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2:50
导语:在体育投资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当然除了这些主要数量指标以外,当前的全球化趋势与19世纪在金本位制下所达到的经济一体化(全球化)也有质的区别。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卷入这场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地区更多,更广泛,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它所涉及的领域更多,更深入,层次更高。尤其重要的是,企业的全球化过程,跨国公司的发展所达到的程度是空前的。我习惯于用公司一体化的概念来概括这一过程(corporateintegration)。根据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可以把公司一体化分成若干层次,我们这里不去仔细分析它们的区别。但概括地讲,全球范围内公司一体化网络的建立,使得从R&D到生产再到销售的整个价值增值链的各个环节,被按照最有利的区域布局安排在世界各地,使全球范围的国际分工越来越多地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分工,再加上相关企业的战略联盟,又大大扩大了企业(公司)一体化的外延。企业的国际化、一体化的这种趋势,已经使世界市场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真正象微观经济学中所描绘的那种纯净的市场机制所涵盖的交易的范围越来越小。世界市场已经由跨国公司这一只只“看得见的手”给组织起来了,变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于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的产品出现了。这种产品,由于它的价值增值链占据了世界各地最有利的区位,所以在它身上体现的是一种全球的集合优势,而不单纯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区位优势。
这个事实所产生的影响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理论的影响。这种情况对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特别是以要素禀赋论为核心的经典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这样一种全球化商品在国际间的流动,很难用反映一国区位优势的要素禀赋论来解释。如果做实证分析的话,你会发现这种理论对当今国际贸易的发生机制和商品流向的解释力一定要大打折扣。最终商品的出口国或许只具有加工组装方面的优势。
第二、对企业的经营实践的影响。全球化商品的出现,使那些没有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被推到绝对被动的境地。只局限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进行发展,它的产品充其量只能具备这个国家的区位优势(具有国家特征的优势)所赋予的竞争力。如何与集全球优势于一身的那种全球化商品相竞争,是可想而知的。过去人们所关心的是企业具备了哪些优势才能开展跨国经营,现在更重要的问题是跨国经营本身就是企业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那么这些企业如何生存?出路何在?一个办法是求助于政府,在对外封闭、与世隔绝的状态下寻求发展,这条路显然不合潮流。
另一条出路恐怕只有在开放条件下去寻找。既然国际生产已经形成越来越密集的全球一体化的网络,那么如何在这样的网络中的某些环节找到自己的位置,变成国际生产一体化网络中的一部分,找到这样的位置再谋求发展,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举例来说,我们说中国的汽车行业在短期内难以在整车的出口上有所作为,但是可以选择发展零部件生产。但是这显然有个前提,就是要先将自己纳入世界汽车行业国际一体化的网络中去,否则你自己生产出来的零部件是为谁配套的呢?你知道人家的规格和性能上的要求吗?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发展合资合作乃至于与跨国企业的战略联盟,不只是你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更是生存竞争的需要。为了得到政府给合资企业的优惠政策而去寻求合资合作,与上述这个主流不合拍。
第三、关于民族经济和民族国家政府的作用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民族经济的概念也要进行必要的重新思考。首先,我们上面提到的真正实现了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它们的国籍的观念已经淡化,尽管我们还不能说它已经完全消失。正象湖北大学柳剑平教授在他的论文中指出的那样: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社会中经济联系和交往活动的“完全行为能力”主体,其个体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并非完全一致,它实现“个体利益”的市场规则并不完全服从于国家实现“整体利益”的博弈规则。西方早有一种说法,判断一个企业的归属问题不仅要看它的shareholder(stockholder),而且要看它的stakeholder。也就是说,企业的所有者是重要的,但从更广的意义上,所有与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人们的归属问题也是重要的。美国的跨国公司来中国经营,你不把它看成是中国的,是可以的;但它在什么意义上、在多大程度上还是美国的?这也是个问题。当然跨国公司与其母国的关系问题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做详细分析。
另外一方面,我们来看看政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的政府之间的竞争关系也将成为全球化的。这种竞争关系的核心内容是,每个政府在它所管辖的领土范围内通过提供一整套制度来创造一种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环境。这种服务的提供是通过“准市场化”的机制来实现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包括本民族的和外族的),在“国民待遇”的原则下,以税收作为代价来购买这种制度,以获得在这个领土范围内发展的机会。创造一种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机会,不是给予某些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所能比拟的。这是全球化背景下政府间竞争的一个特点。
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直接的目标:一是税收收入最大化;二是国民福利最大化。至于财富的创造过程具体是由什么人在组织的,并不是最重要的考虑。只要财富为这个领土范围内的公民所享有,就是可取的。
当然根据这两个目标,政府也可以有意扶持某些产业。但是需要注意,政府鼓励的是某个产业的发展,那么为此而制定的优惠政策应该惠及所有有意投资于这个产业的投资者,而不仅仅是外商或者内资。既然要扶持的是一个产业,而不是哪一类的投资者,那么所有投资于这个行业的投资者,无论是外商还是内资,也不论是国内的国有经济成分还是非国有经济成分,都应该享受同样的待遇。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可以创造真正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二是可以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加快重点产业的发展。这里有一个基本点需要重申,政府要扶持的某个新兴产业,而不是哪一类人,哪一类投资者。
关键词: 国际投资与贸易,环境法律问题,环保标准,绿色壁垒
1 引言
环境、资源和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三大社会问题。就投资与贸易领域的发展趋势而言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 ,环境指标都正在变成一个影响产品竞争力和进入市场的重要因素 ,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世界贸易组织 (WTO)的前身关贸总协定 (GATT)也非常关注环境问题 ,将乌拉圭回合后的下一个回合确定为讨论环境与贸易关系的“绿色回合”。因此 ,有必要对环境与国际投资、贸易的关系及有关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2 环境与国际经济贸易的关系
2 1 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犹如一把“双刃剑” ,既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积极、有利的影响在于 :(1)、通过技术贸易带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结构调整和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2)要求取消补贴 ,可以减少那些有害于环境的经济活动的数量。消极、不利的影响在于 :(1)、通过促进经济发展而刺激土地、矿产、森林、水等资源以及能源的消耗 ,形成新的环境压力 ;(2)、在现行条件下 ,自由贸易制度同样存在忽视环境损失的“市场失灵”问题。
2 2 环保标准对产品竞争力和国际资本流向的影响
各国生产力发展阶段 ,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重要程度、环保资金和技术水平等的差异 ,决定了各国环保标准的参差不齐。而环保标准对产品的生产成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都会产生影响。可以说 ,各国间环保标准的不一致 ,会使那些投资于环境管理严格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受到削弱 ,从而使工业迁移到那些环保标准较低的国家或地区 ,甚至出现“生态殖民”。而在发达国家 ,产品制造商往往要求所在国的政府对来自环保标准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征收“污染倾销税”、“绿色关税”等 ,以消除因环保标准的差异给产品竞争力带来的不同影响。
2 3 环境标准与非关锐贸易壁垒在逐步降低、直到取消多边贸易中的关税壁垒的情况下 ,具有合法身份的环境保护逐渐成为一种服务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武器。从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的规定看 ,关税水平进一步降低 ,传统非关税壁垒的活动余地明显减少 ,“自愿出口限制”等灰色区域措施将被限制使用。因此 ,今后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将更多地使用环境保护名义 ,通过设定种种环境等方面的障碍即“绿色壁垒” ,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 ,形成国际贸易中的“绿色保护主义”。
3 国际条约和公约有关环境与贸易的规定
3 1 国际环境条约、公约中的贸易条款
为了控制跨国界的污染转移 ,保护候鸟、鱼、海洋动物以及濒危物种 ,控制危险产品和物质的危害 ,保护全球生态环境 ,许多国际环境条约、公约规定了贸易条款 ,把贸易措施作为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
(1 )、规定许可证基础上的进出口。如《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规定 :如果确认为是濒临灭亡物种的贸易 ,应全面禁止 ;对于有可能面临灭亡威胁的物种 ,除非这些物种的贸易受到严格控制 ,应该在科学和管理当局批准承认的出口许可证的基础上准许出口 ,同时规定进口国只能在出口国政府颁发许可证的前提下才允许进口。
(2 )、禁止或限制进出口。如《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控制危险物品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 ,不仅要求缔约国限制或禁止与其它缔约国之间的贸易 ,还要求限制或禁止与其它非缔约国间的贸易。
3 2 关贸总协定 (GATT)中的环境条款
GATT第20条允许国家采取“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 ,以及在与国内生产和消费的措施相结合的情况下 ,采取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 ;乌拉圭回合《贸易技术壁垒协议》规定 :“任何国家可在其认为适当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环境 ,只要这些措施不致成为在具有同等条件的国家之间造成任何不合理的歧视 ,或成为对国际贸易产生隐蔽限制的一种手段。”但在实际上 ,该规定为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提供了“依据”。
4 环境问题对我国外经贸发展的影响
4 1 环保标准差异对我国引进外资的影响
在投资方面 ,由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标准已相当严格 ,在这些国家或地区被限制或淘汰的重污染产业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而这种转嫁污染的行为又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更趋恶化 ,国家经济利益受到损害 ,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受到不利影响。我国在利用外资过程中也存在上述现象 ,而目前在对外商投资项目进行审批的过程中缺乏对环境因素的适当考虑 ,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也没有得到严格的实施。
4 2 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以一系列的国际条约、公约和国内法律法规为根据 ,以保护人体健康、环境与资源为表面目的 ,涉及与保护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产品 ,因而具有合法性、隐蔽性、广泛性等特点。就实施效果而言 ,发达国家制定的较高环保标准和相应的限制措施绝大多数对来自环保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不利。
从目前国际贸易的实践看 ,常见的绿色非关税壁垒主要有下述几种形式 :(1)单边主义 ,即一国对其内部及外部的商务活动单方面制定法律、标准 ,并加以实施。 (2)境外裁决权 ,即某一项法案 ,它有权对发生在本国之外的活动加以裁决。这方面最著名的案例就是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金枪鱼-海豚事件。 (3)国家环境管制法律法规 ,即根据GATT第20条的规定 ,国家可以采取“必要的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与健康”的环境措施。 (4)多边环境措施 ,即有些国家利用国家间缔结的环境条约、公约的某些条款建立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市场是香港、日本、美国、欧盟、东南亚、韩国 ,以及我国的台湾省等发达或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产口进口标准 ,大都包含我国产品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的严格的标准 ,如防污标准、噪声标准、电磁辐射标准等。如果这些国家、地区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将贸易与环境紧密挂钩 ,将使我国在产品出口范围、出口速度上遭受打击。在产品结构方面 ,绿色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的比重日益增大 ,而初级产品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 ,这对以初级产口出口为主的我国显然不利。面对这一国际性趋势 ,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就对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而言 ,由于绿色壁垒的制定涉及从产品生产、销售到报废处理的各个环节 ,制造商、出口商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 ,必须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鉴定等手续及其相关费用 ,从而使企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 ,影响到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 对策和建议
5 1 完善环境法律和强化环境执法
应当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 ,特别是制定和完善环保产业专项法规 ,促进环保产业和环保技术的发展 ,并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外商投资项目中的实施力度 ,防止发达国家通过污染转嫁对我国进行“生态侵略”。
5 2 利用双边或多边贸易体系中的非歧视原则 ,抵制国际贸易中的“绿色保护主义”
如果发达国家或地区根据其环保标准对我国产品在当地的销售采取歧视性做法 ,我国一方面可以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确认的相互给予非歧视待遇和国民待遇的规定和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公约中对发展中国家给予特殊照顾的规定 ,向有关国家提出抗辩 ,力争通过磋商、谈判解决此类贸易纠纷 ,同时也可以向有关国际组织提出申诉 ;另一方面可依据《对外贸易法》的有关规定采取必要的反报复措施 ,维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合法权益。
5 3 尽早推广实施ISO 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并从法律上完善有关制度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 14000系列国际标准已于1996年正式公布。该标准以改善全球环境、促进国际贸易为目标 ,涉及从原材料的开发生产到产品制造、使用及报废处理的所有环节和活动。对于任何不符合该标准的产品 ,任何国家都可以拒绝进口。因此 ,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保标准的要求 ,我国应制定和实施与ISO 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配套的国内法律法规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法律法规 ,通过立法程序把ISO 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5 4 加强国际立法合作
应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现在和将来环境与贸易所进行的讨论和谈判 ,表明我国在环境与贸易关系问题上的立场 ,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公正、合理的地位。
参考文献
① 曲小如 ,环保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国际贸易问题 , 1996(1)。
② 王瑜 ,中国社会标志规划 ,环境 , 1996(3)。
③ 孙昌华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 ,法学评论 , 1996(4)。
④ 曲小如 ,论多边环境协定的贸易条款与关贸总协定条款的相容性 ,国际贸易问题 , 1996(7)。
⑤ 谈臻 ,国际经贸中的环境壁垒及其法律对策 ,国际贸易问题 , 1996(10)。
论文关键词: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
1.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界定
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区分他们的标准主要是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上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农村体育公共产品较之于一般公共产品,其特殊之处在于供给区域主要限定在农村,其产品类型主要是体育设施和服务等。因此,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应是指以农村为服务区域的,在消费和使用上具有一定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体育设施和服务。由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在既定的产出水平下,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这就意味着,若按边际成本定价,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必须免费供给。而且,由于其非排他性,无法排除打便车者毕业论文提纲,私人部门供给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成本无法通过市场获得补偿,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但由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可以改善亿万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因此,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应主要由政府承担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并辅之以其他供给方式。
2.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现状分析
2.1城乡二元发展战略所形成的城乡分割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以农补工”、“重城轻乡”的二元发展战略,以二元社会制度下城乡一国两策的“体制内、体制外”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重点或优先把财力、社会资源用于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在“以农养工、以农哺工”制度安排下,一些“重城抑乡”、“重工轻农”的不公正政策措施名正言顺、大行其道。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渠道则是主要由农民自行解决,国家仅给适当补助。而且在特有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差别政策的作用下,国家通过工农价格的“剪刀差”等非经济手段提取农业剩余提供工业资本积累及城市建设,逐渐形成了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职能加强的同时却弱化了公共服务职能,严重阻碍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完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正是由于城乡二元发展战略的影响,使得我国农村资金流出多、补偿少,在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投资的“城市偏向”情况下,农村已形成了“城乡收入分配存在差距,农村公共产品投资不足、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资金来源、城乡收人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更加滞后”的恶性循环现状。因此,我国传统二元社会制度下农村公共政策的偏颇性和不公正性是导致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总量上供给严重失衡以及城乡极大差距的首要因素,同时也反映了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的初级性和城乡之间发展的严重不均衡性。
2.2“举国体制”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形式的弱化
我国体育“举国体制”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初。在半个多世纪中,这一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论文提纲,是我国制定和实施奥运战略不可动摇的基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虽然经历了人民公社时期、时期以及现在的农村税费改革后时期二个阶段的变迁,但本质上都是一种以政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单中心”供给体制。在政府内部,各级政府之间的公共责任划分不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在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单一供给体制下,我国的农村公共产品是由各级政府联合供给的。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供给,地方政府只负责地方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很清楚。然而直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县乡财政目前困难重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便失去了必要的财政支撑。由此,处于边缘状态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更是首当其中成为“弱化”的对象。
2.3责任主体角色“缺位”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挤兑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基础性、效益的外溢性特征,决定了政府必然是公共产品的责任供给主体。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职责来看,全国性的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负责提供,地区性的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但农村基层政府、权力部门在各项达标考核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及目前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监督制度、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的还不够完善,体育公共产品资源配必然成了他们挤兑首选的对象。其次,农村实行分税制后,因制度变更改变了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没有相应的财权作基础状态下下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承担过多的责任,本已捉襟现肘的基层政府,势必再次陷入与上级政府在税收激励和自筹边界确定问题的矛盾之中。虽然税费改革后农村的“一事一议”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一定制度空间,但广大农民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需求的非迫切性及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根本得不到多数人的统一和有效的供给。可见,在这一不公正公共财政制度和财事权不对应的裁判框架下,其必然的结果是各级政府在农村体育公共产品责任角色的长期“缺位”。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包办”单中心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在我国地广人多农业社会环境下毕业论文提纲,以及人们多样化与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与服务面前,不仅显得杯水车薪,而且“缺位”现象越来越严峻。当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观念和体育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影响中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
3.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
3.1改变传统观念,建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体制
历史地看,中国举国体制既反映了中国国情特定的发展道路和背景,也反映了人们在特定时期对于优先与兼顾、效率与公正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基本施政纲领是公民享有均等化的社会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公正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以及协调社会利益机制的立足点,从以往注重竞技体育走向两者之间的“同步化”或“相对平等度”,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平衡点和最好结合点,建立合理配置体育公共资源的新制度和公共政策体系。基于社会公正基本理念和规则,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应改变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的体育观念,以政府再分配职能的正当性,通过专门性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公共政策的出台,制定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以公共政策所特有的权威性、强制性和持续性,来确保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建设资金具有稳定的来源,以制度和法规的手段保障农村这“边缘群体”享有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权益。
3.2完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一方面,政府代表社会的公共利益,有责任也有义务提供那些市场调控失灵的体育公共产品,而地方政府主要负责提供那些与本地区的农业、农村和农民自身发展有关的体育公共产品,政府作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多元主体中的最重要一元,是由政府自身的属性和本质决定的。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该成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优先的供给者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另一方面毕业论文提纲,私人及企业可以提供一些产权归属明确、能够市场化运作和排他性收费的体育公共产品,私人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村非盈利组织在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需政府的引导、扶持和监管。还有各种非政府合作性的农村、社会服务机构和组织也是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提供主体之一,可以提供收益界限清晰、可以排他性收费的体育公共产品,主要是某一领域或生产环节所需的重要的技术和生产信息。优化供给结构,实现由政府单一主体向政府、私人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村非盈利组织多元主体的转变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各供给主体的资金、知识、技术等优势,较好地使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相互协调,发挥开放系统的整体功效。
3.3实现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创新,建立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
加快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真正实现农村村民自治,首先要实行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多中心决策体制,必须坚持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政府决策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关系地区农村村体育发展大局的,如农民体育活动组织规定、农村体育场地建设方案等体育公共产品的决策中,要不断整合其决策程序,从而真正体现和维护农民的利益。其次,要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深入基层了解农民需要什么,进行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增强对农民需求的反馈,做出反映农民真实需求的决策。建立关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重大决策的听证制度。这样可以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资金的合理流向,真正体现广大农民的意愿。
3.4建立有效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评估与反馈机制
首先,要改革现行的农村干部考核制度毕业论文提纲,将农村基层干部的晋升与本地区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直接挂钩;其次,政府要加强对私人企业、非盈利组织供给体育公共产品的监管力度,保证农村公共产品有效性供给。完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绩效评估制度,制定科学的组织方法、操作规则、评估标准及指标体系,建立相对独立的评估机构,配备多学科和具备政策科学知识的评估领导队伍,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评估。此外,要加大对偏远农村和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养,采用“走下去”和“走出来”两种方式来进行培训;对投资西部偏远和贫困地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企业,除上述政策上给与优惠外,国家可对其企业的发展和运行给与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农村也可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吸引企业投资,采用共用、共管模式进行有效管理。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是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团体以及农民朋友自身的大力合作来共同完成,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闵健,李万来,卿平,等.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界定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5,11.
[2]赵艳芹,等.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农业经济,2006,5.
[3]闵健,李万来,卿平,等.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界定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5,11.
[4]楚永生,丁子信.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消费水平相关性分析[J]. 农业经济,2004,7.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体育产业的年产值约在4000亿美元而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写作毕业论文在体育产业发达的北美.西欧和日本.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都排在国内十大产业之内。美国NBA1997年~1998年赛季的总收入为22亿美元.平均每支球队约7600万美元。1977年美国体育的总营业额超过了1000亿美元.居全美经济各大产业的第22位。美国1998年的体育产值达631亿美元.超过了国内的石油化工业汽车业.占GNP的13%.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超过3000亿美元。意大利的“足球产业”闻名世界.一个星期日举行的“足球日“中.全国足球球迷的总开支就达2000亿里拉。澳大利亚90%的国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运动和休闲创造的产值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国际足联的研究表明.与足球有关的营业额每年高达2500亿美元其中包括运动员的工资、门票.广告、电视转播.运动器材销售、机票.住宿费用旅游以及相关的工业等等。据统计足球运动直接和间接雇用的人数高达45亿人。2002年.日本体育产业的总收入为4.2万亿日元.居十大支柱产业的第六位。可以预见.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体育经济的发展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而且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体育消费已转而成为一种刚性的需求.美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消费的体育人口比例达到77%.德国为67%.日本是65%加拿人是50%正是这种刚性的需求给了体育经济强有力的支撑。而目前我国体育专业市场规模还很小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只有两万多家尽管总投资额超过了200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600亿元人民币但体育产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0,3%体育人口比例约为31%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这种差距其实就是一种潜力.那么.怎样尽快地找出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因素.开发这种潜力,使体育经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小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则是迫切需要的。
二、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自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经济改革.被誉为“朝阳产业的中国体育经济发展势头也十分喜人.但体育经济的发展却明显落后于其他行业的发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表现为:
1体育消费意识相对滞后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视野不开阔.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两者之间严重脱节。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低层次消费上而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目前.我国除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城市以外.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不强。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观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体育消费的结构不尽合理。据调查,我国城市居民对体育的投入主要以运动服装等体育用品消费为主占体育消费支出的81%不少年轻人情愿把钱花在卡拉OK娱乐场所或网吧上网聊天方面却不愿花钱参加体育锻炼。
2.传统体制的制约
我国体育赛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国家体委包办.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严重影响了企业投资体育的积极性形成了“居民低收入一政府投资一福利分配一投资萎缩的经济流程。
3,体育消费有效需求不足
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形成体育消费和体育投资热.而中国目前还不能形成这个热点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国民消费率还处于较低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在所统计的36个国家中.只有8个国家的消费率低于7O%.其他国家的消费率均在70%以上.而我国的消费率一直徘徊在60%左右比美国低24个百分点.比印度低18个百分点。这一差距表明.在我国单位劳动成果中.可供消费的部分较少.用在体育消费的部分就更少了。
.缺乏专门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体育产业的开发需要既懂体育.又懂经济和管理的人才,而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大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和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一般只熟悉体育工作而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深入了解体育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形成一个体育产业人才群体。
三,加快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进程,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体育行业部门还仅仅处于场地出租和有偿指导等浅层次的经营阶段。写作硕士论文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快速增长解决体育经济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就成为迫切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保障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全民体育消费意识
体育市场是沟通体育消费与生产的桥梁.是满足居民体育消费.推动体育发展的动力。要加强对体育消费的宣传和引导.强化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增强毒健身意识,努力倡导健康科学的健身理念,人力发展农村体育、妻社区体育、职工体育、青少年体育和老年体育.加强全民健身苑点建设,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培养更多的体育消费群体。积极引妻导居民的体育消费朝合理正确的方向发展。
2.深化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
我国体育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依赖国家预算。这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将逐步消失.体育也处于改革的大潮中。各级体育部门应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将有条件的体育事业单位推向市场,使之从以全额拨款向差额拨;款过渡.差额预算向自收自支过渡.从自收自支向企业化过渡。体育经费的来源,应以国家拨款为主,社会集资为辅.把国家办要和社会办结合起来.开辟多种资金来源渠道.使之有主有从.互:为补充。
3应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力度群
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政策的扶植力度.应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规范财务运作,确保体育投资者的利益二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三是要在政策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实行土地置换,集中建
设.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
4加强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体育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经营、服务和管体育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经营、服务和管理队伍.有一批优秀的经营、服务和管理人才。写作医学论文缺乏熟谙体育和经济两门学科的经营人才是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努力造就既懂经济理论又懂技术的经营管理型人才。首先是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其次是要对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地加强培育与培养,逐步建设一支懂管理、善经营知识面广结构合理的体育管理、体育经营的人才队伍。
5.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体育市场建设体系是体育经济赖以发展的载体和导向。因此.体育市场体系建设.要以gI导和刺激体育消费为核心.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文化市场等等,要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网络.为体育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缺乏专门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体育产业的开发需要既懂体育.又懂经济和管理的人才,而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大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和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一般只熟悉体育工作而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深入了解体育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形成一个体育产业人才群体。
三,加快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进程,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体育行业部门还仅仅处于场地出租和有偿指导等浅层次的经营阶段。写作硕士论文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快速增长解决体育经济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就成为迫切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保障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1提高全民体育消费意识
体育市场是沟通体育消费与生产的桥梁.是满足居民体育消费.推动体育发展的动力。要加强对体育消费的宣传和引导.强化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增强毒健身意识,努力倡导健康科学的健身理念,人力发展农村体育、妻社区体育、职工体育、青少年体育和老年体育.加强全民健身苑点建设,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培养更多的体育消费群体。积极引妻导居民的体育消费朝合理正确的方向发展。
2.深化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
我国体育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依赖国家预算。这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将逐步消失.体育也处于改革的大潮中。各级体育部门应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将有条件的体育事业单位推向市场,使之从以全额拨款向差额拨;款过渡.差额预算向自收自支过渡.从自收自支向企业化过渡。体育经费的来源,应以国家拨款为主,社会集资为辅.把国家办要和社会办结合起来.开辟多种资金来源渠道.使之有主有从.互:为补充。
3应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力度群
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政策的扶植力度.应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规范财务运作,确保体育投资者的利益二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三是要在政策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实行土地置换,集中建
设.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
4加强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体育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经营、服务和管体育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经营、服务和管理队伍.有一批优秀的经营、服务和管理人才。写作医学论文缺乏熟谙体育和经济两门学科的经营人才是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努力造就既懂经济理论又懂技术的经营管理型人才。首先是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其次是要对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地加强培育与培养,逐步建设一支懂管理、善经营知识面广结构合理的体育管理、体育经营的人才队伍。
5.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体育市场建设体系是体育经济赖以发展的载体和导向。因此.体育市场体系建设.要以gI导和刺激体育消费为核心.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文化市场等等,要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网络.为体育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断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健身、娱乐、休闲和兴趣爱好为主的多种体育活动逐渐成为社会上时尚的锻炼手段。遗憾的是,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当前社会开展的时尚体育、实用体育和传统体育的内容相去甚远。
2、高校对体育教育定位不准
总体来说,我国高校对体育教育的定位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和不合理,主要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材选择、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育方法等因素的具体运用上造成的定位偏差。如,教材陈旧、内容繁琐、与社会需求脱节;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形式单调、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机制不健全,对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把握不准,等等。高校体育教育的正确定位,关系到高校体育能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的问题,是目前必须引起重视和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3、体育场馆器材不同程度短缺
我国高校由于受国家经济条件和教育投资环境的制约,虽然已逐步具有较大规模的体育活动场所,但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剧增和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设施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体育场地、场馆、器材、设施已很难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一方面表现在体育场馆资源短缺,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体育场馆设施的配置结构过于单一,难于满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多元化要求。
4、高校体育师资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是课程教育的实施者,也是教育改革的研究探索者。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教育观念陈旧、专业知识老化且知识结构不合理、学术水平低等问题。体育教师在校期间接受的多是竞技体育知识,而较少接受理论教育。这种低水平教育状态,不利于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5、发展性教学评价通常流于形式
由于发展性教学评价具体操作过程相对复杂、繁琐,在实际教学评价中,大多数高校并未按发展性教学评价相关要求进行操作,而是采用绝对标准评价为主,只重视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人文因素,如学生体育态度、思想品德、心理素质、锻炼能力等具有明显定性特征的评测指标关注不足,造成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强。
二、主要对策
1、更新体育教育观念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才观,切实关注人的需要,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确立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当代师生关系观。其次要树立面向人的一生、面向全民、面向全社会的终身体育观,着眼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并藉此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2、创新理念,正确定位高校体育教育
它不仅要研究如何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和竞争精神,还要研究如何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要以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内在的运动规律、特殊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体魄健全、心理稳定富于开拓和敢于竞争的现代化新人。因此,高校体育在教育理念、育人角色、学科建设以及社会发展需要中的正确定位,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切实创新理念,摆正德、智、体诸要素的辩证关系,真正让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发展个性等高校体育教育思想贯彻到体育教育中去,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加大体育投入资金
体育场馆设施是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物资基础。首先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和《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有关要求,加快学校体育场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开发力度;其次,要完善社会投资激励机制,依据“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企业-社会”整合的高校体育教育多渠道投融资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金,破解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基础设施短缺题。
4、优化结构,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具备现代体育思想与理论意识,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根据当前高校体育教师的现状,主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高校要高度重视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培养,建立一支思想强、业务精、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体育师资队伍,这是高校体育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二是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目前的体育教师多数是技术型和训练型,必须向教育型和科研型转变,要搞好体育教师的在职进修,全面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使其掌握前沿的体育发展成果、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5、完善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首先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的科学评价标准,明确高校体育具体的培养目标,使评价目标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其次,要不断扩展评价内容,尤其要对具有明显定性特征的人文指标进行量化测评,不能只进行单一的技术技能考评或健康测验;第三,要运用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改变教学评价活动中,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第四,要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作用,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
三、结束语
总之,高校体育的教育内容既要立足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需求,更要着重于终身体育的长远需要和社会需要,要从多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切实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芜湖市公务员健美操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对如何培养公务员健美操锻炼意识和行为,以及如何推广健美操运动提出了相应对策,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芜湖市 公务员 健美操
一、引言
公务员是国家各级决策系统的领导者和服务者,他们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价值观念、文化思想等对其他人群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渗透、辐射和影响作用。有相关调查显示:北京市公务员群体有四成体重超标,河北省直属机关公务员中“亚健康”比例高达77%,浙江省温州市三万名公务员也有七成处在“亚健康”状态;湖南省郴州市公务员有70%的测试对象处于“亚健康及以下范围”[1]。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公务员的身体健康问题已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公务员是国家行政的具体体现,尤其像我国是一个公有制体制的大国,公务员是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代表,因此,其工作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个国家机构的运行效率。当然,这里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取决于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与活力。因为健康与活力是每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以最佳状态从事一切工作时应具备的身体基础;是其发挥知识、智力、能力和品德的必要前提。全面研究国家公务员身体锻炼状况,对促进公务员身体锻炼行为规范,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而健美操运动恰恰是一项非常容易开展与普及的健身运动,因此,通过对公务员健美操锻炼现状的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公务员身体健康状况,为我国公务员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提供参考,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芜湖市公务员的健美操锻炼现状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需要,共选择市政府、市人大、市交通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等5个行政机关单位的在职在编278名公务员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160名,女性118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课题需要,查阅了近5年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有关公务员体育锻炼的专著和文献以及健美操在公务员群体中的推广等相关文献;通过收集相关运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锻炼动机、锻炼行为、健美操运动等方面的文章和书籍,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设计
根据论文所研究的目的,以及问卷的基本要求,调查问卷设计之前,查阅了相关资料,咨询了相关专家意见,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与效度检验,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芜湖市公务员健美操锻炼现状调查表》。
(2)问卷的效度检验
问卷的效度检验采用专家评判法,请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8位专家对问卷设计的题目内容进行了审核,同时,根据专家的建议,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并请专家对问卷内容和框架的效度做出定性评价,评价结果为“合理”。
(3)问卷的信度检验
信度是指用同一个问卷对同一组调查对象所进行两次调查所得到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即说明所回收答案的可靠程度。为了解调查所得到的材料的可靠性程度,运用测量――再测量的方法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在问卷发放之前,随机抽取芜湖市政务新区20名公务员进行问卷填写,10日后再进行问卷第二次填写,两次问卷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说明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3.访谈法
根据论文所研究的目的,在做访谈之前,查阅资料,设计访谈内容以及访谈时间,目的是提高访谈效率和对论文所需资料的较全面收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公务员对健美操锻炼的认识
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公务员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健康的意义和价值;认为健美操锻炼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在对不同的年龄层次的公务员进行调查时发现,约30至50岁之间的公务员比较认同健美操运动对身体健康的作用,50岁以上的公务员则认为自身不适合进行健美操锻炼,对健美操锻炼缺乏了解[2]。由此可见,全面了解健美操锻炼的适合年龄段,以及健美操锻炼的特定价值和意义是影响公务员进行健美操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公务员健美操锻炼的动机
健美操锻炼动机影响是健美操锻炼行为的直接原因。一般来说,通常有两类动机,即个体的内部需要(内驱力)和外部条件(诱因)。有研究表明,不同的认知程度对健美操锻炼的影响动机是不同的,文化程度高的参与者在健美操锻炼中不仅有强烈的健康、消遣娱乐需要,且有较强的自我身体能力显示需要和较高的精神锻炼价值的认知[2];不同文化水平及职业的人群,在进行健美操运动调查时,表现出参与性与持久性的显著不同[3]。
调查发现,影响男、女公务员健美操锻炼最主要动机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表明男、女公务员在参加健美操锻炼的动机上具有比较明显的一致性。其次,影响公务员参加健美操锻炼的第二个动机是为了缓解工作压力和紧张。此外,影响男、女公务员参加体育锻炼的第三个动机分别为改善心肺功能和娱乐休闲。值得一提的是,男公务员参加健美操锻炼主要是从自身的健康出发,而女公务员参加健美操锻炼是在保证身体健康、健美的基础上还很重视对自身心理的调节[4]。
(三)公务员参加健美操锻炼的行为
1.参加健美操锻炼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从调查中发现,芜湖市公务员参加健美操锻炼的周次数和每次运动持续时间都偏少,难以达到健身的效果。按照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每次锻炼30min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的“体育人口”界定标准[5]。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公务员极少能够达到此标准的要求。由此可见,公务员参加体育锻炼包括健美操锻炼的次数和持续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2.公务员健美操锻炼的消费情况
调查发现,芜湖市公务员健美操(体育)消费水平普遍较低。而男性、女性公务员的消费观念上并无太大的区别。大部分的公务员愿意和期待的体育消费不要太高[6]。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公务员并没有把体育锻炼当成一项投资,而是当成一项奢侈品消费。因此,鼓励、提倡公务员树立“健康投资”的新观念,使之明确认识到体育锻炼既是消费,又是一种最为经济而重要的社会和个人健康投资,从而改变人们由原先的“免费让我参与”,为“我要出资参与”。形成“我健身、我快乐,我消费,我值得”的良好锻炼投资社会认知环境[7]。大多数公务员认为健美操练习所消费的资金与时间均比较合理,是可以接受的。
(四)公务员健美操锻炼的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阻碍芜湖市男、女公务员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中排在男公务员前5位的是工作忙没有时间(0.375%),自身惰性(0.206%),无技术指导(0.125%),场地设施不好(0.093%),没有伙伴(0.081%)等;排在女公务员前5位的是工作忙没有时间(0.356%),无技术指导(0.186%),自身惰性(0. 190%)没有兴趣(0.101%),没有伙伴(0.085%)等;总体排名前5位的因素是:工作忙没有时间(356%),自身懒惰(0.198%),无技术指导(0.151%),没有伙伴(0.083%),场地设施不好(0.079%),没有兴趣(0.079%)等。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工作忙没时间,自身惰性,没有伙伴,无技术指导是芜湖市男、女公务员参加体育运动以及健美操锻炼共同的消极影响因素。芜湖市男、女公务员工作忙、压力大,有些单位对健美操锻炼的重视程度不高,很多公务员缺乏健美操锻炼常识,同时很多机关单位没有相应的体育设施,或者不能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场所和机会,再加上男、女公务员本身的惰性使然,从而不能很好地调动芜湖市男、女公务员参加健美操锻炼的积极性。男、女公务员中参加体育锻炼的氛围差,即使有人有锻炼的愿望,但找不到同伴或者与同伴的时间无法配合,独自运动时乏味等都成为了制约芜湖市公务员参加健美操锻炼的不良因素,从而导致公务员群体参加健美操锻炼的人数较少。
四、结论
(一)芜湖市大多数公务员健身意识不强。一些人认为现在身体尚好,不需要锻炼。
(二)芜湖市公务员对健美操锻炼价值的认识多集中在强身健体、社会交往、娱乐休闲、缓解压力、兴趣爱好5个方面,他们对健美操锻炼价值的认识基本正确。
(三)芜湖市大多数公务员缺乏健美操锻炼常识。他们不了解不同的健美操项目其运动强度、难度和节奏是不同的;不同的健美操套路运动完全可以为社会不同年龄、性别、爱好的人所选用。
(四)由于工作忙没时间,自身惰性,没有伙伴,无技术指导等,是制约或限制芜湖市公务员参加健美操锻炼的重要因素。
五、建议
(一)提高对公务员健身体育锻炼工作的重视度。各级政府、机关的领导应高度重视公务员的体质健康,把公务员的体育健身活动放到重要位置。加强对《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等内容的学习和落实,是体育锻炼包括健美操运动得以在公务员中全面开展和推广的保证。
(二)提高芜湖市公务员对健美操运动的认识,组织公务员参观、参加健美操锻炼。由于健美操运动需要的场地与器械大多数可以在公务员办公室内设置,而且其运动内容也完全可以在办公室内完成。因此,各行政部门应该加强此方面的宣传与学习,在公务员培训中可开展健美操教学,另外,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针对全市公务员的健美操培训,使公务员更进一步了解健美操运动、学会健美操运动、参与健美操运动。
(三)针对芜湖市公务员每天都在忙于政务,很多时间都是在办公室中度过,所以很少时间和精力参加体育活动的特点。健美操教练员可以根据公务员这一群体特点进行项目编排:如根据时间划分编排,可创编出5分钟、10分钟、15分钟等不同时间段的健美操;根据强度划分,可创编出低、中、高不同强度健美操;根据场地情况可创编出3步、5步、旋转多步健美操等。这样,公务员在进行健美操锻炼的时候,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健美操了。
参考文献:
[1] 我国公务员亚健康比例大身体素质不容乐观[EB/OL].新浪网.2005.
[2] 江宇,吴翌晖.江苏省妇女体育锻炼动机、坚持性和参与程度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469-1470.
[3] 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9-35.
[4] 郑红卫.浙江省机关公务员体育锻炼现状的调研[J].文教资料.2006.36(12):156-157.
[5] 储亚娟.城市公务员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12:150-153.
关键词 后备人才 体育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1文献综述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了 1996-2011 年有关体育后备人才方面的文章和硕、博士论文,共找到相关文章 1164 篇,其中硕士论文 166 篇,博士论文 7 篇。为促进北京市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使北京市竞技体育出现后继有人的局面,对北京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
1.1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相关概念界定
人才在《辞海》中解释为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体育人才是指从事体育事业,具有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和技术的专门人才。培养在《辞海》中指“教育造就人才”。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就是指为造就具有体育运动的天赋,可能对竞技体育发展做出贡献的青少年,与其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事物构成的整体。
1.2关于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杨再淮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指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具有潜在性、时效性、稀缺性的特点;我国竞技体育青少年培养过程中存在着收益边际递减律;经过市场政府部门的调控和自身的调节,各级业余体校专业教练员队伍稳定,但有 40%未达到大专学历,60%没有接受过等级基础培训;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分别实施“政府管理模式”“社会管理模式”,再逐步过渡到“融合型模式”是比较稳妥的。
1.3关于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我国竞技运动后备力量培养体制是从 50 年代形成的,我们称之为“举国体制”。这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用较少的投资,培养出较高水平的运动员的方法,即以体委负责的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为中心来培养不同水平的和不同年龄运动员。
2北京市传统体校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
(1)学校系统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传统学校。传统学校在运动的师资、设备场地、经费管理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校内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并已形成传统而兴办的,是校园训练的常规形式。
(2)北京市传统体校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现状。在北京市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后备人才的培养由原来的单一的体委独办培养模式,逐渐转向了由体委和教委联合培养的“体教结合”模式,后备人才的培养渠道也有所扩展。
3北京市传统体校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学校分布现状
目前,北京市现共有体育传统学校27所,然而在16个行政区区县中分布却不均衡,大多数的国家级传统校聚集在北京城内区,尤其是东城区和西城区仅在北京市占地面积0.35%的土地上,聚集了北京市48.57%的市级传统校。区县级传统校较密集的分布在北京市的西南部,东北方向的区县级传统校较少。
4北京市传统体校后备人才教练员现状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直接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在训练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可以说,教练员的执教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备人才的培养,关系着运动成绩的高低。北京市传统校师生比接近1:100,教练员和教师数量不足。
5北京市传统体校项目开展现状
学校开设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项目主要有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乒乓球、棒球、垒球、手球等31项。各项目培训情况不均衡,跆拳道、柔道、举重等几个项目开展学校较多,其他项目,尤其是篮球、足球、排球等团体项目开展学校较少。
6结论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北京市后备人才体系虽形成以传统校为代表的学校培养体系、以业余体校和竞技体校为代表的体校系统、以俱乐部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培养体系,初步形成了当前多渠道、多途径的后备人才培养格局。
(2)北京市体校系统,目前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受现在家长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家长希望孩子把文化课学好,训练只作为一个兴趣爱好培养。因此,在生源方面,大部分条件好的学生都被重点中学选走,生源缺乏是体校系统的面临的较大问题;在竞赛制度上,比赛安排比学校系统少,球员得到锻炼的机会不是很多,竞赛制度不完善;在师资力量方面,体校系统相对学校系统也是比较差的,尤其是业余体校。
7建议
北京市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较大的系统工程,具有现实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涉及到的范围方方面面,受研究时间、掌握知识的水平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等因素的限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和见识视野面限制,文中必然还存在诸多不足和缺陷,希望专家批评指正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杨再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J].体育学刊,2005(04):115-117.
[2] 谭晓缨.我国中学竞技体育教练员队伍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9.
[3] 俞继英.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武汉体育学报,2010(01):66-71.
[4] 杨烨.我国中学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04).
摘 要 从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视角来阐述乌鲁木齐市高校羽毛球运动的教学与开展,通过实地调查与体会羽毛球运动的开展与教学现状,分析并探索当前遇到的许多共性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相应的具体改革与对策。
关键词 高校 羽毛球运动 发展 改革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非常受人们欢迎的健身娱乐方式,也是高校大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之一。然而,高校羽毛球运动的良好开展也会遇到很多问题,而且大部分是共性问题,比如场地设施缺乏、师资力量有限、长期高消费投资、组织管理不尽合理等,成为高校羽毛球运动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有效缓解和改善高校羽毛球运动发展遇到的问题,使大学生能够真正习得一门陪伴终身的体育项目,促进羽毛球运动的普及与开展,本论文提出对应的具体建议和改革。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论文以新疆高校羽毛球运动的教学与开展所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担任羽毛球教学的体育教师和场馆管理者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高校羽毛球运动的教学与开展的论文,以及近年来所有关于新疆各市区以及新疆普通高校羽毛球运动发展的文献资料。
2.实地访谈法
到上述四所大学的羽毛球场馆与学生们切磋球技并讨论羽毛球运动如何更好开展。与担任羽毛球教学的体育教师和管理者深入交流,对当下教学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交换了看法,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参考依据。
3.逻辑分析法
综合上述研究方法所获取的信息,并进行加工、整理、推理,探索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客观问题
调查上述四所高校均设有数量不等的羽毛球场地,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多数学生的运动需求;羽毛球场地消费偏高,让本身就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只好半路搁浅爱好;担任教学的羽毛球专项体育老师数量有限,而且技战水平和教学特点比较单一;学校羽毛球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而且选修课的网上选课和期末考核方式也存在问题。
(二)主观问题
学生的主动参与运动意识薄弱,对羽毛球运动的认识和欣赏水平不足,尤其是在球场上运动技术与战术的应用不够到位;教师的理论建设不足,未能及时总结并解决学生的困惑,日常培训较少而且时间短暂;组织校内外比赛较少而且一切从简,使得大部分学生不能参与其中并充分享受竞技运动所特有的乐趣;主动到社会上营利性羽毛球场馆参加活动的学生更少,致使他们的年轻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校方体育部门不够重视羽毛球运动的开展也是影响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对策与改革
(一)学校羽毛球课程设置改革
众所周知,体育课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以实践课为主理论课为辅,大学体育课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关键阶段,学校更是把实践课安排在很重要的地位。然而羽毛球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深挖掘细探究并在社会活动的许多方面起到实际应用,在无法有效缓解场地设施不够教学使用的状况而另辟蹊径的同时,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锻炼并提高。
通过理论课上学习和探讨羽毛球比赛的组织方法、裁判法以及社会运作方式,再在实践课上模拟应用或者直接举办校内小型羽毛球比赛活动,最后过渡到去社会参与一些大型正式比赛活动,达到践行理论并开阔视野。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分析不同教练员的训练方法与特点,对比探讨著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基本战术技术特点,达到选择性吸收为学生所用,以备平常进行自我训练。羽毛球运动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而新疆的地理气候条件对室外进行羽毛球活动有很大影响,把基础课程和无球技术练习放在无风或少风季节来组织,如此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又适当减缓了羽毛球场地的不足。
(二)羽毛球教学模式改革
合理的选择科学的体育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对提高运动技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不同身体素质和运动基础的学生,应当适时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当前各高校的羽毛球体育选修课都以分班(组)教学模式和分段教学方法进行,不分性别差异、身体素质差异和运动基础差异,造成整体教学效率缓慢且质量一般,选用动态分层(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训练不失为一种尝试。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身体素质、运动基础、进步程度等进行评价和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重点和难点安排训练内容,做到整体把握有的放矢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在每个学期的不同阶段再配以其它的体育教学模式,如竞赛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学导教学模式等,有效巩固学生已掌握的各项羽毛球运动技术,对学生的当前水平和能力作出更科学更准确的评价,然后再一次地进行动态分层最终形成一种系统的发展的充满活力的教学常态。
(三)尽快建设和完善社团或俱乐部制度
社团活动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互动、展示自我、参与实践的主要平台。各种体育项目社团或俱乐部不仅能够有效推动各项体育运动的大力普及和开展,而且对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主动性和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起到积极作用。所以完全可以尝试通过羽毛球社团进行羽毛球课程的自主学习和训练,使老师在每周的选修课上多组织一些深层内容教学或比赛,避免每节课大部分时间用于练习某个技术。调查上述四所高校的社团部分布情况时,得知目前只有一所高校建有本校的羽毛球协会(新疆大学),组织各种小型比赛活动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应大力支持和完善羽毛球和其它体育社团的建设,社团负责人更应当主动组织和宣传羽毛球项目的各类比赛和活动,为这一广受学生喜爱的锻炼方式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四)师资队伍的培养与任务
教学活动的四个组成部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必要的物质设施,其中教师具有主导作用。对体育实践课而言,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是毋庸置疑,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需要具备一定技战能力,如此才能在充分参透各个技术环节的基础上创新教学与训练方法。从各种文献资料和高校体育部提供的信息看,担任羽毛球课的体育教师数量比较有限,技术水平和教学方法也呈现出单一性特点。所以校方应尽可能的提供各种机会,支持羽毛球教师去国家或地方专业运动队进行定期的短期培训或学习,所谓“走出去”。聘请从专业队退役的羽毛球运动员或教练到地方讲学或示范,甚至可以邀请新疆地区的羽毛球高手来参加一些课程交流活动,运用学校的先进实验设备分析并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经验和训练方法,所谓“拿进来”。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开展好羽毛球运动做足准备。
(五)羽毛球场馆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除学校投资建设更多场馆用于教学和开展羽毛球运动,缓解场地不够用的问题外,如何更科学更合理的整合和开发现有的多种体育场馆资源,让它们的使用率最优化最大化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1.开设晨练与午练。在不影响正常的体育课教学的情况下,利用上午的8:00-9:30和下午的2:00-3:30免费开放羽毛球馆,供学生间自主练习和学习交流。2.与社会其它经营性羽毛球场馆合作。据调查,乌市营利性羽毛球场馆环境和硬件设施比高校的相对要好,经营时间除周六日外上午的场地基本都处于闲置状态,故可以跟商家交涉,利用社会资源来完成羽毛球课的教学与训练。3.开发其他的场馆,如专供比赛的篮球馆,在不担任赛事期间,与其闲置不如通过添加改造开发出简易场馆,为学生通过羽毛球运动锻炼身体提供暂时使用。
四、总结
通过深入观察和了解上述四所大学的羽毛球运动开展与教学情况,总体认为此项运动在乌鲁木齐高校的发展并不理想。2009年全疆大学生羽毛球比赛,石河子大学包揽各类比赛男女单双打冠军,可以看出,作为新疆首府的乌鲁木齐市,在经济条件、场馆环境、学生的体育人才选拔等都占有很大优势的情况下,未能夺冠值得思考。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集思广益并努力践行,乌市高校羽毛运动的开展必将日臻完善,并为社会带来良好效益。
参考文献:
[1] 庄志勇.我国高校羽毛球比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论文关键词:咸阳市,休闲体育,社会功能
前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开始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人们尤其重视闲暇时间休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休闲体育是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且有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文明、建康的休闲方式,受到了极大的追捧。咸阳市地处陕西秦川腹地,历史文化悠久、四季风光秀丽,是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和居住的胜地。但是,目前咸阳市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却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作为我国优秀的旅游和魅力城市,咸阳市应充分发挥地区位置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休闲体育事业,把咸阳市休闲体育事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研究内容
1休闲体育发展的社会功能研究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面对各种社会压力,人们出现了各种生理或心理疾病。休闲体育本身就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且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方式,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对人释放生活压力,使人们在闲暇时间能够得到放松和娱乐的同时还能强健人的体魄,有利于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休闲体育不仅仅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且能丰富大众文化生活,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包括体育在内的第三产业,休闲体育的开展极大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为社会财富的创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休闲体育的开展,能够激发人们参与运动的意识,使人们能够把自身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这样有利于化解一些不必要的矛盾,消除人与人之间潜在的冲突或对抗,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休闲体育的开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财富增加及社会的安定和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咸阳市休闲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咸阳市居民物质生活的满足,开始对休闲娱乐有了更多的需求,这就促进了咸阳市休闲娱乐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体育休闲娱乐企业得到发展并逐渐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休闲娱乐的需求,这对咸阳市休闲体育发展和经济增长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咸阳市休闲体育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地区休闲体育的发展。
目前,咸阳市的休闲体育事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较少,人均场地设施的占有量较低,再加上一部分市民健身休闲意识较差,对现有的场地设施利用率较低,这样休闲体育场地设施的功能就无法得到发挥;各类休闲体育经营场所规模较小、数量较少,经营项目种类单一且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健身等项目,对大众健身、休闲、娱乐的满足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休闲体育的发展没有很好的结合地区特色,项目经济价值无法充分发挥出来;休闲体育事业市场化的程度较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完整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与20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咸阳市休闲体育发展策略分析
3.1加强休闲体育宣传力度,提高市民参与意识
首先,咸阳市相关领导部门应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方式积极做好市民健康观念的宣传和教育,鼓励市民积极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中。同时各种经营性休闲健身场所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介的宣传,例如电视广告、网络、宣传海报等方式进行宣传和引导,促进市民通过休闲体育活动来增进健康的意识,引导市民正确地进行健康消费,激发市民主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意识,激活休闲体育市场。
3.2加强政策引导,改善发展环境
休闲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策引导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管理部门应对目前休息体育管理运行机制和相关体制进行深化改革,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扫除一些程序化体制或者一些陈旧运行机制所造成的障碍,使休闲体育处在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之中。这样才能够更多的吸引企业一些投资,例如企业投资、社会集资等。同时相关部门要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估计民营企业的加入,壮大咸阳市休闲体育事业的队伍,从而实现咸阳市休闲体育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3.4推进休闲体育与区域优势结合发展
文化和旅游无疑是咸阳市最大的区域优势,近年来,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的到来。发展休闲体育与本市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咸阳市历史文化名城、四季风光秀丽等特征作为发展背景,并结合本地民俗特色,为休闲体育的发展带来文化寓意和地区特色,如徒步乾陵,舟渡丰水等休闲旅游项目,不仅丰富了休闲体育的种类和项目,推动了休闲体育市场化的步伐,而且有利于促进本市旅游业的发展。
3.3推动休闲体育市场化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对休闲体育的需求,推动休闲体育市场化是必然选择。休闲体育市场化,主要是休闲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和壮大。通过拓展体育用品市场,激发人们参与休闲活动的消费需求;积极进行一些热门体育赛事的筹备,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其中,将体育竞赛表演推向市场化;城市居民中大部分人有稳定收入,能够承受中等消费,因此开发一些中等层次、专业性强的休闲健身服务场所,能够适应更多消费人群的需求,从而推动城市休闲体育市场化。
结束语
通过对咸阳市休闲体育事业存在的休闲体育场地设施对大众满足程度较低、部分居民健身意识较差、休闲体育没有很好的结合地区优势发展、休闲体育市场化程度较低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增强休闲体育宣传力度,提高市民参与意识、加强政策引导,改善发展环境、推进休闲体育与区域优势结合发展、推动休闲体育市场化等途径促进咸阳市休闲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宗德.休闲体育发展现状与社会功能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3
2 商利,王娟.咸阳市24~38岁居民休闲体育调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