人文的精神和内涵……科学,求真,一定有求真的责任感;人文,求善,一定有求善的责任感。两者交融,无疑会形成坚不可摧的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感”[2]。
参考文献
在小学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为助力、互为补充,形成教育共同体或合作联盟,相互支持,共同分享教育过程中的心得与经验。前提是二者必须观念统一,行动一致,在各方面紧密配合,施以教育行动和决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为学生健康成长发挥作用,提供帮助。使学校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必要引导,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家校合作涉及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家长要做到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学校和老师有义务帮助家长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困惑和难题,为其提供方法指导。信息时代交流沟通渠道多元化,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活动形式与家长有效沟通。
1.家长会一般根据学校工作需要,每学期会安排两次家长会。学校和班主任与家长面对面沟通,反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行为表现等。家长也可与老师个别交流沟通,找准适合的教育方法。
2.家长学校针对家长的教育需要,可定期举办家长学校,聘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是提高家教水平和素质的良好途径。
3.家访家访是班主任与家长的深入沟通,进行个别教育的有效手段与途径。
4.网络或电话交流在信息时代随着现代通信工具的普及,老师和家长之间可以通过电话、微信和QQ等交流平台沟通交流,省时省力,经济高效。
5.家校联系卡家校联系卡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传统方式,教师可以详细反馈学生近期的表现和成绩,指出问题,提出家长配合的建议等。家长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联系卡便于保存,是家校真诚交流的较好方式,能提高互动的成效。
二引导家长学习科学的家教方法
家庭教育内涵丰富,大多数家长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教育动机良好,因为缺少教育经验和教育技巧而效果平平,甚至是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与家长联系时,注重对其教育方法的指导,与家长探讨有效的针对性强的方法,研究具体的教育问题,提出合适的教育建议,以帮助家长在施教过程中对症下药。要利用好家长会的时间,针对家庭教育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如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培养诚实守信的孩子等。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抓住学生成长关键期,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的引导与教育。也可以邀请教育观念先进、教育方法得当、教育效果较好的家长做经验介绍,起到启发及示范作用,带动整体家教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使学校教育实现和谐发展。
三家校合作时要采取尊重原则
家长来自社会各个行业,文化素质多元化,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和具体经历也不一样。学校和老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要持有尊重、真诚的态度,一切为孩子健康成长着眼。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使家长乐于接受意见,有效配合。
四学校主动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人文精神以广阔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艺术素养,帮助人们提高审美感受。艺术设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塑造应该是设计教育的主题之一。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设计师要有目的地强化设计文化的创造主体意识,主动地将文化根植于艺术设计中。在当代各种设计作品里我们可看出其历史、人文思想、传统文化等在作品背后的文化特点。例如当代中国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非常注重延续中华人文精神的文脉,他将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的运用于现代设计中,将中国传统水墨与现代几何纹形互组形成独特的韵律,创造出了极具中国精神和现代感的优秀作品,并成功的推向国际。
一、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发展迅速。各类院校纷纷开办设计专业,同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一方面,设计艺术与社会密切相关,能创造生产、生活之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自然需要大量的设计人才。另一方面,我国设计艺术起步晚,且长期处于一种模仿和拿来主义状态,人才积淀非常薄弱。
同时,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也是跳跃式的、超常规的。对于高等教育自身改革来说,必须调整和把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和途径,努力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那么关键就是在注重对学生个性张扬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同时,努力提高其艺术修养。艺术修养包括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深厚的文化素养、丰富的生活积累、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等。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为了培养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造性的设计人才,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更应充分重视和加强对学生中国人文精神,尤其是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努力建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
二、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体现,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
1、人文精神的概念
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己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体现人的价值蕴涵和追求理想的最高境界。艺术设计教育本身固然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但是知识与能力、为学与做人、情感与理性的割裂,都是现代设计教育模式的薄弱方面。人文精神不是先天生成的,只有通过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才能使人进入人文精神的殿堂。
简要言之,人文精神是众多文化要素的复合体。例如认知方式、语言文字、审美情趣、价值观等等,都是构成一个民族人文精神系统的重要因素。?
2、人文精神与艺术设计的关系
人文精神能够引领我们提升设计理念,提高设计作品的文化艺术质量。好的设计需要人文精神的注入使其作品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而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注重人文精神则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人文涵养及作品创造力。
3、设计艺术教育中忽视人文精神的现象
当前部分大学生人文基础素养的缺失和对计算机技术的过分依赖,导致思维缺乏创新,思想上缺乏深度。从近几年的学生作品看来,对计算机的依赖超出想象,不善于挖掘设计作品的内涵,机械的从素材库里东拼西揍的完成设计作业,或按照书本生搬硬套,自己的思想创意越来越少。这种现况个人认为根本原因是缺乏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加强。 4、解决艺术设计教育中人文精神欠缺的对策
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观念。要从思想观念上彻底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现象,在按照市场需求设置培人才培养的同时,明确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进而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教师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主要实施者。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宣传引导、政策激励等手段,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使其具备较高的文化品味、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丰富的精神世界,并在言传身教中完成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创新教学方法,培养人文精神。例如课堂教学人性化,每一位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教育过程的重点。要营造好的学习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教学方法上多用采用启发、对话、讨论的方式去鼓励学生,不仅仅是“授之于鱼”,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具备研究探索的学习精神。
要把人文学科纳入培养目标,要有计划地开设人文社科类的必修课、选修课,从学生接受并喜爱的角度
[1] [2]
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建议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及攻读第二学位,并在专业课等课程里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有关内容,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人文精神。学校要积极挖掘本校的文化资源,美化环境、更新文体教学设施、加强人文景观建设,并发挥校报、广播、宣传栏、等作用,在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味和人文素质。
我们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有技术的素养,还要有人文的涵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哲学、书画篆刻、民间艺术、汉字、园林、陶瓷、以及音乐、诗词、、武术、围棋、茶道……这些都是现代设计的宝贵文化资源。因此我们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要积极倡导设计的人文精神,注重设计对文化的再创造。用自己的设计语言去表达人文思想,在创造中体现设计的人文精神。
艺术设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塑造应该是设计教育的主题之一,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要更积极稳固的发展必需要人文精神作为基础支撑力。
【
[1]袁熙?D.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3]陈汉民.艺术设计教育展望.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葛剑雄,朱永刚.人文精神
[5]李太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人民出版社
[6]纪明泽.学校人文精神的弘扬.山东教育出版社
(一)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加大以及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上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职教育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之一。对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职业角色,满足企业经营与发展的需要。从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虽然初次就业率比较高,但是学生就业后的跳槽比较频繁,很多学生一方面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没有进行科学的就业定位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则对企业的适应能力比较差,无法真正融入到企业的文化氛围当中,进而影响了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将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进行融合,能够加快企业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的传播,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可以学习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不断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从而为日后顺利地融入企业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二)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竞争力
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的下降,以及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之间的教育竞争也日趋激烈。高职院校要想实现更好地发展,在高职教育行业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在强化基础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优秀的校园教育文化,能够在学校内部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形成有效的激励,加快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师教育素质提升、高素质人才培养等工作上的前进步伐,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特色以及核心竞争力的逐步形成。
(三)有助于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文化”的力量,各行各业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的融合,可以将企业中的很多优秀文化渗透到高职教育的实践当中,当学生对其进行吸收和学习之后,能够让自己在未来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环境。而对于企业来说,在实现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的有效对接之后,可以更好地观察学生、评价学生,提前为企业的发展搜集人才,节约员工岗前培训的时间投入和财力投入,节约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此外,高职教育文化因素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引入和补充,可以有效丰富企业的文化内涵,加快企业员工组织结构的优化,促进企业职工个人素质修养的进步与提高,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对校企文化融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企业与学校在各自的投入上存在着步调不一致的情况,因此校企文化的融合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究其原因,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积极作用,但是对企业而言,它们更加看重的是校企文化融合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而校企文化融合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往往在短时间内很难体现出来,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对校企文化融合所能产生的长期受益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所以缺乏校企文化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导致很多企业错失了校企文化合作的有利时机。
(二)对校企文化融合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很多环节的融合还不够深入和系统,无论是在理论建设上还是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上,都有待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但是,当前政府部门的引导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在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方面,政府部门还没有意识到二者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在该方面给予的政策支持也就不多。例如,政府没有对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更加看重的是高校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企业的税收等显性指标,所以校企文化融合的内外部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三)忽略了校企文化融合的特色建设
无论是对于高职院校还是对于企业而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其目标都是要在组织内部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借助文化的教育濡化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市场竞争力。但是当前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同质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学校和企业甚至直接照搬照抄他人合作模式,忽略了校企文化融合的特色化建设,没有对原有的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有效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校企文化融合的促进作用。例如,有些高职院校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只是让校园文艺活动走进企业,或者双方共同开展体育运动项目,这显然与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文化融合还相距甚远。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融合的对策
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在融合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高职院校需要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进行重新的调整和规划,与企业在更多层面进行互动与合作,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融合策略,有效缓解企业和学校在校企文化共建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
(一)进一步加强物质文化上的融合
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的融合中,物质文化上的融合无疑是最有效的切入点,因此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在现有校企合作以及文化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物质文化融合的途径。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将更多的企业物质文化以静态的形式放置在校园中,如按照视觉识别系统规范制作楼宇和道路标示、景观小品,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营造职业教育氛围,建设具有浓厚企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其次,可以在校园环境布置上引入企业文化元素,更好地展现职业教育特征,如学校的宣传橱窗可以张贴创业成功的校友事迹,实训基地设计成工厂车间模式,教室内张贴企业名言等。最后,高职院校要多借鉴企业物质文化的建设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多引入企业文化元素,例如,借鉴企业文化墙建设校园文化墙,借鉴企业的文化长廊在教室楼道内建设校园文化走廊等,这些无疑都是高职院校强化校企物质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
(二)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广泛开展合作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为企业培养更多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有效节约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的岗前培训时间,做到毕业学生到企业后的“即插即用”,高职院校必须借助德育这一工作平台,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对传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优化与调整,对企业所需要的各项能力进行细化,然后对课程设置结构进行调整,实现同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的积极适应。此外,随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大,企业更加倾向于选择专业技能过硬、职业道德素质高的学生,所以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在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上达成共识,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比重,如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必修课,借助企业制度制定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确保学生在走上就业岗位前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具备主动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三)借助优秀企业的文化精神对传统校园文化进行补充
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广泛开展文化建设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有意识地引入优秀企业的文化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补充,形成对传统落后校园文化的升级与再造。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借鉴企业的竞争氛围,创造类似于企业环境的学习竞争氛围,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例如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的举办,就能够在校园内部以及同类学校之间营造出良好的竞争氛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更多地学习企业的优秀管理理念,如产品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制度建设等,都可以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参考依据,形成对传统观校园文化内容的有效补充与完善,实现更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效果。
(四)搭建多层次的校企文化交流平台
校园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的融合,有赖于多层次校园文化交流平台的搭建,以此来推进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积极通过现有的校企合作平台和联合办学的载体,充分借鉴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精神内涵,以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来统领高职院校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对此,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优秀员工代表,对优秀企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进行讲解,形成对校园文化的持续性濡化和渗透。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主动同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校企文化融合,搭建校企文化交流平台,使高职院校的文化活动更加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进而加快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之间的融合。此外,要鼓励企业与学校的人才交流与互动,避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上的闭门造车,真正做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上的集思广益和有效对接,将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的融合常态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结语
[关键词]营销专业教学;人文素质;竞争力
1 高职营销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2010年本课题组从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哲学知识、艺术知识、思想道德等方面对高职营销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人文素质缺乏,人文素质普遍偏低。这样就导致一些学生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他们没有远大理想,意志薄弱、缺乏爱心、缺乏审美情趣,在学习和工作中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2 高职营销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原因
2.1 高职院校的快速成长导致人文教育欠缺
高职院校的快速成长导致人文教育欠缺其原因,一是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且大部分是由中职升读而来,专科居多;二是高职培养的是适应营销职业岗位工作需要的高等应用技术型人才,围绕此目标,高职教育凸显的是技能型、应用型、实用型、实践型、职业型教育,实训、实习、实践较长,虽然学制三年,但在校时间加起来最多两年,理论教学时间比本科院校短得多,这就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存在着时间的矛盾。但是问题的本质并不在于此,而在于高职教育理念在理解上存在着诸多的误区,这是制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层原因,没有把高职教育看成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素质培养的教育。
2.2 实用主义的培养目标
以能力为本位,以技术为中心的原则在职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教育扼杀了营销专业学生的创造性、个体人格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尽管这些年,职业教育在努力调整自己的姿态,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此思想指导下,就连最充满人文灵性的“语文”,在许多高职院校也被改成了“实用语文”,注重可操作训练,忽视文化和情感的熏陶,导致学生只在“实用”和“功利”层面上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变成了工作机器,而缺乏人文情怀。
2.3 市场经济的影响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营销专业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科学的价值观、科学的精神等排除在专业知识专业教育之外。以此教育观为指导的专业教育只限于传授科学知识、技术和能力等层面,抹杀了它的内在精神层面。更甚者,近几年,受招生和就业的误导,一切围着市场转。在就业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往往注重学生的种种证书。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高职教育的水平更向技术、证书倾斜。学校崇尚实务,学生重现实务。
3 高职营销专业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对策3.1 转变观念,解决认识问题
很多人认为,高职营销教育主要是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是一种技术教育。实际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它忽视了教育的本质。高职教育应以人为本,既要崇尚科学,更要弘扬人文。对于营销高职生来说,专业知识是立足之基,只有懂得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做事,而人文教育为立人之本,只有拥有人文知识,领悟人文内涵,培养人文精神,才能更好地做人。
人文教育与营销专业教学的融合是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是人类寻求进步、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从学生的成长出发,还是从社会对营销人才的期望出发,高职教育者必须转变观念。
3.2 科学课程设置,完善教学方法
教师从事人文教学应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有特色和个性,不能照本宣科,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增强人文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教学中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平等精神和创新精神。因此要改变授与受的教学方法,构建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方法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主要方法包括:
(1)讲演法。教师对人文素材的直接讲解与演示,极具感染力,是丰富学生人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心灵成长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尽量选择容易给学生带来感动、震动、触动的经典的人文事例,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
(2)交流法。这是一种个体与个体之间互动的方法,常常表现为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借助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或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彼此的思想传达和情感沟通。
(3)体验法。一般指个体在亲身经历过程中通过观察、感受、实践、形成某些观念、情感、态度及心理调整的过程,通过观察或参与,以及背景调查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3.3 在营销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渗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的学生比例越来越大,也最受学生重视。如果教师能在专业知识的传授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教师讲授一门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高超的技艺和敬业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多传多教;在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增加学生的岗位责任感、工作责任心;在专业技能的训练过程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导学生去关心“人”。长期受到这样熏陶的学生一定会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拥有厚实的人文精神。
3.4 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有了系统,科学的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去实施。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一要宣传引导,提高教师对加强人文教育必要性的认识;二要靠政策激励,调动教师的从事人文教育的积极性;三要靠管理督促,对老师的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增强其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四要靠进修培训,为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人才,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3.5 加强隐形课程设置
(1)注意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制约人”。因此,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人文学科讲座,帮助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通过举办艺术节,开展社会活动等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营造生动健康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Abstract: The campus culture is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of one school, which have rich connotation and wide extension and various forms.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in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suring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ominate the direction of the campus culture, and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an effective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ly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campus culturecan plays an effective role in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an ensure their healthy growth.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有效载体;系统工程
Key words: campus culture;effective carrier;systems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171-01
1校园文化的内涵、特点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高校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辐射功能和示范功能是不可忽视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主流文化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区域内,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中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的总和。所以说学校自其成立就孕育着文化并在其发展中实践着文化、积淀着文化、创造着文化。文化是伴随着学校产生、发展的一种客观存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优雅的校园氛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校园文化建设更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提升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价值追求与时代品位的标志。
2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导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紧密围绕“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展开的,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在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和原则同时,就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和把握。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传统、校风的综合体现,客观地创造了一种育人环境和氛围。校园文化建设以其开放性的特点引领着社会文化变迁,对人才的培养也应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发展提出的要求,这些素质要求都必须在高校教育中去培养,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去熏陶。这就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启示,在这点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密切联系社会文化的热点、焦点和学生思想的关注点、兴奋点,开展学生的心理教育、职业生涯引导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导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才能搞好高校学生教育工作。
3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建议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校园文化的氛围和深度直接影响着学校整体水平。为了使校园文化的主体具有更优秀的思想道德、创新能力和良好人格,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坚持正确的导向,提高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中国的先进文化,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实现对先进文化的追求,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即坚持科学性、体现时代性、代表民族性、具有开放性、及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3.2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基础辅导员长期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骨干力量;此外辅导员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最后辅导员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长时间的教学相长中和学生融为了一体。所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保证,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
3.3 加强学生主体教育,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生心灵深处无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愿望。”这种愿望要变成现实,需要接受学校的教育,更需要校园文化的无形熏陶。学生是校园文化的最大参与者和建设者,让学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认真分析、判断、总结,在生活中亲自体验、观察、实践。
3.4 营造和谐氛围,倡导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精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提出的时代背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等,决定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应纳入和谐社会的视野。和谐校园文化是建立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体成员观念的和谐;二是校园环境的和谐;三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在于育人,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做到大学生与国家、与社会、与群体、与自身的和谐。
总之,大学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文化创新的源泉,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主导着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两者只有互相促进才能保证大学文化本身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
周远清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其标志,一是全国上下都在讨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不断完善我国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的需要。二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即将颁布实施,它对中国现阶段的教育与发展至关重要。《纲要》把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的高度,因此,要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更大力度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同时,要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
张大良在讲话中回顾了15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历程,总结了文化素质教育的三方面主要贡献:第一,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对于促进高等教育观念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促使高等学校从更深层面上思考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第二,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推动了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引起了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第三。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前一阶段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进一步加深了高教界对素质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凝聚了共识,在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理念和文化品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他强调指出,要充分认识着力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融合、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重要意义;要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第一,要坚持不懈地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第二,要积极构建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第三,要努力提高大学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第四,要切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第五,要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论坛围绕主题安排了多位专家的报告:
杨叔子:“学应有专,德育为先,文化整体育人”;
张岂之:“一个先进的教育理念——谈大学文化素质教育”;
王义道:“从教育本质进一步思考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教育”;
杨桂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化与融合”;
南开大学教务处长沈亚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瑞山:“母语教育: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南开大学教授顾沛:“构建科学教育公共课新模式,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科学与人文双翼齐飞”;
清华大学教授胡显章:“深化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东南大学副校长郑家茂:“相通互融,相濡以沫,促进和谐发展——大学应该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通”;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睦依凡:“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
北京大学教授张顺燕:“数学科学与人文”;
南开大学教授苏宜:“人文素质中的宇宙情怀”。
1.两位教师课前应做的准备工作在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可谓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掌舵者,对课堂教学起着主导的作用,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与舞蹈教师有着紧密的关系。作为舞蹈教师课前准备工作应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进行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把即将上的新课内容,按照重点、难点、需要解决和预期达到的训练要求,清楚地罗列出来。同时应与钢琴伴奏教师进行课前沟通的工作,针对新课内容训练的特点、节奏节拍变化、动作发展规律进行说明,使伴奏教师了解课堂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曲目。伴奏教师在此期间应熟练曲目,还应对舞蹈组合动作进行细致分析,从组合的整体结构、句法、段落变化特点来对应音乐的乐句、乐段、节奏、节拍、速度变化的发展规律。最后,待上新课之前,两位教师还应有一次合作的过程,舞蹈教师应对音乐特点有所了解,同时检查舞蹈动作的编排与音乐的吻合性。
2.课堂中遇到的多种问题及解决方法
⑴舞蹈教师出现的问题
①课堂中有些教师会为某个动作反复重复地让学生练习,但又讲不清问题的核心,抓不到问题的根源,只是一味地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做动作,结果是学生的体力消耗了不少,但还是达不到训练要求。这种现象一方面证明教师的教学经验需要提升,另一方面是教学的方法需要改进。为此教师应先自我分析,确定学生对动作的训练要求是否清楚、对动作组合的节拍是否理解、是否存在自身技术能力的限制等问题后认真作出判断并积极解决。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是重复着作机械的练习,是达不到任何教学效果的。②教师对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对于有计划、有准备、依据教学大纲及教案教学的教师,课堂是有组织有序地进行的,而有的教师课堂教学随意性过强,因此应当规范教学制度,提升科学有效的教学组织能力。③教师音乐素养的程度,也是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因素所在。如舞蹈教授李春华所说“:音乐对于芭蕾舞的教学不只是简单的节奏伴奏,也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选择一个好的乐曲可以使训练组合更完整,更能烘托组合和展现视觉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可以使教员编出更有针对性的训练组合①”。从这句话里可以让大家感受到李教授对于音乐有着资深的造诣,她诠释出音乐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能够把音乐与舞蹈两者融为一体,运用到教学中,并希望经过共同层面上的艺术理解,最终碰撞出更完美更具表现力的艺术作品。
⑵钢琴伴奏教师出现的问题
①合作意识的欠缺极大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这一点在教学中问题最为突出。很多伴奏教师由于多年从事钢琴独奏训练,自我意识较强,对于合作课程接触甚少,经验不足。往往在弹奏中忽视了合作伙伴,节奏的稳定性、速度的快慢变化及音色的效果、织体的变化都与课堂不相一致。这需要伴奏教师多观看、多感受、多练习,不断在舞蹈教学实践中学习摸索,增强合作能力,提升合作意识。②在课堂进行中经常会发生一些预料之外的事情。如:由于动作训练的临时需要,舞蹈教师随即更换对音乐的要求,可能会对音乐的音型、音乐的处理、音乐的曲目等方面都有所改变,这就需要伴奏教师冷静灵活地快速选择新曲目,即兴编排音乐织体,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舞蹈教师与学生
1.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
舞蹈教学中,示范性教学是最为典型的教学方法,它不仅使学生对舞蹈动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对动作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互动性教学方法也是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课堂中应发挥双方的互动意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
2.教学能力的多重体现
⑴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①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②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录像;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⑵教师应当熟悉自己教学领域的特定学科知识
在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加强对教学的研究与创新改革的尝试,才能为自己的教学领域不断开创新天地。
⑶教学语言的运用:
教师在运用语言时一定要做到用词恰当、准确、简明扼要、富于感情的表达;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学生的积极配合
舞蹈课堂中学生作为主体成员如能积极配合教师教学,能够接受教师的指导,对所学的知识做到充分理解和展现,才能证明课堂的整体效果。而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课后进行巩固性的练习,认真做好笔记,加强舞蹈相关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术语的学习,才能全面有效地配合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钢琴伴奏教师与学生
1.钢琴伴奏教师要有把控课堂的能力
众所周知,舞蹈专业的学生,是以舞蹈相关的理论与技术课程为主,其他为辅。所以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学习从各自的心理角度来说:一方面不重视,感觉不是自己的专业,另一方面也没有很好地经过系统学习,对音乐的掌握和理解甚微,在课堂中的表现只能靠自身具有的音乐感觉来体现。所以要想一个班能对音乐的速度、节奏、情绪表现接近统一完整的状态,伴奏教师一定要起到稳定局面的作用,要能明确地给学生一个启示,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同步进行。比如:突出音乐的强弱拍、把重拍音弹奏得明显些、速度方面不要随着学生跑,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伴奏声部和声要简化等方法的采用,慢慢培养学生听音乐、跟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2.学生应该借用音乐记忆舞蹈动作
音乐与舞蹈两种艺术至始至终都是相依相伴的,大家都懂得音乐可以激发舞者的灵感,舞蹈可以诠释音乐的内涵,而音乐在其教学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听音乐来记忆舞蹈训练动作,帮助学生强化对舞蹈动作训练的要领,使学生对动作的记忆更深刻更准确。课堂中学生对训练组合的记忆是靠动作的训练特点、分类、方向、速度、模仿等方法记忆,最终达到训练目的。而伴奏教师给出的音乐可以提示动作的节拍、段落、分句、节奏特点,以及呼吸、延伸等方面的记忆,进一步加强了对于动作的熟练要求,帮助学生深刻记忆舞蹈动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3.音乐的丰富,为舞蹈课堂增添声色
舞蹈课堂中如果遇到经验丰富的伴奏教师,可以说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起着不可磨灭作用。伴奏教师不仅要能默契地配合舞蹈教师教学,还应熟练地应对课堂中学生们出现的种种问题,最重要是能够组成一套与课堂动作相匹配的音乐曲目,要有能力运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伴奏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⑴不断增添新曲目,使课堂的气氛具有新鲜的活力;⑵注重音乐的调式调性,让学生感受丰富的声音变化,使他们对音乐不同层次的和声色彩,以及声响效果有所了解;⑶选用不同风格的音乐曲调,让学生接触个性鲜明的音乐作品,以及与众不同的音乐表达形式,触动他们对音乐艺术有更高境界的追求。
四、结语
分析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易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小学生养成善于学习的强化措施意识,充分发挥小学班主任的引导教育学生思想观念改进的班主任管理工作方法,不断提升小学班主任工作管理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小学教育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现状
第一,共同探讨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问题。第二,结合传统灌输式来管理学生及班级学生的自身行为体现学生为主体地位效果。第三,师生互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奠定基础的起航阶段,需要班主任耐心的指导并引发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
二、小学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发挥德育教育活动的作用及意义
首先,小学这个时期的班主任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要比学生学习成绩更为重要。其次,通过一系列安排,从而调动教学长工作的积极性,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对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政教处汇报并协调后勤整效果。再次,小学生的成长教育阶段来说,德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人生正确观的启蒙作用。
三、分析小学班级融入德育发展的现状原因
(一)小学班级创新管理教育现状因素
小学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班上的学生能够遵守学校的纪律、努力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并得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
(二)优化小学班主任教师专业课程的新颖结构
以小学教师就业为向导,依据小学班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系统科学化的培训及培养模式。
(三)小学班主任融入德育教育的现状问题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班级管理中,究其主要现状问题有:一是小学班主任德育培养班级管理目标不鲜明,使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学生精神层次的收获;二是小学班主任德育机制落后,而且要有实施的制度机制管理;三是师生互动交流环节少。
(四)科学管理小学班级差异性实践活动
首先,提升小学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其次,因地制宜地兼顾不同学生的小学班级,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从管理实践活动教育上,班主任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
四、小学班主任融合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措施研究
(一)强化意识理论创新课堂吸收班主任德育教学实践经验
首先,小学教学开拓了创新的教学模式应用,通过微课视频制作课程教学的应用实践,以不同形式的微课、慕课、多媒体教学课堂等在线学习方式,结合微课设计教学模式提升小学生认知课程的重点掌握部分内容的方法。
其次,通过小学教育学科的深入专业道德素质品质教育管理目标的充分实现,使小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具有有效的专业素质能力及班干部管理水平。
再次,应用微课教学课程中的软件学习,不断提升小学生整体应用能力的技巧学习方法。
(二)科学合理的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
首先,小学教师结合实际工作培养表达能力标准,鉴于在小学生教育实践工作中,培养小学教育学生的表达技能课程,提高小学教师表达能力的表现形式,认真努力地完成班集体的综合教育实践任务。
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基础。对于小学或高中的语文学习情况也是各有不同,将幼师专业学生在入校阶段就系统分析出不同类型的学生个别差异性,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达到全面达标普通话测试的标准水平。
再次,小学班主任必须优化创新德育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地兼顾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小学班主任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
(三)小学班主任具备德育创造能力
第一,优化创新小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方法,小学班主任应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色去分析、去解决德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第二,科学有效地解决学生间产生的不同矛盾及心理问题,从而规范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实践方法,优化创新德育实践活动方法。
第三,发挥教师引导能力,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班级讲授理论课程的同时,编排添加完成小学课程教学内容拓展理论教材,同时也熏陶了小学生的爱国主义德育情怀。
第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学生今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在小学学生成长阶段的实践教育过程中,班主任针对班集体的管理效应常出现的工作问题进行了经验总结,充分发挥小学班级学生管理的帮扶、团结、集中思想教育管理的价值作用。
总之,分析了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运用多元化实践探索思维去创新激发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班集体的全面教育发展。
浅析小学班主任融合德育教育工作的措施研究
【摘要】小学阶段对于小学生青少年发展的时期,是孩子非常重要的性格和素质成长时期,班主任工作则是小学教学中极其关键的特殊教师群体,除了日常要担负起孩子们的主科(语文或数学、英语)教学以外,还要对班级进行全面管理和学生德育培养负责。树立良好的德育素养是小学生整体教育的基础目标,是小学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班级管理探讨分析出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总结出德育培养的策略与方法,不断创新建立健全有效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天天按照规章制度逐一进行管理并指导和检查,凭借多年的任劳任怨工作,风风雨雨也无法阻挡的对班主任工作的执着与热爱。将班主任教学管理工作由学校制定了学生教学财产管理制度、学生教学设施维修管理等重要的安全大事,确保学校学生班主任管理工作始终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努力工作争取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兼小学教学教师。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重要意义
一、小学教育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现状
分析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易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小学生养成善于学习的强化措施意识,充分发挥小学班主任的引导教育学生思想观念改进的班主任管理工作方法,不断提升小学班主任工作管理学生学习的效率。本文结合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培养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生价值观等,班主任仔细观察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采用因地制宜地班级管理教育方法理念,不断创新开展小学生的思想德育和人文关怀的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
第一,共同探讨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问题,班主任要经常鼓励小学班学生开展班集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德育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小学学生在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中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小学生管理工作应采取科学合理方法管理班级日常教学质量为基本前提。
第二,结合传统灌输式来管理学生及班级学生的自身行为体现学生为主体地位效果,认真思考学生、家长、班主任老师之间的沟通缺少交流现象,班主任应按照学生个性差异及想法制定班级管理工作任务,认真考虑到学生心声及真实想法,从源头改善师生之间缺乏沟通的主要原因问题对策。小学生即将面临高考的压力学习,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以学生的表现作为重要管理目标,对于学生的成长要采用创新科学的管理方法积极调整班级管理策略,确保小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与服从班级管理意识,从而促进学生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发展,使学生不断提升身心健康素质,班主任教师应高度重视现阶段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合理管理促进学生成绩的提升,兼顾不同差异化的学生应采取不同优势的管理方法特点,小学班主任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适应管理、服从管理。
第三,师生互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奠定基础的起航阶段,需要班主任耐心的指导并引发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开展教学模式引导过程,班主任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精进小学教学知识的基本理论教学方法、方式,激发学生正能量精神,构建开放式新理念教学新范式。不断开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计算机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操作,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逐步完善小学教学水平的创新思想理念方法以及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意识,从而完成小学教学的学习任务。
二、小学班主任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首先,小学这个时期的班主任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要比学生学习成绩更为重要,首先小学教师要身正为范教会学生如何学做高尚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才能坚定正确选择学习方法的目的和途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从人格标准行为上都是优秀的,品学兼优的。但是小学这一阶段的学生性格特别不容易掌握和控制,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灵活掌握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优缺点,因地制宜地开展个性差别的单独辅导和管理,从而使班集体学生整体素质及德育表现达到优秀的水平。
其次,通过一系列安排,从而调动教学长工作的积极性,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依照校委会及政教处的安排,负责分管的领导一周内除日常督查外,至少要对男女生教学进行一次不定期的检查,并及时签阅教学管理人员上交的各种表册,包括“男女生教学检查情况记载表”、“教学通风情况记载表”、“教学室内地面、桌面消毒记载表”、“教学内外空气消毒记载表”、“教学室内外安全检查情况记载表”、“教学监控情况记载表”等,对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政教处汇报并协调后勤整效果。
再次,小学生的成长教育阶段来说,德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人生正确观的启蒙作用。国内有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究其是把德育教育工作变成日常工作融入到班集体管理中,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效果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找到具体的解决办法,进而加强了班主任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实践教育对策及作用。依据小学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培养计划要求,采取因地制宜的培养计划开展小学生的教学目标实施。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活动中通过规范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教”与“学”为目的进行整体教育目标的德育工作基础。
总之,针对班级里不同的学生特征制定出具体实施的德育计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小学生德育主题班会,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小学生的德育品质,大大增强了班集体的班风凝聚力与学习氛围。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做好小学班主任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综合教育性,从而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出最大的贡献。
三、小学班级融入德育发展的现状原因
对于小学生的不同因素环境的影响,小学班主任通过观察学生的不同差异,抓住学生最佳的德育时机,规范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小学班主任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解决遇到的学习和生活的种种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实效性。
(一)小学班级创新管理教育现状因素
随着高等职业类院校的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小学班级教学存在的理论问题及对策。近几年在社会需求的角度下发现,前提是小学教师专业的基本功一定要过硬,要想小学班级毕业的学生专业技能加强,随着职业院校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改革,在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进行实践实习操作演习等形式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检验。小学生正走向成熟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充分的觉醒。他们渴望教师更加公正地对待自己,尊重他们的选择。因此,班主任必须加深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贴近学生及时进行思想沟通,确保班主任管理方法能够得到运用。既能满足了学生的期望,而且还能有效地履行了自己班主任管理班级、学生的职责任务。小学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班上的学生能够遵守学校的纪律、努力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并得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
(二)优化小学班主任教师专业课程的新颖结构
以小学教师就业为向导,依据小学班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系统科学化的培训及培养模式,完善学生、师生考评和管理制度体系,对小学班级的技能实用性与学生就业选择标准进行直接挂钩,使小学班级毕业的学生从理论上达到标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教学过程,打好小学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活动的基本功基础。全面熟悉小学教育教材的课本知识,进行操作性的创新小学生教育教学方法模式,准备好实习前的所有工作。小学班级的学生应以学习为榜样,以技能高超的学生为典范,共同探讨小学生心理问题及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班主任或辅导员要时刻激励小学班级的学生进行班级集体教育精神,让小学班级的学生在校期间养成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好风气。
(三)小学班主任融入德育教育的现状问题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班级管理中,究其主要现状问题有:一是小学班主任德育培养班级管理目标不鲜明,使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学生精神层次的收获;二是小学班主任德育机制落后,而且要有实施的制度机制管理,小学班主任在开展活动时,及时端正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及崇高的理想和信仰;三是师生互动交流环节少。小学班主任在实践活动中启发学生教与学认同感和德育的教育目的。
(四)科学管理小学班级差异性实践活动
首先,提升小学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过程中,班主任应采取有效的艺术交流技巧语言,无论是暗示性语言、批判性语言还是鼓励性语言因结合学生实际个性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班级管理对策措施。
其次,因地制宜地兼顾不同学生的小学班级,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从管理实践活动教育上,班主任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进而提高自身的各方面技能,小学班级作为班级的核心人物,率先为范为学生做好师德榜样,抓住学生最佳的时机,通过安全、诚信、挫折感、情绪管理、意志等多方面主题实践活动,客观地分析学生学习中因地制宜地开展个性差别区别式分层疏导的培养目标工作。
四、小学班主任融合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措施研究
(一)创新课堂吸收班主任德育教学实践经验
首先,小学教学开拓了创新的教学模式应用,通过微课视频制作课程教学的应用实践,以不同形式的微课、慕课、多媒体教学课堂等在线学习方式,解决小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师行动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公式及的应用领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运用微课的新颖特点,提高和展现辅助教学课程的全方位角度应用能力,结合微课设计教学模式提升小学生认知课程的重点掌握部分内容的方法。
其次,通过小学教育学科的深入专业道德素质品质教育管理目标的充分实现,使小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具有有效的专业素质能力及班干部管理水平。在小学班主任的带动鼓励下,结合本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进行教育实践活动的体验效果来提升小学师生共同提高素质品质修养的实效性,从而提升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教育实践高效目标。
再次,应用微课教学课程中的软件学习,不断提升小学生整体应用能力的技巧学习方法。随着微课的形式步入教学研究的现状下,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着“微课”的教学理念,从而逐步促进了小学教学水平的质量。引领小学教育教学课程运用先进的“微课”教学平台达到小学教学的创新模式。将“微课”教学方法通过网络教学模式引入到教学课堂观摩中,有助于小学生学习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动手的能力和创新课程设计的意识,从而达到小学教学的高效效果。
(二)科学合理的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
首先,小学教师结合实际工作培养表达能力标准,鉴于在小学生教育实践工作中,培养小学教育学生的表达技能课程,提高小学教师表达能力的表现形式,完成普通话水平培训及测验达到国家测试水平二级甲等水平以上,针对招收的个地区的学生而言,结合工作实际采用科学有效地教学手段才能使语言培训得以提高。在小学班级集中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思想等行为自觉约束。小学班主任通过探讨学生的心理和突发事件的处理问题时,积极发现并鼓励小学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学习,让小学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促进同学们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认真努力地完成班集体的综合教育实践任务。
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基础。对于小学或高中的语文学习情况也是各有不同,高职院校结合了当地方言实际矫正的教学方法,将幼师专业学生在入校阶段就系统分析出不同类型的学生个别差异性,分析总结出培养小学教师实际表达表现能力提高的具体教学方法,结合各地区的学生进行矫正表达基础练习,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达到全面达标普通话测试的标准水平。
再次,小学班主任必须优化创新德育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地兼顾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小学班主任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从德育管理实践活动教育上,班主任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进而提高自身的各方面技能,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核心人物,率先为范为学生做好师德榜样,通过安全、诚信、挫折感、情绪管理、意志等多方面主题德育实践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展个性差别区别式分层德育疏导的德育培养目标工作。
总之,针对小学班级的班风建设进行系统化的培养与建设,班主任通过小学教育及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在班主任实践工作中全面体现系统化的教育学习管理目标计划模式,最后通过成绩和班级管理效果来检验小学班主任培养学生及班集体的教育管理实效。
(三)小学班主任具备德育创造能力
第一,优化创新小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整体核心目标,通过耐心的德育工作疏导,将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到日常工作、学习、实践活动中,搭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沟通,小学班主任应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色去分析、去解决德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第二,科学有效地解决学生间产生的不同矛盾及心理问题,从而规范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实践方法,优化创新德育实践活动方法,多采用互动类型的德育交流形式,要多了解、关心班级中每位学生,通过沟通理解帮助,充分发挥以学生自身学习为主体的作用,主动地参与到德育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在信任和依赖班主任的同时,将德育思想融入到学生的脑海当中。
第三,发挥教师引导能力,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班级讲授理论课程的同时,编排添加完成小学课程教学内容拓展理论教材,只有搭配课下精心设计符合本教学内容的学习内容,才能在课上讲授并指导、指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中就牢牢记住了所学的知识内容,打破了教师只讲而忽视了学生听不懂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将灵活的教学方法搬进课堂,搬进家庭养成终身自学、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熏陶了小学生的爱国主义德育情怀。
第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为学生今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在小学学生成长阶段的实践教育过程中,班主任针对班集体的管理效应常出现的工作问题进行了经验总结,其培养目标是兼顾小学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采用不同的因材施教的教育计划安排,结合小学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因地制宜的多元化综合性的班级管理实施计划,该计划是结合不同的学生而度身订造,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小学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思想政治及道德素养品质,从而提升和注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活动有效性。班主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小学班级学生管理的帮扶、团结、集中思想教育管理的价值作用。
总之,分析了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运用多元化实践探索思维去创新激发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鉴于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青少年发展的重要阶段时期,班主任则是小学教学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特殊教师群体,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班集体的全面教育发展。
注重德育班级管理应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创新,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理念,小学班主任应把德育班级管理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使小学整体教育工作推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教育理念,进而提高学生的德育实效性。分析小学班主任在德育理念与德育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与挑战的国家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会,薛克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管理的有效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6,18:57+40.
[2]薄杨毅.谈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的管理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0:26-28.
[3]黄颖娟.浅谈班主任德育工作.西部皮革.2017(10):162页.
[4]王欣.幼儿教师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途径与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11)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