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4:00
导语:在分步教学法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缩短课时,让学生能迅速掌握知识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时普遍较本科院校少。项目教学法不仅解决了课时少的难题,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积极、主动、轻松地掌握知识。当然,课时的减少,并不代表教师的工作量减少。任务的选取、布置、指导和评价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掌握数学建模方法
因为项目任务往往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自然拓宽了知识面,当然更主要的是掌握了数学建模的方法,这种方法正是教师“授之以渔”中的“渔”。
(三)在实践中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由于从项目的计划、实施、完成及评价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项目的完成中要真正地走入社会,学会收集资料,学会调研,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团结与分工合作,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二、高职数学建模项目教学的实施对象
由于数学建模教学面对的是全院学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基本原则,大部分学院数学建模的教学均采取分层教学模式,一般分为基础普及层、能力提高层和优秀拔尖层。针对基础普及层的学生,一般教师会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简单数学建模案例,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如在函数最值应用中可引入易拉罐形状的最优化设计问题、绿地喷浇设施的节水设想和竞争性产品生产中的利润最大化等模型;在常微分方程中引入人口问题、刑事侦查中死亡时间的鉴定和名画伪造案的侦破问题等模型;在线性代数中引入矩阵密码、投入产出等模型;在概率统计中引入考试成绩的标准分、保险问题、风险分析等模型,使学生从各类建模问题中逐步领悟到数学建模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针对能力提高层和优秀拔尖层的学生一般采用实验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可通过开设选修课《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培训班的形式进行。另外,针对这类学生,一般院校还会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各类数学建模竞赛,申报省大学生科研项目等。事实证明,经历过数学建模锤炼后的学生,自主学习、科研能力、实践能力、自信心等都明显增强,而且大部分同学都会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深造。
三、高职数学建模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项目选取
首先,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相应的项目任务并下达给学生。项目可分为初等模型、微分方程模型、预测类模型、图论模型、规划类模型、评价类模型、概率类模型和多元统计分析这八类,每一类设计不同专业领域的项目。学生可根据自身专业和兴趣选择不同的任务,也可根据实际自选任务。项目任务的设计要具有示范性、覆盖性、实用性、综合性和可行性。
(二)项目分析
为使项目活动顺利开展,教师可将与任务相关的数学概念或内容呈现出来,供学生参考。指导学生将任务细化,明确任务目标。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项目,可以指导学生将其阶段化,分为若干子项目加以完成。
(三)制定计划
学生根据任务目标,制定实施计划,具体到时间与人员分工,在制定计划时可兼顾学生自身特点,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以程序的编写和运行为主。
(四)自主学习
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软件的学习和使用、算法的编写与运行等,这些具体细节都需要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和探究。
(五)完成任务
根据实施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分工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模型的建立与求解以及论文的写作。
(六)评价、修改与推广
在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代表展示成果的方式进行,对已建立的模型进行讲解与分析,对已完成的任务开展自评和互评,最后由教师总评。学生再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对模型进行修改与推广。
四、高职数学建模项目教学的评价体系
(一)过程性评价
主要指项目进行过程中学生的全方面表现,主要包括八个方面:1.认真,自主学习能力强;2.有创新性,敢于挑战;3.团结友好,善与人沟通;4.考虑问题全面;5.数学基础厚实;6.编程能力强;7.写作能力强;8.有领导才能。评价结果综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方面。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要求学生们对自己能力的了解以及相互之间相互了解,更需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了解,要求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
(二)终结性评价
主要指对最终成果的评价,以数模论文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果的正确性和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为主。
五、高职数学建模项目教学案例
下面以图论模型的项目教学为例说明具体实施过程。图论是用点和边来描述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对实际问题的一种抽象,能够把纷杂的信息变得有序、直观、清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大量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常可用图形来描述。例如,物质结构、电气网络、城市规划、交通运输、信息传输、工作调配、事物关系等等都可以用点和线连起来所组成的图形来模拟并转化为图论的问题,再结合图论算法,计算机编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本教学单元从图论的实际应用中选取“物流线路与管网设计”这两个典型应用作为项目任务导入。
项目1:(物流线路问题)物流运输作为重要的物流网络优化问题,其方案的设计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输成本和运输时间等。请以实际城区主干线为例,构建图论模型,利用图论算法,给出城区主干线上的结点间最短路径,并通过构建欧拉回路,给出最优巡回运输路径。相关知识:无向连通图,一笔画问题,欧拉回路,历遍性最短路,最大流,Dijkstra、Floyd、Edmonds、Fleury等算法。教师活动:布置任务,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软件指导,协助组员分工,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学生活动:明确任务目标,根据自身特点组队,制定实施计划并分工合作,完成任务。(1)基本知识与软件的学习阶段;(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阶段;(3)城区主干线图论模型的构建;(4)利用Dijkstra和Floyd算法计算出结点间最短路径;(5)利用Edmonds和Fleury求最小权理想匹配和欧拉巡回。项目推广:车载导航仪、中心选址问题、最佳灾情巡视路线等。
六、结束语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根据不同行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以任务为引领,活动为导向,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文引导法、张贴板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引导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同时采用档案袋评价法记录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促进学生职业成长.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高教司[2007年17号),明确提出从2008年起倡导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大多数中职学校在人学新生中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笔者根据中职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教学目标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要教育学生立足人生,做好全面设计,分步实施。大要订出十年、五年、三年、一年计划,小要订出一月、一周、一日的计划。计划订好后,再从一日、一周、一月计划实行下去,直至实现一年目标、三年目标、五年目标、十年目标。
其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了解和评价自己。帮助学生在职业目标与本人能力之间寻求最佳匹配,以技能最佳化、性格最优化、兴趣最大化、环境最有利化等信息为依据,寻求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专业与职业的匹配,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条件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更要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二、教学内容的任务式设计
以往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开设多是模仿本科院校,教材也大多是本科院校使用的原本或缩减本,教学大纲沿用专业教育模式,以知识传授和考核为主,教学效果不明显。2009年,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的现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分析,将专家提出的职业素质要求汇总成表,根据’f职业素质分析表“中的能力、态度、素养要求,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的编写方式,以任务为引领、活动为导向,重新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在内容安排上,共设置”自我认知:自己了解自己吗?”、”职业探秘:什么职业适合我?”、”社会巡礼:环境允许我做什么?”、”职场分析:我的职业规划是什么?”和’。如何调整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任务。每一个任务都设计了相应的活动,列出具体的活动要求,提供完成活动必需及可选的理论知识、心理测试、实践练习等内容,注重对学生学习、沟通、协作等能力的培养。在内容编排上,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配有大量的插图,并设置”实话实说”、”每日感言”和“教师寄语”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学习、愉快学习。下面以任务一为例详细介绍,见下表:
“自己了解自己吗?”活动内容及知识链接
转贴于 三、教学方法
通过开展教学设计研讨会、师生座谈会等进行教学分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该课程的性质选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文引导法、张贴板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过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安排,积极开展自我分析与评价、职业探索、社会实践与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对自我、职业和环境的认知,制订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1、课文引导法
课文引导法就是教师利用精心组织的(不是传统的课文)课文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探索。学生通过阅读这种课文可以明确学习目标,明确了解应该完成什么任务,学会什么知识,掌握和使用什么技能,以及怎样去完成。在课文引导下,学生需要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相关信息,解答引导课文中的相关问题。
2、张贴卡片法
张贴卡片法是在张贴板面上展示学生或教师填写的有关讨论和教学内容的卡片,通过添加、移动、拿掉或更换卡片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小组进行相关问题讨论,将讨论结果和想法用关键词写在卡片上,并由教师、学生代表或学生自己粘贴在张贴板上,师生对卡片进行添加、移动、分组和归类,进行互动,进而得出必要的结论。
3、集体讨论法
集体讨论法是一种群体式交流过程,也是一种内涵丰富、挖掘潜能、智慧互补、集思广益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某一任务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评价、启发、补充,发现疑问,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如此循环,使学生得到比较完整、深刻的认识。
4、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描写的情景,创造出形象鲜明的PPT画片,辅之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师生就此进行一种情景交融互动的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和对学生进行提问,尽可能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学习内容,使信息的获取最大化,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把课文内容与社会现实、情境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深刻和长期的理念。
关键词:专业课 教学效果 教学改革
专业课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与提高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一样至关重要。与基础课相比,专业课又有其特殊性,专业课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学习专业课除了要求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外,还需要较强的形象思维。但目前在专业课教学中,还普遍存在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生到课率较低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专业课自身的特点来看,专业课内容面向生产实际中的客观对象,简单者有些乏味,而复杂者又难于想象,不同于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基础课的学习;从学生方面来看,由于目前实践性教学的不充分,增加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难度,他们在学习专业课内容时感觉到枯燥无味,降低了学习兴趣。此外,专业课设置一般集中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教学阶段正处于学生选择就业的高峰时期,也是许多学生准备研究生考试的关键时期,学生到课率低、课堂上埋头复习考研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试方式等方面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很有必要,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亟待提高。
一、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现教育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强调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通过充实和丰富课堂内外的各种教学活动,学生由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积极的研究者。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方面,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上多动脑筋。
1.进一步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黑板+粉笔”,而多媒体教学则兼具图、文、声、像的特点。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它的优点是能节约板书时间,加大信息量,开阔知识面,并能挖掘出文字达不到的直观、动态效果,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形象化、生动化,将学生带人模拟场景,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使用比较多的教学软件是PPT,所以,PPT课件制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认识到PPT电子板书实际上是将传统的课堂书写提前到备课过程中完成,电子板书既要保留传统粉笔板书讲究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分层次展示及可随时擦换的优点,又要突现出多媒体生动、直观、容量大的优势。因此,PPT电子板书的设计与制作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创造性的劳动。制作PPT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做好PPT内容的选择。PPT电子板书的设计应与传统教学的粉笔板书设计相似,分纵向纲要和横向补充两大部分,电子板书绝不只是将讲稿中内容简单复制到PPT模板上。除文字外,PPT还可使用图片、动画等素材,把抽象的东西变为具体的,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直观、准确地表达知识;还可以增加与学科应用或前沿相关的补充内容,扩大课堂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知识面。
(2)合理选择PPT上文字的大小、字体及颜色。教师应根据授课教室的大小、学生人数的多少及光线等具体情况来调整文字的大小和配色方案。
(3)合理选择播放方式。PPT的播放不能如翻书般单调,应尽量模拟粉笔板书边讲边写、讲到哪写到哪的模式,并注意保留主要提纲以便学生记笔记,旁注内容可写可“擦”以减少幻灯片的数量与更换频率。利用PPT的自定义动画功能,通过将电子板书内容分步骤、分时段设定完全能够达到上述效果。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重视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要注重启发和引导。一位教师是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看其教学是否立足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过程是“教”和“学”两个环节的统一,两者应是相互促动的关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之所以存在,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和调动学生在“学”这一环节的主体作用。在启发式教学方法中,教师扮演的角色首先应是一个诱导者和引路人,其次才是一个口若悬河的讲演家。因此,教师要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
(1)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教师通过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思悟。比如,教师可以把要讲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新的问题,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兴趣;还可以采取授课和讨论相结合,共同讨论不但可以强化学习的效果,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这样,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经常性的交流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讲课技能,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沟通,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2)讲究“布白”艺术,追求启发思维的实效。“布白”艺术指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在利用想象填补空白的过程中,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因此。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一般说来,教学中过于“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教师惟有化实为虚,使教学中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形成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
3.5 适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的例子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
二、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就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是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进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专业课涉及的内 容深度和广度都较大,许多概念、公式和研究领域是全新的,因此采取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再好不过了。
1.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1)重过程,研究性教学将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研究性教学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研究性教学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品,而是更注重使学生掌握调查、观察、实验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学以致用是研究性教学的又一基本特征。研究性教学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量。在研究性教学中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学习活动相比较,研究性教学更接近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3)重体验。研究性教学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研究性教学之所以强调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主要是因为学习体验可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更为重要的是,创造不仅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而且是一种意识、态度和观念,有创造的意识。才会有创造的实践。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创造行为的个人的观念体系。
(4)重全员参与。研究性教学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全员参与的另一层含义是共同参与,由于在研究性教学中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这里,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又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与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并且使自己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得到提高。
2.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包括思想动员、分组选题、搜集资料、形成结论和总结评价五个部分。实施研究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思想动员,明确研究性教学的任务、要求与意义,使学生对研究性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积极主动地参与。然后,根据学生自愿和教师指导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以7人为宜。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提供一些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反思教育。阅读教育类的文献资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寻找所要研究的问题。每组推出一人组稿,每次组稿人轮换,以使每个人都得到锻炼。题目选定后,就需要每组分工搜集资料,每人负责不同的部分。每人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对所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构想,并加以论证,这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然后由组稿人执笔以论文的形式得出研究结论。每组推选一人面向全班宣读论文或作简要介绍,让全班同学了解每个小组研究的成果,并回答来自同学和老师的提问。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的过程。最后,由教师对每组提交的论文进行总结评价,以鼓励为主,同时指出研究过程中和论文本身的优点与不足,并以此作为依据给学生打分,作为重要的平时成绩,记录在册。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指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协调各种关系。以使学生的研究活动顺利进行。
三、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
关键词:理实一体 信息化汇聚 现代教学设计 校际网络联盟
一、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进行了部署,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强调“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纲要》第19章从“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和“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三个方面,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总体要求,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10个重大项目之一,提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数字化、网络化教育资源研发与共享,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快职业教育工作者信息技术普及与应用。教育部教职成[2012]5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深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仿真实训基地、网络教室、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多媒体应用中心等数字化场所和设施)。二是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包括行业标准库、实训项目库、教学案例库、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库等,以及名师名课音像)。三是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实验室、远程协作教室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四是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
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在“十二五”中,围绕“四化”(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现代化)建设,以“传承国学、服务经济、潜心育人、引领未来”为宗旨,在数字校园及工厂教学建设、课程资源汇聚、现代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校际网络联盟等领域进行了资源开发与有效应用的研究,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策略与有效应用研究
1.基于理实一体,建设数字校园及“工厂教学”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为标志的教育信息化,赋予传统教育现代特征,将教育带入新纪元――有了信息化,数字技术支撑起现代的教学手段,“校校通”“在线实时加工与播放”构筑起现代教育传播路径,开放、共享、交互、协作、自主学习催生出现代的教学方式。
为此,学校制定了“保持先进、适度超前、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突出应用、讲求实效”的整体信息化方略,围绕“数字校园及工厂教学”建设与应用,在公共基础数据系统设计平台上,重点谋策微格教室、虚拟演播、实时在线加工、视频摄像系统、图像分析跟踪、自动策略系统、录播工作站、音频系统及周边设备、资源管理平台、后期非编系统等领域,采用“分块推进、方式优选”的方式,统一按照国家教育部《中职学校管理信息(2012版)》标准,组建中职信息化基础环境,如图1所示。同时以“产、教、研”为抓手,加强职业教育职业技能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环境建设(以模具“工厂教室”实训室为例),如图2所示,引进模具产业生产流水线,下设模具制造“工厂教室”实训区、协作学习环境区域(包括精密检测区、小发明小创造工作坊、名师工作室)、信息资源采集区、逆向造型实训、模具拆卸装配工作室,以及工具钳工和普车、数车、数铣单项技能实训区,开展“小班化”教学。
2.基于教学的有效性,汇聚和研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老师在海量的信息化资源中快速、有效地确定所需要的有用信息,按素材资源库、交流课件库、教研论文库、学科知识库、教学参考资源库、学生课程资源等进行合理分类,形成有序的课程资源,使得每位教师都能方便地获取需要的教学资源,借助网络,开发用户常用的交互方式,如即时通信、文件传输,支持师生交互、学习评价和管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三维虚拟学习环境,提供了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资源丰富,动态更新,人机交互界面随时互动,使网络教学组织变得更为容易,也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和理实一体的目标要求。信息化课程资源汇聚的途径之一就是网络获取,例如要讲授“剖视图”这节课的内容,可以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剖视图”这个关键词,然后单击搜索按钮,则会出现成千上万条的相关信息。
通过这种网络搜索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适应大部分的教学需求。那么,当网络上搜索不到,或者搜索到的内容不是很适合任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时,就需要通过专业网站搜索,如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cn)、浙江职业教育资源网()、中国教育资源网(.cn)、中等职业教育4A网络教学平台(.cn)。
信息化课程资源汇聚的途径之二就是采用“自制积件”“研发信息化教学软件”的方法来实现。所谓“自制积件”,就是通过应用计算机软件二维(AutoCAD)抓构思草图,通过三维(Pro/E、SolidWorks)建模、渲染、录制视频、动画编辑(Flash)整合和操控,能够成功地将不能停止、返回、快进的AVI文件转换成Flash文件,并添加“播放”“停止”“逐帧后退”“逐帧前进”等四个按钮。例如,根据教学需要对螺纹车削过程作播放、暂停、后退、快进等处理,达到动态交互的目的(图3)。
通过多软件协同设计的思想来制作教学积件。这种自制教学积件的方法需要教师具备计算机各种软件的应用能力,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软件的各种功能,如图4。
学校利用信息化,研发学科CAI资源库,为教材开发配套光盘。例如研发《机械制图(多学时)》(高等教育出版社)配套教助资料(信息化教学软件如图5),资源库的总容量有800多兆,并有使用手册和附件包,形成一级(avi、jpg素材)、二级(Flash积件)、三级课件的资源库结构模式,其中有一级素材760多项、二级积件367项、三级课件125项。在资源库中,有大量的教学案例,在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教学环节的把握等方面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同时收集了大量原始素材、积件,并提供相应的软件平台,以满足教师根据教学需求的差异、自身的多媒体制作水平以及课堂教学对交互性的不同要求,选用不同模板进行课件、积件的制作,实现资源库的二次开发。对于课件制作,笔者创新性地谋划了如下方案,即设计思路、演示效果、课件制作全攻略、课件小结,同时形成了三种基本制作模板:课件制作流程模式之一,.avi在Flash NX中的镶嵌制作模式;课件制作流程模式之二,.avi在Authorware的镶嵌制作模式;课件制作流程模式之三, .avi在Powerpoint中的镶嵌制作模式。
图5 信息化教学软件
3.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转型和升级,工程教育与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约翰・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正是在此背景下,麻省理工学院以美国工程院院长Edward.F.Crawley教授为首的团队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从2000年起组成跨国研究组合,探索创立CDIO工程教育理念,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操作(Operate),它是“做中学”原则的体现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设理论、知识、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形成行动导向专业教学法设计及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融入于教学全要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交往情景的,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设施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重新组合,引导学生在专业对应的职业情境中、在动手的实践中自主学习,从而掌握知识与技能,不断构建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的教学模式。贯穿“先学后教”“先教后学”,从初学阶段的讲多学少,逐步发展到讲学相兼,再到高级阶段的讲少学多,实现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到咨询者和引导者的转变,如图6“教”与“学”八卦动态图。兼顾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模式,即统称为“现代教学设计”,又称“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其主要过程如图7所示。
从科学提炼“核心技能、核心课程、核心实训室”的内涵,整合重构“核心课程”主干体系,系统设计“教学项目”教学平台等方面,整合“生产流程”和“教学过程”,融合“教案”和“学案”,围绕“教学项目”,紧扣“产品化、教学化、趣味化、仿真化”,提炼理实一体化的技能实训的教学流程:任务要求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价知识链接活学活用知识拓展。实施实习流程小班化,探索引导建立学习任务书或学习志,改进课堂,学会理实一体化录像脚本格式及教学组织策划。以《绘制轴类零件图样》录像脚本策划为例。
[引入任务]趣味导入新课,展示数控专业学生作品轴及零件图。
[描述任务]分析零件图,拟定绘图工艺流程。
[任务的落实和交流]任务一轴类零件图样,根据学习志课业设计或引导文,引导学生参阅教材和引导文,自主探索和学习,分组实施绘图操作,完成零件图样的绘制,要求各组上交当场绘制的作品,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任务二展示主轴零件图(断面图,剖面),针对移出断面图,剖面填充,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制定断面图、剖面填充绘制的最佳工艺流程,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教师总结及布置作业。
以轴类零件图的绘制为平台,同学们树立了“快速、准确、有效”理念,养成了绘图的好习惯,提高了优化方案的能力,能收集资料,借助学习志的课业设计,展开相互协作的探索和自主学习。
三、信息化共享未来:构建“产、教、研”校际网络联盟
校际网络联盟,实际上指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学校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战略目标,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而形成的合作联系。在网络环境下,学校共同开展专业建设、教育科研(专题学习、课题研究、、学校生活)、课程建设(包含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网上教研)和校企合作等探索。例如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由宁波市教育局主办、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宁波市工商局共同联办,相关行业企业、院校及服务机构共同参与建设。
通过校企通网络服务平台()提供最权威的资讯,借助强大的数据库,实现企业找服务、找人才、找设备、找技术,学生找工作、找培训、找实习等对接服务。目前数据库已经囊括了宁波72家中高级职业院校、几十万毕业生的数据,还拥有6000多家企业信息、50多个行业协会信息以及200多个培训机构信息。因此,笔者认为,基于资源与信息共享,构建浙江省中职“产、教、研”校际网络联盟已是时不我待。
参考文献:
[1]查建中.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在战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陈国明.信息化环境下中学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关键词】移动宽带网;远程手把手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6-0079-05
一 引言
移动远程手把手教学模式基于传统手把手教学发展而来,充分发挥了移动学习在非正式学习、活动学习及情境认知学习中的优势。它支持在突发性或紧急情景中,身边无合适的指导者,又无法使用桌面固定联网设备时,借助无线网络和手持移动设备与指导者进行远程联系、读取网络教学资源,边学习边解决问题。国内外在移动远程指导领域已进行了一些探索:
1 基于SMS的远程指导
利用手机收发短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如英国Kingston大学LTRG小组开展了评价短信应用于教学有效性实验、德国Campus-Mobil项目[4]研究利用手机向学生发送个性化短信,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北京大学移动教育实验项目,基于GSM网络和移动设备构建了移动教育平台。
2 基于学习资源服务的远程指导
开发者通过建设移动学习资源向学习者提供指导。台湾中央大学BWL项目建立了蝴蝶观察学习系统,为学习者提供户外蝴蝶学习资源。挪威KNOWMOILE项目支持医学专业学生远程学习,使学生能利用移动设备查看学习资源,及时解决实际遇到的困难。西部藏民族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共享及应用研究项目中,对基于WAP技术的移动学习系统应用进行了探索。
3 基于WAP站点的远程指导。
通过建设WAP网站对移动学习者提供指导。英国Ultralab实验中心项目开发建立了WAP移动站点为青年人解决了一些教育不公平问题。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的研究重点将转到探索如何处理移动学习中的教与学的关系、移动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教学指导模式及课程资源设计开发等方面。但是,目前尚无移动宽带条件下远程指导的研究报道。前述研究均未考虑无线宽带和可视互动对远程指导系统的作用及影响,未见分析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选用哪种最佳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
远程手把手教学更强调指导者与学习者之间实时可视的交互。3G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手机用户间可视对话成为现实,能促进移动远程手把手教学的开展。我们基于Wi-Fi网络和主流3G手机,设计了模拟移动宽带网条件下的手把手教学环境,选择具体教学案例在实验室进行对比控制实验,分析选用不同教学方法讲授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时的教学效果,讨论传统手把手教学方法如何运用于移动宽带网条件下的教学中,探索适宜不同类型教学内容的最佳教学方法。
二 移动手把手教学相关要素分析
1 学习情境与内容分析
移动远程手把手教学强调突况下的学习,如突发电脑故障、紧急医疗救助、野外汽车维修、简单家电故障等。以常见的电脑故障为例,维修人员常因时间、路程、精力等问题,无法在第一时间帮助用户排除故障。而移动远程手把手教学模式可使学习者通过手持移动设备与维修人员进行可视对话,由维修人员手把手教授维修技巧。
基于对电脑、电器、医疗救助等领域常见突景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种类型的学习内容:①问题现象类似,解决步骤单一固定;②问题现象类似,解决方法多样;③问题现象不同,解决方法相对固定。以电脑故障为例,XP系统重装步骤单一固定;网络故障现象类似,多为无法上网,但解决方法多样。电脑病毒故障出现的现象不同,但在工具的帮助下,解决方法相对固定。
实验中,我们对上述三种故障的现象及解决方案进行了归类,确定知识的表现形式,开发适合移动学习的教学资源,形成相关的问题和解答方法数据库,使学习者在遇到困难时可以随时登录求助;指导者在指导过程中也可直接选用。
2 学习者与指导者分析
学习者是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希望借助3G手机上网学习电脑故障排除方法的成年人。
指导者通常为相关问题领域的专业人士,有丰富的经验,通过简单教学技能培训后能开展远程指导。
3 教学方法分析
手把手教学更强调指导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实时交互,以XP系统重装实验为例,实验选用以下三种常见教学方法。
(1)答疑式教学:学习者与指导者通过问答式学习知识技能。指导者通过视频对话,了解学习者对XP系统重装的要求,学习者提出重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如何进入BOIS系统?如何安装驱动?等等。指导者随问随答,直至学习者完成XP系统重装为止。
(2)教学资料辅助教学:学习者在指导者的引导下,通过查阅教学资料学习知识技能。指导者了解具体情况后,向指导者概述重装的主要步骤,将安装教程发给学习者,学习者通过学习教材完成XP系统重装。
(3)演示示范教学:指导者根据教学内容向学习者演示示范,学习者通过观察指导者的演示过程,掌握相关的知识。指导者通过手机与另一台电脑,向学习者演示XP系统的重装过程。学习者通过观察演示过程学习,完成故障电脑XP系统重装。
远程手把手教学的视频指导有:①视频直接指导,指导者通过视频观察学习者所遇到的问题,通过答疑或演示的方式分步骤指导学习者解决;②教学资料辅助指导,指导者通过视频观察学习者所遇到的问题,判断问题状况及解决方案,边讲解边指导学习者查看相关教学辅助资料解决问题。同时,我们以传统面对面教学实验作为对比。
三 教学实验设计
1 实验环境设计
针对研究目的,我们设计了教学实验环境见图1(a)。实验室内以Wi-Fi模拟移动互联网连接,安装摄像设备,录制实验过程以便于实验结束后观察和研究教学过程。
实验环境有两个封闭实验室,A室有一台故障电脑,供学习者使用:B室有无故障桌面电脑一台,供指导者使用。两个实验室均被无线网络覆盖。两人均持3G手机,通过Wi-Fi上网。教学过程采用一对一指导形式。
鉴于不同手机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我们选取Android手机及iPhone4两类常见智能手机,并通过取平均值的方法,尽量抵消设备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用视频版手机QQ作为远程通讯工具。
表中T1、T2、T3代表指导者,为随机选择。T1使用答疑式教学方法,T2采用教学资料辅助教学方法,T3使用演示示范教学方法。三类内容分三批次,每批次均由三位指导者分3种方法,在传统与远程两种情景下开展6组教学实验。
实验以平衡法来控制干扰变量,将24名参加实验的学习者随机分派到传统与远程教学两组,各组再分成3个小组,分别对同一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讲授,使各组实验对象所具备的各种干扰因素机会均等,互相平衡而抵消,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因指导者或学习者个人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例如,A1,1-A1.4为参加传统组中参加类型①(XP系统重装)教学实验的4个学习者,A2.1-A2.4为参加类型②(网络故障排除)教学实验的4个学习者。类型①实验完成后,再将24人重新随机分为6个4人组进行类型②实验。共进行72次实验,传统36次,远程36次。
4 实验评价方案
从学习效果角度评价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评价主体为学习者。以评价全面性及可比性为原则,我们选择了4个评价指标(见表3)通过问卷收集评价情况,前三个对教学方法效果进行评价,后一项用于了解设备性能对效果的影响。实验后收集的问卷数据,以加权平均法估算教学效果。
四 实验数据收集与分析
我们于2011年6月对指导者进行了培训,2011年9月新生开学后,通过问卷调查挑选只会使用电脑和简单上网但电脑故障排除知识很少的24名本院新生作为学习者。教学实验在学院实验中心的两间封闭实验室中进行,为时2个月。
1 实验数据收集
调查问卷在每次实验后由学习者当场填写,当场回收。共计发放问卷72份,回收有效问卷72份。收集的原始数据如表4所示,评价标准划分为差、及格、中等、良和优5个等级;中间的数字代表选择该项的总人数。例如,类型①内容、采用答疑式教学法进行传统手把手教学,在教学效率方面,有3人认为“良”,而远程组只有2人认为“良”。
2 教学效果得分估算
用加权平均法估算不同教学方法教授不同类型内容的教学效果。其中,优计95分、良计85分、中计75分、及格计65分、差计45分。表5给出了答疑式教学法进行远程手把手教授类型①内容时的教学效果得分计算过程。其中,每项指标的得分为选择该级别人数及其级别分的加权平均。
根据计算,可认为手把手远程教学,采用答疑式教学方法进行类型①教学的效果为74.16分。同样可计算出其他数据,结果见表6。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图2和图3。
3 考虑手机设备因素后,远程手把手教学效果评分估算
基于表4学习者对手机等实验设备性能评价的原始数据,用加权平均法算出设备性能评分(见表7)。为进一步消除设备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假定:相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性能好的手机则教学效果更好,手机性能得分与教学效果得分正相关。但不同的人评分会有偏差。
根据表7的设备性能评分,可对每类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分微调。办法是同一类教学内容中设备分最高的教学效果分不变,而设备性能评分较低者按其与最高分的差距等比例扩大。如表7中类型①的演示示范教学的设备分为77.5,而该类型教学中最高设备评分为80。因此,该项的教学效果得分调整为82.5*80/77.5=85.16。类型②、③也做同样处理。基于表6和表7得出表8。根据表8,可得图4。
4 讨论与启示
从图2可知,传统手把手教学下,采用演示示范教学方法进行类型①及类型③的教学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方法;答疑式教学法用于类型②的教学优于其他两种教学方法。
从图3可知,在移动远程手把手教学中,若不考虑设备因素,教学资料辅助教学方法用于类型①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教学方法,同时应用于类型②教学略优于其他两种方法,答疑式教学方法用于类型⑧教学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方法。
远程手把手方法在桌面电脑无法上网时,三种教学方法多数得分在70分以上,说明能够解决问题,有效和有价值的。而比较传统与远程的得分,远程的效果普遍比传统低。
从图4可知,如果考虑设备因素,则类型①以教学资料辅助教学方法最好,演示示范教学次之;而对于类型②教学以答疑式教学效果较好好,演示示范教学次之:对于类型③也是答疑式教学效果最佳,教学资料辅助教学次之。
另外,我们发现演示示范教学在传统手把手教学中教授类型①和类型③问题效果较好,但在远程手把手模式中教授类型③则效果最差。说明我们不能将面对面的教学经验直接搬到远程情景下,否则效果不一定好。
总体来说,答疑式教学法在远程手把手教学中效果好,值得重视。同时,我们认为远程手把手教学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法方面宜采以下策略:类型①-问题现象类似、解决步骤单一固定,首选教学资料辅助教学法;类型②-问题现象类似、解决方法多样,首选答疑式教学教学法;类型③-问题现象不同、解决方法相对固定,首选答疑式教学教学法。
五 本文贡献与不足
本文贡献:①设计了一个模拟移动宽带网条件下的移动教学实验环境,可在移动宽带网(4G以上)尚不广泛使用时开展教学实验;②验证了在传统手把手教学无法实施的情景下,利用3G手机开展远程教学解决突发性问题是可行和有效的;③通过实验,说明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宜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面对面的教学经验不能直接搬到远程情景,并针对三种类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法选择策略。
论文摘要:“成本会计”课程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主干课程,特点是应用性、系统性较强,且特别注重实务操作。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和“仿真实训”,可加强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准确进行成本核算,顺利完成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
论文关键词: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思考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查尔斯·霍恩格伦这样描述成本会计“在商界任何一项成功——从偏僻的小店铺到最大的跨国公司——都需要成本会计的原则与实务”这句话表现了成本会计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成本会计的应用性特点。“成本会计”课程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主干课程,成本会计核算内容在各行业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成本核算正确,才能准确核算企业的利润并促使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成本会计课程是以制造业成本核算为主,制造业成本核算过程又是枯燥、繁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各种分配方法、大量的计算公式感到“眼花缭乱”。因此,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在“成本会计”授课中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成本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应用型专业,高职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从事会计核算具体工作。成本会计又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成本会计课程不仅需要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更需要在实践中学会针对不同生产特点、组织形式、管理要求,进行综合的成本核算与分析。由于企业成本核算的保密性,企业不可能让学生接触到成本核算,学生到企业去实习成本会计是不现实的。目前高职学校成本会计教学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
(二)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以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讲授法教学主要借助授课教师的口头语言讲解知识,阐述、分析知识间的联系。讲授法教学之所以长期一直沿用,有它的优越性,讲授法的优越性在于以讲授为主的知识传授方法具有高效率和经济性的特点。而这种高效率是不利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的。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单一讲授法教学方法的不足日益明显。
(三)成本核算方法多,公式多,不易区分
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多,如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顺序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五种;制造费用分配方法有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有在产品不计算成本法、在产品按年初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成本按完工产品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按所耗原材料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约当产量法和定额比例法七种。对于上述分配方法,学生除约当产量法中对“约当产量”感到不好理解与计算外,单个计算方法来说则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方法多,公式多,学生容易张冠李戴导致计算错误。这是课程特点决定的一个教学难点。
(四)教学课件多,使用效果不佳
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基本上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而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又主要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课本的选择尤为重要。虽然市场上成本会计教材版本很多,许多教材附有电子课件,但课件内容单薄,几乎是教材的“缩影”,作用不大。许多高校建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制作课件,但由于成本会计涉及的计算公式多、表格多,大部分课件仅把计算公式和过程表现出来,不能实现过程与数据形象的统一,给学生学习和理解带来不便,教学效果不佳。
(五)从知识应用角度看,学生一般直接从高中进入大学继续学习,没有任何生产和实务经验,对成本核算中哪些属于已知数据,哪些属于未知数据,已知数据的形成途径和来源等不清楚,因此无法理清成本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难以将学习过程中的成本核算过程与具体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和成本核算过程建立比较直接明了的联系;无法针对不同生产特点和类型的具体企业,组织成本会计工作,及时准确核算成本并编制成本报表。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让学生了解生产过程和成本核算流程
由于各企业成本核算不尽相同,教师在授课中首先让学生有感性认识,了解不同企业的成本核算流程。有条件的学校应在学习成本会计之前组织学生到管理完善和具有典型工艺过程的工厂参观学习,让学生看明白一件完整产品是怎样从原材料成为产成品的,知道产品是经过哪些环节生产出来的。分步生产、分批生产是怎么回事。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正处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促使学生了解产品生产过程,同时达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仿真实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成本会计”课程安排在“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之后讲授,学生已掌握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这为成本会计“仿真实训”奠定了基础。所谓“仿真实训”,就是找一家典型企业,提供企业的基本情况,把企业某一期间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原始凭证“复制”出来,也可以适当加工整理,在讲授“成本会计”时,介绍企业情况,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仓库保管员、领料员、填制记账凭证的会计人员、登记账簿的会计人员;让学生明确材料收入、发出的流程,从原始凭证“读”出内容,审核后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成本、费用账簿,并对成本进行分析,找出提高利润、节约成本的途径,充分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吸收。题量可以不大,计算不要太繁琐,重在体现工作流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与人沟通能力。
(三)加强备课制作,提高课件质量
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具有公式多、表格多、计算过程多等特点。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将公式、计算过程、表格写在黑板上进行讲解,花费时间太多,影响教学进度;而如果教师直接对着书讲,感觉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对成本会计课程提不起兴趣。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将复杂的公式、计算过程通过大屏幕清晰地展示给学生,使得教学内容生动和直观,如果能同时结合放映企业生产情景的动画和音响效果。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记忆。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互动。加强学生成本会计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非常明显,高职院校教师应熟练运用计算机,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为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四)在成本会计教学设计中优化、强化案例教学法,以符合新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案例教学法是指将案例应用于教学,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中的教学案例必须含有一定的问题,即思考题。思考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先要求学生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辅以一定的作业。而后再结合案例教学,才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当然,案例教学不能离开书本,去搞纯粹的案例教学,都需要教师以某一有代表性的企业为案例,取得详细的实际资料,通过加工整理,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模拟设计。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时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要真实。成本会计案例必须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基本情节和数据真实可信,为学生展示近乎逼真的经济事项情景,展示出会计事项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思维创新和热烈讨论;二要有针对性。每个教学案例,都应该能突破课程中的某些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该课程的某些问题上有较深的理解:三要有互动性。会计案例的展示,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角”,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操作进入会计处理的情景之中。
关于作文教学策略的研究一直是国内语文界关注的重点,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有对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有对学生写作心理的研究,但纵观这些研究,或侧重于作文教学宏观规律的探索,或侧重于某一单项能力的培养,少有对学生个体写作状态和个性作文发展的关注。同时,缺乏对学生作文能力成长过程的整体把握,缺乏关注的连续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对作文能力提高循序渐进、反复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同一学段的学生写作能力的阶段不平衡性也有所忽略。
从作文教学实际来看,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剥离,与学生作文成长的实际相脱节。尽管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后都有一个写作训练要求,但那样的训练要求似乎只是重视与每个单元的阅读教学相对应,而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写作的主体——学生。何况,其中有些训练还只是片段训练,从训练次数上来说,每学期也只有六次。从学生作文成长的规律看,写作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赖于丰富的作文实践,在适度的巩固强化中循序渐进地提升。笔者以苏教版七年级教材为例,第一学期的六次训练要求分别是“有感而发”、“说真话、抒真情”、“从生活中找‘米’”、“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简单地说明小制作”、“想象”;第二学期的六次训练要求是“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记事写人线索清楚”、“观察和描写事物的特点”、“抓住特点介绍动物”、“写消息”、“自由作文”。如果不认真钻研教材,不认真研究学生,只是不顾实际地照搬照用,一是有支离破碎之感,且有浅尝辄止的嫌疑,二是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初中作文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学生个体写作状况出发,认真梳理本学段作文训练目标,科学整合教材资源,根据初中生作文成长的一般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初中生作文成长周期”的概念分析
随着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思维水平、表达能力的发展,以及有效的作文指导与训练,其写作能力会表现出进一步巩固、强化、拓展、提升的阶段性和规律性过程。这种写作能力的链接和上升,我们称之为学生作文能力的周期性成长。
以初中生为例,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由幼稚渐趋成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各个方面(比如对一种文体或一种表达方式的把握)也有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提升的过程。这个阶段,学生作文成长周期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不同学生的作文成长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作文成长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二是顺序性,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群体,作文成长过程都是缓慢的渐进的,与学生的阅读与阅历表现出惊人的契合。三是螺旋性,我们把学生的作文能力从某个低点上升某个相对的高点视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周期,无论是某个周期内能力的成长,还是不同周期的能力链接,始终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四是迁移性,不同的作文能力之间具有迁移性,不同周期的作文能力之间也具有一定的迁移性。五是整体性,学生作文成长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知识水平、阅读能力、写作技巧、情感态度等整体提高的过程。
笔者认为,在研究初中生作文成长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既重视方法的研究,也重视对“人”的研究,作文成长周期不以学段、年级或年龄作为划分依据,而以学生写作能力为主要标准。二是关注学生个性心理特征,针对学生的兴趣需要、生活特点、年龄特征,培养良好的写作心理。三是关注学生作文基础,注意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四是关注学生的作文兴趣与习惯,通过立体的个性化的写作训练与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三、基于“初中生作文成长周期”的教学策略
(一)梳理教学重点,精练训练目标
1.抓好一条经线——以记叙文为主的写作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的写作是这样描述的:“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不难看出,记叙文写作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从各地中考命题情况来说,记叙文占了极大的比重。因此,在七至九年级,要把记叙文的训练作为一条主线。七年级侧重训练写人叙事的记叙文,要求从生活中选择材料,能将一件事情记叙清楚,能通过详略得当的几件事写人。八年级侧重训练写生动的记叙文,能写好细节,有一定感悟。九年级侧重训练写厚重的记叙文,能进行生动的细节描写,能写出人物、事情的厚度,有较为深刻的思考,文章主题深刻。而对于说明文可以在七年级学习了说明文单元后,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文;八年级学习了生动说明后,指导学生写生动的说明文。九年级上学期可以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议论文。
进一步细化训练目标和过程。比如训练写叙事的记叙文,可以从有条理地写清楚一件事情,到有详有略地写一件事情,还可根据选材,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训练。再如训练写人的记叙文,可以指导学生由写亲人开始,再到写身边的人,如老师、同学等,再到平写平时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人,如食堂工人、清洁工、交警……这样系统有序地分类推进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作文水平循序渐进地提高。
2.抓好两条纬线——单元(主题)写作和专题训练
在明晰七到九年级的写作训练方案后,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将阅读教学、文体训练、单元(主题)写作、专题训练进行有机整合。在运用教材中单元写作材料时可以打乱它原有的顺序为我所用,有计划形成某一类作文的系列训练。
同时,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技法的专题训练,教师在新接班时,应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专题调查,了解学生作文的优缺点,根据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行合理归类,整体构思和分类设计作文专题训练的方案;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制定相宜的阅读和作文提升计划。如可分步骤进行审题训练、谋篇训练、描写训练、详略训练、升华训练等;从描写角度来看还可进行人物描写、场面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专题训练。
3.写好两类小文章——片段练习与应用文写作
片段训练内容广泛、反馈迅速、操作灵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初一起始年级,学生练习写人的记叙文时,不妨辅之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为专题的片断训练。到了初三再回归记叙文的写作训练时,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指导学生以侧面描写、气氛渲染、场景烘托为专题的片段训练。为了训练学生观察和描写的能力,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既要有较为详细的计划和相应的训练步骤,又要善于抓住生活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春桃夏荷、秋菊冬梅;春燕夏蝉、秋雁冬雀;晨雾暮霭、风雨雷电;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写作对象。
应用文写作被不少老师忽略,这主要是因为中考很少考到,即使训练也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不利的。应用文的训练,教者要做到心中有“谱”,灵活安排。比如班委会要开展活动,布置学生拟一则通知;班级开展爱心捐助,要求学生写一份倡议书;哪位同学遗失了物品,起草一则寻物启事,等等。
(二)拓宽训练途径,重视作文实践
1.自由作文
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给学生最少的限制,最大的自由,让学生有真正的表达自我的机会。写作内容不作要求,大到国家大事,小到路边新闻,读了一本书,看了一部电视剧,碰到一个陌生人,想起过去的事,幻想未来的情况,只要是有感而发,都可以写;文体不设限制,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批改方式上也给予学生自由,可采取老师批阅、组内互评、交换修改、流改、集体修改等方法,同时,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整理、回味。这种自由作文,体现人性回归,学生不把写作看成是高不可攀,而是我手写我心的自由表达,就必然能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2.情境作文
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写作欲望。作文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多向思维、多角度思维的契机,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设置了一个启迪心智的温床。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完善了情境作文教学法,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并从古典文学理论“意境说”中汲取营养,逐步探索出一条“创设(情境)——体验——想象——描绘(情境)”的情境作文教学的路子,不少老师运用情境作文教学法进行公开教学获得一致好评,情境作文已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作文教学方法。
3.对话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直以教师为阅读对象,阅读对象的单一、无变化,使学生作文流失了生命营养和人文价值。“对话作文”是以平等对话的理念为基础,关注学生作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从作文功能入手,激发学生表达的需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我们利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要求学生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与朋友进行作文对话,回忆生活的点点滴滴,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父母、老师、同学、朋友阅读作文后及时作出回应。这样的作文因为有了明确的阅读和交流对象,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大大提高,作文往往能发挥出较高水平。
4.达标作文
为了改变作文教学费时多、周期长、反馈慢、收效少的现状,我们提出达标作文的教学策略。它以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要求为综合目标,以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循序渐进为基本原则,以控制作文的单位时间、缩短作文周期、增加作文训练次数、当堂训练、当堂反馈为主要手段,努力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达标作文教学的基本程序分为五步,即:设标——达标——反馈——评价——矫正。这种“短、平、快”的策略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田径;体育生;体能训练
在平时的体能训练中,田径体育生能否根据自身素质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直接决定训练的效果及成绩的进退,科学适度的训练方式能让运动员竞技水平得到更快的提升,而根据自身的基本条件训练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本文就这两个问题分别进行探讨。
一、田径体育生科学体能训练方式
(一)适当加强力量训练
力量上的训练主要是为了能够将运动员的体重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并通过训练增加负重。最佳的力量训练方式要将负重控制在个人的体能承受范围之内,超过自身承受负荷的训练对身体有害无益,不仅不会带来成绩上的提高,甚至会造成身体的损害,田径体育生在做力量训练时要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条件,选择在科学适当的重量训练才能达到力量训练的目的。
增强力量的训练方式有多种,体育生要在掌握了基本的训练技能后有目的练习,训练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训练目的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体重控制训练时可以选择单腿跳或者立定跳远等方式,这些训练方式强度相对较轻,可选择多次重复进行增加训练效果。当训练要求是增加负重时可以选择借助器械锻炼,杠铃、哑铃、铅球等都可以用来为自己负重的增强提供辅助作用,例如选择杠铃负重半蹲跳、深蹲等都能够带来很好的效果,在训练场地这些训练器材经常用到也容易取得,所以能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方便,保证力量训练的及时进行,力量的取得是需要时间的,在训练时候要循序渐进进行,通过多种方式的训练在力量方面都能取得较大的进步。
(二)坚持加强耐力训练
耐力训练主要是锻炼运动员坚忍不拔的毅力,提高田径体育生的耐力需要科学合理的锻炼方式,根据运动员自身的素质条件及训练的目的进行选择,耐力训练主要包括普通耐力训练与专项耐力训练两个方面,适合不同条件的体育生选择。
具体的耐力锻炼方式有长跑、负重等,学校操场及公路是最好的训练场地,沿着道路长跑是训练耐力的最好最简单的方式,只要有路的地方都可以进行训练,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多地是运动员的自我坚持,也可以进行俯卧撑练习,场地更不受限制,只要长时间坚持练习,对自己的耐力的加强有很大的提升。
(三)重点加强速度训练
田径体育生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进行速度训练,速度训练项目中的反应、动作和移动要在科学合理的制定计划后分步骤练习,保证训练的快速有效,在速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训练速度中的反应速度时采取随时听各种信号后自我训练的效果很好,在听到有声信号后迅速跑动或紧急停止的方式进行训练,接力跑训练对田径体育生的移动速度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快速抬腿或者原地踏步等都可以对体育生的动作速度起到训练作用,在平时的训练当中可以做到训练不受场地限制,对自己的各种速度的提升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及时加强柔韧性的训练
田径体育生要考虑到自身素质的特点,利用比较容易的拉伸法进行身体柔韧性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重要的是方法的科学适当,过强的拉伸对自己是一种伤害,过弱的拉伸起不到效果,在拉伸力度上要有合适的把握。
具体的拉伸训练操作时,最重要的在于要能够使身体的各部位都能得到伸展,动力拉伸和静力拉伸训练有机的配合在一起能够达到很好的目的,在有规律的拉伸手臂结束后可适当的进行座位体前屈,保证身体的各部位都得到有效伸展,从而使身体柔韧性得到锻炼。
二、自身素质的提升
在体育训练当中各个项目及负荷量都是因人而异,各田径体育生自身素质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在训练过程采取的训练方式的多样。在平时的训练当中,运动员要考虑到自己的素质水平高低,对自己各方面有清醒的认识,包括在年龄、身材、身体条件等方面都要有足够的了解,在锻炼时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科学有效的项目进行训练,针对自己的弱项有目的性的训练,同时保证训练过程中接受的训练量的足够及训练负荷的适当,超过自己承受能力的符合对自身的水平不会有提高,反而会带来一定的损害,锻炼过程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缓慢增加训练强度及负荷,同时保证能够做到劳逸结合,身体过分紧绷与过分松弛会让自己的训练成为徒劳。同时田径体育生要认识到任何运动员成绩的取得都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得来的,只有经过长久的坚持不懈的训练,最后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在训练的实施方略上要能够认清训练目的,同时统筹兼顾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训练上可以选择一般训练同专项训练协同的方式进行,通过两者的有机配合,更有效的提高田径体育生的训练效果。
总之, 实现成绩的突破和水平的提高是每个运动员追求的目标,坚持体能训练才能为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多可能。而体能训练效果的呈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田径体育生要根据自身素质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就能为自己带来最快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迎春,茅洁.多元反馈教学法在高校体育专业跨栏教学中的应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韩立军.德育环境的变迁与现代高校德育体系构建思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关键词: 互动教学 英语教学 意义与价值 方法与策略
引言
随着互动教学法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不断广泛和深化,互动教学对于英语教学活动自身的优化和改革的意义与价值逐渐凸显出来。伴随而生的是,互动教学方法如何更好地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和实施成为未来相关教育人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互动教学的实际内容和具体特征
(一)互动教学的实际内容
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能够真正形成一种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共同思考的关系。所以,互动教学多数时候是以一种方法论的形式存在的,带给英语教学活动以一种互动的、活泼的、生动的教学方法的启示。因此,互动教学的实际内容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对一种教学状态和学习状态的营造和维持。
(二)互动教学的具体特征
根据互动教学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互动教学的方式呈现出多种特征。一是互动教学的双方对象可以十分丰富和多元。比如学生根据英语教材中设计的对话进行相关文化主题的主动思考,这就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一种活动的典型表现。二是互动教学的开展过程能够实现隐性和显性的共存和交叉。除去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实际互动教学工作之外,抽象的互动教学方式是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专题片、纪录片,组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三是互动教学的开展注重在规范性和自主性之间的平衡。互动学习并不是忽视课堂纪律,而是在尊重课堂纪律、确保学习过程规范高效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相对自主的、活泼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
二、互动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不可或缺性分析
互动教学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十分关键,长期以来,互动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已经极具经验,并且模式成熟。结合教学方法与教学效率之间的密切关系,互动教学能够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一)互动教学激励了学生学习热情
中国汉语言文化历史已久,且汉文化体系完整,结构优化,但是这种文化上的成熟造成英语学习的难度。汉语言文化与西方语言文化,尤其是英语语言文化之间的显著差别,往往造成我国英语教学活动的困境,很多英语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工作在这种文化差异的阻隔下很难开展。在此情形之下,互动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得整个英语学习的过程更自主、宽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互动、交流和对话而获得一种陪伴,进而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学习障碍,内在的学习热情得到极大的促进和提升。
(二)互动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借助互动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和贯彻,英语教学在对学生语言文化能力的提升方面更加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一方面,教师能够在互动教学中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内在的心理状态,同时能够让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进展更够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获得一种平等对话、多元思考的机会,进而增强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和体会,确保学生的整体的英语综合素质的全面、均衡提升。
(三)互动教学创作了更多可能性
通过互动教学,教师能够在一种更自由的、平等的环境中获取学生的学习状况、内在学习需求、精神动态等信息,通过这些关键信息的获取和搜集,教师可以在遵守英语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安排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即使这种调整只是针对某一个班级,甚至是某一个学生而言的,也是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更大自主性、创造性和可能性的开创。
三、互动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走向深化的渠道与措施
(一)注重与其他现代化教学方式的结合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带来多种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形成。互动教学要在英语教学中持续深化、发挥价值,就必须与这些新型的教学方式方法相结合,借鉴其先进经验的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取长补短,实现自身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深化。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之间围绕某一个特定的语言主题进行互动、讨论,让互动的气氛成为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提升的保障。当然,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开展,还需要教师对互动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的引导。
(二)注重互动教学标准化的探索
互动教学虽然提倡英语教学中活泼性和生动性特征的形成与保持,但是互动教学绝对不能漫无目的,围绕英语教学知识和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互动是基本条件。为实现进一步互动教学的规范化进行和高效率完成,制定互动教学的标准化体系十分关键。结合英语教学实际情况对互动教学过程的要求,制定出详细的互动教学程序和章程,并出台详细的互动教学标准化衡量指标体系,确保互动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深化和推广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查。
(三)制订互动教学学期提升计划
互动教学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深化工作绝不能沦为一句空话,也不能沦为表面功夫。从这个意义上讲,结合英语教学发展实际,制订区域性的互动教学学期提升计划十分关键。根据本学期教学对象的数量和质量,对整个学习的英语教学课时进行统计,进而制订针对性的互动教学提升计划。比如对本学习英语学习课时进行划分,明确互动教学所占课时总量;明确互动教学在学生成绩提升中贡献值所占比重等,确保该学期的互动教学学期提升计划能够分步进行,强化效果也可以具体操作。
结语
互动教学在我国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已经相对十分广泛,也对我国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切实的推动作用。为实现这种推动力的深化和优化,必须从制定互动教学开展标准、学期互动教学提升计划及与其他现代化教学方式之间的结合等方面,明确对互动教学工作的开展要求和总体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1]张留兴.互助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