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4:41
导语:在中医针灸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研究平台拟以中风病为研究对象,系统建立中风病及相关证候的现代检测方法。
①对现有中风病诊断技术和方法,按照中医病证关系进行整理和规范,
②探讨和跟踪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应用的可能性。选择中风病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中医对中风病有较长期系统的研究基础,在中医各种病证研究中比较规范,已有《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86年,简称一代标准)、《脑血管病中医辨证量表》(1988年),《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1994年,简称二代标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1996年)、《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2008年)作为研究支撑,有较强的研究基础和资料。围绕建设内容,拟从免疫检测技术、生理检测技术、影像检测技术、流变学测试技术、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不同检测层面,以及中医脉象、舌象、面相等现有中医客观诊断技术,全方位选择各种相关仪器设备,在对中风病中医辩证分型基础上,全面进行病证关系的各项技术指标测定,寻找和建立不同中医证型的特征检测指标和体系,探索中医病证的现代诊断方法和系统指标体系。
2研究现状
关于现代诊断技术与中医病证关系研究,国内已有科研人员在相关领域进行了初步探讨。朱宏勋按《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脑梗塞急性期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分,进而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也进行评分,研究脑梗塞中医证候与白细胞计数及NIH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与NIHSS评分存在线性回归关系,风证、火证、痰证、气虚证与NIHSS存在线性回归关系,风证、火证、痰证与白细胞计数存在线性回归关系。朱彦玫等将中风急性期患者,按病因辩证分为:风火上扰、痰热内阻、阴虚风动、气虚血瘀4组,按病位辩证分为中络、中经、中脏、中腑4组。分别对患者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双侧大脑后动脉(PCA)及双侧颈内动脉(ICA)末端的血流进行检测。通过枕窗测基底动脉(BA)获得上述血管不同段平均血流速度(Mv)、动脉波动指数(PI)及血流频谱形态。研究结果表明:按病位辩证分,中络组中除BA外,其他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和其他各组均减低;中经组、中腑组和中脏组的ACA、MCA、ICA、高于对照组和中络组,中风病4组之间血流速度关系呈现为中络组<中经组<中腑组<中脏组。按病因辩证,风火上扰型表现为血流速度加快,有些伴有频谱形态改变和血管痉挛性病变;痰热内阻型中部分表现为血流速度过快呈血管狭窄,部分表现为血流缓慢呈供血不足,伴有频谱形态的异常;阴虚风动型中表现为血流速度低于正常对照组,湍流和涡流,分别伴有频谱形态异常和血管退行性病变;虚血瘀型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一支或数支血流速度缓慢及供血不足。涂晋文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ACE(I/D)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患病及中医证候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组ACE-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显示ACE-DD基因型或D等位基因可能在脑梗死中起作用,且与脑梗死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密切相关。脑梗死组患者DD基因型患者血浆AngⅡ水平显著增高,且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患者增高更显著。DD基因型导致血浆AngⅡ水平增高可能是中医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的遗传易感因素。童建兵将脑梗死患者采用《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二代标准)分为6种证候类型:血瘀证、风证、火热证、痰浊证、气虚证及阴虚阳亢证,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研究得出,脑梗死患者血瘀、痰浊、气虚证的血清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风证、火热及阴虚证;血清尿酸水平与血瘀证呈显著性正相关,与其他5种证型无显著性相关,表明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对血瘀证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聂琼芳按将急性期中风患者分为中脏腑、中经络型,结果表明,中脏腑组、中经络组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中脏腑组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沉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中经络组中,低切血液粘度和血沉明显高于正常组。朱力莹等CT断层扫描探讨急性中风患者不同证型的影像学特点,研究发现,中经络型中以缺血性病变为主,病灶大小为0.2~1.5cm,其中15%为出血,出血量1.0~10.2ml;中脏腑型中以出血性病变为主,出血量12.1~61.3ml,其中12.9%为缺血性改变,病灶大小为1.72~11.2cm。中经络者不论是缺血还是出血其病理基础为深穿支小血管闭塞或破裂,中脏腑者病理基础为较大血管的闭塞或中等量出血。在中医现代诊断技术研究中,相关研究人员所完成的工作为进一步进行中医的辩证诊断技术研究提供了依据,但这些研究尚缺乏系统性,与中医病证的特异性还有待探讨,不能很好的指导和用于临床实践,需要做进一步的全面研究工作。
3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3.1对中医“四诊”与现代检测技术的认识
中医医生在遵循“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进行诊断时,要对“四诊”中每一诊的内容进行观察和分析判断,突出每个方面的主要特征,然后通过“四诊”合参,全面综合各诊诊断要点,概括、总结和确定出患者的病证,进而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即对某一病证的确定既不孤立地考虑“四诊”中每一诊的内容,也不对“四诊”信息进行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对“四诊”信息全面采集、综合分析、反复斟酌而得出明确的诊断结果。在这一诊断过程中,既有中医师的感觉器官对“四诊”信息的采集,也有中医师的大脑对“四诊”信息的分析、判断、反馈与取舍。上述工作虽然对于有经验的中医师很快就能完成,但对于现代检测技术和分析方法,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信息采集与数据处理过程,目前要顺利实现还有相当的难度。这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医领域对现代检测技术与分析方法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平,以及可为中医诊断所能提供的方法支持还不是十分熟悉,围绕现代检测技术与分析方法尚有许多基础性研究工作未完成或根本没有进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现代检测与分析领域,有关中医诊断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还处于起步阶段,已掌握的数据量和分析处理技术积累也还相对较少。因此,要实现中医“四诊”检测的客观化,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四诊”的特点,以及在现代检测技术和条件下进行“四诊”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只有首先做好“四诊”的基础性和规范性研究,多途径利用现有技术进行“四诊”检测方法探索,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并及时引入到中医病证诊断领域,扎扎实实坚持不懈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3.2对中医“四诊”仪器与检测内容的认识
在中医“四诊”客观化检测过程中,有关人员已经完成了部分仪器设备的研制,并开始应用于中医的科研、教学和临床。这些仪器根据不同的检测传感器,反应了“四诊”中某一诊的特定方面的性质,如采用压力传感器的脉诊仪体现的是人体脉搏压力特性,摄像式舌诊仪反映了舌的图像特性,它们虽然还不能全面反应中医诊断中关于脉和舌的全部特征,但却是实现“四诊”客观化检测过程中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就如心电图机最初只是用于检测心脏电信号,随着临床检测数据的积累,人们逐渐发现了其所反映的心脏问题和对应关系,进而成为心脏检测的重要指标。对于现有的中医“四诊”检测仪器,不能因其检测内容单一而不予重视,应在保证现有仪器数据采集准确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充分做好检测指标的数据积累,建立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确定出各自的规律和特征,观察和寻找与相关中医病证诊断方法的内在关系。对“四诊”中的每一种诊断,也要注意从多角度探寻能反应其特征的检测技术与方法。如对于脉诊不仅要检测压力特性,还要检测心脏的脉动、血液的流动与压力、血管的柔韧等指标,以更全面准确地反应脉诊的特性,服务于中医病证诊断。
3.3对于建立中医病证现代检测诊断体系的认识
建立现代中医病证诊断体系是中医发展的客观要求,纵观中医发展历史,每一时期都在不断引入新的思维、技术与方法,都在充分利用当时的社会和科技发展成果来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有理由相信古代中医先辈们如果面临当今的科技发展现状,也会积极采用这些技术和方法来促进中医病证诊断的发展。在当今人体测试诊断技术条件下,建立现代中医病证诊断方法也不能指望某一特定检测方式或单一检测指标就能完成。一定要注重多方面引进各种现代检测技术和方法,熟练掌握这些技术和方法的在人体疾病诊断中的适用性和特点,从不同角度或系统进行中医病证与检测指标对应关系研究。在充分做好中医病证分型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各个指标的检测数据和经验,仔细寻找各个数据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同时还要针对不同检测指标进行归类,及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探寻检测体系内各检测指标间的数据相关性,做好相关性分析与反馈,不断修正各检测指标的数据采集重点,完善数学分析方法与模型,以最终完成中医病证与检测指标和检测指标系统的特征或特异性关系研究。如中医将中风病证候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6个基本证候,而现代研究表明中风病有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缺血性中风由脑血栓或脑血栓形成所引起,出血性中风由脑出血(脑溢血)所引起,因此可根据这两种病因设计相应的多参数检测和检测体系,建立与中医6个证候有对应关系的检测方法。
4结语
英文名称:Journal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0779
国内刊号:23-1354/R
邮发代号:14-17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关键词】: 肾藏精 卵巢低反应 辅助生殖技术 针灸
【正文快照】:
卵巢低反应是卵巢对促性腺激素(Gn)刺激反应不良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卵巢刺激周期发育的卵泡数量少、血E2峰值低、Gn用量多、周期取消率高、获卵数少和很低的妊娠率[1]。1983年Garcia[2]等人首次提出了卵巢低反应的概念。卵巢低反应是目前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控制性超排卵(C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朱小明;蔡婕;黄荷凤;;卵巢低反应的诊断标准和预测[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年05期
2 马瑞芬;陆海娟;施孝文;;中药合穴位针刺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01期
3 刘丽丽;曲秀芬;周颖;李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中医药治疗[J];吉林中医药;2012年02期
4 王瑞霞;连方;孙振高;;从现代生殖医学角度探讨“肾藏精主生殖”理论[J];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09期
5 邱文喜;张小玉;林晓霞;陈文俊;张斌;;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卵巢低反应患者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性科学;2012年07期
【关键词】痹证;中医辨证;针灸;药物治疗;针药结合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9-0014-02
痹证属于中医科常见、多发性疾病之一,大多因受到外界风寒、冷气侵袭机体,造成经脉痹阻、气血不畅等。I临床上以四肢乏力、关节酸痛、病情反复为主。对于其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学界探讨的热点,尤其是针灸、中药在痹证治疗上应用较为广泛,也便于患者接受。近些年来,一些临床专家采用针药并用的方式治疗痹证,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了治疗时间及改善预后等。
1 针灸、中药对痹证的治疗作用
1.1 针灸对痹证的治疗作用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常用的一种方式,由于痹证患者经脉阻隔、气血不畅,而针灸恰恰可以疏通经脉,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提升痛阈的敏感度,以此释放镇痛物质来完成。痹证因病因不同,配穴刺法也有所不同;因病情程度不同,针刺深浅也有所不同。对此需要辩证治疗。艾灸是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通过艾炷燃烧产生的热渗透作用及艾叶燃烧时发热产生的光谱效应而发生作用。艾炷燃烧的能谱一般为近红外波段,它可以透过机体皮肤,也就是深层组织,提高各种有益分子活动的平均动能。由此,可以起到疏经活络、化瘀止痛的功效,尤其对治疗风寒湿痹的效果最为显著。
1.2 中药对痹证的治疗作用 中药在治疗痹证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疑难疾病进行治疗或身体保健。中药治疗疾病的最大功效就是调节机体的平衡、扶正祛邪,让患者的身体重新回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我国中医学家大多认为对痹证采用中药治疗,效果最显著、毒副作用最低,因此受到临床医学界的青睐。在治疗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医生如何针对患者的病症,应用合适的中药及剂量。痹证被魏品康教授归为“久痛多瘀,久痛入络,久痛多虚,久必及肾”,对此,应切实抓住以上四点,合理选择药物。现在中药治疗痹证的处方、方法比较多,有专方,也有中成药。
1.3 两者单用的不足之处分析我国现在中医治疗痹证的方法,大多以单用为主,但在长期实践环节上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单独应用针灸治痹,在治疗症状轻、病程短的痹证方面效果显著,并且不易复发。对于病程长、病症重的痹证患者而言,针灸可以起到短期的治疗效果,但比较容易复发,这是由于病重的患者病邪已经深入脏腑,而针灸疗法调节机体的脏腑功能由患者功能状态决定。因此,单独应用针灸治痹无法在短期改善患者的脏腑功能。
中药治疗痹证的临床优势上文已经叙述,其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掌握中药的不确定因素,这对临床医生、药剂师的技术要求非常高,不可出现一点偏差。同时治疗周期长也是一大挑战,由于药液从吸收到发挥作用需要一段时间,如果不坚持服药,就会前功尽弃,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
2 针药结合治疗痹证的作用
2.1 针药结合治疗痹证的优势在中医治痹上,针灸疗法、药物疗法是中医师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在分析以上两种方法单独应用的缺点之后,将其联合应用已经成为现今临床医学界寻找治疗方法突破的方向。临床发现,将这两者治疗方式有效结合在一起,能够显著地缩短治疗痹证的疗程,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原因主要是这两种治疗方式发挥了协同作用,取长补短。针灸疗法可以直接作用到机体腧穴上,疏通病痛局部经络与气血,推动中药加速进入病患处,有导引的功效;另外一方面,针灸的优点是见效短,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从心理上缩短了病程。中药通过调整机体的脏腑阴阳、扶正祛邪及气血运行等方面,一步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祛除病邪,让患者的身体重新回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巩固治疗的效果。在治疗痹证过程中,医生在治疗初期以针灸疗法为主,在治疗中后期以中药为主,这样的辩证治疗可显示出中医治病的特色。
2.2 针药结合治疗痹证的最新进展针灸加中药治疗痹证的独特疗效,现已被各大新闻媒体报道,也有相关论文专门介绍针灸加中药治疗痹证的方法、效果,已经成为中医理论界探讨、研究的热点话题。张燕霞将痹证划分为湿热阻络、寒湿阻络、寒热错杂、瘀血阻络等型,采取针刺、外洗及中药内服的方法,治疗214例患者,其中治愈100例,显效60例,好转4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93.5%。张吉教授对痹证针药并用的方法进行细化,中药治疗划分为行痹的治疗、痛痹的治疗、着痹的治疗、三痹同治法、热痹的治疗;针灸治疗第一步:以壮督兴阳、扶正祛邪、祛风胜湿为法,第二步按病因辨证取穴法,第三步局部取穴或邻近取穴,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加速机体的局部组织新陈代谢、缓解患者疼痛。
3 展望一针药结合治疗痹证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探讨中,针灸药结合治疗痹证所取得的效果比较显著,解决了长期困扰患者的疼痛顽疾,相比于单独应用外治法、针灸疗法、饮食疗法、中药治疗,其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该种方法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由此可以预期,针药并用治疗痹证的方法在理论上将会有着更多的突破,将科学化、系统化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治疗方法上,相信在众多中医学家的努力下,势必会有一个科学、有步骤的治疗方法,统一现在比较混乱的治疗方法;由于药物治疗中的川乌、草乌、附子等中药材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会给患者带来一些损伤,因此将来的中药成分中,将会减少该类影响机体健康的药材。从以上的论述中,针药结合治疗痹证的最大优点就是以调节阴阳、补益气血、散瘀通络为基础,祛风胜湿、散寒蠲痹为主导,并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宗旨。对于重症患者,则最好经过8个月左右时间的治疗,以期能恢复患者正常生活。
中医学博大精深,其治疗疾病的宝库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可以预料将来治疗痹证这类较易反复发作的疾病会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统一治疗标准仍需我们后来者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葛元靖.中医药治疗痹证的点滴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9(1):65—66.
[2]赵欲晓.浅谈《内经》中有关痹证的针灸治疗[J].针灸临床杂志,2009,18(11):178—179.
[3]方勇飞.戴裕光教授治疗痹证经验[J].中国中医急诊,2008,17(01):65—66.
[4]武峰,李宇欣.魏品康运用对药治疗痹证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8):89—90.
[5]雷正科,雷洪涛.娄多峰教授治痹病经验撷英[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2(2):112-113.
[6]田宁.热敏灸疗法在痛症中的临床应用[C].针灸治疗痛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9:315—316.
[7]何卫国.中医诊治痹证的几点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1(10):193—194.
[8]王晓丽.许彭龄治疗痹证经验[J].中医杂志,2007,12(7):133—134.
[9]张燕霞.基于文献的骨痹证治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263—264.
采访郝书岭很不容易,因为“金针开通法”,郝老几乎成了空中飞人,作为“大陆中医药特色医疗专家访问团”的主力成员访问宝岛台湾归来后,他就马不停蹄地在东北、河北、北京、无锡等地来回往返应诊,他爱人都有了意见,说他名声越大家里越见不着人了。
对此,郝老开玩笑似的说:我老伴越老越没出息了,原来年轻的时候出差一个月见不着都不带想的,现在可好,老了老了一天见不着都要打几个电话。言语间透着享受亲情的温暖。
郝老是河北沧州人,稍一接触便知是个性情中人,一口浓重的沧州话,开朗幽默且一点也没有名医的架子。在沧州以及河北、东三省地区他可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枚小小金针不知医好了多少身患疑难杂症的病人。他在沧州的诊所,全国各地的患者每天都应接不暇,于是北京炎黄中医院的王总干脆每周五晚上将他接到北京,周日再送回沧州,不仅方便了全国患者在路程上的困扰,也是对“金针开通法”的一种最好的推广,但这样一来,郝老就更辛苦了。郝老说,怕什么,这点辛苦与看到那么多患者病症痊愈后的笑脸相比,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整天都被一种满足感包围着,还有什么比这个更令人快乐的吗?
天生就是扎针灸的料
郝书岭并非出身中医世家,他1948年出生在沧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这一点是他与目前活跃在医疗第一线的诸多中医大家最大的不同。但他12岁便开始学习中医针灸,而且是自学成材,极具天赋。
郝老说他的启蒙老师姓纪,是给他父亲扎针灸的老中医,那时候父亲身体十分不好,每年春秋两季就开始心口疼,吃什么药都不管用,唯有纪老中医给他扎完针灸后,两天后病情就好转了,这样能持续干半年农活,一换季就又会反复,要继续扎针灸来治疗。每次治疗时,郝书岭都会陪在父亲身边,边照顾父亲边观察纪老中医的扎针手法。
也是从那么时候起,郝书岭心里便埋下了学习中医的心愿,不过他一直没有声张。恰好这时他在一位邻居家里发现了一本中医小册子,而就是这本小册子,改变了郝书岭的一生。小册子里不仅有中草药的辨别方法、中医偏方,同时中医穴位图、针灸穴位图以及入针深浅等等都有详尽的描述,得到这本册子郝书岭如获至宝,每天一有空就研读揣摩。
时期,郝书岭的父亲身体越来越虚弱,而纪老中医此时已经不在了,家里担心父亲一旦倒下日子就没法过了,他可是支撑家庭生活来源的唯一支柱啊。就在此时,郝书岭的父亲老毛病又犯了,实在没辙,郝书岭便硬着头皮,将纪老中医留在家里的几枚钢针用开水消毒后,学着他的手法与扎入的穴位给父亲扎了几针,谁知一下子就成功了,两个小时后父亲的疼痛症状完全消失。这下了可把郝书岭高兴坏了,现在说起这件事情,他还眉飞色舞地像个孩子。
此事传开后,四周的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的就开始来找他了,他就索性去县药材店买了两包针灸专用钢针,边研究小册子上的穴位边用针灸给大家治疗一些简单的头疼、牙疼之类的小病,效果出奇的好。
一针扎好总后首长的颈椎病
转眼到了1965年,当时每个村子都要培养一个农村保健员,郝书岭顺其自然被推荐去学习,郝书岭说,他最初的一些西医方面的基础知识就是那时候打下的,由此,找他看病的人就更多了。
1969年郝书岭应征入伍,当上了一名卫生员。在此期间郝书岭更加刻苦地钻研针灸技术,不仅在部队中有了声望,同时也医治好了很多当地老百姓的诸多病症。最神奇的是靠针灸居然治好了几个聋哑病人,使他们可以正常说话了。
1970年对郝书岭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当时总后的一位首长到他们部队视察工作,听说了郝书岭的事迹后,便约见他给自己诊治一下在各地医院看了5年都没根治的经常手麻、头晕的毛病。郝书岭说,当时是指导员陪着他去的,就怕他会捅出什么娄子来。谁知还是把指导员吓出了一身冷汗。郝书岭见到总后首长后,号完脉立即就说出了病症在颈椎,其实当时还没有颈椎病的概念呢,郝书岭拿出钢针一下就扎向后首长的穴位,针下去后,肯定会有一股胀痛感瞬间穿透全身,那位首长一下子就大叫了起来,不过一会首长就笑逐颜开了,针到病除。倒是指导员差点吓出毛病来。
事后指导员用夸赞的口吻恨恨地对郝书岭说,你可太愣了,那位可是大首长,给他看病是要领导批准走程序的,这你要是给扎坏了罪过可大了。郝书岭笑嘻嘻地说,俺不是有把握嘛。
总后的首长回去后,向上级进行了汇报,于是此事被知道了,总理非常高兴,不仅将郝书岭树立成了全军学习的典型,他所在的班被命名为红医班,连队也命名为红医连。同时,全军甚至民兵、工人中都展开了学习针灸的热潮。那一年郝书岭入了党,并被推荐去了总后医学院学习医疗知识,三年后他的医学根基更牢固了。
颈生百病 扎颈椎也治百病
1972年起,郝书岭便开始对颈、腰椎病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发表了颈生百病的理论,他说,通过临床实践发现,人体的诸多疾病都是因颈椎病而起的,譬如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慢性咽炎、耳鸣、面神经麻痹、心慌、气短、神经衰弱等等,都与颈椎病有关,通过针灸疏通颈椎对应的穴位,上述说的那些病症的症状便会不治自愈。后来,郝书岭通过扎颈椎穴位,治愈冠心病和心绞痛的病例也屡试不爽,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冠心病和心绞痛被统称为了颈心病,这些病症全是因颈椎病而起。
除此之外,郝书岭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也有颇多心得,他骄傲地说,用针灸方法治疗脑血管疾病,一般来说患病在三年之内,年龄在40岁以内的,基本一个月左右病症会完全治愈,这在一般人眼里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由此,郝老于1998年发表了《切百会穴诊治脑血管病》的论文,并获得了第二届传统医学表彰大会优秀论文奖,也正是这篇论文,更加树立了郝老在中医界的显著地位。
郝老说,因为他有西医的基础,在诊断病症的时候,他会辅助西医的科学手段来诊断,譬如x光片、核磁共振等,但最终的治疗还是靠中医针灸,他不排斥西医,好的东西我们自然要学习和借鉴,融会贯通。
“金针开通法”获得专利
说起“金针开通法”,郝老一下就精神头更足了。他说,金针在古时是宫廷专用的一种治疗工具,始创于秦汉时期,在内蒙古等地的古墓中都有出土。解放后据郝老所知使用金针的人只有两个,但现在都已经不在世了。
郝书岭自创的“金针开通法”针法与手法分别有24招,治疗的原则有四点,一是开通经络,二是开通脏腑,三是开通气血,四是开通津液。治疗的范围包括颈、脊柱病、内科病症、妇科病症、五官科病症、四肢关节病症甚至是急救病症。
2002年郝老将“金针开通法”申请了国家专利,并获通过。对此郝老说,申请专利的目的不仅是对我个人的一种承认,更主要的是对祖国医学的一种保护心理。你看现在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尤其是韩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不遗余力地申请,甚至已经将端午节变成他们国家专有的节日,这成何体统了,如果我不串请,他们再把针灸“变成”他们的专利,我觉得是对我们的一种侮辱。
通过“金针开通法”,郝老目前治愈的疑难杂症数不胜数,甚至在西医眼中无法治愈的疾病都被郝老完全治愈了、,在郝老面前的一挥病例里,我随手拿了一本,经过郝老讲解了解到,这是一位子宫肌瘤的患者,来的时候肌瘤已经如拳头般大小,经过“金针开通法”治疗,3个月后肌瘤完全消失,堪称奇迹。因为没有征得患者同意,这里我无法公布患者的姓名,但作为一名记者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绝对是有据可查的,这样的病例也举不胜举。
郝老说,人体有四海,脑为水之海;胸为血之海;胃为水谷之海;小腹为气血之海(经络之海),气血畅通身则无病,气血淤滞百病丛生,大多数疾病都是气血淤滞而生的,开通气血病症自然就消除了。
【摘要】 通过对1997~2007年针灸治疗海洛因依赖的文献所载分析,从经络和腧穴两部分探讨针灸治疗海洛因依赖的选穴规律,为以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洛因依赖; 针灸疗法; 选穴规律
【Abstract】 The documents concerning the us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heroin dependence from 1997 to 2007 were analyzed and meridians and the acupoints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rules of acupoints selection on heroin dependence treatment. It may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Key words】 heroin dependenc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Rules of acupoints selection
“毒能戒,戒毒难”已经得到人们的共识,作为当今医学界的难题,经过多年国内外的临床、实验研究,证明针灸在海洛因依赖的治疗和康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针灸治疗海洛因依赖的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归纳文献所载则会发现诸家施术方法不尽相同,但是从腧穴作用规律方面探讨的文献却较为罕见。现将10余年来针灸治疗海洛因依赖的文献所载分析如下,为以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资料取自1997~2007年公开发表在200余种医学期刊上的有关针灸治疗海洛因依赖的论文118篇。
1.2 资料查询
1.2.1 文献查询 采用计算机检索,语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具体数据库包括清华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PUBMED等。检索词为:海洛因、针刺、电针、针药结合、穴位注射、罐法、heroin、acupuncture等。
1.2.2 腧穴查询 筛取符合条件文章中的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包括主穴、配穴。
2 腧穴统计
2.1 临床腧穴归纳
经脉:归经腧穴名称及使用频率(次数);任脉:天突1,中脘3,中极1,关元1,气海1;督脉:大椎3,神道1,灵台1,至阳2,命门1,百会8,后顶3,水沟3,素 1,神庭1;肺经:列缺2;大肠经:合谷28,曲池6,商阳1,迎香1;胃经:足三里36,人迎1,天枢3,伏兔1,解溪1,上巨虚1,归来1;脾经:三阴交28,公孙1,血海1;心经:神门18,少冲1;膀胱经:肾俞9,脾俞3,胃俞2,昆仑1,志室5;肾经:太溪2,涌泉3,四满1;心包经:劳宫11,内关41,中冲1;三焦经:外关9,肩 1,四渎1,支沟1;小肠经:后溪1;胆经:足临泣1,环跳2,侠溪3,风池4,阳陵泉7;肝经:行间3,太冲3;经外奇穴:印堂4,华佗夹脊(T5T6T7L2)6,太阳4,四神聪5,安眠1.
2.2 实验腧穴归纳
腧穴:归经腧穴名称及使用频率(次数);胃经:足三里2;脾经:三阴交4;心包经:内关2;经外奇穴:四神聪1;督脉:百会1.
3 用穴分析
3.1 常用腧穴使用分析
循经取主穴 任脉:中脘;督脉:大椎,水沟,至阳,百会;大肠经:合谷,曲池;胃经:足三里,天枢;脾经:三阴交;心经:神门;膀胱经:肾俞,志室,脾俞,胃俞;肾经:涌泉,太溪;心包经:内关,劳宫;三焦经:外关;胆经:侠溪,环跳,阳陵泉;肝经:行间,太冲;经外奇穴:华佗夹脊(T5T6T7),四神聪,印堂,太阳。
按症取配穴 胃肠功能紊乱:合谷,足三里,支沟,中脘,天枢,上巨虚;心悸失眠:神门,三阴交,合谷,外关,百会,涌泉,劳宫,内关;神智不清:水沟,涌泉;极度烦躁:中冲,劳宫,神门,内关,十宣,大椎,安眠,印堂;遗精:三阴交,肾俞,志室;胁肋胀痛:太冲,血海,侠溪,行间,四满,归来;胸闷腹痛:足三里,三阴交;肌肉痉挛:阳陵泉,合谷,曲池,华佗夹脊;头昏头疼:合谷,劳宫,内关,外关,太阳。
3.2 腧穴所属经脉分析
经脉名称及使用频率 阴经:心包经53,脾经30,心经19,任脉7,肝经6,肾经6,肺经2;阳经:胃经44,大肠经36,膀胱经20,督脉24,三焦经12,胆经17,小肠经1.
4 用穴小节
4.1 归经
4.1.1 治疗时十四经脉中均有取穴,没有固定以何经为主。
4.1.2 按治疗时取穴所属经脉分布频数多少为序,分析结果表明, 其中心包经选用53穴次(3穴),胃经选用44穴次(7穴),大肠经选用36穴次(4穴),脾经选用30穴次(3穴),膀胱经选用20穴次(5穴),心经选用19穴次(2穴),督脉经选用24穴次(10穴),三焦经选用12穴次(4穴),胆经选用17穴次(5穴),任脉经选用7穴次(5穴),肝经选用6穴次(2穴),肾经选用6穴次(3穴),肺经选用2穴次(1穴),小肠经选用1穴次(1穴)。
4.1.3 以阴阳经脉选穴分布频数多少为序,分析结果表明,阴经包括心包经53穴次,脾经30穴次,心经19穴次,任脉7穴次,肝经6穴次,肾经6穴次,肺经2穴次,总计123穴次。阳经包括胃经44穴次,大肠经36穴次,膀胱经20穴次,督脉24穴次,三焦经12穴次,胆经17穴次,小肠经1穴次,总计154穴次。
4.2 腧穴
4.2.1 腧穴统计归纳其主要使用频率依次为:内关43穴次,足三里38穴次,三阴交32穴次,合谷28穴次,神门18穴次,劳宫11穴次,百会9穴次,外关9穴次,肾俞9穴次,阳陵泉7穴次,曲池6穴次,华佗夹脊6穴次,四神聪6穴次,志室5穴次,太阳4穴次,印堂4穴次。
4.2.2 目前穴统计归纳主穴腧穴的主要使用频率为:内关43穴次,足三里38穴次,三阴交32穴次,合谷28穴次,神门18穴次,劳宫11穴次等。
4.2.3 目前穴统计归纳配穴腧穴的主要使用频率依次为:合谷、内关、劳宫、三阴交、足三里、神门、外关、涌泉、华佗夹脊等。
4.2.4 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临床十四经穴共选用277穴次(55穴),经外奇穴共选用20穴次(5穴)。
5 用穴探讨
5.1 经脉
中医古籍中对毒瘾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步形成了以下学说:“气血津液受损说”、“五脏六腑受瘾说”、“三焦受瘾说”、“膜原受瘾说”、“烟虫说”等。无论哪种学说,可发现携血而行,周流全身,对机体的损害是全身性的,损及阴阳气血和脏腑。从本文的总结来看,治疗时十二经脉中均有取穴,没有固定以何经为主。证实了中医受瘾说的理论机制,临证当辨证论治,随证取穴。
海洛因心理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相当于中医药物成瘾的“心瘾”范畴。“心瘾”是一种脑部疾病,说明“心瘾”的病位在脑、在心,与脑、心的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脑失常则诸神不守而发生病变,但心气必上入于脑,出神明使其脑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并产生思维意识及其支配的相应行为。若切除“心瘾”需调脑、调神,为疏通脑络,必醒脑开窍、镇静安神,以达到减轻心理渴求以淡化成瘾记忆的作用。故临床和实验学者特别注重心包经、心经的运用,以便宁心安神、调神定志。香燥而升,首入肺经,故瘾之轻浅在肺,至瘾形成,必伤他脏,尤以伤脾为关键。脾伤则五脏皆虚。故调理脾胃也相当重要,临床医生选经与此理论也相吻合。
祖国医学认为,烟毒成瘾,稽留耗气血津液,损五脏六腑,阴阳失调而见虚实兼见、寒热错杂之证,久病必虚,最终形成正虚邪实的病机。马敬民[1]认为戒断症状的病理为“阳虚”、“阳脱”,治疗应以温阳固脱为主;刘菊妍[2]提出:阿片类药物对机体的损害与中医肾阳虚证之间有着内在联系,肾阳亏损贯穿于此疾病始终;研究中医戒毒的著名学者高学敏教授[3]则认为戒断症状多属阴阳两虚或气阴两虚,而以阳虚或气虚为主要表现,“阴中求阳”是值得考虑选择的原则;由此可见,海洛因依赖患者不能单独的祛邪,在不同阶段,还应辩证施治。
5.2 腧穴
作者所总结的腧穴主要是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两大部分。其中十四经穴中腧穴的使用频率可见四肢部(特别是五输穴)使用频率多于头面、胸背部腧穴。而经外奇穴以其特有的功用在海洛因依赖的治疗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优势。现主要讨论十四经穴中主穴和配穴使用频率最多的前三个穴位和经外奇穴主穴的前两个穴。
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又属心包经之络穴,联系上、中、下三焦,心包络为心之外卫,既可代心受邪,也能代心行令,心藏神、主神明,故针泻内关可宁心安神开窍,又能通达上、中、下三焦而怯除毒瘾之余邪。范红[4]发现针刺内关、大椎等穴可使海洛因依赖者戒断症状得到缓解,有助于脱瘾。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针足三里能升清降浊、健运脾胃、培补后天、强壮一身之气血。施茵等[5]认为足三里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可增强药物成瘾患者的免疫功能。宋小鸽等[6]进行了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发现针刺足三里穴抑制吗啡戒断大鼠脑组织nNOS mRNA表达的作用,提示这可能是针刺改善吗啡戒断症状的一个重要机制; 通过针灸对吗啡戒断动物祛毒扶正作用的试验研究,观察到电针足三里穴具有降低吗啡戒断大鼠血清吗啡含量,使IL2和βEP含量增加作用[7]。电针大鼠足三里穴,可调节儿茶酚胺的含量并使之趋向正常,能抑制脑内5HT的释放,从而起到维护内环境平衡,改善戒断症状的作用[8]。
三阴交为脾经之原穴,又为足三阴之交会穴,用补法针三阴交能健脾和胃、养肝益肾、滋补肝、脾、肾三阴。崔彩莲等[9]的研究中表明,电针取穴为足三里、三阴交能促进强啡肽的释放,产生镇痛作用,结果为临床使用100Hz电针治疗吗啡戒断综合征提供了理论依据。喻允国等[10]电针足三里、三阴交,发现对吗啡戒断大鼠的心动过速有明显抑制作用。
华佗夹脊(T5、T6、T7)此三穴居背部,位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间,不仅与督脉、膀胱经关系密切而且与足少阴肾经相联系,且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脑、髓、胞中联系密切,同时邻近背俞穴,而背俞穴又是脏腑经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刺之可调节脏腑气血功能,具有背俞穴的功用。研究发现[11],有72.7%的海洛因依赖者的T5~T7棘突周围可出现压痛点,针刺夹脊穴治疗稽延性戒断症,并与针刺四肢穴位相比,结果表明,在改善稽延性戒断症状积分和焦虑情绪方面,疗效优于四肢穴。
四神聪为经外奇穴,共为四穴,位于巅顶部,属督脉和临近膀胱经所经过区域,可镇静熄风、宁心安神、健脑益智,起到督统阳气、驾驭神机、开窍醒脑的作用。其中两穴分布在督脉上,故又具有振奋一身之阳气的功效,另外针刺四神聪也可以直接刺激相应的大脑皮层,促进血液循环,疏通脑络、振奋阳气。
6 总结
作者通过对临床和实验研究相关文献的腧穴总结以探索针灸治疗海洛因依赖取穴规律,其取穴可有以下特点:
治疗时十二经脉中均有取穴,没有固定以何经为主。临证当辨证论治,随证取穴。
根据吸食海洛因损害脏腑器官的顺序和重点部位来看,治疗时多选取心包经、心经、脾经、胃经、大肠经。
海洛因依赖患者不能单独的祛邪,在不同阶段,还应辩证施治。
十四经穴中腧穴的使用频率可见四肢部(特别是五输穴)使用频率多于头面、胸背部腧穴。
经外奇穴以其特有的功用在海洛因依赖的治疗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优势。
7 展望
海洛因依赖的治疗可包括戒断的脱毒治疗阶段和康复期,本文未从这两个阶段进行分析探讨各个阶段的选穴情况,主要因为到目前为止,有关康复治疗的文献资料不多,若采用小部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容易引起误导。而针灸在其康复期的治疗与其它疗法相比具有很大的潜力,故针灸学者可把其预防期和康复期作为以后研究的重点,以发挥针灸的优势。
在北京香山科学会议第105次学术研讨会上,蔡志基教授虽提出“应用优先于基础,预防优先于治疗”,并不代表基础性研究不重要,目前针灸在海洛因依赖的机理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指导并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
针灸治疗海洛因依赖的治疗手段方面,还局限于针刺、电针、针药结合、耳针、头针、穴位注射、火罐。而对于其它针灸疗法的疗效尚需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马敬民.中医戒毒疗法初探[J].陕西中医,1996,(10):456.
[2]刘菊妍.肾阳虚损与阿片类药物依赖戒断症状的关系[J].中国药物滥用杂志,1999,(9):515.
[3]高学敏.专题笔谈:对中医药戒毒的看法及建议[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9):517518.
[4]范红.针刺治疗海洛因戒断综合征20例[J].上海针灸杂志,1998,17(1):1112.
[5]施茵,吴焕淦.足三里在免疫功能调节中的应用[J].现代中医药,2003,23(3):3.
[6]宋小鸽,唐照亮,侯晓荣,等.针刺对吗啡戒断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4,29(1):39.
[7]宋小鸽,唐照亮,章复清,等.针刺对吗啡戒断大鼠祛毒扶正作用的实验研究[J].针刺研究,2000,25(3):211.
[8]宋小鸽,唐照亮,陈全珠,等.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单胺类递质的调节作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7):41.
[9]崔彩莲,吴鎏桢,田津斌,等.100Hz电针促进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脊髓强啡肽的释放[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1998,4(2):88.
[10]喻允国,崔彩莲,于吉人,等.电针缓解吗啡戒断大鼠的心动过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5):353.
[关键词] 奇经八脉;阴维脉;维络;交会穴
[中图分类号] R2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a)-0132-03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on function of yin link channel
ZHU Danye MI Feifei LIU Haoyi
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405,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Eight extraordinary channels, yin link channel has not been researched comprehensively. The study of its crossing points is not thorough enough for the meridian and collateral theory. The authors summarized the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related to yin link channel and analysed the effect of the crossing points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yin link channel maintains yin part" in Nanjing. It reveals that the yin link channel and its crossing points have the function of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on. It enriches the meridian and collateral theory of yin link channel and provides the guide line to the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Eight extraordinary channels; Yin link channel;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on function; Crossing point
阴维脉由于古代文献记载少、古文献散佚、无专门穴位、交会穴少等原因,相关研究较少,医家在使用其交会穴时,仅作足三阴经以及任脉穴位使用,并未特别关注阴维脉特别的作用。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古代阴维脉相关权威且疗效被历代医家认可之文献,结合近现代阴维脉相关理论研究以及交会穴临床疗效文献,充实阴维脉经络理论,为临床医生针灸辩证组方提供思路。
1 阴维脉理论研究
在现存可查阅文献中,其名最早见诸于《素问・刺腰痛篇》定位飞扬之脉的文字描述中,“飞阳之脉……,与阴维之会”。《难经・二十八难》则明确指出阴维属奇经八脉之说,认为维脉“维络于身”故名为“维”,提及维脉的功效为“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难经・二十九难》则第一次述及维脉之病症“则怅然失志,不能自持”,提出了“阴维为病苦心痛”之说。后世针灸医书在阴维脉功效病症方面大多遵从内难之言。
在现代阴维脉理论研究中,李鼎教授[1]认为阴维脉之功能为联系各阴经以通于任脉,其不似十四经有升降的特点,而是具有“维络”的特点。
阴维脉之交会穴来自足三阴和任脉,故而其交会穴应在功效上具备“惟络”之特点。而“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人之身体“以平为期”,有溢满必有匮乏,有积蓄之处必有缺少之地,而之所以出现“溢蓄”,乃阴阳不和,经脉不得贯通所致。阴维脉之交会穴,应在功能上具备和阴阳,通经脉以环流灌溉诸经的功能。《难经》之“阴维为病苦心痛”,并不能仅理解为现代医学之心痛,而应该与阴维脉之阴的属性相结合,阴维脉为病,苦人体里、阴之病痛。
2 阴维脉交会穴研究
内难两书皆未曾记载阴维脉相关穴位和经行,《针灸甲乙经》提出了廉泉、天突、期门、腹哀、大横、府舍、筑宾等阴维脉交会穴的定位和主治病症,并定筑宾穴为阴维脉之起点。《十四经发挥》提出了阴维脉循行,在交会穴上依旧为《甲乙经》述及的12穴。《奇经八脉考》在之前12穴基础上加冲门二穴,共14穴。近现代医家则对阴维脉之起点、循行提出了新颖之论。现相关经络腧穴之学科课本,亦遵从阴维脉起筑宾穴,以及《奇经八脉考》之阴维脉循行。
2.1 筑宾穴
足少阴、阴维之会,《素问・腰痛论》专列“飞阳之脉”令人腰痛,治以刺法。《甲乙经》、《外台秘要》记载:“主大疝,绝子,狂癫疾,呕吐”治之以灸。在近现代,筑宾穴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心绞痛,口腔溃疡,五心烦热等疾病的治疗[2],并且在痛风性关节炎[3]、老年性皮肤瘙痒症[4]及听力受损[5]等病症中配合其他穴位一起使用。筑宾穴之功效符合 《灵枢》之记载:“是主肾所生病者,……烦心,心痛……脊股内后廉痛……”,同时符合《脉经・肾足少阴经病证》列举之两耳苦聋、腰痛等症。而它在治疗疝病方面的功效,则与足厥阴之主病相关,其在治疗消化系统方面疾病的特点则相关于足太阴脾经,在妇科病治疗方面则体现了联系任脉的特点。其治疗狂癫疾病、心绞痛以及皮肤瘙痒之症状,则印证了筑宾穴可以通过阴维脉之“维络”功能维护“君主之官”。
2.2 冲门穴
足太阴、阴维之会。此穴名出于《甲乙经》,但该经中未提及冲门穴为阴维脉之交会穴。《普济方・针灸》记载其主寒气腹满、癃泺、身热、腹中积痛、阴疝、乳难、子上冲心,治之以灸,并提及其为足太阴阴维之会。在现代临床研究中多用于治疗腹痛、疝气、带下、崩漏、尿闭、胀痛、中风后遗症、肢厥、痿证(股神经损伤)[6]、足内侧痛[7]等疾患。其主治多符合《灵枢・经脉》之记载,“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胃脘痛,腹胀善噫……是主脾所生病者……烦心……水闭……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然疝病、胀痛与足厥阴相关,其主治亦大多为阴之病、里病且涉及心病,谓之具备“维络”功能未尝不可。
2.3 府舍穴
《甲乙经》记为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且入腹络胸,结心肺,从胁上至肩,比太阴郄,三阴阳明支别,治之以刺灸。《普济方・针灸》谓其主髀中急痛循胁上下抢心,腹满积聚,厥逆霍乱,治之以灸。现代临床研究将府舍穴用于治疗鞘膜积液[8]、治疗泌尿系结石[9]、调整女性内分泌[10]等。其用法符合《灵枢》相关足太阴之病症。参考《甲乙经》记载府舍穴与内脏和阴阳支别的联系,以及其功效与肾经、肝经、任脉之相关性,府舍穴之“维络”功效不言而喻。
2.4 大横穴
足太阴、阴维之会,《甲乙经》云“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大横主之”,治之以刺灸。《医学入门》云:大横主腹热欲走,太息,四肢不可动,多汗洞泄,大风逆气,多寒善愁。现代临床中大横穴用于治疗婴儿脐疝[11]、尿失禁尿潴留[12]、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13]、内科腹痛[14]、急性阑尾炎[15]、癔症性晕厥[16]等。大横穴除符合脾经之病症“体不能动摇、烦心、溏瘕泄,水闭”外,亦在治疗疝病、晕厥等相关于肝经、肾经,同时涉及到心智疾病的治疗,鉴于阴维脉“维系诸阴而主一身之里”,这从一个侧面亦可推导其为脾经维络三阴经之穴位。
2.5 腹哀穴
足太阴、阴维之会,《甲乙经》云便脓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腹哀主之,治之以刺灸。现代临床除多按照此条目运用腹哀穴外,有运用腹哀穴治疗胆道蛔虫之病案,认为针刺右腹哀穴可明显松弛平滑肌,解痉镇痛,疏肝利胆,促进胆道收缩,使蛔虫退出胆道[17]。另外有利用腹哀穴结合大横穴及任脉等腹部穴位治疗脾肺气虚、心脾两虚和脾肾两虚之虚症,疗效甚佳[18]。这从临床病案角度印证了腹哀穴和大横穴所具备的维络功能。
2.6 期门穴
肝经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普济方・针灸》记载其主妇人产余疾、食饮不下、胸胁支满、目眩足寒、小便难、心切痛、善噫、恶闻酸臭、酸痹腹满、少腹尤痛、太息、贲豚、胁下气上下、胸中有热、目青而呕、霍乱泄痢、、腹大坚不得息、咳嗽、胁下积聚、喘逆卧不安席、时寒热、心大坚、贲豚上下、癃遗溺、鼠鼷痛、小便难而白、喑不能言。后世医家及近现代临床研究也大多承袭上述主治,并增加了乳癖、脏躁、气瘿、顽固性胁痛等病症[19]。其符合《灵枢・经脉》所载“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仰……妇人少腹肿……是主肝所生病者……呕逆,飧泄……遗溺,闭癃”,与《灵枢》所载脾经之食不下、水闭、不能卧等症状相合,其妇科疾病的治疗与任脉病症相合,其病症大多为里证,尤以“心切痛”相扣阴维脉之病症。期门穴作为阴维脉之维络大穴由此可知。
2.7 天突穴
阴维、任脉之会,《甲乙经》治之以刺灸法,《普济方・针灸》记载天突穴主咳逆上气喘、暴喑不能言、及舌下侠青绛脉气、颈有大气、喉痹、咽中干急、不能息、喉中鸣翕翕、寒热颈肿、肩痛胸满、腹皮热衄、气哽心痛、陷疹、头痛面皮赤热、身肉尽不仁,治中风失音,治五噎、黄瘅、醋心多唾、呕吐不止。现代临床研究中,因为天突穴内应肺系,外通气窍,为气息出入之要塞,在治疗呼吸道疾病中亦多为医家采用。在呃逆、冠心病、食道痉挛、食道狭窄、膈肌痉挛、梅核气[20]、癔病失语[21]、功能性失语、甲状腺肿大、神经官能症[22]等疾病的治疗中,也多为临床医生采用,起维持阴阳平衡之用。上述天突穴之功效除大部分符合任脉之主治外,身肉尽不仁、黄疸、呕吐等病症符合脾经、肾经、肝经的部分所主生病。且其治疗癔病失语尤其关乎于心神问题,暗合阴维脉之病。
2.8 廉泉穴
阴维任脉之会,位于人体的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咽喉是经脉循行交会处,在十二经脉中,除手厥阴心包经和膀胱经间接通于咽喉处,其余经脉直接通过,此处任脉、冲脉循喉咙,络于口唇[23],廉泉穴本身即具备维络诸经的作用。《甲乙经》谓之主舌下肿,难以言,舌纵涎出,治之以刺灸法,可留针。《普济方・针灸》在《甲乙经》的基础上加“咳逆少气、喘息呕沫、禁断上气窘屈胸满”,“口噤舌根急缩、下食难”。近现代临床也大多利用廉泉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小儿脑瘫流涎症、喉返神经损伤、中风失语等病症,一则廉泉穴处于迷走、吞咽神经感觉纤维支配区内,二则《灵枢・根结》谓“少阴结于廉泉”,选择刺灸廉泉穴能够促进肾精之激发,以濡养头面之孔窍。其维络之特点可见一斑。
3 结语
阴维脉之交会穴均位于足三阴经和任脉上,其除具有治疗足三阴经病症及人体里、阴之病痛,在理疗阳经疾病方面亦有明显效果,体现了维脉沟通、平衡阴阳之功效,突出了阴维脉维络,维护诸阴经之功能特点。在临床治疗疾病时,可以根据阴维脉极其交会穴的功能特点,指导取穴,达到治疗维护阴阳平衡的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鼎.针灸学释难(增订本)[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8.84-85.
[2] 张爱林,刘秀玲.筑宾穴的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针灸,1998,(3):151-152.
[3] 宣丽华.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体会[A].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486-487.
[4] 郑学良,顾悦喜,黄晖.火针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78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2,6(1):23.
[5] 孙德利,刘元亮,方剑乔,等.不同穴位电针治疗卡那霉素中毒性听力损害的实验研究[J].针刺研究,1995,20(3):62-65.
[6] 林翠茹.浅谈冲门穴的临床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9):557.
[7] 于德茹.独取冲门治疗足内侧痛[J].辽宁中医杂志,1997,24(5):189.
[8] 金恩忠.针灸治一例鞘膜积液[J].天津医药杂志,1965,(9):728.
[9] 史春娟.针刺分类治疗泌尿系结石疼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8):21-22.
[10] 周柏华.针刺对女性内分泌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1983,50(1):40.
[11] 何晓琴.艾灸大横治疗婴儿脐疝的临床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2):43.
[12] 王宪利.深刺大横穴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针灸,1994,14(5):42.
[13] 赵文祥.深刺大横穴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A].首届糖尿病(消渴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249.
[14] 龚小琦.推拿大横穴治疗内科腹痛的临床观察[J].南方护理学报,2003,10(2):53-54.
[15] 张玉甫,杨日和.针刺“膝四、大横”穴治疗急性阑尾炎750例[J].新中医,1985,(3):31-32.
[16] 沈书宇.针刺大横穴治疗癔症性晕厥[J].上海针灸杂志,1989,8(1):23.
[17] 张志武.针刺右腹哀穴治疗胆道蛔虫[J].中国社区医师,1992,6(9):15-16.
[18] 袁民.腹部疗法治疗虚症[A].第十三届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经络分会委员会会议论文集[J].2008:59-62.
[19] 丁兆琳,姜揖君.姜揖君教授妙用期门穴临证应用探要[J].中医药学刊,2004,22(1):29-30.
[20] 李玲,贾文旭,施土生.天突穴的临床妙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5(5):46.
[21] 葛强,高先德.针刺天突穴为主治疗癔病失语15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17(6):41-42.
[22] 齐立洁.天突穴刺法述要[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2):75-76.
1.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与体现
在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的目标上,各医学院校存在偏重医学教育与偏重药学教育两大类。李丹溪等分析了日本15所医学院校,发现前者占33%,后者占66%,进一步分析,发现偏重医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针灸理论与技能的掌握,偏重药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汉方植物药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药效机理的理解。如前身为明治针灸大学的明治国际医疗大学,在针灸教学方面颇具特色,1~4年级都有针灸的各种相关课程,包括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大阪大学、独协医科大学等以现代医学教育为主的院校也很重视针灸学习。北海里大学药学部于第三学年下学期开始开设汉方医学教育课,除了东洋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循证之外,其他都是关于汉方药物的课程。
2.汉方医学教育课程内容、教材及教学形式
据统计分析,日本汉方教育课程内容包括汉方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史、汉方医学理论与诊断学、针灸学、汉方药学、方剂学、汉方医学循证、方药副作用、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研究、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汉方医学概论几乎是每个学校均有的课程。系统分析15所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其中31%课程较为系统,19%以药学课程为主,44%以针灸课程为主,6%仅有概论性课程。以明治国际医疗大学为例,该校开设汉方教育课程时间最长(1~4年级),第一学年时有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第二学年时开设有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医学、生活习惯及其预防,第三学年时有运动营养与健康,第四学年有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东洋与西洋医学结合的研讨。庆应义塾大学,该校将汉方医学教育分为基础药理学与基础理论两个阶段,并且二者按先后顺序进行。第三学年时有必修课10节,内容以汉方药的基础药理学为中心,并结合现代药理学进行阐释。第四学年有必修课8节,讲授临床如何应用。目前日本汉方医学教育材正在制定中,授课内容以课堂讲授市售教科书或自编讲义为主,皆重视汉方医学基本理论。还有实习、讲座、研讨等教学形式。《和汉药概论》《入门汉方医学》等教材是很多医学院校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文化如家长,科学如孩童”。中华文化是中医药学形成、发展的土壤,日本岛国文化的外源性特征,使其在文化创造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拿来主义”。基于国际医疗发展方向及日本国内存在的医疗问题,日本医学界对汉方医学教育愈来重视,以将“汉方医学融入医学教育”为重要课题,以各种形式开展的汉方医学教育不断增加。汉方医学教育在日本得到长足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医学生及民众对汉方的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但是在其岛国文化基础上,选择性地吸取中医药学形成的汉方医学与中国本土的中医药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汉方医学教育与国内中医药教育相比,也有其显著的特点。
1.中医药学天生就有融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特点,日本汉方医学更多地选择、体现了中医药学自然科学的特点。明治以来,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主要以开业医师与药剂师为支撑,受“废医存药”思想的影响,日本汉方医学界对中医学理论重视不够,临床治疗以“辨病”为主,轻视“辨证”。与此同时,汉方教育也存在只偏重汉方药与针灸的学习,相当于中国中医药教育“中医基础理论”的“东洋医学概论”经常被很多学校学生轻视。从明治国际医疗大学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其医学教育主要集中于针灸方面。宫崎大学则只开设了“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的研究”。
2.汉方医药在日本属于补充、替代医学,日本汉方医学教育重视继续教育,很多院校采取先西后中的“高起点”教育,重视汉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运用,且与理论知识相比,更多地采用重视实践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加强东、西方医学的比较,体现了汉方实用性,但很容易使汉医学被当做是西方医学的替代与补充。纵观日本各医学类院校汉方教育模式,发现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课时过少、课程安排不合理、临床见习与实习时间过短等问题。
[主题词]随机对照试验;针灸学
在中国使用了数千年的针灸医学,目前已经被100多个国家所接受和应用,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医疗卫生的组成部分。至1986年在中国采用针灸治疗的疾病有1116种,查阅统计近5年发表于国内针灸杂志上的针灸临床研究疾病病种,针灸界宣称针灸有效病症超过300种,疗效显著者有100多种。
近年中医学界开始关注迅速崛起与流行的循证医学研究,因为通过循证医学研究的临床结果可以视为真实的证据而被全球临床医生承认而广泛运用,这对推广针灸医学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许多相关介绍论文陆续发表,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注重循证医学教育,并进行了专项的针灸临床研究,部分针灸诊疗课题获得资金资助进行随机对照研究(RCT)并通过鉴定。但是依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循证医学”标准,针灸疗效确认为“显著”的只有不到10种病症。面对如此巨大的差异,许多针灸学者开始思考,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循证医学是促进针灸医学发展还是将束缚其发展?
笔者有幸承担了一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诊疗方案研究,通过实践循证RCT研究全过程,对此产生了一些认识与看法。
1 分析目前对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认识
针灸医学临床研究证据究竟有多可靠呢?下面是绝大部分系统评价中表明的目前针灸RCT研究中一些比较普遍的缺陷。
(1)对随机分配过程细节描述不足,分配隐藏很少被提到,且经常被错误地理解和运用;
(2)只有不到15%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了盲法,绝大多数研究未能最小程度减小操作者对结果的影响;
(3)样本量的计算很少被报道,样本量通常太小,只有很少的试验样本数大于300;
(4)研究对照组的选择不合理,有大量的试验采用的是另一种疗效未被肯定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方法作为对照组;
(5)干预措施的刺激参数通常被个人经验主观个体化,不易被扩大成一个标准的协议,重复率较低,不易临床推广;
(6)约多于一半的RCT没有报道基线的特征,或基线数据(年龄、性别等)没有被充分地罗列出来以及可能的副作用发生的不确定;
(7)只有很少的针灸疗效评价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疗效指标很少被量化报道;
(8)试验对象的脱落和患者的依从性很少被考虑和解释,针灸疗效缺乏长期的随访论证,统计分析和试验结果的解释不准确;
(9)有相当数量的试验是以短篇报道的形式发表,其中的大多数试验宣称其验证的治疗方法是有效的,从而暗示有较普遍的发表偏倚的存在。
正是由于针灸研究具有上述缺陷,所以针对针灸研究的普遍结论是:“目前只有很少的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针灸有效,由于方法学基础薄弱和可供检验的假设缺乏,所以得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显得遥不可及。”
目前中医针灸学界领域内对此的解释是,针灸是一个与多专业应用交叉的复合型学科,现在的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忽视了针灸医学本身的一些特殊性,在不领会针灸本身特征的基础上,把一些通用的原则强加于另外一种理论体系的研究上,这种忽视其复杂性的结果使大家对针灸疗效产生错觉。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可能不是发掘针灸全部潜能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研究的结果可能并不只贬低了作为治病手段的针刺或艾灸,而是整个针灸医学。所以,国内有学者开始质疑对循证医学评价方法学全套亦步亦趋地应用于针灸医学是否合适,提出中医针灸医学的临床知识是否可以完全依照循证医学的格式去评价和审核吗?
2 实践中的困惑与疑问
针对上述问题与争论,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与实施过程中进行了相应的注意。针灸医学从严格意义上讲,其研究范围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种临床医疗行为,而并非简单的针刺体表的某一部位的一种医疗手段。一个完整的针灸医疗活动包括“理(中医的理论)、法(中医学治法)、穴(在理指导下的辨证取穴)、术(在理、穴基础上的针对性操作)”4个步骤。所以在全盘按照循证医学方法论设计临床研究及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笔者认为这可能造成了最后结论的部分研究质疑点,包括以下几点:
(1)中医认为疾病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人体正气与邪气不断交争的表现,为此提出相对应的反映疾病动态特色的临床理论――辨证论治。而目前西医的研究方法多在遵循接受单一的病理定义,将病理改变禁锢在一个相对静态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承认疾病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现在借鉴的研究方法似乎不能体现疾病动态特色,具体表现在研究中很难确定标准的治疗记录。
(2)在确定纳入研究对象并随机化分组上,牺牲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整体观强调“天人合一”,即患者连续的病理生理和环境因素的改变引起的病理状态的改变在研究中应该被考虑。事实上,如果考虑到这些变量因素,研究就几乎不可能随机化分组,因为很少有共性的患者。纳入标准的模糊使得大多数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从一开始就可能偏离中医的理论,以致在以后的疗效评判时很难说明问题。目前几乎所有的针灸RCT纳入标准都采取两种模式,即“西医辨病”或(和)“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前者强调所有研究对象符合某种疾病诊断标准也就是满足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矛盾,但此种矛盾认识基于西医理论,而治疗却依据中医理论观念;后者虽既强调研究对象符合某种疾病诊断标准也就是满足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矛盾(西医),同时也强调了疾病发生发展的现阶段主要矛盾(中医),但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认识的起点不一致,可能无法有交叉结合点,这种研究模式结论事实上并没有客观划定这种治疗方案自身的适用边界,它究竟能治哪些疾病。因此这种模式虽然强调了中西医学各自的特色,但事实上并不能提高针灸临床研究质量,进而提供高质量的临床证据。
(3)几乎也不可能有双盲的使用。一般来说,在一项针刺治疗过程中很难使针灸医生和患者实现双盲。事实上,针灸医生应该清楚患者真实的病情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以取得最佳疗效。如果使针灸操作者处于盲态则可能使操作者本应该知道的必要的信息来源无法得到而不能采取正确的辨证施治,这可能不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4)过度的标准化操作可能使针灸治疗作用失去更多。因为忽视了或者没有深入研究操作者的背景技术和个性特征,事实等于忽视了针灸治疗中的“治神”特点,这对治疗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
使许多在针灸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医疗行为受到影响。
通过实践,以目前的循证医学方法研究针灸临床疗效,笔者也认为由于忽视了针灸医学本身的很多特性,所以可能牺牲了针灸治疗潜能从而造成目前的争论。
3 体会与建议
尽管针灸临床试验有着其方法学上的先天局限,证明针灸有效病症证据不足,但令人困惑的是低质量的研究水平却很难掩饰住每天日常临床工作中所取得的针灸医疗成就。在很容易找到针灸医学研究的缺点以后,怎样理解针灸医学而不仅仅是批评和指责。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有一些问题可以通过提高针灸临床工作者的科研知识水平得到改进,如①盲法的运用,双盲不易做到,但研究结论的第三者盲法判效及公正的第三单位的统计分析可能使结论更为公正;②研究的随机分配方法、对照组选择均可以通过与专业设计人员紧密合作得到一定改善;③在进行成功的RCT研究之前推荐先期进行观察性的研究,目的是获得可靠的关于治疗类型、病例数、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以及相关的副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而不是从理论上推论就可以进行临床研究。
同时,笔者认为针灸医学是一门以技术特点为分类原则的多学科交叉的专科医学。由于针灸理论建立受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其理论基础不能用西医学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所解释,其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与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西方医学有很大的不同。在提高针灸研究者素质、完善基本研究方法的同时,为使针灸领域进行更趋合理的科学研究,针灸界未来应在更好地理解针灸学特性基础上在以下方面努力开展研究,探讨符合针灸医学特点的研究方法。
(1)怎样做到真正地病证结合即在中NN论指导下对疾病各种矛盾认识的统一。事实上西医细致诊断也不以辨病为自限,例如休克是综合性的病症,可以进一步区分为过敏性休克、心力衰竭性休克等,治则亦不相同。所以,积极探讨中医对疾病的基本矛盾认识,借鉴西医名词,装入中医内涵,以利于交流与推广,需要我们临床工作者对疾病进行努力探讨,以找到一个为某具体疾病的辨证方案指南。
(2)怎样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在RCT试验中去量化各种操作方法,尤其是针刺深度的选择及刺激量的确定。由于干预措施本身的特殊性,所以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比其他干预措施研究更困难,研究方法学上更具挑战性。事实上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术”是在根据中医病证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确定的,一般原则“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素问・刺要论》),即是根据中医理论确定研究疾病病位是在“皮、肉、筋、脉、骨”的哪一个层次,并最终确定针刺深度及不同层次的刺激量。这种针刺深度选择,笔者认为较之目前统一规定针刺人皮多少厘米的硬性规定,更符合针灸治疗的辨证体系,更容易使中医针灸学界接受,也更体现因人制宜的中医原则。因为一个肥胖的患者与一个瘦小患者针刺同样深度最后疗效结果就可能不同。
(3)怎样评价针灸诊疗者的素质以确保所进行的是真实可靠的针灸治疗活动。针灸操作包含的不仅仅是针刺或艾灸的过程,而且还包含了患者对针灸医师的认同。笔者认为,需要尽快建立针灸住院医生与专科医生培养体系与认证体系,这将有助于推进针灸从业人员的整体内在素质,提高从业人员的针灸职业荣誉感,从而提高研究的品质。
4 结束语