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3:32
导语:在电视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数字电视模拟电视编码调制标准
1数字电视概念
1.1数字电视定义
数字电视是电视数字化和网络化后的产物。数字电视是一个系统,是指从电视节目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用户端接收、显示等全过程的数字化,换句话说就是系统所有过程信号全是由O、1组成的数字流。
数字电视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而是能提供包括图像、数据、语音等全方位的服务,是3C融合的一个典范,是计算机、传输平台、消费电子三个环节的聚焦点。
1.2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的对比
数字电视采用的技术与原模拟电视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技术比较见下表。
1.3数字电视的优势
1)现有模拟电视频道带宽为8MHz,只能传送一套普通的模拟电视节目。采用数字电视后一个频道内就传送1—8套数字电视节目(随着编码技术的改进,传送数量还会进一步提高),电视频道利用率大大提高。
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的技术比较
模拟电视
数字电视
描述
采用模拟信号传输电视图像、伴音、
附加功能等信号
采用数字信号传输电视图像、伴音、附加功能等信号
信源编解码
因为信号数据量不大。所以不存在信息编码压缩问题
电视信号数字化后,其信号的数据传输率很高。须具有良好的数据编码压缩技术
复用
无夏用器,视频、音频信号分别传输
将编码后的视频、音频、辅助数据信号分别打包后复合成单路串行的比特流,使数字电视具备了可扩展性、分级性、交互性、与网络的互通性
信道编解码调制解调
图像信号按行、场排列,并具有行、
场同步信号、前后均衡脉冲等,并对
视频信号有补偿处理。调制方式一般采用调频或调幅
有压缩及复用,传送时的信号不再有模拟电视场、行标志及概念。通过
纠错、均衡来提高信号抗干扰能力,调铡采用QAM、COFDM等新方法。
且随着调制方法技术的改进。传输效率会进一步提高
特点
信号数据量少,技术成熟.价格便宜
信号不易在传输中失真,清晰度高,占用频带窄。数字电视信号可方便地在数字网络中传输,与计算机具有良好接口。
2)清晰度高、音频效果好、抗干扰能力强。在同样覆盖范围内,数字电视的发射功率要比模拟电视小一个数量级。
3)可以实现移动接收、便携接收及各种数据增值业务,实现视频点播等各种互动电视业务,实现加密/解密和加扰/解扰功能,保证通信的隐秘性及收费业务。
4)系统采用了开放的中间件技术,能实现各种交互式应用,可与计算机网络及互联网等的互通互连。
5)易于实现信号存储,而且存储时间与信号的特性无关,易于开展多种增值业务。
6)由于保留了现有模拟电视视频格式,用户端仅需加装数字电视机顶盒即可接收数字电视节目,利于系统的平稳过渡,减少消费者的经济负担。
1.4数字电视的应用范围
1)基本业务:只要节目源许可,用户可以收看数百套数字电视节目,以及几十套调频广播节目和数字音频广播(DAB)节目。
2)扩展业务:可提供如图文电视、电视会议、数据信息广播、加密电视、视频点播等。
3)增值业务:可通过双向传输系统进行交互式的多功能应用,如互联网接入、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电子邮件、计算机联网、数据通讯、家庭保安监控等多媒体信息服务。
1.5数字电视的弱点
数字电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同样存在着一些弱点。例如在取样的过程、量化误差、压缩编码所带来的信号损伤,在节目制作及传输过程中贯通延迟。有些损伤可以修复,并不影响图像的最终质量,而有些损伤只能通过一些补偿措施削弱它的影响,但这并不能影响电视领域向数字化的转变。与电视信号数字化后所带来的好处相比,这些影响往往会被忽略。
2数字电视分类
2.1按信号传输方式可分为:地面无线传输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卫星传输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有线传输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
2.2按图像清晰度可分为三大类
1)数字高清晰度电视(HDTV):需至少720线逐行或1080线隔行扫描、屏幕宽高比应为16:9、采用杜比数字音响,能将高清晰格式转化为其他格式并能接收并显示较低格式的信号,图像质量可达到或接近35mm宽银幕电影的水平。
2)数字标准清晰度电视(SDTV):必须达到480线逐行扫描,能将720逐行、1080隔行等格式变为480逐行输出,采用杜比数字音响。对应现有电视的分辨率,其图像质量为演播室水平。
3)数字普通清晰度电视(LDTV):显示扫描格式低于标准清晰度电视,即低于480线逐行扫描的标准。对应现有VCD的分辨率。
2.3按照产品类型可分为
数字电视显示器、数字电视机顶盒和一体化数字电视接收机;
2.4按显示屏幕幅型比分类
数字电视可分为4:3和16:9幅型比两种类型。
3数字电视技术
数字电视的实现,以下几项技术是关键:
3.1数字电视的信源(视频、音频)编解码技术在1920x1080显示格式下,数字化后信号的数码率在传输中高达995Mbit/s,这比现行模拟电视的传输信息量大得多,因此必须去除图像信号中的多余信息,将数码率压缩到能在一个8MHz模拟电视信道中传送。视频编码技术主要功能是完成图像的压缩,使数字电视的信号传输量由995Mbit/s减少为20Mbit/s~30Mbit/s。国际组织已经制定了对图像进行压缩编码的标准有JPEG(静态图像压缩编码标准)、MPEG-2(运动图像压缩编码标准)等。音频编解码主要功能是完成声音信息的压缩。对伴音进行压缩编码标准有MPEG伴音压缩编码标准、AC-3等。
3.2数字电视的复用系统
数字电视的复用系统从发送端信息的流向来看,它将视频、音频、辅助数据等编码器送来的数据比特流,经处理复合成单路串行的比特流,送给信遭编码及调制。接受端与此过程相反。在HDTV复用传输标准方面,美国、欧洲、日本都采用了MPEG-2标准。
3.3数字电视的信道编解码及调制解调
为了提高传输的频带利用率,通过调制把传输信号放在载波或脉冲串上,为发射做好准备。数字电视采用多进制调制方法,例如:残留边带调制(VSB);正交振幅调制(QAM);四相相移键控调制(QPSK);差动四相相移键控调制(DQPSK);编码正交频分复用调制(COFDM)等。
为了提高数字电视传输的可靠性,通过纠错编码、网格编码、均衡等技术,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方法如:里德一索罗门码、卷积码、交织、格状编码调制等。美国、欧洲、日本数字电视的制式、标准不统一,主要是指在该方面的不同。
4数字电视标准
数字电视标准是指数字电视采用的视音频采样、压缩格式、传输方式和服务信息格式等的规定。目前投入使用的有三种:
美国的ATSC(先进电视系统委员会);欧洲的DVB(数字视频广播);日本的ISDB(综合服务数字广播)。
每一种标准对于信源的处理、画面格式及传输方式等方面均有一些差别。每一种数字电视标准又可分为卫星传输、电缆传输和地面传输方式。
4.1美国ATSC标准
ATSC标准由四个层级组成,最高为图像层,确定图像的形式,包括象素阵列、幅型比和帧频。接着是图像压缩层。再下来是系统复用层,特定的数据被纳入不同的压缩包中。最后是传输层,确定数据传输的调制和信道编码方案。下面两层共同承担普通数据的传输。上面两层确定在普通数据传输基础上运行的特定配置,如HDTV或SDTV;还确定ATSC标准支持的具体图像格式。
另外,ATSC还开发并通过了可为采用50Hz帧频的国家使用的另行标准。
ATSC成员30个,其中有美国国内成员20个、来自阿根廷、法国、韩国等7个国家的成员10个,中国的广播科学研究院也参加了ATSC组织。
ATSC标准定义的画面格式
支持室内接收、移动接收等需求,包括4个系统。
1)DVB传输系统:涉及卫星、有线电视、地面、SMATV、MMDS等所有传输媒体。
DVB-S数字卫星广播系统标准。卫星传输具有覆盖面广、节目容量大等特点。
DVB-C数字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标准。系统前端可从卫星和地面发射获得信号。
pWB-T数字地面电视广播系统标准。本地区覆盖最好。传输质量高,但接收费用也高。
DVB-SMATV是数字卫星共用天线电视(SMATV)广播系统标准。
DVB-MS高于10GHz的数字广播MMDS分配系统标准。
DVB-MC低于10GHz的数字广播MMDS分配系统标准。
2)DVB基带附加信息系统:可传送接收IRD调谐、节目指南及图文、字幕、图标等信息。
DVB标准定义的画面格式
DVB-SI数字广播业务信息系统标准。
DVB-TXT数字图文广播系统标准,用于固定格式图文电视的传送。
DVB-SUB为数字广播字幕系统标准,用于字幕及图标的传送。
3)DVB交互业务服务:对应标准有:DVB—NIP、DVB-R.CC和DVB-R.CT。
4)DVB条件接收及接口标准:条件接收是付费电视广播的基本部分。DVB数字广播系统与其他电信网络(如SDH、ATM等)连接,可实现DVB向电信网络的过渡。标准包括:DVB-C11DVB-PDH,DVB-SDH,DVB—ATM、DVB-PI和DVB-IRDI。
DVB成员已经达到265个(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欧洲并遍及世界各地,我国的广播科学研究院和TCL电子集团也在其中。
4.3日本ISDB标准
日本数字电视首先考虑的是卫星信道,采用QPSK调制。并在1999年了数字电视的标准--ISDB。ISDB是日本的DIBEG(数字广播专家组)制订的数字广播系统标准,它利用一种已经标准化的复用方案在一个普通的传输信道上发送各种不同种类的信号,同时已经复用的信号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传输信道发送出去。ISDB具有柔软性、扩展性、共通性等特点,可以灵活地集成和发送多节目的电视和其它数据业务。
频编码
4.4三种数字电视标准的对比
无论哪一种制式,它们的视频压缩技术都采用了MPEG-2标准,但是由于美国和欧洲等在模拟电视的制式的差别,为了兼容性,它们的视频采样格式也存在差别,主要体现在行和列的分辨率及场频等。
在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中,卫星传输一般采用QPSK调制技术,电缆传输一般采用QAM调制技术,但地面传输采用的技术则在不同的制式中存在很大差别,如美国的ATSC采用的是VSB调制技术,而欧洲的DVB和日本的ISDB则使用oFDM调制技术。
服务信息是指在数字电视中开展增值服务所用的数据,美国ATSC制式中的PSIP部分和欧洲DVB制式中的SI部分分别规定了各自数字电视中的服务信息格式。
ATScATV优点:频谱效率高、功率峰均比低,明显地减少了脉冲干扰。可将与原模拟NTSC信号的同频和邻频干扰减至最小。缺点是不能抵抗多径干扰,不支持移动接收。
DVB-T优点:在基于大量小功率、工作在同一频道的众多发射机,每一个均覆盖一个较小的区域的这样一种单频网络来说,DVB是一三种标准数字地面广播系统的比较
种最佳选择。同时提供了良好的移动接收性能。缺点是:其载/噪比低于8-VBS,并且限制了信号的有效传输距离,对来自于电机的脉冲干扰较敏感,较高的峰/均值比,并且需要较高功率的发射机,保护间隔降低了频谱效率并明显减少带宽的比特/赫兹率。
ISDB-T和DVB-T非常类似,根据分层和窄带接收同时实现固定、移动和便携接收,是日本制式的特点;与DVB-T相比,ISDB-T增加了部分接收和分层传输功能。
5中国的数字电视
早在1996年,我国便开始了数字电视的研究工作,数字电视被列人原国家科委“八五”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并成立了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的总体组。1999年10月,高清晰度方案被成功用于国庆50周年大典的数字电视现场直播。后国家将数字电视发展计划纳入“十五”高新技术的12个重大专项之列,数字电视研究工作全面启动。
5.1中国数字电视标准
1)信源编码技术标准:
中国的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标准工作组制定了面向数字电视和高清激光视盘播放机的AVS标准。该标准与MPEG-2标准完全兼容,也可以兼容MPEG-4AVC/H.264国际标准基本层,其压缩水平可达MPEG-2标准的2-3倍。
2)信道传输技术标准
中国的卫星数字电视标准采用欧洲DVB—S标准。
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的标准还在报批过程中,大中型城市有线电视台多采用欧洲的DVB-T标准在试播。
中国的地面数字电视标准方案目前还在制定过程之中。
3)条件接收系统标准(CA)、用户管理系统(SMC)已制定完成。
5.2数字电视现状及发展:
1)中国数字电视规划:
国家广电总局制定了《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
2003年数字电视标准出台(未按期实现)。
2005年进行数字电视的商业播出,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超过3000万户,直辖市、东部地区地(市)级以上城市、中部地区省会市和部分地(市)级城市、西部地区部分省会市的有线电视完成向数字化过渡。
2008年用数字电视转播奥运会,东部地区县以上城市、中部地区地(市)级城市和大分县级城市、西部地区部分地(市)级以上城市和少数县级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
2010年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中部地区县级城市、西部地区大部分县以上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
2015年停播模拟信号,西部地区县级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
2)数字电视现实的困难:
要发展数字电视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一是原先电视台设备的更换,节目的制作成本高于模拟电视。这直接造成数字电视初期节目源紧张。二是数字电视的基础是双向电视网络,现有网络由单向改为双向改造成本较高,难度很大。三是我国数字电视标准的不确定也影响了数字电视的进程。
1.统计复用参数设置
通过进行最高码率、最低码率以及优先级等参数的设置与调整,能够优化信号传输系统。在保证统计复用组内带宽充分的情况之下,通过调整最高码率,让其与输入码流一致,能够使得节目码流全都通过统计复用器,从而保证了图像的质量。调整最低码率,能够有效地过滤掉噪声大、质量差的码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提升了信号的整体质量。另外,对TS流设置优先级,在统计复用器的处理过程中,通过运行统计复用算法,实现对TS流的优先级控制。根据节目的收视率和输入信号的质量进行精心调整,可以使得有线数字节目运营商受益。
2.统计复用技术的应用研究
2.1统计复用技术在互动电视系统中的应用
视频点播是互动电视的重要功能。用户通过STB发射点播信号,通过CMTS回传通道,将点播信息发送到VOD服务器,互动电视系统中的VOD服务器在接收到点播请求之后,将点播的节目数据流SPTS输送到各地市的交换机中,通过交换机将信号输送到分机房的IPQAM设备上,经过调制后,将信号进行发射,最后由机顶盒中的接收天线进行接收,完成视频点播服务。随着各地加大互动业务的推广力度,用户的点播数也产生了大幅度的增长。然而,在点播高峰期,视频通道的负荷可达80%,视频通道与用户需求之间产生了较大的矛盾,为满足用户的点播需求,必须扩大视频通道,而视频通道的扩容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另外,有些地区的分机房的IPQAM设备不足,也无法满足用户的点播需求。在这样情况下,通过引入统计复用技术,能够在不影响画面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视频服务器要输出的TS流进行管理,实现单频点TS流增加50%的效果。这就相当于扩大了50%的视频通道容量。另外,在一些点播热点区域,利用统计复用技术,电视台通过修改前端的相关参数,就能够将服务器要发出的信号进行压缩,节省通道的占用,在点播量出现下降的时候,通过恢复相关设置就能实现功能的恢复。利用统计复用技术实现了互动电视系统的“软控制”。
2.2统计复用技术在地面数字电视中的应用
MPEG—2作为较为成熟的一种音频视频编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有线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制作数字电视节目和视频光盘等领域。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由于地面传输环境的复杂,容易发生多径反射现象,容易发生信号的衰减,而且传播过程中干扰信号多,因此信号传输通道的负荷量就比较低。在一些县级电视单位,无法直接复用卫星信号的TS流,加之,频率资源有限。因此,往往会在一个频点中压缩8~10个以上的电视节目,影响了节目的画面质量,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利用统计复用器能够实现对MPEG—2传输流的再复用,完成多节目的传送,实现数字电视节目的传输。仅1U高度的统计复用器就能够对192个HD数字MPEG—2业务的码流进行重组、复用以及码率转换等。而这些MPEG—2业务可以是音频、视频,也可以是SPTS、MPTS。而且利用统计复用技术能够直接复用卫星TS流,减少了中间环节,智能地对输出的节目码流进行分配,保证了数字电视节目的图像质量。另外,在一些县级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中,实测码率仅为1.6Mbps,采用统计复用技术后,提高了图像分辨率,在42英寸的液晶电视机上画面质量仍然为人们所接受。
3.结语
首先,广播电视技术呈高速发展趋势。广播电视属于电子信息技术的科学分支,随着电缆电视、光纤通信技术的日益更新,用户即可获取丰富电视节目、广播节目,利用网络互动方式,提出自身要求,或向外界传送节目,现代广播电视呈灵活性、针对性特点。某些单位虽然经济实力小,仍可成为广播电视信息传播者。可以说,信息传播者、信息受众之间的界限趋向模糊化,受众按照自身能力、需求,可掌握传播工具。然而,我们必须确保现实社会、科学技术的有效统一,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进程中,注重现代技术概念、传统技术概念的有效统一,重视精神结合物质。其次,通过广播电视技术,有效促进社会其它领域改革,进而提升技术社会价值。近些年来,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人们文化需求进一步满足,城乡之间的信息差别逐渐缩小,广播电视技术对人们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影响。针对广播电视技术,部分人认为社会道德观念在逐渐衰退,政治危机进一步加深,广播电视上花费较多财力、时间,传统思维方式、方式被改变。部分人认为广播电视对文学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许多青少年不再重视文学美欣赏,无法以逻辑思维,表达自身思想。同时,大多数认为,通过现代广播电视技术,人们进入了新信息时代,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进而促进社会民主、社会安定。不管是积极影响、消极看法,现代广播技术正在日益发展,从未停止前进步伐。广播电视技术可看作双刃剑,一方面又积极效益,同时也有危害一面,现代广播技术的运用,必须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2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展望
首先,促进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目前,通过现代广播电视技术,有效推进广播电视事业繁荣发展。因噪扰不断积累,信号失真逐渐累积,进而导致质量低劣问题出现。按照现阶段技术水平,还很难解决这些问题,即使近些年从未停止改良、完善,因制式制约,未能实现质的飞跃。而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有效运用,使广播电视技术有了希望,即将开创广播电视技术革新时代。其次,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对于广播电视而言,接收、传输模拟信号时,极易噪声干扰、噪杂,使原信号混淆,严重影响信号质量。通过数字化技术,全面提升实用水平,在信号传输环节,对噪扰与失真问题,实施整形恢复,进而获取原始信号。通过数字化技术,提高信号处理、加工便捷性,增强抗干扰能力,有利于电路的集成。因此,提高数字化水平,对广播电视技术具有重大作用。第三,卫星技术进一步发展。在国际上,先进国家早就开始使用卫星技术,使国民信息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然而,我国启用卫星电视技术较晚,一直到1990年才普及推广,大量卫星电视生产企业、经验企业增多。然而受到生产与技术约束,国外广播电视产品冲击,外国企业基本占据了我国卫星接收市场。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我国卫星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然而过度依赖国外技术。近些年来,卫星信道调解芯片逐渐实现国产化,然而国外企业垄断了解码芯片市场,我国电视产品进口依赖度较高,自主产品研发力度不高。一直到2012年,国产直播解码芯片研发成功,使用户基础条件得到有效扩大,对于直播卫星服务,正在大力推进户户通工程,开拓了我国广播电视新领域。因此,我国要想发展广播电视技术,必须不断加强卫星技术研发,提高卫星芯片产品质量,进一步发展卫星技术。
3结论
摘要: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和播出手段主要有微波、卫星、光缆3种,本文简述了的广播电视移动接收的制式及技术。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随着广播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移动接收成为发展方向之一。广播电视虽然有很长的历史,但移动接收的进展却不尽人意。即使是调频广播,在汽车高速行驶中的接收也往往遇到困难。电视的移动接收问题要比广播的移动接收困难得多,所以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广播电视的移动接收引起广电界的重视。
一、移动电视
移动电视是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重要应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应用需求上要求实现移动和便携接收的功能,使整个技术系统的要求最高。它具备无线数字系统所共有的优点,较之卫星接收,有实现容易、价格低廉的特点;较之有线接收不易受城市施工建设、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断网影响。移动和便携的独特优势使该系统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到人”的要求,也就是无论何人何时在何地均能任意获取他想得到的信息。
二、移动接收制式
众所周知,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目前有多种制式,除了国外正在使用的几种标准外,还有我国自己提出的若干种制式。这些制式总体上可以分为单载波方式和多载波方式两类,美国用的ATSC是单载波的,欧洲的DVB-T是多载波的。国外主要有三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欧洲的DVB-T(DigitalVideoBroadcasting-Terrestrial)、美国的ATSC(AdvancedTelevisionSystemsCommittee)和日本的ISDB-T(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BroadcastingTerrestrial)(综合业务数字广播)。
ATSC采用的是单载波调制方式(VSB),抗多径干扰和抗多谱勒效应能力差,难以建立单频网和进行移动接收。ISDB-T虽然支持单频网和移动接收的应用要求,但是该技术应用较少。从世界各地对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的采用情况来看,DVB-T标准较ATSC和ISDB-T更具优势。DVB-T是欧洲DVB系列标准中较新的一个标准(此外还有有线数字电视标准DVB-C,以及卫星数字电视标准DVB-S),也是最复杂的DVB传输系统。此标准是1998年2月批准通过的。DVB-T标准的核心是MPEG-2数字视音频压缩编码,采用编码正交频分复用COFDM(Coded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调制方式,适用于大范围多发射机的8k载波方式。为高清晰度电视(HDTV)信号传输提供大于20Mbps的净荷码率,支持简单天线室内固定接收。为标准清晰度电视(SDTV)信号传输提供大于5Mbps的净荷码率,并能在车速移动条件下支持移动接收。具有单频组网能力。目前采用DVB-T标准的国家和地区有德国、西班牙、挪威等欧洲国家及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其它国家。其中新加坡和德国等国将移动接收和手持设备作为主要方向。欧洲的DVB-T标准最初是为便携和固定接收而设计,它采用的是COFDM(编码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调制方式,其调制参数(如星座图、编码率、保护间隔等)可调,可提供120种常规模式和1200种分级模式。随后,针对DVB-T(DigitalvideobroadcastingTerrestrial)在移动接收中的不足,人们提出了一种DVB-H的制式专门用于移动接收,而原有的数字音频广播(DAB)也发展到播出多媒体。
DVB-H(Digitalvideobroadcastinghandheld),通过地面数字广播网络向便携/手持终端提供多媒体业务所制定的传输标准。该标准是欧洲的数字电视标准DVB-T的扩展应用。和DVB-T相比,DVB-H终端具有功耗更低、移动接收和抗干扰性更强的特点,因此该标准适用于移动电话、手持计算机等小型便携设备通过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接收信号。也可以说DVB-H标准依托DVB-T传输系统,通过增加一定的附加功能和改进技术使手机等手持便携设备能够在固定和移动状态下稳定地接收广播电视信号。DVB-H采用时分数字多媒体广播带宽、以脉冲方式发送各频道的数据。一般情况下,除接收所需频道的数据外,调谐器电路在其它时间均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可有效减少耗电。DVB-H的基本商业要求是用电池供电的小的屏幕移动终端。它应该能够在手提式的,移动的和室内的环境中,使用单一天线接收多媒体业务。目前看来,数字移动电视非数字电视地面广播莫属。我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于2006年8月18日颁布(GB20600-2006),并自2007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国标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简称为DTMB-DigitalTerrestrialMultimediaBroadcasting。较早时也称为DMBTH)。DMB-TH采用了PN序列填充的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TDS-OFDM)多载波调制技术,这种独特的先进技术有机地将信号在时域和频域的传输结合起来,在频域传送有效载荷,在时域通过扩频技术传送控制信号以便进行同步、信道估计,实现快速码字捕获和稳健的同步跟踪性能。DMB-TH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较好地支持移动接收,高清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组网。
三、小结
广播电视的移动接收作为当前的技术热点,尽管它的市场前景和受众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它的技术还在发展中。它还有着信号衰落、多普勒效应、覆盖网的建设,接收机(特别是便携机)的耗电,接收天线的安装等问题,所以要说哪一种制式最适合移动接收还为时尚早,因为每种制式都会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改进其技术,从而改善其移动接收的性能。
参考文献:
[1]都研美,刘峰.浅谈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J].广西轻工业,2007(05).
1.1按电器设备分类
(1)安全接地是把电器设施的外壳和大地相连,一旦电器设施出现绝缘损坏导致外壳带电的时候,就会自动切断电源,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2)防雷接地是在高处设立避雷针和大地连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雷击,防止因雷击造成对工作人员与电器设施的安全。
(3)工作接地是建立一个基准电位保障电路的正常工作。在一般情况下,基准电位设置为0,并处于电路系统内的某一部分。若基准电位未和大地相接的时候,一般理解为相对零电位,不过零电位容易受外界电磁场的影响,因此不是很稳定,致使电器设施无法正常工作。若基准电位和大地相接的时候,基准电位就不会受到电磁场变化的影响。某些时候,不恰当的工作接地反会导致电器设施无法稳定工作。
1.2按电路性质分类
为防止电器设施在工作中不受电路干扰,使其具备更好的兼容性,因此对电路进行设计的时候,常常会依据电路性质进行分类,比如电路处理信号可分成模拟地与数字地两种,根据信号的强弱还可分为功率地与信号地。任何一种对应的接地都应进行分别设置,尽量不要将不同的接地混合在同一个电路,比如模拟地与数字地在一般情况下是无法共用同一条地线,不然它们将会造成很大干扰,从而导致电路工作出现异常。
1.3按屏蔽接地的分类
静电屏蔽:一般是使用金属屏蔽体把带电导体围起来,并把金属屏蔽体和大地相接,一旦金属屏蔽体的外部感应到和带电导体相同的电荷就会通向大地,所以金属壳的外部没有电场,等同于金属壳里部的电场被屏蔽掉了。交变电场屏蔽:使用金属屏蔽体把带电导体围起来,并把金属屏蔽体和大地相接,这样能合理缩小交变电场对多级放大电路等敏感电路的耦合干扰电压。除了可以将敏感电路以及干扰源进行分开屏蔽,把屏蔽体正常与大地相接之外,还可以在敏感电路与干扰源两者之间设立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金属屏蔽体,这两种方式都能够有效缩小交变电场对于敏感电路的耦合干扰电压,从而使电路正常工作,例如具有传输射频信号功能的同轴电缆以及具有传送音频信号功能的屏蔽电缆,都能有效避免受到外界其他信号的影响,并能减轻信号的辐射程度,尽可能的减少对其他设施以及电路的影响。通过接地和屏蔽两者间的有效配合,不但能屏蔽静电的影响与破坏,还能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交变电场对其余的敏感设施的影响和干扰,从整体上提升了系统的电磁兼容性。
2广播电视工程进行接地时需注意的事项
2.1需注重系统信号地与其它接地的连接顺序
对于视频与音频设施,必须要注重系统信号与其它接地的连接顺序。对于接地电阻,功率地与安全地的要求较小,但是信号地与它们不同,其对接地电阻的要求相对较大,如若对其不够注重就有可能会给系统处理信号制造不好的影响。伴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部分数字设施拥有单独的数字地与模拟地,因此需分开进行接地之后再汇集在一起,并且应尽可能在接近公共接地母线的位置进行接地,信号设备外壳使用设备外壳地线与机柜外壳相接,机柜外壳是使用机柜外壳地线与系统外壳相接,在整个系统中,安全接地螺栓要设置于其金属外壳上,而且要保证优良的电气连接,不能将接地简单理解为设备外壳的简易连接。
2.2机房数字设备进行接地时操作要规范
随着数字设施的增多,各种地线也越来越多,因此可设置几条与系统外壳绝缘并且互相并行的半环形接地母线,一条是机柜外壳地还有屏蔽地母线,一条是信号地母线,在系统中的所有信号地与其最相近的信号地母线连接,机柜外壳地还有屏蔽地与其最靠近的机柜外壳已经屏蔽地母线相连接,并且两条半环形接地母线的中间部分必须要接近安全接地螺栓,机柜外壳地与屏蔽地母线要与安全接地螺栓连接,而信号地母线要与信号地螺栓相接,两条母线都要具备良好的电气性能,电阻尽量不要太大。
2.3三相电源中性点电位需保持零电位
当三相四线制电源进行供电的时候,因负荷电量与用电量的不一致,将会对三相的平衡造成影响,为了保障三相电源的中性线电位不会出现偏移的情况,就必须要保证中性线可以良好接地,否则设备将会因单相供电时电压过低或者过高而无法顺利进行工作,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电气设备受到损坏,所以必须要确保中性线良好接地,让三相电源中性点电位维持在零电位上,这是极为重要的。应使用铜芯绝缘电缆或者导线作为机柜里的工作接地线,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使用扁铁等不具备绝缘功能的物体作为接地线,这是因为其不能够染发地线之间绝缘。保护接电线必须要和工作接电线区分开,接地线不能使用金属丝编织管进行埋设,并且在埋设的时候,必须要把接地极打进足够深度的地表层内,然后倒进盐水,使用碳粉对地线的四周进行填埋,这样能够加强导电性。在正常情况下,系统接地电阻不能超出4欧姆,中性线接地电阻不能超过1欧姆,而处于弱电部分的工作接地电阻不能够超出10欧姆。
3接地技术的应用价值
为推动科技革命、传媒业以及信息化媒体技术的发展,必须要利用某种技术作为切入点。接地技术是属于新时代的产物,其发展要求均与科技革命、传媒业以及信息化媒体技术相匹配,接地技术不但能表现出现时代的进步,还能作为推动科技革命、传媒业以及信息化媒体技术发展的切入点。由于接地技术正处在全新的发展空间,所以非常特别,并且它十分全面,因此达到了科技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能有效提升社会的经济水平,让科技有了更高的发展空间。在广播电视工程中使用接地技术是因为它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接地技术也愈来愈完善,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合理的推广与使用,目前已涉及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与借鉴。广播电视工程接地技术将作为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下的首要任务,将接地技术作为发展方向,能有效拓宽广播电视工程的发展前景,不但能发掘广播电视工程的潜在能力,还能全面提升广播电视工程的发展能力,从而使广播电视工程达到了期望的发展目的。
4结束语
1.1移动电视的技术特点
DTMB设计与绝对时间同步的分层复帧结构,可以融合多业务广播,在解决了数字高清晰度电视传输问题的同时,将给高速信息用户接入和移动通信领域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在现有数字电视无线广播基础上扩展互连网业务、组播、推送、点播、导呼等增值业务。开发更加经济、便携的移动接收业务,包括手机接收数字电视等,进一步开发移动电视业务的应用模式;同时,这种帧结构更容易实现同时同频发送同一信号的单一频率网络,解决由单个发射机无法覆盖的盲区问题,同时DTMB可以把几个OFDM帧的PN序列联合处理,使抵抗多径干扰的延时长度不受保护间隔长度的限制,可确保在更大范围的城域、省域内支持移动接收的单频网,节约我国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无线频率资源。
1.2移动电视目前存在的问题
(1)收视环境与收视习惯公交车、地铁、轻轨、出租车等流动的大众交通工具,内部环境嘈杂外部环境多变,严重的影响移动电视的收视效果;广播的传输具有转瞬即逝、线性传播、不能选择与交互等技术特点,不适应在乘车状态下无意识获取信息的乘客的心态,如何提升乘客的关注度?特别是如何用移动电视(大屏)引导迷恋手机、iPad、手持无线终端(小屏)的80、90后年轻人,实现大屏与小屏的互动,是提升移动电视影响力亟待解决的课题。(2)赢利模式单一目前移动电视虽然被称之为新媒体,但目前其赢利模式基本还是在走依靠广告投放的老路,在广告精准投放的新形势下,如何分析移动电视广告到达率、测算广告投放效果,越来越成为影响移动电视广告投放的不利因素,必须创新赢利模式。(3)运行维护困难由于移动电视依附于移动的公交、地铁、出租车等大众交通载体,移动电视运营主体与公交、地铁、出租车经营者或者是合作,或者是利益寄生的关系,因此移动电视终端设备的管理难度大,而当前对其工作状态的监控基本上依靠人工反馈的方式,由移动电视组织专人巡查的方式效率低,由司乘人员主动报告的准确度差,所以很难全面、精准的掌握设备的状态信息,并及时对故障设备进行设备维护和维修。(4)覆盖难度大覆盖问题直接影响移动电视的接收效果,虽然移动电视采用的地面数字传输技术,针对无线传输的信道采取了比较完备的措施,但由于覆盖区域的特殊地理环境、复杂的电磁环境以及数字电视接收的“峭壁效应”,要实现商用级的无缝覆盖仍然是目前业界普遍的难题,特别像出租车这样接收天线位置低、无固定运行线路的车载移动电视要保证收视效果,必须有其它辅助的解决办法。
2车联网技术
车联网是车辆与信息化相结合的高新技术,是物联网的一种特定应用,目前业界无准确的定义,通常是指将汽车作为信息网络中的节点,通过集成多种通信技术将车辆内部各部件、车辆内部与外部世界之间相互连接,形成融合车内网、车际网、车载移动互联网的一体化网络,提取所有车辆的静态和动态信息,并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所有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提供综合服务的系统。其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车联网通过实时监控,及早发现车辆安全隐患,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通过对路况的动态分析,合理规划行车路线,改善车辆行驶经济性。车联网一般由车辆信息标识与采集、地理信息系统、车辆信息通信网络、云计算服务及各种应用软件组成。下面介绍车联网的主要技术。
2.1射频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通过无接触的射频信号自动识别高速运动车辆并获取相关数据信息,RFID技术可识别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基本的RFID系统由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天线信息的基础技术。
2.2地理位置信息系统地理位置信息系统(GIS)用于实时提供车辆的位置信息,以便对车辆进行定位或导航。目前常用的为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2.3车辆信息通信技术车辆信息通信技术是车联网的核心,是将单台车辆接入系统网络的关健,主要由3个方面的技术系统构成。(1)远程信息服务技术以远程无线通信为基础的远程信息服务(Telematics)技术,实现车辆的大范围,远距离接入,如卫星通信、第三/四代移动通信技术(3G/4G)等,特别是基于LTE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通过采用带宽自适应切换、智能天线(MIMO)、新一代编码调制技术,提供2Mbps到100Mbps的数据传输,为加速车联网的应用提供了关健技术支持。(2)无线通信技术以短程无线通信为基础,主要解决小范围或车厢内的车与周围环境的信息交换,实现车车通信、车路通信、人车通信技术,如Wi-Fi、WLAN、WiMax、Bluetooth、专用短程通信等。(3)车内网络技术以车内总线为基础,实现通信系统的互连互通,习惯上也称之为车内网络技术,如汽车内部控制器局域网络、局域互联网络等总线。(4)云计算服务云计算服务是车联网最终应用,利用云计算技术快速处理海量的V2V、V2I的信息,面向不同需求开发个性化的应用,为出行者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服务,为车辆驾驶员提供智能化的安全服务和控制,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节能环保的交通服务和道路规划。目前由于车辆生产、运营、安全管理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各部门的权责难于协调;车联网涉及的技术环节比较多,技术标准缺失,硬件设施的功能、参数、接口及软件协议都不可能统一;加上主体不明确,赢利模式不清晰,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难发挥,完整意义上的车联网,目前还未应用。但基于车联网的局部应用已经开始,如应用于保险方面的“安吉星”系统、应用于智慧城市的“G-BOS”系统、还有应用于车辆维护与油料管理的系统等。可以预见,未来不长的时间内将会得到迅猛发展。
3新一代移动电视解决的思路
要破解目前移动电视所面临的问题,首先要依靠现有的移动电视技术,创新应用支持;其次要寻求新技术的融入,拓展业务领域,为此,基于车联网技术应用探索电视的技术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弥补移动电视广播方式传播的不足由于广播“转瞬即逝”很难让人产生深刻印象与查询,“线性传播、不能选择与交互”也不利于提升乘客的兴趣,基于DTMB宽带无线数据推送方式,是改善广播传输特点的最佳选择。推送技术(PushTechnology)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传播技术,它通过一定的技术标准或协议,把经过筛选的用户可能感兴趣的信息直接推送给用户而无须用户自己来选择,节省选择时间,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目前在媒体传播中最常用的就是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DataProtocol,UDP)加IP多播技术,将节目TS流、数据等主动传播给网络用户。由于DTMB传输带宽大、覆盖经济、支持多业务的特点,可以考虑利用媒体推送的方式,将播出节目,特别是可以进行互动的内容向公交、地铁、出租车内的移动电视终端推送并存储;利用车联网人车交互网络技术车载Wi-Fi在车内进行覆盖,通过移动电视大屏幕引导,让手机、iPad等有Wi-Fi接入功能个人移动终端访问移动电视终端推送、存储的内容,既可以克服广播传播方式的缺陷,又能利用节目引导、线下活动、抽奖等形式,实现大屏与小屏互动,增加乘客对移动电视关注度和粘度。利用实时播出加推送节目自动备播的方式,还有利于解决因为节目因为覆盖问题而引起的移动电视,特别是出租车移动电视黑屏和节目不流畅的问题,改善屏幕效果。(2)创新赢利模式由于基于LTE技术的4G无线通信网络的快速普及,可以利用车联网Telematics/4G模式,实现移动电视与互联网对接,通过移动电视行业与虚拟运营商或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引入互联网营销的商业模式,利用DTMB推送竞价排位广告信息、互联网游戏、公共服务等大数据到车载移动电视终端,加快访问速度,节省4G流量费用。实现移动电视本地广告收益存量不受影响的情况下,从节目二次销售、交互活动、合作分成中获得利益,达到创新赢利模式的目的。(3)提升运维管理水平目前,移动电视与公交、地铁、出租车等平台经营单位的合作采用参股合作或者利益寄生(资源占用费或管理费)的方式,无论哪种方式,移动电视每年必须支付可观的费用给平台经营单位,而后者对移动电视终端管理责任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平台经营单位又必须支付智能公交服务的提供商相当的费用。将移动电视车载终端工作状况与车联网车载自动诊断系统(OnBoardDiagnostics,OBD)进行整合,可以实现移动电视终端设备工作状态的自动诊断,再利用车联网定位、Telematics/4G技术将OBD信息回传至平台服务器,即可实现对移动电视终端设备工作状态的实时、动态的监控,对故障设备选择最佳的维修方案,保证设备运行的完好率,同时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节省运维成本。同时利用车联网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功能,可以实现公交车辆的智能调度与动态监管,以资源互换的方式来粘合与公交经营单位的合作,实现移动电视良性发展。
4融合车联网技术的移动电视终端系统
根据上述思路,融合车联网技术的移动电视终端系统框图如图2所示。系统以基于超级网关控制为核心,将DTMB下行的实时直播和推送数据的使用、状态数据采集、车厢内Wi-Fi短距离接入、3G/4G双向通信等几大功能模块,利用IE浏览,APP插件、后台数据处理等软件方式,实现了车联网技术与移动电视技术的融合,为移动电视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5进展与展望
从网络化角度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是一种较为具体信息载体,且推动着当前我国广播电视行业领域不断向前发展,广播电视正朝着网络技术化方向发展,其使广播电视在社会范围内和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有助于电视台机构一体化网络数字信息结构系统构建。需要注意的是,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和普通数字电视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并受到了广大广播电视用户的欢迎,数字技术正在完成从传统技术到核心技术的完美转变。
二、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发展模式与数字化要求不符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赋予的特殊的垄断地位激发了数字化电视的发展与兴起,可是在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中,我国各种垄断行业的发展步伐把广播电视兴起远远抛落其后,由此,垄断行业所具有的因素主要依靠资源的独自占有性的粗放型模式,恐怕难以供应广播电视数字化带来的需求,使得广播电视的发展模式需要根本上的改变,把依靠创意的独特性作为首要减轻依靠资源的独占性模式,以集约性增长方式为主来减轻粗放性的增长方式。
2.本体结构性诟病分析
对我国而言,广播电视向来作为公共服务出现在大众的眼前。但并没有因此得到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只能靠自己创收填补弥补公共经费的窟窿,因此使得广电多年来的财力十分贫乏,基于体制和政策框架的大环境下,单独让广电部门带动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发展进程只是设想,有可能会难以实现。然而让我们欣喜的是,家国颁发[2006]79号文件把广电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政策与资金作为发展重点,标志着广播电视的发展有了国家体制与国家政策调整的庇护。数字化也为广电创造了良好条件,就是从公共服务转向市场和运营并重的局面。针对建立市场化的运作营销方面,我们的准备差的太多,我们的经验明显不够,我们迫切地要完成网络数字化所需要的各种观念、大量资金、完善的机制、专项人才的准备。
三、数字化时代广电技术的发展前景
在网络数字化时代,人们观看节目的途径将会产生新的特点:一方面观看途径的多样化,可以在有线电视、无线电视、卫星接收、IPTV等中选择其一;另一方面人们拥有自主选择权,广播电视将不仅仅是单向的推送,它会发展成双向的互动,观众将会通过实时观看、点播观看、复制等各种途径自由选择喜爱的节目。再一方面想要随时随地收看节目现在不再是梦想,现在伴随性收看成为新的属性和新的特点,观众收看电视将不再受地点的局限,可以用手机收看、电脑收看、电梯电视、公交车上收看、户外大屏幕收看等,不受制约地收看电视节目。在当今信息时代,以网络化和数字化为发展方向的广播电视技术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的应用可以使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的市场被进一步的打开,使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方面的需求被进一步的满足。面对当今不断出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要提高广播电视技术方面在网络化领域、数字化领域发展的速度,要做到把计算多媒体与广播电视系统相融合,打造比较立体的节目、融合性高的、互动的广播电视节目,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四、结语
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指的是广播电视在播出的过程中信号能够不中断,内容能够不篡改,用户能够接收到正常的广播电视节目信息。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人身与设备的安全,指的是节目在制作、播出的过程中能够确保工作人员与设备的安全;第二,传输系统的安全,指的是传输机构对于破坏活动进行防范与抗击,确保节目传输安全;第三,接收信号的安全,指的是广播电视用户接收到的信号是其需求的并经过授权播出的信号;第四,广播电视节目生产的安全,指的是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必须是正面的、积极的。
2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与管理强化的措施
2.1实现技术维护与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依据单位的实际情况与程序的基本特征实现技术维护与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规章制度的主要方面需要涉及到安全内容、考勤内容、值班内容、监督内容、用户内容、检修内容、维护内容、交接内容等。通过高效、合理、科学的技术维护与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中各个环节的管理目标。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要对技术维护与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通过规章制度来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通过监督管理制度实现对管理工作实施情况的监督,确保管理者能够真正发挥技术维护与管理规章制度的作用,为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提供保障。
2.2实现广播电视播出所有环节的技术管理强化第一,广播电视属于大众媒体,所直接面对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广播电视在传播的过程中覆盖面积较广、传播速度较快,在党、政府实现与群众直接联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确保广播电视技术及宣传方面的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重视。第二,广播电视作品的质量好坏不仅需要从技术层面进行评价,还需要从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层面进行评价。一部好的广播电视作品在制作方面较为精良、在内容方面也较为精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这就需要制作人员在制作的过程中投入较多的责任心与事业心,通过规范的操作与健康的内容确保广播电视作品的质量。第三,在广播电视作品制作完成之后并不能够直接就进行播放,而是需要交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查与验收,在确定合格之后才能够进行播放。因此,在审查与验收的过程中要严格操作,依据相关的技术指标与内容指标对作品进行严格的监测,从而从整体上实现广播电视播出质量的提高。
2.3对相关的技术人员强化培训工作技术人员的操作是广播电视节目安全、优质播出的前提与基础。因此,技术人员的个人素质与技术水平是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影响因素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中开始越来越多地引进各种网络化与数字化的技术。在此基础之上,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加强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从而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在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专业培训、专家讲座、交流学习等方式实现技术人员自身素养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技术人员要注重自主学习,对各种新的技术与设备进行熟悉与掌握,使电视台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加快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应用与发挥作用。
2.4实现对广播电视播出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广播电视播出设备长时间不间断的运行导致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磨损等问题,这就使播出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此外,各种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引进与创新以及频道数量的增加等情况都导致了播出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做好广播电视播出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工作是确保电视节目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广播电视播出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定期检查与维护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是整个广播电视播出系统中的数据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日常对视频播出服务器进行检查与维护,对硬盘的运行状态等进行重点的监测。第三,对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进行强化,不仅要对重点系统进行维护与管理,还需要从整体上对系统进行维护,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
3结论
关键词:高清数字技术;电视节目;推动;影响
电视是以科技进步为依托的现代电子媒介,高清电视技术的出现必然给电视节目制作带来新的活力,自从2005年9月1日,中国第一个《央视高清》频道正式开播以来。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划,2008年数字高清电视地面传输全面推广;2009年央视新台址全部启用高清制作系统,每天需要高清节目自产量达50h;而中国高清接收设备的发展早已超前于高清节目制作和播出,有统计资料表明,仅2005年国内就卖出支持高清电视的接收机100万台以上,中国高清时代已经大踏步走来。
1 标清与高清技术标准之对比
目前,中国执行的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英文缩写SDTV,简称“标清”)标准,是1982年2月公布CCIR601,现改为ITU-RBT.601《演播室数字电视编码参数》标准。分辨率720×576、总有效像素41万、画幅宽高比4:3、场频50Hz、隔行扫描。记做576/50i。2000年8月公布GYfr 155—2000《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及交换用视频参数标准》。对应国际标准ITU-RBT.709,这是中国规定的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英文缩写HDTV,简称“高清”)标准。分辨率1920×1080、总有效像素207万、画幅宽高比16:9、场频50Hz、隔行扫描。记做1080/50i。高清画面像素数5倍于标清,16:9画幅比标清宽了1/3。其画面细节的丰富度和色彩还原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当我们使用大屏幕宽屏电视机观看高清节目时,那恢宏辽阔的宽幅画面、清晰细腻的逼真图像、丰富分明的层次、自然亮丽的色彩,无不带给我们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极大的视觉享受。
2 镜头
标清镜头成像面积58.1mm2,宽高比4:3;高清镜头成像面积51.8mm2,宽高比16:9。两者具有不同的感光成像面积,使得两者的感光灵敏度不同。另外,由于镜头折射特性基本不变,而拍摄同样大小的实景转到不同面积的成像面上时,镜头焦距就要不同,这样拍摄的景深也就不同了。和标清比较,用高清镜头拍摄时灵敏度降低、景深范围缩小。另外,由于高清图像像素数5倍于标清,其像素点细小到只有标清的一半左右,而观看高清图像时一般都采用大屏幕电视机,使得图像对调焦误差非常敏感。调焦稍有偏差,立刻就能在屏幕上看出来。这样一来,高清镜头本身景深就小,拍摄的图像对调焦误差又敏感,再加上由于灵敏度低需开大一挡光圈,景深就更小了。因此,高清拍摄对聚焦操作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3 曝光
调整光圈的目的就是准确地控制曝光量,曝光量直接影响到画面的层次、细节、色彩饱和度。只有准确把握曝光量。才能得到更完美的图像。因为高清摄像机水平清晰度提高,其画面宽容度更接近电影胶片,层次比标清更加丰富。在拍摄景物时。需认真观察被摄景物的明暗程度及明暗部分的分布范围,根据亮部和暗部的取舍及与拍摄主体的关系,确定曝光量并调整光圈的大小。高清摄像机还提供了伽马曲线的调整。当拍摄的景物高亮度部分比较大且超过了CCD所能表现的范围时,图像的高光部分就会出现泛白现象,导致高光部分层次和细节丢失。当被摄景物处于比较暗的环境中,如果超过CCD的最低照度范围,图像暗部就会层次减少甚至丢失,表现为画面一片漆黑。这时可以通过调整拐点、伽马曲线和黑伽玛曲线进行画面的补偿和修饰。为了充分表现高清晰的画面。更需要发挥照明的作用。如果光用得不好,画面上有可能会模糊不清,这类似于焦点不实的现象。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利用画面水平方向的扩展部分,这就更需要合理运用灯光照明技术。在阴天或多云天气下拍摄时,需要灯光辅助以达到较好的成像效果。在亮度反差很大的晴天拍摄时,使用反光板等会得到效果较好的图像。总而言之,高清拍摄时照明用灯量要比标清多。高清拍摄时照明光线性质的硬与软对物体外观的清晰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画面的总体效果来说,由于硬光能勾划出被摄景物的轮廓,质感十分明显,所以使我们感到空间感强。而柔光照明很容易产生平淡的无立体感的图像,因而就不能提供最佳清晰度。但从画面的局部效果来说,可能由于硬光造成过大的明暗反差,而使物体细部的再现能力降低。而柔光所造成的细腻的影调层次,相反能提高我们对物体细部的分辨能力,故此感觉画面清晰度高。因此高清摄像照明时宜使用较软的光线,这对提高画面的清晰度是有利的。布光要均匀,光比要小,注意营造透视感。在拍摄现场为保证精确曝光,要使用专业监视器和波形监视器。波形监视器的参数值可为曝光提供客观标准,专业监视器可得到现场实拍图像的主观感觉。观看图像时要注意保持观看环境黑暗,一般采用黑布将监视器和观看者头部完全遮盖住,观看图像层次是否丰富。亮度是否适中。
? ? ? ?4 构图
高清电视比标清电视画幅变宽,16:9的宽画幅比4:3标清横向加长了1/3,视角很宽。16:9的构图方式显的大气,而且包含了更多的信息量,这在拍摄大场面或大全景时非常有表现力。更接近电影的视觉效果。从电视画面的角度看,构图就是镜头语言,通过画面讲述拍摄者要表达的内容。在视觉效果上,需要掌握一些规律,尤其是使用16:9画幅比进行构图时。从突出主题出发,画面离不开线、形、色调、影调这四大元素。根据上述要求。在16:9的构图中,由于水平视角的增大,更需要留意线条在画面上的延伸感,形成视觉上的透视感。由于画幅变宽,景物增加,构图上要注意主体和陪衬体的合理位置,既要有对比又不失平衡,虚实的比例也要控制恰当。采用摇摄时,由于水平方向视角变大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变长,若按一般速度进行横向摇摄,观众就会感觉节奏缓慢拖沓。此时适当加快摇摄速度,可加快镜头节奏及加强镜头动感。
5 聚焦
由于高清摄像机水平视场角大,清晰度高,景深范围又比标清小。画面包容景物多,就使我们容易忽略某些细节。再加上摄像机的寻像器尺寸小,分解力低,使得我们在寻像器中看起来很清楚的画面,放到大屏幕监视器上会发现焦点并未调实。因此我们在拍摄现场要尽量使用专业监视器,而且屏幕越大越好。比如屏幕20英寸,分解力1000线以上的专业监视器就可以保证拍摄画面清晰。标清拍摄聚焦时,一般先将镜头变焦至最大推上去聚焦。因为此时景深最小,焦点是否调实较容易判断。调实后再将镜头变焦拉回来到所需景别,这样焦点就算调实了,而在高清拍摄时就不能这样了。因为变焦镜头在变焦时,普遍存在着微量的像面漂移现象,不同焦距处的最佳焦点位置并不精确一致。这在标清拍摄时不成问题,而在高清拍摄时就不允许了。因此高清拍摄时要先把镜头变焦至所需景别,把它作为定焦镜头直接在该焦距状态下精确调焦,此时当然离不开专业监视器了。在没有专业监视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鉴电影拍摄的方法,先直接测量调焦距离,再将镜头上的调焦基线转动至该调焦刻度值上。
6 清晰度
高清技术要求在整个制作环境、制作态度等方面要更加严谨,对每一个环节的要求也大大增加了。一些细小的缺陷,在标清时看不出来,而在高清大屏幕监视器上却非常刺眼。甚至一只蚊虫落在头上或者布景上,就会导致拍好的镜头前功尽弃。
7 兼容性
中国的现状为标清、高清两种电视标准并存。为适应由标清到高清的平稳过渡,高清节目制作也要考虑标清接收机收看的问题。除去清晰度下变换问题,主要问题还是16:9画幅如何转为4:3画幅。我们可以将16:9画面横向直接收缩为4:3画面,但画面要产生变形(变窄),此方法不可取。不变形的转换方法有两种:
7.1 信封模式
也就是“伪遮幅”画面。上下用两道黑条遮挡住画面,画面完整,但不满屏。为适应这种模式,高清制作时不要将同步字幕直接制作在画面上。可以单独制作一个字幕文件,高清播出时键人到画面中,而标清播出时键人到画面下方的黑条上,以使画面最大限度地无遮挡展现在屏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