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学生阅读论文

时间:2023-03-21 17:03:03

导语:在学生阅读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学生阅读论文

第1篇

英语阅读是英语语言中最频繁的一种活动,大量的英语阅读能促进其它语言技能的提高,如要提高口语水平就必须有大量的输入才能说出地道的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大量的英语阅读,英语的阅读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非英语专业高职生的英语课可以说就是精读课,兼顾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的培养。英语课程的平均学时才二百左右,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用传统的教学法来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让所有学生都达到大纲所规定的阅读能力要求有些不太现实,老师上课只能对教材进行筛选、课文不能不上,那就只能把课文后面的阅读和写作部分练习舍去不讲,让学生自己课后看。

(二)教学方法陈旧

虽然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不断,但由于应试教学等原因,语法翻译法仍然占统治地位,以语法、词汇和单个句了的学习为侧重点,对课文的阅读不提时间和速度的要求。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宰课堂,教师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围绕着国家四、六级和A、B级考试的指挥棒,按照固定教材的内容备课,将每课中涉及到的语法、词组、短语的用法、习惯用法、写作技巧等知识灌输给学生,无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扩招后英语课堂教学班级规模普遍便大,教学中老师对不同起点的学生采用统一方式传授,缺少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指导和引导,使起点低的学生失去信心,起点高的学生没有兴趣,师生之间毫无沟通和互动可言,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几乎没有。

(三)阅读教学模式落后

纵观高职院的英语阅读教学大多采用“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这种模式强调语篇本身的作用,认为阅读是一系列信息处理的过程,是由低级的字词解码到最终获取信息的过程。这种模式下,强调阅读的顺序先是字母,单词,词组,然后是句子,段落和语篇。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根据本人大脑中已有的句法知识和语义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预测,并在阅读过程中加以证实和修正。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养成逐字逐句的阅读习惯,不利于学生从中文思维向英文思维的过渡,影响了阅读速度的提高;也会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字句的细节上而无暇顾及别的东西,破坏文章的整体性,从而忽略对文章的总体把握;最终导致有限的阅读,即阅读量不够。

(四)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

指字阅读,低声阅读和心中默读。指字阅读就是在阅读中视线跟随指头或笔头的移动而移动,心中默读就是虽然嘴唇声带未动,但头脑中一直读出并听到每个词的发音;回视前文,重复阅读。这种方式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某些生词或对一段文字意义不明确时,反复阅读已经读过的部分。这样会分散注意力,不利于读者抓住文章的要旨或主题,减少读者的阅读兴趣;遇到生词就查字典。该习惯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自我训练。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没有工具书就无法阅读的行为定势;视幅狭窄,摆头,眼停过频。视幅狭窄是指阅读不是以意群或句子成份为单位,而是以单词或词组为单位。由于眼停次数过频,阅读时间增长,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理解;心译。心译是指一边阅读,一边在心里翻译,是一种较普遍的阅读行为定势。该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高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方法

高职英语教学重在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成败以及是否能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为此必须重视英语阅读教学,积极着手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对英语越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就越高,自觉性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教师应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增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优美的语音、语调去感染学生,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去启发学生,选用实用、生动、有趣的例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同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用英语做值日报告,情景会话,教唱英语歌曲,做游戏,英文短剧表演和组织英语竞赛等。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型表情达意,充分满足他们的表现及创造的欲望,使他们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持续饱满的学习热情。另外还可以通过介绍英语背景知识、讲英文笑话和国外趣闻等,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引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学生想读、爱读,从而收到阅读课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扩大学生词汇量,进行系统的语法训练

决定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很多,人们普遍认为,词汇量、文章的背景知识、阅读技巧的运用、母语阅读能力等都与英语阅读理解相关。就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语阅读理解的好坏主要是看学生的词汇,词汇量越大,理解得越快越好。如果学生达不到一定数量的词汇,就难以运用分析归纳、推断等能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应本着促进学生词汇学习由自发向自觉转化的原则,从构词法,一词多义,一词多译等方面来扩大学生英语词汇量,教会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词根、词缀等猜测词义,为阅读理解扫除障碍。

阅读不是一种孤立的语言技能,它在掌握一定量的了解词汇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法。高职学生掌握的语法并不全面,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语法训练,特别是加强疑难句的分析与理解。而理解疑难句的关键在于把握句子的主干,掌握各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最终抓住句子的核心意思。

(三)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

词汇、语法知识的掌握是英语阅读理解的先决条件,词句理解则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学生的阅读理解的基提高与否,关键要让学生学会对语篇的分析技巧。这是因为,它能培养或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所选用的阅读材料在题材上尽可能的涉及日常生活,传说、人物、社会、文化、史地、一般科技、政治和经济等;在文章的体裁上,应避免单一化,选用叙述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文章体裁特点的详细分析,先结合文章标题和相关背景知识预测文体和主题,接着略读课文,验证预测情况,并通过问答、简述、绘图、列表等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分段阅读,找出各段主题句和各段大意之后,再查读课文,指出文章的转折词或过渡语,分析其逻辑顺序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同时把语言知识的学习渗入篇章之中。最后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入更高层次的理解。使学生熟练地把整体阅读的方法运用到他们英语阅读中,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四)强化学生的阅读速度练习

阅读理解和阅读速度是阅读效率的两大因素。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快速阅读训练。快速阅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对培养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具有建设性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全面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技巧,教会学生在阅读时如何运用略读跳读两种快速阅读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预测、联想、类推和运用语言规则猜出文章的意思,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为提高阅读速度,可以采取随机方法来确定阅读训练的内容,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和练习。阅读时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不能查字典和其他工具书,以提高阅读速度。学生读完文章做完练习后,由教师宣布答案,同学换卷评分和报告分数,教师作好登记,随时掌握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两方面的进展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加以解决,然后,教师对文章中的一些语言难点,语法结构和文化背景知识加以点拨和启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基础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即使能认识每一个单词,也不一定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大量的语言试验说明,英语阅读的障碍不仅仅存在于词汇和语法方面,语言所承载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信息也是阅读理解的主要障碍之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

总之,阅读可以说是一个人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根据已有的语言材料、文化知识和逻辑推断进行推测和纠正的过程。因此,教师只有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克服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鼓励学生正确运用阅读方法和技巧,不断加大阅读量,扩大英语词汇量,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林朝霞.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J].广西教育,2006,(35).

[2]马国英.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太原科技,2005,(5).

[3]何青.高职英语阅读课语篇教学之探讨[J].职教论坛,2005,(35).

[4]龚兵.英语词汇知识广度与阅读能力的相关性[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5]田婷.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4,(4).

第2篇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基础科学,要想使儿童保持有强烈的求知欲,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促进其思维发展。课堂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契机,巧妙设疑,利用学生好胜的欲望,为读与思做好铺垫。

例如:在教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学生对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非常熟悉。因此,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就可以先给学生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学生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很快就说出了自己的方法,并且急切想知道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看课本中是怎么说的?是否和自己所想的一样?学生们此时对数学课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个人都会认真阅读课本中的新知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由此可见,读是理解的前提,疑是思维的开端。在教学中围绕知识要点,创设情境,能诱发学生迫切阅读的动机,激发阅读兴趣。

二、指导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一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来帮助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科学地、清晰地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作为教师,要把握“愤悱启发,相机诱导”这一原则。

1.标重点字词法

标重点字词法就是阅读题目的同时,标划重点字词并着重理解,以便尽快掌握阅读内容或找出解题思路的一种方法。比如: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让学生在讨论归纳的基础上阅读课本的文字,并标出重点词——“末尾”,引导理解“末尾”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及时出示“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文字叙述,让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并举例说明。这样,通过标出性质中的重点字词和阅读理解,学生也就能够真正地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了。又如:苏教版第十册中“互质数”的定义是:“只有公约数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对概念的阅读理解,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只有”,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2.比较法

应用题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极相似的题目同时出现,如:(1)要修一段长875千米的路,前5天修了12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全程要多少天?(2)要修一段长875千米的路,修了5天,还剩250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全程要多少天?这类题目看似相同,实际上在题意和解答方法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比较,再比较阅读,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析出各题的解答方法,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总结归纳法

就是把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并通过简约化的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指导时,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

4.融会贯通法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在进行数学阅读教学时,要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片言只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例如,教学苏教版第四册“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促使学生发展,然而在教学中,由教师简单浅显地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好的圈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学生对于这一类的问题就缺乏探究的热情。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阅读已知条件,通过阅读使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自主选择相互关联的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这两个条件,提出“大猴采了多少个?”一步计算问题,也可以三个条件都选择,提出“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等两步计算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情境下,使学生自觉地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使他们的思维被激活,自觉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教学中可以在问的过程中注意指导读,在读的同时,加强理解,从解决一个问题,自然过度到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

三、优化过程,提高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教师要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把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调共同参与,通过读读、画画、圈圈、拼拼、折折、想想等方式,使阅读更有效。

曾听到这样一个片断,教师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采用了“读——画——议——再读”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首先是读一读。让学生阅读教材66页例2,边看边想,有没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快说出了,垂直线段最短。这时,让学生看教材上的结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初步体会“距离”的含义。

其次是画一画。这里的画有两层意思,一是画图,一是标出重点词语。有一些学生读了一遍后,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就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了,而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此时学生可能只知道:“垂直线段最短”这层意思,对后一句话:“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学生就不以为然了,而这句话,也恰好是比较重要和关键的。因为这里是“这点到直线”的距离,而不是研究其他(如点到点)的距离。这时,教师组织学生一边画图,一边认真研读这一句话,并用着重符号把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标注出来。学生在“画”重点词句的过程中,对距离意义的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第三是讨论交流。画出自己认为关键的词语后,同桌同学互相核对画出的关键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可以说服对方接受自己观点,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观点错了,可以接受别人的观点。不管是接受还是保留,这个讨论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是生动的学习过程。

第四是再读。这次读与第一次读就不同了,是建立在交流、理解基础上的。要求学生大声地读出距离的意义,教师从学生读的语速上判断出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程度。如果读的很顺利、流畅,那说明他(她)基本上能够理解;如果读起来不顺利或是断句不准确,就足以说明该同学在理解上还存在问题,教师就进一点引导帮助他。

经历了上述四步,大部分同学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距离”的含义,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距离”的意义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阅读起到深化理解概念的作用。学生在整个阅读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弄清了知识点,而且也进一步体会了阅读的方法,讨论交流的能力也同时得到增强,比单纯地讲授教学效果更好。

总之,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提供基石,我们每一个小学数学老师必须重视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3篇

(一)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在进行小学生阅读指导时,应该积极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阅读技巧,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从而达到小学语文阅读目标。第一,教师要将阅读生活化。语文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状态来教授相关知识,降低他们的阅读技巧学习难度,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语文阅读知识的魅力,能够通过阅读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拓展自身的视野。比如,教师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程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去搜集一些与前后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然后再让他们对这些历史问题进行分析,提高他们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认识,使其对圆明园的毁灭有更深入的了解,帮助他们把握好文章的思路,增强他们的民族情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从而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第二,丰富阅读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游戏、辩论、竞赛等形式来增强语文课堂的吸引力,让小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调动他们学习阅读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讲解《两小儿辩日》这一课文时,就可以为学生设置一堂辩论课,双方就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辩论,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他们掌握文章主旨,提升他们的语文阅读兴趣。第三,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小学生通常情况下很难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要为他们创建相应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珍珠鸟》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他们播放一些与鸟有关的视频,提高他们对鸟类,对自然的认识,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从而降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难度,最终达到文章阅读的要求。

(二)提升阅读引导的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该要做好科学的指导,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掌握更加系统的阅读方法,为他们以后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可以为学生系统讲解阅读技巧,让他们对阅读技巧有大致的认识。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书籍,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将教师讲解的技巧运用其中,从而增强学生对阅读的认识,提高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提升小学生的朗读水平,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文章阅读技巧,加深他们对这些技巧的印象,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在这样的教学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感,让他们感受到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比如,学生在学习《秋思》这首诗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讲解一下自己对秋天的认识,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该首诗,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提升他们对该诗的认识。

(三)尊重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应该尊重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制定出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案,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激发小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一些学生喜欢阅读中国古诗词,教师就可以从他们的兴趣出发,给予他们相应的阅读空间,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去学习诗歌。还有一些学生比较喜欢阅读散文,教师就可以为他们推荐一些名家散文作品,让他们掌握散文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的散文写作能力,为他们以后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总结

第4篇

1.让学生学会质疑。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我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来提出问题,有的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有的问:“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这些问题正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并解答疑问。在小结课文的时候让学生质疑也是必要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让你始料不及。如在教学《猎人海力布》时,学生提出“:龙王的女儿怎么会是小白蛇?“”海力布如果先把宝石吐出来,再说出发洪水的消息,他不就不用牺牲了吗?”“龙王神通广大,可他的女儿有难,为什么不去救呢?”学生的这些问题颇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对这些问题不能粗暴地否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我说“:同学们提出这些问题真是好极了!这说明同学们能认真地去读课文,而且敢于挑战课本的权威。可是民间传说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是因为传说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事物的憧憬,故事如此安排正是为了用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分清是非,学习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美好品质。”学生能多读多想,正是得益于让学生质疑。

2.让学生发表意见。教学过程中要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成为一个有个性、有创新精神的人。小结课文时,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和收获,正是让学生发表意见的好平台。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学生有的说“:圆明园体现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的说“:圆明园的毁灭是因为侵略者强盗的行径。”有的说“:作者强调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和它的毁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激起读者强烈的爱憎之情。”有的说:“作者从圆明园布局巧妙、建筑宏伟、收藏珍贵文物三方面来写圆明园的辉煌过去,用词优美,是我们习作的典范。”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性。

3.让学生自选作业。无论在什么样的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理解能力都不可能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让学生自选作业正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让学生自由选择方式理解课文。学生选择的方式有的是用彩色画面、用剪贴形式来表达;有的将课文中精彩的句子进行浓缩、添加情感体验等动态处理;有的是用本课中的成语进行造句;有的从家里找来在桂林拍摄的影集领略“甲天下”的内容;有的则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有的想充当小记者用对课文提出问题向同学们采访……从他们如何完成作业中可以看出自主作业带来的乐趣和学生得到的发展。

第5篇

一、明确作者论点,把握文章脉络。

阅读议论文,最关键的是要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根据文章论点把握文章脉络。大多数议论文,标题只是提出了一个论题,中心论点隐含在文章的论述中。学生要把握好文章的论点,指导学生明确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寻找论点的方法一般有:

1、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的原句话。

2、分析论据总结法。如根据论据推论总结论点。

3、摘录法:名人名言、警示语、民间俗语谚语等

议论文论点提出方式:

1、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2、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3、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4、借助历史典故、名人励志故事、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归结出中心论点。

二、弄清文章论据,仔细理解分析。

阅读议论文,在抓住论点之后,还要弄清楚文中是用哪些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论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事实必须确凿可靠,有代表性。道理论据包括革命导师的正确论述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三、分清论证方法与论证方式,切合实际答题。

论证方法与论证方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答题时要分清论证方法与论证方式答题方法是不一样的,弄清楚两者的区别,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解中心论点。议论文在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议论文论证方式一般有两种,即立论和驳论。

教师要指导学会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其一般句式表现为: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

四、理清文章结构,明确写作意图。

阅读议论文,必须理清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也就是引论、本论和结论。议论文的常见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总分总。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出错误论点、分析错误论点的实质及危害、得出正确的观点,表现作者的写作思想与写作意图。议论文的结构从以下两方面去理解答题。第一方面是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第二方面是一般类型: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五、了解语言特点、拓宽答题思路。

由于议论文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一种文体,因而它的语言往往有鲜明的个性,或针砭时弊入木三分,或剖析事理一针见血,或讽刺社会不良风气毫不留情。除了严密的逻辑性外,遣词造句也是颇费心机的,我们在阅读时要细心体会。议论文在语言特点上的考点一般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寻找论点,弄清论点与论题的区别, 辨识理解论证方法;

(2)理清议论结构,把握文意、层意、段意;

(3)理解论据选择的技巧,品析揣摩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4)体会议论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特点,理解中心句、支撑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6篇

关键词:小学;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明确阅读目的,教予学生阅读的方法,并多带学生走出课堂,或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在阅读过程中收获体验与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阅读也是讲求质量的。虽然熟能生巧,但盲目无绪地乱读未必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那应当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与经验,浅谈四点看法:

一、鼓励引导,明确阅读目的

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因此,只有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他们才会自觉地进行阅读,从而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首先,应当让学生明白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其次,要树立学生的信心。笔者常常用一句古语来鼓励学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学生充分认识阅读对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巧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阅读活动应是学生的自主性阅读,教师应当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指导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这一段时,笔者先挂出挂图,进行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桨,荡舟漓江。”接着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背景音乐下,让学生感受有声场景。这时笔者轻声问道:“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接着再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再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语气)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字读得响亮而饱满)最后笔者让学生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这样层次性的阅读,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感受了阅读的美,从而提升了阅读能力。

三、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1.根据重点进行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阅读课文,都有其重点训练的项目,而这些重点训练项目主要是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获得读写知识,其次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例如《威尼斯的小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事物的联系”。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理解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小艇因此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学生也就掌握了课文内容,就能从本质上认识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和小艇之间的

内在联系,也就会被这奇特的异国风情所吸引。最终使学生领悟

到:在阅读的时候,应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2.多种方法进行阅读

(1)精读

通过在逐字逐句地细读中,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从而通晓文

章,这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从而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2)速读

在现代社会当中,信息繁多,如果每篇文章都斟字酌句,就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筛选和筛选的速度就十分重要。在文章中有很多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等,都可以让学生摘录到笔记本中,从而为以后的作充分的语言积累,这样阅读就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四、课外拓展,精选阅读作品

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读书既要精专又要博览。经常阅读课外读物,可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为他们今后习作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并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如浏览性的泛读、品味性的精读等。

阅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明确阅读目的,教予学生阅读的方法,引领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使他们不但爱读书,而且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体验与积累,从而全面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周龙兴.小学生阅读策略发展及教学研究报告.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

[2]李毓秋,张厚粲,李彬,等.中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结构的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3,3(3).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培养 阅读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明确的指出了阅读的任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现在的学生大多迷恋网络,在QQ上聊天交友,在网络的帖吧里发些牢骚,也成为很多学生的爱好。能静下心来好好拿起本书来阅读的孩子很少。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作为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只能反省:自己有没有真正的做到新课标里要求的少做题,多读书?有没有真正培养出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有没有真正落实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学生真正读了吗?这一个个的问号对于我们很多的老师来说恐怕都很难做出肯定的答案。因此培养学生大量的阅读是何等的重要和迫在眉睫!

著名作家周国平在他博文《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中写到:“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会怎么教学生?对这个问题不能凭空回答,而应凭借切身的经验。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在我的中学时代,什么东西真正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 那么,答案就有了。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我会注意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好书,多读好的文学作品。所谓多,就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比如说每个学期至少读三本好书。我也许会开一个推荐书目,但不做统一规定,而是让每个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书。兴趣尽可五花八门,趣味一定要正,在这方面我会做一些引导。我还会提倡学生写读书笔记,形式不拘,可以是读后的感想,也可以只是摘录书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阅读又有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二者缺一不可。只有课内的阅读和课外阅读二者结合才能培养起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使学生无论在课内和还是在课外都有阅读的收获。

一、课内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培养是语文教师课堂上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我曾经听过一位年轻教师的公开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位年轻的教师很用心的去准备了课件。导入之后开始学习课文,课件上显示了各种各样的沙漠现象图片,学生开始一幅一副的欣赏。接着有音频资料对沙漠现象的介绍,各种各种的沙漠现象都介绍并且解释了,等讲到“鸣沙” 现象时老师终于提到我们课文里也介绍了请大家找找看,同学面面相觑,找不到。这时反应快的同学才恍然大悟原来今天是上这课,然后互相告诉周围同学。这时下课的铃声也响了,45分钟就这样过去了。这样的一节不能叫语文课,只能叫一节鉴赏课吧!从头到尾都没有读,老师没有读课文,学生也没有读课文,课结束了学生却不知道讲那篇课文。没有读的语文课是失败的。

因此课内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要抓好课内阅读培养出学生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并提高阅读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做到:①语文课上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不要吝惜时间。要以学生的读为本,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读上,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阅读者、思索者、探究者。②鼓励学生自己大声的朗读,读得尽兴、读得忘我。③组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比如:默读、精读、泛读、略读和浏览等,全班齐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个别读等,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④教师指导学生倾听文本本身发出的声音,尽可能走进作者创作时的心声,读出作者的情感,并教会学生掌握不同文体不同文章的读法,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比如:节奏、语速、停顿、轻重音、感情基调等。同时鼓励学生有自己创造性的读。作到这些学生课内阅读的习惯慢慢就培养起来了。

二、培养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有课内有限的阅读那么学生的知识面是无法拓展的。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就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这一点是我们广大的教师都明白的道理,而且都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老师每天都讲你们一定要抽时间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说得是苦口婆心。然而我们大多同学并“不领情”。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也有广泛的兴趣从而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呢?

①要使课内培养的阅读兴趣在课外得到拓展和延伸。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课文为例。比如:第1课《童年的朋友》节选高尔基的《童年》里的一个片段,鼓励学生去读高尔基的《童年》以及自传性的其他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第2课阿累写的《一面》,介绍与鲁迅的一面之缘。那么鲁迅是怎么的一个人呢?通过读鲁迅的作品来走进这个为伟人,推荐鲁迅的作品让学生去读《朝花夕抬》、《呐喊》、《彷徨》。第3课魏巍的《我的老师》,介绍他最著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让学生去读。教师适当的讲讲所推荐数目的精彩处,吸引学生去读。这些课外阅读材料.都是从课内精读的教材出发而选的.由于学生已听过老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了这个基础.他们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就比较容易引起趣,而且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②师生共同推荐新作。要使学生大量的阅读课外读物单靠课内带动课是不够的-

内容有限面也较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喜欢读的作品,50个同学就可以推荐50部作品。我的做法是:以比赛的形式看谁看过的书多、推荐的书好!每周安排两个同学推荐两部作品,推荐时要求说出为什么推荐此书?推荐的理由有几点,说出来。从而说服其他同学去阅读。老师也可以推荐适时推荐好的作品给同学,同学可以推荐给全班同学,同学还可以推荐给老师。推荐阅读的范围广泛:文学的、科学的、侦探冒险的,历史的,还有报刊、杂志、小说等等都可以,但内容必须是健康的、有教育意义、积极向上、有阅读价值的作品。使全班同学和老师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合作的好氛围。本学期我的同学就向我推荐了好多作品,其中推荐最多的就是《窗边的小豆豆》作者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我细心的研读了这本书,并查找和学习了这本书相关所有资料和作者的其他作品和同学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同学非常兴奋、激动,通过师生互相平等的交流学习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为学生提供大量阅读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

为了给学生大量阅读的机会和平台,我校定期开展读书竞赛,诗词朗诵大赛,讲童话神话故事赛,成语接龙、名人名言比赛等。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面。运用好假期的大量时间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记读书笔记。

四、掌握学生的阅读的成效,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第8篇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培养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实现育人目的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全民族的语文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等是阅读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将可养成阅读的习惯,也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也是至关重要,因而培养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一、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诱发学生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学生图书。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杂志,教师跟早读或晚读时也可以读书。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教师坐在讲台上读,学生与教师面对面读。教师的入神阅读与整个班级的读书氛围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久而久之,教师的“下水阅读”会感染每一位学生,相信学生只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书或作家,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

二、还学生读书的自由,再引导,逐渐转化他们的兴趣点

众所周知,学生并不是对一切书籍都不感兴趣。常听到有的学生说啥书都不爱看,但私下里却抱着一本本“禁书”在读,事实上这样的学生也有着强烈的阅读欲望,只是兴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而已。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否定或批评,相信学生,先给他们以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实际上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

三、让每个学生都与书交友,有可读之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想让学生阅读,首先要让学生有翻书的欲望和目的。为了让学生从课内获取知识逐渐转向从课外查知识,笔者采用要求学生课前写名言警句、歇后语、文学常识、读优美散文、讲成语故事等,给学生几分钟展示自己的舞台,并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认为好的东西记下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学生为了把握每次展现自己的机会,课后便会翻阅课外书,找资料,发现有趣的东西就会痴迷的读,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同时不定时的让学生互相传阅课外笔记,既可以拓展知识面,也可以使学生产生读书的意识。其次,教师要尽量多的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优美的文学名著,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到文章创设情境的美妙和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

四、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可帮助学生尽快驶上读书的快车道。一是创设读书的环境:刚开始,由于学校供学生阅读的图书室非常有限,学生想读书也没地方可读,那怎么办呢?可以在班上设立“阅览室”,把自己订的杂志刊物拿出来放在“阅览室”,也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将这些书籍整理到一块由一位学生保管,其他人可以借阅。后来,当学校增置了大量图书,内容贯古穿今,诸如名著、青春读物皆有,这时已经在教室“阅览室”里浸泡过的学生,便急不可待的在这里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并用心去读。为了避免学生读书走过场,可以要求学生读完后谈心得体会,收效较好。二是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大量阅读提供充足的时间。适当的时候,可以开设阅读指导课,着眼最基本的方法、技能的传授,帮助学生选择读物,指点学生科学利用休闲时间去读书等。三是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如举办书籍交流会,让学生拿出自己心爱的书籍,推荐给对方,同时也从对方的书籍中找到自己喜爱阅读的书籍,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从而达到读好书的习惯,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的封闭教学,必须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读物,让学生与书为友,好读书,读好书,这才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9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多元智能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58-01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是指任何一个人的智能不像传统教育中所说的那样简单,仅仅限于语言智能与逻辑数学智能,除此之外,还存在其它多种的智能,诸如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以及人际智能(理解他人的)等。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有效指导语文阅读教学

1、阅读思维的多元化。由传统教学观点的一元化到多元化是教学思维上的一项重大突破。这是参与人员必须首先确认的,即确认每个学生的智能都是多元的,现在的应试教学不利于开发学生右脑,全面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和自身的多元潜能。推行多元智能理论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所有学生的各种智能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都能发掘出来,使得那些单元智商高的学生考得更好,而那些考差了的学生仍能充满信心;学生不仅获得了语文阅读的课本知识,而且还获得了社会实践的能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的,这样培养出来不同智能强项的多元人才就能符合社会需要,真正印证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点。

2、阅读目标的多元化。基于多元教学理论认定学生智能的多元化,每个学生的个性、感悟、智能的展现兴趣偏好都不会完全相同,如果用统一的目标去套用,本身就不合理,也不符合我们一贯强调的“因材施教”的理念。

目标多元化的实质是,对于不同的学生和他的智能强弱展现,应该赋予这门阅读课程中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目标。从广义讲,课标所赋予“知识目标”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能力目标”;完成考试要求的目标之外,还要求达到社会赋予的“实践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了这一点,即三维目标的确定,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提出了要求。总之,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统一目标最终还是满足不了不同学生具有的多种智能强项所产生的强烈求知愿望,也很难满足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的需求。

3、阅读内容的多元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是主要的,但除了教材,与此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补充读物一般比较开放和灵活,允许教师在一定范围内作些选择。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使选择的读物既符合教学目标同时又符合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以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此外,结合学生多元智能的强项,还可以根据教师指导或自行寻找适合自己感兴趣的多种课外读物,以及深入社会实践必须学习的那些专业读物。

总之,围绕中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多元化,内容丰富,学生有比较广阔的活动空间。

4、阅读方法的多元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方法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工具,是入门的钥匙,过河的桥梁。我们要坚持科学观点,在语文阅读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

我国中小学语文课堂上提问很少,因为学生从小就接受了一种顺从教育,师长的话,不容置疑,这在幼儿教育时期,有一定的合理性。“三R系统特效学习法”创始人朱松春教授认为:“教学系统中主要是三个主要环节,即一是教育部门包括学校和教师一方;二是家庭和家长一方;三是学生一方。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强调在家里是家长做主,在学校是教师做主,学生没有自。‘三R系统特效学习法’别明确学生是主体这个概念。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是明确的。所以,在学习这个问题上,一定要以学习者本人――学生为主体。”

只有承认教学系统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才能更好地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贯彻多元智能理论。因为根据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才能在适当保留传统教育优点的基础上,全面吸收和开展实现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工作。

此外,面对大量的参考教材和课外读物,学生还必须善于结合学习目标,择优而读,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总之,学生必须掌握各种科学的学习方法,随机而用,因此,自主学习中拥有多元学习方法确实对提高学习效果是极为重要的。

5、阅读测评的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质量等方面的能力,而且还可进一步来检验学生未来运用这些阅读知识来最终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