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演示实验论文

时间:2023-03-21 17:04:40

导语:在演示实验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演示实验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模因论;程式性模因;语言使用

一、模因与模因之间的对话

探讨模因存在的内在理据就是探讨模因与模因之间是如何进行对话的。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模因与模因相互之间选择过程中的商讨与顺应,无论是模因生成还是模因理解,模因选择和顺应过程都应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在该过程中模因之间都需要努力顺应对方。可见,模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与其它模因在特定的环境下处于不断的对话之中。正如Blackmore所指出,模因可以被看作是和基因等价的复制因子,基因之间相互竞争,自私地、不顾一切地要进入到下一代的身体之中,最终决定了生物世界的格局及其结构;与此类似,模因之间也相互竞争着,自私地、不顾一切地要进入到另一个人的大脑、另一本书、另一个对象之中,这最终决定了我们的文化以及心理结构(Blackmore,1999)。从这一角度来说,模因的对话过程就是融合或排斥过程,即一个有意义的模因融合或排斥过程,哪怕是人为的或是模因间自动的,都会有一个模因之间相互协商或竞争的过程。

协商或竞争的过程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模因的内涵一致,这种一致并不是面面俱到的、具体的一致,而是说这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因具有某种相似的实质,这个实质就是模因的重组与重构。也就是说,具有相似实质或结构的模因形成了程式性模因。另一种情况,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模因的内涵或结构不一致,那么它们就发生相互排斥的现象,相关的模因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离开与之发生冲突的模因,寻求与之相互顺应的模因或说与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占支配地位的模因结合起来,最终模因之间相互排斥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模因寻求与有利于自己生存的模因结合起来而形成程式性模因。模因与模因之间对话导致的两种情况必然会产生模因与模因之间的“和谐美”即程式性模因的形成。例如:

(1)Couldyoupassmethesalt?”

例1作为间接请求的语言模因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必须与特定的语境特定的话语如“Hereyouare.”等相关的模因结合成程式性模因,才能发挥其间接请求效果。否则它还是一个是否有能力递盐的询问模因,而非间接请求模因。

可见,模因与模因之间对话其实就是模因与模因之间的“博弈”(game),在“博弈”过程中模因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就不得不采取包括顺应策略、商讨策略、变异策略等不同的策略。同时,每一个模因自身所选择的策略都是依存于对方的策略,因此,模因之间的“博弈”总是存在着一个均衡性(equilibrium)即模因与模因之间的生存问题。这个生存问题必然导致程式性模因的产生,它的产生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控制个别模因的自由泛滥。归根结底,模因的复制与传播靠的是毕竟不是模因本身,最终还是依靠程式性模因的吸纳。

二、语言使用中的程式性模因

模因与模因之间的对话或博弈的结果是程式性模因的形成。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模因之间的对话或博弈的结果产生了语言使用中的程式性模因。

(一)概念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程式性模因与“程式性语言行为”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一定的语言模因(或模因类型,如礼貌语言模因是一个的模因类型)与相关的语言模因配套,两者形成了稳定的配合。所谓语言模因与语言模因的稳定配合,指的是:只要某种语言模因或模因类型不变,就会出现:一是基本固定的一套语言模因复制与传播。例如,间接言语经常是出于礼貌、面子、权势等原因受到模因宿主的复制与传播。二是基本固定的语言模因复制与传播的步骤。例如,间接言语的复制与传播是根据交际语境来进行的,如果脱离了特定的语境,间接言语模因也就没有产生。三是语言模因复制与传播和模因步骤的基本固定的配合。例如,间接言语模因所固化下来所产生的特定会话含义。这样,我们把具有以上三个基本固定形态的语言模因类型称为语言使用中的程式性模因。

(二)类型

第一,同构异质的程式性模因。同构异质的程式性模因是指在语言模因复制与传播的过程中两个或多个结构程式性模因的一个特性,即程式性模因的组构成分在某一抽象层次上互相一一对应而构成结构相同但性质不同的程式性模因。例如,“以问答问”的交际是一种同构异质的程式性模因,其发话者的问与受话者的问是同构的。

第二,同质异构的程式性模因。同质异构的程式性模因是指在在语言模因复制与传播的过程中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结构的但在抽象层面上其性质相同的模因所组构成的程式性模因。例如,在使用语言模因的过程中,合作中的“不合作”现象、礼貌中的“不礼貌”现象、关联中的“不关联”现象中的模因就组构成同质异构的程式性模因,表面上是它们不合作的、不礼貌的、不关联的,但其内在的性质是合作的、礼貌的、关联的。

人们在使用语言模因的过程中,不论是同构异质还是同质异构的程式性模因,它们都是经久重复,而且是最低限度的语言模因使用,同时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作用共同发挥其程式的,并把交际中的一些语用机制、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理论指导的言语交际的统括到同构异质与同质异构的程式性模因的框架内。

(三)使用特点

第一,有限性。在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言模因是无限的,但语言的程式性模因却是有限的。由于语言模因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是潜在的和不确定的,所以我们无法确定语言模因的使用率,而程式性模因的数量却是显现的与确定性的,所以我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运用程式性模因来进行交际,更多的是依靠程式性模因来构建交际的连续性与可行性。程式性模因是人们使用语言的基础,是每一个人与他人沟通时遵循的基本范式,它决定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及行为特征;它也决定了模因复制与传播的方式及功能特征。可以说,程式性模因是人们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模因纽带,是模因复制与传播得以稳定生存的基础。

第二,变异性。程式性模因并非是一个静态系统,也不断处于变异之中。Verschueren指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作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语言使用中的程式性模因是语言模因的一种稳定的现象,因而也具有变异性、商讨性与顺应性。顺应性是语言模因发展的基础,语言模因顺应的结果是程式性模因的形成,而商讨性与变异性是顺应的前提,是程式性模因形成的推动力,没有商讨性与变异性,也就无所谓的顺应性与程式性模因的形成。归根结底,语言模因的商讨性与变异性都会趋向于顺应性,即趋向于程式性模因的形成。因此,程式性模因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不断从外界吸收更多具有类似性质或结构的模因的系统,而且呈现出向外扩张之势。总之,程式性模因总是处于远离绝对平衡,促使自己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不断产生新的程式性模因。

三、结语

模因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随着人们使用语言的语境变化而变化。模因在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必然会从简单模因发展到模因复合体,又从模因复合体演化成模因域,模因域中的模因必然会演化成程式性模因。程式性模因正是模因类型的高度程式化,从理论上说有利于模因的生存,也有利于模因在人们使用语言过程中发挥其独得的作用。可以说,人类能进行有效的交际,其奥秘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人类能完全内居(indwelling)于积淀在我们大脑中的程式性模因之中。虽然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完全是运用程式性模因进行交际,但程式性模因却是人们使用模因的基本方式,也是模因得以存在的基本生存状态。换言之,只要是语言模因中的模因,它就必然地、毫无选择地依存于程式性模因之中,并在其中成其所为;只要人们使用语言模因进行交际,人们就必然地、毫无选择地运用并寄生于程式性模因之上,并在其中成其所为。

参考文献:

[1]Blackmore,S.TheMemeMachine[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

[2]Escandell-Vidal,V.Politeness:Arelevantissueforrelevancetheory[J].RevistaAlicantinadeEstudiosInglesses,1998(11):45-57.

[3]Leech,G.Principlesof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4]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02).

[6]陈新仁.会话‘不合作’现象论析[J].扬州大学学报,2000,(02).

[7]侯国金.“以问答问”的语用机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1).

[8]侯国金.“非字词”的语用理据与语用条件[J].外语学刊,2006.

[9]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10]何自然.非关联和无关联对话中的关联问题[J].外国语,2002,(03).

[11]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02).

[12]黄振定,李清娇.礼貌语言的层级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01).

[13]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第2篇

作者:苏敬水 刘炳琪

豚鼠和仓鼠的颈椎脱臼致死方法除了参考小白鼠的颈椎脱臼法外,还应注意这两种实验动物有较发达的颈部肌肉,颈部和肩部皮肤松弛,在操作时应抓住动物的头部,再向后猛拉动物的身体,造成豚鼠或仓鼠颈椎脱臼。兔子的颈椎脱臼致死方法,参考小白鼠的颈椎致死方法,一般对于1kg以下的家兔采取颈椎脱臼法致死方式,兔子过大的应采取其他方法。鱼类颈椎脱臼法,用拇指或笔等插入鱼口中,另只手握住鱼,使头向背部移位,使脊髓和脑髓分离,使鱼无痛苦死去。空气栓塞法致死动物的操作,其原理是因为空气不溶于血形成气泡堵塞血管,造成组织缺血缺氧。在动物血液循环中,将空气注射入静脉,因为静脉血管粗,空气不能形成栓塞,空气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心脏,在心脏的搏动下,空气被打成很多小泡,又随着静脉血一起被泵入进入肺动脉,肺动脉最终形成很多细小的分支,而那些小泡就堵塞在这些分支上,最终造成肺缺血,动物无法呼吸,窒息而死。一般多用于体质量在1kg以上的兔子,从耳静脉注入5~50mL/kg的空气,可导致家兔迅速死亡,兔子表现有2s左右的抽搐、角弓反张和瞳孔扩大等表现。断头致死动物方法操作要领,将断器固定于实验台,左手按住实验动物脊背部,拇指放在右腋下部,用食指和中指夹住左前腿。将实验动物的颈部放到断头器的开口处,慢慢放下刀柄,当刀柄接触到动物时,迅速用力的按下刀柄切断颈部。目前市面上有售的电动断头器比手动的断头器使用更加方便,如YLS-19A大鼠电动断头器是铡刀式断头器的替代产品,它彻底改变了先挤压后切断的传统断头方式(使用剪刀也属这种方式),克服了铡刀式断头方式自身所不可避免的缺陷。铡刀式断头方式从理论上讲无论刀有多快,下压速度多快,都是先挤压到一定程度然后刀刃才开始切割,这种挤压在前,切割在后的方式会使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组织变位、变形,其切割口也不会特别干净整洁。如果刀具不快更会造成动物内脏淤血或皮连现象。新的电动式断头器是根据最新的段切理论,使用了旋转的八角刀片,以每秒4.2m的线速度和120个冲击切割波对动物的头颈部进行快速切割,在不到0.2s的时间内完成切割过程,使断面的肌肉、骨骼、髓体、血管、神经等清晰整洁。

高浓度二氧化碳等吸入致死动物方法的操作,其原理基于用高浓度二氧化碳创造缺氧环境,使动物窒息。参考医学上二氧化碳对人的危害,当人吸入20%浓度的二氧化碳时,几秒钟即可致死;《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为控制动物疫情之人道扑杀特别委员会会议报告》中推荐的扑杀浓度为40%。为了适应具体的工作环境,应根据处死实验动物的多少采用5%~20%的浓度。用木箱或其他密闭替代品用箱,在箱内下部加一个底篦,以防动物应激产生的排泄物污染动物身体。箱体侧壁下方应设有出气口,其对侧上方为进气口,以保证CO2气体循环。装实验动箱的箱体要透明、密闭、内外表面光滑,易清洗,最好为硬塑材质,连接一能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导管,应用二氧化碳瓶或者应用二氧化碳发生器利用石灰石(碳酸钙)与盐酸反应迅速生成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比重大,当累积到淹没动物时,导致动物缺氧死亡。此法的优点是材料易得,制作简便,化学反应迅速,生成的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钙,三种产物对环境均无污染。在实验中应注意实验人员的保护,人的最高耐受浓度不超过5%,劳动法规定的劳动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当低于0.70%。如有通风厨,实验完毕后要打打开换气,利用空气流动的负压,抽走二氧二化碳,或打开门窗,使过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气体得到稀释。另外还可选择的药物有,比如(乙醚)、昏迷(氟烷)、缺氧(氮气和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等药物也可作为吸入致死实验动物的方法,但要注意在选择吸入方法致死动物时,要让一个动物单独放置一个箱体,避免高速气流使动物受到惊吓,对于新生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潜水性鸟类动物和潜水性哺乳动物都不能使用吸入方致死实验动物。它们对缺氧有相对强的耐受性。注射药物致死实验动物方法的操作,注射药物致死实验动物的技术方法原理是直接或间接缺氧、生命功能的神经元抑制和大脑活动或生命功能神经元的直接破坏。药物首先抑制大脑神经元随后导致动物死亡。某些药物在实施过程中会使动物处于一种所谓激动躁狂期,可能发出叫声或肌肉收缩。但这不是有目的的,随着意识的丧失马上死亡,原因是心脏停止跳动造成呼吸中枢供氧不足。大脑活动或生命功能神经元的直接破坏。来源于直接冲击破坏大脑或大脑神经元去极化可以使动物马上丧失意识。

为避免动物害怕和痛苦,使用药物注射致死动物前,常常首先要限制和保定动物,这样会增加动物额外的恐吓和不安,因此使用镇静和麻醉的方法辅助进行药物注射。特别对有攻击性的、凶猛的动物实施药物注射以前最好先使用镇静剂然后静脉注射安死药物。当静脉注射安乐死药物有困难时,使用无刺激性药物(非封闭神经肌肉药物)行腹膜内注射,因为要经过1期和2期麻醉才能使实验动物死亡,因此需要将实验动物放在安静的盒或箱中,避免刺激和外伤。深度镇静、麻醉或睡眠状态的动物也可行心内注射。但不要使用肌内注射、胸腔注射、皮下注射、肺内注射、肝内注射、脾内注射、肾内注射、鞘膜内注射等非静脉注射法实施药物注射致死实验动物。其他一些致死动物方法的操作,除了上述5项主要的动物致死方式外,还有电击法,枪击,放血、低温冷冻等方法。如牛羊类马、鹿等大型实验动物一般首先用电将其击晕,然后迅速解剖,这样它们就不会感觉到疼痛。鱼虾类多采用在水池中通电然后迅速冷冻的方法致死实验动物。急性大失血法:用粗针头一次采取大量心脏血液,可使动物致死。豚鼠与猴等皆可采用此法。鼠可采用眼眶动、静脉大量放血致死。狗和猴子等在麻醉状态下,暴露出动物的颈动脉,在两端用止血钳夹住,插入套管,然后放松近心端的钳子,轻轻压迫胸部,尽可能大量放血致死。狗也可采用股动脉放血法处死。硫喷妥钠20~30mg/kg静脉注射,狗则很快入睡,然后暴露股三角区,用利刀在股三角区作一个约10cm的横切口,将股动、静脉全部切断,立即喷出血液,用一块湿纱布不断擦去股动脉切口处的血液和凝块,同时不断用自来水冲洗流血,使股动脉切口保持通畅,动物3~5min内可致死。枪击动物致死实验动物死亡的方式较少见,因为我们国家枪支管理办法的实施,一般实验人员不具配备枪支条件,在进行有些大型动物的实验和较强传染病的观察实验中,如对牛、猴子等进行枪毙,减少动物的痛苦,完全保证实验人员安全很有必要,但此种致死方式手续繁琐,须申请经相关部门批准,具有持枪械权的专门人员操作执行。根据实验内容决定实验动物致死方式和时机有些动物实验主要基于分子和细胞水平研究某些疾病,而对疾病的临床症状并不关心。动物生理、生化指标的改变往往在动物没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就体现出来,而动物在出现临床症状前,往往是没有什么痛苦和不适的。如果在已达到实验目的的前提下,在动物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就对动物施行安乐死,则最能体现实验动物的福利原则。如白血病模型,在动物出现临床症状———白细胞计数已经升高很多;在一些毒理实验中,动物的某些血清值在其发病前已明显改变。故应根据动物的生理、生化指标对动物施行适合的安乐死方式,不但可避免或减少给实验动物带来痛苦,而且有助于实验者取得完整的动物标本和理想的实验数据。在动物科学实验过程中,有时会造成动物痛苦与伤害,有些伤害是实验设计时能够预期的、可以控制的,有些实验造成动物的痛苦是无法预测的,在科学发展的当代时期,无法控制对动物造成的伤害,有些实验甚至会对动物造成巨大的痛苦。依据对动物保护的原则和对生命的敬畏,进行科学实验的工作人员应对科学实验的动物选择适当的致死方式,使动物死亡痛苦最小、无痛苦或对动物施行安乐死,即仁慈终点。实验动物致死方式的推广和宣传实验动物的致死方式,除了依照相关的实验管理规定外,还需要加强对实验人员的思想教育,实验动物的管理人员的重视,不能只考虑实验成本,不管动物的感受,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致死动物。

第3篇

1将化学实验过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1.1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

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

1.2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研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研究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研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研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说。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研究性学习。

1.3化学实验为研究性学习中验证提供了科学方法

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一样,研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并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证实或证伪。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

2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2.1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激发起学生研究的欲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研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的情境,要特别注重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有目的、有条理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开发成化学实验。因为学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境别能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使化学实验呈现的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影响化学实验现象的因素很多,产生的化学实验现象也错综复杂。教学中要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等多种途径,以最佳的实验方式呈现化学问题,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顺利地解决化学实验呈现的问题。

2.2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经过多渠道的收集信息和深入的思考,将会提出有关问题解决的方案和问题答案的假设或猜想。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是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和经历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和猜想的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特别是要帮助和指导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注重引导学生设计一些与假设或猜想“相违背”的实验方案和采用反证的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演绎的思维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如学生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时,可能会提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增大、不变和减少三种不同的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研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或猜想的实验方案,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要使实验能够用来验证假说或猜想,实验条件必须与题设条件相吻合。通过实验验证过程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和选择,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了解到实验条件控制是实验的灵魂,从而有效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2.3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研究功能

在化学教学领域中,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夸大了实验所起的验证原理、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的作用。以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研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研究性的本来面貌。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研究功能,要不断研究开发适合于研究性学习的化学实验,要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研究性强,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研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

3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3.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研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但并非是惟一的途径。有些内容用研究性学习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特别是对学生具有较多知识背景的内容和物质微观结构的学习更是如此。如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提出质疑,我们无法通过实验进行研究,但可以通过化学史料,沿着科学家的研究足迹,去想象、去思考。有些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包括化学实验在内的多种途径来进行。

3.2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研究的愿望,学习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倾向的激发。教师必须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在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实验方案,即使是在对学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实验方案,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在提出实验方案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创新意识。

第4篇

关键词:火焰矫正焊接变形施工方法

目前,钢结构已在厂房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钢结构厂房的主要构件是焊接H型钢柱、梁、撑。这些构件在制作过程中都存在焊接变形问题,如果焊接变形不予以矫正,则不仅影响结构整体安装,还会降低工程的安全可靠性。

焊接钢结构产生的变形超过技术设计允许变形范围,应设法进行矫正,使其达到符合产品质量要求。实践证明,多数变形的构件是可以矫正的。矫正的方法都是设法造成新的变形来达到抵消已经发生的变形。

在生产过程中普遍应用的矫正方法,主要有机械矫正、火焰矫正和综合矫正。但火焰矫正是一门较难操作的工作,方法掌握、温度控制不当还会造成构件新的更大变形。因此,火焰矫正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对钢结构焊接变形的种类、矫正方法作了一个粗略的分析。

1钢结构焊接变形的种类与火焰矫正

钢结构的主要构件是焊接H型钢柱、梁、撑。焊接变形经常采用以下三种火焰矫正方法:(1)线状加热法;(2)点状加热法;(3)三角形加热法。下面介绍解决不同部位的施工方法。

以下为火焰矫正时的加热温度(材质为低碳钢)

低温矫正500度~600度冷却方式:水

中温矫正600度~700度冷却方式:空气和水

高温矫正700度~800度冷却方式:空气

注意事项:火焰矫正时加热温度不宜过高,过高会引起金属变脆、影响冲击韧性。16Mn在高温矫正时不可用水冷却,包括厚度或淬硬倾向较大的钢材。

1.1翼缘板的角变形

矫正H型钢柱、梁、撑角变形。在翼缘板上面(对准焊缝外)纵向线状加热(加热温度控制在650度以下),注意加热范围不超过两焊脚所控制的范围,所以不用水冷却。线状加热时要注意:(1)不应在同一位置反复加热;(2)加热过程中不要进行浇水。这两点是火焰矫正一般原则。

1.2柱、梁、撑的上拱与下挠及弯曲

一、在翼缘板上,对着纵长焊缝,由中间向两端作线状加热,即可矫正弯曲变形。为避免产生弯曲和扭曲变形,两条加热带要同步进行。可采取低温矫正或中温矫正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减少焊接内应力,但这种方法在纵向收缩的同时有较大的横向收缩,较难掌握。

二、翼缘板上作线状加热,在腹板上作三角形加热。用这种方法矫正柱、梁、撑的弯曲变形,效果显著,横向线状加热宽度一般取20—90mm,板厚小时,加热宽度要窄一些,加热过程应由宽度中间向两边扩展。线状加热最好由两人同时操作进行,再分别加热三角形三角形的宽度不应超过板厚的2倍,三角形的底与对应的翼板上线状加热宽度相等。加热三角形从顶部开始,然后从中心向两侧扩展,一层层加热直到三角形的底为止。加热腹板时温度不能太高,否则造成凹陷变形,很难修复。

注:以上三角形加热方法同样适用于构件的旁弯矫正。加热时应采用中温矫正,浇水要少。

1.3柱、梁、撑腹板的波浪变形

矫正波浪变形首先要找出凸起的波峰,用圆点加热法配合手锤矫正。加热圆点的直径一般为50~90mm,当钢板厚度或波浪形面积较大时直径也应放大,可按d=(4δ+10)mm(d为加热点直径;δ为板厚)计算得出值加热。烤嘴从波峰起作螺旋形移动,采用中温矫正。当温度达到600~700度时,将手锤放在加热区边缘处,再用大锤击手锤,使加热区金属受挤压,冷却收缩后被拉平。矫正时应避免产生过大的收缩应力。矫完一个圆点后再进行加热第二个波峰点,方法同上。为加快冷却速度,可对Q235钢材进行加水冷却。这种矫正方法属于点状加热法,加热点的分布可呈梅花形或链式密点形。注意温度不要超过750度。

2结语

火焰矫正引起的应力与焊接内应力一样都是内应力。不恰当的矫正产生的内应力与焊接内应力和负载应力迭加,会使柱、梁、撑的纵应力超过允许应力,从而导致承载安全系数的降低。因此在钢结构制造中一定要慎重,尽量采用合理的工艺措施以减少变形,矫正时尽量可能采用机械矫正。当不得不采用火焰矫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烤火位置不得在主梁最大应力截面附近;

2、矫正处烤火面积在一个截面上不得过大,要多选几个截面;

第5篇

综国内目前的冶金史研究,在其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采取“实地考察、抽取样品~实验分析一文献印证一得出结论”的研究程序,即科技史研究领域所谓的实证性研究方法;从其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来说,按科技史研究界的通俗分类,处于内史的研究阶段。

实践证明,在科技史研究的历程中,内史的研究首先是科技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与首要关注点,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因为人们认识事物,首先总是从认识其本身而开始的。浏览一下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的科技史期刊《自然科学史研究》,我们就会发现:从其创刊伊始直至1999年,该刊所公开刊登的科技史学术论文绝大多数都是属于内史的研究范畴,即驻足于史料的收集考辨或论证的阶段,特别是在其20世纪80年代所刊登的科技史论文,几乎概莫能外,而对于与科技史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的因素则很少涉及。这是我国国内科技史研究初创时期的研究大气候、大环境、大氛围,所以这也必然影响到冶金史研究的小气候、小环境、小氛围,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众多的犹如冶金史研究一样的其他科技史研究的小气候、小环境、小氛围,而最终形成了当时国内科技史研究的现状。其实,目前国内科技史的研究的大气候、大环境、大氛围仍然还裹足于内史研究的阶段,还处于蹒跚前进之状态。然而,放眼国外的科技史研究同行,他们早已走出内史研究的圈子,而关注于和科技本身密切相关的一切外在因素——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哲学等等。例如苏联物理学家赫森1931年发表的《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和默顿于1938年发表的《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其实就标志着科技史研究之外史研究的转向。前者后来发展为以贝尔纳为代表的科学学,后者发展为以默顿为代表的在西方有着重大影响的科学社会学。这两者都把科技的发展作一种外在的、社会学的理解,从而开创了科技史研究的新领域,而且此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众多的伟大的研究成果。例如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等等,成为科技史研究领域的经典研究之作,并形成了所谓的贝尔纳学派;而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或称之为默顿学派,除默顿本人的成名作及其《科学界的规范结构》和《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之外,其他代表性研究人物及其著作还有本·戴维德的《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戴安娜·克兰的《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以及科尔兄弟的科学界社会分层研究等;同时,从其中还发展出了所谓的“后默顿”传统,即以爱丁堡学派为代表的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它的出现,不仅在科学社会学领域取得了话语霸权,而且在科学社会学界、科学哲学界、科学史界乃至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外史研究的转向,能给科技史研究提供更广泛的研究视野与研究领域。其实,国外除了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科学技术之外,从哲学的视野来研究科学技术也是硕果累累的。从逻辑主义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思潮;从石里克、卡尔纳普波普库恩、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劳丹、夏佩尔这一连串如雷贯耳、耳熟能详的“主义”与名字中,我们确实感到了我国科技史研究的滞后。于是乎,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刘钝先生提出了新世纪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再建制化”问题,按笔者的理解:“再建制化”问题除了是科技史研究机制的继续提高与完善之外,更应该是科技史研究方法的再建制。

事实证明,作为一门连接文理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科技史研究,在经历了目前萦绕于科技史研究界的那种“目前中国科技史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再搞”的梦魇之后,我们的研究视野、研究领域必须跨出内史的门槛,走向与科技史密切关联的社会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等等一切相关的领域,从而探讨它们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寻找自己更大的生存空间与发展领域,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开创新的研究思路,走向与外史研究相结合之路、走向外史的研究之路,这也许是目前国内科技史研究也包括冶金史研究在内的研究方法“再建制化”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冶金史研究的学术论文,还大都遵循“矿冶遗址考察、抽取样品一实验分析一文献印证一得出结论”之研究范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只是冶金考古(archaeometallurgy)的研究范畴,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冶金史(historyofmetallurgy)研究],不能否认,这种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曾为国内冶金史研究的进步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而且受到了国际冶金史研究同行学人的高度赞誉。然而,作为对人类文明三大标志之一的冶金技术的研究却抛开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因因素而进行纯冶金内史的研究,视野确系过于狭窄。因为科技史本身发展的历程表明:任何一项科技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文化思想等密切关联。因此,今后开展冶金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以及其他一些目前还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的研究,或许是其在新世纪取得更大研究成果的研究新领域。

笔者认为,今后国内的冶金史研究除继续从事所谓的内史研究之外(这种内史性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随着国内科技考古遗址的逐年发掘、新的矿冶遗址或者新的冶金文物的出土,都需对它进行内史性的研究与考证),还可以而且是必须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研究:

1.中国古代冶金史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关系冶金技术的发明作为人类文明出现的三大标志之一(其他两项标志分别是文字的发明与城市的出现),它在促进中国古代文明历史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冶金技术不断迭进的历史。从早期的铜、铁、锡、铅等的冶炼而造就的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青铜器文明到今天现代化的钢铁冶炼而形成的钢铁文明等,一直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聪明才智。在此期间,中华民族冶金技术的许多次世界领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这一领域的独步天下的豪气。因此,通过冶金史的研究,有利于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史的形成、发展与兴盛的历史进程。

2.冶金史与各个朝代的社会生产力之关系

人类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青铜农具特别是铁制农具,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为这不仅使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富足,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本领。与此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冶金技术的发展,所以冶金技术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因此,如果割裂这种联系而只是单纯地研究各个朝代的冶金技术的发展情况,确实有一种历史的单薄感。

3.冶金技术思想(史)研究

中国是一个拥有浓厚哲学思维与历史文化积淀的国度,一部中国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中国思想史。作为时代中人,不论之于达官贵人抑或是从事被称为“雕虫小技”的如从事冶金技术操作的卒与徒,都不能不受到社会思潮或思想的浸,而这种影响的结果,便是体现于他们劳动产品或技术产品中的各种各样的技艺或工艺。例如常见于商代中晚期及西周早中期青铜器上的饕餮与夔龙纹饰,这一方面给人以威严恐怖之感,另一方面又仿佛是沟通人神的化身,含有巨大的原始宗教力量,体现出超越现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但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纹饰从那些威震一时的饕餮、夔龙等种种神灵,已经变成了搏斗、武士刺虎、妇女采桑、弋射飞雁等形象,充分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题材开始大量涌现,这其实表明了人的价值开始被认识,社会生活的内涵成为青铜器纹饰的一个重要母题。这种变化,其实体现了中国古代从以神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价值思想观念的变化。此外,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阴阳说”、道教、宋明理学等等传统思潮都曾对中国的冶金技术有着深厚的影响。例如灌钢技术的发明,就与中国古代“和”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天工开物·五金·铁》记载:“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生熟相和,炼成则钢。”在这里,作者用“生熟相和,炼成则钢”这一简洁有力的语言,不仅是对这种灌钢工艺所作的生动描述,同时也是用“和”的哲学思想对冶炼技术所作的精辟总结。推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通晓了生铁与熟铁的各自属性,同时又受到“和”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通过多年的亲身实践后,发明了“灌钢”这一工艺技术,这对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冶金史与社会政治之关系

综观中国古代冶金史的发展历程,冶金史也像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有也有其低迷的时期。这其中与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及其所推行的政治意识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宋代的矿冶业之所以如此发达,这就得益于宋朝政府对矿冶业的重视的国家政策,例如宋政府对矿冶业的鼓励开发的告发政策、矿产品的售卖政策以及对矿冶业的管理政策等,都为宋代矿冶业的兴隆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但在清末,由于清政府政治上的腐败、矿冶管理政策的失误以及当时国外近现代冶金技术的引进等原因,导致了中国冶金技术在清末的逐渐衰弱与萎缩。

5.中外冶金技术交流史研究

正如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其同类其他事物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交流与联系一样,中国的冶金技术也必然与国外的冶金技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流。不论是驼铃声声的塞上古道之丝绸之路,还是碧波荡漾的海上丝绸之路,都曾带去了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同时也捎回了国外先进的冶金技术。科技交流史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同阿拉伯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确实存在着冶金技术的交流。例如梅建军教授认为:由砷铜的存在及铜器的特征,可以初步肯定,甘青地区在齐家和四坝文化阶段同新疆及欧亚草原地带存在文化上的联系及相互影响。所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的视野,同时也可以澄清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起源问题。

6.多学科多视野的综合研究之路

因为科技史本身就是一个边缘性、交叉性的学科,这也就决定了对它的研究必须采取多学科多视野的综合研究,而“冶金史的研究涉及到采矿、冶金、材料、历史、考古等多学科的知识和物理及化学组成分析研究手段与方法,因此这不仅要求冶金史研究者本身要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改进知识结构,同时多学科的结合,更是开展冶金史研究的重要途径”。在现阶段,冶金史研究与考古或者说是科技考古结合得较为紧密,依靠这种结合,冶金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例如对古代铜镜表面“黑漆古”生成原因和机理的研究成果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其实,从更广泛的学科综合来看,冶金史研究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即除了传统的“矿冶遗址实地考察一实验分析一文献考证一结论”的研究思路之外,我们还必须吸收或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方法,例如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等方法,融冶金史的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之综合取向,从而拓展我们的研究领域与研究空间。例如从民俗学的角度研究冶金史就是一个非常新颖且充满生机的研究领域。在此方面,对西南民族地区的铜鼓研究就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研究领域,但目前对铜鼓的研究,也还处于铜鼓制造技术、铜鼓金属成分分析等方面,从民俗学的视野进行研究尚待来日。

7.对国外冶金技术进行研究

由于语言的限制、文献的不足以及金属器物的缺乏等原因,目前国内冶金史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对国外冶金技术的相关研究,然而在国外,却有相当一批冶金史研究者对中国古代冶金技术进行研究,这除了与中国古代的金属器物流失海外而给国外的研究者提供了实物考证之便之外,还同他们有着充足的研究经费密切相关。所以,目前国内冶金史研究的这种现状,也就决定了国内的冶金史研究者很难与国际同行进行高水平、全方位的对话与交流,这种状况其实也是国内目前整个科技史研究的窘境。

8.对近现代的冶金技术进行研究

“厚古薄今”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一贯传统,也是其研究特点,所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近几年来力倡对中国近现代科技史进行研究。例如从2000年底开展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综合研究”,其研究成果已以《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丛书》的面目出现,但其中缺失中国近现代冶金史研究这一环节,因此作为冶金史研究者,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一历史性任务,从而补上这一缺失的环节。

9.对冶金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即冶金史基础理论的研究或冶金史元研究。从而建立起冶金史研究的理论框架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科理论发展,都是从零散的、不系统的理论体系而随着研究实践的逐步丰富与提高而发展出系统的、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一门在国内较早从事专题史研究的冶金史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历史的积淀,理应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总结——主要是对其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学科的术语、概念;学科理论的提升等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一门体系完善、结构严谨的科学技术史的二级学科。

当然,科技史研究的外史研究之转向,是以内史研究之成熟为基础或前提的。随着国内科技史研究之内史研究的日趋成熟,我国的科技史研究应走出内史研究的门槛,从社会学、哲学的角度看科技的发展,通过考察科技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外在因素的关系,从而走向与外史研究相结合之路。作为国内科技史研究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冶金史研究,也必须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因为科技史研究从内史向外史的转变,不仅仅是科技史研究对象的演化与扩展,更是研究思路与视角的重大转换。

第6篇

在初中化学实验演示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化学教师采用自己演示而学生观看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很少让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演示的过程当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其结果往往是教师演示过后学生单纯观看,无法理解进行实验演示的意义和实验的实际操作感受,对于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也无法进行深刻的记忆,这就导致了初中化学的实验演示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和突破.这就需要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教学时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克服教师演示而学生观看的不正确教学方式,教师应当在进行课堂设计和准备时预先准备课堂所需的实验器材,并且精心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问题的准备.在实验的各个环节都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参与热情,在教师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当中发现问题并且进行主动思考,在探究的过程中总结化学实验的规律,进而提高其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真正发挥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的作用,避免实验演示教学作用难以发挥的情况出现,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问题情境的合理创设对于教学环节的衔接有积极作用,并且能够尽可能的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在观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调动思维,明确规范性操作的步骤,并且对化学实验和化学知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中有关白磷自燃问题的教学时,教师应当为学生设置合理的问题,使之能够带着问题和思考进行实验演示.例如物体的着火点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每一种物质的着火温度是否相同?白磷在低于40摄氏度时能否发生自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大量实验演示可以得出结论,即固体燃料的着火点与颗粒粗细、物体表面积等因素有关.

二、为学生创造实验演示条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示范性的演示实验是十分必要并且十分重要的教学方式.然而,总是由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而学生观看的方式是不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的,学生没有参与实际的演示实验操作的机会会限制其思维的发展,也不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结论,还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总结实验技能,明确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和具体规则.学生被要求在独立进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收获严谨求实的科学实验态度并且做到实验操作规范.然而相当数量的初中化学教师处于安全性和其他因素的考虑往往忽视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初中化学教师能够按照实验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条件,为学生创造进行实验演示的条件和机会.教师可以在进行规范性演示实验的操作时向学生讲解实验的具体内容与规范的实验操作,对实验器材和实验的目的进行详细的讲解,最后给学生提供在讲台上进行实验演示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进行实验的机会,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思维逻辑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沪教版九年级上册有关氢气制取的有关实验演示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氧气制取实验原理与装置,并且要求个别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有关的实验演示,教师在旁边适时的给予指导,在学生出现步骤错误和操作失误时给出及时的提醒和纠正.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演示,提高教学有效性

尽管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实际实验水平,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实验都能够在实验室中或者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也并不是所有化学实验都能够在学校的现有条件下进行.对于这些实验,教师往往采取仅仅讲解或者简单带过的方式进行教学,此外,对于具有危险性的实验并不适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因此教师也只是口头讲解.出于这些原因,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进行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充分进行学校教学资源的利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部分化学实验的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实验过程,避免由于教师的简单讲解而造成的实验困惑.例如沪教版初中化学教学中浓硫酸的稀释实验演示以及工业炼铁等过程,以及其错误操作后会带来的后果以及对微观物质的认识等,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有关的实验演示,相关实验视频的播放不仅能够消除实验的危险性,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这些实验的了解,弥补了实验室无法进行演示实验的不足.同时,多媒体技术进行实验演示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简单地把握实验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部分,多媒体能够通过声音、视频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多个感官,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与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兴趣.教师可以在进行实验演示之前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与注意事项,使学生在掌握了实验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动手操作,不仅能够提高其完成实验的准确性,还能够使学生掌握教学重点,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第7篇

1.对实验老师的要求。

(1)实验小组的作用。

指导实验的老师组成一个小组,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选订适合的实验教材。如果没有合适的实验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自编合适的实验讲义,学生人手一册。每个实验要求不同,有的实验需要制表,有的实验结果数据处理时需画图处理数据。实验教师根据每个实验,制定实验报告模板,统一实验报告的格式,均人手一册。每个实验指导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每个实验开始教学前全体指导实验的老师要集体进行预实验及备课,通过预实验,掌握实验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合理安排实验各环节的时间,如讲解时间、实验时间、讨论时间等。集体备课时,要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充分的估计,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对于特殊的班级、特殊的学生,应特殊考虑,比如少年班的学生年龄较小,思想活跃,猎奇心强,个性鲜明,喜欢主动大胆地去尝试,这样,对于可能出现的情况就应有全面充分的考虑,并有相应的预案。集体备课有统一的教案,规范统一每个实验的实验内容,讲解讨论的内容、示范操作内容、提问的内容。每个实验都制订了实验规范,对实验操作各个环节、实验报告的各部分得分点统一评价。实验后或下次实验集体备课时在集体备课教案上加入实际实验的时间、存在的问题、处理意见以及建议等,逐步完善实验。实验室人员要严格按照实验大纲、实验项目、实验时间排课。

(2)实验内容。

结合理论课学习内容,按照本门实验课的教学目标、实验大纲、实验小组拟定实验项目,实验项目大多数相对稳定,同时新增与学科发展前沿有关的实验内容。实验课中还利用了我校新建的仿真模拟实验室,仿真实验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一种崭新的实验教学方式,具有很多优点。可以让学生涉及更广泛、更加大规模的实验经历,同时在实验中可以进行大胆的尝试,允许失败,可以实施在实际实验中绝对不能有的操作,体会在实际中的不当操作的伤害性,得到震撼和警告,从而严格杜绝实际实验中的危险错误操作。对于课前预习,采用网上答题预习,使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内容有基本的了解,有疑问带着问题做实验,从而有的放矢,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

(3)做好实验课前后的工作。

实验指导老师实验课前应提前到实验室,熟悉实验室的整体布局,水路、电路设置,通风设备、废液回收地点,实验试剂、器材摆放情况。实验时每个班分成若干实验小组,一般一人一组。实验台的打扫整理也是实验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实验后学生打扫实验室,保证实验室和实验前一个样。指导老师检查每组学生实验数据,在实验原始记录上签字,学生实验后写出实验报告,教师认真按实实验规范批改、评定。

(4)实验课件的制作。

实验课前的讲解,除了传统的教师学生面对面讲解外,对于实验的演示,由于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演示时由于学生较多,看不清教师操作,我们对于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部分、仪器使用部分还拍摄了视频片,上传至实验中心网站,这样学生观察得比较清楚,而且还便于学生多次观看。

(5)实验考核。

实验课承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基本实验技能的任务。考试是检验实验技能的必要手段。实验成绩由几个部分组成:实验操作考核成绩,实验课笔试成绩,平时实验成绩。每学期实验课结束,进行实验操作考核,考核本门实验的基本操作、仪器使用;进行实验课笔试,采用开卷形式,考核学生独立处理实验问题的能力。操作考核、笔试成绩均作为实验成绩的一部分,再加入平时实验成绩,作为实验课总成绩。

(6)开放实验。

一般高校的实验室大多是服务本科教学需要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室,功能单一,而且实验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简单,在当前形势下已经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动手能力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开放管理体系,实验中心设有开放实验室,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实验环境。增添新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允许学生自选课题,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实验平台。鼓励学生课外科技创作,激励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的同时,又能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在实验前必须书写实验

预习报告,熟悉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仪器的使用、试剂的使用处理。如果有疑问带着疑问听课,在实验过程中疑问就会解决。示教过程中要认真听讲,仔细观察,实验中仔细操作,如实记录实验数据,保持台面地面的清洁卫生。实验后清洗干净本组实验仪器,打扫台面地面,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后写出实验报告。

(2)低值易消耗仪器管理。

实验中心制订了消耗仪器管理办法。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实验技能的重要场地,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允许每一位学生在实验期间有正常的仪器消耗,对于过多的仪器损坏应照价赔偿。

二、实验室管理

1.实验室制度。

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实验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根本保证,只有建立严密、科学的规章制度,才能为实验室各项工作规范化提供有力保证,保证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安全和有效运行,确保实验室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实验室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据可查,管理规范化、程序化,职责严明,分工明确。有了规范的规章制度办事,抓好落实,积极督促,严格执行,使这些制度在实验室管理中发挥作用。实验中心制定了完备的实验室制度:《实验室基本信息统计制度及工作档案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低值耐用设备及工具管理办法》、《实验设备及器材借用损坏丢失赔偿制度》、《化学教学实验中心安全制度》、《学生实验制度》、《物资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化学实验室规则》、《实验室学生实验管理制度》、《学生实验制度》、《化学教学实验中心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化学教学实验中心考核制度》、《实验课程须知》、《化学实验课成绩评定办法》等,制度是规范的保障,在制度的指导约束下,实验教学有序进行。

2.实验室安全。

化学实验室的工作,与化学试剂、仪器接触较多,实验室安全是第一大事。实验室人员要非常熟悉每个实验的原理目的、每台仪器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清楚每种试剂的性质,实验室试剂要造册登记,专贮于试剂库,出入均有登记,危险品专柜保存,剧毒药品专柜双锁双人管理。学生每学期第一次进入实验室前要进行安全教育,学习实验室安全制度,进行火灾演练。实验室配备了灭火器、沙箱、防火毯、医疗箱,防止意外事故发生。每次实验后关好实验室门窗,水电源。

3.仪器设备维护。

实验室人员实验前要对仪器进行调试,保证仪器良好运行,健全仪器管理规章制度,对有小故障的仪器及时维修,对小型仪器应有备用仪器以供正常的实验教学需要。对不能运转的仪器及时联系生产商维修,每学期末要对仪器进行一次彻底维护。大型仪器做到专人管理,专人操作,定期检查和维修,面对校内及社会开放。充分利用仪器,真正做到合理使用,提高设备完好率和使用率。

4.废液管理。

第8篇

关键词:汉语言 古典诗文 “诗言志” “言不尽意”

一、问题的提出

称呼古代中国是诗的国度是相关研究者不言自明的定论,我们可以将古代汉语言诗文活动视为表现、传达人的情感意义以及思想观念的活动。对比现代东西方诗歌创作更多地将之视为涉及语言形式创造的一种文化劳作,中国古代汉语言诗文创作更注重文学文本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读者的作用,即主要在“言以达意”的关系层面上展开。

回顾上个世纪近代汉语言的诗学范式,传统诗学、西方诗学(特别是西方现代诗学)、现代诗学观念是其必要的构建要素,三者之间时而冲撞与协调,时而呈现张力与合力的状态,但其基本立足点与生长点却是“诗言志”,其核心仍然摆脱不了古代汉语言诗学中意境理念的营造。“诗言志”出自《尚书?舜典》,这一观点对于汉语诗歌理论及创作具有极大影响:诗可言志,志欲尽言,言不尽意。

在中国古代汉语言诗歌的创造过程当中,汉语通过对自身形式有限性的不断超越,不断超越着自身表达功能的有限性,可以说,汉语言古典诗学深层的语言哲学思想,除了比较浅显的“诗可言志,志欲尽言”的表述外,“言不尽意”这一普通语言的表达困境针对汉语言古典诗学同样具有理论普适性。

二、功能价值论

潘文国在《语言的定义》一文中概述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具体到汉语言古典诗学,其功能价值主要就是体现“诗言志”,如果撇开儒家诗学的政治传统,直接面对“诗言志”本身,尤其是歧义丛生的“志”,这寥寥数字的确耐人寻味:志即道也。有些作者不言而言,但也存在言而不尽的现象,更有甚者是言而不近。例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即是前者,倡导“理学”的宋诗则是后者。有些学者针对此种现象评论,在本真诗之言的运作中不是人独语自说,而是言说人答,人答归属言说。

汉语言古典诗学作者正是通过言语形式的创新来提升语言的表达功能,进而试图克服“言不尽意”的表达困境,则相对“诗言志”标示的是对原有形式有限性的超越。这些诗歌言语形式的超越性则使诗歌语言的表达功能也获得了超越性,理论上似乎“象外之象”可以使得诗的“意”达到“无穷”的境界。

三、究因“言不尽意”的必然性

第9篇

同志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1];又说,“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2]。那么,如何在历史文化研究中体现党的群众路线、草根意识呢?《说齐》的出版也许有某种启发意义。张先生在本书的“前言”中写道:书名为什么选用一个“说”字?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朋友们的理解”,作者选择了“以人(事)代史”的方法,即通过某些典型的人和事去反映、解读那段历史,这样可能更具体一点、更生动一点、也更容易接受一点”。本人以为,这就是一种群众路线的体现。作者在注重学术研究、强调科学性的同时,又在努力追求一种平易性、可读性,尽可能地将那段久远的、纷繁的历史剪裁得更精当一些、人物与事件关系更明确一些、读者接受起来更容易一些,所以,《说齐》不像有些历史书籍那样古板僵硬、生涩难懂、不易接受。然而,这无疑增加了创作难度,无形中考验着作者驾驭时空、驾驭史料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本人认为,长期以来历史文化研究最容易陷入两大误区:一是过分强调所谓“学术性”(有学者提出“学术为本”“、本本至上”),研究者一头扎进故纸堆,写出来的东西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大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而读者面受到极大限制,其研究成果也就很难“落地生根”;二是将庄重、严肃的历史文化研究搞成了儿戏,“戏说”“、假说”的成分太多,更有甚者,无中生有、瞎编乱造、张冠李戴,让读者很不舒服(甚至有一种被愚弄、欺骗了的感觉),同样无法体现其“群众性”。张光兴先生也许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说齐》既不玩弄文字游戏、装腔作势、故作高明;也不油腔滑调、贫嘴贫舌、哗众取宠。看得出,作者在“尊重历史”、坚持“学术性”的同时,还在追求一种自然、轻松、平实的文风,努力将古老的齐文化尽可能地通俗化,从而赢得更多的读者,让他们在认识、了解齐文化的过程中受到教益和启发。比如,书中有多处引用了古人的诗词,作者没有一引了之,而是尽可能地将它们译成白话文,对生僻字还加了拼音,这是难能可贵的。

二、历史文化研究如何为现实服务

历史文化研究必须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生,否则意义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失去生命力。而这类问题说起来似乎简单,实践中却是个不容易解决的大难题,因而,能把这一问题解决好具有普遍意义。近年来有一种现象,即一谈文化就必然要与经济“挂钩”,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似乎成了某些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的一种噱头。张光兴先生曾在多个研究会上指出“,这种提法并不科学”。他在《说齐》中就对“争名人”“、争死人”的不良风气提出批评“:随着各级政府、团体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争名人’似乎成为一种风气。……像诸葛亮被争过,老子被争过,李白被争过,后来发展到争董永,争大乔、小乔,争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甚至争恶贯满盈的西门庆。……那么,他们为什么要争这些‘死人’呢?仅仅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吗?我看未必。……(他们)实际是在利用这些‘名人’‘、死人’为自己谋利益———有的通过‘名人’效应去拉动GDP,还有的借宣传‘名人’之机暗地里抬高自己。这些变味的‘文化现象’,不光败坏了我们的文化传统,也是在作贱历史名人。”[3]63言外之意,真正的服务现实,不应该是这种“交易式”的,也不是那种“贴标签式”的,而是要深度地理解文化、把握现实,并提出独到的见解和主张。这可以说是《说齐》的一大亮点。《说齐》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副标题“齐人齐事一家言”。本人认为,这个“一家之言”是作者受了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异史氏曰”的启发或影响而衍生出的“点睛之笔”“、神来之笔”。在这些“一家之言”中,作者紧紧联系当下社会现实,大胆“针砭时弊”,而作者的理论主张和学术见解也便寓于其中了。所以,每每读来大有蒲翁当年之遗风。比如,作者在第二十二章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是谁亡了齐国”,并在“一家之言”中用很大篇幅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可能会得出五花八门的结论,……我(还)有一个基本的观点,那就是齐人自己灭掉了齐国。”接下来,作者做了三点具体分析:“第一,没有解决好‘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观’问题。”当时在齐国,由于“黄老之学的盛行和邹衍等人阴阳五行学说的蔓延,严重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很多人为了得道成仙、长生不老,放下手里的农活不干,一天到晚空谈那些没用的东西,即所谓‘燕齐之士,释锄耒(音lěi),争言神仙方士’。……在这个问题上,黄老之学与主张‘入世’、强调‘事功’的儒家学派形成鲜明对比。其结果,直接影响了齐国的主流文化与价值取向。最终,导致了齐国人精神的沦落”;“第二,统治者尤其是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的腐败”(略)“;第三,社会风气的腐败”(略)。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明确提出“:目前,我们也处在一个文化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时代,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各种文化之间交融、渗透、碰撞、摩擦也会日益频繁和复杂,从而催生了各种各样的思潮与学派,这是一种潮流和趋势,谁也不可能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选择自己的主流文化,选择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些分析,不仅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见解,也与当前的社会现实有着极密切的联系。严格来讲,有些“一家之言”已经超出了齐文化的研究范畴。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该书有了更为广泛的、现实的社会意义。

三、历史文化研究如何做到既尊重历史与体现研究者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