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

时间:2022-03-31 10:12:42

导语:在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

第1篇

对于背景音乐的发展前景探析 精品源 自作 文 园地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多元化时期,音乐形式的多样性与其丰富的艺术特征已渐渐被大家所了解与接收。从无声电影到电影配音配乐艺术,从单纯的语音表达到丰富的形体展示,背景音乐已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门类被提出来了,并开始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工农业生产、休闲娱乐、学习教育、养生治疗、电影电视等行业中,推动并加速了各行业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背景音乐的作用功能分析,阐述它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

关键字:背景音乐 发展 前景探析

一、背景音乐的提出与兴起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音乐不是纯粹的艺术,它与人类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艺术的多样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背景音乐此时却正以一种迅猛的发展势头深入人心。背景音乐简称BGM,是Back Ground Music的缩写,从广义方面讲,背景音乐是指以某种类型的音乐为背景来促进或增强人们做某事的欲望,使其成功完成活动任务的一种音乐。从狭义方面讲,背景音乐是一种为掩盖噪声并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环境气氛的音乐。背景音乐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无论是工农业生产, 还是休闲娱乐,它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场合,为其它行业和音乐本身带来了新鲜和活力。

二、背景音乐的分类

不同的音乐风格具有不同的听觉效果,因而不同的背景音乐根据其不同的功能效用适用于不同的场合。背景音乐种类繁多,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按表演形式可分为:器乐类、人声类

(2)按音乐性格可分为:柔和舒缓类、热情激烈类、活泼欢快类、风趣讽刺类

(3)按功能作用可分为:休闲娱乐类、学习教育类、日常生活类、促进生产类、影视配乐类、养生治疗类、 陶冶性情类、礼仪交际类等、诗歌配乐朗诵

三、背景音乐的应用范围及其功能效用

背景音乐具有音乐美的本质特征,根据它不同的类别及各自的音乐风格特征,背景音乐的挑选和使用应依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及人的生理和心理情况的差异性来进行决定的。它的播放使其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情况下对所进行的事物起到积极辅助作用。以下仅例举了背景音乐几方面的使用范围及其功能效用:

(一)应用于影视配乐当中

一部电影需要的不仅是画面上的变化多端,更多时候则需要听觉上的调剂来丰富剧情情节。若情境为恐怖情节,可以给恐怖画面配上惊悚的音乐,预示情节的发展,使观众从听觉上加强对视觉的记忆效果,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丰富电影电视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若情境为悬疑情节,可以为作品配上诡异多变的音乐,利用音调、节奏、和弦、速度、力度、乐器及乐队的编排形式及旋律线起伏不定的变化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从心理上充满对情节发展的观看欲望,调动观众的情绪,加强情境所表达的紧张感。

(二)应用于休闲娱乐当中

无论是在咖啡厅、洗浴室、桑拿馆、健身房还是餐厅,你可以无时无刻地听到音乐萦绕耳畔。即使你并不知道正在播放的是什么曲子甚至不会在意是不是你喜欢的类型,但你也不会觉得不舒服,因为此刻所播放的背景音乐其真正用意并不是要你去鉴赏,而是营造一种气氛,使人放松心情、愉悦身心,融入一种氛围。相反,如果这些地方没有音乐的话,倒会让人觉得几分冷清与空荡。

(三)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当中

有资料表明:如果给一头哺乳期的奶牛定期播放优美的轻音乐,会增加2% 的产奶量;在蔬菜大棚里边定期播放轻音乐,也会不同程度的提高蔬菜的产量,诸如此类的现象不胜枚举。而在工厂、企业等地使用背景音乐主要目的是消除工作人员对于长时间工作的疲劳感与厌烦感,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愉快而富有意义。

(四)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

人们可以发现,当在商场购物时,经常会听到一些优美舒缓的音乐,通常情况下人们的心情就会愉悦,脚步自然而然地慢下来,购买欲望从而增加。厂商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想通过音乐对人的特殊影响来达到增加销售量、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五)应用于养神治疗当中

现代科学研究和许多实验证明,音乐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当病人进入手术室时,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个体差异、欣赏程度及其病种,来挑选一些节奏旋律方面协和的乐曲进行播放,音量控制在70分贝一下。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手术室的温馨感,减轻病人对手术的紧张与恐惧感,阻挡器械发出的嘈杂声,同时调节医务人员的情绪,提高工作效率。悠扬悦耳的乐曲使人凝聚全身于乐曲当中,排除杂念,心平气和,全身放松,从而调节身心,最终达到治病的目的。

四、背景音乐的挑选及使用

人们在挑选背景音乐时具有广泛的选择余地,并且形式多样,能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的需求。背景音乐的挑选必须与背景环境和谐一致,即要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的环境及不同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播放不同的音乐。合适得当的背景音乐不仅能调节和烘托气氛,而且能起到对正在进行的事物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但如果滥用乱用的话,则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第2篇

更多大学生活动策划书,请进入:策吧网:.cn

欢迎加入大学活动策划群:78059269

为了庆祝祖国60年诞辰,弘扬爱国精神,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展示青春活力,同时也是为了能选拔出更优秀的人才和班级团体参加12月份校级别的朗诵比赛,特举行本次活动,希望大家在竞争中求友谊与成长,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勇敢秀自己,展现团队合作精神!

地点:南苑艺术团大礼堂

主题:我爱我的祖国

活动对象:计算机科学院07、08、09级

评委:

主持人:

活动负责人:任倩,何志昌

活动策划人:李清泉,鲁锦,朱辉

活动类型:诗歌朗诵大赛

一、活动内容

1、朗诵作品:

(1)作品内容:以“我爱我的祖国”为主题,反映大学生热情歌颂祖国、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我国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体现当代大学生“求实进取,创业报国”的精神风貌,表达大学生对祖国、对中国中产党、对中华人民的真情实感。

(2)作品要求:作品必须是诗歌,篇幅在6分钟以内;作品可以是从网络或诗集中选出的优秀诗歌,也可以是本班学生或老师的原创作品;鼓励各班朗诵本班师生的原创作品。

2、朗诵形式:可以是个人朗诵、小组朗诵;要求朗诵必须背景配乐,还可以配合背景音乐做情景式朗诵。各院系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内容进行精心策划。

二、报名参赛

1、报名方式:本次比赛以班级为单位报名,每班选拔推荐一个以上朗诵节目参赛,朗诵人数不限;

3、报名地点:4-3-1办公室(联系电话:8060036);

5、报名要求:报名时需提交《大学生诗歌朗诵大赛报名登记表》(见附件1)。如果是原创作品需要提交作品内容,并要注明本班原创作者姓名。如果经核查或别人举报确系剽窃作品,所在班级将被全院通报批评,同时比赛成绩不予认可。

三、奖项设置

四、评分细则:(见附件2)

五、活动要求

1、各班团支部要高度重视这一活动,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把此活动作为对当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契机;

2、各班团支部要加强宣传、广泛动员,真正把本班在诗歌创作和诗歌朗诵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挖掘出来参与到本次活动中去;

3、各班团支部要由专人负责此项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安排一定的人力物力来支持活动的各项准备,确保活动的质量和活动效果。

六、各部门职责:

组织部负责本次活动的策划,相关信息的收集工作(报名的统计和通知)

宣传部负责本次活动的宣传工作(宣传板的制作)

体育部和生活部负责现场布置工作(包括横幅背景以及所需用品的购买)

科技部负责比赛背景音乐的播放

第3篇

一、形象设计

朗诵者的形象要意气风发、光彩照人,仪表要端庄大方、亲切自然。男士要将头发梳理整齐,将胡须修理干净;女士要注意发型大方,化妆得体。

朗诵者的服装应整洁大方,男士一般着西装,系领带;女士可着套裙,最好穿八成新的衣鞋,以免给自己制造紧张感。服饰要和朗诵的内容、朗诵者的体貌相配合;服装和鞋子要配套,上装和下装从款式到颜色要和谐;装饰物要和服饰及人物身份统一,戴手表等应松紧适度,女性所配饰品最多不超过3件,不要配戴叮咚作响或太夸张的首饰。朗诵古典诗词可着古装,如朗诵李白的诗《将进酒》可穿古代长袍,衣袂飘飘,以展现这首诗飘逸豪放的风格。朗诵近代作品可着近代服装,如朗诵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可穿“五四”运动时期流行的学生装。

二、舞美设计

简单的道具、布景、灯光舞台等辅助手段,对朗诵也有很大好处,能更好地体现朗诵作品的意境,烘托朗诵的气氛。

朗诵的道具应简朴,如朗诵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可在蓝背景里放两个暗红的灯笼;朗诵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可放一辆轮椅、一张椅子;朗诵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片段,可垂一片晾晒的鱼网。

朗诵的布景应令人赏心悦目,图案和色彩要和朗诵的主题相匹配,或热烈如火,或沉静幽雅,或古色古香,还可用高低不同的台阶作背景。

根据朗诵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可采用不同色彩的灯光来烘托气氛。例如,朗诵朱自清的《春》,光线的主色调可用绿色;朗诵郭沫若的《雷电颂》时,可把前台的灯光熄掉,增加明暗对比度,还可根据朗诵的内容在时突然打开舞台上所有灯光,令受众产生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将作品的感染力推到最,或根据朗诵的内容需要采用追光等。

三、乐舞设计

朗诵中配以适当的音乐,有助于营造气氛,渲染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乐曲可以是播放录音,也可以是现场伴奏。例如,2007新年新诗会《情感的花朵》,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泽群穿着浅色长袍朗诵徐志摩的诗歌《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旁边坐着一位美少女弹奏古筝。

精心选择和编配乐曲,有时甚至需要将几首曲子加以剪辑编配。配乐应选择情绪变化不大、风格稳定统一的乐曲,或选择一些主题不明朗或无主题的乐曲。这样,乐曲一旦与朗诵相配合,朗诵会自然而然地赋予它某种情绪色彩。所选乐曲还应尽量突出所朗诵作品的风格,如朗诵闻捷的《吐鲁番情歌》,可配以新疆民乐;朗诵中国古典诗词,可配以二胡、箫、笛、琵琶等;而朗诵抒情、深沉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可配以钢琴、小提琴或大提琴等。音乐常在朗诵前开始,有时也可根据需要等朗诵一段内容后再演奏或播放配乐。若是乐曲组合,应注意过渡、衔接应自然,一般应做到淡入淡出,即前一首曲子渐止,后一首曲子渐行渐起。有时,在两首曲子中也可适当留有空白。朗诵时,还可以配以哼唱、合唱或舞蹈、情景表演等辅助手段,但舞台、情景表演等要为增强朗诵的感染力为目的,不能喧宾夺主。

四、形式设计

朗诵时,配以新颖恰当的形式、富有创意的朗诵方式,往往能让受众耳目一新。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年一度的中华经典诗文朗诵大赛、央视的新年新诗会等朗诵活动的不断开展,朗诵的形式不断创新,更增强了朗诵的感染力。朗诵的形式分为独诵、对诵、联诵、分角色朗诵、群诵、合诵等。

1.独诵

朗诵材料的绝大部分适合独诵,有关个人情感的内容则更要通过独诵来实现。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那段经典的独白片断,非独诵不可。

2.对诵

两人朗诵,一般为男女对诵。在朗诵时,男女交替,有的地方也需要男女合诵。对诵适合于较长的作品,特别是内容带有两极化色彩的作品。例如,2008新年新诗会,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李修平和王世林朗诵的《我在一棵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就是对诵。对诵的关键是搭档配合要协调默契,表现出来的风格要统一,形式与内容要一致,双方的音色、音质、身高体态、气质风度等条件最好比较接近,以利于整体的协调。有时,根据作品内容的特殊要求,也可以有较大的反差。

3.联诵

联诵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指若干个朗诵者分别担当一个朗诵材料中的不同部分的朗读,如诗的节或文章的段落,以组合成朗诵的整体,这种联诵适合较长的诗文;第二种是指若干个朗诵者各诵一首独立的短诗,连缀在一起组成系列式的单元,如朗诵唐诗绝句组合。联诵的实质仍是独诵,但比独诵有着更丰富的表现力。

分角色朗诵比较适合于童话、寓言、叙事散文、剧本等作品,或生动活泼,或绘声绘色,或锋芒毕露,或异彩纷呈,富有艺术感染力。

4.群诵

这是集体朗诵的一种形式,适合气势磅礴的作品,可安排一人或数人担任领诵,部分由大家齐声朗诵。例如,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可先由一人领诵,朗诵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时,改为群诵,中间“旭日初升,其道大光……”部分又由领朗诵,结尾再次群诵。这样表现作品富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具有很强的鼓舞性。

5.合诵

它是指作品的一部分由一人或几人领诵,其余部分由大家齐声朗诵,其实质是独诵、对诵与群诵的结合,要求领诵和齐声朗诵配置得当。合诵变化多样、气势恢弘,给人强烈的震撼,在大型演出中分量较重。

在对诵、合诵、群诵中,还可以采用压字朗读、重复朗读等富有变化的形式,以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感染力。例如,2010年新年新诗会《囚歌》的朗诵,就多处运用了压字、重复的技巧。当朗诵者读到“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时,背景音乐中依次出现了“自由”、“自由”的和声,产生了回声般的效果,显得非常有厚重感。

朗诵时,形象设计、舞美设计、乐舞设计和形式设计的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往往能将受众带入优美的意境,获得愉悦的享受。2007新年新诗会《情感的花朵》,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军和梦桐朗诵穆旦的诗歌《在寒冷腊月的夜里》,其道具是一张旧桌子、一把旧椅子,桌上放着一叠发黄的信纸和一支笔,朱军身着蓝色粗布长衫,围着灰色的长围巾,梦桐身穿深色的旗袍。深蓝的灯光、飘雪的背景,让受众回到了20世纪40年代。钢琴曲响起,朱军坐在桌前,拿着笔,轻轻朗诵,时而搓手,时而呵手,时而写字,表现出气候的严寒。至尾声时,他站起来,走到梦桐身边并肩站着,合诵结束全诗。这一节目将道具、布景、朗诵、态势语言、配乐、灯光等和谐完美地统一起来,既符合诗歌的具体情境(天气寒冷),又符合诗歌的时代历史背景,向受众很好地诠释了诗的内容,感染力极强,令人回味无穷。

第4篇

关键词:语文课;诗歌教学;音乐;融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122-02

在语文课中,诗歌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诗歌的朗诵、感知、体悟和理解,领悟诗的意象内涵和艺术魅力之所在,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诗歌本身的抽象性,学生总是很难体会到诗歌的美感,以至于诗歌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在诗歌教学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体会:分析多了,不仅学生入坠五里云雾,诗歌本身也支离破碎,美感不再;分析少了,学生浅尝辄止,难以体会诗歌的神韵。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音乐这一教学工具,用音乐来代替心中那些无法言说的感触,用音乐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让音乐注入枯燥的课堂,激发学生走进诗歌的兴趣。

将音乐融入诗歌教学过程的可行性

音乐之美与诗歌之美具有互通性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琴歌”是吟唱的,作为古希腊抒情诗中成就最高的诗体,它就是一种伴随着音乐的歌曲类诗体;“圣经诗歌”是吟唱的,唱诗班带着动人的故事和对上帝的赞美与敬畏,跨越了滔滔的历史洪流;《诗经》是吟唱的,正所谓“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汉乐府是吟唱的,两汉乐府本就是音乐管理机构,许多民间歌谣也正是通过在乐府演唱,才得以流传下来;词是吟唱的,每一个词牌固定有一种曲调,“依调填词”是它创作的一大特性。由此可知,诗歌和音乐实乃一母同胞的姊妹艺术,诗歌之美和音乐之美在人类的艺术长河中早已相互交融,难分你我。

用音乐可以重塑诗歌的背景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脱离不了时代背景与个人际遇的影响,诗歌本身也就不可避免地留下时代的印记,离开背景解读、感悟诗歌不免雾里看花,难解其味。诗人的创作过程是由情感而文字,学生的学习过程则是由文字而情感,实现诗歌背景的重塑是协助学生完成这一跨越的捷径。学生受自身年龄、社会阅历、情感体验的各种因素影响,很难准确定位诗歌的背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能通过语言的方式来介绍背景,这很难改变学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作者、作品的错误习惯,也就无法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与感受诗歌之美了。音乐则恰恰能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一段合适的音乐能够让学生直接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所思所悟,或苍凉、或悲壮、或喜悦、或淡泊、或郁郁寡欢、或春风得意,音乐可以其独特的魅力穿透时空,并润入心田。

用音乐可以体验诗歌的音韵 诗歌的美,除了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意境之外,还有那内在的、和谐的音韵美,只不过印在课本上的诗歌没有节拍、旋律,对一名普通的中职生而言,其很难体会到这种美。学生通过聆听音乐,可以感受那“进入美的世界”的旋律,可以触摸那“体验审美境界”的和声,强弱、长短、畅涩的韵律都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用可直接感受的音乐韵律带动学生体验诗歌的音韵美无疑是一种好的方法,通过音乐产生的韵律共鸣引导学生建立诗歌的“曲谱”,在音乐旋律的反复呈现中,自然而然体验到诗歌由语言构成的内在的、和谐的音韵美,从而得到一种具体的美感的愉悦,不仅能让学生恢复诵读的兴趣,更能让学生借此打开诗歌的大门,走进诗歌的世界。

音乐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法

用音乐导入课程,营造情感氛围 每一首诗歌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意志,只有在与作者相似的情感氛围中品味诗歌才能跨过时空、产生共鸣。当铃声响起,教室里荡漾着或喜或悲、或急或缓的旋律,慢慢地酝酿、积蓄、引导学生的情绪,利用音乐铺垫,营造出与诗歌意境、感情相吻合的氛围,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感情基础,使他们的身心在音乐的感染下,很快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去,与作者一同欢欣鼓舞,一同黯然神伤,让他们逐步靠近诗人的情感世界,进入到作品的情感空间。当《静女》遇到《致爱丽丝》,那是豆蔻梢头初见的心悦相知,羞涩懵懂却真实;音乐缓缓响起,我们仿佛窥见了静女内心那小小的喜悦,与恋人约在城角相见,却偷偷躲在一旁,看恋人在那抓耳挠腮,苦等徘徊,忽而跳出,轻轻拿出代表心意的彤管。当《再别康桥》遇到舒伯特的《小夜曲》,轻盈的节奏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淡淡的、舒缓的小夜曲犹如诗歌淡淡的开头,又淡淡的结尾,淡淡中却又包含了几多复杂的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音乐中,我们仿佛看到那个在夕阳映照下的男子,有着淡雅如兰的忧伤,似乎他正回忆与剑桥青草春晖般的邂逅吧。当《国殇》遇到《WAR》(电影《珍珠港》配乐),从柔情似水的钢琴音调里缓缓地带出悲壮悠扬的古典弦乐,乐曲的强烈气氛和激昂气势映衬出人马相错、旌旗蔽日的战场情景和慷慨激昂的壮士情怀。

用音乐布置背景,提高朗读效果 诗歌本身有一种声韵之美、情感之美,把握诗歌音乐美的最好方法就是“吟诵涵咏”。朗读诗歌时配上合适的音乐,不仅能给听众带来美感,而且还能激起读者的情感波澜,扩大读者和听者的想象空间。在教学《致橡树》时,笔者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作为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把握恰当的朗诵节奏,感受诗人渴望而坚定的心;用《长江之歌》作为《沁园春·长沙》的配乐,景情交融的乐曲和融豪放、婉约于一体的诗歌相得益彰,帮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那种冲破一切牢笼的自由之气魄;用古筝曲《琵琶语》作为《琵琶行》的配乐,缓缓的乐曲时而凄凄切切,时而悠扬回转,帮助学生把握低沉的朗读节奏,将悲、慨紧密结合,体会那种悲凉哀怨情感。

用音乐激感,开启审美想象 爱因斯坦认为,音乐是想象力、创造力、审美力的催化剂。根据音乐特定的情感内涵,再辅之以具体的文字空间,便在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之间,建立起一种能够触发的审美联系,给学生开启审美想象的通道。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播放《蓝色的爱》,让学生闭上眼睛,放飞心情,感受大海与幸福的气息;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可播放《英雄的眼泪》,让学生回忆苏轼的生平,想象英雄面对赤壁古战场时的身形姿态,感受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无奈;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可播放《高山流水》、《渔舟唱晚》,让学生遐想秋日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的画面,感受王维骨子里的清和冲淡。

音乐在辅助诗歌教学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音乐可以融进诗歌教学,为课堂带来惊喜,但它并不是主角,语文课毕竟不是音乐课,音乐只是一种教学方式,不能喧宾夺主。

选择的音乐要与诗歌内容、情感、意境契合 音乐的种类繁多、情感不一,在选择音乐时要考虑到诗歌的内容、情感和意境。如果说诗歌是一个人的话,音乐就是衣服,要从款式、颜色、花饰等方面考虑寻找到合适的衣服,来衬托出主人的内在气质。有些诗歌不同部分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承载的感情变化跨跃很大,在营造意境时教师需要选择多段音乐或者剪辑组合进行辅助教学。对于这样的音乐使用笔者也曾做过尝试,但效果不佳,极易混淆学生的情感融入。

选择的音乐要与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契合 无论用怎样的方法设计教学过程,最终的受益者是学生。如何使课堂背景音乐能适应学生的兴趣特点,是关系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因此,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音乐,甚至可让学生参与音乐的选择。笔者曾经尝试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试着给诗歌寻找合适的配乐,结果令人惊喜。比如,朗读《再别康桥》时,学生找来了《天空之城》的乐曲,全班同学随着舒缓的音乐,一起走入徐志摩的康桥,感受那种惆怅与温暖,朗读结束后,教室里爆发出响亮的掌声,那是他们对自己的肯定与赞美!

要注意控制音乐的使用长度 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播放的时间太短,会达不到既定的效果,而长时间地播放音乐,则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教师在选择好音乐之后,需要对播放的时长进行测算,以达到最佳效果。特别是作为朗诵背景的音乐,有时要根据诗歌内容、节奏对乐曲进行剪辑、拼接。

以上只是笔者在诗歌教学实践中的初步探索,诗歌的学习本是一个十分复杂且需要深入研究的过程,本文所涉及的只是音乐在诗歌教学中所能起到的一些作用。然而,教学方法是多元的,并不具有绝对性,并非所有诗歌教学都需要使用音乐,并不是所有诗歌内容都适宜编配入音乐,如果不加区别地一味追求音乐的运用,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这也是诗歌教学过程中使用音乐最需注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张翠香.让音乐融进诗歌教学[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8(7).

[2]冯杰,刘洪峰.音乐是解读诗歌的金钥匙[J].教研天地,2006(4).

[3]刘造良.让优美的旋律走进语文课堂[J].教育交流,2009(3).

[4]李嬿,吴寅洁,徐旖旎.用音乐进行诗歌教学的探索[J].科教文汇,2009(3上).

[5]黄珊.音乐与诗歌教学[J].现代语文,2004(12).

第5篇

关键词音乐 课堂 兴趣 导入法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在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如果能在一堂课的开头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就会为这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同学们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让学生在课堂中愉快地学习。音乐课堂恰切的导入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关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能使课程标准中的“丰富情感体验,培养音乐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深化德育”等要求落到实处。下面就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恰切的导入方法,我浅谈几点看法。

一、导入的方法

1、直接导入法

这是一种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的方法。它的好处在于不拖泥带水,而且为有限的课堂节约时间。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就用了直接导入法,上课时先让学生听引子部分,让学生随着音乐一起遐想美好的画面,由此而进入新课;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先让学生先听《伏尔加船夫曲》片段,不出示题目,让学生随音乐节奏的变化来感受这首曲子所描绘的凄凉的画面,从而进入新课教学。直接导入法,能使学生对这首曲子印象比较深刻。

2、温故而知新法

这是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导入法,讲授新课时,首先衔接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又能调动学习新课的积极性。例如,学生在已掌握了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两拍的四二拍的含义后,教师可以通过复习四二拍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四三拍的含义并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3、音乐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故事可以讲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表现的情节以及社会艺术价值等。如在歌曲《猎人合唱》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题,先让学生听歌剧《自由射手》的故事,把学生引入童话情境之中,然后将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引到歌曲《猎人合唱》上来,这时,学生对学唱《猎人合唱》已经迫不急待了。用音乐故事导入,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4、配乐诗朗诵导入法

配乐诗朗诵是中小学音乐课导入的重要形式,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以配乐诗朗诵导入课堂,能起到激发学生情绪,调整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在欣赏大型管弦乐作品《红旗颂》时,我用《红旗颂》作为背景音乐朗诵:“苍茫蓝天,有一片彩虹,染遍了,华夏故园!华夏故园,有一团火焰,燃起了民族信念,我......”,伴随着音乐的起伏,有的同学思绪万千,情绪激荡,有的眼里饱含热泪......诗与音乐的结合,能使艺术形象更加淋漓尽致、尽善尽美,同时,还可满足同学们多角度的审美。

5、运用舞蹈导入法

由于舞蹈直观性强,画面新颖,动感强烈,因此深受学生喜爱,课堂气氛洋溢着浓浓的民族气息和青春活力。例如,学习歌曲《青春舞曲》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来一段具有新疆特色的舞蹈,让学生感受到新疆维吾尔族特有的音乐风格及特点。待学完歌曲后,教师可以教一些简单的新疆舞动作,在歌曲的伴奏下师生共舞,把这节课推向……

6、多媒体资料展示导入法

多媒体资料包括平面图片、动画图像、视频短片等,用这种方法导入,能揭示音乐主题,增加直观教学效果,是学生最喜欢的导入方法。如《我爱你中国》中祖国美丽辽阔的山山水水,《黄河大合唱》中气势磅礴的黄河,《在那银色的月光下》的月光下柔美的景象,京剧中的各大行当介绍,乐器的介绍等都可以运用幻灯、录音、电视音像或计算机辅助手段等配合教学,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领悟力。

7、范唱导入法

“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音乐教师在歌唱教学中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教师好的范唱,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对新歌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等有个初步的印象。同时,还可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兴趣和欲望。用范唱导入新课,不仅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而且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8、教材重组导入法

在音乐教学中,要精选教材,这是促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的先决条件。教材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学的一个载体。教师不应该做教材的奴仆,它编什么我就教什么,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应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以全新的目光,对教材进行整合和取舍,形成一种新的动态结构,创造一种鲜活的音乐形象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创造性想象力。

9、情境导入法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深入体会教材的内涵。这种“未品其曲,先动其情”的方式,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情绪想象,达到水融的境界。

10、设疑导入法

“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教师精心设计的疑问会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挑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导入应注意的事项

1、要有针对性

教学导入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进行设计。材料与教学内容相扣,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他们所需要的、所喜欢的去设计。

2、要有趣味性

在引导中,应变平淡为热烈,变枯燥为生动,变深奥为浅显。教师的态度应饱含热情,要有一个年轻的、童真的心态。

3、要有启发性

坚持启发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并且会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4、要有多样性

导入的方法,有从内容上导入的,也有从形式、体裁、风格上引入的。总之,运用的方法要巧妙、新颖,从多角度去思考,手段要多变,才能有吸引力。

5、要有简洁性

第6篇

古诗的意境之美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古诗的意境是古诗韵味的外显形式之一,学生在触摸古诗意境的过程中才能有效体验古诗之韵味。在初中古诗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古诗内容通过诗画结合、音乐烘托、视频辅助的方式让古诗意境形象化、深远化和动态化,这样,学生就能够对古诗的意境进行充分体验,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古诗所蕴含的韵味。

一、诗画结合――让古诗意境形象化

古诗中的意境蕴含于古诗的语言之中,而古诗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再加上初中生的阅读积累并不是很丰富,因此,他们并不能有效地对古诗的意境进行触摸。根据初中生形象思维强的特点,在初中古诗教学中,要善于通过诗画结合的方式让古诗意境形象化,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入古诗意境。1.借助板画,让古诗意境具体化所谓板画,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黑板上所画的简笔画。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古诗内容在黑板上进行板画,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把古诗的意境进行具体化再现,从而引导学生快速地走入古诗的意境中来。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一首诗中用“枯藤”、“老树”、“昏鸦”3个词语就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野图。在教学时,我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给学生画了一幅“乡野图”,重点突出了对“枯藤”、“老树”、“昏鸦”的刻画,这样,有效地通过这一幅画把古诗的“境”给学生再现出来。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这一幅画有效地感受到了古诗蕴含的意境,从而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可见,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通过即兴板画能够有效地把古诗所蕴含的意境给学生进行具体化呈现,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古诗的意境进行触摸。

2.借助插图,让古诗意境生动化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者往往会给古诗配上插图,教材中的这些插图与古诗内容是很匹配的。借助插图进行古诗辅助教学能够达到化抽象为形象的目的,在插图的辅助下,能够有效地把古诗原本蕴含的意境生动化,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到。

例如,《钱塘湖春行》这一首古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一句诗描绘出了丰厚的意境。“新燕”和“啄”,如果直接让学生进行想象理解是比较困难的,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初春时的早莺,南归的燕子,衔泥筑巢,莺歌燕舞,就能够激发起学生美读这一首古诗的强烈欲望,在插图的辅助下,学生能够在诗画结合的美读过程中对古诗的意境美进行欣赏。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要适时运用教材中的插图,通过插图辅助的方式进行古诗教学,引导学生有效地对古诗意境进行近距离触摸。

二、音乐烘托――让古诗意境深远化

古诗的语言具有音乐美,在古代古诗是用来吟唱的,古诗与音乐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古诗之所以那么吸引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古诗中的情与境是互相融合的,情与境的融合给古诗增添了丰富的美感。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音乐烘托的方式让古诗意境深远化,从而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古诗情与境所蕴含的美感。

1.穿插背景音乐,在诵读中感悟诗境

古诗都十分讲究韵律之美。诗人余光中说:“诗词如果不加以朗读吟诵,那么她的生命就没有完成。”在古诗教学中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要为学生营造浓郁的学诗氛围,让学生融入古诗情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古诗内容进行背景音乐的穿插,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在配乐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音画之美,学生才能感受古诗所蕴含的深远意境。

例如,在教学《观沧海》这一首诗时,当学生对古诗的诗句有了一定的理解以后,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望海潮》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下对这一首古诗进行配乐朗诵。由于乐曲与古诗的节奏是十分合拍的,因此,学生在诵读古诗的时候更加朗朗上口,他们的朗读有效地表现出曹操在这一首古诗中所要表达的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并且古诗的这一情感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能够让初中生更加容易感受到、触摸到,很容易促使他们走入这首古诗的情境世界。

可见,在初中古诗教学中,通过音乐的穿插引导学生进行配乐朗诵,就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对古诗所蕴含的深远意境进行感受。

2.穿插背景音乐,在想象中感悟诗境

诗歌的语言极为凝练,其美妙之处不仅在意境的优美,更多的是通过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意象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把我们带入不同的诗歌意境。在初中生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古诗穿插上与之匹配的音乐,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悟古诗的诗境。

例如,在教学《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时,当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后,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对其进行美读的过程中配以幽雅、空灵的古筝曲《空山鸟语》,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古曲中展开联想,走入诗境,从而感受这首古诗的深远意境。

可见,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根据古诗内容穿插相匹配的音乐就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对古诗所蕴含的深远意境进行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他们才会对古诗所蕴含的深远意境进行感悟。

三、视频辅助――让古诗意境动态化

对于古诗的教学,可以采取视频辅助的方式,通过视频辅助能够有效地把古诗所蕴含的意境动态化,这样,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更加有效地对其进行理解与感受。

1.视频辅助,让古诗意境清晰化

在很多古诗中,留有丰富的空白,其中的意境往往具有模糊性,不容易一下子被初中生所察觉。现在,多媒体课件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对于这些意境模糊化的古诗,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视频资源进行辅助,从而让古诗意境清晰化,这样才有利于初中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入化的古诗学习。

例如,《钱塘湖春行》这首古诗的语言是比较直白的,在教学中利用插图进行辅助教学的基础上,还可以借助视频资源对古诗的意境进行呈现。在课前,根据这首古诗的意象,笔者把“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的情境做成了一个情境动画剧。学生在课堂上观看了这个简单的动画剧以后,对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蕴含的意境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同时能够有效地调动初中生古诗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他们语文学习积极性的形成。

可见,对于一些意境比较模糊化的古诗,在教学中运用动画视频进行辅助教学,就能够有效地把原本模糊的古诗意境通过动态化的演示变得更加清晰,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形象化感受。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是比较好的,能够让学生对古诗语言所蕴含的意境有更加清晰的感知与体验。

2.视频辅助,让古诗意境放大化

现在,网络资源特别丰富,在一些文学类的网站上,有一些与古诗相匹配的视频材料,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这些视频材料进行辅助教学。这样,通过这些视频把古诗中所蕴含的意境进行放大化处理,就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走入古诗意境。

第7篇

一、音乐为媒,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音乐是一种较为直接的抒情的艺术形式。抒情功能较强,给人的感觉是直接、丰富和生动,很容易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恰如其分地运用音乐手段,进一步来构建音乐情境,渲染教学气氛,在新课开始时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情感,把他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促进其理解,优化教学效果。新课导入得好与坏,创设的情境优与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音乐有其独特的和谐旋律和优美的歌词,构筑一定的美好意境,利用课中播放乐曲、齐唱歌曲、引用歌词导入新课,目的就是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引发他们丰富联想,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教学内容。我们要导入新课,所选的歌曲必须要与教学内容有关,首先教师应明确一个目标,如让学生欣赏乐曲的旋律,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审美体味意境。其次,及时启发学生理解乐曲的意蕴。再次,教师可以给乐曲配以独白,要精心设计好音乐和所讲课文过渡的环节,顺势展开讨论或引导进入新课。可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确保导入具有可行性,一般控制在4~5分钟为宜。如,教课文《最后一课》时,可以播放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又能反映与课文内容一致在民族危难的歌曲《松花江上》,引导学生和歌曲产生共鸣,和人们一起发出愤怒的呼声,抓住这个情境导入新课,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配乐朗诵,体会情感,深化主题

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教师在讲课时,合适的背景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很好地渲染氛围,给学生以愉悦的心情,以提高教学效率。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背景,一定要注意遵循教学规律选用的音乐,应该和教学内容协调一致,一定要让它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服务。例如,在教朱自清先生的《春》《绿》这类课文时,就应该选择如《苏堤春晓》《小放牛》等一些轻松明快的曲子作背景音乐。在教充满着淡淡忧伤情感的课文,像《父母的心》《柳叶儿》时,则应选用一些曲风伤感的音乐作为背景。所以,所选音乐要在音乐内容、曲风和节奏上,与所教内容协调一致。选择在学生朗读课文或教师进行范读时的合适时机,在课堂上播放背景音乐,都会事半功倍。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如,朗读《黄河颂》时,可配以乐曲《黄河颂》;朗读《七子之歌》时,可配以乐曲《七子之歌》;朗读《在希望的田野上》时,可配以乐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朗读课文《,你在哪里》时,可配以《红楼梦》中的乐曲《葬花吟》或刘天华创作的哀乐《病中吟》。有经验的教师对背景音乐的音量一定要控制好,在课堂上才能充分发挥背景音乐的妙用,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富有特殊感染力的音乐,构建出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来画龙点睛地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深化学习的知识,加深对文章真挚感情的理解,进而升华主题。例如,在教学《台阶》一文时,可以通过播放刘和刚演唱的歌曲《父亲》视频,让学生一边欣赏歌曲的优美,一边观看感人至深的画面,营造出激发学生情感的浓浓氛围,加深了他们对父亲的理解和尊重之情,深入理解父亲的追求。如,教授至爱亲情单元中课文《背影》(朱自清)、《我的母亲》(邹韬奋)、《父母的心》(川端康成)时,可选择《父亲》《母亲》等歌曲来表达父爱和母爱之伟大,加深对父爱母爱的理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对升华主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作文教学,音乐渗透,增添光彩

第8篇

一、融入情感,让读书绽放个性之花

语文课堂离不开读书,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及的:让学生在充满个性的、反复的自主朗读中理解文本,感受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以读代讲已普遍成为广大教师的理想选择,既然教师把朗读的权力交给了学生,就应当充分释放学生的个性空间,将自身对文本的不同体验与感受尽情地流露于朗读之中。这种情感的流露可以是一种语调,可以是一种表情,可以是一个动作,甚至可以是一声呐喊。每个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的解读与认识,教师应当尊重并予以保护,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长江之歌》是一首现代诗,鉴于诗歌内容的抽象性与形式的特殊性,我选择以读代讲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情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的重点不在于声音的响亮准确,而在于表达的逼真传神,这种表达在朗读的同时鼓励辅以各种方式,以追求读书的最佳效果。实践证明,融入情感的个性化朗读不但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好课文的主题思想,而且能让教师以逸待劳,事半功倍。

二、学会思考,让读书成为一种收获

读书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固然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思考,缺乏思考的朗读训练是有形无神,毫无价值的。如果语文课上的朗读训练只是为了追求表面的整齐与热闹,而忽视了学生思考意识的培养与思考能力的发展,那对于学生的语文终身学习是极为不利的。课上,学生除了应当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之外,更多地应学会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教师应鼓励学生读书时像爱因斯坦那样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此一定会从中得到新的收获。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同时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共同商讨解决。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问题,如:什么是两端凿进法和竖井开凿法、什么是“人”字形线路、帝国主义国家有哪些、居庸关和八达岭在哪里、华北和西北包括哪些地区,等等,这些问题有的尽管与本文关系不大,却是学生今后必然涉及的重要知识,在语文课堂的朗读思考中获得,无疑是一笔意外财富。

三、追求共鸣,让读书产生心灵共振

读书除了自己应当置身于文本境界,还应当将他人带入这种境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当以自己的情感渲染一种氛围,影响周围世界,让他人的内心情感世界能与自己产生共鸣。这就好比观众观看了演员的表演后感动得潸然泪下一般,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像演员一样如此强烈地震撼着他人的心,那么学生的朗读训练必然会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记得上《花瓣飘香》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感受人物的心灵,在学习6-9自然段时我特地安排了一名军属学生朗读课文,这名学生由于有着同样的真实经历,读得相当投入,情感的流露可谓淋漓尽致,湿润的双眼代表了她的内心,令我和全班同学震惊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动,不约而同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这样的境界里,学生们的心灵能不产生情感共鸣吗?

四、尝试配乐,让读书给予一份快乐

第9篇

活动地点:中国人民大学

活动流程:1. 电影周 5.11-5.15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三楼教室电影周选材:选取最真实最有震撼力的有关四川大地震的电影或纪实片

2. 5.12纪念活动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二楼前大草坪及甬道

活动流程:

1. 电影周 5.11-5.15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三楼教室

电影周选材:选取最真实最有震撼力的有关四川大地震的电影或纪实片

2. 5.12纪念活动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二楼前大草坪及甬道活动流程:1. 电影周 5.11-5.15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三楼教室

电影周选材:选取最真实最有震撼力的有关四川大地震的电影或纪实片

2. 5.12纪念活动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二楼前大草坪及甬道

活动流程:1)日间推广

ø 许愿千纸鹤

人大学生为给重灾区中小学生留言、许愿、祝福并折成千纸鹤由暑期参与dare to dream项目的志愿者亲手送给那里的孩子们。

ø 祈福(发送白花/贴纸国旗+新浪绿丝带)

人大学生佩戴白花、贴纸国旗及新浪绿丝带,以缅怀逝去的四川亲人们并为幸存者祈福。

ø 白布签名和彩绘

人大学生用彩笔描绘自己的感受、心情、祝愿等,以文字绘画形式在空白的不上填满爱。

ø 现场dv短片

为人大学生录制动态短片及微笑照片,剪辑后将由dare to dream志愿者带给四川重灾区的孩子们。

ø 广播+音乐

在人大之声广播台制作专题节目,三个时段播放,并在活动中播放赈灾歌曲为背景音乐,意引起关注,增强活动感染力。

2)项目启动仪式+祭奠晚会

ø 备场阶段(歌手演唱赈灾歌曲等)

ø 大地震纪实

8:00-8:15 放映纪实短片(主持人配音独白形式+现场配乐)

ø 一年间的志愿者行动

8:15-8:22 放映志愿者在行动纪实dv短片

8:22-8:30 四川方面在校志愿者讲述四川公益之旅(日记独白形式+现场吟唱配乐)

ø 祈福

8:30-8:35 纪实抒情朗诵

8:35-8:36 默哀一分钟

8:36-8:38 电烛祈福(点亮蜡烛,在心中默许心愿)

ø 项目启动

8:38-8:45 四川中小学生真实记录dv及项目有关视频

8:45-8:53 项目负责人发言,启动项目,公布招募暑期志愿者信息(现场赈灾歌曲演唱)

ø 放飞心愿

8:53-9:10 抽取白天的心愿及祝福千纸鹤借助氢气球放飞,同时放飞若干盏孔明灯为逝者祈福(现场音乐)

9:10- 志愿者现场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