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

时间:2023-03-21 17:02:43

导语:在居民消费结构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ELES,城镇居民消费结构

 

一、引言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在GDP分析中常被誉为拉动经济增长的3个主要因素,这其中,消费对与经济增长则具有持久的推动力。近些年来,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转换和消费需求扩张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进入21世纪,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大,消费结构问题一直是消费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一定时期人民群众消费状况的重要标志。

国内对于消费结构的研究一直热度不减。如尹世杰(1983)在其主编的《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中系统研究了消费结构问题,是我国进行消费结构理论研究的开端。丁声俊、叶方恬(1990)在《中国消费结构和食物结构》一书着重研究了食物消费结构问题,并分析比较了国内外消费结构的一般趋势。林白鹏(1993)在其所著《中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联研究》一书中将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两个领域联系起来研究。孙凤等(2000)通过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尹世杰(2001)在《中国消费结构合理化研究》一书中重点研究了实物、住房、劳务、文化教育、信息和旅游等不同消费支出项目支出结构合理化的途径,并指出“要实现消费结构合理化,必须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要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又必须根据消费结构的变化,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赵卫亚(2003)建立了中国城镇居民的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收入层次的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差异。周建军等(2003)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和趋势分析方法对我国1992-2001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经济有了重大突破。首先是表现在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转型,国民经济转型方向总体上是从“外需依赖型”转向“内需扩大型”,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从“生产经济”转向“消费经济”。其次表现在消费结构的转型上。城镇居民消费逐渐由重实物消费转为物质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农村居民消费也由温饱型逐渐向小康型转变,由生存性消费逐步转为发展性消费。就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高、消费量大、商品化程度高,其消费对农村居民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在消费结构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往往成为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的重点。

二、ELES模型简介

ELES模型是由经济学家Liuch(1973)在英国计量经济学家R.stone于1954年提出的线性支出系统(LES)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较以前的线性支出系统(LES)模型相比较,其在研究消费结构的变动特征和静态分析方面则显示出了相对较多的优越性,弥补了LES模型的一些缺陷。该系统假定某一时期内人们对各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和各种商品的价格,而且人们对各种商品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超过基本需求之外的需求两部分,并且认为基本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居民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将剩余收入按照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ELES把消费者对各类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支出看作收入和价格的函数。其经济含义为:在某个时期,价格和收入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首先满足一个基本需求,基本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扣除基本需求支出后的收入则按一定比例在各类商品或服务之间分配。

ELES模型基本表达式为:

(i =1,2,…,n) (1)

其中, 表示消费者对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支出;为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为消费者对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基本需求量;为模型参数,表示边际消费倾向;y为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消费者对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基本需求支出。

将上式进行变形整理:

令=+y (2)

其中=- (3)

对(2)式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LS),得到和的估计值

对(3)式两边求和,即=(1-)经济论文,整理后=/(1-) (4)

将(4)代入(3)式中,得到=+/(1-)。

三、实证分析

为构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ELES模型,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可用性和权威性等原则,笔者收集了2009年按照不同收入分组的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数据和消费支出数据(见表1)杂志铺。

表格中将“可支配收入”记为“Y”,将“消费支出总计”记为“V”。根据目前通行的统计口径,把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分为8项: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杂项商品和服务。分别按顺序用V1、V2、V3、V4、V5、V6、V7、V8代表以上列举的8个项目。下面利用这些可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

表1我国城镇居民2009年消费支出情况(单位:元)

 

项目

最低收入户

低收入户

中等偏下户

中等收入户

中等偏上户

高收入户

最高收入户

Y

5253.23

8162.07

11243.55

15399.92

21017.95

28386.47

46826.05

V1

2293.82

3009.48

3640.22

4410.49

5367.01

6360.33

8135.04

V2

458.48

684.18

962.45

1263.8

1601.19

1986.16

2782.3

V3

578.93

735.23

880.76

1131.03

1493.31

1775.08

2863.28

V4

226.04

366.43

521.47

701.08

977.07

1325.54

2114.2

V5

362.6

504.09

632.03

834.48

1072.01

1322.4

1745.91

V6

394.8

582.28

861.44

1285.03

2047.83

3181.88

5858.67

V7

457.22

665.96

953.75

1290.09

1807.73

2461.1

4116.41

V8

128.67

195.43

286.68

393.73

598.21

851.39

1388.59

V

4900.56

6743.09

8738.79

11309.73

14964.37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收入差距,消费需求

 

我国目前所呈现出的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总体态势,根源在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所造成的居民消费能力的制约,即在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明显低于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在正常条件下,消费需求数量变化首要的受制因素是收入水平。我国居民总体消费水平之所以偏低,主要是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整体收入水平低下造成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水平在不断扩大(详见图1、图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

图1 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图(1978—2009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

图2 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1】图(1978—2009年)

可见,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就已经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乡收入曲线都在迅速上升,但城镇居民收入曲线上升的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收入曲线上升的速度。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致经历了一个缩小-扩大-缩小-扩大的演变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的态势。

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到1984年,城乡差距逐步缩小。这时期,随着的推行和农产品收购价格几次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农民收入有了较快较大的增加,其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经济论文,城乡差距在逐步缩小。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高达2.57,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57倍。1978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到198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1.82,是1978-1984年期间最小的一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这时期,我国改革的重点开始从农村转向城市,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而在农村,由于联产承包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量释放完毕,再加之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幅度大于农产品带来的农业贸易条件恶化、农业比较利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很快越过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1985-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扩大,到1994年达到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2.86。

1995-1997年,城乡收入差距短期内缩小。缩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城镇中下岗职工增加,他们的收入减少所致。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2.86,到1997年缩小到2.47。1995-1997年期间,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差距仍然偏大,且没有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缩小的趋势。

1998年至今,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1998年的自然灾害和1999年城镇职工的普遍加薪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继续扩大趋势的主要原因,且在这一时期由于教育、医疗、保障等各种福利方面的差距显露出来,进一步拉大了城乡间的收入差距。自1998年以来除了个别年份略有起伏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一路攀升,由1998年的2.51扩大到2001年的2.90,2007年更是上升到了3.33,为历年之最,2009年仍保持在3.33。

二、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比较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收入阶层,也因此形成了城乡两种不同的消费阶层和消费市场,从而造成城乡居民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人均消费性支出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比较

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相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也经过了缩小、扩大,短暂的缩小后进一步扩大的过程。图3表明,1978年,城乡消费水平比【2】是2.9,1983、1984、1985年缩小到2.2经济论文,1995年扩大到3.8,短暂的缩小后,1999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之比一直维持在3.6以上,2003年和2004年更是高达3.8。2009年,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为4021元,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为15025元,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当于3.7个农民的消费水平。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水平,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大约落后15年左右。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

图3 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比率图(1978—2009年)

2、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比较

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都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199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85元,2008年增加到3661元,2008年比199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加了3076元;199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279元,2008年增加到11243元,2008年比199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加了9964元。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支出差距在扩大。1985年城镇消费支出是农村消费支出的2.3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此后,城乡之间的消费支出差距逐渐加大,到2008年城乡之间的支出比高达3.6,即目前我国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相当于3.6个农民的消费支出。“三个农民抵一个市民”是当前农村低消费的真实写照。

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比较

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差异较大。首先,城镇居民用于食品的支出比农村居民相对比例小,并随收入增加呈下降趋势,即恩格尔系数下降,表明城镇居民的消费已从以食品类消费为主的生存性消费加速向质量型消费过渡。其次,衣着、家庭设备用品等的支出,在城市基本趋于饱和,但因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而未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当城镇居民消费向空调、摄像机、家用电脑等新一代高档耐用消费品转移的时候,农村居民的消费仍停留在以生存为主的消费水准上。再次,城镇居民用于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教育等的支出有增长趋势,城镇居民将来的消费热点将是住房、汽车、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及教育,但城市新消费热点产品在农村的消费量还相当少,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拥用量仅相当于城镇居民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见表1)。

表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对比 单位:%

 

指标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7年

2009年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食品

58.80

54.25

58.62

50.09

49.13

39.44

43.08

36.29

41.0

36.5

衣着

7.77

13.36

6.85

13.55

5.75

10.01

6.00

10.42

5.8

10.5

居住

17.34

6.98

13.91

8.02

15.47

11.31

17.80

9.83

20.2

10.0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5.29

10.14

5.23

7.44

4.52

7.49

4.63

6.02

5.1

6.4

医疗保健

3.25

2.01

3.24

3.11

5.24

6.36

6.52

6.99

7.2

7.0

交通通信

1.44

1.20

2.58

5.18

5.58

8.54

10.19

13.58

10.1

13.7

教育文化

娱乐服务

5.37

11.12

7.81

9.36

11.18

13.40

9.48

13.29

8.5

12.0

其他商品

及服务

0.74

0.94

1.76

3.25

3.14

3.44

2.30

3.58

第3篇

[关键词]消费结构 人均消费支出 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125-02

一、国内外理论研究发展

经济学家钱纳里(1986)认为消费需求对工业结构的演进和转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张贡生、吕良宏(2006)运用实证方法探讨了区域消费支出与第三产业产出的关联程度。陈新年(2008)通过来自统计年鉴上的相关数据,用类比的方法分析了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以及各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并对消费结构趋势进行了比较合理的预测分析。

然而通过定量的方法预测未来几年居民的消费结构,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进行精准的把握的研究很少。本文的创新点就在于通过定量地分析和预测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更精确地把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这对于我产业结构的变迁和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本文仅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预测。因为虽然城乡各收入阶层都要实现消费结构升级,但整体来说总是城镇先行,城市经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另外也是考虑到篇幅及计算量的约束。这里我们选用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模型作为我国消费结构预测模型,由于与收入变量相比,人均消费总支出对消费结构的决定作用更明显,因此,我们用人均消费总支出来代替“绝对收入论”模型中“收入”变量。这样,模型形式为:Ei=Ai+βi*E+u;式中:E为平均每人每年消费总支出额,Ei为各消费项的支出额,βi为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总支出投向第i项商品类的支出量,Ai为常数,u为随机误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城镇居民1995~2008年的各项消费支出数据,用eviews软件分别进行回归测算如下:

食品需求预测模型:Ei=526.3833+0.309746*E+u

衣着需求预测模型:Ei=100.0498+0.090438*E+u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需求预测模型:Ei=145.0794+

0.044179*E+u

医疗保健需求预测模型:Ei=-157.9066+0.089322*E+u

交通通讯需求预测模型:Ei=-484.3448+0.180217*E+u

文化教育需求预测模型:Ei=-102.7552+0.144756*E+u

居住需求预测模型:Ei=-86.02216+0.111823*E+u

杂项商品和服务需求预测模型:Ei=63.74340+0.028996

*E+u

由右一表可知预测模型体系每个方程在显著性5%水平下皆通过t统计检验,拟合优度都较高,总体来说这组预测模型体系还是令人满意的,用来预测消费需求结构是具有一定可参考性的。

三、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预测

采用人均消费支出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我国居民2010~2012年的消费结构进行预测。由于预测模型体系分别是对年人均消费支出和各项消费支出的回归,所以在这里先推算出2010~2012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根据人均消费支出时间序列数据散点图,我们可以看到各样本点在每个年份之间都整齐地排列成近乎二次曲线或者指数曲线。所以在此选择二次方程E=a+bt+ct2 (1)和指数方程E =b*edt (2)来拟合。首先对两方程做线性处理:

令X1=t,X2=t2,其中t取(1,2,3…13)。则有E=a+bX1+cX2 (l)对指数曲线方程两边取自然对数,得lnE=lnb+dt,令U=lnE,C=lnb,则有U=C+dt (2)

先根据消费支出序列数据运用eviews软件分别对以上两个方程进行回归,由于二次回归方程在显著性5%水平下不能通过t统计检验,而指数方程E=3112*e0.095012t在显著性5%水平下较好地通过了t统计检验,且拟合优度也都很高,所以选择指数方程模型来预测2010~2012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具有一定的可参考性。

按此模型进行趋势外推预测,为保证预测精度就预测到2012年,单位:元

得到了我国城镇居民未来几年人均消费支出的数据,我们就可以通过以上各项消费支出的时间预测模型对我国2010~2012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预测,结果见下表:

从以上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未来几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如下:

我国城镇居民的食品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在“十二五”将稳步下降,由2008年的37%下降到2012年的34%,衣着类比重由2008年的10%下降到了2012年9%,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比重较2008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医疗保健比重比2008年增长了1个百分点,而交通通讯比重比2008年增长了将近2到3个百分点,是居民各项消费支出中比重增长最大的一项,居住和杂项的比重较2008年有缓慢增长的趋势。

四、依据消费结构的预测值,推测我国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通过对2010到2012年消费结构的预测,基本上可以判断我国城镇居民今后消费结构升级的方向,为我国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第一,恩格尔系数依然逐年下降,在未来三年内下降幅度约1个百分点,说明我国城镇居民在未来几年的消费结构层次继续上升。食品支出所占比重依然是所有支出中最高的。由于居民食品支出的增加也使得食品制造业的产值由1986年的704.4亿元上升2008年的4287.21亿元,增长了5倍以上,但是由于同期的名义GDP增长了近30倍以上,所以食品制造业在整个产值结构中的比重也有明显的下降。所以,未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首先在稳定和加强农业地位的基础上,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其次应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提升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精品农业、节水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都市特色产业。

第二,衣着消费在总支出的比重在未来几年基本在9%左右,并逐步下降。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在未来几年将很快进入较满足的阶段。所以,一方面,未来我国纺织业的产值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会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对于纺织业而言,更应向多样、高档的产品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衣着消费要求。因此,首先,合理调整第二产业结构;其次,合理调整纺织业内部结构;再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我国城镇居民在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服务类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将继续增长,比重也都不断缓慢上升,这些支出的增加主要是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三项支出的增加在促进了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第二产业中的相关产业获得快速的发展。我国医药制造业的产值由1986年的154.39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7874.98亿元,增长了50倍以上,文教娱乐支出的增加促进了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工业产值由1986年的43.79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2498.39亿元,增加了57倍以上。所以,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合理调整第三产业结构,努力拓展消费空间,满足居民发展享受型消费的需要。首先,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产业;其次,加快发展信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和社区服务等服务业;再次,加快发展旅游业。

总之,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在未来几年内是不断优化的,发展享受型资料的消费比重会继续提高,应该以此作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制定产业政策时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总体增长和生产结构改变间的关系,1971,406-408页.

[2]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1986.

[3]臧旭恒.产业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04,321页.

[4]陈英.景维民.卡莱茨幕经济学[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5]伊志宏.消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217页.

第4篇

一、引言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在宏观经济学中,消费是指某时期一人或一国用于消费品的总支出。可支配收入,全称“国民可支配收入”或“居民可支配收入”,它是观察和分析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以及部门和人群之间收入如何分配的最重要的经济指标。本文的目的是研究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运用计量经济学的观点,并用EViews软件进行实验。本文对2009年全国各地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生活费支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指出收入对各项支出的影响。通过对比2008年的数据,分析变化的原因,对未来进行估计的同时提出意见。

(一)背景

几百年来,关于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经济学探讨从未停止。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就强调过消费的重要性,他认为“消费是所有生产的唯一终点和最终目的”。消费作为国家内需的重要构成部分,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近几十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对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吃得饱到吃得健康、吃得绿色,从穿得暖和到穿得体面,从解决温饱到全民奔小康,而居民消费的发展趋势和消费需求问题也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大量研究成果充分说明,收入是决定消费需求及其变动的最主要因素。

(二)消费结构

所谓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社会集团)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

1.西方经济学家对消费支出的分类,一般有以下三种:

(1)按吃、穿、住、用划分;

(2)按消费对象基本属性划分,分为非耐用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劳务;

(3)按消费的社会功能分可为社会消费和生理消费。

消费结构的变化取决于多方面因素,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均收入水平。恩格尔定律揭示了两者的关系,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100%,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一个家庭消费结构,乃至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指标,也成为衡量富国、穷国的标准。一般随着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趋于下降,故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相对较低。

2.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看,消费结构变化一般规律可概括为四个转化:

(1)从自给性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向商品性消费结构转化;

(2)在商品性消费结构中,吃为主的消费结构向穿用为主的消费结构转化;

(3)由物质性消费为主向精神和劳务性消费为主的结构转化;

(4)由商品消费结构向产品性消费结构转化。

3.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消费结构与不同的社会生产力相对应。根据消费层次理论认为,低级阶段吃穿两项为主,中级阶段房子、车子等耐用消费品占主要地位,高级阶段则以精神文化生活消费为主要内容(张正萍,2008)。

(三)相关消费理论

相对而言较差。t=3.451409>t0.05,可支配收入对住房支出有显著影响。

(三)计量经济的检验

1.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2.异方差性的检验

由OLS估计的最终结果中R-squared和Adjusted R-squared的值(见表5和表6)可知,模型的拟合较好,由怀特异方差检验的结果可知OLS*R-squared统计量的伴随概率p

三、实证结果对比分析

(一)食品消费支出

2009年的R2=0.780773,2008年的R2=0.780773,都较高,模型整体拟合良好,居民可支配收入对食品的影响显著。2009年食品支出占总支出份额与2008年度相比变化不大,但有所下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对而言食品支出占的总份额会有所下降,这符合了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从指数上看出,由于人均收入水平的在提高,总消费支出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用于食品消费支出的金额也加大了许多,这是2008年后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结果。说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吃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温饱阶段,而是要吃得饱、吃得天然、吃得健康。

(二)衣着支出

对比2009年和2008年,人们用于衣着消费的支出有所上升,但总体变化不明显。说明近几年居民都已经比较注重衣服的质量和质感了,不仅仅追求穿得暖和,还要穿得舒服,穿得符合自己的性格爱好和身份,并且越来越追求时尚与高档了。也说明居民生活消费状态相对稳定,我国经济稳步发展,人们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持乐观态度。

(三)医疗消费支出

2009年和2008年相比,人们用于医疗保健支出占总支出比例有所上升。说明了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疾病本身也越来越重视,健康意识增强,同时也反映了医疗费用还是相对较高。但由于医疗相关消费价格上涨,消费者所享受的商品和服务却并不一定提升了。所以我国急需完善居民医疗保险体制,并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以促进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的长久稳步发展(吴沛、楚晓东,2007)。

(四)住房消费支出

对比2009年和2008年,住房消费总支出份额下降。这说明在收入基数增大的同时,人们把更多的支出放在了食品、衣着和医疗消费方面,而在住房方面人们则持保守态度。表明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经济稳步发展,但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从而导致各种消费的增加,因而房地产的未来发展趋势不明朗。

四、对策建议

1.建立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促进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收入增长是促进消费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建立有效的稳定增长经济体制,是增加收入,全面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对城镇低收入者和下岗职工的再培训,对二次创业的技术培训、政策支持、资金援助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鼓励支持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扶持中小型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建立健全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紧跟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一方面满足城镇居民现有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创造并发现城镇居民可能的潜在的消费需求。鼓励对市场上现有的商品进行改善或者更新换代,或者不断地开发新颖、功能独特的新产品,或者个性化的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消费需求。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医疗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小,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有助于推动企业的改革,增强企业的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减少改革的阻力,维护社会稳定;有助于调节贫富差距,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日益强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早已是势在必行(黄继炜,2008)。

4.完善健全金融证券机构,引导消费趋向。人们在消费时,应当理性消费,人们应该考虑在金融保险证券行业和科技教育方面等有长期回报率的领域投资。国家应当完善和健全这些金融机构,使人们能够安心地进行投资和理财。

【参考文献】

[1] 门丽琼,胥巍,杨晨光.陕西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研究——基于不同收入阶层的实证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0(10):43-44.

[2] 张正萍.重庆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2-34.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负效应

目前,对于我国的经济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已基本达成共识。李实等(2004,2007)利用泰尔指数将全国的个人收入差距分解为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三部分,计算出三种差距对全国的差距贡献率,结果显示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对全国总体收入差距贡献率从36%提高到43%,这说明了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是全国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影响的已有分析主要集中在消费结构上,认为城市居民消费趋于饱和,而农村消费结构升级较慢,农村消费占总消费比相对较低,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靠出口和投资,因农村消费不足带来的内需不足将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而关于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之间关系做出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并不多。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将对产业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视角集中于产业结构的市场需求与供给变动两方面,以分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产业结构变动的效应。

1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市场需求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

产业结构是指整个国民经济中全部经济资源在各产业的配置结构。本文中的产业结构不仅包括对第一、二、三产业的分类,还涉及到三大产业内部各行业和行业内部各层级及其之间的关系。正常的产业结构变动一般表现为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指一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各个产业部门所表现变动趋势:第一产业的份额显著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显著上升,第三产业也略有上升,即三大产业比重次序的调整,其衡量指标一般是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的比重占GDP的比重;

②指发生在三大产业部门内部的产业由低级到高级、劳动生产率由低趋高、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以及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发展变化过程。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市场的需求条件和供给条件的变动、国际市场供给条件以及经济政策引起的变动,收入分配结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收入分配结构决定消费结构。当收入水平较低时,可支配收入较低,于是有限的收入将优先用于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水平提高后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比例将逐渐下降,更多的收入将投向于更高层次的消费。消费结构将由购买食品衣服为主转向购买电视机、音响、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以及娱乐社交。在一个存在相对合理收入差距的社会里,会形成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低、中、高级消费品均有相应合理的需求结构。但若是收入差距过大,如Murphy(1989)在分析收入分配与工农业发展的关系时所指出,富人有足够的收入购买进口奢侈品和手工品,穷人则局限于解决温饱问题,财富过于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而中产阶级比重较小,会导致国内工业产品的需求不足。城市与农村的消费断层将会导致相应的商品供给部门发展不均衡。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投资结构必然与需求结构相一致,而市场需求结构又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城市居民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也拥有更为有利的生产条件。城市居民更大的消费能力必然引导投资和其他经济资源流入那些以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为主的生产部门和相关服务部门。充裕的资源使得这些行业快速发展,而为农村消费者提品和提供服务的行业因投资不足,需求不足而不断萎缩。

具体说来,收入差距通过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投资在各个产业间的分布和比例不同,各产业的发展速度也就会不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投资结构作为资产增量可使产业结构存量的变动,引起产业间规模比例的变化;不同的投资方向形成不同的生产资料需求,从而引起生产资料产业构成的变动。城市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大,致使更多的投资服务于城市,家电行业,通讯电子类行业等等均倾向于城市居民,且这些行业发展建设都比较快,而合适于农村的消费品和服务则极少。收入消费结构直接影响影响消费资料产业部门的发展,也间接影响为消费资料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发展,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城乡收入差距过大间接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对不合理发展,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难以为继。

2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市场供给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形式多元化,不同的生产要素要求同投入所创造的产出相对应的收入。已存在的收入差距会影响生产要素流动方向,从而影响各产业的要素供给数量与质量。要素供给的数量与质量不同又会对各个行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一个过程。这种要素流动减少了原来农业领域的闲置劳动力,提高人均耕地面积以及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调整了三大产业间劳动力占有比例关系。城市相对于农村的高工资是吸引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则给相对理性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强烈的流动信号。于是拥有一技之长、高学历和较高文化素养的高质量劳动力聚集在城市,促使城市高精尖产业得以发展。城市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年轻力壮的普通劳动力,劳动力资源供给充裕,则对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于是资金流向该产业,该产业能够迅速发展。但须注意的是因普通劳动力供给充足导致劳动力市场一直为买方市场,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劳动力资源的充裕供给使企业缺乏提高效率改进的动力,没有足够的动力改进机械装备生产以替代劳动力生产。

而对于农村的发展则是另一番情形,虽然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缓解了农村紧张的人多地少的矛盾,但是流动的都是年轻力壮的劳动力,于是出现农村发展所必须的劳动力也可能出现短缺,农村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管理等人才也严重缺乏,这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产品生产和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居民收入也无法持续提升,城市收入差距扩大,人力资源与普通劳动力资源往城市流动的速度随之加快。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从劳动力的层面上看,是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比例趋于协调,但三大产业内部的生产率、产业附加值率和实际发展速度却是不平衡的。

资金供给状况也将影响到产业结构。可供农村投资的资金一般取决于农村的储蓄,而储蓄受限于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无法得到较大幅度的持续增长使得储蓄偏低,又由于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差价使得农村自我积累能力低下。加上邮政储蓄的只存不贷模式、国有银行多存少贷惜贷致使原本不多的资金流向城市,农村发展所需资金相对稀缺,且获取成本相对较高,于是农村经济发展遇到资金障碍。与农村相比,城市资金供给充裕,资金的使用成本下降,有利于资金流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推动产业的演化与发展。资金供给的差异使得城乡各行业各产业发展不均衡。

3 城乡收入差距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

前面已经讨论过在市场经济中城乡收入差距将促使资源流向为城市居民提品或服务的部门。部分产业在充裕的人力、资金等资源供给和较大的需求刺激下,能够得到较快的升级,采用新技术,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但仅仅在一个城市经济圈里,对某一产品的消费将会趋于饱和,而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其消费结构难以转移和升级,于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的消费品与服务无法在农村大范围扩散。

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在产品的成长期,城市居民是其主要的消费对象,一般的产品研发设计也是主要是针对城市消费居民。从成长期过渡到成熟期的过程中,企业扩大生产,可获得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前期投入费用下降,产品价格下降,消费群体逐渐由城市居民转移到农村居民。在有效需求的推动下,企业可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进一步扩大农村市场,实现规模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逐步上升。在收入差距比较合理的社会里,消费需求的结构也比较合理,产业的升级表现得较为平稳顺畅。产品的扩散过程需要大量的有效需求拉动,而在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大,城市居民升级换代下来的消费品,农村居民仍无力购买,需求链发生断裂,产业的转换升级就不顺畅。

产品顺利进入农村市场,亦使得企业能及时回笼资金,从而有足够的动力和资金开始下一轮的技术创新,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加快,相对于服务业也是如此。产品消费市场平稳转移可促进新技术的普及和升级,但若为城市居民提供消费品和服务难以难于在农村较大范围内得到消费,这些新技术的普及和升级便会受阻。

多年来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生产能力,一方面,大量消费品及生产资料是农村居民所需要的却无能力购买,另一方面,城市市场却已相对饱和,使得工业生产能力与市场消化能力相比,形成严重相对过剩。工业经济产能的相对过剩使整体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成长。

4结语

有以上的分析可知,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都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影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目前为刺激内需而采取鼓励家电下乡等措施,这些只是治标不治本,根本还在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

参考文献

第6篇

 

论文摘要:主要采用多间端等距指标入户抽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陕西省十一个地市的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制约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传统的消费观念制约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的提高;不发达的经济条件制约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发展;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中医疗及储蓄制约陕西省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支出;消费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影响体育消费的整体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对象是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主要采用多间端等距指标入户抽样调查法,对陕西省11个地、市城市居民,就体育消费的制约因素进行调查。调查时间:2005年6月一10月。采用陕西省统计局的国民经济统计网点,样本量为990份,回收990份。对所收集的全部调查问卷在计算机上运用spss9.0软件对174240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陕西省初步具备了体育消费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体育消费的内容主要包括人们进行身体锻炼的参与型体育消费,现场观看体育比赛的观赏型体育消费,以及人们进行体育技能培训的培训体育消费等等体育劳务形式。本文主要从体育的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进行调查研究。

 

2.1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总体分析

调查统计分析表明:陕西城市居民家庭参加各种体育健身活动的年消费额是348.14元,以城市居民家庭平均人口3.06计算,人均参与型体育消费年支出是113.77元。以陕西省城市人口1222万人推算,陕西城市居民参与型体育消费年总量是13.9-亿元。观看各种体育比赛、体育表演是观赏型体育消费的主要内容之一。陕西城市居民个人平均全年观赏型体育消费的支出是39.78元,全省年消费总量是4.86亿元(见表1)。

 

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观赏型消费额50元以下的消费者占到总消费群体的70.8%。如果篮球cba联赛球票价格以,30元计算,39.78元的观赏消费支出最多只能观看1场比赛,说明近年来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总体水平相对较低。 

 

2.2制约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发展因素分析

笔者主要从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生活结构、消费者个体等方面进行分析:

 

2.2.1浓厚的传统消费观念制约体育消费水平的发展  传统的消费观念崇尚节俭,人们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通过节俭进行理财。但是,节俭本身并不生财,不能增大资产规模,而只是减少支出。陕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轻消费,重储蓄”的消费观念在陕西居民中的表现较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陕西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

 

2.2.2不发达的经济条件制约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

 

2.2.2.1陕西省与其他省份经济条件比较  体育消费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和货币开支,它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为前提。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陕西省人均gdp达到7757元,比上年增长12.4%,与全国及西部的青海、甘肃省份相比较,经济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492.50元,同比增长10.1%;ja居民消费指标恩格尔系数来看,2004年陕西省城镇居民家庭该系数降到33.7%,低于全国和西部省份水平;对于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指标,陕西省的同比增长速度达到10.0%,高于西部各省及全国的增长速度。总体看来,2004年陕西省经济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2)。

但是,经济总增长水平快速稳定,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2.2.2陕西省内不同区域经济比较分析(见表3)

陕西省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十五”期间,全省十市一区经济发展都实现不同程度的快速增长,但增速在陕北、关中、陕南地区间差异明显。

从人均gdp来看,西安市一直保持在10000元以上,2005年之前都远远高于其他市区,2005年延安异军突起,达到17670元,比西安高出1745元,列全省第一,宝鸡以11126元排在第三位,其他市区都不及全省平均水平(9878元),其中商洛市最低(3616元)。在一定的经济条件,西安市具有体育消费的硬件基础设施和大量的有能力进行体育消费的群体,而其他城市由于自身经济水平的制约和居民体育消费的观念差异造成其体育消费水平普遍不高(见图1)。

图1陕西省不同区域城市居民年人均体育消费水平统计

2.2.3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对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见表4

表4 2004年陕西省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结构统计

对陕西省城市居民消费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排在前八位的消费项目分别是:“吃、穿、住、教育、医疗、交通通讯、文化娱乐、体育消费”。这说明体育消费在目前并非是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来住房、医疗、教育制度等的改革,造成了大部分居民把大部分支出用于此类消费。但是随着陕西经济的较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消费结构将会发生较大变化,消费领域也会迅速拓展。

2.2.3.1医疗消费支出与体育消费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医疗消费支出在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这间接影响到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据最新资料显示,陕西省年城镇居民医疗消费支出:1995年人均医疗支出是41.3元,2000年是91.4元,2005年人均医疗肖费支出是605元(见图2)。人力资本理论把用于后天的营养、锻炼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看做是一种与物质建设一样的投资,即健康投资,这种健康投资就形成了人力资本中的健康资本。但是,健康投资中仅注重医疗保健的支出,忽视体育健康的支出,是一种不科学的短视消费行为。

2.2.3.2居民储蓄存款与体育消费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从2001年到2005年,陕西省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分别为1768.47亿元、2107.83亿元、2519.83亿元、2948.34亿元和3533.97亿元,按年分别增长19.2%、19.6%、17.0%和19.9%(见图3)。居民对预期支出和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化。据统计,居民的储蓄目的依次是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而主要消费支出是食品和医疗等。统计显示,以2005年城市人均消费性支出6656元计算,2005年陕西省城市人均医疗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已经达到9%。

然而,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因此,个人消费者必须面对养老、医疗以及孩子教育的问题,因而造成消费者高储蓄低消费的心态,使得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对预期支出和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和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的支出较大导致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化。所以摆在陕西省政府面前的问题就是必须扩大消费,推动内需,改变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首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其次就是必须增加和培养居民新的消费热点,那么体育消费就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被提上日程,引导居民的健康投资与消费,逐步培养城市居民的健康消费意识。体育消费既能改变我国目前的消费不足的情况,同时也是政府推行医疗体制改革宏观政策下的有益补充,居民对自己的健康投资,使自己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得到有效提高,从而把医疗支出的费用能降到最低点,把看病花钱的事后控制改变为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事前预防中来。

2.2.4消费者个体特征对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  本文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两个方面来分别论述。旨在进一步明确不同体育消费群体的制约因素,从而对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市场给予准确定位。

2.2.4.1性别差异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从性别的角度来研究体育消费的制约因素,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可以看到:男性与女性在首要制约因素的认识上无明显差异。大家一致认为是“体育消费价格偏高”;但是在第二位至第五位的制约因素中男女性别差异显著。制约男性体育消费的第二位因素是经济条件差,排在第三、四、五位的分别是:工作任务重、健身场所距离远、没有适合自己的体育消费场所。制约女性体育消费的第二、三、四位因素分别则是家务忙、缺乏体育兴趣、不懂运动知识及无人指导。因此,在新时期对陕西省城市体育消费的宣传及增加体育消费场所很有必要。

2.2.4.2年龄结构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从消费者个体年龄结构出发,制约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体育消费价格高,家务忙和消费场所距离远。不同年龄的消费个体差异显著,18岁以下和19—25岁为一类,他们认为影响他们健身娱乐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健身娱乐价格偏高、经济条件差。其次是体育消费项目单一、缺乏健身娱乐兴趣。26—40岁和41—50岁为第二类群体,他们有比较可观的收入,但影响他们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工作紧、家务忙,其次影响因素是没有适合自己的健身娱乐消费场所、健身场所距离太远。第三类群体是5l一60岁和60岁以上的消费者,他们认为主要因素是健身娱乐价格偏高、经济条件差。这个群体还是把经济因素放在首位,其次影响因素是没有适合自己的健身娱乐消费场所、健身场所距离太远、缺乏体育健身娱乐兴趣等因素(见表5)。

体育消费价格高与陕西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和体育企业的价格策略有关。家务忙,说明社会经济生产中的效率不高,人们闲暇时间少;消费场所距离远显示陕西省体育场馆资源配置不足。体育场馆设施是发展居民体育消费的物质保障,据第五次陕西省体育场地普查数结果表明,体育场地总数虽然有19227个,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有0.9平方米,而且配置不合理。标准场地主要分布在大城市,而且主要集中在几个城区,小城市体育场馆资源十分短缺。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严重阻碍了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

2.3体育消费的研究对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

经济是体育消费的基础。体育消费的实际水平和发展规模,归根结底要受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制约。这就告诉我们,体育消费与经济发展往往处于“水涨船高”的增长态势。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体育消费水平较高,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而陕西省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不高,才阻碍了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所以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结合陕西省的实际经济状况和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政府部门在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战略方针时,应参考陕西省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积极发展一些居民喜闻乐见并且有实际消费能力的体育项目,如羽毛球等参与型项目,大型体育赛事等欣赏型项目。

3 结论

(1)陕西城市居民参与型体育消费处于初级水平。人均参加各种体育健身活动的消费支出是i13.77元。消费总量是13.90亿元。

第7篇

关键词:因子分析;人均消费;地区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15-02

一、引言

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基数很大,对农村人均消费水平的研究对于改善我国区域农村消费水平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区域间的消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国家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缩小区域间的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通过对2012年不同区域农村人均消费水平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找出一定的消费规律,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二、理论介绍

1、指标的选取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为了方便分析,按照统计年鉴的分类,将农村人均消费支出指标分为八类: ―人均食品指出; ―人均衣着支出; ―人均居住支出; ―人均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 ―人均交通通信支出人均医疗保健支出; ―人均文教娱乐支出; ―人均医疗保健支出; ―人均其他支出。

2、理论介绍

因子分析属于多元统计分析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研究众多变量间的内部依赖关系,寻求这些数据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的几个被成为公因子的不可观测变量,来表达基本数据结构,这些公因子能够反映原来众多变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从而有利于研究者达到简化数据结构,方便研究的目的。其主要步骤为:①根据研究问题选择原始变量。这里要研究的是农村人均消费在各个区域之间的差异,一共选取了八个指标作为原始变量,记为 。②计算相关矩阵,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如果大多数简单的相关关系系数是大于0.3的,那么可以视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③求解初始公因子和因子载荷矩阵。根据因子载荷矩阵,提取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信息,每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代表对原始数据总信息量的解释程度。④确定公因子 、 …… 。其中 代表公因子的个数,一般公因子的提取个数 所包含的原始数据的信息总量最好不要低于85%为最佳。⑤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旋转,计算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本论文运用spss软件会给出每个公因子的因子得分,这里记为Factor(1)、Factor(2)......Factor(n)个公因子的特征值( )为权重计算综合得分:

其中 为公因子的权重,利用上式可以算出总得分,将31个省市的农村人均居民消费水平进行排名,从而对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是原始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在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对原始变量进行独立性检验,通常采用KMO检验及Bartlett球形检验。KMO是取样适当性测量统计量。当KMO值愈大时,表明变量间的共同因素愈多,愈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当KMO大于0.7时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用来判断数据是否为多变量正态分布,也可用来判断相关系数矩阵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由表1可知,KMO值为0.805,说明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为0,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根据论文上述的因子分析步骤对2012年全国31个省市的农村人均消费水平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按照总得分进行排名,从而可以得出表2。

我们可以将消费水平分为三个层次:高消费水平,中等消费水平、低消费水平。通过表2可以看出,高消费水平的区域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吉林等东部沿海省市。而中等消费水平的省市大多位处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虽然不及东部沿海地区,却要好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区域。这种分布基本和我国的基本国情相吻合,同时也反应了地区间农村居民消费还存在着巨大差异。消除这些差异,提高农村人民的消费水平,对于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区域间的农村人均消费水平差异比较大,高消费水平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这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连。虽然国家非常重视西部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地处偏僻,依然和中东部有着不小的差距。应采取如下政策措施:

首先,提升落后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低收入人群,边际消费倾向相对更高,因此,提升落后地区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均衡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逐渐享受到发展带来的诸多成果,但是成果分享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而这些个体差异汇聚而表现出来的无非就是不同区域的整体差异,这些差异显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升落后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可以实现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更加公平化,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其次,加快市场体系建设进程。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区域农村消费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市场机制的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备可以促使潜在的消费需求变现。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改变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物流、市场体系的现状,可以极大地促进这些地区消费市场的振兴。

最后,适度政策倾斜,推动消费水平区域协调。由于区域极化作用的存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往往会不断自我强化,由于消费水平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消费水平的自我强化作用在所难免。因此,必须出台相应的倾斜政策,推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进程,以免区域差异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 孙文爽,陈兰祥.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张 驰.我国各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对应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3(1).

[3] 管 琳,李春兰,张博.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14).

第8篇

关键词: 郑州市居民 体育消费 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们对体育健身及体育服务的消费逐步增加。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水平是了解、衡量和评价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指标,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研究通过调查郑州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从而分析郑州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而引导郑州市居民进行合理、健康的体育消费,为郑州市居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郑州市居民(738人)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时间

2015年11-2016年2月。

1.3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据统计法。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消费意识

调查发现:体育消费意识方面,选择非常认同体育消费的有192人,占26%;选择认同体育消费的有472人,占64%;选择不认同体育消费的有52人,占7%;选择非常不认同体育消费的有22人,占3%。可见大多数郑州市居民认同体育消费。调查还发现,不同群体的消费者对体育消费的认同率存在明显差异,年龄方面,56岁以上的居民认同率最低,34岁~44岁年龄段的居民认同率最高;受教育程度方面,认同率排第一的是大专及本科学历,排第二的是研究生学历,排第三的是高中及同等学力,认同率排最后的是初中及以下学历;收入方面,认同率排第一为月收入在4000-5000元的居民,认同率排最后的月收入在2000元~3000元的居民。

2.2体育消费动机

在体育消费过程中,促使人们进行体育消费并参与体育运动的就是体育消费动机[1]。调查发现,受访者由于性别、兴趣、收入等条件的差异,体育消费动机体现出多元化特征。

体育消费动机方面:以强身健体及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居民占82%,以健美及减肥为主要目的的居民占21%,以舒缓心情、缓解压力为主要目的的居民占18%,以扩大交际圈,增强亲友、同事和朋友间的人际交往为主要目的的占16%,以实现人们心理满足和提高生活水平为主要目的的居民占12%。可见大多数郑州市居民围绕强身健体、休闲娱乐而进行体育消费。此外,在所调查的居民中,男性更注重扩大交际圈、增强人际交往,女性更看重减肥健美及舒缓心情。

居民年龄方面:对经常进行体育消费是生活质量水平提高的标志最为认可的年龄段是23岁~33岁和34岁~44岁,对此观点最不认可的是16岁~22岁的居民,对经常进行体育消费有助于健美减肥最为认可的年龄段是23岁~33岁和34岁~44岁,对经常进行体育消费有助于扩大交际圈、增强人际交往的居民年龄段为45岁~55岁,34岁~44岁年龄段居民排第二,56岁以上年龄段居民最低。

受教育程度方面:对经常进行体育消费是生活质量水平提高的标志最认可的是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居民,最不认可的是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居民。对健美减肥及舒缓心情、缓解工作压力最认同的是具有大专及本科学历的居民,对以扩大交际圈、增强人际交往最认可的是具有高中及同等学力的居民,并且这部分居民对减肥健美缓解压力最不认可。

收入水平方面:对经常进行体育消费是生活质量水平提高的标志最认可的是月收入在4000元~5000元的居民,对此最不认可的是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居民,对强身健体和舒缓心情、缓解压力为主要目的最认可的是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居民。

职业方面:对扩大交际圈增强人际交往最认可的是公司职员,最不认可此观点的是学生;对健美减肥最认可的是事业单位及公务员,最不认可此观点的是个体私营业主;对舒缓心情、缓解压力最为认可的是学生,最不认可的是个体私营业主。

2.3体育消费支出与体育消费结构

根据郑州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5年郑州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095元。根据这一消费水平,对郑州市居民年体育消费支出设定为年体育消费金额300元以下、300元~600元、600元~1000元、1000元以上四个选项。调查发现:郑州市居民体育消费年体育消费金额在300元~600元有332人,占45%;消费金额在600元~1000元有206人,占24.5%;消费金额300元以下的有114人,占15%;消费金额在1000元以上的有86人,占12%。此外,调查发现,郑州市女性居民消费水平明显低于男性,16岁~22岁年龄段学生消费群体在体育消费方面潜力巨大。

通过查阅有关消费者体育消费结构构成文献资料,本研究将体育消费结构分为六个方面:观赏体育竞赛及表演、购买体育类报纸杂志、参与体育健身锻炼、购买体育运动服装鞋帽及运动器材、购买体育彩票和其他[1]。调查发现:占83.1%(613人)的居民选择了购买体育运动服装鞋帽及器材;占55.8%(412人)的居民选择了参与体育健身锻炼。可见大多数郑州市居民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其次是参与型体育消费,观赏型体育消费排最后。此外,不同年龄、性别及收入的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男性居民在观看体育竞赛及表演的消费方面明显高于女性;34岁~44岁年龄段的居民在体育消费方面消费金额最大,45岁~55岁年龄群次之,56岁以上居民兴趣最低;大专及本科教育程度的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意愿最强;月收入4000元~5000元的居民体育消费动力最大,2000元~3000元的居民消费动力最小。

参与体育健身锻炼消费方面:男性居民明显低于女性;34岁~44岁年龄段的居民在此方面消费意愿最高、金额最大;大专及本科学历的居民对此方面表现最为积极,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居民对此最为消极;公司职员对此方面兴趣最大,学生对此方面兴趣最小;月收入4000元~5000元的居民对此方面的选择最高,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居民对此方面的选择最低。

购买运动服、鞋帽及器材消费方面:23岁~33岁年龄段的居民在此方面的消费最高,56岁以上年龄段的居民在此方面的消费最低;高中及同等教育程度的居民在此方面消费最高,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居民在此方面消费最低;在此方面消费最高是事业单位及公务员,在此方面消费最低的是个体私营业主;在此方面消费最高的是月收入4000元~5000元以上的居民,在此方面消费最低的是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居民。

购买体育彩票和购买体育类报刊方面,女性居民明显低于男性居民;对购买体育类报刊意愿最高群体是学生群体,最低的群体是个体私营业主;选择购买体育彩票最高的年龄段是34岁~44岁,最高的年龄段是16岁~22岁。

观看体育比赛及表演方面:男性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女性,并且大多数女性年消费水平在50元以下;34岁~44岁和45岁~55岁两个年龄段的居民在此方面的消费金额最高,56岁以上的居民在此方面的消费金额最低;高中及同等教育程度的居民在此方面的消费金额最多;公司职员在此方面的消费意愿最强,个体私营业主最弱;月收入4000元~5000元以上的居民在此方面消费意愿最高,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居民最低。

2.4体育消费影响因素

体育消费受到个人、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群体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调查发现:收入是影响居民体育消费主要因素,体育消费品价格排名第二,体育消费时间排第三。具体情况如下:选择收入因素的有486人,占65.9%;选择体育消费品价格因素的有456人、占61.8%;选择时间因素的有342人,占46.3%;选择场地环境与设施的有236人,占32%;消费观念的有185人,占25.1%;选择其他因素的有94人,占12.7%。

在对“您认为可增加您体育消费的原因”的调查中发现,收入仍是最高的影响因素,其次是居民体育消费观的改变。调查发现:选择增加收入可增加体育消费的人数为546人,占74%;选择增加闲暇时间可以帮助增加体育消费水平的人数为452人,占61.2%;选择改变体育价值观和消费观念可以帮助提高体育消费水平的人数为232人,占31.4%;选择增加体育锻炼场地、完善器材、设施可以帮助提高体育消费水平的人数为268人,占调查人数的36.3%;选择丰富体育用品种类、提高体育用品质量可以帮助增加体育消费水平的人数为268人,占22.8%;选择其他因素的人数为64人、占8.7%。

3.结论与建议

3.1大多数郑州市居民认同体育消费,体育消费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3.2不同年龄、性别、收入、职业的郑州市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有很大差异,目前强身健体仍是大多数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第一选择。

3.3收入是影响郑州市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实物型消费是郑州市居民体育消费结构的主要消费方式。

3.4居民闲暇时间、体育用品价格、品种、质量、场地等也是影响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李素茵.我国体育消费对体育产业的带动效应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12(3).

[2]董启正.谈影响海上帆船运动的地理因素[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6):762-763.

[3]董启正.郑州市普通高中篮球教学现状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9):60-62.

[4]董启正.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术科达标考核标准制定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2):71-73.

第9篇

论文摘要: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体育及其相关的议题正在成为人们的焦点,研究我国体育消费水平现状和200$奥运后体育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时促进我国体育人口的增加、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和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体育消费今年逐步增长尤其在2008奥运会后,我国体育必将紧随世界体育潮流,向“个性化.平民化.娱乐化.消费化、财富化“方向大步前进。体育消费水平是体育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体育消费的一个核心的概念,了解体育消费必须分析体育消费水平。

一、体育消费的概念、类型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消费支出。它不仅是指人们买票去观看体育比赛或体育表演更主要的是指人们为了身心健康、陶冶情操.获得美的享受积极、健康地欢度闲暇时间,丰富生活内容和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从事的各种各样与体育有关的个人消费行为。体育消费根据体育消费者通过支付货币而获得的体育消费品的不同功能,可分为三类:观赏型体育消费,实物型体育消费和参与型体育消费。

二、体育消费水平的概念及当前我国体育消费水平的现状分析

1.体育消费水平的概念及衡量指标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按人口平均实际消费的各种体育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数量。它可以说明某一时期内个人及家庭体育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衡量体育消费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是体育消费总额。既包括个人体育消费和社会公共体育消费,也包括体育物质产品消费和体育服务产品消费。(2)是参与体育消费的总人口数。包括已就业的人口总数和非就业人口总数在内的全体公民。(3)是体育消费结构。它是指各种体育消费品在体育总消费中的比例和相互关系。它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居民体育消费被满足的程度。

2.依据三个指标分析我国体育消费水平的现状

一般来说,居民消费性支出总量越大,体育消费的可能性就越大。据统计,从1994年一2008年,中国体育消费平均每年增长20%。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的马晓河研究员经过测算认为,1998年全国体育消费总额为1400亿元,其中城市居民消费1040亿元。同时他还认为,实际数字还可能远远高于1400亿元因为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体育用品的消费额。尽管如此我国当前的体育消费总量还相当低,只有体育消费大国—美国的2%左右,差距还十分明显。

所谓体育人口是指一周参加三次体育活动每次半个小时活动的强度为中等强度的人群。通过抽样调查2000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34%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体育人口比例一般能达到50% -60%更多的还能达到70%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我国的体育人口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尤其是占我国人口大部分比例的农村地区体育人口的比例更是低。

体育消费结构构也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体育实物消费占整个家庭体育消费金额的81.12%体育劳务消费仅占18.18%。在各种家庭体育消费中,消费均值最大的是购买运动服装鞋袜家庭平均花费2041.37元:排在第二位.第三位的分别是购买体育器材和去场馆参加健身娱乐人们观看体育比赛门票的消费最少,花费仅171.85元。这说明我国的体育消费还处于实用性阶段,人们对自身体育锻炼花费较大而对体育欣赏等较高层次的消费投入很少。

三、我国后奥运时代体育消费水平的发展和变化趋势

承办奥运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国民体育意识.引导大众体育消费的过程。承办奥运会将使体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因此体育消费在后奥运时代必将在全社会形成热点,体育消费总额和体育消费人口数量一定会呈现出加快增长的态势。

体育锻炼不花钱的传统观念将被改变:余暇时间的延长人们将有更多的锻炼机会营养水平日益提高,锻炼目的、内容将有所变化,以减肥、健美、保健为直接目的的锻炼者将大大增加人们文化程度提高,科学锻炼和娱乐的要求更为迫切;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锻炼要求迫切的中老年人将大大增加现代人格素质和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更多的人将通过体育手段来实现。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产业在后奥运时代加速发展人们将需要大量丰富多彩的体育消费品,以满足自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体育生活需要。人们不再满足于一般的简单的体育活动和自发的、盲目的体育锻炼,而要求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体育场地能满足各种人的需要。特别是体育辅导.体育咨询和体育锻炼方法,要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以及不同爱好,给予科学的组织、培训和指导。涉及大众体育心理、体育测量、医疗与康复的科研体系和科研水平将逐步完善和提高。这就必然要扩大人们的体育消费领域,使某些体育消费品商品化。与此同时,某些自给性体育消费品由于内容单调已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因此其消费比例必然会进一步缩小逐渐为商品性体育消费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