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知识创新论文

时间:2023-03-21 17:04:24

导语:在知识创新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知识创新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 创新 设计模式

为了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必须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从2008年起,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系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实践和探索,尤其在电气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大胆创新与尝试。以这几年的实践来看,不但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而且为合作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创新模式

具体做法就是与株洲电气控制设备厂合作,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由系里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员负责对电气专业的学生进行GGD1-13进线柜、GGD1-06馈电柜、GGJ1-01C低压无功功率补偿柜的部分设计与制作安装三个课题的技术指导,学生通过在“学中做、做中学”来制作出实实在在的低压电气柜产品,并经性能测试达到合格要求。学生再把设计、制作的过程用论文的形式表述出来,通过答辩才算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环节。

二、创新模式的特色

该模式一实施就很受学生和企业的欢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通过这几年的运作,发现该模式具有以下鲜明特色。

1.改革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使之更加贴近现代高职教育理念。毕业论文设计从传统的在教室内由教师指导学生做课题,变成了在企业生产现场由学生亲自做具体电气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主要是通过实践磨练来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不仅能增强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书本上、课堂上学不到的“隐性知识”,实现了从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向传授技能为主的转变;从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向注重知识的实践性的转变;从介绍理论研究成果向介绍实践技术和经验为主的转变。

2.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方便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由于高职学生生源分布广,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仍然沿用传统自然分班制的齐步走教学方式,就会遇到学生“一头吃不饱,而另一头吃不了”的教学难题,而个性化的分级教学正是化解这种两难问题的有效方法,它吸收了激励、竞争、动态管理等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激发了其积极性和自觉性,改变了齐步走的教学方式,从而根除了“优等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创新的这一模式就方便实施个性化分级教学,因为这一模式有三个难易程度不同的电气柜的设计和制作,底子差的学生可选择一个容易的电气柜进行设计和制作,能力强的学生可选择难一点的一个或两个电气柜进行设计和制作,一个产品的设计和制作由3到5个学生组成一组来完成,每个成员都能根据能力和喜爱选择能够完成的任务,若有困难也能请教指导教师和能力强的学生来协助自己,直至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3.激化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兴趣,改变了学习观念,变让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对具体的电气产品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和国家标准做设计,并亲自动手制作,使学生产生了极强的新奇感和挑战感,愿意不断主动学习、琢磨、钻研想方设法完成它。这一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过程,从以往的学科知识和动作技能导向的教学过程转向为现代的职业活动和智力技能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且采用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注重学生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绩效评价,给他们更多自学、动手、应用、表达、创作和合作的机会,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4.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心,勇敢面对就业。许多企业或公司招聘员工时,都要求必须具有实际工作经验,这正是高职院校毕业学生所缺乏的,因而就业竞争力不强。而该模式弥补这种不足,增长了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学生通过一个月的努力,看到亲手制作的崭新、漂亮的电气柜,并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时不仅心情激动,而且对自己拥有这样的实际能力和经历感到自豪。面对企业招聘时,就能心有底气从容应对,顺利被用人单位录用。

5.校企合作形成了良性循环,具有持续性。课堂设在企业里,企业建在学校中,以毕业论文设计为纽带,学校将课堂延伸到合作企业,选择企业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为课题,专兼职教师和学生以双员身份共同完成设计和制作企业产品的全过程,在“做中教、教中产、做中学”实现教学、学习、生产与人才培养同步,师资质量与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同步。这几年由学生制作的电气柜,很大一部分已经销售出去,从买方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电气柜性能优良运行正常,为合作企业创造了几万元的经济利润,在校企之间形成了互利互惠、合作愉快的良好氛围,为校企的持续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之,通过工学结合创新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改革,真正形成了“专业+生产实训车间+师生员工”的专业建设特色,成功构建了电气专业以毕业论文设计为切入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了校企合作双赢。

参考文献:

[1]韩伟平.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特征及创新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3).

[2]刘畅,杨远芬.创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J].四川兵工学报,2008,(2).

[3](美)AC奥恩斯坦,(刘付诚译).美国教育学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第2篇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在1991年提出了经典的知识创造模型——SECI模型,描述了在一个组织内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从而实现组织知识创新的过程。本文运用SECI模型,对软件开发团队的知识创新分析如下:

1.软件开发团队在社会化知识活动中的知识创新

软件开发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隐性知识,而这些知识需要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观察、感觉才能进行分享。由此,社会化模式通常是从设立一个互动的“范围”开始,在这个范围内促进成员经验和心智模式的分享。在软件开发团队中,社会化主要通过团队领导者积极的示范和指导、合理调整团队的结构,以及交叉培训等方式进行,以促进知识共享与创新。

2.软件开发团队在外化知识活动中的知识创新

外化(Externalization)过程是从个体的隐性知识到群体的显性知识的过程。由于外化从隐性知识创造出新的显性知识,所以它对知识创新至关重要。在软件开发团队中,外化过程一般由“对话或集体思考”开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团队成员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融入到团队显性知识库中,以供整个团队利用。

3.软件开发团队在联结化知识活动中的知识创新

联结化(Combination)是从分离的显性知识到系统的显性知识的过程。软件开发团队中的管理者经常会收集不同来源的显性知识,并使用这些经过编辑的显性知识来创造新概念,另外,在开发工作中,也贯穿着知识的联结化活动。这个过程要求对团队内部的显性知识进行整合,在团队内部建立独特的知识系统,以便更好地整理团队内部的显性知识。

4.软件开发团队在内化知识活动中的知识创新

内化(Internalization)过程是从显性知识到成员个人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在软件开发团队中,项目计划,以及开发过程中的错误、经验,都记录在各种各样的文档中,这些构成了团队的显性知识,但要想让团队成员合理地利用这些知识,只有成员们真正地消化、吸收,使其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这一过程可以通过组织培训,使团队成员通过学习各种手册、文件,以及他人的经验,扩充自己的隐性知识,促进知识创新。

三、促进软件开发团队知识创新的措施

软件开发团队可采取以下措施促进知识创新:

1.构建学习型的软件开发团队

其中首先是要建设有利于知识分享与创新的团队文化,其次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为团队成员学习提供便利。文化从意识形态层面对知识型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在组织中营造浓厚的尊重知识和共享知识的氛围,为知识创新提供了无形的拉力。一方面,要保证团队内部畅通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各种激励机制,促使作为知识发送方的团队成员在已形成的“Ba”中自愿地贡献出自己的知识。这样就达到全体成员都乐于参与知识共享,最终发展成知识共享型组织文化(即学习型团队)的目的,从而促进了团队知识社会化及外化活动。

2.建立团队知识库系统

这涉及到知识的外化和联结化活动,并且为内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可以借助以下信息技术:①文档管理技术。利用文档管理技术,坚强团队知识分享,促进团队知识创新。②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这一技术通过将团队成员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融入到团队显性知识库中,为团队内部成员提供更多显性知识。

3.构建实践社区

在团队中构建实践社区,使团队成员在日常实践活动中相互影响,交流经验,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挖掘隐性知识的价值。可借助信息技术,如知识协作技术,进行协同管理,通过建立内部网络,提供知识积累、交流的基本平台,其中对软件开发团队影响最大的是基于因特网这样的协作技术,包括电子邮件、短信服务、即时通信等网络交流工具,使各层级的成员都可以及时、方便地交流。

参考文献:

[1]IkujiroNonaka,RyokoToyama,NoboruKonno.SECI,BaandLeadership:AUnifiedModelofDynamicKnowledgeCreation.LongRangePlanning,2000(33):5-34

[2]魏国华:企业知识创新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4:1-55

[3]耿新彭留英:企业知识的分类、分布与转化机制研究——系统化视角下对SECI模型的一个扩展.管理科

[摘要]本文分析了软件开发团队在社会化知识活动、外化知识活动、联结化知识活动,以及内化知识活动中的知识创新,提出了促进软件开发团队知识创新的措施。

第3篇

摘要:文章重点介绍了隐性知识管理和知识主体管理两个方面,并以明基企业管理实践为基础对知识管理的方法进行了介绍。知识管理成为了企业增值和获得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隐性知识的管理更成为了管理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知识管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明基企业

知识作为企业的智力资本,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战略资源,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管理理论和实践。如果说诞生在美国的“泰勒制”引发了企业管理的“第一次革命”,那么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时,全球的企业管理将迎来以“人性化”的知识管理为标志的“第”。知识按表述方法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其中对于隐形知识的管理成为了企业持续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企业成长和创新成功的关键。因而,加强企业知识管理,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知识管理正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门前沿。

一﹑引入性思考:知识与知识管理

很久以来,知识一直是哲学家最为关注的概念之一,因此也出现了从不同角度对知识的定义,中国国家技术领导小组办公室把“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定义为: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还包括人文社会知识,商业活动﹑日常活动和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得﹑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作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对企业来说,知识包括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和专利﹑生产运营模式﹑企业组织结构﹑经营战略﹑企业决策风险偏好和员工所用有的经验和创新能力等等。知识不同于数据和信息,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主观性、无形性、创造性、累积性的特点。

目前,对知识最基本的分类是将其分为显形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能够用严格的数据﹑公理﹑文字等符号表达出来,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它存放在各种文献中(如报告﹑手册﹑专利﹑图形﹑软件等),显性知识从数据类型的区分上又可以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我们平时接触到的财务系统——ERP系统上面的数据﹑专利﹑软件等属于结构化数据,而像会议记录、研究报告等文档,属于信息范畴;隐性知识则是高的个性化的﹑难以格式化的﹑通过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和共享的知识,它存在与企业员工的大脑中,如经验﹑技巧﹑体会等。从定义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二者的区别:显性知识的获取是间接的,它必须通过编码和解码,并内化为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的交流是直接有效的,但其传播效率极低;显性知识的管理策略采用的是“人到文档”的方式,知识被创造出来后,经过编辑成为独立于其创造者的知识,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传播并被重复利用,而隐性知识的管理强调的是个人之间的对话,知识的共享是通过“人到人”的方式进行,通过与拥有相应知识的人进行直接接触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知识管理的研究是从对知识的研究开始的。知识管理的概念从狭义上来说可以认为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备﹑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一般来说,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知识管理更为贴切。知识管理按照知识的形态可以分为隐性知识管理和显性知识管理;按照知识的载体分为知识客体的管理和知识主体的管理。在这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中,其中的隐性知识的管理和知识主体的管理成为了当今企业成功和发展的关键,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知识管理的核心:隐性知识管理

从上述定义和区别我们可以看出,专利﹑软件等显性知识虽然对企业的成功也很重要,但是在如今科学技术已趋发展成熟的竞争经济时代,很容易被其他企业复制并且迅速得到传播,企业不再能够单纯地依靠专利等技术优势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在韩国世韩公司率先研发推广音频mp3播放起后,帝盟(Diamond)﹑爱华等公司也迅速的推出了相应的产品,而如今出现了成百上千的不同的品牌并且在mp3技术基础上研发出功能更齐全的mp4﹑mp5播放器;英特尔公司花了10亿美元,用了1年多的时间创造了486微机,而Cyrix公司在大约18个月的时间里使用1000万美元就克隆出了同样的微机。那么,如何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存呢?针对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把目光转向了企业内部隐性知识的管理。根据硅谷研究者克里斯托弗·梅耶的论证隐性知识对于有效竞争来说有如下意义:创造性经营绝大部分是隐性知识作用的结果;当显性知识已融于生产和服务,戏剧性地降低任意行业竞争所需的基础设施成本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有效竞争者,成功的关键在于经营实践等隐性知识的运用。归根结底,一个企业的核心资产应该是隐性知识的有效利用。

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利用所拥有的隐性知识?主要有两种知识的转化模式:一是隐性知识的共同化。藉由经验或心得的分享,达到创新隐性知识的过程。个人可以不用透过书面信息而自他人处获得内隐知识,如学徒的学习往往是透过观察﹑模仿与练习而来。二是隐性知识显性化。将隐性知识藉由结构行的概念化,明白呈现为外显知识的过程。内隐的知识可透过隐喻﹑模拟﹑观念﹑假设和模式表达出来,如新产品的创造过程。

对于企业来说,前者可以当成是隐性知识传播和扩散过程,而后者则是隐性知识的具体应用;前者是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人员中的横向传播,而后者则是隐性知识在企业经营运作中的纵向渗透;通过前者不断形成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后者是企业创新的源泉。两者都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但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如在国内外多年存在的对微软的声讨浪潮中,大部分人攻击微软只会模仿他人的技术而不会创新,但他们没有意识到,真正造就微软成功的并不是它所复制的显性知识,而是它的隐性知识,即其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以及它把隐性核心因素转变为显性的能力,这虽然不是技术创新,但是企业理念的创新。

三﹑知识主体管理:企业员工的管理

作为知识的主体,尤其是作为企业隐性知识的拥有者,企业员工素质成为了企业成功的一张王牌。安德鲁·卡内基说过:企业拥有的唯一不可替代的资本就是员工的知识和能力。这一资本的生产力取决于人们如何有效地将其能力与那些能够利用能力的人共享,企业也应该建立并且逐渐完善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也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

第一,企业成为个体知识整合的场所。知识的创新是最复杂的增值方式,也是形成核心竞争力关键的资源和输入,它的竞争优势的寿命依赖于这种能力的不可模仿性。组织的知识整合能力越强,就会产生更高的限制性,既难以复制,也难以得出其中的因果联系。从知识的角度,可以将企业看成是生产知识和提供知识服务的组织,由于其为个体们整合各自的专业知识提供了场所,也为个体间的交流于合作提供了条件。

第二,企业重视培养知识型员工。存在于书本﹑数据库﹑固定的软件程序等中的数字化信息存在一个本质的不足,即无法自动更新﹑自动创新,只有员工的头脑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利用﹑合理配置来整合出新的知识,因此,如何合理的使用知识型员工如何有效的激励知识型员工使其发挥最大的创造力,成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第三,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促进知识创新。每个个体的知识结构是具有高度差异性的,不同的知识个体在一起交流﹑争论,能够产生知识的“创造性摩擦”,或者说是一种“创造性混乱”,这是企业创新的来源。

四﹑具体案例:明基集团

IT行业是人才高速流动的行业,企业不能奢望自己培养出的人才一辈子留为己用;较高的专业知识要求,又注定了该行业员工离职给企业造成的成本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明基集团采取了最务实的做法:让人才在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在离职的时候把项目所需的技术、累积的经验、资讯与知识成果留下即可。

(一)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明基拥有一个强大的内部局域网——知识管理体系(KM体系)供员工交流学习。明基把内部最新的产品知识、经销商培训的过程以及成功的方法,复制在知识管理系统的某一个目录上,而分公司的销售人员则把自己的工作心得、经验放在该目录中,以便共享。KM体系也对公司的业务流程、工作入门指南、企业文化等均有详细的介绍,甚至包括对本地风土人情的接受。通过该体系,可以帮助新员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平时的工作报告也是通过KM系统上传到公司资料库,再转交管理层,相当于对工作的实时记录。明基公司的这种做法无疑是为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一个高效率的平台。

(二)人走茶不凉

员工每进行一项工作,创造一些价值,明基都要求其把知识通过KM体系分享出来,这就等于把其的脑袋留住,然后再鼓励他创造更多的价值,继续学习。现在,明基的员工已经把知识分享作为习惯。知识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后,弥补了大多数员工的流失对公司造成的无形损失,并把这种损失降到最低。而且这种在公司内部形成的学习氛围和分享氛围,使任何新进员工可以融入公司,创造价值。五﹑总结

在完善知识管理体系﹑加强对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缩短隐性知识显性化周期﹑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培养和激励机制﹑鼓励创新等方面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这也是企业应对知识竞争的最适反应。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想生存,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人。

参考文献:

1、徐蕾.基于核心力的企业知识管理研究[J].企业活力——管理理论,2007(11).

2、侯筱蓉.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方法概述[J].现代情报,2007(4).

3、吴晓波.隐性知识显性化与技术创新绩效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12).

第4篇

图书馆经济效益,是指图书馆活动的劳动消耗与图书馆活动的劳动成果之比,是以社会及其用户的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作为价值标准,对图书馆活动的劳动实效做出的评价。

1、图书馆经济效益的特点

首先,图书馆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图书馆经济效益的内在要求就是实现图书馆员劳动成果在质量与数量上的统一;实现图书馆活动的经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图书馆经济效益是借助于劳动消耗与劳动成果之比表现出来的,是具有经济性质的,但图书馆经济效益又必须通过其劳动成果与社会实效的对比关系加以检验,这种检验就决定了图书馆经济效益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其次,图书馆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不是通过直接创造价值来实现,而是通过投入与产出及其实效的比较显示的,它不完全体现在图书馆活动及其自身收益中,而更多地蕴含于社会用户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而产生的效益之中。第三,图书馆经济效益具有复杂性。图书馆在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不但将使用价值,也将自身的价值连同提供的资料一起转移到了用户身上,使用户劳动力的价值有所提高,增强了创造价值的能力。但其价值并不直接表现在商品中,而是凝结在利用图书馆的商品生产者或劳动者身上。因而,图书馆工作过程细致、复杂,难于检测,不易为人所了解。所以说,制约图书馆经济效益的因素非常复杂,既有人的因素,又有物的因素;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

2、图书馆应加强经济效益的研究

图书馆经济学就是以图书馆活动中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研究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经济效益以及行政管理的效益问题,目的就是追求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最佳经济效益。

图书馆在获得广泛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应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图书馆应正确处理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者的关系。尽量扬其长而避其短,以适当方式使两者达到完美的统一,成为和谐的统一体“从而做到既要社会效益,同时又尽可能地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图书馆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的。图书馆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间接地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也会带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所以说,深入研究图书馆经济效益这一课题,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图书馆事业只有顺应市场经济的规律,产生利润———经济效益即解放生产力。图书馆实现了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才能凸现图书馆的社会效益,也为图书馆事业本身积累资金”。这样既有利于纠正图书馆界普遍存在的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的偏向,也保证了图书馆在追求在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其经济效益也达到了最大化,进一步提升了图书馆事业的综合效益。

第5篇

目前各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招收的学生大多缺乏深厚的艺术功底,许多学生是在高中阶段经过短时间“填鸭式”的集训考入高校,很难适应大学阶段的艺术专业学习,专业课程学习的创意、创新更无从谈及,其次,学生大多由于长期处于依赖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教学模式下,已形成了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的思维定势。在标志设计课程中,学生缺乏创作灵感和激情,为了完成作业一味地模仿,甚至抄袭现成的标志作品,这也是现在许多艺术专业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除了现有招生制度、学习方法给艺术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之外,学生学习中出现的这些情况,我们的任课老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标志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不注重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专业基础情况的了解,缺乏对先进教学理念的学习研究,还是习惯于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考核中注重最后的设计结果,不关心学生创意构思的整个设计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束缚了学生学习能力,也压制了学生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创新的想象力和原动力。同时,高校现有的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也制约了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很多都是参照本科院校的标准制定,大量的理论课时挤压了原本就少得可怜的实践课时,专业课程设置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对专业课程都是以单一的考核标准来要求,只要按标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交差了事,对学生学习的情况和完成作业过程缺乏系统的考核和评价,陈旧、教条的教学体系仍然大行其道,让标志设计成为一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课程。

二、加强标志设计创新性教学的措施分析

如何解决标志设计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以及我们如何在艺术专业教育中,实施和推进创新性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每个艺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事实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创新意识、意志毅力等个性品质的培养,若没有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就难以得到激发与提高。我们可以针对这些问题,通过研究创新性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在标志设计课程中开展创新性教学,推动教学模式和教育体制改革,为培养艺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全面推进创新性教育创造条件。

1、研究创新性教育内涵,发挥创新性教育作用

创新性教育是依据创造学的理论、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育。因此凡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增长其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视为创新性教育。我们要通过研究创新性教育的内涵,充分发挥创新性教育作用,培养更多符合艺术专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推动教学模式和教育体制改革,为全面推进创新性教育创造条件

我们要明确标志设计这门课程在艺术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和代表性,通过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创新性教学的研究,进而影响和推动整个艺术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我们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制度、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性的改革,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和授课方式,把学生被动的听课,转变成主动学习,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入手,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实现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我们在标志设计课程中应该更加重视贯彻创新性教学。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教师作为标志设计课程的主导者,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标志设计课程中的重要性,把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各种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老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制定科学合理的授课计划,把理论和实践部分合理穿插,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标志进行案例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互动交流,从开发学生比较熟悉或能够把控的项目命题入手,指导学生了解标志设计的前期调研、资料收集、初步设计、方案修改、标志应用等设计流程。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式教学及课堂讲评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与创新实践,重视标志的整个设计过程,淡化单纯追求标志设计最终方案的完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潜能。通过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创新,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欣赏水平和学习能力,实现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语文 改革创新 措施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必然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放在重中之重的突出地位,这是不容置疑的。作为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在这场大改革中是不是只能面临着披改掉的厄运?如果高职院校语文课还有存在的必要,那么,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才能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这是我们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应当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一、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

高职语文是不是应该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出局?我们认为高职语文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祛替代的。从高职学生目前的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看,语文学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有相当数量的高职生对语文这门工具没有很好地掌握,许多学生连申请书、求职信这类常用的应用文都不会写,要么是格式不当,要么是错别字连篇.说起话来要么是词不达意,要么是胆怯害羞不敢表达。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看.语文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看,语文教学承担着作常重要的任务。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其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全面素质得以提升。因为我们培养的对象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是制造机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也确实不是令人满意的。教材缺乏高职的针对性,课堂缺乏“生气.和“活力’。从严格意义上进,目前的高职语文教学没有很好地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因此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要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应当是高职院校所有课程为之努力并实现的目标,高职语文也不例外。因此,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通过高职语文的教学改革要达到贴近学生学而能用的效果,要达到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良好效果。

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目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很多,有教材的改革;有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有教学手段的更新,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等方面.但是,笔者认为,当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面临一个不容忽视的难点是语文教学课时被大t削减甚至被取缔。正像有的语文老师所说的,学者专家们提出的这样、那样的改革设想我们都能接受,而现在的问题是语文老师无课可上,高职语文改革的平台也不复存在了,怎么改革?语文老师提出的这个问百不无道理。从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特别是高职学制有可能由三年压缩为两年即使是三年学制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也是2十1摸式。因此.各所高职院校不可能安排一定数且的语文教学课时。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高职语文如何改革?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出路在那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拘囿于课堂教学的层面来谈高职语文教学改革,那样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应当另辟蹊径.从更广阔的层面上来思考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1.高职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的影响下,语文教学的载体就是课堂,这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现实情况是课堂给语文老师的机会逐渐减少了,甚至没有了.传统意义的课堂没有了,语文教学还有没有新的载体?因此,我们要构建一种“大课堂,的理念。除了传统课堂之外,还有更多更大的“课堂’为广大语文老师提供了奉献智慧、施展才华的舞台。例如,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话动,学生的实训、实习活动,等等。语文老师参与其中,必将能够发挥重耍作用,语文老师对高职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对于探化高职教肯教学改革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新机制的构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是需要一个平台的,如果缺少了一个改革的平台,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便无从谈起,高眼语文课件不像现代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那样可以淘汰出局,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的链条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作为高职院校的决策者、管理者应当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搭建起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建立在“大课堂,理念下的平台。因此,需要构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机制。这种新机制应当包括平台机制、教学管理机制、考评机市、激励机制等。平台机制就是要确定高职语文教学的形式,这种形式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应当是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实训、实习活动相结合。教学管理机制应当是设计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高职语文的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评机制应当是确定对老师教学效果的考评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评。激励机制应当对语文老师工作量结算报酬做出规定,制订语文老师业绩的奖励办法。在一种全新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师的劳动再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果不能制订出符合教师劳动特点的计酬办法,很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第7篇

最早的物业管理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国外的物业管理业已经比较成熟,具体表现在:

1.1物业管理市场法律法规比较健全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一般不直接干预物业的管理行为,而多以详尽、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物业管理各方关系人的责、权、利关系。因而物业服务公司在接受委托实施物业管理时,一开始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1.2物业管理协会发挥重要作用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职能总体上都比较简化,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工作主要靠协会。物业管理协会是政府与物业企业之间的桥梁,是行业自治组织。政府主要出台政策、制定法规,而具体行业内部的事情主要由行业协会来做。美、英、日、澳等经济发达国家以及新加坡,都设有物业管理的一级协会。

1.3管理层与操作层分离,物业公司成为“管理型”公司国外的物业服务公司大多经历了从“服务型”企业向“管理型”企业的过渡。房地产业发展之初,物业管理均是内部型管理,即任何工作都由物业服务公司自己的来做。

随着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这种形式的管理受到业主精力和专业知识的限制,弊端越来越明显,如服务成本不断增加,服务质量却不断下降。因此,承包管理取而代之,成为必然。

所谓承包管理即聘请专业的物业服务企业或人员代为进行产业管理,这种专业优势在物业管理中得到充分体现。物业服务公司内人员精干,效率高。除了少数的管理人员外,他们把分散的社会分工,如清洁、保安、水电、绿化等汇集起来,采取灵活的方式统一进行管理。社会化、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既提高了物业服务的水平,又降低了管理成本。

1.4物业设施设备配套齐全,管理水平高配套设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物业管理质量的高低。国外市政的配套设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所有建筑物在前期建设时,就做好了水、电、通信、车库等配套设施,计算机信息系统在物业管理中也得到普遍使用。

总的来说,发达国家的物业管理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型的行业,受政府的重视和业主、住用者的欢迎,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而且现行物业管理机制也呈现良性化。发达国家的物业管理体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资料来源:许召敏.我国社区物业管理的模式与方法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8.

2我国物业管理市场的制度创新

鉴于我国物业管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针对当前我国物业管理市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总结和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本论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2.1加强物业管理市场的供给主体培育

2.1.1充分发挥自建自管型物业服务企业的主导作用在现阶段,自建自管型的物业服务公司是物业管理市场上的主力军。虽然它们目前的垄断影响了物业管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但不能因此而打压它们,把物业管理市场上存在的问题归咎于垄断,可以利用其特有的开发商背景和专业背景,解决目前物业管理市场的一系列最主要的纠纷。要实现这些需要实施如下措施:①健全物业管理法律法规。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物业的管理行为,而多以详尽、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物业管理各方关系人的责、权、利关系,建立完善的物业管理法规体系。使物业服务公司在接受委托实施物业管理时,一开始就有了良好的基础。②充分发挥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的行业管理和自律作用。要把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建成为政府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政府在物业行政管理职能上要简化,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工作主要靠协会。同时物业管理行业协会要在专业上进行细分,这样比较有利于行业管理工作的落实。③利用自建自管型物业公司的开发商背景优势,实施物业管理早期介入。与其他物业公司相比,自建自管型物业公司作为开发商的子公司,从有利于房屋销售和今后物业管理的角度提建议,更容易被开发商接受,能促进母公司建设设施设备配套齐全,信息化水平高的物业。

2.1.2培育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的市场供给主体对物业服务领域来说,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的物管企业应具备以下特征:①关注业主利益及提供优质的物业管理服务产品。②良好的社会效益。③良好的企业效益。④较高的物业管理效率。

另外,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物业管理服务的服务质量和能力。目前,物业管理行业缺少大量优秀的物业管理经理人。因此,大力培养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是物业管理市场供给主体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2.2培育物业管理市场的需求主体目前,物业管理真正走向市场的需求主体还未形成。为此需做好如下工作:

2.2.1发挥政府的舆论导向作用,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物业管理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能否把物业管理作为城市管理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来加以考虑,能否对物业管理行业做出准确的市场定位,以及在物业管理行业出现众多问题的情况下能否以坚定的立场来对舆论进行正确引导,对加快广大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将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人们对实施物业管理有了客观的和实际的需求,是物业管理市场化及物业管理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和基础。

2.2.2确立物业管理买方市场的行为主体在物业管理市场中,单个业主并不具备消费主体的行为能力。因此,只有推选出代表公众消费的行为主体,业主才能主动地进入市场,行使消费权利,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物业管理的公众消费主体即业主委员会,是经业主大会选举产生,经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在物业管理活动中,代表和维护全体业主的合法权益的组织。引导和培育业主委员会的自觉、自主、自律、自治行为,可有效地确立和规范物业管理市场行为主体,加快物业管理的市场化进程。

2.2.3强化卖方市场服务意识,激活物业管理买方市场的有效需求物业管理服务是一种商品,那么商品的购买者对所购买的商品感到满意,就会更进一步激活购买者的购买欲望,否则会拒绝购买。因此,物业服务公司必须进一步提高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为居民提供多层次的更优质的商品,激活和提高物业管理买方市场的有效需求,从而促进物业管理的市场化进程。

2.3建立良好的物业管理市场秩序物业管理市场的管理体制是国家的管理监督和群众性管理监督相结合,是各种组织和手段的有机统一。

为了建立良好的物业管理市场秩序,必须有比较完善的法规保护竞争,约束竞争中的不合理行为,确立公正而统一的竞争规则。准确科学地为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公司定位,是我国建立业主自治自律与物业服务公司专业化管理相结合的物业管理体制必不可少的基础,也是培育和规范物业管理市场的首要前提和必然要求。

因此,在完善物业管理体制时,要按公司法组建和规范物业服务企业,政府积极倡导在物业委托管理时采用招标制度、提高参与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本文结论:从委托的关系看,物业管理市场存在的前提是委托人——物业产权人,也即物业管理市场的需求者,可以将自己对房地产的全部权力集合中分离出管理权,并拥有这些权力和有效运用这些权利。但是,现实中,这些权力绝大部分掌握在开发商手中的,从而造成了我国当前物业管理市场买方主体缺位,影响到物业管理市场的健康发展。只有物业管理买、卖双方主体完整,才能健全物业管理的市场因素,使物业管理走向市场化、规范化、社会化。

我们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通过制度创新,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新的物业管理制度,促进我国物业管理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进一步健全我国物业管理市场法律、法规制度,完善物业管理市场环境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胡晓娟.中国物业管理的法制环境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4.

[2]毛鹏.物业管理招投标规范化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6.

[3]赵云.物业管理中业主自治法律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6.

[4]田春枝.国内外物业管理的比较研究[J].经济管理.2007.(3):76-77.

[5]王朝晖.浅谈目前物业管理市场竞争与决策[J].产业论坛.2004.(5):50-51.

[6]赵可.论物业服务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D].武汉连:华中师范大学.2007.

[7]周盛.业主委员会自治管理的研究—以上海市虹口区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2007.

[8]许召敏.我国社区物业管理的模式与方法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8.

摘要:物业管理市场是房地产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房地产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为适应广大业主需求的一种必然结果。它的形成满足了业主、房地产开发商、和城市管理对物业管理的需求。我国物业管理市场发展的时间短,速度快,规模大,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从传统的单一房产管理到专业的物业管理发展过程中,服务意识与管理意识的错位,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物业管理市场供求双方矛盾突出。

第8篇

什么是产业化?如何实现电视行业的产业化?对大多数电视台而言,都是很模糊的概念。简单的“电视节目+广告+副业经营”模式,基本上成为业内给“电视产业化”的“代名词”。然而,真正的电视产业,就是在充分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在准许多种经济成分同场竞技的环境中,以电视为中心打造出的产业,其囊括了节目制作、网络铺设、节目播出、节目发行、广告多个环节以及以电视为依托的其他多元经营。新世纪到来,三网融合趋势不断加强,然而电视业却仍然按照提供“点”对“面”的广播式服务、依附广告生存的模式来经营。单纯的广告收入几乎已经不能再有突破性的增长。广告市场的日益没落使得人们对电视业的发展前景产生了质疑,另一方面,以有线电视网为基础的ARPU值始终得不到发展,同时,刚开始进行的数字化升级并未真正实现APRU值的明显提升,鉴于这一个方面的原因,广电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制定了升级到NGB的发展战略目标,想要利用向社会提供全方位业务的方式来实现ARPU值的提升。然而,当前,电视产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基础性的全业务信息平台。由于有线电视网还没有改造成双向网,正是由于这一个方面的原因,所以,看点播、电视等诸多方面还不能完全应用。与此同时,电视业还没有形成其独立出口资源,到目前为止,电视宽带接入业务中,电视仅仅属于通信的流量分销商之一,其必须因此而支付给通信部门流量费,同时这个费用相对较高。电视业双向化网络改造具有十分突出的地域性特点,到目前为止,国内在这方面做得较为成功的城市屈指可数,例如深圳、上海等城市,还存在一些地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一直没有开展网络双向业务,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其有线电视用户非常多,有数百万户,而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小城市的用户数往往只有十万。究其根源,三网融合前,国家相关政策明确指出禁止多业务运营,因为无法把握这一个业务发展潜力,一些运营商因此对于双向改造并不是非常主动,缺乏热情。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在长时间的运行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众多的客户群体,其涉及到的人口数目以及地区非常大,然而,有线电视网却由广电总局完全掌控,是一个封闭性非常强的网络。现阶段,有线电视网络的机制体制、技术状况以及服务模式等仍然无法满足产业化、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研究不难看出,分散经营、模拟单向仍然属于影响该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两个主要问题,仍然无法有效满足三网融合的发展需要。

二、有线电视产业价值链创新

(一)基本价值链

有线电视产业的基本价值链主要由节目制作、节目播放、节目收看、广告四个环节构成。基本价值链价值创造流程是:制作人员制作电视节目、广告公司组织广告,电视台将电视节目与广告组合后播放,观众通过付费收看电视节目,从而实现电视的第一次销售。在此基础上,有线电视将首次销售集聚的电视影响力卖给广告商,通过这种方式达成了电视的二次销售。除此之外,有线电视还可以经营其品牌,经营它所掌握的客户系统,实现信息的增值。

(二)延伸价值链

延伸价值链主要是指有线电视产业围绕主业的纵向拓展,是在基本价值链前提条件下的拓展,是前者每一环节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其主要以电视节目制作为核心,制作播出的广告以内容为中心并在观众和广告商方面实行双向运动,围绕内容、制作等形成的各业务单元在作业流水平轴上上下拓展,最终使业务链得以形成,在此基础上,实现业务空间的不断提升。相对比来说,其与前者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有线电视主要是以受众为核心进行,受众的需求得到满足,因此为其推行差异化服务提供了条件。其次,在延伸价值链上每一个环节紧密衔接,彼此促进,充分确保价值的科学有效流动。再次,整个价值链紧紧围绕内容展开,各业务单元重点突出主业,同时还能够不断拓展业务空间,实现价值最大化。

(三)横向拓展价值链

拓展价值链是基于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采取了横向一体化的延伸而构建起的价值链,是有线电视产业基于动态环境的变化,为能够不断开发新的市场,最终能够获得新的收入渠道,而选择的有效措施。拓展价值链主要是在进一步壮大有线电视产业主业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品牌运作,朝着多领域、多产业的方向不断发展,尤其要将拓展宽带业务作为重点,提高有线电视的ARPU值。拓展价值链着重防范各种风险,利用横向拓展来进一步拓宽其收入渠道,以妥善处理这一个产业收入渠道单调一、经营模式过于落后的不足之处。通常情况下,其运作往往通过非相关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但也要注意规避或尽量减小在横向拓展价值链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

第9篇

关键词:保险竞争规制完善

一、我国保险市场开放面临的规制挑战

随着入世后对入世协议的逐步落实,我国保险市场将进一步开放,保险规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1.外国保险公司大量涌入,再保险市场在开放中面临着最大挑战。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先进保险技术和丰富管理经验的外国保险公司与不成熟的中资保险公司同台竞争,这无疑会给中资保险公司带来竞争压力,并压缩中资保险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保险市场份额将被重新分割。特别是再保险市场,根据前对外经济与贸易合作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服务具体承诺减让表》来看,我国的再保险市场将面临百分之百的开放,直面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

2.保险费率趋向市场化,使保险定价越来越细,不良风险获得保险保障的困难越来越大。在一个自由竞争的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所采用的费率结构必须与投保人的风险水平相适应,至少应该接近于其他保险公司所采用的费率结构,这就要求保险公司根据不同的风险分级变量自由定价,否则会失去竞争机会。开放保险市场所带来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不同风险之间价格差异的扩大,保险公司将通过越来越多的风险分级变量把投保人根据其风险水平分成许多不同的费率组别,自由定价的政策将迫使保险公司充分利用有关保单持有人相关统计信息来确定保单价格,从而使保险市场价格趋于敏感性和多样化。

3.经营费用和人佣金将大幅下降。在所有实施垄断经营、价格控制、卡特尔或缺乏真正竞争的国家,保险公司由于缺乏竞争压力,其经营效率普遍较低,如经营管理费用过高,支付给人的佣金远远超出必要的水平,而这些经营费用水平在完全市场化的竞争中是不可能维持的。随着我国加入WTO,保险市场不断开放,国内保险公司为了参与竞争,抢占市场,必定采取低费率政策,从而导致承保利润下降,无力支付高额的费用和佣金。因此,削减经营费用、降低人佣金将成为保险公司重要的竞争手段。这必将对目前我国保险经营方式和保险市场利益格局产生巨大的冲击。

4.保险监管机构压力增大,监管体系将与国际惯例接轨。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使我国保险市场上竞争主体不断增加,成份愈加复杂,这将给我国的保险监管带来新的挑战。根据WTO确立的国民待遇原则,在对保险市场竞争的规制上,内资与外资保险机构在市场准入和退出、业务范围、经营规则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应一视同仁,这就要求保险监管应尽快通过体制和模式的创新以与国际惯例接轨。

二、现行保险市场竞争规制与WTO法律制度之间的差距

我国保险竞争规制模式在基本精神、基本原则和相关规定等方面,虽然正在努力与WTO法律制度但仍有不符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过于强调保险市场的安全和秩序,疏忽其他同样重要的价值目标——自主、效益、公平竞争。尽管WTO法律制度在金融服务问题上给自由化以相对的保留,但是自由化始终是金融服务协议的基本目标。然而,我国现有的保险竞争规制模式在价值目标上,强调国家的管制利益,疏忽了市场主体自益的维护;强调行政性的强制监管,相对忽视保险业的自律和保险公司的内控。

其二,将内资保险与外资保险、外国保险区别对待。为强化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业监管,我国制订了《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等专门性规章。这些法规和规章表明,我国在针对保险市场主体的立法上试图做到内外有别。其实,《保险法》和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也体现了内外资保险公司差别待遇。如《保险法》第7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法人和其他组织需要办理境内保险的,应当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保险公司投保。”《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规定:“合资企业和各项保险应向中国的保险公司投保。”

其三,在保险法制的公开与创制方面,透明度尚有很大差距。透明度原则是世贸组织的重要原则。这不仅是一项程序性原则,也是一项实体性原则,它体现在世贸组织上主要协定、协议中。《服务贸易总协定》第6、第7条对成员方国内法规创制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即对于成员方已经承诺开放的服务部门,其国内法律法规的制定必须遵循合理、客观和公正、统一的原则。统一性要求在成员领土范围内管理贸易的有关法规不应有差别待遇,即中央政府统一颁布有关政策法规,地方政府颁布的有关上述事项的法规不应与中央政府有任何抵触。但是,中央政府授权的特别行政区地方政府除外。公正性和合理性要求成员对法规的实施实现非歧视原则。

透明度原则要求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修改、废止必须及时地公开和通报,并应将有关法令、规章或行政指令等迅速地报告给服务贸易理事会,还应建立相应的机构和机制来确保这种公开和通报的全面与及时。我国现有保险法制的公开,虽有了一定的机制,但是仍然缺乏严格的执行和监督规程。特别是监管当局针对具体问题所做出的、实际具有法律效力的应对性答复和解释,往往缺乏严格的程序规范,其透明度难以保证。根据WTO法律制度的要求,任何成员方认为其他成员方所制定的政策、措施和法规将影响协议的实施的,有权向服务贸易理事会报告。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不迅速改变保险立法的缺乏透明度和统一性的状况,我国将可能面临众多来自WTO成员方保险公司的,从而在国际保险合作和竞争中陷入被动局面。

事实上,我国的保险竞争规制制度也缺乏透明度。政府对保险业进行规制的内容、措施、手段和程序缺乏透明度。诚然,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要确保透明度原则在保险市场竞争规制的实践中得到实现,还有一定困难。原因主要在于:首先,我国的信息公开制度虽然开始建立并受到普遍关注,但由于认识的偏差、物质基础的缺乏及体制的障碍,我国的信息公开,无论从内容、范围还是从形式和程度上都还远不能满足WTO的需求,甚至被认为是贸易上缺乏透明度的国家。其次,部门立法制约了国家法律体系的科学和统一。我国的保险法制的草拟和创制者大多是由政府职能部门——中国保监会来充任。由于政府职能部门存在着明显的行政目标、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草拟创制必然会渗透其主体利益色彩。这势必会影响保险法制的合理、公正和统一,从而在实质上违背透明度原则。

三、完善我国保险市场竞争规制的对策

1.确立保险竞争规制的市场化理念

所谓市场化理念,就是对以市场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一种信仰、期待和追求。市场化理念应该是保险市场竞争规制基本价值体现。因为:①市场化理念是竞争规制的重要理论基础。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市场竞争规制强调的是通过法律手段来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从经济角度分析,它主要通过对该行为的鼓励、限制或惩罚给竞争者以压力,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虽然这种压力的形成也依赖于直接的行政约束,但更多的或主要的通过市场的力量问接作用于市场主体,在这里,市场仍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这也是市场规制与市场管制的实质区别所在。②市场化理念是WTO法律制度的灵魂。WTO所架构的是一种以市场为价值取向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中的市场应当是完整的、开放的,市场机制是完善的,市场监管是有效的,市场运行是规范的,这就要求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必须有限度。这是WTO法律制度的一个基本前提。实际上,自80年代以来,包括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内的非市场经济国采取了市场经济制度或进行了以市场经济为走向的改革。各国经济的市场化使作为“经济联合国”的WTO的产生和发挥作用有了一个更加广泛的基本制度基础。

要在我国保险竞争规制中贯彻市场化理念,必须对我国现行保险市场规制模式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包括:规制主体要从政府他律一元规制主体到除政府以外的包括保险行业协会、保险中介机构等多方参与的他律性和自律性相结合的多元规制主体的转变;规制手段要完成从政府行政审批、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等单一行政规制手段到对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进行合法性、合规性审查的法律规制手段为主的转变;规制的目标上要从保证保险市场的稳定和安全、控制保险风险为唯一目标的安全规制到安全优先、兼顾效率的规制的转变;规制的时问上要完成从事前上报审批的事前规制和向事前报批、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和惩处的全过程规制转变;规制的内容要从以条款和费率监管为中心到以偿付能力为中心的转变。

2.借鉴保险竞争规制的国际经验

保险市场的国际化决定了保险竞争的国际化,这就要求我国应开展和加强保险竞争规制领域的国际合作。WTO要求成员方在制度变革上应能逐渐地接受金融自由化理念。我国应在维护国内保险市场秩序的同时,要大胆地为保险法制的国际化创造条件,为我国保险市场早日真正地融入国际保险市场提供法律保障。

3.进一步完善保险市场规制的法律体系

为适应WTO法律制度的要求,必须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业发展的实际,顺应世界保险业竞争发展的趋势,加快完善我国的保险市场规制法律体系,建立有效的保险规制的各项法律制度,以规范我国保险市场竞争,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第一,在遵循WTO国民待遇原则的同时,充分利用国际法律资源,保护我国民族保险业。一方面,我们按照WTO的要求,抓紧修改现行保险法律法规,废除对外资保险公司的歧视性待遇规定(如经营许可证审批的条件过于严格、程序过于繁琐,经营地域和展业范围的限制等)和超国民待遇规定(如税收优惠和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优惠等),以创造一个内外资保险公司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遵守国际义务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和其他相关国际法律给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和保护性条款,以及我国在与WTO其他成员方谈判中所争取到的一些权利,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尚属于幼稚行业的我国民族保险业给予适当的保护,使我国的保险开放能够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

第二,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监管法律体系,构建一个以保监会为核心、保险行业自律为补充、保险公司自控为基础、其他相关部门(如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相配合的保险市场规制的多元立体网络结构。在目前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还不可能改变的情况下,尤其要在法律上明确保监会在保险竞争规制中的职责权限,加强保监会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同时,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为我国实行金融混业经营、统一监管体制,做好必要的立法准备。

第三,强化对保险业垄断经营的规制。垄断经营是当前我国保险业市场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在规制保险垄断问题上,我们既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又不能照搬他国的模式,而应结合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和我国保险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法律对策。虽然我国保险业也存在着经济垄断的现象,但由于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现行体制设计的缺陷,我国的保险垄断主要还是行政垄断。因此,目前我国保险业反垄断的主题应该是以反对行政垄断为重点,要依法限制地方政府对保险业的干预,为保险市场主体平等、自由的竞争营造良好的环境。在我国《反垄断法》尚未出台前,就以《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反垄断的规定为法律依据,由保险监管机构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同承担反保险行政垄断的职责。必须明确,我国反保险行政垄断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既有赖于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也有赖于新的保险市场主体的培育、保险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和保险监管制度的创新。正如有的学者主张的“行政性垄断综合治理论”那样,解决保险业的行政垄断问题,同样需要政治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三者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