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3:26
导语:在资本成本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风险项目的资本成本估计方法
公司资本预算决策中一个重要的变量是新投资的应得收益率或基准率。决定应得收益率并从而决定一个项目资本成本的主要因素是该项目的系统性商业风险,也就是项目营运现金流的系统性风险。下面笔者介绍国际上大公司所普遍使用的资本成本估计方法。
1.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进行项目评估。
现代财务理论的一个中心原则是,一项投资的应得收益率应该依赖于其产生的现金流的风险。国外的多数大公司都采用具有风险调整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进行项目评估。在这种方法中,对于债权和股权的税后现金流用贴现率iWACC进行贴现,以反映债权和股权资本的税后应得收益率。这样就得到了净现值(NPV),它反映的是投资的未来期望现金流的现值(E[CFt])减去初始投资后的部分。即: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是根据iWACC=[(VB/VL)iB(1-TC)]+[(VS/VL)iS]得到的。其中,公司的市场价值(VL)等于公司债券的价值(VB)加上公司股票的价值(VS),iB和iS分别是公司债券和普通股的应得收益率,TC是公司的边际税率。债券的应得收益率通常接近于公司的借款成本,普通股的应得收益率则是一个难以估计的变量。
加,投资组合的收益率的方差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不同证券之间的(N-N)个协方差,而这N种证券各自方差的影响将越来越小。因此,决定投资组合风险的是资产之间的协方差,而不是单个资产的方差。
单个资产的风险中不能通过在一个大的投资组合中持有它来分散掉的部分被称为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不能分散的,它由整个市场范围内的事件引起,例如经济增长、政府支出的增加、投资者对于资产价值认识的改变等。单个资产的风险中能够通过在一个大的投资组合中持有它来分散掉的部分称为非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包括所有只对单个公司产生影响的事件,如罢工、高层管理的变更、公司销售情况的波动等。非系统性风险可以在一个大的投资组合中分散掉,因此它不会得到风险补偿。投资组合理论的核心在于,投资者关心的是资产组合的期望收益和风险,而不是独立资产的期望收益和风险。
3.应得收益率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基于上述分析以及一些附加的假设,威廉·夏普(WilliamSharpe)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股权的应得收益率是通过投资收益率Rj对市场收益率RM的回归,即Rj=αj+βjRM+ej来确定的。其中,αj和βj是回归系数,ej表示围绕回归线的随机误差。一种资产的系统性风险或者beta值(βj)由ρjM(σj/σM)来测量,其中,σj和σM分别表示投资收益率和市场收益率的标准差,ρjM是投资收益率与市场收益率的相关系数。
这样,由上述回归估计出的股权beta系数就可以用到证券市场上,以估计股权的应得收益率Rj。即:Rj=RF+βi(E[RM]-RF)。其中,RF是无风险利率,E[RM]-RF是市场在RF基础之上的风险补偿。beta系数表示股权价值对市场组合变化的敏感性。无风险利率反映的是资金在无风险投资中的时间价值,它构成了风险调整贴现率的基础。由该方程所描述的直线将一种资产的应得收益率表示成无风险利率、市场风险补偿和该资产的系统性风险或beta的函数。
4.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分割与相应的市场组合。
如果各个国家对于相同风险的资产的实际应得收益率都相同,就可以认为国际金融市场是一体化的。由于存在跨国资本流动的限制,我国的资本市场与其他国际市场仍然是分割的。对资本自由流动的限制包括市场摩擦(如政府控制、跨国交易的税收和交易成本)、获取市场价格和信息上的不平等。由于这些资本流动存在着限制,我国的资产应得收益率有可能低于其他国际市场对具有可比风险的资产所要求的收益率。
在一个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中,CAPM中的市场组合应该是在全球范围内、以市值为权重来构造的分散化的证券组合。在决定项目贴现率时,相关的风险是该项目相对于世界市场组合而言的beta系数。但是大多数国家的资本市场并没有完全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因此,世界上大部分公司仍然采用本国的市场指数来代表市场组合。美国的公司通常选取美国的市场指数,例如纽约股票交易所综合指数;而日本的公司则选取日本的市场指数,例如日经225指数。随着经济和货币的一体化以及欧元的引入,欧洲的公司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从采用本国的市场指数转为采用欧洲的市场指数。随着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逐步推进,资本成本的估计也日益倾向以世界市场组合或者世界与本国因素的综合为基准。
二、选择无风险基准率的基本推理
尽管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已经给出了建议,我国许多的公司(特别是国有企业)使用无风险利率或银行存单利率作为所有新投资的基准率而不计风险。使用无风险利率或银行存单利率作为基准率的一个理由是,政府可以按此利率借款并为新的投资项目筹资。因此,一些公司经理们认为,新投资的应得收益率应该达到这个基准率以向政府提供回报。
这一推理忽视了财务理论的一个中心原则。从股东的角度来看,基准率是由资金的使用而不是资金的来源所决定的。公司对特定的资产应该采用特定的贴现率,以反映特定投资的机会成本。这就需要将项目的应得收益率与金融市场中具有可比风险的其他资产的应得收益率进行比较,并且要求该项目至少能够提供和资本市场中其他可行项目一样高的应得收益率。政府的借款成本与资金如何使用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拥有较高系统性风险的项目应该要求较高的应得收益率,以补偿其增加的风险。
三、使用无风险基准率的影响
1.对股东的影响。
假设我国一个公司的经理正在考虑投资一个煤矿,该项目的投入为1500000元,投产以后每年将得到100000元的期望现金流,并且将延续下去。政府的借款利率是5%。该项目的beta系数是1.0,风险调整后的应得收益率是10%。在政府5%的基准率之下,该投资项目将得到一个“显然的”净现值500000元(100000÷0.05-1500000)。但是,这个净现值没有将投资的系统性风险考虑在内。在10%的市场应得收益率下,这个投资项目将以1500000元的成本产生一个现值为1000000元(100000÷0.1)的资产,风险调整后的净现值为-500000元。显然,这个在政府的借款利率之下被视为正净现值的投资项目,是不会被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所采用的。
如果对于低风险和高风险项目都使用5%的基准率,将会误导投资者偏好具有高期望收益率的项目。长此以往,使用银行存单利率作为基准率的我国公司的资产组合将会倾向于高期望收益率的项目。这些资产组合中的很多项目也可能具有较高的风险。从资本市场观点来看,其中的一些高收益、高风险的项目将是有损公司价值的。
2.对其他利益主体的影响。
关键词电子商务B2B模式交易成本网络经济
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渐趋成熟。电子商务的交易形式主要有B2B和B2C两种形式,在这两种形式中,B2B的电子商务市场要远大于B2C的电子商务市场,由于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与实体市场的交易过程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每个交易而言,是选择网上交易还是实体交易取决于这两种交易方式的交易成本。
1电子商务的成本构成
1.1技术成本
电子商务的技术成本包括软硬件成本、学习成本和维护成本。电子商务是各种技术结合的产物,昂贵的投资,复杂的管理和高昂的维护费用使得一些系统、技术和人才匮乏的企业望而却步。面对客户无力应付复杂的技术平台和高昂的软硬件配置的实际问题,ASP这个行业便产生了,但是这种租赁式服务的价格和质量能否为企业所接受,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电子商务的技术成本,还有待于实践的验证。
1.2安全成本
在任何情况下,交易的安全总是人们关心的首要问题,如何在网上保证交易的公正性和安全性、保证交易双方身份的真实性、保证传递信息的完整性以及交易的不可抵赖性,成为推广电子商务的关键所在。而上述交易的一系列安全要素,必须要有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保证。目前,安全标准的制定。安全产品的研制以及安全技术的开发为网上交易的安全起到了推动作用。而这些用于交易安全的协议、规章、软件、硬件、技术的安装和使用以及学习和操作定会加大电子商务的运营成本。
1.3物流成本
在电子商务中最难解决的就是物流配送。物流配送是电子商务环节的重要和最后的环节,是电子商务的目标和核心,也好似衡量电子商务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物流配送需要有商品的存放网点,需要增加运输配送人员的开支,由此增加的成本也应该经过仔细核算。有人认为,企业要增加的仅仅是配送成本,而节省的是库存成本和店面成本。试想,店面成本虽然节省了,但是存放网点的增加和配送所需的其他开支能在多大幅度上降低总成本,这仍需要在实践中摸索,而且,库存仍然是必需的。
1.4客户成本
电子商务的客户成本,指的是顾客用于网上交易所花费的上网、咨询、支付直到最后商品到位所花费的费用总和,这是一种完全依赖于网络的服务,只要消费者一开始享受这样的服务,就要承担每小时数元钱的最低成本,还不包括添置相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使用的费用。这种费用虽然不列入商家的运营成本,但是作为用户成本、却是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用户用于网上浏览、查询、挑选、支付所花费的费用超过实体交易的费用,用户便会放弃网上购物的方式。电子商务虽然孕育着巨大的商机,但是利润的真正实现,需要经过详细的论证。
2企业电子商务中交易成本分析
2.1交易成本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TheNatureofTheFirm)认为,交易成本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的契约费用。狭义的交易成本即市场交易费用,市场中平等法人之间谈判所需的费用。即寻找交易对象的费用,交易对象之间谈判的费用,交易实现的费用等。奥利弗·威廉姆森认为,交易成本分为两部分:一是事先的交易成本,即为签订契约、规定交易双方的权利、责任等所花费的费用;二是签订契约之后,为解决契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从改变条款到退出契约所花费的费用。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交易活动是稀缺的,交易成本不为零。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由协调成本和激励成本构成。协调成本是指同以下三个方面的需要相联系的成本:定价和交易及其他细节;发现买主和卖主以及他们的地址;将买主和卖主集中进行交易。激励成本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信息不完全和非对称相联系的交易成本,另一类是由于责任不完善导致的交易成本。
2.2网络经济下的交易成本理论
一般认为,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交易成本一般很低。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的突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空限制,信息在网上的传送十分迅速、便捷,缩短了时空差距,进而降低了时空成本。在传统经济条件下,由于信息交流的困难,企业要在大范围采集客户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交易成本”很高,这样就很难针对个别用户的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很难面对不同市场、不同消费者实施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可以在网上交流信息,而且信息传递和复制的成本很低,信息传播的范围又很广,不会产生由于信息传递成本所造成的重大影响,因此,企业可以广泛采集客户数据,可以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网络可以减少交易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意味着用于搜寻信息的实践、精力和财力的减少,即搜寻成本的降低,也意味着社会运行成本的降低和社会净剩余的增加。
2.3电子商务下企业交易成本的变化
电子商务下企业交易成本构成并没有与传统交易有本质的区别,仍然包括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即提供交易条件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交易合约的费用,执行交易的费用,监管违约行为并对之制裁的费用,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电子商务下的企业仍然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而存在,但是电子商务本身具有的有别于传统交易的不同特点,使企业的交易成本有很多独特之处。下面按交易过程对电子商务下交易成本的不同点进行分析。
交易前的成本。交易之前,交易双方都需要进行信息的搜索,以找到合适的交易对象。在传统交易中,交易双方的沟通需要经过许多不同的媒介,进行协调很困难。但是在电子商务条件下,网络作为众多企业和客户进行交易的虚拟市场,任何企业和客户都可以使用一些专门的网络搜索引擎,方便快捷地收集到很多对方的信息,然后从中选择合适的进行交易。交易双方可以在网络中直接相互接触,相互选择,显著地降低了搜寻成本,缩短了搜寻的时间,促进了交易的达成。
交易过程中的成本。完成信息的搜寻之后,交易双方开始接触,就交易的条款进行协商,最终达成合同。达成合同后,交易双方必须履行各自的责任,提供商品和服务。传统交易条件下,当企业和客户之间期望建立一种交易关系后,复杂的交易过程不仅加大了签约过程中的成本,而且延长了交易的时间。而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交易双方可以通过网上协商各种条款,直接在网上签订合同,减少成本的支出。
交易后的成本。交易双方在交易完毕之后,并不是银货两讫,两不相干了,企业还应对商品使用或者接受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在这些问题中,一些小的问题会经常出现,这些问题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客户完全有能力解决。解决这些问题的费用是企业交易成本的另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2.4B2B电子商务模式对交易成本的影响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交易成本分为协调成本和激励成本。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主要的模式是B2B电子商务模式。在这里,一方面,B2B电子商务模式能减少协调成本,首先,Internet减少了买主搜寻供应商的成本,这是因为在Internet中,寻找产品和比较价格比看产品目录和电话寻访要相对便宜。同样,卖主能以较低的价格找到更多的潜在顾客,而买主将找到他们原本找不到的卖主。其次,Internet为买主提供了关于产品属性更好的信息如价格和耐用性,也提供了关于卖主和买主的详细信息。但另一方面,由于在网上进行交易使买主不能实地考察交易的物品,当买主要求对交易物品的一些特征进行实地考察又会使交易成本提高。例如,在二手车市场上,某一特定地点的汽车商出手汽车给那些低收入的、年老的消费者,他们对自己的汽车很小心;而另一地方的汽车商面对的对象是那些高收入者并且很随意的顾客。假设所有可见的汽车特征是一样的,第一个地方的汽车商将寻找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汽车;而另一个地方的汽车商将寻找性能差但能修复的汽车。我们知道,汽车的性能不通过马达的声音和实地考察是难以了解的,那么在网上竞卖的那些汽车是难以区分的。其结果是汽车同买主的搭配可能会恶化。在这里汽车供应的组成部分并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没有逆向选择,或者说没有事先的信息不对称,这对我们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交易成本的激励成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信息不完全和非对称相联系的交易成本,另一类是由于责任不完善引起的交易成本。当交易的各方并不都具有决定是否接受交易协议的能力,以及这些协议是否真的能被实行的相关信息时,就导致了第一类的激励成本。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买主来说,为了评估卖主的商品特性而实地考察商品是值得的,这是因为在网上进行交易有些信息会遗漏。如果在实际交易中的逆向选择(即事先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进一步恶化,这些被遗漏的交易对象的信息就会转化为效率的损失。举个例子,假设汽车所有可观察到的特征都是一样的,卖主会试图专门出售那些马达声刺耳的汽车。买主如果经常在网上出售这种类型的物品,买主愿意为这种物品支付的程度会下降,这会导致高质量的卖主退出市场。第二类的激励成本是由于交易各方不能履行他们的承诺而引起的。B2B电子商务可能会减少或者增加这些成本。一方面,通过规范交易程序,在网上交易会减少这些成本;另一方面,买主可能会为了避免在网上了解产品的中间费用而直接同卖主联系,从而增加这些成本。
3结语
电子商务是一种崭新的经济运行范式,笔者认为,电子商务相对于实体交易在三个方面降低了企业的成本。首先,减少了采购成本,企业通过互联网能够比较容易的找到价格最低的原材料供应商,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其次,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供应链管理;再次,有利于实现精确的存货控制,企业从而减少了库存或消灭库存。这样,通过提高效率或挤占供应商的利润,便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在网上交易会使企业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在网络经济的环境下,电子商务市场也将得到进一步延伸。
参考文献
1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Soon—yongchoi,DaleStahl,AndrewB.Winston.张大力,刘维斌译.电子商务经济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汽车中电器的技术含量和数量是衡量汽车性能的一个重要标志。汽车电器技术含量和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汽车性能的提高。但汽车电器的增加,同样使汽车电器之间的信息交互桥梁———线束和与其配套的电器接插件数量成倍上升。在1955年平均一辆汽车所用线束总长度为45米;而到了2002年,一辆汽车所用的平均线束总长度达到了4000米。线束的增加不但占据了车内的有效空间,增加了装配和维修的难度,提高了整车成本,而且妨碍了整车可靠性的提高。
为了在提高性能与控制线束数量之间寻求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一种基于数据网络的车内信息交互方式———车载网络。
车载网络采取基于串行数据总线体系结构,这是业界的共识。在各种串行数据总线中,最常见的是PC机上的串口UART,因此最早的车载网络是在UART的基础上建立的,如通用汽车的E&C、克莱斯勒的CCD、福特的ACP、丰田的BENA等车载网络都是UART在汽车上的应用实例。UART在汽车上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汽车电器系统在融入汽车电子之后,再一次向汽车网络化方向迈进。
由于汽车具有强大的产业背景,随后车载网络由借助通用微处理器/微控制器集成的通用串行数据总线,逐渐过渡到根据汽车具体情况,在微处理器/微控制器中定制专用串行数据总线,如CAN、LIN、Byteflight和FlexRay等都是为汽车定制的专用串行数据总线。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下属的汽车网络委员会,为了规范车载网络的研究设计与生产应用,按网络的传输速率将车用总线划分为A、B、C三类。车载网络的分类标志着业界已接纳车载网络这一全新的技术,并使其进入产业化阶段。
现代车载网络显示了在现代汽车中从复杂的动力系统到简单的座椅、车灯、车门控制,从集成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的车载导航仪到单一的音响喇叭,处处可见网络的踪迹,网络已成为各汽车电器/汽车电子之间的信息纽带。
产业化进展迅速
网络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不但增强了汽车的性能,而且减少了线束的用量。2003年6月在南京菲亚特下线的“派力奥·周末风”,由于采用了汽车整体车载网络技术,从而减少了23的线束,降低元件重量2.8千克。在“派力奥·周末风”中,车载网络将前照灯照明、前/后窗自动玻璃清洗控制、转向灯控制、后风窗雨刮器、内部照明系统、单点触电动窗自动升降、电子防盗系统通过网络连为一体。
由于车载网络不但增强了汽车性能,而且还降低了整车汽车电器/汽车电子系统的成本。为此收集了一些数据,希望从这些数据中能反映出车载网络的发展过程和现状。
近两年在中国生产,价格在8万元~20万元之间,采用车载网络的轿车、SUV情况。价格在20万元以下的轿车属于普及型轿车,但车载网络却在近两年在中国生产的普及型轿车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说明车载网络已在轿车中进入产业化阶段,它不再是高档轿车独享的专用高级技术。说明CAN总线已成为普及型轿车车载网络的主流。
在车载网络的发展过程中,通信介质已日益引起关注,目前POF已得到大量应用。此前德国宝马汽车公司宣布在2002年3月上市的最高级新款轿车“BMW7”系列中采用了50米POF。它表明大量采用POF车载网络的汽车已经开始进入实用阶段。
数据通信对速度的要求是永无止境的。在车载网络的发展过程中,介质的通信速度是制约车载网络应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POF在汽车上的成功应用,不但推动了以Byteflight、FlexRay和MOST等现有的以POF为介质的高速车载网络的产业化应用,而且为下一代车载网络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人类生活空间的拓展,IT融合于汽车之中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作为IT装置之间实施信息交互媒介的网络,将会有更多类似于IEEE1394、Bluetooth等IT领域应用的网络向汽车渗透。
中国机会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对中国巨大的轿车市场,世界上各大汽车制造商纷纷与国内汽车制造厂合作生产轿车,并且所生产轿车的技术含量正逐渐与世界同步。据相关资料报道,近年来在国内生产的轿车中,汽车电子在汽车中所占的比例及其汽车电子的技术含量已超过世界轿车的平均水平。
目前国际汽车工业广泛采用系统开发、项目平台、全球采购、模块化供货等运作方式。最近上海、浙江、广东已在不同程度上起动了汽车电子产业。政府的支持、市场的需求为中国汽车电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车载网络是典型的实时嵌入式网络系统,而中国拥有较多的嵌入式系统开发人员,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这是中国汽车电子的发展机遇,也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车载网络在中国的发展机遇。
在“十五”国家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下,由清华大学与北京客车厂等单位开发的燃料电池城市客车、天津清源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研发的XL纯电动轿车、由奇瑞汽车公司等合作单位研发的纯电动轿车都采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载网络。目前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汽车电子应用技术研究组在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下,专注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载网络CAN总线塑胶光纤集线器的研发。赛弗CC6450BY采用了CAN总线标志着车载网络在中国自有品牌汽车中的产业化进程开始了。
而车载网络作为连接车内机械、电器和电子信息的纽带,是整车的核心技术,而国内汽车工业的现状将注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载网络的大量运用还需要汽车企业和相关技术开发商付出大量的努力。
串行数据总线特点
在计算机技术中,数据总线分为并行数据总线和串行数据总线,串行数据总线是将数据按bit流的方式通过一根或多根通信介质实施信息交互的一种数据通信方式,它的特点是占用信道少、信息容量大。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电视机红外线遥控、以太网、ADSL、USB、RS232等都属于串行数据总线范畴。它和电气信号连接方式的本质区别是信息容量大。由于串行数据总线占用信道少,因此它是内嵌微处理器/微控制器智能零部件或设备与外界实施信息交互的主要方式,在通用微处理器/微控制器中一般集成了一种或数种串行数据总线。
·车载网络的分类
车载网络的分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基于传统的SAE总线分类,另一种是新型专用总线。
传统的SAE总线分类:A类面向传感器/执行器控制的低速网络,数据传输位速率通常只有1Kbps-10Kbps,主要应用于电动门窗、座椅调节、灯光照明等控制;B类面向独立模块间数据共享的中速网络,位速率一般为10Kbps-100Kbps,主要应用于电子车辆信息中心、故障诊断、仪表显示、安全气囊等系统,以减少冗余的传感器和其他电子部件;C类面向高速、实时闭环控制的多路传输网,最高位速率可达1Mbps,主要用于悬架控制、牵引控制、先进发动机控制、ABS等系统,以简化分布式控制和进一步减少车身线束。
·POF特性
关键词:零营运;流动;资金管理;收益;风险;途径
0前言
以零营运资金为目标,对企业的营运资金实行“零营运资金管理”的方法,已成为90年代以来企业财务管理中一项卓有成效的方法。在我国随着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加强,企业理财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因此,“零营运资金管理”的方法,对我国企业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营运资金的管理问题
营运资金,从会计的角度看,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会计上不强调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关系,而只是用它们的差额来反映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不利于财务人员对营运资金的管理和认识;从财务角度看营运资金应该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关系的总和,在这里“总和”不是数额的加总,而是关系的反映,这有利于财务人员意识到,对营运资金的管理要注意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内可超过一年的营业周期内实现变现或运用的资产,流动资产具有占用时间短、周转快、易变现等特点。企业拥有较多的流动资产,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财务风险。流动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主要包括以下项目: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存货。
流动负债是指需要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流动负债又称短期融资,具有成本低、偿还期短的特点,必须认真进行管理,否则,将使企业承受较大的风险。流动负债主要包括以下项目: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税金及未交利润等。
为了有效地管理企业的营运资金,必须研究营运资金的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营运资金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周转时间短。根据这一特点,说明营运资金可以通过短期筹资方式加以解决。
2数量具有波动性。流动资产或流动负债容易受内外条件的影响,数量的波动往往很大。
3非现金形态的营运资金如存货、应收账款、短期有价证券容易变现,这一点对企业应付临时性的资金需求有重要意义。
4来源具有多样性。营运资金的需求问题既可通过长期筹资方式解决,也可通过短期筹资方式解决。仅短期筹资就有:银行短期借款、短期融资、商业信用、票据贴现等多种方式。
财务上的营运资金管理着重于投资,即企业在流动资产上的投资额。因而,要了解“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就要首先了解营运资金的重要性。
营运资金管理是对企业流动资产及流动负债的管理。一个企业要维持正常的运转就必须要拥有适量的营运资金,因此,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公司财务经理有60%的时间都用于营运资金管理。要搞好营运资金管理,必须解决好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两个方面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企业应该怎样来进行流动资产的融资,即资金筹措的管理。包括银行短期借款的管理和商业信用的管理。
可见,营运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资金运用和资金筹措的管理。
第二,企业应该投资多少在流动资产上,即资金运用的管理。主要包括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存货管理。
二“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
“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从营运资金管理的着重点出发,在满足企业对流动资产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企业在流动资产上的投资额,并大量地利用短期负债进行流动资产的融资。“零营运资金管理”是一种极限式的管理,它并不是要求营运资金真的为零,而是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尽量使营运资金趋于最小的管理模式。“零营运资金管理”属于营运资金管理决策方法中的风险性决策方法,这种方法的显著特点是:能使企业处于较高的盈利水平,但同时企业承受的风险也大,即所谓的高盈利、高风险。具体表现为:
1丰富的收益。一般而言,流动资产的盈利能力低于固定资产,短期投资的盈利低于长期投资。如工业企业运用劳动资料(厂房、机器设备等)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通过销售转化为应收账款或现金,最终可为企业带来利润。因此,通常将固定资产称为盈利性资产。与此相比,流动资产虽然也是生产经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除有价证券外,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只是为企业再生产活动正常提供必要的条件,它们本身并不具有直接的盈利性。又因为短期负债对债权人来说偿还的日期短、风险小,所以要求的利率就低,而债权人的利率就是债务人的成本,因此,短期负债的资金成本小于长期负债的资金成本。
把企业在货币资金、短期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和存货等流动资产上的投资尽量降低到最低限度,可以减少基本无报酬的货币资金和报酬较低的短期有价证券,将这些资金用于报酬较高的长期投资,以增加企业的收益;同时减少存货可使成本下降;减少应收账款可降低应收账款费用以及坏账损失。大量地利用短期负债可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而且短期负债的弹性大、办理速度快,能及时弥补企业流动资产的短缺。显然,由于降低了企业在流动资产上的投资,就可以使企业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费用,从而可以增加企业盈利。
2潜在的风险。从风险性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大于流动资产。由流动资产比固定资产更易于变现,其潜在亏损的可能性或风险就小于固定资产。当然,固定资产也可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将其变为现金,但固定资产为企业的主要生产手段,如将其出售,则企业将不复存在。因此,除了不需用固定资产出售转让外,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固定资产未到迫不得已时(如面临破产)是不会出售的。所以,企业固定资产的变现能力较低。企业在一定时期持有的流动资产越多,承担的风险相对越小;反之,企业持有的流动资产越少,所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大。另外,大量地利用短期负债,同样也可能导致风险的增加。一般来说,短期筹资的风险要比长期筹资要大。这是因为:第一,短期资金的到期日近,可能产生不能按时清偿的风险。例如,企业进行一项为期三年的投资,而只有在第三年才能会有现金流入,这时企业如果利用短期筹资,在第一、第二年里,企业就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因为企业的投资项目还没有为企业带来收益。但如果企业采用为期五年的长期筹资的话,企业就会从容地利用该投资项目产生的收益来偿还负债了。第二,短期负债在利息成本方面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采用长期筹资来融通资金,企业能明确地知道整个资金使用期间的利?
根据上面的观点,“零营运资金管理”原理的应用将使用权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首先,企业有延期风险,即企业在到期日不能偿还债务的风险。如果企业需要延期,但会由于一些无法预料的因素而不能延期,如当短期负债到期时,企业的经营善变坏,以至债权人不肯延期;或在延期时,正好赶上国家经济不景气,市场上资金私有制,而无法继续延期;其次,短期负债利率的具有很大的波动性,企业无法预测资金成本,也就无法控制利息成本;再次,企业为了减少应收账款,变信用销售为现金销售,可能会丧失客户,从而影响销售的增长。
尽管存在着高风险,但“零营运资金管理”仍不失为一种管理资金的有效方法。“零营运资金管理”在具体操作上,以零营运资金为目标,着重衡量营运资金的运用效果,通过营运资金与总营业额比值的高低来判断一个企业在营运资金管理方面的业绩和水准。由于“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出发点是尽可能地降低在流动资产上的投资额,因而营运资金在总营业额中所占的比重越少越好。这就是“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含义所在。“零营运资金管理”强调的是资金的使用效益。如果资金过多地滞留在流动资金形态上,就会使企业的整个盈利降低。简而言之,“零营运资金管理”就是将营运资金视为投入资金成本,要以最小的流动资产投入获取最大的销售收入。
三实现“零营运资金管理”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势头,正走向融资模式多元化之路:由原来的单纯依赖银行贷款,向以银行贷款为主、创新融资为辅,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委托贷款、房地产信托、房地产投资基金(REITs)、IPO、股权融资等成为房地产企业新的融资选择,从而实现降低融资成本、确保资金链安全、提高资金使用灵活性的目的。
一、多元化是房地产资金需求特点的内在要求,其发展加速受宏观调控影响与市场机会驱使,也符合国外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经验。
(一)宏观调控诱发和推动了融资多元化的进程
一般而言,国内房地产开发项目资金的筹集渠道主要有自有资金、预售所得款项及银行借贷三方面。但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自筹资金主要来源于商品房销预售收入,而大部分销预售收入来自购房者的银行按揭贷款,订金和预收款也有一部分来自银行贷款,因此,房地产开发中直接或间接使用银行贷款的比例较高。人民银行《2004年房地产金融报告》中指出,该比重在55%以上,有统计更认为该比重高至70%。这就意味着在房地产企业高负债运营模式下,其面临的风险将大部分由银行埋单,通过宏观调控保障金融安全成为必须。为此,2003年之后,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在化解金融潜在风险的同时,也掐住了房地产企业的咽喉,使大部分企业资金链趋紧、资金成本上升、运营效率降低,不得不在创新融资渠道方面寻求突破。
(二)海外资金高调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加速了融资多元化发展
海外资金一直看好人民币的升值潜力,本币升值导致的汇兑损益将降低投资房地产的整体持有成本,同时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为海外资金提供了良好的回报预期。2005年8月人民币汇率机制调整,人民币小幅升值政策加剧了对人民币长期步入升值通道的预期,更提高了中国对外资的的吸引力。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中国房地产行业长期向好的前景促使海外资金长期内持续流入中国房地产业。
(三)大型房地产企业成为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内在推动者
宏观调控使行业分化和整合加剧。资金实力弱、融资难度大的小企业和项目公司面临破产危机,其控制下的在建及储备项目近乎闲置;中等开发商中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在资金、规模方面面临压力和挑战。与小企业求生存、中型企业求稳健的情况形成对比的是,大型房地产开发商抓住市场优胜劣汰和资源整合的机遇,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用相对低的成本加快收购兼并步伐,扩大项目用地储备量,完善区域布局,进一步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四)房地产行业资金需求特点是融资多元化的内在要求
房地产开发具有投资规模大、开发周期长、投入期与回收期不一致等特点,客观上决定了房地产行业的资本密集型特点,决定了房地产企业必须通过其他融资渠道--而不是银行借款--解决资金使用的灵活性、及时性问题。事实上,国际房地产金融市场以房地产信托基金为主体的多元化模式也代表了未来中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实践和发展方向。
二、在多元化融资格局下,银行贷款仍将占据主要地位,同时随着市场发展和房地产企业的不断成熟,银行房地产业务中的银企关系、产品体系、创新格局将面临全新解构。
(一)银行借款的主体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以银行贷款为主、阶段性组合融资模式、融资渠道多元化的格局是发展方向
首先,在有效控制风险和不超越政策限制的前提下,各行对房地产信贷业务的投放力度并未放松,始终保持了谨慎的乐观态度。人民银行《200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0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9.5万亿元,同比增长13.0%;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2.77万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房地产开发商贷款余额为9141亿元,增长17%;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84万亿元,增长15.8%。尽管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及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的增幅同比回落,但增长势头仍然高于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的总体增长水平,其中房地产开发商贷款自2005年7月以来保持了稳步上升趋势。
其次,尽管眼下房地产金融多元化正风生水起,但短期内实现大发展的可能性较小,大部分企业仍然主要通过银行借款、房地产信托、自我融资满足资金需求。从市场选择和资金流向看,融资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有实力雄厚、业绩优秀、品牌出众、居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房地产企业,才有足够实力、精力和人力进行这样的尝试,也只有和这些大企业合作,资金提供方--无论是海外资金还是国内资金--才可能得到稳定、较高的回报。另外,从目前已经存在的各创新融资渠道现状看,现实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的不顺:受人民银行212号文件影响,房地产信托资金介入房地产企业的难度加大、门槛抬高,企业在项目储备和建设初期的资金缺口再次出现“补缺者”缺失;目前我国中长期债券市场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短期融资券市场发展迅速,但基于房地产企业资金利用和开发周期的特殊性,能否让房地产企业通过发债进行短期融资尚属未知;自2001年国内资本市场恢复房地产企业IPO上市以来,成功上市的房地产专业公司寥寥可数,上市门槛依然很高;内地物业要实现在香港上市REITs,面临着如何合法申请到国外的一家项目公司(SPV公司)与之关联、以使内地物业可以在法律上以海外物业身份出现的操作难题,其间还需经过外汇管理局、商务部、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审批,程序繁琐。
再次,商业银行仍然是国内最主要的资金供应方,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的金融资源,这种优势短期内较难发生大的逆转。根据《200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5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总量为31507亿元,其中贷款24617亿元,占比78.1%。
最后,如前所述,房地产融资格局多元化趋势是宏观调控背景下,银行贷款融资受限后的被动选择,但根本上符合房地产投资的资金需求特点,也被国外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的实践所验证,房地产金融市场多元化符合房地产业发展的要求,符合国家保护整个金融及银行体系安全的要求,是大势所趋。以银行贷款为主、阶段性组合融资模式、融资渠道多元化的格局,是下一阶段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
(二)银企关系、银行房地产业务产品体系及创新格局面临全新解构
在宏观调控和房地产企业融资多元化的背景下,银行房地产业务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银行与房地产企业关系由借贷关系向立体多维的方向发展。第二,随着企业金融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的发展,银行对房地产企业的服务也开始由单一信贷产品向信贷业务、中间业务、投资顾问、技术型创新服务等结合的金融整体解决方案发展。第三,政策创新、流程创新、监管创新成为房地产信贷业务创新的新重点。
自考论文答辩程序和普通高校毕业生答辩要求相同.在考生论文写完后,由主考校统一安排相关学科的教师,组成答辩小组,进行答辩.首先由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论文观点并做简要陈述.然后由答辩小组就论文提问,问题多少应人而异.然后,会给学生留出准备时间.准备完毕,考生需针对老师的提问,一一作答.然后,在考生回避的情况下,由答辩小组集体商议,给出成绩,成绩分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一旦答辩成绩没有达到优或良,就不能获得学位.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阶段认真收集资料,论点要正确,论据要充分,还要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观点新颖,与实际结合紧密的论文最受欢迎.最忌讳生搬硬抄,甚至请人,一旦被发现,肯定不能通过.如果感觉时间太仓促,自信心不足,也可以申请随下一期一起参加答辩,不影响成绩.只是毕业时间要受影响.考生申请撰写论文时,需已完成所有规定科目的考试,并且时间环节的考试也已通过.
考生获得成绩的时间一般在6月15日和12月15日前后,地点在各区县.
自学考试本科生撰写本科毕业论文的程序:
自考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一般要经历下列几个过程:1、资格审定;2、交费并指定指导教师;3、听论文讲座;4、考生撰写论文提纲并接受指导教师指导;5、论文答辩。
1、资格审定
凡按专业考试计划取得本科规定的全部课程(含笔试及课程实践考核)合格成绩的考生,可在规定的时间(上半年6月下旬、下半年12月下旬,具体日期详见当月《北京考试报》),携带:准考证、专接本证明(或专科毕业证书原件)、各科考试成绩单及免考证明、个人的论文选题方向,到指定地点进行资格审定,符合要求者,即可进入下一程序。
2、交费并指定指导教师
考生在通过资格审定后要在规定时间(通常一周左右)到主考院校办理交费手续。主考院校在收取相关费用后,将依据考生事先申报的选题方向,为考生指定指导教师,并告知考生指导教师的具体联系方式。在与指导教师联系前,考生应结合选题尽可能多地搜集有关资料,通过归纳、消化初步形成论文写作的思路,以便于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使指导教师能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
3、论文讲座
什么叫论文?怎样选题?怎样收集材料、提炼观点?怎样结构文章?这些都是考生在论文写作前普遍感到困惑并将影响论文写作质量的关键问题。论文讲座的目的就是帮助考生理清思路,解除困惑,并最终顺利完成论文。因此,这也是考生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环节。论文讲座的时间通常安排在交费前后,由高校相同或相关专业的教师主讲。
4、考生撰写论文提纲并接受教师的指导
在与指导教师第一次见面后,考生将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对已有的写作思路进行丰富或修正,并形成论文写作提纲。对于写作者来说,提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成效。毫不夸张地说,写好了论文提纲,也就等于完成了论文写作任务的一半。这里需要提醒考生的是,论文的正式写作应在提纲得到指导教师的认可后方可展开;论文从提纲到成稿,一般要经历多次反复。考生应虚心接受导师的指导,认真地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
5、答辩
论文在正式定稿后,考生将进入论文写作的最后一个环节—答辩。答辩前,考生应将定稿后的论文按要求打印若干份交给有关教师,以备答辩之需。
论文答辩通常在5月底或11月底前进行(具体安排由各主考院校确定)。论文答辩的程序基本由三项组成:考生简要地阐述论文的写作动机、内容梗概和基本的观点;答辩小组成员就考生论文内容进行提问;如果答辩小组认为必要,还会对涉及论文的专业范围内的其他问题加以提问。这些提问都需要考生认真加以回答,并会影响到考生的论文成绩。
6、关于论文写作周期与考核方式的说明
对于大多数专业而言,从资格审定到论文答辩结束,前后不过5个月左右。但也有例外,如计算机及应用、建筑工程等专业,其毕业设计周期为一年。
此外,与多数专业的毕业考核方式不同,英语专业采用的不是论文写作答辩的方式,而是分英语国家文学、英美社会文化、翻译三个方面采用现场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会影响到考生的论文成绩。
6、关于论文写作周期与考核方式的说明
大部分企业的物资成本预算以及管理控制都浮于表面,把物资成本管理视为一个名词,视为一个最终结果,事后控制仍然没有前移到事中控制和事前控制上来。也有一些企业的物资成本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记账、算账、结帐这一流水帐管理水平上,停留在帐目清楚,收支平衡就是成本管理的错误认识上。也有的企业把物资成本管理重点定位在采购的低成本策略上,往往都会因此而忽视质量因素,忽略对未来收益影响的因素,而最终也会由此带来更大的损失,也有很多企业因为物资采购的质量问题致使出现亏损或破产。还有更多的企业以时间就是金钱为导向,在物资管理过程中最重视的是生产效率,却忽视了质量管理和物流供应,致使物资的管理出现材料不足的情况下为抢工抢时而高价购进,或价高质低购进物资保生产,根本就不考虑成本控制的问题。然而,未来市场的走势是不可预测和把握的,而现实物资成本管理却是可以规范和控制的,这是一个短期与长期的规划问题,也是决策问题,更是决定企业盈利与亏损的战略问题。没有远见,必有近忧也正是这个道理。基于此,企业必须立足长远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物资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因物资在企业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所以对物资管理的成本控制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只要在物资管理上通过改进管理方式,规范调查、采购、发放、使用、核算的各个流程,就可以实现对物资成本的高效控制。降低了物资成本,回报的就是经济效益。而物资材料的成本又有巨大的可控空间,足见物资材料成本控制对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权衡关系和重要地位。
2.物资管理的概念
物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各种物资的计划编制、采购订货、运输组织、库存保管、合理供应、领发、回收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所需的各种物资是指企业进行生产所必需的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在生产成本构成中,物资成本占总成本的60%以上,加上运杂费可能会高于70%,因此,物资管理对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物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国企转轨发展过程中,原有的成本管理模式已逐步被抛弃,新的模式尚未形成,再加上市场很不规范,大量的问题待以解决。
3.1物资管理的形式简单
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只注意生产过程的管理,忽视经营全过程的管理,只注意成本水平本身的高低,忽视成本效益水平的高低,只注重节约,忽视质量索赔的管理等方面。这些问题是企业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把物资管理的定位过于局限,以致于不能拓展管理思路,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型。
3.2物资管理水平较低
问题主要集中在管理失控、统计失真、补偿不足和组织软化等方面,简要的讲就是企业在物资管理中把物资的平均值因管理漏洞造成附加升值,本应平衡在生产总成本的平均值下的物资成本的系数超限所造成的物资失控,并由于管理过于松懈,造成物资统计数据不准,在进料与供应间产生误差,无端造成物资成本的增加。
3.3物资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
从物资的管理方法来看,事前、事中和事后物资管理相互脱节,许多企业的物资管理只有事后的核算和简单的分析,缺乏科学的事前物资预测和决策,缺乏严格的事中物资控制和事后考核。从物资管理手段来看,仍以手工操作为主,缺少现代化管理手段。主要表现在企业物资管理中的电算化程度偏低,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的运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计算机在物资管理中的巨大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
4.加强企业物资管理成本控制建议
4.1加强对物资供方的评价
调查时,调查人员要对物资供应方的产品质量、生产规模、供货能力、价格水平、售后服务、企业信誉、产品环保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对长期供货的物流企业要对其营业执照的有效性、经营范围、进货渠道、产品质量、企业信誉、资金状况等进行评价。评价后,参加调查人员应向项目经理或主管领导详细汇报调查情况,最终确定合格供方。
4.2认真编制物资采购计划
在确定生产项目后,技术部门应根据招投标文件的生产数量清单提出项目物资总需求,总需求须列出物资名称、品种、规格、数量(以初步设计文件为基础招投标的项目提出总需求参考),总需求报项目总工审核后交项目经理批准,由项目经理根据采购权限确定采购方式。
4.3实施阳光采购
采取招标采购和比价采购的方式实施阳光采购。统一招标时,由项目部经理提报需要招标的物资(设备)需求清单。招标工作比照《物资招标采购工作程序》实施,招标结束,由项目部与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如有特殊要求必须由公司或上级单位签订合同的除外),采购合同签订后报上一级物资部门备案。不适宜进行招标采购时,由项目部按照“货比三家”的原则组织比价采购。一次采购总金额超过限额的物资,必须进行比价并遵循“三人同往”的原则,并不得超过市场价,不能三人同往时须经项目经理同意。
4.4引入物流供应链
供应链是一个由原材料供应商、营运商、仓储商、生产企业、销售商、零售商、顾客组成的链式结构。供应链管理理论采用系统论的观念和方法,整合整个供应链的各个部分对物流进行系统管理,提高物流流动效率,降低流动成本。物资的管理应遵循它的物流特点来制订在整个供应链中的职能活动。
【关键字】中小企业;银行融资;融资成本
融资成本是公司融资时,向资金融出方支付资金使用费,向中介机构支付中介费,以及产生的其他相关代价。一般情况下,按照融资来源划分的各种主要融资方式融资成本的排列顺序依次为:财政融资、商业融资、内部融资、银行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银行融资是企业最常见的融资形式,信誉高的企业可以直接向商业银行进行各种融资,一般企业需要担保、财产抵押、票据质押进行融资,这些都是企业容易做到的,是企业大众化的融资形式。但由于市场运行规律、中小企业的先天弱质及金融业的经营特点,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讲,企业的资金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内源融资;二是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指企业不依赖于外部资金,而主要通过以前的利润留存进行资本纵向积累的一种融资方式。外源融资主要指经济主体直接进入证券市场,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它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而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从一开始就选择劳动密集型的投入结构,这种投入结构所需要的配置资本相对低下,一般可以通过自筹得到解决,或者说,内源融资正好与这种投入结构的低成本相适应,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内源融资,但这种金融安排只适用于处在初创时期的企业,当企业发展进入追求技术进步与资本密集的阶段,则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仅包容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的“正规”资本市场规模过小,不能满足大量企业证券发行与转让的需要;并且,由于受到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限制,交易所的容量不可能无限扩张。世界最大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数量不过2600多家,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则不足2000家。如果将资本市场缩小化为股票交易所,则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必将被排斥于资本市场之外,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则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发展时期。同时,民间金融活动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利率不规范,容易引发纠纷,而且为大量非法资金提供了活动空间等原因而大都属于政府限制的范畴。因此,在我国,不论是现在还是可以预见的将来,以商业银行为主,其它金融机构为辅的中小企业信贷资金供给格局不会有太大的改变,银行融资将依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
然而,我国中小企业与银行的融资交易进行的并不顺利,一方面,大量的资金“躺”在银行里,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又缺乏资金,大量中小企业“贷款难”。尽管如此,对中小企业来说,银行信贷融资方式相对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而言仍是有效率的。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资金交易的不顺畅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利率管制
商业银行对每笔贷款的审核程序一样,无论贷款金额多少,都需经过信用评估、企业财务分析、提出调查报告和贷款委员会审查等一系列程序,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单位成本相对较高;加上中小企业一般比国有企业规模小,其信息披露也远不如国有企业完善,如果银行的收入不足以抵补这些成本,就可能对中小企业“惜贷”,因此,更高的利息收入能够鼓励商业银行更多地考虑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
目前许多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在7-8%,利率浮动幅度虽然不大,但能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并不多。在交易费用存在的情况下,银行更偏好贷款给大企业,做“批发业务”,而放弃向小企业贷款,不愿做“零售业务”。在交易费用存在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支付的利息是商业银行向企业贷款的机会利率,若贷款利率与机会利率之间的差额很小,则商业银行会停止向企业贷款;若贷款利率与机会利率之间的差额比较小,则商业银行只向大企业贷款,不向中小企业贷款;若贷款利率与机会利率之间的差额相当大,则商业银行就既向大企业贷款,又向小企业贷款。因此,要从根源上治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放宽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标本兼治的良策。
(二)融资体制的国有经济导向
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并没有改变融资体制的国有经济导向。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依存关系在现行的融资体制中仍具有不可拆解的性质,国有企业的社会地位和责任事实上锁定了商业银行的地位和责任,同时也决定了改革过程中金融资源的配置结构。这种融资体制对于民营性质的中小企业而言是“外生”的而很难与之相兼容。
体制的排斥性一方面表现为商业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放贷而承担额外的风险;另一方面表现为商业银行宁愿将钱放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账户上,也不愿意贷给有效率的民营企业。目前,由于商业银行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如何规避风险上,因此,它们对那些预期的高回报、高风险的项目已经失去兴趣。央行要求各大专业银行推行个人贷款负责制后,更没有银行愿意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了。
(三)信用担保机构
我国企业信用制度尚在建立中,个人信用更为落后,全社会有信用危机感。在信用缺失的情况下,银行为了减少呆坏账,保障本金回流和增值,从1998年起,普遍推行了贷款抵押、担保制度,纯粹的信用贷款己经很少。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少,土地、房屋等抵押物不足等特点,因而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需要第三方提供保证,这就有赖于信用担保制度的完善。
信用担保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保证结合在一起的中介服务活动,它介于企业和银行之间,担保人对银行做出承诺,对企业提供担保,从而提高企业的资信等级,帮助企业获取发展资金。但是,目前信用担保机构在数量上的匾乏、运作方式上的不规范不仅无法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而且也阻碍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四)信贷歧视
尽管许多中小企业逐渐呈现出经营绩效较好、产权结构较为完善、资本结构因依托于内源融资机制也较为完备的优势,它们却很难与商业银行建立普遍的金融联系。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歧视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所有制歧视。在我国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国有中小企业仅占总数的
24%左右,民营中小企业成为其主流,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存在所有制“不兼容”问题,影响银行授信。国有银行不愿也没有必要因为给民营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而承担额外的风险。即便是民生银行这样的纯粹的民营银行,主要客户也是大企业(包括民营大企业)和大项目。二是客户评价标准歧视。商业银行现行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是针对较大型企业制定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使用的是同一种信用等级评定办法,而大企业的各项信用指标是中小企业无法相比的,该评定办法过于强调企业资产规模,从而造成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相对较低。这种状况客观上对中小企业形成了信用标准歧视,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信心。
(五)企业自身
现实中,中小企业违约行为已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随着银行信贷业务趋于谨慎,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更加不愿意贷款给信用度低、风险度高的中小企业。据权威部门统计,在没有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中有22.5%是由于自身信用不佳造成的,这就是常说的“道德风险”。
总结
要解决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政府以及金融机构三方面的协调合作。
对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增强信用意识,规范财务制度,健全财务报表,加大信息披露力度,给银行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严格按照合同要求使用银行贷款并按时归还银行贷款本息,杜绝逃费银行贷款债务行为,提高自身素质。
金融机构加强贷款产品的设计以及信贷业务的创新,以满足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创新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担保方式,如民营企业联保、仓单质押等,既方便民营企业贷款,又减轻其担保费用负担;政府倡导建立由民间发起、民间参股的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小银行的建立有利于激活国有银行的活力,提高国内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完善银行业整体架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建立完善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来分散和降低信贷风险;探索建立贷款保险制度来适当转移贷款风险,从而增强商业银行的放贷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穆争社.“浅析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中存在的问题”,《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3.3
2.牟伟明.“企业融资成本新探”,《经济师》,2003.8
【关键字】中小企业;银行融资;融资成本
融资成本是公司融资时,向资金融出方支付资金使用费,向中介机构支付中介费,以及产生的其他相关代价。一般情况下,按照融资来源划分的各种主要融资方式融资成本的排列顺序依次为:财政融资、商业融资、内部融资、银行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银行融资是企业最常见的融资形式,信誉高的企业可以直接向商业银行进行各种融资,一般企业需要担保、财产抵押、票据质押进行融资,这些都是企业容易做到的,是企业大众化的融资形式。但由于市场运行规律、中小企业的先天弱质及金融业的经营特点,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讲,企业的资金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内源融资;二是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指企业不依赖于外部资金,而主要通过以前的利润留存进行资本纵向积累的一种融资方式。外源融资主要指经济主体直接进入证券市场,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它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而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从一开始就选择劳动密集型的投入结构,这种投入结构所需要的配置资本相对低下,一般可以通过自筹得到解决,或者说,内源融资正好与这种投入结构的低成本相适应,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内源融资,但这种金融安排只适用于处在初创时期的企业,当企业发展进入追求技术进步与资本密集的阶段,则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仅包容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的“正规”资本市场规模过小,不能满足大量企业证券发行与转让的需要;并且,由于受到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限制,交易所的容量不可能无限扩张。世界最大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数量不过2600多家,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则不足2000家。如果将资本市场缩小化为股票交易所,则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必将被排斥于资本市场之外,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则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发展时期。同时,民间金融活动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利率不规范,容易引发纠纷,而且为大量非法资金提供了活动空间等原因而大都属于政府限制的范畴。因此,在我国,不论是现在还是可以预见的将来,以商业银行为主,其它金融机构为辅的中小企业信贷资金供给格局不会有太大的改变,银行融资将依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
然而,我国中小企业与银行的融资交易进行的并不顺利,一方面,大量的资金“躺”在银行里,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又缺乏资金,大量中小企业“贷款难”。尽管如此,对中小企业来说,银行信贷融资方式相对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而言仍是有效率的。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资金交易的不顺畅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利率管制
商业银行对每笔贷款的审核程序一样,无论贷款金额多少,都需经过信用评估、企业财务分析、提出调查报告和贷款委员会审查等一系列程序,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单位成本相对较高;加上中小企业一般比国有企业规模小,其信息披露也远不如国有企业完善,如果银行的收入不足以抵补这些成本,就可能对中小企业“惜贷”,因此,更高的利息收入能够鼓励商业银行更多地考虑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
目前许多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在7-8%,利率浮动幅度虽然不大,但能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并不多。在交易费用存在的情况下,银行更偏好贷款给大企业,做“批发业务”,而放弃向小企业贷款,不愿做“零售业务”。在交易费用存在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支付的利息是商业银行向企业贷款的机会利率,若贷款利率与机会利率之间的差额很小,则商业银行会停止向企业贷款;若贷款利率与机会利率之间的差额比较小,则商业银行只向大企业贷款,不向中小企业贷款;若贷款利率与机会利率之间的差额相当大,则商业银行就既向大企业贷款,又向小企业贷款。因此,要从根源上治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放宽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标本兼治的良策。
(二)融资体制的国有经济导向
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并没有改变融资体制的国有经济导向。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依存关系在现行的融资体制中仍具有不可拆解的性质,国有企业的社会地位和责任事实上锁定了商业银行的地位和责任,同时也决定了改革过程中金融资源的配置结构。这种融资体制对于民营性质的中小企业而言是“外生”的而很难与之相兼容。
体制的排斥性一方面表现为商业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放贷而承担额外的风险;另一方面表现为商业银行宁愿将钱放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账户上,也不愿意贷给有效率的民营企业。目前,由于商业银行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如何规避风险上,因此,它们对那些预期的高回报、高风险的项目已经失去兴趣。央行要求各大专业银行推行个人贷款负责制后,更没有银行愿意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了。
(三)信用担保机构
我国企业信用制度尚在建立中,个人信用更为落后,全社会有信用危机感。在信用缺失的情况下,银行为了减少呆坏账,保障本金回流和增值,从1998年起,普遍推行了贷款抵押、担保制度,纯粹的信用贷款己经很少。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少,土地、房屋等抵押物不足等特点,因而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需要第三方提供保证,这就有赖于信用担保制度的完善。
信用担保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保证结合在一起的中介服务活动,它介于企业和银行之间,担保人对银行做出承诺,对企业提供担保,从而提高企业的资信等级,帮助企业获取发展资金。但是,目前信用担保机构在数量上的匾乏、运作方式上的不规范不仅无法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而且也阻碍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四)信贷歧视
尽管许多中小企业逐渐呈现出经营绩效较好、产权结构较为完善、资本结构因依托于内源融资机制也较为完备的优势,它们却很难与商业银行建立普遍的金融联系。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歧视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所有制歧视。在我国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国有中小企业仅占总数的
24%左右,民营中小企业成为其主流,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存在所有制“不兼容”问题,影响银行授信。国有银行不愿也没有必要因为给民营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而承担额外的风险。即便是民生银行这样的纯粹的民营银行,主要客户也是大企业(包括民营大企业)和大项目。二是客户评价标准歧视。商业银行现行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是针对较大型企业制定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使用的是同一种信用等级评定办法,而大企业的各项信用指标是中小企业无法相比的,该评定办法过于强调企业资产规模,从而造成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相对较低。这种状况客观上对中小企业形成了信用标准歧视,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信心。
(五)企业自身
现实中,中小企业违约行为已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随着银行信贷业务趋于谨慎,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更加不愿意贷款给信用度低、风险度高的中小企业。据权威部门统计,在没有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中有22.5%是由于自身信用不佳造成的,这就是常说的“道德风险”。
总结
要解决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政府以及金融机构三方面的协调合作。
对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增强信用意识,规范财务制度,健全财务报表,加大信息披露力度,给银行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严格按照合同要求使用银行贷款并按时归还银行贷款本息,杜绝逃费银行贷款债务行为,提高自身素质。
金融机构加强贷款产品的设计以及信贷业务的创新,以满足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创新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担保方式,如民营企业联保、仓单质押等,既方便民营企业贷款,又减轻其担保费用负担;政府倡导建立由民间发起、民间参股的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小银行的建立有利于激活国有银行的活力,提高国内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完善银行业整体架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建立完善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来分散和降低信贷风险;探索建立贷款保险制度来适当转移贷款风险,从而增强商业银行的放贷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穆争社.“浅析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中存在的问题”,《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3.3
2.牟伟明.“企业融资成本新探”,《经济师》,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