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岗位论文

时间:2023-03-21 17:02:57

导语:在岗位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岗位论文

第1篇

1.1没有及时地转变传统的观念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制约,一些旧有的管理观念仍然存在,例如“身份制”或者是“终身制”等。一些职工对于岗位设置以及聘用管理制度改革还没有充分地加以了解,普遍存在着不适应的现象。还有一些高校内部的教职工没有及时地转变传统的观念,这就为岗位设置以及聘用管理制度的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和阻力,使这项改革难以将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1.2定编政策不完善当前高校现行的定编政策普遍都是多年以前制定出来的,这些政策同高校岗位设置以及聘用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就需要高校相关的改革人员注重对于定编政策的完善,使得定编政策能够同制度的改革相适应,提升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1.3个别岗位的种类很难进行区分高校内部个别的岗位种类很难进行区分,例如:计财处的工作人员或者是档案管理处的管理人员等。此外高校内部有哪些岗位属于工勤岗位也没有进行相对比较明确的区分和界定。

2优化高校岗位设置以及聘用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

2.1制定出岗位设置的具体方案高校的制度改革人员要想优化岗位设置以及聘用管理制度的改革,首先,就需要制定出进行岗位设置的具体方案。要在学校内部成立聘用的相关组织,让组织内的成员定期地学习相关的文件,从而明确岗位设置的概念以及设置时应该遵循的工作原则,明确设置的程序等,从而为岗位设置工作的正常开展打下基础。然后,再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相关的数据,开展一系列的调研,制定出具体的方案。最后,开展聘用管理工作,同职工签订聘用的合同,并且还要将聘用的结果上报至教育部进行备案。

2.2加强宣传高校要加强对于岗位设置以及聘用管理制度改革的宣传,掌握这项工作的规律,树立起教师为本的改革意识,总结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营造出良好的改革氛围,丰富宣传的途径和形式,从而促进高校内部广大教职工责任意识以及竞争意识的全面提升。

2.3对机关岗位进行科学的确定在进行高校岗位设置以及聘用管理改革工作时,党政机关内的岗位基本上要确定成管理的岗位,但是对于那些要求相关专业经验的岗位,例如:会计、卫生等岗位,可以自愿地选择聘任管理岗位或者是聘任专业岗位。

2.4做好工资的过渡工作除了上述的方式之外,高校的改革人员还要做好工资的过渡工作,采取教育职员制,完善有关聘用条件,考核制度以及薪酬条件等方面的制定工作,适当地对重要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待遇加以提高,对收入分配关系进行妥善的处理,加强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对于每一个管理系列中人员的关系进行统筹,确保其平衡发展,为管理人员同技术岗位人员的交流提供必要的交流渠道。

3结语

第2篇

市场经济是效用经济,市场中的每一分子都以理性的思维进行思考,所有选择及行动均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本文的讨论基于单位与员工都是完全理性且风险中性的,并作以下假设:

假设一:在职能制组织结构中,单位利益最大化最直接也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部门或岗位利益最大化,因此,本文设定单位向员工提供岗位的目的是实现岗位净收益的最大化,而员工选择岗位同样以个人净收益最大化作为唯一标准。单位的净收益主要指员工在具体岗位为单位创造的价值扣除单位向员工所支付的报酬;而员工的净收益主要指员工所获的报酬扣除员工提升素质的成本以及在具体岗位所付出劳动的复杂程度,如员工为储备知识、提升能力的成本以及所运用劳动技能的复杂性和承受风险责任的大小等。

假设二:为分析方便,仅将岗位分为难度相对较大、风险责任相对较高的岗位(简称复杂岗位,下同)和难度相对较小、风险责任相对较低的岗位(简称简单岗位,下同)两类。此处复杂岗位与简单岗位并不简单地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作区分。如特定组织中个别岗位虽然是体力劳动,但如果其需要很强的身体素质或承受很大的风险责任,也可看作是复杂岗位。

假设三:为简化推导,根据中央银行工作的实际情况,设定单位与员工已有一定时间的雇佣关系,掌握员工的长期工作表现,并能合理地将员工划分为两类:相对高素质的员工与相对低素质的员工。相对高素质员工具有较高的劳动技能、能承受较高的风险责任,带来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低素质员工则相反。

假设四:单位在员工岗位双向选择中原则上不行使解雇权,即使是对相对低素质的员工,因此,单位必须通过优化内部人力资源配置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假设五:本文所指单一价格并非完全一样的同一价格,而是指差异不大的劳动力价格。[1]

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人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一个组织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必要条件。要实现这一目标,组织除应关注外部公平以外,更应注重内部公平,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为人才的成长及作用的发挥营造良好的环境和空间,使员工真正感受到组织对其活动的关注及对其成长的鼓励。近年来,中央银行系统不少单位为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相继建立了员工岗位双向选择、全员竞争上岗等一系列制度。其中,部分单位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有效营造了单位与员工相互尊重、利益共享的双赢局面,但也有个别单位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制度的安排与设计还缺乏系统思想和博弈思维。

为此,本文引入价格变量,用博弈论的方法就中央银行员工岗位双向选择的机制进行分析,试述在不同价格变量下,制度安排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效果以及利益根源和价值取向所发生的变化。

三、单一价格变量下员工岗位双向选择的博弈模型

第3篇

(一)会计电算化的内涵广义上的会计电算化是针对所有与会计工作相关的电算化业务,包括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的开发设计、企事业会计电算化人员的相关培训、运用会计电算化的相关规划及原则系统,以及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的开发等。狭义上的会计电算化就是在会计工作中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会计业务处理,也就是说企事业单位等在会计业务工作上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业务操作,提升业务系统管理效果的会计信息系统。本文研究主要针对狭义的会计电算化进行,后文不再进行重复说明。

(二)会计电算化对企业的影响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手工记账中会计核算的低效率,在会计电算化中,会计人员可以随时对账目进行核对,并且自动生成对账单,大大提升会计对账的效率。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够促使企业财务部门级企业管理者在会计系统中利用公式进行财务数据分析,对企业的综合财务能力形成全面的认识。在企业的投融资决策、生产计划等方面运用财务分析结果,能够促使企业决策更加科学,企业生产经营等符合企业自身财务能力,促使企业逐渐实现生产经营中的资金优化运用并促进企业实现更好发展等。本文研究以会计电算化的岗位责任制度为研究对象,结合A企业的真实案例,分析该企业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的现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希望可以推进该企业在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优化的前提下,更好的借助会计电算化实现财务工作的优化发展。

二、A企业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现状

(一)A企业介绍A企业是一家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专业冰箱、冷柜、家用电器及厨房冷冻设备厂家、并设有模具开发、五金加工、塑料生产等配套企业。A企业设备厂秉承一贯“百炼精品,杰出科技”的企业理念,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制冷保鲜技术和生产工艺及检测设备的同时,加大新品研发力度,在制冷技术上独树一帜。

(二)A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岗位职责及业务流程

1.会计电算化岗位职责A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管理机构与人员设置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电算主管的岗位与职责:财务主管担任电算化主管,负责系统软件环境的确立和操作人员权限的设定;对日工作及岗位协调进行处理;定期检查电算化系统运行日记;(2)软件操作的岗位及职责:该岗位主要负责分管业务数据输入、自检核对工作;打印输出记账凭证、账簿、报表、数据备份;(3)审核、记账的岗位及职责:该岗位主要针对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操作软件登录机内账簿;(4)电算维护的岗位及职责:主要负责定期检查系统运行并排除故障;定期查杀病毒;负责系统升级调试与人员变动维护故障;对操作人员进行系统运作指导培训;(5)数据管理的岗位及职责:对数据进行分析;定期检查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6)出纳的岗位及职责:出纳人员根据对应权限,及时确认收付款行政;登录软件进行银行和现金日记账;及时对数据进行备份,输出相关日记账并与生成的银行对账单核对。通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A企业能够通过计算机系统迅速实现会计的录入、审核、修订及归档分析等,促使会计工作中数据的处理效率得到改善。会计电算化系统软件能够通过编辑公式等自行检测数据准确性,对于明显存在录入错误或者与历史数据等存在较大出入的数据会及时提醒,进而促使会计数据的处理准确性改善。

2.会计电算化的业务流程A企业的会计电算化采取用友软件,在用友软件中企业的账户设置主要利用ADMIN注册系统管理功能下的权限设置,根据公司财务、套账要求,设置各部门及相关人员权限。A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凭证传递流程是在传统的原始凭证传递基础上,结合电算化业务操作和形成流程进行整合,形成的新的凭证传递流程:(1)企业生产、销售等基础部门在实践活动中出现财务相关活动,形成包括发票、原始出入库单据、购销凭证等在内的原始凭证;(2)基础部门登录电算化系统,在权限范围内,对原始凭证进行初步登记。并将凭证传送给企业财务部门;(3)企业出纳对原始凭证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将其在电算化软件中进行登记,并将凭证整理归档;(4)月底由财务主管对相关信息进行审核,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作为初始资料保存,有误的,核对原始凭证及相关信息并进行处理。A企业财务活动中涉及到多个资产使用、管理的相关部门,只有在较好的信息与沟通基础上,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内部控制更好的得到落实。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与沟通机制逐渐完善,建立数据中心,则可以形成数字化系统,实现了内部控制中管理层、中间管理部门、票据中心及资产等全面业务及向各部门与一体的信息网络,促使相关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极大的提升了内部控制监管效率。促使信息流通效率提升,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客户基础和市场基础。

(三)A企业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落实的配套管理制度

1.会计电算化操作与协调管理制度A企业会计电算化操作与协调管理主要是针对电算化岗位设置与日常工作设置的协调进行。其中,财务部门的内部工作完全按照电算化权责设置进行。基础部门则由部门主管负责对应的凭证和信息传递与对应权限的录入工作。

2.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硬件管理制度A企业为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正常应用,确定了如下三个计算机硬件管理制度:(1)注重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期整理硬盘,确保系统运行政策;(2)在获得电算化主管同意后,对硬件进行升级或更新。

3.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软件管理制度A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软件管理制度主要包括:(1)对电算化数据库进行严格保密,操作人员不得打开数据库直接操作,未经电算化主管同意不得修改相关程序与设置;(2)做好系统备份工作,确保电算化信息安全;(3)定期查杀病毒,读取外来磁盘数据前进行病毒扫描和查杀,电算化工作站不得安装游戏软件;(4)利用装有电算化软件的电脑进行软件下载,必须经过电算化主管审核同意。

4.会计信息数据录入与修改管理制度A企业的电算化数据的录入与修改,主要是电算化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包括:(1)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进行处理;(2)对数据档案进行双份保存;(3)信息数据录入与修改依据岗位权限进行,根据各部门及人员账号处理相关工作,不得越权或者代替处理。

三、制约A企业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落实的问题分析

(一)会计电算化制度还不健全在目前A企业有限公司实践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过程中,并没有建立完善的配套机制,电算化运作缺乏严格流畅的机制。虽然在会计电算化系统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增加了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等岗位,在一定程度上视线里与会计电算化系统发展相配套的包括人员管理、使用操作管理、维护管理、档案管理等各种管理及控制制度。目前,大部分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管理仍是模仿手工记账的管理办法,结果导致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础管理混乱,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系统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会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素质低下A企业有限公司中的会计人员是介于40岁到50岁之间的,他们接触电脑的时间可以说比较晚的,虽然他们利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软件处理业务那是驾轻就熟,但是一遇到计算机基础操作问题的时候就会变得无能为力了。首先,经常强行关机对计算机系统本身来说损伤比较大;其次,相对于知道如何处理的情况来说是在浪费时间;最后是最不愿意看到的一种情况,不正确的操作可能会导致系统数据丢失,严重的会导致系统崩溃后需要重新安装系统。会计人员熟悉会计电算化系统软件操作,缺乏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存在局限性,这种情况是会计电算化系统发展的是阻力。

(三)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十分薄弱在日常的业务操作过程中,会计人员在使用用友做账的时候,偶然会遇到计算机死机的问题。每个会计人员登帐的内容有所不同,相对的业务量繁简程度不同,每个月的业务量也会有差别,业务量决定其做账的繁简程度。计算机死机现象还是会在会计人员操作过程中发生,运气不好就是当业务量很大,录入数据未保存计算机就突然死机,那对会计电算化系统人员来说是比较折腾的事了,相当于前面的工作都是无用功。这是因为,A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内部管理仍是模仿手工记账的管理办法,结果导致了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管理混乱,影响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提升A企业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执行的建议

(一)建立完备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注重构建企业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规范性。首先,从操作开始加强控制。这是基于上文中所述操作人员存在的人为风险而必须进行的内部控制的基础。其次,提高人员专业性和加强内部审计。实际上这和操作管理师相互配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实现必须有专业人才进行,适应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具体要求,保证会计的专业性的同时还需符合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求。第三,充分考虑网络系统的特殊性进行内部控制。正是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达使得整个经济社会信息得以共享,同时不可避免的网络病毒等对信息的安全也带来很大威胁。对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必须考虑这一重要因素,随时关心情况调节不对应控制点以保证网络的整体性和功能的顺利实现。

(二)强化各级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与操作能力针对前文分析,A企业有限公司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发展中,管理者对电算化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财务人员对电算化的操作与维护能力有限,这是A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发展中必须注重解决的问题。因此,A企业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过程中,应该提升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正确认识,并提升企业内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规范程度。注重提升企业管理者对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正确认识,明确会计电算化系统应用对于企业综合管理决策的重要性。提升财务部门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正确认识,并在企业财务管理等相关活动中更多的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更好的发挥会计电算化系统对企业的正面影响,才能够促进企业综合管理的更好发展。会计电算化系统虽然要用电脑来操作,但是规范的操作能更好的让工作继续下去。要先设计好方法,然后按要求输入,在指定的位置完成输入,业务以及相关的制度都必须规范,这样才能使工作更顺利的进行。计算机设备陈旧,导致计算机运行速度的缓慢,增加会计人员处理业务的时间,时间的增加还是其次,最大的问题是计算机由于硬件陈旧,带来操作失误和不便是常有的事了。并且强化实施ERP战略,不仅要求财务人员要具有较高的会计专业知识,而且对财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A企业应该开展ERP的专门培训,请专业人员依靠多媒体进行讲授,系统全面的将ERP里面的各个模块进行详细的介绍,再分点对模块里面的各个小模块进行详细的阐述,在讲课过程中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才能有利于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第4篇

1.1研究对象

以新疆某三级甲等医院为研究对象,针对该院84个科室的137个护理岗位展开调查。需要说明的是: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是医院里的护理专家,是促进护理学科发展的关键群体,主要承担的任务是护理业务技术、科研和护理教学等的指导工作,并根据具体条件努力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护理质量,发展护理学科,同时将先进的护理理念运用到日常护理工作中。因此,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的岗位不设在具体科室,在文章没有作具体分析。

1.2研究内容

1.2.1构建医院护理岗位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对研究医院的调查和分析,依据国内外权威的岗位评价标准,结合医院实际状况、工作分类、员工发展等确定岗位评价因素,确定研究医院岗位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1.2.2评价该三甲医院护理岗位

应用岗位评价指标对研究医院护理岗位进行评价。

1.3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了解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关于岗位评价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指标体系的建立等方面。采用专家访谈法向医院各层面了解护理具体工作职责和相关方面的信息,结合当前国内外权威的岗位评价标准和医院共有的、常见的付酬因素,征询岗位评价指标构建的意见;最后采用二十九因素岗位评价法确定此次岗位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进行各岗位进行评价。

1.4统计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用两次输入法保证输入资料的正确性。应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及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的是LSD-t检验。

2结果

2.1某三级甲等医院护理岗位梳理情况

根据当前医疗行业的政策及规定,结合研究医院的实际情况,对全院护理的岗位进行梳理。经过系统的整理和核定,最终确定全院护理岗位共计137个。

2.2构建岗位评价指标体系

2.2.1二十九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在充分了解国内外关于岗位评价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运用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国内外比较普遍和权威的评价指标因素,同时考虑医院护理岗位各方面的情况,梳理出相关的评价指标。然后依据对岗不对人、评价一致性、公平性、独立性等方面的原则,结合数据收集和分析的难易程度、完整性和重要性方面的需求,筛选出适合此三甲医院护理岗位评价的相关指标,初步建立二十九因素岗位评价指标体系。(2)将初步建立的护理岗位评价指标交由相关专家进行论证,结合对研究医院护理岗位的调查和访谈,确定的二十九因素岗位评价指标主要包含:风险与责任因素、知识技能因素、工作性质因素和工作环境因素等4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

2.2.2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此次研究中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主要应用了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征求专家意见,确定护理岗位评价体系的权重。

2.3.1各岗位评分结果

此次岗位评价得到的各护理岗位的平均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9.961,P<0.0001),岗位得分最高的是主管护师,最低的是护士岗位,差异与其所在岗位承担的责任、工作内容相一致。

2.3.2不同专业类别岗位得分情况,不同类别岗位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438,P<0.005)。内科岗位中得分最低的是中医内、外科护士岗位,最高的是中心监护室(CCU)主管护师岗位;外科岗位中得分最低的是介入放射护士岗位,最高的是重症医学科(ICU)主管护师岗位。结果与其所在科室护理岗位的风险程度、工作量等相一致。

3讨论

3.1科学的岗位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

本研究参照国内外权威评价方法,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构建了二十九因素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地对医院护理岗位进行评价,得到各护理岗位的相对价值,且评价结果与实际统一,为医院建立健全薪酬管理制度提供依据,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基础。

3.2通过岗位评价,量化了护理岗位间的相对价值

通过对护理岗位的评价,系统地衡量了该医院不同护理岗位间的相对价值,并以分值的形式表示出来,使每个岗位可以清晰地以量化的形式与其他岗位相比较,为护理绩效管理提供了较为客观、公正的数据。

3.3岗位评价为绩效管理提供一定依据

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礼仪,课程设计,岗位需求

 

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其职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职礼仪教育无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全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均开设了礼仪课程。然而,当前礼仪课程在多数高职院校中是作为一般的通识课程,负责对学生进行基本礼仪知识的传授及相关技能的实训,在课程的设计上没有将特定专业相应的“岗位需求”作为导向,从而导致了当前高职礼仪课程因与专业契合度不高而被学生轻视的尴尬状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要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依据《纲要》指示精神,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及理论探索,我们认为高职礼仪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是课程设计思路的创新。而创新高职礼仪课程的设计思路,必须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深化对礼仪课程重要地位的认识,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体现“三个注重”。

一 深化对高职礼仪课程重要地位的认识

《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对于高职院校的“职业人”培养有着不容忽视和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礼仪修养是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重要因素。

高职教育主要面向现代服务业培养人才,需要较多与人打交道,因此,如果将高职生的专业能力比作“硬实力”,那么其礼仪修养就是“软实力”。有高校向80多家用人单位发放问卷教育学论文,结果显示:计算机、外语水平、专业技能等“硬实力”指标逐渐退居二线,而人际沟通能力、敬业精神等“软实力”指标成了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因为“软实力”才是毕业生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可持续发展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稳定的职业能力,也是他在就业岗位上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②]因此,作为提高学生礼仪修养,提升其综合素质的课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职业形象与礼仪》是一门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二)职业形象是学生展示其专业能力的 “橱窗”。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形象魅力已经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良好的个人形象能够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产生正向的首因效应,在人与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相反,糟糕的个人形象却会产生“扫帚星效应”,使得交往举步维艰、难以为继。作为一名“准职业人”,高职学生只有多了解一些礼仪常识,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开启展示自身专业能力的“橱窗”,进而产生“晕轮效应”,才能更好地发挥专长,拥有强大的个人职场竞争力。

(三)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期刊网。

以文秘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岗位核心能力可以归纳为“办文、办事、办会”等“三办技能”以及协调沟通能力,而这些能力均离不开礼仪素养的支撑作用。同样地,在市场营销、物业管理、会展策划、国际贸易及物流管理等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 高职礼仪课程设计应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

实际上,《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设计思路正是在研究解决“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的。

(一)为谁教――课程目标体系的确立

作为公共课程,《职业形象与礼仪》要面向市场营销、文秘、物业管理、会展策划、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多个专业的高职学生。“走进校门的是大学生,培养出去的是职业人”。经过三年的培养,在完成了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之后,他们将被打造成一个个“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职业优势品质与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③]这既是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纲领性目标。

作为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总目标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授及相关技能的实训,引导其塑造富有魅力的个人形象,形成彬彬有礼的交际风度,掌握得体娴熟的职场沟通技巧及待人接物技能,从而有效提升其职场竞争力。

《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总目标是由几个主要的分目标支撑起来的。它们分别是: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现彬彬有礼的社交风度;掌握得体娴熟的职业场合礼仪。

继续细分下去,每一个分目标下面又有若干个子目标,即单元教学目标。例如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这一分目标是由职业人士的仪容礼仪、职业人士的服饰礼仪及职业仪态礼仪等几个单元教学来实现的。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又可以分解成一系列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各单元教学目标设定的时候,不仅要有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教育学论文,还要有品质目标,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二)教什么――教学内容的取舍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再加上由于现代交往日益扩大引进的国际礼仪,礼仪知识可谓是浩瀚的海洋。《职业形象与礼仪》应当怎样来做内容的取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的专业就是工作岗位。和本科教育讲究知识的系统性不同,高职教育“职业人”的培养讲究的是针对性。因此,我们要依据各专业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要求,科学灵动地来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既要有各个专业基本通用的内容模块,又要有依据专业岗位需求进行了差异化处理的内容模块。

例如在文秘专业的《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内容选择方面,针对文秘岗位办文、办事、办会等核心能力的要求,进行了内容侧重点的调整,增加了会务礼仪、办公室日常事务礼仪、沟通与协调礼仪技巧、公关交际礼仪技巧等几个方面的比重,通过礼仪的训练,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相应地,在物业管理专业《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教学中,针对其专业岗位对市场竞争能力及业主服务能力的要求,则强化了职业化形象设计、社交礼仪常识及沟通技巧的教学内容。

(三)怎么教――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探索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课程设计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它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教学内容的实施效果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在《职业教育该怎么样办》中指出:“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职业教育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手脑并用”。

在《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逐步摒弃了传统的礼仪课教学以讲授礼仪常识为主、强化知识认知的做法,进而构建了强调技能掌握及行为转化的“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技术实务课教学模式。针对行业企业特点和岗位(群)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要求,对工作情境进行项目细分,构建讲训一体的教学模块,提供合适的教学场所,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使得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养成素质。

新的教学模式特别强调课堂的互动,尤其是学习与将来工作的互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育学论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充分显现出来。因此,我们也特别注重选择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并与教学内容相适应,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从而将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求职面试礼仪的教学中,我们就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模拟招聘。教师指导学生提前把教室布置成招聘面试的场景,并要求参与的学生提前做好面试的各项准备,在仿真的场景下完成面试的流程,使得求职面试各个环节的礼仪得到直观的强化。

三 高职礼仪课程设计应体现“三个注重”

在《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设计过程中,除了要悉心研究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还应特别体现“三个注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品质素养的提升,注重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期刊网。

(一)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本课程的设计中,我们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视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针对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整合教学模块、序化教学任务,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实际需要突出技能点训练。我们通过对各专业岗位(群)能力及品质需要的分析研究,把课程模块整合为职场人士的个人形象礼仪、日常交往礼仪及职场礼仪三大模块,进而提炼出支撑每个模块的具体单元项目和若干个关键技能点。

不可忽略的是,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还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求职技巧等,这些能力都是学生未来长期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能力。因此,我们还通过教学内容的巧妙安排与教学过程中的训练体验,提升学生的这些职业能力。比如我们在进行日常交谈礼仪单元教学时,匠心独具地设置了“荒岛逃生”的游戏,学生踊跃参与,既锻炼了自己听与说两方面的能力及礼仪修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

(二)注重学生品质素养的提升

高职教育强调砺技修德。90年前,教育先驱黄炎培在他撰写的《教育大辞典》中这样定义职业教育:“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一方获得生活之供给与乐趣,一方尽其对群之义务,名曰职业教育。”在注重岗位技能训练的同时,《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还设立了品质培养目标,关心学生情商、逆商的提升及诚信守时等优良品质的塑造,关爱他们的心灵成长,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教书与育人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例如在进行职业人士的仪容礼仪单元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认识几种基本的脸型,并判断自己属于哪种脸型教育学论文,进而为自己设计合适的发型。鉴于有些学生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片面关注自身的不足之处,因而产生消极自卑心理的状况,我们在教学别设置了“我们是否应该自我悦纳”的讨论环节,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观点交锋中达成“自我悦纳很重要”的共识,强化了学生积极的自我评价意识,使得他们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仪容魅力。

(三)注重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教学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就相当于面向不同的职业岗位。因此,在课程设计上我们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在课程三大教学内容模块的设计中,职场人士的个人形象礼仪和日常交往礼仪大体保持一致,只做具体技能点上的区分;而“职场礼仪”模块则采用开放式设计,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灵动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这种课程内容上的开放性和弹性制,很好地解决了《职业形象与礼仪》作为公共的专业技术实务课程与生俱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关系。

例如在电子商务专业《职业形象与礼仪》职场礼仪模块的教学中,加入商务文书礼仪、网络及手机等通讯工具的使用礼仪等内容;而在国际贸易及应用英语等专业相应模块的教学中,则涉及一些涉外礼仪的知识和技能。

当然,《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设计的开放性还体现在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紧跟行业和岗位发展趋势,不断调整、补充相应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在不断的自我扬弃中,日益趋于合理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洪致平.探索现代服务业“职业人”培养之路[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2]马乐.高职高专礼仪教学改革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9年第3期

第6篇

关键词:无水港;发展动因;建设成效;策略

1无水港的概念

1.1无水港的概念

“无水港”,顾名思义,是指“无水的港口”,也称“内陆港”或“国际陆港”,是指把港口的功能向缺少出海港的城市延伸,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无水港以公路集装箱运输为载体,以两地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合作为依托,引入相关船公司、船货等企业参与,形成内陆“无水港”一次报关、一次放行的物流运作模式。无水港除了没有港口码头装船、卸船的操作外,无水港的功能与港口无异。

1.2无水港的功能

(1)国际港口服务功能。无水港设有海关、检验检疫以及结汇银行、保险公司、船务公司及船运等外运服务机构,为进出口企业提供存储、运输、报关、查验、托运、交单、结汇等完备齐全的国际港口服务,实现内陆港口与国际航运和国际市场的直接对接。

(2)货物集散功能。无水港接受各种运输方式到达的货物,对货物进行分拣、储存并配送到区域用户,也可以将发出的零散货物集中编组、直接换装批量运出。

(3)货物中转功能。无水港可连接各种运输方式,实现多式联运。比如,海铁联运、铁路和公路联运,为进出口货物提供方便、快捷的中转运输服务;同时,内陆无水港也是衔接干线运输与支线分拨运输的核心枢纽。

(4)物流配送功能。无水港可以向相关专业配送中心、配载中心和区域物流节点实施日常配送,直接对工商企事业单位提供货物配送服务。

(5)加工增值功能。无水港可以衍生物流商品加工服务。比如,对商品的包装进行整理、换装、改装、条形码印制等,通过物流加工提高物流对象的附加价值。

(6)商贸流通功能。无水港可以设置专业化的流通市场,为商品贸易流通提供一个高效的平台。

(7)物流信息服务功能。内陆无水港内可建设物流信息网络,提供物流信息查询服务,进一步提高报关、结汇、退税等工作的运作效率和方便、简化的物流工作手续。

(8)商品展示交流功能。内陆无水港可设立商品展示平台,为企业提供商品展示、贸易交流服务。

2天津港发展内陆无水港的动因

2.1天津港的发展遭遇瓶颈,需要突围举措

天津港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大的人工港。随着1997年国务院对天津作出“天津市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努力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的明确定位,天津港进入快速发展期。2001年,天津港完成了中国北方第一个亿吨大港的历史性跨越。近年来,天津港虽有所发展,但发展速度逐步放缓,其发展遭遇瓶颈。在集装箱吞吐量方面,天津港排在青岛港之后位居第二位。天津港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雄心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1)国内港口的竞争。仅环渤海地区,就分布有大连港、营口港、青岛港等一系列港口,正在兴建的曹妃甸港也在崛起。根据规划,未来曹妃甸将建设包括矿石、原油、煤炭、液化天然气码头在内的多个码头,成为中国多种泊位并存、单体工程量最大的港口。天津港与这些港口在货源等方面的争夺日益激烈。

(2)东北亚地区港口的竞争。东北亚地区分布着韩国、日本的众多国际大港,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及其他诸多因素,天津港无法与韩国釜山港等国际港口争抢转口贸易。

(3)金融海啸的冲击。2008年受金融海啸的影响,全球经济萎靡,国际、国内港口及航运企业都遭遇很大的冲击。天津港亦被波及。

基于以上形式,天津港急需寻找一条突围之路。为摆脱桎梏、应对金融危机,天津必须进行无水港建设,选择“无水突围”,为城市发展开辟一条新路。

2.2无水港建设能为城市经济提供发展契机

无水港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它使“内陆地区”变成“沿海地区”,主动承接沿海港口经济的辐射,增强对国内外资本的吸引力,为内陆地区的发展提供支持,同时也为港口城市本身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2.3天津具有发展无水港的优越性

(1)天津港具有发展无水港良好的区位条件。天津港地处渤海湾,是三北地区最近的出海口,面向东北亚地处亚欧大陆桥的东端和京九经济带的北方出海口,具有极佳的区位优势。

天津港经济腹地广阔,其直接经济腹地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和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等八省区以及河南、山东二省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4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46.9%。

(2)天津港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天津是海陆空多种运输方式并存的交通枢纽。天津港是年吞吐量近亿吨的综合性大港,包括集装箱物流中心和散货物流中心;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是我国四大航空货运机场之一;天津有四条路桥通道可到达欧洲。此外,天津还可以借助北京作为全国铁路、公路交通中心向内地辐射的便利条件,加强天津港与其经济腹地的联系。

(3)天津港与中西部腹地积累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天津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天津港的发展同广大腹地休戚相关,需要中西部的支持;另一方面,天津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地区的发展。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内陆无水港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天津港发展内陆无水港的现状与发展目标

3.1发展现状

2002年10月,北京朝阳口岸与天津口岸实现直通,在全国首开先例。2004年11月,《天津海港口岸、石家庄和邯郸国际集装箱中转快速转关备忘录》在石家庄签署,成为津冀两地大通关的里程碑。2005年4月,天津与腹地等12省市区共同签订了《跨区域合作天津议定书》,建立起口岸合作长效机制。

2007年,天津与北京、河北、内蒙古等12省、市、自治区签署了《建设内陆无水港合作意向书》。天津港集团分别与内地7个省区的9家企业签署《无水港项目合作意向书》。天津海关分别与乌鲁木齐、呼和浩特、满洲里、郑州、石家庄、太原海关签署《陆桥运输监管业务合作备忘录》。天津海关、天津港集团分别与河南、河北、山西对口单位签署《内陆无水港便捷通关合作备忘录》。这一系列合作协议,为顺利有效推进无水港建设奠定了工作基础。2008年天津港全面加速建设内陆无水港,内陆无水港总数已达到10个。

3.2发展目标

根据2008年11月下发的《天津市加快推进无水港建设的意见》,天津港要在原有陆港口岸的基础上,与内地合作,积极辟建新的无水港,2009年要新增6个,到2010年,力争在内陆经济腹地有贸易往来的14个省会城市或主要的集装箱货源生成地普遍建立“无水港”,完善天津港与内陆运输通道,实现“无水港”、天津港与国际航运的贯通,形成国际多式联运体系,建立“无水港”电子信息平台,实现天津与腹地的通关作业一体化,形成布局合理、辐射广泛、系统完整的无水港网络。

4天津港进行无水港建设的成效

4.1通关模式改革——有利于提高通关效率,降低综合物流成本

发展区域通关是天津海关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区域经济要求的重要举措。这种通关模式改变了内地货物在申报通关时异地转关两次申报的传统做法,吸引相关船公司、船货等企业参与,形成无水港“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物流运作模式,实现了内陆外贸口岸与天津港的无缝对接。也就是说,通过建设无水港,把港口的功能放到了内地,腹地的货主在当地就可以办理所有的港口通关、通检的手续,货物到港口就可以直接装船,这样就提高了通关效率,减少了物流时间,从而降低了货主的物流成本。天津无水港相关数据显示,无水港物流运行时间,中部地区缩短了1~2天,西部地区缩短了3~4天,综合物流成本下降20%以上。

4.2港口功能延伸——有利于扩大内地货源市场

建设无水港,可以实现港口功能的相互延伸,通过承载内地出海的国际物流,可以有效地集散内地各类进出口货物,尤其是集装箱货物,从而有效地巩固和扩大内地货源市场,天津港的综合竞争力也随之提高。无水港的建设实现了天津港与内陆无水港服务功能的对接,使天津港成为承载腹地物流的重要平台,成为内陆地区通向世界的一条“黄金水道”。目前天津港70%以上的货物吞吐量和50%以上的口岸进出口货物来自天津以外各省区,港口对天津城市地位的提升作用明显增强。

4.3港口经营创新——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

天津港对无水港货物实行“三优先”的港口经营和操作方式,即港口手续优先,设立专门窗口和专人负责无水港的货物;码头场地优先,在前方码头辟出专用堆场为无水港进行配套;港口作业优先,凡经无水港受理的进出的货物,天津港将优先安排作业计划。从而更好地服务和巩固了“无水港”资源,进一步提高对腹地外贸企业的服务质量。

4.4腹地经济辐射——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作与发展

无水港是天津的内陆“根据地”。通过建设无水港,天津港与内陆地区可以实现双赢,内陆地区拥有了自己的出海通道,能够形成围绕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形式的多行业、多功能的综合经济体系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商业金融等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的口岸经济区域。由此可以看出,无水港的开港运营,对于改善内陆腹地的投资环境,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现与国际港口的直接通关,都有深远的意义。天津港集团公司董事长于汝民指出,国务院在批复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时,提到其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腹地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也就是说天津港的发展不是天津自己的事,而是涉及全国范围区域发展的事。

5天津港加快建设无水港的策略

5.1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

“无水港”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真正实现“无水港”各项功能,需要当地政府的宣传和协调,需要当地海关、检验检疫、铁路、公路、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持。天津口岸各部门应该对内陆无水港的建设和运行给予了有力支持,建立健全区域口岸合作与无水港建设工作机制,确保组织推动、工作协调、联系配合、政策支持、经费保障等各项工作得到有效推进和落实。将这些政策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市场优势。

5.2依托东疆保税港区的政策优势,加强与内陆无水港的合作

东疆保税港区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行“境内关外,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入港退(保)税”的特殊海关监管政策,具有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国际贸易等综合功能。充分利用这些政策优势,发展国际物流和国际中转业务,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向中西亚地区的国际中转和路桥运输,形成新亮点,并将保税功能向腹地延伸。实现东疆保税港区与内陆无水港的功能联动、信息联动和营运联动,推进更深入的合作。

5.3运作好“三个联合”,拓展“无水港”网络

(1)积极与货主联合,与货主构建战略联盟,开辟货物供销市场,掌握市场主动权,使港口腹地市场化、网络化。(2)积极与城市工业园区、临港产业联合,与临港产业形成紧密型物流链,在促进以工业园区为依托的临港产业集群发展中实现自身发展。(3)积极与铁路、公路、口岸单位联合,努力疏通制约港口货物集疏运的“瓶颈”。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和公路、铁路系统服务水平。

以天津港为枢纽,以港口物流中心,通过集装箱火车将节点连起来,在内地推进无水港建设,推进铁路运输班列化和散杂货运输班轮化,逐步完善天津港物流服务网络的“点、线、面”,形成覆盖腹地的物流网络体系,打造一条联系世界的“黄金水道”,实现大通关。

5.4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

无水港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设施,它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支持。所以天津港在无水港的投资建设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包括:当地政府以土地出资,天津港投入资金,新建“无水港”;利用铁路集装箱运输物流中心或集装箱专办站的建设,投资参股或租用部分场地,与铁路部门合作建设“无水港”;利用当地已有的物流场地,与物流或生产企业合作建设“无水港”,由天津港投入必要的资金和设备。

5.5加强电子口岸的建设与合作

天津电子口岸公司是无水港建设的责任单位与合作单位。应该加强天津电子口岸的建设,完善其报关、报检等各项应用服务功能,延伸电子口岸服务。此外天津还应会同内地建设北方地区大通关协作平台,使天津电子口岸与腹地省区市电子口岸和无水港信息系统尽快具备对接条件,进而加强与内地电子口岸和无水港的合作,为无水港和区域通关提供信息化支持,实现与内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6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下,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竞争以及金融危机的冲击,进行无水港建设是天津港突围的明智选择。建设无水港有利当地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沿海港口的良性发展。为顺应大通关的要求,天津港应加快推进无水港建设,进一步发挥其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而在新形势下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杨海霞.暗战“无水港”[J].中国投资,2007(11):62-65.

[2]朱,董千里.国际陆港基础理论研究与探讨[J].物流技术,2009(1):17-19.

[3]叶龙.构建内陆“无水港”[J].中国水运,2005(4):55.

[4]徐伟,陆梦.无水港在港口发展中的作用[J].水运管理,2006(9):8-9.

[5]张善杰.我国“无水港”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J].海运纵览,2008(7):21-24.

第7篇

1.1噪声

从煤气鼓风机、空压机到各种工业泵、炼钢炉、轧机及其他机械设备,噪声存在于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中。噪声对人体的不良作用是多方面的。50分贝以上幵始影响睡眠,70分贝以上妨碍交谈,使人心烦意乱。长时间接触噪声可引起头昏、头晕、头痛、耳叫、留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脑电图异常(慢波增多),心率加快,血压不稳(多数增高),心电图有心率不齐和缺血型改变,同时可见食欲下降,甲状腺功能A进、改变、月经不调等。噪声对人体最为明显的影响是损害听觉器官,长时间在90分贝以上噪声作用下,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进而听力减弱,严重者发生职业性耳聋。

1.2繁重的体力劳动

通常情况下,繁重的体力劳动可以扰乱人体各系统或器官的生理平衡,代偿能力减弱,抵抗力下降,使得职业危害因素能够趁虚而入,促进或加重职业危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1.3电离辐射

放射性同位素用于钢铁工业生产的计量、料位、测厚的仪器中,电离辐射在分子水平上对人体产生损害,通过直接损伤细胞DNA和染色体而对造血、免疫、神经、内分泌等多系统造成损害,过度接触电离辐射可以发生放射性疾病。此外,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的人员接触各种办公机具发出的电磁辐射也可能对人体视觉、生殖系统产生健康危害。

1.4其他职业危害因素

在物流输送及检修环节除以上职业危害因素外,还存在着振动、电弧光辐射等职业危害。手臂振动可能引发的不可逆转的手指和手的变化,首先是手指疼痛和/或麻木,手指尖变白,手指变白只是持续几分钟,并且间隔时间很长。但随着症状加剧,变白的面积增大,持续时间延长,工人感觉手指刺痛;后期,手指变白现象会在不同季节、不同情况下出现,干扰正常的工作生活,严重的情况下,手指会因供血不足而需截断。全身振动则是通过不同的路径进入人体,例如司机是通过脊柱传入的。全身振动会引起潜在的急性安全影响和慢性健康影响。慢性健康影响如腰部疼痛(腰部脊柱)、腰椎间盘退化、体液损失、颤动及侧滑。在各种检修中,焊接产生的电弧光,其中的紫外线通过光化学作用对人体产生危害,它损伤眼睛及的皮肤,引起角膜结膜炎(电光性眼炎)和电光性皮炎。

2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措施

做好职业危害预防控制工作主要分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本质化措施,首先应该釆用新的工程控制技术,减少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过程、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减少劳动者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机会和时间;二是加强对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的监测评价,降低接触水平,保证工作场所的安全性;三是加强对劳动者的个体防护,构筑预防职业危害的最后防线,同时也要做好职业健康教育促进工作。四是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及早发现职业危害并予以挽救。现代职业卫生工作针对的不是一个劳动者,而是面向整个国家的职业人口,职业卫生工作的目的不仅是发现职业病人并给予治疗,更重要的是做好预防控制工作,真正消除职业危害。

2.1本质化工艺技术措施

采用现代化的工程控制技术,减少劳动者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机会,主要是指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生产工艺过程和劳动组织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危害因素的产生量和劳动者接触它们的机会。目前在我国的钢铁工业中还存在许多落后的甚至是国家明令淘汰的工业生产工艺和技术,还存在许多不科学不健全的劳动组织制度。改变生产工艺过程,减少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产生,就是要通过使用无危害或低危害物质取代高危害物质,提高工业生产的大型化、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减少直接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作业人数,以本质化无危害为目标和起点,构建安全无害的工作环境。比如在焦炉炉顶和炉侧、高炉出铁场、转炉炉顶采用烟尘捕集设备,可以大幅度减少烟尘泄漏污染,从而改善工作环境条件。在夏季加强厂房内通风对流,改善局部环境气候条件,降低温度,预防中暑。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组织制度,就是通过调整工作时间、工作频次等方式来避免或减少劳动者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时间和机会,比如在高温作业岗位,就可以通过多倒班多轮换多休息的方式来减少劳动者接触高温热辐射,从而有效预防控制中暑发生。

2.2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加强对工作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情况的监测检查,准确评价危害因素污染程度。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的目的是制定危害因素的最低接触水平,为评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状况和接触水平提供依据,为釆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供依据,为调整生产节奏和劳动组织工作提供依据,为做好有害作业危害条件分级提供依据,为健康监护提供早期信息。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应该做到定期与随机相结合,根据生产情况,对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进行动态监测管理,采取针对性的方法措施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治理,不断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条件,使之符合国家标准。

2.3个体防护与职业健康教育促进

消除或减少职业危害发生的另一项重要措施是使用个体劳动防护用品,主要是指通过教育并要求劳动者正确佩戴使用个体劳动防护用品,避免或减少职业危害因素直接作用于劳动者身体造成职业危害,比如通过佩戴防尘口罩、护耳罩或耳塞可以有效地预防减轻粉尘和噪声对人体的侵害,因此说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并不为过。职业健康教育促进就是通过对劳动者开展职业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制定工作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向劳动者进行职业危害告知,在工作场所设立职业危害警示标识。

2.4做好对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

《职业病防治法》对职业健康监护的定义是:为及时发现劳动者的职业性健康损害,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对劳动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健康检查和连续的、动态的医学观察,记录职业接触史及健康变化,评价劳动者健康变化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职业健康监护主要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和建立完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等工作,职业健康检查主要是通过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应急性的健康检查以及复查,发现职业禁忌症,发现职业危害的早期征象,及时釆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治疗干预。为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对健康监护检査结果进行动态观察,对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状况进行定期评定,根据评定结果调整和修正健康监护工作方向,使劳动者保持良好的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减轻或延缓职业危害的发生。职业健康监护可以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控制接触相结合,监护结果可以为改进生产工艺技术、调整劳动组织、加强个体防护提供反馈信息,也可以据此改进完善健康监护方法手段,同时也可以为发生职业危害后的赔偿争议提供用于裁决的依据。使用现代化的计算统计方法还可以对劳动者个体或人群发生职业危害的前景进行预测,为进一步做好健康监护工作指引目标。

3结语

第8篇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目的是将组成材料,即钢纤维、水泥、水、粗细集料及外掺剂合理配合,使配制的钢纤维混凝土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施工和工程使用要求。

(1)满足公路桥梁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要求,提高桥面的耐久性能;

(2)使配制的钢纤维混凝土有较好的和易性,方便和满足施工要求;

(3)充分发挥钢纤维混凝土的特点,合理确定钢纤维及水泥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成本。

二、原材料质量要求

钢纤维:表面应洁净无锈无油,无粘结成团现象,保证钢纤维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尺寸和抗拉强度符合技术要求;单根钢纤维丝的最低抗拉强度800N/㎜2,掺加量不超过70㎏/M3。

水泥:采用32.5级或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碎石:应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表面粗糙,近立方体颗粒的碎石。

细集料:宜采用天然中粗砂或机制砂。细集料的洁净程度,天然砂以小于0.075㎜含量的百分比表示,机制砂以砂当量或亚甲蓝值表示,其质量必须满足规范的要求。

水:无污染的自然水或自来水。

外加剂:宜选用优质减水剂,对抗冻性有明确要求的钢纤维混凝土宜选用引气型减水剂。

三、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一样,一般采用计算法。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根据强度标准值或设计值及施工配置强度提高系数确定试配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

(2)按试配抗压强度计算水灰比,一般应控制在0.45-0.50之间。可按普通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水泥标号、水灰比的关系式求得。

(3)根据试验抗折强度,按规定计算钢纤维体积率。一般体积率选1.0~1.5%。

(4)根据施工要求通过试验确定单位体积用水量(掺用外加剂时应考虑外加剂的影响)。

(5)根据试验确定合理砂率(现场应根据材料品种,钢纤维纤维体积率,水灰比等适当调整),一般应控制在1.1-1.6%之间.

(6)按体积法计算材料用量确定试验配合比。

(7)按配合比进行拌和物性能检测,调整确定施工配合比。

四、钢纤维混凝土的拌和

(1)必须使用滚动式混凝土拌和设备。当钢纤维体积率较高,拌和物稠度较大时,应对拌和量进行控制,一般应不超过设备拌和量的60%。

(2)注意拌和料的投放顺序,一般按水泥、钢纤维、细集料、粗集料、水的顺序进行,先进行干拌后再加水湿拌,同时,钢纤维应分2-3次投放,保证钢纤维在拌和机内不结团,不弯曲或拆断。

(3)应根据拌和物的粘聚性、均匀性及强度稳定性要求通过试拌确定合理的拌和时间。先干拌后湿拌,一般按干拌时间不少于80秒,湿拌时间不少于100秒(总拌和时间必须控制在300秒以内)。

五、钢纤维混凝土的施工与养护

(1)清除垃圾,清洁桥面,洒水湿润,浇洒水泥浆(水泥浆可按重量比水:水泥=1∶1配制)。

(2)检查桥面铺装钢筋网片摆放位置的正确性及钢筋网片的搭接情况。

(3)钢纤维混凝土卸料后应用人工摊铺找平,振捣密实,振平板粗平(不宜使用振动梁拉动找平),振平板每次重叠1/2。

(4)用钢管提浆滚滚动碾压数遍,使用提浆滚滚平提浆,避免钢纤维外露。

(5)使用3米长铝合金方尺从钢模板一侧向外刮平(精平),每次刮平时方尺应交叉1/3以上。

(6)钢纤维初凝后人工拉毛处理,使桥面粗糙。

(7)混凝土完成初期可喷洒养生剂,喷洒均匀,表面无色差,初凝后使用土工布覆盖洒水养生,保持土工布湿润。土工布覆盖养生7天,洒水养生14天。

(8)如果桥面铺装钢纤维混凝土为C60时,因混凝土标号较高,水泥凝固快,应集中设备、人员突击施工,力争使钢纤维混凝土从拌和到精平完成的时间控制在4小时以内。

六、钢纤维混凝土质量控制

(1)钢纤维的质量检验

一是钢纤维的长度偏差不应超过标准长度的10%,每批次至少随机抽查10根以上;

二是钢纤维的直径或等效直径合格率不得低于90%,可采取重量法检验,每批次抽检100根,用天平称量,卡尺测其长度,要求得到的等效平均值满足规定;

三是钢纤维的抗拉强度检验,要求其抗拉强度不低于380MPA;

四是钢纤维的抗弯拆性能,钢纤维应能经受直径3㎜钢棒弯拆90°不断,每批次检验不少于10根;

五是杂质含量,钢纤维表面不得有油污,不得镀有有害物质或影响钢纤维与混凝土粘接的杂质。

(2)原材料的检验

必须满足上述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标准,应按照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检验。

(3)钢纤维混凝土的检验

应重点检验钢纤维混凝土的和易性、塌落度和水灰比等,同时必须现场目检钢纤维在混凝土的分布情况,发现有钢纤维结团现象应延长拌和时间。

七、注意事项

(1)由于钢纤维混凝土拌和时对水灰比的控制有严格要求,不宜在阴雨天气或风力较大的条件下进行施工。应选择晴好天气时进行,遇雨必须停止施工,并及时使用土工布覆盖尚未硬化的混凝土桥面,必要时可搭建临时施工防雨棚,在防雨棚下尽快完成剩余作业。

(2)根据气温、风力大小及时调整钢纤维混凝土拌和用水量,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建议施工时间应安排在气温不高于22℃时进行。

(3)气温较高或大风条件下应及时调整养生剂的喷洒量,喷洒养生剂后应及时覆盖土工布,混凝土初凝后立即在土工布上洒水湿润,防止桥面混凝土发生收缩开裂。

(4)在通行条件下桥梁加宽使用钢纤维混凝土桥面铺装时,除做好现场施工保通外,由于旧桥车辆通行振动对桥面钢纤维混凝土的开裂有很影响,建议将新旧桥桥面间保留30㎝宽暂时不做铺装,待新格面铺装完全成型后补做。

八、结束语

钢纤维混凝土可以较好地解决普通混凝土难以解决的裂缝、耐久性等问题,对提高桥面的使用质量,延长桥面的使用寿命十分有利。在公路旧桥加固改造、桥面修补、桥梁缺陷修复等方面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摘要]钢纤维混凝土克服了普通混凝土抗拉强度低、极限延伸率小、脆性等缺点,具有优良的抗拉、抗弯、抗剪、阻裂、耐疲劳、高韧性等性能,通过在桥面铺装中的应用,总结了钢纤维混凝土施工方法,技术要求及有关注意事项,为钢纤维混凝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经验。

[关健词]钢纤维配合比设计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钢纤维混凝土结构与施工规程.中国工程建筑标准化协会标准.

第9篇

【概述】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已经席卷全球,银行业、保险业等虚拟经济资金链的断裂,导致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受到冲击,我国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受到的影响更大。外部总体环境的不确定和经营环境的恶化,要求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管理会计更具战略视野,本文拟就金融危机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及其发展过程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认识

1、战略经营系统对管理会计的冲击

2、决策会计与业绩评价会计的融合

三、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1、 国外需求减少,出口受阻

2、 国际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3、 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大,效果显著

四、金融危机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研究

1、战略目标制定

2、战略成本管理

3、战略性经营投资决策

4、战略业绩评价

五、责任会计再造:现金流量的视角

1、现金流量评价的重要性

2、责任会计中责任概念的变迁

3、资金责任会计:现金流量经营的产物

六、小结

战略管理会计是面向未来和面向市场的动态的管理会计,注重提供长远的、全局的、战略性的管理决策信息。而金融危机是短暂的,其对企业的影响是暂时的,它既会提高企业的经营风险,也会带来某些机遇。管理者应当注意到危机引起的经营环境变化,适当调整短期经营计划,以规避经营风险;更应该审时度势,用长远的放眼全球的战略视野,抓住企业发展的契机,取得更好的发展。基于战略经营系统的管理会计研究试图探求新的管理方式和实践方法去适应时代变迁的新潮流,并把新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实际的商业行为。如果在企业实践中管理会计创新活动能够得到很好的理解和正确的应用的话,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将被降到最低,而机会则更大。

相关推荐:

成本会计论文提纲范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