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4:34
导语:在中小学生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必须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安全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上下功夫
防微杜渐生命是最宝贵的财富,生命和健康是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生物基础。人的生命是等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生命都应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平等尊重和有效保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当然要尽一切可能保证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合法权益,这是人本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无论春游、秋游、社会考察,还是校园的其他活动,学校都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严格管理,不能麻痹大意、轻率从事,要把不安全隐患降到最低限度。只要我们时刻绷紧安全教育这根弦,认真细致地去做,许多安全事故都可以避免,即使偶尔发生也能大大降低事故的伤害程度。因此,学校一定要把安全教育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科学严密、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让每个教育工作者时刻绷紧安全教育这根弦,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抓实抓细、精到管理,不能有半点的马虎与疏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防微杜渐,从根本上杜绝或大大减少安全事故。同时,要在学生中经常性地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是提高学生安全性的重要保障。但是,政府、社会和家长不能苛求学校在学生安全教育上“绝对安全”、“万无一失”,因为“绝对安全”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是很难办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如果担心个别学生的安全就取消所有学生的一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甚至连中午和放晚学后的自由活动都被剥夺,整天把学生禁闭在校园和教室中,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成为没有战斗力的“关鸡”,就会出现许许多多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式”学生,就会涌现大量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许多学生就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社会实践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就会大大降低。这样做,学校的安全事故可能大大减少(但不等于没有),但是整个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创新能力、运动技能以及人文情怀等却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危及的是整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这个潜在的影响我们不能忽视,更不能轻视。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奠基工程,不仅应关注学生个体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知识技能,更要从大局着眼长远计议,关注整个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核心是民族群体综合素质的竞争。我国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要努力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打造一支身体素质好、创新能力强、精神境界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高素质团队。打造这支团队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凡是有利于打造这一团队的做法都要敢于尝试和持久坚持,否则就必须停止和抛弃,切不可舍本逐末、因小失大。
2.学校教育不但要注意显性安全,也要注意隐性安全
不但要注重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安全为了避免学生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有关方面简单地对全体学生进行活动限制和时间禁锢,取消一切“危险性”比较高的活动项目和科目,这是典型的因噎废食,很不可取。我们都知道,开车、走路也是很危险的,公路上几乎每天都有交通事故发生,能不能为了保证公民的人身安全,就把所有公路给封了,禁止一切车辆上路?科学探索、社会实践也有一定风险,能否为了保证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的人身安全而叫停一切研究探索和社会活动?我们没有那样做,也不能那样做。取消一切“危险性”比较高的活动和项目,学生就真的绝对安全了吗?学校、老师、家长、社会真的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非也。如果我们思想上不高度重视,管理上不细致缜密,安全责任不落到实处,校园里和教室中同样会出安全问题,如打架、斗殴、踩踏、跳楼、晕厥,等等,近年来的中小学校园并不缺少这方面的例子。如有的学生因长期得不到锻炼,身体素质较差,跑步时突然晕倒甚至猝死;有的学生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动干戈,造成相互伤害。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时有发生。同时,长期把学生禁闭在校园和教室里,剥夺学生的自由活动权力,这本身就是一种伤害和不安全。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会每况愈下,社会活动能力下降,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学生的心理品质会出现问题,会变得狭隘、孤僻、暴躁、胆怯、抑郁等等,与人身安全事故相比,其性质和后果更为严重、更令人忧虑,因为它伤害的不是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而是整个学生群体,同时它伤害的也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理。近年来,学生在学校得不到欢乐,整天闷在校园里、困在教室里、淹在书本中、泡在题海里,郁闷的心情得不到舒展和释放,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理疾患,有的因此走上自杀的道路。如果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轻松自在、欢快愉悦的,学生怎会自杀?
二、结语
关键词:音乐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因学习压力等因素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愈发受到学界的关注。据国家教育部的调查,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其中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此,政府陆续出台了诸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一系列规范和指导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政策。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看,情绪改善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碍的重要条件。因在情绪调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音乐教育作为一味“处方”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试图以音乐教育为主线,探讨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问题。
一、中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障碍
因中小学生处于脆弱敏感的生长发育期,在生活中极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成长中,中小学生的心灵如一张白纸,又处于发育的黄金时期,往往心理对外界影响“免疫力”不高,同时他们敏感脆弱但又叛逆,因此容易受伤害。一般而言,中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障碍包括焦虑症、恐怖症与强迫症三种。其具体特征如下:
1、焦虑症
焦虑性是神经症中一种较多见的临床类型,以发作性或慢性情绪焦虑、紧张为其主要特征。在情绪障碍方面,往往因一点小事而苦恼、自责、夸大困难、烦燥、敏感、对自己的健康忧虑重重等表现。
2、恐怖症
恐怖症是指对特定的事物或境遇具有一种强烈惊恐为特征的一组神经官能症。最早由卡特·F·韦斯特法尔提出,当时为“广场恐怖症”,意指有人害怕在公共场所集会。对中小学生而言,主要为一些特殊类型的恐怖症,如学校恐怖症,他们往往害怕上学,勉强上学就会出现一些诸如恶心、呕吐、头痛等睡眠和饮食上的障碍。[1]
3、强迫症
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是以重复出现患者并不愿意出现的某些观念、意向和行为作为特征的一种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这些重复出现的强迫现象所苦恼,虽努力克制,但无法摆脱。
二、中小学生心理障碍形成机理及音乐教育的摄入
心理学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发展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其中,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生理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通常,儿童心理发育表现出一定的阶段差异性。少年时期,生理急速发育,但心理发展迟于生理发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青年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因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能客观地看待和表现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同时,该时期对未来充满理想,但又往往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导致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可见,青少年时期,心理矛盾的突出、行为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是其重要的特征,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多频发生。
在心理学的启示下,德国科学家赫尔姆霍茨等将音乐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基础上,开创了音乐心理学。其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同时汲取生理学、遗传学、美学等众多理论,研究人由原始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研究中,较多侧重于知觉、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等方面。在他们看来,人对声音的知觉包括音高、强弱、音色和时值四个要素。这些要素基于人对声音的频率、波形和时程等物理特征的感受而形成。决定某种知觉的物理特征并不是单一的,它往往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此外,人对四个要素的感知能力并不平衡,有些人某种能力发展有所偏长而成为某种类型。
由此,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他们在音乐知觉上的不同类型,给予侧重点不同的施教。如针对音调型,可以侧重于旋律优美、富于变化的音乐。通过有针对的选择给听者最大的知觉共鸣,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乐曲之中。同时,通过对听者音乐记忆的研究,可以在音乐知觉的基础上辅以情感浓郁、鲜明的音乐,让听者的情绪随着音乐的起伏而融入其中,渐渐调整心理问题带来的不良情绪。此外,也可以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诱导,把他们带入音乐想象的世界,给他们以丰富的音乐体验,从而培养他们高雅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音乐教育对治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音乐在调节情绪方面的作用与优势,这一点古人早就认识到,无论是孔子还是贝多芬,都对音乐陶冶人们心性的功能表示出巨大的赞赏。音乐教育通过美的内容、美的形式使受教者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修养,并通过作品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和生活态度陶冶受教者的情操,启发他们的心智,从而可以促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由此,音乐疗法被视为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
就功能而言,因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2],同时,“儿童的发展不是单向的,…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成展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3]。因此,作为教育方式的一种,首先,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促进中小学生心智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通过音乐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精神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有重要价值,在感官和心理的美的教育基础上,实现心智协调发展。
音乐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心理、生理两条途径实现的。心理学的作用机理是通过特别选辑的音乐、语言,最大限度的调动病人的积极性,调整病人的情绪,引导患者将内心的幽怨寄情于乐曲中,以起到移情和疏散的作用。
生理学的作用机理是基于不同的音乐可以对人的生理产生不同的反应,通过利用音乐的节奏达到影响人的行为节奏和生理节奏的目的。例如,音乐可以通过刺激网状结构,提高或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对特殊、非特殊投射系统、警觉和注意力等发生影响,实现消除干扰网状结构的不良因素影响。
四、对中小学生实践音乐治疗的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对中小学生实行音乐教育治疗不仅在理论上可行,在实践中亦是一种必然。当前,对中小学生实施音乐教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
目前,中小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重。音乐教育的实施,可以放松大脑,调整情绪,达到有效地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的目的。
2、有助于情操的陶冶与心灵的净化
因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音乐教育通过选用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精神情操的陶冶与心灵的净化。
3、有助于健康心态的形成
因多数音乐取材现实生活,因此音乐教育有助于在听的过程中达到体验生活冷暖的目的。同时,音乐教育的一些合唱等集体行为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合作与群体意识。此外,优秀音乐的积极、向上的主题对于中小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2]张凯.《音乐心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中小学教育》2007年各期.
目前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基本没有安排食品安全卫生知识教育,中小学生接受的食品安全卫生教育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电视广播、宣传海报
我们经常在电视和广播上看到食品安全卫生的相关报道,但中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并且对这些信息不怎么感兴趣,致使此类宣传途径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通过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
经常和中小学生在一起的人无非是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同学,当父母得知一些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的时候,自然会告诉他们的孩子,什么东西不能吃,什么食品不健康,老师也会经常告诉学生们一些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中小学生们在一起玩耍的时候,互相之间也会聊一些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但是这些信息是零星的、不系统的,而且容易忘记。
二、Flas对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可行性
Flash是一个网页交互动画制作工具,与其他工具相比,它具有矢量描述、播放流畅、数据量小等特点。而且用Flash制作的动画数据量很小,有利于它在互联网上传输,方便使用者在互联网上直接调用运行。考虑到目前多数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采用Flash技术制作一套食品安全方面的动画宣传片,可行性较好,也具有更多的实用价值。
(一)Flas是中小学生喜欢观看的形式
当前,中小学生非常喜欢观看Flas片,将中小学生需要掌握和了解的食品安全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运用形象、夸张等手法将这些知识点制作成Flas片的形式,必然会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并且,现在的网络、电脑已经非常普及,Flas非常适合在网络上传输,这些都将为Flas普及中小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提供基础。
(二)Flas制作容易,成本较低,周期短
Flas目前受到多数人的追捧,许多中学都已经开设了Flas制作课程。Flas容易学习、制作简单、制作周期较短、成本较低,这些都为用Flash来制作食品安全知识动画片提供了保证,使其作为一种新形式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途径变为可能。并且通过Flash制作的动画体积小,适合在网络传输,非常方便快捷。
(三)将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用Flash的方式展现更加生动形象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阶段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由过去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时代,面对社会人才不断更新的需求,如何在小学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当代教师肩负的神圣职责。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尝试性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现将我的一些做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注意力
1.1在进行新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朗读课文,发现问题,启发讨论,创造性地理解课文的含义。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学生通过读最后一段,弄清了课文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此刻我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下一个问题:“妈妈又是怎么找到自己的箱子的?这能说明什么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妈妈还是数了三十步,就找到了自己的箱子。说明什么呢?学生发现了,原来生活中也有不变的事物。“你能再找到这些不变的东西吗?”学生特别兴奋,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上。
1.2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始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用自己愉悦的情绪感染学生,并运用抑扬顿挫、富于情感的语言,以快慢相宜的速度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不断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勇敢地回答问题。同时要把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回答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握课堂节奏,使整个课堂节奏明快和谐、动静结合、富有音乐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1学生思维能力要靠多方位多渠道培养。
实践证明,学生对于模型、投影、幻灯、录像、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兴趣要比老师不断地讲、学生机械地听的“填鸭式”教学高得多,效果更明显。我在给学生讲授《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先结合挂图讲大榕树的组成,演示它的根粗、枝壮、叶茂,再呈现大榕树的“大”,使抽象化的内容直观化,为讲大榕树为什么是鸟的天堂埋下伏笔;在讲授鸟的多时,先播放多媒体课件,借助动态的画面,使学生在鸟飞、鸟鸣、鸟动中感受鸟的“多”。并通过鸟的天堂不见一只鸟到大榕树周围全是各种各样的鸟的对比,真正认识到大榕树为什么是鸟的天堂。由于在教学中利用直观激趣法使用了挂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直观形象的教学用具,积极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学中想、想中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2.2兴趣是求知的前提。
在一节课的开始首先要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为一堂好课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在讲授《向往奥运》一课时,在导语部分发问:“你还记得北京争得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吗?”配合播放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宣布中国北京取得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时激动人心场面的录像,学生听着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目光聚焦,思维指定预设的目标,自然而然地想起了祖国的强盛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心愿,爱国的情感火花随之大放光芒,结合课文使学生充分调动积极性,充分利用思维空间,这样一来,一节课的效果达到了令人十分满意的程度。
3.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3.1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师是教学过程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小学生活泼向上、有极强的可塑性,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会思考、会质疑,给学生以足够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如教师在课堂中常用:“谁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你是怎样想这件事的?”等话来提示学生,打破学生盲目听讲、被动听讲、迷信教师的传统局面。我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学生对于赵州桥的设计提出了许多看法,有的学生设计的桥像一道彩虹,有的学生设计的桥如南京长江大桥,我结合课文给学生讲了古代人们造桥时的技术和材料,学生立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什么桥是拱形的?”我拿小竹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分析力学原理,学生愉快地接受了课文中古人造桥的设计思想,自己也在实验过程中发挥了创造能力。
如,在教学《称象》一文时,有个学生提出:“曹冲虽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要搬运那么多的大石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又要把大石头的重量称出来,这样也不会太准确。因此,我觉得曹冲的方法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这时,我拍手称赞这位同学敢于大胆质疑的同时,也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孩子们的情绪异常活跃,纷纷建言献策。有的说:“用两条大小一样的船在水中,一条船装象,一条船装人,两条船都沉到一样的位置。(说明象、人重量相等。)”但有的同学反驳说:“如果装满人的那条船,还没有和装象的船沉到一样的位置怎么办?”同学们经过一番争论,就进一步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曹冲能用船代替称,用大石头代替象,称出大象的重量,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从而让学生们更加体会了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3.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时,我启发学生:“黄河为什么会给人们带来灾害?”有的学生回答:“是由于人们破坏了植被。”有的学生回答:“破坏了大自然的规律,人们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这种对话式的练习,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说话的欲望异常强烈,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写作初中语文情景教学一、前言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高耗低效,学生害怕写作的现象是初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高耗低效问题,一直是困扰教育工作者和初中学生的一大问题,尽管语文教师对初中的写作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有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其高耗低效问题依旧没有彻底地解决,学生对语文写作的兴趣依然不高。
为此,面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问题,我们必须在以后的初中教学中,找出高耗低效的原因,根据原因,立足教材来提高写作水平。本文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初中语文写作出现高耗低效现象的原因,根据原因,提出了立足教材提高写作水平的策略方法。
二、提高初中语文写作的策略和方法
(一)写作要重视学生写作思维的发展
发展学生的思维不要忽视了口语训练。口语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言思维能力。从语言文字的发展史来看,语言先于文字,语言是表情达意的第一阶段,也是最直接的阶段。现代语言学家邦文尼斯特认为,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思维品质的改善,有助于学生个体情感态度、个性化思维品质的形成。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应发展学生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和发展其写作思维能力。
口语训练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突出口语教学“无意识训练原则”收效更佳。课标指出:“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还应鼓励学生在各学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阅读教学是口语训练的绝好机会。可以让学生对某一人物或某一情节进行讨论;可以分门别类做些阅读笔记以积累词汇;可以练一练阅读复述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可以就学习的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提高语言表现力。
通过口语训练,逐渐使学生养成开口前组织语言,对语言进行修饰,提高语言表述准确性的好习惯,克服口语表达“语无伦次”的弊病。说出来,才能写出来。只有在语言得到一定的发展后,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二)写作源于模仿
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创造离不开常规性的基础训练,学生习作的创造性来源于模仿,叶圣陶和吕叔湘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在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对目前写作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笔者认为,是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过多地期待学生在整篇写作训练中能够有所突破、有所创造,却忽视了常规性、基础性的作文专项训练的“蓄势”过程。这一现象在初中写作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小学生为什么要在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和初步学会观察后的三四年级才开始练习写作,是很值得思考、借鉴的。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已经上到初中、高中,其实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水平并没有与其年龄同步增长,这种对作文的期待,实际上是在犯着一个跨越阶段的、“拔苗助长”的错误,这也是导致很多学生“谈文色变”的原因之一。
因此,初中写作教学应重视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作文“蓄势”过程,应回归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将整篇作文训练化整为零,实施“聚沙成塔”工程。
(三)培养学生写作技能与写作技巧
《课标》要求:“写作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写作的技能和技巧是写作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是开展写作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在平常的作文写作与讲评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循序渐进,精讲精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包括审题的能力、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构思立意的能力。另外,《课标》要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当然,这些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还要融入平常的语文教学之中。
(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课标》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作文修改时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改的能力。”“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自改能力是很重要的。自改是一个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作文修改才开始得到重视。教师要教学生利用增补、删节或改变材料等方法修改草稿,仔细推敲草稿,更加突出文章中心、组织结构和内容。“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与他人交流,进行互评,让学生对别人的作文发表见解,交流心得,借鉴优点,共同提高。
总之,只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逐步落实新课标,循序渐进,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水平定能得以提升。只要留心生活,关注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发现身边的真善美,就能够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
在目标的要求达成的层次上有差异。在促使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小学科学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初中生物课程侧重于对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倡导探究性学习方面,小学科学课程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生物课程则力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见这两门课程的关系,既是一种传承,又包含了发展,体现了相互相承、螺旋上升的特点。那么如何把握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策略上合理的衔接呢?
二、初中生物和小学科学在衔接方面的一些尝试
1.设计梯度合理的内容设计根据一些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比起小学生思维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思维由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抽象的思维虽已有很大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直接作支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学生思维仍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根据初中生心理发育的特点,遵循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逐步到抽象,从易到难,从部分到整体的递度合理的设计。例如,“尿的形成”这个知识点,我是这么设计的:我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先组织学生由表及里的观察真实的猪肾脏,形成对肾脏真实完整的宏观认识,再由颜色启发学生猜测肾脏内部形态结构,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展示肾脏中肾单位显微结构,再将肾单位显微结构转换为模式图进入肾单位结构的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微观认识。最后利用一个组装游戏强化肾单位结构。完成肾单位结构教学,实现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过程。然后指导学生观察肾单位中两处毛细血管,根据学过的知识毛细血管利于物质交换,那么血液在流经这两处毛细血管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分析表格资料,通过指导学生横向比较不同结构中液体成分,依次得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及肾小管对原尿有重吸收作用的结论。在分析数据的同时,利用自制演示实验(带网眼的小盆过滤大小不同的豆子)帮助学生理解过滤的含义,再通过过滤动画明确血液过滤的成分,用数据原尿180尿液1.5的巨大差异凸显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突破肾单位功能这一重难点,实现从结构到功能的认识过程。通过这样有梯度的内容设计,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把课本当作传授生物学知识的载体,更通过对初中生物课本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方式,获得启迪和教益,提升学生的生物素质。
2.开展多种多样教学形式,激发、保持和巩固学生的生物兴趣如上文所说,因小学科学因其内容和目标等原因,故其教学活动多采用形式多样的各类游戏及趣味探究,而初中生物因为其知识的深度、广度、难度,知识的密度有很大增加;所以,课堂信息内容大,教学节奏快,同时比较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也在有意渗透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何延续学生小学科学课中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也是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衔接的一个问题。为了激发、保持、巩固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应当开展多样的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类型的不同,如初学、巩固和复习,选用不一样的方法,即使同一节课,也不能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开展各种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各种学习方法的指导。就这样,在各种教法和学法的相互配合中,学生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获得各种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自然参与到生物学习探索之中。
为了改变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在新课改的积极倡导下,我们极力推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具体有以下几点应用:
(一)课前准备
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成绩给同学分组,确保每个组间有各个层次的同学,使各组间的学习成绩相当,组间竞争力悬殊不大,然后老师再根据教学课程制定出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二)学生自学
同学在老师分配下学习任务后独立学习,找出疑问,划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于自学效果比较好的同学,老师要给予表扬,激励同学的自学意识,并给予考核加分。
(三)老师导学
老师根据本课内容和学习任务,设计出本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师的目标要鲜明,能让同学清楚自己在小组中应该做什么,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的。
(四)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时,同学们要互相提问,讨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老师提出的问题,记录小组中发现及解决不了的问题。
(五)展示成果
各小组之间在讨论结束后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并提出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虚心接受别的小组提出的不同意见和见解,也要接受其他小组的对本组讨论结果的质疑。
(六)归纳总结
老师作为主导,通过同学们展示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带领同学们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出现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合作前要有详细的描述,正确处理异质同学间的关系,以激发同学的自主性,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学习目标。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要把握好“动”与“静”的关系
教学中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形式。从写、说、议中,我们能感觉到学生在“动”;而从他们的默读、倾听中,我们能感觉到他们是静态的。学生的动态活动的开展依赖于静态活动,在小组学习开始前,老师要给足学生自学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反之,学生如果没有自学就进行小组讨论,那么就会出现讨论不起来的现象。
(二)要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评价不是为了要对同学进行分等级和互相比较,而是为了激励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教育心理学证明,正确的进行学习成绩评估,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的肯定,它可以激发同学的上进心。完善评价机制要从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着手进行,个人评价可以改进我们的不足,提升自我;小组评价的中心从鼓励个人竞争转到共同学习达标上来,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课堂上不分条件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生物课中,有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或者是超出了学生认知能力的知识,比如DNA的结构等比较抽象的问题,就需要老师的详细解释,不能因为学生对这种知识陌生,就认为可以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老师完全放手的话,根本达不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三、结语
1.1中职学校对档案信息化不重视,投入少
中职学校对学生档案的管理还停留在手工纸质模式,对信息化管理认识不浅谈中职学校学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冯杰阳泉市卫生学校山西阳泉045000够,对信息化管理硬件和软件都投入不够。学校在资金和技术上对学生档案管理支持力度小。
1.2学生档案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化进程缓慢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对学生档案管理还是手工纸质操作管理模式,造成了档案管理手段落后、水平较低、查找时间长,难以适应现代化教育迅猛发展的需要。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增加档案管理人员是不现实的。必须借助信息化的电子工具管理学生档案,才能使学生档案管理规范、科学、系统、高效。
1.3缺少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管档人员缺乏信息化管理技术
学生档案管理人员多为兼职,兼职学生档案管理人员由于接受专门的学生档案管理的培训较少,而且其他工作较繁杂,他们一般难以实现学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档案管理只停留在简单的手工查找的阶段,这种传统的工作方式工作量大、时间花费长、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成本极高,不适应现代学生档案管理的要求。随着中职学生数量的增长,这就要求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
2中职学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2.1更新观念、转变思想
中职学校学生档案的信息化,主要是学校领导要更新观念,提高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中职学校要建立学生档案信息化的新理念,做好宣传工作,更新相关人员的思想认识。学校要加大投入,增配软、硬件设施,配置与档案信息化相适应的软、硬件。
2.2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
学生档案是学校档案的一部分,是学生的重要信息材料。用人单位、学校、学生本人经常需要查询学生档案,而传统的查询方式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有时会发生档案查找不到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档案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学校应用扫描仪、计算机和网络把学生档案以统一规范的数据格式录入计算机,以备查找,防止丢失。通过专用软件将学生档案中的录检表、学籍册、毕业生审核登记表、毕业生派遣花名册等分类编目、排序。在实行分类后,检索时可依据不同内容快速查找到相关材料信息。学校要配备电脑查询检索系统,向利用者提供快捷、方便的档案信息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档案查询系统库,分析学生档案查找利用较多材料,有针对性的优先这些数据,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2.3档案管理人员的建设
关键字:互动教学 创新 参与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为什么要进行师生互动
小学语文既是一门基础课,同时还是一门工具课。五年的教材中,包含了文学、历史故事、哲理、古代诗词等一系列内容,作为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认知和兴趣,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就应该多与学生对话,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互动式”教育,以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小学教师要及时调整自身角色
1、教师要克服传统古板的教学方式
我国是一个有着尊师重教传统的国度,长期以来,教师一直作为课堂的长者,重视向学生讲授课本内容,教学过程中也一直由教师讲课,而学生是不被允许发声的,更不允许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提出质疑。这样一来,不少学生会觉得教学方式太枯燥,久而久之,对“古板”的语文课就没有兴趣了。
2、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本人在读书和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工作方式,这种方式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自己当年作为学生时,自己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一种渗透,所以年轻教师身上多少会有一些自己的教师当年的影子;二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独有的风格。不难发现,由于教育方式的变化,再按以前的教学方式来教学,肯定是行不通的,需要不断创新。
创新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和学校都不是一个新命题,需要学校不断推出鼓励教师多样化教学的措施,使得教师不至于在创新教学过程中担心受到“非议”;对于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因为增强师生互动不能只成为一句空话,而是必须认认真真地去做。可以从活跃教学氛围入手,要组织学生在课前自己预习,为学生课堂发言营造基础。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有一定的互动性,但同时也显得单调,甚至浪费教学时间,遇到教师故意提问不举手的同学,还会给一些同学造成心理压力。
3、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互动
每个学生性格特点不同,有的学生活跃,另外一些学生相对内向。活跃讲课氛围不能成为教师和少数学生互动,而要引导大多数学生参与,即使不爱说话的学生每次只简要发言,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
要引导学生多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因为小学语文课程的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让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内容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教学互动过程中也会相应的多一些。
三、学校和教师都要积极营造互动的教学环境
1、探索改变教学模式
长期以前,我国的小学教学模式都是以每个班级40―60人为主,座位是固定的,身边的同学也是固定的。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有利于学校管理,但也导致了学生新鲜感不强。因为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很多小学生每到一个新的环境,就会有新的好奇心理,各种行为不再拘束,进而活跃思维,然后是上课过程中敢于发言。
有条件的小学可以安排部分课时采取像大学那样的大班式教学,几个班的同学在一起上课,打破班级单位,由学生自己选择座位,在确保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教师可将一些教学内容由学生表述给全体听课的同学。这样的话,有时候还比教师灌输式教学效果要好。
同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像国外小学实行小班式教学,以10-20个学生为宜,甚至座位排放也可以打破魍嘲嗉兜哪J健P“嘟萄У挠攀圃谟冢学生较少,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机会增加。
2、从教学内容上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创新,特别要将书本内容与学生和自身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进行有机整合。如故事性较强的课文,特别是历史背景较强的故事性课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适当的历史知识,而这部分历史知识的表述,可以由学生来完成,因为到了四、五年级,学生掌握的简单历史知识有可能比教师还丰富,这又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频率。如果是描写型的课文,教师可以提前告诉学生,去观察某一植物、动物,先让学生有个总体了解,为课堂互动营造基础。
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个性化普遍较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了解甚少。教师在讲授中国传统题材的课文时,应该穿插一些这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书本知识。这个时候,学生的观点极有可能比教师的想法还多,这又是一个互动的好时机。
3、多鼓励学生
在传统的中小学教学模式下, 教师对思维活跃、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关注多,对考试成绩相对差的学生关注少,时间一长,由于教师的关注不够多,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更不愿意和教师交流互动。对于教师来讲,这样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精力,而且这些学生一经鼓励,学生劲头会成倍增长。具体说来,在讲课时,可以先挑选相对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只要他们的回答和答案相近,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上进的动力。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也不要用“这种问题我讲了多少遍了”,这样的语言对学生说,否则会使学生更不愿意与教师沟通。对于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同样需要鼓励,只是方式方法要变通,因为僵化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只认准一条路,所以要鼓励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或者每次回答问题试着变换不同的回答方式等。
4、语文教学互动可以多样性
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性强、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的交流活动。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教师讲课,而互动式教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新的要求,但小学生年龄还小,还不完全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教师对学生讲授自主学习的技巧,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善于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