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会计学学年论文

时间:2023-03-21 17:04:09

导语:在会计学学年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会计学学年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双语教学;教学目标;ACCA

财务会计双语教学是为培养国际化会计复合人才的一门会计学专业学生拓展需求类课程,需要在培养阅读专业文献和专业写作能力的同时,兼顾专业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专业术语,学习财务会计领域的理论和前沿知识,并了解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假设和原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主要是英美)财务会计理论的现状,学习并通晓西方国家财务会计的各种实务操作方法,并能用英语进行会计工作的日常交流,能读懂一般的外文专业文献。

一、西方会计教学现状

那么,在西方国家(英美),财务会计教学采用何种模式呢?笔者在分别对美国加州大学富乐敦(FULLERTEN)分校和英国龙比亚大学克雷格洛克哈特(CRAIGLOCKHART)商学院的会计相关课程进行了跟班学习后,有以下几点感悟:

1、专业方向种类繁多,但彼此差别不大

以会计学学士学位为例,专业选择就分为企业金融学方向,市场营销学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经济学方向,法律方向和创业方向六个层面。其中,企业金融学方向和人力资源方向的的主要课程为:

Napier大学会计学学士企业金融学方向和人力资源方向的的主要课程设置对比表

学位研究方向

课程

设置

会计学学士企业金融学方向

会计学学士人力资源方向

第一学年课程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商业技能》《经济学原理》《会计信息系统》 选修《市场营销学》《行为学》《创业学研究》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行为学》《经济学原理》《会计信息系统》 选修《创业学研究》《市场营销学》《跨文化与组织管理》

第二学年课程

《公司会计》《商法与公司法》《职业会计学》《财政管理》《管理科学与统计》 选修《商务会计学》《商务》或《管理挑战》

《公司会计》《商法与公司法》《职业会计学》《财政管理》《管理科学与统计》《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第三学年课程

《高阶公司报告》《高阶管理会计》《公司财务管理》《现代公司财务》选修《税务学》《管理会计学应用》《审计》《公众财政学》

《高阶公司报告》《高阶管理会计》《公司财务管理》 选修《雇佣关系管理》《人力资源发展》 选修《税务》《现代公司财务》《管理会计学应用》《税收编制与财政研究》《审计》《公众财务》

第四学年课程

论文 选修《投资管理》《当代财政问题》《全球财政市场》《货币理论与政策》 选修《国际会计》《管理会计学改革》《战略管理会计学》《企业社会责任》

《领导力的改革与创新》 论文 选修《全球雇佣实践》《当代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选修《国际会计》《当代财政问题》《管理会计学改革》《战略管理会计学》《公司管理》《投资管理》

由此可见,同一学位的不同方向所开基础专业课程基本相同,但到高年级之后逐步细分,在论文的写作方面有较大的差别。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不同决定了课程设置,论文方向,以及学生学习范畴的差别。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会计专业,基本只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和国际会计学之分,每一类学科方向的课程设置以及最终的论文选题没有太大的区别。

2、课程结构设置简单,以学生自学为主

英美大学课程每门课一般有二至三名教师共同担任。教学十三周,每周教学二小时(有的为一小时),教师辅导学习一或二小时。每门课只有一至二个大作业加一次考试。学生按要求应在三个学期内(每年三个学期)选学课程(相当于一个学期专攻三门课程)。每周总学时(包括辅导学习)在10个学时左右。教师只给大作业一个等级分,基本不详细批改。

英美教学方式以学院为范围开设课程,课程学时数少,由学生自由选择规定数目的课程学习,这是很好的教学组织方式。相比较中国的本科教学而言,中国的教育学制长,学的课程多,有些课程与所学的专业无关,学时数非常多,每一门课程都只由一门教师完成,学生习惯于听,而非自己学习思考,学习依赖性相当严重。西方的教学方法与中国的教学方法有相当大的区别,老师不会照本宣科,每周虽然只有2个小时的课堂讲授时间,但是教学速度非常快,以财务会计课程为例,一堂讲授课就涵盖了2-3个章节,一百多页的课本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基础。在西方的高等教育里面,大都是学生在课下阅读大量的书籍,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财务会计国际化培养目标

会计教学理应培养契合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准则持续趋同的客观需求,拓宽培养复合型会计国际化人才,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双语教学要求,随后又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明确将双语教学作为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项重要内容,其后在2007年陆续了鼓励双语教学的举措,即辅助教学的模式。众多高校包括我们贵州财经学院开始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选取少量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现代会计学双语),希望能提高学生掌握国际会计语言与规范的能力。

2011年,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快速发展。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会计国际化人才需求,很多高等院校积极引进了英国公认特许注册会计师(ACC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CG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IMA)、英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1MA)等办学方式,使用国外指定原版教材授课,因而,教学计划中的绝大部分必须采用双语教学。在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要的背景下,必须重构会计国际化教学目标,强调会计国际化教学是对传统会计教学的有益补充,双语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处于主导地位,财务会计双语的教学目标定为:培育学生熟练掌握国外会计处理基本规范,能够按照国际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并使用管理会计知识加以分析。

三、财务会计双语教学的准备与实践

1、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准备教学资料

通过西方会计教学的跟班学习和多年双语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最核心的问题是明确教学目标。以财务会计双语课程为例,由教师带动学生朝会计国际化视野方向进行系统的培养,最佳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通过教师串讲,案例剖析,师生互动讨论,由教师检验学生课前自学效果并解决重点疑难问题,提出系统的专业前沿理论知识。但实际过程中往往不能完全实现,因为原版教材往往阅读量很大,一些学生由于语言问题而不能坚持自学,或者虽然课前阅读了课文和相关资料但不能把握要点,致使课前预习没有实际效果而最终放弃。因而,选用合适的教材就成了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对于《财务会计双语》,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国际化的培养目标,着重于对ACCA人才的培养,所以采用BPP Learning Media编著英文原版教材《ACCA PAPER》。该教材从ACCA考试的层面系统介绍了西方会计的理论和实务操作方法,内容全面且难度适中,外语地道,语言明快流畅,学生可以领略地道的专业表达方式,了解中西方会计处理的不同,达到财务会计教学的目的,把握ACCA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拓宽国际化的视野。在中文教材上,选用了立信出版社常旭、编著的《会计专业英语》作为辅助材料,该教材采用中英文对照学习,是学生进行会计双语学习的基础材料。

2、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着重讲解重点与难点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鉴于西方的授课经验,学生的自我学习是关键。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定位学生的学习方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之后,按授课计划进度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学习资料供学生课前参考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用英文授课,在必要时以中文辅助解释,主要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加以调整。在财务会计双语教学中,笔者一般以ACCA的案例引出本专题主要内容,列出关键词并加以解释,通过例题讲解加深对学生理论的理解,提出问题让学生以习作的方式解答,着重引导学生发现重点,理解难点,掌握解题的技巧。这要求双语教师在掌控教学进度的前提下,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过程的互动,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要避免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知道听的“填鸭式”教育,使得原本能够精彩纷呈的课堂变得平淡无味,甚至成了纯粹的专业词汇学习,或者出现备课时几乎把每一句课堂用语都设计好,根本不敢多讲一句教案上没有的话,师生之间缺乏互动“默默无闻”的教学。

3、动手与动脑结合,恰当安排习题和答疑

在双语教学中,很多学生反映看得懂、听得懂,但仍不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遇到题目依旧不会做。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这些能力又不能仅依赖教师讲授达到提高,问题长期积累下来,往往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教学的恶性循环。因此,习题课和答疑课就成了重要的环节。笔者认为,习题答疑不一定完全由教师讲解,可以请一些知识掌握得好的学生在充分准备后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总结,或者由同学自由组合共同完成。形式也不一定拘泥于课堂,可以针对全班、部分同学或者个人,借助于班级公共邮箱或网络教学系统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习题一定要保持英文形式,答疑也尽量以英文形式完成,避免某些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只是等着习题答疑,降低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笔者将习作的成绩最终计入学期的总评成绩,以便将学生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理论跟实践相联系,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同类课程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校双语教学的总体质量,有效实现双语教学目标。

参考资料

[1] 于洪,周恒男.对管理会计双语教学方案的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7-28.

[2] 史艳红.解决高校双语教学中矛盾的方法与途径 [J].山西大学学报,2007(04).

[3] 李颖琦.高校双语教学实践研究[J].会计之友,2008,(1下).

第2篇

一、国际化

世界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会计的国际化。它要求各高校更新会计观念和会计专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要求培养能够通晓国际会计惯例、有熟练专业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外向型”、“高素质”成了时代的要求。

1.国内“留学”。这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一种形式,四年都在国内学习。国内大学与外国教育机构共同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引进国外教材,采用双语教学。培养学生成为掌握会计理论、方法与技能,了解国际会计发展新动向,熟悉与国际会计有关的专业知识和国际会计准则,有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英语交流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跨国公司和涉外经济部门的会计业务及管理工作的开拓型、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型专门人才。

上海财经大学先后与英国的南安普敦大学,美国的韦伯斯特大学等多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开设有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银行与国际金融、数量经济、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其中会计学专业分ACCA、CGA、美国会计三个专门方向。中外合作本科教育项目近半数课程配备双语师资力量,授课教师绝大部分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60%以上具有国外学习背景;外语听说课程全部由外籍教师授课。同时,学校还聘任了大量的外籍教师为学生讲授专业课程,目前三分之一以上的专业课程都由外籍教师授课。

2.留学直通车。2003年3月1日,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4年6月2日,教育部公布的相关实施办法规定:中国教育机构可以采取与相应层次和类别的外国教育机构共同制定教育教学计划,颁发中国学历、学位证书或者外国学历、学位证书,在中国境外实施部分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是首批与国外大学开办合作教育项目的院校之一,它的会计学专业与英国贝德福德大学合作开办。国内学习1~2年,国外学习2年,毕业时,国家统招生可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学士学位和外方合作大学学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共同举办“会计学——国际会计中澳班”。采用“3+1”的教学方式,先在国内学习三年,然后赴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再学习一年。第三学年学习由科廷科技大学和该校教师共同授课的4门课程,使用科廷科技大学的教材、英文教学和考试。第四学年,在科廷科技大学学习8门课程。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将获得科廷科技大学的学士学位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学士学位。

3.双语教学。教育部2001年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为推动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很多大学制定了具体管理办法。双语教学,是指在教材使用、课堂讲授、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同时使用英语和汉语并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教学活动。会计学专业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通晓国际会计审计准则和现代公司理财方法,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强,能熟练运用英语从事会计事务和财务管理,成为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人才。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双语教学实验班部分专业课程使用国际通用的英语原版教材,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国内会计基本理论和实务技能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国际会计审计准则,使其具备适应会计国际化环境的执业能力。该校会计学专业(双语班)开设了会计学导论、初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学、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8门双语课程,共504学时34学分。

4.语言+专业。近年来,我国的外语类大学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探索出“语言+专业”的办学模式。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外语学院等都创办了会计学专业。它们的共同点是培养掌握会计方法与理论,掌握中外会计、审计实务,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能用英语作为工作环境交流工具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北京外国语大学会计专业英语必修课有精读、听力、口语、泛读4门,共864学时48学分。还可以修英语双学位课程,内容包括英美文化与社会概况、语音、经贸英语、英美文学简介、时事英语、英语写作、英汉笔译、英汉口译、英语阅读与评论、论文写作,共576学时32学分。

二、专门化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分设十一个学科门类,管理学门类下设5个二级类,会计学是工商管理二级类的18种专业之一,代码110203。于是,各校把原来的国际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都改为会计学。但开放的会计市场需要高质量、有特色的人才。于是,有些大学走特色之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为适应会计职业化的要求,开办了会计学的若干专门化方向。

1.会计学(CPA方向)。CPA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中坚力量。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维护,需要强有力的CPA队伍。1994年,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定全国首批七所试点院校可招收CPA专业方向学生。迄今已有二十多所院校,如中央财经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

CPA课程基本上采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统编教材,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概论、审计实务、会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审计等。培养掌握CPA执业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诚信品德和熟练的会计与审计技能,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综合文化素质强的CPA执业人才。

2.会计学(CGA方向)。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成立于1908年,是经加拿大国会批准可以在加拿大执业的会计团体。1993年,为了帮助和促进会计行业在中加两国的发展,培养下一代会计师,希望他们能够达到国际标准以促进全球会计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了增加和提高协会会员的数量和质量,CGA应中国政府之邀,在加拿大国家发展署的资助下进入中国。

目前,我国已有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中华女子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等与CGA建立了合作关系。它们引进CGA部分原版英文教程,开设会计学(CGA方向)本科专业。CGA课程共18门,培训课程共14门,涉及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管理和IT等领域。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校的课程考试,成绩达到65分以上,即可获得CGA相应课程的豁免,无需参加全球考(TX1除外)。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成绩合格,可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同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PACE级和TX1的培训和全球统考,最终获得CGA资格。

3.会计学(ACCA方向)。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成立于1904年,是目前世界上领先的专业会计师团体,也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全球性专业会计师组织,目前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9.6万名学员和11.5万名会员。ACCA的宗旨是为那些愿意在财会、金融和管理领域一展宏图的能人志士,在其职业生涯的全程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机会。20世纪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的迅速发展,ACCA开始致力于发展中国事务。

目前,ACCA在我国大陆已经拥有1.7万名会员和学员。ACCA分别在上海、北京和广州设立了办事处,在全国主要城市设有20多个考点、30多个培训中心。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审计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江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开设了会计学(ACCA方向)本科专业。

4.会计学(国际会计方向)。一些大学部分引进国外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为跨国公司、涉外企业、外经贸企业、金融机构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理论、管理理论和会计理论、会计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英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国际经济与贸易知识的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

2002年,江西财经大学创办国际学院本科教学试验班。设有会计学(国际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金融学(国际金融)三个专业。国际学院在教学上有以下几个特色: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引进英文原版教材,主要专业课程用英语授课。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听到外籍教师、专家的讲课与讲座。

此外,会计学专门化方向还有上海财经大学的会计学(美国会计方向)、东华大学的会计学(涉外会计方向)、浙江财经学院的会计学(网络会计方向)等。

三、通识化

为了维护教育公平,教育行政部门禁止中小学举办各种形式的实验班。大学却大不一样,各种实验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中山大学的逸仙班、武汉大学的实验班等。这些实验班强调宽基础、多口径的通识教育,

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学生根据培养方案,学习基础课程,

三、四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较为广博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较高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适应性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种实验班有一部分学生会选择会计学专业,可以认为是会计学专业一种新的培养方式。

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于2001年启动的以老校长的名字命名的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计划,2007年9月升级为元培学院。实验班努力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具体内容包括:①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按文理两类招生入学后,主要学习通识教育选修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②自主选择课程和专业。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自由选择通识教育课和平台课,一般在第二学期末,提出专业意向申请,第三学期期末确定最终的专业方向,之后在有关院系选课,修学各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专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③学分制。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在3~6年内完成学业。④导师制。学校从各院系聘请34位资深教授作为导师,对学生进行选课、选专业、学习内容及方法、研究方向等指导。⑤学生在高年级进入专业后仍保持原有行政班级,统一由元培学院管理。

第3篇

    一 课程体系设计和实践实训设计整体思路

    1.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

    严格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主干学科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其中核心课程为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含基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统计实务模拟等),社会实践(含经济社会统计调查、统计工作实习等),科研和论文写作(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科研实践等)。专业实验包括计算机基本技能实验、统计分析应用软件实验、经济计量分析软件实验、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实验。

    2.参照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选择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财经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上海金融学院、 河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和山东工商学院)和综合类院校(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以及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作为参照院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在统计学经济统计、商务统计、金融统计方向中,财经类院校主要突出经济学课程,招生偏重理科生。综合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主要课程为理学类,招生偏重理科生。

    综上所述,经济统计学专业应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熟练掌握现代统计理论和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具有扎实的统计学、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的复合型高素质经济管理统计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外资企业和大中型公司等从事经济统计分析、管理咨询、市场调研和商务数据分析等管理工作。

    3.与学院培养方案形式统一

    新制订的培养方案和整个学院的形式保持了统一,以便于教务人员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 经济统计学培养方案专业课的设置

    经济统计学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和招收对象为理科生,设置了保险精算、金融统计和商务统计三个方向。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达到学位授予要求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由于经济统计学对统计学和经济学知识的要求较高,我们提高了课程总学分和总学时,注重主干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开课顺序和教学周学时分配,强化实训实践课程,实行理论和实践并行。

    培养方案确定了5门学科基础课程,分别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C语言程序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确定了5门专业基础课程,分别为基础会计学、经济统计学、货币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确定了9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为国民经济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金融统计学、市场调查与分析、投资学、数据挖掘。

    分设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为保险精算(开设保险学、保险统计学、利息理论、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5门课程)、金融统计(开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金融资产评估、金融工具与金融风险管理、投资组合分析 5门课程)和商务统计(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企业经营统计学、投入产出分析、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统计方法5门课程)方向。

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独立学院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在规范办学条件下,为国家培养大量合格建设者的同时,也在为如何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作为新机制、新模式的独立学院首先在专业设置上要找准切入点,要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那些专业技术性强、市场需求大的专业上。大部分独立学院都将市场需求看好的会计学专业锁定其中。诚然,好的专业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好的专业如果没有准确的专业定位其毕业生也同样缺乏市场竞争力进而影响学院的生存发展。

二、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定位

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难点不仅仅在于理论的取舍和实践的创新,而且在于学科的系统性和职业的导向性,在于如何将目标具体化。因为这类人才主要在会计工作的第一线,直接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纷复繁杂的经济业务通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转化为真实的、有用的、合法的会计信息。因而,会计的职业判断既需要会计理论的支持,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学》《审计学》等;又需要各项经济法规的支持,如关于会计主体性质的《企业法》《公司法》,关于会计主体与国家间关系的《税法》《价格法》,关于会计主体间关系的《票据法》《证券法》《合同法》,关于会计主体与其他相关利益人之间关系的《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同时还需将上述职业判断的结果转化为对内、对外会计信息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局限在理论层面。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将培养目标定位于融会计理论与会计技能于一体且“上手快、后劲足”的“会计师”型。然而,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对学生质量的评价方法主要是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其特点是“重理论、轻实务”;“重期末、轻平时”;“重记忆、轻理解”。教育理念虽然从“教学计划”转变为所谓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却忽视了用人单位的意见和会计专业团体在会计专业质量评价中的作用。因此,按照该培养方案培养出的毕业生,“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这里所说的“上”是指高层次的人才,但我们所谓的“高层次”人才,也并不高。下是指那些在基层工作的“熟练工”,也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而是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其结果导致高不成低不就(2008刘永泽、池国华)。关于我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解读有如下几种观点:有些学者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材建设,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设计“应用+技能+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张晨民、高静颖,2006);有些学者提出走主要培养服务于企业的应用型、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或“订单式”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伍自强、吴海云、魏先林,2006)。因此,笔者认为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定位应当描述为:介于学科性(或研究型)和职业技术型(或技能型)的目标之间,说白了独立学院既不是“二本”的复制品,更不是中专技校的升级版,是介于“二本”和“二专”之间,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会计学、审计学、公司理财、企业管理、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金融证券机构及政府、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应该说定位于学科型和职业技术型之间,重点突出“应用型”是符合社会分工和发展的需要,符合“三本”的自身特点(即与“教育研究型”“教学型”大学的区别),也是我国目前就业市场、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赋予独立学院的光荣使命。

三、会计学专业的培养模式

当然正确确定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基础,但是,必须找到能够适合实现该目标的人才培养途径,才能进一步发挥其专业特色的优势,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上述目标,笔者以为可突出以下几个环节:

1.重实践、精专业。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对于配合理论性教学,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实际操作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应本着以应用课程为主的原则,压缩一些理论性强、难度大、深度高的课程,如:《会计前沿理论》《国际会计》《比较会计》等,适当增加会计案例的教学内容,如:《审计案例》《财务管理案例》等。在整个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中,应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大环节,校内实训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可设置课程实训,即在每门专业课结束时进行(课程实训以手工操作为主),为此应加大相关专业课程的课时量,如“二本”的《基础会计学》为72学时,“三本”应增加到90学时(其中:讲授72学时,实训18学时),“二本”的《中级财务会计学》为90学时,“三本”应增加到144学时,且将学期课改为学年课,“二本”的《高级财务会计学》为54学时,“三本”应增加到72学时等;专业实训,即围绕整个会计专业进行(专业实训应以手工操作和会计电算化相结合);综合实训,即搭建仿真平台,针对特定的业务,每个学生模拟不同单位(如企业会计、金融部门、税务部门等)、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按具体业务的要求独立完成相关业务。校内实训通常采取在实验室模拟进行,实训设施的不足是我国高校的软肋,所以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好举办高校的现有资源,同时独立学院的特点是高价优质,因此,独立学院应抽出部分财力建设属于自己的专业实验室并配备专职实验员(也可聘请校外退休的老会计师作兼职实验员)。事实上通过以上各主要专业课程大课时量的磨合及动手能力的训练,已经做到了精专业。校外实习即指大二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大四学生的毕业实习。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办学优势,依托社会,以共建、协议等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例如,独立学院的主要投资方、大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应精心编写各环节《实训教材》及《实训指导》,合理制定各实践环节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的实施细则,并科学的安排实践教学活动,做到实践教学环节既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又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会计实践课程的的比例应当不低于课程总量的20%。打造一支能胜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坚持开门办学,例如,《审计案例》课程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主讲,《财务管理案例》课程可聘请大型企业的财务主管主讲,《会计模拟实习》课程可聘请校外退休的老会计师作兼职实验员等。

事实上会计学专业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可包括: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和创新实践教学四个模块。基础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珠算、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基本技能。专业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其内容包括:课程模拟实训,即跟随各门课进行,如《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等,每门课程均应安排模拟实训课时;专题实践教学,即为《财务案例》《审计案例》等;综合模拟实训,分为手工操作实训、会计电算化操作实训等。综合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内容包括: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创新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内容包括: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课题等。

2.宽基础、广视野。我们深刻的意识到会计专业的学生不能就会计论会计,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广度就没有深度,“广”是“深” 的基础,如果用金字塔的形状来比喻,就是没有广度就没有高度,广度是高度的基础,即立足专业,超越专业。因此,学院低年级学生基础教育主要体现一个“宽”字,力求宽而牢,通过基础课学习要让学生知识面宽,基本知识扎实;高年级学生专业课教育主要体现一个“广”字,使学生具有宽阔的专业眼界。为此,首先应拓宽学科基础课及专业课领域,如增加《国际贸易学》《金融学》《证券投资学》《人力资源会计》《环境成本概论》《税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其次应加大文化基础课及学科基础课的课时量,如《大学英语》《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普遍在“教育研究型”“教学型”大学的基础上增加18学时。

3.厚人文、高素质。应该说综合素质是创新能力之源,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素质的要求是全面的,人文素质是各类专业人才素质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人文素质的提高为前提。所谓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德、学识修养和外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一个人无论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人文素质越高,思路就越开阔,思维就越活跃,悟性能力就越强,从而创新能力也就越强。换言之,正是由于人文素质的提高,自然而然的显现出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恢弘气派。如,20世纪最为辉煌的科学大师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精通音乐,他曾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物理学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这是因为,想象力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它通过对已有的认识进行延伸、扩展,产生新的智慧的火花,因而最具创造性的思想家,往往同时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幻想家。我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也擅长音乐,率先在我国学术界倡导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研究和新学科的原创性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钱学森也曾说过:“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的艺术,因为科学中有美学。”可见,人文素质对其科学成就的取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可在独立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开设了《音乐欣赏》《美学概论》《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中国古诗词赏析》等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的课程。

4.广渠道、多证书。作为“三本”的独立学院的出路在于必须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格局和学院的自身条件出发,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学生特点,在培养层次方面进行创新,做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多证书在手,广渠道出口。本文的独立学院是特指按照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机制的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由国有高校作为举办方且经教育部予以确认的并规范办学的独立学院。因此,独立学院的招生分数线通常在“二本”分数线下20分左右,应该说对于高考来讲10-20分的差别并不能代表学生的智力水平,然而部分学生正是因为这10至20分的《数学》和《英语》差别给其考研等带来一定的障碍,学院应高度重视《高等数学》和《英语》的“教与学”,并力争免费为学生提供考研的课外辅导,确保优秀毕业生顺利考入研究生;部分学生由于《数学》、《英语》基础较差,学院可免费为学生提供《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等公务员考试的课外辅导,争取使部分毕业生考上公务员;对于少量专业课成绩优秀的学生,院方可集中进行为期1个月左右的强化培训,指导这部分学生报考注册会计师;此外,学生在大三时由院方统一联系当地财政部门,经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通过劳动部门取得《理财规划师》证书等,通过行业管理协会取得《ISO9000》等证书。这样毕业生在毕业时就可以同时拿到“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珠算等级证书”“外语等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多种证书,为大部分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基本保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特色可以概括为:强化实践训练,严管课堂教学,免费考证辅导,丰富课余文化,提高综合素质。当然,独立学院这一新生事物,由于起步较晚尚处在成长阶段,在会计学专业定位、培养模式等诸多面尚处在摸索过程中。我们深信,在新的办学机制和新的办学模式运作下独立学院的会计专业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一定会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出具有强劲市场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只要我们本着以学生为本,以质量求生存的理念,我们的道路一定会愈走愈宽。

参考文献:

[1] 张晨民,高静颖.独立学院“应用+技能+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J(.现代教育科学,2006(5).

[2] 伍自强,吴海云,魏先林.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2).

[3] 成思危.站在历史新起点开拓职教新局面[J].教育与职业,2006,(18).

[4] 戴林富,游俊.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5] 唐卫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

[6] 张宝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注重质量,规范管理,努力促进独立学院健康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5,(9).

第5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会计教育;教育国际化;策略问题

一、明确中国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和方向

经济全球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拉动了教育的国际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但作为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传统价值的责任。教育国际化是在充分考虑本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种国际上的教育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是简单的接轨。教育国际化是按照先进国家的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材建设、师资水平、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通过这种改革和开放,能够实现按照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一大批了解国际市场、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贸易规则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明确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既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是通过国际交流来提高本国高等会计教育的水平,使之能被国际社会承认和接受。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够提升教育的互补性,并有利于推动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能够自觉地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上主动调整并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阎达五,2000)。

我国向教育国际化靠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本国的教育事业,使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是一种促进本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手段。教育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武器,又可能受伤。为避免受伤,就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好国际化和民族化的关系

教育上的国际化与民族化的矛盾,虽然存在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但并不是不能沟通协调的,而是可以通过交流增进了解达到共识的。这里需要正确认识中国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的使命。教育国际化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结合本国国情,吸纳和借鉴国际上优秀和通用的科技文明成果,对国内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和优化的过程。因此,会计教育的国际化必须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与教育改革的长远规划相统一、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相联系、与各学校自身的发展规划和培养目标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以本民族文化背景为基础,超越国家范畴,实行人才教育培养的国际化。

(二)要处理好学习和借鉴的关系

学习是吸纳和分析,不是简单地模仿或照搬;借鉴是吸收和扬弃,不是全盘西化。在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它带来的有利机遇,积极消除它的不利影响。针对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针对中国市场经济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贯彻洋为中用的原则。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高等会计教育的办学经验和成熟的教学方式、教学成果及教学资源运用的能力,弄清楚我们与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教育规格上的差距,进而改善我们的教学条件,提升教育水准,参与教育和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

对教育国际化必须要有一个正确认识,首先,它是一种平等的、双向的交流过程,而不是单向的依附流,如果在交流中没有平等做支撑的话,这样的交流应该予以放弃。其次,要注意所有的国际交流一般都是有代价的,只不过这种代价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在交流中没有免费的午餐。所以,在国际交流中要懂得计算交易成本,要用价值标准衡量所要实施的交流是否物有所值,应当避免盲目崇拜。同时,在国际交流中也应计算提供服务应收取的报酬。在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应当从容对待,不卑不亢,这才是我们应持有的态度。

二、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应对策略

(一)确定国际化理念,对教材、课程实施改革,加快课程建设步伐

课程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只有课程实现了国际化,在客观上才具备了人才培养的条件。设计国际化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在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中,具备适应生活和工作的基本能力。课程国际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与培养目标相贯通的基础建设,它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特点,对教材内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课程开发中可以由国内的几所高等院校共同设计开发,并实现资源共享。在教材管理上,应采取评估和专家认定方式确定课堂教材,并且要求教材有更新换代的时间,以便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作为会计学科,由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进入中国比较早,中外办学开展的也比较早,课程国际化的建设程度相对比其他学科也早很多,目前,一些重点大学已开始双语教学,选用的教材基本是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但从全国的角度看发展非常不平衡,有一些学校不仅不加速教材的更新,不选用优秀教材,反而是几年一贯制使用自编教材,如果自编教材可用也行,实际上很多自编教材内容陈旧落后,甚至有的教材错误百出,这种现状必须进行改革。所以,教育国际化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实施,它所贯彻的精神是围绕学生的成长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尤其是教学中采用的教材,必须是先进知识的载体,必须是密集的、有用的信息流。

各个学校通过优秀教材的选用,能够实现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达到培养标准的统一。通过课程与教材的统一,便于消除与国外教育水平的差距,能够加快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学分、学历和学位方面的相互承认和资格认证等。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育国际化的关键因素是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即具有能够讲授各类国际水平课程的教师队伍。作为大学教师,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高深学问的研究者。通过他们的劳动能够使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后继有人。但教师队伍的成长不能一蹴而就,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使教师队伍快速成长,必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合作办学、互派访问学者、开展项目合作、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多种渠道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行多种方式的人才培养。通过这种交流与合作,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科技知识及传授知识的手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高效率的管理学校的模式,使师资队伍的能力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实现同步。

另外,还要加强对青年教师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很多青年教师阅历非常简单,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任何社会实践,从课本上拷贝下来的知识有时难以自圆其说。更多情况下是不知道实际工作中是怎样干的,不能解释程序中的合理连接。因此,应鼓励教师到实践中去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当建立教师进修和培养计划,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形式、不同途径的培养和培训工作,这也是提高教师基本素质的重要内容。

(三)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是会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应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化,由单向交流向多向交流转化。采取的主要措施应包括: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环节的互动功能

中国的会计改革变化很大,如果用正常的课堂讲授,很多问题难以全面阐述和介绍到,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其他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将大量信息在课堂滚动传播或通过网上公布,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实现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同时,通过网上的答疑、讨论、测试、意见反馈等,可以实现教学中的互动链接,使教学方式更加生动灵活。

.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既能够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能,并具有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功能。设计典型的会计教学案例,进行理论分析和系统说明,这在中国高等会计教育领域是一种重要的尝试和改革措施,它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熟悉各种分析方法。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从被动听讲变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指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所形成的一种共识。教育的功能就是传输知识和培养能力,而且高等会计教育还应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应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知识层出不穷,我们不可能在学校将工作所需的知识全部学到,一般只能领略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并使其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即学校的教育重心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进行转换,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领悟新方法的能力,学生只有拥有了学习能力才能把握掌握知识的主动权,所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今天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这正如“国际会计公司”在1989年的白皮书中所指出的:“必须把重点放在培养全面能力上,只有这样才能支持一个人一生在执业上的成功。”除学习能力需要培养外,作为会计专业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应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必须主动配合,否则很难将老师的讲授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四)加强会计实践教学管理,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会计人才

会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管理活动,它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各种专业行为规范,实践能力的提升是要通过会计实践教学来完成。对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可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在大二学年结束后,用一周时间进行实习。此阶段的实习,重点是对会计处理流程的了解和熟悉,通过实习应全面掌握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并能正确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日常的会计处理。第二阶段,在大三学年结束后,用两周时间进行综合实验。综合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受到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阶段的实验在会计模拟实验室完成。会计实验资料应全部是企业仿真的信息数据,实验内容应包括会计、财务管理、税收、成本管理会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实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公司制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能够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经济业务事项,在此基础上能够进行基本的数据分析。第三阶段,在大四学年最后学期进行,以校外毕业实习为主,并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研究训练,以便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以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建立科学的会计教育评价体系

我国高等会计教育改革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会计教育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够实现会计教育管理的量化考核,以便突出体现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综合水平。建立高等会计教育的评价体系,其意义主要是:一是可以向社会传达学生能力的信号,通过能力形成和分解的量化指标,能够比较真实地概括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学校的培养方式,对于用人单位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学生的能力状况,一般可以准确地判断用人的取舍。二是通过会计教育评价体系,可以综合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情况,相关的评价指标可以与国内、国外相同专业进行比较,并能准确地判断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通过这些信息的提供便于衡量与国外名牌学校的差距,也有利于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三是建立会计教育评价体系,引入竞争机制。教育评价指标是会计教育的评价标准,它能够发挥指挥棒的作用,指引教师实施自身提高和自身修炼工程,并且在工作中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式,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评价体系的内容,包括各种评价指标和评价指标的评价说明。评价指标的结构,应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类,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核心,素质是综合。课程设置是知识形成的主要途径,又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因此,对知识的考核实际上就应是对各门课程的考核,在考核中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传统的考核标准,主要是通过考试方式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种考核方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还应实行学年综合能力测评,根据学年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综合测试实施学年的综合考评。学年的综合测试是一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检验,主要从综合能力的角度进行出题。通过这种综合测试,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的思维方式,并在不同的学年逐步提高测评的要求,使能力的培养逐步升级。除此之外,还应通过学年实习、案例教学、案例策划、小组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一定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很多东西还需要进行广泛调查和系统研究,所以,这里只是提出一些基本设想,还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

另外,在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还应建立严格的课程评价管理制度,借助于这种制度定期对会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和纠正课程设置中的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达到自我改错、自我纠偏的目的,这是推动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阎达五.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王一兵.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3]项贤明.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主体与我国教育改革走向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4).

第6篇

关键词:资产评估;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20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会计制度的改革,资产评估业务也迅猛增加,对此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出现很大缺口,资产评估专业应运而生,它以会计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利用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逐步从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中脱离,根据其资产评估行业特点自成一套专门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独立成为一个应用性、综合性极强的专业。

一、目前我国资产评估教学中的问题

我国资产评估专业发展起步较晚,在教学内容上大多引用国外的理论和方法,而自成理论方法体系并不完善,在教学培养目标、教材和教法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这导致了该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并不能真正适应企业的需求。

(一)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模糊。国家教育部对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必须具备经济、管理、法律、资产评估等方面的知识,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能在政府资产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或企业单位、金融证券投资公司、房地产开发机构等从事资产管理及财务税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生通过学校教学培养应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资产评估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关资产评估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资产评估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内外关于资产评估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和国际惯例、了解资产评估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批判思维、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等六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些要求是针对全国所有开设资产评估专业的高等院校提出的,对于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要求过于笼统,既没有突出资产评估的专业特色,也没有体现出地域性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从而导致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都是单一的以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科目为主干课程,较少依据当地经济发展和自身优势开设特色课程,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个性和形成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要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大多数高校资产评估专业在课程设置时都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而真正得以实现的仅体现在理论教学方面,对于实践教学部分仍局限于案例教学、分组讨论等校内的简单模式,毕业实习只需提交一份实习报,并没有真正的对学生的实践情况给予跟踪评价,导致学生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毕业之后不能立即上岗。而目前用人单位对应聘的人员要求至少有一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特别青睐持有注册资产评估师或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土地估价师的应聘人员,一般都会对有评估师资格者的人优先考虑。部分高校意识到用人单位的需求,单一的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开设课程,致使高校教育流于培训教育形式,但是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考试要求参考人员必须具备相关5年工作经验,所以在校大学生不能参加专业资格考试,这些规定使应届大学毕业生进入两难的境地,给就业进一步带来了难度,如何调节这一矛盾正是现在高校资产评估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缺少真正适用于教学的教材。目前,资产评估专业教材大体分为两类:一种是针对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考试用书,一种是作为高校资产评估专业用书。第一类教材侧重应试教育,主要围绕5门考试科目选用教材,并没有把资产评估作为一门专业来培养学生,导致学生不能从根本上了解资产评估这一学科的发展、造成理论基础的薄弱,这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和资产评估行业未来的发展都带来不利影响;第二类教材就比较繁杂,不同的版本也很多,缺乏统一的理论思路和方法模式,部分教材还存在内容不完整、方法公式错误等问题,而配套的习题案例都是以注册资产评估师练习册为主,并没有适用于教材内容的学生用配套习题,实训教材更是少之又少。

(四)教学方式方法模式单一。资产评估专业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结合随堂的练习为辅。课堂教学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难免枯燥乏味,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改革建议

要想改变资产评估教学的现状,关键是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实践教学方法、改变资产评估教学模式角度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着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资产评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培养的本科学生不但应该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以就业为导向,紧贴区域经济发展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人才的需求,结合各高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既要考虑资产评估与管理的学科特点,夯实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教育,同时又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第一、第二学年注重专业基础教育,在大学第三学年进行专业个性化培养,为学生量身订做反映自己核心竞争力的职业技能课程,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大学第四学年将学生推荐给适用的企业进行实习,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在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同时,结合本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能够较好地提升个人能力,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与素养和宽厚、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及技能,不仅系统掌握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资产评估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与技术、熟悉中国资产评估工作的政策、法规及国际惯例与准则;还要具有本学科领域较强的信息检索、搜集、识别、判断和利用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决策的能力。

(二)调整课程结构,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在课程设置上,转变资产评估仅仅围绕建筑工程评估、机器设备评估、无形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的传统内容教育思路,进一步拓展课程范围,增加金融资产评估、旧机动车评估、税基评估、矿业权评估、珠宝鉴定等资产评估专业课程。可以在大学第一学年开设《经济学》、《管理学》、《外语》、《计算机》、《法律》等学科基础课程;在大学第二学年先后开设《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资产评估原理》、《国际评估准则》、《国有资产管理》、《机械设备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增加课内实验教学比例;在大学第三学年开设《房地产估价》、《无形资产评估》、《机械设备评估》、《企业价值评估》、《珠宝鉴定》、《证券评估》等有针对方向的专业课程,部分课程可以作为专项实训课程,在校内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在大学第四学年坚强学生参与实践能力,鼓励并推荐学生到注册资产评估事务所、金融证券企业、资产鉴定拍卖行业去实习。真正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认真研究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的内容、途径与方式,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对课内实验、实习与实训、社会调查、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合理配置实践教学资源,科学规划实践教学活动,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引入企业共同建立实验基地,构建符合各学科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鼓励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编著有针对性的实用性教材。组建教材编写小组,鼓励多年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和具有多年资产评估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教材的编著工作,形成一套适用经济发展及高校教学使用的统编教材。虽然资产评估专业教材比较繁杂,但是资产评估基本理论方面的主要内容无外乎有三部分: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评估程序;资产评估基本方法在不同类型评估客体的应用;资产评估报告、资产评估行业的管理及评估准则等内容。传统教材编排是以资产评估三种基本方法的基础,围绕资产评估评估客体(如:机器设备、房地产、无形资产、企业价值、资源资产等)进行专项评估。由于资产评估客体较多、差异性也很大,仅局限三种评估方法通用于各种评估客体在运用上有些牵强,同时因为方法的重复也会使学生觉得内容枯燥。将资产评估理论和应用进行分离,是目前资产评估专业教材编写的一大挑战,将资产评估教材分成资产评估原理和资产评估应用两大系列。资产评估原理系列主要由资产评估的历史沿革、形成发展、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评估程序、法律法规准则等部分构成;资产评估应用系列根据不同的评估客体各自独立成书,方法的应用应根据三大基本方法和各客体的特点选择派生出具体的评估应用方法,还包括资产评估报告的撰写等教材。为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需编写适合高校校内实习的资产评估实训教材、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的模拟情境案例汇编、资产评估软件的配套说明教程等等。

(四)转变传统教学思路,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在完善资产评估教材和课程设置的前提下,改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将专业知识传授学生,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增加学生动手、动脑、团队合作的能力。针对专业教材和课程改革的思路,对于基础理论知识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专业基础知识可以采用课堂教学加校内模拟实训的形式进行,建立校内实验室,如:财务管理、证券投资等课程可以应用EXCEL软件进行实务操作;对于专业课程采用实验室教学和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的形式进行,如各专项资产评估可以应用资产评估软件进行案例教学,房地产估价和珠宝鉴定课程可以在夯实理论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真正到相关企业完成案例资料搜集、评估、分析、撰写评估报告等工作。同时,做好各类不同课程的考评标准系统,基础理论课程采用期末笔试加平时成绩的评价方式;专业基础课程采用笔试加实习成绩的评价方式;专业课程采用案例分析的评价方式;专项评估课程采用分组合作综合评价的方式。

总之,资产评估教学改革应致力于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厚基础、精操作、懂创新、重团结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以会计为基础,经管交融、文理渗透,突出资产评估专业特色,培养学生掌握资产评估方向的主要理论和方法,能够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灵活处理日常业务,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毕业后,能够在会计师事务所、中小企业内部评估部门、评估咨询公司、金融机构和其他资产评估相关部门工作,进一步促进资产评估行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友梅.关于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会计之友,2007.3.

第7篇

关键词:招生模式;教学改革;大类招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064-02

一、序言

2007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质量工程)明确提出,高等院校应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工程的实施使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再次成为社会争议的焦点。在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低迷的形势下[1],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为此,各级政府也积极探索缓解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举措,如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等。然而,上述举措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要解决我国当前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关键在于化解当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针对该问题,教育界出现了“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争论,并且近年来这一争论愈演愈烈。这一问题反映出教育界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本质还没有完全理解,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针对我国本科的教学改革,通过分析高等院校招生模式的变化,以管理学科为例,探讨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改革方向。

二、我国本科专业招生模式的发展

我国的近代高等教育起源于。当时的大学充分借鉴西方大学的教育教学经验,采用通识教育的模式。如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和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都主张“沟通文理”、“通识为本”、“专识为末”[2]。

1951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标志着我国高等院校院系大调整的开始。这次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通过划分系和专业的方式强调专业化教育。专才培养模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但基本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一大批专门化人才,对我国“工业兴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1979年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科研工作会议,引发了教育界对“通才”和“专才”的大讨论。到21世纪,为响应“强化基础、淡化专业”的教学改革方针,大类招生作为实施“通才”的基础在部分院校开始实施,很多重点高校开始在部分学科推行“2+2”的大类招生模式。所谓“2+2”,指前4个学期按大类进行通识教育,在第5学期进行专业分流,然后再进行专业教育。近年来,随着教育界对“大类招生、通才教育”认识的深入,部分高校提出了一些新的培养模式,如“2+4+X”的招生培养模式、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及“书院制”等。

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及历史原因,我国的管理学科直到1984年才恢复招生。虽然我国的管理学科及专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也是较早开展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探索的学科。通识教育作为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模式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但近年来,部分院校受到就业压力、专业分流人数不均衡等的影响,开始回归按专业招生的模式,这反映出当前管理学科通识教育的模式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三、大类招生的优势及暴漏出的人才培养问题

(一)大类招生的优势

大类招生是为了适应通识教育培养模式而采取的举措,目的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相对于以专才教育为目的的按专业招生,大类招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减少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大多数高考考试在选择专业填报志愿时,都不清清楚专业具体的培养方案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学生的专业选择就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在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首先经过1~2年的通识教育,因此对培养计划及未来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进行专业选择,能够降低了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更加符合大学培养人才的理念。大学人才培养的本质在于学生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及综合素养的培养。首先应强调人格和价值观的塑造,其次通过现有知识的传输和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而不是通过特定知识的灌输把学生训练成专业化的工具。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知识呈井喷式增长,因此创新性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尤为重要。大类招生、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能够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基础支持,通过专业的交叉和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更加符合大学培养人才的理念。

3.有利于学科资源的整合优化。大类招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专业细化带来的教学资源重复的弊端,有利于在一个学科门类下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如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和财务管理方向分别设置会计系和财务金融两个系,两个系针对各自的专业都配备了基础会计、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教师,导致教师资源的严重浪费。而这两个专业由于受到总体教师规模的限制,短期内难以招聘能讲授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通过大类招生、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至少可以在通识教育阶段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如课程模块、师资、教学设备等资源),也使得专业化培养阶段教学资源的配置更加游刃有余。

(二)大类招生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类招生具有一系列的先天优势,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很多高校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类招生加剧了专业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在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分流大多完全取决于学生个人意愿,因此可能会导致大多数学生选择所谓的优势专业或容易就业的专业,加剧了专业间的结构性矛盾。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4年以前一直按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但2010级本科生在专业分流时,668名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会计学,选择电子商务专业的只有3个,选择工商管理专业的只有13个。这种专业结构,导致学员教学资源的严重失衡。

2.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没有体现大类招生、通识教育的原则。大类招生与按专业招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招生方式上,更大的区别则在于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体系的制定等方面。当前很多院校采取了按大类招生的模式,但并没有制定出适合通识教育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造成专业分流时学生对要选择的专业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只能凭感觉、参考往届学生的就业等信息选择专业。

3.对教学管理、考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类招生、通识教育由于前1~2年采用通才培养模式,使得教学工作跨越了不同的院系,因此对院系间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不同的院系对课程设置、教学进度、学生考核等方面都要协调一致。此外,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四、大类招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要求

在培养方案上,大类招生、通才教育的核心在于既突出厚基础,又不失专业。因此,“基础+专业”的培养方案是大类招生人才培养的关键。所谓“基础”,指的是在通识教育阶段应注重学生人文、社会和自然三个领域知识的传授,为学生人格的塑造、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所谓“专业”,指的是既要在通识教育阶段融入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模块,又要在专业分流后通过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及专业技能培训等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能力培养,注重教学与科研相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转变为从学生角度出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将以往完成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思想转变为夯实学生基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设置满足复合型、创新型、宽口径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块,突出基础和能力的培养,就要满足学生就业的知识需求,又要为学生深造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二)对教学管理和教师队伍的要求

在教学管理方面,大类招生、通识教育由于涉及到多个院系和专业,因此在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多个环节需要加强院系及专业间的沟通和协调,保障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具体管理过程中:(1)改变以往以专业或系(所)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由院级教务中心统一对教学工作进行管理、统一配备教学资源。(2)改变单纯“学年制”的管理模式,代之以“学分+学年”的综合管理模式[3]。(3)改变以往以专业、行政班级为单位的班主任负责制,代之以学院统一管理、“辅导员+导师”责任制。(4)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局限在课程成绩上,而应包括课程成绩、专业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对师资进行优化配置,避免师资的浪费,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不仅包括教师的专业能力,更包括人文素养和社会学知识),培养能胜任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此外,要改变以往教师单纯授课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环节师生的共同参与,开展以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特征的现代教学模式[4]。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可以综科采用课程论文、案例讨论、项目作业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刘道玉.伦大学本科培养人才的模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

第8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创新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般认为,对于“创新”的研究始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熊彼特(1921,1934,1942)。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将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英国学者弗里曼(1987)将创新概念扩大到包括发明、创新和创新的扩散三重概念,将创新分为渐进式创新、突变式创新、新技术体系和新技术经济范式。而最新的理论研究认为,创新是新的生产要素的创新,更为重要的是依靠无形要素实现要素的新组合。依据这一理论,知识和人力资本成为创新的基础,特别强调人力资本对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在这一理论背景下,创新教育就应当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培养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服务于社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也是高校生命力和发展力的关键所在。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创新教育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势,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具体地说,经济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树立以下几方面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是因材施教。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要求,分类培养,突出个性,全面发展。强调通识教育,强化学科专业基础,倡导自主发展,形成学术导向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轨制”发展目标模式,进行分层分类教学。

二是学思结合。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就会为书本所累,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从而为书本表象所迷惑而不得其解。知识是静态的,要提倡学生学会思考、深入思考,在思考中将知识转化为素质和能力。

三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即不仅要认识(“知”),更应当实践(“行”),唯有把“知”与“行”统一起来,方能称其为“善”。在传统经济学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知行分离”现象,理论经济学被讥讽为“黑板上的经济学”。要对此认真反思,反复探索,努力克服“知行分离”教育观,按照“理论有用、实践为重”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帮助学生从书本和课堂中解放出来。

四是开放融合。所谓开放,指经济学教育要广泛吸取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教育思想、理论与方法,为我所用。所谓融合,包括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融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教学和科研的融合,不同学科和知识体系的融合等。

二、基于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分层分类的教育体系下,地方院校的经济学类专业面临着来自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两方面的压力:如何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条件,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自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确立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

在分层分类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作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地方财经类大学,既不能像综合性重点大学那样,完全按照精英教育的模式培养学科学术型人才,也不能像职业技术学院那样,一味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实务操作型人才;而应当综合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两方面的特点和优势,走符合自身实际又具有学科特色的发展道路,即按照“打好宽厚基础、全面增强素质,通过交叉复合、培养知识迁移与转换能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努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经济学人才。

具体地说,要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要求的基础上,实行分类分层次培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学生入学后前两年按学科大类完全打通培养,以夯实基础;两年后根据学生个人特长、兴趣和未来就业取向,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分别允许学生在院系专业组内、学科大类内、经济管理类之间以及在全校范围内选择专业,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选择空间。根据经济学的特点,形成以学术创新为导向的理论经济学学术人才培养方向和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商务应用经济学人才培养方向。对不同学生开出不同的“菜单”,因势利导地进行分层分类教学:对渴望继续深造、准备考研出国的学生,安排的课程侧重于理论基础、方法原理、学科发展的深入研究;对毕业后直接进入就业市场的学生,安排的课程注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在教学中着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学生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努力提高就业层次。

三、基于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夯实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知识基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知识和素质结构的内在要求。为此,南京财经大学的具体做法是,推行“2+2”培养模式,建立“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即:前两年按照学科大类完全打通培养,建立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四位一体”的经济学大类基础教育平台,夯实学科基础;后两年分别建立专业课程模块,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和志趣进入不同专业课程模块学习,分别由模块所在的专业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完成相关培养过程。

1.按照“通、宽、厚、透”要求搭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

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在本科教育阶段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精品课程,推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经济管理等专业知识之间的融合贯通,贯彻“通、宽、厚、透”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提供科学方法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综合素养类基础知识。

2.按照“分类教学”要求搭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大学英语继续实施“1+1”教学改革,提升平台,优化模块,不断探索与专业教学的有效衔接。第一学年完成四级英语和六级英语的学习与训练任务,第二学年停开原普通大学英语课程,代之以各种模块选修课。数学公共基础课坚持分层分类教学,根据不同要求,制定相应标准,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较高平台;为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符合经济学类专业数学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平台,分别编班组织教学。计算机公共课实行统一目标下的多维度考核,适应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大学语文着力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

3.按照“交叉融合”要求搭建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由学科大类共同的基础课程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构成。专业基础课程由若干门理论经济学课程、应用经济学课程和管理学课程组成,由学生在一、二学年中完成学习任务。除了包括教育部第一届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年确定经济学

类专业8门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和统计学)外,增加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等管理学类课程。

4.按照“一体化”要求搭建实验实践教学平台

实验实践教学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贯彻“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实验教学包括课程型实验、专业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三大类型。课程型实验是理论课程中的单项实验,旨在加深学生对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专业型实验是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开设的专业技能综合性实验教学课程,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综合型实验旨在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实践教学包括:认知性实践、文献综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寻求新理论,探索新方法,在实践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进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实际培养和全面提升。

5.按照“主、精、特、复”要求建立专业课程模块

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中,前两年搭建基础教育总平台,后两年分别建立经济理论与方法、经济应用与实务等专业课程“模块”,学生可分别选择进入不同专业课程模块学习,分别由模块所在的专业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完成相关培养过程。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专业主干课是专业所特有的、在自己特定领域和学科向纵深发展的专门化课程,专业选修课则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在专业上继续拓展和延伸。为了加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要强调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这两大理论经济学课程的重要基础地位和作用,《资本论》导读、中级微观和中级宏观等提高内容都应是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6.按照文化传承创新要求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的一体化

我校强调“三商”(智商、情商、灵商)并举、“五能”(外语、计算机、沟通、写作、专业技能)并重、“四学会”(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以“挑战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重点,以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体和高水平社团建设为主体,以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学生的创新技能培养。

四、基于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

贯彻“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从过去的“以知识为中心”转变成“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过程,把传统固定的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学互动的选择性过程,把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全面引入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引入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改变过去落后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入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全面改造传统经济学学科专业,改造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实现经济学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和经济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引入本科生导师制度和助教制度,使教师更好地对学生因材施教,进一步加强专业指导和学术引导。例如,引入助教之后,师生可以就某一问题以讨论、角色扮演、论坛等多种形式进行探讨,形成“边干边学”的有效学习路径,让学生在参与中形成创新思维并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基于创新教育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改变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僵化教育教学评价体系,鼓励教师把创新方法、创新精神融于课堂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创新。

第9篇

Exploring New Local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Carrying out Double Degree in Educational Work

――Take Xi'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NG Zhihua, QIN Ling, BAO Feng, WANG Yali

(Xi'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5)

Abstract New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local institutions to carry out application-oriented dual Bachelor of Education necessity, feasibility and safeguard measures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 and a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for example, to carry out a double degree education inquiry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ool'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orientation, promoting local content development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distinction significance.

Key words double degree; talent training; exploration

双学士学位教育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并在其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自1983年起试行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国内外双学士学位教育是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国830多所普通本科高校中有310余所为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约占37%,我省该项比率为34%,新建本科院校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文理学院就是其中之一。能否在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开展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进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特色彰显的有益探索?2012年8月至2013年3月间,我们调研省内外高校16所,在4所院校展开个案研究,组织专家进行专题论证,结论是肯定的。

1 开展双学士学位教育的必要性

1.1 开展双学士学位教育顺应了国家提升本科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作出了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高教[2011]6号),强调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2012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并决定实施“2011计划”。《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要求各高校必须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贯彻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支持试点学院改革探索”。而选择双学士学位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地方应用型本科培养质量提高的突破口,正是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客观要求。

1.2 双学士学位教育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发展的内在需求

找准定位并开拓发展空间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探索的重点。选择实施双学士学位教育其意义则表现为三个有利于:一是能够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地方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使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成才途径。二是彰显学科专业特色,有利于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对接地方产业,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要求和学校实际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引导相关专业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使学科和专业建设得到优化和特色发展。三是突出学校办学定位,有利于培养质量的提升。与名牌、老牌高校在相同专业学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寻求差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凸显应用型,面向业界需求搭建产学平台,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西安文理学院2011年通过合格评估,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学校把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彰显特色作为内涵发展的核心,2013年全面实施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为目标的“513工程”,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创特争优。

1.3 双学士学位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及创业就业能力提升的合理诉求

据调查:近年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的选择参加省内部分高校设置的跨专业辅修课程学习班,有的参加远程跨专业辅修学习的教育形式,有的参加跨专业自学考试取得相关学历证明等,许多学生专门到学校二级学院和相关管理职能部门表达自己在校期间修读辅修专业的强烈愿望,希望学校创新培养模式,开展辅修制专业人才培养,这样他们在校期间在主修专业学习的同时对另一个专业领域也能有深入的学习,使其成为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仅为其择业创业的竞争增添成功的“砝码”,更为入职后的晋升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的双学士学位教育,能够达到开阔学生专业视野、强化综合素质、提升创新能力的目的,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利益诉求。

2 开展双学士学位教育的可行性

2.1 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显著增强为双学士学位教育提供充分条件

升本十年,西安文理学院在凝心聚力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不懈奋斗过程中,由2004年的7个学科门类、18个本科专业、3个学士学位授予权专业,拓展到9个学科门类、39个本科专业、31个学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从空白到实现全覆盖;办学规模由2004年的8000人扩大到现有的13000余人;硕士学位以上专任教师比例由26%提升至59%;学校占地面积由原来的658亩增至740余亩,新增建筑面积近10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原来的不到3000万元增加到9000余万元;图书资料较2004年增加近一倍,达到120余万册。学校各项办学指标及办学质量大幅跃升,呈现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省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教学经费的投入,特别是本科生每年生均不少于12000元等的教育经费保障,为双学士学位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客观条件和育人环境。

2.2 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路径探索的显著成果为双学士学位教育奠定扎实基础

多年来,西安文理学院不懈进行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路径选择和实践,形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一统二重三向四化”的多路径探索成果:一统即高举应用型大旗,明确应用型本科办学思路;二重即把握学生教师两个重点,突出两个主体;三向是面向社会、面向业界、面向职业,开放办学,服务地方;四化是实践教学体系化、教学管理精细化、质量保障自觉化、学生成才个性化。特别是探索多层次、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构建了“分段式”培养模式,采用3+1、2+2或1+2+1等多种学程;二是积极尝试“校企合作”,根据行业发展需要设置课程体系,面向行业培养专业人才。实施“3+1”培养模式;三是“订单式”培养模式,与公司、酒店合作进行“订单式”教育。四是尝试“联合培养”模式,与省内外、国(境)外高校合作办学,特别是拓展了国际合作育人新渠道。通过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多路径创新实践,保障并提高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参加国家及省级“双创”、“双基”等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种类多、获奖率高。近年来学校多次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励,2013年荣获一等奖。

2.3 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办学条件具有承担辅修专业人才培养的实力

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西安文理学院以“文理为基、工管为重”的学科专业定位,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管理学及其所属市场营销、会计学、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完全满足辅修人才培养要求。学校管理学相关专业分属的商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102名专任教师中,教授12人、副教授41人,中高级职称占95.1%;75%以上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管理学学科背景教师80人,占78.43%。其中有省级教学名师和师德标兵、市突出贡献专家、校级教学标兵及教学新星、双师型教师等。近三年332篇,其中核心93篇,主编各类教材9部,承担国家省市级课题91项,《西安大遗址旅游容量的优化调控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为省级教改项目,科研支撑教学并彰显地方性、应用型办学特色。现代化的管理学实验教学仪器完备,有ERP综合实训室、旅游管理信息模拟实验室等10余个,在北京、南京等地稳定的实习基地17个,承担各类实验项目66个。

2.4 具有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及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

在省内外开展双学士学位教育高校的广泛调研基础上,拟制了《西安文理学院双学士学位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和学校管理学科所属专业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相关规定,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与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修业年限、授予学位等要素齐全,同时力求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发展特点、教学及学生管理实际,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可行。《办法》切合学校学科专业定位和专业建设实际,明确了培养方案与教学要求、修读条件与审批程序、教学形式与管理、学籍与成绩管理、学位授予与证书发放等方面的双学士学位教育的教学规范和培养要求,规则明晰,指导性强,是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质量的制度保证。

3 开展双学士学位教育的保障措施

3.1 健全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将为双学士学位教育实施提供根本保证

学校在制定、实施《办法》及管理学所属4个专业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方案后,还应出台《双学士学位辅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双学士学位辅修专业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等,作为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同时,成立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工作领导机构,由主管校领导牵头,统领教务处、学位办公室、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和相关学院,积极探索以二级学院为主体的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全面促进双学士学位教育工作的目标实现。

3.2 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是双学士学位教育实施的有效举措

给予双学士学位教育工作开展充分的政策支持和保障,设立专项资金,按学年划拨专项经费,给予引导性和奖励性支持。强化管理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以管理学科相关专业建设为龙头,经费划拨、设备投入、师资队伍等优先保障;承担双学士学位辅修人才培养工作的学院对教师的聘用、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赋予相对自主权;承担辅修专业课程的教师每节课的课时费应不低于学校当年课时费最高标准;在周末、节假日或寒暑假参与教学和管理的人员应发放误餐费、车贴和劳务费;引入激励淘汰机制,奖励发生费用从双学士学位教育专项资金中列支。

3.3 加强质量监控是双学士学位教育实施的有力保障

学校要注重对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的全程监控,重点着力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双学士学位辅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监测,主要监控点确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学分学位要求等;二是对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主要监控点为辅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教材的选用、师资的配备、课堂及实践性环节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实践、考核评价方式和试卷及论文质量等;三是对辅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主要监控点设为课程合格率、各项竞赛获奖率、学位率、就业率等项目。同时,加强教学质量管理,通过日常和定期教学检查、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状态数据等,形成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闭环监控体系。探索行之有效的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良性运行机制,实行学业中期考核动态管理,引入淘汰制,使学生进退有序,有效促进双学士学位辅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