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4:12
导语:在成本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选题依据、意义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理论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成本管理是为解决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存在的,成本管理理论得以存在和不断发展这一事实本身也印证了成本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对企业起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富铁轨枕有限公司节约劳动耗费,增加生产,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盈利。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保障。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在成本管理问题上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成本管理信息有用性和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拓展成本管理功能、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方面,特别是作业成本的应用和结合ERP的实施对成本管理的创新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英国教授罗宾-库珀(RobinGooperand)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度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全面引入作业成本法,关注企业竞争地位和竞争对手动向的变化,从而构成了一种崭新的会计岗位--战略管理会计。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成本管理的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开始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及其竞争情报的应用等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划。这种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是从事物的最初点开始,实施充分透彻的成本信息分析,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比较,来设计产品的成本,从而使成本达到最低,其本质是一种对企业未来的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国内:国有企业的成本预算内容不全面,不能发挥预算在成本管理中的指导作用。成本管理比较单一。成本管理的内容由产品成本逐渐向企业成本和战略成本管理发展,理论研究者和企业也在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办法
研究内容:从富铁轨枕社会成本分析入手,针对富铁轨枕存在的成本管理的问题,找出影响富铁轨枕的成本管理的因素,并进行整理,结合理论所学和相关文献的理论支承,提出解决富铁轨枕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拟采取的办法:实地调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归纳分析、规范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及解决办法
难点:成本数据的失真,由于成本核算技术问题可能会导致相关数据偏离真实值。
解决:技术分析与逻辑分析,实地调查。
五、论文工作日程安排
第六周至第七周开题报告准备及开题答辩
第八周至第十周撰写论文提纲整理资料外文译文
第十一周论文初稿
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论文修改
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论文定稿、答辩准备
第十六周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冉秋红。战略成本管理的观念、方法与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1,(05)。
[2]于婕。基于客户价值创造的营销成本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
[3]张智洪。战略成本会计在黑龙江省制造业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4]韦德洪,王珊珊。成本管理系统的柔性研究[J].会计之友(下),2015,(01)。
[5]葛兆强。战略管理、银行成长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5,(01)
制度完善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内容要完整,突出对支出事项的全过程管理。这些制度至少应涵盖以下内容:支出管理原则、支出标准、申报审批流程和权限、采购流程、结帐支付方式、费用分摊原则、年度计划管理、考核通报等方面。管理部门要通过对支出事项过程的监控达到控制费用的目的,治标更要治本,要通过制度的设立及其内在的约束力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条款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制度制定出来就成为员工的行为依据,所以制度一定要明确、便于操作、尽可能不产生歧义。制定过程要有利于统一认识。要通过制度制定过程中充分的讨论和酝酿,达到认识统一的目的,推动制度落到实处,执行有力。比如,按照“厉行节约、勤俭办行”的指导思想,严控行政性和公务接待等支出。压缩行政运行成本,对基础性费用实施上限管理,包括水电费、办公机具和其他维修及零星办公机具、行政会议费、行政差旅费、营业办公电话费及其他通讯费、办公用品及耗材(含计算机、出纳用品)、印刷费、书报及其他等八类费用,要求各支行不得突破预算。严格控制庆典、会议活动。各类开业、奠基、庆典、论坛等活动原则上取消,对于必须举办的活动,要求提前半个月上报市分行审批。会议管理坚持“预算管理、精简时效、节约开支”的原则,尽量减少会议数量,严格控制会议规模和标准,缩短会议时间,节约会议费用,严格实行计划管理,原则上不得在行外和赴异地召开会议。严格公务接待管理,认真按照接待标准执行,从紧编制公务接待费用预算。加强集中采购管理,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严格执行集中采购制度,做细做实集中采购工作,对于应纳入集中采购的项目必须纳入集中采购,不断扩大集中采购范围,提高竞争性谈判采购的比例,发挥采购效应。
(2)改进非人力费用配置办法,实现分类费用和总量的有效衔接
为全面落实成本管理实施方案,有效控制高弹费用、行政性费用和部分基础性费用,在同比总量压缩较大的情况下通过结构调整安排部分费用资源,重点支持战略性业务发展。嘉兴分行改进层级非人力费用配置办法,制定全科目费用预算标准,将业务管理费总量核定到全部科目,结合分类费用不同管理要求和年度压缩目标,将全部费用分为分项预算控制类、上限管理类(主要是行政管理类成本)和指导计划类等进行管理和控制,使分类费用和总量有效衔接,费用结构调整落到实处。
(3)结合责任中心预算编制方案,充分发挥了归口管理部门的作用
一方面将本级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将本级全科目费用核定下达到分行管理部门,另一方面召开本级归口管理费用预算下达及责任中心成本预算编制会议,加强沟通,由计划财务部就年度业务管理费预算和管理要求向分行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人和报账员进行详细的政策解读,以打造嘉兴分行成本管理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高起点,高要求,对各自管辖范围内的费用,要求分别制定分项费用管理办法和节支措施,尽可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4)提高重视程度,明确成本管理第一责任人
各支行、分行各部门和城区各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成本支出预算标准、支出范围、真实性和合规性负责,同时是本单位成本支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5)深入开展节支建制工作
目前分行本部为加强分行办法大楼和营业场所的使用和管理,规范大楼内部运行,节省运行成本,制定了《分行办公大楼运行管理办法》,办法明确大楼和营业场所等用水、用电、空调、电梯等日常运行节支管理要求。《分行资本性(费用)投入成效跟踪评估办法》,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升“管理创造价值”和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建立科学有效的成本开支决策机制。为进一步压缩无效占用,制定了《关于对分行各实物归口管理部门核定库存物资限额的通知》。修改完善《分行本级车辆管理办法》、《分行中心仓库管理办法》、《分行本级会议费管理办法》、《分行本级宣传用品费用管理办法》、《嘉兴分行本级招待费管理办法》等多项费用管理办法。
(6)将成本管理纳入年度考核
对于支行,将成本使用效率与资源分配直接挂钩,并在KPI考核中专门设置减分指标,对发生违规行为并受到责任追究、擅自超支等行为直接进行扣分处理。对于本级部门,对上限管理的归口管理费、部门预算包干执行以及库存物资限额管理等成本控制要求的执行结果直接纳入部门年度考核,对于擅自突破预算的部门,还将双倍扣减下年度费用预算。
(7)完善大额经济事项支出决策和财务预算审批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扩展财务管理视野,将财务管理视角不断向经济事项前端延伸,强化对经济事项的事前管控能力,逐步按照战略成本管理思路打造我行成本管理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根据“制度先行、流程跟进、效率提升”的成本管理思路,酝酿制定了《大额经济事项支出决策和财务预算审批管理办法》。该审批办法的出台主要目的是理顺支出事项决策过程和财务预算审批过程的关系,体现“事项授权”和“财务授权”相分离的思路,通过进一步改善流程,明确职责,严格执行授权管理,将对经济事项的管理触角延伸到事前决策,从源头上进行管控。财务投入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出事项责任部门事前的判断依据是否充分、决策是否科学、对投入的必要性把握是否合理。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投入产出的效率问题,我们管理的着眼点就必须回归到对“事情要不要做、怎么做”等这些基本问题的判断上来,要知道决策失误是最大的浪费。
(8)结语
1.1建筑工程的成本预算阶段
成本预算是建筑施工时的主要数据参考依据,其数据的制定、安排都要做到合理、科学、可行。成本预算数据主要建立在各种合作关系签订的合同的基础上。合同的各种条款项目和实际施工的情况,在结合两者后才能进行预算数据的制定。预算是衡量成本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在成本资金供给上的依据之一。成本需要控制在科学的预算数据范围内,这就要求成本消耗上要时刻注意与预算数据的比较差,若是超出预算,要及时上报。
1.2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此阶段的成本控制管理主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是指综合考虑施工时可能产生成本消耗的各种内外因素及突发状况,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给予解决,根本目的就是控制多方面因素,确保施工中的成本资金的消耗在预算资金范围内,并且定期的对两者进行比较,再将总体的成本资进行细化,与预算进行比较,之后将双方的比较差数据进行记录,工后期成本控制工作参考和研究。此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需要在工作进行的同时对变化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查找数据差原因,有弊端存在时,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1.3建筑工程竣工后的成本统计、审核、研究
在建筑工程竣工以后,要对所产生的总成本费用进行统计分析,对各项实际成本进行审核,确定施工中的成本实际发生额和单位成本数额,将产生的总成本费用与预算总成本进行比对研究,看是否有超成本现象,综合考察和分析比对,确保数据真实可靠。2.5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评估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在建筑项目施工完成后进行,是指对企业该建筑项目的成本消耗在经过审查、探讨与研究后,做出一个总体评估。若是该建筑项目的成本消耗被控制在预算的范围内,没有超出预想资金,那么就会有一个良好的总体评估,若是相反,则评估不同。另外,该阶段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总结经验,并分析利弊,以利于在后来的建筑项目能够有所避免。
2建筑工程中成本控制的方法
2.1建立健全的岗位责任制度,加强成本管理制度
对于建筑项目的成本管理,最应该注意的就是对施工的工作人员在施工时的经济花销做好控制管理,这就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来帮助更好的进行成本的控制管理。成本的管理控制指的是对整个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的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需要对施工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良好的把握,将各个环节的工作员工和管理层人员进行岗位的明确划分、责任的明确归属,以此来让他们树立起责任意识和成本管理理念。将这些工作人员根据其自身工作环节的特点和技能技术进行划分,明确职责,并对其在施工过程中消耗的成本进行记录,以保证管理数据的真实性和可行度。另外,还需要重点注意的就是在建筑原料的采购和极细微设备的选用上,要严格监督以杜绝、受贿贪污的现象出现。在制度上还应该更加完善,增设监察部门,专门进行对成本管理控制的监察工作和成本消耗途径的确认工作,以此在制度上加强成本控制和管理,避免其工作表面化、形式化。
2.2有效管理签订合同,降低工程成本
在进行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时,尤其要注意处理好合作合同方面的法律问题。一个建筑项目需要在施工前主要需要签订的合同为与业主签施工合同、与工作员工签订劳务合同、与供料商签订原料质量保证合同、与机械设备供商签订器材安全可靠合同等等。合同是用法律来保证双方进行合作或交易的重要文件,在诸多现实的变化因素影响合作和交易时,都可以利用合同的法律效益来进行维权。所以,对合同的签订和后期有效保管上一定要谨慎,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产生影响建筑施工。合同在签订前,要充分阅读和掌握合同内容,分析其利弊及各种可能产生变化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协商解决后才能签订合同。依据合同来履行相应的职责,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利于双方的发展。
2.3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方法
施工技术上的发展和创新能够最有效的提高施工的效率和保证施工的质量。因此,建筑企业在施工你那个时,要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和吸收先进经验,雇佣专业技术人员,选取适用、经济、高质量的施工原材料,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这也是减少成本消耗的一个方面。
3结束语
1.过程质量成本管理
通过分析现有的质量成本科目,以业务链过程为导向,将质量成本分为两大类,选择影响产品质量的高关注质量成本科目,构成过程质量成本,在公司层面建立指标体系,设立相关部门的业务指标,联合工作小组定期跟踪这些科目状态并进行分析,必要时支持相关部门实施整改措施,寻找改进的机会。对于非过程质量成本,由部门自己统计和跟踪状态,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2.过程质量成本与质量成本的关系
(1)联系过程质量成本的内容都包含在质量成本报表之中,质量成本中的科目涵盖了过程质量成本中的科目,双方各自独立出报表和报告。
(2)区别关注重点不同。过程质量成本中的内容原则上为高关注度的质量损失,所以重点关注内部和外部质量成本二个方面,而质量成本覆盖预防、鉴定、内部和外部损失四个方面。跟踪机制不同。过程质量成本设立公司级的业务跟踪指标,并定期在管理层会议上汇报状态,超标需要有分析和整改措施;而质量成本科目要求相关部门自己跟踪运行状态,能识别并分析原因,适当时采取措施。
3.过程质量成本管理的目的
(1)不断提高企业质量保证能力,以适宜的质量满足用户对产品的需求,降低产品总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为评定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和评价质量管理效果以及进行质量考核提供依据。
(3)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健全企业质量责任制,并找出质量薄弱环节,确定质量改进方向。
二、过程质量管理的实施
1.梳理和优化过程质量成本管理流程
(1)明确各部门职责为顺利推进过程质量成本工作,明确由财务部门和质量部门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决策工作。其中:财务部门负责对过程质量成本进行预测、核算、经济分析,对过程质量成本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包括:确定成本费用科目,收集过程质量成本数据并进行统计、核算,负责质量成本经济分析,定期提供季度和年度质量成本报告,编制并提供质量成本数据收集、统计、核算及经济分析所需报表。质量部门负责与财务部门一起先期识别过程质量成本科目,维护日常实施运行,推进相关部门改进,适当时,牵头组织专项评审。其他相关部门负责确定本区域过程质量成本改进目标,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
(2)实施和改进每月末财务部门对有关费用按照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进行分类,并编制明细表,每季度对上述质量成本明细表进行汇总,在形成质量成本季报的基础上,再从中选取过程质量成本科目进行分析、统计,形成季度过程质量成本季报。财务部门和质量部门牵头的联合工作小组定期对过程质量成本指标、构成及变动趋势进行经济分析,并推进责任部门根据经济分析数据进行原因分析和整改。联合工作小组根据过程质量成本控制的管理评审和各部门的改进情况,及时调整各部门和公司的过程质量成本管理工作重点,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2.甄选业务链中高关注度的质量损失,明确过程质量成本内容
(1)质量成本内容
(2)过程质量成本具体内容从表1的43项内容中,甄选出全业务链过程中高关注度的质量损失项目,构成过程质量成本具体内容,予以重点关注和跟踪。
3.完善过程质量成本科目的统计范围和方法
在将相关质量成本分解到业务链各过程(包括关联部门)的基础上,与相关部门沟通,明确每一个需监控的过程质量成本科目的统计范围和方法。
(1)细化科目统计范围为使统计的数据真正落实到责任部门,以利于为日后的质量改进指明方向,对于一些科目的统计范围进行了细化和改进。如:对于工程更改引起的损失,统计范围定义为在产品正式投产后由于工程原因引起的售后质量(包括保修期问题和经销商反馈的质量问题)改进的费用。其统计方法包括四个方面:改进前后零件成本差异、修改或重新增加模具产生的费用、供应商因新零件生产支付的开发费用、由于零件返修或零件报废或原材料报废造成的费用。
(2)原有科目统计口径梳理对于一些原来一直在跟踪状态和形成报告的成本科目,在导入过程质量成本后,需分析其前后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如:在原有的包含各生产基地的“工厂报废报告”中,是按属地确认工废,而过程质量成本中的工废科目是按成本中心确认,造成一些车间的工费是否计入不一致。梳理后统一按成本中心处理以消除差异。此外,对于供方原因造成的返工返修和料废,统一为扣除可索赔金额后的净额入账。如:进口件零件的料废和返工费用,如能索赔回来,在质量成本科目中将进行抵扣。
4.建立健全过程质量成本指标体系
过程质量成本指标有两种状态:有以往统计的数据为依据的较容易确定,而新的过程质量成本科目(包括重新明确范围和方法)指标设立需要一定的数据积累。在与各部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将已识别的所有13项过程质量成本科目设定指标后加入公司业务运行指标体系进行为期半年的试行考核。在完成试运行后,联合工作小组编制了总结报告,并确定了下一年度各过程质量成本科目的指标。以后每年度的质量目标将主要按照上年度的实际表现设定,但下降幅度一般不少于5%。有时,指标制定还需要考虑国家政策和环境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如:在制定某年的物流年度目标时,下降幅度不足5%,原因是前一年风调雨顺未发生大雪封路,台风封港等天气不可控因素,所以当年实际值较低。鉴于后一年国家对环境因素的重视,可能出现限制大排量运输车辆政策,油价持续上涨也可能出现柴油供应紧张,以及气候因素不确定性等因素,责任部门和联合工作小组一起综合分析,最后科学地制定了下一年的指标。
5.优化关注科目,建立专项评审和改进机制
在过程质量成本的状态跟踪中,不断优化关注项目。如:随着业务发展,增加了出口件由于质量问题造成的返工返修费用,支持责任部门梳理和规范了公司与海外顾客的业务流程,提升了该业务的质量表现。同时,通过持续的高专注质量成本的状态跟踪,推进了各部门以成本为导向的流程和操作的优化工作,在全业务链营造了质量改进的氛围。在定期跟踪机制的基础上,对于一些重复发生的未达标过程质量科目,联合工作小组开展专项评审活动,从该过程所涉及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流程角度出发,帮助责任部门梳理和优化现有流程和操作,梳理接口,解决灰色区域问题,共同促进老大难问题的解决,系统提升了过程质量管理水平。实例1:针对零部件索赔科目未达标开展了专项评审,优化统一了“零部件供应商索赔标准及流程”,明确了索赔范围:停线索赔标准(一次停线时间和停线工时标准),返工返修索赔标准(索赔相关的工时费用、运输费用和相关零件损失价格)和保修索赔标准(零部件的质量表现超出供应商承诺部分的索赔价格),建立了索赔责任认定(包括供应商对责任的确认)流程,完善了索赔的商务处理流程,并与供方进行了充分的沟通,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实例2:针对某零件料废超标,联合工作小组与责任部门共同分析原因,采取改进措施。由于该零件供应商单一,零件报废价值高,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必将造成料废大幅上升。在运输流转环节中,部分零件还存在着划伤、磕碰等损坏情况。此外,部分零部件还存在满足设计要求规范,但在装配或装夹时却遇到困难等情况,从而造成锁定根本原因比较困难,供应商索赔存在争议等问题。通过评审和沟通,责任部门编制了改进计划,包括:通过料废日报对料废情况进行现场监控,与供应商定期召开例会以交流料废情况,对于料废数值较高的前三名供应商建立联合走访和评审机制,组建跨部门的QC降料废改进小组等。通过半年努力,使得该料废费用大幅下降。实例3:返工返修费用超标改进。某产品有较多的海外零件,而海外件一旦发生质量问题,从短期遏制到供应商的长期断点所需周期较长,导致筛选时间延长,造成返修返工费用上升。实施专项评审后,责任部门采取了对应措施:为预防运输途中发生损坏和提高工作的精细度,强化了与相关部门有效沟通机制;协调各区域统一标准以避免不必要的筛选;由责任部门牵头组建多功能小组改进多零件配合等系统性问题等。通过过程质量成本驱动,促进了现场质量改进,提升了现场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库存持有成本(inventorycarryingcost)是指和所储存的库存数量相关的成本,它由许多不同的部分组成,通常是物流成本中较大的一部分。但许多公司和企业在并没有对物流中库存持有成本做精确的计算,而通常采用估计的方法来推算,或者采用行业的平均数据。事实上,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企业,企业之间库存持有成本的差别也是非常大的,企业要分析自己的物流系统存在的问题,提高物流系统的绩效,必须将库存持有成本单独进行精确核算,才能更准确的把握物流系统各环节的成本状况,在物流系统决策中对各部分进行平衡,实现系统成本的最优化决策。
分析库存持有成本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打破对对物流系统内部很多环节成本界定主要凭借经验的局面,实现对物流各环节的成本状况的精确分析,为企业(或供应链)分析和改进自己的物流系统,制订更加科学的物流成本策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库存持有成本的组成
库存持有成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库存投资资金成本
库存投资的资金成本是指库存商品占用了可以用于其他投资的资金,这种资金不管是企业内部筹集还是从外部筹集,比如销售股票或从银行贷款等,对于企业而言,都因为保持库存而丧失了其他投资的机会,因此,应以使用资金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ofcapital)来计算库存持有成本中的资金成本。事实上,资金成本往往占持有成本的大多数。
库存服务成本
库存服务成本由按价计的税金以及为维持库存而产生的火灾和盗窃保险组成。一般情况下,税金随库存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很多地区对那些随后向其他地区的客户发运的库存免除税收。因此公司在规划仓储网络的时候,通过合适的规划可以使这部分最小化。
库存水平对保险费率没有什么影响,因为通常购买保险针对的是特定时间段的特定的产品价值,保险费率取决于仓储设施建造使用的材料、已使用的年限,以及所安装的防火设备的类型等。
仓储空间成本
仓储空间成本不同于仓储成本,它只包括那些随库存数量变动的成本。仓储空间成本通常和四类常见设施有关:工厂仓库(plantwarehouse)、公共仓库(publicwarehouse)、租用仓库(rentedorleasedwarehouse)、公司自营或私人仓库(company-ownedorprivatewarehouse)。四种仓储条件下,仓储空间成本是不同的:
工厂仓库条件下,仓储空间成本可以忽略不记。因为使用工厂仓库,仓库成本并不随库存水平的变动而变动,即使有的成本是变动的,通常也是随着流过设施的产品数量而变动,与库存水平无关,而固定成本和配置成本也与库存策略的制定无关。
公共仓库就不同于工厂仓库,公共仓库的费用通常基于移入和移出仓库的产品数量(搬运费用)以及储存的库存数量(储存费用)来计算的。在此种条件下,搬运费用应被认为是产量成本,不属于库存持有成本。只有用于仓库储存的费用应该包含在库存持有成本中,因为它是与库存水平有关的那一部分。
租用仓库是指通过签约占用别人仓库的一段规定的使用时间。租用仓库数量基于合同规定期间的最大储存需求而定。因此,仓库租用成本并不随库存水平的改变而频繁波动,尽管租用率可能会在每月或每年因新的合同的签订而不同,但大部分成本,如租用费,管理者薪酬,安全成本和维修费等,在短期内是固定的。另外有些费用,比如劳动力和设备的运转费用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合同期内,很少有成本随库存数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租用仓库的成本应计入仓储成本,而不应计入库存持有成本。但是,如果是因为改变库存水平而产生的仓租,比如,因销售旺季而须额外租用仓库发生的成本则要计入库存持有成本。
库存风险成本
库存风险成本一般包括如下几项:废弃成本、损坏成本、损耗成本、移仓成本。
废弃成本是由于再也不能以正常的价格出售而必须处理掉的成本。废弃成本是产品的原始成本和残值之间的差额,或者是正常销售价格和为了清除这种产品而降价销售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损坏成本是仓库营运过程中发生的产品损毁而丧失使用价值的那一部分产品成本。而在搬运过程中发生的损坏应被看成是一种产量成本,与库存水平无关,不应计入持有成本。
损耗成本则多是因为盗窃造成的产品缺失而损失的那一部分产品成本。这部分也是因保持库存而产生,因此应计入持有成本。
移仓成本是指为避免废弃而将库存从一个仓库所在地运至另一个仓库所在地时产生的成本。例如,在东部销售的好的产品在西部可能卖不出去。通过将产品运到另一个可以销售出去的地方可以避免废弃成本,但会增加额外运输成本。通常该部分费用应计入持有成本,而在实际操作中一般计在运输费用中,但可以通过对运费单账的统计分析,可以将转运成本分离出来。
库存持有成本的影响因素
库存投资的机会成本率
影响库存持有成本的首要因素是库存投资的机会成本率。企业在库存上投资的资金来源不同,其计价成本率也不同。库存投资是以丧失其他投资机会为代价的,因此,必须以其他投资机会的回报率作为计算持有成本的依据。如果企业资金富余,可将银行存款用于库存投资,此种情况下银行存款利率就是库存投资的机会成本率;如果企业资金短缺,要通过出售股票来获得资金对库存进行投资,则应以出售股票预期的利率为库存投资的机会成本率;如果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则贷款利率为库存投资的资金成本率。一般而言,企业资金越富余,库存持有成本中资金成本率越低;企业资金越短缺,库存持有成本中资金成本率越高。所以,资金富余的企业可以保持一个较高水平的库存来满足市场的需要;而资金短缺的企业,总是想办法降低库存水平,减少库存对资金的占用。
库存周转率
库存周转率也是影响库存持有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理论上讲,库存持有成本与库存周转率成反比关系,库存周转率越高,库存占用资金的时间越短,库存持有成本越低。但事实上,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不能单纯的考虑库存持有成本而采用某种库存策略,而应该通盘考虑整个物流系统,以整体成本最低来制定库存策略。库存周转率越高,对物流系统的要求也越高,一味的提高库存周转率,可能导致批量成本、运输配送成本、缺货成本的增加大于持有成本的减少,总的成本上升。因此,对利用库存周转率来降低持有成本的策略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才有效。
仓库的类型和存货水平的变动情况
关键词:成本管理报价控制
--------------------------------------------------------------------------------
当前成本管理中的问题
1.招投标计价概念模糊。
企业除负责招标工作的人员熟悉《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
这一计价方式外,企业管理者及项目经理仍习惯于沿用传统的“量价合一”的计划模式想问题、办事情,缺乏对当前计价管理的“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动态管理的了解。
2.项目管理部责任不明确。
多数企业缺乏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的学习,对“成本管理的主体是施工项目部,项目经理应是成本管理主体的责任人”这一概念的认识不足。
3.企业未能建立起内部定额
由于长期不注重施工过程中实际消耗数据的收集,对于铺一平方米花岗岩,铺一平方米草坪,浇一立方米混凝土,种植一棵树,叠一吨假山等,到底需要消耗多少人工,需要多少材料、几个台班等,一直依赖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定额,导致无法确定准确地实际施工成本。
4.责任成本测算滞后。
由于投标报价仍是依据国家预算定额,还未能通过成本预测直接计算投标价格,因此对完成项目研究需要多少钱,在议标时到底能做多大幅度的让步,很难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按照实际所需的人、材、机费来分析测算成本,而只能采用套定额、请分包(供应)商报价的方式。
5.经济与技术严重脱节
由于投标报价采用清单报价,投标时往往不读图纸,不将施工组织方案掺和进来,在施工过程中缺乏对实施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评估,从而使成本管理失去了技术优势的支持。
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
1.转变组织构架
由于过去的公司、分公司、工程处、工程队的兵营式管理模式,向直接的公司管理层次、项目操作层次、岗位责任层次的管理模式的转变。
2.分清职责范围
公司管理层次主要负责责任成本的确定,对项目进行过程监督、服务、核算及兑现工作。而项目层按照下达的责任成本,进行施工管理成本的核算和操作,岗位层负责具体工作,对分解的责任目标明确,接受管理层和项目部的管理和监督。
3.控制两个极端
建章立制是管理工作的基础,要严格成本控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方法,分工明确、关系明晰。控制两种极端的现象发生,一是以包代管,即公司管理层对项目成本的管理持放任态度,强调结果而不注重过程;二是越俎代庖,即公司管理层对项目成本管理干预过多,而造成责任不清,互相推诿,影响了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编制合理的目标责任成本
投标报价的确定应通过市场询价、估价、报价3个阶段预测出直接成本,最后由公司的高层管理人确定需要在这个预测成本上另加的公司管理费、期望利润、不可预测的费用所组成的投标报价。中标后责任成本的确定要根据自己内部定额进行拆分,绝对不能使用以往以定额为基础和费用系数的测算办法,必选按照每一个子目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分析后进行单独测算,其他直接费、现场管理费需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进行核算。责任成本预算的编制是以投标预算为基础,根据不同情况,可以适当调整,一个严重脱离实际的责任成本预算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必须在项目开工前将它完成,确保责任成本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使管理层和项目层两方面利益不会因为客观情况的影响而产生巨大的内耗。
落实成本管理过程的控制
1.人工费的控制
坚持以劳动定额为基础,制定责任单价,以完成合格工程数量的多少来确定的原则,减少重复用工,改变传统的按出勤天数的结算计价以及流于形式的工程数量测定不准、验工计价把关不严、乱签点工、乱签费用的承包方式。也可以结合现场的实际,进行计件承包,保证人工费的节约,管理层重点进行总量控制,定期指导单价。
2.材料费的控制
由于供货渠道不一,加上市场波动因素,选购材料时应当货比三家,价比三家。各层次责任人需根据公司和项目部的采购权限,分别承担各自的责任,建立材料单价逐级审核制度;项目部消耗的各种材料,需进行限量领用。
3.机械费控制
关键在于机械的使用采取租赁和自购的方式进行价格比较,同时需对施工方案进行不断优化,提高机械使用率。
4.费用管理
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数量,加强固定资产投资、使用的管理,规范办公、通讯、差旅、招待费的指标控制,对日常使用的水、电、煤气要有节约措施,本着合理、高效的原则,控制各项费用。
除上述几项外,还需注重合同、商务签证、质量、工期、安全管理工作,同时也不能忽视索赔、回收工程款的工作,由此每个环节都需时刻保持受控状态,
防止成本管理流于形式
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企业竞争赋予了成本管理全新的含义,成本管理的目标不再由利润最大化这一短期性的直接动因决定,而是定位在更具广度和深度的战略层面上。
战略成本管理的提出,是传统成本管理突破性的发展。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从宏观方面来说,它是为了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从微观方面来说,它一方面是为了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企业传统成本管理系统为了弥补自身缺陷、自身变革的需要。
随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当代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的强调以企业内部价值耗费为基础的成本管理系统,已不能适应管理环境的变化,不能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并且在实施企业战略管理的背景下,传统成本管理的局限性日趋明显,主要表现在:传统成本管理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耗费,对企业外部的价值链视而不见;传统成本管理只重视有形的成本动因,忽略了无形的成本动因;传统成本管理未能对竞争对手的成本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不能明确自己所处的相对竞争地位,所提供的信息不便于进行竞争战略调整;传统成本管理不能适应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由此可见,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管理环境和对成本信息的需求,只有及时进行自我发展与完善,才能适应管理的需要。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SCM)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Kenneth.Simmonds)提出。之后,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JackShank)和戈文德瑞亚(V.Govindarajan)加入麦克尔·波特(porter)的战略观点,使战略成本管理更加具体化。战略成本管理是指如何利用战略性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以及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就是将成本管理置身于战略管理的广泛空间,从战略高度对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成本行为和成本结构进行分析,为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服务。
成本优势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而传统的成本管理是要实现“降低成本”。不难看出,“降低成本”与“成本优势”是两个有着不同内涵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通过分析比较传统成本管理和战略成本管理,可以总结出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一)长期性
战略成本管理的宗旨,是为了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以便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则立足于短期的成本管理,而未从长远的持续地降低成本的策略上考虑,属于战术性的成本管理。
(二)全局性
战略成本管理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其成本管理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而传统成本管理的“降低成本”则是站在某一企业的角度,加强成本管理使其成本最低,成本最低并不表明企业能够在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
(三)外延性
战略成本管理的着眼点是外部环境,将成本管理外延向前延伸到采购环节,乃至研究开发与设计环节,向后还必须考虑售后服务环节。因此它能主动积极地适应和驾驭外界环境,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最终实现预定的企业战略目标。而传统成本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
(四)竞争性
战略成本管理将重点放在发展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上,其目的是帮助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取得竞争优势。传统成本管理则较少考虑竞争与挑战,仅单纯改善现状。
正是因为战略成本管理以创造企业竞争优势为宗旨,具备长期性、全局性、外延性、竞争性等优势,从而能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成本管理的束缚,将踯躅不前的传统成本管理带出困境。
三、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大体上由战略定位分析、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三部分构成。
(一)战略定位分析
战略定位就是企业在赖以生存的市场上如何选择竞争战略以对抗竞争对手。企业可采取的竞争战略包括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指通过有效途径,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以获得同行业平均水平以上的利润;差异化战略,是指为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以获得特殊溢价报酬而采取的战略;目标集聚战略是指企业把经营的重点目标放在某一特定购买者集团,或某种特殊用途的产品,或某一特定地区上,来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及其市场地位。目标集聚战略往往采取成本领先和差异化这两种变化形式,他主要围绕着一个特定目标服务而建立起来,而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在全行业内取得竞争优势,因此在下文中暂不讨论这种战略。
(二)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是一系列由各种纽带连接起来的相互依存的价值活动的集合。企业的价值活动包括采购、生产、储运、营销和计划、财务、人事、研发、设计等,各环节构成整体,连接起来成为企业的价值链条,割裂任何一个环节单独分析都不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价值链分析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行业价值链分析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
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主要体现在基本活动之间的联系上。例如加强仓储与生产车间的信息沟通可以降低缺货成本;行业价值链分析从纵向角度确定企业在整个市场环境中的地位。企业可以通过协调或优化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或客户的联系,通过整合达到战略联盟,形成整体竞争优势。例如,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供应商建立及时运输系统使采购过程流程化,降低双方库存成本。企业与买、卖方关系并非是一方受益,另一方受损的“零和”游戏,而是双方受益;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与企业价值链在行业中处于平行地位。只有通过竞争对手的成本信息分析,做到“知己知彼”,找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是引发成本的因素。传统成本管理中,产量是重要的成本动因。但随着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在产品成本中比重的下降,成本分析的范围从企业内部责任中心和制造成本要素等拓宽到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战略成本动因可分为结构性动因和执行性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主要考虑如何通过企业的基础经济结构的合理安排形成企业竞争优势。这些因素包括规模经济、整合程度、地理位置、技术等。例如产业政策、规模大小、市场定位、工艺技术与产品组合的决策都会长久决定企业的成本地位;而整合程度的提高可避免使用市场所带来的额外成本如采购费用和销售费用,同时减少对供应商的依赖,稳定供求,还能带来联合作业的经济性。执行性成本动因包括劳动力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利用、工厂布局的效率性、产品外观、联系等。通过提高这些执行性因素的能动性及优化它们之间的组合改善企业效率。
战略成本管理的任何步骤都必须将这三个部分贯穿始终,它们也就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精髓。
四、现代制造业企业进行战略成本管理的步骤
战略成本管理自产生以来并未形成标准的基本程序,借鉴西方的有关学者的研究,结合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笔者认为其基本步骤可以分为:
(一)制定行业竞争战略
我们知道企业在全行业内竞争优势的取得不外乎通过两种途径:成本领先和产品差异化,而两种竞争战略都有其不同的适用条件,影响企业在两种竞争战略中选择其一的最主要因素包括以下三方面:
1.所处行业环境。任何制造业企业总是处在一定的行业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行业大环境对企业的战略选择、经营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企业所处的行业里盛行生产标准化产品,实现产品差异化的途径很少时,价格竞争就决定着企业的市场地位,企业就应制定成本领先的战略规划;当企业所处的行业有多种使产品或服务差异化的途径,同时奉行差异化战略的竞争对手又不多时,企业可以尝试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
2.竞争对手情况。企业在获取竞争对手的基本信息后,为了保持相对的竞争优势,特别是成本优势,就必须通过必要的手段对这些原始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最有效的手段是价值链分析法,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确定竞争对手在各项价值活动上的成本分布,及占总成本的比例和增长趋势,关注其成本驱动因素,继而通过把本企业与竞争者之间的价值链进行比较,扬长避短,确定自身的成本竞争战略规划。如果企业通过比较,发觉自身已经具备成本领先优势或者目前虽不具备成本领先优势,但当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发现对方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其作为参照系重新设计自己的价值链,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运作效率,取得成本领先优势时,就应采取成本领先战略。相反,如果当竞争对手已取得成本领先优势并且对方的价值链已相当优化时,企业就应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在产品标新立异上下功夫。
3.目标顾客的需要。企业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顾客消费的需要。企业赢得了顾客,也就占领了市场,取得了竞争优势。因此,顾客的需要,是企业在制定成本战略时必须着重考虑的因素。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调查,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建立顾客品牌偏好和行为选择的数学模型,以寻求满足顾客群的最佳途径。当多数顾客以相同的方式使用产品,或顾客购物从一个销售商改变为另一个销售商时,不会发生转换成本,因而当特别倾向于购买价格最优惠的产品时,企业就应制定成本领先的战略,努力保持自己的成本优势,进而取得竞争优势。当顾客对产品有不同的使用和需要时,企业就可以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
对于上述三因素,企业应综合考虑,以最终决定采取的竞争战略。
(二)根据制定的行业竞争战略,进行综合成本规划和管理
笔者认为战略成本管理在企业价值链的分布上可分为5个部分,即研发成本、采购成本、生产成本、营销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企业选择的竞争战略不同,对各部分成本管理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1.研发成本的管理。研发成本是指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试费、原材料和半成品试验费等。有资料表明,在产品研究、开发阶段,成本的50%左右已被决定即无法在后续阶段更改了。因此,企业都要对研发阶段采取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于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的企业而言,为了设计出胜过竞争对手功能的并为顾客接受的产品,以维持竞争优势,企业就需要进行广泛的研究开发、产品设计,而随着技术的日益复杂化,开发的成本将越来越高。如何有效地控制研发成本呢?笔者认为,在新产品研发阶段,应注意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强调设计的产品功能以满足顾客需要为度,尽量消除过剩功能和过剩设计。同时,可通过与一些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避免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盲目性和因孤军作战引起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当然,实施成本优先战略,并不意味着不要技术创新,而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应主要强调过程创新,随着企业实力的不断壮大而逐渐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2.采购成本的管理。传统的成本管理往往将采购看成一种次要职能,在管理方面几乎不予重视,购买部门的内部分析也仅仅集中于采购价格,采购成本也是以主观确定的标准分摊给产品。为降低成本,采购部门往往只是一味选择价格低的供应商,而忽视外购活动和企业其他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从而损害了整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战略成本管理认为采购成本应是一个广义成本,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采购成本,而且包括与低质量、低可靠性和不理想的运输条件相联系的成本。因此在成本管理中不应仅仅考虑采购价格,同时还应考虑到采购的原材料的质量、可靠性和送货的及时性等多种因素,这样确定的成本涵盖的内容更全面,提供的数据更实际可靠。在进行了对采购成本的归集处理工作后,还应分析价值链中采购环节每一作业与成本的关系,以作业为基础,按照因果关系把采购成本分配到其应承担的产品成本中,这样使得产品成本相关性大为增强。以战略管理方式对采购成本进行加工处理后,使成本管理的外延向前延伸至供应商,有利于企业综合考虑供应商对价值链中其他价值活动成本的影响程度,以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企业无论是采取成本领先战略还是产品差异化战略都应对采购成本足够重视。
3.生产成本的管理。这里所说的生产成本是指企业在制造过程中发生的料、工、费等成本。成本领先战略与产品差异化战略在生产成本管理的途径上略有不同。在成本领先战略的指导下,对生产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强化成本动因的途径:如扩大经营规模以实现规模经济,采用技术革新降低产品单位消耗的材料和人工等等,另外还有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生产过程中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分析,对成本进行实时监控。在产品差异化战略的指导下,对生产成本的管理是在保证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是孤立地进行成本管理,因此不仅要强调生产成本的降低,还要将产品的成本与功能综合考虑,有时企业为满足顾客需求和对不可预测需求做出灵活反映,有可能不惜牺牲规模和低成本。
4.营销成本的管理。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主要应做好如下工作:开拓销售渠道,控制销售费用,控制产成品资金占用,减少货运损失,及时回收应收账款。通过对销售环节的成本管理,能够降低产品销售成本,保证企业最佳成本的实现。另外,企业还应与销售商共同合作进行成本管理,从而使战略成本管理向后延伸至销售商。值得一提的是,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的企业,产品差异对消费者的偏好具有特殊意义,尤其是对购买次数不多的商品,许多消费者并不了解其性能、质量和款式,所以,企业应通过大量的广告、销售宣传、包装吸引力以及公关活动给消费者留下偏好和主观形象,因而促销开支相当高。在开始阶段,由于产品销量小,所得收入不能弥补新产品的推销和促销成本,使得企业产品利润很低,甚至出现亏损。可见,实行产品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应把眼光放在今后的长期财务收益上,不能太局限于短期营销成本的高低。
5.售后服务成本的管理。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中,服务已成为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著名学者李维特断言:新的市场竞争将主要是服务的竞争。不可否认,企业无论是采取成本领先战略还是产品差异化战略,产品的售后服务对于企业稳定和吸引顾客源、树立良好形象以产生口碑效应、促进销售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从成本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售后服务这一活动时,不难得出:良好的售后服务一般引致高额的服务成本,因而也应当受到成本降低的关注。既然售后服务具有如上所述的双刃效应,因此如何发挥其正面效应、规避其负面效应便成为企业的一个战略和策略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对此问题加以考虑:(1)加强质量管理,降低因质量问题而发生的服务成本。售后服务的大部分原因在于产品质量不过关,产品使用过程中质量问题倍出。因而售后服务成本可以通过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来降低或削减;(2)将顾客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资源加以对待。在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阶段,充分利用顾客的消费需求信息优势设计和开发产品;在产品的使用阶段,对顾客进行培训,以便于顾客更好地使用企业的产品,降低产品的使用成本。当然培训成本应与售后服务成本相比较,以孰低作为两者取舍的标准。
(三)战略性业绩评价
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实行,要求有配套的业绩评价指标。这里所说的业绩评价与传统的业绩评价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成本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只看“结果”而不重视“过程”,评价方法只包括财务方面的业绩,不包括非财务业绩,因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企业的资源和实力,且容易导致管理层行为短期化;战略成本管理绩效评价是将评价指标与企业所实施的战略相结合,从企业整体角度出发,进行过程的适时监控评价,目标是引导企业在战略上的成功。如果企业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目的是促进成本水平的不断降低,评价的内容主要是成本控制的结果,即成本标准的执行情况,则评价指标应着重于财务指标,如内部制造效率、成本降低率等等;如果企业采取产品差异战略,评价的领域除成本控制情况外,还包括产品质量,客户服务等,因此在指标设计中必须结合并重视相关非财务“业绩动因”,并对它们进行追踪、分析和掌握,如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员工的学习与成长和智力资本等要素,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上述企业实行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过程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密不可分的关系。
铁路项目责任成本管理的首要目标是在保证项目的质量、工期的基础上,实现项目盈利的最大化。铁路项目的建设周期被压缩得较多,且采用的技术比较复杂,因此对于铁路项目的成本控制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通过加强和推进责任成本管理工作,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责任成本管理体系,规范成本管理工作秩序,强化责任成本管控能力,堵塞效益流失漏洞,提高成本精细化管理水平等手段的实施,能够在综合考虑项目的工期以及质量要求的基础上,保证预期项目盈利目标的实现,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进行铁路项目的责任成本管理也是项目顺利实施的保障。当前铁路项目的建设周期较短,且采用的材料较多,铁路施工消耗资金最多的因素是材料,通常占据项目资金的60%以上,最高甚至可以达到80%。通过成本的管理,能够根据工期进行合理的资金调度计划以及材料购置安排,因此对于成本的控制也是项目按期完工以及材料合理购置利用的前提。
二、铁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责任成本管理重视不够。铁路施工项目中标后,没有及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开展成本核算,对整个项目的成本状况没有全面的掌握。项目管理人员对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成本控制,减少成本支出没有深入思考,减少收益,有些项目甚至最后亏损严重。2.责任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铁路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成本管理体系作支撑。相当一部分铁路施工企业责任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以致成本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和执行,成本管理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展。3.责任成本管理过程控制力度不够。管理粗放是不少铁路施工企业的一个通病,在成本管理方面更为明显。铁路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贯穿于施工生产全过程,成本管理关键在于过程控制,过程控制不力会导致项目成本管理失控,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铁路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对劳务分包、设备租赁、物资采购、安全质量等影响成本管理的要素把关不严,会导致本来可以盈利的项目变成亏损项目。4.成本管理方法落后。铁路工程项目不确定性因素多,给成本管理和控制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要提高项目成本管理水平,更需要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目前有些铁路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是相对落后的,无法实时掌握项目成本的实际状况,很难实现成本的动态控制。5.铁路工程项目从初设招标过渡到施工图招标后,对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效工作更为艰巨,项目管理将更多从成本管控中要效益。
三、铁路施工中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对策
1.增强责任成本控制意识。现阶段,在成本控制方面,其控制意识不是很强,呈现这样的状态:部门分工虽然分工比较明确,每个人员只负责自己的本职工作,却对成本控制没有概念,比如,施工技术人员只负责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等等。职责分工固然是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对于整个企业成本控制来说,每个环节、人员、部门都要有成本控制意识,才能将控制工作做到位,比如负责材料的人员在采购材料时,只选择最佳的、成本高的材料,不考虑材料浪费的现象,工程成本也不低。如果施工技术人员只是为了达到保证施工质量的目的,在制作施工方案时,不考虑经济性和可行性,那么自然成本就会增加。因此,相关人员都要增强成本控制意识,实现全员控制,将成本降到最低,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2.建立完善的责任成本控制制度。一个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是保证成本控制工作得以实现的前提。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责任成本管理就是对企业所有产生价值的各个环节建立对应的责任部门(责任人),科学制定责任预算,合理确定成本及价值目标,对实际成本和价值进行控制,计算实际成本和目标成本的差异,并进行责任、成本、绩效工资相挂钩考核兑现的过程,尤其在项目上场初期,要遵从“分级管理、方案先行、量价分控、书面交底、动态监控”思路对项目开展成本预控工作,预控工作内容要从“8个模块、14个方面”着手进行。责任成本管理是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制定标准流程、设置固定表格把完成项目的软硬要素反复优化固定,统一标准计算项目目标总成本,在此总目标基础上再进行目标分解、责任划分和奖惩约定,最终实现两个确保(确保成本可控、确保责任兑现)。责任成本管理是以责任主体核算为基础,以对责任部门(责任人)的激励为抓手,以企业成本文化为动力,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的企业现代化管理方法。首先,完善权职清晰的成本控制体系,成立控制小组,依据“1153管理模式”将成本与管理“绑定”,即牵住“一条主线”,破解“一个难题”,抓好“五个环节”,落实“三项措施”,同时紧抓“4阶段22个环节”,构成了整个项目的运行成本,涵盖了纵向阶段、横向环节要素,突出了责任成本阶段管控的重点;其次,对于施工的各种可能会出现的费用进行量化和细化,比如,施工需要的费用,管理需要消耗的费用等等。在整个项目的前前后后,各个细节、每个施工人员的责任都要确立清楚,增强其责任感,实现企业成本从小处着眼,每个部分都可以做到成本的控制,构建了全员参与的成本控制体系,将成本控制工作做到实处。3.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加强成本控制。在铁路施工的整个过程中会产生各种费用,要有针对性地控制住各个成本的花费。比如,在材料费控制方面,在进行材料采购时,施工技术人员要对材料的需求、数量制定一个完善的计划,采购人员可以选择招标的形式,以材料质量为基础,进行对比,选择质优价廉的材料;在进行材料运输时,要选择最合理和经济的运输方式,使得运输成本降低;在使用材料过程中,要对材料浪费问题加以控制,建立奖惩制度,有效地控制材料的成本。从材料出厂到构成工程实体的过程入手,主要控制单价、质量、数量。也就是要把好计划、质量、定价、采购、验收入库、出库使用、限额领料、余料回收、材料消耗、盘点核算等关口。在机械设备方面,项目依据施工组织设计提出设备使用计划申请,公司先内部调剂,再确定采购或租赁,外租单价控制在指导价内。定期各项目外租设备单价,进一步提高设备租赁价格的透明度。同时做好设备的保养工作很重要,将维修的费用降低,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避免发生事故,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不会因为延期产生各种费用。在各种费用中加强成本控制,实现成本的整体控制。4.提升全员责任成本管理意识。全员责任成本管理意识对于整个项目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责任成本管理理念落实到管理者及操作者每一个人,才能真正将成本管理落实。笔者所在的某铁路项目,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组织项目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公司经济管理各项文件的方式,深刻领会成本管理精髓,逐渐引导大家培养成本管控意识,从日常生活及工作习惯上抓成本管理工作。建立全面的、全过程的、全体参建人员共同参与的大成本管理理念。某项目自施工以来,先后开展教育活动12次,培训员工近160余人次。让每一个员工都成为成本管理的主人,有效、扎实地推进目标成本管理运行机制的实施。比如因已上场成本管理人员少、业务水平较低,通过业务培训,解决了劳务合同签订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杜绝了潜在的经济风险。同时,一个铁路施工项目往往需要上百种的材料,各种材料进场早晚的把握十分重要:材料进场太早,会增加铁路项目建设企业成本或贷款利息的增加,另外,也很容易出现二次搬运的情况,无形中增加了不必要的搬运费,有些易受潮的材料更可能因堆放过久而出现损毁现象;材料进场太晚,则会影响施工进度,甚至会因工期的延误而支付罚款或增加赶工费。因此,材料进场顺序如果安排地合理得当,对于降低整个工程的材料成本是很有帮助的。5.抓好施工方案优化、有效降低成本。施工方案优劣是决定施工成本的受控良好的先决条件,好的施工方案对施工管理和施工成本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项目首先以施工方案的优化作为成本管理的起点,对每一项施工方案进行反复论证和商榷后进行修改,真正确立施工方案是决定项目成本的第一道关。例如为了实现技术成本双控,笔者所在某铁路项目的土石方开挖施工,项目上场初期,项目部根据设计施工图,结合现场实际勘察,对工程量清单中的土石方工程量进行清理并严格会审,会审过程中发现并确定设计沟槽开挖底宽为3.93米。但现场勘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工程实际施工需要,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判断,线路绝大部分沟槽开挖底宽并非要3.93米即可满足施工需要。所以项目部在施工前期进行尝试,分别设两段试验段进行试验,并让外部劳务队伍亲自施工,结果证明,在满足安全、质量要求,炮机、挖机施工作业面正常以及保证后期pccp管道(管径2000毫米)安装的情况下,实际的开挖底宽3.3米即可,并且外部劳务队伍亲身参与也予以认可。如上所述,平均每个断面每米节省土石约1.45立方,全线共计结余土石方约12950立方,节省金额约为21万元。这样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有效地缩短了工期。
做好工程项目责任成本控制工作是促进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铁路施工企业也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源源不断的对手,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必须针对影响企业工程施工成本的影响因素,提高工程施工企业的责任成本控制意识,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企业的责任成本控制,来促进企业的发展,促进铁路建筑业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作者:王鹏举 单位:海南振海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肖娟.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铁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舒冬梅.铁路建设工程管理关键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3]汪朝辉.铁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案设计[J].价值工程,2007(01):104-106
[4]陈明.基于RCA、精益成本管理的铁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09
“战略”原为军事术语,指对战争进行分析之后做出的全局性筹划和指导。这里指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企业为了谋求长期发展而预测和把握企业发展布局的整体性筹划以便来规划企业发展的步骤和方向。其特点为:(1)本质上处理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协调企业与内部资源的运用以适应外部环境或改变外部环境以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2)是对企业未来活动的长期规划;(3)充分分析和了解企业内、外部环境。(4)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而在当前的激烈市场竞争中,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实施此新型的战略管理模式,我认为应该很好的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了解对手的实力,了解他们的生产过程和战略发展政策等。企业作为社会的经济实体,最终的服务对象是社会中的人即所谓的顾客,因此,在当前的买方市场上,企业制胜的竞争性战略关键应该是能够为顾客创造价值,即企业能够以持续赢利的成本来吸引顾客购买自己的产品。而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同一行业里面拥有众多的生产企业以及生产替代品的相关企业,这就促使企业在竞争中不但要考虑自身的情况同时也需对竞争对手了如指掌,做到知己知彼,从而了解对手与己的产品差别及其原因,以便可以能够明确机遇和挑战,并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企业业绩,以便解决好纳什均衡理论现象,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从而在市场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那么在了解对方时,我们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分析呢?成本标杆分析法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方法。它通过将企业的业绩与业已存在的最佳业绩进行对比,以求不断改善企业的活动、提高企业业绩。至于在选择竞争对手方面,因不同的情况应选择不同的竞争对手。当然在了解中,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是重中之重,需要企业充分的重视。当代的市场中,价格仍是大多数顾客最看重的因素之一。那么企业在了解对方的成本时,可以运闲先进的价值链和成本动因来分析,通过分析了解对手的生产,并将其与自身的成本加以比较,这样会更加清楚地找出双方存在的差距,并进行相应的产品技术的改进等。
2.正确选择企业的战略方向。企业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能力间的竞争,而通过对价值链、顾客价值的分析,其竞争制胜大概分为三大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化战略。而成本领先战略是这三种战略中最基本的战略,它的核心是企业通过利用一切方式和手段来降低企业的成本,成为市场竞争中的成本最低者,即企业通过低成本作为竞争的手段来获取竞争优势,差异化战略要求企业选择“人无我独有‘的经营战略,力求在产品或服务的个性上独树一帜,以此来吸引消费者,增强企业的产品竞争力。而集中化战略是使得产品服务于某一特定的细分市场,为市场中某一特定的消费领域服务的,所以是前两种战略在某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的应用。在产品的成本竞争战略上,这三种微观层次上的战术战略均是非常重要的。但针对某一特定的环境和企业,其相应的战略应有所不同,但在当前的社会经济中,价格因素仍是企业进行竞争的主要手段,如市场上一度时间激烈的彩电价格战。这就决定了成本领先战略目前是大多数企业的首选目标。同时我们也需看到经营常常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确定成本竞争战略时,应该保持一定的弹性,以便在必须进行竞争战略调整时能以最小的代价完成相应的转化。而为了更好地确定产品的成本,确定成本的领先优势,就要求企业在产品的成本制定上抛弃以前的粗糙化的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改为更加精确的作业成本法、成本企化法或成本位置控制法等。通过产品的成本动因分析,可以了解成本发生的原因,并通过消除不增值作业和完善增值作业以及强化成本动因的控制来降低成本,从而为顾客相对的创造价值来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3.进行规模化经营;降低产品的综合成本以适应企业的成本领先战略。随着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企业逐步走向世界,为了更好地确定其领先优势,尤其是降低产品成本,那么规模经济效益的实施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竞争战略方式。它因从长远、整体的角度来看待成本问题,具体包括竞争战略、技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和组织结构设计等而与传统的成本管理不同。企业通过这种战略,既可以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又可以提高市场产品的占有率,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一种“以小博大”的短期成效显著的财务战略的投资。如中集集团,他们通过短短几年的收购兼并和成功改造,完成了华北、华南和华东三大基地的部署,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造就了辉煌的“造箱帝国”。当然,在采取这种低成本扩张战略的策略时,也要注重研究当时的各种行情及正确处理善后事宜,否则就会像山东轻骑集团那样造成大而不强的后果,反而造成企业竞争力的下降。
要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现在通行的经济有效的方式就是兼并、合资和购并企业。而当前企业所面临的可并对象可谓成千上万,这就要求企业在决策时要极为慎重,在考虑自身的上下游产品时也要综合的考虑被购企业的地理位置、竞争力情况以及同本身产品的关系等;而对于那种试图经营多元化的企业,因在进入一新的行业时风险因素较大,为规避风险,企业可以考虑先成立一相关的高科技公司,吸引原有股东投资,具体依实际情况而定,如采用割股上市的方式等。同时这种扩张战略还必须服务于企业现有的资本结构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否则就会像亚细亚商场那样适得其反,最终走向衰落。
4.企业间也应加强合作,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间的竞争固然不可避免,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单纯地竞争而不进行一定程度的合作,其结果可能只会是两败俱伤。一个企业不可能生产其所需的一切产品,总是或多或少的与周边企业发生着联系,尤其是企业产品上下游的相关产品企业,如波音公司的飞机产品几乎来自世界各地的相关厂家。这就要求它们必须注意这些企业间合作,以便更好地提高产品质量、成本和服务等,从而相对的为顾客创造价值,提高产品竞争力。至于产品的互补品,也会对行业的竞争力和赢利潜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一种产品常常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一些产品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互为补充。所以我们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应该将互补品作为一力量来考虑,这样可弥补波特理论的静态性的不足,使竞争成本管理战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柯达公司,其强有力的价值链除了彩色胶卷外,还有与之相匹配的相纸、冲洗药。这样不但提高了冲洗质量,还增加了彩卷价值,由此丰富了顾客价值的内涵。而那些不能加强合作的企业产品,往往难于销售。因此,企业也应该加强与互补品生产厂商的合作,最好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以便使自己的产品能适应竞争的各方面的需要,满足顾客的多方面的需求,增加顾客的价值。否则,就会形成相互制约,甚至相互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