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2:44
导语:在临床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生物医学的无国界属性使医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具有迫切性和无法回避的必然性,我国医学院校临床医学课程双语教学是国家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及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卓越医生的必然趋势,虽然此教学模式在国内仍处于初级阶段,或者说进展比较缓慢,甚至有不少争议,但随着我国医学领域国际化步伐的加快,英语作为全球性通用语言必然渗透于临床医学教学之中。这一趋势无论人们主观上喜欢与否,都将无法改变。21世纪的大学生如果不能用英语进行学术层面的交流,可以说与传统意义上的文盲无异。
1.2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顺利开展双语教学要求师生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通过对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四年级23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85%以上的学生已通过全国大学英语4级考试或6级考试,英语基础相对较好;53%的学生非常愿意接受临床部分学科的双语教学,35%的学生愿意尝试双语教学,仅12%的学生不同意尝试双语教学模式;89%的学生认为临床课程双语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帮助,90%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帮助,但也有32%的学生对开展双语教学信心不足。从教师的角度看,目前学校师资队伍学历、学位结构有很大改变,近几年一批高学历的优秀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双语教学的骨干力量。学校的网络和多媒体教室也是双语教学的重要保障,能满足教师双语授课的需求。
2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
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不能一蹴而就。新乡医学院是省属地方性医学本科院校,虽然每年生源丰盈,录取分数居高不下,但就实际英语水平来讲,学生高分低能的状况依然存在,语言应用能力不高,加之医学课程专业性强,行业术语多,疾风骤雨式的全英语教学效果较差。所以,不能追求全英语的教学形式。在内科学双语教学中,作者因地、因人制宜,尝试了中文和英语同时进行,学生适应以后逐渐加大英语比例的渐进式教学模式。比如在讲解某些医学定义、概念、诊断程序时主要使用英语讲解,中间插入汉语解释;插图和表格用双语标注,英语讲解。晦涩的医学术语则用汉语讲,显示英语释义。允许学生拷贝教师使用的双语教学课件,以便课后复习。作者认为,以下基本要素和实施模式决定双语教学的最终效果。
3双语教学实施策略
3.1有的放矢,选用合适的双语教材
作者认为在内科学部分章节开展的英汉双语教学,如消化道疾病,学生认知程度较高,比较易懂,可以从原版英语教科书中选择相应的章节和图表,经过教师的加工整理,制成课件,加注必要的母语来组织教学,其有利方面在于原版教材语言和内容都有保障,关键在于教师有的放矢的操作和编译能力。如果是自编或翻译过来的英语教材,语言和描述的准确性无法保障,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2提高师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语言应用能力指语言输入和语言产出双向能力,而不是英语应试能力。虽然本校高年级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好,但医学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相对不足,且英语词汇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第8版全国医学院校规划教材中各门学科均附有大量的专业词汇和术语,任课教师应及早引导学生多读多记,讲解必要的构词规律,如希腊语和拉丁语的词根、前缀和后缀的释义及发音规律,如英语后缀:-itis(inflammation炎症),-osis(ab-normalcondition,disease不正常状况,疾病),-oma(tumor,mass肿瘤,肿块),这些后缀的倒数第2个元音字母带重音,且发元音字母重读开音节读音。掌握了构词法和读音规则可以使英语学习事半功倍。词汇的大量积累能够使学生有信心接受,有激情参与双语教学。当然这对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有很高要求,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
3.3双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
教师必须懂得双语教学绝非是全英语教学,教师使用外语的比例也不一定要达到80%以上,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可以从最初的20%~30%,过渡到50%~70%,逐步达到以英语为主授课;课件以英语为主,可以有汉语注释。教师的语速不能太快,力争音正腔圆,绘影绘声,声情并茂;难读的词汇多读几遍,重点内容可以启发学生参与,比如翻译或复述。双语授课不是双语教学竞赛,只有教师的表演,缺乏学生的互动不是完美的课堂教学。授课是师生双向交流,既要讲得好,学生也要听得懂,涉猎知识的效度高。
3.4配套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措施
双语教学的开展不是教师随意的、基于爱好的个人行为,应置于整个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之中。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制定双语教学的可行性措施,如教师的培训、教材的选用、教学条件的改善等。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双语教学应有配套的倾斜政策,比如工作量的计算、优先提供国外进修机会等。双语教学也必须有教学评价的指标,不定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真实反映,做好教学反馈。
4结语
临床药学是药学学科发展和临床实践的客观需要,是在药学与临床医学的相互渗透中产生的。传统药学主要对药物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来源、生产加工、药理作用、使用、分析鉴定以及应用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是一门以“药物”为中心的学科。而临床药学对药学学科进行了新的阐释,首先,重点关注药物临床应用,引入了“以人为本”的概念,提出关爱患者、提高患者药物治疗质量、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的理念。其次,伴随着临床药学的产生和发展,临床药理学、临床药动学、临床药物治疗学、药物流行病学、循证药学等新学科也产生和发展起来,不仅拓展了药学学科教育体系,而且这些新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研究结果对药学学科基础理论的完善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对药物临床应用结果的关注,产生了药学研究的新课题和新方法,促进了药学学科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临床药学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及社会性3个特征:
①临床药学是医学与药学相结合的产物,还涉及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技术学科,是沟通药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其发展也取决于药学与医学等相关学科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②临床实践内容构成临床药学的核心部分,提高临床药物应用质量,唯有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实践和检验。因此,除了熟练掌握药学和临床理论知识,临床实践也是临床药学教育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掌握丰富临床药学知识的临床药师,活跃在药物治疗一线,在药物治疗疾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不可替代的作用。
③临床药学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丰富的人性关怀,学科内涵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性。社会因素是影响临床药学学科发展和临床药学实践的重要因素。临床药学的研究工作与临床实践不仅是以人的生物属性为基础,更要考虑人的社会性,关注心理、环境及社会等因素对用药结果的影响。临床药师在实践工作中需要建立与患者、医师、护士及医疗管理人员间的良好关系,具有丰富的社会学理论知识和交流沟通技能是成为优秀临床药学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法学、伦理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也就成为临床药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临床药学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临床药学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与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相比,起步较晚。受传统药学重生产、重科研,轻临床应用的影响,发展缓慢,甚至一度停滞。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医院药学都停留在药品调剂的范畴,进入90年代后,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药物使用咨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监测与报告等内容才逐渐被纳入医院药学的工作范畴并引起重视。2000年以来,临床药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仍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在就业前景不明确和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的困扰下,临床药学的学科设立长期受阻,更遑论建立合理规范的临床药学教育体系。
2.1就业问题虽然我国医院药学在逐渐转型,然而进程迟缓。尤其国内医院“重医轻药”的观念由来已久,短期内临床药学并不能在医院受到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效益等原因,部分医院对投资较高但经济回报较小的临床药学服务望而却步;同时,医院药学从业人员所受过的教育多为传统药学教育,缺乏临床医学知识,主要从事调剂等工作,很难带动医院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全国医院临床药学重点专科仅有北医三院、哈医大二院、中南大学湘雅二院、上海交大新华医院、郑州大学附属一院5家医院,数量较少,相关人才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情况无疑限制了临床药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成为临床药学教育发展的阻力因素。
2.2临床药学教育体系不完善我国临床药学教育经过数年发展,由于各院校的培养目标,学历学位,学制,课程体系,授课方式,实践安排,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不尽相同,所以培养的临床药学人才良莠不齐,教育效果有待提高。临床药学教育实践时间较短。国外临床药学教育学制多为6~7年,时间比较充裕,可安排1~2年甚至更长的临床实践,有些国家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一入学即进入临床参与实践,了解适应临床环境。而国内学制通常为4~5年,相对较短,因此临床实践往往被压缩在最后一年以内,有些学校的临床实践甚至不足半年,学生无法充分了解临床相关工作,这对本专业学生开展未来的临床药学工作相当不利。国内临床药学教育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沟通等临床工作技巧的培养。在美国,临床药师沟通于数十年前就已经引起了充分的重视,进入2000年以后,美国75%的药学院都专门开设了临床药师沟通技巧课程,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国内医药院校,而国内院校即便开设沟通技巧课程往往也是作为考查课、选修课等,并未受到足够重视。
2.3师资力量薄弱临床药学作为新兴专业,由于开设时间较短,没有顶尖级学术领军人物,缺乏一批懂医精药,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深谙临床实践的校内教师和临床药师。所以,梯队建设较慢、整体研究水平较低,国家研究基金中尚没有临床药学专项。这种现状需要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来逐渐改变。
3对我国开展临床药学教育的建议
3.1制定统一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方案教育主管部门应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对药学人才需求的变化,制定统一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方案,设置临床药学的专业学位,培养以服务患者用药为目标的高层次临床药学人才。
3.2加快课程体系的构建围绕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和与药物应用密切相关的药学研究工作,重视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生物药剂学、药理学、临床药理学、临床药动学、临床药物治疗学的课程建设,积极开设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循证药学及医药伦理学等新课程,增加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并注重引导学生对社会卫生资源、人类与社会环境、人类行为与健康等现代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体现人、疾病、药物、健康的统一。教学内容应该以专业为导向,循序渐进、有机结合、互相融合,构建系统的临床药学知识体系。临床药学专业教材编制是临床药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基础工作,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3.3重视实践安排,制定临床实践考核制度临床药师肩负着患者安全合理用药的重任,需要接受大量具体的临床实践训练。美国6年制的PharmD临床药学教育,实践渗透于PY(PharmacyYear即PharmD教育第3~6年)各学年间,采用早期见习,后期强化的制度。建议借鉴其渗透式的早期见习性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最后一年集中临床实践或与考研、找工作时间相冲突而导致实践质量下降的情况,也能够在相关理论教育后进行实践巩固,使学生知识掌握得更扎实灵活。由于国内临床药师制度不健全,学生实习常常按照住院医师的标准进行培训。建议聘请行业专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在师资中引进临床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增强教与学中的实践意识,强化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且使医药兼备的专家参与到教学建设中,共同制定适合临床药师的实践考核制度。
3.4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反对灌输型和封闭式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采用案例教学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例如:适当选择一些专题,以问题为核心,鼓励学生组织小组讨论,再以演讲的方式汇报结果,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时刻向学生普及关怀患者、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注重培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4结语
医院领导着眼于长远利益,以战略的眼光看待教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承担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任务,这不仅是一种荣誉,更重要的是这种荣誉和义务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是实现教学工作有序运转、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重要保障,我院建立了从院到教研室的行政管理体制,本着“以督促管,以督促教,以导促建,以导促学,管教建学结合,重在指导”的原则,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医院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
2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管理
建立健全临床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严格规范。我院为此建立了多项教学管理制度,如教学管理委员会职责、教研室工作职责、教研室主任职责、教研室秘书职责、带教老师职责,评教评学制度、实习生管理制度等,加强对教与学各环节的严格管理,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建立了由医院院长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分管副院长具体负责,科教科为全院教学工作的职能部门,医务科及临床科室协调配合,教学委员会专家参与后期教学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组织系统,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按照整体性、可行性、发展性原则建立并完善各层面、各主要教学环节的后期教学质量标准,作为衡量后期教学质量、约束后期教学过程,加强对教学工作各环节的管理与监控。
3保证教学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为了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保证教学经费及时、足额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由医院集中统筹,纳入医院总体财务预算,用于临床教学工作所需基本设施的建设。经费的投入坚持以“专款专用、节余结转、确保总量、逐年递增”为原则,教学经费只能用于支付与医院教学相关的费用。保证教学资金投入,教学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去年我院新建成电子图书馆系统,收录电子图书和期刊60000余册,临床各科室均可通过医院内部网络随时查阅。医院每年都有大批医务人员在职攻读各类学位、参加各种规范化培训以提高自身素质,保证与教学需要相适应。每年还对在教学方面有突出的科室、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授课人员发放讲课费,带教老师给予带教补贴。
4加强岗前培训,促进学生角色转变
临床实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树立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学生在医疗实践中学会运用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去认识疾病与防治疾病。学生要在临床实践中学习巩固医学理论知识,掌握临床技能,面对陌生的学习、工作环境,学生往往会感到压力巨大,为了帮助他们尽快实现角色转变,我院多年来一直坚持对医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时间为1周,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实习生管理规定、医院简介、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医疗法律法规、强化防范医疗风险意识、医患沟通技巧、病历书写规范、临床基本技能等。让学生对医院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明白了实习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完成角色转变。
5加强临床教学质量的监控,督促教学工作
教学存在着教与学两个方面,定期组织教学督导检查,能有力促进临床教学工作的提高。医院通过定期组织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召开师生座谈会,教学工作检查等多种形式,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了解临床带教实际,将教学工作检查情况通报给各科室,提出整改意见,并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做出部署,同时征求各教研室及科室对近期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评议科室实习生实习情况,形成一种有效的以督促管,以督促教,以导促建,以导促学,管教建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证机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相互推动、相互促进中进一步提高我院的临床教学水平。
6加强实习管理,保证实习质量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由教学法是是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PBL以问题为主线贯穿基础与临床,扩展横向知识,促进学生通过解决临床问题来学习基础理论,在解释各种现象时学习与运用基础知识。PBL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可以有条件地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和推广。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生所学知识水平的状况,病理学总论部分以大班形式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在分论部分(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内容(动脉粥样硬化)作为PBL授课内容。
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典型临床病例,设计难度适中的综合性问题,课前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案例问题充分预习教材,通过网络、图书馆、接触病人、请教医生等途径查找和收集相关资料,利用课外时间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每个学生提出各自的见解,相互学习,记录共同的问题,确定要讨论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第二次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相互提问,竞相回答。小组的讨论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成为了知识传授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路,帮助学生查找问题,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分组讨论完毕,先由各组学生代表对本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和适应。
2实施临床病理实践教学
病理学实践是病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充分利用吉首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丰富的病理资源,实现实践教学的优化调控。按照病理科的工作流程:
①让学生从外科手术中获取病理标本,学生面对的是真实具体的人体器官,调动了学生用肉眼观察器官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就能记忆并理解“肉眼观”。
②在病理科技术人员指导下学生自己进行取材到切片染色的一系列过程,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切片制作,注意石蜡切面和切片的染色问题,为最重要的“镜下观”学习打好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大体标本和切片标本可以很好地验证理论所学知识,增强理解,记忆效果远大于死记硬背。
③利用病理科显微镜和大屏幕电视及投影设备,教师和医师可同步带领学生一起观察病理切片,进行预诊,掌握好病理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镜下观”。④开展动物实验,让学生进行动物模型制作以及取材、切片和观察病变。在实验设计、观察、分析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⑤开展临床病理讨论会(Clinicp thologicl conference,CPC),参观尸体解剖教学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小讲课
小讲课内容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和《病理学》课程的内容,从70个学时的理论课中安排了4个学时的学生小讲课,每次小讲课2个学时,选取了第七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第八章“大叶性肺炎”等作为学生上讲台讲课的内容。学生小讲课之前,老师提前两周将讲课内容安排给学生,每小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参考书和文献、认真准备讲稿、幻灯片和教案。由每个小组选出的学生代表上台讲课,每人讲课约30min,采用PPT和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然后展示教案,最后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每组学生小讲课后老师做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还要指出讲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小讲课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多媒体教学方法
病理学作为一门形态学学科,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技术支持。
①利用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采用双向式教学,通过“学生通道”检查学生的实验情况,通过“师生交流”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通过“全体教学”将示范图像传送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应用数码显微互动系统让教师既清楚描述了病理变化又讲授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②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大量彩色图片、表格、FLASH等,光镜与电镜结合,正常与病理结合,从而增加了单位时间的教学容量,增强学生对病变的认识和理解,并将教学课件挂至网上,供学生查阅、复习、在线测试等。
③CAI课件。为配合实验教学编制了“心血管系统疾病病理”、“呼吸系统疾病病理”等CAI课件。课件中充分应用三维立体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病理学课程的内容。
④视听素材库。为了配合课程内容,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建立较为完整的视听素材库。素材库包括实验操作库和图片库两个部分。前者为常用操作录像,后者为大体、光镜结构图片,学生可在网上观看,在课后自主学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临床实习教学中采用核心能力教学模式,以培养护生的护理核心能力为目标,整合合作、互动、情境模拟、个案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护理临床教学质量。临床护理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但具有普通教学能力的共性,更有着护理学科教学能力的特殊性。为了适应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要求,提高临床教学质量,临床护理教师应具备以下教学能力。
2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对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2.1专业能力临床实习阶段护生主要进行基础护理的实践,同时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专科护理进行学习。临床护理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丰富的基础护理和整体护理知识及实践技能,熟练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护理知识,并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护生正确评估患者病情,用医学术语对病情进行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记录,指导护生对患者病情进行及时、充分的评估并给予治疗处置、健康教育、康复指导、药物相关知识宣教等。
2.2教育教学能力实习过程中护生要接触丰富的病例,了解前沿临床知识。临床护理教师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典型病例和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互动的讲解,对护理技能操作进行详细示教。学生入科前,各临床科室要根据本专业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根据核心能力培养要求提出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进而制定入科教育、教学查房、业务讲座的内容。这就要求临床护理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表达能力、应用多媒体的能力等。2.3领导能力领导能力包括决策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协调能力、指挥能力、沟通能力、亲和能力等。当前医疗市场较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护理工作的需求更高,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实习护生自身存在护理技术操作能力、护患沟通能力、基础知识及临床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同时,护生的年龄普遍偏小,实习过程中遇到繁琐的实际工作和意想不到的困难时,往往会出现挫折感。在这种情况下,临床护理教师要有较高的领导能力,才能带领护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良好的沟通和亲和能力,有助于临床护理教师与护生的沟通,及时发现护生的心理波动,并疏导护生的心理问题,提高护生对专业工作的认同感;较强的协调能力和指挥能力,能使临床护理教师合理安排日常护理工作和护理临床教学,实现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共赢。
2.4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临床护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并制定教学目标、重点,结合临床工作和教学实际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要面对患者及家属对实习护生工作能力的质疑和维权。这就需要临床护理教师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公平、公正的评估护生的工作;对日常工作中的突发事件有敏锐的判断力,合理安排协调日常护理工作与护理临床教学的关系,避免护理纠纷发生。
3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对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
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实习医院各科室的支持,实习医院建立护理教研体系专门负责实习护生的教育和管理问题。医院自护理部到临床科室分别设立内、外、妇、儿、五官等护理教研室,设置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并设立教育学院对护理临床教学质量全程监督。医院制定教研室各级人员岗位职责、护生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估制度等,对临床护理教师进行相关管理和培训。
3.1定期业务培训实习护生入科前,有教学任务的临床科室,按照实纲要求制定本科室的实习教学计划和具体内容、题目,并上报教育学院统筹安排。实习教学计划和内容确定后,在护士长支持下由教学秘书组织科室临床护理教师分别准备具体的教学内容。临床护理教师作为临床护士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为护生提供前沿的临床知识,但综合专业理论知识、人文学科知识不足,对疾病相关知识点缺乏结合临床病例进行突出的、系统的、互动的讲解能力。因此实习医院和科室定期组织临床护理教师进行专业和教学相关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要求各科室临床护理教师均应按照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要求进行实习带教,规范入科教育、业务讲座模式,规范实习护生考试及评价模式。教育学、心理学培训可帮助临床护理教师更好的了解实习护生的心理变化,因材施教、合理组织教学,更好地传授临床知识。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对知识点的学习更加直观,通过应用多媒体课件将知识灵活多样的展现给学生,可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及多媒体使用培训,可帮助临床护理教师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熟练应用于授课中。科室常用技术及最新进展培训,可提高临床护理教师的专业能力,更好的适应临床教学的要求。
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教材。如前所述,大一统的统编教材显然不适合我校的生源情况,而在没有或来不及编写合适教材的前提下,退而求其次,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删繁就简,精讲多练”是一个有效途径。临床医学专科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为农村基层社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应是放在第一位的,而不是全盘灌输理论知识。“短理论,长训练”,以能力培养为主,提高综合素质已成为专业内专家、学者的共识。理论够用为度,不应只停留在口号层面。但是,这个度怎样把握?就成为教改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实现。
1)吃透现行教材,根据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确定应知应会、必知必会的教学内容,对识别出来的内容精讲细讲,对后期临床教学无应用价值的删掉不讲,了解的内容粗讲略讲,突出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真正做到心中有数,笔下无情,该砍掉的章节、知识点要忍痛割爱,毫不顾惜,才能做到删繁就简。
2)打破学科界限,通力合作,集体攻关。加强医学基础课与后续课特别是专业课的融合贯通。淡化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突出强化专业课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树立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职业岗位服务的意识,改变各自为战,壁垒森严的状况,临床课还要积极听取、采纳医院专家教师的意见,实现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为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知识的有机联系,避免重复,可试行将某些基础课作必要的分割和内容上的组合,穿插到临床课中讲授,或实行部分内容分段教学,如神经解剖、临床病理、临床生化、临床药理等课程可移到临床课前进行,也可将临床部分的课程提前在基础阶段进行,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提高学习兴趣。
3)在以上两项工作做通的基础上,着力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医学基础课是这次修订的重点。我们发现,大一学生第一学期学习热情很高,纪律较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热情和纪律呈梯度降低,可能与基础课中的学习障碍有关。目前,我们的教学大纲是全景式的教材浓缩,覆盖整个教材,动辄五六十页,时间紧、任务重,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的吃力,费力不讨好,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大纲的修订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保证应知应会的内容,删除前后重复的内容,降低知识难度,缩小课程容量,这样才能达到删繁就简,因材施教的目的。
2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转化课堂”
修订出一个比较理想的教学大纲,仅是第一步,关键是如何落实,转化到课堂教学中去,践行教改方案,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仍按原大纲授课,轻车熟路,已经成为一种教学习惯,惯性的力量是可怕的,改变这种惯性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教师经常自觉不自觉的回到老路上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课堂:
1)严格执行新大纲。大纲是组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必须保证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坚决、无条件地执行,不允许无纲、超纲授课,保证大纲落实到课堂实践中去,真正做到按学生类别、层次、因材施教,才能达到本次教学改革的目的。
2)不断改进课程教学方法。我校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有一些创新作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看还远远不够,一是所占比重小,大量的课堂活动仍沿袭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没有根本性突破;二是缺乏经常性,教法改革只是作为某一时段的实验性教学,没有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这也与课程内容多、学时紧、大堂上课有很大关系。在教学内容改革的今天,“精讲多练”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教学内容的删繁就简也为我们提供了比较富裕的课堂时间,完全有条件推行新的教学方法。因此,要大力提倡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积极推行案例式教学、情景教学、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建立有趣、有序、有效的课堂,从而保证改革的教学内容顺利落实到课堂实践中去。从教学技巧来看,“深入浅出”固然是教学的理想境界,常见大家授课,繁难艰深的道理用一个通俗的例子便豁然贯通,化千钧于无形,但对于经验不足、学养欠丰的青年教师来说,便感到力不从心,深不下去,跳不出来,深入浅出变成了深入深出,结果把自己也绕进去,老师讲不明白,学生也听得一头雾水。我们不妨采用“浅入浅出”法,换言之,“只讲是什么,不讲或少讲为什么”,突出重点,简明实用,学生易懂易学,也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理论适度够用”的原则,何乐而不为呢?
3)大力开展集体备课为主要内容的教研活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集体备课要以研究教材、大纲、教学内容、教法为重点,统一认识、统一内容、法、统一评价。教乃研之基础、研乃教之利器。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的职能作用,把教研作为教研室的第一要务深入扎实的开展下去,务求实效,不走过场。积极倡导老师撰写教学日记,从教学叙事、反思、感悟入手,积累素材,积累意识,发现问题,找准突破口,在教中研,在研中教,教研一体,推动教学改革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教学内容改革的评价———“减负增效”
笔者认为,判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应该有两把尺子,即“把学生的课业负担减下来,把教学效能提上去”。目前,我校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以临床医学专科为例:必修课28门,平均每学期7门,周学时26.5,日均5.3学时,这还不算大量的计划外实验课、选修课、课外活动,晚自习甚至双休日都被占用。学生穷于应付,所学知识来不及消化、囫囵吞枣,学习效果差,根据有关资料报道,课程设置以每学期5~6门,周学时24以下为宜。因此,在教学计划未作大的调整修订之前,应充分利用课堂,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压缩课堂容量,使学生“学得会、记得牢、当堂消化”无疑是减负的重要标志。“增效”有两个标准:
1)有效的课堂组织,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怎样学习,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把沉闷乏味的课堂变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愉悦的课堂,才能把学习效率提上去;
2.教学内容、实验内容等与岗位要求有部分差距全科医学教育在我国的起步相对较晚,目前高校全科医学生的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我院的全科医学教育也是采用四年在校理论学习,最后一年临床实习的教学模式,在校学习期间,主要为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关实验也多是为了验证理论知识。而对于社区工作所需要的相关实验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较少,学生在校学习四年后,实际操作技能普遍较差,很多全科医学学生,在实习阶段一边重新学习实践基础知识,一边进行临床实习和操作,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缓慢,实践学习效果较差。并且许多学生感觉全科医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太多,临床中容易忘记。医院实习的科室均为专科为主,没有全科医生的角色体验。
3.实践教学师资以医院的临床教师为主,缺乏专业的全科医学教师,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我院的全科医学生实践教学的师资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本院相关科室的临床医生,二是全科社区基地的教师。相比较而言,本院的临床带教教师的学历以及水平较高,在理论和科研等方面占有优势,但是他们大都是传统的临床专业,多数人对全科医学缺乏必要的了解,不能用全科医学的思维指导学生,因而不利于全科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全科社区基地的带教教师虽然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但是普遍存在着学历较低,对全科医学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和学习,同时也缺乏相关带教经验。
4.社区实践基地建设不够完善,临床实习面临的问题多
(1)社区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学生多数时间仍然在综合性医院进行实习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一个重要过程,而对于全科医学生来说,到社区实践基地去实习也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过程,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全科医学生在最后一年实习期间,大多数时间和其他临床医学生一样在综合性医院进行科室轮转,而只是有少数时间是到社区进行实践,这就使很多全科医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与工作需要不相符。
(2)学生本身观念未转变,也影响了临床实习阶段的实践技能训练效果调查中我们还注意到,很多全科医学生当初报告本专业的时候,是看到国家对于全科医生的相关政策优越,但是经过学习,在最后一年面临工作选择时,却发现与理想有一定差距,很多全科医学生仍然希望到大城市、大医院去工作,其中很多人为了换专业选择考研;也有学生到处找关系希望到综合性医院的专科工作;甚至部分学生放弃医学,选择报考公务员或到药企工作,等等,这些都必然影响到全科医学生的实习效果,不利于实践技能的掌握。
二、提升全科医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策略
1.加大前期思想教育,提高全科医学生思想认识全科医学的发展是我国目前医疗模式的改革的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全科医学人才也成为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目前,很多经过多年5年培养的全科医学生最后却转专业甚至转行业,真正成为全科医生的人却非常少。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学校以及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并且让其看到本专业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的良好发展就至关重要。除此之外,使学生了解甚至接触国外先进的全科医学教育理念以及工作模式,使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认识也是早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2.根据学科特点,调整和改进全科医学生实践教学模式首先,学生在校期间应开设相关的实验课程,将现有的反复验证性实验内容调整为与全科医学工作性质相关的实验课程,并改进相关的教学方法,如采用情景模式教学法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其次,要将社区实践内容贯穿学生学习始终,从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到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各级各类社区实践中心融合到学生在校的全部时间中来,使学生能对未来的工作模式有一个全面了解,构建全科服务理念;同时也能使学生在不断的社区实践中,逐步掌握全科医生需要的各项基本实践技能。最后,在学生最后一年的实习中,除了前期在综合性医院进行科室轮转之外,在后4~8周的时间,让学生回到社区实践基地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一名全科医生的标准单独进行工作,从而检验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这几周的时间,学校也可以用来作为最终的考核,考核该生是否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留学生选择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的专业,学习和生活环境相对独立。因此,学生除了在每周6学时汉语课上可以接触到汉语外,其他时间几乎完全被英语或其母语环境所包围,这种环境下,让他们熟练掌握和运用汉语是非常困难的。
(二)学习内容
医学专业留学生的汉语课是不分科的,一本医学汉语教材上听说读写共同进行,课时有限,单位课时内需要掌握的知识量较大,再加上汉语是留学生们较为陌生的意合语言系统、汉字读写相对较难掌握。这些都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带来极大困扰。医学汉语的教材内容中加入了很大一部分医学相关内容,受篇幅的限制使得日常交际部分相对减少。教师若采用完全依靠教材的传统方法进行教学,便会脱离实际交际环境,学生在学习汉语初期,得不到使用汉语交流的,便会丧失学习兴趣。
二、教学策略初探
在汉语教学初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并努力使学习汉语和医学专业课的学习挂钩是对外汉语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学生在乐于接受汉语的基础上,再在课堂上引入好的教学模式、使用正确而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相信会对留学生学习汉语有很大助益。从表面上看,英语授课的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只要掌握日常会话,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就可以了,但实践和调查发现,系统地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常识,不光可以让学生在中国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老师们会发现,汉语好的学生,往往专业课的学习成绩也很好。当然这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天赋有关,但另外也要归功于汉语较好的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有效交流。
(一)注重文史知识的导入
要想引起学生的兴趣,除了和一般汉语言进修留学生一样,让其快速掌握基本的汉语会话,在一开始便产生使用汉语交际的之外,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文化导入,使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进而对汉语产生兴趣。如“故宫“”长城“”京剧”这些与中国文化知识相关的词语,绝大多数医学留学生完全没有概念。璀璨的中国文化本身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可以马上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勾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对英语授课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而言,对中国文化的感知与认同,不仅决定其汉语水平的进步,更与其学习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不容小觑。因此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要求绝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要配合中国留学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与世界不同国家、民族沟通交流的任务。
(二)注重民俗常识的扩展
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沟通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中国社会民俗情况知之甚少。很多学生除了知道这个国家叫“中国”,他们来时飞机落地的城市叫“北京”之外,对其他几乎一无所知。学生由于对中国民俗概况和思维方式不够了解,在实际交流中常常遵循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习惯行事,因此,在交际中常会导致交际失败、理解偏差,甚至会产生文化冲突。这使学生对融入中国社会失去信心,进而拒绝学习汉语。在口语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向老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商场里,男女一同购物,常常女性走在前面,男性跟在后面拎包;中国已婚妇女不冠夫姓、可以不戴婚戒。这些现象是否都说明中国是女性主导的社会?2.在饭店里可以看到各种奇怪的食物,中国人是不是一个野蛮的民族?怎么什么都吃?3.中国人好像都没有宗教,这是个没有信仰的国家?如果教师觉得这些问题与汉语教学无关,不做解释轻易放过,就会造成留学生对中国的认识偏见,而学生是不会对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国家的语言感兴趣的。课堂讨论中,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解释中国尊重妇女、中国的多民族融合使得饮食习惯互相影响,以及中国的自由等情况。
(三)注重医学术语的解释和医学知识的渗透
在医学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医学术语的学习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联系紧密,因此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教师做好这部分的教学工作,对学生日后专业课的学习和实习帮助很大。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中坚持以字为基本单位对于医学专业的留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快速适应汉语字本位这一特点,对于学生日后对医学语言,尤其是医学术语的学习有很大帮助。2.适当使用英语大量使用学习者的母语或其他第三方语言教授汉语历来是对外汉语教学所不提倡的。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现实中的问题,比如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很紧张,汉语方面,不但课时十分有限,课后学生也没有更多时间复习。这使以往用于语言留学生的纯汉语、以认知为基础的教授方式较难实现。在医学汉语的课堂上,需要学生用更短的时间来掌握更多与医学相关的语言知识。那么对于英语授课的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教学过程中以英语为辅助语言进行授课,可以得到更快、更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医学术语时,英语可以更清晰地表达复杂的概念。3.对于医学术语的解释,要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有些医学术语,如果单纯地让学生与其英文名称及图片相对照来机械记忆,难度是比较大的。而汉语是意合语言,每个词,哪怕是专业术语,词语内部字与字之间也存在着意义联系。如果为学生解释清楚这个词的汉语意义和来源,对帮助学生记忆有很大好处,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蛋白质”,就是“鸡蛋的蛋白中的主要物质”;“十二指肠”就是“一段肠,长度大约是十二个手指排列起来的长度”;维生素意为“维持生命的元素,没有它就会死”。类似的词还包括“胡萝卜素、叶绿素、桑葚胚(组织学与胚胎学)”等。
(四)让汉语学习与医学或未来求职工作建立联系
1.1研究对象
整群随机抽取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二年级2个班,1班99人,其中男36名,女63名,年龄19~23岁,平均(20.28±0.98)岁,作为传统组;2班105人,其中男40名,女65名,年龄19~23岁,平均(20.34±0.90)岁,作为教改组。两组同为3年制全国高考统招专科学生;专业基础各学科平均成绩结果显示,传统组为(81.33±6.32)分,教改组为(80.99±6.76)分;两组学生LASSI量表下学习策略评分及等级调查结果显示,传统组为(23.90±1.76)分,教改组为(23.97±2.48)分;学习策略良好、中等、较差三个等级分别总评结果显示,传统组分别为228例(23.03%)、426例(43.03%)和336例(33.94%),教改组分别为241例(22.95%)、468例(44.57%)和341例(32.48%)。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对象本学期没有参加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其他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完全相同。
1.2方法
两组所用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目标、任课教师及教学时数、辅助多媒体电教等均相同。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传统组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向传递模式,辅以电教设备、正常及常见异常心电图图谱完成教学;教改组采用以胜任力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完成教学,以诊断学中心电图检查为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课程整体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为基础,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突出能力目标,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设计和重组项目化课程整体内容。
1.2.1.1课程目标设计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通过以胜任力为导向的项目化训练,学生能运用心电图学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获得较强的心电图阅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1.2.1.1.1技能目标
①能识别心电图机主要操作部件并掌握其性能,能正确操作心电图机并独立描记心电图;②画典型的心动周期,并标出各波、段及间期的名称及所代表的意义;③能准确测量心电图各波段及间期,准确判断心电图各组成部分的数值及形态是否正常;④能按正确步骤对心电图进行分析,计算心率、判断心电轴、循长轴钟向转位及其临床意义;⑤能识别心房、心室肥大的心电图,并归纳其心电图特点;⑥能识别心肌缺血、心肌损伤及心肌坏死的心电图,并作出定性、定位及分期诊断;⑦能正确分析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并作出初步判断;⑧能分析高钾、低钾、高钙、低钙及洋地黄类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1.2.1.1.2知识目标
①理解心电图基础及二次投影的原理,熟悉“Einthoven三角”理论;②学会心电图常规12导联的联接方式,熟悉心电图的临床应用意义;③掌握心电图各波段及间期的生理意义;④掌握心电图各部分的正常值范围及形态特征;⑤熟悉心肌缺血、坏死的原因,掌握心肌梗死图形的演变;⑥了解各种心律失常的概念、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⑦了解心电图对电解质紊乱及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监测的意义。
1.2.1.1.3素质目标
培养对待患者爱心、专心、细心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书面表达能力;积极主动的态度;团队协作和自我学习能力等。
1.2.1.2项目设计,内容重组,任务分解
考虑到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设计的项目要覆盖胜任岗位要求的所有知识点,能实现所有技能目标和知识目标,每项岗位技能在项目任务中要得到反复训练,直到达到胜任岗位的要求。对心电图检查内容进行重组和项目任务设计,再将各任务细分为子任务,通过任务的训练,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心电图基础知识和较强的阅图能力,掌握操作技能;最后通过综合训练,让学生掌握综合技能。在训练过程中,岗位职业素养人文教育贯穿始终。
1.3调查工具
采用LASSI量表作为评价工具,LASSI既可以作为诊断手段来评价学生学习策略的水平,也可以评价干预措施的有效性。量表共77个项目分为10个分量表,10个分量表的主要内涵如下:态度(Attitude,ATT)、动机(Motivation,MOT)、时间管理(TimeManagement,TMT)、焦虑(Anxiety,ANX)、专心(Concentration,CON)、信息加工(Informationprocessing,INP)、选择要点(Se-lectingMainPoint,SMI)、学习辅助(StudyAids,STA)、自我测试(SelfTesting,SFT)、考试策略(TestStrate-gies,TST)。除“选择要点”分量表有5个项目以外,其余各分量表均由8个项目构成。每个问题从完全否定到完全肯定,反应结果采用里克特五级记分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大量专家学者的多次实践与论证,LAS-SI量表已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直接采用国际上的常模,未经修订,根据常模将被试的原始分数转换为百分数。百分比等级75%以上,表示学习策略良好;50%~75%之间,表示学习策略中等;低于50%,表示学习策略较差。
1.4评价方法
1.4.1两组学生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课程教学结束后,检测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基于岗位胜任力设计考试、考核内容,按照国家执业助理医师理论考试形式,进行理论和技能考试,职业素质考核贯穿在考试考核之中。两组考试及考核内容、难度、形式及覆盖面一致无差异,实行统一标准评阅,教师、学生自评和小组之间的互评成绩均参与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考核评定,各占一定比例。
1.4.2两组学生学习策略评价比较
课程开课前和结束后,分别用LASSI量表,采用统一书面和口头指导语进行集体施测。先后两次两组共发出调查量表408份,当场收回40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问卷收回后交叉检查,再由负责人复核,统一将反向表述问题正向计分、正向问题反向计分,分别进行统计。双人录入数据,对教学前后两组学生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做出诊断性评价,比较两种教学方法对两组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对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理论知识考试、岗位职业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理论知识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5,P=0.428);两组学生岗位职业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7,P=0.013),提示教改组显著优于传统组。2.2两组学生学习策略评价课程开课前两组学生学习策略评分、等级情况和良好学习策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课程教学结束后,两级学生学习策略各项指标比较结果如下:
2.2.1两组学生学习策略评分情况比较
对量表中反向表述问题正向计分。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学习策略调查所得各分量表的平均得分及标准差进行统计学描述性分析,并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ATT、MOT、TMT、CON、INP、SMI、SFT、TST8个分量表教改组与传统组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NX和STA分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两组学生学习策略等级情况分析比较
根据国际上的常模将被测学生学习策略的原始分数转换为百分数。传统组学生百分比等级在75%以上为19.19%~29.29%,总体平均为23.23%;教改组学生为26.67%~35.24%,总体平均为32.00%。其中得分在75%以上分量表人数最多的是教改组中的SMI分量表(37例,35.24%),最少的是传统组中的INP分量表(19例,19.19%)。传统组学生百分比等级在50%以下为24.24%~40.40%,总体平均为34.24%;教改组学生为15.24%~36.19%,总体平均为24.00%。其中人数最多的是传统组中的CON分量表(40例,40.40%),最少的是教改组中的ATT分量表(16例,15.24%)。两组学生学习策略等级总体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30.557,P=0.000);两组学生10个分量表中ATT、TMT、CON、INP、SMI和STA6个分量表百分比等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教改组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组;余4个分量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3两组学生运用良好学习策略的改变情况比较
对量表中反向表述问题正向计分,将收回的问卷总体分析,统计选择相当一致和完全一致两项的人数(频数),分析两组学生运用良好学习策略的人数变化。结果显示,两组学生运用良好学习策略的人数总体变化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3.380,P=0.000);其中ATT、TMT、CON、INP、SMI和STA6个分量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教改组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组;余4个分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基于胜任力的项目化教学可促进临床岗位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的提高
医师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需的职业精神、专业知识、技能,是我国医疗行业的准入制度的一种。现行的医学教育和考试原则均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仍然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有潜在的密切联系,考试成绩的优劣也能从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医科院校的教育水平。以往的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缺乏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医学生成为医生后由于沟通技能等职业素养缺乏导致医患矛盾日益激化。教改组依据执业(助理)医师必备的岗位胜任力,参照国家执业(助理)医师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内容及形式,进行理论和技能考试,改组和传统组考试、考核及评阅标准。两组学生理论知识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5,P=0.428),而两组学生岗位职业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7,P=0.013),提示教改组显著优于传统组,说明此项教学改革对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能取得与传统教学相同的效果,同时又有效促进了学生对临床岗位职业技能的掌握及职业素养的提高。
3.2基于胜任力的项目化教学可提高学生学习策略水平
基于胜任力的项目化教学与学习策略的各个相关因素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学习策略是为有效学习所采取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课程结束后学习策略比较分析,两组学生学习策略平均评分及标准差,除ANX、STA2个分量表外,其余8个分量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此项教学改革对学生在追求学习成功、完成与此相关的任务的态度、完成具体学业任务所负责任、学生建立和使用时间的水平、注意力集中在特定学习任务上的能力、促进理解和回忆的程度、识别出用以进一步学习重要信息的能力、自我检测的意识程度及方法、运用备考和应试策略的水平等方面有一定帮助;但在自我调节学习压力和对学习成绩的担心程度、创造和使用辅技术及材料来帮助学习和保持信息的能力方面需要教师对学生加强指导,届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水平。通过对两组学生学习策略百分比等级水平及总体平均分析比较、两组学生运用良好学习策略人数(频数)及总体平均分析比较,发现在ATT、TMT、CON、INP、SMI、STA6个分量表和总体平均方面,教改组均显著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表明基于胜任力的项目化教学能改善和提高追求学习成功、时间管理、集定学习任务、识别学习信息要点、使用辅技术等学习策略的能力;同时对正向提高学习策略效果明显。
3.3存在的问题
①教师不足,学生数量多,分组多而教师数量不足,如分组少而每组学生数量多,教学时教师无法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交流。②教师经验不足,对教学法理解不充分,忽视课前准备,学生自学效果差。③实训设施不足,教学改革对配套设施建设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如教学场地、模拟情境和教学用具等,上网和图书馆等教学条件的限制,影响了教改的广泛应用和实施水平。④缺乏规范的教材、组织设计和实施方式,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查找资料,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等都直接影响教改的效果。以上不足与文献报道的PBL教学方法实施存在的问题类似。
3.4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