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市场一体化论文

时间:2023-03-21 17:03:51

导语:在市场一体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市场一体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后奥运时期 体育赛场 观赛礼仪文化

1.引言

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中,“人文奥运”是其核心和灵魂。然而在践行人文奥运的各项工作中,作为高质量国家人文软环境的标尺――体育赛场观众礼仪的展示是至关重要的突破口。自2001年申奥成功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充分按照《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所明确的目标与任务,使各项实施工作彰显成效。至今,纵观北京奥运赛场观众总体表现,我国体育赛场观赛礼仪宣传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结束,观赛礼仪如何跟进和谐社会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支点,逐渐成为诸多专家、学者急需探讨的课题。

2.体育赛场观赛礼仪文化内涵与功能

2.1体育赛场观赛礼仪文化内涵。

体育比赛离不开观众,观众的观赛行为是赛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体育赛事的现场观赛礼仪体现了各运动项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内涵和体育精神,反映了现场观众的文明素质和当地社会的文明程度,是比赛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良好的观赛礼仪主要表现为观众会自觉遵守赛场规定和基本礼仪,配合比赛进程,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赛场氛围,从而有助于运动员创造出最佳运动成绩。一般来说,体育赛场观赛礼仪文化包括观赛文化知识和观赛文化精神。[1]观赛文化知识即人们对赛场文化的一种了解和学问,是“知”;观赛文化精神是对观赛文化内在价值的自觉流露,通过观赛行为把自己所领悟的赛场观赛文化“知”体现出来,是“行”。“知”与“行”并重,两者缺一不可。因为在“行”中,“知”将成为主体真正所体现出来活的东西,是观众在观赏体育赛事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一整套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2.2体育赛场观赛礼仪文化功能。

体育赛场观赛礼仪文化作为一种体育赛场文化,其根本意义是尊重参与体育运动中的每一个人。从宏观上讲,体育是现代社会人们最热衷的文化活动之一,体育赛场观众礼仪作为体育赛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具有强大的感召和教育功能。[2]体育赛场观众礼仪的精神内涵是道德修养,观众的礼仪反映出所在国家的文明程度,良好的体育观赛礼仪将极大提升国家的形象和声誉。从微观来看,如果观众懂礼、知礼、行礼,将能为选手提供良好的竞技环境,并通过适当的语言或声响激发选手的斗志、鼓舞士气,从而构建文明和谐的赛场环境。

3.我国体育赛场观赛礼仪文化建设现状

目前,全国人民关注体育、参与健身的热情持续升温,为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体育全民化进程的步伐在奥运的推动下进一步加快。此时此刻,普及体育赛事观赛礼仪知识,观众基本礼仪素养亟待提升。且我国国民体育赛事观赛礼仪素养水平的提高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性赛事进入中国,为众多体育爱好者提供了绝佳的体育观赛机遇,但是我国观众观赛礼仪的可持续发展令人担忧。

3.1我国体育赛场观众礼仪缺失现象时有发生。

历届奥运会举办国政府和组委会对本国国民进行了奥运礼仪的宣传和教育,北京自申办奥运成功以来,做了大量赛场礼仪宣传教育工作,然而,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国民的体育礼仪素养却不容乐观,例如,在网球女双四分之一决赛时,郑洁/晏子组合对阵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娃/萨芬娜,由于现场一度出现观众噪音影响比赛和孩子哭闹的情况,主裁判只好停下比赛让观众安静。又如射击现场,有观众在我国选手射出好成绩后轰然叫好,几名选手纷纷皱起眉头。

3.2我国体育新兴项目与体育礼仪普及教育的缺失。

国内体育课的基本授课方式是体育老师教育学生如何熟悉并运用体育项目进行身体锻炼,在授课时间上,体育道德和体育礼仪只占极小比例甚至完全没有涉及。大多数中小学,乃至高校的体育课传授的仍然是传统项目,一些新兴项目开展较少,更别提项目规则介绍。如果连项目规则都不了解,如何遵守该项目的赛场礼仪。F1、网球、斯诺克、高尔夫、射箭、击剑等这些国际性体育项目近来正通过大众媒体逐渐为我国民众所了解和熟悉。然而,在大量相关的大众媒介节目和内容中却极少出现对这些项目相应的观赛规则和礼仪的介绍。即使是专业的体育频道、体育报纸也罕见此类内容。对体育项目规则的不理解将直接影响体育赛场礼仪的缺失。

3.3我国体育赛场观赛礼仪文化研究相对滞后。

申奥5年以来,政府和北京奥组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本国人民进行了“观赛礼仪”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所有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人民的奥运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奥运礼仪文化深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国内赛场观众秩序显著改观。但赛场观众礼仪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或用行政命令就能解决的,缺乏对赛场礼仪全面系统的科学研究。

4.现代赛场观赛礼仪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4.1重视对赛场观赛礼仪文化研究,树立观赛文化精神。

奥运前期,为了提高国民观赛礼仪,政府部门通过宣传、明星效应统一了加油口号和手势,表面上看,观赛文明只是一些简单的口号、姿势,但深层次看,还是体育理念有没有深入人心的文化问题。我国对国际体育项目观赛礼仪文化的引进远远滞后于体育项目的引进。相较于一些体育联赛较为成熟国家的观众,我国观众在观看体育比赛时尚未形成自己的观赛文化。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现代体育的起步较早,体育礼仪文化的发展较为成熟,礼仪文化的内容有些已经被写进比赛规则,成为比赛的一部分,或者以一种不成文的约定方式而存在。在奥运期间,我们国民已经上了一堂礼仪课程,在后奥运时期,应该加强体育赛场观赛文化的理论研究,为我国体育赛场文化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4.2加强赛场观赛礼仪文化知识推广,强化规则意识。

竞技体育赛场是一种全世界共同遵守相同规则的活动,相对应的赛场观众都必须遵守共同的观赛规则,因此。建议学校开设一门体育礼仪课,从理论的体育比赛知识到实践的礼仪教育,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向学生进行灌输,从而有效引导学生体育赛场观赛礼仪意识。体育与教育是相融合的,体育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媒介,体育课程不能只局限于传统项目的开设,多开设在我国普及较晚的项目,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该项目文化,规则,从而在今后观赛中能懂行,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我国这些项目的群众性发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竞技项目,大多数来自西方国家,我们并没有这方面的文化知识积累,更不知道这个项目的文化涵义和体育精神,甚至可能单项比赛的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普及。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跳水场馆和体操场馆,只要是运动员上场比赛,我国观众的确鸦雀无声,因为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这两项运动是多么需要安静才能发挥出最好成绩,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表明了某些比赛规则的普及性和可理解性。

4.3树立协同观念,多渠道发挥政府社会导向功能。

相关部门或组织可定期开展奥运礼仪的系列讲座,聘请相关的专家给学生讲课交流,使奥运礼仪知识融入到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体系中来。一些体育组织,比如足协、羽毛球协会和体育社团等,不仅负有组织比赛、服务运动员的任务,还负有向观众传播体育文化的义务,平时就应该常常举办相关的系列讲座、通过媒体普及该项目的文化。有些体育项目,对环境有极高的要求。如射击、举重等,运动员凝神屏息之际,容不得任何外界干扰。在这些赛场,观众必须严格遵守赛场规矩,不喧哗、不打闪光灯,以听交响乐般的心情去观赛。然而,这些项目无法在学校普及,需要榜样作用,因此该项目的体育明星可以通过媒体向大众介绍观赛礼仪。

参考文献:

[1]赵红红.现代体育礼仪[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5-6.

[2]林岩.礼仪教育――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04):7,74-77.

[3]金正昆.政务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1.

[4]王光荣.人生礼仪文化透视[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05):11-21.

[5]陈志辉,李艳翎.赛场观众礼仪与2008北京奥运会[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02):25-27.

[6]范冬云.现代奥运礼仪的定义和特征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01):24-27.

[7]范冬云,陈宁.从现代奥运礼仪中寻找突破口――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献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5,(02):32-34.

[8]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刘新平.当代中国体育文化与体育公关礼仪[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05):35-37.

第2篇

关键词:现代物流;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流通渠道

一、问题的提出

有关今后的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一下的几个方面,主要包括企业物流业务委托给物流服务企业,整合专业流媒体服务的第三方物流(3PL)的合同出现,同时也提高水平的物流公司,这是物流的现状调查。这些新的物流服务,在1990年,美国第一个在交通运输部门放松管制在交通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物流外包服务市场的不断扩大,上世纪的九十年代,货主和物流公司在日本也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除此以外,全球战略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的加快。所有的企业都是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效率,通过海陆空运输方式。实际上是现代物流,主要包括效率合理化,再加上国际经济全球化,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并促进国际一体化的过程中,本集团的整合物流业,加快全球物流业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出生于美国联邦快递(FedEx),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敦豪航空货运公司与国际化接轨提供了一系列的大型综合性物流服务企业。此外,与普洛斯的到来,世界上最大的物流配送设施和服务的投资开发商,以扩大物流市场。以实现生产物流的合理化,为客户提供集成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SCM)的概念。在日本的供应链管理(SCM),也被称为“供应链”的供应商,批发和零售企业供应链中的信息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共享。分解成本控制库存减少整个工作时间的缩短,获得相应的供应链成员的利益,特别是要实现高效的制造,零售物流。物流“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现代物流,市场营销,并建立一个理论体系的概念,为研究目的。

二、克里斯托弗和派克,科特勒和阿姆斯特朗的研究

概念是外国文学出版英国2003年给与界定的,作者就是克里斯托弗和派克。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到本研究的背景,并引进日本,克里斯托弗·派克的研究第三方物流和供应链的概念。

三、营销的全面变革根据

上述可以发现,早在20世纪70年代,营销和现代物流业已经开始使用,“营销”在很多地方使用。事实上,这意味着在本质上是“现代物流”是非常密切的,或几乎相同的。然而在过去“市场营销”,简称为“物流”,还有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的不断提高,物流,营销和现代物流,供应链的概念,整合营销的变化和市场的论述。市场营销和现代物流理念,自1970年以来,虽然定义营销领域,但实际上非常接近的市场营销和物流的意思,基本上可以理解的。顾名思义,提出市场营销和现代物流,先进行市场营销的活动,在进行现代物流的活动,所以应该把重点放在后者。主要强调的是,“市场营销向现代物流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地方,这是一个通俗易懂的诠释。都是从营销和现代物流功能的考虑。然而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网上购物或邮购活动,通过互联网,电视和其他媒体。也就是说,在商店里面消费者买的东西是不可以自己当时拿回家,然后在网上或者电视购物买商品就是为了客户的方便,消费者购买大型商品都会直接配送到消费手中的。

四、分销渠道和现代物流业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如今的社会人也开始慢慢对消费的价值越来越重视,但重视与消费者是没有关系的,我们可以从买的角度来看,形成了“整合营销”,“4C”的观点。往前的4P竹理论从视图的制造商生产的点建立的基础上,产品导向。然而,随着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逐渐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变化。因此,“4P本身也发生了变化。

五,结论

2l世纪初,世界经济和市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方面,过去使用相同的想法和认知的营销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相反,一体化的现代物流和市场营销的概念,研究的基础上,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和市场营销的新概念的重要性。(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贾志芳.王静企业信用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重要性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商贸2012(1)

第3篇

引言

纵向一体化是企业扩大规模,实现发展的途径之一。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纵向一体化所产生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但纵向一体化仍是扩大规模、发展经济的一条现实路径。问题在于要重视纵向一体化过程中的问题研究。

交易费用理论对纵向一体化进行了解释。科斯认为,价格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而企业行政管理机制的运行也是有成本的,价格机制和行政管理机制的运行成本都表现为交易费用,由此必然产生由市场机制和由企业行政机制进行同一资源配置活动时的交易费用比较,企业的产生和企业的边界均可以由企业的交易费用优势加以解释[1]。威廉姆森发展了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在其论文《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考察》中,他从激励、控制和固有的结构优势三个方面论证了企业所具有的交易费用优势,同时又细致地论述了市场关系为什么会产生交易费用劣势,企业的交易费用优势和市场的交易费用劣势成为纵向一体化的依据[2]。威廉姆森将科斯首创的交易费用理论加以延伸和深化,为纵向一体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推动了纵向一体化进程。

对纵向一体化的理论解释还可以基于其他方面的分析,如:纵向一体化由技术的依赖性而产生,由一体化企业的信息流程优势而产生,由逃避中间产品的管理(限价、关税壁垒)而产生,由建立稳定的供应商或销售商的考虑而产生[3]。纵向一体化的理论解释还可以基于规模经济:在一定的规模区间内,规模扩大可以因单位产品所承担的固定成本减少而降低单位成本,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威廉姆森在上述论文中写道:“一个完整的纵向一体化过程需要对内部组织的限度和力量作出估价。若其他情况相同,当与行政协调有关的摩擦日益严重时,求助于市场交换就更有吸引力了。然而,解释纵向一体化的组织失灵问题,已超出了本文的范围”。这就是说,他在为纵向一体化寻找理论支撑之时,已经十分清晰地提出了一体化组织存在一个极限,超越了这个极限,纵向一体化组织将出现效率损失,甚至被市场所取代。本文题目中的“纵论”就是在纵向一体化基础之上研究纵向一体化组织失灵的机制及其方略,是纵向一体化理论的深入。

(一)什么是纵向一体化失灵及其机制

1.什么是纵向一体化失灵

在威廉姆森的文章中,只是提及了纵向一体化失灵的可能,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可能和纵向一体化恰逢倍受推崇有关。

在经济学理论中,人们把市场失灵定义为以下两种情形:一是市场机制不能在一些领域发挥配置资源的功能,如公共产品的生产;二是市场机制不能使资源配置处在最优状态。这时就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市场失灵构成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而在科斯的理论架构中,企业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形式,企业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以企业这种组织形式进行与市场组织相同的交易具有较低的交易成本,我们可以说:市场之所以被企业所取代,是因为市场不能以较低的社会成本进行资源的配置。由此我们得到了另一种市场失灵的解释,即市场不能以较低的社会成本配置资源,这种解释在科斯的理论框架中是不难理解的。事实上,第一种解释立足于资源配置的结果,第二种解释则立足于资源配置的成本,或者可以说,前者是从产出角度、后者是从投入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观察。因此,市场失灵和组织(企业)失灵构成一对概念,而纵向一体化失灵是组织失灵的一种形式。纵向一体化失灵是指通过纵向一体化组建起来的企业其内部组织成本超过由市场机制组织同样交易所发生的市场交易成本。此时的纵向一体化就是不经济的,按照理性,当这种不经济出现时,就应该出现向市场的回归。

2.纵向一体化失灵的机制

根据以上分析,纵向一体化失灵是可能存在的。纵向一体化之所以产生,是因为通过市场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组织交易的成本高于一体化企业组织相同交易的组织成本,此时,纵向一体化可以节省交易成本。但交易成本的节约,只有在已经一体化的组织中才能成为现实,这种转化过程决定了出现纵向一体化失灵的可能性。

首先,人们肯定是基于一体化经济合理性的判断实施一体化行为,这种判断可能基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企业的技术经济特点,或者是依靠直觉,或者是依靠经验,所有这些的综合产生了一体化的动机。但一体化比非一体化可以节约交易成本的优势只有在一体化之后才能表现出来,一体化配置资源的交易成本优势没有办法进行事前检验。因此,你没有办法使你的事前判断和事后结果完全一致。这可能因为你作出判断时的环境和实施一体化后的环境发生了突变,也可能是某一个关键的因素被你忽略,也可能是一体化过程中的某个资源瓶颈阻碍了整体优势的发挥。其中也不能排除隐藏在决策者心灵深处的促进一体化的某些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如盲目地追逐潮流,追求规模扩大的成就效应等[4]。这种情况可以称作“人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决策”。

其次,一体化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它必然具有经济组织的一般性。它不能离开市场,必须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所谓一体化可以节约交易成本必然表现为相对于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这可视为对一体化优势的检验,这种事后检验比事前判断更加可信和真实。企业实现一体化后,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体化企业面对更多也许是更强大的竞争对手,竞争面加宽,竞争程度加剧,纵向一体化失灵可能因为“竞争不适症”而发生。再次,一体化是对原有企业的组合,这种组合包括技术、资源、规则、文化等很多方面,事前对一体化优势的判断并不排除某些方面不协调因素的存在,这种组合是复杂的。实践证明通过购并组合起来的企业都要有一个磨合期,这一时期有时是缓慢的,甚至是极其困难的,磨合期是否顺利和磨合期的长短直接决定一体化企业运行成本的高低。这一时期所产生的交易成本的上升是纵向一体化失灵的重要原因。我们可将此称为“互适性原因”。

第四,技术因素也可能造成一体化失灵。技术具有相对稳定性是无容置疑的,人们作出一体化的决策时也不可能不考虑技术因素,但这不能排除在一体化过程中某些环节上的技术变化。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技术是广义的。一体化企业中,由于规模的扩大和经营的延伸,技术在各个环节上变化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当一体化企业的技术进步机制和协调机制不能有效运作时,一体化失灵就可能产生。这是纵向一体化失灵的技术原因。

综上所述,纵向一体化企业不具有低交易成本的必然性,认识到这一点是重要的,不然的话,盲目一体化不论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还是企业利益都是无益的。比一体化降低交易成本可能性更加重要的是做好一体化。

(二)纵向一体化失灵的退出机制

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过程是由内部行政命令机制代替市场价格机制,即将原来由市场联系起来的若干个独立企业纳入同一企业之中,这一过程表现为行政机制的强化和市场机制的弱化。照此思路,纵向一体化失灵的退出机制就是纵向一体化过程的反向运作--在一体化企业中引入市场因素使其对纵向一体化企业的组织成本发生影响。在操作中,又可以依据市场因素的大小区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不触动企业框架,在组织运行机制上引入市场因素,如:建立内部市场制度,划小核算单位,引入竞争机制,重新组合生产要素;

第二,不触动企业框架,通过市场引入关键要素,如企业家、关键技术,以此突破瓶颈,激活资源潜力;

第三,改变企业框架结构,通过产权市场出售某个或几个纵向环节的产权,以完全的市场联系代替企业内部的行政联系;

第四,完全地回归市场,通过并购形式对纵向一体化企业“再一体化”,此时的一体化已不再由原来的一体化企业掌握主动权。这里有一个十分有趣的逻辑:企业由市场而来,且可以利用市场,如果企业做不好,做得不如市场,企业就会被无情地抛向市场,回归市场。从理论上说,在企业和市场之间存在广阔的游移空间,市场价格机制和企业行政命令机制的结合结构具有丰富的组合。这为实践提供了巨大的操作空间。

在现实经济环境中,纵向一体化失灵的退出机制是由社会的制度安排加以保证的。这涉及产权的界定及其交换、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政府行为规制等诸多方面[5]。

(三)判断纵向一体化失灵的几个方法问题[6]

第一,企业是否出现了纵向一体化失灵需要通过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判定,这本身就需要时间。因此,认定纵向一体化失灵的问题不能由一体化的瞬间决定,也不能由某个很短的时间区间决定,因为一体化的组织在其磨合期必然发生较高的组织运行成本。另一方面,对纵向一体化失灵进行判定的时间区间也不应当无限延长,因为从长期观察每一个企业所采取的组织形式的有效性都不是无限的。因此,研究纵向一体化是否失灵问题的时间界定似乎应是一体化企业稳定运行所需要的时间,并且这一时间界定具有产业差别。时间界定的经济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企业是否出现了纵向一体化失灵需要从一体化企业的总体进行把握。企业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有的环节是瓶颈,而有的则呈现出冗余,一体化企业会使原有的不均衡有所缓解,但也会出现新的不均衡,并且可能更多、更严重。由此决定,一体化企业在其各个环节上表现出的绩效可能出现差别,我们不能用某个环节上的绩效及其评价作为判断纵向一体化是否失灵的依据,不论这个环节或这个环节上的主管在企业中多么重要!

第三,企业是否出现纵向一体化失灵是通过比较加以认定的,明确参照系特别重要。我们说纵向一体化可以节省交易费用,是指纵向一体化企业中的交易成本低于通过市场完成相同交易的交易成本,由此产生了纵向一体化的经济合理性。纵向一体化失灵的情况则正好相反。区别还在于纵向一体化是以价格机制作为起点,是从价格机制走向行政机制,而出现纵向一体化失灵时,则是以行政机制作为起点,是从行政机制走向价格机制。两者都是既定状态同另一种状态相比较,出发点都是现实的,而参照物都是理性存在物。

结语

科斯发现了市场价格机制和企业行政机制的运行成本,并由此解释了企业的产生和企业的边界。威廉姆森运用交易费用理论,从市场失灵和企业的内部优势两个方面论证了纵向一体化企业所具有的节约交易费用的优势,为纵向一体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以此为基础,继续沿着交易费用的路径,我们论证了纵向一体化失灵产生的必然性,这一结论建立在以下事实的基础之上: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决策、组织内的互适性原因、企业的竞争不适症、企业的技术进步机制。面对纵向一体化失灵,提出了退出机制。在科斯那里,企业被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这一过程就是企业行政机制替代市场价格机制的过程,据此提出纵向一体化失灵的退出机制就是这一过程的反向运作,并给出了退出机制的四种类型,由此扩展了企业的选择空间。要使这一退出机制发生作用,必须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这里我们提供了几个思维方法以更加科学地对纵向一体化失灵问题作出判断。

本文基于交易费用理论对纵向一体化的分析,又沿着这一思维路径深入,此方法可能对众多的相关理论顾及太少。文章对纵向一体化失灵的分析如能结合一个具体案例,其分析及结论会更有说服力。继续沿着纵向思路:纵向一体化的效能和经济发展阶段及经济环境的相关性如何;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纵向一体化本身的内涵及实施形式是否应该作出某种调整?这些问题均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路易斯·普特曼,兰德尔·克罗茨纳,企业的经济性质[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威廉姆森,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考察[J].美国经济评论,1971,(5);

[3]卡尔顿,佩罗夫,现代产业组织[M].上海三联书店,1998;

[4]芮明杰,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第4篇

关键词:大语文观;一体化;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60-02

1.语文学习不再是单一语文课上按教学大纲计划完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语文学习而是把语文知识学习、运用与学习企业管理、企业文化通识、礼仪修养、德育、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等人文知识结合,进行"大语文"教学实践。现在许多职业院校看中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有意识的缩短或者取消语文课的教学,造成学生语文运用的短板,出现有些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连起码的条据都不会写的状况。最早提出"大语文观"理论的是河北省邢台八中的语文教师张孝纯。他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主张语文教与学不再局限于课堂,更多与实践生活挂钩,教会学生处理各种事务的方法,"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于鱼",改变了以前教学跟着现成的教学大纲教材走,局限于思想教育、课文中心思想、写作技巧字词句章的处理的教学,学生没兴趣状况。借鉴这一"大语文"教学观,根据职业院校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语文文字基础,只是缺乏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的实际,结合职业院校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课程学习中,运用"大语文观"进行语文教学实践。例如,可用一课时讲解应用文写作知识,一课时结合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案例学做文案处理,鼓励学生 "越界",以工作任务带动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促使学生与社会零距离。又例如在调查报告的写作教学中,结合企业管理的市场调研,进行教学实践。首先把学生带入市场,以课题分组,指导他们进行调查,讨论,用所学的调查方法进行市场调研,细分市场划分,教学生做"有米之炊",在实践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找出原因,掌握写作方法,完成文案处理,最后形成市场调查报告。把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结合起来,把语文教学融入"一体化"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改变以往注重课堂教学,按教学大纲具体目标要求老师讲解,学生照着做,到今天"目标"在师生探讨下,学生独立做,然后老师检查评估,纠正偏误,提高学生技能,提高学生素质。这种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旨在使实习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的先进教学理念。又如本人在应用文《计划》、《总结》写作教学时改变了以往只在课堂上讲解的方法,而是结合企业管理中的现场管理进行教学,打破课堂界限,采用"一体化"方式教学:老师首先布置工作任务,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小组讨论,进行实施方案策划,学做工作计划,填写实施计划工作单,老师指导采取步骤的正确性,学做"计划",学生完成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实践。这些完成以后再做项目总结报告,老师主持,完成《总结》写作。尤其是应用文技改论文的写作教学,既涉及论文写作知识也涉及专业知识。教学时把论文写作知识揉入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与操作实践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成文,完成教学任务。

2.把"大语文教育"观中的"两翼"语文活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融入礼仪修养、国学教育中,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如阅读训练,朗读表演、戏剧知识、国学教育等可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去。如指导学生排演礼仪修养情景剧《三顾茅庐》,在戏剧表演中既要掌握古文知识,人物形象的塑造,提高语文素养,又把礼仪修养融入行为中。搞活语文基本训练,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学习语文。排练情景剧的形式中,理解作品,饰演不同角色,学会表达,学会运用语文知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3.通过互联网扩大语文学习途径

现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达,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信息,大数据,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如应用文《新闻》、《简报》的学习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新鲜话题,开展讨论写作,这是"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实践。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因随着问题的一一解决,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总之,"大语文"观下的语文学习,克服了课时少,枯燥无趣的弊端,真正做到语文学习,活学活用,在学中运用,在运用中学。这种教学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5篇

【关键词】设计施工一体化,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才开始试行建筑工程项目总承包,总体起步相对比较晚。二十多年实践和努力,验证了工程总承包在我国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建设部出台的相关文件,又进一步推动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的改革,具有总承包资质的企业受到极大的鼓励,进行改革或重组,各种与工程总承包业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以及项目管理体系纷纷建立,从而打破了行业界限,建筑企业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申领获得相应资质。重重措施,项目总承包管理得到良好的培育和发展,在此良好基础上,建筑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逐渐向设计施工一体化的主体方向发展。

二、设计施工一体化的适宜项目

建筑工程总承包管理,以设计施工一体化为主体,将设计管理和施工管理一体化,各种资源以最佳的方式组合到工程建设项目里。以设计施工一体化,目标在于减少管理资源的各种浪费,实现风险和效益的统一,责任和权力的统一,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所谓的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以设计为龙头,而以往的设计则附属于施工企业。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以优良的设计构思为主旨,追求创造出超值的视觉效果,以满足各业主对建筑的特殊需求,而施工则以此为终极目的为设计主旨而服务。不过,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建筑工程项目,主要有三类项目能最好地体现出设计施工一体化的优势,如下所述:

一,设计施工一体化适宜应用于复杂程度较高的改造工程项目。那些技术难度比较高的改造工程项目,需要按照原来的工程设计对那些改造部分进行结构计算、节能计算、消防计算等各类专项计算,所以,需要从设计和施工这两个方面实行紧密的结合。

二,设计施工一体化适宜应用于外资工业性工程项目。国外建筑市场上,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的建设理念得到了比较多的应用,所以,境外公司对国内生产基地进行投资行为时,通常就会希望国内能够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的方式进行建设。境外公司对中国国内建筑市场不够熟悉,不够了解,而这种建设方式不但可以避免这种不了解为其带来的可能风险,也可以帮助其节省工程项目前期的人力成本。这类工程项目的建设中,设计师一般都会按照境外公司的概念性设计,同时结合国内的设计规范,进行扩初设计,而施工企业再按照这个扩初设计图纸做报价。然后境外业主和总承包商签订设计施工总承包合同,最终实现同国际惯例的接轨。

三,设计施工一体化适宜应用于那些功能性比较强的工程项目。这里所说的功能性比较强的工程项目为医院、学校和研发中心等等。这一类工程项目业主通常对建筑物的功能性要求非常注重,所以,设计时,必须满足业主对功能的需求,之后才是在建筑物外观和节能等方面的要求。以研发中心的实验室和医院的手术室为例,这些建筑对暖通往往有着特殊的要求,也就是洁净度的要求,和恒温恒湿的需求。某些建筑则可能会有层高的限制,而这些就需要设计人员具体考虑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管道走向的设置。使用传统组织形式的话,势必将导致设计和施工分离,各自为政,无法实现良好沟通,极有可能对建筑的功能要求造成极大影响。

三、在项目整体运作中的优势及其发展前景

设计施工一体化在项目整体运作中的优势如下所述:

1.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施工生产组织以及管理模式

不论是哪种工程项目,其开展势必会有各种制约因素对其产生影响,业主往往对项目建设周期有具体要求,或者对建筑成本有所控制。而设计施工一体化这种工程总承包模式可以为其提供社会化服务、专业化服务和商品化服务,与传统的工程模式相比,毫无疑问拥有更多的优势,不但可以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将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而且对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具有强化作用,有利于分散工程项目法人的风险,大大减轻工程项目法人的工作量,帮助克服设计采购和施工等方面的相互制约或脱节的各类矛盾,使得这些环节能够有机组织起来,实现整体统筹安排,不但能节省投资,又可以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水平。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切实保障建设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建设工程目标的成功实现。

有利于业主建设项目目标的实现

传统的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策划和实施两个阶段,然而,前期策划阶段其设计任务书中的策划内容和其完成的设计成果即施工图难以保持一致,这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施工招标却是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图来进行的,这最终将导致项目的完成内容无法同前期的策划保持一致,两者之间势必存在一定差异,无法良好满足业主的期望和需求。

而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则能很好的解决此问题,业主能够更明确向总承包单位提出自己在建筑的功能性、项目进度、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总承包单位承担了了包括设计、施工、安装、采购等在内的全部工作,所以能够良好地避免以上各工作阶段之间可能产生的差异。

3.有利于强化建设工程项目对风险的控制以及转移

传统的工程项目建设中,业主往往很关注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对其着重强调,而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开始的节点通常是在施工图的完成之后,也就是设计单位完成了施工图的设计之后。但是,设计施工一体化这种总承包模式下,其推进的节点往往都是在扩初设计过程就开始了,直到工程建设项目的最后竣工,交钥匙,而这势必导致工程项目总承包企业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控制,并在理念上发生转变。所以,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并不仅仅意味着承包商从中受益,其主要意义是有利于为社会进行更优良的资源整合,同时也为业主节约投资,减少投资上的各种浪费。因此,项目总承包这种工程建设模式的意义,远远高于设计企业机械地按照业主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企业单纯地按照设计图进行施工和设备安装。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为承包商带来了极大的动力,促使他们进行设计方案的优化,以及施工技术的创新,同时也能有利于业主和承包商降低成本,增收节支,提升利润空间,使得业主和承包商良好融合。

4.有利于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运作效率

传统的工程建设模式,在建设中的各主要环节之间,日益显得分割和脱节,建设周期过长,运作效率过低,投资效益过差等缺点也日益暴露明显,不但在项目工程管理的程序和方式上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组织机构都面临严重不足的问题,导致建设工程项目的极大浪费,严重时甚至是无效投资。而设计施工一体化中,工程项目总承包单位承担了建设工程中所有关键环节,大大减小了建设工程各环节运行中可能出现的脱节问题,不但有助于降低能源损耗,也可以更高效高速完成工程项目任务。

四、结语

设计施工一体化,这种建筑模式,以其极大的优越性,成为中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国内建筑业必须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加强这方面的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赢取主动姿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傅峻迪 "设计-施工"一体化在建设项目整体运作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期刊论文] 《建筑施工》 2008

[2]张晖 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应用及前景 [期刊论文] 《科技风》 2010

第6篇

关键词:贸易保护主义 区域一体化 修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新区域主义理论

一,序言

经济学是一门教导人们如何利用自己手中有限的资源达到福利和效用的最大化的学科。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出发点也是出于此,其目的是为了使在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换行为达到消除贸易壁垒,消除隔阂,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各种生产要素最为合理的配置以达到整个全球福利,效用的最大化,在此层面上说,全球一体化无疑是最佳的方式和最佳目的。

既然全球经济一体化如此光明和美好,那么他的进程一定会顺利和通畅,可是事实却是恰恰相反,经济全球化进程无比艰辛,我想用“艰辛”这个词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吧。回首关贸总协定的成立到WTO的成立以及有关旨在消除所有壁垒的GATT多次谈判,多哈回合的挫折,西雅图回合的挫折,人们不尽要问为什么?为什么那么“美好”的进程却在现实过程中屡屡受挫?仔细的审视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大力推行经济一体化的往往是那些所谓的经济强国,我们将其称为核心国家;这些国家一方面在不时的为全球经济的发展“谏言谏策”,但实际上他们才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最大的阻力,他们阻碍着一体化的进程。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不仅在向世界推销他们的商品,而且还在向全世界输出他们的规则,这些规则表现出来就是当前的世界经济秩序,这些规则潜移默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使之认为这就是全球化,这就是全球化“盛筵”来临之前所要支付的一点点“小费”。他们一边大肆宣扬自由化的好处,要求发展中国家打开市场,推进自由贸易;同时却在另一方面十足的阻碍一体化的进程,例如在欧美日等发呆国家在农产品方面,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方面处处设限,实施歧视性的措施和报复政策,这些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讲都不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表现。

正当全球一体化迟迟没有进展的情况下,区域一体化趋势却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发展兴起了。正如之前我们所学的,区域一体化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两次,一次是在在二战之后,另一次是在冷战结束以后,我们在这里所要提及的是指第二个。当1957年欧洲联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成立时,美国绝对没有想到其能发展到当前这个基本包括除俄罗斯之外整个欧洲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欧盟成功的示范效应更是使得其他国家纷纷效仿,交通论文当前随着欧盟的发展壮大,美国这个经济霸主也感觉到了竞争的压力,其在1994年正式成立由加拿大,墨西哥与其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其实都能看出美国的这次区域一体化进程其实是出于对抗日益强大的欧盟和日本。在日本经济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萎靡不振后,美日经济同盟很大程度上已无法抵挡欧盟的竞争,这时成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其更大意义上是出于经济上制衡欧盟的经济力量。一个是欧盟——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一个是北美自由贸易区——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区域一体化组织,针对彼此,相互之间的竞争意味尤为强烈。

在发达国家区域一体化组织的竞争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个亚太地区的地理上的重要之处,从世界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亚太地区位于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中心具有特殊的地理特点。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东亚经济的快速腾飞,先是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之后更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整个世界都将其注意力放到了东亚地区,在存在之前的竞争的情况下,整个东亚都成为世界经济博弈的焦点。该结论最有力的论据就是——APEC,APEC的成立其实并不是一个区域一体化组织,更大程度上说是美国挟东亚诸国仅以制衡欧盟的一个工具而已,其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松散的毫无实质作用的论坛。对应而言,亚欧峰会也是出于此目的。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所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那么不易,才有了今天为世人所看到的巨大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的特殊性(大国,经济实力,政府的有效性等),今后我们极有可能不得不会面临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强有力的竞争。对此,面对像美国和欧盟这样的态势,以及未来势必出现的全球范围内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的竞争,我们势必要做出应对——毋庸置疑,积极地加入区域一体化组织是我们所必须要做的,但是选择我们的伙伴一定要从多方面来考虑,经过我们的从传统区域一体化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区域主义理论的角度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势在必行。

二,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内在动因

我们知道,传统的区域一体化理论是建立在瓦格尔(1950)提出的关税理论和罗宾逊(Robson.P1984)提出的自由贸易区理论上,进而分析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得出规模经济,认为同盟越大,关税同盟越有条件改善他们的贸易条件,同盟后,盟内国家福利将会得到改善;后来又加入小岛清的协议分工理论进行补充,最后得出了区域一体化的5种形式: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政治一体化。可是当时间的车轮走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发现传统理论已无法解释当前的贸易经济一体化,例如无法解释欧共体成立后相似产品的贸易量大幅增加,这就使得人们逐渐开始追求新的思路,着眼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的相互作用(Krugman 1979,Dixit&Norman1980)以及用不完全竞争及激励积极地市场细分来解释这类现象(Brander&Krugman 1983)而修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则出现在这时,主要有新经济地理学(Dixit&Stiglitze 1977)和新区域主义理论。下面就分别从中国与东盟国家两方运用修正的区域一体化理论对形成自由贸易区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

1,从中国的角度来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首先是基于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在加入WTO之后,虽然我国的贸易条件较之以前已获得了较大的改善,但是我国人需要一个稳定的市场作为后盾,由于之前关税的存在,使得我国的优势产品的出口一直在这里受到很大的限制,也使得我国和东盟的贸易量一直上不来。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ASEAN)签订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而按照预计,届时,按贸易量计算,中国——东盟自由区将会成为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世界第三大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覆盖约17亿人,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约2万亿美元。这不仅是1967年东盟成立以来,亚洲国家在区域合作方面最重大的突破,也是中国近年来最为重要的国际经济合作活动之一。

为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的原因,相比已经较为熟悉的传统贸易理论,我们更加侧重于从非传统贸易理论的角度来看待。首先,按照新区域主义理论,我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成立对于外界来说是一个“信号”,这种“信号”表明我国主动愿意打破贸易壁垒,开放市场,进而面向全世界,这种“信号”,对于消除所谓的“中国”句用极大的说服力,向外界表明我国锁定国内改革的决心。其次,还可以带来更多的国家与我国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出现经济一体化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该效应是指,一种区域一体化的出现会促使下一种区域一体化的发生。这是由于贸易集团越大,他就给与属于其外围国家带来的成本就越高,而且当多边进程缺少动力的时候,多米诺式区域化就提供了进一步的动力。再次,这次一体化可以增强我国对外尤其是与欧洲和美国的谈判实力,由于本区域内实行统一的关税与统一的对外经济政策,使得其他国家必须要承担更多的不合作风险,从而实现了本地区整个的福利利益,获得主导权。

2,从东盟的角度来看

从传统贸易理论的角度出发,由于中国与东盟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双方的产业结构具有相似性,消除关税与壁垒之后的贸易创造效应明显,随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的对东盟诸国的开放,这种由于市场扩大带来的规模效应给东盟国家具有优势的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进而促进贸易量的增强。按照小岛清的协议分工理论,在竞争的基础上达到产业的重组和规模经济,进而为多元化需求提供差异化商品;此外还存在较大的投资创造效应,在生产要素方面的全面配置(诸如劳动力,资本),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这一点还为进一步吸引FDI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们不否认FDI在当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从非传统角度来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东盟的角度出发,有了中国这个地区性的大国,会给自身带来更大的保险效应,这种保险效应有其在爆发贸易战的时候表现最为明显。按照Walley(1998))采用的一个CGE模型进而提出的结论,对于贸易战所能带来的福利损失,大的经济体损失会较小,甚至会获益,而其他国家则会遭受严重损失。加入贸易集团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根本解决方式,而且与在贸易战危险增加的时候,加入贸易集团的动力也就越强。

那么为什么是中国呢?我认为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首先,与韩国,日本相比,中国具有更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众所周知,中国这个经济逐渐起步,人均GDP刚过1500美元的,所具有的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是谁也不能忽视的,其无比巨大的消费实力使得当今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想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分一杯羹,与日韩相比,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更具有生命力,而且按照生命周期理论来说,我国与东盟基本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其交易成本势必要比日本与韩国地许多。其次从文化,地里的角度,中国与东盟天然接壤,中华文化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也是一脉相承,华人更是在整个东盟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样相比日韩就更具有亲和力,尤其在加上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更加使东盟诸国感到中国比日韩更加可靠。再次,按照新区域主义理论,区域一体化当中的区域跨度应该越小越好,而且最好是居于两种不同地理特点的国家间的,这样产业的互补性也就越强,而大陆中国和正好与海洋东盟是这种关系,在此情况下,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也就成为东盟自身的必然选择。为了追逐广阔的中国市场,为了不落在别人的后面。

三,结论

总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是大势趋。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日趋复杂,我们既不能惧怕竞争,也不能拒绝合作,中国一定要主动加入到区域一体化地浪潮中来,更好的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区域一体化的经济分析理论综述 李欣红 经济研究 2007年3月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亚元 周和平2002年

[3]新型工业化之路——我国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 王怀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年3月

[4]中国——东盟自由区研究 霍伟东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年5月

第7篇

内容摘要:一个高效率的物流组织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农产品物流对于我国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业产品质量的保证和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和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物流成本与组织模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的主要模式,并对其进行了优化设计。

关键词:农产品 物流成本控制 组织模式

农产品物流是全社会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对于我国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业产品质量的保证和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和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国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已经被正式提上日程并且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刘艳靖,2010)。

物流成本与组织模式

(一)物流成本的内涵

农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在于农产品物流成本所占比重比较大,而且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加工企业却经常忽视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核算。而对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概念以及内涵进行准确的界定是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

物流成本的概念是1956年由美国的Lewis,Culhton以及Steel等3位学者在研究航空运输在物资配送中的作用时提出的。他们认为,物流成本可以被分解为固定物流成本和变动物流成本。三人提出物流总成本概念,把总成本定位于包括实现物流需求所必需的全部支出。

(二)组织模式与物流成本的关系

企业物流控制的主体是企业物流管理的组织和机构,客体是企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物流成本。要从整体上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一个行之有效的物流管理组织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高效率的物流组织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主体系统、物流作业系统以及物流信息系统是经过一系列的相互调整、彼此配合,通过从运输到配送等物流各环节的信息传递,通过在微观物流运作主体之间建立的联系,把以上各部分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构成了农产品物流运作系统。在该运作系统中,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提高效率、发挥最大的潜能,需要一个主体起主导作用,否则将无法优化物流模式,不能发挥系统应有的作用,不能够较好地发挥其物流价值。

而在实际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成本决定着物流系统哪个主体将会起主导作用,决定着农产品物流的优化方向。这是因为物流成本和物流时间之间关系密切,物流成本的加大大部分是由于物流中间环节过多导致的物流时间延长所造成的,而物流时间的长短有大部分由主导主体决定。因此,提高农产品物流的绩效需要从缩短可控物流时间、减少物流中间环节着手来减少农产品由于运输、批发和配送所造成的损耗;同时,可控物流时间的降低也能缩短农产品物流过程中使用“冷链”物流系统的时间,从而降低物流成本。而这点是由物流组织模式所决定的(朱鹂、张平,2004)。

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分析

(一)行业协会主导模式

行业协会主导模式与批发市场主导模式相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行业协会代替面向生产领域的中间商的目的和发挥相应作用,并且能够参与到批发市场中交易市场的建设中来。因此,以行业协会、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模式可以形成农产品物流的的有机整体,环环紧密联系,进而提高农产品的物流效率。于加工企业、大型连锁超市以及农贸市场的批发商来说,这种模式解决了原料来源不稳定等难题,使得公司可以拥有一部分稳定的原料来源,提高了公司的资源控制能力以及生产稳定性。同时,也为农户销售农产品找到了相对稳定的渠道,提高了下游相关企业对农产品质量的控制力度。

(二)农产品物流园区主导模式

农产品物流园区发展模式是根据农产品物流活动集约化、一体化的构想提出并建立的。物流不但包括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以及物流四个基本环节,还包括物流加工、包装、仓储以及分销等诸多物流活动,更应该包括改善以及提高物流水平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基于此,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集散功能以及农产品中介组织的集约功能,建设建立农产品物流园区,实现农产品物流的集约化、一体化和规模化是实现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郭丽华、张明玉,2006)。

农产品物流园区实际上是一个在农产品物流衔接地形成的具有综合物流功能的空间集聚体以及结点。农产品物流园区可以提供多种物流服务以及物流设施,具有这类服务的不同类型的农产品物流企业集中于此发挥集聚效应。这些企业按照专业化的原则组织农产品的物流活动,依靠彼此之间形成的整体优势以及互补优势,具有一定的综合效应以及规模效应,实现了农产品物流的一体化、集约化发展。可以看出,农产品物流园区实现的这种一体化和集约化还具有在产业集群上的规模化,在存储、运输、加工、装卸、信管以及中介等领域实现了有机结合和集成,从而在农业物流园区内形成了一个社会化的高效率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王新利,2003)。

(三)市场外流通的产销一体化模式

市场外流通的产销一体化模式源自日本的市场外流通模式。市场外流通是指绕过批发市场,通过超级市场实行产、销一体化,减少了流通环节,从而形成了较低价格的一种交易方式。农产品超市的建立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第一,借鉴其它省市的经验,建立由现在的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各个经营网点改造成的连锁小超市;第二,鼓励城镇中的大型超市到农村中去开设超市,建立新型农村农产品物流网络系统。市场外流通的产、销一体化模式,除在产地超市向农村居民出售各类农产品外,还要及时收购产地的各种农产品,然后通过超市建立的强大的配送网络把农产品配送到销地各超市。

(四)第三方物流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农业生产实现了进一步分工,从而出现了专门从事农产品储运以及流通加工的各类中间组织,这类中间组织不涉及直接的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主要承担农产品物流的功能,即农产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物流运作状态,将是未来农产品物流运作的一个发展方向(张宇,2009)。第三方物流模式具有较大的行业竞争力,这是因为其组织结构清晰,能够将诸多物流计划以及运作的功能归类到同一个权力和责任下,实现了对所有的农产品运输以及储存的战略管理,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和利益。在第三方物流模式下,物流企业的横向支持部门以及纵向的运作部门被建设成矩阵形式,这种设计可以实现各相关部门在运作环节上的直接沟通交流,使得物流活动能够更加专业化地进行计划、组织和协调,实现客户以及数据库的共享,而物流服务网络的建立可以为地区之间物流提供各类综合服务。虽然目前农产品的第三方物流发展还不完善,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业务依然作为其运营主体,加工、配送以及定制服务等增值服务功能还不成熟完善,在管理水平、人才培养、信息共享以及专业化等服务上存在诸多问题。

上述几种农产品物流系统模式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农产品物流模式会随着不同类型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市场条件的改变将会产生不同类型的主导模式,一成不变的模式是不存在的,而只有最优和最适合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其次,这几类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有效运作依赖于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作业系统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想发挥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效率和作用,除了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以及信息处理设施的大量投资,还要完善农产品物流制度和法规,以及需要政府为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左娜,2009)。

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的组织模式机制设计

现代农产品物流是以市场为导向,为了满足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消费者的要求并且同时与供应链管理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新型农产品物流体系(刘艳靖,2010)。本文从农产品供应链的角度,以农产品物流的综合模式为研究对象,对现代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的组织模式机制进行设计和完善(谭涛,2004)。

(一)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机制是指企业(组织)及其成员从维护自身的利益出发,对企业(组织)外部环境中各种经济现象及其变动的反应以及企业(组织)中不同成员的行为之间的相互依存、制约以及影响方式。在实现供应链中各个主体的利益目标的同时,还要实现系统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可以看出,利益机制首先是一个系统,其目标对象是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各个参与主体。从该角度讲,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就是指物流主体间的利益目标一致,利益分配合理,而且共同追求整个配送系统的利益最大化。

(二)完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的约束机制

农产品供应链要真正发挥作用,就需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有一套良好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作为保障。根据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合作主体之间的利益连接关系,农产品供应链运行的约束机制一般可分为三部分:市场约束机制、交易成本内部化以及合同约束机制(刘晓红,2005)。

市场约束机制。农产品加工企业(组织)根据市场需求与农户进行农产品交易。根据市场的运行进行调节,农产品价格随行入市,交易双方没有利益纽带关系,仅是相互独立的利益主体。这样一种结果,必然导致在农产品的市场行情低迷的情况下农户的利益损失比较严重,从而影响到整条农产品供应链的顺利运行。

交易成本的内部化。交易成本的内部化作为一种“组织安排”,实际上是外部成本的内部化,根据这种组织安排可以实现农产品物流配送环节的减少,降低交易成本以及增强各个合作主体之间的紧密联系程度。

合同的约束机制。合同约束机制作为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产业链运转的约束机制,可以保证加工企业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户之间合作关系的稳定,利用违约金,保护价格等多种条款对合同进行完善,稳定契约。

(三)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抵御机制

针对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还需要建立农户风险预警机构,借助专业人员分析某一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情况,确定其风险等级并进行信息,化解农户有限的信息加工分析能力的困局,当然也要提高农户对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的重视程度。虽然农户自身对风险的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相对有限,但是农户对风险预警信息的信任程度将影响到预警信息的利用效果从而及时处置风险。农产品供应链农户风险预警机构的构成应是多元的,其中,政府、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主体,多元的机构构成能够提高农户风险预警信息的可获得性(贺峰,2006)。

当然,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的组织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它将随着物流基础设施、农产品产销以及加工等情况而发生变化。因此,随着物流基础设施的兴建、农产品产销量的变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农产品物流园区和批发市场的建设等,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的组织模式机制也将随之变化。

参考文献:

1.刘艳靖.河北省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2.朱鹂,张平.降低物流成本的组织模式的选择[J].软科学,2004(4)

3.牛霞,安玉发.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的职能、作用及制度基础[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1)

4.郭丽华,张明玉.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系统模型分析[J].经济问题,2006(6)

5.王新利.试论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村物流体系的建立[J].农业经济问题,2003(4)

6.张宇.吉林省农产品物流优化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7.左娜.基于“直采”的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8.谭涛.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效率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

第8篇

关键词:社会转型;金融互联网技术;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

一、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现状

事物的发展都存在两面性,我国经济形式的发展也存在着成绩和问题。从召开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有了超过了十倍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出现了不同幅度的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些都是人民可以共享到的经济发展的成果。但是,由于我国不健康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威胁到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市场经济多元化。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实施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成分呈现多元化趋势,多元化的经济必然会导致竞争的加剧,市场作为调节经济发展的无形杠杆,它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仍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合理进行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多元化的市场竞争势必会带来机遇和挑战,我国国有企业和各种大中型企业要及时适应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让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更为健康规范。

2.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走势。社会转型,就意味着一场社会变革。在这个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由过去比较单一的经济结构向复杂的经济结构转变。如今,我们已进入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代表的第三个阶段,虽然市场经济还处于规范和调整阶段,但总体趋势还是在向前发展。社会转型对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在这个特殊时期,贫富差距问题成为了经济发展中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经济越发展,贫富差距的距离拉的越大,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3.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就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存在着问题和阻碍。

(1)经济结构不合理。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包括地域结构,城乡结构,以及分 配结构等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并长期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2)地域结构重复。近年来,我国不同地域的企业在生产内容,生产样式等方面都存在相似的现象,从而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有些企业投机倒把,进行不良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

(3)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我国和大多数国家一样,也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和保护,超出了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

(4)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由于受到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等多种条件的限制,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都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众多资源的浪费。

二 、未来10年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的精心部署,鉴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式来看,我国要重点促进金融互联网的一体化发展,同时在生态文明建和粮食安全等领域还要继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探索出一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综合国力的整体跃升。

1.金融互联网技术一体化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金融制度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金融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抑制,影响了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金融系统逐步具有了市场化的特征,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不仅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金融机构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急速发展的今天,金融系统的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加速了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结合,形成了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2.提高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如今,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已令人堪忧,环境污染仍在加重,形势依然严峻,我们不能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老路。可以说,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因此,我国必须重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探索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加大对粮食生态产业的投入。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是确保我国粮食生态安全的根本,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因此,重视农业的发展,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保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要确保我国的粮食生态安全,就必须坚持“科技兴农”的战略。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推动重要农业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工作。

三、 结论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新的阶段性特征,这就需要我们要审时度势,总结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不能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争取做到稳中求进,又快又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市场营销 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275-02

一、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多元化及网络教学平台多元化

培养市场营销“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市场营销学是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立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在掌握营销理论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实践课老师只有成为“双师型”教师,才能有力的增强实践教学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一,采取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积极聘请省内外著名专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来高校做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参与拟订学科发展计划和实验室建设,联合进行重点科研项目的攻关,承担部分教学科研任务。其二,继续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让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

二、校内实践教育多元化

1.建立高仿真性的职业环境实验实训。校内实训是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需要,通过校内实训可以就某一技能或操作在集中时间内进行反复训练,直至掌握。这样,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进入职业角色,了解生产经营,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校外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市场营销模拟实验是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模拟企业的经营环境,供模拟参与者进行企业经营决策的教学和训练的方式。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采用模拟实验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验室里就有机会运用营销理论和营销策略,从事企业整体运作的经营决策活动,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决策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引进市场营销软件,如世格SimMarketing 营销模拟系统、用友沙盘教学系统、因纳特营销模拟系统等。

2.依托第二三课堂,拓展学生科研和创业能力。学生通过第一课堂,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依托第二课堂,训练专业技能;创建第三课堂,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以学术节为平台,开展多姿多采的学术活动。学校现有CI策划协会、“挑战杯”团队等学术社团,每学期举办学术节活动。如创业设计大赛、CI设计、我行我销、商业策划、企业营销诊断、ERP、管理模拟决策大赛等学术性活动,构成了培养本科生探索性学习能力、提高创新和科研能力的课外学习体系。营销理论与实战经验论坛。将实战企业家和学院派知名学者请到学校,为学生举办讲座,通过介绍营销理论前沿为学生提供理论和营销实践经验。

三、校外实践教育多元化

1.校外实习:校企合作形式多元化。学校的空间是有限的,特别是近几年来招生数逐年增加,绝大多数高校校内资源满足不了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要求。所以应该强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学校与国家、省、市高科技园区的合作、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学校与研究院的合作、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可以根据企业或者社会需求选题,这样不仅能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同时可以发挥大学科技人才的优势,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可采用以顶岗操作、毕业实习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方式。

2.毕业论文(设计)实习方式及考核方式多元化。在实习方式上高校应采取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内蒙古财经学院商务学院2003年系统提出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又将该专业按照“一训两段三模块”将“研究型、应用型、创业型”三类学生实习分别安排。为了保证实习效果,学院制订周密实习计划与实习指导书,明确了学生在实习中的具体内容、能力培养目标以及实习过程中的具体要求,以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顺利有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方式多元化。学生毕业论文形式由传统的单一的学术型论文,拓展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营销诊断、案例分析、管理设计五种形式供学生选择。对学生论文的评价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毕业论文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指导老师的评分占40%,评阅老师的评分占30%,但评阅老师可以否决毕业论文,这样毕业论文就必须修改,答辩小组的评分占30%,三者加总的分数为毕业论文的最后得分。

3.社会实践多元化。(1)认知实训。组织学生到工商企业,大型商贸中心现场观摩。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时间安排在第一学期。(2)专业调研。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组织学生进行调研、策划练习,在组织时建议调研主题要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取向。在课程进行中布置一定的案例调研,让学生走到熟悉的公共服务企业,如超市、商场、快餐店等观察体验,将调研成果渗入课堂的专题案例研讨中。(3)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具体做法是:教师联系合作单位,签订项目合作合同;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从事各项工作,明确每个人在小组中的角色和作用;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内容的同时,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市场调查;制定项目计划并与企业合作实际操作项目;企业负责打分和方案的应用,并提出运用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师总结项目执行情况。项目教学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可以达到与企业互惠互利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假期实践。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应聘营销职位,进入企业考察与实践积累经验,理论联系实际。使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真正成为在各级工商企业、管理部门和各类营销岗位上从事市场营销、市场管理、市场策划、市场开拓的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5)学生自主创业。在学校周边设立大学生创业一条街,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能为全校师生服务。新建本科院校可借鉴这样做法,建立移动式跳蚤市场,为学生创业提供一些基础条件,在学校开辟一条商业街,面向学生招商。为帮助同学稳步经营,学院配备指导老师。(6)建立商业实体。实现专业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业园相结合。帮助指导学生成立营销创业园,将有助于学生在创业中学习成长。典型形式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具体业务为纽带的“学生营销公司”,并以该公司作为市场营销专业全真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载体。建立商业实体、创业园,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好产权及可接纳的学生数量等问题。

四、营造创业环境,培养创业精神,手段多元化

1.共同形成一个优越的大学生创业环境。新经济形势下,政府对大学生的创业给予鼓励、支持、引导和服务,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了一个良好政策环境、法规保障系统。降低大学生的市场准入条件,减少创办企业的注册资金,减免工商、税务等部门办证的相关费用,简化手续,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全社会基本达成共识,形成一种创业文化,激励大学生创业行为。

2.加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必须注重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结合社会经济形势分析大学生创业的现状,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创业过程。通过写调查报告、专题讨论和出墙报等,进行创业意识教育,启发学生的创业动机。设置弹性创业教育学分制,使其成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以此来强化创业教育。

3.建立完善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体系。进一步扩大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建立多元化的创业资金融资渠道,实现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级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目前,国家已经在大学生创业基金上进行了大批的资金投入,社会企业有的专门设立了创业基金,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扶持学生创业团队成功创业;高校设立创业基金。政府、社会、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基金主要是对大学生创业所需资金提供一定比例的支持,并不是为其提供全部的资金支持,还要学会整合和挖掘校友资源、家长资源,让这些资源发挥优势,与学校合作打造创业教育实践的硬环境。只有这样才可以解决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问题。

五、职业技能认证多元化

实现专业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认证一体化。构建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1 +N”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文凭+多个证书)。

营销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其职业资格认证的历史并不久,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应当与职业技能认证挂钩。鼓励学生参加中国市场学会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推出的中国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认证考试,获得认证后,即可享受市场营销学会的会员推荐,为就业开辟新的渠道。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组织模式多元化改革项目,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集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毕业论文以及教学管理等综合改革、整体优化于一体,着力于教学要素的优化配置,着重已有成果的集成和应用,在已有改革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继承创新。该成果解决了管理类专业,多年来在教学、科研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为管理类专业办学直接面向经济主战场开创了新途径。这项改革,将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时代所需人才目标产生明显效果,并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