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低碳经济发展论文

时间:2023-03-21 17:02:54

导语:在低碳经济发展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低碳经济发展论文

第1篇

根据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通过林业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低、综合效益好,真实的吸收和减少了二氧化碳,而且不会像有些所谓低碳的工业项目,在设备生产过程中造成新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不可缺或的重要领域。

一、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和吸碳器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具有碳汇功能。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储存了大量的碳。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被公认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时又是最经济的吸碳器。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森林的碳汇功能和其他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一样,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气候安全一直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二、森林锐减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

毁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灾害导致森林遭受破坏后,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联合国《2000年全球生态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从人类文明初期的约76亿hm2减少到38亿hm2,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的大厦,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严重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2000~2005年,全球年均毁林面积为730万hm2。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2004年,源自森林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4%,仅次于能源和工业部门,位列第三。而且,目前全球森林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围绕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国际谈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倡导通过恢复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以推动“减少毁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

三、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规模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建设农田林网,起到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建设沿海防护林、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抗御海洋灾害,保护沿海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而采用抗旱抗涝作物品种、加固海岸提防、减少森林火灾和病虫灾害、加快优良林木品种选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森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增强,反过来又会提高森林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四、木制林产品与林业生物质能源具有固碳减排作用

第2篇

水运是交通运输的一种历史悠久的运输方式,主要是通过船舶来实现客运与货运。在我国内河和沿海地区,水运是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在一些数量较大距离过长的运输任务中,水运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水运不仅是小型运输的工具,还是衔接大量的干线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水运资源丰富,水路运输往往承担着大量的运输任务,在货物周转量和外贸货物量上占有半数以上的比重。相对于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水运的成本是最低的,按照运输成本来排名依次为公路、铁路、水路。在运输货物重量相等、距离路程相等的条件下,水运所产生的污染物也是最少的,在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上,污染物排放最高的是卡车,其次是火车,最后是船舶。

2水运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问题

2.1船舶种类多,型号复杂

因为分类方式不同,同一条船舶会有不同的称呼。按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客货船、普通货船、集装箱船、滚装船、载驳船、散粮船、煤船、兼用船、特种货船、油船、液化气体船、液体化学品船等。船舶的种类多了,相应地需要加工的零部件就多了,对它们的加工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造成碳的排放,造成环境污染。

2.2船舶老化严重

目前大部分船舶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化船舶,有一些船舶甚至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从国外购进来的。老化的船舶增加了安全隐患,也使得能源利用率低下,加重环境污染程度。

2.3企业没有燃油能耗统计,忽视低碳减排技术

目前,很多企业都没有燃油能耗统计,大多是因为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同时,因为船舶买卖的频繁性,很多企业忽略了这一部分。不管是效益好还是效益不好的时候,忽视低碳减排技术都难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4船舶空载率较高

较高的船舶空载率一直是一个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运量供求信息的缺乏、航运信息的不对称、来源不及时。

3实施水运低碳经济运作的措施

3.1加强船舶设计人员的低碳意识

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仅要从能源角度去考虑,同时也要抓住生产用料的环节,制造工艺的改进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加强设计人员的低碳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多采用低碳环保材料,充分考虑材料在其寿命终止后的利用率问题并提高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效率,使能耗降至最低。这些都是降低碳排放量的重要手段。

3.2加强对老龄船的监管

目前仍然存在一部分的老龄船只,我们不能放松对老龄船的监管,老龄船在碳排放、能源利用率上仍是不理想的。注重老龄化船舶的管理,系统地制定老龄船的使用要求,是促进低碳运行的一种方式。

3.3建立低碳经济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推行低碳经济的同时要融入科技的力量。科学合理地运用低碳科技,使我们的船舶拥有更高利用率的船舶发动机。在船的外形上也要进行科学的改进,降低风阻,利用空气动力技术,正反馈调节船舶的运行。同时我国企业也应该与世界航运企业密切联系,建立良好的运营体系。

3.4降低船舶空载率

确保船舶来往过程中都存在稳定的货源,从而降低船舶空载率,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同时还要发展出一套更加科学、带有科技力量的信息系统与运营理念。大力发展机械自动化,使电脑、卫星、实时航运信息连成一个整体,既能提高效率,又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4结语

第3篇

1.1相关主体意识淡薄

节能建筑生产和消费双方缺乏节能建筑意识,对节能建筑的认识肤浅,尤其是消费者的节能建筑概念比较匮乏。由于节能建筑意味着多投入使用节能建材,多设计节能环节,这必然会导致节能建筑的成本上升。对于开发商而言,成本造价相对较高,利润空间有限,加之现在处于高房价阶段,市场认可度比较低,开发商只会关注短期利益。无论对于开放商还是消费者,都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造成节能建筑市场动力不足。另一方面,节能建筑相关的从业人员大部分为非专业人员,节能建筑的专业知识匮乏,尤其是作为节能建筑的生产者,对于节能建筑缺乏系统完善的知识,只关注短期利益,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结构和外观上来,从而导致节能低碳建筑的发展缓慢[2]。

1.2缺乏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节能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也包括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方面,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节能建筑涉及到暖通、建材、电气、环保、智能信息等领域,是多个学科的交叉和结合[3]。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利用新型建筑材料可以做到恒温保温,减少建筑热传导性,提高建筑物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但由于核心建筑材料价格高昂,也阻碍了节能建筑的发展。面对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将太阳能、风能发电技术等与建筑设计规划结合在一起,推广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对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大部分建筑的能耗还依赖于一次能源,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相对落后,加之光伏电池板、风力发电装置的一次性投入较大,维护保养成本高,并且对于多余电量并网技术和政策不够完善,导致清洁能源在节能建筑领域推广应用困难。

1.3缺乏综合评价体系和政策支持

我国节能建筑的起步较晚,目前缺少对节能建筑进行综合评价的技术标准,建筑物建成后,无法提供有效的节能数据,消费者不能直观地看到节能效果。现有的评价体系侧重于建筑环境质量的评价,忽视了建筑本身的经济性和舒适性,亟待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机制。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节能建筑的发展。目前,国家已设立了可再生能源基金,在推动可再生能源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由于节能建筑建设成本高昂,而其所带来的节能减排的环保价值无法体现,消费者为其所增加的建设成本埋单的动力不足。

2德国节能建筑发展的启示

推动节能建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仅需要设计和工程方面的技术支撑,更需要政府政策、立法方面的支持。德国在推动节能建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一些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

2.1积极利用太阳能和先进的保温技术

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已经做到自用有余,余量并网,将能源消耗转变成能源生产。智能电网建设以及并网政策,让消费者享受到可再生能源带来的利益。

2.2注重对现有建筑的技术改造

与我国面临的同样的问题是,德国的老式建筑也没有采用节能保温材料,使得冬季供暖能耗较高,舒适度下降。德国从政策层面鼓励和支持居民对现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并提供补贴和资助。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还进行了水处理、雨水回收、垃圾生物降解等技术改造。

2.3出台节能建筑标准规范

通过制定节能和保温技术规范指标,不断优化节能建筑的建设,保障节能建筑的推广和普及。

3对我国节能建筑发展的几点建议

在大力倡导低碳生活的大背景下,在大力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时机下,发展节能建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3.1提高居民的节能意识,大力宣传推广节能建筑

在我国工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加快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每年冬季供暖期华北地区雾霾不断,导致了生存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大力推广节能建筑,加强对建筑的保温隔热,以减少冬季采暖能耗,对于缓解碳排放、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意义重大。应在全社会树立节能建筑的绿色形象,加大低碳节能建筑的市场需求。

3.2加大科研投入,研发面向市场需求的节能材料

节能建筑发展缓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国节能建筑材料稀缺,许多建筑材料需要进口,导致成本加大。因此,应加大对适应市场需求、性能良好的节能材料的研发。政府也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加大对节能产业的扶持力度,给予更多的优惠,例如减少节能产业税收、降低贷款利率、提供部分补贴、简化相关产业审批流程等。

3.3建立相关的机制监督,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对于节能建筑领域的相关检测及规范、监督和监管机制缺乏。一方面,政府应建立相关机构,加强对节能建筑的认定,并出台相关的规范,使节能建筑有章可循。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于节能建筑建设以及效果的监督和监管,使消费者切实能使用到高效能的节能建筑,防止为降低成本偷工减料,使得节能建筑空有其表。另一方面,使用节能建筑带来的环境效益非常显著,在节能建筑发展初期,政府应制定一些推广政策,以补贴节能建筑初期建设的高昂成本,鼓励居民使用节能建筑[4]。

4结语

第4篇

“低碳经济”最早见于政府文件是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之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空前重视。发展低碳经济,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遏制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在此背景下,低碳概念应运而生,成为了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谋划和争夺新经济发展空间的动力和举措。

2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发展林业能为低碳经济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林业担负着保护和发展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职责。而森林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改善气候、保护物种、固碳释氧等多种生态功能。其次林业还为低碳经济提供丰富的绿色能源。森林是重要的资源库、能源库和绿色经济体。森林能持续提供多种林产品,如木材、食物、化工和医药原料、生物质能源等。通过发展林业产业来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低、效益好,而且不会像有些低碳工业项目,在设备生产过程中还会造成新的二氧化碳排放。林业产业是安全的,可以真正实现固碳和减排,因此林业措施是促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证人类福祉的“低碳”最佳选择。

3发展林业低碳经济的途径

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低碳经济中大有作为。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贮存下来,这个过程国际上把它叫做碳汇。森林具有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固碳效益的特性,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把林业纳入低碳经济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森林经营水平,提高林地产出率;(2)加强大径级珍贵树种培育,利用房前屋后等非林业规划用地种植名贵树种;(3)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节约木材,加强废旧木材回收再利用;(4)鼓励非木质生物质代替木材,大力发展灌木林和竹产业;(5)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和生物质综合利用产业。

4林业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4.1加快造林绿化步伐,进一步规范林业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加大生态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强化林业资源管理的资金和机构保障,大力打击滥砍滥伐以及非法收购木材等现象,确实加大对林业资源的保护;进一步规范林业资源的流转机制,进一步激发林业的活力;进一步完善木材的流通市场管理机制,减少对区域内木材流通的行政干预。

4.2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继续运用财政政策引导林业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木材加工生态园区,并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

4.3加大科研投入,提供科技支撑要加大对林业科技资金投入,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科研开发与应用步伐。深入开展种苗繁育、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研究;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4.4积极鼓励节约木材资源和发展林业非木质利用产业鼓励以竹、秸秆等木材替代物为原料生产板类产品;鼓励企业加强木材的防腐处理,提高木材的性能,延长木材的使用年限;鼓励废弃木质材料回收利用,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废弃木质材料分类回收体系,保证木材资源再生化的物流链条。积极探索林业非木质利用,寻找不砍树又能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的新道路。大力发展花卉、名优特经济林、森林食品、生物制药、森林旅游等林业非木质利用产业,既充分保护生态环境,又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益。

4.5加大宣传,引导全民参与低碳发展要积极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改变固有的消费观念;从市场需求上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广泛宣传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公众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林业措施,实践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

5结语

第5篇

论文关键词:低碳,低碳金融,金融企业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及对应温室气体和金融资本流动性过剩两大难题的要求,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正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和健康增长的重要战略选择。低碳金融,简称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金融企业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可以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充分发挥金融的功能作用,确保实现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

1 金融企业低碳金融实施现状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金融企业利用金融这个杠杆,在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上起着导向性的作用,所以在人类经济史中,在重大技术创新的出现和经济转型的背后,总是少不了金融因素的支持。自从低碳经济提出以来,很多金融企业开始涉足低碳技术开发研究金融企业,由此产生了“绿色贷款”和“社会责任基金”等新概念。

1.1 国际金融机构低碳金融实施现状

国际金融机构围绕低碳经济的发展大概可归结于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融资支持,即通过成立各种“低碳”基金或环保基金,或直接贷款支持相关的产业[1]。2003年6月金融界出台了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表现为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赤道原则,截至2010年5月10日,接受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已有68家,分布于包括中国在内的27个国家或地区,项目融资业务量占全球项目融资交易额的85%以上,而且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或地区[2]。二是围绕现行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进行的各种融资、产品创新以及其他金融服务,在过去几年中,随着碳交易市场的迅速发展,围绕该市场的金融创新也在不断涌现。据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在2008~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

1.2 国内金融机构低碳金融实施现状

国内金融机构目前还主要集中在对低碳项目的融资支持方面,以各类绿色贷款、环保贷款为主,主要集中在为低碳排放项目提供信贷融资上。在此过程中,通过与国际机构或其他金融机构合作,来控制有关风险和发展对低碳项目的资金支持。2006年,兴业银行将节能减排贷款与“碳金融”相结合,创新推出以CDM机制项下的核证减排量(CERs)作为贷款还款来源之一的节能减排融资模式——“碳金融”模式[3],并于2009年1月成立可持续金融的专门业务经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负责全行能效金融、碳金融、环境金融等领域的业务经营和产品营销。2007年北京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开展能效融资贷款合作,为涉及能源设备并旨在改善建筑、工业流程和其他能源最终应用方面的能源效率的项目或商品和服务提供信贷支持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在支持地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中,打出“绿色”“低碳”信贷牌。2009年一年投向绿色经济、低碳项目和民生工程的本外币信贷高达1000多亿元,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获得省政府颁发的“金融创新奖”。总体上,尽管我国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金融创新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其发展仍处于相对初级阶段,有许多方面值得进一步完善。

2 我国金融企业低碳金融发展主要瓶颈

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碳货币化程度日益提升,碳排放权已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我国金融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对国际碳金融发展的跟踪研究金融企业,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及其它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定价能力,争取在全球碳金融体系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但是,尽管我国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金融创新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其发展仍处于相对初级阶段,有许多方面值得进一步完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和相关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善

由于缺乏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衍生工具,限制了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上的定价能力。中国碳交易仅是集中在具体项目上,现在还处于“农贸市场”的阶段。2010年9月才建成我国第一家挂牌的碳交易市场——“天津排放权交易所”[4],是由天津市政府、中石油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共同成立的。国内相关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或消化大规模的项目。国内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

2.2 低碳金融的效益与金融机构的利润之间的矛盾

由于技术水平、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及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制度,向低碳转型的相关企业往往会导致经营成本大幅上升,盈利能力下降,虽有社会效益,但缺乏现实即期的经济效益,会接导致融资机构信贷风险的上升。在现有金融监管与运行体系下,金融机构无力分担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成本,银行对于贷款的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的强调,以及证券市场要求企业利润实现的双重压力,使得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项目面临较为严苛的融资环境。

2.3 政策法律存在一定的风险

国际公约的延续性问题构成了碳金融市场未来发展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同时减排认证的相关规定也可能阻碍市场发展。因为,减排单位是由专门的监管部门按照既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认证。由于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领导者意图的变化,有关认证的标准和程序缺乏稳定性。所以,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面临着市场交易主体难以预期和控制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5]。

2.4 金融企业信贷缺乏统一标准

虽然我国金融企业不断积极的开展“绿色信贷”,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信贷还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这是因为我国“绿色信贷”的标准笼统,缺乏具体的信贷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银行缺乏执行绿色信贷的专门机构等。

2.5金融企业对低碳金融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

低碳金融是一项存在历史较短的金融创新,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业务的项目开发、审批,以及运作模式、风险管理、交易规则、利润空间等缺乏应有的了解,熟悉碳金融业务的专业机构和人才不足,导致金融机构对发展碳金融交易业务缺乏内在驱动力。

3 我国金融企业的低碳金融未来发展之路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任何一个产业离开金融的支持都是不可能快速发展的。所以应该把低碳经济和金融创新的互动放在一个有机的系统里金融企业,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所有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创新。

3.1 金融机构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要扮演好两个角色

一是要成为低碳理念的推广者,积极践行推广低碳理念,大力开展绿色信贷,金融企业作为企业组织应当一方面不懈推行绿色运营,积极成为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另一方面以“公益创新”践行低碳金融,采用拓展公益事业宣传、公益事业关联营销、社会营销、慈善活动、社区志愿者活动以及提供负责任的商业实践等方式,将低碳金融理念、产品、服务、技术、教育和培训等资源与企业、社区以及公益事业相结合,与客户结成伙伴关系,不断拓宽沟通渠道,让低碳经济、低碳金融深入人心。

二是要探讨金融环保机制、经营策略、管理机制、激励考核体系的业务流程再造,成为低碳经济的资金支持者。加强与国外金融机构的合作,跟踪研究国际碳金融发展的前沿理论,研发面向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金融产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及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3.2金融企业的碳金融创新道路

一是在排放权交易基础上与碳交易有关的的各种金融创新。随金融服务发展碳基金、碳证券、碳信托等,当然不仅仅包括工具的创新,还包括机构的创新、业务的创新、流程的创新、环境金融产品创新等[6],实现低碳经济和金融创新双赢,此外,金融企业可通过提供信用咨询、理财产品、低碳项目融资等服务新产品,可以尝试推出与“绿色信贷”和排放权交易挂钩的结构性产品,为节能减排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规避工具,同时为个人、企业参与相关投资提供了便利和渠道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二是贷款管理机制的创新。金融企业制定一套适合节能减排项目的新的贷款管理办法和管理技术。由于环境总容量是有限的,于是排污权就有了价值,通过转让可以产生收益,因此,金融企业能够容许企业将其作为抵押物来申请贷款进行融资。我国现在的节能项目普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MC)方式,即节能项目的使用者利用实际产生的节能费用分期偿还节能项目提供者的设备价款。由于节能项目的提供者多为中小企业,其既不具备充分的抵押贷款条件,也很难获得银行满意的信用评级。按照传统贷款管理方法,这些企业难以得到银行信贷支持。而采用应收账款质押这种新的贷款方式,则可以使这些企业获得贷款支持。

3.3 努力寻求低碳金融发展中的突破点

一是要强化政府作用,加强政府对低碳金融的宏观政策引导金融企业,制定出台前瞻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指导目录和淘汰落后产能时间表及实施细则等政策指引文件。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应更好地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建立与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相关联的信贷规模指导政策,来影响银行的贷款偏好。中央银行要充分利用“窗口指导”,引导银行加大对CDM项目的信贷支持,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的货币政策环境。

二是加强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配合,建立起多层次的碳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和碳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培育和培养我国碳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和本专业的人才,体系化学习低碳金融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对低碳金融和低碳经济的认知程度,加强对碳金融产品的研究,追踪低碳金融理论发展前沿,开展理论知识与国内金融机构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研究。

4 总结

人类已经到了必须重视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转型关口,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势在必行。低碳金融业务是我国金融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充分借鉴国外优秀金融机构在低碳金融方面的先进理念、规范做法的基础上,积极研究适合我国金融机构发展的营销思路和一线产品,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我国碳金融在许多方面建设还不够完善,如各种政策、规范以及碳交易市场,低碳金融的意识和理念不够明确,以及低碳金融产品的研发、流程再造、宣传推广等实操方面仍有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

参考文献:

[1]王静.我国商业银行低碳金融战略的实施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唐绪兵.赤道原则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与低碳金融的影响和启示[J].生态经济.2010.10:45-50.

[3]喻珊,喻强.推进我国碳金融业务发展的思考[J].中国金融.2010.24:34-35.

[4]周航,张浩楠,于学羲.发展低碳金融,服务经济发展—以天津为例[J].中国金融.2010.24:36-37.

[5]贾通志,吴强.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瓶颈制约及政策建议[J].征信.2010.5:84-86.

[6]李平.基于低碳经济的金融体系的构建[J]. 生态经济. 2010.8:121-124.

第6篇

【关键词】榆林市 低碳经济 对策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此白皮书中,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2010年CO2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0%。2006年《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1%的GDP投入,可避免将来每年5%~20%的GDP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1]。

面对气候变化的压力和国际低碳发展趋势,我国也在积极地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2008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吴晓青明确将“低碳经济”提到议题上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9年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最终把“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2]。”

本文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二、榆林市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榆林市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榆林市属于典型的成长期资源型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具有显著的优势。

(一)能源优势

榆林发展低碳经济存在潜在优势,如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具有构建低碳经济清洁能源的基础。榆林年太阳能总辐射量5000~5200MJ/m3,为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区;风功率密度可达150W/m3,具备开发大型风电场的条件。资源能源富集的自然禀赋是榆林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先天条件,这大大缓解了榆林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

(二)政策优势

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榆林市成为第二批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市,2008年12月,《榆林市循环经济试点市实施方案》通过国家发改委评审,全市循环经全面启动,成为陕西省第一个被列入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的地级城市[3]。这进一步推动榆林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榆林市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结构转换难度大

能源结构转换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榆林市没有全面完成能源结构转换。目前普遍使用的化石燃料中,煤是碳排放最高的燃料。而榆林市能源的生产和消耗都以煤炭为主。虽然天然气资源较丰富,但几乎全部外输。可再生能源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也不可能短期大规模快速增加,且总量有限。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减排压力巨大。

(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项目快速实施,能耗总量快速增加,减排压力加大

随着该市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跨越式的迈进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批工业项目和城市基础建设项目的开发,对能源需求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必然使得能源消耗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加大,同时也加大了减排的压力。

(三)“黑色”煤炭“绿色”开发是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解决的难题

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少煤炭企业在地方小矿过度开采,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影响安全;大矿虽有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也普遍超设计能力生产,进行掠夺式开采,大面积采空区导致地面塌陷、山体崩塌、河流干涸。可见,把“黑色开采”变为“绿色开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中之重。

四、榆林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着力推进煤炭资源的深度转化

煤炭产业是该市经济的主体,低碳经济不是“无碳经济”,煤炭产业只要采用先进技术,走度转化之路,形成循环综合利用的产业链,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以煤炭热解为基础,通过物质集成、技术集成、能量集成、产品集成,对副产物和废弃物进行再融合利用,拓展产品领域,形成初级、中级和精细加工密切结合,产品链有效融合的三级产业体系,最大限度体现节能、低排和循环经济。

(二)着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

榆林市正处于工业快速增长时期,但服务业在全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过低。对当前的低碳时代,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促使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努力推进环保节能、装备制造产业等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针对本市高能耗产业在工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的情况,要加大对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依靠科技创新,大力推广使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实现低碳经济。

(三)着力推进风能太阳能产业发展

榆林市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由东到西和内蒙古的南缘接壤,处于中国风能分布区划图中的三北南部区和中部区两条风带区内,正是这种地理优势使得榆林的风能资源丰富。广袤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赐予榆林丰富的光照资源,光照时数及辐射量均在全省之首,沙漠地广人稀耕地少,光照资源丰富,正是发展太阳能发电的理想场所。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加强新能源基地建设的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向资源高效利用生态园区转型的步伐,促进低碳产业体系的建设。

(四)注重煤炭的绿色开发

煤炭产业的低碳化发展,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就是要用“绿色”的理念开采黑色煤炭。要从广度资源的角度,对煤炭、煤尘、伴生矿产、地下水、瓦斯等进行综合开发,核心内容是精彩细采、适度开发、最大回收、最少排放。要通过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和清洁生产条例的贯彻,伴之以严格的管理措施,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坚决遏制掠夺式疯狂开采,从源头上把好关口,逐步实现我市煤炭产业走“绿色”开采、低碳化发展的路子[4]。

(五)注重对低碳生活的宣传引导

当前榆林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依靠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能走传统的“三高一低”之路,要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全低碳装修变化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研究制定和免费发放低碳生活方式指南,吸引市民关注,倡导绿色消费,打造低碳生活,鼓励市民低碳旅、低碳购物。以发展低碳经济,强化低碳管理,倡导低碳生活为切入点,坚持政府推动、示范带动、公众参与、循序渐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建设低碳社会,打造低碳城市。

参考文献

[1]邓中,李锐,赵方.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及评述[D].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1-04-27.

[2]刘露,李杰.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及对策浅析[J].中国证券货,2012(11):172.

[3]榆林市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决策咨询委,2011-10-8.

第7篇

国际贸易方面论文范文一:低碳经济影响下国际贸易发展研究

气候环境危机、能源资源危机等呼唤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会让环境与经济发展中的矛盾成为经济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在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能够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在面临低碳经济带来的冲击时,我国国际贸易主体必须在生产技术、产品结构等多个方面做出改革与创新。而在此背景下,了解低碳经济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带来的影响、探索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策略,对于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提倡使用较低的能耗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支撑,其经济发展特征表现为低能耗、低污染以及低排放,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优化清洁能源结构,其核心在于对能源技术、能源制度以及社会大众的发展观做出持续的创新,从而有效抑制气候发生恶化,并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双赢。显然,低碳经济对于社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同时也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因此,传统经济模式下的国际贸易发展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低碳经济发展促使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变革,同时也对我国出口贸易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冲击。在此过程中,我国出口贸易在短期内必然会承受低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和技术要求,同时也必须对自身的生产理念、生产技术、技术格局以及产品格局做出改革,而在此过程中,我国出口贸易企业也可以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由此可见,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体现出两面性的特征,而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出口贸易规模、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以及出口贸易企业竞争力等多个方面。

2.1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规模的变化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许多国家提升了自身对进口商品的环保标准与技术标准,并使用碳关税来抑制高碳产品的进口。与这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相对的是,我国出口贸易仍旧是以高碳产品为主,并体现出了资源密集与劳动力密集的特征,其中,塑料制品、机电、化工产品与钢铁等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占据着很高的比重,这也决定了我国出口贸易必定需要承受低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冲击。根据世界银行所做出的调研与报告显示,如果大部分国家都开始将碳关税当作国际贸易中的固定税种,则我国出口贸易中的出口规模很可能会下降21%以上。

2.2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产品的变化

从我国出口贸易企业构成结构来看,中小企业企业占据着很高的比例。虽然长期以来,这些企业在出口贸易产品中体现出明显的价格优势,但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却会提升这些企业的出口成本。这些成本包括对低碳技术、环保技术的引进、研发,也包括我国政府为了鼓励低碳生产而征收的污染排放税以及进口国家所征收的碳关税等,在此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中的高碳产品比例必然会呈现出降低趋势,而低碳产品比重将会持续升高。

2.3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企业的竞争力

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我国经济产业链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重组与重建,从我国出口贸易方面来看,这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带来的良好的机遇,但是与此同时也为我国出口贸易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事实上,对于我国出口贸易企业而言,在短期中实现低碳技术的创新与生产模式的调整是并不现实的,同时,面临着生产成本的提升,许多企业的获利空间将会被逐渐压缩,一些欠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甚至会面临破产危机。然而,需要看到的是,在长期发展方面,我国出口贸易企业会对自身的低碳技术做出不断的更新与升级,低碳产品比重也会逐渐提高,这是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出口贸易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技术进步与环境保护的重要体现,在此过程中,我国出口贸易企业的竞争力也会实现逐步提高。因此,从整体来看,我国出口贸易企业在短期内需要承受低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冲击,而在长期发展中则可以实现自身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3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策略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必须面对严峻的挑战,为了抓住机遇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与规范,同时也要求对外贸易企业树立低碳发展意识,通过更新自身生产技术、调整自身产品结构,来实现自身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3.1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首先,我国政府部门应当针对低碳贸易发展趋势制订整体规划。由于我国国际贸易一直处在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影响之下,所以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应当树立学习心态,对其他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建设和先进经验做出借鉴,同时在尊重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在创新,以便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需求的发展战略。为此,我国应当构建起专门负责低碳经济发展的科研机构,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以及低碳国际贸易发展进行指导,从而确保我国国际贸易能够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这一科研机构所需要研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针对国际贸易中出现的低碳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环保标准做出制定,引导国际贸易主体提升自身的低碳技术水平,从而促使我国国际贸易主体适应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的竞争;其次,应当参与到国际低碳标准制定的国际谈判当中,从而在争取规则制定权的基础上为我国国际贸易主体提供更多的主导权与话语权。其次,我国政府部门有必要针对低碳贸易壁垒完善国际贸易法律法规。随着低碳经济理念在世界范围中的兴起,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越来越多由绿色低碳壁垒引发的贸易纠纷。为此,我国政府部门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避免这些贸易摩擦持升级。在此过程中,我国应当明确节能减排目标,并在对其他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做出借鉴的基础上承担起相应的减排责任。同时,我国政府应当的那个应当针对国际贸易企业普及国际贸易法律,推动国际贸易企业了解国际贸易总的低碳标准。同时,我国政府部门应当以提升对外贸易企业的贸易摩擦与纠纷应对能力为出发点,对低碳贸易法律法规做出完善和严格落实,并在国际贸易中联合其他国家做出据理力争,对自身利益做出维护。

3.2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企业应对措施

首先,我国国际贸易主体应当重视低碳产品与低碳技术的研发。在我国国际贸易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体现出粗放型的特点,即主要依靠于廉价劳动力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在这种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下,我国国际贸易企业不仅难以获得较高的利润,而且不可避免的遭受各类贸易壁垒,特别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这些贸易壁垒不仅包括传统的反补贴、反倾销壁垒,也包括碳关税等壁垒。因此,我国国际贸易企业应当了解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并在遵循低碳发展原则的基础上重视低碳产品以及低碳技术的开发,从而提升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并提升自身在国际贸易新格局中的优势与地位。具体而言,我国国际贸易企业的低碳产品与低碳技术的研发,应当建立在加大经济投入的基础之上,通过构建技术引进基金与低碳研发基金等形式来完成低碳产品与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与自主创新。其次,我国国际贸易主体应当重视推广碳标签制度,并打造低碳产品品牌。碳标签制度的推广,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国际贸易产品遭受低碳国际壁垒。2007年,英国就已经都对碳足迹标志进行了引入,随后,欧美国家以及韩国、日本也开始推广碳足迹标志制度。在此背景下,许多国际公司都要求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具有碳标签,这让我国国际贸易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当前我国家居产业、纺织产业、光伏产业等虽然都面临严苛的碳足迹要求,然而能够推动低碳认证的企业仍旧不多。因此,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应当提升自身产品的低碳水平,在积极申请低碳认证的基础上提升自身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后,我国国际贸易主体应当对低碳消费理念进行引领。从国内市场来看,高碳产品之所以很难完全退出市场,是由消费者对高碳产品的消费需求所决定的。因此,我国国际贸易主体应当将低碳消费宣传当作自身责任,通过提升消费者的地毯消费意识来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促使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在此基础上,我国国内的高碳产品需求也会得到持续削弱,低碳生产自然也成为市场发展下的必然要求。这对于提升我国整体的低碳产品生产水平以及低碳科技的创新能够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4结论

总之,低碳经济促使我国国际贸易主体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而为了推动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与低碳经济的适应性,我国政府部门必须发挥出自身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引导与规范作用,而国际贸易企业也应当重视自身低碳技术的引进与研发、低碳标签与低碳品牌的推广与打造,并重视对国内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引领,从而为国际贸易中低碳理念的落实提供良好的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徐红霞,杨元义.低碳经济下对重塑国际贸易规则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8-19.

[2]李丽.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财贸经济,2014(9):114-123.

[3]谢守红,薛红芳,徐西原.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结构转型研究综述[J].世界地理研究,2013(2):159-166.

[4]付潇雨.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4(5):21-22.

[5]马群.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5(21).

国际贸易方面论文范文二:跨文化沟通与国际贸易的辩证关系

摘要:跨文化沟通是国际贸易之间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沟通是进行商务开展的基础,而跨文化的差异既是影响国际贸易之间的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也是进行商务开展所必须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从跨文化沟通入手,简要浅析跨文化沟通和国际贸易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跨文化沟通;经济贸易;文化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来,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也越来越频繁,频繁的贸易不可避免需要沟通。随着经济贸易往来的频繁,以及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跨文化沟通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现象和经济影响也逐渐受到经济研究学者的重视。跨文化沟通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包含了许多方面,如文字语言、文化背景、历史内涵、地域差异等,这些也都是影响国际贸易之间的关键因素。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及成立亚投行,不仅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经贸之间的地位也使得中国在国际经贸中更加具有话语权,近年来,中国的经贸业务迅猛增加,对外经济总额也逐年上升,新的对外经贸结构格局逐步形成,已经逐步从过去的中国制造向现在的中国创造转变,对外贸易结构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这些新的国际贸易特点也使得跨文化沟通有了新的变化趋势。

一、跨文化沟通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文化差异给国际贸易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以中国对外经济为例,由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差异,使得在对外贸易初期,跨文化沟通一直是制约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一是中国文化与西方经济文化的文化冲突给国际贸易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际贸易往来,如中国人在经商过程中讲究综合思维和中庸态度,往往是先谈原则,后谈细节,这和英美的务实文化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西方国家更加注重的是服务的质量和商品的细节,而对于原则性的东西,西方人往往没有太大的意愿。尤其是西方国家中的德国,一向是以细节著称,严谨的态度使得他们在经济谈判中更加注重对细节的处理,而中国文化的综合思维和中庸思维则可能成为妨碍其中经贸环节的障碍;辩证来看,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促使贸易不断发展,技术不断革新,如中国提出的创新观念就是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技术和经贸形式进行创新,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语言沟通是影响国际贸易的另一重要因素

国际贸易往来不可避免的是语言的沟通,由于中国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与西方语言有所不同,因此在语言沟通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语言沟通不畅,或者翻译过程中出现与交易国家语言文化偏差,就会导致在商业谈判中造成一定的误会或形成晕轮效应,从而使得经济贸易谈判谈判破裂,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跨文化沟通中的价值观念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价值观念是人类主观评判的标准之一,也是决定善恶的标尺。价值观念和一个国家的道德文化、历史背景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容易受到宗教、利益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如当今国际贸易中伊斯兰教国家与其他宗教的价值观念差异,决定着伊斯兰教国家和其他非伊斯兰教国家经济贸易的成败。因此,价值观念对于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取舍有着紧密的联系。再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念都是以利益为前提,经济贸易就是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因此这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贸易形式、谈判风格和贸易种类;而中国一直讲究利益共存和平等协商,因此在商业谈判中一直讲究的是和平谈判和协议为主,以互惠互利为基本出发点,兼顾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决定了中美两国在经济贸易过程中,跨文化沟通时需要综合考虑两国的价值观念。

(四)法律法规对经济贸易的影响

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经济贸易的行为准则。任何经济贸易形式都必须考虑到经济交往国家的法律法规,都必须得到被交易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认可,才能实施下一步正常贸易,除此之外贸易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国家与国家法律法规不兼容的情况。相比较西方而言,中国的法律法规还处于不断健全和完善的阶段,而西方国家已经基本构建起比较成熟的法律体系,这就使得在国际经济贸易过程中,在西方国家有法可依的贸易条款,可能在中国并不存在;或者在西方国家通用的经济贸易准则在中国并不适用等情况。跨文化沟通中的法律法规既可能给经济贸易造成一定的阻碍,同时也是保证贸易正常有序进行的保证,在法制化的今天,任何经贸形式都需要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强制约束,这样才能保证贸易的正常化,避免经济贸易矛盾、经济贸易冲突和不正当的竞争。因此对待跨文化沟通的法律法规,需要辩证看待,充分认识中国在法律体系建设中的不足,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二、新形势下跨文化沟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跨文化沟通在经济贸易前期可能是阻碍经济贸易的主要障碍,但随着文化的融合、文化趋同、沟通的频繁以及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跨文化沟通在经济贸易后期会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一)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趋同是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剂

文化的融合和文化趋同使得各国际贸易国家在谈判准则、价值观念等方面找到共同点,从而促进商业谈判的成功和提高国际贸易业务量,提高国际贸易的成功率。此外,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趋同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会促使经济贸易文化呈现多样性,更能从贸易双方中找到利益共同点。

(二)信息全球化为跨文化沟通和国际贸易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各个贸易国家沟通也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形式也更加方便快捷;信息化也为各个贸易国家互信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使得各个贸易国家能够借助互联网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情报,从而更能通过了解一个国家的背景、历史、价值观念、法律法规等来降低交易的失败率,提高交易的可靠性和交易的效率。可以说信息全球化为跨文化沟通和国际贸易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总而言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沟通对于国际贸易的副作用会逐步减小,取而代之的是业务量的增加和交易额的上升,但就目前趋势来看,跨文化沟通对国际贸易还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强化对跨文化沟通和国际经贸之间的动态研究,进一步探索他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让跨文化沟通成为国际贸易的桥梁。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产业创新 低碳经济 台州 因子分析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而引出的低碳经济呼声越来越高。至此,全球经济的发展内涵和要求都有了新的约束力。我国能否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绿色发展模式,以低碳技术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探索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向低碳经济转型,是我国能否奠定其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实现弯道超越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目前,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地区范围产业升级和转型。而事实上,在节能减排的宏观政策下,单一追求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传统思路已经不符合发展实际。以化学工业行业为例,2007年浙江省台州市人均附加值比制造业平均高出40%,但是其碳单位消耗量和排放量远远高于制造业平均值。由此可见,只有基于产业结构创新和产业内低碳创新的共同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浙江省台州市产业高附加值、低消耗和低污染的发展目标,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探索方向。

低碳模式的提出

“低碳经济”由英国率先提出,其本质是资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 GDP,是全球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方向。这一发展模式一方面可以不断提升生活水平,同时又能兼顾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共处。这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摆脱以资源为驱动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升级产业结构,走和谐社会的路线。低碳模式对于真正转变浙江省台州市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创新对低碳模式作用的内在机理研究

(一)产业创新的定义

Freeman(1987,1997)指出产业创新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系统因素是产业创新成功的决定因素。Lundvall(1992)和Nelson(1993)也认为创新具有系统化特征,这是中外文献得出的一般共识。同时,Foxall在1988年指出,产业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内核,而企业创新一般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他认为产业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归属;Freeman(1997)认为产业创新包括技术和技能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含组织创新);营销创新主流学者则普遍认为技术创新是核心,组织创新是保障,管理创新是基础。

综上,对于产业创新具体包含哪些创新因子,国内外专家存在诸多分歧。本文在研究中外文献关于创新的种类和含义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省台州市的创新实际,将产业创新在应用中进行了具体的定义。本文认为,产业创新从广义上讲,是人类不断克服制度或技术等的缺陷以提高生产效率、不断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而从狭义上理解,可以将产业创新定义为:产业创新主体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系统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或使得原有产业获得技术、产品、市场、管理等的突破性使其在一定区域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创新活动。

(二)产业创新对低碳模式作用的内在机理分析

从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来看:产业创新一是降低资源消耗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率,提高系统创新的贡献率,二是对原有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或创新出新的产业;而从对能源使用、碳排放情况的影响角度来看,产业创新是产业从高能耗、高碳排放产业向低能耗、低碳排放产业过渡的过程;是依赖资源的低端产业退出主导地位,接续主导产业形成的过程;是对破坏的生态环境不断修复与保护,使其更适合经济发展的过程。它能够满足新的需求,或者满足同样的需求却可以节约更多能源。产业创新对低碳模式作用的内在机理如图1所示。

基于产业创新的低碳经济模式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确定

1.数据来源。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浙江省台州市各年度的《台州统计年鉴》,从而避免数据统计口径和数据统计方式不同等原因给数据造成的偏差与不完整。

2.变量确定与数据处理。本文需要对产业创新的创新因子—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进行变量替换。但是由于各个创新因子之间往往相互影响,很难用一个数据指标来纯粹地反映某个创新因子,而一个指标也往往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多个创新过程,如人才创新在整个创新过程中都无处不在,所以就无法对其进行单独的界定。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尽可能多地选取了与产业创新各因子相关的可量化的数据指标,然后进行降维,通过抵消因子间的相互影响,提取出最能反应产业创新的主因子成分。

基于浙江省台州市统计数据的可得到性,本文选取的指标有:发明授权量、技术成交额(体现技术创新度);实用新型授权量、外观设计授权量(体现产品创新度);市场数、市场成交额、总进出口额(体现市场创新度);平均每万人中大学生数、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体现人才创新度);非国有企业从业人员比重、财政科学支出(体现制度创新);成本费用利润率、企业盈利率、百万销售实现利税(体现管理创新度)。同时,本文用第三产业占全民生产总值代表产业结构创新。用单位碳排放量(碳排放总量/国民生产总值)代表低碳经济效果。

(二)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影响产业创新的主要因子。随后分析产业创新主成分因子、产业结构和企业能耗强度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三)基于产业创新的因子分析

1.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表1中的检验结果显示:KMO检验>0.7,且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Sig.

2.初始特征值(方差)及其贡献率。因为产业创新范围非常广泛,为了全面地反映产业创新的主成分因子,在选取因子时应该尽可能的多包含总体信息,所以选取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90%的因子,从表2来看,前三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90%以上,本文选取这三个指标来概括整个指标体系。

3.因子旋转。从表3中可以看到,因子1在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授权量的负荷达到了90%以上,而在市场成交额、财政科技支出、平均每百万人中大学生数、从业人员平均工资达到了70%以上。说明因子1就代表了产业创新的资源环境:技术、人才资源、市场容量和政府对创新的支持度。因子2在市场数的负荷程度很高,而市场数往往与产业集群度呈负相关关系,因为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市场规模化和专业化趋势下,市场数量会随之减少,本文采用在因子2前添加负号来表示产业发展的集群度。因子3在成本费用利润率和企业盈利率上的负荷比较高,说明因子3就代表了产业内部的绩效创新,也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图1中提到的基于原产业的低碳创新。

(四)产业创新、低碳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见表4),产业创新主成分3与台州的低碳经济影响非常显著(P0.1,未通过检验)。同时,从表4的相关系数来看,单位废气排放量与产业内部创新相关系数高达0.617,而与产业结构相关系数为0.463。从而可知,产业内部创新在台州低碳经济发展中扮演了最为关键的角色。

(五)结论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产业内部创新与浙江省台州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关系显著,这与本文的研究假设相符。而社会创新资源和产业集群度却与浙江省台州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关联不强,其结论似乎有悖于一些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经典理论。而实际上,其结论是非常符合浙江省台州市经济的现实基础的。

创新资源与台州低碳经济不显著相关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在过去的20年里,浙江省台州市产业对于技术的选择往往集中在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领域,并没有兼顾低碳经济的需要。这在没有对资源和环境进行有效管理的年代,单纯追求眼前经济利益,而不顾及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是大部分企业发展的现实选择。这直接使得企业在享受技术突破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毫无建树。二是中小企业为主是浙江省台州市经济发展发展的一大特色,这种以中小企业为主力军的发展格局,一直以家族式管理模式为主,缺乏科学的发展观。

因此,它们在获得产业核心技术、高素质人才及政府科技支持方面既缺乏意识,更缺乏竞争力。并且,这些中小企业在科研成果引进、转化、吸收和推广方面的能力也非常薄弱,这直接导致其无法享受到社会创新资源进步带来的经济成果。简而言之,技术选择在低碳层面考虑太少及技术无法转化应用是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

而产业集聚未能对浙江省台州市低碳经济发挥作用的原因在于:浙江省台州市内的块状经济普遍处在产业集群的低级形态,也就是所谓的“低成本聚集”而非“创新型聚集”,并没有形成太多由知识主导的创新体系和产业价值链。与此相反的是,集聚产业内企业长期享受知识外溢带来的成果,原始创新动力缺乏,产业集群内往往技术抄袭严重、产品近似度高、竞争环境恶劣。

但必须指出的是,由于产业创新所包含的子创新存在诸多争议,因此,假如引入不同的创新因子,可能会得出与本结论不相同的论点。同时,由于各子创新本身是个很难界定和量化的概念,因此本文在将各子创新进行具体量化时必然存在某些误差,加之浙江省台州市对于创新数据的统计并不完善,因此整个体系中引入的因子不能包含所有的因素,如能体现产品创新的新产品开发能力等,但个别因子的缺失并不会对整个结论造成本质影响。同时,该数据采集的是浙江省台州市的各年份数据,其结论对其他省份地区的适用性还要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讨论。

基于产业创新的低碳模式发展路径

(一)建立完善的创新资源体系,积极开发“低碳”技术

低碳发展的核心是掌握低碳的核心技术。而低碳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往往是资本投入大、耗时长的大项目。而作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浙江省台州市民营经济而言,这是它们无法企及的。为此,浙江省台州市政府必须加大对低碳创新技术的扶持力度,完善低碳技术投入机制,积极创造投入的良好环境,引导各类主体加入到低碳技术的开发与研究中,通过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政府投入的示范效应,让更多的企业能真正享受社会和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同时,在企业层面,必须加大对技术的消化吸收,摆脱以往重引进、轻吸收的不良习气,而在技术选择上,要选择符合发展需求的重点领域,兼顾高附加值和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与此同时,要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充分挖掘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潜能。

(二)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提升产业层次

产业集群是浙江省各县市普遍存在的一种块状经济发展形态。这种同类和相关产业高度聚集的发展形式,有利于企业间相互竞争和相互合作,从而形成知识外溢、技术扩散和整合优势的内在机制,进而形成行业竞争优势,并且向增值环节的上端攀升。为此,浙江省台州市必须建立起各种配套政策,在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使其更大限度的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实现产业升级。

(三)深化企业内部创新管理,实现“产业内低碳”

企业必须实现自身管理的转型升级,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实现从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尤其是作为管理模式“先天不足”的浙江台州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实现“低碳”的空间巨大。具体而言,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将事情做精、做细;企业还要进一步规范流程、强化管理、关注细节,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管理水平的提升。无论企业采用何种转型升级的路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绩效是实现企业内部“低碳”的必要条件。

(四)依托制度创新,完善“低碳”节能激励机制

长期以来,浙江省台州市的发展都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尽管近几年,由于“环保”的呼声越来越大,政府开始立法,打击污染,但是效果却形如虚设。对排污单位来讲,有法不依的一个原因是环境违反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而守法成本高;同时,环保部门执法手段力度不强、手段落后,很多时候环保部门的有关处罚都只成了一纸空文。为此,浙江省台州市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的环保赏罚机制,实施强制性的节能标准,对高耗能、高载能的产品实施产业准入,对污染企业实行坚决打击;同时,还要加强利用税收这个杠杆,对采用高能效技术和生产高能耗产品的企业增加税收,从而引导更多企业自觉将发展路径引入到“低碳”发展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张兴华.服务创新能力、创新战略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陈劲.走向自主创新—浙江产业与科技创新[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郭新兴.产业整合的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1

4.徐竹青,徐明华,王祖强.转型升级—浙江发展的战略选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5.张明龙.区域政策与自主创新[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6.李妍.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D].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吴晓波.2009-2010浙江省创新型经济蓝皮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第9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金融,政策法规

1 问题的提出

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1】

低碳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这一概念的提出代表着一种未来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低碳经济实质就是高效利用能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一次根本性的创新和转变。由于低碳经济的实施和发展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因此服务于低碳经济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将必不可少,那么低碳金融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所谓低碳金融就是服务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指在把碳排放当作有价商品进行现货、期货买卖的基础上,关于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投融资等相关的金融活动。由于低碳金融服务的低碳经济领域需要对人们现行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改变,因此用强制性的力量来管理和规范低碳金融的发展势在必行,以促进低碳金融健康发展,真正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力量。由于低碳金融在我国属于新兴概念,相关高位阶立法较少,多为性质较为灵活的政策法规所规制,遂本文以探讨政策法规建设为题。

2我国低碳金融政策法规现状

2.1部分领域低碳金融政策法规存在空白

随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一些领域,我们已经先后出台了一些立法和相关政策,如:《循环经济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能中长期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等等,这些立法和政策的实施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和一些开展低碳经济研究较早的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在碳排放的总量控制以及石油、天然气、原子能等主要能源单行法律等领域还存在一定空白,需要进一步的立法和完善。由于低碳经济领域政策法规空白的存在,使得低碳金融政策法规在配套上也存在空白,金融手段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支持保障不足。

2.2一些低碳金融政策法规缺乏可操作性

近年来,我国参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同时在低碳金融方面,参照和遵循“赤道原则”以及联合国环境署《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制定了《绿色信贷环保指南》,用来规范我国低碳金融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务院和地方政府还出台了一些指导性的政策和法规。以上政策法规虽然也涉及到了一些优惠政策来激励金融机构参与,但由于涉及低碳金融核心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金融优惠政策尚未出台,导致在现实中缺乏可操作性,金融企业在规避风险和逐利思想的驱使下,缺乏开展低碳金融业务动力,进而影响了我国低碳金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3低碳金融政策法规监督机制不完善

在低碳金融领域,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是三大主体,要想使企业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金融机构改变现有的投融资模式,在生产和投融资过程中自觉的充分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并从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度做出立足长远的正确决策,仅仅靠政策法规的引导和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专门机构的监督机制的作用,督促企业和金融机构承担社会责任,强制性的履行社会义务,同时对低碳金融资金进行风险评估和规范管理,保障低碳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现有的低碳金融政策法规,大都还处在指导性阶段,还没有专门专业的机构监督实施低碳金融政策,使得一些政策法规难以落实或不当落实,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完善我国低碳金融政策法规的意见和建议

3.1健全完善低碳金融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要尽快梳理完善我国低碳经济现有的政策法规制度,并以碳交易的核定和规范为核心,借鉴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法制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出台碳排放总量控制以及特种能源等单行政策法规,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清晰、全面、可操作性强的低碳经济政策法规体系。使低碳金融政策法规有的放矢,形成于低碳经济发展相配套的低碳金融政策法规体系,充分发挥金融资源配置和金融杠杆调节作用,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2将低碳金融的相关环节法制化、具体化

以政策法规的形式明确金融业的低碳服务理念,使更多的资金能够流入到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各个行业中去,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出台具体政策拓展低碳金融产品,通过积极开发低碳信贷、低碳保险、低碳证券等低碳金融产品及服务,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支持企业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同时还要为企业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金融帮助。出台低碳交易的各级市场的具体政策法规,引导商业银行应争取金融监管部门的支持,联合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众多金融机构参与排放权的交易与投资,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基金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间接或直接地持有低碳资产,并在二级市场上充当做市商,积极拓展低碳金融业务模式。

3.3完善低碳金融政策法规监管机制

低碳金融牵涉社会公众利益,关乎金融系统安全,因此离不开严格的金融监管。【2】完善的政策法规监管机制是保障低碳金融政策能够有效落实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发挥政府监管作用,成立专门的机构帮助金融企业分析、评估、规避项目和交易风险,并监督金融企业低碳资金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保障低碳金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付加峰,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2010(8)

[2]谭正航.低碳经济与我国低碳金融法律制度的构建[J].唯实,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