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智慧城市论文

时间:2023-03-21 17:03:04

导语:在智慧城市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智慧城市论文

第1篇

本体知识地图主要是对抽象客观世界中的一些现象的概念进行模型的转化,这种本体知识地图不仅仅有着一定的明确性和形式化,同时也有着一定的共享性,主要是将共同认可的知识加以体现,并对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加以反映。总而言之,本体知识地图主要是一种可以形式化的一种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具备管理知识的知识,这种特殊的本体知识地图更是本着极其特殊的应用系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2本体知识地图构建的主要技术

本体知识地图构建过程中,往往有着一定的技术特征,本文首先分析了本体知识地图构建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对其方法作了简单的讲解。

2.1原则

本体知识地图构建的过程中,同样也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就要遵循明确性和客观性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就要遵循可扩展性和最小编码偏差的基本原则,其原则往往有着一定的指导性,做好领域的分析和概念的增加,并保证本体知识地图构建有着一定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2.2方法

本体知识地图构建中,往往需要借助于教学软件,同时也要借助于手工的方法,实现本体知识地图的共享性和互操作性。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的IEEE1074-1995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本体构建方法的标准,仅仅是一种知识工程领域中的软件开发方法。在本体知识地图构建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其需求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对领域本体的建设实施,最后就要做好形式化的编码以及确认评价。

3本体知识地图在工程测绘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工程测绘专业教学而言,更要结合专业的特色和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并做好本体知识地图的综合应用。

3.1需求分析

本体知识地图在工程测绘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就要做好需求的分析。就工程测绘专业教学而言,其信息检索系统紧紧是对简单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并没有综合的考虑测绘专业领域相关的知识。当前工程测绘专业知识教学中,主要是由多个知识点组成的,而知识点之间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外部知识排序的过程中,就要对内部排序的基本因素进行详细的了解,做好基础的需求分析。语义检索过程中,更要将用户检索请求的本体化全面提高,借助于本体知识地图进而将关键词检索的局限性打破,将本体层次的检索实现,并将检索的覆盖率和精度全面提高。

3.2教学系统的设计

工程测绘专业教学系统设计中,主要是对B/S模式加以采用,并结合J2EE框架的系统体系结构加以实现,学生和教师借助于浏览器,并对Web接口以及Web页面加以采用,其服务器端更是对多层体系架构设计加以采用。这种教学体系设计的系统结构图主要有用户组、管理员组、语义查询接口、学习资源采集接口以及数据结构本体等,其层次分别有浏览器用户层、视图表现层、应用服务器中间层、数据存储层以及操作系统层和网络层等。检索的过程中,主要是采取直接输入的方式,并对有意义的关键词取出,查询实现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保障其有着一定图元素集合,并借助于可视化的形式,将图元素集合加以表现。

3.3工程测绘专业教学中本体知识地图的建模过程

依据工程测绘专业教学中的具体情况,对工程测绘专业教学的结构领域加以确定,进而对本体知识地图进行建立,并实现对教学和学习的一种辅助,通过借助于系统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际的教学推理机制实现,并将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加以展现,帮助学生对学习中需要查询的知识进行查询。为用户将精确的查询结果提供。这种本体知识地图系统的用户主要有最终用户和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两种。所谓的最终用户也即是使用者学生,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则是资源的一种加工者,并借助于提供的接口和网络,对本体知识地图库进行丰富,进而为学生服务。本体知识地图在实际的建模过程中,往往需要长期的进化和改进,通过借助于数据库存储本体作为后台,将OWL接口作为前端,输出输入文件格式采取OWL格式,有利于对当前的Web信息进行综合性的描述。本体知识地图在构建的过程中,就要将测绘专业领域相对重要的概念和关系提出,并将其作为进化的一种中职,在各个专家的深层次交流之后,进而对测绘专业课程的核心主体进行初步的建立。在当前工程测绘专业教学而言,就要对现有的课程本体知识地图相关概论进行严格的分析,并借助于计算机网上技术,对本体进行构建,尽可能的对大量的图片和文字信息等资料进行搜集,借助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做好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分析,尽可能的对部分知识点的结构图进行总结。通过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对教学内容的大部分重要知识获取,借助于计算机算法的基本设计知识,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专家之间的沟通交流,并将内容学习的本体知识地图进行建立,将个别化学习提供给学生。

3.4工程测绘专业教学中本体知识地图的应用实现过程

工程测绘专业教学中,本体知识地图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和教学情况,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而对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和确定,并确定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教学的技巧,并对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知识的语义模型进行建立。工程测绘专业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性的技术课程,在整体课程设计中更要对各个章节之间的衔接综合性的考虑,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做好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本体知识地图在工程测绘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通过对数据结构、线性结构树形结构等加以采用,进而对测绘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确定。数据结构主要是对现实世界实体数学模型的一种描述,并借助于计算机操作实现的过程。而线性结构主要是对结构中数据元素的对应关系的一种描述,并保证对应关系中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关联。教学过程中,本体知识地图查找时,就要借助于某一确定的关键词,实现知识的搜索和教学,更要确定重要性的关系。对于工程测绘专业而言,其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往往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而教材不仅仅对教学单元作了主要的安排,同时对于教学的进度也做了不同程度上的安排,而教学关系确定时,更要严格的按照于教学的知识点,并对教学之间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方法加以确定。学习资源和测绘专业数据结构的相关知识点更要做好分开的设计,测绘专业教学知识点背景知识、主要内容以及教学的主要特点均要进行详细的说明,对于工程测绘专业学生而言,更要结合知识的难以程度进行划分,尽可能的将教学知识的难度不仅仅要有着非常简单和简单两个划分,同时也要划分为中等、困难和特别困难等级。对于相对典型的目标用户而言,尽可能的将知识点学习的时间延长,并做好知识点角色用户的划分,合理的描述学习资源,对相关知识点的关联属性进行建立,借助于网状结构,实现知识点和资源的连接。总而言之,工程测绘专业教学中本体知识地图的应用,不仅仅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同时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作用。

4结语

第2篇

论文摘要: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在即将到朱的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要有新的策略,要改革成人教育的结构,注重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要建立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具有了新的特点,要重视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知识社会中,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因为其自身的明显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成人学习者的欢迎。这是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擘习”学术研讨会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继2000年在苏州召开的“海峡两岸成人教育”学术讨论会之后,由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和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4月1日至4月2日在扬州举行。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会议讨论的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社会的基本特征、知识社会与知识经济、知识社会与教育发展、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知识社会与终身学习、知识社会与远程教育、知识社会与社区教育、知识社会与人力资源开发等。阳春三月,美丽的瘦西湖畔,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工作者聚济一堂,听取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于云秀教授(知识经济与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台湾成人教育学会顾问郭为藩教授《网络大学体制化的商榷》、台湾成人教育学会会长黄富顺教授(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康宁教授(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等专题报告,并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和讨论、对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等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知识社会的特点及其挑战

黄富顺教授在其主题报告《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中详细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特征、他指出,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其特征是:(1)知识生产的速度前所未有,崭新的知识充斥整个社会,形成知识的爆炸;(2)知识的寿命快速缩短,知识老化日益加速;(3)知识的传输迅速,取得容易,储存方便:(4)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5)知识型劳动者主导生产,他们不断开发脑力,激发创意,更新产品,提高品质,提升竞争力。

江苏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陈乃林在《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的专题论文中对知识社会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知识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及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管理为纽带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

于云秀教授在专题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撑的经济。知识社会的到来.也就是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它意味着学习意识的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的社会化.意味着终身教育体系的真正确立、意味着教育的社会化、民主化、国际化和个别化。这些无疑对传统的成人教育观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成人教育的适应与成人学习的转型

成人教育如何适应知识社会以及知识社会成员的学习要求,是本次研讨会的丰要论题之一、黄富顺教授认为,知识社会成人教育的重点工作和策略是:(约倡导成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2)推动成人自学的运动。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唤起民众参与学习,激发成人自觉、主动地学习。(3)加强成人的在职进修与训练.增强他们获得、积累与转化知识的能力,进而激发其创造知识。(4)普遍提升成人的素养。(5)鼓励成人学会学习。(6)扩展网络学习。

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胡凤英明确提出了知识社会呼唤成人教育结构性改革的命题。她从办学体制的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的社会性、灵活性.教育功能的多样化、服务性。教育手段的网络化、信息化。人才培训的本土化、国际化等方面阐明了成人教育结构性变革的主要任务。

江苏省成人教育研究室陈东瑜副研究员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阐发了我国为迎接知识社会到来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思路:一是按照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努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二是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为知识社会构建扎实的人才资源基础:三是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四是教会成人学会学习,努力提高数字化学习能力。

不少专家关注到社区教育在知识社会成人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南京市玄武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张利民的交流发言通过玄武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积极整合社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做到横向联合。纵向沟通。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有、共享的实践.介绍了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做法:(1)廓清思路,加强社区教育理念的整合;(?)完善网络,加强组织资源的整合;(3)专兼结合,加强人力资源的整合;又})积极引导。加强物质资源的整合;(5)开展活动.加强人文资源的整合。

吴江市成人教育协会王建平探讨了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问题二他认为,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或形式,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的科技人文素质和生存质量、促进城镇社区健康、有序发展的教育活动的总和。他分析了营造城镇学习型社区的障碍.井指出,开展城镇社区教育要注意加强城镇社区教育理论框架、管理体系、活动设施、网络队伍和经费给付体制的建设,推进城镇学习型社区的建设,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

海门市教育局黄志豪则关注知识社会中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问题:他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的问题十分突出。远远一下能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因而,必须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和创新。首先.要转变农村成人教育观念.实现由单一的成人教育思想向全方位、多功能的大教育思想的转变,由扫除青壮年文盲为主向大力培养农业骨干为主的转变。由教育部门独家经营的体制向一校多牌联合办学的体制的转变,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转变.由传统的学校模式向三教统筹、农科结合的教育模式的转变。以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

知识社会的特性决定了成人学习在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吴康宁教授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他认为。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客观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技术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准人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功利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开放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个体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速变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全程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

个人要在知识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成人教育还要十分重视成人的素质教育,帮助成人提高素质.获得完满的发展。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呢?镇江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祝诚教授在交流发言中提出:首先,要在成人教育中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改变部分成人学习目的的直接功利性。第二,实施成人素质教育的理想模式是远程开放教育,其开放性、网络化的特征,使它可以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促使每位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第三,要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四,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五、要在成人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

知识社会以知识为核心,而阅读则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台湾师范大学林振春教授对知识社会中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他在交流发言中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知识特性,把知识分为资料、信息、知识和智能4个层级;阐述了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消遣性阅读、专题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探测性阅读、实用性阅读、交叉性阅读等l1种阅读类型的不同特点和功用;提出了4种有效的阅读方法:01}4R法、SQ3R法、问题阅读法、十步阅读法;并认为,在知识社会中,有必要扩大阅读能力的范围,培养阅读能力应该包括阅读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4个方面。

三、远程教育、网络学习是知识杜会成人教育的最佳形式

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社会,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教育的需求、要求明显提高、而传统的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接受教育人群的学习的需要二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应运而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的欢迎,尤其受到存在求学障碍的成人学习者的青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以其自身明显的特点和优势,成为成人教育、成人学习的最佳形式。参加研讨会的代表对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于云秀教授分析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情况,对知识社会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思考意见。他认为,首先,要加快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有的办学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灵活办学模式的转变。第二,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第三,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教学质量。第四,广泛开展联合、合作办学,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第五,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把好教育质量的源头。第六,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七,充分发挥电大系统的优势,在竞争中以整体优势取胜。第八,加强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

南通市电大如东分校缪新华探讨了县级电大在知识社会的作用问题,提出了知识社会县级社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模式建设意见。他认为,县级电大作为县级社区学习中心、有中央及省、市电大作支撑,通过有选择地引进高校的优质资源.必将发挥学习资源中心、学法指导中心、学习信息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学习评价中心和学籍管理中心的作用,并在知识社会成人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郭为藩教授的主题报告探讨了网络大学体制化问题。他认为,在21世纪的知识社会,网络大学必定会有很大的发展。而目前网络大学还很不规范,教学品质参差不齐,开设的课程缺乏大学应有的多学科性,更重要的是、迄今为止网络大学尚未制度化。(1)在经济全球化、教育交流日趋颇繁的形势下,网络大学将率先实现跨国合作、成为国际大学的先声。所以,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具有公信力的制度,维持其应有的学术水准及机构规模二(2)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数字图书馆或资源中心,有现代化的传播科技与教学科技设备,并拥有一支网络科技与传播科技的专业团队,配备相当人数的全时助理人员来支持繁重的教学辅导工作。(3)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网络大学必须跟既有的大学合作,分享现成的师资与教学设施资源:在现阶段全部课程采用网络教学实为大多数学府力所未逮、所以部分科目采取其他教学模式,包括电视广播、面授、教学套装对教学品质并不见得有降低之虞。网络大学的起飞,尚需一段时间。

台湾中正大学成教系扬国德教授则在他的交流发言中,着重分析了欧美国家网络学习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网络学习的优势明显:弹性学习的时间与地点;具有地球村与世界性的发展潜力;可以调适与应用不同的设备与资源;快速提供新发展的学习材料;容易更新内容与增加资料;以较低的成本就可以发展不受时空限制的有效学习方式,特别是提供师生之间很多的互动。欧美国家正在努力地运用这些优势,发展成人教育。就正规教育来看,提供网络教育的机构有4种模式:与传统大学结盟、纯粹的网络大学、传统的开放大学和传统大学的延伸。网络学习的设计有2种模式:单一模式,即全部为远程教育而设计,如英国等设立的开放大学;多元模式,即指一般大学机构在进行校园教学的同时提供远程教育课程,在美国、澳洲、加拿大、法国,瑞典等以已相当盛行。就非正规教育来看,各种公私立机构,特别是企业界.运用计算机网络,规划在职进修教材,提供超越时空的学习与练这种新兴的媒介,由于国际网络的普及与运用已成为未来工作与学习的时代趋势。

第3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成本控制

当前我国施工企业面临建筑市场发育不完全、工程招投标管理制度不规范、工程款回收难度较大等现状。这些问题不仅已经而且可能会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同时,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由一些偶然性引起的不可预见因素也会导致施工企业在管理和经济方面存在风险。如何防范以及最大程度的规避施工企业存在的财务成本控制风险,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加以阐清。本文在借鉴新会计准则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了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若干改进措施,以期有助于改善这一局面。

一、施工企业财务成本控制现状及问题

1、内部管理制度落后

首先,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目前尚未建立起高效健全的施工建筑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因此建筑施工财务制度没能严格得到落实,制度的缺失,容易在施工企业财务人员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无章可循,二是有章不循。在这样的情况下,施工企业在资金、成本的管理上只能是粗放型管理,施工财务基础管理工作不牢固,施工企业的资产存在风险和缺乏完整,诸多因素使施工企业的经营活动难以得到高效的运转。

其次,成本控制力度不大。成本控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材料管理制度不健全。在施工建筑中,一般而言,材料成本在整个工程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超出一半,约为55%-65%,显而易见,地位不容小觑。然而由于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存在种种缺陷和漏洞,以至于施工材料在入库和出库时的记录缺乏应有的确切和完整;浪费现象严重,余料废弃,未得到充分的回收利用;施工材料、物质消耗往往超出预期,严重过度消耗;管理上的缺失,催生出了失窃、浪费现象。

第二,在质量成本、工期成本的管理与控制上不力。在建筑施工企业,工程质量与工程成本控制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很难达到平衡。如果重视工程质量,那么工程成本势必增大;如果注重成本控制,势必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取得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但是建筑施工企业对此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盲目的赶工期、赶进度,导致额外工期成本不可避免的增加。

2、控制体系不是很健全

首先,财务管理层面尚未构建起预算管理体系,施工企业预算与管理运作脱节。虽然各施工建筑公司很清楚的认识到预算管理体制与机构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也编制了企业的年度预算,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预算在施工企业实际执行的效果难以得到验证,预算的积极作用也未能在施工企业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仅仅是作为生产经营计划的参照而存在。

另一方面,施工企业资金调控手段缺乏力度。施工企业资金纪律并没有严格的得到执行;企业开支不严谨,随意性大;资金的流向与资金的控制之间的联系不密切,配合不紧密,因此造成上级单位无法及时掌控下属单位财务资金的变化情况,资金管理混乱,势必造成资金在企业体外循环,从而给企业带来负面作用。

其次,成本控制效果不是很明显,成本开支呈失控状。成本分析工作尚未得到具体有效的开展落实,即使有些施工企业已经开展,但是成本分析工作尚未到位,不能很好的达到控制成本的有效目的,而一些值得借鉴的成本管理经验却缺乏应有的推广和总结,因此成本开支失控的问题始终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3、相关人员素质差,观念相对落后。

目前财务部门,只限于“记账、算账、报账”,资料只是由基层项目部报送,容易脱离实际,很难发现问题,财务监管成为空话。其他工程相关人员缺乏经济观念,只负其责,相互之间的配合不够,难以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

二、加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对策与建议

1、以加强财务管理为中心

1)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筑施工企业规范其财务管理的前提条件应当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全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为财务人员提供一套可循的规章制度,确保企业的财产安全和经营活动的高效运转,从而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2)强化财务预算管理。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部应当向财务部提供详细的下月度资金使用计划,然后财务部按照财务预算的基本原则根据企业的总体资金安排情况将资金划拨到各项目部。

3)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统一由施工企业平衡调度资金,根据一定比例将收款所得上交集团公司,然后收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占用费。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能够保证建筑项目资金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严格贯彻执行企业的财务制度,及时准确地向企业负责人提供相关财务会计信息。这就需要财务人员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同时提升综合素质水平。

2、加强财务成本控制是关键

1)制定事前目标成本。财务成本控制的首要环节就是通过以预算成本作为考量标准裁定控制实际成本的支出。众所周知,预算成本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如何确定“目标成本预算”。也就是说,在施工建设之前,企业财务部门、预算部门和项目部门的人员亲临现场,以市场实际价格为基础,参考中标价的预算成本,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成本预算。

2)控制事中成本过程。第一,人工费控制。合理组织安排劳动力,既要避免劳动力的浪费,又要控制劳动力的闲置,尽可能低降低劳动力人工成本。按照目标成本的预算进行人工数量定额管理,控制出勤率、利用率和生产率。第二,材料费控制。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建筑材料市场价格情况,尽可能地从厂家直接进材料或者使用对外招标的方式与材料供应商合作,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优先选择价格合理的供货渠道。对建筑施工材料实行进场验收环节,严把质量关和计量关。对于合格验收的材料应当建立台账,实行限额领料制度。第三,机械费的控制。根据目标成本的相关要求,合理配置自有机械和外租机械的数量比例,降低机械费用成本。按照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的要求,提高机械操作人员的设备维护管理能力,降低故障率,减少维修损失。

3)综合分析与考核事后成本。第一,坚持成本控制考核制,始终保证项目成本可控。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制定配套的解决方案措施,消除不利因素,发展有利因素。第二,重视完工项目的清算和决算工作,积极防范意外成本。尽最大能力杜绝意外成本,化解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经济纠纷,减少竣工决算难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化解各种财务风险问题,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加强财务内部管理,建立一套健全的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构建科学的成本控制系统,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只有这样,建筑施工企业才能在市场上寻求机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作者单位:吉林省光信财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李文兵《浅谈施工企业财务成本控制的措施》,《商业经济》2010年第19期

[2] 武社强《浅议施工企业项目财务成本控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第20期

第4篇

【关键词】数字城市;文献计量分析;研究热点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数字城市(Digital City,DC)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指城市信息化;狭义上是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网络等关键技术,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1]。数字城市的提出成为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亮点,随着数字城市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信息化的高度发展,我国数字城市的建设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1 研究方法、数据处理

1.1 研究方法

1.1.1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特定主题内容进行定性定量剖析,提示该主题内容的实质,系统、客观地把握其研究动态和趋势[2]。

1.1.2文献信息统计分析法。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文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以数据来描述或揭示文献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规律,从而达到一定研究目的的一种分析研究方法。它是在统计学原理的指导下,在长期文献信息统计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

1.2 统计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关键词”为检索项,“数字城市”为检索词,时间跨度选取2006-2011年共6年的数据,即检索条件:关键词=数字城市*全部期刊*年=2006-2011。检索出符合条件的论文共计1704篇,剔除通知、会议、纪要、讲话等,共获得有效论文1117篇。

2 数字城市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2.1数字城市研究发文量分析

在cnki学术趋势搜索中以数字城市为主题检索,数据整合分析后得到该领域论文数量在1997-2011年的变化趋势,经分析得:

1998-2003年我国数字城市领域的研究一直呈现增长态势, 2000年国民经济“十五”规划将信息化列为专项之后,论文数量明显增长,2003年达到顶峰;2004-2006年间研究呈现下降趋势且发文量相对平稳,该阶段论文对数字城市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进行了分析;2006年之后该领域的研究总体呈现增长态势,2011年达到历史高峰。

2.2论文作者分析

通过对2006-2011年间数字城市领域论文作者进行统计,获得有效论文作者1771位,其中,李琦发表文献9篇,排在第2、3位的分别是邹逸江、黎林峰,这些作者均为数字城市研究领域的积极型研究者,丰富和发展了数字城市理论。

2.3论文期刊分布分析

著名的布拉德福定律揭示了文献信息集中离散分布规律,该规律有助于选择和确定核心期刊。所谓核心期刊,实质刊载与某一学科领域有关的信息较多,且水平较高,能够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4]。

载文量排名前10的期刊中《中国建设信息》、《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与《地理空间信息》载文量最多,载文数量189篇,占论文总量的16.92%,《中国建设信息》刊载量连续3年处于领先地位,为研究者快速查找数字城市领域的研究热点提供参考。

2.4关键词分析

通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词频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近6年数字城市文献中出现的关键词共计1380个,列举出现次数较多词并对相近的词进行归类,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关键词统计结果表

序号 关键词 出现次数 所占比例 序号 关键词出现次数 出现频率

1 数字城市 48234.93% 6数据库503.62%

2 地理信息系统 17512.68% 7应用302.17%

3 虚拟现实 977.02% 8 地理空间框架 221.59%

4 城市规划 63 4.57% 9 数字化 211.52%

5 信息化 594.28% 10电子政务 201.44%

3 数字城市未来研究热点

3.1智慧城市的研究是数字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数字城市领域中核心作者李琦认为:数字城市是智能城市的初级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城市也将向智能城市发展。通过一些核心作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作为数字城市发展高级阶段的智慧城市将成为未来研究热点。

3.2地理空间框架的研究作为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持仍是研究热点

通过对数字城市刊载量较多的期刊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与地理空间信息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多。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作为数字城市的一部分,为整个数字化城市管理搭建了一个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可以有效的促进地理信息共享应用,数字城市领域的地理空间框架研究仍是未来研究热点。

3.3数字城市的应用研究将日益增多。

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了解到,截止2012年5月23日,全国已有260余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政府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决策,提高百姓生活质量。因此,在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研究方面,建成后如何依托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以及如何使数字城市建设更好的服务民生方面的研究将日益增多。

4 结语

回顾国内近六年来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数字城市研究文献的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研究主题涉及数字城市的理论、支撑技术和应用等多方面,未来也将逐步向较高层次的智慧城市领域研究,更好的促进城市建设,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数字城市信息共享的几个问题[J].《北京测绘》,2007(4):1-5

[2]王知津,闫永君.网络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6.(6):2-5

第5篇

Keywords: new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driven; archive science; research perspective

1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智能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由大数据引发的社会革命,围绕大数据以及相关的新技术形成的新技术背景,成为各个行业热议的话题。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已经或者即将成为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也都在这种新技术形成的浓厚氛围中抓好机遇,紧跟时展步伐,马不停蹄地进行各种创新和改革。档案学当然也不例外,围绕这些新技术以及新技术环境,出现了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虽然目前的研究整体上仍处在尝试、摸索和思辨的阶段,实践相对较少,但是随着这些技术真正意义上的普及,档案学也必将在技术环境和技术应用的驱动下,发生深层次的变革。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围绕着这些新技术的研究成果仍然比较零散,缺少系统的、全面的对该研究主题的剖析。因此,本研究拟在系统搜集当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技术环境驱动下的档案学研究主题进行深入分析,以使得学界能够在充分了解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把握档案学新兴研究主题深化的方向,从而推动研究更加深入地进行下去。

2 数据搜集和基本信息分析

2.1 数据搜集

本研究选取中文文献集成平台“中国知网”作为数据获取来源,文献类型不作限定。由于本研究关注的新技术环境,包括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和智慧城市,虽然出现的时间节点不尽相同,但基本都是在2009年以后出现的,同时为了避免时间选取区间不同对数据量的影响,本研究将成果的发表时间限定为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27日(检索时间),且采用中图分类号G27*将成果限定在档案学领域。分别采用“大数据”AND“档案”“云计算”AND“档案”、(“移动”OR“手机”)AND“档案”“物联网”AND“档案”以及“智慧城市”AND“档案”进行主题检索,经过不相关文献的去除以及数据去重处理,共得到586篇文献,其中档案领域关于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的研究成果都是从2011年才开始出现。

2.2 基本统计信息

2.2.1 文献年代分布。这586篇文献中,会议论文有37篇,学位论文9篇,期刊论文540篇。图1是这些文献的年代分布图,由图1可知,2009年、2010年档案学对这些技术环境的关注刚刚开始,2011年文献翻了一番,2012年文献数量开始迅速攀升,从2009年至2014年图像显示来看,文献大体上是呈指数增长,2015年的数据虽然绝对数量与上一年没有可比性,但是由于我们统计的数据基本上是年度总出版量的20%左右(以出版物的卷期来进行推算),所以,仍然可以预见到这类文献的增长趋势。

2.2.2 高频关键词。关键词是作者对其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相比标题、摘要这些内容单元,分析过程无须进行文本预处理,因此非常适合作为研究主题探析的知识节点。本研究利用SATI 3.2[1]题录分析工具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统计结果显示,这些文献共包含1932个关键词,总词频为3858,篇均词频为2,根据词频分布特征,选取频次不小于5的100个关键词作为高频词,表1列出了排名前十的高频关键词。通过这些高频关键词可以大体了解在新的技术环境中,档案学关注的热点和研究重心并没有偏离档案学研究核心,仍以档案信息的管理、利用为中心,只不过在研究手段和视角上融入了新的技术手段以及对新环境影响有了更多的思考。

为了大体了解自2009年至今,档案学在这些技术环境的推动和辅助下研究主题的沿袭和变迁,我们根据关键词在当年总关键词中所占的比例,列出了2009年至2015年的高频词,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云计算”和“档案信息”在每年的高频词表中都出现了,“档案管理”和“物联网”则只有2011年高频词表中未出现,它们都是这几年来研究的重心。从研究主题的变迁来看,2009年的高频词中出现的关于移动互联技术的词汇较多,而在其他年份高频词表中则没有显现,2010年至2013年的高频词非常相似,都是关注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背景下档案管理、利用和存储。从2011年“大数据”和“智慧城市”在档案学中开始受到关注,到2014年,“大数据”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并且在2014年和2015年都居于榜首。“智慧城市”则在2015年成为关注焦点。

3 新技术环境下的档案学研究主题剖析

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近几年档案学在新技术环境影响下研究主题的结构以及这些研究主题的研究视角,本研究拟采用共词分析方法对频次不小于5的100个高频关键词进行主题分析。

3.1 基于共词分析方法的主题结构剖析

利用SATI3.2[2]题录分析工具生成共词矩阵,将该数据输入SPSS19.0工具中,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聚类,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根据这些关键词的共现关系,可以将新技术环境下档案学的研究主题大体分为8类。主题一,主要关注物联网对档案学利用、检索、服务等的影响;主题二,关注移动互联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对档案资源建设和档案服务的影响;主题三,关注大数据时代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去挖掘档案资源;主题四,关注云计算技术影响下的档案资源存储和管理;主题五,关注社会记忆以及社会记忆的媒介的环境;主题六,几乎涵盖了档案生命周期管理的整个流程,但比传统的档案管理更加注重对各种档案资源的系统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的管理;主题七,关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城建档案管理;主题八,关注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面对的挑战。

从分析的结果来看,前四个主题以及主题七分别关注的是我们数据搜集中的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智慧城市技术的相关研究内容,主题六则是把这些技术环境与档案管理和档案服务等这些档案学一贯的研究重心进行了很好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档案学对技术的关注不仅仅是浮于表面和流于形式的关注,对于技术嵌入到档案学发展才是学界对其的关注重心。

3.2 新技术环境下主流档案学研究主题剖析

通过对搜集到的586篇文献的进一步解读,笔者将新技术环境下的档案学的主流研究主题大体分成三个方面:一是对新技术的应用框架设计;二是新技术的应用实践介绍;三是从学术视角形成的对新技术影响的思辨。

3.2.1新技术应用框架设计。从文献调研的结果看,有关新技术环境下档案学的研究成果大多数属于该研究主题。这些研究大体是沿着“新技术概念和特点剖析――新技术与档案工作的契合――新技术在档案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平台搭建、信息共享、服务模式、档案存储和传输等方面的潜在影响、应用框架设计以及需要应对挑战的设想”这样一条思路来展开研究,即一方面肯定这些技术对档案管理和服务带来的机遇,同时又在认识技术带来的挑战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应用方案,但是仍处于理论框架研究阶段,还没有真正付诸实践。例如,云计算在档案信息化技术设施建设、档案业务平台建设和档案利用等领域的发展前景描述[3];从云存储、基础设施服务云平台、软件服务平台、馆际云服务的角度论述云档案馆的实现方式[4];物联网环境下测绘资料档案管理的探索[5];基于物联网的实物档案智能管理平台架构的设计方案[6];大数据背景下的第四代档案馆建设[7];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与服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8];在智慧城市框架下,建设基于物联网的档案感知系统、基于云计算的档案数据处理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和手机阅读的档案信息服务平台[9];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档案馆建设[10]。

3.2.2 新技术应用实践。浙江省丽水市档案局创新数字档案管理模式,创建了1+9+N的数字档案室管理系统、登记备份系统和“云档案”信息共享系统,已经完成了系统的研发,并进入了实施阶段[11]。2012年,金华市档案馆通过在机房改造中引入物联网技术,较好地实现了对机房的动态监控和安全管理 [12]。

2013年6月9日,广东省档案局借助“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契机,正式向社会宣布广东省档案馆、珠三角9个地级以上市档案馆、云浮市档案馆和佛山市顺德区档案馆共12家综合档案馆分别建成政府公开信息查阅系统(手机版),并向公众提供服务[13]。广州市城建档案馆在现有的广州市城建档案检索系统及基于WebGIS的检索系统基础上,研究了基于移动的城建档案检索应用,开发了基于HTML5和LBS的城建档案检索系统,实现了移动终端上城建档案信息与GIS信息的关联,提高了城建档案信息化水平[14]。

嘉兴市档案局在2013年因积极开展民生档案远程利用服务工作,着力为群众开通“百姓家门口的档案馆”而广受各方好评。2014年,嘉兴市档案局又以运行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掌上档案”再次进入公众眼中。公众可以通过手机关注微信公众号“嘉兴档案”,随时查阅档案资料、进行查档咨询[15]。

3.2.3 新技术环境的学术思辨。2011年6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举办了主题为“新技术环境下学科理论与实践发展探讨”的博士生沙龙,围绕新技术对档案学诸多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16]。《论大数据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及其带来的挑战》一文,对档案界有关“大数据”和“档案”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量和质的归纳分析,对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17]。《档案大数据研究热的冷思考》一文指出:档案大数据成为档案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存在一些过度炒作与概念透支现象,对档案大数据研究中概念的误读和档案数字化建设误区进行了剖析[18]。

第6篇

关键词:智慧校园 android平台 平台结构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2-0086-01

1 绪言

目前各行各业都加强应物联网应用,教育行业物联网应用加强校园的管理,打造平安校园、智能校园。高等学校的稳定、和谐发展,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以来,社会各种矛盾比较凸显,使高等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

本论文主要研究移动智慧校园平台的搭建,使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可通过智能手机访问学校网络进行信息查询、管理,只要可以上网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教学管理工作信息的、在线实时办事,提高工作效率。当学校的网络出现故障时,移动智慧校园平台能够得到及时管理、恢复。移动智慧校园平台的广泛应用将提高等学校的服务水平,加速高等学校信息化进程,使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快捷地查询、管理各种教学信息。

通过基于移动终端的网络平台全面了解掌握高等学校的所有实时动态的信息,实现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校园管理、学生培养和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智能化、信息化,高效解决目前高等学校的安全稳定的工作,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全面提升高等学校的管理水平。使高等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进入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

2 平台结构

可用于移动终端的慧校园网络平台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两部分。

2.1 客户端

学生、老师、只要下载安装客户端app应用软件,就可以进行个人信息管理,如课程查询、成绩查询、选课管理、在线学习、师生互动等。管理人员下载安装客户端app管理应用就可以进行课程信息管理、选课信息管理、成绩信息管理、动态新闻发表、师生互动平台等。

拥有同PC端基本一致的基础功能,同步的信息数据,操作简单方便,界面简洁美观。使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不受时空的限制,方便快捷地查询、管理各种教学信息。

2.2 服务器端

服务器端负责提供该平台的基础功能,接收、存储、处理平台各种数据,同时针对智能终端的特点对原有的网络平台进行升级。

可用于移动终端的智慧校园网络平台示意图如图1所示。

3 平台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基于移动终端的智慧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和相关接口问题。

(2)基于位置服务的移动智能终端软件开发问题。

(3)移动智能终端数据实时监控、交互。

由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方便性,与远程监控手段相结合,可进行实时的监控,可对各种数据进行随时随地查看、监控。本移动智慧校园平台通过PHP技术手段完成服务器端的开发,通过服务器对所有客户端进行实时的监控,如果出现异常就马上以短信的方式通知管理人员。

(4)有效的解决远程实时监控的安全问题。

远程实时监控主要是基于因特网平台,在WWW规范、TCP/IP协议的支持下,合理应用管理软件各结构,使管理人员通过访问服务器来迅速获取拥有权限的信息并及时作出响应。但对于移动智慧校园平台而言,安全问题是一直以来比较关注的问题,在高效完成各种功能的同时,如何保护学生、教师的信息也日益严峻。本平台尝试采用加密技术、多层管理、应用等手段来解决网络服务器和移动客户端平台的安全性问题。

4 结语

通过以智能手机、PDA、3G网络、Wi-Fi终端等各种移动技术为载体的智慧校园网络平台。将实现学生和教师可通过智能手机访问学校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查询、管理,管理层工作人员只要可以上网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教学管理工作信息的、在线实时办事,提高工作效率。当学校的网络出现故障时,移动智慧校园平台能够得到及时管理、恢复。平台的特点:(1)实用性强,可以投入海南各大高职院校应用。(2)安全性能高,实时进行监控。(3)容易扩展,功能模块较独立。(4)应用简单,学生、老师下载app软件安装就会应用。

参考文献

[1]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C].北京: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2011年.

第7篇

关键词: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智慧旅游;北京市

一. 研究背景

2001年初,国家旅游局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宣布正式启动“金旅工程”建设,“金旅工程”,是旅游部门参与国家旅游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石,是国家信息化工作在旅游部门的具体体现;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第五条和第十条分别提出“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旅游信息资源共享”、“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这表明信息化建设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在全国首先提出智慧旅游概念;2011年12月,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作为中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建设中的第一条任务,写进了《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2012年1月,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颁布《北京市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三年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用三年(2012-2014年)时间,初步建立信息化、便利化、智慧化、规范化的北京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以上系列文件为发展智慧旅游、建设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提供了政策支持。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是智慧旅游的发展基础,智慧旅游发展必然对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二. 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智慧智慧的概念还没有一致地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定义:叶铁伟认为智慧旅游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1];张凌云认为,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的信息通信技术(ICT)集成,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为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变革。智慧旅游的建设目的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实现游客的个性化定制,尤其针对日渐兴盛的散客市场;第二,为企业提供服务,尤其是基于云计算的技术变革为众多中小旅游企业(SMEs)提供服务;第三,实现公共服务与公共管理的无缝整合[2]。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部分,是指为满足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旅游基本信息、旅游产品促销信息、旅游安全信息、公共环境等相关信息服务的需要,及时将开发加工好的信息产品以便捷游客的形式传递给相关旅游者[3]。

综上,基于智慧旅游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应该更具人性化、个性化和智能化。

三. 体系构建

对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进行建设,不同的专家学者分别持有差异化的观点:孙佩川认为旅游目的地公共信息服务子体系包括旅游资讯网站,旅游咨询中心、旅游服务热线和多媒体触摸屏解说系统[4];张萌等认为旅游信息服务体系主要包括电子、网络信息服务,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和旅游宣传图卡三个方面[5];谷艳艳认为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旅游信息咨询中心、旅游电子政务网、旅游宣传资料、旅游公共标识、旅游资讯平台等要素[3];何池康则把旅游网络信息服务、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和旅游解说系统服务划分到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之中[6]。本文将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划分为旅游咨询服务系统、旅游网络信息系统和旅游公共标识系统三个子系统,其具体表现形式如表1所示。

四. 北京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构建

(一)发展现状

经过实地调研和网络调查发现,北京乃至国内各大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体系规划缺失,建设不科学;(2)信息过于分散,局限性较大;(3)信息不全面,缺乏深度;(4)更新迟缓,信息可靠性低;(5)供给途径少,未能满足市场需求;(6)公共标识混乱,不科学的服务体系,不健全的信息内容等严重制约了城市旅游发展进程。

(二)对策建议

1.构建服务体系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应是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系统性是指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既包括现实中存在的咨询中心、公共标识等实体服务,也包括网络咨询等虚拟服务;既含有人的要素,又含有设施设备的要素;既涵盖市政公共信息,又涵盖企业和市场信息;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是行业内无所不有、无所不能的信息资源库。科学性是对构建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提出的要求,在不同的空间区域、设施如何建设,资源如何配置,服务如何提供,均须进行科学的考察和规划,以此实现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的健康运行。

2.旅游咨询中心

目前,北京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已基本实现十八个区县全面覆盖,其中主要涉及机场、车站、主要景区和其他人流聚集区等,网络已成,初具规模。只有提高旅游咨询中心的影响力和利用率,才能实现旅游咨询服务功能。首先,旅游咨询中心的空间范围和功能作用应当协调,按需构建;其次,实时更新旅游信息,提供准确、及时和全面的信息服务;再次,安置多功能触摸屏、覆盖免费无线信号,通过智慧旅游设施,实现自助服务。

3.旅游服务热线

12301旅游热线定位于政府对外服务的多媒体门户,是整合各类旅游资源、支持多种接入方式、全面服务公众、开拓政府公益事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其在建设中应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就服务人员而言,应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就服务内容而言,应提供咨询、投诉和信息等一条龙服务;就服务设施而言,对信息系统进行智能化设计,使得人机结合,满足咨询者的个性化需求。

4.旅游资讯网站

北京旅游资讯网站主要指北京旅游网和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电子政务网。作为一个上传下达的渠道和功能完善的业务平台,北京旅游网可联合一些技术公司,开发一些与北京旅游紧密相关的APP应用及终端应用软件,充分利用智慧旅游核心技术完善信息要素,使其深度化、丰富化和人本化,同时,注重人机交互,实现G2B、G2C、B2C和C2C功能。

5.旅游公共标识

旅游公共标识是旅游者进入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首要感知,其信息的完备度和准确度直接影响游客的满意度和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对旅游公共标识的构建,可以系统的开发,运用网络通过电子显示屏对公共标识进行控制,不仅有利于实时更新信息,更有利于节约成本,同时也迎合了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叶铁伟.智慧旅游:旅游业的第(上)[N],中国旅游报,2011-5-25(011)

[2]张凌云.智慧旅游: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公共服务时代的来临[J].旅游学刊,2012,27(2):3~5

[3]谷艳艳.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与质量评价[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孙佩川.旅游目的地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以青岛市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2009.

[5]张萌,张宁,朱秀秀,陈蔚.旅游公共服务——国际经验与启示[J].商业研究,2010,(3):120-124.

[6]何池康.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作者简介:

第8篇

关键词: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供给模式;城市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作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部分,是指为满足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旅游基本信息、旅游产品促销信息、旅游安全信息、公共环境等相关信息服务的需要,及时将开发加工好的信息产品以游客便捷的形式传递给相关旅游者[1]。各地要完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市旅游和谐发展,就需要对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供给模式进行创新研究。

一、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供给模式

通过特许经营、公开招标等形式,把一些适合由私营机构提供的旅游公共服务项目委托给私营机构提供;而对那些临时性、特殊的旅游公共服务项目实现购买服务,公开向全社会申请,择优购买;同时,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及其它非营利性组织在规范行业纪律、促进交流等旅游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这就需要政府积极鼓励、适当赋权。各地旅游公共管理部门和信息服务机构按照职能和机构属性,配置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资源,实现旅游公共服务信息供给的相对分工。加强区域性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的沟通和交流,构建跨区域旅游公共信息共享机制。

二、推进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与“智慧城市”的全面融合

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智慧旅游”的概念;2011年,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提出了我国旅游行业实施战略发展的策略,加快中国现代服务业信息化进程的前沿,初步十年实现“智慧旅游”的目标[2]。各地可以通过整合旅游信息网络平台和技术资源,推进旅游信息平台资源的整合和技术升级,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一)推进旅游公共信息健康发展

积极引导各地旅游行业协会规范经营网络涉旅业务,鼓励企业面向旅游行业、旅游者建立和完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优化提升网上旅游信息查询、预订、支付等服务功能。在政策保障、资金投入、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对规范经营的旅游网站的支持力度。同时,推进诚信电子商务建设,积极推动网上电子商务交易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的解决。

(二)提升旅游公共信息管理能力

加强旅游团队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实现系统数据共享,加快电子合同在旅游行业的推广应用,推进城市旅游公共信息系统与旅行社业务系统的资源整合,各地旅游局能实时掌握旅游团队运行情况。同时,完善和拓展“住宿业数据系统”功能,形成各地的实用住宿管理信息系统。

(三)加快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各地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打造具有旅游咨询、票务预订、交通组织、信息管理等功能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咨询服务中心管理,加强员工培训,完善资料配送。改造旅游热线及旅游触摸屏系统,充实各地旅游公共信息数据库及综合服务功能。

三、建设绿色低碳的供给方式

随着时代进步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应用,“低碳旅游”正在引领着旅游者的消费方式、旅游吸引物建设及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重大变革,传统的纸质宣传资料正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各种新媒体广泛运用的已经势不可挡。这也为旅游公共信息供给转型提供了战略机遇与展示平台。

(一)优化资源提升城市旅游形象

各地可以优化城市旅游网站的内容与栏目,实现与国家、各省区主要目的地、世界主要目的地国家和城市旅游网站信息的高速网络链接。创新旅游信息采集、、网络信息更新机制,建立面向公众、覆盖全行业、全要素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优化配置资源,办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公共W站和旅游电视公共频道,充分利用数字电视、车载电视等移动终端覆盖城市城区公交、地铁、出租车的优势,为游客打造旅游精品栏目,涵盖旅游线路、旅游景点、旅游票务、时事要闻、天气预报、社会人文和旅游提示等各类资讯。开辟游客互动专栏,实现网上咨询互动,拓展旅游信息服务渠道,塑造城市旅游品牌,扩大城市旅游影响力。

(二)优化旅游信息咨询中心格局

各地依托重点景区、重要休闲游憩街区、主要枢纽场站布局,努力实现“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信息咨询中心、旅游纪念品展示中心和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成组配置格局,改变孤立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布局状况,减少公共服务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丰富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的内容,扩大覆盖面,提高自助旅游公共服务的综合性职能。在城市交通枢纽、主要休闲街区、旅游公共游憩地、主要宾馆酒店等构建内容丰富、指示明确的旅游信息指示系统,全面提升城市公共标识系统的引导性。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图书馆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教育; 图书馆功能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泛在信息社会的发展,转型趋势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特征,如城市模式已经朝着知识型、生态型、智慧型等趋势发展,教育朝着内涵式、创新型、职业型等趋势发展。在转型趋势中,各类教育机构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明晰,职业素养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当前,职业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热点问题,不但引起教育界、企业、政府机关的重视,甚至一些社会团体组织也非常关注。例如,国际图联于2013年宣言中指出,获取信息是一项基本人权,可以改变贫穷及恶性循环,支持可持续发展。国际图联敦促决策者和战略规划者利用好现有有力资源,认清信息访问的作用是支持发展的基本要素,承认图书馆和图书馆员作为发展人的作用。职业素养教育成为热点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全球化趋势发展的结果,反映了职业发展对文化的多元融合要求;其二,是泛在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职业发展对信息的系统整合要求;其三,是教育模式变革的征兆,反映了职业发展必须依赖教育对职业的引领和支持。职业素养教育不单是学校或单位的职责,个人、社会甚或图书馆都有责任,这就需要合力和良性互动。职业素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图书馆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概念阐释

1.职业

职业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某行业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辞源》(1995修订本)对“职业”的解释是:职,指官事;业,指士、农、工、商所从事的工作。职业,谓官职及四人(民)之业也,也泛指所从事主要的工作。我国三国时代就有职业的分类,“盖人流之业,十有二焉:有清节家,有法家,有术家,有国体,有器能,有臧否,有伎俩,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学,有口辨,有雄才”。可见,职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信息化冲击了人类社会及产业的原有结构,打破了人类社会自工业化社会以来的相对平静,使人们的学习模式、工作模式、生活模式、思维模式等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信息产业日益发达,并深刻影响到教育、科研及各行各业。不同的行业门类形成了各自的知识、能力、文化等职业体系,对从业者有着不同的要求,亦即有着各具特色的职业素养。

2.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泛指社会某行业对所在岗位上的从业者(个人或群体)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文化等的素质和修养,是从业者综合品质的一般描述,包含从业知识、从业技能、从业文化等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也必然发展,行业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也必然提出新的要求。职业素养必然和所属的行业特别是职业的岗位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另外,各行业以及行业门类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积累和沉淀了系统而丰富的文化知识。作为人类社会装置的图书馆,通过对这些文化知识的搜集获取、分类组织、译释服务,实现在“机械领域、最大内容领域和最大关系领域”的任何社会和文化的借鉴和交流。谢拉对图书馆哲学的概括无疑让图书馆成为推进职业素养教育的最佳装置。这不仅符合省力法则,即图书馆的公共服务性或易获得性;而且符合时代对图书馆功能的期盼,当然也是图书馆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三、数据统计及研究综述

1.职业素养研究发文统计和关键词遴选

以中知网文献资源库为信息源,国内职业素养研究始见于1982年,以“题名=职业素养”实施精确检索,共计3049篇文献正式发表,其中期刊论文2283篇(统计日期:2015年7月11日)。为突出重点和便于统计,笔者以CSSCI来源期刊为统计对象,共计有72篇论文,通过对其关键词进行统计,并按照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排序,结合全文进行比照分析,各遴选了十个关键词,作为职业素养关键词(见表1:职业素养关键词统计)和职业素养教育关键词(见表2:职业素养教育关键词统计)。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其等级序号之积符合齐夫定律,即基本接近其平均数值10.6和11.3。

2.研究趋势和要素筛选

国内职业素养研究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以2008年为基数,当年发表以职业素养为标题的论文86篇,2009年达122篇,增幅42%;2010年至2014年分别为195、244、345、397和492篇。2014年的发文增幅是2008年的4.72倍。通过对职业素养相关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归纳,并结合论文全文解读分析,笔者筛选出职业素养的十个关键词作为职业素养要素,分别:专业知识、职业思想、职业规范、敬业精神、职业发展、专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专业文化。

3.图书馆与职业素养的关系研究综述

统计分析得出,职业素养研究的选题以高职为重点,仅篇名比例就超过25%;在行业或职业选题方面,教师、新闻出版、医学、旅游、高校辅导员等占有较高比例。直接以“图书馆”和“职业素养”为题的研究还鲜见发表,但值得关注的是,已经有不少研究者注意到并开始探索图书馆在职业素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学者董成国认为,图书馆是担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特别是信息素质培养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学者梁旭指出,语言文字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图书馆需承担起该职责,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利用新书推介、书评活动、书目导读等形式引领学生从文学经典中感悟语言的魅力,扩大汉语的词汇量,循序渐进地掌握语言规律和运用技巧”。学者高明勇回忆他的大学时代,每周三晚上,都会跑到图书馆,将浏览近一周的报纸杂志作为必修课,然后“摊开一张A4纸,启动一次奇幻旅行。旅行的内容,就是猜测周四见报的《南方周末》的内容”。这些观点和认识,论及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阅读辅导职能和学习空间职能对职业素养教育发挥的作用。

四、图书馆对职业素养教育的作用

图书馆对职业素养教育的作用源自图书馆功能。图书馆的设施、设备和信息资源为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硬件条件和信息资源基础;图书馆的人员配置、服务项目和软件技术为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图书馆功能可以概括为存贮信息资源、提供知识服务、平等获取信息、保障知识自由、信息素养教育、阅读学习平台、尊重读者权益、传播人类文明、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娱乐活动等十个方面。通过分析比照,笔者将图书馆功能的十个方面分别对应职业素养的十个要素,它们之间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正面的、积极的支持作用和促进作用。鉴于图书馆功能和职业素养的多方面联系,为便于阐述,我们将之归纳为知识、能力和文化三个作用(见表3:图书馆对职业素养教育的作用)。这同职业素养包含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文化素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1.建构职业所备的知识体系,积累职业所需的知识素养

知识素养是职业素养的第一要素,它构成了职业的前提和条件。知识素养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素养,还应包括职业规范和职业纪律等内容。这些内容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仅凭专业学习和课堂教学,很难满足这些系统、全面和动态的知识,图书馆在这方面提供了支持和可能。另外,平等获取信息和尊重读者权益,不仅是对馆员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纪律的约束,同时对读者也具有正面的引领和启发作用。

2.拓展职业所备的能力技艺,发展职业所需的能力素养

能力素养是职业素养的核心,涵盖了将来应对职业的技艺、方法以及学习能力,应变、拓展、专注、娴熟等是能力素养的基本表征。世界各国的科技发展历程证明,“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成为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标志”。课堂教学、实验和业务实习偏重知识的再现和演示,对能力的拓展和发展存在不足。图书馆拥有信息素养教育的信息资源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是培养信息素养的摇篮,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大学生等从业者适应泛在信息社会的必备素质和生存之道。阅读学习平台和传播人类文明的功能对专业技能和职业理想也发挥着积极的拓展作用。

3.感悟职业所备的文化意蕴,培育职业所需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职业素养的升华,凝结为职业思想和专业文化,表现为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文化不仅在于积累,更需要感悟。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会装置,在文化教育方面具备的作用是得天独厚的。党的十报告深入提出,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图书馆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基础保障作用,是面向所有公民提供学习和自我修炼的开放型学习基地,是职业素养教育和培训工作的最佳选择。这将为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和业务拓展提供新的机遇。

五、图书馆推进职业素养教育的对策

1.优化图书馆功能

优化功能是为了强化服务。图书馆应从知识服务、信息素养教育和文化熏陶三个方面着力,从信息资源建设、人才资源培育、文化空间打造三个方面投入,优化图书馆功能,在知识、能力、文化三个层面上积极提升读者的职业素养。优化图书馆功能需要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理念主导的智慧馆员队伍。当前,智慧图书馆就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形态和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将会以最少的花费为最大多数人提供职业素养教育的支持和协助,是图书馆适应泛在信息社会需要,积极转型发展的智慧选择。

2.开展智慧化服务

智慧化服务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要素,其根本特征是知识服务模式的主动交互。对读者而言,环境以及图书馆本身是外在的,外在条件必须通过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产生实效。在未来,“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就是让创新者能够获得信息,使图书馆在创新的成长中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取决于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作为对这种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图书馆有责任走出舒适的地域,使自己成为创新型社会的一分子”。读者在这样的氛围中与智慧图书馆互动,与智慧馆员互动,逐步成为智慧读者,积极协同创新,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就会不断得到彰显,从而促进读者职业素养的自我修炼,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和教诲。

3.建构知识型空间

建构是诗意的创设和审美的营造。智慧图书馆和智慧化服务既要依赖智慧城市的大环境,又要融入智慧图书馆本身并出类拔萃。环境既包括图书馆依存社会大环境,又包括图书馆内部的小环境。大环境要积极适应,适应带来机遇;小环境可以改变,又可灵动创设。从图书馆源于需求的发展脉络看,图书馆已经成为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服务的社会信任机构,还有图书馆自身继承和积累人类文化遗产所形成的知识基因和文化基因,让图书馆承载的社会公益性职责不断加强,包括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促进全社会终身学习,提供优质的文化信息资源,开展阅读指导与网络信息导航,提供普遍均等的文献借阅服务和信息素养教育等。因此,智慧图书馆不仅是图书馆人的一种理念,也是泛在信息社会全体公民、每位读者所期盼的新型知识空间。在这种空间里,智慧图书馆逐步实现,馆员智慧化,读者智慧化,设施智能化、服务智慧化、环境生态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在这种空间里,读者个人信息世界的“内容、动力、边界”才能更好地实现良性的互动和发展,读者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文化素养才能得到最自在的提升,职业素养的境界才能不断超越。

参考文献:

[2]李子焘.中国识人学——《人物志》全译[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

[3]秦殿启.信息素养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J•H•谢拉.卿家康,詹新文译.图书馆哲学[J].大学图书馆通讯,1987(4).

[5]唐光钟.加强科技情报工作势在必行——兼及有关职业素养问题[J].图书与情报,1982(3).

[6]董成国.发挥图书馆服务功能,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J].技术与教育,2013(1).

[7]梁旭.基于职业素养的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对策[J].语文建设,2013(3).

[8]高明勇.自我训练:职业素养的成长路径[J].青年记者,2013(25).

[9]秦殿启.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价值[J].现代情报,2010(08).

[10]张社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障碍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14(1).

[11]艾伦•泰塞.图书馆必须“带回家”[N].人民日报,201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