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时间:2022-06-02 06:19:17

导语:在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必要性;可行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市场已经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建筑企业的信用不仅会对企业自身的发展产生影响,也会对建筑市场是否健康发展造成影响。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信用情况并不乐观,不仅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缺失的情形屡见不鲜,一些企业还存在不正当竞争的现象,导致建筑市场发展比较混乱,部分建筑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由此可见,建立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1.1 建筑企业急需信用管理制度的规范发展

当前,在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的大形势下,勘察、设计、监理、施工、检测机构、招标等建筑企业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建筑行业中一些建筑企业严重缺乏信用感,在建筑市场活动中中置合同义务于不顾,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这对于建筑企业自身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更不能让建筑市场积极、健康、持续的发展,而建立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法人规范企业在施工建设中的行为,用完善的制度约束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参与建筑市场竞争,并在市场竞争中积累起企业的信用,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凸显自身的优势。可见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讲,建立完善的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建筑市场急需信用管理制度规范其秩序

为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国家出台了多样建筑市场发展管理措施,如2005年出台了《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等等,但是目前建筑市场发展秩序依然比较混乱,一些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不仅违法使用关联监理公司,还利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垄断一些中小城市的建筑市场,给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规范建筑市场发展秩序,成为建筑市场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可以约束建筑企业的竞争行为,促使企业建立自身的信用管理体系,让企业能够自律当中不断成长,使建筑市场呈现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2.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立的可行性

虽然建筑市场发展存在不少困难,但是政府和企业在这一方面的努力还是为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可行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筑企业已经对信用管理制度有了初步的认识

虽然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但也有企业在这个方向上进行了尝试,通过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不仅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也提高了综合竞争力。这让更多的企业开始探索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信用管理制度,在探索过程中企业逐渐深化了信用管理制度的认识,为企业赢得良好的社会信誉,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不仅如此,信用管理制度能够解决企业基础管理落后的问题,适应买方市场和信用经济的发展要求,提高企业守信能力和诚信度。这种认识,对于推动建筑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2 企业经营者信用意识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信用管理制度提供了基础

企业经营者的信用意识对信用管理制度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社会整体诚信意识的增强,建筑企业经营者的信用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现在很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企业信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意识到如果在经营管理当中不守信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信用形象,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现在很多企业经营者对企业信用的重视不断增加,这对于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外,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建筑企业也将信息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发展目标,在信息化发展的促进下,一些企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综合管理系统,为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提供了信息化条件,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建立比较完善的内部信用档案,能够为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准备必要的条件。

2.3 外部监管为信用管理制度提供了外部保证

外部监管也是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不可缺少的条件,当前各地政府为了加强建筑市场监管力度,各个管理部门对涉及建筑业市场的不同企业类别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督系统,通过加强企业信息管理,促使建筑企业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府各部门开始对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制度的建立进行了探索。像东莞等城市建立了建筑企业诚信公示制度,对建筑市场中的各个行业均制定了不良行为计分标准。该计分标准对处罚依据、扣分分值、惩处方式等都标注得非常清楚,做到了处罚的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有源可溯,使得该规定的可操作性及可实施性非常高。第二,通过采用先进监督管理手段,落实信用管理制度。例如,要求在工程项目现场必需按照要求安装视频监控装置。市监控中心可随机抽取在建工程项目,对项目经理、安全员、总监等人员实行视频点名。该套视频监控系统还可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重点监控,可第一时间发现并责令整改,起到了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监督的良好效果。第三,部分地方政府还开发了网上平台操作系统。各个执法单位在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企业有违法违规行为,经审核通过后即可登陆网上操作系统对违规企业扣去相应分值。此举将对企业的管理做到了实时化、信息化、公开化,不但落实了执法机构的人员责任,形成了一套监督体系,还保证了对企业的每一条处罚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综上可知,外部监管是信用管理制度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也为这项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可能。

2.4 企业文化的发展为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准备了文化条件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必要条件,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相继加强了企业文化建设力度,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而信用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也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做支撑,发展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的道德意识,提高企业经营者的道德水平,而诚信经营是企业道德中的一部分,企业文化通过道德水平的提高,也能增强企业诚信经营理念,这对于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随着建筑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市场信用缺失、违法违规施工等现象也在不断显露,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这意味着当前急需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的发展,让建筑市场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而伴随着建筑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信用意识的增强和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加之外部监管和企业文化的快速发展,这都为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提供了可能性,政府和企业应该借助这些有利条件,在今后的发展中构建起完善的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建筑市场发展水平,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2篇

为了规范与促进企业信用征信,保障公平、公正地开展企业信用征信,建立企业信用制度和营造社会信用环境,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企业信用征信,是指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委托,通过采集、加工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关于企业信用状况的调查、评估或者评级报告等征信产品的经营性活动。

本办法所称的征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企业信用征信的机构。

本办法所称的企业信用信息,是指在企业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能用以分析、判断企业信用状况的信息。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开展的企业信用征信及其相关监督管理。

第四条(原则)

本市企业信用征信实行市场运作、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

开展企业信用征信应当独立、客观、公正和审慎,确保征信产品的准确性。企业信用征信不得损害企业合法权益,不得妨碍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

第五条(管理部门)

*市征信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征信办)负责对企业信用征信的行业推进、指导和监管。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进行企业信用征信的业务指导和监管。

第六条(备案与公开)

征信机构应当自取得工商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向市征信办备案。备案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股权结构、组织结构说明;

(三)高级管理人员的信用状况证明和相关业务专业人员的基本情况介绍;

(四)开展企业信用征信的业务范围、信息处理程序和信息安全防范措施。

前款备案内容发生重大变更时,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将变更内容报市征信办备案。

市征信办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有关备案信息。

第七条(年度报告及业务情况调查)

征信机构应当在当年第一季度,将上一年度企业信用征信业务开展情况和本年度企业信用征信业务调整情况,向市征信办报告。

市征信办可以组织建立征信产品使用情况反馈机制,了解市场对征信机构有关征信业务的客观评价情况。

第八条(信息的采集)

征信机构应当通过合法途径采集企业信用信息,不得以骗取、窃取、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采集企业信用信息。

第九条(异议信息的处理)

被征信企业对征信机构采集的企业信用信息有异议,并提供相关依据的,征信机构应当进行核实,发现采集的信息确有错误的,应当立即纠正;查证后确实无误的,应当告知被征信企业;难以查证的,应当根据客观原则进行审慎处理。

第十条(征信产品的制作)

征信机构应当依据信息提供方所提供的原始信息,并按照备案的信息处理程序规范地制作征信产品,不得编造、篡改企业信用信息。

第十一条(征信产品的效用)

征信机构所提供的征信产品仅供使用人作为判断企业信用状况的参考。

第十二条(商业秘密的保护)

征信机构对涉及商业秘密的企业信用信息负有保密义务,不得向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提供,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者被征信企业同意提供的除外。

第十三条(回避)

征信机构与被征信企业存在资产关联或者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征信活动公正性的,征信机构不得提供有关该企业信用状况的征信产品。

第十四条(商务活动中征信产品使用的推进)

提倡企业和其他组织在项目合作开发、商业投资、商务采购、经营决策等商务活动中使用征信产品,查验对方的信用状况。

第十五条(公共管理中征信产品的使用)

本市各级行政机关、行政事务执行机构以及其他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中,涉及向社会委托、发包政府公共服务项目,政府采购与招投标等事务的,应当根据需要使用征信产品。

第十六条(有关政府信息的公开)

征信机构开展企业信用征信,需要采集有关政府信息的,按照《*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行业自律)

鼓励信用服务行业组织制定并推行行业规范,为会员提供业务指导和服务,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第十八条(投诉)

任何组织和个人认为征信机构有违法征信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市征信办投诉。

第十九条(行政处罚)

第3篇

关键词:薪酬制度;宽带薪酬

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是企业的永动机。企业薪酬制度关系到能否激励员工为企业发挥其积极能动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效益,还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否留住核心人才,从而关系到企业在社会竞争中的生死存亡。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可以说是一种最重要的、最易使用的激励方法,它是企业对员工的回报和答谢,以奖励员工对企业所付出的努力、时间、学识、技能、经验和创造,是企业对员工所做贡献的承认。在员工的心目中,薪酬不仅仅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员工自身的价值,代表企业对员工工作的认同,甚至还代表着员工个人的能力和发展前景。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仅对员工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企业的发展更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一个合理的薪酬体系,对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企业薪酬制度的设计和完善,更是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

1 传统薪酬制度的弊端

传统薪酬主要是薪点制,薪酬确定的依据主要是职务(岗位),实行的是职级工资,薪酬与岗位(职务)的严格挂钩,只要岗位(职务)不变,要实现增薪那是不可能的。其弊端显而易见:

(1)激励不恰当,给员工定位不准确。

(2)平均主义严重。无论员工技能好坏,但只要熬到一定的年限就可以享受高薪。容易挫伤了核心员工尤其是一些年轻的核心员工的积极性。

(3)薪酬设计与管理具有随意性。传统薪资制度中,有时领导一句话就能影响员工的等级和晋升。

(4)范畴过于狭隘。传统薪资制度中,给员工的进修、培训、出国等机会所涉及的成本并不计算在内。

(5)激励动力不足,激励成本不断上升。

(6)激励的短期化甚至不具有激励性。传统薪资制度只注重了薪酬的保健功能而忽视了其激励功能,即只满足了员工的低层次需求,而忽视了员工的高层次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宽带薪酬体系逐渐发展起来,宽带薪酬体系是近几年来比较盛行的一种新型的薪酬体系,所谓的宽带薪酬,是指多个薪酬等级以及薪酬范围进行重新组合,就是企业将原来十几甚至二十几、三十几个薪酬等级压缩成几个级别,同时将每一个薪酬级别所对应的薪酬浮动范围拉大,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薪酬管理系统及操作流程。

2 宽带薪酬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运用

宽带薪酬的特征是薪酬等级层次少,浮动范围大。薪酬等级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区间变动比率高。宽带薪酬为员工提供更多的横向发展空间。在这种薪酬制度设计中员工的职业发展不再只是沿着公司中唯一的薪酬等级层次垂直往上走,他们在企业中的流动是横向的。但是随着他们获得新的技能、能力、承担新的责任或者是在原有的岗位上不断改善自己的绩效,他们就能够获得更高的薪酬,即使是被安排到低层次工作上,他们依然有机会因为自己出色的工作而获得较高的薪酬。

2.1 工作分析是构建宽带薪酬体系的前提

工作分析是通过对各种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以及任职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条件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分析,以科学系统的描述并做出规范化记录的过程。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具体进行工作分析的方法很多,比较常用的有: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直接观察法等,在工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工作分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企业自身的全面理解与分析。基于对企业的特点进行分解,即企业的业务流程、范围、职能以及在此基础上分解所涉及的各项工作的种类和属性进行的分析。此项分析的结果是企业进行组织设计和岗位设置的前提和依据,它有利于梳理企业内部的管理流程,合理界定部门与职位的工作职责,从而使组织效率最大化,尽力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使组织结构设计和岗位设置精简高效。所以在这方面上的工作分析是最终确定组织内某一岗位价值大小的基础。第二,对任职者资格以及具体工作岗位的分析。针对具体岗位的任职资格、工作范围、工作条件、权限以及任职人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身心的要求所进行的分析。这种分析的结果为员工招聘、绩效考核以及员工培训提供依据。第三,岗位分解动作。针对某个岗位某项具体的操作过程、步骤所进行的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分解具体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之形成一种定势、一种章程或者规范。这种工作分析对薪酬设计起着补充的作用。

经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以岗定薪”中的岗位才真正明确,而在传统的薪点制中的“以岗定薪”则较为注重职务级别的高低,并没有从岗位本身对组织发展重要作用以及对其任职者的相关要求出发。

2.2 公平是一个科学合理薪酬体系的保证,其中又分为内部公平与外部公平

(1)内部公平。

实现内部公平需要借助于岗位价值评估。只有把“以岗定薪”的岗位职能梳理清晰,才能确定某一岗位在组织结构中各个岗位之间的相对价值,从而得出岗位的等级序列,

如此才能实现薪酬体系内部公平。它是基于组织结构内部各个岗位的共同特点建立起来的一系列评价要素的组合。

具体的岗位价值评估的方法包括很多:岗位分类法、有岗位

排列法、要素比较法、要素计点法等,每种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而这种岗位价值评估模型需要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岗位价值评估是实现组织内部公平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实现内部公平的基础,最终的内部公平还需要员工胜任力评估以及绩效管理来保证和实现。

(2)外部公平。

外部公平是薪酬体系对外具有竞争力的直接体现,简言之,一个企业的薪酬标准要与市场上的同类岗位薪酬接轨。一般说来,外部公平的实现往往是通过薪酬调查的方式,具体调查的方法也有很多种,例如企业之间相互调查、委托市场调查公司以及问卷调查等,在调查目标企业的选择上多以同地区或夸地区同行业或相近行业为主,比较企业各岗位与市场上相对应岗位的薪酬水平。

无论是内部的不公平还是外部的不公平,都会使员工期望值下降,并且感到不安全,出现士气下降、人员流失,甚至招聘不到人员等现象。而宽带薪酬还体现“同工不同酬”的新观念,体现了对员工个体因素的重视与尊重。对于企业个体员工,薪酬有两个基本作用,其一是满足生

活基本需要,即所谓的“保健性”;其二是体现其工作价值,激励员工更好的工作,即激励性。总体看,两者是互为消长的,而如何妥善的协调两者的关系,就要用薪酬结构设计来完成的,是选择高保健低激励还是选择高激励低保健,依然是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具体实际需要。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在传统的薪酬结构中有了不少新的内容,诸如股票、期权以及虚拟股份等,增加了薪酬的长期激励作用。

3 宽带薪酬体系与组织绩效管理的有效衔接

薪酬体系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薪酬本身只具有对人才吸引作用和短期的激励作用,而长期的激励作用则不明显。只有将薪酬与绩效管理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激励作用。所以,宽带薪酬是否能够顺利的实施,还要看企业自身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否成熟。良好的绩效管理是宽带薪酬应用的基础。如何将企业的人工成本转化为企业发展向前的动力,员工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的和谐,是任何企业都在追求的一种境界,但实际上,如何更好的将组织绩效、部门绩效及个人绩效的有效衔接,却是企业管理人员倍加头疼的问题,宽带薪酬的关键在于拓展了员工的薪酬提升的空间,更好的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宽带薪酬的灵魂所在。薪酬制度的完善不是一个单一的活动,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的创新需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的适时调整中来体现,逐步实现薪酬体现的两个公平,而这个公平的实现,是需要许许多多基础的工作来支撑和维护的,是缺一不可的。宽带薪酬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自然还有许多其本身不完善地方,在现实中还有许多其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其对传统薪酬体系不足的地方的弥补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此外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只有与有效的绩效管理结合起来,才能显现出薪酬对组织绩效的实现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变人力成本为人力资本,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较低,大多数企业尚未全面认识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中国企业家信用状况调查表明,60%以上的企业老板表示跟人打交道要小心提防,有90%以上的企业都或多或少发生了合同纠纷。调查显示,虽然我国企业信用状况开始好转,但信用依然不足,尤其是拖欠款、违约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较为严重。中国企业信用不足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有关部门执法不严;第二,部分企业经营者信用意识淡泊,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制不健全;第三,企业普遍追求短期行为;第四,恶性市场竞争,信用期限放宽;第五,部分企业经营者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改善中国企业的信用状况,对于提升中国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抵御信用风险,促进中国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点继续深化企业信用管理,提高我国企业的信用水平:

1、加快我国企业信用立法步伐,完善企业信用相关的法律制度。企业信用法律制度的法律价值,一方面在于证明、查验企业的资信情况:另一方面在于开发、利用企业的信用资源,并通过制度来规范企业的信用行为,实现企业生产发展效率的最大化,从而建立起优良、健康的企业信用发展外部环境,对企业自身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制定了《民法通则》、《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企业破产法》、《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法规和行政管理规定,但这些法规和规定出台的目的与管理内容以及约束的问题并非专门针对信用,对社会各界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内的信用主体的信用行为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准则与约束体系。如,目前有很多小企业通过破产来逃弃债务,而又无从追究责任人的责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完善企业破产制度,强化破产人的责任。

加强失信惩罚的力度。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行为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当失信成本小于失信行为所带来的收益时,它会选择失信。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大量失信行为是为牟取暴利,而由失信付出的成本却很少。我们应建立企业信用奖惩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成本约束,将可大大改善我国企业的信用状况。

2、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建立并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系统。由于信用缺失将造成严重的后果,信用缺失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效益,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信用缺失制约了中国企业的发展;信用缺失有损我国形象,不利于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信用缺失危害金融机构,伤害银企互利关系;信用缺失危害客户,损害消费者利益。强化企业信用管理不是企业内一个部门或几个人能够做到的,必须得到公司从领导层到基层员工各个层面的支持和配合。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虽然全国已建立了许多官方的信用信息系统,但是,企业信用信息还不够全面,咨询系统尚不完善,税务、海关、工商、统计、技术监督等政府部门的大量企业资信资料未被利用,尤其是个人信用系统缺失。以信用为经营对象的资信公司十分缺乏,企业信用状况得不到真实评估,交易者要获取企业真实的信用资料十分困难。因此,如要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系统,必须建立和完善信用评估体系。企业信用评估就是由合格的专业评级机构或部门受评估对象的委托,根据“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以评估事项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有关标准化规定为依据,采用规范化的程序和科学严谨的方法,对受评企业履行相应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可信任程度进行调查、审核及测定,对与评估事项有关的参数值进行横向比较和综合评价,并以简单、直观的符号表示其评价结果,公布给社会大众的一种评价或咨询行为。信用评估体系完善需规范发展企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3、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仍然很低,大多数企业都尚未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即使是那些建立了信用管理部门的企业,信用管理水平也很低,企业普遍没有建立起系统、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企业存在的信用管理缺陷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企业管理层重视不够;第二,企业信用管理的地位仍然低下;第三,没有优秀的信用管理人员;第四,企业信用管理职能单一;第五,没有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政策。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首要任务是建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

为了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必须完善企业在赊销、赊购、投资、担保等各项经营活动中的信用管理流程和技术手段;保持应收和应付账款的最合理持有,保障应收账款及时足额回收,保障投资、担保等业务的安全性:通过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各种信用信息与数据,加以综合处理、判断,对客户的信用质量作出评价:权衡信用销售的风险与收益,制定恰当的信用决策,并对产生的应收账款进行跟踪管理。其目的是对各种规模的企业,在力求达到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降到最低。

第5篇

论文摘要:简要阐述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经营管理目标偏差、基本管理职能欠缺、应收账款管理滞后、信用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改进销售/回款业务流程,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基本解决方案。

一、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主体是各式各样的企业,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国内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信用制度的完善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信用是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前提

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市场交易的信用制度。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市场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没有信用,企业不可能正常经营;没有信用,市场不可能健康运行;没有信用,市场经济不可能健康发展;没有信用,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顺利实施。

(二)信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市场经济越发达,企业活动范围越广泛,信用就越重要。从企业整体看,信用是企业形成凝聚力并且发展壮大的基础,没有了信用,企业无法发展壮大;从企业融资看,信用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条件,如果企业信用缺乏或者信用制度不健全,就不可能顺利融资;从市场交易看,企业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市场树立良好的形象,受到客户和消费者的信赖和欢迎,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因此,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改善企业信用状况,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对于企业抵御市场风险,改善企业融资条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和做大做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企业有必要对信用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或完善,一是企业外部信用体系的管理,二是企业内部信用体系的管理。这里笔者仅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提出个人的一点想法。

二、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

随着以解决产权问题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面临的更为严峻和紧迫的问题是,基础管理落后,无法适应当前买方市场和信用经济的要求。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信用经济更是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当前我国市场信用体制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很多在B2B平台上开展的商务活动难以兑现,线下付款势必存在着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问题,影响了企业发展。为了有效规避商务活动中的兑现风险.企业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这也是每个企业微观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问题分析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在计划与行政管理之下进行的,企业之间(包括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交易大多是在同一个所有者或管理者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企业无须过多关心信用和风险问题。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变成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这时沿袭传统管理体制的企业,其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欠缺开始暴露出来,并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上大致都经历了以下过程:初期资金高投入,销售额高增长,后期则低回报,甚至出现经营危机。在买方市场和赊销方式下,一个企业如果过份注重销售业绩的增长,虽然能快速扩大账面销售额,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不容乐观,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利润随之下降。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有的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一心追求眼前利润;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差,使企业的信用大打折扣,信用管理自然名存实亡。

2.基本管理职能的欠缺。在我国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落实应收账款的过程中却常常出现由于职责分工不清而导致两个部门相互推托的现象,这样就使得应收账款的处理效率十分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基本管理职能存在欠缺,使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于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的职能。

3.应收账款管理的滞后。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是如何“追账”。有些企业的销售人员、财务人员耗费大量精力参与讨债,有些企业甚至专门成立了追账机构,但收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忽视了交易之前和交易过程中的信用管理,将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放在“事后收账”,结果使应收账款得不到合理的控制,还花费了数倍于应收账款正常管理的成本,损失惨重。应收账款管理明显滞后,使企业一时无法收回账款,使得各方面的资金周转不开,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面临倒闭的境地。

4..信用管理方法的落后。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往往是重权力而不重职能,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又相互推卸责任。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在销售提成的激励下,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之后寄希望于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企业最终只能品尝大量呆账造成的苦果。

(二)基本解决方案

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以上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目前我国企业在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设置上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及信用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企业最高管理决策层缺少对信用决策业务的领导和控制;信用管理职能划分不清,大多是支离破碎地分布在销售和财务部门,其结果往往是只重权力不重职能;部门内部管理目标、职责和权力不配套,而且部门问在信用管理上缺少协调和沟通;缺少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和专业化分工

针对上述管理现状及未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设置信用监理),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防止任何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盲目决策所导致的信用风险。

(2)将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重新进行合理分工,信用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等业务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必须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例如,在传统上销售人员垄断客户信息的问题,必须通过各部门问在信息收集上的密切合作以及信用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加以解决。

(3)一些企业已成立的追账机构(如清欠办)应划归信用部统一领导,更加专业化地开展工作。首先,在业务程序控制中强化信用风险控制环节,使各部门分工协作,尽量减少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其次,实现对客户信用管理的职能化、专业化,主要是对客户资信进行管理,对交易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全方位地进行客户信息搜集、评估和监控;再次,在有客户来访时,信用管理部门负责将公司的信用情况向客户进行说明展示,以促进有效销售;最后,信用管理部门通过对各部门人员的培训,形成企业内部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共识。

2.改进销售/回款业务流程。现代企业管理在传统职能分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部门间的协调作用和流程设计。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业务流程再造和ERP解决方案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管理趋势。销售/回款业务流程是企业关键性的业务流程之一,最为重要而且复杂。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可以有效地将企业销售和回款业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流程设计的方法,跨职能部门地实现销售业绩增长和降低收账风险这两个最基本的目标,从而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笔者在这里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应用ERP专业管理软件来实施对企业内各流程的掌控。)

实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和改进的业务流程包括如下一些基本项目:客户开发与信息搜集业务流程;客户信用评级业务流程;订单处理与内部授信业务流程;销售风险控制业务流程;款回收业务流程;债权处理业务流程。企业通过上述各项业务流程的建立和改进,将在销售/回款这一企业最重要的价值链中获得较大的增值,其中卖方(企业)信用控制能力的提高和买方(客户)信用风险的降低是使各项业务流程得以改进的关键。比如某公司就是应用ERP管理软件对信用实行良性管理。他们把事先想好的信用评估方式写入程序,使其产生一个新的专门用于信用评估的程序,该程序包括企业所需要的客户信用资信。

3.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一些企业不能很好地实施信用管理,是因为缺少一套比较完整而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比如,许多企业不断颁布各种应收账款的管理规定,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以至于不得不朝令夕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究其原因在于相关的规章制度没有系统化的设计。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制定信用管理制度方案。

(1)事前控制一一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企业最大的风险来源。为了搞好企业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收集调查,实施风险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需要在五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客户信用分析管理、客户资信评级管理以及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

(2)事中控制——赊销业务管理制度。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而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结果往往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之间直接的信用关系,实施直接管理,改变单纯依赖于销售人员“间接管理”的状况。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三个方面:信用政策的制订及合理运用、信用限额审核制度以及销售风险控制制度。

(3)事后控制——应收账款监控制度。关于应收账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我们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应在如下四个方面制度化: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账龄监控与贷款回收管理制度以及债权管理制度。

第6篇

关键词:企业信用 企业信用 管理体系

一、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分析

2001年,据有关部门对全国57469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拖欠引发企业信用缺失的调查显示,在企业的应收账款7887亿元中。属于拖欠的应收账款约有5500亿元,占70%左右,账龄在3年以上,事实上难以收回的约占24%。另据工商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有40亿份左右。合同标的140万亿元,但合同的履约率低。1990年以前的合同履约率是80% 90%,1990年以后的十几年间,合同履约率只有50%左右,有些地区甚至才30%左右。在信用管理方面,我国企业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离

我国许多企业近几年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在其发展上单纯追求销售业绩的增长,企业简单地采取以销售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例如“销售承包制”和“销售买断制”等,忽视了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等问题,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终目标。

(二)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

在我国企业现在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门承担。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常常出现职责分工不清、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等种种问题。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表明,增加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由信用部门或信用经理承担和协调整个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方式。

(三)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

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中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账款回收上缺少专业化的方法。

(四)信用管理重点严重滞后

目前许多企业解决拖欠问题多采取“事后”控制的方法,即只有在账款被拖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催收。结果出现了“前清后欠”的现象,使企业顾此失彼,包袱越背越重。

(五)缺乏经过专门训练的信用管理人员

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信用管理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用管理相互交叉,缺一不可。我国信用管理专业研究人员很少,需求和供给缺口极大,信用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

所以,从我国当前的信用管理现状来看,可以说还处于信用管理的基础建设时期,强化我国的企业信用管理必须从解决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入手。

二、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

(一)树立全程信用管理意识

所谓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就是指全面控制企业交易过程中各个关键业务环节。从而达到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目的,其具体方法包括:

1 选择客户。接触客户是企业销售工作的开始,同时贯穿整个销售工作的全过程。接触客户的一个直接信用管理目标便是评价客户的信用等级。选择信用良好的客户进行交易。

2 确定信用条件。这里的谈判是指从最初与客户的协商直到双方达成一致协议的过程。谈判过程中将和客户一起确定信用条件,包括给予信用的形式(如付款方式)、期限和金额。

3 寻求债权保障。从信用管理的角度来讲,为了确保收回货款,往往要在经济法允许的范围内,在合同中使用一定的债权保障手段,如担保、保险、保理等。签约、谈判和客户调查一起,构成了信用管理的事前保障机制。

4 事中控制。销售部门以赊销的形式售出货物之后,面临的一个最直接问题就是如何对形成的应收账款进行监控,保证及时收回货款。此时信用管理的目标是如何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在这一环节上,我国企业目前普遍缺少有效的方法。

5 早期拖欠款的催收。货款迟付现象不仅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而且极有可能造成长期拖欠隐患。因此,企业怎样在货款被拖欠的早期进行适度催收,同时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是销售经理和财务经理较难处理的问题。

6 坏账追讨。当发生呆账或坏账的情况时,企业必须面对追账的问题,这是企业信用管理的事后反馈。

(二)建立明确的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主要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针对信用销售(赊销)情况下制定的一系列业务管理原则、标准和风险控制方法,是企业进行信用管理的基础,是信用销售风险控制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信用标准。是指本企业给予客户信用所需求的最低标准,通常用客户的信用等级来衡量。如某企业只对信用等级在3级以上的客户提供信用销售,则3级即为信用标准。制订信用标准要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 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要求客户支付信用销售货款的条件。包括信用限额、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如“3/10,N/30”表示客户如果在10天内付款可按发票金额给予3%的折扣,超过10天不在享受折扣。但付款总期限不得超过30天。

3 信用限额。是指根据客户的资信状况所确定的安全性销售的允许最大额度。一般以金额表示。它取决于这样几个方面:客户的偿债能力、客户的偿债意愿、客户的资本、抵押品、经营状况。

4 收账政策。通常来说,企业如果采取积极的收账政策,会减少应收账款的投资,减少坏账损失,但是。成本增加;反之,如果采用消极的收账政策,收账费用会减少,但是增加应收账款的投资和坏账损失。收账政策应根据催款所增加的收益与成本做比较后,做出决定。

(三)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结构

有了信用销售的政策和全程信用管理的理念,企业需要建立专门的机构来实现对整个过程的控制。设置时,必须在成本一效益原则的指导下。并根据企业的规模、所处的行业、经济环境等因素采用不同组织形式的信用管理部门。信用管理部门必须完成下列工作:获取信用资料、分析从各种渠道获得的资料、授信、监控客户付款能力的变化、管理和分析应收账款、协助催收逾期账款、委托第三方追索账款、建议或决定采取法律措施。

(四)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定

客户信用等级的评估是为了加强信用控制,并为客户分类提供依据。信用等级的评估。以客户的信用履约记录和还款能力为核心,进行量化的评定。客户信用等级每季度根据客户上一季度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评定一次。

信用评估指标分为品质特性评价、信用履约率评价、偿债能力评价、经营能力评价、盈利能力评价5大类共20

项,对各项指标设置相应分值。即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评审委员会根据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和专家小组的审查评价结果,计算出企业得分高低,将企业信用等级统一分为AAA、AA、A、B、C五个等级(有效期均为一年)。

三、建立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企业领导必须对信用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无所不在,信用关系普遍存在于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足够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知识并把其列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应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企业实施经营管理全过程的信用风险管理,必须首先在原有的业务管理体系中。增加信用风险管理职能。信用管理目标必须超越任何一个部门局部的管理目标,要从企业整体的经营目标和利益考虑问题,从而有效地协调公司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

(三)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客户资信管理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要求企业全面收集管理客户信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并随时修订、完善。实行资信调查制度。筛选信用良好的客户。客户资信管理的核心是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和信用等级评价。

(四)建立内部授信制度

内部授信制度的核心是对客户赊销条件的审查及信用额度控制。授信管理是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工作,在企业根据客户信用等级决定给予信用时,应根据与客户以往的交易记录。履行情况和企业的信用风险政策。由专门的客户审查部门来决定其信用额度。

(五)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神经中枢。从表面上看,是一个财务问题。但实际上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即从客户的开发、订单处理、合同审定到账款回收和债权管理。在企业决定信用额度后,也要对客户实施严密的风险跟踪。如当客户发生销量大降、法律纠纷、财务收支危机等情况时。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应立即调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不良后果出现。为此,应建立应收账款档案,建立“综合性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赊销客户监控制度”、“账龄控制制度”和“欠款催收制度”。应用这套管理制度尽可能达到既不失去客户。又能及时足额收回账款的目的。

(六)全面提高信用管理人员的素质

信用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企业中的信用管理人员只有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技术方法和经验。才能胜任信用管理工作。所以,必须加强对现行企业信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其信用管理的能力和技巧。

四、结论

第7篇

在当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信用管理是当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的必需条件。但是,通过对中国企业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很多企业的信用状况让人担心,如何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已成为现阶段最重要的问题。本文首先从伴随企业发展的信贷风险的存在入手,对企业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然后从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入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信用风险,推行规避信贷风险控制方面的业务。

关键词: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管理体系

信用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业务发展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很多企业因缺乏诚信而不能长期发展下去,原因主要是企业不能随意投资,银行也不敢轻易放贷,从而导致市场经济的萎缩。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研究信用风险在企业的发展中的存在,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1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含义

1.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在信用交易活动中发生的逾期却不付款的客户风险。信用风险从企业信用办理的角度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严格地执行按账龄分析和标准的后台债务采集程序是控制可控风险的主要途径,企业可以借此提高其信用管理功能。不可控风险,以国家风险为代表,识别风险、规避为主是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任务。

1.2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管理,也被称为企业的信用管理,是企业信用管理科学的专业知识,避免信贷所产生的风险。当代企业经管的焦点是企业信用管理。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增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同时,合理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可以使企业在与其他企业进行赊销、投标、合资合作等生产活动中更胸有成竹。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包含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继而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采取最经济的应对全面风险的方法。

2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信用风险分析

2.1存在于应用管理的信用风险

在目前阶段,经营活动中许多企业普遍存在信用缺失的问题,如此,则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滋生大量风险因素。中国的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凭着良好的信用条件,可以促进销售自身的产品,同时也提升了市场竞争力。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中,很多企业不这样做,没有办法兑现做出的承诺,也影响了信贷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规模不能扩大。

2.2存在于融资中的信用风险

企业发展是和融资分不开的,再加上融资出现信用风险,因此企业需要承担更大的财务风险。银行信贷中中小企业比大企业的难度大得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原因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认定中小型企业不能保证按时还款,存在过高的信用风险;另一个原因是中小企业缺乏偿还融资贷款能力,银行将遭受巨大损失。

2.3存在于信用缺失产生坏账的信用风险

第一,缺乏信用管理人员,不能正确处理好销量和风险之间的关系。由于规模的限制,许多企业并未设有单独的信用管理部门,加上相关从业人员存在重大缺口,同时容易被企业管理者忽视,企业信用客户无法取得企业管理者手中的控制权。第二,缺少有效的客户资信管理体系,无法准确识别客户的信用,许多企业无法充分了解客户的资信情况,非常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企业并未对信贷客户的资料实地调查,对客户的了解不完整。

3发生企业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

3.1企业内部因素

较差的风险意识和缺乏先进经营观念是很多企业都存在信用风险的内部原因。

3.1.1企业目前现有经营策略缺少合理性

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经营战略有很紧密的关系,由于被传统的思维方式所影响,中国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能从长远角度看待问题,依然实行轻视控制、过于重视销售的经营观念,没有完善的发展战略。

3.1.2优良信用风险意识欠缺

虽然现代企业的风险意识正处于增强的好转趋势,但意识只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只关注账面利润,而不是关心实际营业利润。坏账准备存在于企业的账面利润中,假如不能回收则将减少净利润的数额,可是许多企业都没有意识到,这将导致企业面临的风险提升,也使企业增加流动性风险。

3.1.3财务管理部门与销售部门缺少协调性

企业要发展,有必要使多个部门参与进来,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是最必要的,但是,该两个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销售部门不调查客户的信用就完成给定的任务,财务部门只了解客户的欠款数额,并不关注客户的实际情况,从而导致企业风险增加。

3.1.4缺乏信用管理机制

尽管许多企业都意识到信用风险对企业发展的显著的影响,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不注重信用经营,不建立信用管理机制、不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从而导致容易出现账款的拖欠和企业经营效率低下。

3.2企业外部因素

企业发展与经济环境存在一定的联系,企业与外部的关系也是企业不重视信用风险的原因之一。虽然中国已经不是计划经济,但其影响并未消除,许多人仍然缺乏信用意识,这样就阻碍建立社会信用的经济环境。而且,协作可用信息的不对称,是信用风险的发生的主要因素。

4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方法

4.1设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4.1.1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加强信贷管理,特别是在交易前对客户信用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估调查,企业必须首先进行客户资信管理,其意义非常重要,企业的信贷活动需要在标准的风险管理制度下进行实施。企业应该加强客户的资信管理在以下三个方面:(1)收集客户的资信信息;(2)经常对客户群进行监管和查实;(3)创设和办理客户资信档案。

4.1.2应收账款监控制度

很多企业针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都规定了相关管理的制度,尽管如此这些系统还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环境方面的要求。缺乏科学和系统的管理体系是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销售台账管理制度;(2)债权管理系统;(3)应收账款总金额管控系统;(4)账龄的监管和货款收受接管管理制度。

4.1.3客户授信管理制度

在交易过程中企业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销售或相关业务管理和缺乏对销售的规范化管理控制。客户的信用额度和期限的控制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企业必须建立信用客户之间的直接关系,直接管理的实施,改变完全依赖于销售的“间接管理”的局面。

4.2建立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

提高企业目标的信用风险,从根本上,我们必须完成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构建,开展专业的信用分析和管理。第一,必须在对客户实行客观全面的信用调查之后才能与之签订合同,依据企业的信用情况来规定客户的信用条件和信用标准,构建客户档案,加强预控的交易活动。第二,我们必须严格执行账龄管理,客户账户支付进度实时跟踪,以保证客户能及时支付账款,尽量减少拖欠的可能性,并加强对交易活动的监控。第三,假如企业已经发生信用风险损失,企业则应该采用有效和合理的政策和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加强交易事后的控制来减少企业的损失。

4.3增强信用风险的沟通和信息

削弱因为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的社会监管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增加,信用风险的信息和通信管理是指不同形式的信息访问和传输,让员工明白自己在内部控制制度中的责任和作用,较好地履职,保持控制信息和经营信息的畅通,以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经由下列途径来强化信用风险的信息与沟通。

4.3.1必须准备详细的余额和定期收款报告

通过应收账款详细的报告,企业管理和销售部门及时了解信息,如余额和应收款项的老化,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企业遭受的损失。

4.3.2保证对账的实时性

财管部门要定期核对和营销部门的账目,核实应收账款,也要和客户核实账目,把应收账款的期限和金额进行对账。进而把信息回馈给企业领导者,让他们做出决定,以规避导致应收账款的错误和损失。

4.3.3必须创建应收款台账

企业应建立合理的应收账款台账来应对坏账现象,它是面临的主要信用风险现象,客户应收账款的变动将表现为应收账款的增加或减少,根据客户分类账反映作调查,以防止坏账出现。

4.4对企业信用风险监管的加强

因为资金信贷复苏的经济活动已大大推迟,所以回收应收账款常常很不确定,非常容易使企业出现信用风险。为降低信贷风险、提高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企业应采用如下控制措施:

4.4.1监督信用账户

如通过对客户的信用状况、经营状况、账龄状况等的分析,来确定的坏账发生的概率,采取不同的信贷政策。

4.4.2客户跟踪管理

之所以公司财务部门和授信客户之间的信贷应保持连接,从信贷的开始到信贷的结束,是为了确保客户按时交款,同时也确保因为运输、包装、质量等方面出现的意见不一致情况的发生,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

4.4.3监管信贷的发生

如接管处理客户定单,过期付款收受接管、客户信用审批。

4.5创立科学的信用风险评估机制

确认、管理、分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方式是风险评估活动。在正常的情况下,信用风险评估机制的创立方法如下。

4.5.1风险要素要精确地确定

确定独一的方针设定,风险评估才是有道理的。如此一来,成本增加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坏账风险因素是应收账款风险评估的主要因素。

4.5.2深入分析风险因素

采取措施以控制基于所述分析的结果的信用风险,风险分析主要包括风险的严重性及其发生的频率。

5结语

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继续发展,企业间的信用已成为企业全部交易方式的很大方面,信用经济发展蓬勃。但伴随而来的是由信用销售引起的赊销付款拖欠问题越来越严重。伴随中国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而买方市场的形成更是短暂的情况,规避企业信用风险、创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已迫在眉睫。对此,企业需要认识到自己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针对实际情况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通过对信用的管理,减少不良行为,才能推动企业各方面的发展。避免信贷风险的根本出路是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体系。但是,我们不能拔苗助长,要做好长期攻克的准备。本阶段,从企业内部入手,加强企业风险意识,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最大限度地规避信贷风险是降低信用风险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马瑞红.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及控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2).

[2]陈宇锋.企业信用建设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13).

[3]张美.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23).

[4]潘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机制缺陷及矫正[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01).

第8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信用缺失 风险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持续推进,民营企业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力量,但由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服务基础不够理想,长久以来融资困难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和前景并不十分明朗的宏观环境下,融资矛盾和困境更加凸显,而导致这一问题的深层根源在于民营企业信用不足,信用风险管理存在诸多方面的不适应。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和欧洲债务危机使人们对信用风险有了全新的认识,而在国内部分地区发生的债务人跑路事件也为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用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1.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面对不利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的挑战,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企业信用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管理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但总体而言,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社会环境尚不完善,制度基础比较薄弱,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1从社会层面分析,信用文化观念薄弱,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我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集体,强调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要做到言而有信,以最大限度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但对基于法制基础的契约精神的培育则存在明显不足,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信用意识和信用动力出现弱化态势,信用关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社会信用环境和制度建设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同时,由于社会信用法律制度不健全,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对企业信用缺乏强有力的刚性约束,以至于有可能形成企业失信的恶性循环,尤其是在当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普遍较为淡漠、市场信息渠道不畅且扭曲失真的条件下,我国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并日趋复杂化。

1.2从企业层面分析,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信用管理主体职责不明确。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和制度尚不完善,业务流程亟需进一步规范化。现实中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其职责主要是由销售和财务部门共同承担。然而,不少民营企业常常由于部门职责分工不清,销售和财务部门各行其是,多头管理、效率低下,企业信用管理策略与经营管理目标不能很好地融合,难以真正形成相互协调配合的有效监控机制,以至于拖欠账款现象时有发生。此外,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重点明显滞后,一些企业对交易之前和交易过程中客户信用风险管理重视不够,而把全部工作的重点放在应收账款的催收追讨上,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参与讨债,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不仅未能使应收账款得到合理控制,而且也给企业造成了更大的财务压力。

1.3从技术层面分析,信用管理人才缺乏,技术手段和方法相对落后。现阶段,在我国民营企业中专门从事信用风险管理的人员数量不足,且专业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较为传统粗放,国内外实践证明一些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在资信调查评估方面,更多的是通过客户自我介绍,或实地考察以及网站查询等方式了解其资信状况,而未能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客户信用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和分析;在销售业务管理上,客户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的确定,往往缺乏科学的决策方法和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销售人员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甚至与客户相互勾结留下了可乘之机。此外,部分民营企业受传统思维定势影响,忽视了企业资信状况的多变性,过分相信大客户、老客户,错误地认为这些公司的信用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以至于盲目授信、放松监控。而一旦出现未能按期支付的警示信号,反映又往往过于谨慎保守,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妥善处理,结果会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风险损失。

2.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困境的内外环境因素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无处不在。民营企业也无法逃脱“信用问题”所带来的困扰,只有主动适应信用经济时代内外环境变化的要求,在扩大信用交易的同时,不断加强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充分发挥“信用”在企业持续成长中的加速器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到位,企业自身信用管理的规范化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1市场经济机制不完善,企业产权基础相对薄弱。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尊重私人产权基础上,由相互独立且拥有清晰产权的经济主体进行交易的一种机制。企业信用是以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产权与信用是不可分割的,产权明晰是社会信用体系得以有效运转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各种制度规范尚未完全确立,市场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从表面上看,产权清晰似乎是民营企业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但背后却潜藏着创业元老、家族成员与技术管理骨干之间利益的纠结和冲突,加之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和自律机制,企业普遍存在“寻租”现象,从而导致生产经营行为的短期化倾向,企业信用风险问题有可能被忽视或掩盖。

2.2信用服务体系不健全,法律保证措施明显缺位。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较快,对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风险补偿机制,担保机构常常片面提高门槛从而限制了民营企业资金的融通。同时,征信体系作为实现民营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中介服务平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用信息不充分且缺乏科学性,信用信息网络化和动态化建设明显滞后,信用信息传输渠道不通畅,征信工作商业化运作的社会环境尚不完善,民营企业失信的成本依然处在较低水平。此外,在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作为社会信用机制赖以维系的信用法制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许多试点性的制度设计也很不完善,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缺乏刚性约束,民营企业违约不讲信用的收益远比付出的代价大,致使部分企业退出市场或者自动放弃守信原则。

2.3 企业自身管理不规范,信用关系维护面临挑战。社会信用关系的不断发展和扩大,拓展了民营企业交易活动的时空限制,但也给其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在繁杂的运营与决策过程中,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更加凸显。民营企业自身信用管理不仅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的改善。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自身信用管理的欠缺和相互间信用关系的混乱与失控,是造成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之一,这其中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部管理问题。如果企业不能加以妥善处理,就有可能损害与客户之间的正常业务关系。因此,民营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自身信用风险管理,有效发挥机制灵活的市场竞争优势,确保各项业务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3.完善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信用风险问题。因此,进一步增强信用风险意识,完善信用制度建设,创新信用管理模式,优化信用市场环境,这对于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尚处于初期阶段的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3.1增强信用风险意识,明确管理主体职责和工作要求。在现代开放经济条件下,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健康运行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信用风险管理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它贯穿于企业的计划、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和信息等各个基础管理领域,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因此,我国民营企业管理者必须进一步增强信用风险意识,积极倡导信用观念和信用文化建设,及时弥补信用管理职能上的缺陷,明确管理主体的职责分工和具体要求,通过不断优化企业人、财、物等经济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销售与财务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力求对企业信用活动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最大限度消除不同部门在管理目标上的相互矛盾和利益冲突,逐步构建形成一个健全有效且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提升企业的信用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3.2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建立规范有效的业务工作流程。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强化事前预防、事中监控和事后处理各环节的基础工作,这是民营企业有效避免信用风险的重要制度保证。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客户资信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在与客户进行交易之前,必须认真做好新老客户资信的调查与评估,并进行严格的制度化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剔除信用不良客户,努力把客户信用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内部授信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在交易决策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科学的信用管理政策和制度,主要包括“信用申请审查制度”、“信用额度审核制度”和“交易审批制度”,力求实现交易决策的科学化、定量化,规范企业与客户间的信用关系,减少交易人员的主观盲目决策;三是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必须加强对应收账款的跟踪与管理,定期核查账款的回收情况,对交易客户业务经营的异常变化要保持充分警惕,一旦出现可能影响账款回收的不利因素,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以避免更为严重的不良后果发生,最大限度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

3.3创新信用管理模式,强化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面临着如何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问题,但由于受自身管理经验和能力限制,完全依靠企业内设机构进行管理会面临许多困难,亟需社会中介机构提供完善的信用管理咨询和服务指导。从国内外实践来看,信用风险管理的委托制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服务外包方式,其业务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战略合作模式,即中介机构与民营企业保持长期业务合作关系,对企业进行信用管理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协助企业建立并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二是直接外包模式,即民营企业将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工作委托给信用管理咨询机构,由中介机构根据企业经营特点和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信用管理方案并具体组织实施。当然,这种管理模式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健全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服务体系的支撑和保证,能够为有需求的民营企业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高水平信用管理咨询服务。

3.4优化信用市场环境,建立健全失信约束和惩戒机制。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眼前长远利益相结合的要求,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政府应在借鉴世界各国信用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管理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积极扶持并逐步规范信用中介机构的服务行为,加快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进程,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以及失信惩戒管理和约束,有效发挥法律和市场对失信行为的双重惩罚机制。同时,要大力加强全社会诚信教育,建立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对信用市场及其发展环境的监督作用,加大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逐步使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自觉行动,从而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潘施琴.浅议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识别与评价[J].现代商业. 2009(11)

[2]郭华.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2(04)

[3]马彩红.金融危机背景下民营企业发展探讨[J].企业研究.2012(04)

[4]武彦坤.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管理[J].科技信息.2009(35)

[5]姚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及对策建议[J].边疆经济.2012(07)

作者简介:

李盼盼(1987—),女,汉族, 山东德州,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包丽馨(1965—),女, 辽宁朝阳,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计财处主管会计,经济师;

第9篇

[论文摘要] 本文阐述了我国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现状,分析了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财务信用是市场经济中对交易者合法权益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规避交易风险的基本防线。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财务信用缺失的现象,导致企业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健康运行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鉴此,本文仅对我国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略做探讨。 

一、我国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现状 

1.企业财务报表信息失真。我国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很不规范,违法违规问题十分严重。例如,粉饰或隐瞒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巧用”会计准则,随意改变或调整会计核算方法、确认标准及计量方法等。 

2.企业间的合同欺诈及违约现象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订立合同有40亿份左右,真正履约的却只有20亿份,50%的合同带有欺诈性,且合同交易只占整个经济交易量的30%,合同的履约率明显有待提高。 

3.逃债、逃税、骗税、恶意透支现象严重。困扰着经济发展的除了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及企业与百姓之间的资金拖欠和三角债之外,还有企业的逃债、逃税、骗税和恶意透支。大批逃债、恶意透支的企业使银行吃足了苦头。 

二、我国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成因 

1.企业的财务信用意识淡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开始建立企业以其自身的资产承担风险的体制。这就要求企业以其自身的财务信用参与市场的竞争,在市场上运行。然而,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对重建财务信用制度、树立财务信用观念缺乏应有的经验,因而企业财务信用出现了混乱。 

2.产权不明晰,信息不对称。企业的产权制度是影响企业信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产权是财务信用的基础。在国有产权制度下,决策者的利益与他所做决策的企业的财务信用之间没有长远的关系,那么他肯定只追求或更注重追求眼前利益,不会很注重企业诚信。此外,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信用风险发生的必要条件。从目前看,在我国的信用问题当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信用风险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3.法律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在立法方面,我国已颁布的《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虽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但总体上与信用制度相关的立法严重欠缺。另一方面信用监控机制不完善,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起作为发达市场经济中信用体系基础的信用记录、征信组织和监督制度。信用激励和惩罚机制尚未形成,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失信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 

4.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财务信用管理制度。企业财务信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企业内部普遍缺乏规范的财务信用管理制度,很少有企业设立专门进行内部财务信用管理的部门、机构或人员。因此,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授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因对合作客户的信用状况缺乏了解也使许多企业受骗上当,导致经济纠纷大量出现。 

三、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治理对策 

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必须大力整治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现状的力度,加强对企业财务信用的管理,并逐步建立有效的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制。从目前来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明确体制转换期政府在财务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中的职能,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应健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机制,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完善《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的有关条款,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企业信用管理方面的具体的条例和实施细则,改变目前的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过程中无法可依的状况。还应通过法律程序明确政府或有关部门行使信用惩罚的权力,以及行使权力的界限,对失信行为的界定和惩罚应准确、适当,引入处罚时效机制,以利于营造惩恶扬善的社会氛围。 

此外,我国还应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地做到政企分开和产权关系明晰,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建立所有者对企业和银行经营的监督约束机制,使信用交易的授信方有清晰的产权边界,能够独立地承担相应的责任。 

2.建立与企业自身相适应的信用文化,增强经营者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信用是企业价值观最为重要的部分。构筑企业诚信文化就是要在企业里树立起“信用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的意识,每个企业都要依靠自己对其他企业对社会交往规则的遵守来获得社会的尊重和信任。 

3.加强企业内部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建设。客户资信管理系统是指以客户的信息资源和资信调查为核心的一套规范化管理方法,其中,信息管理和资信调查是两项核心工作。客户的信息管理是信用风险控制的基础,企业应当投放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应当作为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贯彻落实。对客户的资信调查也应当经常化、制度化的进行。此外,在企业确定信用额度后,也要对客户实施严密的风险跟踪。 

4.培养专业的财务信用管理人才,加强企业财务信用管理的内部自律和外部监督。把加速培养一支高质量的财务信用管理人才队伍作为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培训一批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人才,建立财务信用人才的资格考核和认证制度,进一步完善对现有的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人才的管理、考核、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孙育红:对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几点思考. 当代经济研究,2002(5):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