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

时间:2023-03-21 17:03:55

导语:在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

第1篇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经济管理和审计发展水平的局限,内部审计外包在我国尚处于探讨阶段。本文介绍了内部审计外包的发展现状及外包形式,分析了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和弊端,探讨内部审计外包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以及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外包;优缺点;可行性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是20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它作为一个职业被人们所认识也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事情。今天,内部审计在全面开放的国际市场中,已经成为了最激动人心的、最具活力和挑战性的职业之一。

1内部审计外包的基本状况

内部审计外包(InternalAuditOutsourcing),是指企业从外部聘请专业人员来执行企业内部部分或全部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外包最先是由曾经全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安永、毕马威等提出的。他们将内部审计解释为企业的一个成本中心,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已不能满足企业增加价值的需求。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内部审计职能应逐渐向风险管理和战略管理方面拓展,此时,企业将面临高额的成本。他们极力说服企业关注自身的竞争优势,而将内部审计业务交给外部咨询机构来完成。

2内部审计外包的利与弊

2.1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

(1)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外部审计一样,内部审计也要求其审计师客观、独立地完成工作。内部审计师的目标是由企业管理层、董事会以及专业准则所决定的。通常他们的目标是审查整个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遵循性以及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在通常情况下,内部审计师主要是对管理层负责。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实际工作与管理层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管理层可以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干预内部审计师,而外部审计师独立于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与他们没有利益冲突或联系,有一套公认审计准则需要遵循,还有职业道德的约束,其工作只对社会公众和合伙人负责,因此能够更为客观的报告审计结果,相比之下,独立性更高。

(2)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现代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外部审计组织具有先进的审计技术,丰富的审计经验,一流的审计人员,与已经习惯特定程序审计的内部审计人员相比,更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内部审计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机制的存在,外部审计机构因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一直处在不断的学习、进取之中,综合素质相对内部审计人员更为优良。

(3)节约内部审计成本:现代内部审计人员除需要及时、准确的向企业管理当局报告有关查错防弊、资产保护的信息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企业的各项活动,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企业将面临高额的成本。企业建立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为内审部门的运转,内审人员的薪金,培训支出,市场调查支出,管理费用等等支付一大笔费用,并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不断培训人才,招揽新的专业人员。而通过内部审计外包,企业只需支出一笔固定的费用,就可以完成上述一系列工作。此外,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内部审计部门要面对的一个新问题,为了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内审工作,企业需要研发新的审计软件,处理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将内部审计外包,外部审计机构可以将这笔费用分摊到多个客户,节约了开发成本。

(4)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要求,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例如,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税务、营销策划等等)参与到企业的内部审计活动中。通过内部审计外包,企业可以不用自己额外招揽人才,而通过外部审计机构享受到这些服务。而且,由于外部审计机构的活动广泛,企业还可以了解到最新的市场信息,及时做出反应。

2.2内部审计外包的弊端:内部审计外包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外部审计人员缺乏对企业足够的了解:对企业而言,配备专业审计人员是一种从长远出发的理性选择。外部审计师非固定员工,所以对企业的忠诚度可能不及企业专业内部审计人员来得高,外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情况的了解程度也很难与专业内审人员相比,由于要处理的事务较多,在处理企业内部审计业务时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2)可能导致企业竞争优势的降低:如果长期只依赖外部审计人员而不发展自己的内部审计人才,企业将疏于知识的积累,而且如果没有自己的内审机构,如果想要获得有价值的咨询服务,就需要将自己的核心机密透露给外审机构,这就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3)不利于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内部审计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在帮助企业管理层改善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将其外包不利于将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优化,也不利于其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3内部审计外包对我国的启示

3.1我国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

(1)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

企业需要设置相应的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这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并不困难,但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很可能就承担不起这笔费用,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小规模企业一般不设置内审机构,而直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部审计服务。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中小规模企业较多,在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外包是完全有市场的。

(2)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结构非常单一,非审计服务的发展则明显不足。如果事务所积极开展外包业务,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淡旺季不均的状况,不仅降低了运行成本,增加了事务所的市场份额,也有利于其稳定发展。

(3)从提高审计独立性的角度来看:我国现代内部审计的起步较晚,主要是在国家审计推动下作为国家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监督的工具而产生的,作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自觉性不够高,内部审计力度不够大,受企业影响较多。聘用外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审计,由于其完全独立于企业,有职业行规的约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为独立、客观的服务。

(4)从改善审计工作质量的角度来看: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舞台的步伐进一步加大,市场竞争将愈来愈激烈。企业管理层必须更加关注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性、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对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目前显然还没有足够数量的合格内审人员。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应对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了较强的专业素质,熟练的业务水平,加之在管理咨询服务领域的实践,其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远胜于内部审计人员。

3.2内部审计外包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我国内部审计职业的监管,规范行业准则:在内部审计外包问题上,国外已经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2001年以来,美国爆发一系列财务虚假案,使得安然、世通等巨型公司破产,也导致安达信这样一个有着90多年历史的世界级会计师事务所饱含屈辱地退出审计市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内部审计外包,安然公司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由外部审计事务所——安达信负责该公司的内部审计职能。

为此,美国于2002年7月25日通过了《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简称为《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这部法案对美国乃至对世界各国会计、公司治理、证券市场,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审计独立性作了新的规定,包括对注册会计师提供非审计服务的限制,其中有一项就是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既承担企业的外部审计又承担企业的内部审计。

(2)选择合适的内部审计外包形式:在选择内部审计外包时,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外包形式。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按国家规定要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选择补充,部分外包,合作审计几种形式。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外部审计咨询机构进行适当地补充,部分外包内审业务,或聘请外部审计机构与其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合作审计。而对于一般小型企业而言,内部审计任务不多,设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负担较重,可以选择将其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逐步设立其内部审计职能和内部审计人员。

(3)加强我国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的培养:虽然内部审计外包的实施在我国完全是有可行性的,从优化资源、节约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可以选择补充、部分非关键领域外包、合作审计,但对于内部审计完全外包,只能是企业在过渡时期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选择。

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曾了一份题为“关于将内部审计技术外包的观点”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IIA的主要观点认为:

一个由训练有素的员工恰当组成的、胜任的内部审计部门,能够比合约规定的审计服务更有效率和效果的执行内部审计职能。只要内部审计员工精通业务、工作有效率,并且对企业管理当局负责,企业就应该自己保留内部审计职能,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实行内部审计外包,不是为了取代内部审计部门,而是为了让内部审计职能得到更好地发挥,我们不能长期依赖外包来执行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还是要着力于发展自己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加强我国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的培养,缩小和国外内部审计机构在职能定位等方面的差距,努力培养自己的内部审计人才。

第2篇

【关键词】审计收费;公司治理;股权集中度

引言

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一直是审计理论与实务界研究的重点。审计服务价格(对公司而言是审计收费)作为会计事务所为公司提供专业服务收取的报酬,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会计事务所与公司间审计服务的供求关系。审计服务价格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审计的独立性与财务报告的审计质量。本文主要关注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得将公司治理因素加入实证分析模型,试图验证公司治理因素对审计收费的影响。

一、审计收费影响因素分析与文献综述

(一)审计产品成本

现代审计理论把审计业务作为一个商品来对待,那么对于一个商品收费,或者说是售价,必然与该商品的成本存在联系。根据国内外文献研究,他们大致把审计产品成本归为两个方面:(1)被审计单位的规模。(2)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复杂性。Simunic(1980)最早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了可能影响审计收费的10大因素,发现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是决定审计收费的最重要因素。Francis(1984)用修正过的Simunic回归模型考察了澳大利亚审计市场,同样发现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与审计费用呈显著相关。另外,Firth(1985),Taylor和Baker(1981)等学者的研究也均证实审计费用与企业的规模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我国在实证方面对被审计单位规模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与国外研究基本一致。罗栋梁(2002);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徐筱凤、李寿喜(2004)均验证了公司规模是审计费用的解释变量。因此得出结论,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是影响审计收费的重要因素之一。

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复杂性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审计成本。Simunic(1980)对美国审计市场的研究用子公司数、资产负债率来代表企业的财务复杂性,从而验证了其对审计费用具有显著影响。Francis(1984)的研究结论与Simunic一致。但是,Low,Tan和Koh(1990)的研究发现财务的复杂性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并没有在实证上得到支持。而在国内,罗栋梁(2002);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韩厚军(2003);徐筱凤、李寿喜(2004);李斌(2004)等人的研究,由于选取替代变量的不同,他们的结论也出现了偏差,甚至出现相反结论。因此,本文认为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复杂性在理论上是对审计收费产生影响的,但是在实证方面并没有得到相关的一致支持。

(二)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所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可能面临的损失,很多相关的文献研究表明,审计风险也是影响审计收费的因素之一。因为在这个诉讼爆炸的年代,高风险也意味着高责任、高收益。Simunic(1980)验证了审计意见对审计费用有显著影响,保留意见的审计费用比非保留意见的审计费用明显增多,而被审计单位是否亏损(近三年)对审计费用并没有显著影响。Firth(1985)的研究也同样验证了是否亏损(近三年)对审计费用没有显著影响。而国内的学者韩厚军(2003)在其研究中指出注册会计师出具不干净审计意见会导致审计费用的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注册会计师需要更多的时间与企业沟通,并风险更高。伍利娜(2003)的研究结论显示审计意见由“不干净”变为“干净”与审计费用变动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主要是因为上市公司存在“购买”审计意见的现象。从上面的关于审计风险的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出,各个文献选择的相关变量是不相同的。

(三)业务双方议价能力

将审计作为一个商品,那么商品交易双方的谈判议价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审计收费的定价。作为委托方的议价能力,大多反映在委托方的规模等因素上。所以,在这里我们注重强调审计事务所的议价能力。simunic(1980)实证结果表明“”会计公司不管是在大规模审计客户还是在小规模审计客户中,审计费用都没有显著偏高。Johnson,Walker与Westergard(1995)以新西兰企业为样本得到结论:规模最大的五个事务所的审计收费较其他事务所的审计收费平均高出24.1%,即事务所的规模会影响审计收费。而国内的研究,朱和章立军(2002);伍利娜(2003)等学者均证实会计事务所的规模与审计费用有关。从上述的文献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审计事务所的规模是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之一。

(四)被审计单位公司治理对独立性的要求

随着公司治理、股权结构等因素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被人们广泛的关注,公司治理因素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也开始得到审计学术界的重视。Bsaely和Petnori(1998)发现在金融保险行业公司的董事会中,外部董事的比例越高越容易聘用声誉好和规模大的事务所,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也越高。Susllivan(2000)对英国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董事会中执行董事拥有的股权份额越高,公司就越不愿意花费较高的审计费用来监督管理状况。这说明控股类型和持股比例直接影响到公司对审计独立性的自发需求。Acrello等人(2001)得到的结论是:外部董事的比例、董事会会议的次数与审计费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是国内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缺失,这与我国上市公司实行公司治理制度的机制启动较晚有一定的关系。本文的研究会着重考虑这方面因素对审计费用的影响。

二、数据与模型解释以及假设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影响审计收费的因素。综合上诉的文献理论,本文认为将“审计”作为产品,其成本应是价格的决定因素,因此提出本文的假设一。

假设一:被审计的企业规模越大,其审计收费越高。

本文模型采用样本公司的总资产代表被审计企业的规模。

在现代的市场经济中,在除去商品成本对价格的决定因素之外,商品的供需关系也影响着商品的价格,因此交易双方的议价能力也应该对商品的价格产生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假设二。

假设二:审计单位(会计事务所)的议价能力越强,其审计收费越高。

本文模型采用审计事务所的主营业务收入来代表审计单位的议价能力。

“审计”作为附带风险的产品,错误的审计意见将危及事务所的利益。因此,在对审计定价时,不可避免得将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考虑在内。因此提出本文的假设三。

假设三: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越大,其审计费用越高。

本文模型中采用被审计单位是否被ST来代表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ST为1,否则为0)

高效的公司治理能有效的降低公司制企业委托成本。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作为外部监督的重要机制只有在高效的公司治理制度下才能发挥作用。例如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以及合理的股权结构能够通过影响审计服务的聘用和实施过程最终影响审计意见的出具。我国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源于2001年(《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这个意见要求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数量占董事会规模的1/3以上且必须有一个独立董事拥有会计专业知识背景。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最主要的缘由是出于对我国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而独立董事发挥其监督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质量的财务报表,因此其对审计报告的高质量要求会使其督促公司聘用信誉好,独立性强的审计事务所,进而导致审计费用的上升。

因此提出本文的假设四。

假设四:独立董事对“审计”的“关注度”越高,则审计收费越高。

在下文的模型中,本文采用独立董事人数比例来代表独立董事对“审计”的关注度。

由于制度原因,我国上市公司的“一股独大”现象非常普遍。这样很容易造成上市公司只听“一家之言”,或者第一大股东“一手遮天”。这种公司治理上的权利分配不平衡为大股东自身创造了会计及管理舞弊的空间,同时,也缺乏对高质量第三方审计鉴证服务的需求。因此,本文假设股权集中度与审计收费呈反向关系。

假设五: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越分散,则审计费用越高。

本文主要采用股权集中度Z值来衡量企业的股权集中度。

本文主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考察各个变量因素对审计收费的解释力度。具体模型如下:

SJSF=C+B1*BSJDWGM+B2*SWSGM+B3*ST+B4*DLDSBL+B5*GQJZD

SJSF―审计收费(数据来自各被审计单位年报中重要事项第10项的披露)

BSJDWGM―被审计单位规模(数据采用被审计单位总资产)

SWSGM―事务所规模(数据采用各个事务所该审计年度总营业收入)

ST―被审计单位是否为ST公司(若是ST公司数据取值1,否则取0)

DLDSBL―被审计单位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独立董事人数/董事会人数)

GQJZD―被审计单位股权集中度(数据采用股权集中度--Z值,即第一大股东比例/第二大股东比例)

本文采用在上交所上市的房地产公司2009年的数据,上交所共有49家房地产公司,由于数据缺失等原因,最后共采得45个有效样本。之所以取房地产公司的数据,是因为房地产公司属于主营业务较为突出的公司。本文认为,若企业的主营不突出,或者多元化经营,必然导致审计费用的变化,但是,衡量企业业务多元化的指标很难量化,且各个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程度属于个别特例,因此,本文在选择数据时规避了这方面的影响。审计费用的具体数据来之各个公司2009年的年报,由笔者手工收集。各个事务所总营业收入数据来源于中注协网站的2009年我国100强审计事务所调查表。其他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三、数据处理以及结果分析

由于本文选择各个变量的取值都相对独立,因此本文认为各变量之间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采用EVIEW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分析。

影响审计费用的变量主要是被审计单位规模以及审计事务所的规模。其代表的含义,即决定审计产品价格的因素主要是产品的成本,以及交易双方的议价能力。因此验证本文的假设一,和假设二。

同时,其他变量(是否被ST,独立董事比例,股权集中度)均不显著,都没有通过T检验。其中变量(是否被ST)的系数与理论值相反。因此,本文认为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独立董事制度及被审计单位股权集中度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没有得到实证数据支持。

四、结论

本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采用被审计单位规模、审计事务所规模、被审计单位是否为ST公司、被审计单位的股权集中度,以及独立董事比例为解释变量来对审计费用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公司治理问题对审计收费不存在影响。(2)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也并没有体现在审计收费中。(3)主要影响审计收费的变量为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以及审计事务所的规模。本文的结论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本一致。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笔者分析有以下几个可能性:(1)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制度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特别是独立董事制度,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代表小股东利益的作用。独立董事沦为上市公司治理制度上的“花瓶”,没有实际意义。而且,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的设置完全是为了迎合证监会的法规条件而已。在数据收集中,大多数公司的独立董事个数都恰恰“踩”在“及格线”上,即,证监会法规显示“独立董事比例需占董事会总人数三分之一以上”。(2)小股东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上市公司的股权分散程度并没有分散到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程度,即大股东的权利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参考文献

[1]耿建新,杨鸿.审计收费探析[J].中国审计,2000,5.

[2]刘斌,叶建中,廖莹毅.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3,1.

[3]朱,章立军.审计费用的特征及其分析――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行业课题研究.

[4]朱小平,余谦.我国审计收费影响因素之实证分析[J].中国会计评论,2004,12.

[5]王振林.审计收费的决定与审计质量[D].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6]Dan A Simunic.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eices-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2(3),161-190.

[7]Taylor ME,Baker RL.An Analysis of the External Audit Fee.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1981(4):55-60.

第3篇

著名审计学家罗伯特.K.莫茨和侯赛因.A.夏拉夫在1961年出版的《审计哲学》中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讨论包含了两个方面:执业者的独立性和职业的独立性。前者包括审计计划的独立性、审计过程的独立性和审计报告的独立性;后者则是指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一种印象。曾任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职业道德委员会主席的托马斯.G.希金斯在1962年对独立性的概念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与概括,他认为:“注册会计师必须拥有的独立性,实际上有两种,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论文百事通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必须与被审查企业或个人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如不得拥有被审查企业股权或担任其高级职务,不能是企业的主要贷款人、资产受托人或与管理当局有亲属关系,等等。否则,就会影响注册会计师公正地执行业务。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性,又称为精神独立性,即认为独立性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自信心以及在判断时不依赖和屈从于外界的压力和影响。它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严格保持超然性,不能主观袒护任何一方当事人,尤其不应使自己的结论依附或屈从于持反对意见利益集团或人士的影响和压力。由上可知,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无形的,通常难以观察和度量,而形式上的独立性则是有形的和可以观察的。社会公众通常是透过注册会计师形式上的独立性来推测其实质上的独立性。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四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一般认为,客观是指注册会计师对有关事项的调查、判断和意见的表述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以事实为依据,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意愿,也不为他人的意愿所左右;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不以个人的好恶或成见、偏见行事。何谓公正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业务时,应当正直、诚实、不偏不倚地对待有关利益各方,不得以牺牲一方利益为条件而使另一方受益。就我们的理解而言,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业务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到客观与公正,其重要的前提就是职业的独立性。

二、审计独立性影响因素

(一)有关审计费用的协商。英国公司法S390A中规定,“注册会计师的委任及报酬应由股东大会讨论决定”,但实际上,股东大会往往做出“由董事会决定审计费用”的决议或接受董事会的建议。这种做法实质上造成注册会计师受制于管理层,损害了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二)提供其他非审计服务能否提供这些相关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和能力。这些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1、会计服务。ACCA的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规定,若被审单位是上市公司,则承担其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不能为其提供编制会计报表的服务,但并未对会计师事务所为非上市公司提供该项服务做出明令禁止。实际上,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大公司很少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该项服务;相反,许多小规模企业常常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之前代为编制会计报表。由于一般认为自我检查是低效率的,同时提供会计服务和审计服务本身造成一种矛盾,所以这种服务被认为是有损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的。

2、税务。税务包括公司各项税款的申报和计算董事长的个人所得税。前者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过多争议,但协助计算董事长的个人所得税会使注册会计师与董事长的关系变得非常敏感,尤其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出现争议的情况下,董事长往往会给注册会计师施加额外的压力。

3、咨询服务。此服务范围较广,包括对公司的组织机构、信息系统、人事管理、经营效率等提供建议和帮助。由于公司大多将审计业务和咨询业务委托给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因此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倾向于收取较低的审计费用吸引客户以获取利润丰厚的非审计业务,这一做法已引起了颇多争议,认为有损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许多大事务所宣称他们的咨询服务能“为客户增加价值”,这意味着咨询服务也是与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时“超然独立”的立场是相矛盾的。为了克服这一矛盾,职业道德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不能代为行使管理职能或代为做出管理决策。

(三)客户对注册会计师的压力。客户压力是指管理当局发生违纪、舞弊行为时,为了迫使注册会计师不报告其行为而施加的压力。客户压力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有一定影响,这个影响的后果将导致注册会计师能否客观、公正的表达审计意见,维护报表使用者的利益。客户对注册会计师施压的主要手段是更换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所换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将使被委托事务所损失巨额成本。而注册会计师能否顶住压力则要看:注册会计师认为其损失客户付出的代价与不报告违纪、舞弊行为而付出的信誉代价哪一个大,如果失去客户的损失大一些,则注册会计师很可能失去独立性原则。出现客户随意“炒注册会计师鱿鱼”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审计委托机制不明确,企业管理当局的权限太大,导致了企业管理当局更换注册会计师的随意性,从而逼迫有的事务所为了生存不得不屈从于客户的要求。产生客户压力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国目前的事务所规模都太小,大部分以地区为主,顶不住任何打击,所以客户一旦施压,事务所就不得不屈服,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给社会造成了危害。

三、为保持独立性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商业活动的日益复杂,会计师事务所面临之挑战以及社会大众超高标准的期望只会有增无减,如何维系一套能有效确保会计师专业品质服务的管理机制,颇值得探讨。那种只是单纯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将审计业务和其他业务分开的做法,对于被审计企业而言,显然是不合理的。要确保会计师事务所在从事全方位服务时保持会计师的独立性,更为可行的是建立一个涉及多个主体的规范制度,从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的环境进行约束。新晨

1、构建有效的行业管制模式。有些学者认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模式可分为自我管制模式、政府管制模式和独立管制模式等三种。就我国具体情势而言,当前宜采用政府管制和自我管制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宏观层面上由政府进行管制。政府通过立法或通过设立相关监管机构来限制或禁止有碍会计师独立性的有关业务。注册会计师协会应该针对注册会计师提供给审计客户及其关联企业的非审计业务,基于独立性的考虑,对于那些的确影响会计师独立性的相关业务,提出限制和禁止的规范。另一方面,微观层面上实行自我管制。规范行业自律行为,即注册会计师行业内部通过自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设立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同业互查机制,以确保核查工作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但基于该行业的特殊性,行业自律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会计师事务所所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应该依据财政部、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及相关的会计师团体所颁布的准则,以尽到自己会员的义务,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事务所的“同业管理”的做法,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站在专业角度上,互相监督并学习审计技巧,这对会计师独立性品质的维系是至关重要的。

第4篇

[论文摘要]税收管理专业化不是简单的分类管理,不走税源管理部门单打独斗,不是一专到底,不是要管理不要服务,不是唯收入论成败。根据实践中的问题税收管理专业化而是应该进一步完善分类管理与层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努力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积极推动纳税服务专业化,全面推进管理专业化。

专业化管理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特点,通过建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充分运用其专业技能,实行分类管理和规模化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强化管理深度的目的。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所有制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市场分工越来越细的经济社会背景下,税收管理专业化是大势所趋。据笔者调研,20o7年娄底市国税局适应这种趋势,大力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着重改革管理的组织结构,按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户、所得税三个类别分设税源管理机构,实行针对性管理。专业化管理推行一年多来,收到了明显成效,税收征管质量得到一定提升,补办税务登记2836户,个体税收增长44.6O%,高出总收入增长水平20.42个百分点,所得税收人增长53.5%,高出总收入增长水平29.92个百分点。但是,总体来说,目前的专业化管理还只是“破冰”之举,尚未达到“融冰”、“化冰”的境界,专业化管理的深度、广度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尤其是在专业化管理方法、专业化管理手段、专业化管理目标等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本文拟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推进专业化管理纵深发展提出几点浅见,供工作中参考。

一认识上应该厘清的几个问题

1、专业化管理不是简单的分类管理,而是全方位、立体型、深层次的专业化管理。有人认为,按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和所得税纳税人进行了分类就是进入了专业化管理,这是错误的。分类是专业化管理必备条件,是基础,但不是全部。目前,我们的专业化管理还停留在浅层甚至表面上,形式上转型了,实质上还没转型,管理的手段、管理的方式、管理的程序还是老套路、老办法。在一般纳税人管理上,税源管理部门没有做进一步的细化、分工,也没有制定对应的管理办法,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在所得税管理上,缺少专门的税源监管,缺少多元化的信息网络,缺少专业的纳税评估;在个体税收管理上,税源底子、纳税人户籍还不是很清楚,税额调整方式还比较粗放,个体大户的征管还不是很到位。真正的专业化管理应该是专到了每个行业、每个税种、每个纳税人、每个工作点上,还应该有专门的办法、专门的手段、专门的目标。

2、专业化管理不是税源管理部门单打独斗,而是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相互联动。有些人一提专业化管理就认为是税源管理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因而置身事外。诚然,税源管理部门是专业化管理的主体,但是,其他部门也是专业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化管理模式下,信息技术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支撑,征管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征管制度和办法,税政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政策服务,计统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统计分析,因此,不能把各类业务彼此割裂,而应该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明确分工、强化职责、密协协作,尤其要理顺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落实和完善税源管理良性互动机制。

3、专业化管理不是一专到底,也应有适当的多元化管理。专业化管理是纵向的延伸,多元化管理是横向的延伸,缺少多元化的专业化是狭隘的专业化。比如:管理增值税的部门既要管理好增值税,也要注意所得税的管理,及时将增值税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向所得税管理部门反馈;管理大企业的部门,既要探索大企业税收管理新方法,也要对大企业下的子公司、小企业加强管理;管理甲行业的税收管理员,既要加强对本行业的税收管理,也要注意与甲行业相关的乙行业的情况,做到相互融通、相得益彰。因此,专业化管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4、专业化管理不是要管理不要服务,而是要在专业化管理上实现专业化服务。重管理、轻服务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理念,推行专业化管理后,部分人甚至加深了这种理念,片面强调专业化管理而忽视纳税服务,征管制度变得越来越冗长,征管措施变得越来越繁琐,征管流程变得越来越复杂,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管理,但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纳税人负担,牺牲了优质服务,并且两种效益不对等,牺牲大于收获。在推进专业化管理上,要特别重视专业化服务,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逐步实现个性化服务,使纳税服务的触角伸得更长、更深、更广。

5.专业化管理不是唯收入论成败,而要把提高征管质效作为主要标杆。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带动了税收收入的较快增长,这是经济决定税收的产物,这种表象容易掩盖税收征管质效的本质,让人误以为这完全是专业化管理的功劳,并在这种成果下沾沾自喜。检验专业化管理的成效既要看税收收入的增长,更要看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益,看征管漏洞是否存在,看征收率是否提高,看征管秩序是否好转,看纳税人是否满意。

二实践中应该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进一步完善分类管理与层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进一步打破税源管理部门内部属地管理的模式,分行业、分规模进行管理。一般纳税人管理部门设立大企业管理组,大企业以外的企业按行业进行分类设立若干个组,商业与工业分开,甲行业与乙行业分开,每个税收管理员专门负责一个或几个行业的税收管理,加强对各个行业的比较分析,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同时,在职能建设上,要将管理与评估分离,专门设立评估组,负责互动平台下发现的疑点企业的纳税评估;所得税税源管理部门可以比较一般纳税人的管理进行分类管理;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户管理部门则要按地段、按规模、按行业进行分类管理,监控到每一个个体工商户,监控到开业、歇业、复业等具体的经营活动,监控到每一张发票的开具情况。同时,市局要积极参与到税收征管实践中来,重心下移、业务贴近基层,市局直接对大型企业进行评估,对大型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对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进行直接稽查。

1、抓紧规范管理制度。随着管理方式的转型,管理的基本制度、基本规程也必须相应转型,否则,就会出现管理空挡。要适应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重新规范管理工作制度,制定详细的行业税收管理办法、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发票管理办法、税务稽查管理办法、纳税服务实施办法,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要适应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再造管理流程,科学设置税收征管基础工作流程、办税服务流程、部门衔接流程、互动协作流程,使各项工作顺利流转,防止工作断链;要适应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强化检查考核,明确内部分工和岗位职责,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完善考核办法,为专业化管理提供保障和动力。

2、着手强化配套措施。要将征管、税政、稽查、计统、信息中心等部门纳入专业化管理工作范畴,形成大专业化管理格局,增强整体合力。各部门要以专业化管理为核心,积极主动为专业化管理服务,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改进管理办法,创新管理手段。征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包括所有行业的税收管理办法,供基层征收管理机关执行,进一步扩充纳税评估模型库,建设类型齐备、典型具体的纳税评估模型库;税政部门要着重完善民政福利企业、废旧回收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管理办法,提出精细化管理举措;稽查部门要加强典型案例的剖析,掌握各个行业偷税漏税的惯用伎俩,为税源管理部门实行专业化管理提供参考;计会统部门要走出传统的统计分析习惯,将统计分析细化到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和细分行业,将统计分析指标细化到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使统计数据更加准确、全面,使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可靠;信息中心要发挥技术支撑的作用,建立税收数据处理中心,把各税种、各类经济活动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储存,加强税收数据的深层次开发使用。

(二)努力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

人才是基础,没有专业化人才就无法实现专业化管理。目前,干部队伍中行业分析专家、反避税专家、所得税管理专家、转让定价调查专家、纳税评估专家、计算机审计专家、个体税收管理专家还很稀缺,制约了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级国税机关要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把它作为专业化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先行性工作来抓。要及时调整教育培训的方向,从学历教育、基本技能教育、综合性教育转向专业教育、针对性、高精尖教育,使受教育者多获取特定行业、特定领域的专门知识,多培养行业分析专家、纳税评估专家、税务稽查专家、计算机专家;要建立和扩充各级各类人才库,对专家级人才统筹管理、合理调配、因才适用;要确保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基本稳定,每年专业人才的岗位异动率不能超过20%,并要实行“退一补一”的办法,顺利实现专业人才的新老交替。

(三)积极推动纳税服务专业化.

管理与服务是一对连体婴儿,有相应的管理就有相应的服务。随着管理的深人、细致,纳税服务也应该紧随其后,步调一致。推动纳税服务专业化首先要树立“顾客导向”意识,对企业来说,顾客是市场营销活动的中心,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着顾客需求、顾客满意来进行,对税务机关来说,纳税人就是税务机关的顾客,所有的管理活动都应该以顾客需要、顾客满意为标准,当然,这种需要和满意是建立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之上。其次,要建立大客户税务经理制,达到一定规模的纳税人,税务机关要指定一名专门人员作为企业的税务经理,成为税企沟通的基本渠道,对企业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各类涉税问题。再次,要拓展纳税服务的方式方法,实行同城办税、网络服务、数字税收等新的服务方式和手段,提高办税效率,尽最大努力方便纳税人。

(四)全面推进管理专业化。

l、推进一般纳税人管理专业化。摸索大企业专业化管理新途径。目前,省级以下税务机关尚未建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探索,为以后大企业的税收管理积累经验。大企业的标准可按销售规模、纳税规模、资本规模和其他特殊情况综合确定。每个大企业明确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管理员负责了解大企业的财务核算和相关的生产经营情况、资金流动情况、发票开具情况、税款入库情况,同时,根据掌握的情况对申报资料进行评估,对申报资料、税款入库、争议税款进行动态监控,定期进行跟踪性税收风险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申报中的异常情况,对发现重大问题的企业实施专业化税务审计,审计过程中可以召集行业分析专家进行集中“会诊”,必要的情况下,大企业可实行专家组专门管理,但是,对专家组成员要明确职责,量化指标,用简易的考核办法加强考核,确保驻厂员忠实履行职责。

深入推进行业分类管理。当务之急是要在专业化的税源管理部门内部进一步打破属地管理的格局,按照“突出特点、规范制度、重点推进、逐步细化、完善体系”的总体要求,合理划分行业、合理分配征管力量进行分类管理。根据目前的情况,分行业管理不宜太粗也不宜太细,太粗了专不起来,太细了人员力量有限,应以两人为一组,每组专管1—3个行业(包括细分行业)。要逐级建立行业税收信息库,搜集各类经济税源信息,树立行业指标标准,定期指标体系,根据行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各种指标标准,为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提供参考。要加强行业研究,行业税收管理员定期出具行业发展报告,定期提供行业经营、发展情报,定期召开行业分析例会,对特定的行业问题,采取专家咨诲、实地考证等办法加强研究。要完善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库,开展专业化评估,专业化评估的特点是人员专业、知识专业程序专业、方法专业。

2、推进所得税管理专业化。今年是新所得税法正式实施的第一年,总局和省局专门召开了所得税管理与反避税工作会议,提出了“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的24字方针,为所得税专业化管理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按行业、按规模进一步细化分工,适当增加所得税专业管理人才,调整所得税管理事项。县(市、区、局)应迅速积极探索在税政科设立由2—3人组成的专门小组,重点抓好所得税纳税人除税务登记、申报征收、发票管理外的税源监控、纳税评估、重点涉税事项管理、汇算清缴等重点事项工作。

拓宽信息渠道,强化专职监管。所得税管理的瓶颈是信息失灵,因此,有必要建立专职监管部门,专门负责加强信息情报的搜集和税源的监管,理想的模式是建立税收数据处理中心,综合各种经济税收信息,统一自动采集、自动储存、自动筛选、自动分析。当前的选择是健全信息网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可以从产权交易机构、工商部门、公证部门采集重大产权交易、产权变更、经济合同及协议等情况,可以从金融部门采集银行开户、资金流动情况,可以从新闻媒体采集经营发展变化、重要产品上市情况。

建立所得税专业评估体系。所得税纳税评估是对税源监管信息的分析、利用的过程。所得税专业化评估有别于原来的“大一统”评估,评估的精细化程度更高,侧重于收入成本的审核,强调行业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应加快建立包括行业税负率、零负申报、财务比率、财务项目分析指标等在内的指标峰值,建立指标警戒体系,将低于警戒值的纳税人作为评估对象。运用管理学、统计学等相关知识和科学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分析:找出疑点,指导评估。

按照“二八律”建立重点税源监管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抓好2O%等于抓好10o%的“二八率”是现代管理的机理,也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哲学原理在税收管理中的应用。要编制重点税源监管调查指标体系,调查分析重点税源企业报表数据、纳税申报数据和生产经营情况,分析税源、税负变化动态。要明确规定纳税人发生重大盈亏、资产损失、产权变更、投资转让、破产重组等变化时,必须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并办理所得税清缴手续,并将重大事项报告情况作为税务奖惩的一个重要指标。

严格核定征收。对连续亏损、行业平均利润率低于预警值的一般纳税人、符合核定征收的小规模纳税人全部实行核定征收;对零申报和负申报的企业核定征收面要达到60%以上。

加强反避税工作的研究和管理。积极培养一批反避税专家,依靠专家推进反避税工作。定期剖析反避税典型案例,增强反避税工作的针对性,以典型案例指导反避税工作。对长期亏损或跳跃性盈利又不断扩大投资规模等违反营业常规的企业、实行关联交易有较大避税嫌疑的企业,开展内、外部调查,加强情报交换,做好信息比对和功能风险分析。

大力开展所得税专项检查。切实扭转所得税检查是条“橡皮尺”的观念,进一步增强所得税检查的刚性。税务稽查的重点、检查的技能逐步从增值税转向所得税,大力培养所得税检查专业人才,探索所得税检查的新方法、新手段。所得税稽查收入与全部稽查收入要协调发展。

3、推进个体税收管理专业化。

细化个体户户籍管理。定期对管辖区内的漏征漏管户进行清理检查,全面深人分析、监控个体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纳税情况,做到基本情况清楚、涉税事项清楚、增减变化情况清楚、停歇业、走逃户、非正常户情况清楚、税控装置使用情况清楚。

第5篇

【关键词】 审计技术; 奔福德定律; 财务舞弊

审计技术方法是审计人员为了达到审计目的,对审计对象进行检查、函证、查询、分析等程序,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和发表审计意见的手段和工具。它是审计人员从长期审计实际中总结和积累起来,从某种程序上来说,它决定了审计人员执业质量的高低。在经济环境和审计对象日趋复杂化的当今社会,对现有审计技术的提升和完善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审计实务中引进奔福德定律(Benford’s Law)的数值分析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一、奔福德定律及国外的应用

奔福德定律是由美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塞蒙・纽卡姆(Simon Newcomb)在1881年首次发现的。在1881年的一天,他在使用对数表做计算时,突然注意到对数表的第一页要比其他页更为破旧。奇怪的现象激发了他的研究兴趣,当时他所能得到的唯一解释是人们对小数字的计算量要大于对大数字的计算量。经过大量的统计分析,他发现了许多类型的数字都很好地符合这样的规律:以1为第一位数的随机数要比以2为第一位数的随机数出现的概率要大,而以2为第一位数的随机数又比以3为第一位数的随机数出现的概率要大,以此类推。当时纽卡姆关注这一数学现象完全是出于好奇,并没有对这一定律做出任何解释。由于当时的人们对这一规律的运用缺乏兴趣,这一发现很快就被人们忘却了。

到了1938年,美国通用电器(GE)的物理学家弗瑞克・奔福德(Frank Benford)注意到了同样的现象。他收集并验证了总数为20 229个数字,其中包括篮球比赛的数字、河流的长度、湖泊的面积、各个城市的人口分布数字、在某一杂志里出现的所有数字,利用了概率的数理统计思维,发现在这些数字中,整数1在数字中第一位出现的概率大约为30%,整数2在数字中第一位出现的概率大约为17%,整数3在数字第一位出现的概率约为12%,而8和9在数字中第一位出现的概率约为5%和4%。这一规律因此也被人们称为“第一位数分布规律”。弗瑞克・奔福德并推导了奔福德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即数字的第一位上各个非0数字出现的概率表达如下:

其中:n=1,2,3,…,9;p(n)代表数值的概率,lg为以10为底的常用对数符号。

根据上式,数字第一位上出现1至9的数值依次代入上式,得结果如表1所示。

奔福德定律从产生后就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后人对此定律进行了大量的扩展研究,取得比较典型成就的有数学家Pinkham,他研究并证明了奔福德定律不受度量单位的影响,使得人们合理解释了不同国家不同货币计量工具下的财务数据均可以采用奔福德定律进行数值分析,而对奔福德定律的证明直到1996年才由Hill给出了严谨的数学证明,从理论上满意地解释奔福德定律的正确性。

半个世纪过去后,有人开始关注这一定律在财务领域的应用。1988年,Carslaw首次把奔福德定律应用到会计领域,他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假设:当公司的净利润刚好低于心理预期边界时,管理者会倾向于想办法让这些数字刚好“上线”,因为他们都想报告出更高的收入数据来。Carslaw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一假设。Thomas于1989年在美国一些公司的财务数据中发现了同样的现象。1996年,Nigrini开发了对财务数据进行奔福德定律测试的计算机软件,首先把奔福德定律系统、广泛地应用到舞弊审计领域。Nigrini将这种舞弊审计的技术方法称为数值分析技术。这一软件在实际审计应用中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例如利用这一技术成功地识别出美国旅游度假公司的财务舞弊案。在审查纳税舞弊时,奔福德定律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Nigrini被邀请参与了几个国家的税收审查,他设计的软件甚至还被用来审查比尔・克林顿的纳税情况。由于这些案例的成功,奔福德定律在美国和欧洲国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同时也得到了许多集团企业、政府部门、上市公司、专业机构以及世界著名的审计师事务所的重视。

二、奔福德定律在我国应用的现状

目前,国内对奔福德定律的介绍和研究极少,实践上也没有得到应用。笔者多次检索了中国期刊网、万方论文及期刊数据库等文献数据库,关于奔福德定律的文章很少,只有几篇,如由冯郁和丁国勇所写的《班福法则及其审计应用》(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第12期)文中将Benford's Law译为班福法则,该论文简要介绍了这一定律的内容,并通过一组实际财务数据来显示和验证该定律的正确性;张苏彤所写的《奔福德定律:一种舞弊审计的数值分析方法》(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第11期)利用2003年1 394家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数据进行了奔福德定律的验证性测试,张苏彤和康智慧所写的《信息时代舞弊审计新工具――奔福德定律及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测试》(审计研究 2007第3期)进一步对2006年1447家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数据与奔福德理论值进行相关系数的验证性测试,并从相关系数的角度得出了财务舞弊公司的主要财务数据与奔福德理论值相关性较差的结论;王福生、李勋和孙逊所写《奔福德定律及其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财会通讯 2007第3期)、《奔福德定律在审计领域的应用》(财会月刊2007 第3期)阐述了奔福德理论在审计领域应用的成果、适用性以及优缺点,并借助于某股份公司的财务数据验证奔福德定律在舞弊识别上的有效性等等。我国这些文献大多是在对奔福德定律做理论上的验证性测试,在审计实务界还没有展开。2008年10月笔者利用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培训一周的时间对一百多名注册会计师进行过调查,99%以上的人对奔福德定律一无所知,他们在审计实务中大部分沿用常用的审计技术方法,如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函证、计算以及分析程序,对于统计抽样技术在审计实务中也应用很少,对抽样的选择主要还是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经验。总的来说,国内对奔福德定律的理论研究从深度和广度上来说都远远不及国外同行,在审计实务中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我国在这方面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将奔福德定律的数值分析技术融入我国的审计实务中。

三、我国利用奔福德定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利用奔福德定律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上市公司在我国企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少,绝大多数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达到了99.8%,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固有的局限性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其财务核算与管理的控制比较薄弱,财务舞弊现象较为普遍,对中小企业审计的风险较大。而我国对中小企业的审计现状是数量远远超过上市公司,但审计的收费却远远低于上市公司,很多中小规模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生存不得不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则,对中小企业的审计不可能象上市公司那样做到很详细,如确认资产很有效的监盘程序,在对中小企业年度审计中就很难做到位,有的注册会计师根本不监盘,对存货及固定资产的确认往往简单地依企业账面数确认,有的注册会计师只象征性地抽查一两个品名,因而在对中小企业审计中我们很有必要引进先进而又有效率的审计技术方法,来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其次,我国在审计领域中如果引进奔福德定律的数值分析技术,可以完善我国现有审计方法体系,给财务舞弊的识别方法增添一项新的审计技术,提高现有审计水平,将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利用奔福德定律的可行性分析

从理论上来说,大部分财务数据符合奔福德定律所揭示的分布规律,奔福德定律的数值分析技术识别财务舞弊已经在国外得到认可,在国内有关文献也已经利用奔福德定律对有关的财务数据进行了验证性的测试,测试结果是企业如果没有进行财务舞弊,财务数据的分析数值与奔福德理论值是趋于一致的,如果企业的财务数据的分析数值与奔福德理论值出现偏差,预警人们企业可能存在财务舞弊。

从技术层面上说,我国大部分企业已经采用会计电算化进行账务处理,审计人员对企业的财务数据很容易获取,只需要从企业账套中引出财务数据,形成EXCEL文档,然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形成审计人员所需要的一串数据,再利用EXCEL中的数据公式进行处理,操作简单易行,这也是奔福德定律的一大优点。下面以某单位的应收账款账户的数据来详细说明具体操作步骤:

1.整理数据。从账套中引出应收账款明细账形成EXCEL文档,打开文档对数据进行整理,通过筛选功能去掉文档中“上年结转”、“本期合计”、“本年累计”所对应的数据,留下全年应收账款每笔发生额的数据,选中借方发生额作为分析对象(假设借方发生额的数据在D列,共有数据7500个)。

2.截取数据的首位数。在空白的E列第一行输入第一位首字的公式:LEFT(D1,1),将E列第一行选中,利用EXCEL填充柄功能将鼠标拖到E列的第7500行,这样电脑就会自动把D列所有数据的第一位数字取出来存放在E列上。

3.计算每个首位数字的个数。在F列第一行输入EXCEL条件计数公式:COUNTIF(D1:D7500,1),在F列第二行输入:COUNTIF(D1:D7500,2),依次类推,直到在F列第九行输入:COUNTIF(D1:D7500,9)。

4.计算每个首位数字在总数据中所占的概率。在H列第一行输入公式:F1/7500,利用EXCEL填充柄的功能将鼠标拖到H列的第9行,首位数字所占的概率就会显示出来。

5.比较数据。将H列所得到的首位数字的概率与奔福德定律中的概率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从审计的工作程序上看,利用奔福德数值分析技术形成的结论,一样可以打印形成审计书面工作底稿,作为审计程序的一部分,为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提供信息来源。

四、利用奔福德定律在审计中的案例分析

在2007年度审计中,笔者曾经选择企业资产均在6 000千万以上,收入过亿的生产和商贸两个行业的六家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利用奔福德定律进行分析,本文选择某皮革制造有限公司2007年度的真实财务数据进行说明。

审计过程中首先笔者对该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程序,对资产负债表进行结构百分比分析发现应收账款占总资产36.69%,应付账款占总资产38.08%,对利润表进行比较百分比分析收入比上年增长11.4%,而销售费用比上年增长117.98%,从重要性角度笔者又选择了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以及销售费用进行奔福德数值分析,模糊查找财务舞弊的迹象。

首先,对4 875笔应收账款借方发生额的第一位数字出现的概率与奔福德定律相比较,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由表2中数据产生的柱状图如图1所示。

从表2和图1可以得出,2007年度应收账款的发生额第一位数字出现的概率与奔福德定律相似,呈下降趋势,经过比较不排除有会计舞弊的可能性,但从模糊查找角度看,应收账款舞弊的可能性不大,当然在审计过程中对交易额超过审计重要性的发生额还需要进一步审核。

其次,对3 932笔应付账款的第一位数字出现的概率与奔福德定律相比较,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由表3中数据产生的柱状图如图2所示。

从表3和图2可以得出,2007年度应付账款的发生额第一位数字出现的概率与奔福德规定律相似,呈下降趋势,经过比较不排除有财务舞弊的可能性,但从模糊查找角度看,应付账款舞弊的可能性不大,当然在审计过程中还是对交易额超过审计重要性的发生额需要进一步审核。

最后对1 382笔销售费用发生额的第一位数字出现的概率与奔福德定律相比较,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由表4中数据产生的柱状图如图3所示。

从表4和图3可以看出在数字1和数字9这两位数字出现的概率高于奔福德定律,其他几位数字出现的概率数值较接近,数字从2至8出现的概率基本是递减趋势,在数字1 和9处出现较大反差,针对每一位数字是1和9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从7月份开始老板本人每月报销加油费和路桥费几十万元,每笔数据不是一万多就是九千多,怀疑老板报销销售费用可能有舞弊行为。对销售费用的路桥费明细进行详细审查,发现老板本人来报销路桥费用以9为开头的数字大部分发票票据来源来自于杭州的定额运输发票,对应销售情况来看,全年销往杭州的收入为829 152.60元,而列示了运往杭州1 796 360.00元运输费用,运输费用远大于销售收入,这是不合常理的。经查询,原来老板的儿子在杭州开有一零售皮革店面,是定额征收的,大部分是不开票销售的,商品是从该皮革公司发出的,由杭州某运输公司负责托运。由此可见,借助于奔福德数字定律可以帮助人们提供财务舞弊线索。

五、奔福德定律在审计应用中注意事项

审计中应用奔福德定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运用这一定律的限制性条件,并不是所有的数据类型都适合奔福德定律。二是数据样本要有足够的量,样本越大,结果越可靠。经验表明,样本量在10 000以上的数据一般与理论值吻合很好,在1 000至10 000之间吻合较好,在200至1 000之间差距较大,但也有相当参考意义,样本量在200以下的,一般就不适用奔福德定律了。三是数据检测的结果如果不符合奔福德定律的概率分布,只能说明存在财务舞弊的可能性,不能说明一定存在财务舞弊,因而审计人员还应以此为线索,追根寻源,查找舞弊存在的有力证据。四是如果数据检测结果符合奔福德定律的概率分布,并不意味着一定不存在财务舞弊。尤其当数据总量非常大的时候,如果舞弊数据发生次数不多,它们就会淹没在大样本的规律之中。在大样本的情况下,审计人员还应该考虑分层进行测试分析。分层进行测试的形式可以依企业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可以按企业的供货商、购货商进行分层,也可以根据不同购货地区、销售地区进行分层。这种分层测试均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操作功能快速而方便地完成。

【参考文献】

[1] 张苏彤.奔福德定律:一种舞弊审计的数值分析方法[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11).

[2] 冯郁,丁国勇.班福法则及其审计应用[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12)

[3] 王福胜,李勋,孙逊.奔福德定律在审计领域的应用[J].财会月刊,2007(3).

第6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内控管理家具销售流程

一、电子商务企业的内控管理能力现状分析

(一)供应链流程周期过长,内控管理效果不明显

本企业是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媒介,通过客户网上生产订单,线下配送的一个家具销售为主的电子商务企业,产品种类丰富,具体到型号颜色等有上千件,并设有实体店供客户上门体验产品质量。目前,企业从订单生成到客户收到产品通常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较长的供应链响应时间无疑增加了购买风险,可能出现客户撤销订单或者出现抱怨投诉等情况。由于电子商务企业具有异于实体企业的特殊虚拟性,目前付款方式以货到付款为主、并设有无条件退换货的行业规则。由于客户撤销订单缺少违约金的保证,一旦出现退单情况,企业不仅要遭受经济损失,还会影响员工士气,降低企业运营效益。企业对供应链内控管理力度不够,造成供应链流程能力不佳,订单执行周期长,给企业日常经营带来潜在的风险。内控制度未能在企业中严格、严肃地进行实施,内部监管流于形式,影响企业供应链流程服务水平。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供应链流程的内控管理,严格防范供应链的风险,保证供应链流程的安全稳健运营。在现有的内控管理制度基础上,不断改进内部控制活动、环境、风险等方面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内控管理机制。

(二)产品供应商规模小,产品质量难以控制

内控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核心工作,有效的内控管理必须建立在供应链的角度上,从源头抓起,加强产品采购的风险控制,保证产品采购质量的安全。目前,企业产品的供应商是以家庭小作坊和小规模纳税人为主,产品的质量和规格很难控制和保障,要想实现供应产品的统一规格和质量,必须在采购方面建立专项内控制度,对产品规格等要在采购前明确列出,严格控制同种型号的产品规格,产品质量,进一步加强对采购产品的内部控制和监督,做到大件检查,小件抽查等审核监管制度。企业对供应商应建立商业信用档案,严格控制产品的进货渠道,统一产品的规格和质量,这是保证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要提出规范上级供应商的产品生产流程的要求,改进生产工艺流程,缩短产品的供货时间,提高产品的采购效率。企业经营者需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审视供应链合作,只有帮助上级供应商改进生产模式,按订单计划生产,提高整体供应链绩效水平,才能实现产品的供货能力。企业加强采购内控管理制度,将改善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水平,提高电子商务企业服务水准。

(三)零库存在企业中应用效果欠佳,库存内部控制有待加强

企业当前的进货模式是以销定购,企业仓库基本处于零库存状态,在产品销售旺季或促销活动时对一些产品进行少量备货。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帮助企业减少了存货资金的占用和库存成本,加快资金的周转效率,但是,企业在实施零库存时不能盲目降低库存水平,要在JIT快速反应思想下保证产品的供应速度,降低缺货水平。当前,家具电子商务企业的竞争对手比较少,在未来市场上可能出现强劲的竞争对手,如何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成为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显然,在产品质量和价格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将产品快速渗透到市场中的企业可以通过时间优势获取较优的市场口碑,以最终提高市场占有率。正如ZARA时装的核心竞争力一样,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进入市场全过程只需要2周时间,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要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企业不能一味强调零库存的资金优势,还要适当保有热销品的库存,及时更新市场销售情况,准确把握市场动态,这些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需要内控管理部门的控制和监督,积极协调市场信息和库存水平之间的关系,维持较低的库存水平,同时,也要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使产品的采购和销售能够顺畅地进行信息传递和共享,及时响应市场需求,提升企业的供应链绩效水平。

(四)产品营销效果不显著,销售收入难以准确把握

家具电子商务企业设有实体体验店,供客户亲自上门体验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目前,产品的营销效果不是十分显著,内控管理部门需要深入分析营销效果不佳的原因。企业当前的规章制度是否对营销人员起到了激励的作用,或者可能由于企业营销策略的计划、运用出现困境,要抓住问题的根源,帮助部门提高业务水平。例如,企业目前对营销绩效没有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政策,可以考虑采取措施调动营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产品推广和销售,开发新产品设计方案,并将新产品尽快投入市场,满足客户求新求奇的特点。内部控制部门要监督营销部门的工作落实情况,在管理环节和过程监控上实施强化管理,减少过程管理中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情况,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内控管理常常得不到有效执行,员工们主观上没有认识到内控管理的必要性,造成内控管理实施的人为障碍。内控部门要完善内控机制,协调和制约各部门的经营,对重要部门要加强内控管理力度,体现内控管理的制约原则。

目前,企业的主要销售回款方式有大件公司直送回款,物流代收,POS,网上支付等,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可能出现当期收入与订单金额短期内不平衡的情况,要改进销售收入的会计核算方式,加强销售回款的监督和检查,保证资金能够准时回收。企业可以对预付全款或部分定金的客户给予一定的优惠折扣。在电子商务企业中,销售支付的方式不断增加,各种电子优惠券,礼品卡,限时折扣、团购等促销方式会加快产品的流通,同时也使得销售回款变得更加复杂。目前一些电子商务企业还突出了分期付款业务,如果未来企业考虑推出分期付款方式,将会使企业收入核算变得复杂,也给销售回款增加的潜在风险。

二、电子商务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供应链流程设计优化,加强流程内部控制管理

企业供应链流程优化设计是企业经营过程需要不断改进的内容和关键活动,供应链流程能力决定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对供应链流程的内部控制,对现有流程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企业产品销售服务,针对市场需求变化,能够快速敏捷地作出反应,缩短产品交货时间,信息传递顺畅,产品部件迅速按照订单要求进行组装,合理组织配送,最后对产品销售收入回款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这些都体现在产品供应链流程管理的各个环节,要想切实提高企业的实力,要认真遵循PDCA的基本质量控制管理原则,不断改进产品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相关服务水平,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大多数企业在内控管理方面还处在利用内控制度来约束各部门业务活动,缺少科学的内控管理技术和方法,企业可以探索使用一些成熟内部控制的技术和方法来硬性加强企业内控管理水平。

(二)规范产品供应商,加强产品采购质量控制和成本稽核

电子商务企业没有实际参与产品的生产过程,为了维持企业长期的客户保有率,要加强产品采购的质量控制,对采购部门进行严格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产品的质量和配送服务等直接影响到电子商务企业的形象。企业产品的采购成本要进行严格稽核,采购部门需要执行更为专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产品的供应商要经过严格地控制和筛选,保证产品的进货渠道,制定统一的产品质量和规格要求,对采购商品进行认真核查。企业的采购成本要进行定期审计,保证账实相符,产品价格的波动要注明原因,严格控制产品的采购成本等。

(三)JIT思想下建立零库存管理,内控管理深入内部业务

伴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日本的引入,推广和进一步深层次发展“零缺陷”控制引起了日本质量学者的重视和思考。1968年,丰田公司创立了及时生产体系JTT。JIT思想强调企业保有零库存状态,要对订单做出及时的反应,及时生产制原则,按照订单需求组装产品部件,安排配送服务等,整个流程都相互协调和配合,实现零库存下及时生产,保证产品的供货效率。企业当前实现按订单进货,由于供应商大多是小作坊或其他小规模企业,很可能出现在促销活动中断货的情况,要合理购进一些库存,降低缺货水平,加强库存内部控制。企业经营范围除家具销售,还涉及大量的小件家居品的销售,以满足市场客户需求多样性,由此引发企业采购物流呈现多品种、小批量的进货方式,需要企业内控管理部门加强流程和产品质量的监督。内控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要不断改进,使规章制度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对内控管理效果也要进行定期的评价和反馈,内控人员要提高自我监督检查业务水平,不能出现内控人员不如实际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强、了解信息多等现象,使得内控管理工作失去意义。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有利于业务发展出发,既控制和化解风险,又控制内控管理的边际成本,提高边际效益。各部门要如实反映内控的执行情况,共同提高企业的业务水平。

(四)加强销售回款内部控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面对多种销售回款方式,内部控制部门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监督和控制销售回款情况,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对销售量、销售额及回款情况等及时清晰地把握。对销售部门人员的职责、工作内容、操作流程等进行全面的内部控制,建立销售回款风险预警机制,保持内部控制的独立性。随着企业未来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支付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会计核算工作的复杂程度会有所增加,内部控制人员要适应新形式对未及时回款的项目进行监督和催促,降低企业的销售回款风险。

三、结论及建议

总结以上观点,企业经营者要从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优化和改善供应链流程能力,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电子商务企业在提品和服务时,要善于利用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对市场需求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传递和共享市场信息,摒弃过去依据预测来进行采购和库存的方法,要对企业的库存信息即市场需求的“晴雨表”及时反馈,产品采用适度的按需采购,尽量保有热销产品的最低库存量;另一方面,不断地向社会投放新产品,满足客户日益变化的需求。企业内部控制部门要对产品的采购、流通、销售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控制,保证产品流动的顺畅和效率。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采取多样化、差异化的经营战略,使电子商务企业能够以特色经营为主,多元化产品为辅的经营战略在同行业竞争中取胜,同时必须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力度,提升企业运营水平和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吴成恩.三联家电业务流程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美)Ronald H.Ballou,王晓东 著,胡瑞娟 译.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的规划、组织和控制[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第7篇

在解决企业为什么存在这一问题上,经济学家科斯是第一个按照市场价格机制下交易费用的方法研究企业存在合理性的,在其经典论文《厂商的性质》中,论述了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省市场中的直接定价成本《或市场交易费用》;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互相替代的手段;在市场上,资源的配置由非人格化的价格来调节,而在企业内,相同的工作则通过权威关系来完成。两者之间的选择依赖于市场定价的成本与企业内官僚组织的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张五常(1983)改进和发展了科斯的企业理论,他认为企业与市场是契约安排的两种不同形式,企业并非为取代“市场”而设立,而仅仅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或者说是“一种合约取代另一种合约”。按逻辑推理,下一步应对要素交易的合约(例如劳动合约和资本合约)进行考察,由此将导向阿尔钦和德姆塞获关于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由激励——监督问题决定的论述。遗憾的是,张五常没能继续深入。他断言,当定价成本为零时,将不会发生偷懒行为(shirkingbehviour)。纵观这一时期大部分交易费用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市场和企业的选择上),只有以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为先导的理论更关心企业内部结构(横向一体化)的问题,重点从使用市场的交易费用转移到解释企业内部结构的激励问题(监督成本)上,即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注意到交易在组织内部同样地产生外部性问题,这有效地说明企业内部为什么要有监督,即说明内部监督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从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团队生产”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企业监督的演进;企业组织内部监督为什么是最有效或最重要的?我们结合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经济学,通过企业组织的优势寻找答案。

一、“团队生产”——监督的形成

企业的性质是什么?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解释是,企业的实质是一个团队生产。企业的生产关系是各种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协作关系,他们是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在生产的过程中的。团队生产指的是:(1)生产要投入多种资源;(2)产品或产值不是每种投入要素的代数和;(3)生产中使用的资源并非都归某一个人所有。而在这样的团队生产中,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计量每种投入的生产力;二是精确计算其报酬,使之符合投入的生产力。由于最终产品是每个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个成员的个人贡献不可能精确地进行观测和计量,即不可能按照每个人的真实贡献去支付报酬。另外在生产过程中,单个成员的活动和努力程度会影响到团队中其他人的生产力。这样,在团队生产中,每个成员都有一种偷懒的动机,尽量使他人多付劳动,从而“搭便车”。这样一种机会主义的动机在团队生产中较难克服,除非能够有效地监督和计量每个人的行为和努力程度。由此带来的问题称为“道德风险”。为解决这一问题,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提出:从制度上将企业的产权结构化,形成一种可监督的结构,尤其是使某些人的职能专业化,即专门从事监督其他要素所有者的工作绩效。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虽然市场竞争机制也是解决道德风险的手段,但由于借市场机制消除偷懒的成本可能过高,而且偷懒药动机在离开市场之后出现复归的可能。因此,制度的安排是实际可采纳的装置。但是,如果以监督其他要素成员的努力程度作为自己专业职能的监工只是团队的成员,只是从团队中分离出来的要素所有者,那监督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因为这样的监工也和其他要素所有者一样怀有偷懒的动机。出于这样的考虑,阿氏指出,制度的安排必须克服监工与被监视成员在利益和动机上的雷同,要设法使监工的偷懒动机变得对自己没有利,从而达到双方的激励相容性。但是,谁来监督监工呢?

一种有效的制度约束可以充分解决这个监督监工的问题,那就是借助于产权的安排,赋于监工剩余索取权(residualclaimantright)。这样,通过监工的专业化。职业化,加上享有剩余索取权,就可克服偷懒。那么,享有剩余索取权者是如何监督其他要素所有者的呢?奥秘在于每个团队员以工资形式获取劳动的报酬,而监工则获取扣除工资之后的剩余收入。这样一来,团队成员的生产越有效率,监工的剩余越多,从而监工越有动机去监督团队成员的行为和努力程度,这又反过来促进团队生产的效率,造成良性循环。这一过程的特点是,由于监督而提高的劳动效率所带来的收益全部归监工而不是在全体成员之间分配。这是有效监督的源泉。

可见,一个团队的有效运行需要有监工,但要解决为监工提供刺激机制的问题。如果团队的成员们不能够说出监工是否履行了职责,那么他们就必须设计某些基于可观察结果之上的动力结构。一种可观察的结果是整个团队的最终产出。所以,就得出了这样一种制度的安排,在这里,最终产出不是由协作群的全体成员共同分享,而是他们得到一个固定的工资而监工得到扣除工资后的剩余。这么一个理论假说使我们懂得单个企业主显然不是一个人。假如他拥有决定权从而可影响团体行为的话,那他必然是雇主,而不单单是团队的人。

因此,一般来说只要偷懒和道德风险问题十分严重,只要我们假定企业主是风险中性者即对风险持无所谓态度,而雇员是逃避风险者,那么企业主制的结构就是最有效的制度安排。M·里基茨(M·RickettS)对此作了细致的说明①。他说,在以下相当特别的情况下,企业主制的确是组织效率问题的一个“解”。这些情况包括:

(1)团队生产的潜在优势仅限于小规模的团体。在小规模的团体里,只有单个人才能有效地进行监督。

(2)偷懒的利益至少在某个范围内可以由受到监督的团队生产的产出值来充分提供。

(3)监督努力的报酬是确定的,或者至少通过增加产出可以有利于剩余的分配。

(4)监工是风险中性者。

上述理论实际是揭示了早期资本主义“古典企业”的制度安排。其特征是:第一,获得剩余收入的人是团队成员的监督者。第二,有关企业生产的决策(包括各种投入要素的选择和鉴别,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等等)都由持有剩余索取权的人做出。第三。拥有剩余索取权的人同时就是团队成员的监督者,亦即企业主或雇主。因此,传统资本主义企业的结构表现为产权的单一所有者,即单一业主制。企业主即企业的所有者拥有全部的产权,包括剩余索取权、监督其他要素所有者的权利以及经营的决策权。

二、“两人游戏”——监督的演进

单一业主制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合伙制企业。合伙制企业的出现通常认为是源于融资上的需要,但用合伙制的形式难以用来经营大规模企业,因为“无限的责任和散伙的问题是合伙制形式的主要缺点”②。为什么容易散伙?效率低下和监督成本高是主要原因。

在合伙制下,即使能够在合伙人之间达成一个分享的协议,也会遇到履行协议的困难,如果每个合伙人在管理上的努力都能达到最大,并且双方能很容易地观察到对方的努力程度,那么合伙协议也许是能够保障企业的“生产力”,并且这个协议是可以维持下去的。但是,一当不容易相互观察与监督时,也就是说监督成本很高昂时,合伙人之间就会出现所谓“履约问题”,即合伙人在管理与监督企业经营问题上出现“搭便车”。由于一个合伙人的努力会给其它合伙人带来更多的利益,因此这个合伙人可能会有偷闲的动机。偷闲甚至会成为合伙人的“主导选择”。

如果假定监督努力的报酬是确定的,并且假定两个合伙人彼此能相互监督对方的行为,那么一方很容易从自己的努力程度以及最终结果中推测出对方的努力程度。这时,存在着一个“合作均衡”。我们可以把这两个人的合伙情况描述成下列“游戏”的对奕过程,其中每个合伙人都面临两大选择:监督还是偷懒。这个“游戏”的矩阵图是:在这两个对奕中,a、b、c、d代表合伙人A和B在各种情况下的报酬:b>a,a>c,b>d,c>d。根据这一报酬情况,只要B监督,无论A是监督还是偷懒都是有利的,但是A偷懒是较好的决策,因为b>a。如果B偷懒,A决定监督才是较佳的策略,因为C>d。因此,这个对弃会导致“欺骗”,也就是说,每个合伙人都力求使对方相信自己在偷懒,从而希望对方能努力监督。换句话说,每个合伙人都试图向对方表明自己在偷懒,这样对方从自己的利益考虑就会努力监督。因为无论A或B,在对方偷懒的情况下,自己努力监督总会得到最高报酬。这样反复试探,就可达到A或B都努力监督的最优结果。然而,如果合伙人不断增加,由于每个合伙人在监督努力对他自己报酬份额的增加越来越小,合伙人之间的搭便车的动机就会增加;在各个合伙人中,如果监督上努力的报酬是不确定的,且合伙人之间的监督成本不为零或报酬计量能力较差,其结果是所有合伙人都没有努力管理和监督的激励。

在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即规模经济的利益大于合伙人之间的“搭便车”引起的损失时,合伙企业的规模也会扩大;但扩大后的企业很快面临了由于相互引起的谈判成本以及监督范围扩大引起的监督成本扩大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所说的产权的重新调整,即第一次“法律”修正。

第一次“法律”修正使成本和监督成本的“内部化”,合伙企业因此能够在较低的成本上运行以获得规模经济的利益。这次“内部化”过程是权力向少数管理者集中得以完成的;但集中又产生了管理上的外部性,即管理者的经营失败事实上要由所有合伙人来承担。因此,管理上的外部性阻碍了合伙企业进一步扩大的要求。

第二次“法律”修正,是将合伙人概念发展为股东,股东承担有限责任。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权力集中的管理经营和有限责任的结合使扩张后的企业再次向最低的成本上运行,并使管理的外部性大大降低。第二次法律修正的结果,即是通常意义上的有限责任公司。随着企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在完成对有限责任公司法律修正后,修正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在委托理论支持下,是通过内部治理结构来发挥监督功能,并以此保障股东资本的完整与增殖。

三、“市场失灵”——企业组织内部的监督是最有效的

与阿尔钦和德姆塞汉从企业内部谈外部性和监督问题不同,威廉姆森从交易费用出发强调市场交易的内在缺陷,并以此研究企业组织和经营规模的理论框架。我们从其理论分析得出,企业组织内部的监督是最重要的,而任何意义上的外部监督(或来自市场上的监督)则是次要的。

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经济是建立在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哈耶克(Hayek)的关于合理的经济秩序的论述以及关于市场失灵(即市场机制的缺陷或低效率方面)的诸多理论之上。威廉姆斯是从以下五个概念上建立其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是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第一组概念。“有限理性”是指人的认知能力和语言上的限制,“不确定”是指构成经济问题的环境通常是不确定的或复杂的。在有限理性的约束下,面对不确定性或复杂性的市场环境,此时对各种制度形式的比较和选择就成了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中心论题;“机会主义和小数条件”,是其第二组概念。“机会主义”指行为主体在交易活动中不仅追逐自利的目标,而在同时会使用策略,即包括隐瞒真实信息、交易意图的不实陈述和欺诈等,“小数条件”(small-numberscondition)是指交易双方面临的可供选择的交易对手很少甚至只有一个。如果交易一方面临“小数条件”,则交易另一方会表现出较为严重的机会主义倾向,这两个概念是常常联系在一起的;最后一个概念是“信息压缩”(Inormatioimpacted-ness,又译信息冲撞)是从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中导出的一个条件,它与有限理性也有关系,它是指交易活动中一方掌握了与交易有关的更多的信息,而另~方要想获得这一信息通常是要花费一定代价的。正是由于市场交易存在以上人的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制约,所以靠市场的交易去协调和配置资源是有很大代价的。威廉姆森巧妙地运用了交易费用概念,并把它与他自己提出的“生产专用性”概念有机结合起来,来研究和解释公司的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的优势表现在其有助于克服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以及市场上的不确定性,还有利于消除信息压缩的现象。同时,企业组织对企业监督思想及实践又提高了一个层次,进一步说明了监督在组织内部的意义。那么;企业组织内部监督(管理者监督或企业主监督)比企业外部监督(如资本市场监督、银行监督、审计监督)更有效呢?因为前者比后者有着得无独厚的条件和优势。结合现代企业发展,这些优势表现在:

第一,就激励方面而言,组织与市场这两种制度相比,前者强调的是合作,而后者强调的是竞争。在组织内部,各部门(包括监督部门)的目标是与企业目标相统一的,即利润最大化,而不是各自的利润最大化,这样组织内各部门间的交易是一体化的关系,各部门的行为倾向于以一种约束竞争的方式进行,其结果是部门之间的合作。而外部监督者的目标则不一定是为了企业组织的利润,双方在利益关系存在着冲突,“良好的合作”是不现实的。

第二,就效率方面而言,组织内部的监督的方式和范围更加灵活,监督者既能借助正式的记录和文件,又能借助非正式的记录和文件,而且其监督的范围将随着特定项目监督上的进展,监督的范围可以向其他项目扩展开去。“身临其境”的内部监督者在充分数据和时间的优势下,监督效率相对较高。而对一个外部监督者来说,其监督的方式只能借助于正式的记录和文件,而监督的范围也受制于特定项目相关的范围。受各方面条件限制,造成监督的效率相对较低。

第三,从处理争议方面来看,组织内部的各部门关系是倾向于合作,争议的发生频率较小,即使内部组织中发生了争议,解决这些争论的方式也比较多,如可以通过指令的方式来解决争议,也就是企业内部间的问题或争议是在非冲突化下的内部快速处理,代价极为小。而外部监督者与企业组织发生争议,则往往是由利害关系不一致导致,处理时往往会出现矛盾的冲突化,处理的方式有调解、仲裁、强制等非诉讼的方式以及使用诉讼方式,企业代价较大,且处理过程较长。

第8篇

尽管今天是第一天实习,没有学到关于会计的知识,但是经过会计人员的介绍与对公司的了解,我对公司有了一个概括的认识。我想在我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我会更努力的学习,更好的掌握公司的会计知识,为我以后的会计论文打下基础。在这里我会与其他的会计人员好好的相处,争取学到更多的会计知识与做人的道理。

会计实习报告周记第二周

今天我进入成品车间了解了企业的产品情况,三利毛纺厂作为三利集团的支柱产业,技术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强大的科研技术队伍。经过多年的研发,现已形成了投放市场的九大系列51种畅销产品。例如三利精纺休闲手编绒线本系列产品柔软顺滑,有羊绒般手感,同时色彩自然明畅,光泽柔和悦目;下午主任助理又带我去了成球车间了解了一些毛线的生产情况按纺织系统分类可分为精梳绒线、粗梳绒线、半精梳绒线。精梳绒线是采用长度较好的原料经精梳毛纺系统加工而成,毛线强力好,光泽悦目,线条均匀光洁、毛粒、草屑、死毛少,是绒线中的主体。粗梳和半精梳毛线在生产加工中未充分梳理,羊毛中杂质较多,纤维平行度差,纱疵发毛,抗起球性能不理想。在车间主任助理的讲解中,使我更进一步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

通过在生产车间的学习,使我学习到一些与会计相关的知识,在课堂上我没有深刻的理解。从而当我进入车间我一下子明白了,生产车间的发生的各种耗费与产品有关的记入生产成本,如生产毛线的所用的羊毛,羊绒等记入生产成本;打包毛线所用的标签也应记入生产成本;而质检车间的工作人员的工资应记入管理费用。尽管今天在车间里忙活了一天,但我对企业的生产产品有了具体的认识,我想在我以后接触会计账本时对库存商品的记载时,不会因为产品数量多又杂而感到不熟悉了。

会计实习报告周记第三周

我慢慢适应了上班的生活,慢慢适应了公司的环境,曾经的孤独似乎逐步淡化。那天部门经理安排我去税局帮忙,我好开心,我终于可以有有关会计事情做了。到了那,了解了本年应缴未缴的企业所得税的基本情况,主管安排了应收票据、长期待摊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给我。面对着那些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表格、从来没有见过的凭证、从来没有使用过的软件,我似乎被打倒了,突然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做,感觉自己学的都是理论,真正使用起来谈何容易。可想而知,那天我是怎么窘迫的度过的,当然那天我甚至连一个科目都没有完成。没有办法,不会也要硬着头皮做,我相信自己会慢慢学会,于是我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邰老师和张老师,一开始还觉得不大好意思,后来脸皮好像变厚了不停的问,呵呵,都不知道两位老师有没有嫌我很烦阿。慢慢的,我有了点思路,每个科目我要首先获取或编制明细表,然后根据编制的程序表实施一些审计程序,主要是抽查凭证、分析性复核,再根据抽查的结果填制检查情况表,最后再完成审定表。仔细想想这个过程最起码从表面上看也没有什么复杂的,不过对于一个什么实务也没有接触过的我却被它困扰了一周。

会计实习报告周记第四周

税务局规定每月申报纳税期限不得超过十日,今天负责报税的人员教我如何网上报税了。看似简单倒有点需要耐心去计算。我们公司是核定征收的小规模纳税人。随着这几年发展,公司月开的发票几乎都超出定额范围外,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做财务的在报税方面认真仔细的做好,当然我也只能从头学起,毕竟没有经验选择网上办税,然后点击纳税申报,登录后,开始填写计税依据一般在没有超额的情况下每月扣缴的税额是一样的,当然也有个别税种是按季缴纳比如:堤防税分别是在1月、4月、7月、10月申报缴纳的,也有半年缴纳一次的比如城镇土地使用税分别在4月、7月缴纳。若是超额的情况下除了缴纳固定每月应缴的税额外,城市维护建设税、地方教育费附加、教育费附加、印花税-、以及个人所得税-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均分别按照它们的计算依据一一计算填写申报,如未按期申报缴纳的话,将被罚交滞纳金。国税也一样,虽不用网上申报,国税局会自动从我单位开户银行划转税款,但是如果本月超额的话,应当填写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上门申报。且税局规定企业所得税从今年起按季缴纳。

会计实习报告周记第五周

逐步适应了这里的工作,每天似乎在重复着做一些事情,可这一切却仍然对我充满了新鲜感。抽凭的时候,我接触了大量的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我对会计的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编表的时候,我逐步掌握了一些技巧,操作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怪不得别人说在事务所干上一个月Excel水平提高很多呵!那天,我被经理安排到他们厂房去进行存货和固定资产的盘点,当时真的是又害怕又兴奋。我害怕我会做不好,因为我从来没见过别人怎么做,这对我来讲是一个挑战;但我我又因为这种挑战感而兴奋。在他们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他们的厂区。面对那些我从未见过的机器设备,大概我也最多看看上面的标签而已;还有那成堆的产成品,当时我就顾着他们在跟我说,我真不知道怎么去盘那满屋堆放的东西。就这么糊里糊涂的盘点完,出来感觉好失败,感觉都是他们在说,他们要是真想掩饰点什么,我根本发现不了的。也许是第一次做吧,有点紧张哈,不过感觉也就是那么回事。

会计实习报告周记第六周

前一阶段的时间主要是完善各式各样的电子表格,主要包括程序表、审定表、明细表、会计报表调整系统表、财务决算表、财务报表附注等。对前面三张表还是比较熟悉的,至于后面三张我又陷入了缓慢的学习状态。现在看来其实也并不复杂,只是完成任务的时候只顾着做,事先缺少了一些指导与思考,以至于大脑混乱、做事没有条理。现在来看这些表格,觉得在质量控制上还是有些帮助的。会计报表调整系统主要是通过填列本年和上年的试算平衡表来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进行审定,最大的优势在于编制调整分录来对报表进行自动调整,不过感觉该系统在某些方面还不够智能;财务决算表的数据其实是从会计报表调整系统中审定数中直接获取的,它是最终附于审计报告之后的报表,财务决算表工作簿里面自带一张审核表,对会计报表之间的钩稽关系进行了一次审核;财务报表附注工作簿中主要有财务报表和个附注项目明细,工作簿中自带的审核公式对表与附注的钩稽关系进行了很好的自动审核。下一阶段的工作便是打印整理复核工作底稿,对于从来没有完整接触过一个项目的我,这些底稿对我来讲还是充满了挑战性。

会计实习报告周记第七周、八周、九周

这三周的我在负责公司工商年检的任务,于是公司给我专门安排了培训人员教我如何进行营业执照工商年检的事前材料准备,年检需要的材料主要有验资报告、营业执照副本、公章、公司章程、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前四者都是现成的,主要要做的就是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了。翻出之前的税单以及各类凭证,算得我头晕啊,这么多数字,都看傻了。培训人员告诉了我如何编制的技巧之后,其实编制财务报表其实不难,难怪有人说会计是一门艺术,我现在总算是领会一二了,就这样连续培训了三周,也基本掌握了,收获了知识不少的两周啊。

第9篇

论文摘要:为了减轻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的巨大压力以及有效地将民间闲置资本吸引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去,在基建项目的投资问题上,引进和运用BOT模式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目前我国对于BOT模式的运用尚处于摸索尝试阶段,为此,有针对性地采用这种模式并严格界定此模式的施用方向是重中之重。一般情况下,在政府的宏观引导下,可以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策略解决BOT模式在法律和人才储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这种先进的融资模式能够为我国的建设事业提供助力。

BOT融资模式是Build-Operate-Transfer的简称,即建设-经营-移交模式,及基本操作方法是以政府机构提供项目建设以及经营的特许权,由公司以投资和经营的身份参与项目融资,同时承担相应的风险,以项目利润作为经营补偿,之后将所建设项目根据协定再转移给政府机构。这种融资模式比较适用于建设期间长、投资额度大以及项目收益缓慢的项目。我国引进BOT模式可以使民间资本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参与国家与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样一来使得中央财政的压力大为减缓,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产权问题,使得目前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短缺与产权不明问题得到解决。

一、BOT模式目前在我国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首个BOT项目是位于深圳的沙角电厂,经过多年的运作,这个项目给投资的各方带来的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无法估量,也正是从这个项目开始,BOT项目融资引起了经济界的注意,然而毕竟这一项目还处于试点探索的阶段,其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BOT模式下的外资援引欠缺规范,使得项目中存在着潜在的资金风险,而且其融资成本偏高,利润率低下,所利用资金的渠道来源较少,一旦某个渠道发生资金紧张,就会直接威胁到整个项目的如期竣工,项目融资及用资的安全问题得不到切实保障。

2.BOT项目的中央及地方权力划分不明确,项目融资进入到洽谈阶段时,各级政府往往会同时参与其中,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项目签订及落实的混乱,甚至部分项目还会给国家及地方造成财政损失,得不偿失。

3.BOT电力项目中,由于各地形形的小电厂的出现以及国家对电力供给的持续支持,造成目前部分地区电力供给实际供大于求,以致现有BOT项目电厂不能及时收回投资,甚至亏损,这样公司向政府的项目移交就会出现履约困难。

4.由于现阶段我国的融资条件和BOT模式自身因素的限制等问题,融资项目合同的签订欠缺周全考虑,经常会导致局部配套项目建设考虑的遗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BOT项目的建设进度及施工质量,工程不能及时的验收达标和取得经济效益。

二、制约大型基础设施BOT融资模式的因素分析

1.法律因素。目前我国的相关BOT立法仅有一部老旧的《关于以BOT方式吸收外商投资的有关问题的通知》和交通部参与起草的《关于试办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两个文件,其法律效力水平比较低,文件中的实践操作性较少,只是对参与BOT融资的公司建立方式和政府审批程序做出了原则上的界定,而对于BOT项目涉及到的税收、汇率机制、劳动人事、土地征用以及合资项目设立等相关事项缺少现实考量,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BOT模式的增长后劲。

2.投资收益因素。目前各级政府出于招商引资的需要,往往对BOT项目中的外方公司提供固定收益保证,而这本身是存在风险的,因为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是一个预测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追求高收益应该是在合同的基础上于双方共享,风险共担。另一方面,政府对中小规模的基础设施收费标准没有实行具体规定,私人投资存在低效率和高成本的情况,这部分成本往往通过转嫁的方式给消费者造成负担,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价格接受能力还没有达到这种层次,外商要求的固定回报率和本国私人资本的低效率运营以及追求高收益事实上对居民构成了价格负担。

3.专业人才储备因素。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项目融资管理模式,BOT架构在设施的资金融合、项目条款签订、具体施工、运营投产、会计核算、资本审计以及纠纷解决和政策倾斜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掌握BOT项目运营规则及方式的专业人员来进行操作,这是保证BOT项目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目标的必不可少的软件条件,但现实情况是,我国目前的BOT专业人员较为缺少,专业组织建设还显稚嫩,有关部门对BOT进行的细节较为模糊,这样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BOT项目签订的潜在风险,难以在发生纠纷时维护自己的利益,进而项目可能失败。

4.项目风险因素。风险在合作双方的分配比例是BOT项目开展中遇到的核心问题之一,合同协作双方的权力、义务以及责任的归属划分是风险共担的前提。现行开展的中外合资BOT项目中大部分风险事实上是由中方承担的,而中央与地方私人资本BOT模式中的风险很多时候也是由中央政府买单,而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霸王条款,按国际惯例,BOT项目中的风险应该按照效益优先的原则进行“能者承担”,即双方各承担自己最有能力接受的风险,例如政治风险由政府承担,资金风险由投资方承担。

5.政策因素。基础设施建设采用BOT模式必然会牵扯到国家的引资、产业以及投资等政策的制定,目前我国涉及BOT项目融资的政策大多较为老旧,不能跟上形势发展,且已有法规中只是规定了对于BOT融资模式的产业政策倾斜,而对于BOT项目需要涉及到的进入限制、条款设定、核定程序、方针原则、收益分配以及政府保护的界限与程度都没有明确的明文规定,国家行政部门也没有设立专属机构来进行统一管理,其责任部门较为混乱,这在无形中给BOT项目的运营增加了进行难度,若涉及到对外引资,还会使外商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信息而导致其投资积极性受挫。

三、对我国发展BOT项目融资的建议

1.规范BOT融资模式在我国的推广与实施,采用针对式的试点和引导方式。BOT融资模式在优化效率方面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近些年大受推崇,然而其毕竟是私人资本投资,投资量远远不及政府财政的力量,因此其只能作为我国推进“十二五”建设过程中的一种辅助的方式来支持中央的战略规划,即我国目前并不需要将所有的基建项目都打上BOT模式的标签,而且已有的BOT项目还要进行进一步规范,在总结已有项目的经验基础上再进行推广与深化创新,以此来确保BOT项目能够与国家的整体经济建设布局相符合,在严格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再实施。

2.促进新形势下的BOT项目立法与政策建设,健全审批程序。如前文所说,由于目前对于BOT项目的立法较为陈旧,因此通过对发达国家成熟BOT项目的研究与经验引进,尽快更新BOT项目相关立法,使其运行有法可循,这样就可以对BOT方式在中国的运用进行有效规范和指导,使外国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如此一来投资者的利益有法律保障,而且一旦项目发生纠纷,合同双方可以依据法律条款申请公正判决,避免不必要的利益损失与项目延期,即使是在项目中的利益方进行合同谈判时,完善的BOT法规也可以使各方有法可依,这样就可以加快合同商定的进度。

3.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大力培育BOT融资方面的专业人才。一个成熟的BOT项目建设在融资引资、签订合同、具体建设、运营投产、会计成本核算、法律援助以及国家宏观政策解读等方面需要大量的行政决策人员、具体执行人员、运营管理人员以及技术解决人员等。

4.政府在BOT项目特许商的选拔上进行有竞争的选取,公开招标,保证公平公正。要改变目前的主要依靠双方谈判的模式对投资人进行中标选取,改变国有企业一家独大的现状,适度在BOT项目建设的私人资本一方引入公募或私募基金的形式以提高资金总量,国家设立BOT项目建设专门管理部门,负责对BOT项目建设全程协调,引入资本方建设与筹资资信能力评级机制,及时淘汰问题工程方,这样可以保证BOT项目的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对外资引入同样适用竞争选拔机制,宁缺毋滥,不能一味地追求引资而将风险与合作商考察置于一边,切实让BOT项目得到发展与成熟的绿色空间。

参考文献:

[1]任勇.浅谈我国BOT项目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商业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