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3:20
导语:在小微企业融资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in China, the financing problem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in China are becoming more prominent. This article analyses financing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in China by industrial cluster theory, and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make better use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o address the financing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which is of guidance on the future financing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关键词: 产业集群理论;小微企业;产业链
Key words: industrial cluster theory;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industrial chai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162-02
————————————
作者简介:张淑艳(1986-),女,吉林四平人,太原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
产业集群理论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理论,但最终确立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是由当时美国的一名哈佛商学院专门研究国际竞争战略的著名教授波特创立,当时的产业集群理论的具体含义是指在一个特定的领域,聚集着众多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供应商、企业、关联产业或者一些专门化的协会组织,能通过这样的特定区域聚集产生一定的市场影响力进而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使企业通过这个集聚地发挥其最大的能力[1]。
从产业结构分析,产业集群其实就是产业的优化升级,因为它可以看成是一种产品的产业链的延伸和产品加工深度的延伸;从产业组织上分析,产业集群又可以看成是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以某个大企业、大公司为核心的集团纵向一体化的延伸。通俗上讲,产业集群就是指把大批的企业放在一个地方发展,在这个地方形成产业链,有利于降低这些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2]。
国外产业集群成功的典型例子举不胜举,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的硅谷地区,它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具有创新能力的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地区,还有就是印度计算机软件园区班加罗尔产业集群区,英国的剑桥高校区,还有就是我国的台湾地区的新竹科技园区也是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3],我国大陆地区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也形成了很多有名的产业集群区,比如1996年广东省江门市的摩托车产业集群区,2002年以电动车产业起步的山东省沂南县形成的轻工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区,山西省的煤炭产业集群区,还有2008年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开始在新疆重点发展煤炭、电力、煤制天然气及其相关上下游等四大产业,逐步在新疆形成了以“中电投”为核心的全力打造电力、煤化工的产业集群区。
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这是因为首先产业集群能提高银行的收益,众多的小微企业可以联合起来以一个群体的形式向银行贷款,这样贷款数目就会比较大,银行也愿意向这样的企业集团贷款[4];其
次,产业集群也会降低银行的信贷业务成本,当企业是单个的企业时,银行无法对小微企业进行全面的调查,一旦形成企业集团,集团的影响力就会加大,银行的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促使银行必然把目光投在有潜力的小微企业,而且银行对这些小微企业都相对熟悉了,双方的信息相对透明化,省去了银行的搜寻成本和监督成本,从而不仅减少了银行信贷业务的交易成本,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风险程度;最后,产业集群也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这是因为众多的相关联的小微企业聚在一起,相互之间非常熟悉,很多是同学、朋友或是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彼此之间可以救急或是业主之间赊账、延缓支付等等,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方式,促进了小微企业的发展[5]。
尽管发展产业集群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有很多的好处,但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国目前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观念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集群内的各个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与中介机构之间的关系不太和谐、中介服务组织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企业之间所形成的产业链关联不够紧密等等[6],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以下方面来改进:
第一,必须加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中介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我国目前的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着企业间的合作不够紧密的现象,不但缺乏分工反而大部分的小微企业全部生产相似或相同的产品,彼此之间只知道竞争产品价格或生产成本而没有达到产业集群中理论中所要求的合作,这样的企业生产效率无法达到真正的提高,不能建立起产业集群所要求的空间网络,这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融资,因此,现在的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一定要摒弃以前的不良竞争,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同时,应该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优化产品的升级[7]。
第二,整合产业链,我国现在的产业集群内产品结构单一,整体产业的关联度不高,无法形成在集群内以某种产品为核心的上中下游企业的产业链,因而很难达到范围经济,这样的产业集群也无法达到长久的发展。
第三,完善商业银行等大型的金融服务机构以满足集群内小微企业融资的需求,在这里,政府就要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首先得政府出面建立各种盈利的或是非盈利性的组织,这些组织就要对小微企业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或是信用状况来进行一个信用评级,以方便银行通过中介组织对企业的评级来对企业进行投资贷款等;其次还需要政府在地方、乡镇等设立一些小的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乡镇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并对这些机构实行一些补贴,鼓励其对小微企业的发展来进行贷款,从而满足一些乡镇企业的融资需求。
第四,需要地方政府对集群内的一些企业进行金融支持,为了地方性企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应该对集群内的一些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进行金融支持,比如说可以用地方的财政资金作为企业的创新基金来鼓励企业的创新,政府不可以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企业发展基金等等来对小微企业的发展进行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志赟.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6).
[2]陈万铭.转轨时期信贷风险的新特征及其防范对策[J].广西金融研究,2004(2).
[3]胡小平.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4]汤继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研究——基于政府的视角[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7.
[5]茅铭晨.政府管制理论研究综述[J].管理世界,2007(02).
据统计,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仅为0.78%,而国外企业一般都在4%左右甚至更高。企业创新动力明显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在政策上或政策执行中还存在着所有制差别,削弱了政策应有的引导力。
2.在投资取向上,许多中小企业更愿意向投资回报率高、回收周期短的行业投资。企业投机心理较强,对自主创新的必要性认识不够。
3.在产业定位上,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优势仍停留在劳动力和资源使用的低成本上。资本实力、技术实力雄厚且创新能力很强的中小企业很少,创新所需要的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瓶颈也压制了企业创新的动力。
4.解决中小企业的创新动力问题
(1)政府要加大财税扶持政策的力度,通过建立利益补偿机制,使企业创新有利可图。
(2)由政府设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贴息贷款、无偿资助或资本金投入等方式,培育和扶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最需要由政府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并将为其进入产业化和商业性资本的进入起到铺垫和引导的作用。
(3)要强化中小企业管理局的管理指导和咨询服务功能,及时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管理培训、技术帮助和咨询服务,并通过建立商业信息中心,向小企业提供最新的企业硬件、软件和资讯方面的技术信息。例如,美国政府将集中于700多个国家实验室的大部分技术解密,以“扶持幼小的高技术工业,扩展国家经济基础”,这一带有鲜明产业政策色彩的科技政策,极大地推动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二、创新环境不佳和创新体系不健全
1.创新环境不佳主要表现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人才流动、技术交流、产权交易等高效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挫伤企业创新积极性;市场秩序尚不规范。存在较为普遍的地方保护、恶性竞争和要素价格失真。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例,由于创新产品的外部效应较强,企业创新的收益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假冒而侵占,因此,在外部制度环境不完善,尤其是在知识产权和专利制度得不到有效保护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动机就会减弱,而跟随与模仿的动机则会增强。正因为这种“免费搭车者”的客观外部环境,使许多企业惧怕投入得不到应有回报的心态普遍存在。而且,与自主创新相比,模仿的成本更低、效益更好、风险更小。
2.创新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是“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现有的科研体制对企业自主创新支撑不够,而企业创办技术中心又受到自身能力限制。据有关方面调研显示,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的比例只有25%。其次,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慢,投资的边际收益率较低,而且资本市场不够健全,风险投资业的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造成风险投资业发展缓慢,中小企业很难通过风险投资的渠道获得创新融资,缺乏为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风险分担机制。
3.要解决中小企业创新环境不佳和创新体系不健全问题。
(1)要培育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环境。用法律手段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这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趋势,政府应尽早制定统一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等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项法规,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法律规范和保障,使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能够通过法律手段得到保护。
(2)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接受风险投资,投资家们带给他们的不单纯是钱,还常常有更重要的诸如战略决策的制定、技术评估、市场分析、风险及回收的评估以及帮助招募管理人才等,因而会大大降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心理压力。从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验看,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和发展创业基金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必然选择。
(3)要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文化氛围。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获取持续创新的动力源泉。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开放的、柔性的文化环境,鼓励创新、容忍失败,促使员工开放思路,敢于尝试,使创新成为社会习惯。
三、创新能力不足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8年4月12日在北京的《2008?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十五年调查综合报告》显示,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明显的瓶颈。“创新人才缺乏”是第一位的因素,有59.4%的企业经营者选择此项。其它依次是“创新资金引进渠道不畅”(40.7%)、“缺乏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36.8%)等。可见,人才和资金是影响创新能力的两个关键要素。
1.就中国现状来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人才严重缺乏。
(1)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专业技术背景,急功近利的经营思想、过强的规避风险意识,使其对技术创新顾虑重重,畏缩不前,使本来就屈指可数的技术人才还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2)有些企业缺乏长远眼光,看不到技术创新人才所带来的长远利益。因此,由于激励制度的不健全所带来的人才流失问题非常严重,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技术人才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忠诚度不强,“跳槽”和“自立门户”现象频繁发生。
2.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按现代金融理论的解释,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不对称”,由此带来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为降低“道德风险”,必须加大审查监督的力度,而中小企业贷款“小、急、频”的特点使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不对称,降低了它们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积极性。同时,中小企业也很少能从政府部门得到研究开发支持。当前,政府科技投入体制还倾向于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高等院校和政府所属的科研院所,投入到企业的很少,而投入到中小企业的更少。因为中小企业资信差、寻保难、抵押难,从银行获取贷款相当困难。商业银行为了避免承担风险责任,宁愿贷款给有政府保护的大型国有企业,也不愿意贷款给那些有一定市场潜力和盈利能力的中小企业。因此,许多中小企业创新只能依赖内源融资,这无疑会加大技术创新的风险性。而效益差的企业则根本无从谈起。致使许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有心无力”,技术研发能力差和技术成果产业化乏力。3.解决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问题。
(1)要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通过进一步改善金融政策,为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产学研联合提供资金支持和信贷担保,以及为中小企业的科技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出口信贷、贷款担保等。同时政府应该对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成长型的中小企业融资实行减税、贴息、补贴等优惠政策,以调动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并要针对中小企业特点,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例如,增强对小企业业主的信用评估与授信、开办保本理财业务、推广主办银行制度、开办租赁融资业务等。当然,其根本途径还是要通过中小企业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素质和信誉,靠诚信和实力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公平竞争。
(2)要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技术和人才问题。“人才是自主创新第一资源”,首先必须要在企业培养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优良环境,并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吸引国内外各类人才到企业工作。同时,鉴于中小企业在技术开发方面能力较弱,政府应当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包括,为中小企业技术开发提供信息、实验、中试场所,并以较低的价格租给中小企业使用。尽快建立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努力提高中国产品质量档次。鼓励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包括合作开发、项目委托、技术转让,甚至可以通过项目联姻,建立由高校和研究机构负责研究开发,由企业来负责生产和市场销售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联盟,促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四、结论
小企业数量众多,是企业的主体构成,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提供了数目最多的就业岗位,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受到自身资源、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水平不高。在金融危机的今天,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增强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是摆脱经济困境,恢复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对提升中国科技、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总之,只有让中小企业“愿意创新”、“踊跃创新”、“能够创新”,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难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参考文献:
[1]辜胜阻: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J].求是,2007,(05).
[2]陈俊:论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与立法支持[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01).
[3]陈俊:企业研发创新的立法保障[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06).
[4]Christensen.C.M.TheInnovator’sDilemma.HarperBusiness,AnImprintofHarperCollinsPublishers,1997.
关键词:商业银行;民营经济;小微金融;续贷业务;预测
一、 研究背景
小微企业融资是世界性难题,我国自2011年以来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旨在改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其中银监会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相关政策精神,积极促进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于2011年6月了《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以差别化的监管和激励政策推动商业银行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随后,银监会于2015年3月《中国银监会关于201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单列信贷计划,优化信贷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持续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要求。此外,“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金融发展规划部分提到鼓励互联网金融推动小微金融服务发展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融资需求。可以看到小微金融将成为未来一段r期我国金融发展重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无论在服务形式还是在业务规模上都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巴曙松、王松奇、许小年等专家认为,我国小微金融发展潜力较大,对于小微金融群体,当前金融体系离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将成为下步金融改革的重点。而各商业银行也已经开始着力于发展小微金融业务,小微金融业务也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推动点。他们也指出我国小微金融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小微金融发展的关键是成本问题,建立社区性的服务模式,实现低成本信息收集,是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的关键。针对小微金融,应该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大力推动产品创新,积极发展多元化融资方式,促进小微金融快速发展。
受当前宏观经济趋势性下行、同业竞争不断加剧、市场开发受制于劣势选择和逆向选择等因素影响,部分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在经历了前一阶段迅猛发展之后,显现出后劲不足的疲态,主要体现于贷款余额增长放缓、不良率增速较快、客户存款及其他金融资产等综合业务发展缓慢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能够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有方向地增加银行小微贷款投放规模,有效确保贷款余额增长的稳定可控。为此,各商业银行在全力开发新市场、发展新客户的同时,如何有效掌握行内现有小微金融客户的综合业务动态,并主动为有资金需求的客户提供最优质的贷款服务,为满足银行小微金融授信要求的客户“量体裁衣”、贴心服务,准确制定出积极有效的策略,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 文献回顾
在研究小微金融之前应明确小微企业的定义。刘睿(2014)指出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关于小微企业规定,小微企业一般符合年度应纳税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 000万元。崔静静(2011)认为:应将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定义为小微企业。崔静静还尝试分析了该类型企业的融资行为,在对甘肃省小微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地区尤其是甘肃省的小微企业融资现象,探讨了在小微企业融资行为中出现的问题。
从银行信贷业务的视角,郑九歌(2012)建议:首先应树立“小微企业贷款≠高风险贷款”的观念;监管机构应将主营小微企业贷款的银行作为发展小微经济的战略重点,并采取降低这些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实施积极宽松的小微企业信贷政策。以科技型小微企业为例,韩刚(2012),吴玉霞(2016)认为: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融资面临的主要难点是风险与收益存在严重的不对称,为缓解该不对称性问题,应建立“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创投”的业务发展模式。郑霞(2015)分析天津市216家小微企业相关数据发现,商业银行是现阶段小微企业首选渠道,社会金融机构次之;另外,政府财政资金对小微企业融资效果不显著,而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信用担保有效促进小微企业融资。刘金文(2011)支持引入政府这一角色,构建企业、银行、政府的三方博弈模型,并分析了动态博弈框架下参与方各自的行动和收益,以期实现政府引导下商业银行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目的。
其他相关研究还包括陈勇俊(2011)将大数定律引入商业银行小微企业授信模式和风险定价策略;刘静海(2012)将金融心理学引入小微企业融资信贷问题,大胆假设小微企业或商业银行是一个有心理波动的人,通过心理学理论探讨银行和企业的心理,并以贵州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于商业银行在小微金融续贷(或称“续授信”)业务 方面的文献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国内银行业开始发展小微金融业务的时间较短,目前仍鲜有银行接触或关注续贷业务,而致力于研究和发展小微续贷业务的银行及相关文献则更为稀少。
三、 问题的提出
1. 商业银行着力发展小微金融续贷业务的设想。在各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小微金融的关键时期,部分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在经历前期的迅速发展后,出现了贷款余额增长放缓、不良率增速较快、客户存款及其他金融资产等综合业务发展缓慢等问题,为此,本研究为商业银行推行小微金融贷款增发提出设想:在全力开发新市场、发展新客户的同时,还应及时了解行业现有小微金融客户的综合动态,主动为有资金需求的客户提供最优质的贷款服务,尤其要为行内已经发生过贷款业务的小微客户发展“续贷”业务。甚至对银行现有小微客户进行续贷可能性的预测分析,从他们当中准确识别出贷款即将到期、贷款资产良好、具有强烈续贷意向且满足银行小微金融授信要求的客户,并为他们"量体裁衣"、贴心服务,准确制定出积极有效的客户续贷推动策略,全面巩固银行在小微金融层面的先发优势,努力实现与客户的共赢。
2. 商业银行小微金融续贷业务定义。所谓“客户续贷”是指银行已授信客户在贷款到期或提前结清后,经授信审批,再次获得银行贷款的行为。本研究以国内某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信贷业务数据为例,结合该银行数据仓库支持情况,对客户的续贷行为定义如下:
(1)将当月贷款日均额不为“0”且月末贷款余额为“0”的客户定义为当月贷款结清客户;
(2)在当月贷款结清客户中,如果客户在之后的6个月内再次发生贷款业务则定义该类客户为续贷客户;
(3)反之,如果客户在之后的6个月内未发生新的贷款业务则定义该类客户为非续贷客户。
四、 商I银行发展小微金融续贷业务的优势分析
1. 发展小微续贷的营销成本优势。据相关数据表明:向新客户进行推销的费用是向现有客户推销费用的6倍以上。针对小微金融贷款产品,姑且不去计量分别向新客户和现有客户营销的具体费用,仅从向两者营销成本的高低来看,营销现有客户显然更具有成本优势。
当银行向行内现有客户营销小微金融贷款产品时,无论是向无贷款客户推介贷款产品,还是发展已授信客户的续贷业务,都可以将“名单制营销” 与“非名单制营销” 搭配使用,且通常以“名单制营销”为主。当银行向行外新客户营销时,则只能通过“非名单制营销”渠道及相关营销方法。由此可看出向行内(已授信)客户营销小微金融贷款产品比营销新客户更具有成本优势。
2. 发展小微续贷的营销成功率优势分析。有研究表明:销售给潜在客户和目标客户的成功率为6%,销售给初次购买客户的成功率为15%,而销售给重复购买客户的成功率为50%。其实仅从向现有客户营销可同时采用“名单制”与“非名单制”两种方式,而营销新客户则只能倚靠“非名单制”方式,已经说明现有客户的平均营销渠道数量高于新客户,这显然与营销成功率呈现“正相关”关系。
实际上,促使客户产品销售成功的三大要素可以总结为“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商家对客户的要求”以及“客户对已使用同类产品的忠诚度”。一家银行向新客户营销小微金融贷款产品的行为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情形:
(1)新客户已经享受其他银行的信贷服务,这家银行的小微贷款营销工作将受到该部分客户对其银行忠诚度(或称“客户粘度”)的制约。此时,银行若不考虑向客户让利(如优化担保方式、增加贷款规模、延长期限、下浮贷款利率等),向该类新客户营销同类产品的成功率显然比较低。
(2)符合银行授信审批要求的新客户未曾享受过银行信贷服务。由于借贷双方的信息极度不对称,这为授信审批、贷款发放以及售后服务等实操工作带来难度。因此,银行若不考虑采用针对小微市场设计的、切实有效的创新市场开发模式(如商圈、产业链、城市合作社、专业化支行等模式),向该类客户营销小微贷款产品不仅成本昂贵、潜在风险高且成功率低。
然而,如果向行内已授信客户再次营销贷款产品,即发展小微金融客户续贷,这将使银行在借贷双方信息相对对称情况下专心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信贷服务,这显然能够大幅提升营销成功率。
3. 发展小微续贷的资产质量优势―对“续贷资产高质量假说”的论述。对于小微金融信贷业务而言,其发展难度主要在于客户所能提供的抵质押品价值较低且缺少其他有效担保形式,以及客户经营利润较薄且经营波动受市场影响较大。无形之中,小微贷款的客户信用砝码被减轻,同时客户能力的打折空间被加大。基于这样的背景描述,小微信贷业务可能的突破点在哪?在此,本文提出小微金融续贷客户群较新贷客户群而言其银行资产质量更高的假说,即“续贷资产高质量假说”,并尝试对发展小微续贷业务的这一优势进行论述分析。
不难理解,贷款可以被看作为客户与银行的一个双向产品,即银行在向客户销售资产使用权的同时,客户向银行销售自己的信用和能力,双方的谈判条件主要是价格(即贷款利息),其他条件还包括贷款规模、期限等。在信息极度不对称情况下,客户的信用和能力无以为证,银行只能认为客户的信用和能力趋于市场平均水平,这时银行除了要使贷款规模尽可能小、期限尽可能短,再就是要使利息尽可能高,这等于压低了客户销售自己信用和能力的价格。这样,但凡可以,客户将选择不贷款,而留下来选择贷款的这部分客户,无论从对资金需求的迫切程度,还是出于对他们信用和能力水平的考量,都给银行对他们进一步压价提供了理由,这将有可能制造出“柠檬”经济现象,形成劣势选择、逆向选择,使银行资产质量受到影响。
既然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上,那么银行就应该从破解信息不对称入手,向自己熟悉已久的老客户(包含无贷款客户和已授信客户)开展信贷(或续贷)业务,因为客户曾经使用银行服务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于银行数据仓库中,这比开发新贷客户所获得的信息要充裕得多。基于信息的相对对称,尤其是发展续贷业务可以使银行对客户的能力和信用(结合其过往表现)有一个更为客观合理的评价。这时,银行除了能够实现更有效的“优质”客户甄选外,还能够杜绝盲目压缩贷款规模、缩短贷款期限、提高贷款利息等情形,为贷款客户的“一户一价”、“一贷一价”、“价格关联价值”、“价值覆盖风险”等理念提供基础,促使银行与客户携手缔造共赢。
前文所提到的“客户自然忠诚”实际上也是消费心理记账(及“价格关联价值”)的概念。本文认为在不考虑极端因素(如银行信贷放款不到位、同业贷款价格竞争、客户搬迁等)情况下,小微贷款客户存在“自然忠诚”,并且续贷客户群应比新贷客户群更容易发生再次信贷业务和其他交叉业务。
五、 结论
为实现小微信贷业务突破,基于对业务动态的把握,提出了银行小微金融应该着力发展“续贷”业务设想和“续贷资产高质量假说”,并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得到发展续贷客户将使银行销售成本更低,成功率更高,小微贷款资产质量更优的结论。此外经数据观察,参与本研究分析的国内某商业银行其小微金融贷款客户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在充满信息不对称并可能产生“柠檬”经济现象的竞争市场环境下,无需发生价格战,对手仅出让“蝇头小利”,很可能只是贷款规模放高一点、期限延长一点或利息降低一点,便赚得了他行最优质的那部分客户,其中不乏很多他行忠诚老客户。在这种情形下,银行应该针对小微信贷业务,研发一套具备前瞻性、灵活性且行之有效的资金管理工具;还应结合同业标准制定更具竞争优势的小微信贷发展策略。此外,既然客户流失、客户违约等问题对小微续贷(尤其在客户非续贷方面)产生影响,未来应考虑开展相关预测分析工作,建立预测模型,以对当前续贷分析及预测结果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将小微金融作为改革的重点[J].中国金融, 2013,(1):18-19.
[2] 王松奇.小微企业贷款是今年银行创新重点 [N],中国证券报,2012-05-28.
[3] 许小年.中国民间金融的监管和发展:在“2012第六届中银行家高峰论坛”[EB/OL].(2012-09-10)[2016-07-8]http://.cn/hy/20120910/155413095049.shtml.
[4] 刘睿, 张军.如何加强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管理[J].税务研究,2014,(8):97-97.
[5] 崔静静.小微企业融资行为研究――基于甘肃省小微企业的调查[D].兰州:兰州大学学位论文,2011.
[6] 郑九歌.积极的小微企业信贷政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26(1):80-83.
[7] 韩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突破――以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4):20-23.
[8] 吴玉霞,周明勇,吴娟频,等.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与破解对策――基于河北省的调研数据[J].现代管理科学,2016,(8).
[9] 郑霞.政策视角下小微企业融资机制创新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1):41-46.
[10] 刘金文.基于中小企业、银行和政府三方动态博弈的中小企业贷款难题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2,(9):69-84.
[11] 陈勇俊.大数定律与小微企业授信模式研究[J].上海金融,2011,(12):114-116.
[12] 刘静海.基于心理学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2,(9):97-106.
[13] 苏朝晖.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的建立与维护[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14] 吴义根,胡志九.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动态演进与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探讨,2016,(11).
[15] 魏世杰.业务分散、空间分散与商业银行绩效[D].天津:南开大学学位论文,2010.
[16] 薛峰.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0.
[17] 宋安平.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03.
[18] 方芳.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学位论文,2005.
基金项目:“211工程”四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一般课题(项目号:XK2014203)。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难;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9日
一、河北省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河北省2010年拥有中小企业共16.6万个,经过几年的发展,小微企业数量增幅达到12.9%。随着小微企业数量的增长,吸纳从业人员由2008年的490万人发展到2011年的1,450万人,占全省二三产业人员的58%,年均吸纳就业88万人。2012年全省小型和微型企业达到10,621家,实现营业收入614.9亿元,上缴税金41亿元,安置就业33.4万人。
河北廊坊市毗邻京津两大城市。近年来,廊坊市借助特殊的区位优势,社会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其中,以小微企业为代表的私营经济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2年6月末,廊坊市小微企业总数达到9万余家,累计安排就业100余万人,占全市GDP产值的67.9%,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河北保定2012年以来,小微企业三季度营业利润总额达5,447.91万元,较上年同期上涨33.11%。
二、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我们对保定市、廊坊市两地中徐水镇中线材有限公司、冀中兽药厂、永亮纺织有限公司、廊坊市全振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河北华航旅铝业有限公司、宏达铝业等16家小微企业以及当地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两地区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小微企业自身信用度低、管理制度不健全。小微企业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实现利税等方面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但由于自身局限和金融支持的相对滞后,融资难成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解决融资难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小微企业对信用度的重视程度。(表1)可以看出,微型企业大多对信用评价认识不完全,只有80%的企业认为信用对企业影响很大。而20%的企业没有认识到信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建立较高的信用度有利于提高相关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小微企业自身管理不规范,有效的抵押资金不足,并且企业的信用度达不到;另一方面,企业产品的销售渠道有限,产品销路不好同样会造成融资困难。(图1,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小微企业生存现状》)图1显示:在企业难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的原因中,有37.5%的企业认为是自身有效抵押资产不足,50%的企业认为金融、担保机构门槛过高,22.5%的企业认为是自身销路不好,12.5%的企业认为企业信用不够,27.5%的企业认为管理不规范,财务管理方面不够完善,20%的企业认为所在产业不是支持重点。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结构、内部规划等因素造成的融资瓶颈,再加上金融机构较高的“门槛”,使得小微企业得到相关金融机构的支持无法满足需求。
(二)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过高。企业没有融资需求的原因是由于融资成本太高。根据走访调查的情况看,银行小额信用贷款的年化利率普遍在10%~15%之间;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年化利率在20%以上,而典当行30天的融资费用普遍在4%以上。同时,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除利息外,还可能需要缴纳大小不等的其他费用,如咨询费、保险费、担保费、资产(动产)评估费、律师见证费、环评报告,等等。
(三)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及民间借贷。而其中的银行贷款及民间借贷占小微企业的融资比例较小。(表2)从表2可以看出,只有大概1/4的企业认为银行贷款较为容易,有32.5%的小微企业认为获得贷款很难,40%的小微企业认为获得贷款的难度一般,有27.5%的小微企业认为贷款容易。(图2,数据来源:河北统计局)图2显示:小微企业资金来源大多为自有资金,只有少量来自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有近80%的企业从未参与过银行贷款。有过银行贷款的企业仅占15%,2.5%的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以民间借贷为主,82.5%的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以自有资金为主。由此,小微企业的发展规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进而使融资渠道变窄,不利于整个社会的信贷业的发展和资金的流通。
(四)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目前在已成立的信用担保机构中,注册资本到位率低,大部分行政色彩浓厚,运转不规范,同时又存在担保基金量小,协作银行选择的困难等问题。另外,担保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担保的同时,一般要求提供反担保的措施来保证担保业务的安全。对大量的小微企业调研中,发现反担保品的许多可变现方式方法实际上无法操作,或者是操作的成本过高,小微企业往往缺少实物来充当反担保品。
三、河北省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政府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1、立法规范民间的借贷市场。民间关系型融资在一定范围内规避了资金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较好地适应了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急、快、频”的特点。所以,政府应在法律中明确民间借贷的合法地位,制定相关民间借贷的市场准入、退出、组织机构、经营行为、风险防范和信息披露等方面专项的法律法规,由指定的对民间借贷进行管理、监督、综合运用的各种监管手段来加强监督管理,保证民间借贷合理的生存。
2、建立健全小微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帮助小微企业获得商业性融资。发达国家政府部门虽然也为小微企业提供了资金,但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最主要形式还是提供担保支持,信用保证的制度是发达国家小微企业使用率最高并且效果最佳的一种金融性支持制度。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的信用程度不高,缺乏可抵押的资产,很难直接从银行获取贷款。应鼓励担保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低费率的担保服务。
3、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尽快建立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政府直接给予商业银行提供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补贴。另外,要保证担保基金有长期并且稳定的补充资金来源。扶持小微企业是政府长期的任务,小微企业的信用担保应作为一项长期政策。
(二)加大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在推动中小银行与小微企业更好地实现“无缝对接”方面,银行需要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根据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设计信贷产品,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量身定制、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在审核小微企业提出的贷款申请流程上,针对小微企业“短、频、急”的客观需求,对小企业业务,要“批量化”处理,有效降低成本,从而解决小微企业提出的融资贵问题。
(三)提高企业自身经济实力
1、加强人才引进,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申请国家专利。在这个知识大爆炸时代,人才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若想得到贷款,首先要做到让银行等金融机构看到企业的经济实力,包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收入预期。资金收回的可能性和完整性是贷款机构最先考虑的因素。
2、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由于小微企业基础管理薄弱、财务制度不够健全,在财务管理方面,企业需要统一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3、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是企业不断进步的源泉,合理的生产结构是企业长期发展的保证。所以,小微企业需要做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从而加快技术改造,推进小微企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炅宇,刘伟.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定价策略[J].银行家,2011.4.
[2]姜风旭.我国小企业融资困境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12.
[3]吴.小微企业的融资期盼[J].金融时报,2012.3.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策略
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意见》(下称金融国十条),金融国十条第三条明确提出:“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值此政策风向标之际,响应政策号召,优化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服务小微,服务社会,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从不同层次来看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该问题是由小微企业自身因素,金融体系因素和宏观的政策与社会环境的因素这三个层面综合所致。随着宏观经济对小微企业的日渐重视,部分政策因素已开始向小微企业偏斜,小微企业自身信用观念较低,财务管理水平不足,缺乏有效担保品等问题也有所改善。而在金融体系层面,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流融资方式的背景下,银行在小微企业融资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站在银行的角度来看,针对金融国十条所提意见,银行或有一些思路,加强银行建设,做好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帮助小微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加强人才培养,形成小微专业人才队伍
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是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核心,由于小微企业与银行业之间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致使从事小微信贷等金融服务的银行业人员可能难以掌握企业的真实财务情况和运营情况,这要求银行的小微人才能够通过多途径来评估企业的盈利性和风险性。对企业的了解不仅要在分析企业经营状况,还需对企业的经营者进行甄别,选择有能力者给予合理支持。另一方面,银行的小微人才更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因为他们才是直接接触到一线的金融服务者,在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评估后,银行的小微人员良好的责任心可以保证信息的隐瞒和作假问题,以更有效率的运用资金,达到银行和企业的双赢。
二、完善小微金融制度,不断创新小微产品
银行业小微人才所具有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不仅需要人才自律,同时还需要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小微人才的自,以及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小微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可以授予成熟的小微人才适当权力,但同时也要责任并重,以科学的信贷管理和考核体系来减少风险,避免不良贷款的发生。
在良好的制度基础上,不断的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创新才是保持竞争力的根源,目前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各行针对小微企业信贷“短、频、急”的特点,已开发出不同产品。在针对单个企业的信贷产品上,对抵押品的放宽,办理手续的简便化,放款流程的快捷化都是主流的方向,而在对多个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上,包括联合担保,基于产业集群融资,产业链融资等方面,都有很强的潜力,以一个横向的面或者一个纵向的线来创新产品,虽然难度较大,但成功的创新或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规模效应。
三、运用城商行优势,全面服务小微
城商行与小微企业的在地缘上的紧密联系,其天然优势已经被广泛认可,较之于国有银行及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商行对本地的小微企业更加了解,在日常与小微企业长期而广泛的接触中,累积了一些不可量化的“软信息”,且在处理这些信息上面,城商行具有经验和优势。城商行可主动培养如小微企业的借贷关系,并且提供结算、咨询等其他服务,使得小微企业客户和城商行成为紧密的结合体。从盈利性的角度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非对称降息带来的利差缩小,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上的贷款利率自,以及对于小微企业较强的议价能力,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或能成为银行有力的利润增长点。
现阶段,城商行运用自身固有的优势,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果,随着小微企业中心的成立,加以人才、产品、服务三驾马车的共同发展,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信息,随着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包括成本估算,风险测评,信贷定价等方法也日渐成熟,对客户信息的处理以及进一步细分,也能加强城商行在小微企业上的优势,今后,城商行必然可以利用本地资源精耕细作,成为区域内的精品龙头金融机构。
四、响应政策号召,有选择的重点支持
金融国十条指出,所投放资金应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并且加强对科技型、创新型、创业型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在政策所指行业内,可灵活运用产业集群融资和产业链融资方式,形成银企合作,在产业集群的融资上面,如科技型产业集中的区域,尤其地缘上的优势,银行首先在管理上无疑可以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且对一个产业的联合授信可以通过大数效应来降低整体风险,且一个个别的企业未来状况可能难以预测和监管,但一个产业具有其固定的规律,尤其是对此行业熟悉的专业小微人才,可以对整个产业未来的走势有较为精确的判断。而在重点支持的产业上,还可通过产业链融资的方式,对其中的优质企业给予其上下游支持,形成金融机构,产业中的企业本身,以及上下游企业共赢的局面。重点关注政策所指的产业,有选择的重点支持,是提升银行业效率的有效渠道,也是响应政策,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焦桂芳,对当前小微企业发展状况的研究和分析[J].中国商贸,2012(10)
[2] 常立横.农村信社支持小微企业的路径探讨[J].金融经济,2012(24)
[3] 张艳花.小额贷款公司融资[J].中国金融,2012(6)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小微企业
一、引言
小微企业以个体工商户为主体,企业的经营情况比较复杂,规模小、没有规范的财务报表,生命周期较短,和商业银行所要求的融资条件相差甚远。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到全国总企业数的99%,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左右,这些中小企业中小微企业约占90%,所以说小微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贡献非常大。为了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促进其发展,就需要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的开展[1]。
二、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必要性
(1)可以对资本约束和风险资产不足的影响进行缓解。自爆发经济危机以后,银监会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推出了一系列的监管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速度进行了限制。但是银监会同时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贷款可按75%的风险权重计算”,所以那些中小商业银行就可以对小微企业的这一降低风险权重以及扣除存贷比进行充分的利用,发展小微信贷业务,以对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以及存贷比的“双紧”局面进行缓解。
(2)有利于市场竞争差异化的开展。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一直以来都是大型企业,主要采用的是存贷利差的经营模式,金融服务产品比较单一,同质化的竞争也相当的激烈。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对其在服务区域内的信息优势以及成本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逐渐发展小微信贷业务的简单、灵活以及快捷的优势,这样也就实现了和其他银行的差异化竞争。
(3)有助于对市场潜在客户群体进行开发。中小商业银行在大客户的争夺上,肯定比不过大型商业银行,所以不能一直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小微企业的数量相当的大,而且大部分由于自身的问题,不能得到银行信贷的支持,那么中小商业银行就可以把这些企业当成是自己的潜在客户,发展成为自己的利润增长点。这样中小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小微信贷业务的开展对自己的客户结构进行优化,有效的降低风险资产的占用[2]。
(4)有利于商业银行的价值体现。目前来说,小微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我国对于小微企业的金融资源配置不足,给我国的经济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失衡和不适应情况的出现。如果对小微信贷业务大力发展,不但可以对地下钱庄以及非法借贷现象进行有力的打击,还有效的盘活了民间资本。有利于我国健康金融秩序的建立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不但实现了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还对商业银行的价值进行了体现。
三、商业银行如何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
(1)确定小微企业的划型标准。其中美国对小微企业是这样定义的:从业人员5个或5个以下,创办资本在3.5美元以下,均有当地人充当业主和经营者,其中也包括有少数民族人员、青年、女性以及残疾人所创办的小企业。欧盟委员把小微企业定义为:经过若干年的持续经营,另外满足企业人数9人或9人以下,资产负债总额200万欧元以下,营业总额200万欧元以下之中的任意两项即可。
(2)创造适应于小微企业的融资管理模式。商业银行想要开展小微信贷业务,就必须先制定一套适合于小微企业的融资管理模式。首先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小微企业融资营销队伍,并要和大企业的营销队伍进行彻底的分离,这一队伍专为小微信贷业务服务;其次建立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于小微信贷业务的从业人员,要给你该对其业务总量、收益额、操作质量等进行综合评定,并相应的给予激励,在对其业务进行评定的时候,应该对小微信贷业务的不良贷款率尽量进行弱化,因为小微信贷业务本身的不良信贷率都比较高,所以只要信贷人员尽职尽责,正确操作业务流程,就可以考虑免责;还需要建立一套小微信贷业务的专门风险管理制度,其中应该包括有流程优化、决策层授权、区域化差异、信贷政策的差异化等内容。和大型企业的信贷业务进行有效的区别[3]。
(3)规范适应小微企业融资的操作方式。小微信贷业务本身具有风险大的劣势,所以必须根据小微信贷业务的风险特点,对其操作方式进行规范。(1)信用评价可以以软信息为主,因为小微企业的财务报表都不够规范,所以可以主要以纳税情况、用水用电情况以及经营者的个人品行等软信息作为参考依据;(2)控制单户融资额度,融资的绝对额不宜过大;(3)可以实行整贷零偿、分期还贷的贷款方式,这样不但可以适应于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现金回流特点,对企业的还贷压力进行缓解,还可以使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风险最大化的降低,也对管理成本进行了一定的降低,因为企业还贷是否按期是对眼很难过融资风险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3)控制融资期限,银行可以对小微企业进行动态管理,其融资期限也不宜超过三年,另外当小微企业发展成为中型企业或者大型企业之后,银行应该对其管理进行规范化引导,并将其纳入到相应企业行列融资业务中。
四、结语
各银行关于小微信贷业务的开展,其运作模式必须和自身以及小微企业的特点相互适应,其中当然包括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准确定位,准确的贷款定位不但可以有效的对其风险、利润进行管理,还可以对其可持续发展发挥杠杆作用。(作者单位: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河北支行)
参考文献
[1]罗卿,借民间金融之力破小企业贷款难题——从《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谈起[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2006,4
京津冀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国家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包括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在内11个地级市80多个县市经济带,国土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9000万人。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国际交往中心;天津是北方经济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河北是农业、工业大省,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京津的“腹地”、资源供给者和产业转移承载者,与京津在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领域密不可分。
河北省保定市北距北京140公里,东距天津145公里,与北京、天津构成黄金三角,并互成掎角之势。保定作为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战略署地,要适应这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则需要保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2年保定的三大产业结构为13.9:54.98:31.12,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一直保持第一产业比重稳定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上升的态势。这一产业结构特征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即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是相符合的。
我们再来看看京津保三地产业结构差异。从产业增加值看,2013年北京的三大产业结构为0.8:22.3:76.9,天津的三大产业结构为1.3:50.6:48.1,保定的产业结构为13.1:55.8:31.1。北京基本上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天津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保定则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自1992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后,直至现如今,保定的产业结构一直呈现“231”状态,如何甩掉这种工业化中期的帽子,加速推进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朝“321”目标迈进是保定未来战略制定的方向。这需要保定在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基础上,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在近十五年规划中保定应倾向第二产业投资力度、同时努力提升第三产业地位;后十五年规划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稳定第二产业已有规模。因此,至少未来30年中,第二、三产业必定成为保定经济链中最重要的两环。但第二产业中规模以下企业以及第三产业90%以上由中小微企业组成,其年GDP贡献达市总产值的60%左右,中小微企业势必成为保定市未来经济发展强大的种子力量。
2 保定市中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和特点
本论文对保定市50家中小微企业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排除了数据严重缺失的18家,最终保留了32家样本企业。这些企业涉及有纺织服装业、旅游、零售、药材、房地产、加工行业、餐饮住宿业、交通、化工制药业、食品加工和其他当地企业,它们的平均成立时间为4.86年。调查内容包括主营业务、股权、年销售额、资金主要来源、筹资情况及其他。具体情况如表2、表3。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总资产规模低于1000万以下的通常存在融资限制,大约50%资产在5000~10000万的企业存在资金短缺。而占约12.5%的企业总资产超过5000万,其资金基本持平,不存在资金不足的现象。再从销售收入来看,年销售额低于100万的企业通常资金紧张;100万~500万之间的,有超过60%的企业会被认为存在资金短缺或资金压力。500万~3000万的企业占12.5%,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几乎无资金困境;年收入在3000万以上的3.125%左右企业则可认为不存在资金拮据问题。
注:由于企业有多种融资选择,所以以上比例总和大于1。
从表3可以看出,保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发展资金主要依靠自身经营积累、有限的自有资金投入,银行贷款的外部融资比例不是很大。相对于当前保定中小企业信贷缺口,银行业的贷款规模严重不足。企业的资产级别、项目未来前景的不稳定、金融环境低开放度、当地金融管制等都限制了信贷市场的活跃程度。其次,自有资金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投入不足,除原创始股东以外,风投资金、机构基金吸收不足。最后,内源融资积累欠佳,中小微企业若靠这部分资金完成后续发展显然十分乏力。
3 保定银行业信贷情况摸底
据保定银监分局公布,截止2011年末,全市银行金融机构各项存款3205.19亿元,各项贷款1352.33亿元,贷存比为42.19%。全市涉农贷款约628.4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6.47%,高于贷款平均增幅9.86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贷款约294.78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1.8%,高于贷款平均增幅16.73%。
2011年保定全市各家银行的存贷款分布情况。其中存贷款余额最多的是河北银行保定分行。河北银行是本省成立最早的城市商业银行,保定分行成立不足4年,但是各项业务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为保定中小企业提供了主要的金融支持。国有4大银行在保定各地区县分布是最广的,但贷款力度却不大,总额仅约700亿,相较河北银行一家的456亿,实在不是一份理想的水平。农业发展银行是专项资金,不是一般企业均符合申贷条件,因此贷款比例也小;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保定设点很少,仅华夏、中信两家,邮政储蓄虽然老字派,但储蓄能力实在太低;村镇银行起步慢、资本市场认可度几近无。总之,保定整体银行业欠发达,积蓄力量太薄弱从而影响放贷规模。虽然,保定市一直在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辖区金融服务水平,但金融开放程度依然很低。若不加强实施“引银入保“的发展战略,吸引更多股份制商业银行进驻保定形成多元格局、百花齐放、公平竞争的银行业体系,恐怕很难改善当地的金融生态环境。
4 搭建保定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议
4.1 打造京津冀三地联合融资平台
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不是一句空话,应用实际行动统筹区域利益、加强三方紧密合作。京津冀三地联合贷款就是基于三地利益一致的合作项目提供贷款支持。金融产品的设计要符合任何规模企业,特别针对中小微企要应扩大短期金融产品范围。
4.2 构建政策资金资助平台――“区域农业金融资金池”
北京和天津拥有三千多万常住人口及大规模外来人口,他们对粮食、蔬菜瓜果、蛋禽、牛奶等农林牧渔需求为京津周边农业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保定有大量的中小微企业从事农产品养植、生产和加工,但高级食品加工实力不足。为促进农业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壮大农业中小微企业实力,需要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可建立“区域性农业金融资金池”,将当地财政收入划拨一部分来充实资金池。其次,保定的农业经济对京津冀的协同发展起到后勤保障作用,因此也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专项资金来充实资金池。最后,鼓励民间个人或企业向该平台注资,由于这类注资要求返利,因此注意资金拨款流向最好是选择高端食品加工企业。
4.3 创新城市商业银行平台
鼓励保定银行、保定商业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将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业务做精做细做强。鼓励民营企业控股公司在城市中建立。建立许多金融服务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在行动上,建立覆盖市内外的服务网点。打造本市中小微金融服务的标杆银行。发挥民间资本组建民营银行,一个新型民营银行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模范带头作用。保定分行成立不足4年,但是各项业务发展迅速、营业网点深入乡镇村、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是保定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的主要力量,2011年贷款达456亿,而全市4家国有商业银行对地方的贷款总额不过700亿。
4.4 建立“物流银行”业务平台
虽然,中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评级普遍较低,货款拖欠现象突出、可抵押的固定资产也少,而中小微企业的固定资产只占企业资产很小比例,可每个企业手上都会有流动资金、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库存动产资源等,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琐碎资产”便是利用“物流银行”融资的质押基础。“物流银行”的具体思路是:首先,建立、收集保定市中小微企业的相关信息流和物流;其次,银行根据稳定、可监管的应收、应付账款、现金流信息,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进行信息整合、配型;最后,由银行向企业提供融资、结算服务等一体化的综合业务服务。这就是物流质押银行贷款业务,即企业以市场畅销、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的产品抵押作为银行授信条件;银行根据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向物流企业提供贷款。
4.5 建立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平台
为了方便中小微企业运用融资渠道,可搭建一个直接融资平台,该平台是企业与金主直接沟通交流,加快了资金的流动速度。直接融资项目多种多样,有债券属性的,也有股权属性的,企业可灵活选择某一种或多种方式进行直接融资。(表4)
4.6创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组织平台
在本市国有股份商业银行中建立专门的机构来掌管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根据产业集群建立专门的中小微企业银行,开展专门的中小微企业业务,专门为中小微企业服务。建立金融机构法人系统,将商业银行的网络金融服务中心向乡镇延伸,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为农村商业银行,鼓励在重点乡镇、产业集群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数量,优质小额贷款公司开展定向资产委托业务、发展定向债的质量。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渠道,将达到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为村镇银行。为拓展中小微企业的深度和广度,由金融租赁公司、担保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设立中小微企业特色保险机构,开展中小微企业特色金融服务。
4.7构建信用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
摘要: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小微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的一大难题。随着国家不断加强小微企业信贷的扶持力度,各银行也将小微信贷作为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然而,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经营不稳定,信用风险较高,银行在开展小微信贷时往往承担较大风险。本文以海南农行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为案例,分析了小微企业创新的信贷模式,从实务出发,以真实的业务展现海南农行在小微信贷领域的探索,并分析了其利弊。
关键词 :小微企业;银行;创新
一、小微企业贷款概述
1.小微企业的界定
2011年7月4日,由四部委联合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指出:根据从业人员数量、资产总额、营业收入等指标,集合行业特点,将以前的中小企业细分为中型、小型、微型。小微企业是个体工商户、微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家庭作坊式企业的统称,具体标准按照四部委的通知划分,区别于大型及中型企业。具体标准结合了行业特点,不同行业各指标具体数值并不相同。如表1所示。
2.小微企业特点
小微企业具有规模小、数量多的明显特征。2012 年末我国约有6000 万家以上的小微企业,产值对GDP的贡献率已超过六成;提供了我国80%的就业机会,创造了50%以上的财政税收和出口收入,具体特点如下:
(1)市场反应迅速。小微企业一般贴合某项具体的细分市场需求,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当市场出现波动时受影响较大,如果不能利用自身灵活的特点适应变化,将会迅速被淘汰。
(2)组织模式多样化。小微企业结构简单,层级较少,往往根据某个利润点搭建公司架构。
(3)创新潜力巨大。在某些不需要大量资金技术沉淀领域内,小微企业创新潜力巨大,
(4)管理制度不规范。小微企业多为家族控股,法人主体地位不清晰,公司资产常与股东资产混淆,财务管理不规范,甚至部分没有编制报表。
3.小微企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小微企业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2012年末我国小微企业总数超过6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业务多为大中企业不涉及的空白行业,或为其提供上下游配套产品及渠道。小微企业极大促进了生产专业化、系统化和规模化,也给市场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许许多多的小微企业提供的服务与产品更加贴近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完善产业结构做出了巨大贡献。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如图1所示。
二、小微企业贷款的含义与特点
1.小微企业贷款的含义
小微企业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小微企业作为贷款对象,将资金的使用权转让给小微企业,并按照协议约定的利率收取相应利息的借贷行为。小微金融的概念最早由民生银行提出并作为战略,将小微企业贷款按照信贷对象和额度进一步细分,使得银行对此类业务进行集中的风险管理。
2.小微企业贷款的特点
(1)“短、小、频、急”。即贷款要求短期,金额小,频率较高,办理期限要求急。小微企业的自由资金少,规模小,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其融资需求也一般要求短期流动性。常在每个周转期间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融资需求,而且往往要求银行迅速将贷款审批下来并进行发放。
(2)违约风险高。小微企业规模小,信息不透明,抗风险能力差,而且内部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贷款违约风险较高。
(3)难以提供担保方式。小微企业的资产规模较小,除了相应的厂房土地及股东防长等外,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物,又无法由规模较大的企业为其提供保证担保。如寻求融资性担保公司介入,则加大了融资成本,让小微企业难以接受。
(4)贷款利率较高。由于小微企业违约风险较高,商业银行在与其开展信贷业务时,为了实现能让价格覆盖风险的风险补偿原则,往往在基础利率上上浮,抑或通过捆绑中间业务,使实际贷款利率远远高于一般企业。
三、加快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重要性
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多,融资需求大,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有利于提升自身利润水平及帮助其可持续发展。
1.提高商业银行利润
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脱媒的加剧,加上银行间日益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为提升银行的利润水平,大力发展小微企业信贷成为银行新的战略选择。
2.扩充客户群体
大中型企业多为各银行争夺的优质客户,往往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而且在其成长过程中早已积累了自己的客户资源与合作银行。小微企业数量多,主营业务领域广,其中不乏具有高成长性的优质客户,在其初期介入与其开展合作,不但贷款价格要高一些,也容易培养客户忠诚度。
3.履行社会责任
国有银行作为国企天然带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以农业银行为例,三农业务是它的社会责任之一。在许多从事农林牧渔与农产品加工的小微企业中不乏优质客户。加大信贷投放,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有利农行的利润增长及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
4.满足监管要求
中国银监会2010 年2 月23 日宣布,小企业信贷投放要做到两个“不低于”。即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以往商业银行贷款对象往往选择大中型企业,因为规模较大,贷款风险较小。2010年后各银行都在满足监管要求并将小微企业作为新增长点方面达成共识。
四、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现状及模式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现状
人民银行2012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小微企业从金融机构方面的贷款为115800亿元,在金融机构全部业务中占比30%,小微贷款不断扩大规模,对其业务水平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2012年中国银行的小微贷款的规模是8225.2亿元,同去增长10.44%,农行2012奶奶的而小威信贷客户多达40000 户,贷款余额为5998.01 亿元,各银行具体情况如表2 所示。
2.农行海南省分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模式
(1)农行海南省分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简介。农行海南省分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2014年初成立。中心内部整合了调查-审查-审批三个流程环节,实行一站式办理,专人专岗,集中处理,以保证业务处理的批量化、标准化、流程化,可有效解决小微信贷“短、小、频、急”的需求和传统模式中风险及成本较高的问题。具体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客户筛选上门营销贷前调查审查审批放款审核贷后管理及维护
图2 海南农行小微中心运作流程(2)中心的创新点。一是审查前置。在传统信贷模式中,出于防范风险目的,审贷两个环节需进行分离,即调查与审查必须岗位隔离。审批与发放必须岗位隔离,这样便造成了一旦业务无法遭遇制度瓶颈,无法通过审查环节,则调查环节前功尽弃,浪费了银行的人力资源,增加了成本。将审查前置在调查环节前,需由审查人确定本笔业务符合制度要求,并向调查人提示本笔业务需着重关注的侧重点后,进入调查环节。如此一来,在客户经理正式开展调查并收集资料前,本笔信贷业务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确定性,避免了银行资源的浪费。同时,在审查指导下,调查岗可以有侧重点地对借款人经营情况开展调查并搜集材料,避免了多次向借款人要求补充的情况,提高了运作效率。
二是专业团队。在中心营销团队中,根据不同行业划分子团队。不同的子团队对某一领域或行业精通。例如,现有一名借款人,主营业务为水产品加工,本笔业务将由熟悉制造加工业或水产养殖的专业团队受理。专业团队掌握了大量的行业数据与对应的信贷产品知识,借款人的经营情况将被用来与当地行业数据进行比对参考,并根据实际情况推荐合适的信贷产品。
三是一站式办理。中心整合了一笔信贷业务所有的环节负责人,也就是金额为3000万元以内的小微企业贷款,从受理到最后放款,所有的运作流程都被封闭在了中心内部,所有的环节间可随时随地面对面沟通,确保了小微信贷业务运作的顺畅。
四是简化流程、表格运作。中心针对小微信贷业务特点,推出了一整套表格,表格包含本流程中所有需要掌握的客户信息,不管客户分类、评级、调查、审查、利率定价,都实行表格化办理,业务经办人只需填写表格并提交至下一操作环节即可,避免了搜集冗余信息或者搜集信息不完整,影响业务办理效率。
五是大数据技术。中心有一个小微企业信贷专营部门,所有办理过信贷业务的小微客户数据都会被搜集起来并妥善保存。例如,借款人的单位生产成本、水电支出费用等数据。在日后办理同行业信贷业务时,将会被用来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借款人的真实资金需求及经营状况。再如,客户的上下流产业链企业,会被作为潜在小微企业客户进行营销,争取实现批量化授信,以实现规模经济的目的。
(3)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一是零售特点。小微信贷带有零售性质,每笔贷款金额都较小,银行单笔信贷的流程大同小异,使得单笔信贷业务的运营成本所查无几,金额较小的贷款由于成本相对较高而不具备财务优势。为了解决此类问题,中心采用审查前置、专业团队等措施降低成本,但效果并不明显。原因是小微信贷的风险相对较高,必须提高利率已进行风险补偿。而过高的利率定价又会在激烈的银行间竞争中丧失优势。此类问题需要利率市场化来解决,根据借款人风险大小进行风险补偿,实行差异化定价,用价格覆盖风险。
二是批量化的难题。中心成立后,一直以介入产业链金融为目标,对园区内或产业链上的企业实行批量授信,批量发放贷款,以批量化来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但是,如此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大规模提升信贷数量后,银行管理风险的难度会增加,贷后管理的难度会加大。一旦某个行业出现波动,一条链上的企业都会受到影响,银行贷款的不良率将会大幅攀升。中心设置专业团队制度,就是企图降低此类风险,既然无法做到风险分散,就通过专业团队对产业的深刻钻研,提前发现风险信号,采取推出措施来降低行业普遍性违约风险。
三是客户情况的复杂性。小微信贷虽然“短、小、频、急”,中心在运作过程中也尽量简化流程。但是,由于每个小微客户的发展阶段、行业背景、融资需求不一致,无法用固定方法套用在每笔业务上。由此带来的时滞与小微信贷“急”的特点不吻合,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快运作模式与产品创新,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信贷技术和更符合市场的产品,实现行业与制度一一对应、需求与产品一一对应、担保方式与产品相互联系,才能既快捷方便又能把握风险地向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参考文献
[1]杜晓旭.论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发展的对策[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14.
[2]陈旻.商业银行拓展小微企业信贷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3]黄武.小额贷款评估技术与风险控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本文首先就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原因进行归纳分析,然后剖析了商业银行在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中的存在风险因素及风险防控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最后就加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防控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防范
在市场经济里,每个企业都是在风险中经营的,小微企业也不会例外。小微企业从创立之初到走向成熟,其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风险,由于小微企业经营者新手多,缺乏经验;同时,企业规模小,根基薄,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因此小微企业的任何一种风险都会带来危机,甚至于会提早结束企业的生命。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一、小微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
每个企业在成长发展中都会经历四个时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小微企业在不同时期,其经营风险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大致有创业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成就风险,持续经营风险等。
(一)创业风险。在企业创立之初,如企业经营者在没有对市场需求和自身经营能力进行严密分析下,对市场上冒出的暂时需求匆忙做出反应,或者看到别人赚了大钱,也盲目跟风;或者对所上项目或产品的市场潜力缺乏深入调研,经营方向失误,导致经营效果受损。
(二)管理风险。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或进入成长阶段时,由业主或经理一个人唱“独角戏”管理企业的局面难以为继,有些经营者不注意建立一个管理班子,也不能有计划地在关键岗位上培养拟授权的对象;或者领导和管理方式不当,工作不论轻重大小,都要亲历亲为,企业主的精力和时间难以满足经营需要,其后果是企业工作受损,由兴旺转为衰落。
(三)财务风险。小微企业筹措资金的渠道很多,但各有利弊,如果经营者不善于趋利避害,便会陷入困境。另外,一些小微企业只注意利润和销售的增长,忽视现金管理,或者不考虑条件,进行育目扩张,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过多,忽视资金沉淀,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走向灭亡。
(四)成就风险。有些小微企业在度过了一段好时光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自满,过分自信,急于求成,企图来个“”,但没有做好跃进的准备;或者放弃了过去获得成绩的踏实作风,把精力和时间范在投机或其它事务上。这种因成就所产生的骄傲自满也会给企业造成风险。
(五)持续经营风险。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创办人年龄增大,逐渐衰老,无法像当初那样胜任自己的工作。而当创办人或业主死亡、长期生病或丧失工作能力时,如果没有准备好由谁来接替管理责任,而其他管理者或继承人在企业里没有占有必要的股份或者威信较低,企业的持续经营就难以为继。
另外,小微企业不仅在不同生命周期面临着各类风险,由产、购、销三个环节构成的整个经营过程中,时时处处可能会产生风险,如果不能做好合理规避和防范,就会对企业的发展乃至生存造成威胁。
二、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主要风险因素以及风
险防控中的不足
面对小微企业存在的多种风险,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作为不同利益的主体,两者信息不对称,因此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难以对小微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信用情况进行全面、准确地判研,加之经济形势的变化、相关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商业银行自身方面的种种原因,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风险因素。
(一)银企信息不对称,银行对信贷业务风险的识别难度较大
小微企业大多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完善,会计报表不规范,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等现象。一是经营过程中大多采用现金交易,很少开具发票,会计记录有限,会计核算依据缺失,会计账表可靠性差、数据不实等。二是有些小微企业出于避税的目的,有意隐瞒实际经营情况,如销售收入不入账,利润不体现。三是部分企业经营者为获取融资,夸大资产和利润,少列负债;或虚装门面,虚报规模和业绩等。四是家庭式小微企业,其企业资产与个人资产、企业费用支出与家庭费用支出难以分清,财务账表的准确性不高。
(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存在系统性风险隐患
近年来,能源、原材料等要素成本的过快上涨,使许多原本就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小微企业盈利空间被挤压殆尽,对小微企业生存造成了较大程度的影响。同时,物价上涨导致工人生活成本上升,工人福利意识也不断提升,促使工人工资不断被抬高,小微企业同时也面临着较高的劳动力成本压力。此外,近几年尽管国家连续降息,贷款基准利率水平较两年前有所降低,但由于民间借贷规模大幅萎缩,间接推高了企业融资成本,导致小微企业的总体融资成本并未实质降低。旺盛的信贷需求同较高的融资成本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将加大小微企业尤其是资金密集型企业的信贷风险。
(三)征信体系及制度不完善,小微企业贷款潜藏风险难以把控
一是社会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建O滞后。尽管央行一直在推动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推广和运用,但仍有部分小微企业信用和法制观念淡薄,诚信意识缺乏,存在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同时我国征信体系还不完备,银行胜诉后案件执行难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二是征信系统功能不够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共享。比如数据上报未同步并存在遗漏,导致商业银行贷款数据与央行中心库数据不同步;信息记录不够全面,商业银行难以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判断。 三是担保公司等机构的信息不对称,加大了银行贷款风险。部分小微企业由于缺乏符合条件的抵押或担保,不少银行向其提供贷款时将希望寄托成本利息极高的投资担保公司,而小微企业及经营者从担保机构获取的融资却未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反映,从而影响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实际融资情况和信用情况的合理判断。
(四)经营效益驱动,商业银行基层机构操作性风险不容忽视
一是“尽职调查”不到位。为了争取某些小微企业客户或完成营销任务,部分商业银行基层营销人员未做到真正“尽职调查”,在未完全摸清企业真正经营情况的情况下,便同意为客户办理贷款;二是不合理降低客户准入条件。在同业在竞争中,为了争抢客户资源,部分商业银行故意降低小微企I客户准入条件或互相倾轧,对其经营资金需求量的合理性不进行测算或把握,导致小微企业多头授信、过度授信,超出其经营资金需求和偿还能力。三是忽视贷后管理。部分商业银行基层机构或信贷人员重经营、轻管理,始终将客户营销和贷款投放作为重头戏,对于信贷客户的贷后管理仅是流于形式,未完全按照贷后管理工作规定定期进行贷后走访和检查,当信贷资产出了风险之后才恍然大悟。
三、加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防控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多方面入手,强化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客户的风险识别能力
首先,要做好人才培养。在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要减少银行的信贷风险,则对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商业银行不仅要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的、有一定规模的小微企业客户经理队伍和产品经理专家队伍,而且要为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拓展做准备,培养客户经理们多渠道、多方式了解掌握客户信息的能力及敏锐的洞察力。
其次,从非财务因素判断授信风险。针对小微企业报表与其帐务不相符、小微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的问题,银行对小微企业授信调查时,不仅要看其财务报表,更要通过观察企业生产现场、原材料、有关结算账户资金收付、纳税、用电量、用水量等指标甚至收集各类媒体、各类公告的相关信息,综合了解并分析判断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
再次,重视并建立“与业主面谈”制度。面谈是一种“信息与沟通”的有效方式,具体可通过与业主面谈,了解该企业所在行业的盈利模式、经营风险;了解经营者的品德与信用、经营思路、发展计划、对风险的认识及应对风险措施等,多角度地全面了解企业的信息。
(二)加快征信体系及相关制度建设,不断优化小微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一是完善征信系统,加大失信惩罚力度。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征信系统建设与管理,预防和减少有严重道德风险倾向的不良客户利用银行间的业务竞争而重复借贷或多头骗取银行资金现象的发生。同时,应为小微企业授信业务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金融法庭”,加大失信惩罚力度,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二是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政府的中小微企业局可先建立各地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中心,收集、汇总税务、海关、金融、社保、治安、司法等系统的企业信用信息,供社会查询,以增加企业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另外,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及民间融资的管理,督促其及时向人民银行上报小微企业贷款数据信息,并统一纳入征信系统,以便于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情况及信用状况做出准确把握。
(三)完善贷后管理机制,提升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水平
一是切实做好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不断提高贷款风险分类的真实性,及时、准确掌握信贷资产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不断健全内控机制;建立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预警平台、不良贷款报告、授信尽职、贷后检查制度等措施,有针对性地防范和控制风险。二是积极主动调整信贷结构,不断优化资产质量。要注重跟踪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信贷投入应侧重于那些专业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技术创新能力强、资产负债率较低、有较强发展后劲和长期盈利能力的企业,优先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向、产权明晰并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优秀小企业和小股份制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三是建立动态淘汰机制。商业银行应坚持“有进有退、进退结合、以退促进”的信贷投放原则,根据信用评级、风险分类、贷后检查、信贷压力测试等情况,定期对存量小企业客户进行分析评判、分类排队,制定分阶段、分步骤、分产品的退出计划,不断调整和优化小企业客户信贷结构。
(四)拓宽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渠道,合理弥补商业银行风险损失
一是适时推广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这种保险即小微企业通过购买贷款保证保险的方式向银行申请融资,相当于由保险公司为小微企业提供担保。对于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相关部门应对保险费率进行适度监管引导,并应参照针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给予保险公司适当税费减免,降低小微企业通过保险途径进行融资的成本。同时,在保险公司给予充分保险保障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给予一定利率折扣,这样通过降低保险费率和贷款利率两种方式,不仅可一定程度上解决贷款保证保险“融资贵”的问题,而且能有效控制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
二是号召各级政府设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为补偿商业银行因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形成的损失,银监部门可协同当地金融办、工商联、中小微企业局等部门,积极与各级政府协调,探索设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当的补助,给予适当补偿。同时,进一步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形成小微企业、商业银行、政府之间风险共担、利益互享的互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